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与预防(精选12篇)
产生与预防 篇1
外带输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如何杜绝外带输液中的风险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我国的输液现状, 给外带输液提供了空间。
我国年度输液市场容量, 在100 亿瓶 (袋) 以上, 相当于13 亿人口每人输了8 瓶液, 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 至3.3 瓶的水平。滥用抗生素、滥用“挂大瓶”, 几成痼疾, 这毫无疑问是违反医药科学的。输液很轻易, 后果很严重。在这个“一年百亿瓶”的输液大国, 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 万以上, 其中约有20 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保守估计, 每年我国最少有10 万人在输液后丧命。尽管“输液后丧命”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10 万人”这个数字也是估计出来的, 但过度治疗确实存在、输液危害确实凶猛。
2 外带输液存在的客观原因
除本文第一点陈述的原因外, 因居住地社区医院或个体诊所的存在, 患者基于便利考虑, 从而选择外带输液。而三级医院等大医院愿意配合这些患者带药回到社区医院输液, 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医院的输液压力。
3 外带输液的风险
3.1 法律法规上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只是规定了药剂要由医院的药学部门统一采购, 而不能由科室自行采购, 缺乏对外带输液行为性质和后果的直接定性。美国不允许患者自带药输液。土耳其允许患者自带药输液。患者去某家医院诊断后, 在那里取药, 然后回到距家很近的社区医院输液, 需要重新挂一次号, 如果医生同意, 就可以在这家医院输液。当地的法律规定, 医生要对自己患者的一切行为负责, 换句话说, 如果患者输液出现问题, 医生是要负责任的, 与医院无关。
3.2 用药安全风险
比如对于迟发型过敏反应而言, 即使在原单位进行过一次输注也不能保证杜绝过敏反应
另外, 对于需要特殊保存的药品, 因保存环境、温度对药物的影响不可明确, 易发生危险。通常会被接收单位拒绝输注。
3.3 救治风险
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对于突发输液反应的救治能力不同。个人诊所和社区医院不具备或只具备较低的抢救能力, 一旦出现输液反应, 将危及患者的生命。
3.4 医院感染防控风险
对于有疾病传播风险的患者, 因受基层医院条件限制, 没有传染病患者治疗区, 为避免其他患者交叉感染。
4 预防
4.1 严格控制不合理输液, 这是源头控制。
应从医疗安全、输液指征、诊疗规范的角度去加强管理力度, 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4.2 对于不在接收医院使用级别内的药品, 不得接收外带输液。
4.3开具外带输液, 原单位必须为患者提供完整的药品发票、处方、外带输液证明、相关病历材料等。其中须详细注明药品的名称、剂型、用法用量、滴速、其他注意事项等。
4.4接收单位接收外带输液, 首先应通过医疗机构药剂部门审核通过。审核内容包括药品的数量、完整性、名称、剂型、性状、有效、与发票的一致性等, 保障药品的质量。对于审核发现问题、患者自购药品、外院配制药品、药品标签不完整清晰、需特殊方法运输、保存和使用的药品等, 医疗机构应拒绝其外带输液。
4.5 通过药剂部门审核通过后, 需挂号就诊, 由接收单位的医生审核处方并开具输液治疗单。医生有义务根据药品说明书、诊疗常规、行业规范等标准对原医院的病历、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用药配伍、用法用量、滴速等方面的审核, 并评估患者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在该医疗机构进行静脉输液。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处方, 接收医院医生须进行修改。患者不同意修改的, 医疗机构可拒绝接收其外带输液。对于病情不适合在该医疗机构进行静脉输液的, 如病情较重、传染期内的传染病患者等, 医疗机构可拒绝接收其外带输液。
4.6 医患双方共同签署患者自带药品输液知情同意书。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理解并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输注。
4.7 护士执行输注过程严格按照本院医生处方或输液治疗单进行。做好“三查八对”工作, 并再次检查药品质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输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表现, 及时对症处理。
4.8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 在及时救治处理的同时, 详细记录救治处置流程, 注意相关药品以及输液器具的妥善留存。注意区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医疗损害事件, 详细告知患方处理流程与注意事项。对于存在医疗争议的, 应告知患方对药品和输液器具检验鉴定的权利与方法, 并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工作。
基于目前的现实情况, 一概禁止外带输液并不现实, 如何规范、控制外带输液才是双赢之举。无论是输出方还是外带输液的接收方, 均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各自的行为,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关键词:外带输液,风险,预防
产生与预防 篇2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试论当前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发布日期:2005-03-17文章来源: 互联网职务犯罪是社会存在腐败现象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党和国家的一大毒瘤,是人民的公害,它严重侵害党和政府的健康肌体,毒化了社会的廉洁风气,破坏党群关系,阻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不惩治和预防犯罪,就会葬送我们国家和祖国大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体现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深远意义。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检察机关,在高度重视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要切实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职务犯罪的发案率降到最低程度。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对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作一些探索。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
(1)传统性的家庭贫困。在岗的国家公职人员,当手中掌握的权力用到工作的时候,由于缺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一夜想成暴发户,就在自己岗位上产生了不应有的错位,最终成了经济犯罪罪人。在我国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指出,贫困与社会混乱和行为越轨有直接的关系。从古至今,侵财类犯罪即经济犯罪,都是社会上第一大类犯罪,贫困和财产型犯罪有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作为经济犯罪原因之一的贫困问题将得到克服;
(2)封建特权思想和过分膨胀的私欲根源。有些国家公职人员在特权思想的影响下,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国家人民赋予的权力,大幅度扭曲和变更权力的性质。他们自己认为“有权就是真理”、“有权就有一切”因此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这些人为了吃喝玩乐,为了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不惜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各种职务犯罪活动。
(3)市场经济价值观诱发拜金主义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逐渐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有极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极力鼓吹“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途,才有前途”,当这些人的头脑充满了拜金主义思想,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金钱欲,就可以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大肆进行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经济犯罪活动,其造成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等案件就是典型。
(4)体制缺陷,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严格的计划下进行,国家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改革开往20多年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在迅速发展。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被打破,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发育之中,两种体制之间的碰撞与矛盾难免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发生。
(5)体制不完善,管理职位缺乏监督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来讲进展缓慢。这样,原有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所积淀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渗入新的弊端。这些弊端,按照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现在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在岗位上是凌驾于法律之上,无法对其有效监督。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在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下,容易导致素质不高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作为谋私的工具,产生腐败现象并导致职务犯罪。如盐
田港特大贪污贿赂集团案中,被判处10年徒刑的原董事长刘定同在案后预防跟踪有这样的忏悔:“我在单位从政以来,起初我一心一意把公司各项工作搞好管好,侍候好家庭和子女,当一个新时期的好丈夫。以后随着我的权力巩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度对我监督,自己感到捞钱很容易,再加上平时不学法,不懂法,最终导致自己犯了罪,走进监狱后,我才醒悟,才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爸爸,我的家庭才出现这种悲惨的局面,我对不住组织和家庭”。
(6)钻法制建设不健全的空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法制的规范和保障。只有完善市场经济法制,使市场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有效、有序运行,职务犯罪才能有效防止发生。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不完善、政策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大肆进行职务犯罪。如一些人公开宣扬:“法律允许的积极干,法律不明确的抓紧干,法律不允许的变通干”,等等。从检察工作中传来的信息表明:许多经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确确实实都寻找法律的空子。如原深圳市沙头角副食品公司经理陈超贪污、私分国有资产一案,他为了私分152.45万元的公款,先后两次把私分公款的用意故意摆到公司领导会上讨论,对讨论意见如何,参加讨论的其余领导都分别按陈超事前打招呼的意思附议,最后陈超即视为集体讨论赞成私分公款。案发后陈超把责任推到集体领导上,以逃避法律追究,致使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7)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职务犯罪心理增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影响行为人实施职务犯罪的主观因素之一。有无法制观念或法制观念高低,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有较强法制观念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进行活动时,能时时处处以法律规范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没有法制观念的人,往往由于不知法、不懂法而引起不守法的行为;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的人,则明知故犯,无视法律尊严,故意破坏法律所维护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职务违法犯罪活动。
二、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的必然性,而它的衍生与其存在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职务犯罪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由于犯罪的原因和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职务犯罪预防措施的多样性,需要多管齐下,打防并举,方能形成稳定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系统。
(一)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其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作如下的调整和完善。
1、完善富民政策
从犯罪学研究角度看,贫穷是产生犯罪、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富民政策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别,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使一部分人存在着“相对被剥削感”,并由此引发不平衡、不安定的思想情绪。这一社会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激化、扭曲已成为当前职务犯罪的诱因。因此,完善富民政策,使人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刑事政策。
2、调整和完善分配政策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即在收入分配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激发国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减少职务犯罪的出现。
