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衍生

2024-09-13

风险衍生(精选12篇)

风险衍生 篇1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 又称金融衍生品,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 (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 , 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类价格指数等。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第一, 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只需要很少的初始投资就可以进行较大金额的投资操作,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交易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不同市场之间, 标的资产价格的差异, 或者同一市场上不同时点之间, 标的资产的价格差异来赚取利差。

第二, 衍生性。衍生性是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其他基础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础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它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或其他商品的资产组合作为标的, 其价值随着其标的物价值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就是衍生性。

第三, 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实物价值, 只是代表了获得收益的一种权利, 其持有者只需适时买入或者卖出即可获利, 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的资产, 而且是金融虚拟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

第四, 设计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 相对于其他金融工具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构造往往会较为复杂, 导致其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 难以明确风险所在, 更不容易正确地利用。

第五, 复杂性。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人员在研发过程中, 往往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将各种要素分解、组合, 开发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一般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 同时在业务人员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

第六, 高风险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杠杆性、多样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得当则可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的目的, 但如果操作失误则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使持有者破产。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最初是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但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演变, 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而且是难以控制的高风险。

(一)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点

第一,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双重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演变而来的金融产品, 其高风险除了包含自身运作过程中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外, 还要包含由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过来的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总体风险应为金融市场各种风险与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之和, 这就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双重性。

第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未知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约定, 因此它的交易时间和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损益属于“表外项目”, 很难甚至根本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和损益程度。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不透明性使得它很容易隐蔽亏损, 潜藏风险。

第三,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以无限放大。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金融衍生品都要经过多次分割与包装, 在市场上经过多次转手。这样, 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危机涉及面扩大, 风险也被一次次地放大。

(二)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第一, 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化的随机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都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原因。双方所签合约的实质就是针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为了获利, 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以几十倍的基差去买卖衍生产品, 一旦价格突变就会使这类产品风险猛增。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双方来说, 披露的相关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 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 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 这必然影响双方掌握的信息的全面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 从宏观层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技术现代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难度, 而这一市场的外部监管不力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大大增加。英国巴林银行的案例, 就暴露出了英国监管部门和新加坡监管当局的问题。

第三, 从微观层面分析。内部控制不严密, 缺少对交易人员的有效监督, 是造成金融衍生工具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把握不好交易的具体细节, 不能对交易的产品种类、期限、杠杆系统以及时机等事宜作出明确的规定, 都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重重。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风险, 掩盖风险, 推迟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但它并不能减少风险, 更不能消除风险,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其严重程度往往大大增加。我们不能只看到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避险的一面, 不能因其能够带来巨额利润而冲昏头脑, 要时刻警惕这把双刃剑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而且要做好风险监管和防范。

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十分复杂, 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有限, 私人评级机构也不可能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充分了解, 因此, 所谓加强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最终使得危机愈演愈烈。可见, 外部监管得力对于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十分重要。

(二) 适度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创新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作支撑。当金融创新走过了头, 就可能给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是典型的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 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 如果运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三)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 这种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 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 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 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或完成, 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 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 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

(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是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 中航油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 由于严重违反内部控制程序, 授权和止损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导致巨额亏损。与此相反, 所罗门公司由于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在发现了来自计算错误的期权头寸的交易损失后, 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从而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制度, 以及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风险评估制度、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各阶层人员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 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及时审阅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此外, 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葛涛.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与监管刍议[J].商业会计, 2009 (13) .

[2]、郭卫东.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6) .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 .

[4]、李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 (6) .

风险衍生 篇2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43-04

1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目的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应首先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即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目的在于,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充分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给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从而对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收益与高风险、投资(投机)与套期并存,以及其交易的复杂性,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详尽具体,充分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原则:①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②只有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才给予披露;③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具有可理解性;④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应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

总之,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本着充分披露的原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示作出规范,并要求按规定及时披露,披露的内容应尽可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避免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规模和水平有限,但从近年来国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节奏将加快。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副主任叶春和此前也表示“目前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而我国要在健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就必须依靠会计这个信息服务系统,发挥其监督职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显然,传统会计模式难以胜任此项工作,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防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二是建立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至今我国还未颁布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准则。建立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是势在必行。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

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产生的损益的确认也是需要在准则中予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对损益项目的会计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这就使得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未实现的损益无法得到及时的反映,而这部分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且会进一步影响到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控制。显然,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确认方面的一大缺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准则,一方面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另一方面,对于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列示,这说明尽管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所发展,但对于未实现损益仍没有将其作为收入予以确认。因此,针对衍生金融工具是未来某一时期履行的合同的这一特点,在会计准则中,适当突破收入实现原则,将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期间内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及时计入报告当期,可提前化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潜在风险,与会计界倡导的稳健主义原则也相吻合。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

3.1 合理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初始净投资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初始净投资额的,如金融远期合约、利率合约、利率互换,其在合同签订时就没有初始成本,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言。另一类是对市场条件变化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它们自签订到实际交割过程中的价值变动在历史成本原则下都得不到反映。而根据前文论述,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此没有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作出明确规定,这可能导致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将根据自身的管理意图选择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法,而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因此,我们在准则中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作出适当的规范。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最终目标,但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即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现阶段也无法对所有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目前我国实行表内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应循序渐进,待条件成熟之后,方可实行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公允价值会计。

3.2 逐步建立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实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是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则是前提。为此,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但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不太熟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等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首先,我们应理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在现有及以后修订的准则和制度中对公允价值和现值会计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明确的指导,使会计人员逐步认识和理解公允价值。其次,规范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这种技术方法。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估价计量公允价值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①继续建设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②健全与完善监管机构与机制;③建立专门机构对证券市场与相关数据进行评估;④建立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加强数据的管理;⑤加快计价模型的研究,根据现实情况对计价模型的前提条件进行调整,使其假定性更加合理,以及被计量的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变量更符合使用模型的条件,提高计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4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建议

在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问题后,针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现状,笔者建议,采用变通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式。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报表模式的改革需谨慎从事,不宜过快、过宽,实务中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当前,我国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应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

5 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发展中,国债期货从推出到关闭仅30个月的事实,暴露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内部风险管理的不健全,前面的案例分析,也充分说明要防范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见图1。

(2)制定合理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业务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的度量;②风险限额;③资讯系统。

(3)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的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

内部审计指企业的稽核部门对其各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树立各阶层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架构;详尽的工作手册;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

内部审计需以内部控制原则为准绳,做好以下几点:担任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员一定要对金融衍生工具有足够的认识,识别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系统上的不足;提供改进这些弱点的建议,每年最少进行一次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

6 衍生金融工具各种类型风险的内部管理

(1)市场风险的内部管理。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任何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不履行责任而导致的风险,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工具交易最为严重。

(3)流动性风险的内部管理。由于流动性风险多出现在新兴金融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市场上,所以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若市场需求不大,那么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流动性必然较差。另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使用了高新技术,运作比较复杂,较难为常人接受。因而市场管理者要对已有和刚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工作,以增加客户对该工具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和认识的增加代表着客户的增加,客户的增加又代表着流动性的增强。还有,按照单个客户要求特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往往会缺乏交易对手,流动性更差,这时交易商和客户要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加以明晰,使其明了风险。

(4)操作风险的内部管理。操作风险是因负责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出现差错,导致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风险。此外,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清楚规定每个交易员的交易范围及限额:每次交易必须立即向结算部报告、列明已知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对手、数量、种类、价格等等,由结算部单独与对手核对;在可能情形下使用标准事约;所有交易必须由结算部,而不是交易部报告输入电脑系统,以保证交易的准确性,财务部必须知道交易的详细资料以拟定盈亏,准备资金。

