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融合发展(精选11篇)
金融工具融合发展 篇1
从2014年起, SMG电视新闻中心开始全面推进全媒体融合工作, 但在此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传统媒体转型之困。常常是“头脑转过来了, 身体转不过来;身体转过来了, 脚步跟不上;脚步跟上了, 步伐不整齐;步伐整齐了, 士气却不旺”。机制体制变革, 思想观念更新, 业务能力培养, 管理指挥升级, 生产流程再造, 绩效考核调整, 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的转型升级, 和历次工业革命一样, 首先是新技术革命, 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倒逼生产关系的改变。其次, 因为新技术、新工具, 激发了新工序、新思维, 新的生产关系反过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句话:先要实现技术上“互联网+电视”, 才能达到内容上的“电视+互联网”, 从而提高传统媒体传播力, 影响力。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 SMG电视新闻中心和技术营运中心历时一年, 通过集中梳理指挥、管理、生产、流程等各环节在融合发展中的一个个问题, 用新技术逐一回答“十万个为什么”, 在电视内网和互联网外网两大技术系统中间, 以集成创新的方式, 成功研发了全媒体融合指挥生产系统X-news。把路铺到脚下, 把工具送到手上, 通过这个系统, 电视新闻走出了一条“技术升级、流程再造、产品开发、人员转型、绩效配套”五位一体的转型之路。
本文将具体介绍X-news是如何通过新技术带来深刻的融合革新。
一海绵思维——碎片化时代融合先要聚合
X-news系统的聚合思维, 表面上看是将前期的内容信息资源, 通过互联网技术自动聚合到一起。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简单, 它带来的或许是深层次的机制革新和生产能力提升。
第一, 我们称之为“破墙”。传统媒体的架构大多是由一个个事业和职能部门组成, 国内部、国际部、采访部、编辑部、区县通联部、美编, 媒资……各处一室、各守一摊。在SMG电视新闻中心, 所有的内容资源分散在八个部门的不同邮箱或内网子系统里, 几乎没有人能集中浏览, 更遑论分发了。与网媒的海量需求相比, 电视线性容量有限, 致使传统媒体人没有动力掌握全部内容, 其结果造成巨大浪费。在使用X-news系统之后, 各部门的邮箱、子系统全部废除, 17个区县台也同步启用X-news传输, 从而实现了视频内容全面数据化, 菜单化。
第二, 我们称之为“云聚”。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冗余、碎屑的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 一方面“看不过来”, 另一方面“唯恐担心遗漏”。这是新时代的“主编困境”。X-news则通过智能汇聚系统, 将政府网站、商业网站、传统媒体、新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 当天报纸等内容自动汇聚到一起, 这是一个信息的“大池子”。同时智能汇聚兼有订阅、推送、关键词自定义、分享等功能, 从而使有效信息无时差共享。即使在家里、在路上, 编辑也能够接受到最新信息。信息扁平化分享不仅解决了“主编困境”, 而且还让编辑、责编、主编都同步共享原始素材, 对新闻的分析、判断大大前置, 而把关人也可以前期介入指导。为实现媒体融合, 先要实现高效的融合媒体, 从而化解信息焦虑症, 找回专业平常心。
第三, 我们称之为“合议”。“围墙”被打破之后, 外部信息和内部资源都汇聚到“广场”上, 这给指挥决策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基于X-news系统的聚合模式, 电视新闻中心打造了实体的全媒体融合指挥平台, 这个没有围墙的物理大平层, 被称作“指挥岛”。在这里, 新媒体传统媒体人一起登录X-news, 对新闻共享、共议、共决。
2014年7月20日, 电视新闻中心通过全媒体统一指挥调度, 成功地完成了“福喜食品安全事件”这一独家重磅新闻的全媒体报道。当天《东方新闻》、《新闻报道》、《1/7》等节目大篇幅、滚动式披露了洋快餐“中央厨房”触目惊心的事实, 看看新闻网、中心官方微博、微信, 针对不同的时间点和不同的平台属性、新媒体密集发布。一时间央视、央广、新华社、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上海发布、网易、搜狐、凤凰等各媒体纷纷聚焦、转载, 转发, 短短4个小时, 就占据了当天全网络新闻热搜榜第二名。
2014年发生的两次马航空难, 年末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都凸显了全媒指挥调度的效率, 其中马航370直播实现了网络分发量全网第一。
二扁平思维——生产和管理要同步实现“随时随地”
电视是定时媒体, 网络是即时媒体, 电视技术是在内网闭环, 互联网技术则是开放共享。电视生产链条很长, 网媒生产多是单骑突进。这也决定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电视掉头最难。电视技术, 当初的准入门槛如今成了突围门槛。X-news系统对症下药, 目的就是要拆掉门槛。
首先, 拆链条, 实现管理扁平化。X-news系统设计了内部管理软件和社交软件。一条片子从计划拍摄到播出要涉及到十几道工序, 申请, 批准, 派车辆、摄像, 外拍、上载、配音、剪辑、美编、字幕、音响……这些环节都是靠人在管理调度。现在, 诸多调度环节都集中在X-news手机调度软件上, 选题报批随时对地, 摄像机、采访车、卫星车以及记者等资源和人员数据一目了然, 工作进度可以全程跟踪。此外, X-news系统的资源管理地图, 则通过在车辆上装载定位系统, 可清晰查阅有多少记者在哪些地方外采, 逢突发事件, 可以从哪里就近调动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其次, 拆装备, 实现生产扁平化。电视设备过于专业, 技术系统封闭, 视频远程传输、转码低效, 图文视频文件一体化传输不便等等成了电视新闻全媒融合的一个个拦路虎。X-news则在电视内网和互联网外网间搭建一个中间站, 它实现了任何格式的视频无限量接入, 一键化转码, 相当于建了一个飞机、火车、汽车都可以集散的“虹桥枢纽工程”。
有了交通枢纽, 还要让沉重的摄像机轻质化。配套X-news开发的手机采访软件Xreporter报片系统, 就是这样的视频轻武器。在新闻现场, 记者首先要用手机拍摄图片, 短视频, 配上标题文字, 向X-news发稿。这个简洁的动作, 则彻底改变了电视“人不回台不见稿”的节点生产模式, 全天候生产、新媒体优先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而新的工具也消灭了U盘、蓝光盘等外挂工具, 更轻便, 更统一。
卫星直播车, 也是电视视频生产的“核武器”。SMG电视新闻中心在直播中也尝试着“不使用核武器”。2014年11月份, 首次尝试用多路live U 4G技术, 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直播珠海航展。前后三天共计六场直播, 小巧的live U 4G设备包, 跟着主持人轻巧移动, 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第三, 拆工种, 实现分工扁平化。
电视全媒转型除了视频门槛高的劣势, 还有一个转型难的因素是:电视仍旧是强势媒体。这意味着传统内容生产丝毫不能削弱, 支撑融合发展的人从哪里来?