3、完善社会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实现社会公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以不同形式向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救助、补贴福利。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刚刚起步,制度建设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农村城镇还未捕开;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劳动者的生、老、病、死、残仍主要依附于所在企业和家庭;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使用不够合理;社会救济对象和优抚对象标准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等。为使社会保障制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遏制经济犯罪发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的人员。他们绝大多数都能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忠于职守,勤政为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人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进行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活动,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
1、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国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职权进行犯罪。因此,必须加强内部行政管理,通过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2、建立和严格执行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制度,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期间财产公开化,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即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期间依法必须如实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如发现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而不能说明其财产来源的,将受到法律追究。现阶段我国尚未健全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在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新刑法中,虽然已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但该条文因缺乏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登记制度等配套措施而难以执行。为防止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秘密牟取非法利益而逃避法律制裁,加强廉政建设,有必要尽快制定《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应包括:申报财产公职人员的范围、申报的内容、申报财产的管理机构和职能。对主要领导人和要害部门工作人员要实行定期申报公布,就任和离任时都必须申报,如有发现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必须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3、健全和完善举报制度。举报制度是党和国家依靠人民群众揭露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形式。目前,举报已成为检察机关及其他机关发现案件线索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经济犯罪的重要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后侦破的。公民举报作为国家机关的专门法律监督与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很有成效的创举。
(三)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完善廉政监督机制
历史经验和事实表明:不受制约的权力会形成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国家公职人员发生的腐败现象,无不和“权”字有关。越是权力集中而又缺乏制约的部门、单位,发生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就越多。为了切实有效地消除腐败现象,防止以权谋私,就必须建立对权力进行约束的完备而有效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权力运作的监督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执政党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等。从理论上讲,这一监督体系已相当完备,然而在实践中,其应有的监督功能仍未能完全发挥。为使各种形式的监督落到实处,使其行使有效,必须着重抓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大力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各级“一府两院”的监督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各级“一府两院”的监督,主要通过每年的人代会听取、审议工作报告的形式进
行,没有形成经常化的监督。这种时间性的、程式化的监督很难桌有成效。为了使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富有实效,必须从经常化和具体化两个方面下功夫。
2、要确实解决监督机关缺乏独立性问题。目前,我国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是各级政府、各级党组织的下设机构,受各级政府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这样的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在以一般公职人员为对象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在高层次、高权势人物的面前则会显得软弱无力。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虽然依法享有独立检察权、审判权,但由于人、财、物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司法权的独立性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考虑对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和党的纪委检查委员会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使其能真正行使对权力监督的职能。
3、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传播媒体的监督。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敏感性、及时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舆论监督的威力很大。因此,对于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予以披露,从而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对公正处理经济犯罪有很大作用。
(四)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审计、财政、税务等制度
1、要强化审计监督。各级国家审计机关要依照《审计法》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监督,审计其会计制度是否完善,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合法,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依法查处,对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目前,我国审计机构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审计机构权力,提高其地位,从制度上保证其独立行使财会监督的职权。
2、要严格财务制度和物资管理制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财会制度,不弄虚作假,实报盈亏,要加强对支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禁设小金库。要加强物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集体财产的保护。
3、要加强税收、银行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税收法规调整的范围有所扩大,根据调查了解,危害税收犯罪案件在深圳市呈上升趋势。有些纳税人利欲熏心,挖空心思偷税、漏税,甚至抗税或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危害税收犯罪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观念。其次要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尽忠职守,杜绝内外勾结。如有违法,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五)完善职务犯罪司法制度,依法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预防虽然是治理犯罪之本,但其实施的形式较为温和,对犯罪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进影响作用,并不足以阻止所有犯罪发生,而严格规范公正有力的执法措施则是一种威慑性预防,是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环节,是最直接有效的法律措施。预防只有获得惩治的有力保障,才能发挥其充分有力的功能。
1、完善经济司法,防止经济犯罪。经济司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违约、违法即会引起经济纠纷,从而启动经济司法机制的运行。通过对经济纠纷的处理,可以对当事人的经济违法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防止经济违法发展成为职务犯罪。
2、强化行政司法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职能。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司法有章可循。通过行政司法一方面可制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行政部门的法律监督,及时发现、消除职务犯罪的隐患。从检察机关办案表明,职务犯罪是最大消耗刑事司法力量的犯罪,国家有限的司法力量应相对集中于少数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对大量一般违法行为则应由行政机关处理,充分发挥行政制裁简便灵活、效果较好的特点。在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体系中,行政司法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加大刑事司法力度,打击职务犯罪行为人。刑事司法,是防范职务犯罪发生的司法对策。从检察工作中表明,加强和完善职务犯罪的刑事司法,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司法队伍,及时准确地打击复杂多变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司法制度并不断更新、充实侦查队伍和技术装备,并要长期建立和健全经济犯罪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方便群众、震慑打击犯罪行为人等方面的优势。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注重打防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手段、多种措施相互配合,实行综合治理方能奏效。因此,预防职务犯罪,除了抓好上面的预防措施外,还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守法自觉性。一般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都与法制观念薄弱密切关系。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自觉用法律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才能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
2、注意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国家在惩治腐败中,同职务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基本方法无非两种,一是打击,二是预防。在预防职务犯罪中,依法打击不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标手段,更是一种具有战略预防意义的治本方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治标角度理解打击的现实价值。打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使犯罪行为与结果不再发生或少发生。预防是基础、是根本、是目的,因此,必须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消除职务犯罪。
3、惩治与教育相结合,惩治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惩治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在我们的国家,除了对特别严重职务犯罪分子处以极刑外,对一般的经济违法犯罪分子都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予以制裁,目的在于使犯罪分子悔改自新,不再重犯,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是我国刑事政策的目的和归宿。
综合来说,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理顺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需要全社会齐手共同努力的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行政、法律等手段,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积极参与。我国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是防范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的根本出路。
陈昌林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标题: *内容: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相关法律问题请问国有企业的过磅人员(正式员工)犯罪时职务犯罪还是劳务犯罪 1个回答20 职务犯罪问题!1个回答0 职务犯罪分几号人物吗? 5个回答10
求教职务犯罪问题~~~ 3个回答10 么办?请问以下这样的公司是否属诈骗?和职务侵占?或其他犯罪?我该 2个回答0
四川省预防职务犯罪 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 浅论当前我县涉农职 当前我县涉农职务犯 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 职务犯罪判决程序 青少年网络犯罪产生 成因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定罪免处 犯罪产生的原因 发布咨询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德阳推荐律师罗安平律师
四川自贡李英俊律师
四川成都陈晓云律师
北京海淀区李冬子律师
上海静安区蒋进律师
江苏南京赵学经律师
北京朝阳区余仁财律师
湖南长沙王海波律师
安徽合肥邓明友律师
云南昆明相关文章解析当前土地权转让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预防对策 当前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女性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当前我县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我县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议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相关法律知识新司法解释生效后的公司解散和清算程序 核定征收方式下的公司注销清算所得如何申报?
