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2024-10-21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共12篇)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1

摘要:我国已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 资本市场迅猛发展, 但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仍不完善。近几年,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又成为金融界探索的热点。在认识和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和风险种类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管理和防范, 是安全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保障。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防范

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衍生金融工具,其不断壮大的规模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行为规范。这一期间,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股票衍生金融工具、利率衍生金融工具、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等也纷纷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既是重要的规避风险工具,也是巨大的风险源,如何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也称派生金融工具。指的是具有一定形式的金融工具和其他合同。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的衍生金融工具有远期和期货、期权和互换,以及具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 虚拟性。指金融衍生工具是虚拟资本,体现了虚拟资本的二重性。 (2) 契约性。指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签订的一种信用合约。 (3) 杠杆性。运用虚拟衍生工具进行交易时不必交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缴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小博大。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

指因交易方无法履行契约而造成我方经济损失。企业应在考虑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评估价格或利率变动的基础上来衡量总信用风险,建立独立信用管理机制来降低交易对象的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

指由于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虽然规避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初衷,但由于交易将各种原本分散的风险集中于少数衍生市场上,稍有闪失,风险将成倍放大。

(三)流动风险

指合约双方无法继续履行合约风险。很多情况下,由于企业不能以满意价格迅速出售金融资产而导致此类风险。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决定了风险的大小。

(四)操作风险

指不适当的制度、管理及控制、人为错误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在交易的记录,风险的衡量,交易对方规定程序、限额以及政策的遵循上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操作风险。

(五)法律风险

指因合约无法履行或草拟条文不足引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无法保障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合法性使其游离于法律管制之外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风险成因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双方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衍生市场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产生了许多新产品,加大了监管难度。此外,交易者无法低成本地得知双方的信用状况,以及经纪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长了金融交易跨度。投机取巧的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收益率的各种证券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保险公司作为担保,然后再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买给其他金融机构。

四、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工具和防范的措施

从表1中,我们发现,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发生了各种交易亏损事件,其中不乏世界赫赫有名的大公司以及超大数额的经济亏损。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和防范是相当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金融主体内部自我监督管理

在金融主体内部要建立风险决策机制和内部监管制度,内容包括对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型、止损点位、交易流程的限定以及不同部门的职责分配等。除此之外,提升内部控制力度,严格把关交易程序,建立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机制,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同时加重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

(二)强化信息披露

金融衍生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衍生市场运作效率,促进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系统性风险。信息的披露只要包括一个机构的整体经营目标、风险策略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等,同时也包括用于记录交易行为的会计行为证明。

(三)建立风险审计防范系统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在建立完善的预示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事后的审计防范,发现风险防范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整改,提高风险防范系统的效率。

五、总结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既能有效规避风险,又会让人陷入高风险的漩涡。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高风险,通过各种途径对其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以便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正面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波.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03) .

[2]宁国祥, 金春, 侯颖.透过次贷危机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J].黑龙江金融, 2009 (04) .

[3]刘素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 2010 (03) .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2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篇3

我国自从1994年实施中资企业强制结售汇后,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为了鼓励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从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放宽企业开立外币结算账户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在使用外汇时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告别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作法,逐步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达到8.11元人民币/1美元以来,截止到2008年11月18日的6.81元人民币/1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19%,这无疑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此,汇率风险这个词汇也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趋势减缓,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美国为主要目的地的中国出口企业的压力。然而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剧烈升值,却不对称地加大了以欧盟为主要目的地的出口企业的压力。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对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进出口企业进口或出口货物的价格,尤其对一些远期合同更是如此。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绝大多数都是以美元结算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对于进口企业来说,意味着从国外所购买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了,企业的进口成本从而下降;反之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了,如果实际价格不能随之提高的话,必然会给出口企业带来损失。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家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的厂家与客户签订了总金额10万美元的合同,期限为2个月后货到付款,签订合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6.8259元。在此期间,假设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5%,等到两个月后企业收到国外付款时,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已变成了6.7235,折算成人民币汇率净损失为10240元人民币。再假设企业的利润为10%,那么仅由于汇率波动一项,就造成企业利润下降1.5%,占企业预期利润的15%。

面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企业要求银行提供帮助来规避汇率风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一些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他们对远期保值的要求非常高,许多银行也看中了贸易金融巨大的发展前景,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纷纷推出了相关业务产品。

目前,企业可以使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有:远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责任、外汇期权、保理和福费廷等,下面就几种比较常见的规避汇率风险工具进行简单的介绍。

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是指确定汇价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客户事先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按合同规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申请办理结售汇业务。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事先约定将来某一日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的汇率,因此对于一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有收、付汇业务的客户来说,远期结售汇可以帮助企业锁定当前成本,有效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

远期结售汇的汇率是以市场为基础确定的,其期限有很多种,以当日的外汇即期汇率加减升水、贴水的方式来表现。升水、贴水以及平价分别用来表示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反之,平价则汇率保持不变。如果企业在实际收汇或付汇日来办理结售汇业务,无疑等于将自身直接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如上面所舉例子中那家出口服装的企业。如果企业能事先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就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财务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消除或降低企业所蒙受的汇兑损失。

以上面那家出口服装企业为例。如果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后,预期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将要升值,于是要求与银行同时签订一份期限为两个月的美元对人民币远期结汇合同。银行根据市场上两个月后的预期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给客户报价6.7650元,客户接受该价格,合同规定在两个月后的某一天,银行按照6.7650元的汇率给客户结汇10万美元,则该企业就成功将成本锁定在了合同中的6.7650元,可以少损失人民币4150元。

由此可见,远期结售汇业务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上几个主要国家货币波动比较大的时期,更是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应当注意的是,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锁定当期成本,保值避险,而非赢利。企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为了追求未来可能的获利机会,而置风险于不顾。

保理和福费廷

保理是指卖方/供应商/出口商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以一定的折扣出售给保理商,由保理商承担有关风险。福费廷则是指延期付款的大宗贸易交易中,出口商把经进口商承兑的,并按不同的定期利率计息的,通常由进口商所在银行开具远期信用证无追索权地出售给出口商所在银行或大金融公司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这两种金融产品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相似点在于,通过这两种方法,保理商或提供福费廷的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贸易项下融资,企业均可以在即期收到账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远期汇率波动的风险。区别则在于福费廷多用于中长期交易而非短期,通常出现在以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贸易交易中。由于信用证是独立于贸易合同之外的独立文件,依靠的是银行信誉而非企业的商业信用,因此,福费廷业务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避免信用风险,优化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而不是保值。

