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通用6篇)
家庭美德 篇1
我党一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干部道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 首次明确把家庭美德标准纳入干部考察范围, 强调干部要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鲜明地突出了遵从家庭伦理观念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对干部“官德”认识观念的一种突破, 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积极作用。
一、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五个方面, 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行为准则。领导干部家庭美德不仅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还包括在高尚信仰和道德意识支配指导下, 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而形成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私德连着公德, “家德”折射“官德”。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就难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更难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一) 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 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许多事实证明, 一个干部如果不能很好地做人, 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好官, 而做人的基本底线就是要有德, 其中包括家庭美德。一个干部家庭美德如何, 不仅直接反映干部的个体素质, 而且决定着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 关系到干部能否承担起领导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考察干部的家庭道德, 拓宽干部的考察渠道, 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发现和了解德性好的干部, 为准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更全面的以德为先的依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 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既要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又要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 以小节观其大德。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既要看其表更要察其里, 既要知其始更要识其变。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要坚持品行为本, 用靠得住的干部, 用敢负责的干部, 用口碑好的干部, 用严以律己的干部。只有这样, 选拔出来的干部才能使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只有这样, 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担当起领导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重任,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使我们党和国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 有利于创造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是人生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一个人的家庭和谐美满, 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而且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健康、全面地发展。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不是自然形成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用心去经营、去创建。现实生活中,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道德, 在外面寻花问柳、乱找情人, 极大地伤害夫妻感情, 甚至造成家庭破裂;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道德, 对子女疏于管教、溺爱纵容, 导致子女违法乱纪, 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一旦因家庭美德的缺失而在家庭外寻找“温暖”的时候, 他们在内心世界就会害怕被家人知道;为了在家庭外寻找“幸福”而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时候, 害怕被党纪国法所制裁;而一旦在家庭外寻找“欢乐”而苦心经营的所作所为暴露出来, 他们在内心世界又会害怕被世人鄙视。因此, 缺乏家庭美德的领导干部, 在表面风光、一时愉悦的背后, 是没完没了的折磨和煎熬, 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压力和恐惧, 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不可能有很好的生存质量, 更不可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做好领导工作的。
(三) 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领导干部在社会中处于特殊的位置, 其家庭道德建设的好坏, 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 而且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一个家庭美德不好的干部, 是绝不会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的。自古以来, 那些名垂史册的政治家都很重视家庭美德, 注重家风建设。诸葛亮的《诫子书》包拯家训、司马光家训、桐城六尺巷的美谈,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 习仲勋以及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模范领导干部为我们树立了律己严家的榜样。如果每位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敬重善待老人, 培养教育子女, 夫妻恩恩爱爱, 家庭和和美美, 就一定会大大改善全社会的道德建设。领导干部拥有良好的家庭美德, 就能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
(四) 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 他们的家庭美德如何, 对整个社会的家庭美德建设, 进而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他们的家庭道德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家庭的安定与否, 而且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正所谓“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家庭道德美, 就会对整个社会家庭道德建设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从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大好形势。相反, 领导干部的家庭道德丑, 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梁不正倒下来”, 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引发各种不安定因素, 从而影响科学发展。另一方面, 他们家庭道德的美与丑, 直接影响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资格与成效。古人云:“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经典和精华。