海口康达保健医药有限公司清算委员会与海口京 幼儿园财产管理制度范本 企业财产管理制度 客户财产管理规定怎么写? 关于清算审计报告 清算审计报告如何写?
清算审计报告 纳税清算审计报告范本 最新文章侦查阶段央视采访李刚之子,更加凸显权大于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以出卖为目的的倒卖外国妇女的行为是否构成拐卖妇女罪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全国妇女联合会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绑架过程中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当场劫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热点专题更多婚姻家庭 劳动纠纷 交通事故 医疗事故 民事诉讼 土地管理 拆迁安置 购房指南 知识产权 招标投标 合同纠纷 征地补偿 房产纠纷 刑事诉讼
公司法律 著作权法 损害赔偿 劳动合同法 工程纠纷 专利法 商标法 民法 继承法 收养法 物权法 破产法 刑法 担保法 保险法 票据法 行政法 税法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浅谈集群行为的产生与预防及措施 篇3
关键词:聚集;群众;集群行为
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27-01
一、产生的条件
第一,要有相当数量的人,聚集在一个场地,并为一个共同关心的事件所关注。“哄闹”要有气氛,人多势大拥挤的场面,成员间才会面对面地直接发生激烈而密切的情绪互动,行为才极易模仿、传染,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又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因此,不只是足球场,任何一个能使人交往的场合,都会提高产生集群行为的可能性。
第二,要有一定的刺激因素存在。人多聚集在一个场地并不一定能产生集群行为,只是提供了可能性,集群行为的产生还要有一定的刺激因素的存在,这种刺激因素多是阻碍在场人员的普遍要求和希望,强烈伤害群众感情的外界因素。如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热切关注的竞技激烈的赛场出现冷门似戏剧变化;以某个特定日子相联系,某一事件夸大了的传闻等等。这些刺激因素很快使无组织、无纪律状态中的人群陷于混乱的激动之中,谁也无法从乱哄哄的人群中真正弄清事情的真相。于是,自发地出现了一些宣传鼓动者,夸大了的传闻,谣言四起,每个人对事态的进展只能盗听途说,并把自己的一知半解添油加醋地告诉他人,形成更加盲目的骚动和混乱。在这种错误的暗示导向下,使集群产生一种“一改性幻觉”,好像大家有共同的看法和共同的反映,,既然是大家的看法就肯定不会有错,骚动的 情绪迅速产生,并随之高涨。
第三,诱导行为的出现。即使有了刺激因素,在有关人员未组织起来之前,集群行为仍可能不发生,这种组织可以是无结构性,仅仅是某些人的越轨行为便可以组成。在参与集群行为的人群中普遍形成一定热度否认情绪后,个别人首先反应情绪的倾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和启发作用,成为对其他人的暗示,引起他人的模仿,并在模仿中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集群行为。诱导的方向,往往决定了集群行为的性质。
以上是集群行为形成的直接条件。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集群行为还有其深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二个。一是结构性压抑;二是社会控制的减弱。
二、造成危害的原因
首先是模仿。模仿是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生活中人们常常相互模仿,青年人的模仿能力更强。改革开放,国外球迷的疯狂,及由于社会不平等造成的骚乱,常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介绍给青年,为模仿种下种子。而当集体形式、人群中的暗示增加后,个人极易产生将被暗示的感情转移到直接行为的倾向,使组成群体的人们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
其次是感染。模仿之所以能迅速发生,是因为社会感染造成的。群体行为往往是大家拥挤在一个场地,只要一旦置身于群体中,像所有人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情绪感染加剧了,自己很快会接受周围其他人的任何种类的暗示,并迅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足球场和游行队伍常使人疯狂的原因。别人激动起来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反应,反过来又加剧别人的情绪,情绪把大家统一起来,而群体激动地感情进而使个人理智淡化,有意无意地放弃平时约束自己的道德规范,促使众人不再依从平时的社会准则对自己限制,因此过火的行为,破坏性的火爆行为常常发生。
三是个性化。心理研究认为,人在群体活动时,如果能把自己的身份掩盖起来,就敢于做更大胆的事,也更倾向于屈从群体的压力活动,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就处于无法辨认其地位和角色的情境中,每个人都到自己成为身份不明的人,平时在熟识的人际关系中活动,要顾忌到自我形象的建立和保持,要考虑到别人的评价和监督,因而不得不约束和调整自己的各种行为,当个人感到自己的身份被群体所代替或遮蔽起来时,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力就消失了。集群就有这样的作用,素不相识的人不期而遇,事后又各奔东西。因此,集群行为常显出火爆型和极大的破坏性。而不担心责任后果和社会的惩罚,也没有良心的内疚。
三、预防和处置
从社会控制来看,在集体行为处于愤怒高潮时,控制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在其酝酿阶段就予以积极控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做好预测、协调和执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预测工作。集群行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和突发性。因此,它的发生有时很难预测,但也不是完全不能预测,应当通过集群行为产生的一般原则、条件、特点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增强对集群行为的认识。同时,加强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社会小林的调查,通过治安、内保等具体工作的状况反映,配合社会敏感问题的分析,摸清社会的脉搏,并采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引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现代研究方法,进行宏观预测。
其次是协调工作。我们公安机关不仅直接担负社会控制的职能,在党好政府的同一领导下,还发挥着协调各种社会控制力量的职能。预防集群行为的发生,要建立起社会防范的网络。首先要同工厂、学校、体育、文化界加强联系,尽量避免非组织大规模群体的出现。第二、在非组织大规模群体出现时,应尽可能消除匿名性、增加辨认性。第三,同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大众媒介协调,搞好法制教育宣传和舆论导向工作。
最后是执行工作。公安部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执行部门,打击预防犯罪事公安部门的主要工作。要预防集群行为的产生,首先要加强社会控制、强化社会治安,通过治安管理稳定社会秩序;通过侦察破案,全面彻底揭露犯罪,惩罚犯罪,威慑敌人,使公安队伍成为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第二,对集体行为要重视,常抓不懈,时刻不放松警惕,并通过研究、总结,加强对集群行为的认识、监控和预测,并备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预备队,制定能适应各种情况的预案,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第三,在非组织的大规模集群行为出现时,要加强警力,无论赛场,还是在有游行队伍的道路上,众多纪律严明、衣着整齐、威武雄壮的警察是一种威慑力,就是强化社会控制的信号。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预防 篇4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 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 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 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较慢, 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剧烈。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 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由于原材料不均匀, 水灰比不稳定, 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 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 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 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则需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
2 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一是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30d。这个阶段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二是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引起的, 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三是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2种的残余应力相叠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2类, 一类是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另一类是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3 预防措施
3.1 减轻温度应力
为了防止裂缝, 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方面着手。一是控制温度。措施如下: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 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 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二是改善约束条件。措施如下:合理地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加强养护, 防止表面干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3.2 适时拆模, 注重防护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 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 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 由于水化热的散发, 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 此时拆除模板, 表面温度骤降, 必然引起温度梯度, 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 与水化热应力叠加, 再加上混凝土干缩, 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 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 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 如泡沫海绵等, 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具有显著的效果。
