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融合发展(精选12篇)
广播融合发展 篇1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广播媒体面临着日益显著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多媒体竞争环境, 作为广播如何克服传播渠道单一、稍纵即逝、载体受限等问题?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 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的媒介的消亡。”[1]因此广播只有通过媒体融合的手法, 整合各种资源, 拓宽广播的传播渠道, 提高广播的收听率, 实现信息多样化和传播立体化, 才能在新环境下争夺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传统广播的优势与特点
广播媒体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传播优势, 在新形势下, 这些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广播的移动性和伴随性使其可以不必依靠单一、特定的接收器, 其接收终端可以多样化;广播媒体的运行及维护成本相对比较低廉, 节目制作成本更为经济;广播是“听”的媒体, 伴随性强, 受众广泛, 新媒体对受众的文化程度及设备的操作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广播媒体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严格的监管使广播媒体更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在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交通瘫痪、大面积停电的情况下, 广播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惟一可直达受众的媒体, 因此被誉为“危难”媒体。
二、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契机
媒介融合环境下, 广播通过借鉴和融合是可以得到高速发展的。所谓融合就是接入新媒体, 或者让新媒体加入我们。另一种方式是借鉴, 新媒体到底新在哪, 是技术新还是运行模式新, 如果把新媒体新的模式移植给广播媒体, 那么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一定模式上也会变成新媒体的。[2]如何借力新媒体, 突破传播瓶颈, 保持广播的品牌优势, 成为广播媒体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 实现广播直播互动优势
通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升级, 使广播连线报道真正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传播理念。新闻报道时, 多数媒体只是将记者带到报道的前方, 但广播媒体可以做到将“编辑部”及“直播间”移到新闻前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记者可以通过电话与播出前端口头讲述新闻事件, 完成新闻发布, 省去了撰稿、编排、制作等诸多环节, 不仅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新闻的时效性及现场感, 同时还可以实现直播现场分布四面八方。
热线电话、短信、微信平台等互动技术的融入使广播节目互动现场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 实现了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双向互动, 这种即时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听众的参与热情。
(二) 互联网赋予广播媒体新活力
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 一是因为它的声音是一次性, 不具有保存性;二是广播只闻其声, 不见文字、图像, 给查询、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有了互联网广播不再以声音为单一媒介来传播信息, 借助多媒体技术, 广播拓展了声音的可保留性, 使稍纵即逝的电波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与网络的融合衍生出的网络广播, 拓展了广播的传播途径。受众不再是单向线性的不可选择的传播,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 定制内容进行下载, 随意收听。总之, 互联网的兴起, 让广播超越了声音的限制, 让听众不仅可以听广播、看广播甚至是可以读广播, 尽情领略广播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 接入多种移动接收终端, 发挥广播移动伴随性
汽车的普及使得传统广播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客观上, 路面上新增一台汽车, 就增加了一台移动收音机, 驾车人群的迅猛发展开启了广播媒体的第二春天, 缔造了“车轮拯救广播”的神话。
最被广泛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是手机, 而且每一部手机都被用户寸步不离地携带在身上。现代手机功能齐全, 内置了FM广播的收听功能可直接收听。3G、上WAP网, 可像电脑上网一样, 去网上选取和接收音频内容, 使网络广播直接转化为手机广播, 真正实现了广播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传播优势。
有了多样化的接收终端, 广播在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更强大的作用。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玉树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 灾区成了信息孤岛, 而一台台“广播收音机”成为了受灾民众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 成为抵抗突发灾难的又一法宝。
(四) 加强跨媒体合作, 实现立体化传播
开放的心态是传统媒体拥抱变化的最好选择。广播可以与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合作, 实现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和广播产品的再产品化。
泉州电视台和泉州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广播电视兼容栏目《新闻早报》, 抓住观众晨早注意力不集中, “听”电视而非“看”电视的特点, 以“广播语言+电视图文”同步播出, 一炮而红。栏目不仅见证两大主流媒体的成功合作, 更是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十佳栏目”提名奖和福建电视新闻奖首个创新奖。
2011年, 中国广播网开创了国内第一份有声手机报《新闻和报纸摘要》和“中广财经手机报”, 实现了“广播轮盘滚动、网络实时互动传播”的多媒体渠道传播。同年5月, 新浪微博推出了全新应用的“微电台”, 网友在浏览微博及其他网页的同时, 可以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节目。上线半年, 已有260家电台入驻, 粉丝人数达到50万。“微电台”突破了地域、终端限制, 创新了广播的传播模式, 也实现了网络流媒体播出。[3]
此外, 广播媒体可以和新媒体在同一题材方面同策划、同制作、同步呈现, 逐步实现立体化传播的新模式、新格局。
三、打造高品质内容是广播在媒介融合态势下发展之根本
节目是广播的立身之本。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众多媒体涌入传播平台, 内容资源显得捉襟见肘。面对多重挑战的广播业, 只有遵循“内容为王”, 抢占稀缺资源, 抓住内容, 以优质的节目, 牢牢把握内容优势, 才是生存根本。
(一) 立足本地, 树立新闻立台意识
对于地县台来说, 只有坚持新闻立台才能可持续发展。目前地县级媒体还很难做到用新闻节目支撑频道, 但一定要有“大新闻”架构的理念, 发展新闻在广播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确立“新闻立台”。[4]新闻传播有个普遍的规律, 即越是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人和事, 越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对于本地突发新闻, 广播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连线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报道, 将新闻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把广播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
广播新闻除了要“借机生蛋”、还要学“会借网打渔”。多元化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广播选取新闻资讯时可以全球取材, 去粗取精, 随时刷新实现新闻的融合。除了网络外, 还可以资源共享, 取材本台电视新闻的声音元素, 以格式编排体现广播独到的新闻意图, 通过多元化的表达, 成为受众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媒体。[5]
(二) 凸显实用性和服务性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媒体的功能已由单一的“宣传教育”向具有“服务娱乐”功能融合。广播媒体要立足于为受众传递充足、有效、实用的信息, 就必须把受众需要, 想知、须知而未知信息作为传播的重点。也就是说要把深奥枯燥的经济话题、学术研究通俗化、大众化, 使受众获得实用的、能为自身发展带来直接利益的信息。多关注百姓生活的需求, 明天出门是否要带雨伞、近期哪些商家打折、出门那条路更畅通, 这些资讯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
服务类节目注重的是节目的实用及有效, 应避免说教成份。如何真正服务到受众的心坎里, 重要的是聆听受众的需求。透过微博、短信平台, 热线电话, 让受众成为即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又是服务受众的参与者。
例如交通信息广播, 每一辆在路上行驶的车辆, 都是一个路况巡视员, 在接受路况咨讯服务的同时, 他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 即时把路况告诉给人们。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广播节目所独有的, 是不可替代的广播独家优势资源。
(三) 注重广播语言习惯, 要“本土”不要“老土”
作为地县台, 节目思考更多的应该是融入本地生活的独特视角。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地县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认同性、接近性强, 熟悉受众、易于互动交流的优势, 扬长避短把本地受众市场做深、做透、做牢,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广播节目无论新闻类还是专题类, 都应该立足本地, 以本地事、身边人为载体,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 增强受众的自豪感。在节目中适时穿插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 如一段民俗文化的精彩阐释;一部当地民间熟知的地方戏曲;一道当地群众普遍喜欢的特色小吃, 都能满足本地受众的需要, 增强节目的本土化。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体, 就应该在声音上下工夫。语言的符号作用十分明显, 大胆采用本地话, 也是地县台表现本土化特色的有效形式。同安广播电台2012年重新推出闽南语方言节目, 提出“听咱厝 (咱家) 的声音, 知咱叨 (咱家) 的事情”, 一开口就拉近了与听众距离, 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在较多偏远的地区, 有很多听众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只能听懂本地方言, 因此, 开办、发展本地方言节目显得很有必要。
四、结语
天下事物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而媒体的发展也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 媒体的垄断性将会被打破,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竞争已成必然。广播的自身优势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多媒体融合无疑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新机遇, 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按照广播发展规律, 借助新媒体, 既有借鉴又有融合, 打出组合拳, 就能焕发广播媒体的活力, 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注释
1[1]束凌燕, 耿磊.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J].新闻世界, 2010 (1) .
2[2]彭小东.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EB/OL].中清企业培训网.
3[3]赵敏, 杜淑霞.微电台: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3) .
4[4]广播电视概论1-4章。
5[5]张军.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J].视听界, 2010 (2) .
广播融合发展 篇2
4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电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广播电视更加繁荣,发展更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停滞,但是实际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将融合在一起,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不可替代,通过两者优势的相互学习与融合,能够使其未来电视在发展中,更加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以及创新性,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吕艳萍.网络电视发展与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7):68-69.
[2]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13):74.
[3]陈廷燕.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数码世界,2015(3):31-32.
[4]王崇鲁.三网融合时代网络视频网站的生存发展之道[J].移动通信,2011(7):69-72.
[5]李文清.电视受众行为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8):226-227.
