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类型

2024-06-18

产生类型(共6篇)

产生类型 篇1

山林纠纷是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阻碍了林业发展,影响了边界的安定团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山林纠纷,已成为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庆元县山林纠纷的现状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用地16.24万公顷,森林总蓄积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4%,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00年以来,庆元县发生山林纠纷近500起,山林纠纷已成为山区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山林纠纷引起乱砍滥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有时甚至引起械斗,酿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庆元县把调处山林纠纷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树立加快调处山林纠纷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大对历史遗留山林纠纷案件的调处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积极性,抓重点,抓难点,分类指导调处,使山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调处山林纠纷案件的局面。

2 庆元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类型

2.1 因历史原因遗留的山林纠纷

一是无证山林。土改时,山林坐落在边远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也未进行土改分配和核发土地证。解放前长期没有解决的山林纠纷,土改时也没有土地证。二是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主要是国有山林被农民冒登了土地证;土改时原山主和原耕农民双方都登记了土地证;历史上的争议山林,土改时双方都作为己有登记了土地证,由此产生了山林纠纷。三是行政区域的变更、定标划界没有到现场实地勘测,山林四至界线不明确,并因工作不细致,手续不完善,留下后遗症。四是合作化以前属于私有的山林原业主迁居(或嫁娶)外地,把山林带到迁入地,但有的未办理户口迁移和土地过拨手续,结果造成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山林纠纷。

2.2 人为因素的山林纠纷

一是因原协议书或裁决书写得含混不清或处理不当所致,被一方钻空子。二是随着老一辈人的自然减少,加之20世纪80年代前均为集体经营,一方错把对方山林误认为己有而产生争执。三是因一方以种种借口推翻原协议,有意侵占对方的山林,如口头协议或协议人去世等情况。四是由于界址不明显,一方故意扩大山林四至界限范围,蓄意侵占对方山林。五是由于人为活动,界标毁损,林界难以确定,过失越界经营而造成争执。六是因一方伪造凭证,有意侵占对方山林而引发的山林纠纷。

2.3 政策变动及管理工作中的疏漏所致

一是“大跃进”年代遗留的问题。当时送给国营林场的大片荒山,有的只有口头协议,经过国营林场40多年的经营,所造之林已郁闭成材。目前一些干部、群众借口落实政策,手持土地证,向国营林场争要山林。二是林业“三定”遗留的问题。林业“三定”目的是划清山界,稳定林权。但有的填证马虎,对林木、林地的坐落位置、四至范围、面积记录不准或不清楚,造成山、证不符。三是在自留山、责任山签订合同时林权规定不清楚,承包造林分成比例不明确。有的实际上是把集体所有的山林划分到户,由于分配不均,使乡、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四是由于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建立,高速公路、城市扩容建设对林木、林地的补偿,出现了新的山林纠纷。

3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的途径

3.1 当事人协商解决

发生山林纠纷后,当事人应当从大局出发,本着互让、互谅、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自行协商解决。

3.2 行政解决

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的山林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纠纷则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或不愿意协商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森林法的规定,向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由人民政府依法进行调解或处理。提交的申请应写清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争议区域的情况、所在位置及争议的事由等。同时,对提出的主张应提供有效的证据,而后由人民政府对纠纷事实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实,在调解无效后人民政府将依法作出决定。如当事人没有异议,必须执行政府的处理决定,并且在纠纷没有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3.3 司法解决

如果当事人不服政府决定,可依法起诉到法院,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纠纷处理的结果以法院的判决为准。另外,山林纠纷解决完毕后,当事人要及时凭有关法律凭证,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权属,以维护自(上接第247页)己的合法权益。

4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4.1 是否超越职权

在实践中,注意掌握和区分超越职权的不同情况,分别做出恰当的处理。一是乡(镇)人民政府在解决当地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时,在确权的同时,责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的,对确权部分经司法审查后,可依法分别情况予以维持或撤销,对决定中责令停止侵权或赔偿损失部分则一律按超越职权予以撤销;二是乡(镇)人民政府认为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有错误并给双方当事人纠正或撤销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属于超越职权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撤销;三是同一案件经过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予以最终确认的,行政机关又作出与法院裁判结果相反决定的,其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应按执行法院裁决予以处理。

4.2 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山林纠纷解决的行为必须遵照法定程序,否则,就属程序违法。在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中,一是看是否进行了先行调解,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这类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组织争议双方当事人先行调解,调解不成,行政机关方能做出处理决定,未经调解程序便做出处理决定的,属程序违法;二是看是否对采用的证据进行了质证,根据《林业行政程序规定》有关规定,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因此,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时所采用的证据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作为定案依据进行裁决,亦属程序违法。

参考文献

[1]吴剑, 吴林森.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初探——以庆元县为例[J].林业建设, 2008 (2) :59-61.

[2]叶元诚.试论山林权属纠纷及其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1991 (7) :51-54.

[3]潘家永.如何解决山林权属纠纷[J].农业知识, 2009 (2) :54.

[4]汪恭.林改当防山林权属纠纷激化[J].中国财政, 2008 (10) :76.

