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工具(通用12篇)
金融投资工具 篇1
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中为调节和管理金融活动而采用的工具或专业手段。包括常用性工具(如利率、汇率、股票、债券、借贷、信托等。)和衍生性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交割等。)金融工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其产生成为必然。近些年,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G公司,是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属于国家特大型制造企业。G公司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大规模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一直将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金融衍生工具在G公司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
G公司在1999年因兼并某企业带来了巨额日元外债。长期以来,日元汇率大幅度的波动,给G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如:2001年汇兑收益7691万元,2002年汇兑损失4050万元。在确认不能提前还款的情况下,又为了防止这种汇率变化带来利润的大起大落,G公司从2001年就开始探讨日元保值业务。有单纯的利率互换、货币置换、期权,也有混合的方案。
以其中一个带敲出条款的货币置换方案为例:就是在直接的货币置换方案基础上,附加一个敲出条款。交易双方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水平作为下限,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从未达到下限,交易双方将按照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但是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一旦达到下限,则该货币置换行为终止,交易双方不再承担任何的责任与义务。该方案最终的效果就是用大约200万元的成本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几十种日元债务保值方案的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些保值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日元汇率风险,但却在有限的汇率风险防范范围内增加了美元的汇率、利率风险,这种风险的转移起不到真正的保值作用,无法规避日元债务风险。而在当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有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实施以上保值方案,日元汇率风险转化为美元汇率、利率风险,达不到规避汇率风险之目的了。所以,G公司认为做保值不如不做任何动作,毅然放弃了执行保值的念头。几年后的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果然升值了,证实了当时的预测。虽然在放弃保值方案后的几年仍有波动,但由于后期人民币升值,总的汇兑收益大于汇兑损失,达到了风险控制的预期效果。
第二,金融工具为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如在2002年,G公司利用美元利率持续走低的形式,通过借内债还国外银行的美元贷款,将接近7.5%的固定利率换成LIBOR+0.6%(当时仅为3%)的浮动利率,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财务费用支出约6000万元。另外,在人民币短期筹资方面,保理业务、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都是应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降低筹资成本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2006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前景下,G公司运用无本金远期外汇交割(NDF)原理,结合进口原油支付款项,与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资金代付及组合式远期购汇业务”,在单纯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赚取汇兑收益。具体原理及程序如下:
在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进口货款时,银行根据当日NDF报价和美元Libor利率测算该笔交易的到期损益,如果市场条件适合,企业按当日银行售出价存入银行与进口货款等额的人民币,银行代企业以美元形式对外支付货款;同时银行将企业存入的人民币资金视同按同期限同档次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实际上企业已用该笔资金支付了进口货款),并根据代付当日的美元贷款利率计算代付美元资金利息,企业同时向银行进行组合式购汇,即企业买入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 D F并授权银行在交易到期日办理相应的即期售汇。
在交易到期日(交易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银行根据上述交易中企业人民币资金定期存款本息与美元借款利息及N D F业务的价差,将盈余的人民币资金划回企业的人民币帐户,即企业节省的成本=人民币存款本息收入-购汇偿还美元借款本息+折算成人民币的N D F损益。
由于该种业务的风险基本锁定,且可以在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可预知远期交易收益程度,不需增加额外的资金占用,G公司决定操作该业务。仅2006年10月当月G公司通过该种业务就获得收益1 3 8万元,并成为集团公司内部实施N D F业务的首家试点单位。
2008-2010年,G公司还操作了敞口及非敞口的美元贷款、境内外贸易融资、国内保函、电子票据等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上千万元,真正达到了通过资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通过G公司的实践,谈几点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风险
首先,衍生交易是转嫁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人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达到保值目的,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
其次,风险不能完全转嫁,只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可以是损失,例如上面的日元保值方案;也可以是收益,例如上述N D F的运作。
再次,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可能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这些正如上述日元带敲出条款的保值方案一样,由日元的风险转嫁为美元的风险;由于其有敲出点汇率的限制,注定风险不能百分之百消除;随着当时人民币升值和美元汇率已走进低谷的预测,美元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可能会更大。
(二)合理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
金融市场变化莫测,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在用衍生金融工具之前,要对金融工具的对象和利率、汇率等变化趋势进行充分分析和合理的推断,确定前提条件。仍然以上述日元保值一事为例,在当时的环境下,且日元债务天生条件苛刻,放弃、不作为也是在充分研究后的一种慎重的选择。而进行NDF业务的操作也是在合理判断人民币升值走势的情况下操作成功的。
(三)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进行方案测算,科学评估方案效果
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要首先搞清楚企业的状况、需求和目的,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的必要性。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然后充分进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后的方案测算,科学、合理地评估方案效果,以供企业决策。上述日元保值和N D F业务操作的环境、目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四)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正确对待决策结果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而金融资产的时间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特征意味着任何金融工具的都是要付出成本和存在风险的。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对执行与不执行、运用与不运用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答案不同。上述日元的不作为也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正确决策的结果。所以,企业在考虑选择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摘要:近些年,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每个企业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探讨金融工具如何在企业中运用,及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工具,企业,运用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继红、谢沂,《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慧聪网,2004年2月。
[2].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2007年11月。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讲义。
[4].G公司相关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资料。
金融投资工具 篇2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金融投资工具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建议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损失惨重,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波动性,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二是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第一,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第二,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第三,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二是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三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一)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二)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确认时点的选择
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小额信贷
一、引言
微型金融行业需要有创新的产品来带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也是微型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微型金融领域里的新生力量,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投入为小额信贷行业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 对小额信贷行业的意义相当重大。
二、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也称MIV, 它是指在微型金融领域进行投资的各类投资工具的一个总称,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运用这种投资工具将至少一半的资金投入在微型金融领域里。MIV的功能就是从公共或者是商业、个人或者是企业这些投资者中募集资金, 然后投资于小额信贷机构之中。
(一)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产生。
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之初, 是运用政府补贴以及国际机构进行的捐款去扶助贫困居民, 帮助居民脱离贫困的福利性机构。但是,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 小额信贷机构不能保证稳定的资金周转。在20世纪90年代后, 小额信贷机构趋于商业化的运营模式, 它开始运用市场经济获取其运营资金。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二)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
2004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2007年, 86%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所具有的资产规模是相对较小的。2008年, 流动资产在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资产结构中占据了10%的比重。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投资以具有固定收益的证券为主要投资工具。2009年, 全球范围内已有104家具有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大部分资金规模已经发展起来。而且其资产在东欧与中亚地区较为集中, 约占到43%;在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所占比例也占到36%;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资产比例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可以达到15%;所占比例最低的区域为非洲和中东地区, 其只占到6%。2011年, 资产规模较大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有一些变动, 去除资产规模占据顶峰的个别几个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其他的中等规模资产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有了明显下降。从2006年到2011年, 短短的5年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了10%。小规模资产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这5年中反而有了明显增加, 由12%上升到24%。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依然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三、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及其影响
