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2024-06-27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精选12篇)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1

在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和持久动力源泉,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整个世界的金融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金融创新史。但金融工具创新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转移风险, 规避金融管制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内涵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 金融创新主要是货币方面的因素推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 利率的放松管制, 汇率的自由化所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金融工具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抵御通货膨胀, 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美国经济学家凯恩 (E.J.Kane) 认为, 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管制所引起的。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发生的金融改革。

二、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分析

(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或者股票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持有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由于金融工具创新将社会上分散的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创新工具市场释放, 所以风险很大。市场风险是金融工具创新最为普通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风险。金融创新工具交易一般只要求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能进行数倍于保证金额的交易量, 这种“准无本投机”, 受到国际投资基金的青睐, 然而, 一旦发生失误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加州橘郡事件就是典型的市场风险造成的。当加州橘郡于1994年12月宣布橘郡投资组合基金之市价下跌15亿美元, 向法院申请破产时, 造成极大的震撼。橘郡政府素有“加州明珠”之称, 被称为最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 但后来基金经理将资金投入准政府公债, 再以债券可购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 将所得基金买入衍生性债券使原始75亿美元基金在杠杆操作下, 得到200亿美元的规模。当利率上涨时, 橘郡不但面临融资利息费用增加, 而且发生投资利息收益减少之两难问题, 再加上债券价格下跌, 损失严重而向法院申请破产。

(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指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债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 金融创新工具的信用风险更为复杂;其次是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场所和结算方式, 一般来说, 在交易所交易的金融创新工具是以标准化合约方式进行交易的, 并且有一套特定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 因而其信用风险较小, 在场外交易的工具信用风险较高;最后是交易对手的动机和策略, 对手参与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对手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较小, 如果对手参与交易的动机是为了投机, 则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就比较大。

(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创新工具合约在市场上找不到出货或平仓机会, 所造成的风险。交易者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两种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者由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原因未能迅速以足够的数量和合理的价格持有或者解除头寸而导致亏损的风险, 对于有些创新金融工具, 因为市场参与者很少, 一旦遇到市场剧烈波动, 更是难以寻找到交易对手。

(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系统的不完善或电脑、网络系统的偶发故障导致的风险。1995年2月, 拥有233年历史的金融帝国—巴林, 因为交易员里森的不当操作, 而宣告破产倒闭。

三、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降低风险总量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会引起金融创新工具的剧烈波振荡, 其振荡的幅度往往会超出任何精英模型所能做出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创新工具的交易者出现巨额的亏损, 就成为一种必然, 甚至连那些极为谨慎的投资者也往往难以幸免。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增加金融工具创新市场风险的总量。从宏观上管理就是要保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 从而降低风险总量。为此政府首先应该实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其次外部冲击是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政府虽然很难直接影响外部冲击本身, 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外部冲击发挥作用的条件, 从而减少外部冲击的力度和出现的频率。

(2) 改善对金融工具创新的监管金融监管目标的确定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 它决定监管主体的临界监管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各国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严格的金融管制度会影响金融的效率并相应调整监管目标, 即从单纯强调安全性转变为寻求安全与效率的某种均衡。新的监管目标顺应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同时, 它也是建立在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机制等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的。

(3)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伴随着金融风险国际扩散性增强, 一旦某一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造成危机在国与国之际迅速传递, 从而给国际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 最近美国次级债风波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就是最好的体现。这客观上要求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跨国监管和国际合作, 制定统一监管措施和监管标准, 实施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王玉平, 田光宁.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07-319.

[2]杜近富, 郭田勇.货币银行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187-208.

[3]李树生, 冯瑞河.金融学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55-380.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2

浅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8baomahui.com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

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

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1(11)

[2]张信才.试论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面临内控风险的管理[J].现代商业.2012

(32)

[3]俞荣海,邱靖.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新会计.2010(12)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3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课税难题;税收法制;税制改革

近三十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金融创新史的重要里程碑。金融衍生工具的避险、趋利、高效、投机使之成为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对象,但及至2007年10月,美国的次债危机最终被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放大为全球金融海啸。不过,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仍需坚持辩证的立场,通过强化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规制,有效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有优势才是必要之举。笔者试从税法角度出发,建立一个规范调整金融衍生品市场、控制风险抑制过度投机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税机制,寻求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维度与课税难题

1. 金融衍生工具的梳理。金融衍生工具源于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有必要首先明晰基础金融产品的概念。法律语境下,基础金融产品泛指金融市场主体间为实现资金融通需求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基础金融产品的衍生物,是指基于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而形成变量的派生金融产品。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明确将金融衍生工具划分为独立衍生工具和嵌入式衍生工具。其中,前者涵盖期货、期权、掉期、权证和互换等单一交易模式的衍生工具,后者则主要囊括可转换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组合交易模式的衍生工具。

2.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与课税难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唯有死亡与税收。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从其诞生之日就担负着应有的、法定的纳税义务。然而,金融衍生工具也因其一般特征及创新特性冲击着课税原则,金融工具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产品,对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都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和难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断挑战税收法定原则和税收法律的稳定性。税收法定原则要求政府凡欲课税,必须经过权力机关的立法授权,并且经过法定的立法程序。然而,跨境跨期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则随时处于变幻姿态,课税要素一时难以准确界定。经历漫长立法程序的税收法律,或许从其草案审议之时便已落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还在不断挑战着税法的技术水平。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交易,大宗期货合约通常由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即可实现,实现以小搏大的经济效果,金融杠杆效应明显。现如今,全球金融市场虽处于颓势,但部分投资者仍在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自我创新,意图以杠杆原理降低税负。由此产生的课税难题就是如何提升税法的立法技术,合理区分避税型金融衍生产品、节税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和一般金融衍生产品,并对其适用不同的课税方法。此外,还需避免税收政策的过量颁布代替税法的主干法律,即在技术性与法定性之间寻求平衡。

二、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在金融市场主要形成了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核心,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并存的税收法律制度,但依照税法规则和经济学原理深究之,金融税制的建设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1. 金融衍生品的税法规制认识不清。在自由的贸易市场中,税收会扭曲正常交易行为的结果,引起总剩余的减少,即税法会产生无谓损失,最终造成买者和卖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入。诸如欧洲、美国、加拿大等金融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一般均对金融衍生工具施行简单的税制,课征较少的证券交易税和企业所得税,旨在减少税收对金融市场产生的无谓损失,提高金融衍生工具对资本流动速率的促进作用。相反我国尚未意识到该点,只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主体沿用现行税制征收多个税种,税种繁多,相应的征税办法、计税依据也是各不相同,徒增税收的无谓损失和征管成本,进而形成低效繁琐的金融税制。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放缓、财政收入增长率逐月降低、民间资本暗流涌动的今天,我国政府更不会放松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法规制。立法者一方面通过高税负的税法严格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另一方面以此减缓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

2. 金融税负偏高。企业除投资期货交易依法缴纳增值税外,进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基本均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相应的营业税。营业税作为一种间接税,是以企业的全部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而非按照净额征税,因而重复征税现象十分明显。我国营业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法定税率为5%,但因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征税现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者实际承担的税收负担势必增加。相比之下,为简化税制、降低税负、提升效率,英法德等欧盟国家通常不对金融业征收流转税,仅象征性的征收税率较低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或证券交易登记税。隔海相望的韩国虽对金融行业也征收营业税,但法定税率仅为5‰。相较之,我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税率明显处于高位。此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卖方还需缴纳1‰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但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较高的换手率,直接导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实际税负远高于其名义税率。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缺乏对金融衍生品的明确划分,加之仅存少数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衍生工具的高税负成为必然。

