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共12篇)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1
一、引言
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衍生金融工具又称为金融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商品等,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之上, 以这些基础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 (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 , 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 交易方法的不同,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权、金融期货、金融互换和结构化金融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提出挑战, 如何保证金融市场的顺利发展及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保值增值的作用, 我国金融市场和监管当局应做出对策。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 会计基本假设问题
会计基本假设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 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衍生金融工具继承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 但是货币计量假设对衍生金融工具失去了意义。因为, 货币计量假设了货币值不变, 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则失去了意义。货币币值不变指用来进行会计计量的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的。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存在环境是汇率变化无常的国际货币, 而且金融资产是一种契约, 它的价格是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所以, 货币计量假设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失去了意义, 造成会计基本假设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性受到挑战。
(二) 会计原则问题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计量经济业务的基础, 也是会计计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认为企业对于取得的资产的耗费和转移及非货币性资产, 都应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后, 一般不再变动。传统的会计计量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风险和流动性太大,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从而按历史成本原则无法予以确认;如果依然使用实际成本计价, 则难以反映真实的价格以及损益情况。
权责发生制也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产品。这是因为权责发生制建立的基础在于经济业务导致的权、责产生的期间来计量收入和费用归属。即计量期间并不因为是以该业务导致的收益是否收到, 而以其权责发生的期间来进行严格界定。这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决定的。衍生金融工具多数是待执行的合约 (或契约) , 合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存在着各项风险的, 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同时还受系统性的市场风险影响。这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完全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 不存在适用于某一期间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基础。
(三) 会计监督问题
其一, 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 因此, 基于历史成本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基础上的会计监督, 就完全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 必须考虑特有的计量基础。其二,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时间较短, 目前尚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的会计监督方法, 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企业特点与衍生金融工具特点建立不断完善的监督机制与监督方式。其三, 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存在形式的不确定性, 以及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性不同 (如只为利用该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或者投资获利) , 从而加大了对其风险的识别、规避等, 导致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无法面面俱到。总之,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内部风险控制, 必须本着即时应变的原则, 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程序中都应考虑内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从根本上杜绝会计监督出现漏洞。
三、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 完善会计理论
如前所述, 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中的币值不变假定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计量基础存在着客观上的相悖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类金融产品、经济业务的出现, 会计理论也应不断与时俱进, 不断加以完善与包容。在此方面, 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采用基于币值不变假定基础上的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是传统金融, 传统金融是典型的货币为价值流转的媒介。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而更多地是以合约或契约形式存在, 因此, 应充分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加以衡量。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结算的金额。在实际业务中, 往往采用市场价格或者未来现金流量贴现 (NPV) 表示。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契约性与波动性, 采用公允价值应是最为贴切的计量模式。因此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较历史成本能为投资者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动金额、风险和时间的重要信息。
其次,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计量中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由于目前会计报表的主要计量基础还是权责发生制, 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中的体现, 其大前提也必须同一。如果在报表中不考虑这一特殊项目, 或者使用另外的计量基础, 其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必将受到影响。因此,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何适用于报表计量基础―权责发生制这一条件下, 应制定相关的规则与指南。如权责发生制应该从合约权利义务是否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例如, 一项合约, 虽已签订但未实现, 但是与合约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很可能影响企业, 此时, 就应该确认或予以披露。
(二)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被确认、计量和记录后, 就要披露。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 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 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对投资者进行决策考虑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被充分揭示, 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 从而误导投资者, 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力度, 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信息使用者传播有效信息, 使这个市场更加公开透明化。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 可以考虑增设附表, 新增专门列示衍生金融工具的报表“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不改变原来报表的结构, 专门列示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情况, 包括名称、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及变动等。第二种, 将目前表外核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列入表内, 与表内资产负债一同核算。
(三) 加强会计监督
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资本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利率和汇率等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 金融机构和经济实体对能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蓬勃发展, 以往的监管方式己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因是金融衍生业务发展速度迅速, 不仅表现在操作程序相当复杂, 而且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所以统一的外部监管措施难以包容现有的全部产品, 更不用说未来可能产生的新产品了。另外,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 金融机构利用“监管套利”即利用现行法规体系中的漏洞, 想方设法逃避监管, 以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在这种形势下, 金融监管当局应鼓励市场参与者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实现自律性约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朱虹.试论我国资产证券化情形下的会计处理[J].中国市场, 2013, (21) .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2
【摘 要】本文以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背景,就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有关规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新会计准则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套期会计处理及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仍需明确或改进。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衍生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
根据财政部20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将全面纳入表内列报,并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彻底改变了其以往只在表外披露的状况,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是直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难免会出现难以适应我国现实情况的问题。另外,新准则体系的不完善性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偏离之处也值得我们探究。笔者相信,这些研究将会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问题
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一般指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比较特殊,并不是按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进行结算,而是按一段时间内标的物价指标变动的差额乘以名义金额或数量结算,合约金额并不需要实际交割,如互换等。
新准则中并未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是否需要确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文章在讨论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都主张对合约面值也进行确认。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生效时即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同时确认同等数额的金融负债,在合约履行时再予以冲回。其理由是:如果只对变动额加以反映,就不能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比如,如果对于利率互换只披露本报告期内的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而不报告其合约的名义本金,那么报表使用者就无法知道利率的变动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让报表使用者对其所蕴含的风险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以及更可靠的评估,所以,这些研究都主张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时应该按其合同价值入账。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报表附注说明加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面值不应予以确认。具体理由如下:其一,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可以实现净额结算,就算不是净额结算,其实际交易结果对于会计报表的影响也等同于净额结算,以净额方式列报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其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名义金额实质上更像是一种数量单位。例如在利率互换中,是以利率变化的差额乘以合约的名义金额来确定结算金额,整个过程中根本不涉及本金的交换,如果把互换合约的名义金额予以确认的话,就好比将实物合同中的吨、箱等数量单位确认至报表,这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名义交易额大,将其确认至报表以后会导致资产及负债数额不合理地扩大。
综上所述,人们必须改变在初始确认时按合约面值计量资产或负债这一习惯思维,把握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交易性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仅以净交易额或公允价值进行列报即可,真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价值,避免不合理放大资产及负债。
二、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IASC在ED48中提出的标准是:其一,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了另一方,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其二,合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取消或终止。
IAS39对终止确认标准做了修改。修改后的标准为:“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以上两种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风险报酬分析法与控制权分析法。风险报酬分析法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为标准,判断是否应该初始确认或终止确认资产或负债。ED48采取的就是此种方法。控制权分析法是以控制权的获得或失去为标准来判断资产或负债是否应该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IAS39采用的是控制权分析法。
笔者认为控制权分析法优于风险报酬分析法,理由如下:
(一)以风险报酬分析法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实务上很难获得应用
因为当采用此种方法的时候,必须先找出有关资产或负债所包含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要看与该项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全部或实质上发生了转移。这两点都涉及到个人的主观判断问题。在交易的双方当中,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已经发生了实质的转移,另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并未发生实质的转移。这就会出现交易双方中一方对其进行确认,另一方不对其进行确认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不同主体对同一性质的项目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
(二)风险报酬法在判断金融资产部分转移的终止确认问题上存在缺陷
