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通用12篇)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篇1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 又称金融衍生品,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 (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 , 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类价格指数等。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第一, 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只需要很少的初始投资就可以进行较大金额的投资操作,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交易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不同市场之间, 标的资产价格的差异, 或者同一市场上不同时点之间, 标的资产的价格差异来赚取利差。
第二, 衍生性。衍生性是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其他基础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础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它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或其他商品的资产组合作为标的, 其价值随着其标的物价值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就是衍生性。
第三, 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实物价值, 只是代表了获得收益的一种权利, 其持有者只需适时买入或者卖出即可获利, 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的资产, 而且是金融虚拟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
第四, 设计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 相对于其他金融工具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构造往往会较为复杂, 导致其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 难以明确风险所在, 更不容易正确地利用。
第五, 复杂性。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人员在研发过程中, 往往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将各种要素分解、组合, 开发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一般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 同时在业务人员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
第六, 高风险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杠杆性、多样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得当则可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的目的, 但如果操作失误则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使持有者破产。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最初是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但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演变, 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而且是难以控制的高风险。
(一)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点
第一,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双重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演变而来的金融产品, 其高风险除了包含自身运作过程中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外, 还要包含由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过来的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总体风险应为金融市场各种风险与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之和, 这就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双重性。
第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未知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约定, 因此它的交易时间和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损益属于“表外项目”, 很难甚至根本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和损益程度。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不透明性使得它很容易隐蔽亏损, 潜藏风险。
第三,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以无限放大。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金融衍生品都要经过多次分割与包装, 在市场上经过多次转手。这样, 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危机涉及面扩大, 风险也被一次次地放大。
(二)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第一, 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化的随机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都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原因。双方所签合约的实质就是针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为了获利, 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以几十倍的基差去买卖衍生产品, 一旦价格突变就会使这类产品风险猛增。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双方来说, 披露的相关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 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 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 这必然影响双方掌握的信息的全面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 从宏观层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技术现代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难度, 而这一市场的外部监管不力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大大增加。英国巴林银行的案例, 就暴露出了英国监管部门和新加坡监管当局的问题。
第三, 从微观层面分析。内部控制不严密, 缺少对交易人员的有效监督, 是造成金融衍生工具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把握不好交易的具体细节, 不能对交易的产品种类、期限、杠杆系统以及时机等事宜作出明确的规定, 都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重重。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风险, 掩盖风险, 推迟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但它并不能减少风险, 更不能消除风险,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其严重程度往往大大增加。我们不能只看到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避险的一面, 不能因其能够带来巨额利润而冲昏头脑, 要时刻警惕这把双刃剑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而且要做好风险监管和防范。
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十分复杂, 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有限, 私人评级机构也不可能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充分了解, 因此, 所谓加强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最终使得危机愈演愈烈。可见, 外部监管得力对于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十分重要。
(二) 适度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创新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作支撑。当金融创新走过了头, 就可能给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是典型的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 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 如果运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三)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 这种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 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 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 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或完成, 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 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 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
(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是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 中航油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 由于严重违反内部控制程序, 授权和止损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导致巨额亏损。与此相反, 所罗门公司由于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在发现了来自计算错误的期权头寸的交易损失后, 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从而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制度, 以及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风险评估制度、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各阶层人员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 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及时审阅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此外, 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葛涛.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与监管刍议[J].商业会计, 2009 (13) .
[2]、郭卫东.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6) .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 .
[4]、李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 (6) .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篇2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以惊人的速度出现,随之也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实践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一、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格变动包括利率、汇率、 股票、债券行情变动等。管理市场风险,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市场价值,随后计算总敞口额度,严格交易程序,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引发价格剧烈震荡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即所谓“ 压力测试”。
(二)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控制信用风险也是要测定和估算衍生商品的敞口头寸,并使敞口头寸与所确定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额度相匹配,然后可以像传统信贷业务一样,控制和减少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 一是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而造成的市场价格风险;二是由于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在市场上出现逆势时按要求追回保证金而造成的金流动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实现降低风险。
(四)运作风险。即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蒙受亏损的风险,它们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效率,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职责分开,以确保风险处在可控制及可承受的范围。
(五)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的制定。另外,应尽量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增强交易透明度和披露要求,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法律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 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 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 从宏观层面上看,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 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有效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扭曲资本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 转化为实物投资, 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 成为虚拟资本, 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 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
(三) 从微观层面上看,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 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为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笔者认为, 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应包含几个方面:
(一) 建立企业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风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二) 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1.识别风险。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 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3. 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4.对风险头寸量化和控制。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 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三)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 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 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包括
1.明确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规定经办人员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 特别是避险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 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从而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 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 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 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 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远期 期货 期权 互换 投资 风 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75-02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 又称派生金融工具。是具有一定特征的金融工具和其他合同。包括远期 , 期货, 期权和互换, 以及具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国 际互换和衍生协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描述是: 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 时, 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 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金融工具: 披露与列报》中把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其价值随特 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 其他类似变量 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 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给金融衍生工具做出的定义和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金融衍生工具根据自身交易的方法和特点可分为:
