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

2024-11-24

美德教育(共12篇)

美德教育 篇1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 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的方向。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小学根据自身办学实际, 坚持选择开办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为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一、美德教育的内涵

我校办学的核心是“实施和美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 办学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尚美”。儿童时代是懂礼貌、知礼仪、积美德、为善行的最好时期, 是构筑人生幸福的基石阶段。基于此, 我们把“崇尚文明, 践行美德”作为我校德育的基本理念, 推行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做一个知礼诚信、孝敬友善、勤俭自强的人。

我校德育内容是文明礼仪教育和美德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主要包括校内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三礼教育;美德养成教育则结合大连湾地域学生特点, 将四个核心美德作为核心重点,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二、美德教育的措施

(一) 立足宣传, 感知美德

我校利用楼道文化、班级两板等渠道, 把有关美德的警言、故事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广播等形式, 宣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队部开展美德演讲竞赛、美德征文等评比活动;各中队根据美德主题召开班会, 让学生深入感知美德。

(二) 立足课程, 习得美德

我校把美德认知教育的主渠道设在课堂, 依托各学科课堂渗透美德。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德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融合美德内容, 力争实现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 立足校本, 开发美德

学校自主创建校本课程 《美德教育》,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华美德、在活动中如何践行美德, 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将美德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言行中, 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根据“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 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低年级段按“讲美德故事———看美德视频———举美德例子”的流程教学;中年级段按“赏美德故事———看美德视频———谈自我感受———思考今后的行动”的流程教学;高年级段按“情景导入———相关资料展示———讲讲谈谈———思考写作———制定行动计划”的流程教学。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为统一授课时间, 每学期完成16课时的教学任务。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 架构不同的教学素材。学校将四大核心美德———感恩、勤俭、诚信、友善, 按照月份特点分解在不同的月份里, 在每个月设立一个教育主题, 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全年级根据月份主题及教育目标, 编写4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校要求美德校本课做到四和谐。每学期开学伊始, 学校领导会指导一节引路课, 提炼基本的授课流程, 引导教师规范授课。

(四) 立足实践, 践行美德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我校通过校本实践活动课 (演讲比赛、读书节、艺术节、传统节日纪念等) , 进一步检验和培养学生美德的践行效果。此外, 美德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学校, 更应走进家庭、深入社会, 拓展美德校本实践活动的渠道。

三、美德教育的评价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 经领导班子研讨对原评价体系进行再构。学校坚持三个理念:融合特色、关注过程、促进发展。学校采用自评、互评、家长参评、学校综评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美德践行情况进行评价。学校在学生中推进“美德银行”活动, 记录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良好品德存储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存款”。学校根据学生每月美德存折积累情况, 评选出班级的月份美德小富翁, 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 学校根据每个班级在月活动中的整体表现, 评选出月份美德银行班。这种循环积累式的评价方式既注重了美德养成教育的过程, 又固化了美德教育的成果, 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效果。

今后, 我校的德育工作将继续深化和美教育办学理念, 以礼仪引领, 用美德悟行, 让美德教育这朵奇葩在李家小学绽放异彩。

美德教育 篇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教育,使社区矫正人员能正确的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教学要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举例分析与课后讨论相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内容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1、尊老爱幼

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谁 不孝敬父母、善待子女,谁就会被世人唾骂为“缺德”,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老爱幼,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尊老的基本要求是赡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为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父母总是倾注全部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子女的当知报答,而且无论如何也是报答不尽的,况且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老,“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所以,赡养老年父母,是子女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但是,也有极少数家庭,子孙锦衣玉食,老人无人赡养,有的还硬把繁重的家务加到老人身上,有的甚至想方设法索要老人钱财,并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与前者相比,就显得太“缺德”了。有的家庭尽管在物质生活上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对长辈缺乏爱心,冷冰冰地挤出点钱便一了百了,不闻不问,使父母“端着碗不觉饭香,用到钱心感隐痛”。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除照顾他们的物质生活外,还应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 心和体贴,使他们充分享受天伦之乐,特别是对丧偶或离异的长辈。婆媳矛盾,是一些家庭中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常常可听到“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九不和”的感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婆媳关系还是处理得很好的。近年来,我市也涌现了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婆媳关系的融洽需要双方努力,儿媳应真心实意地孝敬婆婆,婆婆也要实实在在地疼爱儿媳。双方以诚相待,是婆媳相处得好的关键。媳妇要多与婆婆讲讲知心话,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多为婆婆着想;婆婆也应理解媳妇,多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考虑问题。一旦发生矛盾,婆媳双方要多作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婆媳间产生矛盾时,儿子(丈夫)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调解工作,既要帮助母亲了解媳妇,又要帮助妻子理解老人,这样,矛盾自然会得到妥善解决。