根据风险报酬分析法,在金融资产部分转移,即转让方保留了转移资产的部分风险或报酬的情况下,若不能判定此资产全部的风险或报酬已发生了实质的转移,那么转移方就仍要在会计上对此资产进行确认,同时将来自于金融资产的转移所得确认为抵押借款,将这项资产转移视为一项融资活动。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转移出去的部分资产,其控制权已经失去,控制权的放弃与否与转移方保留了多少与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放弃控制权视为融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控制权分析法就不存在类似问题。根据控制权分析法,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综上,衍生金融工具符合进行会计确认的理论依据,其会计确认应以控制权法为标准,以控制权的是否取得或失去来判断应何时对其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这里的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金融资产是否应该终止确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是否“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不同的企业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而如果给出一个定量的指标,如90%以上的转移算是几乎全部转移,那89%的转移是否就不能算是几乎全部呢?同时,对于风险和报酬的估计与计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在现实中是很难掌控的。所以笔者认为,应采用控制权法作为终止确认标准,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三、套期会计处理相关问题
套期保值是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IASC并未对套期会计制定专门的准则,而是将其包含于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及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准则之中。我国新会计准则专门制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体现了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重视。
新准则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只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对确定承诺套期保值被允许采用的套期会计方法上规定的不同。
确定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只能应用现金流量套期法;美国会计准则既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套期法,也允许使用现金流量套期法。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与美国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即允许在两种套期会计方法中任意选择。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如果对其使用公允价值套期,则在开始时就要对被套期工具的价值进行确认。也就是说,要将确定承诺所规定的发生事项提前确认,这相当于提前确认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在交易未发生时就进行确认,但确定承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自签定日起,合约就开始生效,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企业价值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所以这种未来交易性本身就是合约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确认有理论依据可寻。而确定承诺虽有法律约束力,但其影响只能在未来合约发生时产生,如果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则采用现金流量套期方法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另外,套期会计准则对套期关系的认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企业必须准备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之后还要继续对套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当企业撤销了对套期关系的指定时,即可停止使用套期会计。这是否意味着,进行了套期保值的企业有权选择是否应用套期会计?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两家情况相同的企业由于在套期保值上会计处理的不同,其报表将缺乏可比性。同样,已经使用套期会计的一家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中止套期会计的使用,而当情况转变时,继续认定套期关系,采用套期会计,这是否为企业操纵报表留出了空间呢?
上述问题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变动性又使其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当公允价值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时,相关性和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就目前来说仍是一个难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缺乏保证。
(一)企业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存在困难
将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内予以列报,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评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一个活跃市场,则可以直接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但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时候,企业就要采取估值技术,在估值时需要企业对相关的市场参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这要求企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与信息掌握能力。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存在主观因素
不同企业对于同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型或不同的参数。这一过程中,估价者的主观因素将会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在确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部分的价值时,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然而每一种债券都有着不同的市场背景与预期风险,发行主体从自身所处行业、发行信用风险、可转债本身条款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套详细的选择方法,那么必将在实务界引起混乱,可能变成管理当局一种新的操纵报表信息的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发布更详细的规范或指导,使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加科学、合理,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信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定仍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值得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为政策制订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上).会计研究,,(6).
[2]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会计研究,1999,(7).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3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其自从产生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投资者保值、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在财务报表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既然“衍生”于基础商品,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衍生产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产品特性复杂
“火箭科学家”(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的别称)像玩魔方一样,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4.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类。
1.宏观风险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类别的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测量和监管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逐渐失效。
(2)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仅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并且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了,而且使传统的财务报表变得不准确,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经营透明度下降。
(3)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现代化的金融技术理论层出不穷,使风险控制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是电脑设备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升级换代,使这些金融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大显身手。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风险依然存在,随着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
(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的取消、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高流动性,并由此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2.微观风险
(1)管理层的认识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而这通常不为一般企业的高层领导所了解,他们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难以准确地把握交易时的具体细节,不能对交易的具体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
(2)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不严密,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机制的过度使用。许多公司把交易员的业绩与薪水联系起来,有的还实行利润分成,这对调动交易员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
(4)越权交易。虽然有的决策者对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交易赚取巨额利润时,并不一定会检查交易过程中是否有越权行为,违规盈利的交易员反而会受到表彰,以致风险意识逐渐淡薄,逐步加大交易金额,调高风险系数,使交易与原来决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相背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确认和计量
会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确认的三个标准,即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主要以表外业务形式存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首先分析会计要素确认的定义性。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都强调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而衍生金融工具是衍生于金融资产、商品、指数的一种金融契约,一种承诺。在合约签订日,交易并未实际发生,也不能保证将来一定发生,即使发生,交易也是在未来日期结算。显然,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传统定义,因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国际会计准则中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IAS32和IAS3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原本想制定一项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在IAS第 3 2号准则出台后,迫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急于建立一套核心准则的压力,暂出台了IOSCO第39号准则作为lAS第32号准则的继续。IAS第32号准则对金融工具下的定义强调了金融资源及权益工具的转移,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避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不谈。在IAS第32号准则中给出了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当且仅当企业成为合同缔约方时,企业都应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会计报表中以会计要素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8年6月颁布的 SFASI33中,将资产与负债定义为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从而绕开了“过去交易和事项”的规定。该准则还认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只要这种变动能可靠计量,企业就应于期末确认其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以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关于这一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再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一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二是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三是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已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四是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
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资金运动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或确定,使之转化为定量化数据或会计信息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要保证可计量性和可靠性。
计量属性即计量基础。对于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由于利率或汇率的频繁变动,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与初始确认的价值差异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和监督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变化,就势必要扬弃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FASB在所通过的115号准则中,突破了传统的计量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销售两类证券价值,即采用现行会计模式中很少使用的“公允价值”。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的类别都可能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加以确认,如果需要确认,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价值去计量。考虑到我国已加入WTO,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分阶段地客观地反映企业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值得借鉴的。
“公允价值”。按照FASB针对金融工具给出的定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自愿、非由于强迫性的清算销售而在当前交易中达成的该工具可予以交换的金额。如果一项金融工具具有可应用的公开标价,那么,金融工具应予以披露的公允价值就是此项工具在交换中的产品单位数乘以其市场价格。”(FASN0107)按照FASB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具体代表还是市场价格、现行价值及现值。值得注意的是,计量属性的并用仍是一个方向。例如,初始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 而后续计量则可采用公允价值。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采用“混合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终止确认时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计量原则,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在初始确认时,以实际交付的金额计价,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而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时的计量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或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来获取,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活跃性、不够健全,而且交易规模较小,在市价的公允性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以估计确定。