产生类型 篇2

一、语音层面负迁移的偏误类型

1. 声调的不同。

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 各自有其不同的发音规则。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 而声调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区分意义的功能。日语的发音则比较平缓, 只有高低之别的调型是识别假名及词汇语音的标准语音。汉语声调拥有辨别词义的功能, 而日语单词凭借调型来辨别词义。汉语这种发音习惯迁移到日语中, 常表现为读单词时调型高低不分或是高低误读, 或用汉语声调来代替日语调型, 说起日语来往往语调起伏很大, 很难读出标准的日语语音来, 因而也就完全失去了日语的韵味, 语音上就变成了地道的中式日语, 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难。当学生对汉日两种语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作出判断时, 习惯于在两者之间建立等同的关系, 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2. 发音的不同。

尽管很多日语假名的发音都能够在汉语语音中找到近似语音, 但这些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特征是有区别的。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位置完全一样的音素, 因此很容易对日语学习者的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如日语假名中的元音:あ (a) 、い (i) 、う (u) 、え (e) 、お (o) 发音标注的是罗马字母, 但初学日语的学习者往往将其按汉语拼音发音, 或是误读成英文字母, 实际上日语这五个元音的读音有的接近于拼音的发音, 有的类似于英文字母的发音, 但发音口型和部位却都有所不同, 因而造成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3. 语音特征的不同。

日语有某些汉语中不存在的语音。如日语中的拗音、拨音、促音等, 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语音与之相对应, 很多学生就习惯于用汉语中相似的语音来代替, 往往形成误读。

二、词汇层面负迁移的偏误类型

1. 词汇内涵不同。

日本的文字系统是从中国引进的汉字与自己创制的民族文字———假名混用的文字组成, 有很多词汇尽管与汉语词汇相同或相近, 但文字的内涵是不同的, 这些差异势必会为日语学习者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产生干扰与误用。

例1: (误) 講堂には人が大勢います。男のも女のもいます。

(正) 講堂には人が大勢います。男性も女性もいます。男も女もいます

(译) 礼堂里有很多人, 有男的, 也有女的。

例1是典型的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名词误用现象。汉语中的“男的”、“女的”的意思即为男人、女人, 男性、女性的意思。日语的“おんな (おんな即) ”、“おとこ (おとこ即) ”即指男性、女性, 男人、女人。除“おんな (おんな性) のこ (こん) ”指“女孩”之外, “おんな (おんな孩) の~”是指“女性的~”、“妇女的~”。把“男的”、“女的”译成“男のも女のも”是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另外, 日语的“おんな (おんな语) ”除指女性外, 还指妻子以外的情妇、妾等女人, 所以郑重场合指妇女应该用“じょせい (じょせい外) ”而不用“おんな (おんな“) ”。

2. 词汇词性不同。

如将动词误用为形容动词

例2: (误) 大学生活を充実に過ご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正) 充実した大学生活を過ご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译) 我想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

例2中“充实”在日汉语中属于不同的词性, 在汉语中, “充实”多为形容词用法, 而在日语中, “充实”则只有动词的用法。

三、句法层面负迁移的偏误类型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日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 建构在意念主轴上。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和功能, 其基本结构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而是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而日语则是谓语显著语言, 句子建构在谓语主轴上, 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这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性往往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1. 时体意义的表达不对应。

汉语的动词没有时和体的语法形式, 形态上没有变化, 汉语的时体表现通常采用表示时间的副词 (曾经、正在、已经、将要) 等作状语或利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体现。而日语时体的表达则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及固定的时体句式来表现的。

例3: (误) 時の経ったのは早いものです。

(正) 時の経つのは早いものです。

(译) 时间过得真快呀!

汉语“时间过得真快”的“过”即是过去的意思。但这与日语语法范畴的时态表现中的“过去”不同:一个是词汇概念的“过去”;一个是语法概念的“过去” (た) 。日语动词与汉语动词最大的不同有两点:日语动词有词尾变化, 汉语没有;日语动词有“时”和“体”, 汉语没有。“経つ”是典型的状态动词, 日语中状态动词的特点是常与“ている”搭配表示状态, 作定语时则以“完成体”的た表示状态。

2. 句子成分序列的不对应。

虽然日汉语的句子基本结构相似, 均由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组成。但是日汉语句子成分的语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 (O) , 日语则是主语 (S) +宾语 (O) +谓语 (V) 。从句子的构分类看:汉语句子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日语句子则主要有五类, 简单句、包孕句、主从句、并列句和多层次复合句。

例4: (误) 東北の大平原は広いほど側が鈯られません。

(正) 東北の大平原ははてがないほど広い。

(译) 东北的大平原广阔无垠。

例4的偏误类型是照搬汉语语序造成了误译。日语和汉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序不同。汉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谓宾的顺序, 而日语则是主宾谓的顺序, 日汉语谓语的位置截然不同。可以说日语的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例句4中汉语的中心词就是日语的“広い”, 而“无垠 (望不到边际) ”则是谓语的修饰语, 位置要在谓语的前面, 多表示程度。句中的“側が鈯られません”是汉语的用法, 不是日语。

3. 关联词语的不对应。

汉语句法结构中常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一类的连词短语, 而在日语的句法结构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 只要任用一个接续词或接续助词就能起到表示顺接或逆接关系的作用。