这些古训告诉我们, 领导干部要治理国家, 首先必须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修身”最重要的就是包括家庭道德在内的道德修养, “家里事”处理不好, 往往会涉及“社会上的事”“大家的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领导干部而言尤为贴切, 只有管好“家里的事”, 才能办好“大家的事”, 才能办好“国家的事”。难以想象一个家庭道德丑陋的领导干部, 何以能够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难以想象, 一个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的领导干部, 何以能够处理好其他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更难以想象, 失去家庭美德的社会, 如何能够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坚定信心, 以和谐安定促科学发展。只有每位领导干部都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家庭美德建设, 才会带动全社会的人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只有每个家庭都会具有良好的家庭道德, 才会推动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定的构建。
二、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的紧迫性
必须承认,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家庭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不少可喜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伦理观念被抛弃, 而代之以与时代精神相贴合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如, 爱情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女性地位的提高与自立意识的增强;晚婚晚育、计划生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这些可喜的变化, 反映着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可喜成就。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与上述可喜变化、重要进步同时进入人们家庭生活中的, 还有许多不尽人意, 甚至丑恶、腐朽的东西。如不孝现象屡屡发生。近年来, 受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 部分干部不孝敬老人, 满足于老人有吃、有住、有穿, 不去关心老人的精神需要, 常年不回家看望;更有甚者, 弃养、虐待父母、子女间争夺年老父母的财产和住房等现象屡见不鲜。如婚外恋之风日盛。部分干部对配偶不忠诚, 生活腐化, 作风败坏, 权色交易, 家里“红旗不倒”, 外面却“彩旗飘飘”, 找“三陪”“包二奶”乃至嫖娼宿妓, 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据有关统计表明, 被查处的贪官95%都有情妇, 腐败的领导干部中有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如不注重妻儿言行, 纵容腐败。有的领导干部对妻子儿女的行为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 对其家庭成员在外打着他的旗号干事谋利也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造成家族成员“集体腐败”, 最后祸害全家, 殃及亲族子孙。一些重大腐败诸如成克杰、陈良宇、慕绥新等案件, 无一不存在家庭生活腐败问题。再如, 家庭暴力、不团结邻里, 不讲文明不守礼节等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存在。这些不良现象与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格格不入的, 在不同程度地影响领导干部家庭美德的建设, 进而影响着幸福家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的途径
领导干部家庭道德缺失, 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制约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损害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当今社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家庭道德建设。
第一, 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家庭美德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做官先做人的基本理念, 强化自我教育, 不断加强自身家庭道德建设。一方面, 加强理论修养。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的学习,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常修为政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 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努力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另一方面, 践行家庭美德生活实践。在充分认识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把家庭美德建设化为自觉行为, 不仅能够修身律己, 更能够严于治家。时刻做到慎微、慎独、慎权、慎欲, 重品行、讲操守, 自重、自省、自尊、自爱, 不断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习惯、提高道德水平。从日常生活中查找家庭美德方面漏洞, 自觉地约束自己, 并教育好、管束好每位家庭成员。
第二, 营造弘扬家庭美德的良好氛围。家庭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 把抽象的家庭道德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是推进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 典型引领, 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为了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主体教育活动、普及群众广场文化等, 创新特色宣传报道形式, 不断扩大家庭道德建设在党员干部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江苏常州率先建设道德讲堂, 通过唱歌曲、看短片、诵经典、讲故事等多个环节弘扬真善美,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 身边人讲自己事, 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影响人、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温暖人, 构建起让家庭带动家庭、让家庭互助家庭、让家庭促进家庭、让家庭影响家庭的良性互动机制, 不断加强公民家庭美德建设。
第三, 建立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干部德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 从而便于量才录用, 因材适用, 避免大材小用, 庸才重用”。家庭美德既是一个人德的基本内容之一, 又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体现。把家庭美德作为领导干部的德的内容来要求和考核, 是深化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具体体现。把家庭美德表现作为要求和考核干部“德行”的一个指标, 从理论上讲是必要的, 在实践上讲是可行的, 对解决当前干部道德素质特别是家庭道德素质欠佳的问题, 加大干部德的考核深度、广度和力度,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德行状况, 不是通过察看他一时的行为活动就能判断出来的, 也不是单凭某些人的言语赞赏就能断定的, 而是必须放眼于平时, 结合工作、家庭、社区、公共生活等各领域中的行为来综合评价的。