具体的说,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在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
三、总结
如果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并列示于报表,首先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需要我们在定义资产和负债时能摆脱时间、形式的束缚,把握其风险与报酬实质转移的标准。审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少列资产多列负债,该原则对风险极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单个高风险的、涉及金额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务必要进行单项确认与列示,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相关情况。
同时,考虑计量问题时,还应该注重各个国家的国情。我国在解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所产生的问题之前,保持混合计量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菲力普斯指出:“会计理论变革的核心实质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相关的监督机构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计量技术的日趋提高,困扰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篇4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它是一种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 表现形式是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 其价值是从某种基本工具的价格、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国际上主要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都从方便会计处理的角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IASB在2003年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S39) 中, 沿用了此前IASB在该准则中的定义, 将衍生工具定义为: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该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 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 或其他变量 (有时被称作“标的”) 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注1或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小于预计对市场因素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
(3) 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2.1 会计计量的基本问题
财务会计的运行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 会计计量作为会计运行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是一种货币量化的行为, 存在于会计核算过程的始终。会计计量在会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就直截了当的提出,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并未将其单独列出, 而是将衍生金融工具归类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衍生工具被指定为套期工具的除外) ,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别的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6) 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这种做法。
2.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2003年修订前的IAS39在第66段中提出, “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企业应当以其成本进行计量。就金融资产而言, 成本指放弃的对价的公允价值;就金融负债而言, 成本指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2003年修订后的IAS39第43段指出, “当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实体应按其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如果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不通过损益按公允价值计量, 则按其公允价值加上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获得或发行时所直接产生的交易费用进行初始计量”。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会计计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初始计量之后, 还有一个再计量的过程, 直至该衍生工具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终止确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存在三种观点:引入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以修正的历史成本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以混合属性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 计量。无论是IASB还是FASB都把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这在他们制定的准则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IAS39在讨论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时, 将其分为四类: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第一类包括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准则规定该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后续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同时说明, “对于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 除非它们被指定且是有效的套期工具, 否则应认为是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该衍生金融工具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这时应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处理, 但这时的套期保值必须是有效的, 否则, 应认为是为交易而持有的;二是被套期保值项目外的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为交易而持有的, 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3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损益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资产和负债本着“过去发生”的确认原则以及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相应地要求对已实现的损益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 即要在交易发生时, 将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损失以及与交易相关的费用在当期予以确认。
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 就必然会引发如何确认利得和损失的问题。一方面, 使用公允价值会引起更多的利得和损失确认问题;另一方面, 使用公允价值会使报告结果的波动性增大。衍生金融工具对“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造成了强烈冲击, 其损益确认原则也无法再遵循传统的会计模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 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按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与为了投机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其损益确认的原则和方式应有区别。企业如果是为了投机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一般将衍生金融工具 (假定其已经在资产负债表按公允价值得以确认和计量) 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如果企业为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其相关损益则应该根据具体的套期种类, 按照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处理, 而不一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套期会计的核算方面, IASB发布的IAS39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对境外业务净投资的套期。FASB在其发布的SFAS133中也把套期分为三类, 分别是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外币套期。SFAS133与IAS39对套期的会计处理规定大体上是一致的, 2003年底发布的经过修订的IAS39进一步消除了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差别。
参考文献
[1]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J].会计研究, 1996, (7) .
[2]裘宗舜, 白连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国际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 (11) .
[3]I ASB.I 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erm-rnt, Dec, 2003.
[4]尹瑜.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看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 2004, (12) .
[5]Barth, Landsman, Wahlen.Fair value accounting:Effects on banks'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cash flow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 (19) :3-4.
[6]Barth, Beaver, Landsman.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No.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7]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5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和功能
金融衍生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而非资金借贷关系,其价值取决于现货市场上的一种或多种资产或资产指数的价值。在计算其价值时,一般可以将之分解为期货、期权、调换等基本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避险或投机。衍生金融工具极具风险性,按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1994年7月发布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即市场价格不利变化而影响机构财务状况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缺乏对手会使公司不能实现平仓或不能以同等或接近市价而平仓的风险;结算风险即公司未能于预算期内收取对手方付款或付货的风险;运作风险即公司因人为的错误或运作系统控制失灵招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即公司因合约不能执行或条文不当而招致损失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极为活跃,在运作时大多采用财务杠杆的方式,即以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交易者只需少量的资金即可搏动巨大的交易合约,只要操作得当,价格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十倍或数十倍的收益,因而引来了大量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这种以小搏大的财务杠杆放大作用不仅分散了企业风险,增强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还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数据处理电子化降低了支付清算方面的成本和二级证券市场的发达,证券利率的下降,企业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将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的冲击
1.对会计处理基础的冲击。现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均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基础。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待执行的合约,与合约相关的经济利益和平仓交割义务只有到实际履行合约时才能确认为资产、负债、收益,在此之前无法证明其利益和风险,况且衍生工具具有风险性、流动性、市场性,要求不断的确认和再确认。从传统的实现原则出发,这些事项在财务报表上是无法反映的,会计也失去了对它的监督职能。
2.对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的冲击。传统的会计理论确认一个要素,应满足两项标准:(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2)拟被确定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Fair Value)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其共同点是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流入流出企业。衍生交易尽管为企业所控制,但其立足点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风险性导致未来期间经济利益和资源的流向、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若要把衍生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对它们则必须重新定义,其他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3.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计量基础的冲击。历史成本原则属性只确认交易和准交易的事项,并且在确认时,通常只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金融衍生交易不像传统交易那样可在一个时点完成,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都需要一段时间,此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合约价格反映的即是订约时的价值,如果不对随时变化的市价作及时反映,就无法反映交易的风险。
4.对会计报告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由于自身的特点,加之现行财务报表的固定模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很难在表内充分反映,只能在表外作重大信息说明。如按现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及分类,金融资产和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披露。然而衍生交易的规模及风险以及企业未来的巨额现金流量足以影响企业的存亡,如此重大的信息若不能揭示反映,显然与充分揭示原则相悖,不利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决策,也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管预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将大打折扣。
三、对现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1.对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就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合约,合约交易结算是通过独立的结算系统来完成,结算系统根据市价的变化决定交易者保证金帐户金额的增减与否,可见进入了结算系统,合约的风险和报酬就已经转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开始确认、记录、列报和揭露。把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的全貌反映在报表上。也就是在确认金融资产和负债时采用“转移原则”代替“实现原则”。