(一)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运行模式。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运行模式按照时间长短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长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长期金融工具有社会关注型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社会关注型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公益性组织以及个人捐款, 投资的对象也是小规模的小额信贷机构。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追求发展投资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并且以股权为主进行投资。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投资早期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高, 但是后期的收益也是相当高的。
2、中长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中长期金融工具包括: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及微型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个人为主要投资者, 主要投资对象为债权投资, 以股权投资的较少。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以公共或者私人机构为主要投资者, 主要投资对象为附带付款保证的债券以及优先级债券。微型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是一个较特殊的工具, 一般情况下不会自主设立, 它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微型金融银行或者是其他的小额信贷机构。它为初建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辅助小额信贷机构更好更快地建立。
3、短期金融工具。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中的短期金融工具包括: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和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主要提供给个人投资者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模式, 它的组合多元化, 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选择。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和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的特点大致相同, 只不过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的投资对象为具有固定收益的证券。
(二)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影响
1、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拓宽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 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柱。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微型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将他们连接起来, 为微型金融行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 并且将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发展到开放的市场, 给了私人资金一个规范有序的投资渠道。它更好地汇集了机构和散户的投资。此外,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还是促进小额信贷机构成熟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柱, 到2009年为止小额信贷机构已经有50%以上的投资额来自于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融资。
2、保证财务状况稳定。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为小额信贷机构技能投资的同时, 也能保证自身的财务状况保持稳定状态。虽然不同运行模式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与费用会有所差别, 但是从整体上看,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财务状况还是相对平稳的。
3、间接的服务于低收入人群。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与低收入人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所投资的小额信贷机构视为为低收入人群服务。可以说,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在为低收入人群进行服务, 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融资机会。它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它不仅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投资工具, 更是服务于社会的资金运转工具。
四、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投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一) 大量发展适合中国经济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国际上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各个国家发挥的作用都应该适应国情, 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国家的基本经济现状而设立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虽然人均工资、人均福利等较高, 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数居民还是属于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应该大量发展适合我国经济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使得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低收入人群。
(二) 为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使微型金融投资工具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应该加强其在各方面的发展条件, 为其造就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要加强其法律监管, 在进入市场、市场运行以及退出市场等环节的法律要求;明确市场地位,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地位等。此外, 作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 政府可以根据国情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使微型金融投资工具在市场投入初期更容易发展。
五、小结
国际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发展对我国有很大启示, 我国的微型金融活动前景还是相当明朗的。加强内部微型金融活动的实践, 为低收入人群的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能更好地减小我国的整体经济差距, 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当然, 在寻找适合我国发展的微型金融投资工具的同时要加强国际的合作并吸取国际经验, 使我国微型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好, 吴国境.国际贸易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对外经贸实务, 2014.10.
[2]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农业经济管理, 2013.
[3]李雪松.中国式分权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研究.技术经济及管理, 2014.
金融衍生工具 篇5
金融监管【1】
摘要: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含义内容以及存在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概况。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一 金融监管的内容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如下内容: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
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二 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分类管理原则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
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
这一原则与分类管理原则并不矛盾,分类管理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监测,但并不降低监管标准。
公开监管原则就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时须明确适用的银行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并公布于众,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明确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监管,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业的高风险性。
金融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道德风险的存在。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 个人或集体) 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
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
(4)金融市场失灵。
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
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四 我国金融监管概况
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时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三部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
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职能,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转移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了与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有关的部分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继续实行对人民币流通、外汇的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活动的监管。
至此,我国金融监管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机构分别执行。
为确保四部门间在监管方面的协调一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授权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篇6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中,为规范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新发布四项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这相对于原会计准则体系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变化。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褒贬不一。笔者针对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规定发表一些意见。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与由此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受到高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国家市场价格的波动加剧。需要一种能够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机制,这样,衍生金融交易就应运而生,随之出现了衍生金融工具;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日益突出,为了减少和规避风险,达成保值或盈利目的,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机制,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在世界范内的运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己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何制定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会计中的一个难题。