第四, 加强领导干部监督考察机制。干部德行评价要形成科学公正的考察机制, 普遍有效的社会化道德监督必不可少。因为对领导干部德行予以考察和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进行一种道德监督, 促使其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由此, 因此, 在建立干部德行的考察机制时, 我们必须确保人们能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 对干部的德行完善起到应有的监督效应。宁波市江北区所有拟提拔的区管领导干部的德行考评中, 测评参与者已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职工扩大到其所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楼道组长、邻里居民、社区成员及保安等, 这种参评人员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得道德监督的力度和强度大大提高, 形成了一道更为广泛有效的道德监督之网, 能够真正地、全面地了解每位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第五, 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始终坚持的用人标准, 而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为准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更全面的以德为先的依据。干部的思想品德不仅是个人行为, 他在党内和社会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说, 对父母不孝敬、对家庭不忠诚、对邻居不友好的干部, 根本不可能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社会有责任。当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时, 片面追求所谓“政绩”, 致使一些无德之徒混进了干部队伍。私德不修、家德不举的干部, 失去了道德感召力, 他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了权威, 他的工作就难以开展。甘肃金昌市和河南省长垣县提出, 考察提拔干部不仅要看其德、能、绩等表现, 还要再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 不合格者将被一票否决, 此举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只有选用高素质的干部,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家庭美德 篇2
二、和风细雨谋家事,坦诚相待家平安。
三、构筑爱心长城,托起明日之星。
四、少打麻将少玩牌,多读书刊多看报。
五、麻将少打,书报多看;猫狗少养,花草多栽。
六、城市的文明,离不开您的努力;优良的秩序,少不了您的支持。
七、你节约一点,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八、莫愧家贫,应教儿女早立志;莫恃家富,须防骄奢出败儿。
九、爱心是生活里最美的鲜花,文明是人生中最美的语言。
十、帮困扶贫乐善好施,社会处处充满温暖。
十一、互礼互让团结紧,和睦邻居胜亲戚。
十二、望子成龙,切莫拔苗助长;志趣各异,还须因势利导。
十三、栽树让后人乘凉,遇事为他人着想。
十四、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茁壮成长的一半。
十五、孝敬父母,可望儿女孝敬我;虐待父母,怎教儿女孝敬我。
十六、小区之春在这里留步,健康之路在这里延伸。
十七、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分安宁。
十八、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晖,铭记于心。
十九、儿好,女好,有为就好;女亲,儿亲,能孝都亲。
家庭美德 篇3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必须从小开始培养高尚品德,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父母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的家风。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因其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而成为传统美德教育十分重要的阵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群体,是最基本社会场所。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期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无时不在给孩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 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 2010(33)
家庭美德 篇4
一、高校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巩固思政课地位, 增强其实践意义
高效思政课在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的过程中, 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实践意义, 学生在未进入社会的大熔炉之前可以在思政课上学习到家庭美德教育知识, 进而体现教育体系的科学化、条例化。在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基础之上展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德育功能, 深化了其本质与现实贴近的含义, 凸显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上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可巩固其地位, 发挥其实践性, 让家长、学校、学生均可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1]。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课程内容不断改革, 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 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翼在增强学生家庭美德的基础上充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追求更高的素质培养目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可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贴近家庭活动, 提升家庭荣誉感, 改变其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 促进其家庭美德意识的不断形成。
( 二) 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提升文明意识
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其社会文明意识, 自觉履行其作为公民在社会角色中的义务。作为社会成员, 在具备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前提下, 可促进社会关系的正常运作并为社会贡献力量, 为社会结构的和谐运行提供一份保障。因此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可为学生创建出责任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 深刻反应自己在家庭中的不足之处, 从根本形成“主动帮助家庭减轻负担”“不让家人担心”的良好品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社会公德心和职业道德感, 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让家庭美德、社会美德、职业美德融会贯通, 彼此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道德思想观。
( 三) 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政课程家庭美德教育下, 可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展开实际思考, 关注自身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建设, 进而展开独立自主的探究, 养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家庭美德教育可启迪学生思维意识, 在家庭每一项细小的事情实践下陶冶心灵感知, 优化美好品质, 为正确观念的养成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思政课程的学习之下, 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家庭美德教育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在家庭实践中予以检验, 进而让知识得到升华, 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学生在思政课家庭美德教育下, 通过正确的观念的树立才可以为社会发展、家庭和谐、文明社会的塑造持续不断的贡献出自身的才能[2]。