3. 税收立法的匮乏与税收规章的冗杂。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课税政策基本是围绕国务院的授权性立法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部门规章而建立,除却所得税立法,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立法空缺自不在言。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不间断的创新发展,避税型衍生产品层出不穷,税务征管机关为了弥补税法上的漏洞,意图让纳税义务人无机可乘,便不断发布税收政令、出台税收解释的通知和办法。结果是税法上的令函、通知、公告等税收规章越来越多,最终税法的主干法律很少,税法一时成为世人讽喻的“补丁法”。金融市场缺乏明确的税收立法,导致税务机关单独制定金融衍生工具税收的计征办法。一方面税收法定原则受到极大挑战,另一方面效力层次较低的税收法规也导致税收政策频繁变动,稳定性较差。最终税法应有的可预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金融市场主体无法預见何种金融衍生工具应缴纳怎样的税收。税务部门在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决策上享有巨大的行政权力,亦因税收责任的缺失极少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金融衍生工具税收立法的空白和缺位,也无法给予税收政策因时调整相应的法律支持,税收决策较为随意和频繁。最终有违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容易损害金融纳税义务人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减少社会总福利。

4. 税收征管难度大。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诱因理论,导致在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形成旷日持久的智慧斗争。金融衍生工具在如今高税负的驱使下不断创新,自我进化,通过经济模型的派生和组合逃避税收;而为了及时堵塞漏洞,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政策也不得不追逐金融创新的脚步。与此同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课税也在考验着税收的立法技术。税务机关须花费较多人力物力确定每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课税要素,进而针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征管,最终做出普适性的税收规定,致使税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与一致性。其结果往往是新的税收政策刚一出台,金融衍生品市场风向骤变,不久又催生出规避该政策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周而復始,无疑大大加重了税收机关的征管难度。

三、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总结前述不足,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不仅有利于缓解金融产品课税规则的缺失状态,还有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实现金融市场税负的公平与正义。

1. 构建简单合理的金融税制。考究欧美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与简明的金融税收规则,我国学者对构建何种金融税制的探讨虽存在部分细节上的分歧,但也已基本达成共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国家,已对金融保险业全面课征增值税,并且根据金融业务的不同种类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就本文的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多数OECD国家对进出口信用保险、金融担保、股权交易、证券出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收入项目免征增值税,少数国家也是不征税的。对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如此税制,其前提在于肯定增值税的改革,认同将金融业劳务纳入增值税的课征范围内,通过确立“扣减进项税额”的计征办法减轻金融企业的实际税负,“减少因对处于社会再生产中间环节的某项货物或劳务课征营业税而引致的货物与劳务税‘重复课税”。但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了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与其他传统金融服务的不同而予以免征增值税。一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真实增值额难以确定。以期货交易为例,期货保证金制度的存在以及期货交易的虚拟性和杠杆性决定了其交易额仅是一种被夸大的虚拟增值,并非真实的现货交易额,故难以直接认定以该虚拟价值中的增值部分作为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或直接予以免征,继而改为对期货交易行为课税;二是金融衍生工具增值额的计算难以操作。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额课征增值税的理想条件(或理论条件)是,全世界的金融基础市场与金融衍生市场在同一时期内,均实行税率相同且征管模式相同的统一的增值税制。而现实状况却是,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工具的税率不可能一致,跨境交易的股指期货、权证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进项增值税额亦无法形成。因此,我国在借鉴OECD国家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金融保险业的流转额仅征收增值税,但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值税处理上,亦应采取免税的优惠政策。

我国目前的股票交易印花税基本上代行了证券交易税或金融交易税的职能,但是对于债券、基金等他种金融基础工具的交易行为没有征收印花税。美国已取消证券交易印花税,而且就目前各国税收立法走向来看,国际上对证券交易改征金融交易税可谓大势所趋。此外设立印花税的目的在于广集财政收入、加强对其他税种的监管、培养公民的依法纳税观念。倘若我国顺应世界税收立法的改革趋势,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而改征金融交易税,非但可以充实税源、提高财政收入,还能够加强对其他税种的监管力度,堵塞金融衍生工具的逃税漏洞。而且,为完成我国税制改革的结构性减税要求,起先应当实行税率偏低的金融交易税,但当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大量资本冲击的情况时,即可施行具有惩罚性质的高税率金融交易附加税。此外,金融衍生工具课征金融交易税的征收管理,还应当科学识别、划分该工具的交易目的——套期保值还是避税。对于纳税义务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合理规避和分散操作风险、系统风险等市场风险的,因其属于正常的市场投资行为,只应承担一般的税负;但对以逃避应纳税负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考虑征收额外的金融交易附加税。

2.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金融税负高是诱使避税型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正常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效、灵活、避险等优势,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措施降低金融税负成为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降低金融业实际承担税率。如前所述,我国应当构建以增值税、金融交易税、所得税为核心的简明合理的金融税制。因此在所得税和金融交易税方面,应当考虑适当降低名义税率,在满足结构性减税的要求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金融市场的扭曲,降低无谓损失,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繁荣发展。如此非但不会缩小税源、减少财政收入,相反还可以通过对更多数量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税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二是增加税前扣除事项。该法是避免重复征税现象,减轻金融企业实际税负、提高社会总福利的重要举措。如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类机构投资者,交易对象大多是金融基础产品的大宗交易,交易策略普遍采取积极买入并到期行权的模式,因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但二级市场交易尚不活跃。造成机构投资者(即企业)不愿提高换手率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事项范围狭窄,企业实际税负较高,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针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税前扣除事项。现行税法已明确允许高新科技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税前加计列支,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虽不属于科技创新行为,但在立法中也可以考虑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费用予以部分税前扣除,达到利益激励的效果。

3. 选择原则性立法的税收立法模式。截至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实行“一产品一税制”的课税政策,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及时跟进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且造成税负不公平的现象。因此,立法者应前瞻性地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可以考虑在金融交易税的立法中增加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课税原则或规则,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税收征管机关的税收政策制定和应变提供法律依据。比如将金融衍生工具按照法律性质划分为股权类衍生品、债权类衍生品和混合衍生品,根据其资产利得的一般方式、行权时间等确定相应的税率、纳税义务人、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如此一方面可以满足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法律基础上的税收规则,另一方面还能够对税收政策的制定者予以明确的税收职能和法定责任,使其受到税法应有的约束和限制,避免税收行政权力的滥用。

4. 清理行政规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上海、深圳、河南等地的税务部门,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征纳问题发布了众多的通知、批复、令函、解释等行政规章,其不仅混乱了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税规则,增加了税收征管的成本,亦对纳税义务人造成了预期税收上的政策困扰。因而,考虑到我国尚未统一金融税制的现实情况,我国应当首先对现存有效和虽已失效但仍参照执行的行政规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清理汇编,其后在参考“一行三会”,会计、法律和证券等执业协会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统一、有层次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政策,为金融税制的成功改革和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的成功构建奠定政策基础,也有利于新旧课税机制的顺利衔接。简化税收政策、清理行政规章,是减少税收无谓损失、提高社会总福利的举措,不仅有利于税务征管机关的税款征缴,还有助于实现税法的预见功能,方便纳税义务人的税务筹划,有效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

四、 结语

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是促进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引发目前金融海啸的导火索。因此,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法规制应当坚持因势利导和防微杜渐,既要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功能,亦要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針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有属性,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法律制度,将极大缓解金融课税规则的缺失,实现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对税负的可预期性,并最终有助于实现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税负公平。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大旗.金融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See IAS 39 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 ition and Measurement.

