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2024-10-13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通用3篇)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篇1

可以说, 婚恋题材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以下简称《中》剧) , 无论在艺术还是商业层面, 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剧的成功, 与以下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

一、《中》剧成功因素

(一) 离婚是当下中国的热门话题, 而今的国人再也不视离婚为家丑。并且, 就近两年的统计结果看, 中国的离婚率节节攀升, 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所以, 《中》剧关注的焦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且其热播也确实使得街头巷尾都在对婚姻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二) 《中》剧的最大优点即是对家庭生活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与展现:不论是人物衣着、室内装饰, 还是人物间的对话等, 都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所以, 受众在观看时, 很容易联想到自身的状况并与之比较。《中》剧所表现出的现实关注和平民色彩, 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三) 《中》剧强大的主创阵容是其质量的保证。剧名《中国式离婚》十分大气、颇抓眼球;主演是陈道明和蒋雯丽, 凭二人在国内的票房号召力和演技, 足以保证《中》剧的收视率和表演水平;编剧是被誉为“中国婚姻写手”的王海翎, 早年写过多部情感剧, 已是盛名在外, 为很多人熟悉;导演沈严早年拍过许多广告, 他将广告片摄制的细腻带入了《中》剧的拍摄之中, 使得《中》剧显得非常精致。此外, 该剧的音乐也做得非常唯美, 清澈的钢琴旋律和女高音的低声吟唱, 巧妙地烘托了人物内心、营造了环境氛围。

(四) 《中》剧在整个情节构架上大量采用“误会”、“巧合”, 吊足了观众胃口。另外, 《中》剧在宣传炒作上, 不仅有大牌明星和编剧助阵, 还有各家电视台和各大网站媒体的轮番轰炸。并且, 该剧“在没有外力介入下, 婚姻如何走向破裂”的宣传噱头, 正好与早年《牵手》中的“第三者”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如此, 《中》剧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中》剧不足之处

(一) 该剧的故事性较为单薄, 展现给受众更多的是生活的琐碎与杂乱。《中》剧为我们展现的事件主要有“外衣事件”、“婚礼事件”、“滑雪场误会”、“ED事件”、“网恋事件”、“偷拍抓第三者事件”等, 在这些事件当中, “婚礼事件”太过拖沓, 且人们将肖莉误以为是宋建平夫人这一点并未得到强调;“网恋事件”也是该剧着力强调的一个小故事, 但是剧中表现的许多网上聊天戏除了可以外化林小枫的内心世界、增加一点时尚色彩外, 没有更大的意义, 且也不大符合中年人的生活实际。

(二) 剧中人物性格较为单一与扁平化。《中》剧本应拍出这样的感觉:两个曾经相爱的人结婚将近十年, 在相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和谐。两人都在努力地维系这段婚姻, 却终是不堪回首, 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它带给所有人的思考是:为什么曾经相爱的两个人会走到这个境地?但《中》剧的实际演绎却是这样的: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单一而偏执的, 其中尤以林小枫为盛, 她多疑、敏感、狂躁、歇斯底里, 使得《中》剧的批判色彩和思考深度大打折扣, 因它过于执着对林小枫的批判, 而忽视了对宋建平的剖析, 婚姻是两个人的婚姻而不是一个人的婚姻。此外, 《中》剧对林小枫变异性格的形成没有一个过程的展示和心路历程的揭示, 没有一个性格发展的曲线。林是一个说变就变的脸谱化人物, 其情绪变化没有充足的理由以至近乎神经质。这一点就不如娟子的性格塑造, 先前的娟子活泼、可爱、单纯, 可自从发现了刘东北嫖娼之后, 她就变得成熟、独立起来, 与先前的她大不一样。

(三) 作为在电视台这一公众媒体播放的电视剧作品, 《中》剧在舆论导向上做得不够。刘东北关于“三种背叛”的理论在剧中只是展示, 创作者并未在态度上给予适度批判。

三、《中》剧应当改进和调整的部分

(一) 肖莉和林小枫在路上争执的一段, 肖莉骂人的话应改写或删去。因肖莉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女人, 尽管她也使一些手段, 但全剧对她无疑是持肯定态度的。此外, 肖莉是单身母亲的代表, 其婚姻状态与剧中另三对夫妻呈并列态势, 肖莉也是剧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所以其戏份应统筹兼顾、贯穿始终。而在《中》剧的前半段, 肖莉的戏份还可以, 至后半段, 肖莉的戏份就大大减少, 这是一个失误, 应该对她加一些戏。

(二) 《中》剧的前两集, 刘东北与娟子的二人戏一点都没有。实际上, 在《中》剧的前半段, 娟子与东北的戏非常阳光浪漫、讨观众喜欢, 这样的戏可以多表现一些, 与宋、林二人死气沉沉的婚姻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三) 《中》剧有一个较大的悬念未设置好, 即林小枫的身世。此悬念于第一集就应设置下来, 而不是至第二集才提到, 并且在之后的剧集中都应有意识地予以强调, 直至最后一集揭开谜底。

摘要: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无论在艺术还是商业层面, 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故事性较为淡薄, 剧中人物性格较为单一、扁平化, 在舆论导向上做得不够等。

关键词: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婚恋题材,艺术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篇2