何为衍生金融工具?1998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IASC在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衍生工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3)在未来日期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原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与原生金融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衍生金融是在原生金融高度发展的前提下金融创新的产物。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很典型的、低成本的公共市场,是有效率、公平的资本市场,也是投资者进行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场所。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中衍生出来的。按照交易方法及特点,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四类:(1)金融远期,主要包括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利率协议等;(2)金融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3)金融期权;(4)金融互换,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1)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原生金融工具作为标的,由于是在原生金融工具之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原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决定;无论衍生金融商品的形式多么复杂,它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独立存在,它总要依存于原生金融工具,这是衍生工具最根本的特征。譬如,股票期权是以股票作为标的,股票期权的价格随股票价格的波动而波动,离开股票,股票期权无法单独存在。(2)高收益与高风险性并存;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运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控制巨大资金量的交易合约,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巨额收益。具有其他同类合同无法比拟的高收益。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了规避商品价格和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其本身又存在高度的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市场风险;②流动性风险;③结算风险;④运作风险;⑤法律风险。(3)市场价格的明确性和定价中的非确定性;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如期货、期权等),都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明确的市场交易价格,企业可以随时以这一交易价格转让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或偿还已承担的金融负债。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从其他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其本身的结构又比较复杂,具有定价中的非确定性特点,对它进行定价和计量都比较困难。
二、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的计量属性
所谓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2006年中国财政部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计量属性表述为五种属性:(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长期以来,在财务会计中,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是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成为传统财务会计最普遍接受的计价观念;但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存在明显的缺点:(1)不适于作经营或投资决策;(2)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3)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损益。
我们评价所采取的计量属性在什么情况下才比较恰当,主要的标准应看它是否符合计量对象的特点。随着资产、负债形式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原则已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计量对象,在现代财务会计中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公允价值,在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的定义各有差异,都揭示了其本质,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以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大都具有非常活跃的市场,其价值能随时得到反映,企业可以随时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公允价值反映了金融工具中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只要求较少的初始净投资, 且在未来结算,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签定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且其价值会随着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历史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这种价值变动风险是无法反映的,因此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显然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本不是金融工具理想的计量属性,因为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历史成本既不相关也不可靠;公允价值才是金融工具理想的计量属性,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新制定的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三、如何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是我国会计准则的重大突破,是计量属性的一次伟大创新,必将对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要运用好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必须对公允价值进行准确合理的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繁多且不断更新,应视其种类、特点、阶段采用灵活的方法估计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量时,需分几个阶段,既要进行初始计量又要进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一致。后续计量时,从理论上讲,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1)、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可以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在市场中的报价,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定期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不活跃的市场上如果市场缺乏活性、不存在可观察的市价时,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运用现值技术、期权计价模型等技术方法估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运用现值技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时,要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估计未来现金流量;②测定未来现金流量风险;③测定货币的时间价值。期权计价模型是指通过资产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能反映出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在正常公平交易中售出一项资产所能得到的金额或通过负债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 Black-Scholes公式的期权定价模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期权计价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数学表达式如下:
C=SN(d1)-Ke-nN(d2)
P=Ke-nN(d2)-SN(-d1)
d1=Ln(S/K)+(+0.5Q2)t/ R
(d2)=(d1)-Rt
式中:C:看涨期权价格
P:看跌期权价格
S:当期股票市价
K:期权执行价格(协议价格)
R:无风险利率
Q股票收益率标准差
t:期权到期的时间(用年表示)
N(d1)、N(d2))分别是d1、d2的标准正态分布。
运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要求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有较完善的机构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不断成熟,信息数据逐渐可以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能给公允价值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条件已基本具备。
金融投资工具 篇7
早期的小额信贷1机构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MFIs) 多奉行福利主义, 以扶贫为主要目标, 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补贴和国际机构的捐款, 财务可持续性较差, 此后, 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MFIs (奉行制度主义) 开始获得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小额信贷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 其重要表现是逐渐摆脱了对补贴和捐款的依赖, 以市场化方式获取商业资金。在这种背景下, 微型金融投资工具 (Microfinance Investment Vehicle, MIV) 在国际上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国际上对MIV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银行扶贫协会小组 (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 CGAP) (2009) 认为, MIV是投资于微型金融的各种投资工具的集合体, 重要特征是50%以上的投资额集中在微型金融领域。白澄宇 (2009) 指出, MIV是专门投资于微型金融领域的投资工具, 其功能是向公共和商业投资者、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MFIs。何广文等 (2011) 认为, 小额信贷批发机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市场中将资金引导到MFIs中去的一种组织形式, 批发机构本质上就是一种MIV。
二、MIV的发展现状
(一) 规模增长迅速
自2004年以来, MIV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CGAP (2010) 调查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全球共有104家MIV, 总资产达65亿美元, 2007年至2010年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86%, 34%, 25%, 15%。Goodman (2003) 发现, 商业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最小规模通常是2-3千万美元。2007年, 86%的MIV资产规模不到2千万美元, 而到2009年底仅有44%的MIV资产规模在2千万美元以下 (CGAP, 2010) 。
(二) 区域分布差异大
MI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但区域差异较大。据CGAP (2010) 调查, 截至2009年, 43%的MIV资产集中在东欧和中亚, 36%的MIV资产集中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占比上升至15%, 非洲及中东地区MIV占比较低, 仅为6%。2009年MIV对微型金融领域投资的总资产高达4.8亿美元, 但各地区在这部分资产中所占比例显著不同。
(三) 投资对象集中
MIV的投资组合以固定收益证券为主, 且投资对象多为以硬通货计价的证券。截至2009年底, MIV在微型金融领域的债权投资中, 以硬通货计价的债权占69%, 以当地货币计价的债权仅仅为31% (CGAP, 2010) 。另外, 在MIV的资产构成中, 流动资产比例较高, 自2008年以来, 该比例由2008年的10%上升为2010年的17%。
(四) 投资方式单一
CGAP (2010) 指出, 2006-2009年间, MIV的投资中债权投资占比最高, 各年均达70%以上。而且, 2006年至2009年股权投资占比逐年上升, 这是商业资本进入MIV的必然结果: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MIV有动力从债权投资转向股权投资。
(五) 市场集中度高