广播融合发展 篇3
本次展览会以“融合智能网络,畅想数字生活”为主题,将深度挖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合作机遇与空间。在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方面,涵盖制作、传输、接收、运营全部广播影视技术环节,更涉及互联网、通信、IT、信息化视听等相关行业技术产品,将全面展示广播影视行业采集制作、传输覆盖、运营管理、终端服务等各类技术设备和创新应用,新媒体、电影、互联网、信息化视听、通讯、IT、电子等创新技术产品与融合应用。充分整合解构多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了解,2015年是广播影视面对媒体发展新趋势、新格局、新变化,创新理念手段,投身融合实践,在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如何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打造广播影视发展新优势,是未来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关键问题。CCBN2015以展览展示、会议交流、专业评奖、专项活动等多种方式为纽带,搭建全行业技术产品、文化内容、管理应用等多样化交流体系,从而带动跨行业、跨地域的资源聚合与业务合作,有效推动广电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战略转型。CCBN2015以此作为核心发展理念,顺应产业发展前进的步伐,不断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文化内容融合的道路上进行深入性探讨和不断的开拓前行。
CCBN是行业政策解读、信息交流、展览展示的国际性重要平台,“体验创新、服务至上”作为CCBN2015展览服务核心理念,CCBN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呈现将为广大参观观众提供便捷的观展服务。《每日新闻》、《参观指南》、《展馆平面图手册》、《CCBN2015前沿技术导读》等服务指南为观众提供详尽展览资讯与企业观点及国内外广播影视行业发展和广电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官方微博、微信、“CCBN广电通”手机APP、CCBN官方网站平台等新媒体应用服务, 2015年将全面优化升级,内容更丰富、使用更方便、更新更及时,让观众随时随地参与CCBN、了解CCBN最新展会新闻、展览资讯、会议论坛等信息。进一步提升CCBN平台的服务水平,增强其对于广播影视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播与App融合发展的思考 篇4
手机网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使得各类App (移动终端应用软件) 层出不穷, 逐步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 (ZDC) 2013年底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超过99%的智能手机用户安装了App。其中, 即时聊天/社交、系统/工具、影音视频这三大类型App应用的用户数量最多, 分别有89.8%、79.1%和78.2%的用户安装了以上三类App。[1]
App应用已逐渐成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线下实体、网页、App应用, 用户到达内容 (服务) 的方式变迁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渠道更迭, 其带来的是系统性的变迁。在App使用率和重要度日益提升之际, 如何重构系统使其适应这一新端口要求, 已成为各领域内容 (服务) 提供者普遍面对的课题。
一、广播与App融合的现状
目前纷繁庞杂的各类App中, 不乏传统广播电台的身影。各级广播电台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 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 或自主开发移动终端应用, 或积极融入其他App平台。目前和广播有关的App可以分为广播电台自主开发的各类App、网络电台App、即时通讯工具App、音乐类App等几类。
(一) 以广播电台为主体开发的App
以广播电台为主体开发的App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依托全台所有频率资源的App。这类App应用相对简单, 主要提供节目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北京广播在线, 整合北京电台的节目单系统, 用户可以浏览北京电台所有频率的节目时间表并收听节目。
第二类是以频率资源为核心开发的App。可分为交通类 (1039交通广播、重庆交广、淄博交广等) 、经济类 (山东经济广播、贵州经济广播、无锡经济广播等) 、新闻类 (1039交广联播等) 。这类App与频率联系密切, 如1039交通广播App集路况分享、兴趣交友、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融合电子地图技术, 运用文字、图片、语音等手段, 全方位直播北京路况, 架起了听众和节目之间、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
第三类是细分优质资源后开发的App。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其视频、新闻、有声阅读分别开发成央广视频、央广新闻、阅耳听书三个App。这类App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的牌照资源、版权资源、人力资源。阅耳听书拥有名家演播的海量授权作品, 多位央广主持人参与演播, 保证节目的高质量。
(二) 广播和网络电台App的融合
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网络电台主要有喜马拉雅、蜻蜓FM、龙卷风、多听、爱听、考拉FM等。这些App主要包含国内外广播电台直播/回放、知名广播节目集纳、读书类音频集纳、电视台视频、专业私人/团体网络电台节目集纳、个人自制上传六类内容。不同的App侧重点有所不同,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电台节目集成类App。专注于各广播频率的集纳、分类和收听, 如新浪微电台、蜻蜓FM、龙卷风等, 可提供包括电台直播/回播、电台主持人播客, 以及听书、有声读物等内容。蜻蜓FM聚合了国内外3000多家电台, 将电台节目进行后台转码, 降低码率, 降低用户流量的耗费。蜻蜓FM已和上海电信、浙江联通等合作, 推出5元流量包, 用户购买后可以无流量限制地使用蜻蜓FM收听内容。但版权问题是这类App的发展瓶颈。
第二类为UGC (用户生产内容) 为主的网络电台App。以喜马拉雅电台为例, 用户可以上传讲座、有声书、娱乐等多元化内容, 自己做主播, 轻松创建和经营个人电台。目前, 喜马拉雅上购买和合作的内容占到40%, 其余的均来自UGC。受到声音录制效果、后期内容制作等因素影响, UGC内容参差不齐。广播和这类App的合作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将广播节目重新编辑后放在该平台上播出;二是广播主持人开设个人电台。如喜马拉雅电台NJ/DJ板块中有李峙的个人电台, 李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旅游广播等多家广播电台的主持人。
第三类为PGC (专业生产内容) 为主的网络电台App。考拉FM因其出品方车语传媒集团的背景, 和广播媒体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考拉FM拥有来自互联网和广播电台两方面的强大节目制作团队, 获得多家广播电台授权的节目及有声读物数据库。除了在人员和节目这些传统业务开展合作外, 2014年考拉FM联手四川交通广播、广州交通台、西安交通旅游广播、合肥交通广播、江西交通广播、四川私家车广播6家广播电台共同报道“两会”, 开创广播和网络电台App深度合作的新举措。
(三) 广播和即时通讯App的融合
以语音为主的移动互联即时通讯App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互联网巨头联手电信运营商推出的移动社交平台, 包括微信、易信和来往;第二类是游戏公司开发的适宜游戏玩家的免费语音软件, 如YY语音;第三类是从短信衍生出来的语音业务, 包括飞信和天行短信。
广播和移动互联即时通讯App的融合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以微信为例, 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微信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注册用户已突破6亿 (含1亿海外用户) 。巨大的用户规模使广播电台以频率、栏目、主持人等不同主体纷纷入驻微信平台, 开通微信公共账号, 试图借助微信扩大传播通路和品牌效应。具体来看, 广播和微信的融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 收听节目。多数广播微信公共账号中都能实现广播节目的在线收听,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经济之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浙江之声、浙江交通广播,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的987私家车广播。这让广播多了一个移动互联端口的传播渠道。
第二, 推送优质资讯。广播微信公共账号每天向订户推送的信息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有口播语音信息、独家视频信息、精选新闻图文专题。央广文艺之声《海阳现场秀》的微信公共账号每天推送一条主持人海阳讲的轻松幽默的小段子, 不定期推送相关微视。更多的广播微信公共账号每天推送的信息以图文专题为主, 精选当天3—5条优质资讯以“微信报”的方式发送给用户。不少广播微信公共账号将其精彩内容汇集起来, 用户可以随时点听。2014年“两会”期间, 央广经济之声的微信一级菜单中有“精彩节目”一栏, 从中可听到《三人两会》、《姚景源说数据》、《老马评两会》、《企业家说》等特别节目。
第三, 节目互动。微信的语音功能和免费特点使其成为受众和广播最有效的互动方式之一。目前, 多数广播节目将微信作为最主要的互动方式。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下午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当天的新闻调查, 受众的观点在随后的节目呈现。微信“摇一摇”等新技术开启了广播和受众互动的全新领域。2013年7月, 河南交通广播在《一路听天下》、《南方谈交通》等重点节目中开启微信“摇一摇”活动, 微信用户轻松摇一摇手机即可参加活动。这种全新的互动方式受到受众热捧, 每天有近20万人次微信活跃用户参加互动。参加“摇一摇”的用户必须绑定会员, 输入姓名和手机号码, 使频率获取受众的精准信息, 从而建立受众信息系统。
第四, 综合服务。微信认证的订阅号可开通自定义菜单功能, 不少广播媒体将其微信公共账号设计成一个集节目收听、受众互动、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客户端。福建987私家车广播微信平台共集合包括电台动态、活动照片、主播风采、中奖查询、在线收听、互动中心 (包括微社区、微咨询、微预约、微调查、许愿墙) 等十项功能。
第五, 开创新的盈利手段。当下, 多数广播微信公共账号的发展还处在积累用户规模的阶段, 但以此盈利的案例也存在, 如浙江之声微信账号2014年3月10日推送的资讯头条中内置罗尔思品牌的空气净化器, 并推出罗尔思空气净化器团购活动。O2O (Online To Offline, 线上到线下) 的微信商业模式已见雏形。福建987私家车广播微信会员可享受联盟商家提供的折扣优惠、免费洗车等活动。可以预见, 当广播微信公共账号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利用微信公共账号盈利必然成为现实。
(四) 广播和音乐类App的融合
音乐类App是手机网民最常使用的App之一。速途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83.3%的用户每天使用两次及以上音乐类App。综合第三方下载平台数据显示, 2013年下载次数排名前三的酷狗音乐、天天动听、酷我音乐的下载次数分别超过6亿次、4亿次、3亿次。[2]音乐类App巨大的市场总量可见一斑。
广播媒体和音乐类App融合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音乐类App签约广播媒体中的知名DJ开辟私人电台, 如网易云音乐在上线之初就已有林海、有待、王东、田龙等众多国内知名DJ坐镇;二是音乐产品上的交换, 其中既有将传统电台中优秀的音乐节目移植到音乐App中播出, 又有音乐App自制节目在传统电台中播放, 如酷狗音乐推出的《DJ飙榜》落地发行至全国近百家电台。
广播还尽可能地积极融入到各类App中。中国之声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 用户订阅“中国之声”后, 每天可以收到中国之声推送的独家报道和音频, 看新闻, 听节目, 参与互动。中国之声的优秀音频节目《难忘中国之声》Podcast播客产品于2013年上线, 用户使用i Tunes或Podcast i OS应用在播客中搜索“难忘的中国之声”即可订阅收听。
二、广播与App融合的收效
(一) 布局全新入口, 拓宽广播传播渠道
无论是广播媒体推出的App, 还是入驻已有的各类App平台, 在移动互联终端上处处可见广播媒体的身影。这一局面既有当前利益又有长远效果。短期来看, 广播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呈现可以扩大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一如中国之声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时, 其新浪官方微博上写到的“无论何时何地, 总有中国之声”。从媒体大融合趋势看, 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日益成为人们密不可分的工具时, 如何在这一新的入口、平台抢占一席之地, 事关广播的长远发展。
(二) 用户生产内容, 丰富广播节目内容
除了用户量的变化外, 移动互联思维还为“专业内容生产+点对面的传播”这一传统模式带来质的改变。以“聚合”、“社交”为关键词的各类移动互联应用随时都在产生海量内容, 加以选择后, 部分用户生产的内容成为广播节目的重要线索或重要元素。
路况信息是交通广播安身立命之本。1039交通广播客户端采用的“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 +UGC (用户生成内容) ”的新模式让用户之间实时共享路况成为现实, 来自用户的路况信息实时反哺, 大大地丰富了广播节目内容。
(三) 创新互动方式, 提升广播品牌形象
过去, 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其品牌形象一直高高在上。广播易互动的媒体属性在移动互联时代得以最大化发展, 直接促进了广播媒体品牌形象的提升。“语音实时对讲”、“摇一摇”、“数字化存储”等新的移动互联技术与广播结合起来, 改变了过去热线电话、书信等互动形式, 从方便性、时效性、易保存性等多方面大大提升了受众与广播互动的便利和效果, 并激发更多受众与广播互动。
友盟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排行前100的App中有55%的App具备社交元素, 且用户数越大的App越重视社交化。[3]目前的App社交功能已由过去“一对多的互动沟通”发展为“多对多的互动沟通”。不少广播媒体微信公共账号中“微社区”的应用, 正是采用广播媒体和用户“多对多”的沟通模式, 完成用户和广播媒体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沟通。这种沟通模式能帮助广播媒体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
三、广播与App融合的思考
从收音机到PC端再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终端, 虽然从表象来看, 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听广播, 但事实上, 传播方式的改变正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广播的生态系统。
(一) “进驻平台”还是“创建平台”, 核心在于能否快速笼络受众资源
目前和广播有关的App数以万计, 究竟是进驻现有的成功平台, 还是以自己为主体创建平台, 是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道路上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加入现有平台可以短时间内分享其所拥有的大规模基础用户资源, 但“寄人篱下”自然得“仰人鼻息”, 不仅在规则上受制于人, 在内容方面的努力也很难转化成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容易为他人“做嫁衣”。
创建新的App则是硬币的另一面, 其好处在于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独立掌握用户数据, 且每一分成果都会增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但问题在于, 在数以万计的App中脱颖而出, 并完成基础用户的原始积累,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广播来讲, 进驻平台或是创建平台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 自创品牌的“深耕种”和进驻多个成熟品牌的“广撒网”, 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至于重点向哪方倾斜, 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机动做出选择, 看何者能够帮助自身快速吸纳受众资源。
(二)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
在广播媒体进入移动互联领域初期, 迅速进驻各个App平台, 开拓渠道至关重要。但是,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内容中让用户发现你, 继而喜欢你, 依靠的还是独特的内容。内容依然是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终端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移动互联时代加入了“关系”、“社区”这类关键词, 但只有通过“内容”这个载体才能建立关系、搭建社区。
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音频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线性的节目传播方式不能满足超越时间、地点的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终端用户的消费模式是回看、逆时、碎片化, 广播应据此提供内容。随着喜马拉雅、考拉FM这类涉及内容生产的网络电台蓬勃发展, 酷狗这类专注音乐的公司也推出酷狗FM来涉足电台内容, 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无论是扩大比较优势还是补齐短板, 内容是广播媒体在涉足各类App时首先需要考量的因素。
(三) “大数据分析”还是“抽样研究”, 调查方法应注重兼容并包
移动互联技术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大数据”, 大数据具有“4V”特性, 即Volume (海量规模) 、Variety (数据多样化) 、Velocity (快速处理) 、Value (价值) 。大数据可以实现跨应用、跨设备的全样本数据搜集与分析, 精准掌握用户使用习惯, 分析推算用户使用需求。传统广播媒体使用移动互联终端上的用户数据, 对用户实行分组管理, 提供不同的内容及开展营销, 十分必要。
各类App的后台数据能够确保大数据的采集, 让受众分析从过去的抽样调查走向全样本呈现。不过, 大数据分析更善于呈现样本行为全貌,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并不能深入探析样本的态度, 回答“为什么”的困惑。因此, 过去传统的抽样研究仍有用武之地。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开展特定的“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这类抽样研究, 方能更加精准地把握移动互联终端广播受众的行为特点、态度和动因。
链接
喜马拉雅:选秀歌手的电台秀场
最近在喜马拉雅App上, 几位曾经的选秀歌手再度吸引了人们的视线。除了在App首页醒目的位置看到他们的节目外, 喜马拉雅还专门策划了“赛外之音”等专题, 向广大用户展现选手们在选秀赛场以外更丰富和鲜活的一面。参加过《中国好歌曲》的金玟岐就是其中一位。在喜马拉雅, 金玟岐又多了一个身份——“大七电台”的播主。“大七电台”创建伊始就迅速吸引了近万粉丝的关注。金玟岐亲切地称呼喜马拉雅的粉丝为“岐友”, 并经常与他们互动。目前, 还有更多选秀节目学员和独立音乐人准备在喜马拉雅这个国内目前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创建个人电台。
注释
1[1]图说大数据:那些指尖上的App应用程序.中关村在线.http://appnews.zol.com.cn/411/4119022.html.