例5: (汉语) 看不清楚, 请不要用铅笔写。

(误译) はっきりとは鈯えないが、鉛筆で書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正译) はっきりとは鈯えないから、鉛筆で書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汉语句子中的顺接与逆接条件句, 有时并没有清楚地写上“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连词, 只是通过说话的语气表现出来。汉语的条件句时常在形态上不一定表现出来, 要仔细体会所表现的语气, 否则往往出现误译, 误将条件句译成日语的主语。

四、语境层面负迁移的偏误类型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 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语言表现的具体语境、情景;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即是指社会文化语境, 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 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

1. 不符合日语表达习惯。

例如表示“传闻”句式和表示“推测”句式及“反问”句式。

例6: (误译) わが国の生活は昔より豊かになった。

(正译) わが国の生活は昔より豊かになっ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中译) 据说我国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富裕了。

例6为“传闻”句式。例句虽然从形式看也符合日语的语法规则, 但显然不符合日语的表现特点, 通常日语句式的客观表现较多, 在句末加上表示传闻的“据说”才符合日语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日语中, 即使是例6那种明确存在的事实, 也大都采用“据说”这种说法, 表示这并非是个人主观的看法, 而是人们普遍这样认为。

例7: (误) 早めに行けばプレゼントがもらえる。

(正) 早めに行けばプレゼントガもらえるでしょう。

(译) 早点去的话应该能得到礼物。

日语句式的推测表现用法较多。例7事理明确, 这类判断在日语中也都采用推测判断, 汉语母语者学习日语时经常出现类似的语用偏误。

例8: (误) 前にお貸ししたカメラを返してください。

(正) 前にお貸ししたカメラを返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译) 以前借给您的相机, 不能还给我吗。

日语的邀请、请求表达使用否定反问句式较多。例8中, 语用偏误的发生, 是由于学生习惯的沿用了汉语直率的表达形式。按日本的说话习惯应分别使用比较婉转的表现形式———否定反问句, 这与汉语不同, 有着很大的差异。

2. 敬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 因为很少用到敬语, 而日语正好相反, 在日常交流中大量使用敬语。

例9: (误) すみません、社長は今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 (对客人说)

(正) すみません、社長は今おりません。

(译) 对不起, 总经理现在不在。

例9为敬语使用上的误用。日本人的敬语意识重点在“内部与外部”、“上级与下属”的关系。例9如果是公司同僚之间对话, 由于两人均属总经理的下属, 总经理为“上司”而自己为“下属”, 对总经理用尊他敬语是正确的。但由于面对的是外来客人, 和客人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对自己公司的总经理就不能用尊他敬语而应用自谦语, 也就是说, 日本社会的交际原则是当“内部与外部”关系与“上级与下属”关系冲突时, 优先考虑“内部与外部”关系, 然后再考虑“上级与下属”关系。

综上所述, 母语对日语学习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的影响, 所以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作用。因此,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对日语学习过程中注意到负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干扰。

五、结束语

中国文化对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及偏误类型既有语音、词汇、句法方面的偏误, 也有因思维习惯、文化背景、表现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交际策略上的偏误。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人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来自母语的干扰。如何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母语的负迁移降到最小限度, 是我们高校日语教师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中国日语学习者,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理解中日文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 往往会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中国文化对日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偏误类型既有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偏误, 也有因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交际策略上的偏误。

关键词:中国学生,日语,偏误,探讨

参考文献

[1]曾文华.现代日语发音规则的变化与外来语[J].时代文学, 2007 (3) :242.

[2]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

[3]潘华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 .

[4]张耀成.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6) .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产生类型 篇3

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都属于特种设备, 主要指在生产 (科学实验) 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具有爆炸、燃烧和急性中毒等危险性质的承压设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73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定义为:

压力容器, 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 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 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 (表压) , 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压力管道, 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 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 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 (表压) 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 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压力容器与管道道经常是相联系的, 一个装置中往往同时存在压力容器与管道, 本文旨在研究它们共有的特性。

2 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常见事故破坏形式及原因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由于在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管理中存在各类问题, 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爆炸、泄露、破裂等破坏性事故时有发生。一般出现事故主要是由以下情况造成的:总的来说有设计原因、制造原因、使用原因。具体说有设计方法、设计准则、强度计算、应力分析、安全裕度设置和材料选择原则粗制滥造、错用材料、等, 尤其是焊缝质量低劣, 没有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安装不符合技术要求、安装附件规格不对、质量不好, 以及在运行中超压、超负荷、超温, 没有执行定期检验制度等。

压力容器与管道破坏事故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类:因超压造成过度的变形, 因存在原始缺陷而造成的低应力脆断, 因环境或介质影响造成的腐蚀破坏, 因交变载荷而导致发生的疲劳破坏, 因高温高压环境造成的蠕变破坏等。通常情况下压力容器的破坏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应力水平、材料性能和缺陷危害度。

脆性破坏是在低应力状态下发生的破裂, 故又称低应力破裂。绝大多数发生在材料的屈服极限以下, 破坏时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塑性变形。脆性破坏的基本原因是材料的低温脆性和严重缺陷引起的缺口效应。实际上, 脆性破坏并不一定都是由低温脆性引起, 脆性破坏事故中材料缺陷往往是主要原因, 而其中尤以应力集中产生的裂纹性缺陷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较高。