4.杨丽萍,陈松林.金融业务创新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雷根强,刘建红.所得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分析.当代财经,2007,(6).

6.马蔡琛.中国期货市场的税收问题刍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2).

7.尹音频,杨欣彦.中国证券市场超额税负或早已进入“拉弗禁区”.涉外税务,2008,(6).

8.杨小强.中国税法原理、实务与整体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9.孙美兰.我国金融税制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法学杂志,2005,(3).

10.See OECD Indirect Tat Treatment Of Fin- ancial Services And Instruments,1998.

11.杨默如,李平.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问题的立法研究.税务研究,2010,(1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1987-),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财税金融法。

试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创新发展 篇4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品相关业务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并且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衍生工具来从事金融市场交易活动, 可因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会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我国万国证券公司为弥补某国债期货中的巨额亏损, 进行违规开仓, 致使市场非常混乱, 接着万国证券违规的成交记录上交并被取消, 使得万国证券亏损16亿元破产, 这主要是会计不能及时有效反应衍生工具业务所带来的后果。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活跃,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原有会计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并有效规范衍生金融业务里的会计处理, 才能适应现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需求。

一、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是在金融的基础工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依照现代发展情况来看, 金融基础工具包含债券或者利率、外汇汇率、股票及股票指数三大类。尽管金融基础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 可在此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创新工具种类还是比较繁多的, 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应用比较多的衍生工具主要包含期货、远期、期权及互换等。IASC给出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是具有下列特征的, 衍生工具要随着商品价格、利率及组合证券价格等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并且在未来签约双方规定日期来交易, 衍生工具交易不用交易人缴纳有关初始的净投资, 也可依据市场变化来缴纳少量净投资额。FASB把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作为衍生工具交易中的一部分来看, 要满足下列特征, 衍生工具合约要依照标的物的变化发生变化, 双方要在未来约定时期来结算, 并且交易人不用缴纳初始的净投资, 也可依据市场变化来缴纳少量净投资额, 最后实际缴纳金额可用实际净额来合计, 其目的均是为了达成净额结算。我国所给出衍生金融工具定义要满足下列特征, 价值要随着特定金融工具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信用等级及费率指数等变量进行变动, 初始净投资不要求或者要求很少, 在将来某日期结算。通过FASB及IASC给出定义能够看出, 在会计准则里均强调了衍生金融工具为衍生工具重要组成, 但SFAS所强调外延范围要大些;并且在其会计准则里强调了运用净额来结算, 在IASC及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仅是强调约定日期结算, 但没有特别指定要用净额来结算, 这是他们定义给出的最大不同。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交易目的主要是为了运用它规避企业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 并且运用衍生工具来合理投机, 赚取高额的利润, 当衍生工具无法使用净额来显示实际金额的话, 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衍生工具特性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投机性及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 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合约性及风险性等特点。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创新发展

(一) 衍生金融工具促使会计要素创新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市场风险、不确定性、跨期、杠杆及投机等特点, 会让参与交易会计主体受到将来金融市场价格所带来的高额盈亏, 并且不符合现在会计确认原则, 无法作为报表因素列示在表中。在这种情况下, 现有会计原则及实务就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作出相应创新及发展。在原有会计理论里, 资产所指的是过去发生交易事项, 能由企业控制, 并且将来能够带来经济利益资源;而负债所指的是过去交易事项致使企业发生现有义务, 并且此义务结算会影响经济利益企业资源流出。通过这两定义能够看出, 原有会计定义负债及资产所立足的是过去发生交易事项与未来经济利益增减, 而衍生金融工具所指的是还没有履行或者正在履行合约, 这类合约虽然也被投资者所控制, 可立足点不是过去交易事项, 而是将来合约履行状况, 主要强调的是将来期间合约履行状况及将来经济利益, 这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和现在会计标准不相符。要素定义不相符促使了会计要素定义的扩张, 为了有效保护报表应用者的合法权益, 要把衍生金融工具相应要素归入会计报表里, 扩充了的会计要素定义涵义也就相应得到了创新。如果某经济事项本质上已被企业控制, 并且与之相关风险及报酬已转移, 此时已经发生就不是会计要素所要确认必要条件了。

(二) 衍生金融工具促使会计原则创新发展

现有会计确认原则是在权责发生前提下制定的, 所要求确认的费用及收入是已经实现的。依照权责发生制, 有关企业收到及付出现金的时候, 所记录经济业务不是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仅是经济业务当期的记录, 只对企业过去发生事项给予了确认, 但对将来交易及事项是不能给予确认的。这就使衍生金融工具因是待执行合约不能实施会计核算, 从而促使了原有会计原则的确认创新, 也就是用风险报酬的分析法来替代原有权责发生制。本质上权责发生制的权利和有关项目报酬是归企业所有的, 意味着和项目有关的主要风险由企业承担。而依据风险报酬的分析法原则, 其衍生金融工具所实施会计原则确认过程不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是签约的时候, 已拥有了未来风险及报酬控制权, 与风险报酬的分析原则是相符合的, 这样在签约的时候, 就能够进行初始的确认;二是合同所约定的是将来交易发生的时候, 企业就会失去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报酬控制权, 这个时候就终止确认;三是衍生金融工具自签约到履行价值, 并不是不变化的, 会出现比较强烈的价值波动, 要有效反映参与者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真实的价值, 会计报表结算的时候, 就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价值再确认。

(三) 会计计量引起会计创新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是不相符的, 致使计量属性优劣抉择创新。衍生金融工具是种高风险避险工具, 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并且最后发展结果可能是盈利也可能是亏损, 这样在计量的时候, 难度就比较大。现在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种类是比较多的, 如重置成本、历史成本、可变净现值、现行市价及将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原有会计计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作为最基本计量属性。可运用历史成本具有一定局限性, 如币值不变会计信息效用降低, 从历史资料就无法取得。在这种情况下, 历史成本就被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所代替, 进行了会计创新, 这种公允值的计量属性能够辅助使用者进行准确决策, 对经营业绩作出准确评价。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有市场价格、定价模型计算及相似公司市场价格, 在衍生金融工具里,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非常合适的。可在我国运用这种计量模式还有些早, 运用混合计量模式还是比较多的。

(四) 会计披露方面引发会计创新

原有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 这不能有效满足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使用者信息需要。而且生金融工具交易是比较频繁的, 其资金也是比较大的, 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不能在会计报告里充分显示, 这就引发了会计披露的会计创新及发展。其披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表内披露, 如损益确认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计提, 这可以把不同金融工具损益进行细化, 并且把相关风险在表中进行一定反映, 以便监控及操作风险。二是表外披露, 在会计报表里, 增加相关金融工具明细表, 在表里要注明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 如特征、类别、公允价值、账面价值、风险系数、到期日和持有日等;并及时披露相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 如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历史成本计量及公允价值计量间的差异、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认或者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等披露;和衍生工具相关风险也要进行披露, 如货币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及流通风险等;另外和套期保值有关信息及所面临相关风险信息等, 均要在会计报告里给予披露。

三、结语

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在我国基础金融市场并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产生, 并且只比有关基础金融市场晚两到三年, 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及完善,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衍生金融交易是在基础工具发展半个世纪之后才产生的。我国要想有效规范金融市场, 就要对现有会计实施创新发展, 以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对会计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春悦.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4) .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5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23、金融衍生工具

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Asser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24、掉期合约

掉期合约是一种内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他 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讨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