正是有了X-news为大平台的系统的生产工具, SMG电视新闻中心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向技术要生产力, 探索“能人+专人+人人”的全员转型模式。
没有专人就不专心、不专责、不专业。专人模式就是组建一支新媒体团队, 以保证有专门力量推动转型。
没有能人就没有榜样和品牌。能人模式是着力培养新媒体能力突出的个人, 进行目标管理, 给予技术资金支持。比如记者宣克炅微博微信粉丝用户共80多万, 中心为他建立了新媒体工作室, 并在电视上给他开专栏, 加强双屏联动, 强化全媒产品品牌。
没有人人参与, 就缺乏基础缺乏产能。“人人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技术变革的物质基础。中心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配到各部门, 再通过各部门下沉到个人。而管理机制就是通过X-news发稿量和新媒体点击量考核, 作为新媒体绩效考核的依据。传统电视以记者编辑为内容生产核心团队, 其余被称作辅助工种。而在人人模式推动下, SMG电视新闻中心陆续涌现了摄像团队微信公众号“摄界”, 音乐编辑新闻原创音乐“新闻歌”, 美编团队的H5产品等等, 后卫与前锋的界线开始模糊, 个性化、垂直化内容日益增多, 内容的产能基础得以夯实。
有了X-news系统, 既有了工具也有了数据, 中心全员转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复合考核方案得已全面实施。
三蒲公英思维——传播方式从线性到伞状
是先上电视还是先给网络?先和后是一种顽固的电视时间思维。在这种思维之下, 过去的做法常常是电视记者采访回台, 1:1速度上载画面到内网。网络编辑要回调、转码、上传网络, 等待审核, 方能进入网络发布。一条视频上网, 花一两个小时是常态。由于时间长、程序繁, 网站用电视新闻, 大多是等到电视播出后, 再快速切分上线。
X-news系统在研发过程中, 一直把解决分发环节的这个问题当作一个基础命题。这是基于一个基本认识:电视新闻全媒化, 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必须完成三个转变, 也就是变节点生产为全天候生产, 变先后生产为同步生产, 变电视优先为网络优先。
X-news系统基于外网搭建, 这就保证了它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办公, 突破了工具的空间和时间局限, 同时也保证了这个系统是开放的, 可以与互联网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对接, 随时升级, 添加新功能新应用。
X-news系统是放在网络编辑系统和电视编辑系统中间的平台。十字路口四通八达, 素材共享, 数据格式全适配。发到X-news的内容, 只需要一个按键, 就可以发送到连通它的一切工作平台, 同一时间, 可以上电视, 可以上网站, 客户端, 微博, 微信。它是连接一根根伞骨的伞柄, 在传播上, 告别时间的先后, 实现空间的多维。
改变先后的链式传播, 也使得所有有需求的编辑, 都能够拿到原汁原味的一手信息, 从而基于原始信息获得更大的个性化表达的空间, 避免传递过程中信息损耗大, 嚼别人吃过的馍。而X-news使得所有的内容资源尽可能地以数据化、菜单化、图文视频化的方式存储到一个大池子里供所有采编人员使用, 并且信息是以网络化、移动化的方式共享的, 不仅在台里, 即使在家里、在路上, 编辑也能够接受最新的信息。而这一点, 对于新媒体是至关重要的。
X-news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大数据系统, 可以留下生产, 录用等基础数据, 对考核统计可以成为科学的数量和质量依据。
四结语
互联网+电视, 核心是互联网思维, 但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工具是思维的延伸, X-news系统的搭建是工程技术人员, 但灵魂是电视人对全媒体融合的认识和思考。要融合先聚合的海绵思维, 是对海量信息的科学管理, 随时随地生产调度的扁平化思维, 是网络效率的精髓。而内容分发的伞状思维, 正是互联网引发的传播的时空革命。
当然, 无论到什么时候, 内容为王都不会改变。但对于离出发地还不远的传统媒体来说, 也必须明白“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要实现电视+互联网, 先得互联网+电视。磨刀, 不误砍柴工。
金融工具融合发展 篇2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 篇3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近状;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129-02
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下半期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今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市场上,不论是金融衍生工具还是配套的组合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今处在萌芽时期,和国外发达国家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不仅如此,还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我国也就不应当落后,也该采取措施,尽快进入发展的下一阶段。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金融衍生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诠释。从字面上看来,是一种价值依赖于其他原生型金融工具的一种金融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易的手段或者媒介,它的价值源于某种基本价格、利率或者指数;或者是以原生型金融工具存在为前提,以它们为买卖对象,也由它们决定价格。总之,金融衍生工具就是衍生的金融产品。
1.1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①按基础工具的种类可以分为:股权式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和利率衍生工具
②按风险收益的特性可以分为:对称型与不对称型
③按交易方法与特点可分为:金融原期和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
1.2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它在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它更具特性,它的期限更长,不稳定性也很强,还有较大的风险性,此外还有杠杆性和联动性。
1.3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它的功能不断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是指它在经济发展和企业金融中所起到的作用。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①规避风险、保值功能和投机功能:避险保值以适当的抵消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来减少或者消除某种基础金融工具或者商品的风险,目的在于牺牲一些资金以减少或消除风险,而投机与规避反其道而行之,投资者更愿意在高风险下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
②价格发现功能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市场参与者相当广泛,也就带来了各种基础资产的相关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通过交易所内类似的拍卖方式的公开竞争形成一种市场均衡价格。而正是因为它的价格发现功能,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近况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但是却是在90年代才真正的建立起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而在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时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就在不断的开始进行了,经过不断交易发展,也就出现了更多的新品种,比如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经过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发展,各种衍生产品也开始受到普通市民的关注。此后,它的发展不断成熟,品种也越来越繁多。发展至今,也有了可观的成绩。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发展状况为。
2.1 规模日益增大,品种繁多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相应发展起来,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从最初的刚刚引进,到正式发展起来,以及现今越来越繁多的品种 ,发展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
2.2 交易场所比较集中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因素,并且呈现正相关的联系,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快,前景好的地方,比如沿海、东部地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态势就越好,交易场所也更多;而在靠近内陆的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自然就比较小,交易场所也就不多。
2.3 主要交易者是银行
我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复苏的,在经济恢复的初期,许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也不断成立起来,银行的增加导致竞争也增加,为了银行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利润,它们便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试水,成功之后便开始开拓市场,还懂得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和规避风险。自此,衍生金融产品在银行间发展火热起来
3 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速度快,发展趋势也很好,但是由于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也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我国现在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势头是不错,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正是因为较快的发展步伐,使得起步不规范,监管也混乱。很多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都有一定的管理权,比如证监会、财政部、证交所等等,所以就出现了多方管理,政策不稳定交易秩序混乱。其次,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出于发展初期,交易制度、交易程序的制定也不规范、不完善。
3.2 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是原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具有派生性。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了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为为基奠,衍生产品的市场才能好的发展起来。现货市场规模不合理,市场价格也会变得混乱起来。当期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容量小,价格的人为控制就会比较严重。
3.3 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懂,而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也是很适用的,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规避和转移风险,所以开发了金融衍生产品。然而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获取更大的利润,一些金融机构过度运用衍生金融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组合,以至于到后来,不仅没有把风险转移,更是降低了利润,加大了风险,而这些都是因为产品的不合理的设计而导致的。
3.4 缺少真正市场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价格就是会使商品或者劳力的供需达到平衡的价格。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其次对外汇制度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所以,现今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并非正正的市场均衡价格,这样就会削弱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由于国家对外汇管理制度仍然较严,所以还未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另外,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还受国家的管制,所以真正的市场利率也还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3.5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制定的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国家政策比较严谨,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管制严格,使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化程度低。除此以外,国家政策还严重影响到了重大信息的披露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也更加成熟,信息披露和政策发布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程序更为严格,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信息披露范围比较狭窄,对于很多问题的界限都划分不清,而且信息披露频率也很低。
4 发展对策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发展至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却并不完善,所以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当稳中求进,要一步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自我发展,更是要学习的先进经验,将国内国外相结合,以促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成长到更高一个层次,此外,让它能在以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所以当前我国应采取如下发展对策。
4.1 推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国际化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无非就是两个角度,其一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其二让外国资本进入到本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而就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来看,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要发展好国内市场,开发更多金融衍生产品,贴别是能够更好为社会服务的贴近民生的产品;二是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针对这一阶段,则应当放宽政策的管制。
4.2 建立健全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
健全的法律是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好发展的前提。在法律方面,要健全相关的法律,修正不合理不健全的制度,制定新的更为严谨的法律,不仅如此,还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产品要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让法律法规的实施更切实有效。而在监管体制上,从总体上来讲,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然后再建立行业自律的监管体系。
4.3 加大金融监督力度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可以转移风险,但是也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就要加大监管力度,更甚者,还可以进行全面监督。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当披露重要信息,让投资者掌握更多相关有用的信息,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有效的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
4.4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现今,对于利率的管制,政府已经不如一开始那么严格,所以,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已经提高,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发展到完全市场化,还得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4.5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还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注重他们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更具专业性,可以更快更好的识别风险,测量风险甚至是控制风险。
5 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活跃起来,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才会更加繁多,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毫无疑问,可以增加市场活力,促进新产品的推出,品种越多,投资者就越多,交易量也就相应会增加,经济自然而然就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这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唐·钱斯,罗伯特·布鲁克斯.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5.