2.对财务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资产不仅要包括由于过去的业务引起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还包括约定的未来可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不仅包括过去业务引起的由企业承担的可用货币单位准确计量的经济责任,还包括约定的未来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经过新的定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均包容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样会计要素就可分为金融性要素和非金融性要素,以利于报表信息的揭露。
3.采用多种计价基础。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历史成本可循,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计算。为了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可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从有效的市场取得,它是通过市场价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通常的终值、现值换算关系。
4.对财务报表的改造。由于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我们有必要对报表项目按双重标准进行分类,先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分类,再按流动性大小分类。在报表的排列上,金融性项目按风险程度大小排列;对非金融项目按其流动性大小排列。为了适应金融工具的特殊需要,可增编一张“金融头寸表”。必须改变“附注”的观念,报表附注不仅仅是附加注释,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报表体系,其作用明显的在提高。附注内至少应包括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帐面价值、 本论文来源于( www.51lunwen.org/ )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重大信息。
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初探 篇6
2006年4月28日,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这是今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推进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该文件一经面世便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GASB希望通过在政府财务状况表中以公允价值的形式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并随着每年的价值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会计中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石油危机的爆发、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就此应运而生。
衍生金融工具指以股价、利率、抵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或某些其他协议价格为基准,从其变动中衍生价值的金融工具。其中衍生金融工具有两个基本形式:期权合约和远期合约,两者均可公开或私下交易。期权合约几乎不或根本不暴露在不利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中,但期权合约能从潜在的有利市场波动中獲取巨额收益。远期合约暴露在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和利得下,但一般无须支付保费。远期合约通常通过支付或收取现金而在交割当日或接近交割日结算,但远期合约也可以通过转让或收取资产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目的是进行某种风险管理,如股价波动、利率变动、币值波动和商品价格变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带有风险,且一旦受到杠杆的影响,价格或利率轻微的不利变动都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许多衍生金融工具不但不具有保护作用,实际上反而会带来损失。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1年开始涉及相关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这张表可以清晰地发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脉络。1981年到1984年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初期,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断创新,使得财务会计准则涉及的内容由点及面;从1990年至1994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阶段;1998年至2000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阶段。直到今天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仍是国内外研究学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曾经在1994年发布过《企业会计准则——期货会计》,该准则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作了详细规范。
由此可以看到,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正逐步趋向成熟,但在政府会计领域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美国政府会计中的运用初探
20世纪以来,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经历了3次旨在改进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发生于“进步时代”,目标是反腐倡廉和提高政府效率。第二次改革发生于上世纪30—70年代早期,目标是规范公认会计原则和支持财务管理。第三次改革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目标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四个方面有了重大转变:财务报告实体从个别基金上升到整个政府;财务状况表的计量重点从短期的财务资源和债务扩大到所有的经济资源及长期负债;会计基础从收付实现制转移到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会计从遵守预算观念到质疑一些预算的做法。总之,上述的原则和变化反映了美国政府会计趋向于企业财务会计的运用理念,明显是注重运用全国性的公允会计准则来规范政府的对外报告。
在此之前政府会计所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都是参照2003年GASB颁布《对不以公允价值报告衍生金融工具的净资产报表的披露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提到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四个主要原因:
1.州或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一些投资活动,从而自创收益(to generate income),如各级政府购买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bonds)或者其他法律允许的经营活动,其中就可能涉及衍生金融工具。
2.州或地方政府为管理政府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to manage their cash flows)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其中包括其他主体支付预付现金款项给政府。
3.州或地方政府通过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政府的借款成本(lower their borrowing costs)。
4.州或地方政府通过衍生金融工具避免投资损失(to be hedge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
(二)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重要规避风险的工具,也是巨大的风险来源。一方面它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业绩;但另一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其波动剧烈的价格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它在给市场参与者带来巨大获利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那么作为政府会计要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同样会带来相关风险。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类风险:可计量风险、不可计量风险和其他风险。
1.可计量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结算风险
(1)市场风险指因价格和利率的变化,持有资产组合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2)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破产等问题产生违约事项,不能从持有的头寸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分为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和资产短缺风险。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指由于市场急剧变化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持有或处置资产组合的风险。资产短缺风险是指因手头资金减少影响结算的风险。
(4)结算风险是指交易的资金结算不能顺利进行的风险。
2.不可计量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会计税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1)法律风险指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效果或合同的权利义务方面,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致使无法获得当初所期待的经济效果甚至蒙受损失的风险。
(2)会计税务风险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缺乏明确的会计税务准则,导致无法得到当初所期待的会计或税务上的效果甚至蒙受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指因负责风险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出现差错,导致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风险。
3.其他风险指以上两种风险以外的风险,例如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指为了避免资信风险,将交易合同集中于一部分(信用能力较高的)客户,但当这些客户出现无法履行债务的问题时,将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面临危机。
将衍生金融工具引入政府会计以后,考虑到政府会计的特性,其所带来的风险不止以上这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中总结的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有: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若交易对方无法完全依据合约规定条款履行合约或所有抵押品被证实是无价值的,对政府将会发生会计损失而带来的风险。
(2)终止风险(termination risk)——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期限比预期结束得更早,使得政府失去规避风险的合约以及导致政府支付潜在款项所带来的风险。
(3)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衍生金融工具期限越长,那么利率变化所带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价值下降对政府所带来的风险越大。
(4)基准风险(basis risk)——由于国际利率指数(例如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变化所导致政府的支付款项可能会超过政府所能接受的支付款项的风险。
(5)再投资风险(rollover risk)——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期限短于相对贷款期限,当衍生金融工具结束时政府受到的风险。
(6)以市场导向为风险(market-access risk)——政府不能发行债务或者发行债务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将衍生金融工具引入政府会计的最主要的风险依然是信用风险。
(三)政府会计中衍生金融工具应披露的信息
既然政府决定引入衍生金融工具,那么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合理的披露?笔者认为应参照SFAS.NO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披露》中的相关规定,因为这份公告中的会计处理适用于所有的主体,其中包括非盈利组织,因此对引入到政府会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披露的信息应包括政府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标、理解这些目标所需的背景知识以及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策略。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分为(1)“交易的”(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在交易账户中报告和所有活动);(2)“非交易的”。
美国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这一举措,可以从原因、风险等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出初步探讨。虽然在运用上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但这已经作出实质性的一步,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GASB进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阶段。
三、我国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初探
(一)我国经历了将近30年的改革开发,市场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财务会计领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相对滞后。最近10年,国际上展开了影响广泛的公共管理革命,其中包括许多国家开展的以收付实现制会计向权责发生制会计转换为标志的政府会计改革。我国是世界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守或者尽可能地遵循国际公认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者支出)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国际上加强公共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和通行惯例。
因此,在我国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是必要的,也是歷史的必然趋势。
(二)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关于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发生制的国家很少,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政府会计改革也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正是初步阶段,因此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更需假以时日。在此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做出合理的思考。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篇7
目前, 关于金融工具还缺乏公认的精确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将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 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指一切能证明权益、债务关系, 具有一定格式的法律文件。主要的基本金融工具有现金、银行存款、各类股票和债券、应收应付款等。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的产物, 种类很多, 根据交易特点可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 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多由其组合派生而成。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包括39项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四项是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CAS23)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CAS24)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CAS37) 。新的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定义、确认标准, 对资产负债分类、计量基础以及金融风险的披露方面做出了改进, 总体看来,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惯例走向趋同。
二、金融工具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一) 定义和分类
