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美德(共12篇)
传承美德 篇1
传承中华美德争做美德少年
黄池小学陈嘉琦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亘古不变的是美德的传承与发扬。至今,许多感人的孝亲故事仍不绝于耳。古时有不计前嫌、孝感动天的远古之帝;亲尝汤药、目不交睫的汉文帝;朝夕思亲、登山望母的狄仁杰;孝亲敬老、为父温席的香九龄。现今有三十年如一日体贴入微照顾婆婆的尹惠玲;十佳好媳妇赵蛮玲照顾一家三代从不说苦说累;敬老院工作人员梁丽莉,是老人们共同的好儿女;十二岁的崔彤用歌声唤醒了植物人爸爸;十三岁少年为了给失明妈妈买磁带,在上海街头整整跑了六个小时。这些人物,大到帝王、小到儿童,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美德。
这些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美德的耀眼之星,其实美德就在我们身边,现年15岁的初中生曹瑞静,家住黄池村,他就是我身边的美德少年。
2009年,祸从天降,无情的病魔夺取了她妈妈年轻的生命。那时,她才刚刚小学四年级,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她没有哭泣,也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平时的她就十分爱干净、爱劳动。自己洗衣服,从不用父母。此时的她就更忙碌了。每天天不亮就烧火做饭,上学之前还要收拾好碗筷,放学后急匆匆回家,又开始了忙家务活。当我们还在无忧无虑过着快乐的星期天时,她却已经在家里洗洗涮涮了好几大盆的衣物,她就是我们身边的道德楷模和美德少年。
她的事迹在我们当地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夸。还被评为长治市“孝老爱亲美德少年”。
今天,当你走进黄池小学的校园里,仍然能感受到同学们孝老爱亲蔚然成风的氛围。三年级的靳明欣为年迈的奶奶梳头,四年级的曹耀华常为妈妈分担家务,五年级的陈梦杨总是为辛劳妈妈洗脚洗袜……
“百善孝为先”,不同的时代都讲述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求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可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传承中华美德,争做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传承美德 篇2
一.运用成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历史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浓缩, 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言简意赅、风格文雅、生动形象, 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寓言、史实逸闻、谚语俗语、以及诗文语句凝聚演化而来,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传统美德思想, 把成语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 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祖国文明,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传统美德在成语中的体现举例
1.爱国类。如“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使秦国, 最终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取得了胜利。反映爱乡报国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 如精忠报国、捐躯赴难、捐躯济难等等。由此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 并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 把深深的赤子之诚化成拳拳的碧血丹心,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2.勤俭类。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有关勤俭的成语典故有很多, “朴实无华”讲的是古人勤俭持家的故事, “开源节流”讲的是勤俭建国的问题。其实, 不管是一个国家, 还是一个家庭, 勤俭都应是我们的传家宝,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 应念物力维艰。朴实无华、开源节流等成语典故所蕴含的积极思想, 对于加强学生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 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3.团结类。同心协力、团结奋进,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才能使国家和民族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立于不败之地。“负荆请罪”可以说是团结互助的一个正例。反之, 如果不团结, 互相斗争, 我们也有典故为鉴———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相争者两败俱伤, 徒让第三者得到好处。时至今日, 这则故事仍有其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运用成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此指导下,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让成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以下活动:
1.讲成语故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查阅各类成语词典, 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在报纸, 杂志等资料上收集有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利用晨读前的五分钟时间, 每天由一名学生, 讲解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然后讨论给我们的启示, 引导学生探讨成语故事对今人的借鉴意义。
2.办主题板报。为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情操, 我们引导学生办下列主题的黑板报: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成语, 表现高尚人格或优秀品质的成语, 表现尊老爱幼的成语, 表现团结互助的成语, 表现勤奋好学的成语等等。
3.编成语故事短剧。许多成语故事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表演性强, 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根据成语内容编排成短剧, 给大家表演。表演者除了将自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表演出来外, 还可以融合班级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正面人物的引导下, 在反面人物的警示下知荣辱、辨是非、分美丑,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传承节约美德 篇3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宣传优良传统,继承优良传统,依然是我辈及媒体之神圣职责。