[2] 邓传伟.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型比较[J].商业时代,2005,(20).
[3] 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
[4] 王飞.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与对策[J].金融投资,2006,(297).
金融衍生工具及发展谈 篇4
一
衍生金融工具, 或者衍生产品, 是由传统金融产品如股票、汇率等派生出来的。由于系派生物, 金融衍生工具不能独立存在, 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传统金融工具。这类能够产生派生物的传统产品又称之为基础工具。根据目前的发展, 金融基础工具主要有三大类:外汇汇率、债务或利率工具如债券、商业票据、存单以及股票和股票指数。虽然基础工具种类不多, 但是借助各种技术, 在此基础上都可以设计出品种繁多、特性不一的衍生工具来。
由于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和品种数量庞大, 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和范围至今尚未完全统一。不过, 从目前状况看, 所出现的成千上万种衍生工具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远期和期权。远期是泛指在未来某一约定时问进行交易的合约, 主要的有远期合约、期货互换和资产担保证券等。期权即是选择权, 主要包括由各种基础工具派生出的、在未来一定时间或时点可以行使的选择权。股票市场常见的认股证证也是其中一种。这样,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资产担保证券等五种类型。
一般来讲, 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避险、投资和投机。不过, 从设计衍生工具的初衷看, 是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而产生的, 基本的作用还是规避、转移风险。利用股票、外汇期货, 可以有效地对冲在股市、汇市现货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即将风险转移。运用期权工具, 可以事先锁住风险、固定成本。因为即使交易决策错误, 在一定条件下, 损失的最多也可能只是期权费。由于具有获利的可能, 金融衍生工具也常被利用于投资或投机
活动, 不过却要承担较大风险。应该指出的是, 金融衍生工具有助于提高资金利润率, 例如以买入股票看涨期权代替买入股票, 则投资者只需付出相当于股价一定比例的期权费如10%即可, 节余资金可同时用于其他方面, 待到期时才动全部资金购入股票。
二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 衍生工具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正是因为衍生工具的风险规避作用, 促进了投资规模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多方面发展。目前, 人们已普遍认为, 是否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一个金融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与传统金融产品截然不同的创新品种, 金融衍生产品表现出若干特点:
(一) 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价值变动
由于是在基础工具上派生出来的产品, 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主要受基础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 这是衍生产品最为独特之处, 也是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指数期货的价格, 认股证跟随正股价格而波动, 正是这一特性的表现。
(二) 产品特性复杂
相对于基础工具, 金融衍生产品特性较为复杂, 这是因为一方面基本衍生工具如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已经不易, 另一方面加以采用多种组合技术, 使得衍生产品特性更为复杂。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求高深的数学方法, 也要求运用电脑技术, 大量产品是出自于精通数理的“火箭科学家”之手。同时也导致大量金融衍生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 难以明确风险所在, 更不可能正确地运用。
(三) 产品多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衍生产品在运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 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这样, 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财务杠杆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但是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 一些国际大机构在衍生产品的交易方面的失利, 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杠杆“放大”作用有关。
(四) 产品设计具有灵活性
正因为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基本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 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 衍生产品更能适应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要, 可根据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等级等参数进行设计, 满足其特殊需要, 因此相对其他金融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 交易活动的特殊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交易中介机构看, 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资银行等机构进行。美国目前占了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当比重, 但是在美国3000多个金融机构中, 只有300多个从事衍生产品交易, 而且其中10家大型机构即占了交易量的90%, 可见交易的集中性。从市场分布看, 大量的交易活动主要是通过场外交易的方式进行, 即用户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面参与衍生产品交易, 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对家或直接作为交易对手, 或个别进行。因此大量的产品交易是非标准化的, 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所致。
三
尽管时至今日, 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具有巨大的数量和影响, 但究其发展过程, 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而且真正大规模地应用并产生影响也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
金融衍生工具的正式出现可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1972年5月, 在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国际外汇市场动荡的情况下,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 正式开始了外汇期货市场。次年4月,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成立, 正式推出股票期权买卖。在此后几年内,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 CME在1975年陆续推出中长期国库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房屋抵押债券期货等新的品种。在这一时期, 衍生产品市场也不断扩展, 先后出现了伦敦期权交易所、荷兰欧洲期权交易所等交易机构。
自1982年起,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更出现了迅速的发展, 就在这一年, 美国I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了首例大规模的货币互换交易, 推动了互换工具的高速进展。当年全球互换交易仅30亿美元, 但到1985年即已急升至2000亿美元, 增长67倍。与此同时, 美国堪
萨斯农产品交易所率先推出股票指数期货, 将衍生工具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随之相继有美国多个交易所,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黎、新加坡、香港、东京、大阪开展了指数期货交易。九十年代以来, 金融衍生产品更以其产品不断创新, 规模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 在
国际金融市场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在外汇市场上, 衍生产品交易已占全球外汇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并继续以高速度增长。
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迅速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一) 在金融自由化趋势下金融市场的需要
自七十年代以来, 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 最后导致固定汇率机制的崩溃和浮动汇率机制的出现, 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加剧, 也为国际货币资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 西方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 政府调控经济手段的失灵, 促使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 造成了利率的大起大落, 使有息金融资产也承受了沉重的风险压力。在此情况下, 传统的金融工具已无能为力, 市场迫切要求有新的金融工具, 以达到为金融资产避险保值的目的。以传统工具为标的物的衍生工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国际金融资本运动的要求
在七十年代金融管制放松的背景下, 跨国资本流动越来越成为主流, 除了国际产业资本的运动以外, 大量的国际金融资本也通过多种金融投资方式跨国流动, 尤其是进入新兴市场。面临着陌生的、不确定因素更多的全球金融市场, 巨量的国际金融资本急切要求有新的金融工具以保障其运动的安全性, 也显著地促进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的迅速增长。股票指数期货的出现就为大量投资基金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提供了安全保护。
(三) 金融中介机构的积极推动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 以及担任中介甚至对手, 显著地推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参与衍生工具的发展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在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背景下, 衍生工具业务作为一种表外业务, 既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状况, 又能带来手续费等项收入。第二,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在衍生产品方面的优势, 直接进行自营交易, 扩大利润来源。为此, 衍生工具市场吸引了为数众多的金融机构。以最早参与衍生产品交易的美国信孚银行为例, 该银行不仅从事衍生产品中介业务, 同时也积极开展自营, 自1989年以来, 衍生产品交易量已占其资产的一半以上, 超过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收入。摩根·士丹利从事衍生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86年仅为13.1%, 但1993年已剧增至38.9%, 在衍生产品市场获利甚丰。因此, 金融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 推动了衍生产品种类和交易规模的急速发展。
四
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到今天, 一个最具争议的问题就是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虽然早在1984年美国即开始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监管问题的研究, 但日益引起注意并付诸实施则还是近年的事情。最具深远影响的是在1993年7月, 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三十人小组发表了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 列出了二十项有关衍生工具管理的建议。与此同时, 国际清算银行再次提出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管理问题, 强调衍生工具的监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1994年, 不仅有十大工业国央行总裁就衍生工具监管达成协议, 而且先后有美国金融检查署、国际证监会等就衍生工具交易发出指引。同时100多家投资银行也就衍生交易中的资讯公开、统计标准等问题进行研究, 达成共识。尤其是1995年2月霸菱事件发生之后, 国际金融市场为之震动, 纷纷修改规则, 发出指引, 加强了对衍生工具的进一步监管。
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和争议, 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仅在1994年, 就相继有一些大型国际性企业如德国金融公司、P&G等在衍生产品交易上遭致巨额亏损, 美国奥兰治县由于同样原因而亏损破产更令人震惊。除了对个别企业或政府之外, 衍生工具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也是十分惊人的。1992年国际外汇市场上造成英镑被迫脱离欧洲汇率机制危机, 1994年全球证券市场, 尤其是债券市场在美国息口上升背景下的大幅度下挫,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今年的美国金融危机都与存在交易额巨大的衍生工具不无关系。同时, 人们也注意到, 衍生品市场对现货市场不仅具有稳定作用, 也可能带来剧烈震荡, 香港股票市场经常出现的大幅上落就与衍生工具的活跃有密切关系。监管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提出了一个如何评价和正确运用衍生工具的问题。应该看到, 作为一种风险管理, 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就是规避和转移风险。因此一方面, 衍生品市场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无可避免地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避险保值者如不能正确地运用, 也会遭致重大损失, 1994年一些国际性企业的亏损正是这种情况。所以, 衍生工具作为一种中性工具, 犹如交通工具一样, 无所谓好环, 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和如何管理, 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有别于传统的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特点和发展进行了相当的阐述, 希望人们对其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以便有效地对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影响,监管
参考文献
[1]陈全庚国际金融与外汇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郭研金融市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融合共赢促发展 普惠金融利民生 篇5
展会还同期举行了“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解决专题讲座”、“和讯网2016年A股投资策略分享会”等专业会议及公开讲座。论坛以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链为角度,全方位解析互联网金融大生态、综合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行业布局以及互联网金融政策法律等。从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入手,全面解读大数据及“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发展与改革问题,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以及促进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思路和多样化的选择渠道。