新的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资产的定义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IAS32准则的定义, 即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 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在分类方法上, 传统会计准则按照流动性划分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及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而CAS22中则按照金融性质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相应的, 负债则分为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 在此基础上再按持有意图分类。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金融负债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二) 确认标准
CAS22明确了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 弥补了金融工具确认的空白。CAS22中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为: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 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为:1.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力终止;2.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三) 计量基础
新旧准则在计量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原会计制度金融资产和负债按实际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金融资产按历史成本或成本与市价较低者、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新的会计准则要求金融资产和负债均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 以历史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四) 信息披露
原准则对衍生工具不在表内确认, CAS37则规定企业需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信息的披露更为直接透明, 使得管理层即投资者都能更好的了解相关金融风险, 为企业管理和投资提供更为准确的定量信息。
三、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一) 准则及其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新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准则自身在语言表述方面不够本土化加之大量的金融术语使其理解变得困难;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对应的应用指导相对缺乏;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环境下,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且公允价值自身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会计准则的更新导致之前普遍使用的会计软件无法适应新的核算体系, 导致会计科目无法对接、报表项目无法归类等问题;新的规定中, 关于企业金融资产进行了分类, 但具体操作如何计入仍要靠会计人员的经验判断, 加大了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衍生工具披露的转变也意味着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二) 相关对策
新准则的实施必然要求企业上下员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 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管理层需了解新准则对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财务人员要充分掌握新准则的会计核算标准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提高。
加快会计系统的更新换代, 全面推行企业电算化。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电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金融工具的核算要求企业加快电算化进程, 并优化电算化系统以适应新的会计准则的核算标准。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和相关的政策程序, 确保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法时, 能够将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在企业中贯彻公允价值使用方法和相关政策;及时向企业高层及董事会汇报新准则的使用情况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总之, 公允价值的引入使企业与外部资产交易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应完善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8
一、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财务契约或工具, 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提到, 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了期货、远期的交换、契约或选择权契约, 它的价值主要根据买卖双方标的资产价值来决定。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规定了三个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即具有标的、在未来结算、不要求净投资。
二、如何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如何会计确认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所指的是买卖双方远期的义务和权力, 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资金转移也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也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权责发生制规定, 现行的会计不能够反映出以后会发生的交易活动, 因此也就不能提示相关的价格变动, 这使信息使用者便没有办法来分析购买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是否会引起负债、亏损等情况发生。由此可见, 运用“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能够对衍生金融工具做出科学合理的确认。而如果要使衍生金融工具并入到现行财务系统中, 那么必须对财务会计确认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现行的财务会计在进行负债、资产等会计要素确认时, 主要关注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 并且将交易时间作为确认的标准, 进行交易时的一次性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从开始交易到结束交易具有一个时间段, 在交易的过程中, 随着汇率、利率、股价的变化其价值也会随着改变, 因此在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实时, 除了合同生效时的确认外, 还需要“再确认”和”终止确认”。
1.签订合同时的初次确认。在企业签订合同时, 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对衍生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 所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首先与资产、负债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完全的转移到企业, 另外企业所获得的资产成本或可能负债的金额可以准确的计量。
2.价值变化时的再次确认。在签订合同时已经初次确认过的资产或负债, 在进行交易之前的时间内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但是由于汇率、利率或股价等变化, 会引起会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可以计量的时候, 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再次进行确认。
3.交易结束时的终止确认。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终止确认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契约的基本义务或权利已经清偿、履行、撤销或到期终止;其次和负债或资产相关的报酬和风险已经全都转移到了其他的企业。当契约中规定的义务、权利解除了时候, 企业才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资产负债表中去除。这时候进行的终止确认, 需将实际金额和账务上的差额计算到当期的损益中。
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中, 还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损益进行确认。财务存在的风险较高, 针对具体实际的情况必须要考虑全面、谨慎。确认收益只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 确认损失则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类型来计量, 以风险的高低结合金融交易保证金的数量, 根据风险系数来计提准备金, 加强监控风险, 将合同生效起的累计风险分散到合同的持续期间, 及时的防范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各种风险, 减轻风险发生时企业的损害。
三、如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
传统的财务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工作。这要求会计需要保持历史成本, 一直保持到负债已偿清或资产已耗完为止。也就是说在报表项目按照历史成本来入账之后, 是不能够随意的将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会计计量只能够根据已经发生的交易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成本, 而衍生金融工具有多次确认的过程, 其合约价值在多次的确认中会不断的改变, 无法确定准确的成本价值。而这种改变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是无法以历史成本计量来表现出来的。如果仍然按照历史成本即合同签订时的市场价值来入账, 而且价值需要保持不变, 这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特征是不符合的, 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更不能够提供出准确的信息。因此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的会计计量工作之间存在着矛盾, 也就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修订和补充, 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计量系统。
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是分不开的, 其价值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目前会计界普遍认为, 以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 替代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 更加能够准确的监督和反应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事项和业务。在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 要区分不同的交易阶段。
首先。在衍生金融负债和衍生金融资产在进行初次确认的时候需要以成本来计量, 即签订合同时, 企业要以合同生效时的公允价值来入账。这时候的合约价值可以看做是历史成本。
其次, 合约生效之后的后续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 要区分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性质, 以及企业当局所持有的目的。如企业计划长期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直到合约到期日, 则可按照最初确认过的公允价值来计量, 不需要处理之后因价值改变而带来的损益;如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 则需要按照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来做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带来的损益在确认之后要计入到财务报表中;如企业没有计划长期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直到合约到期日, 也没有保值目的, 则需要按照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来做计量, 所带来的损益需要计入当期的损益中。
四、如何披露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计量方面都与传统的会计模式要求不同, 因此不能够在现有的会计报表中进行完全的反映和披露, 也就使报表使用者不能够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经营、资金流量、财务状况等项目的影响, 从而不能够合理的预估相关的风险, 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因此传统的财务报表已经不再适用于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情况下, 必须完善和改进传统财务报表, 使财务报表更能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
1.衍生金融工具应披露的内容。会计信息需要充分的反映和披露企业的相关情况, 衍生金融工具需要反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法和政策, 包括了会计运用的计量基础和确认标准, 和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二是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性质, 包括了确定性的条款、条件以及可能会影响资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等;三是资产负债表中两次确认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的时间标准;四是鼓励反映出已经计入本期损益的衍生金融负债或资产的价值变动信息;五是有关于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资金流量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信息, 包括了合同到期日或再定价日, 以及实际的汇率、利率、股价等;六是关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 即由于其他方没有履行合同义务, 企业可能会受到的损失及信用风险;七是其他附加的披露内容。
2.改进财务报表的措施。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存在矛盾之处, 使会计报表不能够完全的披露上述内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对财务会计报表系统进行改进措施。
一是要增加财务会计报表的数量, 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编制针对性的报表。首先要增加的是按照“金融”和”非金融”性来分类的“第二资产负债表”, 其改变了传统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列示方法, 将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详细全面的反映。其次需要增加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将企业持有的全部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情况详细的列出来, 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类别、账面价值、风险系数、持有日期、到期日期、每次确认的时间等方面, 并且按照已确认和未确认来分类显示。另外还需增加“第二利润表”, 反映出交易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利益和损失。
二是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进行补充。具体包括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性质, 采用的会计处理政策和方法, 合约的重要条款, 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信息等。有些企业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并不多, 可以不用增加会计报表数量, 但需要在附注中进行详细的显示。
五、结束语
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出现时间不长, 但发展很迅速, 也就带来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理论都还处于分析研究之中。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改革会计制度, 改变传统会计思想, 充分的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 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提高。
参考文献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9
(一) 报表无法全面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
长期以来,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复杂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一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内披露, 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及其他报告中进行表外披露。新准则中, 首先明确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为其表内确认提供了依据。但是受到传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局限,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全面的反映。传统资产负债表是按照流动性为分类标准的, 侧重于向投资者提供在物价稳定时企业偿债的能力, 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适合按照流动性进行划分。传统的利润表还是以披露已实现的损益为主。衍生金融工具未确认未实现产生的损益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反映, 并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 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未实现损益。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报表数据产生波动性