目前,这两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福费廷作为一种灵活简便、有效的融资方式,在市场上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银行都把该业务作为争夺客户资源的一个有力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福费廷业务中银行使用Libor加一定的百分点作为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其中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缩写)是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即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现在市场上主要使用的有3个月、6个月的Libor。Libor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每天都在变化,而银行从市场上筹集资金进行转贷的融资成本,通常是几家指定的参考银行在规定的时间(一般是伦敦时间上午11∶00点整)报价的平均利率。

所以企业在采用福费廷业务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海外利率的波动。一般来说,美元升息,美元的Libor利率也相应提高,那么就意味着企业的借款成本也随之增加。针对这个问题,有的银行推出了利率调期交易来帮助企业降低相关的风险。通过该交易,企业可将原有的浮动利率贷款转为固定利率贷款,避免由于美元加息造成的利率升高、利息增长,从而降低财务成本。

外汇掉期保值

外汇掉期保值是国际外汇市场上一种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即在买进或卖出一种货币的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由此因汇率变化造成的外汇买卖盈亏,可由远期交易的盈亏来弥补。如: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一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客户按照约定的即期汇率和日期在银行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并在约定的到期日按照约定的汇率与银行进行反方向的交易。

从远期来看,人民币还要经历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性,各商业银行也在推出各种金融产品,来帮助企业防范汇率风险。企业在选择汇率保值工具前,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即大多数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都是以防范风险为主要目的,而非赢利,并且应及时和银行进行沟通,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工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对企业来说,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调整外汇资产的规模和种类,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拓宽产品市场,则是企业长期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4

与本源资产相比,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具有极高效率的商品。而通常风险的定义大多被理解为:“未来收益的不稳定性程度”, 通过对于目前市场上交易较为活跃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基于这种不稳定性原因的划分, 可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类为三大类:

(一) 可计量的风险。所谓可计量的风险, 主要就是指这种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量是可以通过数字指标进行计量的风险。进一步细分, 可计量风险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或利率发生变化, 导致所持有的资产组合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最常见, 同时也是最需要被重视的一种风险,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计量化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

2、流动性风险。一般意义上,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种:

(1) 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 指的是由于市场发生急剧变化, 而难以以合理的价格迅速的持有或处置资产组合产生的风险。在市场情况急剧的向某个极端发展时, 这种风险容易产生。

(2) 资金短缺风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看, 这种风险就是由于手头资金减少而影响结算所产生的风险。

3、结算风险。当交易的资金结算难以顺利进行时产生的风险可称之为结算风险, 如相互交换利率的掉期交易。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发生破产等问题而产生违约事项, 不能从其持有的头寸中获得预期经济效果而产生的风险。

(二) 不可计量的风险。不可计量的风险与可计量风险相对而言, 就是指不可计量的风险。这类风险通常是由于市场环境缺陷、交易程序出现问题而引起的。一般可分为三种:

1、法律风险。所谓法律风险, 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效果或合同的权利义务方面, 没有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定义, 而导致的无法获得当初所期待的经济效果, 甚至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2、操作风险。所谓操作风险, 是指因负责进行风险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出现程序差错, 而导致的不能正确掌握市场风险, 或是由于计算机出现操作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而出现的风险。同时还包括由于灾害、操作错误而导致当期交易数据的计算机出现错误而引起损失的风险。此外, 也包括因工作程序、责任体制不明, 而影响结算准确性, 或发生作弊行为的风险。

3、会计税务风险。这种风险是指,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缺乏明确的会计税务准则所引起的, 无法获得当初所期待的会计或税务上的效果, 甚至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在进行特殊交易时, 常会出现这种风险。

(三) 其他风险。所谓其他风险, 就是指以上两种风险之外的风险, 如系统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及控制

(一) 从会计计量角度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一般来讲, 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首选会计计量。这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防范一方面可以活跃市场, 同时也能够保证市场秩序稳定。而要对这衍生金融工具从会计计量角度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 首先就必须要求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相关权威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对金融交易及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 提供一个公允价值能够真正实施其效果的统一并开放的健康市场环境。其次, 还需要提供会计计量方法的操作性。衍生金融工具是不断发展创新的, 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会逐步显现出其不足, 这就要求对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细化其应用, 加强计量方法的实务操作性。此外, 会计从业人员也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 通过业务培训, 学习衍生金融工具及会计计量的相关知识, 以此来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二) 从统计报表角度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一般来讲, 金融从业人员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统计报表的查阅, 而通产许多统计报表信息并不完整, 这就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发现和防范造成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要进一步的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并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及应用的规范, 掌握其各种性能, 保证其相关的信息能够在统计报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披露, 以供及时的发现、防范和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三) 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首先, 企业领导及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必须提高, 要让其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保证其在遵守内部控制准则的前提下, 提升其实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操作水平和知识技能, 更好的完成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并对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防范和有效的控制。其次, 还要积极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建立起独立、高效的风险评估机构, 及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及分析, 辨识相关风险的危险程度及程序,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总结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着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应用以及不断创新发展, 对金融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引起了各界对风险防范及控制的重视,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防范及控制。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自出现以来, 由于其具有规避价格变动风险、可套期保值、获得投资收益等相对优势的存在, 使其在近年来无论是在品种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种杠杆效应, 在极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而要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获得经济利益, 就必须要重视对其风险的防范及控制。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控,会计计量

参考文献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5

在应用金融工程防备风险的理论中,应综合思索如汇率走势预期等方面的要素来到达最佳的保值升值目的,金融工程为风险转移提供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关键词:金融工程;外汇风险;应用

金融工程概述

金融工程是包括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腕的设计、开发和施行,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的发明性的处理。尔后,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nce Galitz)提出了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他以为“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如今的金融构造运行重组以取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金融工程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手腕为人们发明了价值,在这过程中买卖双方虽然所持观念不同,但都取得了所希望的结果。此外,相继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众多在本质上相同的定义。综合归结不同的表述,金融工程包括了金融产品的设计、定价、买卖战略、金融风险的管理等普遍的内容,其目的是为各类金融问题提供发明性的处理计划,经过自创工程管理的理念及依托各种工程技术办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拓扑、仿真模仿、数据库等众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完成。金融工程的众多定义突出理解决金融问题的“创新性”和“发明性”。大致能够从三个层次去了解其含义:一是发明出完整新的金融产品,如第一份期货合约的产生;二是对原有的产品设计理念的创新应用,如在商品买卖所推出金融期货作为新种类;三是合成或重新组合已有的金融产品,如债券与期权组合出可转换债券。金融工程早期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范畴,比方,商品期货的呈现为投资者锁定了将来某个时间的商品价钱,躲避了价钱动摇的风险。固然金融工程包含了一切金融产品发明和金融问题的处理过程等以创新为特征的更普遍范畴,但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工程的早期应用范畴也不断是其中心内容。