近年来,标榜“高收益”的诸多理财产品如今风光不再,更有“跑路”理财产品不时见诸报端。随着互联网风险的不断暴露,平台安全的把控问题,已然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应行业要求,除了同期举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峰会以外,中国国际互联网+金融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国际互联网金融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特别评选出“十佳推荐品牌”、“新锐品牌奖”和“2015年度最佳最受关注网贷平台”、“中国互联网金融百强奖”等奖项,旨在为业界提供一个权威的品牌评选,推动行业品牌建设。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篇6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慨况
1. 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
近几年, 金融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此背景下, 金融衍生工具随之出现, 它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 二者的区别是显著的。后者传主要是指基础性的金融工具, 如:债券与股票等。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出现传统金融工具之外的金融衍生产品, 它便是派生金融产品, 此类产品的共性为均源于基础产品,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为杠杆与信用交易, 此时金融衍生品与基础金融产品, 二者在价格变动方面具有一致性。所以, 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此时二者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灵活性, 并且其广泛性的特点也较为显著, 二者价值变化的依据主要为买卖双方的实际要求。
当前,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 金融衍生工具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具体的有金融期货、远期合约与期权互换等。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 它的形式也具有多元化, 具体的有远期外汇买卖、股票期权与可转换公司债等。
2. 金融衍生工具和会计的关系
金融衍生工具是因为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出现的, 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金融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风险, 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 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虽然控制了成本、转移了风险、增加了利润, 但它仍与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否作为有效套期工具, 是决定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是否被划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标准。金融衍生工具和传统财务会计二者进行比较, 前者存在诸多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信息确定、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等方面, 这给传统会计形成的理论与实务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 冲击着传统的财务会计各个方面。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 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1) 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影响
根据传统会计的相关理论可知, 会计要素中资产与负债二者的定义, 主要依据为过去发生的事项与未来经济效益的增减。金融衍生工具虽然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标准, 但在实质上却未能履行, 此时的合约控制者为投资人员, 其依据并非过去发生的事项与合约的履行情况, 其内涵重点强调的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与未来契约的履行情况。
(2) 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中, 对于会计要素中资产与负债二者的确认, 主要依据为过去的交易事项, 此时的事项要为发生过的, 在交易过程中, 对二者展开确认, 此时的确认具有一次性。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标准, 其标准为合约的履行时间, 而非交易发生的时间, 同时, 它的确认还包括初始与终止确认等, 此时, 传统会计同金融衍生工具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要素确认具有广泛性, 并且丰富了会计确认原则。
根据相关的文献可知,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过程中, 其标准的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对于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进行确认, 因此, 它排除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项目确认。在此情况下, 会计要素的确认制约着企业的有效管理。但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 对其会计要素确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使确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使其具有了实质化的特点。因此, 其确认的原则更加丰富, 同时促进了报酬和奉献的发生。
2. 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 对会计计量理论的影响
目前, 会计计量的基础是历史成本, 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发生要经历一个过程, 此时, 市场在不断变化。而传统会计只能够体现签约时的价格, 并不能及时地体现市场价格的波动, 同时对于市场风险也不能有效地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与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其局限性日益显现, 同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二者的互补性较弱。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 它作为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投机性, 随着市场的变化, 其价值在不断变化, 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此情况下, 为了全面、真实的体现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 要发挥公允价值的作用, 使其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基础为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与健康性, 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要位于开放的市场, 进而才能够对其价值进行准确地呈现。
(2) 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对于计量属性方面, 它的计量原则为历史成本, 该原则侧重的是单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而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具有丰富性。在会计计量中, 历史成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是由于它具备易得的数据与较强的客观性, 但金融衍生工具打破了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 在价值波动性的作用下, 使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具有了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在技术发展与经济环境两方面。在此情况下, 会计报表的运用者十分注重其中的现时价值, 而对于签订时的价值漠不关心, 进而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影响逐渐深入。
在我国,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主要包括初始、终止与再确认的计量。随着会计计量属性的扩展, 其计量方法结合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
(3) 对会计计量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为历史成本的辅助法, 但金融衍生工具计量中, 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是显著的, 因此, 计量方法实现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二者结合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主要是指双方在明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在自愿的情况下, 并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 从而实现了资产的交换或者债务的结算。公允价值并不属于会计计量的具体方法, 将计量属性进行了复合, 其表现主要有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可变现净值等。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丰富的、多样性, 但在市场中, 公允价值的依据为市场报价。为了实现对报价的获取, 要对会计环境和交易事项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合理的估价技术支持下, 对被评估对象的可变现净值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值进行有效的估计。公允价值的获取具有较强的难度, 但它满足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需求, 适应了其独特性, 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方法为公允价值计量。
(4) 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确认原则为权责发生制, 其计量原则为历史成本, 财务报告的主体为财务报表。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合约,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影响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如果交易事项并未开展, 则没有历史成本。
(5) 对会计计量标准的影响
根据会计实务可知, 会计计量的标准具有多样化, 其实质为计量单位, 通常情况下, 计量单位具有多重性。会计计量的标准确定是由会计计量目的与会计计量对象所决定的, 因此, 会计计量标准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下, 其计量标准的表现形式具有了多样性, 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的高效与有序开展, 要选择合理的计量标准。
3. 对会计财务报表的影响
(1) 对财务报表构成元素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财务报表是其最为重要的依据, 它直接体现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其构成元素主要为财务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但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影响着会计要素的确认, 在其改变的基础上, 财务报表的改变也随之出现, 其构成元素也将出现相应的变化。
(2) 对财务报表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
金融衍生工具对于传统会计财务报表有一定的影响, 对其结构与编制方法的影响为:一方面, 根据现有的财务报表结构, 未能充分体现金融衍生工具, 因此, 现有的会计报表未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现阶段,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要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存在, 它并未列入报表, 在此情况下, 使用者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不了解。会计报表结构的调整具有较大的难度, 但为了全面呈现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仍需不断改进。另一方面, 随着会计报表的改变, 需要使用新的确认与计算方法, 此时有些金融衍生工具并未体现在表内, 主要是由于金融衍工具基本均为未履行的合约, 此合约与市场的行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时最为关键的便是市场信息, 但外部人员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通过企业财务报表, 运用人员将获得相应的信息, 并明确其投资风险, 当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出现问题时, 参与企业将受到严重的经济影响, 此时, 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也将受损。此情况表明全部经济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对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的影响
因为金融衍生工具未能够满足传统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所以, 它制约着会计信息的披露, 使其披露缺少全面性与充分性, 其反映形式为附注。现阶段, 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为主体, 它所反映的内容以过去的、确定的交易事项为主, 此内容由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特征的来决定。金融衍生工具影响着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 因此, 它对现行的财务报表也将由一定的影响。根据现有的财务报告理论, 金融衍生工具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全面体现, 而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对企业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长期性。因此, 在财务报表中要恰当地、适合地体现金融衍生工具。
三、金融衍生工具对促进会计发展的建议
对于我国来说,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时间较短, 其种类主要有期货、债券与认股权证等, 其发展对会计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了促进会计准则与相关处理业务的发展, 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具体内容如下:
1. 对会计准则发展的建议
(1) 可超前制定并及时修改相关会计准则
为了保证会计的发展, 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的完善, 对于制定与修改要具备前瞻性与及时性, 使其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实际需求, 并且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立足于我国国情, 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
在准则设计过程中, 要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同时也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目前, 我国市场体制未能满足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需求, 同时金融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与货币市场等均存在不足。因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完善市场机制, 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建立更加完善和严谨的会计法规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证其稳定、健康与有序的发展, 要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金融衍生市场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高风险与高效益, 通过会计法规才能够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与全面的监管, 在此基础上, 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将获得法律支持。在市场发展初期, 不完善之处不可避免, 对其中的交易行为要借助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从而保证了市场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