回顾抗战历史,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经常遭到日伪军频繁扫荡、清乡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异常困难,军需难以保障。新四军军部要求各部从节约口粮入手,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干饭改为稀粥,减轻人民负担。新四军各师各显其能,厉行节约。如三师师长黄克诚在部队率先改革制服,将单军服去掉翻领改直领,上衣去掉两只口袋,停用绑腿布,减掉军帽上的围圈,去掉宽大的裤腰,改为窄裤腰等等。仅此一项,每人每年省去一尺多布,全师部队加地方武装3万余人,每年就节约布料万余米。黄师长还让供给部将一条毛巾剪成两块, 5000条毛巾,够1万人使用。最艰难的1943年,新四军从军部开始,在全军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种菜、纺纱织布,不仅解决军需,而且支援民用,节约为先,共渡难关。一师师长粟裕开荒种菜,三师师长黄克诚背筐拾粪,四师师长彭雪枫引种西红柿,五师师长李先念亲手纺纱,一时传为美谈。渡江战役胜利,华野解放南京,粟裕奉命兼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区后勤部蔡部长要给粟裕做套毛料便服。粟裕说:“做布的不行吗?刚进城就讲究穿着,不好嘛!要脱离群众的。人民群众看我这个市长做得好不好,是看我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看我是不是为他们服务,不是看我穿什么衣服!”结果,蔡部长给他做了一套棉布灰卡便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在我们享用社会财富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厉行节约?很多人还很贫困,需要资助,富裕者没有理由浪费!资源财富应为大众共享,我们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势所需、民心所向,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端正党风,影响民风,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传承的,是节约美德!弘扬的,是主旋律!宣传的,是正能量!
《铁军·纪实》坚持用事实说话,讲真实故事,宣传厉行节约、勤俭朴素的美德,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打造一块正面宣传的舆论阵地坚守!坚持!不懈努力!
缅怀先烈、传承美德 篇4
4月4日就是清明节了,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常常要去扫墓、踏青、悼念已故的先辈,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缅怀先烈。
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旧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在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甘洒一腔热血。从我们湛江的抗法斗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牢狱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热血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 篇5
是什么支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什么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是什么是中华民族勇敢地说“不”?是血,是汗,是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名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为本,俭生德;辨善恶,知改过;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中华民族辉煌?靠什么而变成世界的焦点呢?正是那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片又一片的土地上,我们代代的劳动人民们在这里栖息,把文化,文明代代地传了下来。正因如此而涌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古老的土地,淳朴的人民,悠久的传统,高尚的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里,“子发认错”的小故事令我难忘至今,讲的是:战国时期,楚王大将子发率领部队攻打秦国,几个月下来毫无进展,粮食将尽,边派使者回国筹粮,并让他将一封家书交给母亲。母亲从信中得知儿子在生活上搞特权,不体谅士兵,因此非常生气。在子发凯旋归来时,母亲不让他进门。子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下令将楚王赏赐给自己的东西分发给士兵。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我哥哥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那是一个夏天的上午,哥哥偷偷将书桌上的5元钱拿走了,妈妈虽说不重视这小小的5元钱。但是想借此机会考验一下我和哥哥。放学回来,妈妈假装找不着5元钱,逼问说是我拿的,我的眼泪在妈妈的冤枉中不争气的流下来了。在这时,哥哥却主动承认了错误,把5元钱还给了妈妈。“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不是吗?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如今,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一定能把一切熔结成无穷的动力,推进新的时代。“只要人人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爱的奉献的歌声,而只要人人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将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到那时候一切平等,整个国家洋溢着繁荣和睦的气氛。
我们身为跨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做起,孝敬父母,热爱祖国。从小树立发扬传统美德的信念,寄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听,在中华民族土地上两条母亲河正滚滚流淌,汇集成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华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少年传承中华美德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国家,而在我国文化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页叫中华美德。这些美德不但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而且还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孔融。他们家有兄弟七人,而孔融在他们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他们兄弟七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总是互相谦让、和和睦睦。孔融四岁那年,家乡的梨子丰收,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盘子梨子,全家人围着准备吃梨。哥哥们让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挑好的不拿大的,却拣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父亲问他:“这么多梨子,你怎么拿了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呀,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亲朋好友知道了这件事后,纷纷称赞说:“4岁的孩子就知道让梨,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等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学者。”