金融工程在风险防备中的特性及优势

普通而言,金融工程风险管理能够做到在不改动原有风险趋向的状况下,设计一个风险趋向与原有业务刚好相反的头寸来对冲风险,完成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风险的圆满中和。详细来说,与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相比,金融工程具有以下的特性及优势:第一,定量化与模型化产生高精确性。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是经过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来运行的,在产品的发明设计中引入了工程思想和数学建模等技术,使得开发出的新型金融产品定量化和模型化。应用定量化和模型化的产品,使得经济主体在管理风险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以目前管理风险的主要工具金融衍消费品为例,由于其设计是以某一原有金融产品为根底,所以其价钱也随着该根底工具有规律的动摇,从而可以精确地运行风险对冲。第二,市场化使得时效性强。金融产品的市场化是金融工程风险管理产品化开展的必然趋向。只要市场买卖才干够使原来在机构内部处理或承当的风险得到分散。随着金融产品市场化的开展,市场活动性的进步,可对市场价钱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响,使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大大加强了。第三,规范化与集中性招致的本钱优势。经过金融衍消费品的场内买卖能够将风险转移,同时买卖的规范化和集中性使得寻觅买卖对手的信息本钱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了较低的买卖本钱。此外,财务杠杆方式在金融衍消费品的集中买卖的普遍采用,运用少量的保证金就能运行大额的买卖,进一步节约了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资金本钱。第四,产品设计发明性具有更大的灵敏性。金融工程在产品设计上具有发明性的特性,即为了顺应风险管理的需求,将各种原有的金融工具运行组合或分拆,创设出相应的新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金融工程的产品创新特征使得所提供的`新金融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敏性。比方期权的买方不只能躲避标的资产价钱猛烈动摇带来的风险,而且在标的价钱变动有利行权时取得收益。金融工程发明出来的金融产品,使买卖者能够便当地随时依据需求抛补场内的衍生买卖头寸,以经过市场买卖来对冲风险。

金融工程防备风险的主要途径是风险转移。由于在理想中,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大致可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微风险偏好三种,经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将风险在不同偏好的人中匹配。普通来说,风险厌恶微风险中性者的目的是用肯定性替代不肯定性,放弃了潜在的盈利时机,而风险偏好者选择不肯定性,从而取得了潜在的盈利时机。从宏观上来看,固然风险转移在总体上没有消弭风险,但从微观上看,风险转移意味着风险在市场买卖者之间运行了合理的配置,进步了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功效。在理论中,金融工程为风险转移提供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大致能够分为双向保值买卖工具和单向保值买卖工具。双向保值买卖工具就是尽量消弭一切的风险,包括风险的有利局部和不利局部,如远期外集合约、货币互换合约及外汇期货合约等;单向保值买卖工具是只消弭风险的不利局部,而保存风险的有利局部,如外汇期权合约。远期外集合约。远期外集合约又称期汇买卖合约,是指合约双方在成交后不立刻办理交割,而是事前商定币种、金额、汇率和交割时间等买卖条件,到期才运行实践交割的外汇买卖合约。若交割日期固定,称为定期远期外汇买卖;若交割日期不固定,即只规则交割的期限范围,不规则详细的交割期,则称为择期远期外汇买卖。例如:我国某进出口公司在某年6月15日签署了一份100万美圆的出口合同,合同商定9月15日付款,当时美圆对钱的即期汇率为1:6.95,3个月远期美圆对钱汇率为1:6.68。为了防止钱汇率上升过快的风险,该公司能够卖出3个月远期100万美圆,将三个月后的美圆汇率固定在1:6.68。这里远期汇率曾经预期了钱汇率升值,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就是公司承当的本钱。假如预期3个月后钱对美圆升值不会太大,则能够采取局部保值的办法,比方50%。另外,假如不能肯定外方货款的详细支付日期,公司为了躲避在一定期限内汇率动摇的风险,能够与可提供相应业务的银行签署择期远期外集合约,选择在一定期限内交割。由于在择期远期外集合约下,银行承当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公司需求支付更高的费用。货币互换合约。货币互换合约又称货币掉期,是指合约双方将各自由获取本钱上具有比拟优势的货币和相应利息运行交流,以满足各自的货币需求。例如:由于在各自货币市场上的信誉等级的差别,A企业和B企业分别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本钱取得美圆和欧元,而同时各自又分别需求运用欧元和美圆,此时,为了满足各自的货币需求,双方能够签署货币互换合约。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货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商定在未来某个固定的时间以商定的汇率买卖商定数量的外汇。

外汇期货合约与远期外集合约在设计原理上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具有规范化的合同金额和规范化的的到期日,而且在固定的买卖所买卖,没有明白的买卖双方,普通是经过竞价撮合买卖,最终的结算是经过特地的清算所运行的,因而也不会有信誉风险。由于外汇期货合约的规范化,而实践中的合同商定条款多样化,有时需求应用比拟复杂的套期保值技术才干肯定完整相匹配的头寸和标的货币。外汇期权合约。外汇期权合约是指合约双方签署协议,规则一方(期权买方)有权在商定的时点或时期以商定的汇率买卖商定数额某种外币资产,另一方(期权卖方)有义务满足对方相应的买卖需求。为了取得期权,买方应向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当行权日或期限内,汇率有利行权时,外汇期权合约的买方能够选择行权,此时不只躲避了风险,还能够取得收益;否则可放弃行权,损失的是有限的期权费。例如,国内某出口企业签署了一笔200万美圆的出口合同,合同商定进口商在6个月后付款,为了躲避美圆贬值带来的风险,该企业能够事前买入6个月期的200万美圆的看跌期权。反之,假如该企业在一段时间后需求一笔外汇支付进口款,为防止外汇升值,能够买入相应期的看涨期权。在应用金融工程防备风险的理论中,还应综合思索如汇率走势预期、本钱费用和合理保值头寸等方面的要素来到达最佳的保值升值目的。此外,以上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应用于防备价钱风险,关于外汇动摇惹起的诸如数量风险和信誉风险等,金融工程师也能够应用金融工程的结构与组合技术,开发、设计出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手腕运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6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0—0051—05