3.3 适量加筋
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 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 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 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 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 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 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因此, 在混凝土中要想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 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 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
3.4 使用外加剂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 其主要作用:一是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 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二是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三是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四是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五是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六是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七是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八是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九是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 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 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比单纯地靠改善外部条件, 会更加简捷、经济。
3.5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早期养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如下效果:一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的裂缝, 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二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 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 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 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的影响。因此, 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 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该时期的养护
参考文献
刮痕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篇5
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①无油墨的线痕。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痕。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
②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伤而产生。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
③“流星”状的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质量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比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
④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细小,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而另一种则是
初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总的来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a.版辊方面。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层硬度不够,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生。
b.油墨方面。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油墨稀释不规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油墨抗静电性能差,油墨的润滑性能差。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条。
c.环境方面。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也会影响。
d.刮刀方面。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多。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的刮刀线痕。
①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严禁磨刀的油混入油墨中。
②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应尽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③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一般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
④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
⑤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
首先:要求每次加到墨盘的墨量少一些,以保持经常添加新墨。
其次:要求油墨的粘度保持自始至终的一致,最好是用粘度控制器来控制。
产生与预防 篇6
【关键词】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原因;预防措施
当前,不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任是严重困扰着施工质量的首要问题。
1 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材料选用方面的因素
1.1.1 因构件受力、变形形成缺陷和裂缝。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湿度不匀引起混凝土表面塑性收缩引起裂缝。
1.1.2 水泥品种。水泥的选择是关系到收缩问题的关键。随着高强混凝土的应用,水泥的标号等级要求也就相应提高,水泥用量也就会增加,产生的水化热就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也越大。
1.1.3 外加剂应用不当也会引起的裂缝。如掺减水剂用于改变混凝土和易性。高效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或早期水化物上,它或是被水化物包围,或是与水化物反应而被消耗掉,变得不能发挥分散能力,水泥颗粒间斥力减小,造成水泥颗粒凝聚,造成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损失过大或短期内完全丧失流动性,引起混凝土施工困难,混凝土表面会出现收缩裂缝。
1.1.4 混凝土配合比。在原料一定的条件下,水灰比对混凝土收缩有很大的影响。在用水量一定内条件下,混凝土收缩随水泥用量的增大而加大,反之增大的幅度较小;在水灰比一定条件下,混凝土收缩率随水灰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在水灰比相同条件下,混凝土干缩随砂率增大而加大,但增大的幅度较小。影响砼的收缩而产生裂缝原因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控制参数。
1.2 施工方面的因素
1.2.1 配筋、楼板厚度、施工工艺不合标准。施工中钢筋安放位置不正确、间距偏大、楼板浇筑时厚度控制不符合设计要求。浇筑过程中,振捣不足或过度振捣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在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水泥浆层,水分蒸发,易形成收缩裂缝。
1.2.2 施工时模板的处理。模板施工因素对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产生的:(1)由于楼板模板支撑刚度不够,梁板支撑刚度差异或模板挠度过大,造成模板支撑下沉变形过大;(2)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不够,在施工期间过度震动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出现多次瞬间相对位移,也会引起楼板的裂缝;(3)拆模过早,混凝土硬化前过早承载或受到振动,很容易产生裂缝。
1.2.3 钢筋保护层偏大。施工浇注混凝土时为铺设架板,施工人员在钢筋上踩踏,致使板面负筋下沉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大,引起板面开裂。特别是负弯矩钢筋没有通长配置时,裂缝往往会出现在负弯矩钢筋的端部,沿板边缘近似成直线发展。
1.2.4 保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浇注后,没有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养护,导致楼板收缩开裂。(1)养护不及时,使混凝土养护初期过早脱水,使混凝土出现干缩。(2)混凝土养护初期受冻。(3)楼板施工完成后,混凝土终凝初期,造成较大施工荷载和震动,也会使其产生裂缝。
1.3 气温、空气等环境因素导致楼板裂缝
现在楼板在周围气温、空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也会产生裂缝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越低,混凝土收缩越大;空气温度升高,混凝土的收缩随之增大。
2 楼板裂缝产生的危害
混凝土是多组分复合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因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互不连贯,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度变化,养护不到位失水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连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裂缝,严重的形成楼板上下贯通缝,这就成为有害裂缝。对结构的承载力,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性、抗化学侵蚀性等耐久性能产生严重的危害。
2.1 影响结构承载力和使用安全性
对于受弯构件的楼板,尽管受弯区允许有宽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裂缝存在,但是裂缝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一些使用者在装修时又给地面增加了很多设计者没有考虑的荷载时。