爱幼要讲究艺术。目前,普遍存在对子女爱护过度的现象,特别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独生子女好似“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如果一味娇惯宠爱子女,无原则地迎合、满足孩子的要求,就会使子女形成任性、放纵、骄横、自私、冷淡、孤僻、怕失败、怕挫折等不健康心理素质,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对子女应当做到爱和严相结合。当然,严格要求并不等于体罚。有的家长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必须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诱导孩子纠正错误,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女子和男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力,负有同等的义务。要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家庭中的男女享有教育、就业及财产等方面的同等权利。特别是在生育观上,要真正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切勿生儿子兴高采烈,生女儿懊丧不已,甚至溺弃女婴。要实现男女平等,当然需要男性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妇女自己也应当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要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自我确立生活目标,自我选择生活道路,自我驾驭生活航船,自我主宰个人命运,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去学习、去拼搏、去创造,实现自我,做一名既是“生活主人”、又是“事业强者”的时代新女性。

3、夫妻和睦

夫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夫妻关系应以平等互爱为 基础。夫妻之间不存在谁侍候谁、谁主宰谁的问题,“大男子主义”、“妻管严”等倾向,都是要不得的。许多家庭夫妻不和,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的,例如一方很少做家务或根本不做家务,或者一方在家务事上很少与另一方沟通等。作为夫妻,应该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近年来,离婚率持续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婚姻自由固然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把婚姻自由看作可以轻率地结婚和离婚,这是十分错误的。那种朝三暮

四、喜新厌旧,对妻子(丈夫)、子女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所谓“自由”,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婚姻自由原则的,必须坚决反对。

要保持夫妻和睦,还必须不断巩固、培养夫妻之间的感情,使爱情之树常青。有的夫妻结婚以后,发现身边的配偶与理想中的丈夫(妻子)大相径庭,因此夫妻感情日益淡薄,继而发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感叹。其主要原因是夫妻间对婚姻、对对方的期望值过高。期盼婚姻永远像爱情故事一样充满浪漫是不现实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琐碎的,男女双方经过 恋爱浪漫期之后步入婚姻组成家庭,应学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巩固、培养感情。要在互相适应对方的同时,经常寻找夫妻双方都感兴趣、都愿为之努力的共同点,使两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使家庭生活生动、活跃起来,充满活力和乐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婚姻枯燥、乏味,“婚姻危机”也就很难出现了。

4、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国家庭的传统美德。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市绝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并未过时,我们所说的勤俭持家是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适度 消费”为原则的。勤俭持家就是要精打细算,科学合理地安排家庭经济生活,避免浪费。勤俭持家就是要树立具有现代文明的消费观。第一,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消费。在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生活消费特点,适度的“超前消费”也不为过。但是,切忌盲目攀比,追求不合实际的高消费,“别人有汽车,我家也得有”,“别人有别墅,我家也要有”等思想要不得。第二,适当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现在有一些家庭,各式家电一应俱全,居室装修得富丽堂皇,就是看不到报刊、书籍。单纯考虑物质上的满足容易引起精神上的空虚。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消费结构,把精神消费提到重要地位,把一部分资金投放到购买书籍、家庭成员继续教育上,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5、邻里团结

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我国劳动人民一贯重视邻里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名言,如“邻里好,赛元宝”、“远亲不如近邻”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与世界各地人民的联系越来越近,相反,与自己对门而居的邻里关系似乎越来越远了。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城市,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互之间不了解不熟悉的人并不少,有的甚至对门对住了好几年,也不知邻居姓甚名谁、在哪里工作,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固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面临许多新情况。特别是城市里的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不少家庭告别平房和大杂院搬进了设施齐全的单元住宅,客观上也给改善邻里关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我们仍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建立良好、新型的邻里关系。

浅谈农村小学美德教育 篇3

关键词:学美德;评美德;行美德;美德观;美育观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于现代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学生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滋生蔓延,传统美德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美德观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必须先使教师的身心散发美丽的气息。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确立新的德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為学生心目中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学生的美育观

(一)学美德

1.自娱自乐培养兴趣

(1)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优势

我校的年轻教师多,综合素质好。所以,根据教师的特长,开展“为美丽国学安家”活动,如:经典舞蹈班;经典唱诗班、朗诵班等,使国学经典曲目在学生自由自乐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国学经典成为快乐的一部分。

(2)利用优秀影片

通过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再现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经典故事,让学生感悟到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经典成为课余生活不可或缺的快乐。

(3)在读书活动中进行传统情感教育

如:师生同读一本书,周末开展师生读书感悟,或假期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开学初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

2.引导提升感受乐趣

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对于传统美德的教育应该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载体,在润物无声中使传统美德的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中使之得到提高,包括阵地建设:小喇叭广播站、黑板报、班队会、小记者站等结合学校的各项实际工作,积极主动地抓好阵地建设;同时,抓好特色队伍:学校的舞蹈班、唱诗班、小记者站、农民画班等,在喜闻乐见中陶冶情操,培养乐观进取的完美人格。

(二)行美德

找个圈子锻炼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个正确的圈子,然后想办法融入其中,并努力汲取其中的正能量。我校在践行美德活动中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给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圈”。