流(CashFlow)的合约。

25、期权合约

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这种权利,即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 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

26、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订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 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27、商品期货

商品期货是指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商品期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副 产品、金属产品、能源产品等几大类。

28、金融期货

指以金融工具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金融期货作为期货交易中的一种,具有期货交易的一般 特点,但与商品期货相比较,其合约标的物不是实物商品,而是传统的金融商品。

29、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指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利率期货主要包括以长期国债为标的物的长期利 率期货和以二个月短期存款利率为标的物的短期利率期货。30、货币期货 货币期货,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 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是借此规避汇率风险。

31、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指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股票指数期货不涉及股票本身的交割,其 价格根据股票指数计算,合约以现金清算形式进行交割。

32、看涨期权 看涨期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

33、看跌期权

看跌期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 利。

34、欧式期权

欧式期权,是指只有在合约到期日才被允许执行的期权。

35、美式期权

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大被执行的期权。

36、外汇按金交易

外汇按金交易,是指在金融机构之间及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进行的一种远期外汇买卖方 式。在交易时,交易者只付出1%~10%的按金(保证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

37、期货保证金 在期货市场上,交易者只需按期货合约价格的一定比率交纳少量资金作为履行期货合约的财 力担保,便可参与期货合约的买卖,这种资金就是期货保证金。

38、期货交易的逐日盯市制度

期货交易的逐日盯市制度,是指结算部门在每日闭市后计算、检查保证金账户余额,通过适 时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使保证金余额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防止负债现象发生的结算制度。其具体执行过程如下:在每一交易日结束之后,交易所结算部门根据全日成交情况计算出当日结算价,据此计算每个会员恃仓的浮动盈亏,调整会员保证金账户的可动用余额。若调整后的保证金余额小于维持保证金,交易所便发出通知,要求在下一交易日开市之前追加保证金,若会员单位不能按时追加保证金,交易所将有权强行平仓。

39、期货建仓、持仓和平仓

期货交易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建仓、持仓、平仓或实物交割。建仓也叫开仓,是指交易者新 买入或新卖出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建仓之后尚没有平仓的合约,叫未平仓合约或者未平仓头寸,也叫持仓。在最后交易日结束之前择机将买入的期货合约卖出,或将卖出的期货合约买回,即通过一笔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来冲销原有的期货合约,以此了结期货交易,解除到期进行实物交割的义务,这种买回已卖出合约,或卖出己买入合约的行为就叫平仓。

40、限仓制度 限仓制度,是期货交易所为了防止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少数交易者和防范操纵市场行为,对 会员和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限制的制度。

41、大户报告制度 大户报告制度,是与限仓制度紧密相关的另外一个控制交易风险、防止大户操纵中场行为的 制度。期货交易所建立限仓制度后。当会员或客户投机头寸达到了交易所规定的数量时,必须向交易所申报。申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开户情况、交易情况、资金来源。交易动机等等,便于交易所审查大户是否有过度投机和操纵市场行为以及大户的交易风险情况。

42、期货实物交割

实物交割,是指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于合约到期时,根据交易所制订的规则和程序,通过期 货合约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将到期未平仓合约进行了结的行为。商品期货交易一般采用实物交割的方式。

43、期货现金交割

现金交割,是指到期末平仓期货合约进行交割时,用结算价格来计算未平仓合约的盈亏,以 现金支付的方式最终了结期货合约的交割方式。这种交割方式主要用于金融期货等期货标的物无法进行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如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等。近年,国外一些交易所也探索将现金交割的方式用于商品期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不允许进行现金交割。

44、利率顶(interestratecaps)如果贷款利率超过了规定的上限(caprate),利率顶合约的提供者将向合约持有人补偿实际 利率与利率上限的差额,从而保证合约持有人实际支付的净利率不会超过合约规定的上限。

45、利率底(interestratefloors)

(floorrate),利率底合约的提供者将向合约持有人补偿实际利率 与利率下限的差额,从而保证合约持有人实际支付的净利率不会超过合约规定的下限。扬基债券(Yankee bonds)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外国债券,即美国以外的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国际组织在 美国国内市场发行的、以美圆为计值货币的债券。扬基债券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期限长,数额大。

2、美国政府对其控制较严,申请手续远比一般债券繁琐。3、发行者以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主。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思考 篇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大量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衍生物,又是一种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笔者现将衍生金融工具下带来的会计问题分析如下。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从财务会计的观点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指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之后,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经济法中对经济合同的定义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看成是一种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又存在明显不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合同,主要表现在:

1.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购买对冲仓位,否则必须履行合约;而经济合同达成后,因市场条件变动经双方协商仍有变更、终止的可能性。

2.衍生金融工具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满足金融机构转移、分散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需要,现在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而经济合同的签订是为了通过法律来保证当事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三)强有力的财务杠杆作用和高度的金融风险形影相随。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相一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一旦预测有误,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上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四个方面的内容: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除了记录以外,都受到了冲击,同时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概念也有修正的必要。因此进行会计研究,应该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为逻辑起点。对现存理论中不合适的定义及难以满足目标的原则,应及时加以改革,而不是受到它的约束。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会计确认,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难题,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复杂性:

(一)在缔结合同时,应当进行金融资产负债的初次确认。

(二)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这段时间内,尽管其风险、报酬既定,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但由于汇率价格相关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其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化,故须进行再次确认。

(三)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企业也即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即所谓的终止确认,并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应该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因此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国际会计委员会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不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

(二)如果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则在所保值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

(三)如果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价,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会计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发生巨额的损失,必须改进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

另外,在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时,应当包括:一是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融;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三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如何确认和计量相关的损益等。

五、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各银行的会计处理并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 健全完善会计立法与规范。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衍生金融工具将会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甚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势在必行。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公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会计规范。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7

一、当前金融创新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运用状况

(一) 金融创新工具在企业财务融资行为上的运用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 其想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融资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求以成本、风险组合较低的状况获得所需资金。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融资可以满足企业对于融资形式不同而带来的风险不同的需求, 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当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筹资时, 主要采用股权或者债权融资的方式即买卖股票、发行债券的方式, 但是由股票和债券也衍生出众多形式的融资手段。另外, 企业在进行财务融资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兼具股票和债券两种特性的可转换债券来扩大融得资金的规模, 调整企业资本的结构。同时,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使用金融创新工具主要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注重杠杆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但同时也需要注重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资产价值, 因为一切债券、股票都需要企业自身具有良好信誉和足量资产, 而当前在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时可以发现资产的证券化实质上属于结构性融资, 因为此种行为不需要以自身所有资产作为支撑。

(二) 金融创新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行为上的运用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是有风险则意味着具有拥有高额收益的可能性。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进行企业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 实质上对于企业而言产生了新的风险。因为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 容易造成新的交易风险。交易风险主要包括因违约而产生的风险、流动性缺失产生的风险和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企业在进行金融创新工具的投资时需要保持谨慎性。当前, 企业可以通过期权、期货的方式进行风险的管理, 提高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可以通过即期、远期汇率的转化降低企业现金流的波动状况。除此之外, 企业还需要在交易过程中认真分析和判断对方的违约率等情况, 降低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只有这样, 利用金融工具才能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 金融创新工具在企业投资行为上的运用