(5)法律风险的内部管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知金融衍生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条例的制订,使法律能够跟得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的实际。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若以抵押、保证金等方式参与交易,要明确交易对方的抵押品或保证金能否弥补交易的损失,并清楚列明对方违约时应该支付的罚金。

7 衍生金融工具的外部监管

7.1 政府的依法监管

政府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应是宏观的、全局的和基础性的。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进行监管,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为市场管理创造一个有法可依、有纪可守、有章可循的有利环境,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交易按照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7.2 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

成功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行业自我约束管理与之相配合,衍生金融工具行业协会,是指由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理论研究的学者、交易参与者以及政府管理者等组成的民间行业组织,是金融工具市场自我管理协调的联合会。它以“行业自治,协调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行使职权,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和“自治性”的特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是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7.3 交易所的自我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一种组织化的有序市场,其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交易所。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指交易所通过制订各种规则来规范其交易活动。在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三级管理体系”中,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整个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它为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供可靠的基础,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4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框架,改变分散的、孤立的、静态的风险防范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从总体的视角考察,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基础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内容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网络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分析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

按照系统结构的特征,我们把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放到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就能够达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相互协调地去实现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组织分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子系统、金融企业会计防范子系统和审计防范系统。

(1)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它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本监管系统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性。其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

(2)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是指防范金融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它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础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析子系统。

(3)审计防范系统。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工作量不小,单靠金融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借助审计力量,动员各方参与,形成一个以金融会计为主,审计防范参与的大防范体系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会计防范质量的客观要求。

金融审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授权形式可分为内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和外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内部审计防范是由本级金融企业授权于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针对金融风险的情况,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风险防范、审明风险责任、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的过程。外部审计防范系统由两个层次构成:①政府审计防范,即由政府授权审计部门对银行风险进行审计防范;②银行授权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风险进行审计防范。

综上所述,只有对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原则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因此,会计必须尽快改变。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应该对传统会计准则作出修改和补充,使其适应一般的会计原则。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适合衍生金融工具的要求,但是公允价值在全面实施上还有难度,所以在我国现今对衍生金融工具实行表内历史成本计量和表外公允价值及其相关信息披露的会计模式是比较适合的。在金融市场监管上,政府就应处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体系中核心的地位,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政府也应该建立完整的报表披露体制,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并且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Deriva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Risk Question Research

Lei Hongmin

Abstract: The article in derives the overseas home to grow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search in the foundation,from to grew in the tool transaction the risk recognition to begin,to study the deriva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risk internal control with the exterior supervision,had the strong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风险衍生 篇4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是指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金融衍生产品和经营传统的金融产品一样, 也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但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复杂性和表外性, 其风险特征和传统金融产品有所不同。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实践表明, 只要遵循谨慎经营的原则,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可以得到管理和控制。

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不间断的动态积极管理, 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识别 (确定风险源) 、风险衡量 (衡量总风险) 和风险监控 (控制净风险)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丰富的数据积累以及先进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是分不开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上述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计量, 基于V a R和其他风险统计计量的模型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衡量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认为风险控制就是消除风险避免损失, 但是, 风险管理只是金融机构活动的一部分, 金融机构的活动还包括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则要承担风险获得收益, 金融机构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因而风险管理应该尽量降低公司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 而增加公司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全面管理的范围内。

一、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或基础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违约, 没有如期履行全部义务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典型的信用风险事件是交易对手破产。一般来说, 场外交易 (O T C市场) 的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比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因为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是标准化交易合同, 交易对象由结算公司承担, 结算公司确立的一整套制度, 如保证金制度、盯市策略等, 大大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 信用风险比较大。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第一大风险, 但相对比较容易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额 (最大的可能损失额) 不同于传统的 (或基础) 金融产品。传统产品, 如贷款、债券和现金交易, 交易对手交换的是合同的全部金额或本金, 其信用风险额等于本金。所以传统产品的信用风险也就是本金风险。而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不交换本金 (一些外汇合同除外) , 其信用风险额远远低于交易的本金, 通常不到本金的2%。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手违约后, 只能以新的合同来替代, 所以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等于合同的替代成本。

金融衍生产品合同的信用风险额并不固定, 它随着决定合同价值的基本变量而波动。如在以固定利率支付和浮动利率支付的利率互换合同中, 如果合同期内利率上升, 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上升, 支付浮动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就会下降。

在对信用风险评估时, 需要了解两个问题:如果交易对手即时违约, 如何确定替代该合同的成本;如果交易对手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违约, 预期替代成本是多少。前者的计算比较简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采用衡量到市价法计算。后者的计算相对难一些。交易商通常用蒙特卡罗 (M o n t e Carlo) 或历史模拟法或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算。一般要对基础产品和变量的波动性及其波动对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价值的效应进行模型分析, 然后衡量潜在成本的预期风险即平均风险和最大或最坏情况下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提醒人们, 由于数据限制和模型的适用性, 信用风险模型不是市场风险模型的简单延伸。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和模型建设。巴塞尔委员会1999年《信用风险管理原则》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在5个方面 (建立适宜的信用风险环境、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经营、保持适当的信用管理、信用衡量和监控、对信用风险的足够控制和监控人的职责等) 提出了1 7条原则。

衡量O T C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时还要注意两点: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双边冲抵协议 (close-out netting agreement) , 则信用风险额是冲抵后的净值;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降低信用风险的双边抵押协议, 则持有抵押物的一方信用风险将因此降低。

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 (Tanya Azarchs, 1997) , 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所有风险中最大的风险, 但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没有银行经营表内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大。因为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 银行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都是投资级, 高于一般信贷客户的平均等级。美国大型银行在其年度报告中显示, 95%以上交易对手评级都是投资级, 标准普尔发现交易对手的平均评级是“A”。此外, 不同类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不同。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实证研究, 股票和商品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较大, 利率类合同普遍比货币类合同信用风险小。利率合同中, 利率互换信用风险最大, 期权次之, 远期信用风险最小, 这可能是因为国际上远期利率合同的期限通常很短。交易所交易的产品, 如期货的信用风险最小。

二、加强市场风险的衡量与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 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 是指随着市场变化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变化是指利率工具、股票和货币市价波动水平的不利变化。市场风险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

金融机构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只一种, 通常是一个产品组合, 因而要在产品组合风险净值的基础上管理市场风险。一个交易商的产品组合通常包括许多相互抵消的头寸,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组合的总体风险水平, 剩下要进行套保的风险就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在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践中, 开发了一些衡量市场风险的模型和方法, 如J.P.Morgan开发的Riskmetrics。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是Va R (valueat-risk, 即在一定时间范围一定价格变化下头寸或组合的最大潜在损失) 。

对两类基本的金融衍生产品——远期类和期权类产品的市场风险要区别分析和管理。远期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比较简单, 风险控制和管理也比较容易。远期类产品通常没有大的凸性风险, 其主导风险是全价风险, 因此对远期类产品只需进行相对静态的套保。而期权类金融衍生产品包含的风险却复杂得多, 而且, 期权价格和其基础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非连续的, 即期权对基础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性随着基本产品的价格变化而变化。期权和基础产品之间关系的动态性要求风险经理对期权类产品进行动态套保,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价格的变化随时对基础产品头寸进行调整。动态套保风险较大, 成本较高。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 但相对难以衡量。比起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程度取决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意向和决策决定着市场风险的保留程度, 是全部抵消风险还是保留一定的风险头寸。管理信息系统也很重要, 它显示着本企业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头寸的情况。如果金融市场足够发达, 市场上存在足够用于冲抵的金融工具, 从理论上说, 金融机构可以将所有的市场风险进行冲抵。利率上升时升值的合同可以用利率下降时升值的合同或证券进行套保或匹配。拥有大规模销售网络和熟悉市场供求状况的大交易商通常可以签订互相抵消头寸的金融衍生合同, 交易商还可以用表内交易, 如用政府债券来进行套保。但是, 现实中头寸的抵消并不完全, 或者存在时滞。通常存在基差风险或期限的不匹配, 这样在某些市场条件下两种工具不会出现方向相反金额相同的变化。未完全套保的头寸潜在风险很大, 而且市场风险外部人很难衡量。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衡量市场风险模型的复杂性, 对市场风险的公开信息披露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可喜的是, 国外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商一般遵循谨慎的经营原则, 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 很少有明显的投机行为。