1.自我设“圈”,锤炼自己

班级是学生最自由的活动“圈”,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圈内可以自由彰显个性。激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达到“自我目标”的培养目标。如:我校安排各个年级创作班歌,制定班训,制作班徽,模仿教师“十不准”制定约束自己的“我的十不准”,教师协助学生制作自己的档案袋,随时将自己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记录反思,并认真填写自我评价报告。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我的言行代表班级形象,代表学校形象”。开展“寻找最美学生”“这样的行为你出现过吗”“走进你最爱的人”等活动。通过班队会活动,使各项活动得以落实完善,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点点滋润学生的心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2.跳出“圈”外,考验自己

当美好的行为已经设定到学生内心的时候,必须再给学生打一剂强心针,让初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的放矢。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跳出“圈”外,走向实践活动,用实践活动证明现在的自己是一个集德育、智育为一身的好学生。

(1)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

如:家长交流会、运动会、学校的文艺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在传统美德展的家校联谊会上,学校的关工委秘书处只负责出台总体会议活动方案,然后把方案下发给各个班级,由各个班级主动相互协调分配任务,各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长负责相关的活动角色。这样的安排即使各个班级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发扬,由能使学生能看见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使美德在不经意间深入生活和学习当中。

(2)走向社会,组织献爱心活动

每个月每人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并记录在班级的好人好事记录册上。在班会课上,做了好事的同学要谈感受,在班会上表扬。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组织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比如,走进敬老院、走进黄牛基地、走进蘑菇基地等,去践行自己的美好行为,去感受家乡的巨变,增强家乡荣誉感、自豪感。

(三)评美德

为了触动美德行动时时处处闪光,我校在不同时间段,如:周、月、学期都评出了“文明带头人”“文明小星星”等称号,树立榜样,以榜触行,并不定期地颁发奖品和奖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

三、让美好的心灵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舞台上舞蹈

让美的行为感染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我们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营造出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是个美丽的磁场,必须不断地加强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发掘传统美德资源,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得更加鲜艳!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丰县那丹伯镇中心校)

美德教育在大人与孩子之间 篇4

首先说一说答疑课。孩子头一遭降临人世, 懵懂无知, 对这个新鲜又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小小的他很实际地接触这个世界: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它需要知道, 什么样的事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往往不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一来我们觉得没有必要, 这问题实在太天真; 二来我们马上拿不出正确答案。我们对这个世界也几乎一无所知。

有个很小的孩子, 他看到秋天来了, 树叶开始凋落, 就想:树叶和花是不是从天冷的国家飞到了天正暖和的国家里呢?每个听到他这番话的成年人都捧腹大笑。孩子等到大人们笑声渐歇才问“:那秋天的树是怎么回事呢?除了两三个平常的句子之外, 大人们在也想不出什么话来回答他。因为大人也不知道!而且我们知道的越少, 就越容易被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激怒。

难道成人不知道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吗?为什么不去帮助他, 去求助于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或利用其他手段来帮助这个孩子呢?美德教育不能在成人身上充分渗透, 何以去担当幼儿的美德教育呢?

再说撒谎课。撒谎是我们在孩子幼年时教他们的。最不伤人的谎言是:“你就说我不在家。”这通常是懒得去接电话。孩子们对说出的每句话都认真负责, 而我们呢?大人往往想说就说了, 而后又反悔。

妈妈早晨信誓旦旦地向孩子保证, 午饭后他们一起去散步。而午饭过后, 妈妈却说她没劲儿了。那当初为什么要许诺呢?要知道, 这些微小、毫无恶意又有理由可解释的谎言正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于是孩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人都随便说话, 他们的言行之间根本没有相互联系。因此, 孩子们当然会相信那些保证自己言出必行的人。为什么有时成年人能轻易地骗孩子跟它走?甚至很多情况下大人都用不着说服他, 通常只需这样说“:我那儿有小鱼, 你想不想现在去看看?我开车带你去。”

还是言出必行吧, 否则孩子可能会以为“信口雌黄”是无上的美德呢!因为爸爸、妈妈都是这样的啊!

最后说说惩罚课。以上两种事情的发生, 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每天都在惩罚, 我们惩罚孩子, 而他们又反过来惩罚我们。

有人会反驳, 惩罚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时常蛮不讲理而毫无估计地教训孩子, 轻则边哭边嚷, 重则粗话连篇。这使有过失的孩子觉得自己真是犯了大错。自以为高尚的父母, 是否相信这种侮辱性质的打骂算是有意的行为呢?