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1]。从巴林银行倒闭到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之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成为人们反思的焦点。按照新制度经济学观点,会计监管实际上是对会计活动(指广义的会计,包含会计信息的加工、鉴证和披露等活动)进行的监管,而这些监管手段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一、会计监管——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一种制度安排

作为一门主要研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组织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效率的学科——新制度经济学始创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2],20世纪60年代后经威廉姆斯、德姆塞茨、诺斯和张五常等的不断开拓发展,这一学说日益发展为经济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分支之一。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组成的规范体系,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诺斯认为,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在会计监管中具有三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对个体和组织行为一致的激励功能;三是约束有悖于组织行为的个人自利行为,而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两种形式: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前者主要依靠他律,利用外部权力机构制定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等正式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的契约安排,使超越活动边界的行为得以矫正;后者是利用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使人们放弃超越边界的冲动,实现自律[4]。在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中,四个较现实的前提假设经常被人们忽视:(1)有限理性,即人们只有有限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3)交易费用大于零,即由于人们都是经济人,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无费用的交易是不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4)机会主义,即人们具有一种潜在的、狡诈的自利行为倾向[5]。为了保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有效性,保证衍生品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正式规则、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约束三个方面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创新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

(一)正式规则

会计监管正式规则主要是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法律规范等。目前,相关法律主要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准则、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但就正式规则本身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长期以来我国在其发展上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反映在规则制订上缺乏长期规划和前瞻性,很多规则的出台往往是应一时之急,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且以禁止、限制性的规范居多。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从事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且具权威性的会计规范,造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处理不完善,处于表外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其次,我国现有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法规层次不高,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迄今为止,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法规层面的关注仅限于2005年10月通过的新修订的证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交易形式,没有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或类似法规,而且《证券法》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新增规定也是只言片语地概括。最后,各规则之间的层次关系模糊不清,规则散乱,不系统,内容条文较概括,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如银监会于2004年2月4日正式出台的《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全面的一个规则,但其条文较概括,没有相应的配套细则,缺乏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立法规则将我国市场参与主体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符合当前衍生交易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二)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性。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制度建设中不但要关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规则,而且也要关注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监管基本以政府监管(如财政部门)为主的“一行二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会计监管机制模式。但这些部门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重点、方式、途径和目标等有许多交叉,特别是有的监管部门从自身监管需要制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表面看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实施机制具有分权明确的特点,似乎形成了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会计监管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同时并存,也缺乏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并且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层中个人权限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中个人权力凌驾于部门职权之上,一旦这种企业内部的“独裁者”成为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的主导者,所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也许都将失效。

(三)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习俗等意识形态因素。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中,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将影响从事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或个人的会计行为,也影响人们对会计职业的看法、态度、社会地位以及会计工作结果的可信度。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品行、素质、技能、行为也受到道德习俗的约束和影响,从而也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及其发展。对于双刃性的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其有利的一面是能调动企业或个人的积极性,为企业或个人创造价值。其不利的一面是,给了人类贪婪心一个施展作用的大舞台,在贪欲的引诱下,人们会罔顾风险,铤而走险。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目前,我国不少衍生品公司的管理层、相关业务人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人员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者存在价值思想观念陈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低下等问题。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一)创新正式规则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在于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会计、审计及惩戒制度等规则安排是否“合适”和“必要”,以及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和规范性对会计监管行为的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上述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方面来讨论如何创新正式规则。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是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安排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会计要素概念。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及概念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因为它将“资产”限定为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将“负债”限定为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性,新的概念应扩展原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内涵,绕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约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损失”,将新概念下的资产和负债分为“现实资产”与“或有资产”和“现实负债”与“或有负债”。

(2)修正会计确认标准。传统会计确认遵循实现制原则,将未来发生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等业务活动排除在报表之外,只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这已不适宜当前的发展,因此非常必要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会计确认。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风险与报酬及其转移的程度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的金融合成分析法(Financial Component Approach)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该方法强调“可控制性”对资产确认所提出的要求,即以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控制权的获得或丧失为初始确认、再确认或终止确认的标准,将确认时点明确化,不再从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是否全部转移的视角去进行判断,而只要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就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金融期权,其在订约时,不受合同是否履行的影响,因为期权买方的权利与卖方的义务已很明确,可认为期权在订约时投资者已成为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金融合成分析法模式下的确认标准,侧重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权利、义务出发,方便了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有权的判断,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重塑会计计量属性。目前会计实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两种选择: 一是单一的历史成本;二是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笔者认为这两种选择都不适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它是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但衍生金融工具是对未来利率、汇率等相关经济因素的主观预期为基础的,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往往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所以历史成本并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而混合计量属性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导致计量口径不一致,经济意义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财务报表使用者也无法比较和了解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无法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IASC和FASB对采用单一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特殊金融产品,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最佳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发生变化反映着市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认可发生变化,它动态的会计属性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6]。这种计量模式计量不仅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预测性,还能将整个市场的情况反映在企业的报表中,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价值,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整个市场的信息,为管理层业绩比较和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另外公允的价值体现了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或进行合理的风险组合降低非系统风险。因此,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应该全面采用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便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服务。当然,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公允价值取值难,实际操作难度大,估价模型过于复杂等方面的不足。但我们应扬长避短,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具体操作指南,以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

(4)改良会计信息披露。由于传统的会计报表无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一直困扰着会计界。如何完整准确地披露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笔者认为,具体的信息披露可按如下模式进行改良:①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便于报表使用者直接读取信息,例如,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类项目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权益类项目增设“衍生金融工具影响权益”项目,在编制利润表时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损益”项目,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增加有关由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的信息。②在原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编制一张按金融、非金融分类的第二资产负债表。③在报表附注中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表中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类别、到期日、持有日、特征和风险系数等内容,以方便投资者做出判断决策。④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将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与已实现的损益合并。⑤报表披露内容引入VaR(Value at Risk)价值风险,通过VaR值的参考,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可以看到他们所面临最大潜在损失额,以增强经营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意识。

(5)创设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只依靠一部制度来规范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国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之后,应借鉴IASC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 委员由银行、会计师事务所、高校、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专家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准则的解释意见,发布解释公告。

2.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此挑战,笔者认为应在如下几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进行安排:第一,确立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准确把握风险等级、确定审计重点、 优化审计计划。第二,及时修订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创新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使新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建立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审计风险模式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修订《注册会计师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引导,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质量的提高。第三,革新审计技术、方法与程序。由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往往无能为力,我们应当对审计技术进行改革,运用新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如EDP审计、风险模拟测试模式、VaR分析模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等来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第四,作出有利于审计发挥监管作用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如建立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指导监督制度、金融监管部门与国家审计部门交流通报制度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结果的信息披露制度。若对上述安排在审计制度中加以规定,则能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鉴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质量。