Micro Rate (2012) 统计显示, 2006-2011年间, 前5大MIVs (资产规模超过30亿美元) 占有的市场份额保持在45%左右, 第6-20名的MIVs (0.93-30亿美元之间) 占有的市场份额则逐年降低, 从2006年41%降低为2011年的31%, 其他MIVs占有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从2006年12%增加到2011年的24%。上述数据表明, 国际MIVs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
三、MIV的运行模式及其分布特征
(一) MIV的主要运行模式
按照CGAP (2010) , MIV共有七种运行模式:
1.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 (Registered Fixed Income Mutual Funds, 下文用M1表示) 。这类MIV属于一种中长期金融工具, 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 以债权投资为主, 只有少量的股权投资。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ASN-Novib Fonds。
2.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 (Unregistered Fixed Income Mutual Funds, M2) 。这类MIV也属于一种中长期金融工具, 主要针对公共和私人机构投资者, 投资对象主要是附带付款保证的债券和优先级债券。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The Dignity Fund。
3.静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 (Structured Finance Vehicles/Static Asset Allocation, M3) 。这类MIV是一种短期金融工具, 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提供多种金融工具组合, 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Blue Orchard Loans for Development。
4.动态分配型结构性金融工具 (Structured Finance Vehicles/Dynamic Asset Allocation, M4) 。这类MIV的特点与M3基本相同, 但以固定收益证券为主要投资对象。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European Fund for South East Europe。
5.社会关注型基金 (Social Focused Funds, M5) 。这类MIV是一种长期金融工具, 资金主要来源于公益性组织和个人捐款, 投资对象多为规模较小的MFIs, 通常由非营利性组织或者联合性组织管理。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Emergency Liquidity Fund。
6.微型金融机构控股公司 (Holdings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M6) 。这类MIV是一种中长期金融工具, 投资对象通常为微型金融银行和其他MFIs, 投资方式是向处于起步阶段的MFIs提供股权融资和技术支持, 发挥孵化作用, 通常是受特定被投资对象邀请而成立。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Global Microfinance Group SA。
7.私募股权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s, M7) 。这类MIV是一种长期金融工具, 其特点是追求发展型投资回报, 早期可能亏损, 但后期收益率较高, 发起者通常是风险资本家和股份公司, 以股权投资为主。该模式的代表机构如Antares Equity Participation Fund。
值得关注的是, 不同模式的MIV在资产规模、投资方式、投资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别 (见表1) 。
(二) 不同模式MIV的分布特征
不同运行模式的MIV在全球的分布差异性较大。从资产比例来看, 注册和未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静态分配型金融工具主要分布在东欧和中亚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动态分配型金融工具集中于东欧和中亚地区 (77%) , 社会关注型基金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40%) 控股公司50%的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 (见表2) 。
四、MIV的发展绩效
(一) MIV发展的制度绩效
1. MIV拓宽了MFIs的融资渠道。
通过资本市场与微型金融行业的连接, MIV不仅大大拓宽了MFIs的融资渠道, 还极大地推动了MFIs资金来源的市场化, 使得私人投资可以有序地投向微型金融领域。CGAP (2009) 调查发现, MIV资金来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占比高达66.8%, 其中, 注册的固定收益共同基金98.2%的资金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
2. MIV成为MFIs发展的重要支柱。
CGAP (2009) 发现, IFIs孵化出的较为成熟的MFIs的持续发展, 均以MIV的资金支持为基础。截至2009年, MIV的投资总额占对MFIs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除了银行和大型对冲基金对MFIs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 大量的私人投资都是通过MIV投入到MFIs的 (CGAP, 2009) 。可以说, MIV的存在支撑了全球MFIs的发展。
(二) MIV发展的财务绩效
MIV在投资于MFIs的同时, 自身也实现了较好的财务绩效。由表3可知, 总体上MIV有较好的财务状况, 但不同运行模式MIV的收益率和费用率差异较大。其中, 注册的固定收入共同基金收益率接近6%, 费用率为2.2%;结构性金融工具 (静态分配) 的收益率和费用率分别为8.3%和1.2%, 私募股权基金的收益率最高, 为10.5%, 但其费用率也很高, 为5.8%;社会关注型基金的收益率不足3%, 费用率则高达4.9%;控股公司类MIV的费用率最高。
(三) MIV发展的社会绩效
MIV虽然不能直接服务于低收入人群, 但它为以服务低收入人群为宗旨的MFIs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间接地服务了低收入人群, 具有积极的社会绩效。由表4可知, 七种模式MIV所服务的MFIs对农村客户和妇女客户服务的覆盖程度均较高, 基本都在50%以上, 但不同模式MIV的社会绩效差异较大。
五、对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启示
首先, 应大力发展中国的MIV。MIV规模的持续增长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小额信贷的兴趣, 其发展绩效也表明了MIV对小额信贷行业的积极意义。尽管我国小额信贷行业已经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但仍面临十分严峻的融资难题, 因此, 借鉴国际经验大量发展中国MIV应是题中应有之义。2011年10月, 我国第一支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普惠1号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成功组建, 这可以看作是MIV在我国的一次尝试, 但迄今我国仍没有建立更多的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其次, 为MIV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MIV在促进MFIs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MIV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 应为MIV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包括:立法确立MIV的市场地位, 出台MIV参与资本市场的交易法规, 明确MIV进入、退出等方面的规范以及MIV在支持MFIs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此外, MIV还需要一些服务机构的支持, 例如, 针对MIV的评级、审计的专业机构。
参考文献
[1]白澄宇.什么是微型金融工具[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5d1f80100dbqe.html.
[2]何广文, 杨虎锋.构建小额信贷供给的支持体系[C].2011年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年会暨小额信贷峰会会议手册, 2011-10-19.
[3]CGAP.MIV Benchmarks[EB/OL], www.cgap.org, 2009.
[4]Goodman, Patrick,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Funds:Mobilizing Investors towards Microfinance”[EB/OL], Appui au Development Autonome (A-DA) , Luxembourg, 2003.
[5]CGAP.MIV Survey Preliminary Results[EB/OL], www.cgap.org, 2010.
衍生金融工具在投资中的运用 篇8
2007年8月, 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逐步转换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大多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于是自然的, 很多人都把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归结为衍生金融工具, 视之如洪水猛兽。其实衍生金融工具本来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而应运而生的, 综观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程, 不难看出, 它的产生无一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管理金融风险的需要, 它的发展又无一不以人们避险需求的扩大为主要动力。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 有效地运用衍生金融工具, 可以规避风险, 取得更好的投资收益。同时, 又因为金融危机时期, 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明显,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时, 更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
1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点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定义, 其定义方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方式相同, 首先对金融工具进行了定义,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 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然后对衍生工具进行了定义, “衍生工具, 指本规定涉及的、具有以下全部特征的金融工具: (1) 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 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 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 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3) 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 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混合工具。”我国财政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基本相同, 所定义的衍生工具即为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 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 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 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 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 (1) 杠杆性, 它能以极少的资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 来获取理财的收益; (2) 虚拟性, 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 (3) 依存性, 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 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 (4) 灵活性,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 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 (5) 定价比较复杂, 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2 在企业投资中的运用
在投资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以小博大, 获得风险收益, 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提高收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投资管理中, 主要是针对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决策方面的管理, 常用的品种有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结 (售) 汇协议、利率期货及其组合工具。具体应用在以下几方面:
2.1 通过杠杆效应来获得风险收益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 一般在达成交易时只需缴存或支付相当于合约金额极小比例的保证金或权利金, 便可控制全部的合约资产, 这就是其杠杆性的体现, 同时给予乐于承担风险的企业以价差套利。在同一期货市场上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但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变化进行对冲获利, 或利用两种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如果企业信息灵通的话, 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易所的期货价差套取利润, 进行跨市套利。投机套利行为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 然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投资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首先, 衍生金融工具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者权利金即可签订大额金融工具合约, 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 其次, 一般可以实现净额结算, 而不需要实物交割, 因此,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投资越来越成为企业理财投资的青睐的对象。