三、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问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和工作流程。传统的证券和信贷业务中也存在操作风险。但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操作风险格外重视。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很多。操作风险可能由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造成, 如执行出错、簿记错误、结算错误、合同错误等;也可能由于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造成, 如超过限额交易、不当交易、欺诈、洗钱、关键人员出错等;还可能由于系统出现问题, 如计算机程序错误、模型或方法错误、衡量到市价出错、管理信息有误、I T系统出错、通讯出错等等。一些最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复杂的定价和套期保值的数学模型。如果这些模型本身的有关说明和建立模型的假设基础不正确或未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使用这些模型的机构将可能遭受较大损失。随着科技的发展, 金融机构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 潜在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大量的交易操作依靠计算机进行, 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 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实践中, 一些操作风险就是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人员越权操作或错误判断市场行情而引起的。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因为交易员利森越权违规交易日经2 2 5股指期货造成巨额亏损;2001年英国联合爱尔兰银行在美国的巨额损失也是因为其交易员违规操作造成的。

由于操作风险范围很广, 其风险具有发生频率低、损失额大的特点, 所以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比较困难。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尚未成熟。一些机构往往使用一些替代方法, 如现金流的规模、固定成本等。由于衡量操作风险很困难,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突显重要。操作风险主要依靠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来防范。内部控制的类型因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和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建立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对交易员的交易活动和头寸进行严格的人员和系统控制;对参与交易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2) 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政策, 对信用控制和管理报告进行详细的规定; (3) 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的独立性; (4)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5) 建立良好的后台支持系统, 包括对交易的确认、支付和会计处理等。

四、完善制度建设, 防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法规或合同等方面原因而导致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尽管金融机构在传统的贷款和其他金融交易中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风险更为突出。这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快、交易过程较复杂有关。

造成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的原因很多, 如合同条款不适、交易对手法律行为能力不够、法规模糊等。OTC市场交易双方签订的主协议或补充主协议的抵押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或签约人无权或未经授权签订, 即越权签订而造成协议无效;合同格式、条款不符合当地法律标准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OTC交易可能违背有些行政区的相关法律或按照有关法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在交易所进行而造成合同无效。即使双方签订的合同构成了对双方有效、合法、有约束力的要件, 但合同的一些内容仍可能无效。如主合同下的冲抵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破产, 而破产方的代理方可能被允许“拣樱桃” (c h e r r ypick) 而遭受损失;抵押协议的抵押物接受方可能因为拿不到抵押物而遭受损失, 或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不能立即清算抵押物而遭受损失。在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初期,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与既定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不相适应。场外市场使用抵押品带来的法律风险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防范法律风险, 要求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人员深刻认识和理解金融衍生产品和相关业务, 使用标准化的合同和条款 (如I S D A的标准合同)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此外应该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外部监管。立法者、监管者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 (1) 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和法规, 消除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 (2) 和金融衍生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交易商和最终用户充分合作和沟通, 确立有效的的合同格式;明确参与者, 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基金公司和其他机构签订合同的能力;明晰双边抵消安排和抵押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和多边抵消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明确金融衍生交易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等。 (3) 统一和规范税收和会计标准, 制定详细的会计和报表原则, 并力求和国际惯例接轨。 (4) 加强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还具有流动性风险, 它是指由于到期的资金或抵押物需求 (按照抵押协议可能要求进一步提供抵押物) 太大而无法满足时导致的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果存在托管方 (如按照抵押协议, 抵押物由第三方托管) , 则还存在托管风险, 它是指由于托管人破产、疏忽或欺骗行为而造成托管物损失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风险, 交易双方也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风险衍生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采用贴现方式发行的一年期债券,面值为1000元,发行价格为900元,其一年期利率为__。A.10% B.11% C.11.11% D.9.99%

2、对设备使用寿命的评估主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__。A.设备的物质寿命 B.设备的物理寿命 C.设备的经济寿命 D.设备的技术寿命

3、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受理的表述错误的是__。

A.申请人应填写申请表,并按银行要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B.贷款银行可联系借款人就读学校协助工作

C.如果借款申请人提交材料不完整.贷款受理人可直接拒绝申请

D.经初审符合要求后,贷款受理人应将借款申请表及申请材料交由贷前调查人进行贷前调查

4、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完全取决于设计专家,因为该方法所选取的指标和每项指标的权重都靠专家的经验来决定,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是对__的评价。A.内部衡量法 B.基本指标法 C.积分卡法 D.标准法

5、最早成立的政策性银行是__。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银行

6、金融市场上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是__。A.货币存单 B.国债

C.银行承兑汇票 D.公司债

7、下面哪个不是非常进取型的客户喜欢的投资工具__ A.期权 B.期货

C.开放式股票基金 D.外汇

8、基金认购采取的原则是__。A.按账户分摊

B.金额认购,面值发行 C.未知价 D.先进先出

9、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有__家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A.27 B.42 C.37 D.26

10、下列属于借款人挪用贷款情况的是__。A.用流动资金贷款支付货款 B.外借母公司进行房地产投资 C.用流动资金贷款购买辅助材料 D.用中长期贷款购买机器设备

11、假设某银行今年的净利润为5000万元,负债总额为450000万元,股东权益总额为50000万元,则该银行资产利润率为__。A.1% B.2.5% C.3.5% D.5%

12、个人汽车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借款人须持续按照贷款银行的要求为贷款所购车辆购买指定险种的车辆保险,并在保险单中明确第一受益人为__。A.借款人 B.担保人 C.贷款银行

D.借款人直系亲属

13、“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属于__。

A.可疑类贷款 B.正常类贷款 C.次级类贷款 D.关注类贷款

14、下列不属于无形资产的是__。A.土地使用权 B.专利权 C.商誉

D.递延资产

15、可赎回债券往往规定有赎回保护期,常见的赎回保护期是发行后__。A.1—5年 B.1—8年 C.5—10年 D.10—15年

16、某1年期零息债券的年收益率为18.2%,假设债务人违约后回收率为20%,若1年期的无风险年收益率为4%,则根据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得到上述债券在1年内的违约概率为__。A.0.05 B.0.10 C.0.15 D.0.20

17、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汇票的__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余额的可靠资金来源。A.承兑人 B.背书人 C.保证人 D.出票人

18、银行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和管理是紧紧围绕着保障本金的__而展开的。A.效益性 B.安全性 C.流动性 D.周转速度

19、下列关于质押与抵押区别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

A.质权的标的物为动产和财产权利,抵押权的标的物以动产最为常见

B.抵押权的设立不转移标的物的占有,而质权的设立必须转移标的物的占有 C.抵押权人没有保管标的物的义务,而质权人对质物则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D.一物只能设立一个质押权,可设数个抵押权

20、下列不属于常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是__。A.平均年限法 B.年数平均法