投资实质上是企业利用盈余资金进行资金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投资决策对于企业能否获得高额回报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筹资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 风险管理是为了企业保驾护航, 那么投资则使得企业高速发展成为一种可能。投资本身是通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 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使得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获得满足, 企业既可以选择固定利率也可以选择浮动利率的金融工具, 使得企业最终在投资过程中保持较低成本和较高的收益, 促进企业资产价值增长。某些时候, 企业进行投资可能还为了资金的流动性, 通过长期换短期等行为使得, 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有了较大提升, 这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又可以实现投资的目标。某些企业选择具有滚动性质的协议回购操作来提高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二、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的优势

(一) 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可以优化筹资管理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 其利用金融工具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优化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发展。而当前, 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首先可以优化企业的筹资管理。当前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给了企业优化筹资管理一开阔的天地。当前企业很多使用可转换的债券来降低融资成本, 减轻负担。主要模式即通过债券和股权的不断转化, 使得投资于本企业的投资者的收益风险变低, 使得投资者更加愿意购买企业的金融产品, 使得企业的总体筹资成本获得下降。除此之外, 金融创新工具的升级实质上是为了改善某些现存古老的金融工具的一些缺点, 通过产品的升级改良, 使得不良特性被剔除, 更加有利于其发行, 企业可以更快捷的融得资金。这对企业而言即可以控制成本, 又提高了筹资活动的灵活性, 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 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可以优化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通过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本质上可以优化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从我国当前形势可以发现, 金融工具的使用仍然具有一定局限, 这主要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完善程度有关。作为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可以考虑不同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 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上, 但是同时也需要了解不同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风险过大的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选择不使用。风险管理既包括系统性风险管理、经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 也包括交易风险等。企业在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时可以通过流动性转化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通过对金融创新工具的调查了解降低交易风险等。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最终通过使用金融创新工具优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流程, 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 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可以优化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活动实质上是企业利用盈余资金获取更高收益的重要方法, 因此实质上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工具优化投资管理模式。而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时必须意识到金融创新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既其风险和收益并存。金融工具的创新过程中, 企业使用其进行投资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状况进行, 对不同工具的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其次, 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企业配套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金融工具管理办法, 金融工具的风险使得金融工具有必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也只有专设管理人员进行分析才能使得企业的决策具有专业性, 减少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但是无论如何, 不可否认的是, 金融工具的创新必然使得企业的投资管理模式获得了改变和提升, 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得到了扩宽, 企业富裕资金可以重新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收益, 使得企业的利润不单单由生产经营构成, 还来源于投资活动。通过市场优化和企业发展, 金融工具的创新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结语

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同时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也正向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为了实现自身财务管理目标, 必然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企业在选择金融创新工具时需要综合考虑, 全面分析, 最终实现回避风险, 提高收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彦.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20) .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一、引言

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带来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工具是企业融资、筹资以及管理风险的手段, 因此金融工具创新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 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杠杆性特点, 也可能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 因此金融工具创新同时会带来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挑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将金融工具创新有效运用于财务管理, 以达到扩展融资渠道, 减少融资成本, 加强风险控制的目的, 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收益。

二、金融工具创新概述

金融工具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向着多形式、多变化、多目的以及系列化的方向演化发展的过程, 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将带来定制化、针对性强的特色金融产品, 能满足企业不同的财务需求。

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功能包括风险转移、增强资产流动性、信用创造和信用提升以及改变企业股权结构等, 根据其功能的不同, 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分为五大类, 信用风险转移型金融工具创新、价格风险转移型金融工具创新、流动性增强型金融工具创新、引致信用型金融工具创新和引致股权型金融工具创新, 图1所示即为金融工具创新分类。

三、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金融工具创新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金融工具创新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扩展了企业融资渠道,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也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企业在投资、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税收管理等方面均可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以达到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目的。

具体而言, 在投资方面, 金融工具创新丰富了企业可以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 从而可以产生更多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 在投资期限和投资方式上也得到更多灵活性, 根据企业投资目的不同以及风险态度的不同, 企业可以构造不同的投资组合。例如, 实物期权帮助企业对冲投资风险, 为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投资提供了较安全的方针;回购协议具有较高流动性, 投资期限较短, 风险较低, 企业可以进行滚动隔夜回购协议投资, 从而可以高效利用资金。

在融资方面, 企业可以利用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或通过对权益性工具条款的创新, 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使其融资渠道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上得到拓展而变得更加灵活, 从而提升其融资能力。同时, 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使用, 也有利于企业对自身资金链的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 企业更应利用创新工具管理自身面对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例如, 企业可选则信贷掉期等新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来转移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企业也可通过对商品期货、外汇期货、远期汇率协议等创新金融工具的联合使用来规避自身面对的市场风险。

但另一方面, 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创新, 而衍生工具本身所具有的高杠杆性也蕴含着较高风险, 操作或运用不当可能反而造成巨额损失, 因此企业在运用金融工具创新时也应注意把控尺度, 否则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四、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 企业应该培养熟悉各种金融工具, 掌握不同金融工具各自特点的专业财务人士, 为金融工具创新打下基础。目前, 企业在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使用中, 通常选择商品期货和商品期权来规避商品的价格风险, 选取远期外汇合约来对付汇率风险, 而对于利率风险和权益风险, 则通常选择使用利率互换和与之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而如今在市场上,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期货、期权合约、远期汇率合约、货币与利率互换等金融产品数不胜数, 同时, 市场上每天还会推出各种组合型创新金融工具。因此, 在企业中从事财务工作的职员需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 了解并掌握每种金融创新产品的特点, 以满足工作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

第二, 企业应该要明确创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在给企业提供好处的同时也由于其本身的特性, 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因此, 企业需要定时对所使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进行严格评估, 对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进行严格监督、监测、测量和分析, 对于那些超出了企业内部风险管理部门能力的复杂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 企业应坚决回避。与此同时,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 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 使用先进的计算方法,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报系统, 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三, 企业也需要建立专业有效的核查制度和激励处罚制度, 对相关财务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 并定期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专项稽核或全面稽核, 以在防范风险的产生。而在此基础上, 企业也应该对优秀的财务人员进行适度的激励,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俞荣海, 邱靖.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新会计, 2010 (12) .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9

关键词:金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创新

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信息输入系统的影响、对会计信息加工转换系统的影响、对会计信息输出系统的影响。

1.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输入系统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输入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属性的影响。

1.1.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确认的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以“负债”和“资产”等相关财务报表的要素定义的影响。负债主要是指以往事项所发生的企业现有的各种义务,而且这种义务的结算将引起企业现有各种经济利益资源的外流;资产主要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而且这种经济利益是由企业过去或者是现在的交易结果所获得的。

无论是负债还是资产,都是由企业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项或者交易所引起的结果,并且预计在未来所发生的交易本身是不能形成负债或者资产的。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契约所约定的交易是在将来发生的,在实际上是没有发生的,如果把衍生金融工具列入企业的负债或者是资产中,则必然会对传统意义上的“负债”或者是“资产”相关概念产生冲击,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将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其他一系列要素以及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都产生改变。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在我国现行的会计确认标准是收入实现和权责发生的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或者交易为基础的,而对于未来所发生的事项和交易是一律不予确认的,这就把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的标准以外。所以,必须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进行改变,在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保留的基础上,对其实现原则进行修订,把最终确认和初始确认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运用。

1.1.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模式中,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但是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主要表现为一种合约形式,它只是产生了相应的义务和权利,但是事项和交易实际上还没有发生,因此就不存在历史成本。此时,在会计报表中的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需要运用公允价值来作为会计计量属性。

1.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加工转换系统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加工转换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记录方面的影响。