2. 对会计处理业务发展的建议
(1) 确认会计要素
它的确认主要依据为国际会计金融准则, 该准则中有两条明确的规定, 分别为定义了金融工具, 对金融资源及其权益工具的转移进行了强调, 通过规定使金融衍生工具在会计报表中的会计要素得到了确认。
在世界范围内, 为了实现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确认, 各个国家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美国, 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定义, 二者表示这未来经济利益或者损失。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具有波动, 因此, 对其计量需要变动。此时公允价值的变动所产生的损益才能够体现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
(2) 完善会计计量
通常情况下, 金融衍生工具为未履行的合约, 在签订与履行期间, 此过程的市场始终在变化, 在此环境下, 合约所具有了价值在不断变化, 为了公允地体现合约的价值, 要考虑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金融衍生工具经过一系列设计成为了交换形式, 在金融市场中, 它的交易是十分灵活的, 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可以充当公允价值。在金融市场上, 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并未进行交易, 此时可以选用相近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参考, 同时也可以选用市场价格进行参考, 在此基础上, 公允价值便可以确定。
(3) 补充相关会计报表
现有的会计报表要进行适当的改进,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需求, 完善会计报表的类别, 使其能够全面的体现资产与负债。与此同时, 会计报表的补充, 能够保证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具体的补充内容为:
首先, 补充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 判断其投机与否, 及其风险的大小, 企业对其要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
其次, 补充附表, 其中要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各种风险, 如:现金流量风险、价格风险与企业控制风险;
最后, 补充其他重要信息。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有效的工具, 它有助于企业对外汇的管理, 但其自身存在诸多的风险, 因此, 企业要对其运用时, 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通过会计报表的补充, 其会计信息将得到合理的披露, 在此基础上, 会计报表将不断完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将更加健康与稳定。
综上所述,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金融业务在不断创新, 在新时期,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发展的标志, 它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规避了金融风险、灵活了金融管理, 其产品具有多样化与流动性等特点。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其影响体现在诸多的方面, 相信通过全面分析与研究, 将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石.关于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影响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 2012, 10 (05) :76.
[2]胡晓玲.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中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12 (09) :85-86.
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小额信贷
一、引言
微型金融行业需要有创新的产品来带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也是微型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微型金融领域里的新生力量,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投入为小额信贷行业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 对小额信贷行业的意义相当重大。
二、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也称MIV, 它是指在微型金融领域进行投资的各类投资工具的一个总称,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运用这种投资工具将至少一半的资金投入在微型金融领域里。MIV的功能就是从公共或者是商业、个人或者是企业这些投资者中募集资金, 然后投资于小额信贷机构之中。
(一)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产生。
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之初, 是运用政府补贴以及国际机构进行的捐款去扶助贫困居民, 帮助居民脱离贫困的福利性机构。但是,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 小额信贷机构不能保证稳定的资金周转。在20世纪90年代后, 小额信贷机构趋于商业化的运营模式, 它开始运用市场经济获取其运营资金。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二)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
2004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2007年, 86%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所具有的资产规模是相对较小的。2008年, 流动资产在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资产结构中占据了10%的比重。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投资以具有固定收益的证券为主要投资工具。2009年, 全球范围内已有104家具有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大部分资金规模已经发展起来。而且其资产在东欧与中亚地区较为集中, 约占到43%;在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所占比例也占到36%;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资产比例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可以达到15%;所占比例最低的区域为非洲和中东地区, 其只占到6%。2011年, 资产规模较大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有一些变动, 去除资产规模占据顶峰的个别几个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其他的中等规模资产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有了明显下降。从2006年到2011年, 短短的5年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了10%。小规模资产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这5年中反而有了明显增加, 由12%上升到24%。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依然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三、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及其影响
(一)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运行模式按照时间长短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长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长期金融工具有社会关注型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社会关注型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公益性组织以及个人捐款, 投资的对象也是小规模的小额信贷机构。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追求发展投资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并且以股权为主进行投资。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投资早期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高, 但是后期的收益也是相当高的。
2、中长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中长期金融工具包括: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及微型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个人为主要投资者, 主要投资对象为债权投资, 以股权投资的较少。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公共或者私人机构为主要投资者, 主要投资对象为附带付款保证的债券以及优先级债券。微型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是一个较特殊的工具, 一般情况下不会自主设立, 它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微型金融银行或者是其他的小额信贷机构。它为初建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辅助小额信贷机构更好更快地建立。
3、短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短期金融工具包括: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和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主要提供给个人投资者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模式, 它的组合多元化, 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选择。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和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的特点大致相同, 只不过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的投资对象为具有固定收益的证券。
(二)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影响
1、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拓宽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 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柱。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微型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将他们连接起来, 为微型金融行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 并且将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发展到开放的市场, 给了私人资金一个规范有序的投资渠道。它更好地汇集了机构和散户的投资。此外,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还是促进小额信贷机构成熟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柱, 到2009年为止小额信贷机构已经有50%以上的投资额来自于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融资。
2、保证财务状况稳定。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为小额信贷机构技能投资的同时, 也能保证自身的财务状况保持稳定状态。虽然不同运行模式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与费用会有所差别, 但是从整体上看,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财务状况还是相对平稳的。
3、间接的服务于低收入人群。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与低收入人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所投资的小额信贷机构视为为低收入人群服务。可以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在为低收入人群进行服务, 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融资机会。它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它不仅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投资工具, 更是服务于社会的资金运转工具。
四、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投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一) 大量发展适合中国经济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国际上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各个国家发挥的作用都应该适应国情, 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国家的基本经济现状而设立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虽然人均工资、人均福利等较高, 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数居民还是属于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应该大量发展适合我国经济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使得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低收入人群。
(二) 为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使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应该加强其在各方面的发展条件, 为其造就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要加强其法律监管, 在进入市场、市场运行以及退出市场等环节的法律要求;明确市场地位,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地位等。此外, 作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 政府可以根据国情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使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市场投入初期更容易发展。
五、小结
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对我国有很大启示, 我国的微型金融活动前景还是相当明朗的。加强内部微型金融活动的实践, 为低收入人群的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能更好地减小我国的整体经济差距, 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当然, 在寻找适合我国发展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同时要加强国际的合作并吸取国际经验, 使我国微型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好, 吴国境.国际贸易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对外经贸实务, 2014.10.