2.2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或减少投资风险, 锁定未来投资收益企业在证券市场上投资总会有风险, 而且一般来说投资预期收益高的, 资金风险也更大。对此, 一般采用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相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然而, 再有效的证券组合也无法规避系统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便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期权为例, 假设企业购入国债期货后其价格突然下跌, 企业可以买入看跌期权将损失锁定, 这样只付出少量保证金就能确保企业拥有的国债期货在一段时期内以企业较为满意的价格售出。若到期国债期货价格上涨企业可以不履约, 放弃这一权利的代价只是少量保证金。这一方法比进行投资组合要简单有效的多。同时, 期权这一衍生金融工具使保值者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仍可抓住市场变化有利于自己的盈利机会, 这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保值和投机手段。
远期结、售汇合同是进出口企业锁定收益的常用方法。如企业出口销售约定六个月后收到外币货款, 则企业可以与银行签订六个月的远期售汇合同, 这样收到外汇货款时就可以锁定的汇率兑换, 从而避免因汇率波动影响销售利润。
3 如何选择衍生金融工具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就愈加变得谨慎。只有正确地选择衍生金融工具, 才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并取得更加可观的投资收益。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充分认识其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只能转嫁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 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 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人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 达到保值目的, 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而且, 衍生金融工具自身仍存在风险。作为合约产品,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仍存在市场风险、结算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在选择衍生工具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衍生工具的具体风险特征。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 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衍生金融工具虽由基础金融产品派生, 但它的风险直接源于自身所代表的现金流规模和价格的不确定性, 而非派生出该现金流的基础产品的名义本金。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 风险无法对冲时,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某一方很可能既无法转移基础产品产生的风险, 又同时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损失, 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3.2 具备信息充分性条件选择何种衍生金融工具, 如何操作交易, 取决于汇总、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后, 对市场未来发展预期的不同。无论是对什么样的衍生金融工具,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提高对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 因此, 基于金融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 企业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 应要求交易银行或交易所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有关信息, 综合了解对市场运行趋势的正、反预测意见, 从而准确预测未来各种情况的变化。
3.3 坚持风险控制为目的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 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 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 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
3.4 配比风险与收益尽可能缔结对冲头寸抵消风险, 避免风险敞口头寸的存在。比如在利用货币互换避险时, 不仅要注意汇率变化的风险, 而且要综合考虑借助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关系来对冲风险, 以便依靠利率上的收益 (损失) 部分对冲汇率上的损失 (收益) 部分,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还可以在互换的基础上进行期权交易来控制风险, 即一旦利率或汇率达到事先确定的目标值, 可以选择履行或放弃期权交易, 损失的只是期权的权利金, 而避免蒙受汇率、利率双重损失。
参考文献
[1]宁国祥, 金春, 侯颖.透过次贷危机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9. (04) .
[2]陶雄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J].财会月刊.2007 (1) .
金融投资工具 篇9
2008年秋季以来,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 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 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 损失惨重, 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 (1) 波动性, 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2) 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 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 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 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 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 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 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 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 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 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 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 (1) 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2)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 (3)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 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 下列情况除外: (1)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 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其摊余成本计量; (2)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 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 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 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 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 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 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 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 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 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 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 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 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 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 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 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 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 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
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 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 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 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
□文/马广奇钟有儿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
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 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 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 清楚标注出来, 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 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 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 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
从长远看来, 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徐筱婷, 马广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基金投资的影响[J].投资研究, 2007.10.
金融投资工具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具,新型,金融体系
一、金融工具的概念
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效合约, 是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的合法凭证, 也是资金富余者向资金缺乏者提供资金, 资金缺乏者出具的被法律认可的证券等。由于金融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自由买卖的对象, 因此也可以被称为“金融商品”。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有四个, 主要是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金融工具有很多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 按照发现者的不同, 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按照金融工具的期限不同, 可以分为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按照发行内容, 可以分为传统金融工具和新型金融工具。特别地, 传统金融工具主要有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 新型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衍生品, 也是本文重点要讲的内容。
二、新型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新型金融工具指的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 所创作出来的新的金融产品, 也称之为衍生金融工具。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一般来自对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 具体有以下种类。
1.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的种类主要有期货类、权证类、基金类、福费廷、信用违约互换、人民币外汇期权等。
(1) 期货类。期货类金融工具主要有PVC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等。PVC期货是于2009年5月25日, 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一种商品期货, 合约受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清算公司担保, 且交易双方在交易时每天只跟清算公司结算, 不发生直接接触, 违约风险很小, 几乎为零。