C.双倍余额递减法 D.年数总和法

21、金融市场可以按照__分为发行市场、二级市场、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A.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B.金融产品的期限

C.金融产品交易的交割方式 D.金融工具发行和流通特征

22、以下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A.收益率高 B.安全性高 C.灵活性好 D.信用度高

23、下列关于战略规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信用卡扩展规划中,认真评估与其收入增长率、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要求等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 B:战略规划必须建立在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基础之上,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

C: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以盈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 D:战略规划应当从战略层面开始,深入贯彻并落实到宏观和微观操作层面 E:重组

24、下列声誉风险管理中不是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责任的是。A: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原则和操作流程 B:独立设置声誉风险管理职能

C:负责识别、评估和监测声誉风险状况 D:征询最大多数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E:重组

25、下列不属于企业管理状况风险的是__。A.企业发生重要人事变动 B.最高管理者独裁

C.银行账户混乱,到期票据无力支付

D.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短期利润为中心,并且不顾长期利益而使财务发生混乱,收益质量受到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下列不属于个人经营类贷款中专项贷款的是()。A.中国银行的个人商用房贷款 B.交通银行的个人商铺贷款

C.中同光大银行的个人工程机械按揭贷款 D.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助业贷款

2、__又叫做辛迪加贷款。A.项目贷款

B.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C.银团贷款

D.贸易融资贷款

3、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包括__。

A.个人以高于银行同类利率支付利息,向公众集资

B.某企业发现自己持有的汇票作废,在购买原材料时继续使用

C.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客户财务以帮助其优先办理业务 D.银行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毒品犯罪组织开立了资金账户 E.违反货币管理法规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

4、“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需要诉诸抵押和保证”属于。A:正常类贷款 B:关注类贷款 C:次级类贷款 D:可疑类贷款 E:著作权

5、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个人质押贷款特点的是__。A.贷款风险较低,担保方式相对安全 B.时间短、周转快、贷款额度小 C.操作流程短 D.质物范围广泛

6、下列关于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__。A.违约风险仅针对个人而言,不针对企业

B.结算风险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C.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

D.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多,且容易获得

7、下列是理财产品的各种特征的比较,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A.理财产品Z承诺2年后支付本息共5000元,理财客户要求的年收益率为4%,则该产品的价格是4629.6元

B.理财产品Y要求投资者购买时投入3000元,以后每月月末投入500元,2年后支付本息和共18025元,则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4.6% C.理财产品X要求投资者购买时投入3000元,以后每月月末投入500元,该理财产品承诺的收益率为5%,则为了准备20000元资金购买电脑,应该持有该产品32个月

D.理财产品W的年收益率为4%,承诺购买以后每月支付500元利息,则其价格应该是12.500元 E.以上说法皆正确

8、根据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准则模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保障股东: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保证所有股东的公平待遇,包括少数股东和国外的股东。所有的股东都应该在他们的权利受损时获得有效的补偿机会

B.董兼职能: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监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同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

C.利害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将认可法律和互相协商赋予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并且鼓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工作机会和持续推动企业财务健康等方面积极合作 D.内部控制: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要素的支持,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

E.咨询透明:治理结构应该保证公司所有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得到披露,包括财务状况、业绩、所有权和公司治理情况。

9、个人抵押授信贷款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__。A.借款人还款情况

B.借款人工作单位变化情况 C.借款人收入变化情况 D.担保变化情况 E.借款人健康状况

10、“直客式”个人汽车贷款模式贷款流程的第一步是__。A.客户选车

B.客户准备所需材料

C.到银行网点填写个人汽车贷款借款申请书 D.银行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

11、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__构成。A.理事会 B.全体会员 C.准会员 D.会长

E.常务理事

12、如果办理保险后反悔,应及时办理退保手续,与此相关的正确规定为__。A.在10天反悔期内可办理全额退保,过期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B.在10天反悔期内可办理全额退保,但需支付退保手续费,过期则除支付手续费外,已缴纳保费将不退回

C.在5天反悔期内可办理全额退保,过期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D.在30天反悔期内可办理全额退保,但需支付退保手续费,过期则除支付手续费外,已缴纳保费将不退回

13、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包括__。A.安全性高 B.信用度高 C.灵活性好 D.流动性差 E.收益性高

14、一般保证人在__情况下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A.法院判决保证人担保的债务非法

B.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 C.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上述权利

D.保证人事后发现该债务还有第三人以物作担保 E.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

15、任太太每年年初将5000元现金存为银行定期存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以单利计算,第三年年底的本利和是16200元 B.以复利计算,第三年年底的本利和是16232.3元 C.年连续复利率是3.92% D.若每半年付息一次,则第三年年底的本息和是16244.97元 E.若每季度付息一次,则第三年年底的本息和是16251.43元

16、与一般企业面临的风险相比,银行面临的风险的特征有__。A.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

B.银行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C.银行风险的外部负效应巨大 D.银行风险更难以识别

E.银行的所有风险都可以通过衍生金融交易进行对冲和抵消

17、从业人员在向客户大力推荐本机构的产品时,应对__进行披露。A.产品所涉及的法律、政策、市场风险 B.产品的性质

C.产品的设计过程

D.产品的最终责任承担者

E.银行在销售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18、以下关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规定正确的是__。A.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按法定贷款利率执行 B.2008年10月27日新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C.个人住房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D.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实行合同利率,遇法定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

E.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按商业性贷款利率执行,下限放开,实行上限管理

19、下列关于现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现值是以后年份收到或付出资金的现在价值 B.可用倒求本金的方法计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C.现值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D.由终值求解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E.现值和终值成比例关系

20、对银行机构风险状况的监管主要包括__。A.建立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预警机制 B.建立高风险银行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

C.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及时进行预警

D.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包括停业隔离整顿,给予流动性救助,资产负债重组,以及关闭清算,实施市场退出等

E.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体系建设等

21、对基金的申购赎回诉述中,错误的是__。

A.开放式基金的收购赎回,由基金管理人负责办理,基金管理可以委托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机构代为办理

B.基金管理人应在每个工作日办理基金的申购赎回

C.“未知价格”进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是基金交易的基本规则 D.开放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

22、《商业银行法》禁止对关系人提供信用贷款,其目的不包括__。A.提高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B.防止信贷活动中的内幕交易 C.创造公平公开的贷款环境 D.创造银行最大收益

23、假没未来经济有四种可能的状态:繁荣、正常、衰退、萧条,对应地发生的概率是0.3、0.35、0.1、0.25,某理财产品在四种状态下的收益率分别是50%、30%、10%、-20%,则该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是__。A.20.4% B.20.9% C.21.5% D.22.3%

24、根据运作机制,划分的风险预警方法不包括__。A.黑色预警法 B.黄色预警法 C.蓝色预警法 D.红色预警法

风险衍生 篇6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其自从产生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投资者保值、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在财务报表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既然“衍生”于基础商品,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衍生产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产品特性复杂

“火箭科学家”(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的别称)像玩魔方一样,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4.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类。

1.宏观风险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类别的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测量和监管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逐渐失效。

(2)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仅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并且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了,而且使传统的财务报表变得不准确,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经营透明度下降。

(3)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现代化的金融技术理论层出不穷,使风险控制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是电脑设备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升级换代,使这些金融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大显身手。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风险依然存在,随着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

(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的取消、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高流动性,并由此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2.微观风险

(1)管理层的认识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而这通常不为一般企业的高层领导所了解,他们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难以准确地把握交易时的具体细节,不能对交易的具体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

(2)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不严密,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机制的过度使用。许多公司把交易员的业绩与薪水联系起来,有的还实行利润分成,这对调动交易员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