会计记录主要是把那些已经得以确认、计量的交易或者是经济事项,根据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正式记录到账簿系统中,并进行分类整理、信息加工和信息转换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记录的主要目的是要为会计处理进入会计报告这个环节奠定基础工作;会计记录的主要功能是对加工转换和分类整理,也就是说要把大量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最终转变成少量综合性数据,并且把原始数据加工成为信息。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实际上尚未发生,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形成任何成本。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框架中,并没有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加以计量和确认,在正式账簿中更是难以对这些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和转换。但是,在衍生金融工具频繁发生的今天,如果不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转换,在财务报表中就不能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发生交易的金额进行准确反应,信息用户也将难以根据会计信息对此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账簿系统中,并将其转换成有用信息,通过相关报表进行信息输出。

1.3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输出系统的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表结构的影响。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主要是按照其流动性来进行安排编制的,这样的编排方式是难以对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内容进行准确体现的。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充分揭示原则的冲击。一般情况下,会计主体在其所公开发布的财务报告中,对于特定经济活动的有关信息应该是可理解和完整的,并不会引起报表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误解。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所发生的频率是如此之多,而且其金额也十分巨大,如果报表使用者没有根据报表来获取相应的投资信息,就难以准确理解其中所隐藏的投资风险,特别是在参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中蒙受到巨额损失的话,就会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因此,如果在会计报表中没有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交易信息,就必然是违反了会计信息中充分揭示的原则。

2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

2.1 对会计信息输入系统的创新

第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构。目前,在我国现行的会计财务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难以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部内容,因此,需要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进行重构。负债不能再限定在由过去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而需要在现在承担的一些经济责任;资产也不能再限定在由过去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所产生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资源,同时还应该包括由契约所产生的,在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资源。会计要素内容必然会扩大,在重构的会计要素中,负债和资产被分为确定性负债和资产、不确定性负债和资产,也就是金融负债资产,在重构后的金融资产负债表中,会计信息相关性将得到提高。

第二,会计确认标准的创新。金融工具总是和报酬以及风险息息相关,但是报酬和风险主要是指在未来经济的流出和流入,这种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动,只要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不必以过去和现有的各种经济事项和交易的发生为依据。

第三,对会计属性进行重新确定。会计计量的标准应该是尽可能公允和客观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市场价值,从而为投资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中,忽视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存在十分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必须要能够满足历史成本以外的相关计量属性。

首先,应该改变金融供给的计量方法,形成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并存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方法。既然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初始确定的时候,就应该以成本进行计量,但在后续计量的时候,要对那些不包括指定为被套期工具的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时候,要根据金融资产类别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或者是采用摊余成本,或者是采取公允价值;对于不包括指定为被套期工具的金融负债,也要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于初始计量尽可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对于后续计量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其所形成的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变化,要根据套期关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

2.2 对会计信息转换和加工系统的创新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和处理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数据,其处理程序较为简单,主要是由结账、转账、登记账簿、填制凭证等具体环节所组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数据在正式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后,我们在会计研究和实务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构成部分的特征,按照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对市场信息反应的灵敏度,分为强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半强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弱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无效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四个类型,根据四种类型的性质不同再设置相关明细账和总账,运用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把这些数据都转变成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数据报表。

2.3 对会计信息输出系统的创新

为了给衍生金融工具留有合适的位置,必须要对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加以改进。

第一,要对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标准进行改变。要将传统流动性资产的分类方法改变为按照非金融性和金融性进行分类,或者在传统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上,再按照非金融性和金融性的分类重新编制一张资产负债表,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各取所需。

第二,要新增一张金融工具明细表,在金融工具明细表中标注出企业所持有的各种金融工具,具体包括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到期日、现行公允价值、账目价值、风险系数、特征、金融工具类别,为投资者正确投资作出准确判断。

3 结论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新出现的一个事物,对原有的会计计量方法和会计原则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对会计属性计量方法和会计原则的重新选定是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系统的关键突破口。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的同时,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原则,不仅可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中由于单一计量原则所产生的不足和缺陷。

参考文献

[1]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 .

[2]孙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研究成果评价[J].财会月刊, 2000 (4) .

[3]袁宗舜.金融合成分析法取代风险和报酬分析法——金融衍生工具确认标准的修改[J].上海会计, 2002 (2) .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1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全球性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有效拯救市场, 美联储开展了大量创新。

第一类是针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主要有定期拍卖便利 (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 。定期拍卖便利是美联储通过拍卖机制定期主动向存款性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 所有当地储备银行判定财务健全、且在定期拍卖便利剩余期内保持财务健全的存款机构, 可以从当地储备银行贴现窗口获得资金, 所支付的利率通过拍卖确定。通过比公开市场操作更广泛的担保品和更多的交易对手注入资金, 即便是在无担保的银行间市场承受巨大压力时, 该机制也能保证流动性供给。

第二类是针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包括商业票据融资便利 (the CommercialPaperFundingFacility, CPFF)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支持工具 (the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 AMLF) 、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 (the 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 MMIFF) 、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 (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 TASL) 等。

为了增加商业票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流动性, 美联储于2008年9月19日, 宣布以主导信贷利率向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 为它们从货币市场基金购买高品质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提供融资。

次贷危机使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投资者变现其资产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遇到了困难, 为了向货币市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 美联储又于2008年10月21日创立了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联储理事会授权纽约联储向一系列SPV提供优先担保融资, 促进工业支持部门从合格投资者手中购买合格资产。

随着危机加深, 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 美联储于2008年11月25日创设了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 向那些持有AAA评级资产抵押证券的金融机构提供无追索权贷款。

第三类是针对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包括定期证券借贷工具 (TermSecurityLendingFacility, TSLF) 、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 (Primary Dealers Credit Facility, PDCF) 。

为了促进国债及其他担保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进而维护金融市场正常地发挥其总体功能, 美联储创立了定期证券借贷工具, 即通过拍卖机制向更广泛的一级交易商提供流动性。且与定期拍卖便利不同, 美联储并不直接提供贷款, 而是用自身优质的高流动性债券 (财政部债券) 交换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低的抵押证券。

而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是美联储向财务健全的一级交易商提供隔夜资金的一种融资机制。一级交易商可用更广泛的投资级证券 (或者合格票据) 为担保从联储获得该信贷, 且支付的利率与在纽约联储的再贴现利率相同。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级交易商的交易对手信心的同时, 也极大地改善了国债回购市场环境。

二、美联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分析

金融危机中,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应该说是宏观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其在创新重点、运用对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一) 创新型工具运用的动力, 来源于“流动性陷阱”导致的传统工具失效或低效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联储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把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到0~0.25%, 名义利率极低甚至降至零水平, 处于典型的“流动性陷阱”状态。虽然美联储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 但这些新增的货币并没有及时转化为贷款, 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来拉动实体经济, 而是由于金融机构的惜贷, 被大量滞留在各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中。另外, 由于投资者对市场丧失信心, 纷纷将自己的各种金融资产变现, 因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短缺, 无论央行如何下调利率或扩张货币, 投资者都不愿意购买金融资产, 以保持手头足够的现金。

(二) 创新型工具运用的特点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创新

资产负债表管理, 是各国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此次危机中,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就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从几项创新型工具分析来看, 其本质都是美联储以自身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来置换对手机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 (包括美联储向对手机构的贷款, 我们可以认为是美联储以贷款置换对手机构持有的各项抵押证券) 。这些创新型工具的运用, 改变了美联储的资产结构。 (表1)

下表是2006年和2009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主要科目设置对比。很明显2006年之前, 美联储的资产结构较为简单, 而2009年, 随着创新型工具的运用, 增设了大量的资产科目。 (表2)