2[2]速途研究院.2013年终总结之移动音乐类App市场.http://www.sootoo.com/content/477725.shtml.
广播融合发展 篇5
摘要:“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维护方便、适应性广泛的多媒体平台。不同形态的传播形式赋予新闻记者不同的角色形象,本文将这对三网融合语境下的传播工具、传播方式、传播职能分析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探讨新形势下的记者角色建立。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记者;角色;研究
前言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民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普通群众也可以参与到记者的工作当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被整合起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生活形态不断丰富。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从新闻t望者到舆论监督者、从信息沟通者到信息整合者,不仅是群众意见的发声平台,也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义务,可见新闻记者的角色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三网融合语境的广播电视传播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无论是在传统的模拟限号时代还是新型的数字信息时代,广播电视一直肩负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形式日新月异,新的媒体不断涌现,从推广到流行再到被淘汰经历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和消失对广播电视带来巨大影响,让广播电视受到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广播电视发生了新的改变。首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送手段更加先进。全面应用数字技术的数字电视对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地面、有线、卫星三种传送渠道保证了传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广电业和通信业密切配合,传统的单相传播变成双向可互动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内容输送,提高了输送带宽,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其次,广播电视的接收终端也趋于多样化,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广播电视的接收形式。还有交互性电视业务的应用,例如电视购物、视频点播、电视银行等,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通过互动操作享受服务,广播电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得到拓展,带给人们给多的生活便利和精神享受。另外,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降低了天气因素等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做到无损耗信息传播,让观众接收到高音质、高画质的视听享受。所以说,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广播电视本身有稳定的收视群体、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三网融合时代,仍然会肩负起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1]。
二、传统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形象
广播电视的新闻记者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与他们的职责功能、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记者这一职业的形成最初是为了有专门的人负责电视新闻机构的新闻采集工作,记者通过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完成原始新闻资料的采集,经剪辑、后期制作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为社会大众提供时事播报。记者的工作职责使群众对于记者的形象认知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信任感,记者常给人一种“应该如何做”、“怎样做才是对的”的观念引导。这是新闻记者在观众心目中建立的核心角色形象。从国内外的许多文献总结出,大众媒体的基础功能是环境监测、社会化功能、解释与规定以及提供娱乐。作为大众媒体的直接衍生物,新闻记者承担着大众媒体的四个功能,这也是比较直观的记者职业角色认知[2]。
三、三网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
(一)记者的传媒工具变化
三网融合时代的开启告别了渠道稀缺的传媒旧时代,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广电传媒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要让观众得到满意的体验感受。这就要求记者使用更先进的传媒工具,进行新闻采集、后期制作工作,以满足更加复杂的新闻传播运作模式。全媒体记者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产物,记者必须掌握各种传媒工具的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是事件和采集方式,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给观众提供多样性的新闻形式。三网时代的到来还意味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参与到新闻传播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新闻发布者以及新闻接受者的互动性。业余记者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媒体工具参与新闻采集工作,比如手机、摄像机,再把采集到的原始上传资料上传网络,经媒体编辑加工处理后发布,补充新闻内容[3]。
(二)记者的传播渠道变化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发布新闻的权利正在发生转移,逐渐从记者集权转变为公众分权。越来越丰富的新闻传播渠道是造成权利转移的主要原因,新闻传播正在趋于民主化。普通民众不再局限于提供新闻线索,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新兴媒体的出现让民众可以成文新闻发布者。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向指定人群发布信息,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发表看法、抒发感慨。职业记者要适应这种传播渠道变化,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对公众传媒进行引导和总结,让新媒体更好的为新闻传播工作服务,进一步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4]。
(三)记者的职能、角色变化
无论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如何变化,新闻记者传播新闻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在三网融合语境下,面对全民参与的新闻传播新形势,记者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信息整合,同时做好传播的中介者。民众参与到第一手新闻资料的采集工作中,强化了新闻采集工作的力度和全面性。专业的新闻记者在继续一手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整合民众上传的新闻材料,做好编辑、制作工作。民众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在采集新闻材料时更善于挖掘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充分利用这部分素材可以提高新闻质量,提高竞争力。在三网融合环境下,记者的主导者形象得到加强,把关者形象则被弱化。民众在新闻工作中的广泛参与,使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急剧加强。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记者肩负着首要责任。由于新闻传播的大众化,新闻信息的监控审查工作也加大了难度,而且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就是开放自由,记者作为把关者的角色形象被弱化,但依然存在,并且具有存在价值[5]。
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电视广播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记者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三网融合语境下树立新的良好职业形象,为广播电视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青.三网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的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
[2]张爽.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
[3]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经济性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曾云.论“三网融合”语境下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2.
[5]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C].:69.