3.衍生金融工具惩戒制度的安排

这种安排主要在于创新法律监督制度,只有建立了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制度,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会计主体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用于盈余管理的实际行为取向,才能让那些不遵守会计监管制度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鉴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违法总成本低于净收益的现状,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安排:第一,加强对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违规惩戒立法工作,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法律关系在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规范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便于责任追究。第二,尽快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完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救济制度的构建,首当其冲就是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纠纷纳入到人民法院的司法救济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监督制度,重塑法律威慑力,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二)完善会计监管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一环,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实施机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目前世界有行业自律监管型、政府监管型和独立监管型三种会计监管模式[7]。独立监管型是前两种会计监管模式的综合。该模式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会计监管模式,其核心在于使建立的独立会计监管机构能够真正地把投资者与公众利益置于第一位。独立监管型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型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独立监管能有效克服官僚化,解决政府监管不当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监管的管制效率和更强的专业属性,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完全集中监管下的政府监管“失灵”。

美国SOX法案颁布后的会计监管模式属典型独立监管型,成立了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该机构在美国的会计监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可借鉴这种思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权责,成立美国式的独立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在建立这种模式时应该确保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就权威性而言,可考虑将监管机构纳入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监管委员会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审批;就独立性而言,要求监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由专职、高薪的专业人士组成,经费单列,独立进行决策;就代表性而言,可以通过吸收政府部门、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鉴定者等代表组成会计监管委员会。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会计、审计等规范制定权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做出裁决;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这样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可以形成会计监管的合力,避免了会计行业的本位主义、多头监管及权力之争。

(三)培植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尽管不是被人有意识地设计的,但它是人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素质的表现,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正式规则没有“规范”之处起着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作用。要培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非正式约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主要是培训会计、金融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使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业务人员有更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理性化建设。一是通过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诚信机制和中立的评级机制,来有效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发生。二是通过建立可行的市场职业道德规范、创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以及树立榜样示范教育,来增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业人员的价值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得参与交易的各方均能从内心感到违规的可耻,认为没有必要为违规而去冒险。第三,加强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主要发挥市场参与者和公共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第四,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国际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水平,真正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维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之,通过上述各项的制度安排,最终使我国形成和谐均衡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局面。

参考文献:

[1] 熊明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75—80.

[2]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A].路易斯·普特罗,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中译本)[C].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马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与制度变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 刘明辉,张宜霞.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制度及其改进[J].会计研究,2002,(12):16—21.

[6]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7] 谭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8):114—118.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7

一、中信泰富巨亏案例简介

中信泰富注册成立于香港, 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 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的最大股东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即中国国际信托投资 (香港集团) 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磁铁矿项目, 该项目是西澳洲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 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 除当前的16亿澳元外, 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 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一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 中信泰富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杠杆式外汇合同被普遍认为是投机性很强的高风险产品, 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正是变种Accumulator (累股证) , 其不是股份, 而是汇价。从促销对象来看, Accumulator会集中出售给个人投资者, 而累股证主要以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为对象。

累股证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Accumulator因其杠杆效应, 既在牛市中放大收益, 又在熊市中放大损失, 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 kill you later” (我迟些杀你) 。累股证其实是一个期权产品, 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 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的价格为客户提供股票。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时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在股市高峰时, 不少股票特别是中资股单日暴涨的不在少数, 这对于累股证投资者来说, 就像“捡钱”一样, 合约也经常在签约后数天甚至是当日就自动终止, 投资者超短线收益率达20%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 当市场行情越走越高, 行权价也越来越高, 尝到甜头的富人们开始加大筹码, 其相应的风险也悄然倍增。

自2008年9月7日中信泰富察觉到该等合约带来的潜在风险后, 公司终止了部分合约。

2008年10月17日, 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即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2008年10月20日, 中信泰富 (00267) 发布公告称, 公司为降低西澳洲磁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 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 实际亏损已达8.07亿港元。

2008年10月22日, 香港证监会确认已对中信泰富事务展开正式调查, 现阶段对事件没有进一步的评论。公告显示, 中信泰富17名高管正接受证监会就该公司事务进行的调查。

2008年10月23日, 公司高管范红龄暂停在港交所的公职, 更有数名高管向公司提出辞职, 其中包括“炒盘手”张立宪。

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审理中, 虽然该案件尚未审理完, 但可以从中看到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误给公司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们应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二、中信泰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控制缺陷分析

(一) 主观方面的分析

1.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不足。中信泰富对远期合约风险评估不足, 对澳元汇率的判断过于乐观。在其签订的远期合约中, 如果澳元大幅升值, 过低的合约终止价格将使中信泰富的套期保值作用非常有限, 但是如果澳元贬值, 则中信泰富必须以高汇率行权,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 该风险就显得异常突出, 而且中信泰富的财务主管没有遵循远期合约的风险政策和尽到应尽的职责, 这使得远期合约的风险被无限放大。

2.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投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常常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这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所依赖的授权、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理念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贯彻。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从其没有经过董事会的授权审批, 使得这笔远期合约的投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事前控制, 到中信泰富在发现问题六个星期之后才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这些都反映出其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

表1列示了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规定及中信泰富相应的执行情况,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信泰富并没有很好地按照规定进行风险管理。

(二) 客观方面的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金融衍生品价格是基础产品价格变动的函数, 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 其风险系数更大, 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杠杆性也是金融衍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与者只需支出少量资金就可以进行大额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产生信用风险。目前的会计制度还不足以充分记录和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同的当前价值, 传统的监管数据很难真实反映交易头寸的最新情况。作为企业或银行的表外业务, 财务报告难以公允反映衍生投资业务给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影响。

2.创新速度快, 缺乏有效的监管。经济学上有“交易先于制度”这一规律, 即不可能在没有交易之前制度就制定得非常完善。在金融产品创新飞速发展之时, 金融监管办法和监管体制并没有进行与之相应的改进, 使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可控性降低, 风险增大。同时,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金融市场的阻隔, 银行之间、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的业务界限日益模糊, 为了逃避监管、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 国际银行纷纷进行大规模的金融创新, 但衍生金融市场基础并不完善, 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监管。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应对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够提高市场效率, 改善使用者的风险收益特征, 达到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但不能因此忽略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和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巨大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如何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 宏观方面

我国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结合国情稳步推进。要认真总结国外的经验并吸取教训, 认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利弊得失。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方面, 既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硬推, 也不能在条件基本成熟时裹足不前、贻误时机, 应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