(三) 创新型工具运用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存款类银行机构

此轮金融危机中, 美国金融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美联储实施的救助措施, 必须要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 此次美联储创新型工具的使用, 突破了中央银行交易对手以存款货币银行为主的常规。美联储创新型工具的运用对象, 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 包括了各类金融机构、一级交易商以及金融市场。交易对象的扩展, 使得美联储的角色由单纯的“最后贷款人”转变成多元化的“贷款人”、“股东”等多个角色。在危机中, 美联储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中央银行, 同时也包括中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交易商。

三、美联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由于宏观环境的不同, 美联储在危机中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运用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中国, 但从美联储的行为中, 中国人民银行还是可以获取很多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经验, 也有反面的警戒。

(一)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运用, 能够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

美联储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尤其以TAF提供的流动量最大。自2007年12月首次使用至2010年3月, 美联储共通过TAF向市场投放了57150亿美元的流动性 (根据美联储公布数据统计) 。其中, 2008年和2009年的投放量分别为2.65万亿和2.875万亿, 占当年美国GDP的19.23%和20.80%。此外, TSLF计划1中, 美联储向有担保的一级交易商提供总额2000亿美元的财政部债券, TSLF计划2每次的拍卖规模为1250亿美元或1500亿美元 (2008年9月提高) 。通过MMIFF, 美联储向SPV提供了5400亿美元的贷款。通过TALF, 美联储向持有AAA评级资产抵押证券的金融机构提供高达200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贷款。

多种创新型工具的使用, 的确有效地向市场注入了巨额的流动性, 解决了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境。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贷款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表明存款类机构的资金储备不断增加, 流动性危机得到缓解,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的趋势。

(二) 配套机制的健全完善, 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抵押物范围扩大的风险

上文中提到, 几项创新型工具的本质, 都是美联储以自身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来置换对手机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 (包括美联储向对手机构的贷款, 我们可以认为是美联储以贷款置换对手机构持有的各项抵押证券) 。金融危机之前, 美联储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可接受的抵押资产主要是高质量、低风险的各类证券。但金融危机爆发后, 金融机构需要的流动性注入量巨大, 而金融机构持有的符合原有条件的可抵押资产显著不足, 在拯救谈判失败最终导致雷曼兄弟破产后, 美联储放宽了抵押品要求。例如在TSLF计划中, TSLF计划1允许一级交易商以联邦机构债务、联邦机构居民抵押债券支持证券、非机构AAA评级及居民抵押贷款债券等为担保;而TSLF计划2则进一步扩大了担保品的范围, 还可以接受AAA/Aaa评级的资产支持证券;之后美联储再次扩大担保品范围, 纳入了投资级债券。而TAF中, 由于美联储不公布抵押品详情, 因此其中除优质资产外, 还可能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垃圾债券等“有毒资产”。

美联储广泛扩大抵押品接受范围, 为社会各界所诟病, 认为这种做法累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 只是暂时掩盖了隐患。尽管这种风险的确存在, 也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的一个缺陷,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美联储并没有因此遭遇损失, 反而还有所盈利。其中, 2010年净利润817亿美元, 2011年净利润774亿美元, 创下历史高点。特别是2012年6月15日, 美联储宣布, 已经全部收回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和贝尔斯登的资金。

暂时来看, 美联储成功的规避了抵押品风险, 除了市场因素外, 与美联储制度方面的完善也密不可分:

一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抵押品管理与评估。例如美联储委托摩根大通成立了一家Maiden Lane资产管理公司, 持有贝尔斯登和AIG的不良资产, 并对这些资产提供全额担保。美联储也选择了Trepp LLC作为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抵押品监控机构, Trepp负责协助纽约联储银行提供这些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估值、模型、分析和报告, 该证券是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 (TALF) 的组成部分。

二是设定融资成本和融资上限。为防止创新型工具被金融机构过度使用, 美联储在融资成本和融资上限方面, 对交易对手进行了约束。第一,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贷款利率高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 价格手段防止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产生。第二, 美联储对违约交易对手收取惩罚性费用。例如美联储对连续45天使用PDCF的一级交易商收取逐日递增的惩罚性费用。第三, 美联储规定, 单家机构通过CPFF融资的额度为其在2008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商业票据发行的最高量, 表明美联储运用CPFF只为将商业票据总量维持在危机前水平。

三是筛选创新型工具使用对象。尽管美联储创新型工具的使用对象范围包含了各类金融机构, 但对于机构的选择, 美联储也设定了一定的条件。美联储的救助对象仅限于整体运作较好, 但因金融市场失灵而暂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金融机构。如TAF的使用者为符合以及信贷标准的存款机构, CPFF的使用者为评级为A-1/P-1/F-1或更高的机构。这使得美联储资金的回收具备了一定的保障。

四是权衡设定抵押率。抵押率的设定, 对于美联储而言需要加以权衡, 一方面抵押率过低会削弱创新型工具交易对手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 抵押率过高会增加美联储自身的风险。在这方面, 美联储采取了定期调整的方式, 随时根据市场情况变化权衡抵押率的设定。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扩大抵押品范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探索研究。美联储在此次危机中针对此进行的一些机制设置, 虽然不能完全肯定其成效, 但至少目前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 可能造成财政损失并限制新一轮操作

从2006年至2011年,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迅速膨胀, 从9000亿美元左右增长到了近3万亿美元。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在金融危机集中爆发的2008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由1万亿美元以下跃升至2万亿美元以上。

理论上来分析, 美联储通过创新型工具向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 增加了其资产, 要维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有两种途径, 一是削减其他资产替换创新型工具, 二是同时扩大相应的负债项目。第一种途径中, 美联储的方法通常是减持国债。事实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联储资产项目下的国债规模的确大幅减少。比较2008年12月24日与2007年12月26日的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持有的各类国债从7546亿美元下降到4760亿美元。然而与市场流动性缺口相比, 美联储持有的国债规模十分有限, 因此, 只能通过第二条途径来满足, 即扩大负债项目, 也就是发行货币或者从财政部获取储备存款。从实际来看, 2008年末, 美国M2为13736亿美元, 比2007年末仅增长2291亿美元;流通中现金8815亿美元, 比2007年末仅增长558亿美元。美联储负债方的扩展, 主要是财政部存款的增加。2008年12月24日, 资产负债表中财政部一般账户和补充账户存款余额为4073亿美元, 而2007年12月26日末仅为45亿美元。

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膨胀, 以及结构分析中以财政存款为主的负债方增长都表明, 美联储创新型工具的运用, 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来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也是美联储积极促进美国会提高债务上限的一大原因。而一旦创新型工具的资产项出现损失,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必须进行减记, 而减记项目在耗尽有限的损失计提后, 必将是财政存款, 也就是纳税人将为此风险负责。

此外,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后, 也给新一轮的调控带来很大的压力。就美联储来看, 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但美联储的操作已经更为审慎。从2010年6月开始, 美联储已经停止了TAF等工具的操作, 转而实施定期存款工具 (TDF) 来小幅吸收市场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时, 要合理控制自身资产负债规模, 防止迅速膨胀引发的潜在风险。

四、宽松操作后通胀压力增加, 仅有国际货币地位优势才能规避

理论上, 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在时滞效应过后, 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2010年以来, 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期, 物价指数均出现了快速上升。但我们比较中、美2006~2011年各月的物价指数却发现, 虽然美联储通过创新型工具向市场注入了巨额的流动性, 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但美国的物价指数却没有遭遇如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一样严重的通胀压力。2008年后美国的物价指数尽管起伏变化, 但除了2008年中期短暂的高起外, 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超过2006年、2007年危机前的水平。而中国, 虽然也经历了周期波动, 但目前的CPI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危机前。

