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类型(精选8篇)
细胞类型 篇1
动物细胞培养是生产许多临床和医学上重要生物制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这些生物制品包括疫苗、干扰素、激素、生长因子和单克隆抗体等, 既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 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 体外大规模繁殖动物细胞要比细菌繁殖困难得多, 如细菌、酵母菌的细胞壁厚, 能耐受搅拌, 不易破碎, 营养要求低, 生长条件易于控制, 增殖周期短, 产品的产量也高。而动物细胞膜薄而娇嫩、易碎, 对营养要求高, 大多数细胞必须贴壁附着生长。而且产物往往需要破碎细胞释出来, 再经浓缩、纯化等复杂工艺, 而使产品的得率受到损失。
常规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是用人工合成培养液加上一定量的小牛血清, 将细胞放在不同的容器中进行培养, 如微孔板、培养皿以及各种培养瓶等。一船培养容器的体积很小, 最大培养体积为1~2L。用这种方法培养的细胞所分泌或产出的产物是有限的, 无法满足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而且容易导致产品批间差大, 而且操作劳动强度大。应用细胞工程技术, 建立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生产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是一种比较经济可靠的技术。为了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与保证其质量,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已成为各生产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微载体培养系统、微囊培养系统、大载体培养系统以及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它们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但仍需不断完善。
1 大规模细胞体外培养系统的基本要求
1.1 培养系统的设备要求
大规模培养系统是集中多种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机械加工与仪表的结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进展、以及传感技术、化学工程的流型研究技术及其他元器件等技术进步, 大规模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技术必将对生物技术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培养系统的设备必须满足体外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技术和经济要求。
1.1.1达到模拟动物体内细胞高密度的生长环境, 扩大体外培养细胞的表面积和增加细胞密度同体内细胞一样生长。
1.1.2无菌操作安全可靠、保温和气体交换系统优良, 可靠的泡沫控制和适于大批量的混合装置, 能保证p H值之稳定。
1.1.3清洗方法简便快速, 制造用料合适, 成本低。
1.1.4体积要小且使用方便, 并适于多种产物的使用, 便于扩大生产等。
1.1.5监视控制自动化, 便于大规模培养控制。
根据上述要求, 研制一台理想的细胞培养系统需要多学科的技术共同研究、设计, 并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才能达到要求。
1.2 细胞株 (系) 要求
1.2.1细胞株 (系) 在体外生长时要保持良好的生长速率和分泌功能。
1.2.2为了保持高产稳产的细胞株 (系) , 应该定期进行筛选工作。
1.2.3支原体对动物细胞培养威胁最大, 它们的感染力很高又不易被检测。因此, 细胞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
1.2.4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应将没有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定期留样进行低温保存。
1.2.5为了减少血清用量, 要逐步驯化细胞, 使其适应于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
1.3 培养液要求
1.3.1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株 (系) , 选用相应的宜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液。
1.3.2使用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 血清用量大, 质量不易控制, 生产成本也高, 且使产品的后加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 可尝试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
1.3.3大规模培养对培养的物质要求极高, 在培养液制备时必须采用高纯度的水。
1.4 细胞生长状况控制
1.4.1 温度控制
动物细胞培养对温度波动的敏感性很大。温度低于37℃, 细胞生长缓慢, 反之则细胞失去存活力。因此, 动物细胞培养比多数微生物培养对温度控制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1.4.2 pH控制
p H值是细胞培养的关键性参数, 它影响细胞的存活力、生长及代谢。细胞生长的最适p H值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异, 范围为7.0~7.5左右。缓冲液系统通常用CO2、碳酸氢盐调节, p H值取决于培养液中的CO2和碳酸氢盐的浓度比。加入CO2即p H值降低, 而加入碳酸氢盐则使p H值升高。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较少, CO2可以从系统中置换出来。在细胞生长的后期阶段, 细胞密度增加, 由于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增加, 使p H值变得偏酸。这可根据需要用加酸或加碱液的方法, 对p H值加以控制。但此法有产生局部p H值和增加培养液渗透压的危险。控制p H的较安全的办法, 是通过供给细胞所需的氧而改变通入反应器气流中的CO2浓度。用CO2控制p H值会强烈地受溶氧控制系统的影响, 这因为控制溶氧 (空气、N2或O2) 而加入的任何气体都将导致CO2的被置换, 从而引起p H值升高。因此, 在设计p H值控制系统时, 应顾及溶氧控制。
1.4.3 溶氧 (DO) 的测量与控制
溶氧是细胞代谢中的重要养分, 它可以影响细胞的产率, 且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细胞的代谢。在低氧压下, 细胞往往生长缓慢。而氧压过高, 使培养液会变得对细胞具有毒性。人们已发现溶氧的最适水平是依赖于不同细胞的类型, 空气饱和度应在10%~100%的范围内。可根据需要向培养液内加入氧气、空气或氮气控制溶氧。值得注意的是, p H值控制可以影响溶氧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有一种控制器, 通过调节输入反应器的空气、O2、N2和CO2各类气体的混合比例, 使溶氧与p H值的控制结合在一起。
1.4.4 葡萄糖和乳酸的监测
为了及时了解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健康状况, 应逐日或隔日吸取培养液样品进行乳酸的产量及葡萄糖摄入量的测定, 以便监测细胞生长的动态状况。
2 几种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类型
2.1 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
搅拌式培养系统是靠搅拌桨提供液相搅拌的动力, 它有较大的操作范围、良好的混合性和浓度均匀性, 因此在大规模培养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保护, 因此对剪切作用十分敏感, 直接的机械搅拌很容易对其造成损害, 传统的用于微生物的搅拌反应器用作动物细胞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动物细胞培养中的搅拌式细胞反应器都是经过改进的, 包括改进供氧方式、搅拌桨的形式及在反应器内加装辅件等。笼式供氧是搅拌式动物细胞反应器供氧方式的一种, 即气泡用丝网隔开, 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另外, 采用双螺旋带状搅拌桨, 顶部的法兰盖上安装了3块表面挡板。每块挡板相对于径向的夹角为30o, 垂直插入液面, 挡板的存在减小了液面上的旋涡。改进后的反应器既维持了较小的剪切力, 又能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以满足细胞生长的要求。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设计简单, 操作方便; (2) 细胞密度高, 易于放大生产; (3)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4) 氧的转换率高, 能满足了该培养系统中细胞在生长时所需的要求。其缺点是对细胞损伤较大, 产物含量不高。
2.2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是在7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培养方式, 首先应用于植物细胞德发酵培养, 而后应用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中。全自动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为全部密闭结构, 混合气体自培养器底部管道输入, 气体沿着培养器中央的内管上升。一部分气体从培养器的顶部逸出, 另一部分气体被引导沿培养器的内缘下降, 直达培养器底部和新吹入的气体混合而再度上升。这样借助气体的上下不断循环搅动培养器内的细胞, 使之不贴壁。通过微机程序控制混合气体的组分, 维持培养液内一定的溶氧张力和p H值。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按结构可以分为内环流和外环流两种形式。当气体通过气体分布器进入中心导流筒后, 造成管内流体密度比管外低, 在静压差和进入气体的动量作用下, 使液体携带气泡在反应器内形成循环流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气液混合。
气升式细胞培养系统与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相比, 气升式反应器中产生的湍动温和而均匀, 剪切力相当小;同时反应器内无机械运动部件, 因而细胞损伤率比较低;反应器通过直接喷射空气供氧, 氧传递速率高;反应器内液体循环量大, 细胞和营养成分能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完全密封, 没有移动器件; (2)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3) 结构设计简单, 不具反应液泄漏点和卫生清理死角; (4) 便于放大生产, 氧的转换率高。
2.3 微载体培养系统
微载体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是1967年Van Wezel首先创立的, 用于培养锚地依赖性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这种培养技术是在生物反应器内加入培养液和一种对细胞无毒害作用的材料支撑的颗粒 (微载体) , 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和生长, 并通过不断搅拌使微载体保持悬浮状态。培养液中大量的微载体为细胞提供了极大的附着表面, 从而实现细胞的高密度培养。由于扩大了细胞的附着面, 能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营养液, 因此大大提高了细胞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微载体直径在60~250μm不等, 是由天然葡萄糖聚合物 (葡聚糖) 、凝胶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的, 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酰胺等。由这些材料及其改良型制成的微载体主要参考了细胞的粘附特性, 在其表面带有大量电荷及其他生长基质物质, 因而有利于细胞的粘附、铺展和增殖。微载体培养只需对微生物发酵罐或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稍加改进即可, 适合于培养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 它对生产重组产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具有的特点: (1) 表面积增大, 单位体积培养液的细胞产率高; (2) 生长环境均一, 条件易于控制; (3) 取样及细胞计数简单; (4) 细胞与培养液易于分离; (5) 细胞收获过程相对简单, 劳动强度小。
2.4 微囊培养系统
微囊培养技术是在70年代, 由Lin和Sun首先创造的一种培养方法。把生物活性物质、完整的活细胞或组织及生长介质共同包裹在薄的半透膜中, 即称为微囊技术。该技术在无菌条件下,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物质悬浮在1.4%海藻酸钠溶液的生长介质中, 通过特制的成滴器, 将含有细胞的悬液形成一定大小的小滴, 滴入氯化钙溶液中, 形成内含活细胞的凝胶小珠。每一个胶化的小珠, 再用长链氨基酸聚合物、多聚赖氨酸包被, 形成坚韧、多孔可通透的外膜。重新液化胶化小珠, 使其成胶的物质从多孔膜流出, 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留在多孔外膜内, 放入搅拌式或气升式培养系统中进行增殖。营养物质和氧分子可通过膜孔进入囊内, 细胞代谢的小分子产物可排出囊外, 分泌的大分子产物如Ig G, 不能透过膜孔, 积聚在囊内。该系统具有几个特点: (1) 微囊内的活细胞由于有半透性微囊外膜, 可防止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受到物理损伤; (2) 活性蛋白不能从囊中自由出入半透膜, 从而提高细胞密度和产物含量; (3) 细胞密度大, 产物单位体积浓度高; (4) 分离纯化操作经济简便; (5) 膜孔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但微囊技术具有微囊制作复杂, 成功率不高;收集产物必须破壁, 不能实现生产连续化等缺点, 在生产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2.5 大载体培养系统