公元前110年,汉朝史官司马谈在临终时交代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做史官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所写作的史书。司马迁哭着答应了父亲的请求。这就是要写作的《史记》。可是,在他着手写《史记》不久,就牵连进了李陵案件。因为李陵与匈奴打仗,战败后就降了匈奴,汉武帝大为生气,司马迁为安慰汉武帝,就说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说情,就把他投进了监狱,并施以最严酷的刑罚——宫刑。遭受此打击,他曾萌发出自杀的念头,但想到父亲的遗愿,他含垢忍辱,历经20年,终于完成了《史记》,并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还有张良。他在投奔刘邦前,有一天坐在邳桥上,见一位老者不慎将鞋落入桥下,张良主动下桥为老人捡鞋,并为老人穿上。老人为张良知敬老之举所感动,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张良凭此助刘邦打天下,屡立战功。以上这些只是中华民族文明这个浩瀚无边的海洋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些被我们敬佩的人中都能找到中华美德,但是他们已成为过去,要想让这些美德继续传承下去,就要靠我们的不断努力。不能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舍弃这些精神财富。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可是,当我无奈地拿起来随便翻了几页,便被那上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如洪水猛兽般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令我振憾,从这本书中我领阅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纪: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从曾经的没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国??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如至圣先师孔子,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强不息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云??他们的美德,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的民族英雄气节,无一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包括天灾人祸,外来侵蚀;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好好学习,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面对中华文化,我选择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篇6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承中华美德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篇1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着、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规则,懂规矩,守纪律。规则对于我们的生活,就如同空气对于小草、水对于鱼儿一样,须臾不可分离。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要遵纪守法。20xx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在玉树执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医务人员,他们在进村入户过程中,官兵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法规,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中午吃饭时,有一名医生带了鱼罐头,还没来得及打开就被领导人吴永胜没收,并当场规定,在藏族地区吃饭一律不许吃鱼。吴永胜严守纪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公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有一颗公德心,一颗关爱他人的心。有一个人,他未想过出名,但他的行为注定与众不同,受助者说他是活菩萨,同事们说他是“活雷锋”,更多不了解他的人,则说他是一个“不开窍的傻子”。他54次献血,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十倍。他很清贫,但他却在16年中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累计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超过12万元。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儿童。他是一个好人,他的名字叫郭明义。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和尊重知识,我们青少年需要牢牢把握这五把金钥匙。著名作家萧伯纳有一次到苏联访问,他在莫斯科街头散步时见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萧伯纳和这个女孩玩了很久,在分手时,她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伟大的萧伯纳一起玩了。”小女孩也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你今天和苏联女孩安妮娜一起玩了。”萧伯纳很吃惊,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傲慢,并向小女孩道歉。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懂得尊重,不然,别人会看不起我们的。
礼仪。我国历史上,孔融就是一位十分讲究礼仪的人,他刚四岁就知道逊让之礼。每次与哥哥们吃梨子的时候,孔融总是让哥哥们先选梨。拔大个儿的给哥哥们吃,人们无不称赞。东汉时,有个人叫黄香,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冬天时给父亲暖被褥。人家九岁就这样孝顺,何况我们,我们十多岁了,可还有些同学不懂事。
让我们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一起践行传统美德吧。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篇2记得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规范我们的言行,比如吃饭,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一定要等家人到齐才能一起开动,父亲说,当忙碌的一天结束,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着那满桌饭菜,还有最爱的家人在等候着你,那是一种来自家独有的幸福感。就这样,父亲让我们体会了家人的尊重、家的亲情、家的温暖。
小时候,父亲、母亲就经常教导我和姐姐要勤劳,讲述了许多名人因勤劳而获得成功的故事,从小起“勤劳”二字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每到休息日,父亲、母亲就带领着我和姐姐一起打扫卫生。父亲擦窗户,母亲洗衣服,姐姐拖地,我擦桌子。不用一会功夫,我们的家就干净极了。勤劳的家风使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家庭的温馨。
父亲还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它是我们世代传承的传家宝。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勤俭节约与孩子们渐行渐远。作为长辈,我们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作为军人的我经常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给我的孩子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的文明传承,兴国安邦,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我家的卫生间里放了个大水桶,孩子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把用过的生活用水都倒在这个水桶里,进行再利用,从不浪费一滴水。勤俭节约,低碳生活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主旋律。有时我们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比如家里的冰箱出现异味时,我会跟孩子一起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柚子皮洗净擦干后放入冰箱内,几天后,打开冰箱,清香扑鼻,异味全无,这可是天然的环保型清新剂。现在我家的孩子俨然成了环保小大人、勤俭节约的好帮手。
当然,我的家风还有很多津津乐道的故事,美好、温馨的家庭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我的一家在友爱、互助、向上的家风的沐浴下,幸福生活着。就算面对暴风骤雨,我们也丝毫不退缩,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想必,这就是家风的力量!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篇3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一走出去,看见的是干净的街道,闻到的是路边鲜花的芬芳。但是,在这美丽的环境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洁工人的努力,而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文明的行为习惯。