广播与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 篇6
【关键词】 全媒;整合;网络化广播;类型化网络电台;台网一体;电子杂志;手机广播
广播是几大传统媒体之一,成立早,发展快,传播作用大,生命力强。然而,从最初的发展到成熟、鼎盛,再到没落,其中也经历波折与低谷,且低谷时间较长。至今,也仍有一些省级或者地方广播无力与其他媒体抗争。然而,随着一些省市电台大胆尝试与其他媒体有机融合,使得广播迎来了改革创新与再度崛起的春天。广播以其原有优势,加上有机融合后拥有的新优势,真正成为立体、多元的现代媒体,广播也因此被重新认知和认可。
(一)广播也上网
广播面对着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也经历了将被吞噬的危险甚至痛楚,很多地市电台已经不被重视,一些县级电台甚至完全被电视所取代。当网络和手机媒体轰轰烈烈发展起来时,甚至一些电视台也变得夹缝中生存,广播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然而,“压迫”中重生一定是广播事业的发展之路,近几年,一部分廣播电台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广播几近没有容身之地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发展思路,绝境中崛起成为必由之种。一步加快。这表明在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统广播媒体必须主动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 类型化网络电台不断涌现
网络电台是时下广播融合发展的一大热点,这里的网络电台主要是指依托各级电台与广播网站发展起来的网络广播,向受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记忆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 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近年以来类型化网络电台迅猛发展,国内第一家类型化体育资讯网络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巅峰体坛网络电台在2009 年5 月1 8 日正式开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这一具有创新性意义的全新媒体形式,依托体育运动独有的魅力以及互联网络聚集人气的强大力量,在后奥运时代打响了中国在线广播资讯类节目的第一枪。巅峰体坛网络电台集传统广播节目、在线互动点播、精美图片、视频节目等各种媒体形式于一身,提供的是全方位、新形式的在线资讯及互动内容。通过使用巅峰体坛网络电台论坛,广大网民和受众还能够第一时间加入整体节目的运行和制作,成为巅峰体坛网络电台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参与的乐趣给受众提供全新的感受,并吸引他们积极加入。
2.台网一体步伐全面提速
近年来,全国各级广播电台加大了广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力度。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面推进台网互动的新媒体发展战略,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网从2009 年5 月开始,全面加速台网一体化步伐,深入挖掘和包装中央台独家资源,抢时效、重首发,力求从单一广播内容生产者向全媒体内容提供商转型,全面提高原创率、落地率,利用新媒体实现服务增值。2009 年5 月1 1—1 6 日,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网关于甲型H1N1 流感、吉林化纤集团千人中毒事件等一批独家报道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达到有史以来新高。据了解,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网从2008 年抗击冰雪、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2009 年“两会”报道等实现全天候实时互动,采编前后方互相预告、互相推广,广播每天在黄金时段播报推广中国广播网,一些重大报道在中国之声全天重要节目、滚动节目和中国广播网要闻区、中广视频发布后,及时开通中广论坛,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
广播的媒介融合既表现为广播媒介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之间即广播与其他媒介的融合。不同媒介的融合通过传播形态与信息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深刻地改变了广播受众的接受方式和媒介观念,推进了广播节目形态的全新变革。
3.多媒体电子杂志成为广播网站时尚
媒介融合带来广播传播形态的全新变革,广播网站的电子杂志就是一个典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杂志的完全免费性以及最大限度的共享性,使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完美组合,成为广播网站又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广播网站多数电子杂志都设有留言板,如果网民是在线阅读,还可以进行即时互动。如中国广播网《身边·十七大特刊》,共推出了1 1 期,每期杂志固定栏目《核心阅读》《每日视点》《每日画册》。内容围绕十七大报告,以纵、横两条主线,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图、文、音、视并茂,可读可听可看。
(二)手机广播的新兴与崛起
手机广播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兴并崛起。广播与手机的融合最近几年在不断地进行着,今年以来广播与手机在融合的深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移动国际在线”2009 年7 月1 6 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挥外语优势面向移动互联网推出的新业务。“移动国际在线”是面向移动互联网而设计的多媒体网站,是一个英文信息平台,节目形态广泛适用于摩托罗拉A31 00、苹果iPhone 等智能手机和其他手持终端。用户只需登录“http://gb.cri.cn/”,即可随时随地浏览“移动国际在线”提供的新闻、财经、娱乐、旅游等方面的信息,欣赏英语音视频节目,这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新渠道。
(三)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融合催生传播新形态
媒介融合表现为广播传播形态之间的融合,当然也包括广播与其它传统媒介之间的融合,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一是广播与报纸的融合。2009 年3 月9 日1 8 时,《北京晚报体育时间》在北京电台体育广播中亮相,这是《北京晚报》体育部和北京电台体育广播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全新体育新闻报道平台。这个平台使平面媒体新闻立体化,使广播新闻杂志化,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传播优势,对体育新闻进行全新解读。二是广播与广播的传播融合。2008年,黑龙江广播与三亚广播实现跨地域同步直播,《时光点唱机》《激情海越》等节目在两省两地同步互通,实现了异地受众间的密切交融。广播节目搭建了沟通平台,南北两地百姓间增进了更多的沟通交流与相互了解。与此同时,黑龙江广播在省内也广泛成立广播联盟,有效激活闲置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传播效应。三是广播与电视的融合。在广播电视系统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时而电视、时而广播的节目播出方式,更有效地把观众变成听众,把听众变成观众,共同提升双方的收视(听)率。
作者简介:刘伟欣,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黑龙江省勃利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编辑
广播融合发展 篇7
1 媒体融合的概念与发展
在新形势下,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渠道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对线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创新,也是对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完善发展的新时期,传统媒体的发展道路不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难题,而此时,新媒体乘风破浪不断蓬勃发展,占据了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这就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渠道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选择性。
媒体的融合发展最早是在美国一个知名的教授提出的,最初是定义为好几种媒体的一种功能上的综合发展,共同来达到一种发展趋势,实现统一协调。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意思,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解释,狭义上的主要是指,在媒体发展运作的过程中,电子杂志、新闻广播等不断融合在一起而相互发生变化,这使得不同形态的媒体方式可以在相同形态下整体运作。而媒体融合广义上的含义就比较宽泛了,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与媒体相关的所有因素,是在狭义范围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延伸与扩展,不仅包含了媒体的形态,更包含了媒介的功能与形式等各个方面,媒体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创新性的媒体发展过程[1]。
简单地说,就是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更加广泛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迫切性而进行的新的产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力图实现多元化的信息发展方式,实现多种资源的综合发展与多元化的发展,更多的渠道可以传播数字化的信息。
而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更是对传统广播的变革与创新,能够拓宽广播媒体发展的渠道,扩大其品牌影响力,不断向新的媒体过渡,增强其影响力与创新力。
2 广播媒体融合的措施及策略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新时期,传统媒体已经不适合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来向新媒体来过度。传统的广播媒体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滞后性,在新媒体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新时期,要顺应这种新形势就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来满足观众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广播媒体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变革成新媒体,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也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适应新事物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不被社会进步的潮流所甩掉。
许多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给新事物的不断完善等带来很多的阻碍。传统媒体虽然在严谨性、权威性上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缺少时效性和科学便利性,人们在对新闻广播的时效性上往往不能全方面、多时间段的来收听观看广播。但是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人们可以借助更多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来使媒体达到更加科学化、便利化的局面,人们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或者微博等新生媒体形式可以随时随地的收看自己想看的节目等,不会因为时效性而错过或者不能看一些节目,这就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各种互联网信息的受用面,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所以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人们要解放传统老旧的思想,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加入新生事物的新思想,使自己的思想能够跟社会的发展相同步。
2.2 提高受众群体数量,提升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任何形式的节目都需要一定的观众才能更好的自足在众多的节目频道中才行,受众群体对节目的喜爱度及忠诚度才是节目立足的根本与基础,是节目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与发展机遇。而要成功实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很多节目就是输在了这一点上,所以就会缺乏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要想提高公信力就必须要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与的档次,并且要根据节目的类型来有针对性的完成节目的创意性,提高广播媒体的专业性,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频道时要有相符合的节目内容。比如音乐类的广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来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作为频道的内容,交通频道的节目就要实时报告交通状况来给司机以帮助,以利于人们更方便地出行。以此,不断提高广播媒体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也不断提高广播的公信力[2]。
公信力的提高还表现在面对受众群体的反馈意见时的态度以及处理时效,在这时就要以群众的反馈意见为改革的出发点与依据,提高对待此类事情的态度标准,不断加强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标准,来完善对待受众群体的服务态度。这样才能在受众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让他们更加忠诚于节目本身。
2.3不同媒体之间要加强合作,为广播媒体融合打下基础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各大媒体形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大媒体都在争取发展的时机,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广播媒体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就要全面了解媒体发展的特性,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媒体融合的发展机遇。
为了促进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各大媒体也要不断做出努力,共同进步发展才是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流。各大媒体类型,如互联网、微博、计算机等各大信息的发展渠道都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各大媒体要加强合作,为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融合机遇与融合条件,从多方面来保证广播媒体融合的发展环境。
2.4 创新广播媒体节目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媒体形式
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媒体的内容与节目形式,这样才能从根源来促进广播媒体融合的迅速性和科学性。对于广播媒体的发展,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不断提高的需求。所以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广播媒体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与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融合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与基础,才能吸引受众群体的目光和收听率[3]。
节目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研和研究,并对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按照受众群体的需求来进行改革与创新。准确把握受众群体的真正需求和市场需要,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节目风格,不断提高观众的数量与收听率。
2.5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创新广播媒体
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有专业型的人才来带领和引导其向新媒体的发展,人才是行业竞争的核心,是融合发展的技术的支撑与发展的动力。在新时期要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打造全能型的专业型人才。从根源上不断满足广播媒体融合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各大媒体的创新性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力图实现信息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向新媒体来过渡。要有效实现多种媒体的融合与完善发展,促进形成更加科学性、具有公信力的媒体融合发展,不断促进数字化信息的蓬勃发展。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更是适应了新时期信息化社会需求新的发展方式与创新模式,能够促进广播媒体甚至是整个信息行业的不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涛,史文璇.广播电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广播,2016(8):40-43.
[2]戴杰,李向辉.提升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以深圳广播媒体融合发展为例[J].中国广播,2016(8):71-73.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篇8
1 传统广播媒体传播特点及局限
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较,传播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快速及时,先声夺人;二是受众广泛,对象性强;三是广泛渗透,覆盖面广;四是接收方便,伴随收听。正是拥有以上传播优势,传统广播发展到现在,其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还因为其伴随性的独有特色,广播电台在流动人群中占有相当的传播市场份额,如交通广播的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还由于广播电台节目信号接收简单,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降临时,传统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信息传播作用更为突出。也是因为广播电台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成本低、节目信号接收方便,在地域辽阔、社情复杂的一些边疆地区,广播电台在新闻宣传、信息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广播电台也有其难以回避的传播弱点。由于传统广播是线性传播,广播信息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易复制,选择性差。而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广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带来了机遇。