大载体培养系统, 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培养细胞装置, 配有先进的主要部件, 如溶解氧、p H测定以及培养液输入和产物的收获均由微机程控调节。培养器外面套以水浴玻璃缸加温。混合气体从培养器底部输入使细胞悬浮培养, 通气量大而对细胞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大载体是由海藻酸钠构成, 海藻酸钠含有重复排列的葡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 在钙溶液中形成适宜于附着的网络状凝胶珠。在收集细胞时, 可用Na-EDTA和枸橼酸钠, 使细胞从凝胶中分离出来。该培养系统连续生产周期约3个月以上, 已培养过1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细胞株, 生产单克隆抗体和干扰素产品获得满意的结果。该系统的优点是: (1) 操作控制方便, 可随机取样检测; (2) 人工增加附着细胞密度高; (3) 消耗用品价格低廉, 产物收获量大, 有明显经济效益。该系统不具有细胞分泌产物的浓缩装置。
2.6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是从1972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培养系统, 是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三维状态, 利用一种人工的“毛细管”即中空纤维给培养的细胞提供物质代谢条件而建立的一种体外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是用聚砜或丙烯的聚合物制成, 管壁的厚度约50~75μm, 似海绵状, 管的直径为200μm, 管壁是极薄的半透膜。它能截留住分子量分别为1×104、5×104、10×104道尔顿三种。一个培养筒内由数干根中空纤维所组成, 然后封存在特制的圆筒里, 就组成了一个新颖的中空纤维培养系统。因为这种纤维内部是空的, 纤维之间有空隙, 所以在圆筒内就形成了两个空间:每根纤维的管内成为“内室”, 可灌流无血清培养液供细胞生长, 管与管之间的间隙, 就成为“外室”, 接种的细胞就贴附“外室”的管壁上, 并吸取从“内室”渗透出来养分, 迅速生长繁殖。培养液中的血清也输入到“外室”, 由于血清和细胞分泌产物 (如单克隆抗体) 的分子量大而无法穿透到“内室”去, 只能留在“外室”并且不断被浓缩。当需要收集这些产物时, 只要把管与管之间的“外室”总出口打开, 产物就能流出来。至于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废物, 因为都属小分子物质, 可以从管壁渗进“内室”, 最后从“内室”总出口排出, 不会对“外室”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一般细胞在接种1~3周后, 就可以完全充满管壁的空隙。细胞厚度最终可达10层之多。细胞停止增殖后, 仍可以维持其高水平代谢和分泌功能, 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该系统的优点是: (1) 培养器体积小, 细胞高密度生长; (2) 浓缩产品的功能; (3) 产物纯度高; (4) 自动化程度高, 细胞生长周期长。其缺点是膜的污染和堵塞, 观察较困难, 细胞生长或过量气体产生会破坏纤维。由于中空纤维每次生产的消耗品价格尚贵, 如果使用不当会增加生产成本。目前中空纤维反应器已进入工业化生产, 主要用于培养杂交瘤细胞来生产单克隆抗体。
细胞类型 篇2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之后,对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各种化学成分并不能单独表现出生命活动,只有当这些化学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彼此分工合作,形成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中设置了1个“积极思维”、2个“边做边学”、1个“继续探究”和1个“拓展视野”学习栏目。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个特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上是有困难的。教材利用科学家所做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引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深刻理解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细胞的结构十分微观,肉眼看不到,让学生利用已具备的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技能,通过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大白鼠胰腺细胞等动植物细胞玻片标本,进一步认识叶绿体、线粒体以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学生不仅在边做边学中掌握了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为内容的边做边学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体验建构细胞的过程,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同时活动本身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构造思维能力。以“验证某种植物叶片的颜色究竟是由液泡中的色素还是由叶绿体中的色素决定的”为课题的继续探究活动,不仅能在探究中学到有关知识,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等打下基础,更让学生能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探究的乐趣,学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4.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教学难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3.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教具准备
水绵细胞的显微结构图和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图,原核细胞、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人鼠细胞融合的动画课件,大白鼠胰腺的铁苏木精染色玻片,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等。
课时安排 4
三维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2.概述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举例说出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4.培养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
5.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6.通过探究植物叶片颜色是由什么色素决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7.通过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8.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显微结构模式图与图群,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处理能力。
9.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10.通过分析科学家所做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感悟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时所采用的巧妙的科学方法和所具有的科学创新精神。
第1课时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显示一台普通光学显微镜,接着显示光学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水绵细胞结构图像。显示我国生产的电子显微镜,接着显示电镜下杆菌、螺旋菌和球菌的形态结构图像。
生
判断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图片?(水绵、细菌)师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细胞的类型
师(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教材的开头一段文字,判断刚才所看到的水绵细胞结构和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结构分别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为什么?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是否属于同一类型? 生
(1)水绵细胞结构属于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细胞结构是属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不属于同一类型。师
按照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进化顺序,全部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分别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学生活动:阅读原核细胞一段文字并观察图3-6。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显示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几种细菌图像,再显示蓝藻和放线菌图像,并作适当说明。
师
(1)显示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要求学生能识别出各种细胞结构名称。(2)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1)(略)
(2)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组成的。师
哪些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
学生讨论后师生归纳:动物、植物、真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教师活动:显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并指导学生从外向内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模、细胞质和细胞核。
板 书:
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
师
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是细胞壁,请同学阅读教材P33有关内容,思考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生
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等,它具有支持和保持细胞的功能。师
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生物膜,它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它对细胞具有重要功能。人们常采用动物细胞如红细胞来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科学研究表明,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师
为了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要分离出细胞膜。分离的方法是:先培养制备一定量的细胞,如红细胞,再进行匀浆处理,如用高速打碎机破碎、低渗等方法,使细胞裂解,将匀浆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出细胞膜。
教师活动:显示以下资料:1925年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红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并测定脂质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铺展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分析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
这说明细胞膜可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显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图形,思考下列问题:
(1)构成细胞膜的化学物质有哪几种?