疲劳破坏是压力容器或管道长期受到反复加压和卸载的交变载荷作用出现的金属材料疲劳, 而产生的一种破坏形式。疲劳破坏一般是从应力集中的地方开始。这些高应力集中在反复的载荷作用下, 会使受力最大的晶粒产生塑性变形并逐渐发展成微小裂纹。裂纹两端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不断扩展, 最后导致容器的破坏。疲劳破坏的发生, 是由于交变载荷以及局部应力过高所引起。所谓疲劳设计, 实际上主要是开孔部位的强度校核, 如果该部位的疲劳强度能满足要求则其它部位的疲劳强度一般就不成问题。

蠕变破坏是和材料抗蠕变性能密切相关的一种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载荷作用下, 随时间而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高温、应力和时间是蠕变发生的三要素。产生蠕变的材料, 其金相组织有明显的变化, 如晶粒粗大珠光体的球化等, 有时还会出现蠕变的晶界裂纹。

蠕变破坏的发生, 需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高温下的外力载荷, 破坏应力低于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强度极限。产生蠕变破坏的部位主要位于管道弯头、三通及纵、环焊缝、丁字口焊缝, 存在高拉伸应力的局部区域等。制造中的夹杂及管道安装焊接缺陷的应力集中, 对蠕变破坏也起着加速作用。高温工况下同时伴有交变载荷, 包括压力交变或者温度交变, 称为蠕变疲劳作用, 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破坏问题。

韧性破坏 (延性破坏) 是材料承受过高的压力, 以至超过了它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 因而使它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最后发生破裂的一种破坏形式。压力容器的一般事故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主要原因是压力升高超过最高许用压力, 安全保护装置失灵;维护不良, 致使容器发生大面积腐蚀、厚度减薄、强度减弱, 即使并未超压, 也可能应力过大导致韧性破裂。

压力容器及管道的腐蚀是由于受到内部储存 (或输送) 物料的及外部环境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 (也包括机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发生的破坏。腐蚀破坏形态, 有全面腐蚀、局部腐蚀, 此外还有应力腐蚀破裂、腐蚀疲劳及氢损伤,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应力腐蚀破裂, 因为它是在应力和腐蚀的共同作用下 (并有一定温度条件) 所引起的破裂。应力腐蚀现象较为复杂, 当应力不存在时, 腐蚀甚微;当有应力后金属会在腐蚀并不严重的情况正好生破裂, 由于破裂是脆性的, 往往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容易造成预测不到的破坏。

在用压力容器常见缺陷就其存在部位可分为表面缺陷和埋藏缺陷两类, 都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构成潜在威胁。

(1) 表面缺陷。

常见的表面缺陷有裂纹、腐蚀和焊缝咬边等, 这些缺陷有的是在使用中产生的, 有的是在制造时遗留下来的, 处理的重点应是使用中产生的缺陷。

(2) 埋藏缺陷。

常见的埋藏缺陷主要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气孔和夹渣等。这些缺陷多为制造时留下的, 其中处理的重点为埋藏裂纹。

3小结

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是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承压设备, 它往往承受高低温和高压力, 承受化学腐蚀作用, 一旦发生爆炸或泄漏就会引起火灾、中毒、污染环境等重大事故。本文对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概念、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常见事故破坏形式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次危险是设备或系统内潜在着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从小到大在正常操作状况下, 不会危害人身安全或设备完好。而次生危险是由于一次危险而引起的危险, 它会直接危害人身安全或设备的损坏。因此, 防止一次危险发生, 杜绝次生危险是我们的主要方向。本文的研究对规范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的检验程序和检验手段, 杜绝或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基础作用。

摘要: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是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承压设备。对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概念、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常见事故和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对规范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的检验程序和检验手段, 杜绝或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基础作用。

关键词: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类型:事故:分析

参考文献

[1]宋继红.中国压力设备安全形势与对策[J].压力容器, 2009, 22 (10) :1-5.

[2]庄人蘧.我国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化技术, 2010, (1) :51-56.

产生类型 篇4

混凝土是指用胶凝材料将粗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复合固体材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相比与其抗压强度很低, 往往相差一个数量级。要解决混凝土因受外力力而产生的裂缝问题, 首先要分析混凝土早起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基于此, 笔者撰文对土早期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论析, 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混凝土早期裂缝工作中提供参考依据。

1 温度裂缝

1.1 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

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当水泥用量在350kg/m3~550kg/m3, 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KJ~27500K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至70℃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 混凝土又是热的不良导体, 因此大量的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 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环境接触, 散热较快, 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由于热胀冷缩的关系, 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内部混凝土的膨胀受到外部混凝土的约束, 从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原因可归纳如下: (1) 水泥水化反应放出热量; (2) 混凝土与普通固体物质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能。当温度升高时, 体积膨胀, 温度降低时, 体积缩小; (3) 混凝土为热的不良导体, 内部热量很难迅速散发, 而外表面混凝土与空气接触热量散发较快, 从而导致内外混凝土温差交大, 体积膨胀程度不同, 内部混凝土体积膨胀大于外部混凝土, 从而受到外部混凝土的约束, 使外部混凝土产生拉应力; (4) 混凝土拉应力较低 (即使是达到28天龄期后, 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通常也只是其抗压强度的1/13~1/10, 高强混凝土的这一比例更低, 前面已经讲过) 。