1.远期(Forwards):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远 期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
2.期货(Futures):就是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 在将来 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 期货三种。
3.期权(Options):是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日期内就是否买卖某种金融工具所达 成的契约。
4.互换(Swap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 在约定的时间内, 交 换一定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 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类。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
1.衍生性。金融衍生工具起源于原生性金融商品或基础性金融工具。无论金融衍生工具 的形式多么复杂,都是以某种或某几种金融现货作为基础。金融衍生工具不仅可以在金融现 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而且可以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类型上通过变异、组合等方式再继续 衍生,以满足多种特殊金融需求。
2.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蕴含高风险:第一,金融衍生工具是将金融风险从风险 回避者转移给那些愿意或更适合承担或管理风险的各方。换言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并没有 消除风险,而仅仅是转移了风险。第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属于表外业务,其潜在的收益和 风险不象常规金融业务那样透明,传统的风险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无法奏效,这就加大了交 易引发损失的可能性。第三,随着金融支付和科技手段的进步,金融衍生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交易量成倍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巨大的杠杆效应剧烈地冲击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动荡加 剧。第四,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其交易往往集中在较大的金融机 构或交易上,庞大的风险集中在一起,一旦个别金融机构或经纪商破产,就有可能在整个金 融系统引发连锁反应,增加爆发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可能性。
3.财务杠杆特性。杠杆性是指能以较少的资产投入控制较多的资金,即“以小搏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要求的初始净投资通常表现为少量的保证金,保证金相对于它的交易金额 来说是非常小的,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仅凭信用)就可以进行数 额巨大的交易,往往能取得“以小搏大”的效果。当然,从负面效果来说,保证金“四两拨 千斤”的杠杆作用也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加上金融衍生工具在未来结算,传统的会计报 表无法对其加以披露,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注定了其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
4.产品特性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复杂,外行通常难以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 就是专业人士也无法掌握其全部特性。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灾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运作风险也就在所难免。
5.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选择。这 也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与原生金融工具相比更具有吸引力的特性之一。
(四)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非常典型的、低成本的公开市场和有 效率的、公平的资本市场,是投资者进行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场所。金融衍生工具出 现的最原始目的在于为基础金融工具的持有者提供一种有效地对冲风险的手段,从而避免或 减少由于股指、汇率、利率的不利变化而给人们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减少或成本的增加,所以 其基本经济功能有两项,即转移风险和发现价格。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原理
下面我们以期权为例说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原理。所谓期权,就是按照规定的期限以 规定的价格买卖规定的资产的权利,它给予合约持有人一种选择权而非强制性义务。期权合 约大致有两类: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前者给予合约持有人在未来某时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 买基础资产的权利,而后者给予以约定价格出售的权利。合约中的价格称为协定价或执行价 。期权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给予合约持有人一种选择权而非强制性义务,这一点使期权有别于 远期和期货合约。正是期权的这一优越性使期权合约不像远期或期货合约那样可“免费”进 入,投资者必须支付一定的保证金购买期权合约,之后,无论期权合约是被执行或是放弃, 保证金都不退还。因此,保证金被看作是期权的价格。
从上面的叙述不难看出,期权合约的买卖双方在是否进行合约中规定的交易方面的权利 和义务是不对称的。期权的购买者有权要求进行交易,但是并无一定要交易的义务;期权的 出售者则只有在期权购买者的要求下进行交易的义务,而没有要求后者进行交易的权利。这 种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各自所承担的风险及可能的盈亏也是不对称 的。
假定,甲支付500美元期权费向乙购买一张看涨期权合约。该和约允许甲在未来3个月内 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买入100股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显然,若3个月内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 在50美元以下,甲将不行使该期权,并最多损失500美元期权费(假定甲未将该期权转让出 去)。若股价涨到每股50美元以上,票额行使该期权,以50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10股股 票,并在现货市场上转手卖出,从而获得其差价。但是在股价上升到55美元之前,甲行使期 权的收益并不足以补偿其支付的期权费,也就是说每股55美元为甲的盈亏平衡点,此时他行 使期权的收益(55×100-50×100=500)恰好等于他支付的期权费。显然,这一点也是乙的 盈亏平衡点。但是当股价上升到55美元之上后,甲就开始有一个净剩余(即利润),而且股 价上升得越高,他的净剩余就越大,乙的亏损也越大。相应地,我们也可以看出看跌期权交 易双方的盈亏。若股价在协议价格在55美元之上,则期权购买者放弃行使该期权,从而损失 其期权费;若股价低于55美元,但高于50美元,期权购买者行使期权,但由此带来的收益不 足以弥补期权费,所以仍有亏损;若股价低于50美元,则期权购买者行使期权并获利。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与风险防范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与传统金融工具交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发生并不只在一个交 易时点上,而是有一个过程、一个时间跨度。衍生合约在签订之时,它业务的发生仅为刚刚开 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衍生合约中利率、行情等市场价格及交易对手的状况等在交易过程 中不断变化, 从而使交易者收益涉及的许多风险也随之不断的变化,我们将从以下几点来探 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1.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 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相差很远。同时由于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管一般不能对金融衍 生工具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 。
2.风险产生的客观性。由于它可以帮单个投资者转移市场总变量的变动(如价格等)所产 生的市场风险,所以让人们觉得市场上所有的风险看上去都可以规避, 使得每个投资者都觉 得风险可以最小化。然而这一经济功能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是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在 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主体身上。这样就使得 金融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更加猝不及防,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3.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由于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证金,便有可能获得数倍于 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强大的杠杆效应诱使各种投机者参与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既能在一夜之间使投资者获巨额收益,也能使投资者弹指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4.企业稽核和监督机制的乏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属表外业务,仅从资产负债表无法真 正了解其实际的盈亏状况。为了掩盖较大的亏损、在账面上体现利润,交易员可以采取大量 卖出期权收取期权费的方法实现账面赢利,但到期权交割时,其损失可能已超过了期权费的数 倍。
5.网络传播效应的存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会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及现代通讯传播 体系传播扩展,导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性的反应,轻则引起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重则酿成区域 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网络传播效应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1.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其公平竞争性 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在公平、公开、自 愿的基础上竞争,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作垄断,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 要保证。因此, 应该在交易规则、交易结果的监控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主要包括:制定合理 的和及时调整的按金比例,以避免发生连锁性的合同违约风险;制定适当的资本充足标准,以 避免价格和信用风险的发生;加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增强市场衍生工具的流动性和应变 能力。
2.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有表外反映性,一般不在表内确认金融 衍生工具,所以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有较大的难度。在现实生活中, 金 融衍生工具对一个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是与 使 用者决策最相关的信息,仅仅在表外披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以便在 表内充分揭示。为了适应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对原来的财务报表要求 的定义进行诠释和延伸,使其将金融衍生工具包含在内。
3.建立规范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运作系统。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各个环节应实行职责 分离,防止越权,同时,为防止交易员和交收员勾结串通越权舞弊, 高层管理人员应通过每天 的审查来发现问题,这样的目的是防止因内部控制不严或者人为错误或者管理不善而带来的 损失。要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运作系统让各企业建立起适合本身特点的内控制 度,包括: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制约体系、清晰的会计报表、风险监测体系等等。金融衍生工 具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面临高收益和高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自身获利和免遭 损失的关键。
4.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投资主体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首先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即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拒绝和否定的,在看到收益的同时,就应该看到风险。风险可以 规避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但也得接受承担规避失误的风险的现实。办理金融衍生产品交 易前,投资主体应先评估其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差额,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 避风险。而后要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经管理层同意后才能开始办理业务,不能头脑发热只看 到金融衍生工具高回报的一面。
5.定期检查金融衍生工具的经营情况。管理层要定期检查金融衍生工具的经营情况,查 核其是否符合既定的经营方针、所承担的风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如若不是,应及 时中断。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迅速,衍生品种和形式也在日见增多,特别要注重检查手段 的更新,以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6.加紧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金融衍生工具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 产物,是一种高级的资源配置手段,金融衍生工具本身高度的技术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要求很高,而投资个体驾驭风险的能力又参差不齐,使得很多投资失误仅仅是因为交易员个人 的过失所致,因此,企业现今正缺乏这类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已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 急。
金融衍生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以长足 发展,它一方面为保值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套期保值手段,另一方面也为投机者提供“ 赌博”的工具与场所,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成为金融市场巨大的风险来源。对 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金融机构及投资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必 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将会有更多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交 易进行资产保值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 。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及其风险特性,有策略地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建设,可以有 效促进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晗.金融衍生品监管,挑战与改革[J].上海金融,2004(7)
2.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4
一、完善会计准则降低会计理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冲突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处理, 其原因正是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标准、不可按传统会计标准来处理, 从而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形成了冲击。
1. 改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在合约到期之前, 仅表明一种意向, 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 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一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二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标准。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资产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也不应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要扩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分为确认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