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它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 将极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是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是不同的估值方法造成衍生金融资产或负债数量上的巨大差别, 极易造成报表数据的波动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 账面价值价值波动巨大, 造成市场恐慌。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着激烈市场竞争, 企业的不确定因素的加剧,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价值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而强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显得非常重要。与对衍生金融工具及时性要求相矛盾的是传统会计报表模式都是按月、季、半年甚至按年的定期报告方式进行提供的, 这样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时间逐渐滞后, 越来越无法满足信息需求者决策的需求。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对策
(一) 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
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按将资产、负债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进行顺序排列, 这种格局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会计项目的出现而面临调整。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出现的会计内容的了解, 需要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金融性资产和非金融性资产, 将负债划分金融性负债和非金融性负债。按金融性分类标准是未来资产负债表分类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利润表对于未实现的损益的披露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的发展, 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未实现损益, 需要对传统的利润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笔者认为, 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国的经验,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保留现行利润表的前提下, 在传统利润表后面详细的列示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和那些已经得到确认, 但绕过利润表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上进行反映的未实现的损益项目, 用于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损益的全面情况, 用者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有用信息。
(二) 开发公允价值估值系统
公允价值估值的系统主要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系统随时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采集和更新。首先应根据衍生金融工具报价不同的市场情况进行分类, 将其分为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衍生金融工具、没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衍生金融工具但有类似金融工具的报价、没有活跃市场报价也无类似金融工具的报价。第一种情况相对于后两者而言, 获取的难度低、可靠性也较强, 公允价值估值系统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后两种情况。针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衍生金融工具实现与市场交易机构如证券交易所、银行等进行数据连接, 实现公允价值信息的自动采集并随时进行更新。针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但有类似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报价, 依旧实现与市场交易机构进行数据连接, 实现公允价值信息的自动采集并随时进行更新。
(三) 引入实时财务报告系统
为了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的“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系统”来突破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我们需要单独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事项的信息罗列, 设计出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是指一张详细列名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情况, 包括其类别、账面价值、现行公允价值等内容, 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的数据信息将储存在公司数据库中, 借助于网络的平台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查询衍生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状况及其风险水平状况。实时财务报告系统的运用能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实时披露, 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从网络上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动态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高风险、突发性、复杂性的特点, 使得出现了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在许多惨痛的教训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利与弊。在很大程度, 会计上的财务报告上未能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是使得投资者蒙受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就目前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借以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评估指数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 2006
[2]陈小悦.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3]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财政部会计司编.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7]陈引.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D].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浅析 篇10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公允价值在我国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先提倡后回避, 避后再重新启用的过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 在我国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至少有六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 分别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投资、收入、非货币性交易和无形资产。如《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有时也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既补价) , 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 (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 不高于25%, 应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总而言之,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中并不陌生, 它对金融衍生工具来说则是公认的最相关的一种的计量属性。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具体来说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 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交易各方对市场行情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愿地进行交易,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应尽可能的小, 清算及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交易价格、或强迫性交易的价格则不是公允价值;其次, 公允价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潜在的交换价值。在一般情况下, 公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如果计量对象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报价, 公允价值通常表现为公开的交换价格, 但并不能认为二者完全一致, 因为有些项目即使在发达的市场中也不存在交换价格, 这就需要使用适当的估价模型进行估价, 而估价产生的价格显然是一种非交换价格, 因此, 公允价值要比我们所说的市场价值的范围更具有外延性。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关系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而且还关系到公允价值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可以是五种基本计量属性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形式, 那么在运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的过程中, 就不得不考虑在何时、对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来对其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具体的确定原则如下。
第一, 标的资产有活跃的公开市场且有公开标价, 也就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在正规的交易所内进行, 属于挂牌交易。这种公开标价应当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表现。因为,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某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既为该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 同时也要区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若标的资产只有一个活跃市场时, 则按照该市场的公开标价来确定。二是若标的资产具有多个活跃市场时, 可能会有标的资产多个不同的公开标价, 则企业应按照对本企业最有利价格原则确定公允价值。
第二, 标的资产有活跃的公开市场但没有公开标价时应以成交价格确定为公允价值。除非企业能够证明最后成交的相应交易价格并不公允, 否则按成交价格确定。
第三, 标的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就应考虑该环境下可以得到的最佳信息进行估计确定。首先考虑的是市场上寻找是否存在相类似标的资产的交易, 如果存在, 则参照类似交易的标的资产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其次若不存在类似标的资产的交易即不能够获得交易价格, 就需要采用计价模型法来估计公允价值, 估价方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法等。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
因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不是一步到位的, 因而,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同样也不是一步到位, 在伴随着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的同时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核心是公允价值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表现形式。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 运用“公允价值”来作为计量属性, 其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外乎有两种:公开市场上的市场价格和成交价格。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计量,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明确提出的观点是:“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企业应以其成本计量”。但也有着重要的区别, 就是关于交易成本是计入金融衍生工具中还是计入当期费用。我国在10月份拟定的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成本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成本应当计入初始计量金额”。这里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均包括金融衍生工具。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拟定的准则在确定初始原则时是为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定, 就金融衍生工具而言, 其初始确认实质上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
金融衍生工具在满足初始确认条件的同时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在初始确认时对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 但公允价值究竟为何种表现形式则是计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大多数金融衍生工具来说都有相应的公开市场或类似公开市场, 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可以直接体现为公开市场上的公开标价, 这种公开标价也体现在合约中, 即合约中标的资产的价格。此时, 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两个:套期保值或投机。因为标的资产只有存在相应的活跃市场, 那么该类资产的价格波动才有被挖掘的潜力, 可被企业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交易。
若初始确认时, 合约中的标的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 也不存在类似的活跃市场既无公开标价可寻, 这时企业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其目的就不在是套期保值或投机了, 而是到期履约获得该项标的资产。此种情况下合约双方是以协商价格成交, 基于公允价值的最原始的含义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基础上自愿的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这种成交的协商价格可以认为是一种公允价值的表现。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后续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计量均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伴随着损益的确认与计量, 国内外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计量均已明确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这是无可争议的。所谓后续计量结合本文是指定期的对企业所控制的衍生金融资产或所承担的衍生金融负债对其公允价值进行重新的确定, 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确认相应的损益, 将原有价值调整为当日的市场的公允价值。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一定进行后续计量, 有些衍生工具因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决定了可以不进行后续计量, 例如, 金融远期中的商品远期, 此类合约中的标的可以是特殊的固定资产类, 而这类资产又没有相应的活跃市场, 企业签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期获得该资产, 此时, 该类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必有再确认和后续计量, 只需在合约到期履约时在进行相应资产的确认。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 2001 (1) .
[2]陈引, 许永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3]冯敏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 2004.