1.2 外界温度骤变引起的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环境温差变化较大, 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侵袭等, 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而产生降温收缩, 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外界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原因与水化热温度裂缝基本一致, 不同的只是前者为内部温度高, 内部体积膨胀大、后者为外部温度降低, 外部体积收缩。其相对效果一致, 即混凝土内部温度明显高于外部, 使外部混凝土受拉。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 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 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中间较密。裂缝的宽度大小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较宽, 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 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2 干燥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裂缝是硬化前的新拌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因表面水份蒸发而引起的裂缝。由混凝土早期特性中可以看出。混凝土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表面失水会产生收缩。当收缩收到基础或者内部约束时将产生拉应力, 该拉应力过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便会产生干燥收缩裂缝。常见于浇筑后混凝土构件的外露表面, 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为表面性, 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的平行线状或网状形式, 宽度多在0.05mm~0.2mm之间, 互不连贯。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 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

混凝土的干燥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 引起钢筋的锈蚀, 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 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水化程度、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3 自收缩裂缝

混凝土自收缩是混凝土在没有失水的情况下发生的微观体积变化, 是水泥水化反应的结果。由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 所有的水化反应都在消耗大量的水份。使得混凝土内部湿度降低, 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影响混凝土自收缩的因素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 但普遍认为混凝土配合比, 尤其是水灰比会影响到混凝土自收缩。当水灰比很小的情况下, 容易发生自收缩。浇筑条件、存放条件和养护条件对自收缩没有影响。由于高强混凝土的水灰比都比较底, 非常接近理论水灰比, 因此高强混凝土通常都会发生自收缩现象。

当混凝土的自收缩受到内部骨料或者外部基础的约束后, 就会产生拉应力, 一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混凝土即将产生裂缝。

4 骨料沉降裂缝

在新拌混凝土中, 骨料颗粒悬浮在一定稠度的水泥浆体中, 浆体的密度相对骨料较低, 所以骨料在浆体中有下沉趋势, 而浆体中的水泥颗粒又远重于水, 使得新拌混凝土中的水份向上转移, 即发生"沉降"与"泌水"现象。泌水使混凝土的多余水份减少, 有利于提高硬化后的混凝土强度, 但是泌水和沉降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骨料的下沉和水份的上升会在水平钢筋的底部形成空隙并积聚水份, 为锈蚀留下隐患;上升的水份还会滞留在粗骨料底部, 造成浆体和骨料之间界面薄弱环节以至于形成空隙, 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抗冻性;当垂直下沉的固体颗粒遇到水平设置的钢筋或紧固螺栓等埋设件, 或受到侧向模板的摩擦阻力时, 也会受到阻拦并与周围的混凝土形成沉降差, 结果在混凝土顶部表面处造成塑性沉降裂缝。混凝土坍落度愈大, 沉降开裂的可能性也愈大。在接近表面的水平钢筋上方最容易形成沉降裂缝, 并随钢筋直径的增加和保护层厚度的减少而愈趋严重。当保护层过薄时, 塑性沉降裂缝甚至会伸入钢筋表面并沿着钢筋纵向通长发展。这种纵向裂缝与沿着钢筋横截面开展的横向裂缝对于钢筋锈蚀的危险程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前者应该杜绝, 后者则在规范允许裂缝宽度范围内关系不大。

5 基础沉陷裂缝

基础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 或回填土不够密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 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 特别是在冬季, 模板支撑在冻土上, 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层裂缝或贯穿性裂缝, 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 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30°~45°方向发展, 较大的沉陷裂缝, 往往有一定的错位, 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 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6 其他原因产生的裂缝

构件在制作、脱膜、运输、堆放、吊装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表面或贯穿的各种裂缝。主要原因是, 木膜浇筑前未浇水湿透, 或隔离剂失效, 膜板与混凝土粘结、膜板吸水发生膨胀将混凝土拉裂。构件成型与拆膜时振动过大, 构件堆放支撑位置与吊装位置不当, 运输时受振动冲击等均能产生裂缝。

7 小结

由于混凝土早期特殊性质的作用, 将导致混凝土产生变形, 而变形又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而被约束, 从而导致早期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局部位置的拉应力超过该处混凝土当时的受拉强度时, 该处的混凝土就会开裂。因此本文对混凝土浇早起裂缝的类型及其原因进行讨论。以来更好的采取各种办法降低混凝土初期因各种自身变形而产生的拉应力, 降低甚至避免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可能。

摘要:混凝土在浇筑初期, 结构尚未承受荷载, 绝大部分早期裂缝都是由于变形受到约束所引起的。本文首先解析了混凝土早期受到的约束, 当混凝土变形收到约束后, 在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 从而论述了导致以下几种裂缝的产生类型, 并明确了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混凝土,早期裂缝,类型,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显宇.水泥混凝土的发展简史[J].中外建材科技, 2007.28.7-10.

[2]富文权.混凝土快速硬化[M].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0.