(2)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
(3)糖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生
(1)构成细胞膜的化学物质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2)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或贯穿、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糖蛋白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等有关。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生
(1)细胞融合时,一半呈红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什么细胞?一半呈绿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什么细胞?
(2)40 min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说明什么?(3)该实验说明细胞膜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
3(1)呈红色的细胞膜是来自人细胞,呈绿色的细胞膜是来自鼠细胞。(2)说明两种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运动而均匀分布。(3)该实验反映了细胞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师
联系细胞膜的结构思考,它具有什么功能? 生
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维持细胞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保护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有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壁成分:纤维素等 功能:支持和保护化学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类型 篇3
1 PSTT和ETT的发病特点
PSTT临床上较少见, 根据英国Sheffield滋养细胞肿瘤中心从1984年到2004年资料分析, 所有7489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PSTT仅17例, 占0.23%。大多数发生于生育年龄, 平均年龄30岁左右, 但也有报道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大多数其先行妊娠为足月产, 也可继发于流产、引产, 仅5%到8%有完全性葡萄胎病史。距末次妊娠时间从6个月到22年, 平均为18个月。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损害等病征, 出现该病征的原因可能由肿瘤被刺激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血β-HCG测定多数轻度升高或不高, 而人胎盘生乳素 (HPL) 测定一般为轻度升高或阴性。大约10%~15%的患者诊断时已发生子宫外转移, 10%的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最近的文献报道子宫外转移的PSTT可超过30%。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盆腔和淋巴结, 而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相对较少见。多数文献报道I期患者生存率近100%, 而有转移患者生存率仅30%左右。
ETT主要见于生育年龄妇女, 平均发病年龄为36岁 (15~48岁) , 但也有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个案报道。大多数ETT患者有妊娠史, 包括足月产、流产、葡萄胎及绒癌。文献报道, 67%的ETT继发于足月产, 16%继发于自然流产, 16%继发于葡萄胎。确诊ETT与前次妊娠的时间间隔平均为6.2年 (1~18年) 。ET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 少数患者以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 无症状者罕见。子宫外的ETT可能是子宫原发肿瘤的转移灶, 而子宫原发病灶可已消失, 已见报道的子宫外转移部位包括肺、小肠、阴道及骨骼等。其中发生于肺者, 大多与患者既往有葡萄胎或绒毛膜癌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后诱发相关。与PSTT患者相似, ETT患者诊断时血β-HCG水平多数都轻度升高或不高, 文献已报道的ETT病例中多数小于2500 U/L, 但也有高达12541 U/L的个案报道。
2 PSTT和ET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PSTT和ETT临床罕见, 大多数病例血HCG水平轻度升高或不高, 故依赖于血HCG诊断常可导致误诊, 因而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形态学特点, 最终依据病理学诊断确诊。
PSTT典型的组织学变化为形态单一的单核 (中间型) 滋养细胞增生, 成片状、条索状或单细胞穿插在平滑肌纤维之间, 不破坏平滑肌组织结构, 呈分离性的肌束间浸润。肿瘤细胞多边形、圆形、或梭形, 胞浆较丰富、透亮或嗜酸性。可见少数瘤巨细胞。出血坏死较少, 伴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积。而ETT主要形态学变化为瘤细胞类似平滑绒毛膜滋养细胞, 排列为巢团状、片状, 镶嵌在平滑肌组织间, 呈地图样形。细胞巢内及瘤细胞间常有小灶性出血坏死, 周围见嗜酸性的玻璃样物质。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 为单核的滋养细胞, 异型性不大, 少数细胞核异型较大、深染。瘤细胞胞核清晰, 核膜不均匀, 核仁小而清楚, 胞浆透亮或嗜酸性, 似上皮样, 核分裂一般不多。
PSTT、ETT与绒癌的鉴别:主要依靠形态学, 具体见表1。
与宫颈鳞癌的鉴别:ETT易在子宫下段或宫颈生长, 并取代表面上皮, 因此, 区分二者非常困难。而抑制素-a及HCG在ETT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 而宫颈鳞癌组织中均呈阴性。另外ETT组织中Ki-67指数相对较低 (10%~25%) , 而宫颈鳞癌几乎均为高表达 (75%) 。
HPL:胎盘生乳素;Mel-CAM:黑色素瘤细胞黏附因子;PLAP:胎盘碱性磷酸酶
3 PSTT和ETT的分期
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于2002年颁布了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GTN) 临床分期可用于PSTT和ETT的分期, 但其预后评分系统并不适合。目前认为影响PSTT预后的高危因素主要是:①具有子宫外转移病灶;②有丝分裂指数>5个/10 HPF;③距先前妊娠>2年。另外, 年龄≥40岁、血β-HCG>10000 U/L、肿瘤体积较大、肌层浸润深度>1/2、脉管受累、肿瘤坏死、存在大量胞浆透明的瘤细胞、出现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脾肿大等并发症等, 都曾有报道提示预后不良。由于ETT是近年来才命名及报道的, 病例数尚少, 缺乏长期的可参考的随访资料, 且其生物学行为也尚未被清晰地阐明, 所以目前缺少可用于预测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4 PSTT和ETT的治疗
因为PSTT和ETT临床上少见, 治疗方法的选择只能根据仅有的文献报道的积累。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和联合化疗, 对放疗的疗效文献报道甚少。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经腹全子宫切除是绝大多数Ⅰ期患者采取的初次治疗手段, 年轻患者可保留双侧附件。由于Ⅰ期患者预后良好, 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可采用保守性手术, 行锐性刮宫术或子宫病灶剔除, 也有报道宫腔镜下病灶切除。在行保守性手术前, B超、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灶定位及保守性手术方式的选择。如病灶区血管扩张, 则应避免刮宫术, 因为病变区血管扩张者在刮宫时有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的报道。保守性治疗后若出现持续性子宫病灶和HCG水平异常, 则应考虑子宫切除术。在有子宫外转移的患者, 细胞减灭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手术包括经腹子宫切除及尽量切除子宫外的转移灶, 同时结合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是转移性PSTT初次治疗的一部分, 特别对有手术无法切除的残余病灶的患者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距末次妊娠2年以上或核分裂大于5个/10 HPF的Ⅰ期患者单独手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 建议有上述高危因素的I期患者手术后给予化疗。化疗方案主要有EMA-CO和EP-EMA, 不少学者认为EP-EMA在治疗有转移的PSTT时优于EMA-CO方案。