他们用另外的方式来惩罚我们这些成年人。他们不再相信我们, 更要命的是, 他们不再对我们报以希望。

说到这里, 美德教育在哪里?美德教育无处不在, 为人师表者, 为人父母者, 检讨你的言行, 提高你的修养, 让美德教育在我们与孩子之间……

美德教育主题征文 篇5

然而,在这个处处充塞着文明礼仪的大环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良行为: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这些行为与文明社会的精神风貌相距千里,但如果是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就得从父母这里寻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袁静,于199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在龙山社区担任第一居民组组长,她工作中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作为孩子的母亲,她经常提醒自己:

传承中华美德,做文明礼仪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爸爸共同自觉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的教育孩子从小将理解、懂礼貌,遵守文明的行为规范,以庄严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孩子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懂规矩之人,她从最简单的站立坐姿、走路、说话教起,订立一些规矩,告诉她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经常提醒她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从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压力,用爱心塑造孩子言行举止的每个细小方面,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使孩子慢慢领会自己的社会角色,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和道德情感。

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

要学好语文,就要多阅读。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只要孩子喜欢,总是鼓励她去接触。平时在家,也是孩子做作业她在一边看书。

睡觉前,娘俩也会看一会儿书。因为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从中,更能体会到书的魅力。她觉得,现在学校要求孩子每天读一篇文章的要求就很好。读书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孩子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尽管才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美德终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 篇6

一、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概况

对于教育和学习终生化的推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起并积极推行的国家之一。由于收入的大幅增长和自由时间的增多,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加速,机会平等化要求的实现、教育制度的开放化和经济成长速度缓慢造成的竞争激烈化等因素,使人们有了继续学习以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需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终身教育观念就在美国大力推行。1976年美国在修订高等教育法时,增订了终生学习法,使终身教育的理念透过立法、政策、计划而获得落实。而民主精神的贯彻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美国通过设立终身教育专管机构,利用多方资金,通过公立私立的成人教育机构推展终身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了西方终身教育的典范。

二、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概况

德国是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政府每年对教育的投资相当巨大。德国对终身教育的开始重视和推动始于1970年,当时德国教育审议委员会制定了“教育制度结构计划”,明确提出终生学习是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德国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使终身教育朝着统一、协调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为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德国政府还推出带薪教育休假制度、对参与继续教育的人予以经济资助等措施以保障终身教育的推广。

三、美德两国终身教育现状的比较

(一)对终身教育概念的理解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早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名词,但是关于它的概念理解却不太一致。终身教育常被视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的代名词。事实上,终身教育是个综合性的概念,迄今尚存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美德两国对于终身教育概念理解的侧重点具有明显的差异:美国的观点认为,终身教育包含人一生之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和不正式的学习以获取私人、社会和专业生活的最大发展。它重视教育的整体性,只要能获得和扩大启发,不论是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或通过大众传媒和其他情境、结构,都是学习。终身教育的概念,强调个人一生的完全发展,提供所有教育目的、活动和结构一个新的视点。由此观点可见,终身教育应该由出生延续到死亡,这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着眼点——自学校毕业后的一生或人生的某阶段到死亡,显然不同。而德国传统的终身教育观点认为,终身教育是指成人的扩充教育,主要包括成人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有一定连续性和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例如民众高等学校和大学扩充教育等;广义的则包括很广的范围,如广播、电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范围。终身教育是以成年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教育,是无止境的并不限于某个固定年龄阶段的教育。由于美德对终身教育概念这一基本问题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了两国在终身教育实践上的差异性。

(二)终身教育的主要结构

美国终身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多元化和实用性。而且其多元化和实用性完全是在自由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下围绕着终生学习这一“市场机制”及按照“商品经济”的供需原则而运作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附属的“未来学习社会委员会”(Future Directionfor a Learning Society,FDLS)认为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源的供给者,调整者,竞争者,中介者和需要者。(见表1)

美国的终身教育结构的首要部分是资源(资金)的供给者。美国终身教育多样化的实施及其推广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财团的大力支持和无偿援助。财团提供资金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其次,当资金和具体的学习机会相结合,就需要各种各样专门进行协调工作的中介组织来对各种学习机会进行调整。这种组织是为了保证与鉴定教育的质量和保障学习者能受到最适合本人学习需要的教育。再次,在资金提供给具体实施终生学习的组织之前,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之间,以及同一类型组织内部也要展开竞争。以决定谁最有资格获得资金和学习资源。与此同时,虽然学习的机会多种多样,但要快速准确提供给学习者,则还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学习情报。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学习的需要者,即广大的成人学习者。

美国终身教育结构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与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相关的立法非常多。如1914年的史密斯—雷佛法案(Smith-lever Act)、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The vocational educationAct)、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The adult educationAct)和1973年的综合雇佣和训练法案(The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等等。这些法案都是美国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的基础。在法案立法通过之后,都有相应的机构负责计划管理、实施、追踪,例如根据史密斯—雷佛法案建立的“合作推广服务”方案,是由农业部负责;根据综合雇佣和训练法案设置的方案,由劳工部负责,其下都有更多的机构配合实施。

德国的终身教育结构较之于美国更加简练和实用。总体来说,分为三大板块: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地方机构的行政管理以及教育资金来源。首先,在德国,终身教育的资金来源分为政府供给和私人赞助两个部分。私立学校的经费大部分由私人负责,少部分由政府辅助,公立学校的经费则分由联邦、邦、乡镇三级政府全部负担。其次,国家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宏观控制的角色:为终身教育提供广泛的、弹性的方针,促使各参与终身教育的机构团体能迅速交换与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并且将一切措施限定在法律的范围以内,保证提供经费给办理终身教育的机构。而地方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教育机构,保证终身教育的顺利开展。