文明行为是日常中的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就像你随地丢了一张指甲大小的纸张在地上,随手折断了一根小树枝在手上把玩,又或者是你因为心情的烦躁与人交谈时随口骂的一句脏话。虽然这些都是一件小事情,但往往会让别人对你的.这种行为留下一个粗鲁的印象,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文明修养的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光靠一个人去履行着文明的义务有什么用?其实并非无用,这需要你的坚持。也许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会得到众多人积极的响应。或许也有人认为文明,只是单单的不讲粗话,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破坏公物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便是一个文明人了。其实这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了,还远远不足于称为文明人。
“文明”的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你看到地上的一块垃圾而弯腰拾起丢进垃圾桶的表现,是你遇到亲朋好友一个简单的点头微笑,是你碰到教师同学的一声问候语,是你请教别人问题时真心的一句感谢语,是你不小心撞到别人不含糊敷衍的一声抱歉,是即使心情烦躁也忍住不骂粗话的文明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时大多时候都是通过言语谈吐去交流,去沟通。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就能给予他人很大的安慰,鼓励他人加油不要灰心,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暖意,但当你的一句不悦耳的话,如一把利剑,对他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就算即使处于炎热的酷暑,也会让人感到阵阵的寒意袭来。
所以,当话语还未出口时要先思考下是否伤害到他人,可以委婉一点地告诉对方,既不会毁了自己的形象也不会造成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言语谈吐文明,也是美德之一。
文明,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渺小,但人人都实践起来,那么带给社会的影响一定不小。为了明天你我都生活在美丽干净绿化的环境下,一起携手共创文明吧。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而不做,更不要因为一件小恶事而纵容自己去犯错。
传承美德 篇7
一、找准教学切入口,真正认识“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苏教版小语教材的选文注重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传统美德的熏陶和传承,用真善美的人性感染人和教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内涵用心挖掘,找准切入口。
1.激起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我要报效祖国》中的乒乓女将邓亚萍立志为国增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时刻不忘报效祖国;《钱学森》记叙了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卓越的贡献;解放军战士黄晓文在与长江特大洪水顽强斗争中显示出的铮铮铁骨……教材中这些先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闪耀着人格的光芒,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应该贯穿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
2.传承仁爱孝敬的传统美德
《奶奶的白发》浓缩了祖孙三代之间的亲情;《陈毅探母》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孝敬老母亲的情怀;《沉香救母》已经广为传诵,是老少皆知的神话故事;《掌声》揭示了“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奉献给别人”;《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和《给予是快乐的》教人学会奉献……尊老爱幼、仁爱奉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这种美德的教育和养成十分重要。
3.塑造自尊自强的个性品格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通过小骆驼由自卑到自豪的心理转变,说明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地面对人生;《骑牛比赛》、《军神》、《卧薪尝胆》、《第八次》、《征服世界第一高峰》,都说明了“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山羊过桥》教育学生“主动退让”……相信读了这些课文,孩子们的道德“独木桥”也会变得宽广。
4.树立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即遭遇了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度过的噩运,但她用无比坚强的勇气直面一切,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海伦·凯勒》主人公身残志坚,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刻苦地学习,考上了大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那位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珍视生命教育,上述课文的教育功能是不可言喻的。
此外,还有团结协作方面的,如:《学会合作》、《天鹅的故事》等;有爱护自然方面的,如《珍珠鸟》、《放小鸟》、《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有诚实守信方面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诚实和信任》等……总之,苏教版小语教材充满了德育因素,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激起情感共鸣
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呢?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应是搞贴标签式的说教,而是凭借的语言材料教材的优势,丰富教学形式,变枯燥为鲜活,激活共鸣点。比如我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播放音乐《真心英雄》,要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文中揭示的道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理解,当孩子们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唱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激活了共鸣点,再让孩子们谈谈学习后的收获,真是事半功倍呀!另外,古诗名句的引入、名人或成语故事的讲述、为英雄画像、排演课本剧、音像资料的应用等形式,会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在阅读中延伸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大语文观,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博览群书,加大阅读量。譬如,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教学结束后,我饱含深情地说:“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宏伟篇章,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关这方面的书很多,课后希望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时过一月,我作了统计,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读了这方面的书,学生读了这些课外读物还写了读写笔记,收获颇丰:既使自己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有所增长,又对英雄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读物中饱含的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感、伟大的思想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有效运用语文实践课“,放飞”心灵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生活处处有语文。