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于2010年4月16日, 在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行的, 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种类。合约受到保证金的保证, 几乎不会受到违约风险。
(2) 权证类。权证类金融工具主要有备兑权证、股本权证等。备兑权证是由上市公司以外的第三方 (一般是金融机构) 发行的随时可以兑换的认股权证, 可以将个股、一篮子股票及其他衍生物作为标的物。备兑权证是一种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投资工具。
股本权证与备兑权证不同的是, 股本权证是可以由上市公司发行, 也可以由金融机构发行, 标的物一般是发行公司的股票。股本权证一般会与持有人事先约定好时间与价格, 时间约定时间, 持有人可以按照约定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股本权证的风险相对较小。
(3) 基金类。基金类金融工具主要有保本基金、指数基金等。保本基金是指在一个保本周期内 (中国一般是三年) , 投资者通过投资组合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具体是指投资者用一定数额的保本基金保证投资的本金不受到损失, 风险很小, 因此这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指数基金是指投资者根据股票市场指数的分布情况, 购买一部分或者全部该指数的股票, 进行投资组合的一种基金。指数基金的收费较低, 还可以延迟交税, 且任何单个股票发生较大波动时, 一般也不会对指数基金造成太大影响, 因此风险较低。
(4) 福费廷。福费廷在国际贸易中较多被使用, 指的是出口商经过金融机构担保的、已经承兑的票据, 出售给包买方, 提前获取货款的融资手段。福费廷无追索权, 基于金融机构信用下风险较小。
(5) 信用违约掉期。信用违约掉期又称之为信用违约互换, 是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常见的场外金融工具。债券人出售的是债务风险, 定期向信用保障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一旦发生信用违约, 卖方须向买方赔付一种期权, 该工具对于买方风险较小。
(6) 外汇期权。外汇期权以外汇为标的物, 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 同时买方可以按照约定汇率、约定价格与卖方进行约定货币的交易, 当然买方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这项权利。外汇期权的风险对于买方是支付了一定的期权费, 而对于卖方却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2.金融市场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有离岸金融市场、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市场以及网络理财产品的余额宝等。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为不是本国的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投资等交易, 离岸金融市场资金出境不受限制, 基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优惠的税收待遇。影子银行是指做着银行所做的事, 但是却不是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例如投资银行、结构性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衍生市场是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衍生出来的, 为了转移基础金融产品的风险, 以利率、汇率、股价等为标的物创造出来的非常多的金融产品。余额宝属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类产品创新, 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 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理财方式。
三、新型金融工具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 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从宏观方面考虑, 也可以从微观方面考虑;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具体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结构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可以是联系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而金融结构则是由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种类、性质、规模等组成。因此, 金融发展指的金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种类、性质、规模等发生的各种变化。
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扩充了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 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 银行金融机构在传统型金融工具基础上, 创造出了信用违约互换、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传统型金融工具基础上也创造出了许多新型金融工具, 包括各类新型基金股份、福费廷、备兑权证、保证基金等。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已超过1200种。这些新型金融工具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选项, 使投资者在承受一定的风险时, 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
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还对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使得金融机构种类、规模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 当能够控制通货膨胀风险的金融工具问世时, 同时也带动了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美国的各类金融机构中, 1970年, 投资基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6%, 而到了1990年, 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10.5%;1970年,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9.3%, 1990年这个比例下降为44.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 商业银行的比重在下级, 而投资基金的比例却在上升, 这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2.冲击了传统银行制度。在我国相关的传统银行法中, 一直对存款利率的上限、下限都有一定的限制, 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要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等;美国银行法中存在不付活期存款的利息、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等规定, 但是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 使得各个国家的这些规定逐个被放宽。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自动转账服务打破了不付活期存款的利息和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的规定, 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存单则打破了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 我国目前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而影子银行的出现, 使得一些银行存款替代 (理财产品) 大量增加, 贷款利率市场化也逐步放开,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利率市场进程。随着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 传统的银行制度将会越来越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 需要适时地调整。
3.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信用违约互换出现以前,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处于资产管理阶段, 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滞不前, 也没有新的理论问世。在资产管理阶段, 商业银行一般只对资产进行管理, 以应对那些不稳定的银行负债, 这样就使得银行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信用违约互换出现以后,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传统的资产管理跳跃到了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优化行内资金的配置, 控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比率, 使商业银行在处理负债时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因此, 新型金融工具对经营管理理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降低了传统货币政策效力。新型金融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种潜在的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 新型金融工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货币政策带来了现实的影响。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货币的含义、计量、范围更加复杂, 货币外延由开始的M1、M2被扩张到M3、M4, 甚至更多。而且, 由于新型金融工具与货币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因此, 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进一步使货币外延的界限更加模糊, 导致货币计量更加复杂, 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把握越来越难, 传统货币政策也在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改变货币政策, 将原来的控制货币转变为控制流动性资产。但是, 新型金融工具的给传统货币政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比如电子货币属于哪一个层次, 多功能信用卡该如何计量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5.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种动机, 分别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由此而形成相对应的三种需求结构, 分别是交易性需求结构、预防性需求结构、投机性需求结构。其中, 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主要是由人们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 而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是由利率所决定的。新型金融工具改变了这种理论, 因为新型金融工具中出现了很多新型信用工具和新型存款账户, 比如可转让命令支付账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等, 这些新型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能够在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的需求, 进而降低了交易性需求。另外, 新型金融工具在许多账户都设置了自动投资的部分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投机性需求。因此, 新型金融工具改变了传统的货币需求结构。
6.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很多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是为了给投资者规避风险, 能够最低风险下获得收益最大化, 例如期货交易、信用违约互换、期权交易等。当投资者选择具有规避风险功能的金融工具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风险。但是, 从整个金融系统来看, 金融风险只是被转移, 而并没有消失, 因此, 新型金融工具虽然转移了风险但是并没有减少风险。不仅仅如此, 一些新型金融工具还有可能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比如, 票据、期权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交易等四大表外业务的新型金融工具, 一般不会再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不具有可视性, 风险大都潜伏在良好的表面下, 当风险爆发时, 会将风险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严重的则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致命性地打击。
四、结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新型金融工具的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多, 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复杂, 有可能推动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当然也会给金融系统带来一定的不适应。只有对各种新型金融工具进行严格地监管、合理地使用, 才能慢慢地与金融系统融合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刘京京.刍议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23) .
[2]徐蕾, 陈希.对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反思及展望[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6) .
[3]孙君.次贷危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3) .