2.2 影响结构的防水性
楼板产生裂缝,除了影响结构安全性外,对使用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渗漏水的危害。
2.3 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化学侵蚀、冻融循环、碳化、钢筋锈蚀、碱集料反应等,都会对混凝土结构体产生破坏作用。由于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空气中的CO2、SO2气体及雨水等会顺着裂缝进入混凝土内部,促成钢筋锈蚀的加快;碱集料反应及碳化速度的加快进行;从而引起耐久性的下降和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 对现浇楼板裂缝的控制措施
3.1 设计方面的控制措施
3.1.1 设计者在民用建筑工程中不要一味追求使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C20级能满足要求,就不要使用C30级。
3.1.2 由于承受荷载使构件产生过宽裂缝,合理地进行设计,可以防止这些裂缝的出现;对已出现的过宽裂缝的构件要采用加固措施进行加固。
3.1.3 由于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产生过宽裂缝,合理地在设计时进行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沉降验算可以防止这些裂缝的出现,对已出现这类裂缝的结构,要采用地基基础的防治措施对地基基础妥善处理后,再采用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来解决。
3.2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3.2.1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
3.2.2 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规程》执行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振捣施工缝设置和旧混凝土连接。对已出现这类裂缝的构件,根据构件的类别和受力特征,分别采用一般混凝土裂缝补强措施或采用充填混凝土材料、钢锚栓加固、甚至粘钢板加固、预应力加固等补救措施。
3.2.3 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但不得有明水存在。
3.2.4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要保证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掺量,在混凝土初凝期注意抹压的时间和方法,抹面应在表面泌水完全排除掉时进行,抹面时应用力抹压,以闭合已产生的微裂纹和泌水孔;设计好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的路线,避免干扰已初凝的混凝土。
3.2.5 模板要进行强度计算,支撑牢固,按规定时间拆模。
3.2.6 提倡使用平板振捣器,因为振捣棒振捣想不碰钢筋是不可能的。
3.2.7 加强养护工作,及时对混凝土加以覆盖或喷涂混凝土养护剂,防止水分蒸发;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上去踩踏或进行施工。实践证明,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4 结语
微裂縫在混凝土构件中是不可避免的,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控制好工序的质量,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预防 篇7
很多因素都会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其中, 湿度、温度的变化是主要因素。混凝土硬化时, 水泥会释放很多水化热, 使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后期在降温时, 因为基础和旧混凝土对混凝土造成的约束作用, 其内部产生了拉应力。混凝土表面会因为温度的下降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抗裂能力达不到拉应力的要求, 就会产生裂缝;大部分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不大, 但表面的湿度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1/10, 因为原材料的均匀度不够, 水灰比无法满足要求, 运输及浇筑时产生离析, 同一块混凝土中也有多处薄弱部位, 这些部位的抗拉能力不够, 容易产生裂缝。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讲, 压应力由混凝土承担, 而大部分拉应力都由钢筋承担;在钢筋混凝土的边缘和混凝土内部, 混凝土自身来承担结构内部产生的拉应力[1,2]。设计时, 往往要求不产生拉应力或产生很小的拉应力。而在施工时, 混凝土由最高温度被冷却至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温度, 因此混凝土内部往往会有很大的拉应力出现。甚至有时温度应力比其他外荷载引起的应力要大。所以, 熟悉并掌握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对于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混凝土施工十分重要。
2 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2.1 早期:
开始浇筑混凝土时, 基本上水泥就结束了放热, 往往是30d。在该环节水泥会释放很多水化热, 混凝图弹性模量的变动也很快。因为弹性模量发生了变动, 混凝土内部在该阶段就产生了残余应力。
2.2 中期:
从水泥不再释放水化热到混凝土冷却至稳定的温度, 在本环节, 由于混凝土冷却和外界气温发生变动而产生了温度应力, 并且和早期产生的残余应力相互叠加, 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在该阶段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2.3 晚期:
混凝土彻底冷却后的运转阶段。外界气温发生变化导致温度应力的产生, 温度应力会和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3 预防措施
3.1 减轻温度应力
为减少温度应力, 避免裂缝的产生, 可以改变约束条件, 控制温度。
3.1.1 对温度的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改善骨料级配, 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添加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 来降低水泥用量;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 掺水或用水冷却碎石, 使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降低;混凝土的浇筑如果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浇筑的最好不要太厚, 以利于更好的散热;水管应该埋设在混凝土中, 遇冷水降温;拆模时间要把握得当, 当气温急剧下降就对表面进行保温处理, 以防止在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如果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施工, 混凝土浇筑块表面和薄壁结构不宜长时间暴露, 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保温的目的。
3.1.2 改变约束条件。
合理地分块、分缝;防止基础出现过大的起伏;施工工序处理得当, 以防侧面长时间暴露, 产生较大高差;提高混凝土性能及其抗裂能力, 养护到位, 避免混凝土表面干缩, 尤其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防止贯穿裂缝的出现, 因为一旦出现贯穿裂缝, 对于结构的整体性恢复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 所以施工的重点必须是预防贯穿性裂缝。
3.2 适时拆模, 注重防护
对于混凝土施工, 一般都会提早将新浇筑的混凝土模板拆除, 以提高模板的周转率。若混凝土温度比气温要高,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早期裂缝的出现, 则对拆模时间做适当调整。新浇筑的拆模过早, 表面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引起“温度冲击”。浇筑混凝土施工初期, 因为释放大量的水化热, 表面产生的拉应力相对要大, 这时表面温度大于气温, 如果在这个时间将模板拆除, 会引起表面温度骤降, 产生温度梯度, 对表面附加一拉应力, 和水化热应力相互叠加, 加之混凝土出现干缩现象, 使表面的拉应力增大到一定的数值, 会有裂缝出现, 但如果在拆模后及时用轻型保温材料覆盖表面, 则会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的拉应力。
3.3 适量加筋
加筋不会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带来过多的影响,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含筋率很低, 只会影响到普通的钢筋混凝土。若温度较低, 且应力在屈服极限以下, 钢就可以保持稳定的性能。钢的线胀系数和混凝土线胀系数没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温度发生变化, 则二者之间产生的内应力就极小。因为钢的弹性模量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 如果混凝土内部应力和抗拉强度相当而导致开裂问题, 则钢筋的应力就约为100~200kg/cm2。所以, 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讲, 几乎不可能通过钢筋来避免细小裂缝。但在加筋后, 结构内的裂缝就会变多, 间距缩小, 深度和宽度也随之缩小;若钢筋的直径小且间距密, 会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一些裂缝常会出现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 这些裂缝多为细且浅的干缩裂缝。但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的耐久性和强度。
3.4 使用外加剂
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合格, 避免开裂现象的产生, 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得到提升, 必须正确使用外加剂。如减水防裂剂的作用如下:
3.4.1 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道较多, 水分蒸发后毛细管中就会有毛细管张力出现, 从而产生干缩变形。
扩大毛细孔径, 能使毛细管表面张力下降, 但也能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3.4.2 对混凝土收缩造成影响一大因素就是水灰比, 掺加减水防裂剂可节省25%的用水量。
3.4.3 混凝土收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用量, 掺加减水
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3.4.4 减水防裂剂能使水泥浆稠度得到改善, 减少混凝土泌水和沉缩变形。
3.4.5 提升骨料、水泥浆的粘结力, 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4.6 如果混凝土开始收缩, 受到约束而出现拉应力, 如果拉应力比混凝土抗拉强度要大, 就会出现裂缝。
减水防裂剂能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得到改善, 从而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大大提升。
3.5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早期养护主要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温湿条件, 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3.5.1 避免不利温度变形对混凝土造成影响, 防止不利的干缩及冷缩;