2 传统广播为什么要融入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体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不断从传统媒体传播市场抢占份额。虽然新媒体替代不了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不会消失,但传统媒体的传播市场份额日益萎缩,受众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成为现实。特别是广播电台,本来在传统媒体中就处在弱势地位,再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就有可能被边缘化。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媒体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那种媒体传播“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了历史,这既给广播电台这一“弱势媒体”再次带来了挑战,也给传统广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广播抓住了这一机遇,就能够将自己做强;如果还是“单打一”,结果只能是被边缘化,直至被淘汰。
新媒体传播优势中的许多部分与广播电台一致,如实时性、交互性等;而新媒体的有些传播优势正好是广播电台的弱项,如可保存、可回放、有文字、有画面、视像一体等。对于广播电台来说,搭载互联网,融入新媒体,既发挥了传统广播信息传播的特长,又弥补了传统广播的不足,既扬长避短,又借船出海,真正是一举多得。广播电台通过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不但时效性强、实现交流互动,而且可以复制保存,回听回放。传统广播融入了新媒体,不仅仅是声音的传播,还将展现文字和画面,这是将信息传播的读、听、看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传统广播的实质性飞跃。也可以说,传统广播办报纸(电子报)、办电视(网站视频)已经成为现实。
2014年8月25日,新疆昌吉生活网正式开通上线。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新疆昌吉州第一家大型生活服务类网站的诞生,从此,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实现了互联网在线适时播出,做到了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听到昌吉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读到昌吉广播的文字、看到昌吉广播的视频。昌吉广播官方微博、微信的粉丝从无到有,逐月增加。到2014年年底,昌吉广播官方微博、微信发布信息1500多条,有2万多人次通过昌吉广播微信平台参与了昌吉电台节目互动交流,昌吉广播微信平台收到文字、语音信息2万多条,昌吉生活网点击量累计达到了20多万人次。信息传播手段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展,带来了一批受众,有效提升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的影响力。
3 传统广播融入新媒体的发展态势
新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对广播电台而言,只有搭载互联网,其伴随性、实时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新媒体而言,互联网只是载体和工具;而广播电台在传播信息时,不仅是载体和工具,而且还是信息的来源。传统广播通过互联网+电台的方法,就可以融入到新媒体中,在给新媒体注入广播信息内容的同时,实现传统广播与现代传媒的融合。
借助新媒体,广播电台的覆盖手段,无论是无线,还是有线,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由于建立起了相关的网站,传统广播搭载上互联网,广播信息的接收终端就不是仅仅通过收音机,既可以通过移动通讯工具,如手机来接收信息,也可以通过电脑(台式、笔记本等)来接收。受众参与电台节目,不是仅仅通过热线电话,既可以通过微博,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参与。广播电台的信息传播通过互联网,在新媒体上进行了再次演绎。这样的传播结果,既符合现代传播多元化、碎片化、窄播化的要求,也满足了受众对象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也就给传统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再次奋飞的机遇。
传统广播融入新媒体,不仅是广播电台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或简单理解为传播手段的变化或增加,这是广播电台顺应信息传播市场的需求,办台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因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二者的融合是相互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共为一体。新老媒体的融合是信息传播观念的转变,这不是仅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也不是仅仅在增加传播的方法,而是广播电台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在改变着媒体的发展模式。传统广播在没有融合前,只是办电台,发展的层面也只是停留在单一媒体方面。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起来,已经不是在办单一媒体,而是在办全媒体,是在按照全媒体的模式去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看上去好似老媒体利用了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新媒体增添了老媒体的传播内容,这种认识未免有些浅显。
新老媒体的融合,既是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传播市场受众需求的变化,也是媒体传播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因为二者的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信息传播工具由单一媒体各自相对独立运作,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发展。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看似不相关的媒体在争抢其他媒体的饭碗已不是没有可能,并且已经开始。如果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还停留在办单一媒体的思路上,就有可能在激烈的传播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为在全媒体发展的时代,如果你的传播功能已经被其他媒体所替代,你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甚至没有了存在的希望。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想在前,干在先,传统广播才有可能迎来第二个春天。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广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带来了发展机遇,传统广播抓住了这一机遇,就能够将自己做强;如果还是“单打一”,结果只能是被边缘化。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起来,不是在办单一媒体,而是在办全媒体,是在按照全媒体的模式去发展。
广播融合发展 篇9
关键词:广播,融合,盈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广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性与高互动性的“场域”中,新旧媒体共享资源,充分竞合与发展。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挑战下,广播产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必须进行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广播产业融合发展中,应注重对盈利模式的创新,以突出广播媒体的特色,推动该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当前广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是必要的手段。目前,广播产业和新媒体的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互联网和广播产业的融合;二是广播产业与手机的融合。这两种融合方式对促进广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广播
互联网广播即广播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一方面,互联网广播改变了传统广播听众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受众可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收听感兴趣的广播频道;另一方面,传统广播节目的“黄金时间”消逝,随时听、个性化选择成为主流。因此,传统广播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听众“肖像”及“节目偏好”的规划,推送个性化的节目成为其转型过程中的第一步,这有利于广播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广播不仅拓宽了节目的传播渠道,还使得网上丰富的内容资源得以汇聚,使得PGC融合成为可能。譬如佛山电台90.6频率“俊情一点”节目,除了在传统广播播出,还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充分扩大收听率;[1]全国联播的情感类节目“叶文有话要说”也通过开设节目的专有贴吧与听友同步互动,并在“龙广听友网”“听收音机网”等网站进行直播,充分借力网络平台,拓宽了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渠道。
网络电台通过主持人微博扩散和微博话题制造沟通元、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实现与听友的同步互动。例如,央广的“千里共良宵”栏目通过微博参与话题,以及姚科、青音等几位富有影响力的主持人的名人微博力量来多方面增强节目的互动能力,塑造节目品牌。
(二)手机广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收听广播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据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显示,近五年来,传统的收听方式的比例逐渐下滑,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收听广播。[2]随着“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等为首的手机电台的迅猛发展,传统广播也纷纷与手机电台合作,拓宽节目传播渠道,充分聚集年轻受众。基于此,广播产业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手机广播实现了用户对节目的多样化选择,并通过UGC内容的上传增强与其他听友的社交互动。手机广播消弭了频率资源与信号质量的限制,使得大范围的跨地域收听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手机广播可借助手机短信等方式增强获得栏目的短信资费收入,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广播的盈利模式创新
就广播产业发展而言,有必要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这不仅能够为广播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而且有助于广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有关人员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首先,积极拓展延伸品牌,以提高广播产业的服务能力,使其获得更多受众;其次,开展线下活动,既实现与受众的友好沟通和交流,又能使广播产业获利;最后,形成良好的社会联动机制,以达到拓展产业链的目的。
(一)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一个品牌将原有的业务或产品延伸到新的业务或产品上,使二者可以共用一个品牌。“后广播产品”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得以很好的售卖,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上海交通广播将《声音传奇》《小说连播》等优秀的广播节目制成CD或MP3进行二次销售;[3]广州电台的板块节目《穿梭I宝》也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进行商业包装,以影音的形式销售“广州新音乐”、舞台剧等,还出版了以《穿梭I宝》为蓝本的系列漫画图书,发行了《飞星传真》的广播小说系列CD,[4]实现了跨媒体盈利。
(二)举办线下活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广播的广告吸引力下降,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策划丰富的线上与线下活动无疑成为获利的好方法。譬如上海交通广播充分利用节目的品牌以及节目网站“车行天下”汇聚来的人气建立相关的俱乐部,策划组织刊物,以会员订购的方式盈利;辽宁交通广播举定时办车展等。通过线下反哺线上,充分实现了传统广播的O2O传播。
(三)形成社会联动机制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广播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拓宽产业链,进行节目的社会化制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譬如辽宁经济广播与民营公司合作,将微信推文、策划线上活动等新媒体部分交由辽宁禹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来完成,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又充分整合了资源,利用民营公司的大数据优势提升了节目质量。与此同时,辽宁经济广播也为禹铭科技提供了内容播放的平台,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竞合获利。
传统广播进行节目的社会化制作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上海交通广播、北京交广等。通过吸收社会上优秀的广播节目来丰富自身,提升了频率的独特性,吸引了更多听众,为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传统广播产业应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抓住新媒体的时代机遇,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增强与听众的互动,塑造良好的节目品牌。在此基础上,创新经营理念,勇于尝试线下活动、社会化制作等新的盈利模式,为今后的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军.新技术助力广播电台创新盈利模式[J].科技传播,2010(7):23-25.
[2]姚美君.手机客户端:广播发展的新机遇[J].今传媒,2016(2):14-15.
[3]王炯.交通广播盈利模式探讨[J].视听界,2016(2):25-26.
广播融合发展 篇10
1 广播与微信融合后形成的七种平台
广播人率先发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比较优势, 它和其他APP相比, 有着先天性优势, 可以和广播媒介完美融合, 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微信公众平台带给广播人的全新的七种平台。
1.1 互动平台
2014年, 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大面积走进广播人的直播间, 用微信与听众交流已经十分便利。可以说, 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了广播人与听众的沟通效率, 降低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成本。
截至2014年11月, 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超过3300个, 其中已经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超过90%。微信平台不但可以在直播间与听众互动, 还可以在节目时间外与听众进行交流。通过推送功能, 还可以预告节目内容, 介绍主持人背景、新闻背景、活动介绍等。互动功能也是广播人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第一诉求。
1.2 会员平台
会员制广播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广播率先提出的广播理念, 重视用户的价值成为它的追求。吉林乡村广播的实践证明, 电台不仅需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节目, 还要与听众建立强关系链。那么如何建立这种会员制制度, 如何构建会员制体系建设成为各个广播电台探索的目标。2014年, 这个方向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大广播电台也开始用各种手段吸纳属于他们自己的广播会员。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吸纳广播会员是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式可以让优质的广播听众转化为广播会员, 如图1所示。这些信息都是通过腾讯风铃免费得到的会员数据, 需要通过会员主动填写。如果和腾讯公司战略合作后, 还可以取得更多的后台数据, 并可以按照各个广播频率的需求订制微信公众平台更多的功能和服务。2014年, 有超过30家广播电台开始和腾讯公司战略合作, 其中有几家旗舰级的广播电台与腾讯有百万级的深度合作。
1.3 抽奖平台
对于广播人来说, 抽奖和发奖一直是很多互动直播类节目的常见内容, 这也是听众有较高参与热情的一个节目环节。在没有微信公众平台之前, 抽奖和发奖都是一个工作量大、内容繁琐、公正性经常受到质疑的工作, 而在2014年, 大部分广播媒体都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抽奖和发奖的主要工具, 大大提高了听众参与热情, 也提高了广播节目的运作效率。
1.4 点播平台
微信听广播已经不是新鲜事, 在手机中收听直播节目已经成为很多广播频率微信公众平台的标配功能。节目点播功能也开始逐渐走进微信公众平台, 让“听我想听”成为伴随听众的主要功能之一,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 除了依托于广播类型的APP之外, 让节目点播功能入驻自己所辖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变成一种流行趋势, 如图2所示。
1.5 广告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有大量粉丝聚集的广场, 在这个广场上, 除了可以宣传自己的节目产品之外, 还可以做大量的广告。粉丝数超过5万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流量主赚取广告费用, 也可以按照粉丝数量和图文转化率与第三方合作, 赚取广告发布费用。以上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在自己的微信平台上出售商品, 赚取差价或者取得资金沉淀赚取利息。无论是那种情况, 都为广播人打开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 但是就目前的规模还算不上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还无法与电波带来的利润相比, 要想得到更多利润还任重道远。这方面用户体验较成功的案例是杭州交通广播的微信平台“交通91.8”, 目前已有近70万粉丝。
1.6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为广播和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本地化服务平台。以往交通广播查询车辆违章信息的时候, 需要听众打进电话, 说出车牌号, 然后进行查询。现在只要关注某交通广播的微信公众平台, 就可以直接进行车辆违章查询了。这种服务功能已经开始被大量的交通广播台采用。同时, 许多本地化服务也开始搭建在有较高公信力较多用户量的微信平台上, 常见的搭载功能有路况查询、车辆违章查询、医院挂号、天气查询、高速公路信息等。
1.7办公平台
移动办公是很多企业的梦想。提高行政效能, 降低行政费用, 这一直是很多单位、公司所追寻的, 微信企业号让很多企业发现了移动办公的可操作路径。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客户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员工、上下游供应链与企业IT系统间的链接。利用企业号或第三方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的移动应用, 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化, 相比于企业自己开发APP具有明显优势, 如图3所示。