[4]常勋.公允价值计量[J].研究财会月刊, 2004 (1) .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篇11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一、序言
随着全球金融创新时代的到来,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一方面能有效地用于规避风险和获得投机收益;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源,有关它的金额和风险情况等信息对投资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业务处理,主要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是未来交易的合约,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难以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
从这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起初,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著名学者在有关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比如,葛家澍、陈箭深在《会计研究》1995年第8期上发表的《商品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陆德民在《会计研究》1996年第7期上发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等。随后一些影响较大的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系统论著相继出版,比如1998年出版的耿建新主编的《商品期货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1998年出版的徐经长所著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等,这些论著主要以西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研究成果为基础,较系统地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理论,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核算进行了阐述。为了推动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90年代末期组织并资助了一些课题组,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这些研究课题在探讨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内容涉及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信息披露及损益确认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等,并对制定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显然近期的会计研究改变了以往与国内经济环境相脱离的模式,从而充实和发展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对规范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目前我国较为公认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本文试图对FASB以及IASC的观点进行比较,联系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一些设想。
二、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比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会计学界都展开了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以下主要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介绍FASB和IASC这两个会计组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比较和评价,以此作为我国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借鉴。
(一)关于会计确认
按照传统会计观念,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因此不能进行会计确认,也就无法作为表内事项进行信息披露。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实际上是解决衍生金融工具表内信息披露的首要难题。
1.FASB。FASB是在SFAS133中首次提出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权利或义务,应当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的主张。理由是: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其结算无非有两种结果:有利或者不利。当有利时,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能导致收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说明它代表了“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由此可以认为这种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资产;反之,当不利时,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需要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了“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的责任,这说明此项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负债。可见,FASB把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的理由主要是他们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这一特征,并把这一特征作为资产,负债的最基本特征。
2.IASC。IASC认为会计上把融资租赁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实际上已经涉及特殊性质的履行中的合约应否在合约签订时进行初始确认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远期合同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履行中的合约,所以可以对其进行初始确认。IAS39明确规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两个部分,并分别规定了金融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初始确认的标准是: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约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另外还规定,企业应将衍生工具中的所有权利或义务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资产或负债。终止确认的标准是:(1)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是: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约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当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约中规定的获利权利、或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2)金融负债终止的标准是: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当合约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注销。IASB于2004年12月发布了一份关于IAS39的限制修正案,主要内容就是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
(二)关于会计计量
关于会计计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未来交易的合约,它所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难以按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标的价值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就失去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意义。因此,无论是美国FASB还是国际IASC,都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以在金融工具会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他们的努力方向。所谓公允价值,从理论上讲应该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导致的流入或流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但在会计实务的应用中,一般是指该金融工具在报告日的市价,如果无法获得报告日市价,则可采用代替的计价方法,如按期权估计模型等估计其价值。
1.FASB。FASB早在SFAS107中就规定,不论该金融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标中确认,交易者均应对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予以揭示。所谓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所采用的价格,而非强迫的或清算的出售价格;如果一项金融工具有适用的市场价格,该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是交易数量与市价的乘积。FASB在后来发布的SFAS133中则更明确地指出: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套期保值项目则按帐面价值调整,它应当反映套期保值交易公允价值变化所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这些利得或损失产生于套期保值活动生效之前,从而可归属于套期保值活动产生的风险。
以公允价值计量必然导致实现损益,对此,SFAS133规定:对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会计处理,取决于该衍生工具是否被指定为而且能够作为套期关系的一部分。如果是被制定且能作为套期,则其会计处理取决于持有此衍生工具的原因,或在当期收益中确认,或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在收益之外)。未指定为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其利得或损失应当在当期收益中确认。对于旨在避险的套期,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可以相互对抵,对抵后的利得或损失确认为当期收益。
2.IASC。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IASC在E48中指出,既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选择的依据要看企业是否打算长期持有此项金融工具,或持有至到期日,或是否把此项金融工具用于套期保值。此外,与会计确认规定相对应,IASC在IAS39中也分别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作了规定。初始计量的规定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确认时,企业应以其成本进行计量。就金融资产而言,成本是放弃的对价的公允价值;就金融负债而言,成本是指收到的对应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计入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成本。对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该准则规定:为初始确认后进行计量,金融资产分为四类:(1)企业发起但不是为交易而持有的货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3)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4)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应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初始确认后,企业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销售其他处置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不须抵扣;但(1)、(2)两类以及在活跃的市场上没有标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予以计量、且有固定期限的那些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后,应运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没有固定期限的那些金融资产应以成本计量。此外,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的金融资产,应按有关套期保值会计的规定进行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相类似,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也是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初始确认后,企业应摊余成本计量各种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后,企业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交易而持有的负债以及属于负债的衍生工具,但对于与未上市权益工具有关,且须通过交付这种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负债,则应以成本计量。指定为被套期项目的金融负债,应根据有关套期会计的规定进行计量。
(三)关于会计报告以及信息披露
1.FASB。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SFAS105、107和119中。SFAS107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即不论该金融工具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交易者均应对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予以揭示。揭示的内容不仅包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本身,还应包括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方法和相关的重要假设。在SFAS119中,FASB用列举的方法给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要求从事衍生金融交易的企业按交易目的和非交易目的来划分持有或发行的金融工具。SFAS133由于突破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理所应当地成为“表内事项”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有关的利得或损失作为当期收益或其他综合收益下单独的一类进行列示。
2.IASC。IASC在IAS32中规定了某些资产负债表内金融工具的列报要求,并明确了资产负债表内及资产负债表外金融工具应披露的信息。IAS39由于突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难题,其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状况即在财务报表中列报。IAS39修订了IAS32中有关公允价值补充性披露条款,补充了有关会计政策披露条款和财务报表应包括所有与套期有关的以及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附加披露条款。总的来说,IAS39加强了对企业金融风险状况和程度等方面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IAS39要求分两种情况按以下原则报告:一是为交易而持有的,应计入当期损益表;二是可供出售的或者在收益表中报告,或者先在权益变动表中反映,直到相关资产或负债清偿为止。
三、从安然事件看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问题
安然事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能源衍生工具收益的确认问题。安然把相关能源合同(获利的、以交易为目的的合同)的未来收益确认为当期收益,据报道,这种形式的收益占到安然2000年税前利润的一半以上和1999年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安然公司在2000年年报附注中对于交易目的的衍生合约和套期保值目的的衍生合约分别采用逐日盯市的会计处理和保值会计处理。在逐日盯市会计方法下,用于交易目的的远期合同(Forwards)、互换合同(Swaps)、期权(Options)和能源运输合约以公允价值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将未实现的收益及损失确认在损益中。套期保值会计用于非交易目的的合约。当用于保值的合约标的与被保值标的价格的变化有较大相关性的时候,即保值合约能起到保值作用时,用套期保值会计处理。当发现保值合约不能起到保值作用时,停止使用套期保值会计,对保值合约价值的变化确认收益或损失。虽然美国会计准则对套期保值会计做了详细的规定,但管理层仍然可以主观判断某一衍生工具是用于保值目的还是交易目的。这样就给管理层留下了利润操纵空间,如果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大于它的账面价值,管理层就会认定它为交易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以按公允价值调整合约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小于它的账面价值,管理层就会认定它为保值目的,相关的损失就不在当期损益表中确认。