(4)越权交易。虽然有的决策者对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交易赚取巨额利润时,并不一定会检查交易过程中是否有越权行为,违规盈利的交易员反而会受到表彰,以致风险意识逐渐淡薄,逐步加大交易金额,调高风险系数,使交易与原来决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相背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确认和计量

会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确认的三个标准,即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主要以表外业务形式存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首先分析会计要素确认的定义性。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都强调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而衍生金融工具是衍生于金融资产、商品、指数的一种金融契约,一种承诺。在合约签订日,交易并未实际发生,也不能保证将来一定发生,即使发生,交易也是在未来日期结算。显然,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传统定义,因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国际会计准则中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IAS32和IAS3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原本想制定一项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在IAS第 3 2号准则出台后,迫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急于建立一套核心准则的压力,暂出台了IOSCO第39号准则作为lAS第32号准则的继续。IAS第32号准则对金融工具下的定义强调了金融资源及权益工具的转移,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避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不谈。在IAS第32号准则中给出了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当且仅当企业成为合同缔约方时,企业都应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会计报表中以会计要素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8年6月颁布的 SFASI33中,将资产与负债定义为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从而绕开了“过去交易和事项”的规定。该准则还认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只要这种变动能可靠计量,企业就应于期末确认其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以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关于这一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再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一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二是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三是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已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四是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

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资金运动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或确定,使之转化为定量化数据或会计信息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要保证可计量性和可靠性。

计量属性即计量基础。对于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由于利率或汇率的频繁变动,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与初始确认的价值差异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和监督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变化,就势必要扬弃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FASB在所通过的115号准则中,突破了传统的计量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销售两类证券价值,即采用现行会计模式中很少使用的“公允价值”。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的类别都可能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加以确认,如果需要确认,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价值去计量。考虑到我国已加入WTO,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分阶段地客观地反映企业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值得借鉴的。

“公允价值”。按照FASB针对金融工具给出的定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自愿、非由于强迫性的清算销售而在当前交易中达成的该工具可予以交换的金额。如果一项金融工具具有可应用的公开标价,那么,金融工具应予以披露的公允价值就是此项工具在交换中的产品单位数乘以其市场价格。”(FASN0107)按照FASB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具体代表还是市场价格、现行价值及现值。值得注意的是,计量属性的并用仍是一个方向。例如,初始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 而后续计量则可采用公允价值。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采用“混合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终止确认时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计量原则,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在初始确认时,以实际交付的金额计价,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而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时的计量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或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来获取,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活跃性、不够健全,而且交易规模较小,在市价的公允性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以估计确定。

具体的说,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在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

三、总结

如果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并列示于报表,首先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需要我们在定义资产和负债时能摆脱时间、形式的束缚,把握其风险与报酬实质转移的标准。审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少列资产多列负债,该原则对风险极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单个高风险的、涉及金额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务必要进行单项确认与列示,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相关情况。

同时,考虑计量问题时,还应该注重各个国家的国情。我国在解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所产生的问题之前,保持混合计量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菲力普斯指出:“会计理论变革的核心实质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相关的监督机构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计量技术的日趋提高,困扰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研究 篇7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按基础工具的类别, 可以划分为基于利率工具、外汇工具和股指期货工具。从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看, 根本原因在于能满足各种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对经济和金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我们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也很明确, 即是规避风险。这就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风险管理。

第一, 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 但是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 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 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 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 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 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 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第三, 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一般而言, 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 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减少信息不对称, 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 提高定价效率等。

最后, 进一步拓展金融机构服务范围,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 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 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0000亿美元,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己占总收入的40%至60%。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类

我们知道, 与传统的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一般会有许多风险, 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另外有时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由于采用的具体工具不同, 在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尽相同。其中, 有的工具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 有的工具则就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通常依照人为控制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有技术上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它的防范一般主要是通过各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来实现, 如前后台的分离, 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之问的分离, 各种交易都应有规范的程序, 对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定期的检查和控制等等。在2002年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案例, 就是由于交易的前后台没有分开, 对交易员的监督不健全, 致使内控出现巨大漏洞。所以,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强监督, 操作风险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第二,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 它通常会给各国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进而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 衍生工具交易也一样, 对信用风险控制不到位也会带来很大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要考虑交易对手的守信额度, 要根据交易对手的资金状况、偿债能力、资信评级等, 确定守信额度, 所以这些都是在守信管理的要求下进行的, 以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由于市场的波动造成的。它的防范对银行技能、相关支持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知道, 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当前, 建立在利率、汇率基础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随着基础工具的风险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 最终因其消失而消失。

第四,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由于衍生工具中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受到法律的认可, 同时所遇到的交易对手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等等。由于各国或地区法律环境不同, 这都会导致操作方式和依据的惯例也会有所不同。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现状及其发展

近30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必然产物。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的。这使得国家对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态度慎之又慎。相应地, 我国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也相对单调, 范围也十分有限。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 尤其是大力培育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 金融衍生品市场始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就应该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宏观方面来看,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 也已经发展成为GD P总量超过300000亿人民币的经济体, 其规模为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企业作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 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对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规避风险也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 国际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市场价格变动剧烈, 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也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商品价格、汇率、利率风险, 已经成为广大企业重要共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 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会进一步迅速扩大, 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强, 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 对规避市场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远期外汇交易等, 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另一方面, 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也会引发整个市场对汇率、利率衍生工具以及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的需求。

四、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措施

日前, 我国银行业的衍生业务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在市场化改革和现货市场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同时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因此, 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 一定要形成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这其中包括形成市场规则的稳定性、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市场运作的规范性等等。这是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基本条件, 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加强金融监管, 并做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来实现。

第二, 加强会员管理制度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员进行资产控制, 看其是否拥有与交易相适应的可用流动资金数额。对所有会员实行保证金管理, 在会员与客户之间形成较为合理的双重程序, 并增强结算保证能力。

第三, 进一步建立健全结算制度。通过结算机构直接介入交易, 从整体上充分发挥结算系统的机制功能。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保证金每日结算有效运作, 而且可以防止损失累积, 做到控制风险, 并能够及时发现运营和业务上的漏洞。

第四, 及时完善信息披露。不断改进信息披露规则, 提高有关会计和信用评估等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 可以使市场参与者有效地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监控。

第五, 不断地加强监管制度建设。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复杂性, 同时涉及标的资产自身风险及交易对乎违约风险, 这更对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制定提出了考验。而目, 金融衍生交易大多需要进入国际市场, 市场规模更大, 不确定性更强, 需要有高度统一的国际化监管体制。

最后, 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 国内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应参考国际惯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 各大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基于会计标准的资金业务绩效考核系统, 这也是内部运作的关键问题。

此外, 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一定要按照国际惯例去做, 尽量避免因政治因素和宏观政策需要而对市场运作进行不恰当的干预, 避免使各大商业银行额外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也可消除市场对监管的权威性和监管能力的怀疑,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摘要:近30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 尤其是大力培育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和考察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其宏观风险防范应从金融衍生市场机制形成、会员管理体制、资金结算制度、交易规则、监管规则及运行机制等六个方面去努力。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去做, 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风险上做到有效防范和应对。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程晓, 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研究 [J], 金融研究, 2009 (1) , 12-13.