2广播与微信融合的三种利器
微信和广播最初的合作是从线下活动开始的。如何迅速与在场的观众成为好友, 如何从在场的观众中抽取幸运观众领取奖品, 如何快速地让全场的人互相成为好友, 这些以往困扰活动组织者的问题, 在2014年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而对于如何走进每一个用户的手机中, 如何让信息产生聚合爆炸式的效果, 微信为广播人带来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2.1摇一摇
微信摇一摇是指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内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 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 可以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 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粘度。
场景一, 主持人在台上号召大家一起摇一摇, 进入主持人手机中的并且在场的三位微信好友, 就可以领取奖品了。这种插件式的摇一摇功能, 可以让现场、听众、直播间主持人同时进行“摇一摇”活动。
场景二, 直播间的主持人通过播放片花, 号召大家一起摇一摇, 后台就可以统计并记录有多少人参与了节目中的摇一摇环节, 并可以从中随机产生获奖者。这个插件的好处就是不但打破地域性限制, 而且可以指定人群的人参与到摇一摇环节, 比如只让关注了指定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人参与这个环节, 可以吸纳粉丝数量和控制获奖人群。目前, 全国有超过200家广播频率在节目中采用这种方法。
2.2 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是腾讯开发出的配合微信使用的添加好友和实现微信支付功能的一种新方式, 是含有特定内容格式的, 只能被微信软件正确解读的二维码。本文所描述的二维码不光指以上两种形式, 还包括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按照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说法, “搜索框是PC的互联网入口, 二维码是微信的互联网入口”。2014年, 二维码已经是业界公认的手机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从2014年初开始,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展架开始大规模走进广播人的线下活动、场地入口、导播间、直播间、名片背面、T恤……在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时间里展示广播人的微信公众平台。让广播人最得力的助手尽量曝光, 易于被发现, 易于被关注, 易于被传播。
2.3 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 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 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 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广播从2014年开始已大范围使用朋友圈功能对节目、主持人进行推介, 在朋友圈内分享精彩的图文信息。
3 广播人与微信公众平台合作的四大特点
2014年是广播与微信融合发展的井喷之年, 从最初的观望、试验, 到现在的全面融合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种融合的速度、深度和使用的广度是史无前例的。回顾广播的短信平台、微博、书信等互动方式, 让全国广播人普遍接受并使用如此迅速的APP非微信莫属。回顾2014年, 广播人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选择微信公众平台, 弱化自主APP
数据显示, 大多数广播媒体自主研发的APP或由第三方公司托管的APP日均活跃指数不让人满意, 大部分APP的粉丝数和使用率令人失望。当广播人竭力用微信平台推广自己的APP时却无奈的发现, 原来还是微信公众平台更加活跃, 更加有影响力, 更能带来丰富的回报。于是, 2014年也成为广播与微信的合作元年。甚至很多节目组、主持人、工作室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广播和微信的合作, 可以实现广播未来的产业化设想。进入移动终端市场, 符合广播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借助现有的第三方平台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3.2 战略合作大于单打独斗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创作和日常运营都是团队协作才可以完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很多功能也需要腾讯公司和第三方微信团队帮助解决。广播人自己很难有完整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全部环节。因此, 战略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想让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有趣、有料、有所作为, 那么就要和互联网大佬多取经、多学习、多借鉴。
全国有十几家省级广播电台开始和腾讯公司合作, 深度开发微信平台相关功能, 投入较大。全国还有超过500个节目组、主持人、工作室等微信团队采取和第三方公司合作的形式让自己的公众平台内容更加丰富, 用户体验更好, 互动更加活跃。有一些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商业模式, 开始盈利。
3.3 广播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大面积试水跨界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水平可以提升其影响力,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在无数次试错的过程中, 微信公众平台逐渐成为广播人试水跨界融合的武器之一。
我们不难发现, 在整个2014年度内, 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开始涉足传媒之外的领域, 有的开始做电商, 有的开始做线下活动, 有的开始做地域性服务。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一致的是, 微信公众平台依旧是广播人试水融合跨界的工具, 从销售到客服再到支付, 整个商业流程都由微信公共平台完成。
3.4 微信支付越来越受到重视
任何商业模式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结账。不能提高优质体验的付费环节, 再好的模式都会被诟病。我们应该都深深的记得, 心仪的商品要求我们邮政汇款, 或者当面付款, 有的时候甚至要往返商家两次。这种缴费体验实在是太差了。面对越来越多的付费诉求, 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缴费场景, 广播人从2014年开始选择了微信支付作为自己的缴费平台。
4 广播人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两大法宝
这两大法宝首先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建章立制, 在全台推广执行,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此推及全国数十家兄弟电台试行, 反响良好。
4.1 统一推送机制。
一家广播电台下辖若干频率, 囊括几十个节目, 也许会有几十个微信公众平台。由于节目定位不同, 一家广播电台的粉丝人群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涵盖了社会中的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
当一家广播电台有重要活动要举行时, 有重要新闻发布时, 有重大事项需要及时引起注意时, 就可以启动全台“统一推送机制”。即全台所辖的所有微信公众平台, 在约定时刻, 就同一事项统一发布的机制。用此方法发布的信息将会得到较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同时, 广播人对微信平台的经营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鼓励下属频率大力发展微信公众平台, 尽量别用节目名称作为微信平台的名字, 因为一旦节目改变, 那些好不容易积攒的粉丝就可惜了。二是要一边经营一边管理, 不能忽视管理环节, 如果微信公众平台变成了管理者自己肆意推销的平台, 对整个电台来说即有损公信力又影响品牌形象。三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KPI考核机制。在执行统一推送机制时, 奖励执行力强的部门, 惩罚执行力差的团队。形成一个集合式的信息发布系统。四是注重用户体验, 统一发送机制不可以过多、过滥。
4.2 朋友圈分享机制
广播融合发展 篇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广播工作。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政府文件中,都对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廣播电视信息发布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列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规划纲要。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经过深入调研论证,2013年总局印发了《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并抓紧推动工程、技术、标准、法制、机制等各方面工作。中央和地方有关广电单位积极行动,进行了多方面开创性的研究探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12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应急广播社区网站上线,标志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去年芦山地震和今年鲁甸地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地方电台及时在震中开办了面向灾区听众的应急电台,受到地方政府和灾区群众的欢迎,助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四川、广西等省区广电部门已开展应急广播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全国14家广播电台开办了应急广播频率。这些尝试和探索,为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尚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如何从无到有,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极具开拓性,未来的任务会更加艰巨。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融合思维,实现应急广播的多终端覆盖、资源共享和媒体优势互补,也是需要我们下一步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研究思考的重要课题。应急广播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繁荣发展稳定;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仅是广电系统的事业,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广电部门要继续开拓创新、加强探索,也希望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继续提供帮助、鼎力支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早日建成覆盖全国、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本文系作者在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上的讲话)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研究 篇12
据CNNIC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见图1) ,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 已有超过80% (83.2%) 的网民在家上网。同时, 网民上网时长继续增加, 平均每个网民每周增加了2.1小时。
互联网用户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网络音视频业务的发展。目前, 国内网络视频行业主要分垂直类视频网站和门户视频两大类, 垂直类网络视频主要以优酷、土豆、酷6、PPLive、PPS、激动网等为代表, 门户则以搜狐为主力。在垂直类网络视频中, 优酷、土豆、酷6等因网友上传共享模式视频而备受盗版指责;激动网、乐视网以及搜狐等主打正版视频;PPLive和PPS依靠客户端, 主打长篇电视剧。另一方面, 从音视频网站提供的业务角度出发, 可以将这些网站分为音视频分享类、在线点播直播类、音视频搜索类和流媒体类网站:音视频分享类包括以土豆网、优酷网等为代表的专业音视频分享网站、新浪播客等门户类音视频频道, 以及以凤凰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电视媒体音视频网站。在线点播直播类指提供音视频点播或直播的网站, 如互联星空、电视、天天在线等。音视频搜索类包括百度音视频搜索等提供音视频搜索服务的网站。流媒体类则指迅雷为代表的采用流媒体技术提供音视频下载和浏览服务的网站。
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在内的众多广电媒体也开始进人网络音视频领域。自1999年6月1日, 中国虹桥网 (www.bridge.net.cn) 开通网络电视服务以来, 广电行业开始大举进军网络音视频领域。2001年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网络电视平台;2004年, 北京电台推出网络电视台“北京网视”;同年, 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运营商——央视网络开通了中央电视台的网络电视服务;2005年春节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网络电视台。2005年5月, 上海文广旗下的上海电视台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IPTV、手机电视全业务牌照。随后, 上海文广投资组建了百视通、东方宽频等公司, 发展以网络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业务。东方宽频还在2009年正式推出了“上海网络电视台”;2008年1月, 湖南卫视新媒体平台“金鹰网”上线, 并立起了其“视频门户”的市场地位。2009年金鹰网旗下的芒果网络电视分离, 面向市场以独立品牌运营。
2009年, 新华社正式播出网络视频专线, 包括现场直接播报、多点电视连线、演播室访谈等多种节目形态, 有着“现代、时尚、活力”的风格, 这是与新华社文字新闻线路、图片新闻线路并列运行的视频新闻播发线路, 每天24小时滚动播发, 并在时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开通了中文电视新闻服务, 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每日首播内容为90分钟, 通过卫星线路向中国的用户传送,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中国广播网”正以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和音频节目资源为基础, 建设一个以中央台为中心、全国各地电台为依托, 面向全国、全球的“中国广播网”, 共设有新闻、财经、体育、音乐、书院、汽车、旅游、军事、民族、台湾等64个专业频道, 400多个栏目, 网站音频数据总量2TB。网站以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流媒体音频广播技术, 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27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服务。
2009年12月28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cn) 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是我国新兴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伴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 央视、上海文广、凤凰卫视、湖南广电、浙江广电这几家具有官方背景的广电军团在网络视频市场版图上的布局已初见规模。
二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
我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进行管理, 国家关于不同平台上的音视频技术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变化中。并朝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方向发展。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 (国办发82号) , 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进行管理以来, 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政策、管理法规, 对视听节目传播服务进行规制和引导。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上传播数字电视类节目的活动越来越普遍, 政府的管理政策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强度到管理的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概念的内涵从《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发布) 中的规定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 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 计算机扩展到手机、MP4等各类电子设备;网络类型包括以互联网协议 (IP) 为主要技术形态的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网络;服务类型也从简单的直播、转播、点播发展到集成、下载、上载和传输等多种形式;信息网络功能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传输方向发展。
同时, 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逐步打破行业保护壁垒:从“82号文”中规定“电信不得从事广电业务, 广电不得从事通信业务, 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到国务院十六个部委2006年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中提出“鼓励数字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 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 直到国务院2010年召开会议, 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 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数字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数字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笼罩在广电与电信之间的壁垒彻底被打破, 按照国务院精神, 2010年在全国一些城市将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进行融合。
三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的基础
1. 节目源上编码技术的统一性
当前主流的媒体数据编码标准, 有国际上流行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其中MPEG-1 Layer 3 (简称MP3) 主要应用于音频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MPEG-4和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如H.263, H.264标准, 与H.264标准对应的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GB/T20090.2-2006, 简称 (AVS) , 主要瞄准的也是高清电视领域, 这些编码标准在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领域被广泛采用, 从节目源上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达到了融合与统一。