( 四) 营造优良家风, 同心共建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要注重家庭建设, 注重家风建设, 让家庭建设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民族发展的基点。体现了对我国亿万家庭的殷切期望, 也证明了优秀家庭、优良家风的营造才是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只有在和谐的家庭建设下才能树立其良好的家风, 才能让家庭的责任担当影射全社会、全中国[3]。而优良家风的营造不仅仅是个人、是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更是全社会公民的使命, 也是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 高校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对实现中国梦, 共造优良家风更是起到了不可预估的重要作用。
( 五)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和一部分, 其产生和发展是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上,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结合体和表达[4]。家庭美德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善良和珍贵的道德思想文化, 具备社会民族群众的认可, 体现民族精神的厚重, 可凝聚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增强社会公众有效的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正是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求,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基础, 广大学生在不断增强家庭美德教育之下, 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进一步为共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做出新时代人才应有的贡献。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能让个人认识到生命、生活的真谛, 更加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从而懂得奉献和感恩,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家庭美德教育的原则
( 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原则
加强家庭美德教育需要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的原则, 让学校在意识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动用社会教育资源, 联系公众增强家庭美德教育力量从而提升教育成效。除了在学校教育以外, 社会当中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 尤其在网络化发达的现代, 社会教育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 可在不断的渗透下让学生增强美德教育, 成为具备高尚品质、较强责任心的新时代人才。只有在结合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下, 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入社会、展开家庭美德教育学习提供坚实的后盾, 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 二)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原则
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的理论教育即为系统讲解理论知识, 通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认知到重要知识点, 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实践教育则是通过联系实际的教育手法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之下更加准确的感受、论证和掌握理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统一教学原则之下, 可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到家庭美德教育的内涵, 并在实践中以各种行为实施保证教育效果, 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教育的感受, 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
( 三) 教师主导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时需要遵循教师主导以及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师主导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展开课程的主持、把控课程的导向, 以课程主持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指导为导向,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手段,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并加以改正。学生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意识, 主动的参与到家庭美德教育活动中, 积极学习课程内容并予以实践, 通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要适时的依据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之间的协作性以及研究创新意识, 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下提高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学体验,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四) 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原则
在高校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中, 不能仅依靠教师的教育, 应当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主要思想的同时以充足的动力将其转换为自觉的自我教育行动。只有坚持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 才能让更好的达成思政课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的目标。学生是家庭美德实施的主体, 教师仅仅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教育主导者, 不可能时时刻刻监督和指引学生如何去做、如何改进、如何生活, 因此应当引发学生展开自我教育。让学生将自身作为教育的对象, 通过在实践中的认识, 逐步的控制和改进, 形成正确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家庭美德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 一) 改善教学手段, 运用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共鸣
在高校思政课增强家庭美德教育中, 教师应当积极找寻实际中的案例,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既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故事的情趣性, 也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悟到家庭美德的宝贵, 进而增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中有许多许多的案例展现了家庭美德, 包括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 有洪战辉、戴玉花等人物, 为困难的家庭始终坚持努力, 最终成为社会典范。教师应当多多搜寻相关案例, 在课堂中依据教学课程的安排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并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下提升知识学习的效果。