同样,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应该强调和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海阔天空中“放飞”自己的思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收到实效。记得在教学《说勤奋》一文后,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把搜集来得勤奋成材的故事整理整理,再利用班级特色办一期专题小报,介绍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故事佳作等。在班会课上还让班干部组织排演的小品《20年后的我》闪亮登场,学生看到勤奋和懒惰20年后不同的境遇,联想自己,真是感慨颇多。
挖掘汉字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篇8
我校是一所具有120多年历史的老校。它历史悠久,百年校史是学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但是,如何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这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十一五”开局之年,学校确定了实施文化发展的战略,旨在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锁定了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维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脉,承载着德、智、美、行的育人功能。
挖掘校内课程资源
我校曾有八字校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本为古代君子之八德,这八字校训曾经教诲和激励了无数“四条”学子。课题研究初期,我们重拾这八字校训,在分校盈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墙上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我们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由此,我们也确定了以汉字文化为依托,建设校本美德教育的课程。如何能像专家们所说的将校本课程植根于学校,为学校发展推波助澜?校本课程的研发怎样才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体现时代风貌?这令我们陷入了思考之中。
赤日炎炎的暑期,我们10位编委老师聚在一起,开始了研讨和编写过程。我们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这八个汉字所承载的中华美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而编写过程中,我们忽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分校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教室上方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校园彩绘中的古代故事“黄香温席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和学校的八字美德遥相呼应,这些不正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吗?接下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校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一分校的校园,寻找彩绘故事,然后再查找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最终确认,孩子们共找到22个古代故事,并且了解到了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以下呈现是学生们实践活动后整理的部分课程资源——
校本教材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一个和美德相吻合的校园彩绘故事导入,接着带领学生走进汉字文化世界,告诉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人推崇的做人八德;然后,为学生分别解说八德中每一个汉字生动、传神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最后,呈现关于每一个汉字,每一种美德的艺术作品。
挖掘现代课程资源
我们要把这些古代的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的文明生活相联系,在当今社会中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在讲解“孝”字的时候,我们不但给学生讲了古代的尽孝经典故事,同时也给学生讲了当代孝亲典范邵帅的故事——《我给妈妈捐骨髓》。再如,我们在讲解“廉”字的时候,不但给学生介绍了两袖清风的于谦,也给学生介绍了电影《第一书记》的人物原型沈浩。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我们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能有体现时代风貌的课程内容,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挖掘社会中的课程资源
当我们讲每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时候,都有相对应的社会课程资源,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发现者与建设者。譬如,我们讲解“孝”字,让学生们寻找能够承载着儿女对父母美好祝愿的古迹,建议学生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学生找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玲珑公园内的慈寿塔、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孝子祠等。又如,在学习“礼”字的时候,学生们发现为了弘扬“圣贤之人”孔子的思想,国内外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庙”。日本的孔子庙,台湾的台南孔子庙,太原孔子庙,福州的孔子庙,泰山的孔子庙……在教学“忠”字的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北京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亲眼见到了丞相祠中著名的“教忠坊”匾额。
建设未来课程资源
传承美德 篇9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许多美好的传统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应该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就应该将祖国美好的传统精神传承下去。可是,如今我们做到这些了吗?没有。
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前不久轰动世界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吧!一个年仅14岁的.初中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三千多年的浮雕上用汉字清清楚楚地刻下了自己的大名。这使中国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变得更加不堪,这使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化为泡影。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一齐向这个国家投来了白眼。一出国门,我们随处可见用汉字写的标语:“请不要乱扔垃圾!”“来匆匆,去冲冲!” ……这些标语难道不是我们痛心吗?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在外国人面前难道就如此不堪,如此肮脏吗?