2. 新的压缩编码技术为广播级质量音视频节目在宽带网络中的传输提供技术支持
以国际标准H.264/MPEG-4 AVC、国家标准AVS和微软公司WMV9为代表的下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提高了系统容错性及鲁棒性, 在保证相同图像质量前提下, H.264/MPEG-4 AVC所需的编码带宽仅仅是MPEG-2的36%, 换句话说, 按照现行MPEG-2体制下, 标准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3Mbps~6Mbps, 1080p高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18Mbps~25Mbps的标准进行换算, H.264体制下的编码带宽则分别仅需1Mbps~2Mbps和6Mbps~8Mbps (参见表1) , 原先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存在带宽瓶颈的接入网络, 例如:XDSL、LAN等, 也将具备传输的能力, 并且带宽的下降, 对于IP骨干网络的压力也呈现几何级的下降。上述结果的出现意味着电信网络从带宽的角度而言, 也将具有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的能力。
3. 基于IP协议的流式传输技术保证了网络电视实时传播的服务质量
随着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 电视节目从制作、存储、播出、分发、交换、传输、接收等各个环节均可以构架于IP协议之上。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成熟为节目的存储、迁移、播出创造了条件, 目前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以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无一不是构架在GE网络和连接之上。以IP over DWDM or MSTP为代表的各种IP over Optical传输方案以及光交换机的成熟对音视频的网络传输提供了基础支持。IGM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RTP (实时传输协议) 、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SVP (带宽预留协议) 、RTSP (实时流协议) 、MMS (微软流媒体服务协议) 、MIME (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等协议具有调度的灵活性、管理的智能性和传输的融合性, 解决了IP网络上传输视频存在的延时、抖动以及广播等Qo S问题, 使得IP网络的服务等级得到质的提高。
基于IP协议的流媒体技术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 (如视频、音频) 的技术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将电视节目传送到PC机。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 (Realtime Streaming) 和顺序流式传输 (Progressive Streaming) 。播放方式分单播、组播、点播与广播三种。一般说来, 如视频为实时广播, 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 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 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 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依赖你的需求。当然, 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4. 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通过接入网带宽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 各种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正在兴起并即将掀起新一轮宽带浪潮。这些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有:
● Docsis3.0技术是在Docsis1.1/2.0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技术, 相对于后者而言, 它通过频道绑定技术至少能够提供上行200Mbps/下行120Mbps的接入速度。
● ADSL 2+技术在电话线上的传输带宽达到了2.2MHz, 在1524米的电话线上比ADSL2拓展了双倍的下行传输带宽, 最高达到上行1Mbps/下行27Mbps。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LMDS) 传输速率高达155Mbps, 可提供话音、数据、图像等任何种类业务。
● Wimax技术以其无线宽带、非视距城域传输、支持移动接入的技术特色以及具备后3G时代技术相当的全业务支持能力, 近年来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分为室外固定专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 、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a) 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e) 三个应用阶段, 802.16a的接入带宽可达70Mbps (64QAM调制) 和100Mbps (256QAM调制) 。
无源光网络 (PON) 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性价比的光纤接入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为EPON、GPON, 其中, GPON在支持多业务与传输效率上较EPON具有优势, 支持625Mbps/1.25Gbps/2.5Gbps的可变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达到1.25Gbps。
5. P2P网络互联技术增强了网络电视的传播能力
P2P和P4P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由于P2P、P4P的最终实现是基于软件的, 因此, 只要在开发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机顶盒版本的终端软件中加入支持P2P、P4P的技术, 就可以在具备双向功能的数字电视中应用P2P、P4P技术, 从而为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在传输方式上达到融合, 这样, 每个数字电视用户的接入终端既能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和网络电视节目, 同时也参与音视频数据的传输甚至控制任务。从用户的角度看, 由于互联网并不是专用的音视频数据服务网络, 存在各类数据业务争抢带宽的现象, 无法很好地保证所接收的音视频媒体数据质量, 而广电系统的有线数字网络是作为音视频数据的专用传输网络, 带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保障, 对应到基于流媒体的网络音视频服务上来看, 用户的体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6. 终端系统融合
技术的融合以及接入网带宽的提高催生了“BB3-PLAY”终端的出现, BB3-PLAY (Broadband Triple Play) 也就是集高速Internet服务、语音服务和数字电视服务为一体的终端。Samsung、Pace、Thomson、Humax等世界知名家电巨头纷纷推出具备上述功能的终端产品, 例如Samsung SMT-3000C和Thomson DC1-1500, 国内的TCL网络电视等。终端产品将重点向移动多媒体终端方向发展, 这将加快终端厂商之间的整合, 给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市场, 如电视机将与机顶盒一体化, 个人电脑将具有电视及机顶盒功能, 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具有电视及网络终端功能等。
一个处在商业探索阶段的产品就是3Gstb互联网电视机顶盒。3Gstb针对电视机屏幕的分辨率制作个大量网络Widgets供用户直接订阅使用, 使用这些被称为TVidget的插件用户可以订阅各种音视频内容。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媒体服务系统。通过定制, 消费者可以观看任何视频网站的节目, 同时所有界面内容均来自3Gstb的服务器, 保证了音视频网站内容发生变化时的更新升级, 同时Widgets模式的采用及平台开放保证了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更新, 目前3Gstb可提供的服务包括视频电视节目、电影、股票查询、航班查询、新浪报纸等几百项, 从商业模式上已经摆脱了传统互联网电视只能观看视频节目的局限, 丰富的互联网内容也可以保证未来更多的内容应用到3Gstb机顶盒上。
当前, 数字电视机顶盒 (或未来的一体机) 是以音视频业务为主的数字终端。机顶盒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和计算机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机顶盒可以理解为是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计算机。事实上, 计算机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的外部设备 (如:配高频头和CA接口的接收器) 实现收看数字电视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讲, 机顶盒与计算机都可以作为收看数字电视的终端设备。从融合角度上讲, 数字终端必然也要从音视频业务延展到接入网络适配、语音及数据业务的提供或转发。这就引出了“第二代数字机顶盒”的概念。
第二代数字机顶盒属于跨网络、多格式、全业务的家庭综合网关, 具有多种接入模式, 提供广泛业务并具备综合处理能力。典型的特征为: (1) 实现动态的图形图像显示, 交互式EPG、Flash应用, 互联网浏览器及主动下载功能等。 (2) 兼容互联网上流行广泛的流媒体格式, 具备跨Cable、IP、移动等网络的多格式视频解码与应用。 (3) 具备与不同网络的通信功能。如终端上能够实现视频可视电话, 遥控器集成电话机的呼叫功能, 实现对手机, 固定电话用户的呼叫, Web网页的快速访问, 互联网信息搜索等。 (4) 对家庭消费电子产品互联提供支持。包括MP3、U盘、游戏手柄、摄像头、电话功能设备、信用卡等金融支付设备等。在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内容交互和应用交互中, 形成数字客厅的多媒体应用。
四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主流模式
1. 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网络电视对传统音频的冲击必然要促使电台进行思考和改变, 并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以及在媒体资产管理等方面, 推进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的融合发展。
(1) 在音频广播制作领域注意取长补短
尽管数字化进程已经渗透到了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改变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但是最佳音质仍然靠模拟音频提供, 数字化采样、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音质损失, 网络音频制作必须利用提高量化比特数以降低量化步长等各种办法减少损失。对音频的质量上来说, 数字音频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 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目前世界上公认音质最好的调音台, 如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 就是模拟数控台, 即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的控制系统。国家标准GY/T156建议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选择24bit量化, 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的最终效果, 应该采用32bit内部处理精度, 这样才能保证音频质量在整个制作环节中不受到任何的损失。但大部分非线性产品都使用16bit音频,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主流的数字录像机使用的20bit音频。所以,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音频技术, 并不是弃模变数, 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 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去追求模拟的音质, 用数字化手段来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 在传播环节,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传播传统广播内容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其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 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 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另外, 网络广播的挑战对广播事业更是一种宝贵的机遇,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传统的广播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 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 开辟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纪元。
数字化的广播信号既通过无线电、卫星向全球播出, 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 从而大大扩大了广播原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线路介质的一致性也为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体化整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或相似性。因此, 计算机网络从传播电视资料的角度看,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有线电视网。通过网际网络也可以接收到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网线路也具有连接网际网络的功能。
利用网络电视开展广播直播点播系统, 突破了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传输方式, 通过互联网在电台和听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崭新、互动的交流平台, 使原有的听众成为观众, 让新闻、会议和活动更加直观、全面。这样既节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人员成本, 又实现了一个真实具有高质量、经济实惠的网上广播系统, 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通讯部门都可以使用葵花网络电视直播点播系统部署传媒新模型。
2. 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在音视频信息内容提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视频技术和节目资源优势、渠道优势、用户基础、采编权利和原创信息, 这些无不是其他网站所梦想的资源。需要基于自身资源, 抓住网络电视发展带来的机遇, 做好音视频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做好音视频资源的系统化和数字化的工作, 通过向网络电视传播延伸, 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扬长补短, 力求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中国广电媒体网站还没有实现真正个性化、成熟实用的交互式音视频服务。随着宽带、流媒体等技术趋于成熟, 广播电视媒体网上音视频业务的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和将来比较切实可行的业务有:网上音视频点播直播、点播式教学、交互视频网络游戏、网上商城、股市实时行情、音视频聊天等等。可以预见, 未来广播电视媒体将成为最大的宽带内容/应用提供商。一般而言, 广播电视媒体的统合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 广播电视媒体开展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业务
电台、电视台开办自己的网站是传统媒体向新领域进军的重要途径。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 把一部分网民纳入自己的受众群体。二是能够在同一传媒的旗下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台网互动和多媒体的经营过程, 使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复合性的使用,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央视国际, 对12套节目实现网上同步直播, 并对400个栏目的主要内容实现了图文视频上传, 提供了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 成为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功能的综合性的网络电视。
(2) 积极主导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优势, 一是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使用广播通道, 可以节省投入资金, 并能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二是费用相对比较便宜, 适合大众消费。三是接受终端多样, 包括手机、数码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笔记本、7寸以下小屏幕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火车、轮船、飞机上的接受终端等等, 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四是利用无线通讯网可以面向高端人群开办手机电视服务, 提供点对点、个性化交互服务。
(3) 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优势与通信网络合作开展业务, 主要是IP电视和手机电视
IP电视能够提供比传统电视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高端用户中有较大市场与增值潜力。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向央视国际、上海文广集团、广东南方集团和浙江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放了开办IP电视的营运执照。电视与手机的结合是填补与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 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 获得较高的回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费用的不断降低, 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 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 但手机电视发展两年来进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图像质量不高而费用又过高。但我国手机电视用户已经达到6亿, 市场需求非常大, 手机电视的前景非常可观。
(4) 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目前, 数字电视在高清晰传输方面占优, 而网络电视则在交互性方面领先。电视技术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高清传输与显示是其代表性需求。而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带来了人们沟通和娱乐方式的革命。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虽然技术迥异, 但有相同的目标, 即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 “网络化”和“高清化”是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网络高清”主要通过电视机或机顶盒与数字网络相结合, 融合高速网络传输、交互式操作和高清显示技术, 可以向用户提供交互式高清晰数字视频、远程教育、网络游戏、可视电话、网上银行等多种服务, 使网络生活渗透到每个家庭, 最终彻底变革人们生活方式。