2. 丰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 其初始投资包括保证金、手续费等, 与实际产生的合同权利或义务存在很大差距, 都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本身的价值, 也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另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价值一般会追随标的物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 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 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3.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 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 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 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二、推进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我国第1632号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评估时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本身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比较复杂,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属于新的领域。因此, 新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能否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予以有效指导还很难确定。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是对财务报告中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即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 考虑管理层做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是否使已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其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不对被审计单位与衍生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或对这些活动的控制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遍使用, 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为金融工具业务相关主体, 包括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还不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出台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阅准则和其他业务鉴证准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体系。
三、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时控制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链管理新理念的形成, 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了信息化和价值化管理, 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系统, 这种变革给会计监管提供了机遇: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会计实时控制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 (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 信息,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以实现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一直是遭受批评最多的方面。在实务中, 各国一般都要求年报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 半年报在2个月内报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瞬息万变, 4个月、2个月以前的信息, 己经很难反映投资者的适时风险, 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期相距甚远。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是发展的趋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来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 能够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 实时提供财务报告,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 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力与避险力, 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强化政府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衍生品交易高杠杆的特征极易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
市场准入的控制是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风险性,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衍生品市场实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也许会遭到部分企业不能套期保值的抱怨, 但鉴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内部控制混乱等现实, 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应该一方面要对拟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严格审查, 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能否到交易所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门槛。对入市资格严格把关, 如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重要事项的审批等。通过这些监管, 可以把不合要求、资质低下的企业排除在市场大门之外。同时还可通过对上市交易的衍生合约的审批和上市品种的控制, 从总体上把握交易风险和规模, 使衍生金融交易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协调。从短期来看, 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人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五、构建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风险的主体。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取决于与一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动机、个性、目标等的要求。因此, 要想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始终贯穿于其会计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加强舆论宣传, 积极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通过丰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鼓励会计人员在后续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其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才能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终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效文, 王瑞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信息披露与监管[J].财经界 (下半月刊) , 2008 (8)
[2]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 2007 (5)
[3]王涛.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8)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篇5
衍生金融工具有哪些?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基础金融资产或原生金融资产(如外汇、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交易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股票指数期货(权)以及互换业务的合约,这些合约统称为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取决于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及其变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场所,也即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常
概念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概念:
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特征:
1、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将原形金融资产的买卖变为期货合约,将买卖某种金融资产履约或不履约的选择性,变为可进行交易的商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合约,而非合约所载明的标的物。
2、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进行交易的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其产生基础的原形金融资产现货市场价格所制约,如股票指数的变化影响着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的价格。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在原型金融资产现货市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市常
3、衍生金融工具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高财务性杠杆性质的特点,即交易者必须交付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而交易的合约价值数十倍于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的交易者借此“以少搏多”,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汇率与利润风险的管理。由于汇率与利率波动频繁,也为投机者获得投机利润提供了方便。
类型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类型:
从总体上讲,以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有两种类型:
1、有形市场即在有形的交易所内进行的场内交易;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篇6
杨娟(198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会计与营销的教学工作。
赵艳飞(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保险与金融的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受到西方国家的推崇。本文拟从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并针对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来防范利率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
200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也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加严峻。
1.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由于利率的波动,银行财务状况面临的风险。包括利率的变动对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及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会更复杂,使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净现金流现值以及市场价值收到影响。利率风险分为四种:
1.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 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因此,一旦市场利率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随之下降,从而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最终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1.2收益曲线风险(Yeild curve risk)
是指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或斜率的变化造成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的变化。由于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1.3基准风险(basic risk)
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相关性引起的。因此,当利率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1.4选择性风险(Embedded options)
产生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资产的期权选择中的风险。对期权的买方来说,无论是直接还是隐含期权工具都具有不对称支付特征而给卖方带来了极高的风险。实施利率市场化,利率升降将非常频繁,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导致商业银行的选择性风险大大增加。
2.利率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理论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强,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理论和表外管理理论,由于进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直接调整比较困难,收益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可以选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系“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它能赋予交易中的一方在将来对某一项既定资产的债权,同时对另一方的债务作出明确的约束。一般来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即避险、投资和投机,但其首要的经济功能还是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满足市场保值要求。
金融衍生工具防范风险的本质在于:不同投资者对于同一资产的边际效应不同。不妨假设:MU=f(λ,Y)(1.1)
MU是投资者的边际效应,λ使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价,Y是其他影响边际效应的因素。
显然,MU和评价λ之间成非负相关关系,即:(dMU/dλ)≥0(1.2)
所以,评价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投资者投资于同一资产得到不同的边际效应。因此,投资者可以将两种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收益和风险进行交换,从而提高各自的期望效应,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利率衍生工具可以起到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作用,目前西方国家主要使用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工具。
3.商业银行发展利率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这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时,可选择的发展思路主要有:第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现货和已有衍生市场,科学地选择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第二,既优先发展场内交易,也适度发展场外交易。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明确金融衍生工具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强化内控机制
第一,突破固有的理念,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放在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上,并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支持方面付诸实施。第二,增强创新意识,根据未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監管的发展情况,适时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不仅可以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而且可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第三,借鉴西方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技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建立利率走势的收集、分析、预测及风险识别与衡量系统,提供信息支持。第四,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关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方针”建立一套识别、检测、管理、监控、缓解和反馈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市场风险的程序和措施,完善风险管理程序,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
[2]刘强.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完善与展望[D].河南郑州大学,2012.