实践表明, 出现较多的混凝土裂缝多为深度不同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是因为在严寒地区温度梯度导致温度骤降从而引起裂缝。混凝土的保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表面早期裂缝的产生。从温度应力角度来考虑, 保温要满足下列要求:避免混凝土表面梯度和内外温度差的产生, 防止出现表面裂缝;避免混凝土超冷, 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和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相当;避免老混凝土超冷, 来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作用。
3.5.2 顺利进行水泥水化作用, 使抗裂能力及强度满足要求。
合理的温湿度条件十分重要, 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同时也具有保湿的作用。新浇筑的混凝土中的含水量完全能够达到水泥水化的目的。但是因为水分蒸发等会造成水分散失, 延缓甚至阻碍水泥水化, 这种不利影响甚至会直接破坏表面混凝土。所以,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 在施工中要特别重视这个阶段的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混凝土冬季施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铁成.混凝土结构 (上) ——混凝土结构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与预防 篇8
影响混凝土裂缝的温度主要有外部温度和内部温度。混凝土外部温度主要指气候温度, 气温的变化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混凝土内部温度前后差别很大:前期内部温度升高是由于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而造成的。内部温度的不断上升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拉应力;在后期降温过程中, 由于受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 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 即会出现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 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在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中, 温度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中间较密。裂缝宽度不一, 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较宽, 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裂缝通常是中间粗两端细, 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则不太明显。温度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和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从而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压性产生不良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小, 抗压强度高, 其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存在离析现象等原因, 因而同一块混凝土中的抗拉强度也是不均匀的, 存在许多抗拉能力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钢筋主要承受拉应力, 混凝土只承受压应力。而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上的边缘部位, 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因此, 一般设计中均要求混凝土中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在施工中, 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时, 其内部往往存在相当大的拉应力, 有时这种温度应力甚至会超过其他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 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二、温度应力分析
1. 温度应力的形成。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早期。即从在开始浇筑到水泥放热基本结束。此期水泥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 从而使混凝土弹性模量发生急剧变化, 最终导致混凝土内部形成残余应力。
(2) 中期。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起, 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为止。温度应力主要是因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会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 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 温度应力主要由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2. 温度应力的分类。温度应力可分为两类:
(1) 自生应力。自生应力是指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2) 约束应力。约束应力是指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因此, 施工中要根据已知的温度, 尽量准确地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减少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保证混凝士的耐久性和抗压强度。
三、预防措施
1. 温度控制措施。工程措施中常见的温度控制措施有:
(1) 改善混凝土配方。可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 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 拌和混凝土时加水冷却。拌和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 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 夏季散热。热天浇筑混凝土时, 要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 通水降温。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入冷水降温。
(5) 合理拆模。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气温骤降时要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形成温度梯度。
(6) 冬季保温。寒冷季节, 对于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2. 养护措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应加强养护, 避免温度裂缝的形成。常用的养护措施有:
(1) 早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要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可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2) 冬季养护。冬季施工时, 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 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3) 夏季养护。在高温和大风天气, 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 并及时覆盖和洒水保湿。
PSE肉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篇9
1 何谓PSE肉
PSE是英文Pale, Soft, Exudative三个单词的缩写, PSE肉就是指肉的颜色苍白、质地松软、向外渗水的劣质猪肉, pH值一般小于7。PSE肉的表现程度因猪的品种、饲养条件、环境因素等而不同。
2 PSE肉的判定
对于肉色的评定, 可鉴别背最长肌或股二头肌的色泽, 颜色灰白带淡红的, 表示肉质不良。正常猪肉的质地紧密柔软而富有弹性, 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 PSE肉用手指按压后凹陷, 不但不能复原, 有时手指还可以把肉剌穿。PSE肉最明显的特征是系水力的变化, 测定方法是将1平方厘米大小pH试纸贴于臀肌或股二头肌的新鲜切面上, 然后计算试纸完全吸水的时间, 如果时间超过2分钟尚未完全吸水, 则认为系水性良好, 肌肉良好, 反之则为劣质肉。
3 PSE肉产生的原因
3.1 遗传因素
经过多年的工作, 育种工作者基本上完成对生长速度快, 瘦肉率高品种猪的选育。在生产实践中, 大白猪、皮特兰、大约克、汉普夏及其杂交后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肉质下降、肌肉发白的趋势。近年研究发现对肉品质有影响的基因主要有两个———氟烷基因和RN基因。氟烷基因也称作猪应激综合症 (PPS) 基因。氟烷基因能导致猪应激情况下骨骼肌钙离子的非正常释放, 从而影响屠体糖元酵解, 使屠宰后猪肉的pH值迅速下降, 最终导致PSE肉的产生。但携带有氟烷基因的猪与正常基因型猪相比具有饲料转化率高、屠宰率高、胴体瘦肉率增加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肉色和系水力差的缺陷。在过去50年里, 由于高强度地选择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 从而使猪应激综合症及PSE肉发生率增高。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国地方猪品种没有或很少见到发生PSE肉的原因。RN基因又叫酸肉基因, 携带有RN基因的猪肉糖元酵解能力增强, pH降低, 产生酸肉, 肉色较淡, 同时猪肉的系水力降低, 有水分渗出, 这可能是低的pH引起的。
3.2 环境因素
影响猪肉的环境因素很多, 但相对于屠宰上市的猪肉而言, 运输和屠宰方式是主要的环境因素。运输过程中人为的暴力、温度过高、猪只的相互撕咬都容易引起PSE肉发生。屠宰前对猪的处理方式以及屠宰方式都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PSE肉。
3.3 营养因素
PSE肉的产生是由死后肌肉内糖原酵解速度决定的。大量的研究表明, PSE肉是由外界应激因子诱发体内相应物质发生作用的遗传问题。对于氟烷基因应激PSE肉, 表现在猪体内主要是促使发生过氧化作用的自由基和降低免疫功能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增加, 导致肌肉内糖原异常酵解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都参与去除自由基, 同时, 铜、锰、铁、锌和维生素B2分别是这些酶的辅助因子。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C还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维生素E可降低血清中皮质醇含量, 这两种营养成分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力。这些营养因子的缺乏都有可能导致PSE肉的产生。
4 预防措施
PSE肉的遗传可以用瑞典学者尼尔逊的多基因遗传假说解释, 由于基因的富集累加作用, 导致氟烷基因对肉质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同样我们可以通过选育的办法淘汰氟烷基因阳性猪。但是氟烷基因除了会减少肉的嫩度和多汁性, 使肉色变浅之外, 还能明显增加胴体瘦肉率和提高生长速度, 对于育种组织而言, 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被屠宰的母本为氟烷基因阴性, 而父本的氟烷状态能适合特定的胴体需要, 可以适度的保留。