[2]、张荣, 金融风险防范与对策 [J], 中国财政观察, 2008 (9) , 28-30.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浅议 篇8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 目前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通常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通常包括外汇买卖、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在这些基础投资工具之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形式, 是金融资产保值、投资及防范金融危机等的结果。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定义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 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货、掉期 (互换) 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 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争论的焦点。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 但是近些年来从开始的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已经开始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近几年来, 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接踵而来, 而这些危机均于金融衍生工具挂上了钩。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特征

1、高风险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健全的市场体系, 但与其他市场工具一样, 也因存在外部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具有各种风险。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技术性强, 交易程序复杂, 定价难度大等特征,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资信优良的大型金融机构有能力依赖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利地创新设计、发行销售及运用这类工具。尽管这些工具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效益增长做出了贡献, 但其交易的风险也总是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上, 一旦一家银行突然倒闭或无履约, 那么整个衍生品市场将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2、杠杆性。杠杆性是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 投资者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 便可得到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押金或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这种强大的杠杆效应, 既能以小搏大, 获取暴利, 同时也会成倍放大风险, 造成巨额亏损, 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衍生为一个投机性极强的工具, 一旦运用不当, 便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衍生工具金融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基础资产运用之外却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征, 尤其是当金融衍生工具对应的基础工具是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时, 金融衍生工具便具有双重虚拟性, 成为典型的复合经济形态 (symbol economy) 。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产生的后果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规模会大大超过基础工具市场规模, 甚至远离基础市场, 而一旦出现严重背离便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效应。金融衍生工具在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潜在风险源, 一方面表现为前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杠杆性和虚拟性而使其投机能量巨大, 从而更进一步加剧其风险性, 甚至成为国际投机者冲击一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工具。

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正是凭借娴熟的投资技巧, 运用外汇远期与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 先后冲击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及港元, 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一)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要性分析

1、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入WTO后, 我国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市场, 经受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考验,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市场在内的完备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规模的扩大, 股市风险激增, 客观上要求推出国债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工具。

2、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规避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规避现货市场风险价格、套期保值。远期合约、期货等衍生工具都是为规避风险而产生的, 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控制是境外成熟市场通用的做法。

3、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需要,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届时, 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将立即引发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和原则

1、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指导着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工作的开展。

(1) 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 防范金融风险。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 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即时清算, 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 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 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 树立并完善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 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 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

(3) 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就是金融服务的理念。必须尽快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 并以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实施监管。金融监管的服务性是建立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是平等市场主体基础之上的, 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只是完成不同的职责, 提供不同的服务或产品。

2、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原则

(1) 市场监管与发展相协调原则。20世纪90年代,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试点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培育, 忽视了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 导致最终失败。1995年, 中国发生“三二七国债事件”, 万国证券公司因此发生10亿多人民币的亏损而倒闭。因此,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偏废其一。

(2) 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任何交易最基本的要求, 市场信心是任何金融系统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对市场有信心, 市场信心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才可能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服务。

(3) 保护合法投机原则。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 投机交易是套期保值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要求, 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 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有人提供风险资金并愿意承担风险。

(4) 强化自我约束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 对交易者进行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 督促金融衍生交易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强化自我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的要求

1、必须明确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应确定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策略, 包括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要制定并批准与保险机构的目标、战略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指导性原则。

董事会应确保公司在没有制定指导原则和操作程序并通过审查之前, 不得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置于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总体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

董事会必须确保通过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 他们能够按一定形式定期接到有关风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 这种信息能为他们所理解, 并据此可以对风险程度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2、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应建立一个正式的组织框架来监督和管理投资活动的一切内在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配置充分的资源, 以便对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确定公司金融衍生工具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主要风险的具体界限, 这些界限应与该机构总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资本充足性相一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界限确定之后, 还要制定有效的程序, 以确保这些原则和界限的执行情况能够受到充分监督。

3、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所有从事监督、控制和审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确保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符合授权原则和程序, 并受到充分的监督。负责评估、监督、清偿和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职能部门配置充分的资源, 并与业务部门分离。

公司内部审计计划要覆盖其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确保及时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操作系统的缺陷。内部审计工作应由称职的专业人士担当, 应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总体效率, 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 监管手段如何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特点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结合我国实际, 并参照国际上对金融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 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彻底清理, 使之与当前金融发展相适应。

2、尽快制定金融法律实施细则。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清理, 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 使之便于操作, 对各地区、各金融单位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实行向人民银行报批制或备案制。

3、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 提前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新的业务能够规范开展, 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顾功耘.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M].北大出版社, 2007.

[2]郑振龙, 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3]叶永刚, 张培.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4]唐波, 莫暻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J].经济法文集, 2006.

[5]杨迈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研究 篇9

一、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要素的有效性

财务报表要素也称会计要素, 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表要素共同构成概念结构的基础层次。有了财务报表要素, 才能进一步对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 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或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现金、现金等价物、清偿企业所承担的负债以及其它对企业有价值的东西。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之时, 相关的控制权或义务己经形成。并不是说, 只要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就应该将其作为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只有为企业所控制的排它性资源或将来要牺牲的经济利益涉及对另一个主体的义务时, 才能将其称之为资产或者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 签约一方的义务同时意味着另一方的权利。如果合约是不可撤销的, 那么在签订之时, 其中一方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另一方就得到某种权利, 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自签订之日起, 其相关的权利或者义务就已经形成。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计量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会计的目标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量化信息, 而生成量化信息的过程就是会计计量。可以说,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 会计计量主要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 计量单位是指被计量对象按某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 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按对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动是否进行调整, 可分为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一般使用名义货币单位, 除非存在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 才采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的探讨, 主要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

三、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 一是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1.持有至到期日或较长时期的衍生金融工具, 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基于被套期保值的头寸一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2.为套期保值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即被套期保值的头寸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 采用套期保值的工具也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3.其他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述按持有目的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的办法欠妥。首先,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管理当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很可能会改变, 这样, 以前选择的计量属性就不恰当, 不客观了;其次, 管理者很可能根据当期经营业绩的情况,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量属性, 主观随意性较大。再次, 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合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 这将是一次规模浩大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列报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会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 它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也就是说, 不论人们怎么强调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重要性, 其最终结果总是要通过会计报告体现出来。

一般来讲, 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最初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 与之相关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社会各界要求改革会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衍生金融工具的一般信息。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内容、条件、面值、期限以及持有目的等, 对于企业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 应详细说明持有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2.相关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会计政策的变更等。3.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对于估计的公允价值, 应说明其估计的方法及理由。

五、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自由化, 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高风险的工具, 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关心企业过去事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且更加关心经营的过程及其风险。目一前, 国际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还没有广泛被接受的模式, 这样大大降低了相关信息的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降低了对投资者的透明度, 当问题一旦出现的时候, 广大投资者就会成为受害者, 所以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

摘要:当前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众多,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文章基于此主要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相关问题, 以期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会计

参考文献

[1]、李艳, 成涛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6, (12) :22-23

[2]、刘敏, 刘云.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诠释[J].会计之友, 2007, (2) :69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8-13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研究 篇10

一、完善会计理论, 化解传统会计理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冲突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处理, 其原因正是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标准, 不可按传统会计标准来处理。突破传统财务会计框架, 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 改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传统会计理论在定义资产和负债会计要素时, 其立足点均在于:一是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二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减。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在合约到期之前, 仅表明一种意向, 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一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二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标准。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资产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也不应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要扩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分为确认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

(二)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提出了挑战。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 其初始投资包括保证金、手续费等, 与实际产生的合同权利或义务存在很大差距, 都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本身的价值, 也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价值一般会追随标的物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属性应该能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也应进入财务报告, 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说, 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 是投资者的需求, 是由公允价值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对于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OTC产品, 其市价往往很难获得, 或其交易规模有限, 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价值。如果以模型来计量公允价值, 如何避免主观性以及审计师如何应对都是巨大的挑战。