黄金达人必备的投资工具 篇11
低门槛工具——“纸黄金”
“纸黄金”又叫作账面黄金,适合入门级别的投资者选择。这种黄金投资产品的第一个特点在于无杠杆化,相对来说,投资的风险级别低一点。同时,各家商业银行所开发的“纸黄金”产品的交易门槛比较低,一般来说,最低10克即可进行交易,以目前的金价水平来计算的话,大约2000元就可以参与到黄金市场。但是,“纸黄金”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只能单向看多,通过买进卖出之间的差价获得收益。在金价的拉升中,这种工具有利可图,但是在金价的下降过程中,投资者就无计可施了。同时,黄金投资是无法获得利息收益的。
现在可以进行“纸黄金”交易的平台已经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开发的“纸黄金”交易系统和金交所的会员单位所代理的实物黄金业务。后者虽为实物黄金业务,但投资者如果不提金,仅进行账面黄金操作的话,与“纸黄金”的交易机制是基本相同的。
以下介绍一些投资者常见的“纸黄金”业务平台和渠道。
银行品牌“纸黄金”
商业银行自身开发的“纸黄金”系统是国内最早的账面黄金交易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中行的“黄金宝”业务、工行的“金行家”业务、建行的“龙鼎金账户金”业务,平台日渐成熟,也有较多的黄金投资者参与其中。
在银行自有品牌“纸黄金”交易中,银行的角色是做市商,综合全球不同市场的黄金交易价格来确定某一个时刻的报价,因此在某一个时刻投资者购买或是售出黄金的价格都是由银行报价来确定。手续费以“点差”的方式来收取,每进行1克黄金的交易,点差大约为0.4元/克(单边)。一般来说,开通各家银行自有的“纸黄金”业务,不需要缴纳开户费用,在银行网点开通相关的账户投资功能即可,交易则一般通过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进行。
银行自有品牌“纸黄金”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交易时间长,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高。如中行的“黄金宝”业务和工行的“人民币账户金”,交易时间为每周一上午8:00至周六凌晨4:00,建行的“龙鼎金”账户金交易时间则为每周一上午7:00至周六凌晨4:00,这种全天候交易的模式,确保了黄金投资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尤其是作为一种全球的投资产品来说,夜间的交易市场往往更加活跃,价格变动也更加显著。而金交所产品则是分时段交易,交易时间短于银行品牌的“纸黄金”业务。
金交所账面“实物黄金”
就如前文所说的那样,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物黄金”在不进行提金时,也可以作为账面黄金的一种投资工具。很多黄金投资者也对这一平台青睐有加,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在金交所“实物黄金”业务中,成交价格采用场内交易撮合成交的方式,而不是由做市商提供单一价格。同时,交易的手续费由成交金额的百分比来确定。不同的渠道对于交易手续费制定有一定差异,最高为交易金额的0.21%,最低则为交易金额的0.08%。不同级别的客户(主要视历史交易量、资金量来定)获得的交易手续费有所不同。
近两年来,金交所对于拓展个人“实物黄金”业务的渠道也进行了多方努力,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有兴趣进行“实物黄金”的投资者,可到这些银行办理开户业务。在开户时一般需要缴纳开户费60元,部分银行如兴业、深发展有营销活动推出,开户可获一定开户费的减免。金交所“实物黄金”业务的交易门槛高于商业银行自有品牌账面金业务,以手作为交易单位,一手为100克,大约需要2万元资金。交易时间上,分为早市、午市和夜市,分别为周一到周五的9:00~11:30,13:30~15:30和21:00~次日凌晨2:30。
中级工具——金条金币
在民间,也有不少投资者把金条、金币作为投资黄金的工具。这部分投资者既注重了黄金的可收藏性,也希望利用金价的上升获得投资收益。但是,在选择产品时就给投资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金条、金币产品的销售中存在“溢价”,需要尽量选择溢价低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产品通过那些渠道进行回购。而收藏性较强的金币产品,挑选时也有门道。
投资金条注重回购
市场上的金条产品很多,既可满足黄金收藏的需要,又可作为投资工具。但是与账面黄金交易相比,投资金条的成本更高。
在购买、提取金条时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如金交所的个人实物黄金业务中,可为投资者提供提金的服务。除了交易的手续费外,还需要按2元/千克的标准缴纳提金的手续费,另外提取金条时起始门槛为1000克。
品牌金条虽不需要缴纳出库费用,但是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同期的黄金市场报价,价格升水中已把出库费用计算在内。如建行的“龙鼎金”实物金条一般升水10元/克左右。招行和农行所代理销售的高塞尔金条,提取时需要收取109元/盎司的加工费,折算下来,每克黄金需要3.5元左右的加工费。在银行代理的产品之外,一些黄金公司的产品也可以考虑。如上海黄金公司的“中国黄金”投资金条,纯度99.99%,规格分别为1000克、500克、200克、100克,交易价格参照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金价,以每克加8元发售。
也有一些投资者喜欢到金店购买贺岁金条和生肖金条,相比较而言,这些金条的溢价较高,一般在当日黄金报价的基础上加收20~30元左右。
在金条回购时,大部分黄金回收点是按照即时金价来确定回收价格。因此,对于金条的投资者来说,往往需要黄金价格上涨到达一定的空间后,方可通过回收金条的方式分享金价上涨的收益。
金币投资具有独立行情
金币则是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另外一种实物黄金产品。
但是,与金条产品相比,买卖金币所涉及到的因素要多得多。金条的价值往往只是随着金价走势变动,但是金币的价值则要由金币的发行背景、发行量、历史价值和金币工艺等多个因素来决定,价格走势并不完全与黄金价格的走势相关。同时,由于金币的内在工艺、特殊性和纪念价值等因素,金币发行时的价格存在较大的溢价,因此金币投资者较难尽享到金价上升的好处。
所以对于单纯希望从金价上升中获益的投资者来说,金币并不是合适的投资品种。金币更加适合作为收藏性的投资产品。
相对而言,在进行金币投资时,“老”——发行时间久、“精”——工艺精湛、“稀”——发行量小的金币更具备投资价值。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1979年所发行的建国30周年金币,每套4枚,发行时的面值
为7800元,由于存量较少,日前市价达到1.4万~1.5万元的水平,交易调查也比较活跃。在生肖金币中,以1996年精制丙子鼠年纪念币的升值幅度最为惊人。这枚金币的发行量小,仅有1800枚,同时制造工艺精美,金币背面铸有齐白石的画作。这一金币的面值为100元,发行价为8000元,而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万元。
对于金币投资来说,其渠道也比较特别,金币公司、集藏市场等是金币主要的流通地。
高级工具——黄金杠杆投资
继黄金期货之后,近期黄金杠杆投资的又一产品——黄金T+D业务正式对个人投资者开闸,兴业银行成为首家试点的商业银行。农历新年前后的这波金价上涨,使首批参与的投资者获利颇丰。据了解,部分投资者获利已超过50%。因此,很多投资者也对这一产品兴趣浓厚。
不过,和期货等杠杆化产品一样,T+D业务具备较高的风险,加上黄会投资本身就属于高风险的产品,因此仅适合具备黄金投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熟悉杠杆产品运作的高阶投资者参与。
试点T+D业务5倍杠杆
与实物黄金和纸黄金交易中需要支付全额的交易方式不同,黄金T+D业务采用了保证金交易的方式,可多空双向操作,不像实金和纸黄金产品那样,只能单向做多。目前试点的兴业银行设置的杠杆比例为5倍,即最低20%的保证金就可完成交易,其中10%为交易所收取的保证金,10%为银行收取的保证金。
在兴业的黄金T+D交易中,以手作为交易单位,1手为1千克。按照目前的金价水平来计算,至少需要存入的保证金金额为200×1000×20%,约为4万元左右。但是,与期货交易所不同的是,黄金T+D业务采用逐日盯市的清算模式,即每天闭市后都按照最新价格进行清算,客户必须保证自己的保证金余额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据兴业银行介绍,如果投资者银行保证金不足,需要在早上9点以前将保证金补足,否则不能开新仓。如果交易所保证金比例不足,次日下午两点半以前需要补足,否则将会遭到强行平仓。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看黄金T+D交易是如何结算的。假设客户第一日以200元/克买入四手黄金T+D,当日以205元/克卖出一手,盈利(205-200)×1000=5000元;当日收盘金价203元,根据逐日盯市制度,客户剩余三手黄金T+D又可盈利(203-200)×1000×3=9000元。这些账款均当日打人客户账户,为实际收益。第二日,收盘金价204元,客户无操作,按前日收盘价计算仍盈利(204-203)×1000×3=3000元。第三日,客户以206元/克将三手黄金T+D卖出,盈利(206-204)×1000×3=6000元。
这个例子没有考虑黄金T+D交易的手续费,依照目前的手续费标准,交易手续费为交易金额的万分之四。除此之外,投资者还需考虑到“延期交易费”。黄金T+D业务中没有平仓的时间限制,理论上持仓多久均可。但是,当多空的持仓量不相等时,就会产生延期交易费。其中T+D交易每日按合约市值的万分之二来收取,而黄金T+N1、黄金T+N2的延期费则是在每两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付,费率为合约市值的1%(交割日前平仓就不涉及延期费的收付)。
黄金期货
黄金期货则是另外一种杠杆化黄金投资产品,个人可以通过在具备资质的期货公司进行开户,并进行黄金期货的交易。
黄金期货虽然也具备“保证金交易”和“双向操作”的两大特点,但是与黄金T+D交易还是存在着不少区别。
首先在于,黄金期货是标准化合约,需在指定的交易期限内交割或是进行平仓操作。而在T+D交易中,则以缴纳“延期交易费”的方式延长持仓时间。