[2]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农业经济管理, 2013.
[3]李雪松.中国式分权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研究.技术经济及管理, 2014.
金融工具融合发展 篇8
新湖期货公司农产品研究中心经理时岩表示, 采取上市生猪期货这种金融手段是实现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好办法, 对改变生猪价格调控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上市生猪期货可以帮助生猪养殖户和屠宰、加工企业有效回避价格波动风险, 锁定预期利润。更可以吸引更多各层次的投资者积极入市参与交易, 活跃粮食期货市场,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结构体系。
湖南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介绍:“我国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平均为38个月, 但近年来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 已接近一年一个波动周期。这需要加强远期的价格指导。”他认为, 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频繁给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商、生猪贸易商都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损失, 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以及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进程, 这些都急需利用生猪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完善。生猪期货满足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商、贸易商套期保值的需要, 可降低其生产成本, 提高收入。而加工企业可以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采取“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 促进生猪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锋认为, 当前生猪养殖面临一定的风险, 需要建立与生猪现货交易并行的期货市场, 用市场化机制解决价格波动迫在眉睫。从市场角度来看, 解决减缓市场价格波动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建立与生猪现货交易并行的期货交易市场。
他说:“在促进生猪养殖方面, 已经有了财政支持、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支持, 期货将是下一个有效的工具。期货交易中确定价格是核心问题, 通过价格这只无形的手, 可以指导生产者理性地组织生产, 减轻盲目性, 也适时调整产业规模, 同时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提前锁定收益, 避免价格波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过度影响。”
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国际发展及启示 篇9
一、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的国际发展及我国趋同概况
美国FASB从1981年开始研究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问题, 在这个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与美国超越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是分不开的。FASB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过程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二是列报和披露阶段;三是确认和计量阶段;四是修订和完善阶段。其中, 在第二阶段, 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早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SFAS 105、SFAS 107和SFAS 119中。上世纪90年代初,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对其表外风险的披露和监管显得日益重要。FASB于1990年3月发布了SFAS 105“对具备资产负债表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以及集中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该准则对金融工具作出了会计学定义, 并对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和风险披露分别作了规定。1991年12月, FASB发布了SFAS 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 规定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均应予以披露, 还应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方法及其相关的重要假设。1994年10月, FASB发布了SFAS 119“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 该准则修订了SFAS 105和SFAS 107, 给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同时, 还从用于交易目的和用于非交易目的两个角度,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分别作了规定。该准则也标志着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的形成。1996年12月, FASB发布了SFAS 126“对某些非上市主体有关金融工具的某些披露要求的豁免 (对SFAS 107的修订) ”, 这使得对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更进一步。显然, 对衍生金融工具仅在附注中披露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各界对其在表内列报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 FASB于1998年6月发布了S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以取代SFAS 119, 要求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均需按其公允价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并对其公允价值的变动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该准则突破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问题的限制, 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顺理成章地成为“表内事项”在财务报表中列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会计讨论引起了各方关注, 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迫使FASB于2008年3月发布了SFAS 161“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披露 (对SFAS133的修订)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推动FASB和IASB联合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其中金融工具准则是倍受关注的项目。与IASB的“分阶段逐个击破”不同的是, FASB设想通过发布“单独的综合准则”来实现金融工具准则的根本变革。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研究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于1986年3月发布的IAS 25“投资会计”最早涉及了原始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处理, 使之成为后续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基石。在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 IASC与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开展合作, 并于1990年3月发布了一份关于金融工具的原则公告草案, 随后于1991年9月发布了ED 40“金融工具”, 于1994年1月发布了ED 48“金融工具”。1995年6月, IASC将ED 48中首先达成共识的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部分抽取出来先行发布, 于是形成了IAS 32“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 标志着IASC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第一阶段工作的完成。之后, 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相关探索, 并于1998年12月发布了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3年12月, 改组后的IASB发布了对IAS 32的修订, 该修订版由准则正文和作为附录的实施指南组成, 一并发布的还有结论基础及示例。考虑到表内列报和确认与计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IASB整合了IAS 32中披露方面的内容以及IAS 30“银行与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 于2005年8月发布了一份独立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 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 (IFRS 7) “金融工具:披露”。IFRS 7强调将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相分离, 相应地, IAS32被更名为“金融工具:列报”, 仅对已确认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问题作出规范。2008年2月, IASB发布了“可回售金融工具和清算义务”, 对IAS 32作了新的修订, 规定可以将满足条件的“可回售金融工具” (puttable instruments) 和清算义务确认为“权益”。2008年10月, IASB就金融工具的“重分类问题”对IAS 39和IFRS 7作出修订。2009年3月, IASB发布了“改进金融工具的相关披露 (对IFRS 7的修订) ”, 此次修订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关于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和流动性风险披露的要求而作出的。2009年10月, IASB就“配股分类”问题对IAS 32再次作出修订, 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些主体越来越多地通过配股来筹集更多资本的情况。2010年10月, IASB修订了有关金融资产转让的披露, 加强了IFRS 7对于已转让但未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的现行披露要求, 并对已终止确认但主体在出售后仍然继续涉入的金融资产引入了新的披露要求。2011年12月, IASB发布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 (对IAS 32的修订) , 同时修订了IFRS 7的相关披露条款。2012年5月, IASB发布了2009-2011年周期的年度改进 (权益分配的税收影响) 对IAS 32的修订。