出了国门,我们应当拘束自己的行为,在国内也更应该这样,不能放诞无礼。在马路上,随处可见闯红灯的现象;在大街上,随处可听骂人的脏话……那一个个穿过斑马线的身影,那一句句直逼耳畔的脏话,真的可以让我们好好反省:我们中国人的本质难道就是这样的吗?报纸上曾有这样一条报道:清明放假期间,前来扫墓的游客留下的垃圾足足有50吨!这已说明我们中国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已经养成了随手扔垃圾的习惯,而且越发恶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标语恐怕是随处可见,可我们去重视过了吗?每个人都可以这样问自己,然后再回答:“没有。”我们从来都不顾他人的感受,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大家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文明古国”著称,可现如今我们竟如此放诞无礼、不拘小节,岂不是辜负了先人们的期望了吗?
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篇10
我家的家风便是“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勤劳善良”。长辈总是时时刻刻教育晚辈,阐明人生的道理,好家风代代传承。从小,我的爷爷便总教育我:“做人要有礼貌,长辈要尊称‘您’,见人要打招呼……”当时还不太懂事的我,总觉得爷爷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耳朵也生茧了,听多了便烦躁起来,久而久之便不愿再接近他了。可是,当我渐渐长大,也慢慢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记得有一次,一位阿姨来我家做客,我礼貌地问好并把她请进屋,还端茶倒水,递上食物。阿姨乐呵呵地和妈妈聊了起来,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你家女儿可真有礼貌啊!真是教女有方!”说着便竖起了大拇指。我听了,嘴角微微上扬,一丝甜蜜涌上心头。嘿,这多亏爷爷用好家风教会了我礼仪,是家风约束了我的言行,让我受到阿姨的称赞!我感慨不已。
我的家庭虽没有大富大贵,但父母勤劳工作,家庭也打理温馨和睦。我从小耳濡目染,也是个勤快的孩子:平时在家中,我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周末我还会做上几道拿手菜,犒劳犒劳辛苦的长辈;在父母忙碌之时,我会帮忙照顾弟弟,教他家风美德,教他“五常”知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美德,更是我家的好家风。母亲常说:“要节约!不要浪费国家资源。”我受到他们的熏陶,在节约用水,用纸,用电中,我不仅明白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还养成了不攀比,不追求物质享受的好习惯。
有了好家风,我更好地约束自己,成为老师同学、长辈邻里交口称赞的美德少年,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勤劳善良。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我愿传承好家风,成为有修养,有作为的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传承美德 篇11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历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仍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更将持续地发展下去。儒家经典所承载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凝聚成民族之魂,更铸造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高中文言文中涵盖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那么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仁、义、俭”,有效在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孝”是持续发展的起点
“孝”,即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使之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孝,更何况人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切实让孝道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尊长爱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以尊重师长、孝敬父母为做人的美德。如《师说》一文,韩愈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师道观念,并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人物进行对比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社会的需要日益复杂化多样化,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人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将永远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永远符合时代特征。
二、“仁”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
“仁”,即推己及人,和睦亲善。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使得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推己及人这一思想一直是道德伦理的最低起点。中国人做事,自古就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向学生讲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要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帮他人所需;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意欲,尽施于人”的优良品德。崇尚和睦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弘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提倡人际间要亲善和睦,仁慈为怀;国家之间要睦邻友好,平等共处。“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民谚无不说明崇尚和睦是中国人的共识。笔者在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强调孔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协和万邦”思想,教育青少年要热爱和平,和睦相处,珍惜今天安定的社会环境。