[3]金贤玉, 沈毅.高强混凝土的早龄期特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3.5.5~7.

产生类型 篇5

在线评论 (online review) 是网络口碑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般指潜在或实际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或第三方评论等网站上发表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或负面观点 (Chen & Xie, 2008) [, 1]通过在线方式传递给大众群体, 也是用户与商家之间的在线互动与信息交流。有关在线评论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许多。从在线评论的有用性角度出发, Cao et al.等 (2011) 认为, 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根据有用性评价筛选或排序在线评论[2]。Pan和Zhang (2011) 也认为, 有用性越高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说服效果越好、对购买决策影响更加显著[3]。

同样, 有关产品类型的研究虽然很多, 但揭示产品类型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首先, 依据消费者对产品特性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 可以将产品分为实用品、体验品和信任品。实用品, 是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产品的质量和适用性就能够了解的产品, 如CD (Nelson, 1974) [4]。体验品是使用前很难获得其质量信息的、需要个人感官意识进行评价和衡量的产品, 例如香水 (Klein, 1998) [5]。众多研究者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是产品类别与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意愿及偏好的关系。Lynch等人 (2001) 认为, 在电子商务领域, 网页质量对忠诚度以及购买意愿的影响会因为产品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6]。Chiang和Dholakia (2003) 研究亦得出类似的结果, 消费者对搜索产品的购物意愿比对体验产品的购物意愿要强烈得多[7]。多数学者只是考察了产品类型和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些条件, 将产品类别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网上购物,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线评论和产品类型都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着极其微妙的作用, 两个因素彼此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Pan和Zhang (2011) 认为评论的等级和深度对评论有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认为商品类型对评论有用性有着调节作用[8]。Sikora和Chauhan (2012) 通过研究得出体验类商品的在线评论顺序偏差受评论者的个性特征的影响, 而实物类商品在线评论顺序偏差则同时受评论本身和评论者个性特征的双重影响[9]。

既然上述的许多研究都表明, 产品类型对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着一定的作用, 那么它对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影响模式呢?这种模式对于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本文正是试图通过产品类型对于研究在线评论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这样一个视角, 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视角试图解答下列问题:产品类型是否在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不同的产品类型, 其购买意愿影响是否不同?期待这一研究能够对企业的营销有借鉴意义。

2 理论综述与假说

2.1 在线评论:说服的双过程模式

说服的双过程模式 (Chaiken, 1980;Petty和Cacioppo, 1 9 8 6 )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10,11]。

ELM的中心路径表明个体会对接收的信息系统化分析, 精心考虑是否接受信息所包括观点、进而导致态度改变;ELM的边缘路径表明个体根据信息的某些情境线索, 运用简单决策规则来形成判断, 进而决定是否接受说服 (Angst和Agarwal, 2009;Cheung et al., 2009) [12,13]。

Su ssma n和Siegal (20 03) 较早地将ELM模型应用于在线信息沟通情境, 提出了信息接受模型 (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 , 如图1所示。该模型首次定义了“信息有用性”理论概念, 并且认为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源可靠性是影响接收者感知信息有用性的直接因素[14]。

假说1的形成:根据上述的说服双过程模型, 信息在可靠有用的情况下, 更容易被消费者所考虑接受。试想一下, 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会对产品作出评论, 消费者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相信评论的内容, 认为评论是真实的、可靠的、有用的, 从而影响网购的决策和购买意愿。如若在线评论不是真实可靠的, 消费者可能会放弃购买, 不会被说服。

据此, 本文提出假说1:

H1: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有影响。

2.2 产品类型对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的调节作用:解释水平理论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 消费者在接触到一个外来刺激 (人、事或物) 时, 其解释水平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处理。因此受解释水平的影响, 对于相同的外来刺激, 心理表征在抽象程度上可能存在不同, 即从高解释水平的更为抽象、高级且结构性强, 到低解释水平的更加具体、低级且结构性差都有可能 (Trope et al., 2007) [15]。

相似的, 产品类别的处理模式也有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区别, 体验型产品的评论与抽象产品的属性比较相关, 而搜索型产品的评论和具体的产品属性相关。产品类别与在线评论的匹配性也导致了消费者在网上对不同产品的购买及决策存在显著的差异 (Snelders和Schoormans, 2004;柴俊武等, 2010;Dhar和Kim, 2007;Pha, 1998) [16,17,18,19]。

假说2的形成: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体验品的评论更为抽象, 试想一下, 当消费者购买体验品时, 由于产品的性质使用前无法了解, 消费者会更多的注重在线评论, 而较为抽象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实用品的评论比较具体, 消费者在购买时已经了解产品的属性, 对产品评论的关注程度可能会远远小于体验品, 实用品的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强。

据此, 本文提出假说2:

H2:产品性质在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当产品性质为实用品时, 其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 当产品性质为体验品时, 则其对购买意愿影响显著。

本文的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说, 本文设计的实验为情景模拟实验法, 由于实验设计只是针对体验品和实用品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没有涉及其他产品, 对消费经验也没有太多的要求, 因此能够有较好的外部效度。实验为2 (在线评论:高/低) X2 (产品性质:实用品/体验品) 的组间设计。实验样本为120个成都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其中男性为41%, 女性为58%, 平均年龄为20岁, 每组的样本数为30个。