1.强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制度建设。创新思维、积极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效功能再造的研究,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 推进会计在服务经济、防范风险、正确估量和预测未来中的功能拓展, 将研究前沿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在教育办学、技术培养中促进会计工作者的交流互动。

2.加强会计监管, 规范市场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应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行政干预,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促进金融创新过程中, 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发展。

3.金融衍生品推出顺序应是先场内后场外。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监管的能力以及其他条件成熟的程度, 按照“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原则稳步培育市场, 逐步推出产品。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巩固一个。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要硬推, 而是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在条件基本成熟时应及时推出, “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衍生品发展的条件, 才能真正做到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4.针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发布更详细的规范或指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 即市场高涨时, 由于交易价格高, 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 由于交易价格低, 往往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 美国60名国会议员曾联名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却大力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面对公允价值的放大效应, 我们应当适度使用, 降低对公允价值的依赖程度, 使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加科学合理, 减少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5.业务流程优化。利用现代IT技术打造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 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再设计。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上, 金融机构要积极总结国外银行的经验, 在利用IT技术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弊端, 杜绝因单个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行为而导致整个公司倒闭的现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是受到冲击的重点对象, 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二) 企业内部角度

1.加强金融工具会计的风险控制与监管。我国银监会应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监控, 各银行以及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 逐步强化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1) 建立会计视角的风险价值法 (VAR) 来度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 (通常是95%或99%) 以及给定的持有期间内, 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在利用VAR模型计算交易失败的最大损失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VAR模型与历史数据。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化往往与VAR数值发生偏差, 并且VAR的历史模拟法直接依赖于大量的历史数据, 而参数法又受到期权市场发展的限制, 因此其并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

(3) 建立企业风险分析矩阵。将所有风险与引发风险的因素用矩阵式的表格来描述, 通过对衍生金融业务的分析与评价, 如果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记“1”, 否则记“0”, 最后汇总得出企业的综合风险系数, 详见表2:

2.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CBS) 和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在其联合发布的《银行、证券公司交易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公开信息披露建议》中提到, 金融机构应当披露其内部关于风险敞口的计量和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以及风险管理情况, 将公开披露与内部风险管理过程联系起来有助于确保信息披露与风险计量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保持同步, 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信息披露的成本。在信息披露上, 管理层应通过讨论和分析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定性信息的披露制定标准, 定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管理风险和动机, 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及重大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策略描述、风险上限和相关的应急处理程序, 整体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政策, 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 相关的会计政策。企业应该以直观、简洁的形式披露定量信息。而对于那些不是以市场可观察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估的衍生金融工具, 企业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人员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必须有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 应成立由实际操作部门、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组成的自律机构, 保证相关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严格执行交易程序, 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 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 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

(1) 董事会与高管层应当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目标和相关策略, 并据以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 减少企业内部的投机意识。

(2) 董事会与高管层应当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督, 确保管理层建立了成文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 并批准所有重大的政策与程序。同时, 管理层还应负责建立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保证相关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3) 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在管理层和董事会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 具体负责企业风险管理事宜, 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此次金融危机中, 摩根大通是全美五大投资银行中损失最小的, 这得益于其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对风险管理原则的严格遵守。

4.建立风险审计防范系统。通过加强事前审计防范, 提高信息质量及整个风险防范系统的效率。不仅要有风险预测系统和事中监督系统, 还要加强事后监测, 以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常月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理论分析.会计研究, 2004;11

[4].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

[5].COSO.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内部控制问题, 1995

[6].BCBS.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指引, 1994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分析 篇8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 又称金融衍生品,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 (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 , 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类价格指数等。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第一, 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只需要很少的初始投资就可以进行较大金额的投资操作,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交易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不同市场之间, 标的资产价格的差异, 或者同一市场上不同时点之间, 标的资产的价格差异来赚取利差。

第二, 衍生性。衍生性是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其他基础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础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它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或其他商品的资产组合作为标的, 其价值随着其标的物价值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就是衍生性。

第三, 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实物价值, 只是代表了获得收益的一种权利, 其持有者只需适时买入或者卖出即可获利, 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的资产, 而且是金融虚拟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

第四, 设计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 相对于其他金融工具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构造往往会较为复杂, 导致其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 难以明确风险所在, 更不容易正确地利用。

第五, 复杂性。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人员在研发过程中, 往往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将各种要素分解、组合, 开发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一般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 同时在业务人员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

第六, 高风险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杠杆性、多样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得当则可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的目的, 但如果操作失误则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使持有者破产。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最初是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但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演变, 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而且是难以控制的高风险。

(一)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点

第一,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双重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演变而来的金融产品, 其高风险除了包含自身运作过程中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外, 还要包含由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过来的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总体风险应为金融市场各种风险与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之和, 这就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双重性。

第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未知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约定, 因此它的交易时间和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损益属于“表外项目”, 很难甚至根本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和损益程度。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不透明性使得它很容易隐蔽亏损, 潜藏风险。

第三,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以无限放大。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金融衍生品都要经过多次分割与包装, 在市场上经过多次转手。这样, 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危机涉及面扩大, 风险也被一次次地放大。

(二)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第一, 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化的随机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都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原因。双方所签合约的实质就是针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为了获利, 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以几十倍的基差去买卖衍生产品, 一旦价格突变就会使这类产品风险猛增。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双方来说, 披露的相关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 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 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 这必然影响双方掌握的信息的全面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 从宏观层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技术现代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难度, 而这一市场的外部监管不力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大大增加。英国巴林银行的案例, 就暴露出了英国监管部门和新加坡监管当局的问题。

第三, 从微观层面分析。内部控制不严密, 缺少对交易人员的有效监督, 是造成金融衍生工具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把握不好交易的具体细节, 不能对交易的产品种类、期限、杠杆系统以及时机等事宜作出明确的规定, 都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重重。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风险, 掩盖风险, 推迟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但它并不能减少风险, 更不能消除风险,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其严重程度往往大大增加。我们不能只看到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避险的一面, 不能因其能够带来巨额利润而冲昏头脑, 要时刻警惕这把双刃剑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而且要做好风险监管和防范。

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十分复杂, 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有限, 私人评级机构也不可能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充分了解, 因此, 所谓加强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最终使得危机愈演愈烈。可见, 外部监管得力对于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十分重要。

(二) 适度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创新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作支撑。当金融创新走过了头, 就可能给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是典型的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 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 如果运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三)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 这种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 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 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 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或完成, 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 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 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

(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是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 中航油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 由于严重违反内部控制程序, 授权和止损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导致巨额亏损。与此相反, 所罗门公司由于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在发现了来自计算错误的期权头寸的交易损失后, 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从而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制度, 以及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风险评估制度、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各阶层人员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 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及时审阅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此外, 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葛涛.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与监管刍议[J].商业会计, 2009 (13) .