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 篇7

一、加强领导, 增强“传美”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 加强领导, 开发教育资源, 促进了“传美”教育工作有力开展。在学校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专题系列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了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采取分层教育, 确立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在初一开展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在初二开展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的教育;在初三开展爱人民、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规范管理, 提高“传美”教育的科学性

为了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的牵动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全校性的“传美”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 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在课题运作过程中, 采取目标化管理, 包括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考核和目标完成质量的评估四个环节。我们对实验材料采取档案化管理, 全员负责, 责任到人, 为传美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在教育内容上, 有的放矢,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将传统美德教育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纳入德育目标体系中,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把建章立制、建组织网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机制相结合, 将规范、标准、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评估奖励相结合, 形成了良性实验研究运行机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传美”教育的基础性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和示范的作用。为此, 在开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 使教师明确在素质教育中要以身作则, 用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现代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身教于学生, 做全社会美德的表率。几年来, 由于我们从教师队伍抓起, 从基础抓起, 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广开渠道, 注重“传美”教育的全面性

多年来, 我们将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其主要途径是:

1. 开展学科渗透教育。

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 是传美教育最有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在学科渗透教学中, 教师注重发挥其教育艺术, 在教学某环节上通过插入师生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或扮演角色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通过教材中优秀人物品质去感染学生, 将优秀人物的美德转化为学生的美德。几年来的学科渗透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日益养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活动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弘扬继承传统美德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

3. 开展学校环境影响教育。

学校环境影响教育就是把学校环境设计成一个育人的大课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意加强营造学校传美教育氛围, 使传美教育时时不忘、事事体现。在室内外楼层悬挂伟人、英雄人物画像。班级教室悬挂名人名言、诗词格言条幅以及定期举办学生手抄报、书画展等。

4. 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几年来, 通过学农基地, 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农民的勤劳俭朴;通过学军基地, 组织学生到部队去接受军事化严格训练, 体验军营生活, 陶冶情操;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不断获得体验、锻炼和感悟。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而且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美德,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实现“以德治国”,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 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需要,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美德教育 篇8

综上所述, 我在所教班级选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验。这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实验项目。通过一年的实验, 我总结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要做到“五性”。下面笔者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育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 就是传统教育各方面的总和。小学阶段, 由于孩子对什么都想学, 所以小学老师必须把好这一关, 让学生在自己的白纸上写好传统美德教育这一笔。根据人们接受事物先入为主这一特点, 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应当只停留在某一方面, 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只是在遵守纪律, 或者立志勤学等单方面的进行教育或实验, 那小学生“传美”的基础就显得太单一。当然对学生的“传美”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 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如果我们教育者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例如:用讲故事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的起蒙教育;用开展主题队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用辩论的形式进行谦虚礼貌的教育;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用校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总之, 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育的内容要全面, 教育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二、教育的灵活性

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 我们必须是有计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但是一味的循规蹈矩也是行不通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计划不盲目, 又要灵活不死板, 所以教育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按计划十月是学校规定的爱国月, 原计划用学校的电话教育设施开展一系列爱国爱民的教育, 在我和班委们准备的过程中, 发现少数学生有赌博行为, 经研究决定, 周三的班会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改为“童心悄悄话”, 后临时改为“实话实说”主题班会。

活动是由我担任“知心姐姐”这一角色, 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骰子, 写了“打麻将”三个字。当我走上讲台时, 学生叽叽咕咕说了大约一分钟。我说:“同学们, 这节班会课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的片段改为‘实话实说’班会, 从今天开始我要担任另外一个角色, 那就是你们的知心姐姐, 既然是你们的姐姐, 那你们对我就应该围绕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讲真话不说假话。”接着我又说:“我想调查一下, 会打麻将的请举手。”最初没有学生举手, 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忘不了我老师的身份, 我笑笑说:“我是你们的知心姐姐。”这下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紧接着70个学生中有56个举手了。我说:“今天的话题就是讨论打麻将, 这项活动好不好, 好在那里?又有那些不好?请你们告诉知心姐姐。”接下来的讨论都围绕着打麻将不好展开了话题, 我说:“既然不好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会打麻将?没说实话吧?我希望你们实话实说, 统统告诉知心姐姐”。接下来的讨论就真的实话实说了。有的说打麻将好, 它是一种娱乐方式, 它可以开动脑筋, 锻炼身体;有的认为打麻将不好, 坐久了对身体没有好处, 大人们没日没夜地赌, 把好不容易挣来的钱输掉太可惜;有的说为打麻将有的家庭为此离婚, 孩子很不幸。讨论正激烈, 有个学生哭了起来, 在我的鼓励下, 他说:“自从爸爸妈妈迷上了麻将, 我经常都是吃方便面, 他们不管我的学习, 麻将似乎变成他们的儿子了。”

……

我问:“你们是怎么学会打麻将的?”孩子们看都看会了, 常常是晚上打麻将太闹, 睡不着, 只好跟着大人们熬夜, 有的父母还叫孩子打一圈换换手气。这样的例子, 学生讲了许多。接着我们还讨论了打麻将对学生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赌风带到了教室, 什么做扫除啦、做作业啦, 都要赌一把, 输者代劳。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 学生们一致表示远离“赌博”。这以后通过明查暗访, 班里的孩子没有再发生参赌的事。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灵活性的好处。