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研究 篇7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按基础工具的类别, 可以划分为基于利率工具、外汇工具和股指期货工具。从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看, 根本原因在于能满足各种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对经济和金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我们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也很明确, 即是规避风险。这就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风险管理。
第一, 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 但是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 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 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 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 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 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 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第三, 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一般而言, 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 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减少信息不对称, 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 提高定价效率等。
最后, 进一步拓展金融机构服务范围,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 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 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0000亿美元,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己占总收入的40%至60%。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类
我们知道, 与传统的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一般会有许多风险, 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另外有时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由于采用的具体工具不同, 在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尽相同。其中, 有的工具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 有的工具则就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通常依照人为控制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有技术上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它的防范一般主要是通过各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来实现, 如前后台的分离, 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之问的分离, 各种交易都应有规范的程序, 对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定期的检查和控制等等。在2002年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案例, 就是由于交易的前后台没有分开, 对交易员的监督不健全, 致使内控出现巨大漏洞。所以,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强监督, 操作风险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第二,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 它通常会给各国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进而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 衍生工具交易也一样, 对信用风险控制不到位也会带来很大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要考虑交易对手的守信额度, 要根据交易对手的资金状况、偿债能力、资信评级等, 确定守信额度, 所以这些都是在守信管理的要求下进行的, 以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由于市场的波动造成的。它的防范对银行技能、相关支持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知道, 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当前, 建立在利率、汇率基础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随着基础工具的风险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 最终因其消失而消失。
第四,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由于衍生工具中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受到法律的认可, 同时所遇到的交易对手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等等。由于各国或地区法律环境不同, 这都会导致操作方式和依据的惯例也会有所不同。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现状及其发展
近30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必然产物。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的。这使得国家对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态度慎之又慎。相应地, 我国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也相对单调, 范围也十分有限。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 尤其是大力培育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 金融衍生品市场始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就应该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宏观方面来看,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 也已经发展成为GD P总量超过300000亿人民币的经济体, 其规模为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企业作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 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对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规避风险也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 国际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市场价格变动剧烈, 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也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商品价格、汇率、利率风险, 已经成为广大企业重要共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 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会进一步迅速扩大, 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强, 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 对规避市场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远期外汇交易等, 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另一方面, 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也会引发整个市场对汇率、利率衍生工具以及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的需求。
四、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措施
日前, 我国银行业的衍生业务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在市场化改革和现货市场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同时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因此, 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 一定要形成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这其中包括形成市场规则的稳定性、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市场运作的规范性等等。这是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基本条件, 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加强金融监管, 并做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来实现。
第二, 加强会员管理制度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员进行资产控制, 看其是否拥有与交易相适应的可用流动资金数额。对所有会员实行保证金管理, 在会员与客户之间形成较为合理的双重程序, 并增强结算保证能力。
第三, 进一步建立健全结算制度。通过结算机构直接介入交易, 从整体上充分发挥结算系统的机制功能。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保证金每日结算有效运作, 而且可以防止损失累积, 做到控制风险, 并能够及时发现运营和业务上的漏洞。
第四, 及时完善信息披露。不断改进信息披露规则, 提高有关会计和信用评估等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 可以使市场参与者有效地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监控。
第五, 不断地加强监管制度建设。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复杂性, 同时涉及标的资产自身风险及交易对乎违约风险, 这更对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制定提出了考验。而目, 金融衍生交易大多需要进入国际市场, 市场规模更大, 不确定性更强, 需要有高度统一的国际化监管体制。
最后, 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 国内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应参考国际惯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 各大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基于会计标准的资金业务绩效考核系统, 这也是内部运作的关键问题。
此外, 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一定要按照国际惯例去做, 尽量避免因政治因素和宏观政策需要而对市场运作进行不恰当的干预, 避免使各大商业银行额外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也可消除市场对监管的权威性和监管能力的怀疑,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摘要:近30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 尤其是大力培育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和考察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其宏观风险防范应从金融衍生市场机制形成、会员管理体制、资金结算制度、交易规则、监管规则及运行机制等六个方面去努力。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去做, 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风险上做到有效防范和应对。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程晓, 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研究 [J], 金融研究, 2009 (1) , 12-13.