3.2 过程

实验步骤为让参加者想象一下自己要购买计算器 (实用品) /护肤霜 (体验品) , 根据所给出网站上的相关评论, 参加者选择是否会购买相关产品, 实验测试参加者最后的购买意愿可能性大小及程度。参加者是随机调查的120名大学生, 在阅读完所指定的要求后, 实验者完成有关操控变量的有效性测量以及因变量的测量。问卷采用七点尺度, 较高的尺度表示较高程度的意向。

试验中的操控变量有两个:在线评论 (高/低) 和产品类型 (体验品/实用品) 。关于在线评论的高低, 是通过告诉参加者网店评级和买家评论的评分高低来操控, 实验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评论分数, 分别是4.9分和4.6分。即告知实验者在线评论哪个是高分, 哪个网上评分相对低。关于产品类型则是通过不同的典型代表产品操控的, 体验品选取的是护肤霜作为代表, 实用品选取的是计算器, 即告知参赛者相关产品从而比较其购买决策是否有差异。

实验只有一个因变量, 即购买意愿。通过是否购买可能性大小的尺度, 了解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程度。

4 分析与结果

4.1 实验控制的检验

需要检验的实验控制是有关产品类型和在线评论的操控。产品类型的操控, 是通过问卷询问参与者“您在购买前对于计算器的质量和属性是否了解 (七点尺度) ”和“您在购买前对于护肤霜的质量和属性是否了解 (七点尺度) ”来进行测量, ANOVA分析表明, 该产品的分类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是显著的 (计算器的购买意愿均值为4.402, 护肤霜的购买意愿均值为3.856, F (1, 120) =4.312 p=0.03, a=0.05) , 表明有关产品类型的实验操控是有效的。

在线评论的操控, 是通过问卷询问参与者“您在购买前对于网络评分是否了解”“、对于网络评分4.6的产品是否会选择购买 (七点尺度) ”和“对于网络评分4.9的产品是否会选择购买 (七点尺度) ”来进行测量, ANOVA分析表明, 产品的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 (评分4.9的购买意愿均值为4.1810, 评分4.6的购买意愿均值为3.427, F (1, 120) =32.018 p=0.000, a=0.05) , 表明有关在线评论的实验操控是有效的。

4.2 变量衡量的信度检验

实验中只有一个因变量, 即购买意愿。如上所述, 通过是否购买可能性大小的尺度, 了解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程度。其信度检查为Conbrach a=0.817, 表明实验采用的量表信度较好。

4.3 假设检验

ANOVA分析表明,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 (F (1, 120) =47.339 p=0.000, 见表1) , 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说1, 即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有影响。

进一步, ANOVA分析表明, 产品类型在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起着调节作用 (F (1, 120) =11.618 p=0.001, 见表1) 。不同的产品类型, 其评价的高低对购买意愿的估计边际均值差别显著 (如表2、图3所示) 。当为体验品 (护肤霜) 时, 在线评论的高低对购买意愿的估计边际均值影响差异显著, 高评论的购买意愿均值为4.95, 低评论的购买意愿均值为2.724;当为实用品 (计算器) 时, 在线评论的高低的影响并不显著, 高评论的购买意愿均值为4.7833, 低评论的购买意愿均值为4.032。从而验证了假说2, 即产品性质在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 当产品性质为实用品时, 其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 当产品性质为体验品时, 则其对购买意愿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 上述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说1和假说2。

5 讨论结果及结论

本文从产品类型和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角度出发, 详尽地讨论了产品类型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而产品类型起着调节作用。当为体验品时,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 当产品性质为实用品时, 其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这对现有的在线评论研究尤其是关于产品类型方面的评论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同时, 这一研究结论对企业的营销也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因为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体验品,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 消费者更为注重在线评论的高低, 那么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评论和对产品的意见, 通过一定程度的影响或改善这个过程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于实用品,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商家应相对重视网站所提供的产品信息质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把握在线评论和产品类型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经营和营销。

具体而言, 假说1表明在线评论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在线评论评分比较高时, 会促使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反之, 若是在线评论评分比较低, 消费者会认为商品不真实可靠, 则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从而拒绝购买。因此, 当公司在向消费者推出商品时, 应该注意使用者对商品的评论以及对产品的建议, 因为这可以使得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多的正面评价, 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假说2表明产品类型在消费者购买决策当中起着调节作用。当为体验品时,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 当产品性质为实用品时, 其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即体验品的产品性质是主观的, 需要对消费者的自我感受进行评价和衡量。消费者购买体验品时, 事先并不了解产品的性质, 因而会更加关注在线评论,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实用品是购买前就能够客观地了解产品属性和功能, 因而消费者购买时不会太多的留意评论, 对产品评论的关注程度会远远小于体验品, 从而产生了实用品的在线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 企业在推出产品进行营销时, 针对不同的产品应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营销模式。

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实验设计比较简单, 同时实验设计可以改进为用计算机程序来进行操控, 更为方便快捷。另外, 在比较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其他的一些调节变量, 本研究没有加以考虑。