推己及人、和睦亲善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它连接沟通着人与人的心灵,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推己及人、和睦亲善,人才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三、“义”是持续发展的重点
“义”,即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宁为善死,不为恶生”的气节依然在风口浪尖处矗立,历经大浪淘沙、沧海桑田依然璀璨如故。正是这种“浩然正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的文化心理深层,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焦点,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点。
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笔者教育学生要有“义重于利,义重于生”的思想;舍生取义是人的秉性,应该保持,而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以致见利忘义,从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以及见利忘义的不良倾向,并要求学生背诵这篇千古绝唱,理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千古名句。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阐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傲岸性格。在教《涉江》时,突出屈原那种在困境中仍坚持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崇高人格等等。这样,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英雄的人格魅力,为自己在成才的路上保驾护航。
再者,中国历史上不附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屡见不鲜,他们以身作则,以不同的方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宋代的包拯曾说过“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春秋时鲁国典狱官李离因判错案,冤杀了人而自杀;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使街亭失守,他不彻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从而实现了他的诺言:“进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为官清廉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清则无私,廉则生威,为官做到清白廉洁,定能做到鞭梢所指,从者如流;登高一呼,万民响应。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品格纳入当前素质教育的范畴。
四、“俭”是持续发展的焦点
“俭”,即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指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早期的经典《周易》中,就有这样思想的总结,即“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子也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逊”,“君子惠而不费”。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勤俭作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节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奉公以勤,律身以俭”的美德,贬斥懒惰、奢侈及安逸享受的恶习;在提倡勤劳的同时,也注重节俭。所以笔者教育学生,养成和保持勤劳俭朴的美德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诗经》中的《伐檀》描写了奴隶伐木的艰辛;《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塑造了一位“昼夜勤作息”的勤劳妇女形象。中华民族又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到“大禹治水”、“李冰修堰”的历史事实;从孔子“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的行为风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誓言,无不贯穿和昭示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笔者在教《游褒禅山记》时,教育学生无论做学问或是创建事业,都必须培养立志进取的精神,不能随意盲从,半途而废,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有具备这种自强不息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语云:成才先立德。无论在成才的路上还是创业的途中,都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必需培养他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
五、“忠”是持续发展的至高点
“忠”,即天下为公,爱国如家,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忧国忧民”、“国而忘家”、“位卑未敢忘忧国”、“舍生取义”,这些教学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天下为公,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如,教《民贵君轻》时,强调儒家大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补充《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计个人生死荣辱,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教《离骚》,突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稷民生。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等等。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七十多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如是说。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和平、人类的繁衍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仰慕先贤,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以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发掘教材,把握契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传承中华美德。