[2]、张荣, 金融风险防范与对策 [J], 中国财政观察, 2008 (9) , 28-30.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浅议 篇8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 目前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通常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通常包括外汇买卖、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在这些基础投资工具之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形式, 是金融资产保值、投资及防范金融危机等的结果。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定义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 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货、掉期 (互换) 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 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争论的焦点。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 但是近些年来从开始的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已经开始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近几年来, 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接踵而来, 而这些危机均于金融衍生工具挂上了钩。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特征
1、高风险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健全的市场体系, 但与其他市场工具一样, 也因存在外部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具有各种风险。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技术性强, 交易程序复杂, 定价难度大等特征,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资信优良的大型金融机构有能力依赖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利地创新设计、发行销售及运用这类工具。尽管这些工具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效益增长做出了贡献, 但其交易的风险也总是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上, 一旦一家银行突然倒闭或无履约, 那么整个衍生品市场将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2、杠杆性。杠杆性是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 投资者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 便可得到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押金或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这种强大的杠杆效应, 既能以小搏大, 获取暴利, 同时也会成倍放大风险, 造成巨额亏损, 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衍生为一个投机性极强的工具, 一旦运用不当, 便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衍生工具金融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基础资产运用之外却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征, 尤其是当金融衍生工具对应的基础工具是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时, 金融衍生工具便具有双重虚拟性, 成为典型的复合经济形态 (symbol economy) 。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产生的后果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规模会大大超过基础工具市场规模, 甚至远离基础市场, 而一旦出现严重背离便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效应。金融衍生工具在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潜在风险源, 一方面表现为前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杠杆性和虚拟性而使其投机能量巨大, 从而更进一步加剧其风险性, 甚至成为国际投机者冲击一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工具。
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正是凭借娴熟的投资技巧, 运用外汇远期与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 先后冲击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及港元, 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一)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要性分析
1、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入WTO后, 我国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市场, 经受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考验,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市场在内的完备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规模的扩大, 股市风险激增, 客观上要求推出国债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工具。
2、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规避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规避现货市场风险价格、套期保值。远期合约、期货等衍生工具都是为规避风险而产生的, 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控制是境外成熟市场通用的做法。
3、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需要,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届时, 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将立即引发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和原则
1、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指导着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工作的开展。
(1) 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 防范金融风险。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 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即时清算, 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 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 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 树立并完善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 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 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
(3) 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就是金融服务的理念。必须尽快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 并以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实施监管。金融监管的服务性是建立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是平等市场主体基础之上的, 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只是完成不同的职责, 提供不同的服务或产品。
2、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原则
(1) 市场监管与发展相协调原则。20世纪90年代,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试点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培育, 忽视了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 导致最终失败。1995年, 中国发生“三二七国债事件”, 万国证券公司因此发生10亿多人民币的亏损而倒闭。因此,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偏废其一。
(2) 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任何交易最基本的要求, 市场信心是任何金融系统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对市场有信心, 市场信心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才可能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服务。
(3) 保护合法投机原则。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 投机交易是套期保值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要求, 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 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有人提供风险资金并愿意承担风险。
(4) 强化自我约束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 对交易者进行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 督促金融衍生交易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强化自我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的要求
1、必须明确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应确定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策略, 包括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要制定并批准与保险机构的目标、战略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指导性原则。
董事会应确保公司在没有制定指导原则和操作程序并通过审查之前, 不得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置于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总体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
董事会必须确保通过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 他们能够按一定形式定期接到有关风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 这种信息能为他们所理解, 并据此可以对风险程度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2、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应建立一个正式的组织框架来监督和管理投资活动的一切内在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配置充分的资源, 以便对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确定公司金融衍生工具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主要风险的具体界限, 这些界限应与该机构总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资本充足性相一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界限确定之后, 还要制定有效的程序, 以确保这些原则和界限的执行情况能够受到充分监督。
3、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所有从事监督、控制和审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确保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符合授权原则和程序, 并受到充分的监督。负责评估、监督、清偿和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职能部门配置充分的资源, 并与业务部门分离。
公司内部审计计划要覆盖其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确保及时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操作系统的缺陷。内部审计工作应由称职的专业人士担当, 应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总体效率, 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 监管手段如何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特点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结合我国实际, 并参照国际上对金融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 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彻底清理, 使之与当前金融发展相适应。
2、尽快制定金融法律实施细则。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清理, 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 使之便于操作, 对各地区、各金融单位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实行向人民银行报批制或备案制。
3、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 提前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新的业务能够规范开展, 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顾功耘.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M].北大出版社, 2007.
[2]郑振龙, 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3]叶永刚, 张培.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4]唐波, 莫暻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J].经济法文集, 2006.