未来研究方向的重点是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在线评论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针对在网络渠道中产生的产品 (如网络金融商品、网络保险、网上教育、电子资讯等) , 在这中间还存在哪些干扰因素, 其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通过更多的深入研究, 系统地建立网上购物决策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 探讨这些策略性行为的影响及对企业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产品类型和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意在揭示产品类型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产品类型起着调节作用, 当为体验品时,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当产品为实用品时, 其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 并通过实验设计验证了这个观点, 最后对这一研究的意义做了阐述。

产生类型 篇6

一、计生出生数和公安、卫生数据的比对情况

近年来,全区出生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7-2012年,卫生部门新生儿分娩数增长39%,公安部门新生儿申报户口数增长60%,而计生部门统计出生人口数仅增长7%;从数量上看,卫生、公安部门的数据较为接近,与计生统计出生人口数差距较大。 通过比对,从下图可以看出部门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如下图)

二、数据差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统计口径造成的误差

从统计口径来看, 卫生出生数统计的是区内各医院新生儿分娩人数,包括本地人口出生和外地人口在我区出生;公安出生数统计为一段时期内在我区申报户口的新生儿数,包括当年出生的人口,也包括往年出生的人口;计生目前采用的统计口径大致可以描述为“现居住地”统计管理口径, 即常住我区人口的出生数和流动人口在我区的出生数之和。 由于卫生、公安和计生出生人口统计的对象不是完全一致,所以出生数理论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差距的成因之一。 其二,公安、卫生的统计口径明确单一,计生统计口径的范围相对模糊。 如计生的常住人口界定为“常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有常住趋势的人”,在大量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判断统计对象是否常住。 计生流动人口口径为 “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市、县)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口径与公安及卫生的统计口径都不完全一致,因此流动人口在全区的生育数据也不能直接比对。

(二)人户分离造成的误差

所谓人户分离,是指人口常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相一致的现象。 广义上来说人户分离包括流动人口和区内人户分离人口。 目前,相对流动人口管理而言,区内的人户分离现象更缺乏有效的监管及服务机制,成为计生统计管理的难点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扩张,因拆迁、购房、就学、婚嫁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动迁户、暂住户、空挂户,使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人户分离人口逐年增加。 由于人户分离,给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工作增添了复杂性。 主要表现: 一是统计对象的管理界限不清。 “以房定人”的现居住地管理口径,容易引起居住地与户籍地,居住地与居住地在统计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出现“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 的情况。造成的出生数漏报在总体误差中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二是计生统计与服务管理对象不完全一致。 在申请再生育审批、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出具有关计划生育证明时,当前实际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依然延续着以户籍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长期人户分离, 户籍地对所辖地区的居民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无法及时了解,造成了出生人数的重报和漏报。 三是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管理交接难以到位。 人口居住地变化产生大量需要迁移交接的信息,一方面基层难以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核实情况和录入信息要占用大量的人力,比较难落实到位,造成人口出生等信息重报、漏报现象时有出现。

(三)人口流动造成的误差

人口流动的大量性、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使流动人口难于管理, 特别是违法生育的情况难以掌握。 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和流动性增强,流出人口的去向掌握不准,底数不清和早婚早育现象的增多,使对这部分人违法生育的出生人口数统计难以保证准确。 另一方面,由于计生政策符合率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水平有一定差距, 为了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质量“水平”,一些地区和单位仍然存在不如实上报出生数据的现象。 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依法统计的工作要求,造成了违法生育数的“瞒报”。

(四)管理不到造成的误差

一是人口信息采集难。 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尚未真正建立,人口信息难以整合共享。 计生部门自身采集信息的渠道日益狭窄,大量人口信息需要公安、卫生、民政、工商、房管、物业等诸多行政部门甚至公司企业提供,信息采集渠道过于繁杂、信息采集不及时、信息不全均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造成出生数的统计误差。 二是信息核对难。 由于信息量大,地址登记不详,电话停机换号等造成无法联系核对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新建小区管理难。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新建小区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及时划分管理区域,小区没有及时交接给社区居委会或相应的居委会(社区)没有及时配套建立,造成了已入住这些住宅区的人口出生信息无法上报。

三、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 计生出生人口统计误差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去老的统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和要求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不断改进完善人口统计管理体制。

第一,明确和细化计生统计管理口径。 公安部门将逐步实现实有人口管理,为计生部门现居住地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计生部门应当探索建立以现住地属地化管理为方向的实有人口管理体制。 进一步细化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的管理责任,赋于现居住地统计和管理服务的权限, 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为依托,在服务中掌握动态人口信息,在社区建立一种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第二,强化人口问题综合治理。 计生人口统计离开了部门的协作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要将人口统计工作职责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如卫生部门积极推行分娩登记实名制,公安部门按照《户口登记条例》落实人走户迁的政策,在办理落户, 迁移时协助审验计生证明等;人口计生部门更要发挥工作主动性,对人户分离人口进行摸底登记,落实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交接,做到服务不减,工作不断。

第三,搭建人口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多个部门各掌握部分人口信息的特点,建议在信息管理上,由一个部门统筹搭建人口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人口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政务信息互通有无,分级分类使用,逐步建立人口信息安全预警和辅助决策机制。

上一篇:静脉麻醉镇痛法下一篇:迟发性颅内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