( 二) 组织各种活动, 增强学生美德建设
大学中的活动多种多样, 深受学生的喜爱, 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大学优秀的平展开各种活动, 潜移默化的展开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在各种组织活动中, 不仅仅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 还可以通过实际的活动感受到社会中美德建设的无处不在。活动正是家庭美德教育重要的载体, 因此要增强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展开家庭美德学习。教师可联系社会中的有效资源, 邀请具有励志人物来校展开讲座引导学生感受美德思想;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家庭美德讲座, 通过名家的讲解和事迹的颂扬不断提升认知; 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展开演讲比赛, 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确定主题, 讲述身边的家庭点滴, 通过学生的感恩和实际教育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 三) 增强实践教学, 不断锻炼学生家庭美德
实践不仅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是增强学生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 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化为现实实践能力, 并在实践下深化知识点的内容。此外, 家庭美德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 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家庭美德的珍贵和必要, 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的以家庭美德的标准要求自己, 发挥教育的实践目标, 实现教育的宗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锻炼学生的家庭美德精神, 教师可借鉴以下两种方式展开实践教学, 一为社会调查活动, 组织学生以: “家庭美德模范”“我身边的美德小事情”等为课题展开社会调查, 通过实际的生活事迹感受到美德的无处不在; 二为课堂实验活动, 可以让学生依据日常的生活行为养成节俭的美德习惯。
( 四) 课程巧设生活场景, 增强学生感悟生活意识
高校思政课为有效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应当改善目前沉闷的教育环境, 力争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课堂中感悟生活、感悟家庭美德从而升华道德思想认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社会中的群体, 当在一定的情景下会刺激学生大脑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特征, 在课堂中通过直接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感悟到家庭美德的珍贵, 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家庭美德养成的欲望。例如教师可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可确定一个“尊重父母, 体谅父母”的主题, 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展开尊重父母, 体谅父母的场景, 同时再展开不尊重父母的情景, 对两个场景的效果进行对比, 自身展开思考和反思, 明确尊重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美德的必要性, 从而增强后续家庭美德课程教育效果。
( 五) 展开自由讨论, 积极交流家庭美德感想
高校思政课上实施自由讨论, 有助于学生解决家庭美德学习过程中不清楚的问题, 帮助辨析较为困难知识点和概念词, 让学生在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身积极的参与养成独自思考、独自学习的能力, 进而逐步的培养学生家庭美德的意识。教师可让全班同学就一个话题共同讨论, 也可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谈论。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 教师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让学生发表自身不同的见解, 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思想的不同, 在积极交流和自身看法表达中更容易出现新颖的见解和独特的看法。教师应当耐心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 对于学生家庭美德教育中所产生的困惑有所了解, 进而通过恰当的引导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 将讨论和交流逐步上升到更高的价值层面。
摘要:增强高校思政课家庭美德教育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家庭道德建设基础上不断深化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成长为新时代优秀的人才, 有助于培育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家庭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措施
参考文献
[1]熊平安.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汉口学院学报, 2010 (12) :32-34.
[2]朱琼, 徐年春.增强高职思政课"四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 2011 (07) :68-70.
[3]高荆梅.用中国传统文化丰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化研究, 2013 (5) :63-67.
家庭美德资料 篇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精神文明的精华。在民族文明史上,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励、鼓舞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觉醒、富强而奋斗、求索、使人民摆脱了苦难和贫困,触摸到富裕的光芒。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因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成为传统美德教育十分重要的阵地。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群体崛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我国建国以来家庭伦理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更显示出其紧迫性和深远意义。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是建立素质教育模式下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好青少年和中华民族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一、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优良传统的国家,家教是新鲜而又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早就重视到家教的重要性,用文字形成的就有《家训》、《家教》、《家范》等,集古代教子之大成者是南北朝时的《家训》,这是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学,是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基之作。“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这些成功的教子范例都充分表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则1