三种婚姻,我觉得亚彤和浩子是最平淡的一对,起初我确实也喜欢浩子的洒脱,但后来就有了厌恶感,我讨厌他那种一切朋友都为大的那种口气与姿态,是,我承认,朋友很重要。但亚彤说的很对,朋友也需要过滤的,那些你自认为是你的朋友,却利用你的优势不断向你索取的“哥们”,问问他们,真的把你当朋友了么?我觉得,这种朋友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我喜欢亚彤对爱执着,不在乎身外物的态度。这个女演员,我觉得她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三好女人的标准,比如说《我的经济适用男》的杜美美,能够将钱财看得特别清淡。希望自己也能做到这点,钱确实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天天开心还是最重要,什么事情都有个度。

大鸭梨和张小凡的爱情,我觉得挺俗气的。从看开头就能预想到结局是什么样的。但是自己确是因为这段感情哭的最多的。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男主角哭,自己就会掉眼泪。也许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他哭,说明他真的很难过。我挺羡慕张小凡的,不纸醉迷津,可以毅然决然的为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追求。一个男人,或许责任感与能力这两样因素就可以判断他是否靠谱的关键。当初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和男友分的`手。我也尝到自己错误的滋味,如果有下一段感情,我不会轻易开始,也不会轻易结束。

大明和蒋新瑶算是这部片子的绝对主角吧。两个普普通通的人家结合在一起,却要被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搅得生活磕磕碰碰。这也许就是现实。我起初非常讨厌蒋新瑶,一个女人,没有追求,整天在家围着老公转,问他爱不爱自己。我觉得这样的女人很失败,你把你所有的精力放在丈夫身上,搞的丈夫精神出轨,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把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但我一定会努力做到,不吃软饭,有自己的事业,也把家庭搞好。大明这个男人是好,好老公的标准,我喜欢这种类型的。但不喜欢他太感性这一面,拖拖拉拉,不能把理性与感性分的清清楚楚,还不抵人家方婷呢。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大明这样的也没多少了,好男人真的少了。

这部片子的对白对我印象挺深刻的。再一次让我觉察到口才与思想是多么的重要。唉,在这一方面,自己总是没有努力的去练。还有我真的有想好好读书的冲动了,多看书,多明白一些道理,多能帮人家分析问题,不至于现在人家让你出个主意,不是问别人就是不知道,感觉自己好肤浅。

还有以后我会对朋友很好,朋友有求于我,我必会答应。但前提是我认准的朋友。人一辈子有几个朋友不容易,要珍惜要感恩。不要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算的明明白白的。不像话。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篇3

林小枫, 中国现代女性的代表, 大学本科毕业, 优秀的中学教师。自己辞职回家当全职太太, 而把个人的欲望强加在丈夫宋建平的身上, 完全以丈夫的成功为追求。她脆弱而又顽强的自我几乎完全要靠别人来界定, 失去了生活重心, 也最终导致婚姻的失败。

弗朗西斯卡和丈夫理查德生活在偏僻乡村, 长期过着一种平淡生活, 后偶然遇见前来拍廊桥的摄影师罗伯特, 一见钟情, 继而发生了婚外情。

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反应着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 三纲五常, 妻以夫为纲。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被剥夺了人之为人的权利, 不仅在思想上, 而且在身体上沦为男性的附庸, 男性通过文化、教育、伦理等方式强化了女性的这种地位。就像《中国式离婚》中写的:“从前没有汽车, 没有那么多钱, 但是她有自己。现在她已然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就没有了生活的主动权, 她的喜怒哀乐全需仰仗对方给予。”其实这正是处在传统的依赖心理与现代的独立意识相矛盾中现代女性一种正常的情绪流露。究其原因在于她没有意识到女性的真正独立, 不仅体现为经济独立和社会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承担。中国当代的女性正在经历着从物质生活的独立到精神生活独立的变迁, 她们正在传统的依赖心理和现代独立意识的挣扎中努力向上的生长。

而在西方, 物质世界的急速膨胀, 他们的观念里已经没有了“夫贵妻荣”, 当然他们也没有迈入男女平等的塔尖。但是在西方的哲学理念里,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形成了“要么对人类进行类的抽象, 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 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基础之上的, 道德本质上追求个性与自我, 所以弗与罗的浪漫爱情火化爆发自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沃勒所虚构的这个美国当代情爱神话是令人神往的, 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 短短四天就达到灵与肉的契合, 实实在在的狂浪纵情与刻骨铭心的精神爱恋完美结合。它不必事业上志同道合, 在理想上心心相印, 更无须在生活实践中相濡以沫和用时间、金钱去培育情感。这种“爱的快餐”方式, 对处于高速运转社会中的美国人来说, 真是太省钱省力了, 这正是美国文化“快餐”的一种典型表现。

但是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这样的“爱的快餐”方式吗?《廊桥遗梦》中男女主人化那“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道德模式, 在美国社会60年代“越是革命, 越是恋爱”所引发的纵欲主义, 到70代的“性自由”之后, 越发显得弥足珍贵。面临着传统和现代、道德和责任在后工业时代猛烈的冲突中, 女主人公弗郎西斯卡的抉择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它给人们的道德方向树立了一个标志性的榜样, “婚姻责任”一词作了最好的诠释。显示了美国社会正在对伦理道德重构, 体现了美国社会对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 更体现了其对新型人生和人文环境新建的努力和企盼!

上一篇:城市矿产下一篇:夏玉米种植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