环境产生的影响, 可以在运输前按1~2mg/kg肌肉注射氯丙嗪或肾上腺皮肤质激素,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于运输前3天给猪喂含天冬氨酸镁盐的全价饲料, 不仅可使猪镇静, 而且还减少了PSE肉的发生。在运输过程中不要使用粗暴的动作, 要谨慎驾驶,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到达屠宰场后, 卸下的猪应让其充分休息,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以调节生理功能。在屠宰前给予适当的沐浴, 放松神经, 一般淋浴15分钟左右, 水温高于舍温3.5℃左右为宜。屠宰时采取适宜的电麻和放血, 也可以避免PSE肉的发生。最小的电麻设备300伏、12.5安培, 电麻和放血间隔应在15秒内, 电麻前, 将猪禁食8~12小时。公猪的气味和行为均有抑制撕咬的作用, 商品猪混群时每栏放进公猪可大大减少撕咬, 温驯成熟同窝的青年公猪的气味更好。
正确添加矿物质及维生素, 利用营养成分调节猪的肉质问题, 育肥猪日粮中添加钙、磷、铜、铁、锌、镁和硒, 尤其镁和硒更为重要, 高镁日粮可降低PSE肉的发生率。铜、铁、锰、硒和锌的添加水平分别为不低于75、150、0.1、175毫克/千克, 而铁的添加水平则不超过50毫克/千克, 其中20%以有机形式提供, 维生素C和维生素B2的添加量分别不低于20、2.5毫克/千克;维生素E则超过100IU/千克, 应在屠宰前四周喂含有上述这些微量养分的饲料。但是在生产实际中, 如果饲料制造商不考虑猪的品种差异而统统在饲料中添加高水平的维生素来预防PSE猪肉的话, 那么就是间接给养殖户增加成本, 而对于饲养不含应激敏感基因猪的养殖户则是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建议饲养大白猪、皮特兰、大约克、汉普夏一类品种猪的养殖户可在出栏前3~4周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B2、E、C, 有利于提高出栏猪肉的品质, 提高销售价格。
产生与预防 篇10
1.1 荷载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混凝土桥梁在静荷载、动荷载以及应力荷载下产生的裂缝统称为荷载裂缝, 而导致桥梁工程出现荷载裂缝的原因为: (1) 设计阶段的原因。不同的荷载, 所导致出现的裂缝形式也是不同的, 而荷载裂缝大都出现在受剪区域和受拉区域, 假如受压区域也出现了沿受压方向的短裂缝, 这就说明其结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超过这个极限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通常原因都是截面的尺寸过小导致的。计算的过程中, 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很大;或是内力与配筋的计算错误;或是结构的安全系数不符合要求等。另外, 设计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工程实际施工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那么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从而腐蚀钢筋; (2) 施工阶段的原因。施工时, 桥梁结构中经常要进行开洞、设置牛腿以及凿槽等操作, 这些操作都是很难准确的进行模拟计算的, 通常都是要根据过往的施工经验设置受力钢筋。在受力构件挖孔后, 在孔洞附近就会产生应力集中, 而如果处理不当, 受力钢筋的截断处以及构件形状的突变处就很容易产生裂缝。如果不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 或是没有充分的了解预制件结构的受力特点, 或是擅自改变了受力模式以及更改了施工顺序, 也都会导致荷载裂缝的出现。
1.2 温度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由于混凝土是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当结构内部或是外部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 混凝土也会变形, 倘若变形受到了约束, 那么就会产生结构应力, 这个结构应力如果是大于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时, 那么就出现了温度裂缝。在很多大跨径的桥梁中, 温度应力都是超过了活载应力的, 并且其会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扩张。实际施工时, 温度裂缝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裂缝, 而导致其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的缩水收缩和塑性收缩。
1.3 钢筋锈蚀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如果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够或是质量较差时, 钢筋表面就会受到二氧化碳的侵蚀炭化, 随后在氯化物的作用下, 钢筋表面的氧化膜也会遭到破坏, 钢筋中的铁离子就会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铁, 钢筋保护层的混凝土逐渐就会出现剥离和开裂的现象, 从而产生裂缝。当钢筋受到锈蚀时, 其有效的断面面积会大幅度的降低, 从而减弱了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握裹力, 结构的整体承载力也降低了, 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类型裂缝的出现。
1.4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在桥梁混凝土结构的制备、浇筑、拼装、运输、储存、吊装以及起模等作业过程中, 如果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是施工工艺不合理, 也会导致各种类型裂缝的出现, 施工常见的原因有: (1) 混凝土浇筑时, 如果速度过快, 那么其流动性就会很差, 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本身的沉实度不足, 硬化后的沉实度就会过大, 在浇筑作业完成后的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塑性收缩裂缝。而如果混凝土运输的时间和搅拌的时间过长, 水分蒸发也就越多, 这就影响了混凝土的塌落度, 从而导致不规则的收缩裂缝的出现。 (2) 在施工的准备阶段, 如果支架的刚度不符合要求或是对其的压实度不足, 那么支架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另外, 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拆模过早等原因也会导致荷载裂缝的出现。 (3) 用泵运送混凝土时, 要想保证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 就必须增加水泥和水的用量, 那么就增大了水灰比, 混凝土硬化时的收缩量就会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导致不规则裂缝的出现。
2 混凝土桥梁裂缝应对措施的分析
2.1 设计计算阶段的应对措施
(1) 对于空心板桥梁来说, 要想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 在设计空心板桥梁的铺装层厚度时, 建议由原来的8cm设计成10cm, 并且钢筋网的直径也应设计成10乘以10直径10; (2) 在计算交通量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超载以及交通量转移这两大因素, 建议将超载车辆的荷载转换成为当量轴次, 从而计算出更加合理的容许弯沉值, 在设计阶段就应留有空间。 (3) 对于因温度应力而引起的非结构性裂缝, 对于相应的混凝土桥梁规范标准中所提到的因温度荷载而导致的横向温度应力考虑偏小, 设计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采取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和配置温度应力钢筋等措施来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
2.2 施工阶段的应对措施
防止裂缝出现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对温度的合理控制。而控制温度的措施主要有:施工中应充分参考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 选用水化热程度较低的品种, 控制水泥的单位用量, 降低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 从而放缓降温的速率, 而内部散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循环冷却系统的方式进行, 或是用薄层连续的进行浇筑作业, 从而将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施工中还应严格的把控混凝土的水灰比, 重视振捣的作业, 确保外加剂用量的合理性, 防止氧气进入到混凝土材料中, 以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密实度。避免出现因混凝土质量而导致的非结构裂缝的措施有: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应适宜, 下料速度不宜过快, 在夏天等高温气候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缓凝措施, 防止水分被过度的蒸发, 不断的改进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 同时也要重视混凝土材料的保温、防雨和养护的工作。
当混凝土结构已经出现了裂缝后, 补救的材料应选择环氧树脂配以丙酮和固化剂, 三类材料的配合比应是1:0.25:0.5, 用钢刷将裂缝周围5cm范围内的混凝土刷洗干净, 分别用酒精和丙酮冲洗一次, 然后在玻璃布的内外各涂一层环氧树脂。在使用玻璃布的过程中, 必须先用具备一定浓度纯碱水将其煮沸脱脂, 然后再将其冲洗干净并烘干, 有效的预防钢筋被大气所腐蚀, 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2.3 使用阶段的应对措施
使用阶段的应对措施主要就是避免超载的车辆损坏高速公路的路面, 具体做法有: (1) 重视路政管理工作。当混凝土桥梁出现不同类型的裂缝时, 对其的维修成本高, 并且维修难度大, 所以在管理的措施上, 在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应做好严格的稽查工作, 严禁一切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有效的预防桥面被过早的破坏; (2) 重视对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和养护工作, 管理部门的人员各尽其职, 严格的遵照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层层把关, 从而做好桥梁的维修和保养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和产生原因以及混凝土桥梁裂缝应对措施的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桥梁的混凝土裂缝是其施工过程中比较普遍的质量通病, 并且其与桥梁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多个阶段都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制定防治和治理的措施, 所有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妥善的处理桥梁裂缝, 从而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延长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曾亿何.浅析桥梁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处治措施[J].山西建筑, 2010.[1]曾亿何.浅析桥梁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处治措施[J].山西建筑, 2010.