迄今为止, 化疗在ETT治疗中的价值尚不确定, 有限的资料显示, ETT对GTN常规的化疗方案并不敏感。应用于ETT患者的化疗方案也不统一, 已见报道的包括甲氨蝶呤 (MTX) 单药或多药联合化疗, 具体药物组合如放线菌素D加依托泊苷加MTX、放线菌素D加依托泊苷加MTX加环磷酰胺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加甲氨蝶呤等。
5 随 访
细胞类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德国BAYER公司生产的ADVIA-12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该仪器以过氧化物酶染色加光散射法检测白细胞(WBC)、二维光散射法测量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
(2)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SF-300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该仪器以细胞化学染色加光散射法检测WBC,电阻抗法测量RBC和PLT。
(3)中国迈瑞公司生产的BC-3000PLUS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该仪器以电阻抗法检测WBC、RBC和PLT。
1.2 标本
从我院住院患者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挑选出MCHC数值>360 g/L的标本,排除脂血、黄疸、溶血后,共筛选出有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8~77岁,包括支原体肺炎5例、淋巴瘤5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乙肝2例、肺癌2例、CLL 2例,先心病、脑梗塞、腹水待查、急性胆管炎和带状疱疹各1例。
1.3 分析方法
肘静脉处采集血液2 ml,加入BD公司生产的EDTA-K2真空采血管内,轻轻颠倒混匀抗凝。标本于采集后0.5~4 h分别在ADVIA-120、SF-3000和BC-3000PLUS仪器上严格按仪器说明书的操作程序进行检测,打印出结果及细胞分布图。
1.4 质量控制
3台血细胞分析仪使用前均已校准,每日测定配套质控物,结果也均在靶值允许的范围内。
1.5 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水浴前后结果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2 结果
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时,白细胞和红细胞分布图均明显异常并有相应的报警。SF-3000仪器:白细胞DIFF散点图的左下区域出现许多黑色的散点,WBC Flag显示WBC Abn Scg、Blast/A-ly、Imm Gran、NRBC/PLTC报警;红细胞直方图显著降低,RBC Flag显示RBC Abn Dst、Dimorph Pop、Macro、RBC Agglut和Turb/HGB等报警(见图1(a))。Advia-120仪器:白细胞Perox和Baso散点图中的细胞散点明显减少,红细胞V/HC散点图中主要散点图的上方出现许多异常散点,并显示MACRO++、HYPO+++和ANISO+++等报警,见图2(b)所示。BC-3000PLUS仪器:白细胞直方图左侧峰增大,整个直方图呈三角形,并显示R1、R2、R3、R4和RM报警;红细胞直方图显著降低(见图3(a))。37℃水浴前的标本做血涂片时发现血膜上有许多细小颗粒,仔细观察试管内抗凝血,发现管内壁有许多细沙样凝集颗粒。将该标本置37℃水浴30 min,取出观察试管内抗凝血,未发现管内壁有凝集颗粒;混匀后立即上机测定,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细胞分布图形及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各种报警消失(见图1(a)~图3(b)),同时制备血涂片。两批血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37℃水浴前的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凝集(见图4(a)),37℃水浴后的血涂片未见红细胞凝集(见图4(b))。红细胞冷凝集标本37℃水浴前、后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测量结果见表1~3。
3 讨论
血液冷凝集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血液温度低于某一特定温度时,循环中自身抗体就会与红细胞抗原相结合。这一特定的温度称为冷凝集阈值温度,其范围为4~35℃。冷凝集阈温度很少高于30℃,通常低于25℃,无症状的患者尤其如此[1]。部分正常人或婴儿可以存在有低滴度的冷凝集抗体,一般在1∶16以下,在30℃以上一般不发生凝集反应,但较高滴度的冷凝集抗体就会导致冷凝集综合征。
冷凝集抗体可以为多克隆或单克隆自体抗体。绝大多数单克隆冷凝集抗体发现于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瘤患者,而多克隆冷凝集抗体则是由于感染引起,特别是支原体肺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冷凝集自身抗体主要是Ig M,少部分是Ig G和Ig A。Ig M抗体对人红细胞I类抗原具有特异性,与其抗原有10个结合位点,冷凝集自身抗体的抗原即红细胞,30℃以下抗体可与多个红细胞结合后迅速形成血凝块(红细胞凝集),温度提高后凝集消失[3,4]。
支原体肺炎和某些含寒冷凝集素的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准确地区分白细胞和未溶解的凝集红细胞。电阻抗法计数WBC的仪器不能区分白细胞和未溶解的凝集红细胞,只要被计数的颗粒与白细胞体积近似,均被当作WBC颗粒计数,导致WBC结果假性增高。对PLT而言,SF-3000和BC-3000PLUS仪器37℃水浴前的结果多数(29/34)低于水浴后的结果(P<0.05),而ADVIA-120仪器37℃水浴前的结果多数(31/34)高于水浴后的结果(P<0.01),具体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较高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在低温下产生凝集现象,干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37℃水浴前、后的结果比较,HGB结果轻度减低(P>0.05),RBC和HCT结果显著降低(P<0.001),同时MCV(P<0.01)、MCH(P<0.001)和MCHC(P<0.001)结果均显著增高。这种现象是由于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导致RBC数减低。尽管凝集的RBC体积大于单个RBC体积,在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微孔计数时得到的MCV增大,但红细胞凝集时以RBC减低为主要特征。因此,HCT(HCT=RBC×MCV)结果仍然减低,并由此造成MCH(MCH=HGB/RBC)、MCHC(MCHC=HGB/HCT)的计算值异常升高。
注:☆P<0.05,☆☆P<0.01,☆☆☆P<0.001
注:☆P<0.05,☆☆P<0.01,☆☆☆P<0.001
注:☆P<0.05,☆☆P<0.01,☆☆☆P<0.001
冷凝集素除对红细胞有作用外,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使WBC、PLT的结果也假性减低[5]。实验结果发现,37℃水浴前、后的结果比较,WBC和PLT在3种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结果表现不一。细胞化学染色加光散射法检测的仪器(ADVIA-120和SF-3000)计数的白细胞,37℃水浴前的结果低于水浴后的结果(P<0.05~0.01)。而在电阻抗法计数WBC的仪器(BC-3000PLUS)上,37℃水浴前的结果明显高于水浴后的结果(P<0.001),这可能是由于凝集的RBC在仪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被溶血剂完全溶解,光散射法计数白细胞的仪器通过低角度检测白细胞的体积,高角度检测白细胞的内部结构,可以较
实验中我们还发现,患者冷凝集素效价越高,红细胞凝集程度也越高,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越大。冷凝集标本在37℃水浴后取出、上机检测之前一定要注意保温(简单方法:将盛有血样的抗凝管握在掌心颠倒混匀,开盖后立即吸样检测)。对冷凝集阈值温度较高的标本,更应特别注意,否则将不能完全消除红细胞冷凝集对仪器检测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进行仪器自动血细胞分析时,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RBC冷凝集对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要使实验室保持在合适的温度(18~25℃),低于15℃或高于30℃均对结果有影响。因此,血细胞检测实验室应有恒温装置,这一点对没有暖气或空调的实验室要特别注意。对怀疑有冷凝集的标本,应将血标本置37℃水浴30 min,待红细胞冷凝集消除后,再立即上机测定。重视和坚持做好分析后质量控制工作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按实验要求[6]对每份血细胞检测结果仔细分析,发现结果或细胞分布图形异常时,应立即查明原因,排除干扰,防止发出错误的检验报告,影响临床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Wintrobe M.Clinical Hematology[M].Philadelphia:Lea&Febiger,1976:921-933.