[2]、郭卫东.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6) .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 .

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 篇9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内涵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 金融创新主要是货币方面的因素推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 利率的放松管制, 汇率的自由化所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金融工具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抵御通货膨胀, 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美国经济学家凯恩 (E.J.Kane) 认为, 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管制所引起的。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发生的金融改革。

二、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分析

(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或者股票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持有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由于金融工具创新将社会上分散的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创新工具市场释放, 所以风险很大。市场风险是金融工具创新最为普通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风险。金融创新工具交易一般只要求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能进行数倍于保证金额的交易量, 这种“准无本投机”, 受到国际投资基金的青睐, 然而, 一旦发生失误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加州橘郡事件就是典型的市场风险造成的。当加州橘郡于1994年12月宣布橘郡投资组合基金之市价下跌15亿美元, 向法院申请破产时, 造成极大的震撼。橘郡政府素有“加州明珠”之称, 被称为最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 但后来基金经理将资金投入准政府公债, 再以债券可购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 将所得基金买入衍生性债券使原始75亿美元基金在杠杆操作下, 得到200亿美元的规模。当利率上涨时, 橘郡不但面临融资利息费用增加, 而且发生投资利息收益减少之两难问题, 再加上债券价格下跌, 损失严重而向法院申请破产。

(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指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债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 金融创新工具的信用风险更为复杂;其次是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场所和结算方式, 一般来说, 在交易所交易的金融创新工具是以标准化合约方式进行交易的, 并且有一套特定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 因而其信用风险较小, 在场外交易的工具信用风险较高;最后是交易对手的动机和策略, 对手参与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对手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较小, 如果对手参与交易的动机是为了投机, 则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就比较大。

(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创新工具合约在市场上找不到出货或平仓机会, 所造成的风险。交易者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两种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者由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原因未能迅速以足够的数量和合理的价格持有或者解除头寸而导致亏损的风险, 对于有些创新金融工具, 因为市场参与者很少, 一旦遇到市场剧烈波动, 更是难以寻找到交易对手。

(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系统的不完善或电脑、网络系统的偶发故障导致的风险。1995年2月, 拥有233年历史的金融帝国—巴林, 因为交易员里森的不当操作, 而宣告破产倒闭。

三、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降低风险总量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会引起金融创新工具的剧烈波振荡, 其振荡的幅度往往会超出任何精英模型所能做出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创新工具的交易者出现巨额的亏损, 就成为一种必然, 甚至连那些极为谨慎的投资者也往往难以幸免。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增加金融工具创新市场风险的总量。从宏观上管理就是要保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 从而降低风险总量。为此政府首先应该实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其次外部冲击是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政府虽然很难直接影响外部冲击本身, 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外部冲击发挥作用的条件, 从而减少外部冲击的力度和出现的频率。

(2) 改善对金融工具创新的监管金融监管目标的确定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 它决定监管主体的临界监管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各国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严格的金融管制度会影响金融的效率并相应调整监管目标, 即从单纯强调安全性转变为寻求安全与效率的某种均衡。新的监管目标顺应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同时, 它也是建立在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机制等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的。

(3)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伴随着金融风险国际扩散性增强, 一旦某一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造成危机在国与国之际迅速传递, 从而给国际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 最近美国次级债风波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就是最好的体现。这客观上要求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跨国监管和国际合作, 制定统一监管措施和监管标准, 实施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王玉平, 田光宁.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07-319.

[2]杜近富, 郭田勇.货币银行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187-208.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10

一、完善会计准则降低会计理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冲突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处理, 其原因正是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标准、不可按传统会计标准来处理, 从而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形成了冲击。

1. 改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在合约到期之前, 仅表明一种意向, 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 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一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二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标准。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资产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也不应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要扩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分为确认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

2. 丰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 其初始投资包括保证金、手续费等, 与实际产生的合同权利或义务存在很大差距, 都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本身的价值, 也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另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价值一般会追随标的物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 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 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3.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 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 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 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二、推进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我国第1632号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评估时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本身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比较复杂,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属于新的领域。因此, 新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能否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予以有效指导还很难确定。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是对财务报告中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即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 考虑管理层做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是否使已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其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不对被审计单位与衍生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或对这些活动的控制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遍使用, 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为金融工具业务相关主体, 包括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还不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出台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阅准则和其他业务鉴证准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体系。

三、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时控制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链管理新理念的形成, 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了信息化和价值化管理, 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系统, 这种变革给会计监管提供了机遇: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会计实时控制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 (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 信息,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以实现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一直是遭受批评最多的方面。在实务中, 各国一般都要求年报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 半年报在2个月内报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瞬息万变, 4个月、2个月以前的信息, 己经很难反映投资者的适时风险, 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期相距甚远。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是发展的趋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来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 能够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 实时提供财务报告,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 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力与避险力, 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强化政府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衍生品交易高杠杆的特征极易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

市场准入的控制是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风险性,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衍生品市场实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也许会遭到部分企业不能套期保值的抱怨, 但鉴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内部控制混乱等现实, 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应该一方面要对拟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严格审查, 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能否到交易所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门槛。对入市资格严格把关, 如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重要事项的审批等。通过这些监管, 可以把不合要求、资质低下的企业排除在市场大门之外。同时还可通过对上市交易的衍生合约的审批和上市品种的控制, 从总体上把握交易风险和规模, 使衍生金融交易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协调。从短期来看, 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人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五、构建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风险的主体。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取决于与一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动机、个性、目标等的要求。因此, 要想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始终贯穿于其会计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加强舆论宣传, 积极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通过丰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鼓励会计人员在后续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其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才能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终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效文, 王瑞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信息披露与监管[J].财经界 (下半月刊) , 2008 (8)

[2]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 2007 (5)

[3]王涛.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8)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篇11

杨娟(198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会计与营销的教学工作。

赵艳飞(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保险与金融的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受到西方国家的推崇。本文拟从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并针对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来防范利率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

200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也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加严峻。

1.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由于利率的波动,银行财务状况面临的风险。包括利率的变动对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及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会更复杂,使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净现金流现值以及市场价值收到影响。利率风险分为四种:

1.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 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因此,一旦市场利率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随之下降,从而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最终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1.2收益曲线风险(Yeild curve risk)