另外,能源合同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为管理层进行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依据美国会计准则,基于公开交易市场的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的依据,应被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如果市场报价不能得到,可使用类似金融工具的市场脱手价格,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连类似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也不能得到,则可使用估价技术,比如期权定价模型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等。由于很多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报价不存在,公司必须根据市场上相似的合同和估价技术的结果来确定价格,从而导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差别非常大。所以,如何确认能源合约是出于交易目的还是出于套期保值目的?以及能源合约的公允价值如何进行计量?在这些方面,管理层都存在主观判断的因素,外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仅仅通过财务报表来真实的了解安然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的过程也就是计量的过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也不例外,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13国联合工作组在2000年12月发布的《关于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改变IAS39中规定的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格局为完全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历史成本是指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为购置资产而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这也就是说,在公平竞争市场经济中,初次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历史成本就是其公允价值,只有对已经记录于會计系统的要素,再次在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时,这时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才有区别。总之,公允价值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说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都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实务中,资产的最初确认通常是一次交换行为的结果,当资产被确认时,是用历史成本也即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虽然在资产取得后,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通常不相同,但实务中常常忽略这个差额。通常直到该资产通过另外一次交换活动(出售或清理)时,才确认该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就不能忽略其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别,原因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对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更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安然就是一例,安然由于很多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报价不存在,在使用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导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差别非常大,在管理层有强烈操纵利润动机的情况下,从而使公允价值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新准则出台前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品种还是交易量都在迅速发展。银行存贷款、同业拆借、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品种不断增加,交易方式渐趋灵活,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基本建立,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与此同时,新的金融工具也不断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新出台的金融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一改过去的“肯定式”风格,即规定金融机构可以做什么,变成“禁止式”风格,即规定不可以做什么,从而为金融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伴随着入世和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这一过程还会加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有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其次为期权,另有少量的外币远期合约。另外一些交易品种也正在考虑之中。与我国蓬勃发展的金融市场相对应,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却显得相对落后。从前我国提倡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人们早就意识到了历史成本的缺点,并且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来修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然而,如下的分析告诉我们,对于金融工具来说,即使是修正的历史成本会计也难以解决问题。
传统会计准则允许对债券发行价格超过或低于面值的部分在债券的存续期内摊销。尽管摊销方法可以是直线摊销法或实际利率法,但無论哪种方法都缺乏实际意义,因为摊销后的账面价值既不能反映债券的历史成本,也不能反映它的现行价格。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很难根据这种信息作出任何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这方面,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帮不了我们的忙。
对于金融资产而言,历史成本则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资产获得时的价值,而在价格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中,历史成本对投资者决策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能反映报告期末实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还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得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如两公司的不同时期以不同价格购入相同数量的同一金融资产,根据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认为两公司的投资规模差别很大,但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应收账款,现行的准则允许计提坏账准备,但这种准备的计提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充分的根据,不仅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还演变成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工具。对于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现行准则允许计提跌价损失和风险准备,但对升值的确认却有严格的限制,仍不能充分反映资产在报告期末的真实价值。其本质是利用稳健原则来弥补历史成本原则的缺陷,但稳健原则本身存在理论上的重大缺陷,也是遭到批评的会计原则。
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企业,传统会计允许其计提金融资产的风险准备,试图从扩大准备的计提范围和比率使其财务报表状况更加稳健,其实也是误入歧途。一方面是因为准备的计提缺乏科学的依据,管理当局和主管部门在这一问题上顾虑较多,因此这一数据很难为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其本质仍然是利用稳健原则来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是当前市场环境和潜在的风险对金融资产价值的影响。
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阻碍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属于待履行的合约,因而无从确定其历史成本。这些游离于表外的项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起着非常重大甚至生死攸关的影响,使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资产负债表“危机四伏”。
(二)新准则出台后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重要工作。我国在全面借鉴IAS32、IAS3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解决了衍生金融交易不能进行会计核算的难题,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由于新准则坚持以公允价值计量,强调运用套期会计,趋向于原则导向,允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等,必将对金融会计实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全面披露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及时、可靠、可比;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确保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计量,严格套期会计处理。
参 考 文 献
[1]中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
[2]中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6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推迟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3号的生效日期——对SFAS NO.133的修订”.1999
[4]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1998
[5]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1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1994
[6]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0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1991
[7]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0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具有表外风险和具有集中信息风险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1990
[8]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披露:确认与计量”.1999
[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1995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公允价值,现值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 这主要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原生金融工具是指即期交易的债券、股票、外汇等, 而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主要有期货、期权、远期、互换合约四种衍生工具以及由此变化、组合、合成再衍生出来的一些变形体。会计计量是“会计基本程序中的核心, 该核心主要解决计量尺度及计量属性两方面的问题”, 会计计量主要解决的是某一交易事项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把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设置一个会计准则, 来进行会计计量, 使得其会计计量缺乏针对性, 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
一、衍生金融工具及会计计量的含义
1. 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演绎和派生出来的合同。我国会计准则CAS22中指出,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为了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二是为了投机获取风险收益。
2. 会计计量
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的描述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 (又称财务报表) 时, 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其金额。
二、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现行规定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 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企业应当按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企业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可按照成本计量。企业在期末或者至少在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 若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减值损失, 且该减值损失, 不得转回。
三、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存在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及分析可知, 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一直在传统财务会计计量中占有主导地位, 其他几种计量属性一般在历史成本无法获得或不能运用的情况下运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点不同, 使得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因为公允价值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但是, 现有准则对风险性差异较大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一起来统一确定其计量标准, 还存在许多缺点:
1. 衍生金融工具与原生金融工具性质不同但会计计量标准相同
原生金融工具主要是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是可以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合约, 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只产生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没有业务实际历史成本, 即使在签订合约时支付了少量款项, 如保证金、期权费、手续费等, 也只是进入合约的初始成本, 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本身的价值。
2. 衍生金融工具比原生金融工具多一种杠杆作用
即允许投资者以相对较少的成本完成大于成本数倍的交易额, 在它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报酬的同时, 风险也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上是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的。
3. 原生金融工具与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配比不同
原生金融工具成本费用配比较为合理, 而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从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 体现的是一个过程, 而不像一般工商交易活动那样购入货物计入成本、销售获得收益一样清晰明了。在这一过程中,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一般会追随合约标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交易双方来说, 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
4. 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内容不同
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是由汇率、利率、股指等构成的, 因此, 对计量单位的货币计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存在单一货币的计量和对币值稳定的假设, 在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 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5. 衍生金融工具不同其会计计量方法不同
存在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不存在公开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 可以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 而采用估值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衍生品大多是与境外投行私下签订的非标准化合约的OTC产品, 这些衍生品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由于与原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存在较大的区别, 因此, 如何克服其缺点, 完善对其计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建议如下:
1. 进一步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个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也正因为如此, 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才能为市场上大多数交易者所接受, 将其运用于会计核算中, 才能具有相关性,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然而,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为了解决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 应当努力规范金融市场, 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其公允价值更加容易取得。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 并在实践中保证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 对不同企业采用的估价模型要进行统一规定, 以减少主观操作的可能
对传统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公开市价甚至不在公开市场交易时, 现金流量折现法就可能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与其他的估价方法相比, 它具有一些突出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现值是对资产价值最恰当的计量。因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资产之所以有价值, 就在于它有产生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能力, 而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 (2) 现值法使用的估价技术较为简单, 容易为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其适用性很强。 (3) 现值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 (4) 现值法的计算结果中包含了被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的信息, 披露的内容较为全面。然而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 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形式上的客观并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以及职业判断所带来的主观性。对现值法计量所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的质疑是现值法发展的一大瓶颈, 克服这一瓶颈有赖于现值计量的进一步研究, 例如, 可以通过统一估价模型, 统一参数等方面来解决。
3. 建立新的会计准则,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就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而言, 应该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存在原特殊计量问题进行规范。同时, 随着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可以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实行特殊的计量方法, 如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计量等。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 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宋晋芳.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7.
[2]王川.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9.
[3]夏睿.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张明霞, 陈金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06-1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问题10-02
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06-0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09-24
金融工具的10-21
金融工具计量05-11
金融工具准则08-26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10-21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06-27
金融工具模拟设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