[2]Cooper R A,Bunn H F.Hemolytic Anemias[M].Paris:Mcgraw HillInc,1984:1 864-1 866.
[3]Guyton A C.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M].Philadelphia:WB Saunders,1991:378-386.
[4]陈忠,张莉尼.7例抗I,i国内文献综合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2):93.
[5]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血液实验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241.
细胞类型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FiltekTM Z350复合树脂(A2色)(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贸易有限公司),QTH(Dentsply公司,美国),LED(SHOFU公司,日本),PAC(Monitex公司,台湾),DMEM培养液(sigma公司,美国),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美国),超净工作台(苏净公司),CO2培养箱(Herarus公司,德国),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分光光度计(labsystem Dragon公司,芬兰)。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鉴定选择因阻生而完整拔出的健康第三恒磨牙,患者年龄在18-20岁之间,拔出后立即置入含双抗的DMEM培养液中,在超净工作台取出牙髓组织,去除根尖2mm后,剪成1mm3大小的碎块,均匀铺于无菌的培养瓶底,加入含10%FCS的DMEM培养液于37℃、体积分数为5%CO2的条件下孵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当细胞生长至90%融合时消化传代。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组织来源。1.2.2材料浸渍液的制备将FiltekTM Z350(A2色)复合树脂置于无菌的圆孔形聚乙烯模具中,模具每孔厚2mm,直径6mm。将聚乙烯膜覆盖于树脂表面,用1mm载玻片置于模具上,去除多余的树脂并排除气泡。用三种光固化机分别在每孔上方垂直照射树脂,照射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分别为QTH 20s,LED 20s,PAC 6s,照射距离分别为2mm和5mm(用相应长度的黑色遮光圈控制距离)。上述操作由同一操作者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后,样本立即置于96孔板,并加入含10%FBS的DMEM培养液,在37℃,体积分数为5%CO2条件下浸泡72h。
1.2.3 实验分组按照不同的光固化机和照射距离,分成6个实验组。另设置一个阳性对照组(充填Z350复合树脂后不光照)和空白对照组(加入纯培养液)。每组30个样本。
1.2.4 细胞毒性试验(MTT)法将含10%FBS的DMEM人牙髓成纤维细胞配制成浓度为3×104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μL),在37℃,体积分数为5%CO2孵育24h后,吸弃培养液,加入等体积(100μL)浸渍液。在空白对照孔加入含10%FBS的DMEM继续培养。在培养到72h时,吸弃培养液,每孔加入100μL含10%FBS的DMEM,和20μL的MTT,继续培养4h后吸弃培养液,每孔中加入异丙醇100μL,震荡10min后,立即在57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每孔的吸光率,设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100%,由此计算各实验组细胞数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数的百分比,即细胞存活率(CSR%)。对每个样本的数值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3 结果
在连续培养中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生长(图1),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丝蛋白表达呈阳性(图2)。由附表可以看出,无论在那种光照距离下,测得的细胞存活率均数的大小依次为:LED照射后的均数>QTH照射后的均数>PAC照射后的均数,但三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的结果均为P>0.05)。当用相同光固化机照射时,测得的细胞存活率均数的大小均为:2mm条件下的均数>5mm条件下的均数,且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光固化机,两种距离的细胞存活率均数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临床上可以选用PAC、LED等新型光固化机,以减少光照时间,而不影响树脂的生物相容性。但要尽可能的减少光照距离以尽量减少对牙髓细胞的刺激。
4 讨论
单体转化率是影响光固化复合树脂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2],高转化率不仅能提高树脂的美学效果和物理性能[3],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其细胞毒性[4]。但如果光固化灯的波长不正确,或光照不能达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导致单体转化率低,树脂聚合不全,从而引起边缘的磨损和碎裂,树脂与牙体粘接强度的降低,树脂硬度的减小,细胞毒性的增加[5]。现在市售的各种高强度石英钨卤素灯(quartz tungsten halogen,QTH)、等离子弧光灯(plasma arc,PAC)、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层出不穷。与传统的光固化机相比,它们能实现更高的光强度。光固化机的照射距离也是影响树脂单体转化率的重要因素,树脂单体的转化率会随光照距离的增加明显减小[6,7]。理想状况下,光固化灯的前端应与树脂表面接触。但由于口腔内窝洞的位置各不相同,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从而导致树脂不能充分聚合。因此,光照距离就成为影响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至关重要的因素。
MTT法因其可靠性和敏感性被广泛用于对牙科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定[8]。光固化复合树脂由多种成分组成,单体和填料都会引起细胞毒性,但树脂单体的种类和转化率是树脂细胞毒性的主要来源[9]。在本实验中,根据高强度的LED的使用说明,其光照时间可选择5s、10s、15s和20s。因为这种(LED)光固化机的光强度高(1200mW/cm2),它所对应的传统光固化机的照射时间分别为(10s、20s、30s、40s),传统光固化机的光强度为600-800mW/cm2(传统卤素灯)或300-400mW/cm2(传统LED)。同样地,根据本实验同使用的PAC的产品说明书,这种光固化机的光强度是传统的光固化机的四倍,因此,其光照时间可以减少至传统卤素灯的1/4。此外,由于本实验使用的都是高强度的光固化灯,所以采用的光照时间分别为QTH 20s、LED 10s、PAC 6s。由于使用不同的光固化机,其对应的CSR%值并不相同。但无论在那种光照距离下,三者之间的细胞存活率均数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大功率的PAC和LED光固化机作为传统的QTH光固化机的替代产品,具有照射时间短,固化深度大的优点[10],而且高强度会导致光固化机的照射头部分温度升高,有报道称随着温度的提高,树脂的转化率也会成线性增加[11]。
光照距离直接影响到树脂表面的光强度。有研究显示[12],光照距离在3mm内,树脂的固化效果无显著差异,同时为了模拟临床情况,在本实验中,使用2mm和5mm这两种光照距离。已经证实,随着光照距离的增加,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固化深度会降低,单体转化率会减小[13]。本实验显示:随着光照距离的增加,复合树脂的细胞毒性也增大。
细胞类型 篇6