综上可以看到, 国际金融工具准则的制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在IASC时期, 金融工具主要通过IAS 32和IAS 39加以规范, 前者规范列报和披露问题, 后者规范确认和计量问题。其次是2004年以后, IASB开始全面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将金融工具准则分为披露、列报和确认计量三个阶段进行。由于对IAS 32的修订始终与IAS 39的任何变动紧密相关, IASB意识到, 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应紧随确认与计量程序, 而非与披露同时规范。于是, IASB于2005年8月通过发布独立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IFRS 7“金融工具:披露”, 专门规范金融工具的披露事宜。同时, IASB将IAS 32改造为单独的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主要涉及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以及已确认项目的附注披露。另外, IASB设想通过单独的IFRS 9替代IAS 39, 以规范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以及减值和套期等问题。从2009年11月起, IASB发布和修订了IFRS 9“金融工具”, 先后规范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 而余下的减值和套期会计等问题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我国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 早期的规范大多散见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中。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包括了4项涉及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 即CAS 37《金融工具列报》、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3《金融资产转移》、CAS 24《套期保值》。新会计准则发布后, 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和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革,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要求, 财政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现行CAS 37及相关应用指南实施5年以来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决定全面修订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并于2012年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修订) (征求意见稿) 》。我国征求意见稿在金融工具“列报”的名下, 实际上包括了“表内列报”和“附注披露”两部分内容, 分别对应于国际金融工具准则中的IAS32与IFRS 7。笔者将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征求意见稿的完善作出一些探讨。
二、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修订) (征求意见稿) 与IAS32和IFRS7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修订) (征求意见稿) 》共分为5章54条, 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金融工具列示、第三章金融工具披露、第四章衔接办法和第五章附则, 相较原准则《金融工具列报》 (2006) 的3章45条, 篇幅有所增加, 修订了6个方面的内容, 全面反映了国际会计界对金融工具列报的最新规范要求。表1和表2详细列示了我国征求意见稿与IAS 32和IFRS 7最新修订结果的异同。
三、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修订) 完善建议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到, 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修订) (征求意见稿) 和IAS32、IFRS 7的内容已大同小异, 本次修订的有关权益工具的分类、抵销的规定和披露要求、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要求、到期期限分析的披露要求等都已紧跟国际上近几年对IAS 32和IFRS7的修改, 总体上已体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要求。但从完善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的目的出发, 笔者仍提出以下几个改进建议。
首先, 对我国金融工具准则体系安排的探讨。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创新的产物, 它们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但带来许多对当前金融和会计监管形成挑战的新兴问题。早先, 无论是FASB还是IASB, 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和报告的准则规范都是零散制定的, 缺乏系统性的通盘考虑, 因此有多项会计准则涉及金融工具处理。近年来, 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 FASB与IASB加强合作, 全方位改革金融工具会计准则。FASB设想整合现有准则的各方面规定, 发布“单独的综合准则”来实现金融工具准则的根本变革。IASB拟通过IAS 32、IFRS 7和IFRS 9这三项准则分别完成金融工具的列报、披露、确认、计量以及减值、套期等的规范问题。而我国金融工具准则体系的未来安排不是很明确, 除了本次发布的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征求意见稿规范金融工具的列示和披露问题 (相当于IAS 32与IFRS 7) 之外, 似乎还将保留2006年发布新会计准则时涉及金融工具的所有4项准则 (因为在征求意见稿中均提及了这4项准则) 。如果是这样, 我国未来金融工具准则体系结构的安排将与国际准则形成较大的差别, 尤其是国际准则不再为金融工具转移、减值和套期等安排专门的准则, 而是通过IFRS 9加以规范。
其次, 关于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结构的探讨。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修订) (征求意见稿) 中将列报 (presentation) 分为列示 (display) 和披露 (disclosure) 两部分, 分别对应国际准则的IAS 32和IFRS 7。这又将形成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一项较大差异。笔者认为, 披露的含义要比列报广泛而不是相反。最广义的披露 (如泛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可以包括确认、计量结果的表内列报、附注披露以及表外披露等, 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中曾指出, 财务报表项目及其计量方法的信息披露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正表、附注的方式提供, 也可以通过补充信息以及财务报告的其他方式提供 (这种含义的信息披露应该是最为广义的了) ;中观含义的披露应该与作为确认、计量结果的列报相对应, 即去除表内列报后, 还包括表内的附注披露和表外披露两部分;而如果将附注披露也作为表内列报的范畴, 那么, 最狭义的披露应仅指表外披露部分 (及其他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遗憾的是, 虽然在各国会计准则中均广泛使用列报和披露等术语, 但现有的概念框架至今未给它们严格定义。正因如此, IASB在2013年3月关于加速制定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会议上, 讨论了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 包括列报和披露、财务报表要素和资本保全等, 指出现行的概念框架没有关于列报和披露的部分, 呼吁应该为列报和披露提供指导。我国会计准则将列报包括列示和披露两部分可能是一种创新 (这一创新始于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 , 但我国准则也未对“列示”、“列报”和“披露”作出严格的定义和区分, 翻查财政部2001年编著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英文对照》将“列示”翻译为“show”,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英文版将“列报”和“列示”均翻译成“present”, 而在国际准则中也有类似于中文“列示”的对应词“display”, 只是未将它作为一个正式的会计程序。因此, 将“列报”包括“列示”与“披露”不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相应地, 将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同时涵盖金融工具列报 (列示) 与披露的内容也与国际准则形成了差异。
第三, 对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内容进一步完善的探讨。前已述及, 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征求意见稿已与相关国际准则的内容基本趋同, 但仍存在一些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如, 我国征求意见稿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仍然采用原国际会计准则的“四分类法”, 没有反映出IFRS 9采用“两分类法”对金融资产分类作出的修订。又如, 国际准则已经将原先的资产负债表改名为“财务状况表”, 将收益表改名为“综合收益表” (或“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 , 但我国准则没有作出相应的跟进。还有, 国际金融工具披露准则涉及财务报表正表和附注对金融工具的披露, 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披露部分仅涉及附注对金融工具的披露, 两者对披露的理解存在不一致之处。最后, 国际准则的内容编排有序, 有目录指引, 有名义定义集中参照, 容易检索和理解, 但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了部门规章的形式, 以章节排序有关内容, 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当然, 这一问题也是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 我国还应进一步努力, 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相应国际准则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修订) (征求意见稿) 》。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修订) (征求意见稿) 》修订说明。
[3]汪祥耀:《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变革及启示》, 《财经论丛》2010年第1期。
[4]汪祥耀、邵毅平:《美国会计准则研究——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金融危机》,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版。
[5]IASB.IAS32“Financial Instruments:Presentation”, revised in2012.