对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当前针对非活跃、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 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 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 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 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 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 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三)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列示与表外披露在现实需求的冲击下不断变革, 但仍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冲击。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没有揭示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为了充分披露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必须及时地披露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

2.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冲击。

传统的报表信息一般是定期披露的, 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频繁, 金额巨大, 而且价格波动剧烈, 要想在财务报告中及时、充分地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是很困难的, 因此, 传统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这一需要。

3.传统损益表的局限性。

传统损益表中的利润通常是指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不包括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减。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性大, 其持有利得或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初始净投资, 这种因市价变化而产生的持有利得或损失, 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收益。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不仅要求确认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已实现的损益, 而且要求确认并计量未实现的损益。传统损益表无法列报在既定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增减, 不能真实反映核算期间的实际收益。这不利于报表使用者运用会计报表进行预测、决策。

如何向报表的使用者充分及时地提供企业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及对企业的影响等信息, 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潜在的损失或收益进行披露, 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考虑在“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下再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 使得计量方式在报表上一目了然, 方便报表使用者, 提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附表, 并在“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中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 以供投资者做出判断。明细表中应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持有目的、初始投资、现行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同时在附注中阐述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各种风险, 其中较大的风险优先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这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一般市场波动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等信息均应在附注中披露。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 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 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 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二、建立健全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于2007年3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新内部控制规范突出强调以下内容:一是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的控制措施;二是强调监督检查职责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三是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根据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内部控制。

(一) 职责分工控制

企业应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 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形成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批准、审核、会计等职责分工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二) 授权与审批控制

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 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 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 (签章) , 做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三) 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直接接触和处置,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 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四) 会计系统控制

新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衍生金融业务会计制度,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 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 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确保企业财务报告中衍生金融业务的信息真实、可靠和完整。

(五) 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明确衍生金融业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 及时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 全面反映其活动情况, 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六)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信息, 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定期对企业衍生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分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等方面的业绩指标, 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兑现奖惩, 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七)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信息系统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建立与本企业衍生金融产品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

三、完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尽管我国第1632号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评估时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本身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比较复杂,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属于新的领域。因此, 新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能否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予以有效指导还很难确定。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是对财务报告中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即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 考虑管理层做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是否使得已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其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不对被审计单位与衍生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或对这些活动的控制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遍使用, 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为金融工具业务相关主体, 包括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还不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出台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阅准则和其他业务鉴证准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体系。

四、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时控制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链管理新理念的形成, 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了信息化和价值化管理, 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系统, 这种变革给会计监管提供了机遇: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会计实时控制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 (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 信息,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以实现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一直是遭受批评最多的方面。在实务中, 各国一般都要求年报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 半年报在2个月内报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瞬息万变, 4个月、2个月以前的信息, 已经很难反映投资者的适时风险, 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期相距甚远。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是发展的趋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来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 能够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 实时提供财务报告,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 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力与避险力, 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五、强化政府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衍生品交易高杠杆的特征极易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

市场准入的控制是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风险性,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衍生品市场实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也许会遭到部分企业不能套期保值的抱怨, 但有鉴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内部控制混乱等现实, 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应该一方面要对拟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严格审查, 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能否到交易所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门槛。对入市资格严格把关, 如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重要事项的审批等。通过这些监管, 可以把不合要求、资质低下的企业排除在市场大门之外。同时还可通过对上市交易的衍生合约的审批和上市品种的控制, 从总体上把握交易风险和规模, 使衍生金融交易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协调。从短期来看, 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人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六、建立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风险衍生 篇11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是一种交易发生在未来的合同,合同的标的物均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存在的风险比传统金融工具更大,其主要风险在于以下三个:

(一)市场风险

在金融衍生工具所有的风险中,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存在于每一个衍生产品中。由于其交易价格随着市场不断变化所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合同到期时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如有巨大的差别,就很可能为交易者带来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负责任的完成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而造成另一交易方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行为之外,再加上在场外交易的信息不能保证及时畅通和真实性,信用风险极其容易爆发。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合同确认书不充分,对方是不合法授权或合同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法院宣布该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本身不具有法律效益。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本身是具有风险的,而且它的交易涉及因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所以我认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监管体制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乃至于国外经济组织在监管机构方面尚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依旧无法真正了解怎样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其所具有的特征就决定了它的风险客观存在并且贯穿始终。从合约的签订到交易结束,很多不可控因素如经济、市场、天气等很容易引起最终的实际价格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该合约的最终交易也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对其风险的监控有很大的难度。

三、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制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时有序的审查分析各项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并及早诊断出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巴林案中,里森用虚假的神秘账户进行衍生品草种,以造成大批交易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虚假交易并进行核实。

(二)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提高从业者的道德素质

监管金融衍生工具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协调,对于不可控因素如何做好预测、预防,这不仅需要对金融衍生行业的本质有所了解,更需要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从业者熟悉与衍生工具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三)明确企业内部职門间的职责划分

明确的职责划分能够有效的进行系统控制,是防止不规范或者越权交易风险的第一道防护线。对于金融业务而言,职责划分尤为重要。巴林银行倒闭最大的教训就是对各个职位的职责不加划分,从而为里森从事未经授权的业务并操纵交易数据提供了方便。

(四)建立内部审计评价机构

由于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导致里森能够顺利从巴林银行总部拿走大量资金并且独自决定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不了解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就不能及时审查出其中的蹊跷,这一因果关系就进一步导致巴林银行最后的损失,知识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应对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来进行补救,防止危机进一步的扩散而影响整个金融机构的运行。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风险情况报给企业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责令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

(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纰漏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风险控制中重要因素。它可以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各部门互相沟通,可以获取相关的真实信息来实现风险的控制。在巴林案中,虽然衍生产品市场已经逐步发展全球化,但是整个市场并没有统一的交易规则,巴林总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东京股票交易所却受制于机构和部门。

四、小结

目前,我国衍生工具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十八大提出加大经济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体制对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1次主席会议通过,已于2011年1月5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进行衍生工具市场的完善,这不仅是对衍生工具交易行为的合理化监管也是对交易市场和交易者双方的保护,其最终目的旨在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总体健康发展。这些法规条款如能得到有效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衍生工具风险内部控制。所以不仅仅要针对衍生工具业务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进行贯彻和实施,并在整个交易市场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秩序,谨防类似于巴林银行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尼克.里森.《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1996.10.

[2]李明辉.《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控制:国外经验及其启示》.2007.

[3]燕文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2009.10.

[4]李明辉.《从巴林银行案和中航油事件看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管理,2006.4.