令人担忧。当代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视为“小皇帝”、“小太阳”,家长唯恐苦孩子,娇生惯养,吃的、穿的、玩的都是高档名牌,别说勤劳节俭,就连本该自理的事,也都由家长包了下来。生活上的过分关心,使孩子越来越说一不二,目中无人,不懂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越来越少。如此下去,待他们长大以后,将无法承担起建设四化的重任,无法经受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的考验。这种家庭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违背,与学校教育相抵触。所以光靠学校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再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形成三结合教育合力。发扬和继承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基础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十分英明的决策,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大搞“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孩子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培养提高,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也步入了大搞“智育第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怪圈和误区。有的家庭为使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或大学,只抓分数,不抓品德,导致孩子思想品德低下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应试教育是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拦路虎”必需向实施素质教育转轨,才能抓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另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家庭教育的职能发生变异。本来应该以德育为本的家庭教育,变成了家长代替教师职能替孩子补课,搞智育第一,这种状况只能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家庭教育走出误区。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弘扬传统道德的精华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我们要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继承,经过去粗取精,坚持“抽象肯定,演绎发展,立足现代,为我所用”的具体原则,以使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人际交往观念和友爱思想等等。这些有跨时代永恒意义的传统道德精华,都是我们在今天应该继承并弘扬光大的。
我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时,决不能忽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如鄙视劳动,家长观念、家长作风、愚忠思想,因循守旧,迷信鬼神,男尊女卑,平均主义等封建思想均在剔除之列。今天的传统美德教育不是复古,不能良莠不分,兼收并蓄,而要认真做好梳理3
和筛选工作。保证用最真实、最科学、最具生命力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好下一代。
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时代精神结合
传统美德作为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产物,它的形成必然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不少美德故事中的情景早已时过境迁,我们不能设想在现代社会中机械地去要求孩子,“头悬梁,锥刺股”或“凿壁偷光”。所以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首先要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如“凿壁偷光”,并非要孩子在现代电灯照明的条件下也去搞一下“偷光”,而重要是要学习古人那种刻苦攻读,勤学苦练精神。其次,对传统美德中的某些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如对“岳母刺字”中的“忠君报国”,可赋予“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新意。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根,在青少年身上结出丰硕的美德之果。
五、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其认识规律,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范围上可由家庭伦理到学校伦理,社会伦理。具体内容上可按下列顺序施教,孝敬父母,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爱护环境,敬业尽责,开拓进取,见利思义,勤4
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以使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其次,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需要家长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做家务、走亲访友逛商场等到处都可以找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
第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形式要丰富多彩。如讲故事,看电视,收集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集邮集报,小知识竞赛,参观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给孩子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
家庭美德 篇6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千百年来活在人民心中的道德文化受到了世人的认同和推崇, 并在各个时期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在新时期我们理应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文件精神, 努力拓展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回归教育本质, 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学生中扎根、生长, 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全国青少年一样, 回族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鉴于本校地处回民聚居区, 因此, 加强对回族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下面, 笔者就结合学校实际, 谈谈新时期校本理念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
2 新时期校本理念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
2.1 现状与原因
“现在, 兰州市穆斯林社区相对密度较大, 人数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加:兰州市共有本地、外地穆斯林近18万, 其中城关区共有穆斯林近6万, 以回族居多, 多集中居住在靖远路、草场街、广武门、互助巷一带;七里河区约有穆斯林近5万人, 多集中于柏树巷、五星坪、西园堡等地”[2]。而兰州市第十中学正处于靖远路和草场街之间, 属于回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所以, 回族学生相对也较集中。现本校共有回族学生173名, 初中139名, 高中34名。我们抽选了其中100名同学进行了摸底调查:学习成绩排名本班10名的有2人, 占2%;学习成绩排本班后10名的有87人, 占87%。从家长职业统计来看, 个体户有92人, 92%;工人7人, 占7%;干部1人, 占1%。从家长文化层次统计看, 文盲6人, 占6%;小学文化程度18人, 占18%;初中文化程度59人, 占59%;高中文化程度16人, 占16%;大专1人, 占1%。另外, 抽选了100名汉族同学, 进行了对回族同学主要印象的摸底调查, 选重义气的有85人, 选热爱劳动的有91人, 选与同学相处融洽的有73人, 选爱学习的有9人, 选遵守纪律的有11人。