三、教育的针对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养成了许多坏习惯, 所以加强针对性教育极其重要。为了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 我采用笔答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针对班上的情况, 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请老红军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爱国爱民故事大王赛”;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评选敬老明星等, 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 有针对地进行“传美”教育, 在“传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育的趣味性

在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时, 最忌简单的说教。同样是教育,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 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教育,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天的课外准备, 开展了“自立、自强、自信”主题队会。队会的内容是用中队活动课开展小队炒菜比赛, 要求是每小队做一个菜, 必须是当场理菜、洗菜、切菜、炒菜, 而且还要给自己的菜取一个得体的名字, 至于炒菜用的所有工具都自己想办法。这次活动, 我中队是对外的, 许多中队的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都到场观摩, 活动比我预想的要成功得多, 孩子们无论是从自己的装扮或是炒的菜、取的名字都令人叫绝。活动后通过讨论, 学生收获不小, 明白了必须独立、自强的道理, 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就采取让学生自己说的办法。每周三朝会课规定该课是班上“新闻联播”时间, 要求他们自己收集素材, 谈谈祖国近期的新闻大事, 学生情绪很高, 最喜欢“新闻联播”课了, 于是就有了学生主动看报刊、看电视新闻、听广播, 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短短的十分钟, 学生可以讲出几十条新闻来。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但这种形式学生十分喜爱, 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从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所受到的教育就更深刻。

五、教育的连续性

美德教育 篇9

一、借助历史人物的志向,引导学生辨析美丑

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坚定的志向,这也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屈原“年轻时候就有报国的慷慨大志”;张仲景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而“决心收复台湾”;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崇高志向,可以成为导引中学生行为的直接动因。

反面的历史人物有着罪恶的思想,如袁世凯有“野心”,“还企图当皇帝”。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把袁世凯不可告人的目的板书出来,与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远大抱负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去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低,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中学生加深对理想道德的理解,进而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变成支配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二、创设教学情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歌颂与批判、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是非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有的内容的讲述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情,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地讲解,配以不同情调的乐曲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情境,与历史人物“见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如播放《甲午风云》音像,讲解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冲向敌舰壮烈牺牲时的情景。邓世昌的高大形象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有些课文教师可用以情激情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共鸣。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要用亲切、欢快、流畅而激昂的语调;讲《血染卢沟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我国军民团结一致,掀起抗战热潮,要用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语调……只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感情,爱国情、民族恨才能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总结提升,渗透历史人物的心灵美

中学历史教材,每一课都介绍一个或几个人物,对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准确、客观的分析。例如教学《华夏之祖》,补充作业题: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归纳为三点:1.他办事勤快,能团结群众,听取大家意见;2.他经过实地观察,带领广大劳动人民,采用了疏通的正确办法治水;3.他一心为公,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13载,终于战胜了洪水,使广大群众安定下来。大禹治水成功的三点原因,也是大禹三方面的高贵品质。这三方面,着重称颂大禹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质,同时说明在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中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威力。

四、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事实,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对人物道德行为和功过是非的分析、比较、概括,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传统美德修养。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例如讲《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学严谨,主张“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也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

引导学生评价农民领袖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其阶级局限性。如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反秦,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但项羽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并从严律已。

五、用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学生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借助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历史教科书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人名言、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思邈的“人命之重,有贵千金”;邓世昌的“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声威。”介绍司马迁身残志坚的事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又如介绍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冠的戚继光;明未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抗击入侵的沙俄,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甲午战争中,浴血奋战,“平壤城头留英名”的左宝贵;戊戌政变后,甘洒热血,“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等等,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既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六、联系生活实际,内化学生美德

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在讲课时要能站在今天的高度讲传统美德,赋予传统美德以新含义。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引进外商;讲岳飞精忠报国,联系黄继光、董存瑞的为国捐躯;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的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加强德育教育传承中华统美德 篇10

立足文本, 首先要让学生读出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什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 优良民族精神, 崇高民族气节, 高尚民族情感, 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传统美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可以是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也可以是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以“向青春举杯”板块为例, 整个板块激励年轻人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 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对年轻人的期盼的, 这些品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它是一张皮, 道与德是其上的两根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 每一篇、每一部中国文学作品里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都蕴含着中华美德, 如助人为乐, 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等。

第二, 透过文本, 联系学生实际, 激励学生要在人生旅途, 为自己培育至少一种代表性的美德。我有两句口头禅:“人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以不做人。人有一种美德就可以收获成功。”年轻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 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是一种美德。作为高中生自己一定要有培养至少一种特征明显的美德的意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与特点, 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美德才是最理想的人生。那么怎样具体培育学生的美德呢?