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和地面数字电视网以广播方式播出, 也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点播或下载收看等网络电视模式分发。发展生产同时支持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平板电视机和机顶盒将形成一个从集成电路, 面板到整机的产业链, 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 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 以不同媒体的合作、融合为前提。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但目前政策性、体制性的壁垒仍然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主要障碍。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基本是公益性、非企业性的, 所以目前与其他媒体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仍有困难。当然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 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五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融合的案例分析
1. 中国网络电视台基本情况
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由央视网承办的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它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正在实现央视网向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过渡。其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播客平台爱西柚、视频搜索服务爱布谷以及视频播放客户端CBox。还将陆续上线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视频资源方面, 深度挖掘中央电视台45万小时历史影像资料, 汇集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同时, 将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进行影像化、数字化保存, 建立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 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正版传播机构;在播出形式及地域上, 汇集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 (汽车、火车、民航、地铁、楼宇、广场大屏幕等) , 打造多语种频道, 通过部署全球镜像站点, 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用户, 形成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节目分发体系。
(1) 定位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任务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在功能上, 它有视频直播、视频点播、视频下载、视频搜索、视频上传、用户分享等;在内容上, 既要集纳网民拍摄和上传的海量DV节目和创办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自制节目, 还要集成传统电视媒体的精品内容;未来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目的是要抢占视频资源、新媒体、手机电视、“三网合一”等制高点, 在终端上, 它既包括网络电视, 还包括手机电视、IP电视以及移动电视 (包括公交、地铁、机场、医院、酒店等) ;在地域上, 它既要覆盖国内, 也要制作传播多语种内容和建设海外镜像站点, 逐步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 央视网已经分别在2009年7月25日和9月推出了阿拉伯频道与俄语频道。并计划到2012年建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语种的网络视频平台并不断拓展新语种。
中国网络电视台定位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 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 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 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视听节目点击率、综合经济实力和CDN流媒体分发体系、QDS保障系统及网络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核心特征, 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和事件负有以视听节目的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真实报道或转播的义务与职责。
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台网捆绑”的模式融合“电视”与“网络”的双重特性。通过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 把现有的20个频道, 包括750小时的播出节目实行实时的网络直播并提供点播、搜索、下载、互动评论等服务。在此基础上, 整理45万小时的历史库存节目, 建立网上影像博物馆;同时建设网络视频节目生产基地和手机视频节目生产基地, 为国家网络电视台提供原创节目。并会策划大型的创意活动, 增加跟网民的互动性, 较大程度地把网民吸引过来。此外, 还鼓励网友上传视频内容, 建设视频分享和互动平台, 鼓励他们上传海量节目。
另一方面, 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计划整合全国电视节目的资源, 牵头建立“全国网络视频联盟”, 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平台向各个省市电视台以及拥有合法社会资质的制作机构开放, 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频道, 打造自己的品牌。
(2) 技术平台建设
央视网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 完成了视频生产的主控系统、播控系统、媒资系统、网络覆盖、安全系统、版权系统、办公网络等基础平台建设, 使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并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在传播终端方面
2006年12月11日, 央视网手机电视正式开通;2007年12月18日, 央视网又开通了车载电视, 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 5万辆公交车, 10万块显示屏。IP电视也已经开始试运行, 从而使央视网的平台数由单一的互联网站拓展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IP电视四个平台。
b.在制作与存储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设了一整套节目采集、收录、编辑、存储、搜索的视频制播平台, 系统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50T, 存储了5万小时的8M的精品视频内容, 日均节目制作能力达到500小时。
c.在播出与分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P2P网络直播平台, 可以同时承载800万人在线观看网络直播;以合作开发的方式, 建立了FLV流媒体点播平台, 可以同时支撑10万人在线点播访问, 还推出了网络视频客户端测试产品CCTVBOX, 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次的下载量。服务器、带宽镜像站点都有大幅度增加。
d.在研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在成都建设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个研发基地, 从事P2P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服务。FLV流媒体点播平台、CCTVBOX都是央视网主导开发。同时, 央视网还创新合作机制, 分别与微软、AMD、英特尔等跨国公司联合成立新媒体应用实验室, 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共同进行联合定制研发。
e.在终端服务方面
目前, 央视网已经推出具有国内行业领先技术的700K码流高清直播。直播页面采用蓝色眩光效果为背景, 4:3和16:9的标准播放尺寸分别达到720×608和720×406像素, 实现全屏模式下较高质量的画面清晰度。CCTV-1、CCTV-2、CCTV-新闻和CCTV-高清频道在央视国际网络上已应用700k高清直播技术, 将覆盖CCTV-5、6等频道及其他地方台精品节目。同时央视国际网络推出海外免插件模式直播服务, 即无需下载安装插件便可收看开路频道节目的网络直播, 解决了部分海外网友及网络受限用户因无法下载P2P播放插件, 而不能正常收看网络直播的问题。而且直播页面还提供今日看点、视频点播、电视剧库、纪录片库等栏目, 并与标清、高清、蓝光3种直播页面互相链接。央视国际CCTV.com同时推出视频搜索引擎, 根据互联网由文字图片向视频发展的趋势, 依托央视巨大的电视节目资源, 全面借助新媒体技术 (包括视频搜索引擎、P2P流媒体传播、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技术) , 实现央视国际视频搜索零的突破, 逐步建立最强大的视频搜索中心。开办了众多网上视频增值服务, 如提供比电视节目更丰富的内容, 对优质电视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包装后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网上视听产品, 适时推出付费订阅服务。
(3) 核心技术建设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技术建设项目包括四大基础技术平台和四项应用技术研发。其中, 四大基础技术平台是网络视频分享互动应用技术平台 (用户上传和分享视频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 、全球镜像站点和内容分发技术平台 (内容传输平台) 、多终端的视频制作存储技术平台 (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制作生产基地, 视频数据库系统) 和多终端的内容集成播控技术平台 (集成播出平台) ;四大应用技术研发是视频搜索技术、定制下载技术、网络视频播放器技术和桌面客户端软件技术。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张网、两个库、三块屏”。一张网指的是全球网络视频的分发网络。两个库指是海量的视频数据库和网络视频用户。三块屏指的是: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
(4) 运作模式
具有内容、资源、后台等绝对优势的央视网, 面对互联网这样的新兴领域, 央视网计划抛弃原有的传统媒体的思路, 实施“拿来主义”, 学习外界经验以实现快速成长。引入外部资本, 以市场化方式去做国家网络电视台, 借资本能够带来更多的互联网上的优势、战略和经验, 使国家网络电视台更好运营。
2010年3月, 盛大网络宣布与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展开全面战略合作。根据这一框架的约定, 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 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其中, 横向上涉及网络视频、游戏、影视、文学、音乐、无线、在线平台等业务;纵向上包括内容制作、技术支持、授权合作等领域。而双方的合作重点在网游和视频两个方面。
根据盛大方面的计划, 将和CNTV组建联合运营公司, 盛大在网游的开发、运营、推广等业务方面向CNTV提供帮助;而CNTV将给予盛大在重大体育赛事、优秀节目制作等内容方面以支持, 同时双方还将在推动网络视频领域的正版化、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盛大方面9亿注册用户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覆盖美、英、法、德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这两个数字已经让两者未来的长远合作颇具想象空间。
2. 网台融合, 2010年春节晚会显成效
在2010年春节报道中, 中国网络电视台与央视通过媒介内容、媒介形态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央视拥有丰富的视频内容资源和品牌优势、绝对优势的内容制作、大批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人脉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的高覆盖率和方便性, 使这种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媒体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央视内容, 制定有效的整合传播方案, 提升了自我品牌价值, 从而借助央视的舞台“一举成名”。在2010年春节中, 央视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 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走台网联动、互通有无的报道方式, 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根据CSM 31省会城市数据显示, 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总计为38.26%, 市场份额总计为81.74%, 收视继续攀升, 比2009年增长3.75个百分点。其中CCTV-1播出的春晚平均收视率高达28.42%, 平均市场份额高达59.8%。与此同时,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直播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量为2.46亿页次, 相比去年增长21.2%。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联合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直播春晚, 视频累计观看人次达7850万, 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786万。CCTV手机电视国内用户访问量达821万次, 海外直播访问量达387万次,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CNZZ统计显示, 除夕当天, 国内视频网站在与电视的直接竞争中一败涂地。其当日站点访客数和页面浏览量均较前一日下降了超过50%以上, 特别是当晚8点春晚开始、热点节目播出以及凌晨0点左右人们集中走到户外放烟花时, 流量降到了近期以来的最低值。下面我们简单分析这种网台融合的优势。
(1) 特色化定位
作为中央电视台每年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春节联欢晚会》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晚会节目。针对2010年春节晚会, 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搭建了春晚台 (http://spring.cntv.cn/) , 突出春节的内容。
与一般网站比较,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创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和实时性, 从“春晚祝福语征集”到“虎年中国跳”一系列活动, 为广大网友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原创节目使中国网络电视台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网站的差距, 取得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更多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节目也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突出网络电视的特色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坚持发挥连接电视与网络、连接观众与电视台和网站、连接网民与网站和电视台的桥梁及纽带作用。在春晚台主题页面上, 汇集来自央视从1983到2010年的春节的精彩视频节目, 供海内外网友点播收看;“第一飞报”则提前展示春节亮点和春晚花絮, 在除夕当晚, 与央视同步直播春节晚会;同时还提供2010年春节的重点节目的视频点播, 向海内外网民提供同步标清 (380k) 和高清 (700k) 的两种格式切换入口以及CCTVBOX客户端软件下载, 让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看春节节目。
(3) 节目策划功能
开门办春晚、创新办春晚是历年春晚剧组的口号, 但是要做到创新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却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此,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开通春节晚会论坛, 开办一系列电视节目主创人员的在线互动交流访谈节目, 听取观众的批评、建议, 网友们所提供想法、创意点得到了剧组的特别重视, 例如请小虎队在虎年怀旧就是网友的点子, 从而为成功办好春节晚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网上互动功能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凭借着先进的平台基础与网友、电视栏目进行互动。运用博客、播客、论坛、边看边聊、评选、征集、征文等互动手段, 配合电视栏目, 开展与春节有关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开办《我们的节日·春节》书画、摄影大赛, 为网友提供广阔的互动空间, 凭借新媒体的平台优势, 拓展了电视媒体中你播我看传播方式。通过互动, 电视栏目也掌握了观众的收视动向, 实现双方互赢。
(5) 信息反馈功能
春节节目播完之后, 有多少人曾经看过?是哪些人看过?这些人分布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哪些城市?那些节目比较受欢迎?有哪些成功和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可以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推出的“春晚快铁”、“春晚调查”和“春晚我来评”等栏目中网友的反馈找到答案。在网上获得反馈信息后, 再进行分析评估, 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电视台领导和相关部门, 实现了电视节目播出后的信息反馈功能。为下一轮的节目策划和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6) 国际传播功能
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 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创办的网络新媒体, 中国网络电视台担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使命——全面介绍中国悠久的春节历史、优秀的春节文化, 中国网络电视台在办好简体中文内容的同时, 还努力开办了外语节目, 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初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传播,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使中国网络电视台可以更为理性、更为充分地把电视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双赢, 不断探索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新型传播形态, 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传播的新格局。
(7) 多种媒介终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