根据以上统计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从本校的回族学生的表现来看, 这些回族学生普遍表现为重义气, 热爱劳动, 与同学相处融洽, 但不重视学习, 成绩差, 经常违反学校纪律, 有厌学情绪;“从社区穆斯林的经济来源看, 来兰的穆斯林多以小贩形式的经营饮食业为主要生活来源, 其中开餐馆者居多, 其他多以卖牛羊肉、羊杂碎及干果、熟食为主”[2], 从本校回族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看, 多以小商贩形式的经营饮食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其中开餐馆者居多。其他多以买牛羊肉, 羊杂碎及干果, 熟食, 摆地摊为主;从这些回族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来看, 绝大多数属于初中文化程度, 几乎没有一个上过大学。这些现状说明, 本校的回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隐患和不完善之处, 追本溯源, 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2.1.1 地理因素
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城市边缘) 。“城市边缘地区的穆斯林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他们在自己建立的穆斯林社区中彼此适应着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并且与城市文明相交融, 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交流中, 城市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在不知不觉中便背离了原有的传统, 脱离了以前穆斯林聚居区的伊斯兰教的发展轨迹, 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城市文明的夹缝中发展”[2]。城市边缘地区的回族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在与汉族的交错杂居中彼此适应着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中, 这些回族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原有的传统, 脱离了以前伊斯兰教的发展轨迹, 家庭成员的宗教意识已相当淡漠, 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城市文明的夹缝中发展。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这部分回族群体的信仰的缺失。处在这种夹缝中的回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误与偏差。
2.1.2 生活因素
以小商贩形式存在的这些回族个体在谋生过程中, 思维方式进行的是自然选择, 重利轻义的商人心理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行为方式上, 难免不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影响。另外, 在这一部分群体中, 不乏有经商成功者, 这就更助长了一部分回族家长及学生没有知识也能过上好日子的侥幸心理, 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2.1.3 文化因素
由于本校回族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这就严重制约了他们重视教育、开展教育、研究教育和辅助教育的活动, 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与混乱;该保持的没保持, 比如回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 行为准则等为人标准;该摒弃的没有摒弃, 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些东西和经商过程中的重利轻义的一些世俗的东西, 长此以往, 从而在根本上造成一种信仰的缺失。
2.1.4 宗教因素
“族即教, 教即族”这一根深蒂固的认识强化了回族家庭的伊斯兰文化主流。回族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信仰”, “为人”和“谋生技能”3个方面。信仰教育和为人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的内涵。谋生技能教育则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造就具有良好的宗教素质, 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 有着一定的谋生技能的传统人格为目标的。这种“重宗教文化轻现代文化”的传统自觉不自觉的地排斥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作为教育者的长辈, 心目中的理想目标仍然是信仰, 为人, 谋生合一的传统人格, 对于现代文化知识的教育往往以能识文断字会算账为满足。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回民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 随着历史的进步, 社会的开放, 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已成为现代人格的必备因素, 因而, 以培育宗教人格为目标的回族传统宗教教育, 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打开了距离, 不可避免地步入教育的误区。
2.2 措施与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 回族家庭教育在新形式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它要求我们必须找出学校、社会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以提升回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使学校教育效能最大化。
2.2.1 加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回族家庭教育
回族家庭教育一般包括三部分, 即“信仰教育”“为人教育”和“谋生技能教育”。“六大信仰”是伊斯兰正信的要素, 他们是信真主, 信天神, 信经典, 信圣人, 信复生, 信前定。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 在实际行动中, 履行五功, 即念, 礼, 斋, 课, 朝, 它们合起来, 实际上就构成了回族家庭的信仰。宗教生活, 品德修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 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在人生态度上, 回族奉行拒恶从善、驱邪扶正、主持正义、守正自洁、诚实宽恕、做善人而不做不义者。在伦理上讲求为人正直, 诚实做人, 仗义疏财, 赈济贫民, 孝敬父母, 尊敬长者, 优待亲戚, 怜恤孤寡。在经济活动中恪守公平买卖, 合法经营, 禁止高利盘剥, 反对互相欺诈, 以强凌弱, 提倡遵纪守法, 禁止犯罪作恶, 把饮酒、吸毒、淫乱, 赌博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归属与不宽恕的犯罪, 在家庭生活中有持家节俭, 讲究卫生,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的美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诚实守信, 和蔼可亲, 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 讲求礼仪的传统”[3]。成熟的回族个体, 是这些优良的习俗, 风尚和准则的载体和传播者, 在家庭教育中, 长辈把他们继承下来的这些优良传统, 通过言传身教和他们为人处世的立场, 态度, 方法, 潜移默化地再次传递给晚辈, 形成了晚辈们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这是以伊斯兰基本原则为核心, 以家庭父子传承为形式的教育。
“步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穆斯林受城市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要传承自己的宗教信仰,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与城市主流文化相适应, 因此, 这些穆斯林群众在重视宗教教育的同时, 必须学习和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既保留自己的宗教文化, 又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回族家庭应坚定自己的信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循循善诱, 以事明理, 引导其分清是非, 辨别善恶, 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 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家风。既不放松子女进行传统宗教文化的教育, 又大力鼓励和支持子女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既严格遵行伊斯兰信仰习俗, 又积极投入现代文明的建设, 既保存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又具有极好的现代文明素养。鱼和熊掌兼得, 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 宗教优良传统与中华传统美德融合提升, 应该是现代回族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