[5]杨迈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研究 篇9
一、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要素的有效性
财务报表要素也称会计要素, 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表要素共同构成概念结构的基础层次。有了财务报表要素, 才能进一步对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 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或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现金、现金等价物、清偿企业所承担的负债以及其它对企业有价值的东西。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之时, 相关的控制权或义务己经形成。并不是说, 只要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就应该将其作为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只有为企业所控制的排它性资源或将来要牺牲的经济利益涉及对另一个主体的义务时, 才能将其称之为资产或者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 签约一方的义务同时意味着另一方的权利。如果合约是不可撤销的, 那么在签订之时, 其中一方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另一方就得到某种权利, 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自签订之日起, 其相关的权利或者义务就已经形成。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计量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会计的目标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量化信息, 而生成量化信息的过程就是会计计量。可以说,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 会计计量主要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 计量单位是指被计量对象按某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 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按对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动是否进行调整, 可分为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一般使用名义货币单位, 除非存在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 才采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的探讨, 主要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
三、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 一是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1.持有至到期日或较长时期的衍生金融工具, 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基于被套期保值的头寸一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2.为套期保值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即被套期保值的头寸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 采用套期保值的工具也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3.其他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述按持有目的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的办法欠妥。首先,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管理当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很可能会改变, 这样, 以前选择的计量属性就不恰当, 不客观了;其次, 管理者很可能根据当期经营业绩的情况,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量属性, 主观随意性较大。再次, 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合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 这将是一次规模浩大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列报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会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 它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也就是说, 不论人们怎么强调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重要性, 其最终结果总是要通过会计报告体现出来。
一般来讲, 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最初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 与之相关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社会各界要求改革会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衍生金融工具的一般信息。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内容、条件、面值、期限以及持有目的等, 对于企业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 应详细说明持有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2.相关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会计政策的变更等。3.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对于估计的公允价值, 应说明其估计的方法及理由。
五、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自由化, 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高风险的工具, 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关心企业过去事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且更加关心经营的过程及其风险。目一前, 国际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还没有广泛被接受的模式, 这样大大降低了相关信息的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降低了对投资者的透明度, 当问题一旦出现的时候, 广大投资者就会成为受害者, 所以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
摘要:当前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众多,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文章基于此主要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相关问题, 以期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会计
参考文献
[1]、李艳, 成涛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6, (12) :22-23
[2]、刘敏, 刘云.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诠释[J].会计之友, 2007, (2) :69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8-13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研究 篇10
一、完善会计理论, 化解传统会计理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冲突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处理, 其原因正是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标准, 不可按传统会计标准来处理。突破传统财务会计框架, 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 改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传统会计理论在定义资产和负债会计要素时, 其立足点均在于:一是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二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减。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在合约到期之前, 仅表明一种意向, 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一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二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标准。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资产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也不应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要扩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分为确认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
(二)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提出了挑战。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 其初始投资包括保证金、手续费等, 与实际产生的合同权利或义务存在很大差距, 都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本身的价值, 也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价值一般会追随标的物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属性应该能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也应进入财务报告, 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说, 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 是投资者的需求, 是由公允价值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对于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OTC产品, 其市价往往很难获得, 或其交易规模有限, 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价值。如果以模型来计量公允价值, 如何避免主观性以及审计师如何应对都是巨大的挑战。
对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当前针对非活跃、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 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 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 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 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 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 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三)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列示与表外披露在现实需求的冲击下不断变革, 但仍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冲击。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没有揭示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为了充分披露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必须及时地披露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
2.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冲击。
传统的报表信息一般是定期披露的, 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频繁, 金额巨大, 而且价格波动剧烈, 要想在财务报告中及时、充分地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是很困难的, 因此, 传统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这一需要。
3.传统损益表的局限性。
传统损益表中的利润通常是指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不包括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减。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性大, 其持有利得或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初始净投资, 这种因市价变化而产生的持有利得或损失, 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收益。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不仅要求确认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已实现的损益, 而且要求确认并计量未实现的损益。传统损益表无法列报在既定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增减, 不能真实反映核算期间的实际收益。这不利于报表使用者运用会计报表进行预测、决策。
如何向报表的使用者充分及时地提供企业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及对企业的影响等信息, 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潜在的损失或收益进行披露, 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考虑在“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下再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 使得计量方式在报表上一目了然, 方便报表使用者, 提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附表, 并在“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中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 以供投资者做出判断。明细表中应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持有目的、初始投资、现行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同时在附注中阐述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各种风险, 其中较大的风险优先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这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一般市场波动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等信息均应在附注中披露。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 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 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 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二、建立健全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于2007年3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新内部控制规范突出强调以下内容:一是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的控制措施;二是强调监督检查职责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三是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根据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内部控制。
(一) 职责分工控制
企业应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 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形成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批准、审核、会计等职责分工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二) 授权与审批控制
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 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 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 (签章) , 做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三) 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直接接触和处置,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 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四) 会计系统控制
新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衍生金融业务会计制度,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 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 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确保企业财务报告中衍生金融业务的信息真实、可靠和完整。
(五) 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明确衍生金融业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 及时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 全面反映其活动情况, 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六)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信息, 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定期对企业衍生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分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等方面的业绩指标, 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兑现奖惩, 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七)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信息系统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建立与本企业衍生金融产品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