[5]卫青.《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及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与应对策略 篇12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固有风险。

(1) 信用风险。指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 致使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双方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极易引发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远期、金融互换等场外交易中, 场外交易中银行或交易公司仅充当中介, 能否如期履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资信。而场内交易中因所有交易均由交易清算中心进行, 信用风险一般不易发生。

(2) 流动风险。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场内交易合约因标准化程度高, 市场规模大, 消息灵通, 交易者可随时斟酌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抛补, 流动风险较小;而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每份合约基本都是独具特点的, 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 流动风险大。

(3) 市场风险。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包括因市场利率、外汇汇率和标的资产价格波动而产生的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风险。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使现行会计准则对其会计处理规定存在一些局限。现行会计准则对大多数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负债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 使得利润表和综合收益表的项目难以分类;衍生金融工具有自己的特性, 且其不断创新性使会计业务复杂化, 需要有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规范。如近年来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和在不活跃市场上进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其终止确认问题非常复杂;对于套期保值的会计确认, 我国会计准则只介绍了主要条款法、比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但对如何使用没有明确规定;当前公司对相似衍生工具进行“打包”确认时只显示打包资产的整体风险, 不能恰当显现个别工具的风险。此外, 控制权确认及转让时是否应考虑“打包”影响, 是分别终止确认还是整体终止确认, 现行会计准则并无定论。这些诱使公司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确认方式、对冲盈亏甚至调节利润。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风险。现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能完全满足会计实务需要。在不存在活跃公开市场, 同时又不存在独立评估机构时, 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可靠地计量。报表中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 也可能由于公布日和报告期之间的时间差相关性不够, 对外部报表使用者造成影响。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风险。现行会计准则只要求附注披露有关利率和信用风险, 而对于货币、商品价格变动等一些其他市场风险的披露并未强制要求。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披露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和假定, 但没有强调对无公开标价的贷款和企业自身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假定, 使得这些披露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现行信息披露不能充分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不能使经营者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 不能使监管部门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实行有效监督。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控制风险。

指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带来损失的风险。首先, 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 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 及时向领导层提供科学化决策所需反馈信息, 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领导层决策失误。其次, 日常控制程序对衍生金融工具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如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不需或只需极少初始净投资即可进行大额合约交易, 现金支出限额控制方法作用有限;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常与公司发展战略相联系, 而高管既制定发展战略, 又直接控制风险巨大、瞬息万变的衍生工具操作, 使投资战略制定、交易规模授权和交易过程监督等内部控制所依赖的不相容职务不能有效分离;衍生工具千差万别, 其创新速度远快于内部控制方式和程序的变革;衍生工具操作的专业性也对内部控制人员提出很高要求。

4. 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的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人员对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不熟练, 专业素质不高, 操作行为不规范, 易发生会计差错;在市场有效程度和监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 易通过合约签订时间、计量方法选取来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操纵;部分会计人员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 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进行某种操纵, 肆意侵害公司利益, 甚至发生经济案件。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所面临风险的应对策略

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创新。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确认、计量、披露和控制的会计体系, 从会计方法与管理上加强对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很有意义。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颁布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涉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 形成一个整体, 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 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但上述准则仅对广义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做了一定规定, 并没有特别针对衍生工具进行描述, 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会计处理风险不断加大, 应在现有会计准则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针对衍生工具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准则, 以及适时丰富修改会计制度。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 必须将相关交易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对交易潜在损失或收益进行确认量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对于衍生工具的确认分两步进行, 分别运用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方法, 按照相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实质上已全部转移”来判断确认与否。为使衍生工具在不活跃市场上可以真实地确认, 准则还应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确认方法。为增强套期保值确认问题的有效性, 应合理指定套期工具, 采用恰当方法,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比如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中介绍的方法联合加以确认。为防止在“打包”确认中出现损益对冲, 应将衍生工具的打包标的, 根据风险种类和风险大小进行分类, 分别情况处理, 将风险不同的交易区分开“打包”, 要特别注意对高风险的交易单独确认。

(2)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应真实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 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公允价值是一种不具有偏见性的计量属性。因衍生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 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 反映为对当前金融工具影响的市场估计。IASC根据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 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 分别规定有不同的计量基础。但客观环境的变化可能使管理当局持有衍生工具的目的改变, 以前选择的计量属性不再客观;管理者也很可能根据当期经营业绩情况,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量属性;分别采用不同计量基础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合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除两种情况外, 仍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之外, 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这是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和面向风险的。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制定对公允价值评估的相关规范,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制等。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列报与披露。财务报告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披露做了详细规定, 需披露内容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和性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政策、套期保值及有效性评价、未来风险 (包括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 预测及管理当局的风险控制政策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应通过在表内列报和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两种方式发布。前者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及时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至少应包括: (1) 一般信息。如衍生工具的性质、内容、条件、面值、期限以及持有目的 (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 等。 (2) 相关会计政策。包括衍生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初始和后续计量、会计政策的变更等。 (3) 公允价值有关信息。包括公允价值估计的方法及理由, 资产负债表日后公允价值的变化趋势等。

2.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内部控制组织。

企业应当健全以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 明确不同级别人员在衍生工具投资方面的权限和职责。

(1) 董事会和管理层。董事会负责设置有关机构, 划分职责权限, 制定或审批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易规则、风险控制程序和方法, 并定期检查、评价执行情况。管理层负责建立具体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高管应充分估计和控制衍生工具的风险以及价值, 做出是否进行交易及交易策略的决策, 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交易人员。

(2) 交易执行部门。该部门是专门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部门, 应严格执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程序和规则, 在考虑过去业绩、交易员经验与专业技能、定价与计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内部控制质量、预期交易量、办理清算能力等因素基础上, 设立不同层次限额。由具有足够的专业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人员严格依照授权交易。

(3) 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的重要特点在于其独立性, 它应与交易执行部门完全分离, 专门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计量和监督, 评价投资收益或损失额度、投资目标实现情况。对交易伙伴的品行、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调查评估, 制定相应信用政策, 设定授信额度, 管理信用风险;逐日对衍生金融资产的组合及交易的风险与损益、市场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计测分析, 研究改进符合企业需要的风险计测系统, 设定风险限额, 提出定价建议, 管理市场风险。

(4) 监督部门。公司可以专设监督部门, 也可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行使监督的职责。包括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品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设计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及有关部门和员工对既定政策的遵循性;评估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业绩;调查重大的违反限额、未经授权交易及差异。监督部门应及时将所发现问题报告给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 以便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3. 健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机制。

应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报告机制等。

(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如现金流量状况、交易量上限、当日头寸数量上限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急计划等, 以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体企业的风险状况, 测量企业所能承受的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及趋势, 进而确立可能从事的交易范围。

(2)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系统。它建立在风险识别基础之上, 根据风险程度高低, 按不同比例 (综合风险系数) , 结合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最大损失额, 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 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3) 建立动态的风险监督系统。根据会计核算信息, 结合其他资料, 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事中研究分析, 确定其风险变化情况, 调整风险准备金,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4) 建立有效的内外部风险沟通机制。在内部建立畅通的、贯穿各层次和部门的沟通渠道, 以保证最高管理层能及时了解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基层员工及时向最高管理层报告重大事项。对于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相关信息, 建立越级上报制度。管理层和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参加研讨会、定期与投资专家研讨、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等, 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 评估其对企业所持衍生工具的影响。

(5) 建立风险审计防范系统。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 除建立完善的事前预测与事中监督系统外, 还要加强事后的审计防范, 发现风险预测和监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整个风险防范系统的效率。

4.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具体控制。

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易过程采用程序控制、责任控制和考核奖惩控制等具体控制政策。建立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业务操作控制管理系统, 制定衍生工具交易的授权、执行、监控和报告程序。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 对交易操作、头寸授权及交易监督等岗位职责具体明确, 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 确定允许交易的业务品种, 设立合理的金额限制、止损点、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风险暴露限额等。对不同级别操作人员规定不同授权权限,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在交易活动中有越权或违规行为的人员有明确的惩处制度。负责衍生品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高管与负责交易的高管分开, 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主管和交易员实行定期轮岗和强制带薪休假制度,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公司内部程序化。在投资运作前先进行项目预测与评估, 针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风险分别制定总的和分项的投资风险限额, 由财务部门负责审批可行性;在投资运作过程中, 主要操作人员定期向财务部门呈报近期交易资料情况及分析, 以便财务部门随时掌握金融衍生品的盈亏动向,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交易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 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 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 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会计研究, 2008;1

[2].刘文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问题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8;2

[3].孙振富, 张林.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商业经济, 2010;3

[4].张梅.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4

上一篇:几何特征检测论文下一篇:胆管梗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