男,49岁,因右侧腰背部疼痛2 d就诊。体格检查:右肾叩击痛(+)、右侧输尿管压痛(+/ -)。尿常规:红细胞计数10个 /μl ;血肌酐:106μmol/L。超声检查:右肾周见少量液区,右肾增大,包膜欠光滑,右肾实质稍厚欠均匀,右肾数个肾盏内少量积液,右肾内血流信号丰富(图1A);右输尿管上段增粗,外径29 mm,管壁均匀性增厚约14 mm,输尿管上段内径6 mm,中下段内径2 mm,增厚管壁血流信号丰富(图1B)。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大盏扩张积液;右肾盂及右输尿管上段纤细;右肾排泄功能尚好(图1C)。CT示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边界欠清,邻近右肾实质部分受侵,病灶与右腰大肌分界不清,包绕右肾动脉,其内未见充盈缺损,部分包绕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图1E、G)。PET/CT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行程区见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11.46;腹膜后及右侧髂窝多发淋巴结增大,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9.65(图1D~G)。患者行右输尿管上段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滤泡残留;瘤细胞浆透明,细胞核扭曲,分叶或脑回状,染色质细,粉尘状;小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图1H)。免疫组化:CD20(-),CD3(+),Ki-67(25%+),CD21(生发中心 +),CK(-),Vimentin(+)。最终诊断:泌尿系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患者行4个疗程的R-CHOP化疗,治疗后3个月及4个月复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1 男,49岁,PTCL-NOS。超声检查示右肾体积增大,下部包膜模糊(箭头),轻度积液(箭),右肾内血流信号丰富(A);右输尿管壁均匀性增厚(箭),内见点状血流信号,箭头示输尿管内腔(B);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积液(箭),右输尿管腔纤细(箭头,C);冠状位PET/CT图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行程区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箭),包绕右输尿管、右肾盂肾盏及右肾门血管,部分包绕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11.46,膀胱尿液排泄区见浓聚影(箭头,D~F);轴位CT图示病灶与右肾下部实质分界不清,内部密度较均匀,CT值约40.0 HU(箭,G);右输尿管病理镜下见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滤泡残留;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扭曲、分叶或脑回状,染色质细,呈粉尘状,小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HE,×400,H)
2讨论
PTCL-NOS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5%~22%,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形态学及分子水平呈现多变性;淋巴瘤累及输尿管通常源于后腹膜淋巴结病变的延续,而原发于肾及输尿管的淋巴瘤极为罕见[1,2]。本例为累及单侧输尿管为主的泌尿系统PTCL-NOS,既往文献报道的淋巴瘤累及输尿管者多为B细胞型淋巴瘤[3,4]。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以腰背部疼痛就诊,多种影像学表现为右输尿管壁明显均匀性向心性增厚并向右肾、右肾盂、腰大肌等侵犯,右肾积水,腹膜后及髂窝多发淋巴结增大,与文献报道一致[1,5,6]。以输尿管增粗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在影像学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超声检查表现为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或异常回声团块,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向输尿管壁浸润。巨输尿管症表现为输尿管全程扩张,扩张程度与肾积水程度不成比例,输尿管壁一般无明显增厚,亦无周围淋巴结肿大,找不到梗阻原因。输尿管炎性假瘤多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输尿管息肉是良性病变,超声检查表现为输尿管腔内结节状或条状低回声团块,团块与输尿管壁分界清楚,管壁连续,不侵犯周围淋巴结,而输尿管壁未见增厚。原发性后腹膜纤维化,当纤维化低回声团块围绕在输尿管周围可以引起输尿管梗阻,并造成输尿管壁增厚的假象,增强CT和MRI发现脊柱两侧具有对称连续性斑块样软组织肿块时,对诊断腹膜后纤维化有重要意义。本例患者行化疗3个月及4个月后复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淋巴瘤的治疗已达到完全缓解。总之,影像学检查发现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壁均匀性或向心性增厚,或者合并上尿路梗阻性积液需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病理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可以随访化疗效果。
细胞类型 篇7
毛色是绒、毛、羔皮及裘皮用家畜的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标志, 哺乳动物的毛色形成主要由体内黑色素决定, 黑色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黑色素产生的关键。研究发现, SCF及其受体kit共同影响的SCF/kit信号通路与红细胞生成、皮肤着色、生育能力、胃肠动力等一系列生理过程有关, 在调节黑色素细胞的存活、分化、移行和增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3]。研究不同类型SCF蛋白的结构特征和抗原表位分布, 对分别制备这几种蛋白的专一性抗体, 从而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SCF蛋白特别是跨膜型同工型SCF在SCF/kit信号通路的作用和机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序列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实验室自山羊皮肤组织c DNA克隆得到的SCF基因分泌型 (KC794711.1) 、跨膜型 (KC794712.1) 和跨膜型同工型 (KC794713.1) 蛋白的CDS序列, 利用Bio Edit 7.1.3.0的翻译功能, 推测得到各类型山羊干细胞因子氨基酸序列。由人分泌型SCF蛋白序列成熟时切割位点已知, 利用同源比对的方法将山羊分泌型SCF蛋白水解裂解位点之后的序列去除, 得到成熟程度较高的分泌型SCF氨基酸序列。
1.2 二级结构特征的预测
利用DNASTAR7.1.0的Protein模块, 应用Gamier-Robson法[4]和Chou-Fasman法[5], 分别对所得4种类型SCF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 并应用Kyte-Doolittle法[6]预测其亲水性区域, Karplus-Schulz法[7]预测其柔韧性区域, Emini法[8]预测其表面可及性, Jameson-Wolf法[9]预测其各区域的抗原指数。
1.3 跨膜结构的预测
利用在线工具TMHMM 2.0 Server预测各氨基酸序列的跨膜结构域, 确定跨膜区位置。
1.4 共有保守区域3D模型的建立
针对3种SCF氨基酸序列, 应用BLAST在PBD找到已证实结构的共有保守区域的同源序列, 分别利用在线工具Geno3D和SWISSMODEL同源建模, 并使用在线综合评估工具SAVES对所得模型进行评估, 选出最合理的模型作为最终模型。
1.5 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
综合亲水性、柔韧性、可及性和抗原指数等参数以及序列本身空间结构特征, 分析预测4种类型SCF蛋白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羊SCF结构特征
2.1.1 不同种类山羊SCF氨基酸序列的差异
利用Bioedit软件中集成的Clustal W, 对3种类型SCF核苷酸序列翻译得到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3条序列在175位开始出现了差异, 分别为具有外显子6编码的水解位点、缺失和替换为功能未知的小段蛋白。在第175位之前, 3个类型蛋白的序列完全相同 (见231页彩图1) 。
2.1.2 不同种类山羊SCF二级结构特征的预测
综合参考Gamier-Robson法和Chou-Fasman法预测结果发现:在各型SCF蛋白共有序列中, 38~42, 45~50, 69~88, 100~101位四段是SCF蛋白共有的α-螺旋结构, 而3~47, 52~64, 79~107位三段为其共有的β-折叠区域。这两种结构较为规则, 不易形成抗原表位。共有序列中, 容易形成表位的β-转角和无序卷曲位于86~98, 125~139位。在各型SCF蛋白特有的序列中, β-转角和无序卷曲区段主要位于167~178位;在分泌型SCF前体蛋白和跨膜型SCF蛋白共有的区段上, β-转角和无序卷曲主要位于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202~208, 211~214, 240~245, 252~254位和跨膜型SCF蛋白的177~180, 183~186, 212~217, 224~226位。见231页彩图2、表1。