三、完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尽管我国第1632号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评估时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本身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比较复杂,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属于新的领域。因此, 新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能否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予以有效指导还很难确定。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是对财务报告中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即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 考虑管理层做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是否使得已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其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不对被审计单位与衍生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或对这些活动的控制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遍使用, 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为金融工具业务相关主体, 包括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还不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出台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阅准则和其他业务鉴证准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体系。
四、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时控制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链管理新理念的形成, 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了信息化和价值化管理, 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系统, 这种变革给会计监管提供了机遇: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会计实时控制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 (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 信息,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以实现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一直是遭受批评最多的方面。在实务中, 各国一般都要求年报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 半年报在2个月内报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瞬息万变, 4个月、2个月以前的信息, 已经很难反映投资者的适时风险, 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期相距甚远。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是发展的趋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来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 能够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 实时提供财务报告,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 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力与避险力, 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五、强化政府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衍生品交易高杠杆的特征极易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
市场准入的控制是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风险性,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衍生品市场实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也许会遭到部分企业不能套期保值的抱怨, 但有鉴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内部控制混乱等现实, 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应该一方面要对拟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严格审查, 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能否到交易所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门槛。对入市资格严格把关, 如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重要事项的审批等。通过这些监管, 可以把不合要求、资质低下的企业排除在市场大门之外。同时还可通过对上市交易的衍生合约的审批和上市品种的控制, 从总体上把握交易风险和规模, 使衍生金融交易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协调。从短期来看, 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人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六、建立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字:衍生金融工具;企业财务管理;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国内外金融市场格局的不断发展变化也使得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部分企业开始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对于企业在当今金融市场上的稳步发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企业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提供了路径和方向。下面本文就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及功能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衍生金融工具属于金融领域的概念,从金融学研究角度来讲,衍生金融工具是以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基础,在金融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衍生而来的,其价格会因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同。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讲,衍生金融工具会随着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采取未来结算方式。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言,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会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等的变化而变动,属于合约范畴,并且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者要求很少,在未来某一日期进行结算。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衍生金融工具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险保值。在早期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之时,市场中的交易人员多用其套期保值,进而规避风险,再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杠杆性,能够为参与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用,因而市场中的交易对象逐渐增多,从而风险被有效的分解,有助于企业进行财务控制,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第二,套利投资。企业选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利投资会承担更多的风险,但目的是为了试图获得更高的回报,在市场对冲并不完全匹配的前提下,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股票投机利润高、风险小的工具来赚取更多的利润。第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当企业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企业参与者获得应得的效益,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备价格监控、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功能,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以货币、利率以及价格风险几种形式体现出来。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来实现交易的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无法实现量化定位的,其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如果基础金融产品的价值与预期价格不符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在杠杆性特征的作用下,企业会试图通过短期投资套利来实现增加利润,从而使自身面临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企业要谨慎有效的选择与应用衍生金融工具,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因而企业在使用衍生工具的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的是买卖一方不按照合同要求及时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任务,而给另一方带来风险。尤其是在场外交易市场当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轨制束缚和制度保障,会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
(三)营运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营运风险是基于企业内部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主要包括决策失误以及管理者技术应用上的偏差造成的营运风险。这一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认知和深刻剖析,同时其个人经验、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也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进而给企业造成营运风险。
三、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筹资管理中的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辅助企业办理融资,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约和交换合约在内的多种融资筹资方式。其中企业通过期权合约,如发行可转换债券来降低融资成本,并借机将债务资本转化为股本,进而改变公司内部资本机构,增加融资的灵活性。还可以通过外币兑换合约有效控制汇率风险,通过融资的互换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寻找更好的融资机会来解决市场信用评级限制问题,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金融市场。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远期合约来有效避免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帮助企业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企业能够将生产中出现的现金进行优化管理,使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实际价值达到最大化。企业通过在投资当中选择和利用恰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交易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更有利于企业开拓投资途径,从而创造出更多有效的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金融市场并参与竞争。
(三)在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管理中的应用
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项目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进行管理。在企业实际的发展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受币值、汇率等变化的影响,企业的收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衍生金融工具在资金项目收支结算中的应用则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估计预期,从而规避风险。
四、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nlc202309040502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拓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空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恰当的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甚至认为这一金融工具没有任何益处,只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风险。实际上,衍生金融工具在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规避、优化资金配置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内部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使其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目前应用的也不够普遍,因而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也没有在大多数企业当中得到认可和应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者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并且排斥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缺乏应用这一金融产品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因此要想切实发挥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促进作用,需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树立必要的财务风险意识,并且对衍生金融工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剖析,充分掌握其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优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辨别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还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壮大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力量,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和应对竞争激烈的现代金融市场。
(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由于制度缺乏导致的衍生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应用缺乏科学性的现状,需要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衍生金融产品的进入、工具的选择以及交易流程等,还要坚持审批与操作权力相分离的原则,保持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建立衍生金融产品政策调整模式,以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规避财务风险,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五、结语
综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在诸多方面都存在风险,企业要想切实发挥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金融产品的特征及优势,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拓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空间;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还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参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为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奠定基础,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时成.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韦成体.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3:88.
[3]王瑶.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与应对策略 篇12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固有风险。
(1) 信用风险。指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 致使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双方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极易引发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远期、金融互换等场外交易中, 场外交易中银行或交易公司仅充当中介, 能否如期履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资信。而场内交易中因所有交易均由交易清算中心进行, 信用风险一般不易发生。
(2) 流动风险。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场内交易合约因标准化程度高, 市场规模大, 消息灵通, 交易者可随时斟酌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抛补, 流动风险较小;而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每份合约基本都是独具特点的, 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 流动风险大。