金融工具融合发展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民间金融;融合机制;探究
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当前学界和业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如何理解其与发展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却仍未被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温州试点的进行,民众对于民间金融的形态和功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在发展小微企业上民间金融也发挥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从民间金融的产权形态来看,其天然呈现出逐利性使然。也正因如此,民间金融活动将能严格根据利率水平,来灵活调整放款数量和方向。不难看出,这就在总括层面上找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因素。
这里存在着一个现实问题,即在缺乏实践基础的讨论难免会陷入一种空想。为了减少这种形而上的成分,笔者将沿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融合机制设计,以及实践模式构建的逻辑结构展开阐述。
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1.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2.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是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不断深化:第一,整个利率体系中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大,由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第二,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要实现均衡利率,资金市场必须一体化,因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将伴随着决定利率的市场环境的变迁: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分割的市场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一体化;各种金融限制,尤其是对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多到少。
(2)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必然包含各个不同的阶段和状态。利率由严格管制到部分限制(如上、下限约束)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放开利率约束使市场利率的金融品种和数量增加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解除国内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表示利率市场化进入了关键或核心阶段;在国内利率已经市场化,开放资本项目,取消对国际货币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则实现了利率自由化的高级阶段即利率国际化。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其发展趋势或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人为的制定或限定。
二、认识引导下的融合机制设计
建立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的融合机制设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利率市场化为民间金融提供价格参数
不难理解,民间金融所放款的资金来自于社会公众,且存在着强烈的逐利性目标。作为向民间金融寻求借款的主要经济主体—企业,则需要根据自身利润率的大小来决策借款的数量和期限。从另一方面来看,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还远未形成全国同质化的资本市场形态。因此,区域范围内的利率市场化则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一逻辑出发,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因自身利润率的原因,而导致的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强度,自然就通过市场化所决定的利率影响到民间金融的放款行为。笔者认为,这正是一种市场配置资源(资金)的一种具体表现。
2.民间金融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试错平台
与商品市场中的交易形态不同,资本市场上所发生的供求关系都不是以“匿名”的形式而存在,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核程序来实现。这就意味着,由市场化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匿名交易所得,而是借助金融机构的资本业务和负债业务逐步呈现出来的。因此,民间金融就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试错平台。这里仍然以区域性利率市场化和企业为考察对象,通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即期水平为参照,将为其它民间金融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利率调节水平线。这实则就是在试错过程中来完成的。
三、设计基础上的实践模式构建
由于民间金融本身仍处于试验阶段,且利率市场化也主要处于理论探讨环节。由此,这里的实践模式构建也只能从原则层面进行阐述。
1.市场利率的形成
这里的市场利率还不能被理解为全国性市场,而是区域性资本市场。具体而言,可以以经济区为区域范围,也可以以功能区为区域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则可以渐进式的将区域范围进行拓展。
2.民间金融的内控
民间金融因缺少必要的行政保护,以及在当前相关立法缺失的环境下,应建立起稳健的内控机制。在以企业作为放款对象时,应严格考察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和产品市场前景,这些都关系到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当然,在履行负债业务方面也应考虑当前的通货膨胀率。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民间金融活动将能严格根据利率水平,来灵活调整放款数量和方向。不难看出,这就在总括层面上找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因素。在具体方面,利率市场化为民间金融提供价格参数,而民间金融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试错平台。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周莉萍:利率市场化对各国(地区)的冲击效应.银行家2011(08).
金融工具融合发展 篇11
一、会计核算难题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如果操作得当, 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 并带来诱人的投资报酬和优厚的利润;如果操作失误, 则将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 而这种操作是否得当由于其表外交易、杠杆操作等特征, 造成会计核算上的许多难题, 以至于不能及时反映和核算, 导致更大损失的发生而使企业失去承受能力。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 日本大和银行被兼并事件, 香港87清算危机以及上海的327事件, 均是由此而引起的。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从操作过程和结果看是一种表外业务, 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揭示, 从而导致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无法直接、真实地反映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收益, 也使股东及投资者无法正确评价公司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有关资产、负债的定义造成的。
金融衍生产品远离真实的资本和资本运行过程, 在投机规模上和空间上没有制约 (如股票指数期货以股票指数为买卖的基础, 在会计上无法核算。又如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上跨越一国疆域, 可以便捷地进行24小时跨疆域衍生交易等) , 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衍生交易合作趋势使得会计核算标准必须统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价每时每刻均在变化, 盈亏无法把握, 会计核算难度很大。
金融衍生产品技术性强, 操作复杂, 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因而会计核算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及交易策略, 但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多达1200种以上, 且几乎每个月都有一种新型的衍生产品产生, 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题。
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不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对现代会计的理论、实务和观念提出巨大挑战。
对会计要素确定的挑战。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 它们是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基本分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获得的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将负债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现有的义务, 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金融衍生产品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 其立足点在于合约在未来期间的收益, 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不可能加以计量。
对历史成本的挑战。传统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基础, 辅以市价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并且在入账以后一般不予调整。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使得历史成本原则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 金融衍生产品从契约的签订到发生交易有一段时间跨度, 在这一时期中, 其市场价格瞬息万变, 这种价格变化在历史成本计量中无法得到及时反映, 但交易者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真实价格或交易收益又正是这种变化的价格;另一方面, 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预期合约, 它往往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自然无历史成本可循。同时, 有些金融衍生产品是由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需求而设计的, 在市场中很难找到相同或类似金融产品的市价作参考。
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权责发生制是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 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予确认。而金融衍生产品签订契约时, 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虽基本确定, 但交易并未发生。如果在进行期权与期货交易后, 不仅预示着保证金户头 (在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都设立, 在期权交易中仅卖方设立) 上账户增加随市价波动而不停地变动, 还预示着将来必然会产生对冲、履约、交割和放弃履约 (期权买方有此权利) 行为等。利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就无法反映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持有收益, 也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
对财务报表的挑战。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决策有用性, 即向企业现在或潜在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目前的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的经济业务, 无法反映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的会计信息, 也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方面的信息等。也就是说, 尽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频繁、金额大, 但由于不符合资产及要素定义而不能在有关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 只能在表外附注说明。
对会计职能的挑战。会计的职能为核算和监督,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会计已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金融衍生产品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已如前所述, 其对会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如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相适应;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 一旦失手会招致无法估量的风险, 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金融衍生产品操作的复杂性和信息量大, 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改革策略
近年来, 伴随着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 各国相继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对策研究, 各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机构相应颁布了一系列准则公告, 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改进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2号准则规定, 金融资产是以下资产中的任何一项: (1) 现金; (2) 一项从别的企业收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 (3) 一项在潜在优势条件下与别的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约权利; (4) 另一企业的权益性工具等。金融负债是指任何契约型义务: (1) 影响其他企业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 (2) 在可能不利的情况下, 与别的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责任。这些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 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适应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改变历史成本原则。会计计量应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 为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公允价值来替代历史成本。1995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避险活动的会计处理》准则公告草案, 规定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应按持有或发行的目的分别处理。由此可见, 这些对金融工具计量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出售的两类证券的价值, 也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将长期并存。
改进现代财务报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05号公告中对“金融工具”作出了较为科学、严格的定义, 并要求在财务报表或其附表中, 按类别披露有表外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有集中使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但这一公告仅涉及未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某些表外业务, 且要求披露的内容相当有限。相比之下, 第107号公告的范围更广, 根据该准则, 所有金融工具 (无论是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 还是未确认的) , 只要能对其公允价值加以估计, 都应披露其公允价值。此外, 该公告还较为科学、严格地定义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并对如何确定或估计公允价值给出了详细的指南。第119号公告准则是对上述两项准则的修订, 这项准则首次将衍生工具分为“用以交易的”和“用以非交易的”两类, 并分别提出了披露要求。尽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上述准则中涉及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确认和计量, 但都对财务报表的一些现有项目展开了一系列大胆试验。在此期间发布的第110、114、118和115号准则公告, 其内容表面上似乎与衍生金融工具无关, 但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项目的组成部分。
加强会计管理。首先, 会计管理方法必须适应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 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对资金的筹集、耗费、收回和分配的管理;其次, 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 管理人员应该对未来资金运动及其特有金融衍生产品的情况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会计预测, 然后按合理的财务目标, 充分考虑各项潜在因素, 以作出相关的资金决策、成本决策和风险决策;再次, 金融衍生产品要求会计管理实行现代化, 这当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另外, 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也要求对权责发生制作出新的解释, 重新修订“实现原则”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深入, 企业将越来越需要面向市场作出决策, 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实现跨国经营, 风险管理无疑将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金融衍生市场产生了新的需求, 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其不断发展创新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组织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状况, 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理论问题, 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 进而建立自己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