另外,黄金期货的保证金比例并非固定的,黄金期货合约中规定,在上市运行不同阶段的交易保证金收取标准不同:合约挂牌之日起的保证金比例是7%;交割月前第2月的第10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8%;交割月前第1月的第1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10%;交割月前第1月的第10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15%;交割月份的第1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20%。也就是说,入市的时点决定保证金比例的高低。
金融衍生工具利弊简析 篇12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也越来越为我们所认识。谈起衍生工具的作用, 比较时兴的说法应该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双刃剑是一个比较时兴而又似乎万能的词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也是双刃剑……在此, 笔者如果把衍生工具也称为双刃剑, 恐怕有跟风之嫌。而且在当今社会, 金融衍生工具似乎很为人们所顶礼膜拜。在大多数人看来金融衍生工具在避险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有避险作用, 还是财富的杠杆, 即使金融工具的风险很大, 他们也只是认为这同其他高收益的金融工具一样是正常的。其实, 笔者倒觉得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不是传统的金融工具那样是收益与风险的结合,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会带来系统性的灾难, 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突现的时代, “牵一发而动全身”, 后果自然不能小视。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的情况下,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更应该谨慎, 股指期货迟迟未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吧。
其实, 用“双刃剑”来形容金融衍生工具笔者不知道到底确切与否, 但是可以肯定地的是, 金融衍生工具的利与弊是并存的, 而且其风险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从理论上讲, 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能够改善市场效率和使用者的风险收益特征, 使交易实现避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但不能因此忽略实际运用的复杂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巨大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1、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2、杠杆效应3不确定性和高风险
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金融衍生工具的利与弊
1、套期保值是指风险资产持有者为消除风险而利用一种或多种金融工具进行反向对冲交易。套期保值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基本的作用, 当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时, 由于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波动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价格波动就会加大经济活动的风险, 而套期保值的目的就在于减少或回避已经面临的风险, 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机制十分适合投机活动,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投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向预期方向变化进行投机, 也产生了本不存在的风险, 有时会产生重大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事故, 形成重大损失。
2、杠杆效应的作用。很多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是保证金交易, 较少份额的资金往往能带来若干倍的收益或者损失。然而我们必须看到, 这市场上更多的是风险与不确定性, 当损失被放大若干倍后, 不难想象会有什么后果。金融衍生工具一般不需要净初始投资, 或者初始净投资与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有类似反映的其他合同相比要少。例如期货交易、利率掉期交易等, 参与者只须少量、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就可建立大额的交易头寸。当然对于判断证券的投资人来说, 这是极为有利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 这市场上更多的是风险与不确定性, 当损失被放大若干倍后, 不难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3、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不确定性和高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多样化的内在风险, 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结算风险等。执行衍生产品的操作人员经常是唯一理解现状或对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潜在后果进行认真思考的人, 其他处于控制地位的管理人员可能不理解或缺乏信息去理解与投资对象相联系的风险性质, 这就使得衍生工具的风险容易积聚在企业内部并最终引发灾难性后果。笔者想巴林银行的倒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内部的监督不力, 风险长期积聚的结果。
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善、投资者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更容易被扩大。衍生工具的使用即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衍生工具的使用后果容易被人误解, 这对企业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且金融衍生工具短期的交易的收益可能隐藏着企业实际收益的下降, 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监督管理成本又较高, 都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标准化场内交易产品和远期合约、互换、资产抵押证券等非标准化的柜台交易产品。衍生工具交易由于其杠杆性而具有高风险性和信用风险的相对集中性, 衍生工具的虚拟性和定价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 如果不恰当使用或风险管理不当则导致巨大的风险, 严重的可能使投资者破产倒闭或诱发金融市场动荡。在这方面, 我们已经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失败的教训, 而且失败的教训是很沉痛的。
在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认识复杂的市场状况, 提高投资者素质, 使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能够改善市场效率和使用者的风险收益特征, 但也不能因此忽略实际运用的复杂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风险。而金融衍生工具单纯成为投机工具时, 投资者往往不能达到避险的目的, 市场的风险也就提高了。
在目前尤其是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时候, 我们要正确认识未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和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关系, 高度重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挥作用和体现效率所要求的机制条件、制度条件, 防范可能出现的较大风险, 保护投资者利益。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 在我们的市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掀起过风浪, 其作用不能小觑。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衍生工具在给我们的经济交易避险的同时, 也在考验并冲击着我们的市场。本文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谈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杠杆效应,风险
参考文献
[1]、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 [美]约翰.赫尔华夏出版社出版
[2]、衍生工具会计:高级会计学专题纪洪天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