(3) 市场风险。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包括因市场利率、外汇汇率和标的资产价格波动而产生的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风险。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使现行会计准则对其会计处理规定存在一些局限。现行会计准则对大多数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负债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 使得利润表和综合收益表的项目难以分类;衍生金融工具有自己的特性, 且其不断创新性使会计业务复杂化, 需要有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规范。如近年来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和在不活跃市场上进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其终止确认问题非常复杂;对于套期保值的会计确认, 我国会计准则只介绍了主要条款法、比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但对如何使用没有明确规定;当前公司对相似衍生工具进行“打包”确认时只显示打包资产的整体风险, 不能恰当显现个别工具的风险。此外, 控制权确认及转让时是否应考虑“打包”影响, 是分别终止确认还是整体终止确认, 现行会计准则并无定论。这些诱使公司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确认方式、对冲盈亏甚至调节利润。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风险。现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能完全满足会计实务需要。在不存在活跃公开市场, 同时又不存在独立评估机构时, 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可靠地计量。报表中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 也可能由于公布日和报告期之间的时间差相关性不够, 对外部报表使用者造成影响。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风险。现行会计准则只要求附注披露有关利率和信用风险, 而对于货币、商品价格变动等一些其他市场风险的披露并未强制要求。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披露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和假定, 但没有强调对无公开标价的贷款和企业自身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假定, 使得这些披露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现行信息披露不能充分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不能使经营者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 不能使监管部门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实行有效监督。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控制风险。
指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带来损失的风险。首先, 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 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 及时向领导层提供科学化决策所需反馈信息, 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领导层决策失误。其次, 日常控制程序对衍生金融工具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如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不需或只需极少初始净投资即可进行大额合约交易, 现金支出限额控制方法作用有限;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常与公司发展战略相联系, 而高管既制定发展战略, 又直接控制风险巨大、瞬息万变的衍生工具操作, 使投资战略制定、交易规模授权和交易过程监督等内部控制所依赖的不相容职务不能有效分离;衍生工具千差万别, 其创新速度远快于内部控制方式和程序的变革;衍生工具操作的专业性也对内部控制人员提出很高要求。
4. 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的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人员对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不熟练, 专业素质不高, 操作行为不规范, 易发生会计差错;在市场有效程度和监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 易通过合约签订时间、计量方法选取来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操纵;部分会计人员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 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进行某种操纵, 肆意侵害公司利益, 甚至发生经济案件。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所面临风险的应对策略
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创新。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确认、计量、披露和控制的会计体系, 从会计方法与管理上加强对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很有意义。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颁布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涉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 形成一个整体, 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 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但上述准则仅对广义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做了一定规定, 并没有特别针对衍生工具进行描述, 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会计处理风险不断加大, 应在现有会计准则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针对衍生工具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准则, 以及适时丰富修改会计制度。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 必须将相关交易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对交易潜在损失或收益进行确认量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对于衍生工具的确认分两步进行, 分别运用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方法, 按照相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实质上已全部转移”来判断确认与否。为使衍生工具在不活跃市场上可以真实地确认, 准则还应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确认方法。为增强套期保值确认问题的有效性, 应合理指定套期工具, 采用恰当方法,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比如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中介绍的方法联合加以确认。为防止在“打包”确认中出现损益对冲, 应将衍生工具的打包标的, 根据风险种类和风险大小进行分类, 分别情况处理, 将风险不同的交易区分开“打包”, 要特别注意对高风险的交易单独确认。
(2)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应真实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 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公允价值是一种不具有偏见性的计量属性。因衍生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 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 反映为对当前金融工具影响的市场估计。IASC根据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 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 分别规定有不同的计量基础。但客观环境的变化可能使管理当局持有衍生工具的目的改变, 以前选择的计量属性不再客观;管理者也很可能根据当期经营业绩情况,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量属性;分别采用不同计量基础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合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除两种情况外, 仍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之外, 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这是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和面向风险的。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制定对公允价值评估的相关规范,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制等。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列报与披露。财务报告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披露做了详细规定, 需披露内容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和性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政策、套期保值及有效性评价、未来风险 (包括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 预测及管理当局的风险控制政策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应通过在表内列报和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两种方式发布。前者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及时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至少应包括: (1) 一般信息。如衍生工具的性质、内容、条件、面值、期限以及持有目的 (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 等。 (2) 相关会计政策。包括衍生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初始和后续计量、会计政策的变更等。 (3) 公允价值有关信息。包括公允价值估计的方法及理由, 资产负债表日后公允价值的变化趋势等。
2.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内部控制组织。
企业应当健全以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 明确不同级别人员在衍生工具投资方面的权限和职责。
(1) 董事会和管理层。董事会负责设置有关机构, 划分职责权限, 制定或审批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易规则、风险控制程序和方法, 并定期检查、评价执行情况。管理层负责建立具体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高管应充分估计和控制衍生工具的风险以及价值, 做出是否进行交易及交易策略的决策, 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交易人员。
(2) 交易执行部门。该部门是专门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部门, 应严格执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程序和规则, 在考虑过去业绩、交易员经验与专业技能、定价与计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内部控制质量、预期交易量、办理清算能力等因素基础上, 设立不同层次限额。由具有足够的专业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人员严格依照授权交易。
(3) 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的重要特点在于其独立性, 它应与交易执行部门完全分离, 专门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计量和监督, 评价投资收益或损失额度、投资目标实现情况。对交易伙伴的品行、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调查评估, 制定相应信用政策, 设定授信额度, 管理信用风险;逐日对衍生金融资产的组合及交易的风险与损益、市场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计测分析, 研究改进符合企业需要的风险计测系统, 设定风险限额, 提出定价建议, 管理市场风险。
(4) 监督部门。公司可以专设监督部门, 也可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行使监督的职责。包括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品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设计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及有关部门和员工对既定政策的遵循性;评估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业绩;调查重大的违反限额、未经授权交易及差异。监督部门应及时将所发现问题报告给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 以便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3. 健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机制。
应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报告机制等。
(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如现金流量状况、交易量上限、当日头寸数量上限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急计划等, 以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体企业的风险状况, 测量企业所能承受的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及趋势, 进而确立可能从事的交易范围。
(2)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系统。它建立在风险识别基础之上, 根据风险程度高低, 按不同比例 (综合风险系数) , 结合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最大损失额, 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 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3) 建立动态的风险监督系统。根据会计核算信息, 结合其他资料, 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事中研究分析, 确定其风险变化情况, 调整风险准备金,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4) 建立有效的内外部风险沟通机制。在内部建立畅通的、贯穿各层次和部门的沟通渠道, 以保证最高管理层能及时了解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基层员工及时向最高管理层报告重大事项。对于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相关信息, 建立越级上报制度。管理层和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参加研讨会、定期与投资专家研讨、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等, 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 评估其对企业所持衍生工具的影响。
(5) 建立风险审计防范系统。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 除建立完善的事前预测与事中监督系统外, 还要加强事后的审计防范, 发现风险预测和监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整个风险防范系统的效率。
4.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具体控制。
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易过程采用程序控制、责任控制和考核奖惩控制等具体控制政策。建立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业务操作控制管理系统, 制定衍生工具交易的授权、执行、监控和报告程序。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 对交易操作、头寸授权及交易监督等岗位职责具体明确, 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 确定允许交易的业务品种, 设立合理的金额限制、止损点、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风险暴露限额等。对不同级别操作人员规定不同授权权限,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在交易活动中有越权或违规行为的人员有明确的惩处制度。负责衍生品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高管与负责交易的高管分开, 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主管和交易员实行定期轮岗和强制带薪休假制度,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公司内部程序化。在投资运作前先进行项目预测与评估, 针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风险分别制定总的和分项的投资风险限额, 由财务部门负责审批可行性;在投资运作过程中, 主要操作人员定期向财务部门呈报近期交易资料情况及分析, 以便财务部门随时掌握金融衍生品的盈亏动向,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交易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 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 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 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会计研究, 2008;1
[2].刘文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问题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8;2
[3].孙振富, 张林.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商业经济, 2010;3
[4].张梅.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4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推荐阅读: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06-2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09-29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11-23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探讨12-09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12-16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09-24
金融衍生产品06-06
衍生金融市场07-20
金融衍生物07-05
个人金融衍生业务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