应用Kyte-Doolittle法预测4种蛋白的亲水性区域, 分泌型SCF蛋白的27~39, 117~138, 170~179位, 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27~39, 117~138, 170~181, 194~213, 237~274位, 跨膜型SCF蛋白的27~39, 117~138, 170~186, 209~248位, 以及跨膜型SCF同工型蛋白的27~39, 117~138, 170~181位为明显的亲水性区段 (见图3) 。
应用Karplus-Schulz法预测其柔韧性区域, 分泌型SCF蛋白的5~6, 24~27, 31~42, 48~50, 82~96, 103, 109~110, 122~139, 146~147, 152~153, 160~161, 167~183位, 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5~6, 24~27, 31~42, 48~50, 82~96, 103, 109~110, 122~139, 146~147, 152~153, 160~161, 167~183, 193~213, 239~260, 265~271位, 跨膜型SCF蛋白的5~6, 24~27, 31~42, 48~50, 82~96, 103, 109~110, 122~139, 146~147, 152~153, 160~161, 167~185, 211~232, 237~243位, 以及跨膜型SCF同工型蛋白的5~6, 24~27, 31~42, 48~50, 82~96, 103, 109~110, 122~139, 146~147, 152~153, 160~161, 167~178位为柔韧区段 (见图4) 。
Emini法预测位于蛋白质分子表面可能性较大的区段, 其中分泌型SCF蛋白的1~4, 32~33, 36, 47~49, 118~119, 122~138, 169~176位, 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1~4, 32~33, 36, 47~49, 118~119, 122~138, 168~176, 194~205, 212, 237~245, 248~250, 252~259, 264~271位, 跨膜型SCF蛋白的1~4, 32~33, 36, 47~49, 118~119, 122~138, 169~177, 184, 209~217, 220~222, 224~231, 236~243位, 跨膜型SCF同工型蛋白的1~4, 32~33, 36, 47~49, 118~119, 122~138, 169~181位都有较大可能位于分子表面 (见图5) 。抗原表位质数是易于形成抗原表位各项指标的综合体现, 应用Jameson-Wolf法预测各型蛋白不同区段抗原指数, 结果表明, 分泌型SCF蛋白的26~42, 48~51, 59, 83~96, 122~139, 170~181位, 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26~42, 48~51, 59, 83~96, 122~139, 170~181, 183~194, 239~261, 264~274位, 跨膜型SCF蛋白的26~42, 48~51, 59, 83~96, 122~139, 168~185, 212~232, 237~243位, 跨膜型SCF同工型蛋白的26~42, 48~51, 59, 83~96, 122~139, 170~181位都有较高可能形成抗原表位 (见图6) 。
位
2.1.3 跨膜结构预测
利用在线工具TMHMM 2.0Server预测各氨基酸序列的跨膜结构域, 分泌型SCF前体蛋白的216~238位和跨膜型SCF蛋白的188~210位为跨膜结构域, 两侧存在位于分子表面的区段 (见231页彩图7) 。
2.2 山羊SCF共有保守区域3D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利用Geno3D的在线服务, 同源序列均选用匹配程度最高的pdb1exz A, pdb1exz B, pdb2e9w C 3条序列作为模板, 每种蛋白均得到3种模型, 3种类型SCF蛋白的模型结果是相同的 (见232页彩图8 A1~A3) ;利用SWISSMODEL在线服务, 3种类型蛋白得到的为相同的模型结果 (见232页彩图8B) 。由于已知结构的同源序列较短, 模型覆盖区域均为第27~167位氨基酸, 为山羊3种类型SCF共有保守区域。
利用在线工具SAVES对得到的4种模型进行合理性评价, 通过分析Procheck软件生成的Ramachandran plot图可以看出, 在主要氨基酸残基中, 处于不可信区域的氨基酸残基都在1.5%以下;在模型B中, 没有氨基酸处于不可信区域, 均满足化学结构中对二面角的分布要求。采用Verify_3D评估氨基酸残基高级结构与序列的相容性, 结果4个模型的3D~1D相容性分值大于0.2的部分为85.21%到94.41%均通过了Verify_3D检测。ERRET预测不同原子间的非键作用发现模型B更加接近85, 较其他模型更加合理。综合对比评价指标发现, 由SWISS-MODEL构建的B模型更加接近真实的蛋白结构, 更适合作为3种类型SCF蛋白保守区域的模型。
2.3 山羊SCF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
综合二级结构、跨膜区域、亲水性、柔韧性、抗原指数及表面可及性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同时满足各项指标的优势抗原表位区段中, 第125~133位的KSSKSPEPR为各型蛋白共有的区段;分泌型SCF蛋白及其前体174~181位的KDSRVSVT为这两种蛋白特有的区段, 分泌型SCF蛋白前体198~206位的SSSSNRKAS为其特有的区段;跨膜型SCF蛋白174~183位的KGKASNSIED为其特有的区段;跨膜型同工型SCF蛋白174~181位的KGKTYKHS为其特有的区段;另外, 分泌型SCF蛋白前体239~245位和跨膜型SCF蛋白209~215位的KKKQPNL是这两条序列共有的区段。
3 讨论
干细胞因子可分为分泌型和跨膜型两种形式, 跨膜型的蛋白由信号肽、膜外功能区、跨膜区和胞浆功能区组成, 通常能对kit受体形成较长时间的影响。分泌型则只有信号肽、膜外功能区两部分, 对受体影响时间相对较短。两种形式都具有生物学功能。由于不同类型SCF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选用山羊皮肤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分泌型和跨膜型SCF蛋白, 分泌型SCF的前体蛋白以及跨膜型SCF的同工型蛋白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以期得到每种蛋白特有的表位, 分别制备抗体, 从而应用免疫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的二级结构为β转角或无序卷曲, 亲水性、柔韧性、可及性以及抗原指数都达到标准的区段作为潜在的候选表位, 避免了使用单一指标造成的局限性, 是近期相关预测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主流方法。B细胞表位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由于已知晶体结构的抗原抗体复合体数量较少, 构象表位预测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10], 本试验只进行了线性表位的预测, 所得到的抗原表位在实际试验中的效果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试验来确定。尽管如此, 本研究得到了几种蛋白共有和特有的潜在表位, 对制取抗体分别研究不同类型SCF蛋白的特性, 缩短试验周期和降低试验成本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山羊干细胞因子的结构特征和抗原表位分布, 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程序对山羊皮肤组织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山羊干细胞因子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跨膜区域、亲水性、柔韧性、抗原指数及表面可及性特征进行预测, 并针对共有区段建立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在各型SCF蛋白潜在的抗原表位中, KSSKSPEPR为各型蛋白共有表位;KDSRVSVT为分泌型SCF蛋白及其前体共有表位, SSSSNRKAS为分泌型SCF蛋白前体特有表位;KGKASNSIED为跨膜型SCF蛋白特有表位;KGKTYKHS为分泌型SCF蛋白前体特有表位;KKKQPNL为分泌型SCF蛋白前体和跨膜型SCF蛋白的共有表位。
关键词:山羊,干细胞因子,分泌型,跨膜型,抗原表位
参考文献
[1]SARAVANAPERUMAL S A, PEDICONI D, RENIERI C, et al.Skipping of exons by premature termination of transcription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within Intron-5 of the sheep SCF gene:a novel splice variant[J].PLo S ONE, 2012, 7 (6) :e38657.