适当参加一些经堂教育也是回族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在恰当的时候,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附近的清真寺, 听寺里德高望重的阿訇讲述一些伊斯兰先知、圣贤的事迹以及本民族中主要先烈的故事, 使子女懂得自己民族的历史及信仰来源, 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接受和领悟伊斯兰教的精神和实质, 再将这种感悟外化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不但大大拓展了回族家庭教育的空间, 充实了回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而且彰显了民族特色, 有助于本族子女的长远发展。
2.2.2 形成辐射家庭和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主阵地, 学生在学校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整体, 走出校门他们又是实施教育内容的个体。学校是一个大的辐射源, 作为每个个体, 在社会生活中都随时间在外界展示着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也接受着其他个体的影响, 尤其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依据《中华美德》、《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学校制订切合实际和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中有“敬业乐群,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的为政风范, 厚德载物, 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 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4]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爱国, 明志, 持节, 自强, 诚信, 知耻, 改过, 厚仁, 重义, 尚勇, 好学, 审势, 求新, 勤俭, 奉公, 务实”[4]等传统美德。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提倡“爱国守法, 明理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强调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要求我们树立自立意识, 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弘扬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知难而进, 一往无前, 艰苦奋斗, 务求实效,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本校结合自身实际, 开发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 建立了“忠, 孝, 诚, 信, 礼, 义, 廉, 耻”的教育体系, 大力开设《传统经典诵读———感受生命的姿态》课程体系, 专题模块内容包括:
语文:《论语》和《三字经》的讲座, 礼仪讲座;
英语:诵读有关生命教育观点的经典英文故事;
历史:穆斯林文化, “三大宗教的生命观”讲座;
生物:“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讲座;
地理:保护环境的本质是尊重生命;
政治:生命的另一种称呼叫幸福;
心理:我们应该这样感受生命;
法律:我国法律关于尊重生命的基本条款。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敬畏他人的生命, 关注异类的生命。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突出教育是基础, 实践是关键, 强调从我做起。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深入到社区、军营、农村、工厂、养老院去观察、去感悟、去实践、去成长。“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学生才会真正学会明德,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将学校所学反馈给家长, 从而达到通过学生教育家长的目的, 这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优势资源对弱势教育群体的传、帮、带, 巩固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形成良好的互动, 扩大教育的功能。
从道德规范的依据来看, 整个中华民族是以中华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 回族以《古兰经》为主;从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对青少年开展启蒙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回族的《古兰经》, 还是中华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无论是回族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道德教育, 都以追求人类社会的“至真, 至善, 至美”为目标, 在客观上起到教化风气, 提升个人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所以, 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为补充, 两者之间积极互动、整合的教育体系, 努力优化学校道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寻求使教师, 学生, 家长等不同角色能够共同行动, 整体参与的载体。以结合点为中心, 学校与家庭共同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基础, 设计互补互动, 各有侧重, 内外一致的整合模式。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模式。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 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 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5]。接受汉族回族双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坚定宗教的信仰, 踏着时代的节拍, 认真做好家庭、学校教育实践工作, 是每一个回族个体、回族家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中国教育报, 2001.
[2]王建斌, 李庆勇.城市边缘地区伊斯兰教探微——以兰州穆斯林社区调查为个案[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2) :122-124.
[3]慕经财.论回族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J].固原师专学报, 1994, 18 (2) :89-90.
[4]王新龙.中华美德[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家庭美德】推荐阅读:
女工家庭美德之星09-30
关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理解08-20
关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活动方案10-13
颂中华美德做美德少年07-21
传承中华美德争做美德少年08-01
传承中华美德 争做美德好少年10-11
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美德少年寄语06-11
传扬中华美德的作文-弘扬中华美德作文07-05
“勤俭”美德07-12
传统美德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