1.运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美德培育。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好处多多, 可以说是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灵丹妙药。一个同学要准备演讲, 首先都要去阅读大量的材料。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演讲内容或者自己喜欢甚至是其中最喜爱的演讲素材。读的过程无疑阅读了不少东西, 积累了不少素材, 学到了不少东西, 演讲者自身在选择内容时就受到心灵的洗涤、道德的感化与美德的熏陶。

听演讲者讲故事说传奇, 说自己最欣赏的美文, 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演讲内容中一个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构成了一个个美德的属性。每天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舆论导向, 就是树立一个行动的榜样, 就是告诉我们这样做才具有人的美德。

听众的点评都对演讲内容的加深理解, 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是个人思想的绽放, 是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给所有同学一次文道的概括和对美德的宣传。人人言殊,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可以通过争鸣达到共识。然而“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仍然是哈姆雷特”。认识事物的本质还是一致的, 是非对错只有一个标准。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包罗万象, 演讲后师生的评价就是统一认识、提高觉悟、师生交流、引导舆论、培养美德的有效途径。

2.以课堂为主阵地, 高中生合作探究“文道”, 明辨是非, 提升对美德的甄别与判断。高中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特殊年龄阶段, 随着学识的增加、经历的丰富, 慢慢地走向成熟。三年一千多个日夜相伴, 班级授课制发挥着最大优势, 一起生活、桃李芬芳的高中生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 共同成长。他们不但学着学习, 学着生活, 学着合作, 学着探究;还要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文以载道!高中文本中可以探究到知错能改的郑伯, 探究到大局为重、智勇双全的烛之武;也能探究到居安思危、抗颜直谏的魏征;既能探究到屡立奇功、大公无私的蔺相如, 也能探究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讲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激励年轻人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饱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节气……在一篇篇美文的滋润与熏陶下, 人世间的是非观念, 民族节气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此在高中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势必生根发芽。一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崇尚民主与爱国, 怀揣公平与正义、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和有积极人生态度的年轻人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浅述小学语文的美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美德教育

一、语文美育的特征

1、形象性,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

2、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

3、愉悦性,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二、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1、教学结构要系统化,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2、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3、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4、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5、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6、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做到亲切、温和,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我在教学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不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我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我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知识内涵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活动性。在语文知识中不仅充满了对真理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向往,而且还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性。即便是应用文,也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信誉、契约关系、法律关系等,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因此好的文章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活动内容和相互关系的真实反映。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从事各种活动的大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教育研究,2000(9)

[2]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中美德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 篇12

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将紧紧围绕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创新与开放战略而展开。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 中国的研究生注册人数从2000年的301239人持续增长到2007年的1195047人, 2007年研究生注册人数前四名的科学领域为工学 (436352人) 、管理学 (135028人) 、医学 (128471人) 、理学 (146146人) ,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中国各门类研究生教育将对以上核心战略的成功实现起到强力和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2006年9月27日, 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网站上公布了“普林斯顿国家安全项目”的最终报告, 题目为《锻造法治下的自由世界:美国21世纪的国家安全》。报告就操作层面而言, 美国对大学的R&D总支出由2002年的364亿美元一路持续增长到2007年的494亿美元, 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支出由2002年的273亿美元持续增长到2007年的376亿美元, 而应用研究增长相对缓慢, 美国对大学R&D支出前三名的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 (183亿美元) 、物理科学 (26亿美元) 、环境科学 (18亿美元) ,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 美国的研究生注册人数从2000年的413536人持续增长到2007年的516199人, 2007年研究生注册人数前四名的科学领域为社会科学 (103150人) 、生物学 (71663人) 、心理学 (60284人) 、计算机科学 (48959人)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为了实现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 特别是继续引领全球的经济发展, 需要有新的产业来支撑, 更需要以创新能力来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这就要依托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1999年德国政府制订了“德国21世纪的信息社会”的行动计划, 简称“D21”。2001年德国公布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这项名为《德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案由德国可持续发展国务秘书委员会讨论制订。到2020年, 德国的能源及原材料消耗率将分别降到只有1990年和1994年水平的一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提高一倍;因移民和交通而占用耕地的情况由目前平均每天130公项降到最多30公顷;在未来10年内, 小学全日制学生的比例由目前的3.4%提高到30%。此外, 方案对污染物排放量、科研投入规模、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医疗保健满意率、居住安全、就业率、幼儿全托率等规定了明确的目标。截至2007年5月29, 据德国统计局发布数据, 德国硕士学位攻读人数达55700人, 比上年增加20%。2008年统计显示, 德国有1800博士后获讲授资格证, 这些高目标和新课题都需要有大量高级研究人才的潜心研究, 给予理论、政策、科技、手段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研究生教育就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中美德三国研究生学位制比较