[2]GRICHNIK J M, BURCH J A, BURCHETTE J, et al.The SCF/KIT pathwa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control of normal human melanocyte homeostasis[J].J Invest Dermatol, 1998, 111 (2) :233-238.
[3]NISHIKAWA S, KUSAKABE M, YOSHINAGA K, et al.In utero manipulation of coat color formation by a monoclonal anti-c-kit antibody:two distinct waves of c-kit-dependency during melanocyte development[J].EMBO J, 1991, 10 (8) :2111-2118.
[4]GARNIER J, OSGUTHORPE D J, ROBSON B.Analysis of the accuracy and implications of simpl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globular proteins[J].J Mol Biol, 1978, 120 (1) :97-120.
[5]CHOU P Y, FASMAN G D.Prediction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s from their amino acid sequence[J].Adv Enzymol Relat Areas Mol Biol, 1978, 47:45-148.
[6]KYTE J, DOOLITTLE R F.A simple method for displaying the hydropathic character of a protein[J].J Mol Biol, 1982, 157 (1) :105-132.
[7]KARPLUS P A, SCHULZ G E.Prediction of chain flexibility in proteins[J].Naturwissenschaften, 1985, 72 (4) :212-213.
[8]EMINI E A, HUGHES J V, PERLOW D S, et al.Induc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y by a virus-specific synthetic peptide[J].J Virol, 1985, 55 (3) :836-839.
[9]JAMESON B A, WOLF H.The antigenic index:a novel algorithm for predicting antigenic determinants[J].Comput Appl Biosci, 1988, 4 (1) :181-186.
细胞类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男59例, 女41例, 年龄43~79 (62.3±11.3) 岁。所有患者根据最新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1,2,3], 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 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 组30例。其中SAP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3~78 (60.1±11.0) 岁。UAP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5~79 (62.8±10.6) 岁。AMI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6~78 (61.7±10.7) 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至少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分支的病变狭窄程度≥50%。选择可疑冠心病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 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 男17例, 女13例;年龄38~78 (61.7±10.5)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以下情况:急性感染、创伤或手术后2周以内;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肝肾功能不全, 风湿类疾病或免疫性疾病, 近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各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血糖、血压水平、肝肾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炎性细胞的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抽取静脉血2ml, 用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抗凝剂真空采血管 (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 及时送检,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厂家:日本东亚;型号:SF-3000) 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2.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定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选择造影对象, 冠脉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 应用东芝数字减影机 (DSA) , 进行多体位投照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造影结果的判定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法和血管积分法, 由经验丰富的心导管医师2名共同判定;血管狭窄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由目测确定。以冠状动脉狭窄管径比狭窄段近心端的正常冠状动脉管径减少百分数计算狭窄程度, 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脉至少1支狭窄程度≥50%者为冠心病。 (1)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分段评价标准, 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4]对每支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分:按血管最狭窄处评分, 若1支血管段多处狭窄, 即以该段血管最狭窄处评分, 管状狭窄也以最狭窄处评分;左主干按2支计算。无任何异常发现为0分;狭窄<25%为1分;26%~49%为2分;50%~74%为4分;75%~89%为8分;90%~99%为16分;100%闭塞为32分。 (2) 不同节段冠状动脉乘以相应系数:左主干×5.0;前降支近段×2.5, 中段×1.5, 远段及第1对角支×1.0, 第2对角支×0.5;回旋支近段×2.5, 远段和后降支×1.0, 钝缘支×1.0;右冠脉近段、中段及远段均×1.0;后降支×1.0;左心室后侧支×0.5。以每一冠状动脉的狭窄评分乘以该病变部位的系数, 即为该病变的评分;同一患者如有多处病变, 各病变的评分累计总和为该患者的总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 样本为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 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 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多个样本间的多重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2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 非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的相关性, 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炎性细胞比较
(1) WBC总数: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依次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2) 中性粒细胞 (N) 和单核细胞 (M) :AMI组、UAP组与SAP组、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 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嗜酸性 (E) 及嗜碱性 (B) :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淋巴细胞 (L) :UAP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 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P<0.01) , 与AMI组及SAP比较 (P<0.05) , 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5) N/L比值:AMI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他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M:中位数;R:全距。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SAP组比较, △P<0.05, ☆P<0.01;与UAP组比较, ▲P<0.01
2.2 WBC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Gensini评分) 的相关性
WBC计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Gensini评分) 呈显著正相关 (r=0.27, P<0.01) 。见表3。
3讨论
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WBC通过介导炎症对内皮细胞的蛋白水解和氧化损伤、阻塞微血管、促使高凝状态和梗塞区延展等病理学机制从多环节参与冠心病的发生。Hillis GS等[5]研究发现WBC总数升高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 WBC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而且病变严重时和病变急性期更加明显, 同时发现WBC水平与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呈显著正相关[6,7,8]。本研究也发现冠心病各组患者WBC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 且SAP组、UAP组、AMI组的WBC水平依次升高, 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上述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随着对WBC总数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日益深入, WBC亚型计数与冠心病的关系开始引起重视。相关研究[9]表明, WBC亚型对冠心病风险的评估价值等同于甚至优于广泛应用的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Benjamin等[10]研究发现, N比例的升高和L比例的降低, 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 尤其是N/L比例的升高, 对冠心病病死率及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国内王卓等[11]研究也发现, N、M的升高和L的降低, 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 N/L比例可能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单核细胞聚集、黏附到血管壁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事件。Ross等[12,13,14]研究发现单核细胞从血液中进入损伤的血管内膜, 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和分泌金属蛋白酶, 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N可能通过产生一氧化氮等物质和表达细胞黏附分子损伤和阻塞心脏微血管, 以促使粥样斑块的发展和不稳定性, M、L在不稳定斑块中的浸润更为明显, 并且在患者的外周血液中多处于激活状态[15,16,17]。N和M激活后侵入血管壁, 可进一步促使粥样斑块破裂及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18]。既往大部分研究是关于不同WBC亚型在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之间、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AP之间的差别及意义。本研究将急性冠脉综合征进一步分为UAP和AMI 2种类型, 发现2种类型的N、M计数均有升高, 且A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1) , 但UAP组的L计数显著高于AMI组 (P<0.01) 两者相比, AMI组以N升高为主, 而UAP组则以L升高为主, 提示L可能主要参与不稳定斑块的初始和形成阶段, 而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的急性阶段则是以N为主, 两者可能成为鉴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类型的重要标志。同时发现, AMI组N/L比值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 提示N/L可能是预测AMI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Gensini评分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4], 一项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表明, WBC总数和冠状动脉狭窄的范围和程度 (Gensini评分) 有相关性[19]。本研究发现WBC总数和冠状动脉的范围和程度 (Gensini评分) 呈显著正相关 (r=0.27, P<0.01) , 提示WBC总数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 WBC总数及其亚型计数与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N、L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 N/L计数可能是预测AMI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WBC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WBC及其亚型的检验方便、廉价, 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可能为冠心病的抗炎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从而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数目相对较少,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实用性仍需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冠心病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 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 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亚型的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组之间的白细胞 (WBC) 总数、中性粒细胞 (N) 计数、单核细胞 (M) 计数、淋巴细胞 (L) 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N/L)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嗜酸性粒细胞 (E) 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 (B) 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Gensini评分) 呈显著正相关 (r=0.27, P<0.01) 。结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白细胞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