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大量流动性的注入, 却没有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 关键原因在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 在全球市场上大量流通, 世界各地的美元持有者共同分担了过剩的流动性。而新兴经济体除了要消化自身宽松货币政策注入的流动性外, 还要消化外来涌入的各项资本, 通胀压力叠加放大。正是由于没有或者说只有很小的通货膨胀压力, 美联储才更加大胆地运用各项创新型工具来补充市场流动性, 拯救本国的金融体系, 而把通胀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 篇11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特点;风险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42-0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得金融风暴,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 如何重新认识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是我们关心并且需要研究的问题。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自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商品。传统金融工具由原生性金融商品和基础性金融工具构成。原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包括货币、外汇、存单、债券、股票等。而基础性金融工具则主要包括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价格指数、商品期货价格4种形式。金融衍生品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货币、股票、债券等)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甚至仅仅以信用为基础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合同金融产品的行为。合约到期后,交易双方一般不进行实物交割,而是根据合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清算。通过这类基本形式的组合或者嵌入到其他金融商品中,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三大特点:

(1)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通常无须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和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物交割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工具的购买者只需于到期日交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即可得到原生性金融商品。

(2)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运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3)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益并非得自相应的原生性金融商品的增值,而是得自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当原生性金融商品是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时,相应的衍生工具则更具有双重虚拟性。这种特征,使得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有脱离原生性金融商品的趋势,通常其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原生市场的规模。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的控制。但由于其具有的三个特点,在控制不當的情况下,可能加剧风险的程度

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1)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来源于基础商品,所以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动给金融衍生工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比传统的金融工具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波动的幅度也比传统市场还大,使得风险系数因此增加。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或者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此时衍生商品的用户不能轧平或者冲销其头寸,即无法平仓的风险;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照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危险。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它是指衍生工具合约的一方违约所引起的风险,包括在贷款、掉期、期权交易及结算过程中,因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遭受的潜在损失。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 issuer risk),指标的资产的发行者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誉,后者则取决于衍生工具所具有价值的高低。一般说来,这两类风险中,前者比后者更严重也叫履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来说合约的期限越长,信用风险就越大。

(4)法律风险。指合约在法律上无法履行或因草拟条文不足以及文件中有法律漏洞而引起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相对较新的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法律滞后,有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法性难以保证,交易双方可能会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蒙受损失,且发生纠纷时,也可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加以解决。而且,由于逃避法规管制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动因,所以一些金融机构故意设计出游离于法律管制之外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从而产生相当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场外交易中尤为突出。

3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1)从宏观层面上看,全球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此外,各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使得这些各式各样的工具变得越加难以区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难度。

(2)从微观上层面上看,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的产生,尤其与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而能否严格执行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主要有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管理层热衷于投机,因此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而风险厌恶型管理层通常会尽量避免从事投机业务而偏向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3)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性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受到了经济政策、政治环境、供求关系、投资者人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披露存的局限性也是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

(4)交易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按道理来讲,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使用者双方披露的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双方所面对的风险也就越小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这势必影响双方掌握真实的、全面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所带来的资金损失。

げ慰嘉南:

[1]王大友.关于企业加强防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2]吴利明.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7(11).

[3] 卢林. 浅谈企业规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以中信泰富外汇巨亏事件为例 [J] .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4]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法学思考》 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 篇12

如果在一个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中,企业要通过交付(或获取)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结算合同,那此合同不表明对企业拥有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的剩余权益。但如果企业通过交付(或获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以获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则该合同是一项权益工具。

例1:甲公司于2012年2月1日向乙公司发行以自身普通股为标的的看涨期权。根据该期权合同,如果乙公司行权,乙公司有权以每股60元的价格从甲公司购入普通股10 000股,每股面值为1元。合同签订日为2012年2月1日,行权日为2012年8月1日,2012年2月1日每股市价为58元,2012年6月30日每股市价为62元,2012年8月1日每股市价为65元。2012年2月1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6 000元,2012年6月30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4 000元,2012年7月31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2 000元。假定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现金换普通股方式结算。

分析:因为期权合同中约定,如乙公司行权将采用现金换普通股方式结算,即以每股60元的价格从甲公司购入普通股10 000股。这属于衍生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进行结算,是能证明乙公司拥有甲公司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因此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权益工具,与该期权相关的款项收付均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且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不需确认。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2月1日:借:银行存款6 000;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6 000。

2.2012年6月30日、2012年7月31日因为没有发生现金收付,不需进行账务处理。

3.2012年8月1日:借:银行存款600 000;贷:股本10 0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590 000。

例2: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但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现金净额结算。

分析:根据期权合同的约定,这属于金融负债中的一种: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金融负债,需要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1.2012年2月1日:借:银行存款6 000;贷:衍生工具———看涨期权6 000。

2.2012年6月30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 (6 000-4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3.2012年7月3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 (4 000-2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4.2012年8月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贷:银行存款2 000。

例3: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但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普通股净额结算。

分析:因为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甲乙公司将以普通股净额结算,由于甲公司交付的普通股数量取决于期权到期时的股价,导致交付的股票数量不固定。因此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金融负债,需要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时看涨期权发行时和持有期间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的分录与例2相同,只是期权到期时结算的分录不同而已。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2012年8月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贷:股本30.77 (2 000÷65×1),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 969.23。

二、以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非衍生工具,需视交付的自身权益工具数量固定与否确认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则此非衍生工具属于金融负债;而如果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则此非衍生工具属于权益工具。

例4:甲上市公司经批准于2012年1月1日以50 400万元的价格发行面值总额为5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该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3%,实际年利率为4%。自2013年起,每年1月1日付息。自2014年1月1日起,该债券持有人可以申请按债券面值转为甲公司的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转换条件为按债券面值每10元转换1股股票。假设债券持有人于2014年1月1日将所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普通股股票,债券发行资金用于日常生产经营。(P/A, 4%, 5) =4.451 8, (P/F, 4%, 5) =0.821 9。

分析:债券属于基本金融工具,但由于其赋予了债券持有者在未来某一时点转换为普通股的权利,即该金融工具属于未来可用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非衍生金融工具。而在发行债券时,企业根据该合同义务将交付的自身权益工具数量是不确定的,因此该合同不表明债券持有者对企业的资产拥有扣除所有负债后的剩余权益,该非衍生工具是一项金融负债。但由于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中又包含了转股权,其中含有权益工具的成分,我们在初始确认时应当将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而在债券的发行期间要根据债券持有人选择转股与否进行相应处理,持有人如果选择不转股,企业按普通债券进行会计核算;如果转股,应终止确认相应负债部分,并将其确认为权益,而权益部分则从权益的一个项目结转至另一个项目,不会产生转换损益。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1.2012年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50 000×0.821 9+50 000×3%×4.451 8=47 772.7(万元)。借:银行存款50 400,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 227.3;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5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627.3。

2.2012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1 910.91 (47 772.7×4%);贷:应付利息1 500 (50 000×3%),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410.91。

3.2013年1月1日:借:应付利息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

4.2013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1 927.34 (48 183.61×4%);贷:应付利息1 500 (50 000×3%),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427.34。

5.2014年1月1日:借:应付利息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

转换的股数=50 000÷10=5 000(万股)。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5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627.30;贷:股本5 000,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 389.05,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6 238.25。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印刷转型的典范下一篇:新生儿脐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