美国研究生学位分两级: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不是攻读博士学位者必须持有的学位 (无硕士学位者年限长些) , 因此, 对它的存在就发生了争论。教学计划不到1年者, 一般不授予硕士学位, 如果达到3年, 则一般授予博士学位或某些高级专业学位 (如工程师学位) 。美国的大部分属课程硕士, 主要是修习1年或1年以上的硕士课程。要求至少一学期修研究生课程24到30学分, 包括本专业领域的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等课程。是否提交一篇论文和修一门外语, 没有统一规定。博士学位是美国大学或学院授予的最高学位, 分研究博士 (哲学博士) 和专业博士两类。哲学博士是一种受尊敬的最高学位, 对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重大作用。专业博士是专攻新兴学科的应用或传统专业的应用学位。攻读哲学博士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硕士阶段, 要经过资格考试并提交一篇论文;第二阶段为中间阶段, 在这个阶段必须学完硕士学位后和准备博士论文前的全部必修课, 经过一次综合考试并取得一个研究生中间学位或资格;然后进入第三阶段, 写博士论文, 论文应有独创性并需进行答辩。哲学博士学位最初是学士后再学2年, 后改为3年, 现在规定为3~4年。近年来美国为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设置了博士后的研究阶段。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等联邦机构为博士后研究设置了奖研金。于是一些著名大学先后成立了博士后研究机构, 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了高级研究学校。这种研究工作为期6~8个月甚至2年不等。

德国从19世纪以来, 就只有哲学博士一级学位, 1956年德国又设立了硕士学位。硕士学位在四年基础学校之上再上九年完全中学, 取得中学结业证书后, 便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德国的高等学校学习年限较长, 一般为4~6年。硕士考试是对学习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考试。德国的硕士、文凭和国家考试和英、法的硕士水平相当, 和苏联的高等教育文凭也大体相当。在德国哲学博士学位是从事学术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硕士学位考试、国家考试或文凭考试是哲学博士候选人的先决条件。博士论文要准备2年或更长的时间, 论文应包含候选人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论文答辩后, 还有一次口试。大学任教合格证书事实上是一级比博士学位更高的学位。持有博士学位的人, 通过考试, 并提交比博士论文水平更高的大学任教论文, 得到教授们的满意, 就被宣布获得了大学任教资格。

三中美德研究生教育比较

1. 研究生的招收和选拔

研究生的招收和选拔是保证学位质量的第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 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美国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系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共同决定, 德国博士的选拔由教授个人决定, 而且主要由教授面试作出决定, 没有其他考试。教授面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研究工作的设想, 了解学生是否有培养前途, 是否能成为学者和科学家。没有其他考试的原因是德国大学要求严格, 取得大学文凭或硕士学位即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美国的大学毕业生要申请攻读研究生, 一般提供以下文件:大学成绩单;多数学校要GRE成绩;教授推荐信;本人申请书。多数国家的研究生多从应届生中选拔, 都不强调要有实际工作经验, 但德国接受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

2. 研究生的课程和论文

研究生的课程和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保证学位质量的关键。但课程和论文两者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要求不同。美国有的学校只要求课程学分, 不写论文。博士生的学习, 主要是做研究工作和写出论文。美国博士生有课程要求和资格考试后才能做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 德国的博士生主要是做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 没有必修课程, 但可以根据本人的需要选学一些课程。

3. 研究生的导师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人物。因为研究生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 学位的质量有赖于导师的学术水平。研究生导师, 特别是博士生导师, 一般都是持有博士学位甚至博士以上学位的学者和科学家、教授和副教授, 在德国必须是教授。

导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课题 (导师指定课题, 导师提出由研究生选定课题或由研究生提出由导师批准课题) ;批准研究计划;在研究工作的方向问题和关键问题上给予指导;批准论文提纲;保证研究生工作的条件;关心研究工作的进程和教育研究生保持研究热情;审定研究成果并作出评价等等。

四结论

中国的学位制度发展较晚, 1980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不久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从此我国的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起来。因此, 为了办好研究生教育, 我们对改进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 在我们刚刚建立和执行学位制度时, 把硕士学位作为重要的一级学位是正确的, 学习年限暂时适当地延长也是可以的。从美德两国经验看, 当博士学位巩固地建立起来时, 硕士学位就成为一个过渡学位, 或作为一种资格证书。硕士学位的修业年限应以1~2年为限。大学本科学习满五年或5~6年者, 应授予硕士学位或相应的证书。

第二, 从美德两国的经验和当前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应把科学博士学位作为一级主体学位, 授予在长期科研和教学中有重大科研成就者。科学博士学位的设立是对在科学和教学中有重大成就的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鼓励, 有利于科学向高水平发展。

第三, 研究生院是培养硕士和博士的机构。科学博士是独立地取得重大科学成就者。

摘要:本文从中美德三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学位制度、研究生培养方式三个层次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出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应借鉴的经验, 结合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中美德,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

参考文献

[1]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48934683653664&infoid=1249368795095163&title=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数

[2]分学科研究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49610459599815&infoid=1249431407412220&title=分学科研究生数 (总计)

[4]Ever more student saiming at a bachelor master degree[EB/OL].Statistic Bundesamt Deutschland, 2007-09-05.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DE/Presse/pm/2007/09/PD07__354__213, templateId=renderPrint.psml

[5]Postdoctoral lecturing qualifications[EB/OL].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 2008.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Statistics/Bild ungForschungKultur/Hochschulen/Tabellen/Content50/Hab ilitationen.psml

上一篇:外科感染治疗研究下一篇:细胞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