参考文献:
[1]郑湘晋.德育——质量蕴藏其中[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朱小蔓.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传承美德 篇12
一、时代赋予的责任感
顾廷福出生于1951 的上海市。12 年后的一天, 当他在学校的广播里听到播音员高呼“向雷锋同志学习”时, 这句口号便在他稚嫩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立志要成为一个雷锋式的人。1968 年,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他离开十里洋场, 来到江西省新干县洋湖公社, 成为了新中国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环境虽易, 其志不改。来到公社后不久, 细心的顾廷福发现, 由于距离县城较远, 且山路难行, 当地人理发十分不易, 村民多患头癣 ( 俗称癞痢头) , 久不得愈。他便在出工之余, 主动前往县城学习理发技术且自掏腰包购置理发工具。遥远崎岖的山路使他往往是迎着朝霞出门, 摸着黑回到公社, 脚底的水泡也都成了家常便饭。刚开始, 腼腆的他还只是帮知青们理发, 拿自己的好友试试手。经过“小伙伴”们的宣传, 来找他理发的村民络绎不绝。最后,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洋湖公社有这么一位为人友善、毫厘不取的“雷锋理发匠”。
二、美德的坚持
初见顾师傅是在2014 年的夏天。刚从上海回到南昌的他风尘仆仆却神采奕奕, 脸上挂着他那招牌式的微笑。顾师傅的行李不多, 他打开其中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包给我们看, 里面装着一整套理发工具, 推子、梳子、剪刀……“这次回来, 我可不再走了。老伙计们都爱我剃的头, 十多年没见了, 我可得好好再给他们捯饬捯饬。”说这话的时候, 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与他温润如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对待美德上所秉持的坚定信念。1972 年, 结束了5 年知青生活的他应招来到二六O厂参加工作并且主动选择了锻工这一最苦最累的工种。“能吃苦是福”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精通了锻工技能后, 闲不住的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运输车辆的驾驶与维修, 为厂里运输车辆的日常养护与维修工作省下了不少人力物力。工作之余, 他还是会干起他的“老本行”。那个时候, 厂里的理发店只有一位理发师, 有时等待理发的队伍可以排出几十米远。顾庭福了解情况后, 一有空就会到理发店帮忙。慢慢的, 大家发现厂里面多了一个不拿工资的“雷锋理发匠”。这一举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理发店的工作压力, 加上性格活泼开朗, 为人友善, 职工、家属们对他好评如潮。
这期间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那还是在1981 年, 刚成家不久的顾庭福发现, 不论是工友们还是家属们都不找他理发了。即使他在理发店, 大家也都把他晾在一边。这下可把他急坏了, “难道是大家觉得我手艺不到家吗?”后来一打听, 原来是大家看他又要照顾家庭, 还要为大家理发, 怕影响他的生活, 于是都商量着不再主动找他理发了。知道真相后, 他的妻子便主动找到工友们说, 顾庭福学雷锋做好事, 她举双手赞成, 不仅不会给这个家造成影响, 反而会让这个家更加团结和睦。如今, 他和老伴已是天人两隔, 每每回想起这段往事, 唏嘘之余, 他都会感到要将这份美德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倍加坚定。
三、人生几度夕阳红
由于孩子在上海求学、工作, 2001 年退休之后, 顾师傅便前往上海居住。据他在上海所居住的社区居委会———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银都新村第一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 这位热心友善的“大叔”到那儿没多久就引起了居委会上下的注意。当时的居委会主任找到他, 希望他能够担任居民组长, 负责小区里72 家住户的便民日常工作。居民工作繁冗复杂, 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没想到的是, 顾师傅一口答应了下来, 且一干就是13 年。在这13 年的居民工作中, 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雷锋”事业的那份热忱。他积极上门走访, 了解每家每户的大事小情, 保证第一时间传达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并及时向居委会反馈民声民意且多次号召本小组居民在社区内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将雷锋精神不断散播出去。
2014 年, 在孩子成家后, 始终心系二六O厂的顾师傅毅然回到了这个他曾经为之挥洒青春的地方, 继续“战斗”下去。2014 年6 月至今, 他已为大院职工家属义务理发1000 余次, 且多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同志上门服务。同时, 他还主动担负起大院俱乐部的日常管理、卫生打扫工作, 自己去买清洁球、洗涤剂擦洗厕所、窗户、电风扇、整理报刊杂志等, 从不计报酬。他还每天主动清扫职工休闲场所的卫生, 为职工休息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好地方。他的行为, 赢得了职工、居民的交口称赞。
热爱劳动的人总是充满活力。每天的“学雷锋”工作结束后, 顾师傅都会在大院的休闲广场上抖空竹。横盘、立盘、捞月……闲庭信步却又一丝不苟。这个时候, 听到“嗡嗡”声的孩子们都会聚拢过来, 聚精会神地看着顾爷爷的表演。在夕阳的余晖下, 这幅画面显得格外的宁静、祥和。
【传承美德】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美德争做美德少年08-01
传承中华美德 争做美德好少年10-11
传承孝亲敬老传统美德05-13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07-27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句子08-28
知书达理传承美德07-11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城管精神10-21
传承中华美德 争做四有新人11-13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12-01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文明家风演讲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