是指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或斜率的变化造成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的变化。由于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1.3基准风险(basic risk)

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相关性引起的。因此,当利率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1.4选择性风险(Embedded options)

产生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资产的期权选择中的风险。对期权的买方来说,无论是直接还是隐含期权工具都具有不对称支付特征而给卖方带来了极高的风险。实施利率市场化,利率升降将非常频繁,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导致商业银行的选择性风险大大增加。

2.利率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理论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强,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理论和表外管理理论,由于进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直接调整比较困难,收益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可以选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系“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它能赋予交易中的一方在将来对某一项既定资产的债权,同时对另一方的债务作出明确的约束。一般来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即避险、投资和投机,但其首要的经济功能还是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满足市场保值要求。

金融衍生工具防范风险的本质在于:不同投资者对于同一资产的边际效应不同。不妨假设:MU=f(λ,Y)(1.1)

MU是投资者的边际效应,λ使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价,Y是其他影响边际效应的因素。

显然,MU和评价λ之间成非负相关关系,即:(dMU/dλ)≥0(1.2)

所以,评价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投资者投资于同一资产得到不同的边际效应。因此,投资者可以将两种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收益和风险进行交换,从而提高各自的期望效应,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利率衍生工具可以起到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作用,目前西方国家主要使用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工具。

3.商业银行发展利率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这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时,可选择的发展思路主要有:第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现货和已有衍生市场,科学地选择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第二,既优先发展场内交易,也适度发展场外交易。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明确金融衍生工具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强化内控机制

第一,突破固有的理念,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放在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上,并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支持方面付诸实施。第二,增强创新意识,根据未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監管的发展情况,适时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不仅可以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而且可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第三,借鉴西方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技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建立利率走势的收集、分析、预测及风险识别与衡量系统,提供信息支持。第四,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关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方针”建立一套识别、检测、管理、监控、缓解和反馈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市场风险的程序和措施,完善风险管理程序,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

[2]刘强.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完善与展望[D].河南郑州大学,201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浅议 篇12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 目前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通常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通常包括外汇买卖、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在这些基础投资工具之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形式, 是金融资产保值、投资及防范金融危机等的结果。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定义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 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货、掉期 (互换) 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 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争论的焦点。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 但是近些年来从开始的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已经开始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近几年来, 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接踵而来, 而这些危机均于金融衍生工具挂上了钩。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特征

1、高风险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健全的市场体系, 但与其他市场工具一样, 也因存在外部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具有各种风险。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技术性强, 交易程序复杂, 定价难度大等特征,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资信优良的大型金融机构有能力依赖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利地创新设计、发行销售及运用这类工具。尽管这些工具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效益增长做出了贡献, 但其交易的风险也总是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上, 一旦一家银行突然倒闭或无履约, 那么整个衍生品市场将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2、杠杆性。杠杆性是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 投资者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 便可得到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押金或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这种强大的杠杆效应, 既能以小搏大, 获取暴利, 同时也会成倍放大风险, 造成巨额亏损, 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衍生为一个投机性极强的工具, 一旦运用不当, 便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衍生工具金融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基础资产运用之外却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征, 尤其是当金融衍生工具对应的基础工具是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时, 金融衍生工具便具有双重虚拟性, 成为典型的复合经济形态 (symbol economy) 。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产生的后果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规模会大大超过基础工具市场规模, 甚至远离基础市场, 而一旦出现严重背离便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效应。金融衍生工具在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潜在风险源, 一方面表现为前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杠杆性和虚拟性而使其投机能量巨大, 从而更进一步加剧其风险性, 甚至成为国际投机者冲击一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工具。

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正是凭借娴熟的投资技巧, 运用外汇远期与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 先后冲击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及港元, 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一)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要性分析

1、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入WTO后, 我国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市场, 经受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考验,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市场在内的完备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规模的扩大, 股市风险激增, 客观上要求推出国债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工具。

2、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规避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规避现货市场风险价格、套期保值。远期合约、期货等衍生工具都是为规避风险而产生的, 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控制是境外成熟市场通用的做法。

3、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需要,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届时, 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将立即引发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和原则

1、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指导着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工作的开展。

(1) 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 防范金融风险。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 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即时清算, 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 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 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 树立并完善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 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 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

(3) 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就是金融服务的理念。必须尽快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 并以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实施监管。金融监管的服务性是建立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是平等市场主体基础之上的, 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只是完成不同的职责, 提供不同的服务或产品。

2、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原则

(1) 市场监管与发展相协调原则。20世纪90年代,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试点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培育, 忽视了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 导致最终失败。1995年, 中国发生“三二七国债事件”, 万国证券公司因此发生10亿多人民币的亏损而倒闭。因此,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偏废其一。

(2) 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任何交易最基本的要求, 市场信心是任何金融系统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对市场有信心, 市场信心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才可能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服务。

(3) 保护合法投机原则。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 投机交易是套期保值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要求, 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 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有人提供风险资金并愿意承担风险。

(4) 强化自我约束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 对交易者进行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 督促金融衍生交易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强化自我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的要求

1、必须明确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应确定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策略, 包括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要制定并批准与保险机构的目标、战略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指导性原则。

董事会应确保公司在没有制定指导原则和操作程序并通过审查之前, 不得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置于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总体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

董事会必须确保通过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 他们能够按一定形式定期接到有关风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 这种信息能为他们所理解, 并据此可以对风险程度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2、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应建立一个正式的组织框架来监督和管理投资活动的一切内在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配置充分的资源, 以便对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确定公司金融衍生工具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主要风险的具体界限, 这些界限应与该机构总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资本充足性相一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界限确定之后, 还要制定有效的程序, 以确保这些原则和界限的执行情况能够受到充分监督。

3、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所有从事监督、控制和审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确保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符合授权原则和程序, 并受到充分的监督。负责评估、监督、清偿和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职能部门配置充分的资源, 并与业务部门分离。

公司内部审计计划要覆盖其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确保及时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操作系统的缺陷。内部审计工作应由称职的专业人士担当, 应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总体效率, 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 监管手段如何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特点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结合我国实际, 并参照国际上对金融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 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彻底清理, 使之与当前金融发展相适应。

2、尽快制定金融法律实施细则。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清理, 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 使之便于操作, 对各地区、各金融单位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实行向人民银行报批制或备案制。

3、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 提前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新的业务能够规范开展, 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顾功耘.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M].北大出版社, 2007.

[2]郑振龙, 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3]叶永刚, 张培.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4]唐波, 莫暻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J].经济法文集, 2006.

[5]杨迈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运行试验下一篇:新疆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