作物药害产生的原因预防及对策 篇11
1 药害的种类
1.1 急性药害 一般在喷药后2~5天出现,严重的数小时后即表现出症状,这类药害多为施用农药不当或受邻近田块喷施农药影响所致。
1.2 慢性药害 植物受害后不立即显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生理活动受阻。这类药害,多半由用药过量或药剂浓度过高造成,如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缓慢,着花减少,结果小,果实成熟推迟,籽粒不饱满,甚至风味、色泽恶化,商品性差,品质下降等。
1.3 残留药害 这一类的药害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所引起,主要是因为有些农药在土壤中残留量高,残留时间长,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2 药害的原因
2.1 与药剂性质有关 农药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毒物品,任何一种农药对农作物都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农作物对不同种类的农药反应不同。无机农药和水溶性、渗透性大的农药,易引起作物药害。农作物对无机物的最高忍受剂量又很接近于药物的最低有效防治剂量。尤其除草剂,其杂草与作物之间生理特性比较接近,如选择不当易对作物产生药害。抗生素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等则不容易引起药害。
2.2 与作物的品种、生育期、植株部位、作物长势的抗药力有关 各种作物对农药的耐药性和敏感性不同,十字花科、茄科、禾本科等作物的抗药力较强,而豆科作物的抗药力较弱。作物生育期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一般在幼苗期、开花期植物耐药性差,容易产生药害。植株部位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大,一般茎秆耐药性强,叶片耐药性差。幼嫩植物、植物幼嫩部分易产生药害。长势强耐药性强,长势弱易产生药害。
2.3 与农药的质量有关 贮存条件差、贮存时间过长的农药,会因药剂变质,而引发药害;在加工和销售中,管理不严、剂量不准,误将不同药剂混淆,也会造成药害。
2.4 与温度、湿度、降雨、风、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般温度越高农药活性和作物代谢作用增强,越容易引起药害。湿度过大,水分过多容易引起药害。喷施除草剂,由于风引起雾滴飘移造成敏感作物药害。土壤质地及pH值对农药的吸附力和淋溶扩散都有影响。
2.5 与施用农药不当、药量控制不严、混用不当有关 不了解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施药时乱用、盲用;农药剂量配制不科学,随意加大用药量;用药时乱混乱配都容易发生药害。例如:用内吸磷涂茎浓度超过5%,喷洒浓度超过0.2%;玉米播前用氟乐灵处理土壤,会使玉米发生严重药害;骠马与盖草能混用防除麦田杂草可造成严重药害等等。
3 预防方法
3.1 合理选用农药 根据防治对象选用对口用药,禁止乱用盲用。
3.2 科学使用农药剂量 不随意加大用量。特别是一些超高效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每公顷用量很少,取量稍不正确,即可能发生药害。
3.3 施药时期把握准 根据作物生长期和被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3.4 施药方法要得当 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采用喷雾、土壤消毒、烟雾、涂抹等不同的施药方法。
3.5 注意农药质量 买药时尽量购买大公司质量可靠的农药,尽量用当年生产农药。
3.6 全面了解不同农作物对药剂的敏感性 如:高粱、十字花科蔬菜对辛硫磷敏感;豆类作物对莠去津很敏感;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特别敏感;小麦拔节后对百草敌较敏感。
3.7 正确掌握施药时间,提高药效,防止药害发生 施药时间一般以上午7时至11时,下午3时到7时为宜。中午因气温高、日光强烈,多数作物这时耐药力减弱,容易产生药害。
3.8 严防农药乱混乱用 农药对症施用和正确混用,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而且可以病、虫、草兼治,节省用药用工成本。但是乱用和盲目混用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
4 对策
4.1 排毒洗毒 对喷洒造成的茎叶药害,可用水喷洒淋洗受害作物上的残留药物,减少粘附在枝叶上的毒害物质;对土壤施药产生的药害要立即浇水稀释冲洗,以减少药剂在土壤中的含量,减轻对农作物的药害。
4.2 加强田间管理 对药害较轻的田块只要及时加强肥水管理,受害作物可很快减轻药害症状恢复正常生长。
浅谈楼板裂缝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篇12
1.1 外荷载引起的裂缝
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通过计算分析就可以读出正确的结论。如:矩形楼板板面裂缝成环状, 沿框架梁分布, 板底裂缝成十字或米字集中于跨中;转角阳台或挑檐板裂缝位于板面起始于墙板交界以角点为中心成米字形向外延伸。受力裂缝, 其裂缝与荷载有关, 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
1.2 温度收缩裂缝
温度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温度变形及材料的收缩变形受阻及应力超标所致。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 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养护时间来看, 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 过迟养护, 由于受风吹日晒, 混凝土板水分蒸发过快, 早期强度低, 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开裂, 尤其是昼夜, 温差过大。养护时间不当晃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1.3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
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 导致楼板裂缝。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多属贯穿性裂缝, 其走向与沉降情况有关。
1.4 施工原因引起混凝土楼板裂缝
养护不到位, 强制性规范要求混凝土养护要苫盖并浇水, 现在大多数不苫盖, 浇水也不能保证经常性湿润;施工速度过快, 上荷早, 特别是砖混住宅楼板, 前一天浇筑完楼板, 第二天即上砖、走车, 造成早期混凝土受损;拆模过早或模板支撑系统刚度不够;施工时楼板混凝土盖筋被踩弯、踩倒, 保护层过厚, 承载力下降;施工中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的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砂浆, 水泥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混凝土表面体积收缩, 导致楼板龟裂。
1.5 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
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 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 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 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 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2 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四周的阳角处楼面加强板配筋进行加强, 支座负筋不许切断, 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 并且适当加密加粗。采用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 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
平面布局不合理、尺寸较长, 伸缩缝、后浇带设置不合理, 一些过大的房间、阳台、门窗洞口, 使得砖混结构墙体这个主要承重构件布置不足或严重削弱。现浇楼板边端约束受此影响发生改变, 应力集中使楼板的整体变形不一致。还有冷轧带肋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中使用, 与采用普通钢筋相比, 降低了楼板的配筋含量, 同时冷轧带肋钢筋比常规钢筋细, 特别是板内负弯矩筋, 在施工中易受弯变形和移位。
2.2 施工方面
1) 原材料中严禁采用特细砂、细砂、海砂等产品。
2) 配合比设计要求:根据实践的经验, 砂率不宜大于40;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不宜小于1000kg, 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50kg。
3) 混凝土掺合料:通过配合比实验确定其用量, 一般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15%;矿粉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20%。
4) 用水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最大用水量不应大于180kg。若达不到要求, 则应采取掺加高性能减水剂等技术措施。
5) 坍落度的要求:应控制混凝土的最大坍落度, 在多层或小高层建筑中不宜大于15cm, 在高层建筑中不宜大于8cm。
6) 施工间隔:根据实践经验, 在混凝土浇筑后24小时后, 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 混凝土养护: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尤其应该做到在浇筑后的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温养护,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一般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14天, 对后浇带处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30天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8) 拆模时间:严格控制现浇楼板底模及其支架的拆除时间, 混凝土浇筑时应该留置同条件自然养护试件, 在拆模前应该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符合要求才能拆模。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应该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9) 浇捣混凝土时应加强施工控制, 不得使钢筋产生位移, 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踩踏钢筋。
10) 施工中不能上荷过早, 还应该严格控制在楼板上任意堆放重物, 特别是控制好在装修过程中的重物堆放。
2.3 监督与监理
质量监督部门及工程监理单位, 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 增强质量意识, 强化监督管理, 监督和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保证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能得到有效防治。
1) 质量监督部门必须将防治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作为质量监督的工作重点, 实施重点监督管理负责监督施工单位落实防治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技术措施, 对施工单位违反规范、规程有关规定的施工行为, 必须责令其限期整改, 逾期不改的对其进行处罚。加强对现浇板施工质量的抽查, 并严格检测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楼板厚度等质量技术指标, 对不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工程不准主体验收和装饰工程施工。做到监督超前, 尽量消除质量隐患, 确保施工质量。
2) 工程监理单位对于现浇混凝土楼板工程, 必须采取旁站监理, 参与施工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原材料进场验收、见证取样送检、混凝土开盘鉴定、计量控制、坍落度检查、钢筋位置控制、板厚度控制、浇水养护、拆模时间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监理工作, 并做好相应技术文件。负责落实防治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技术措施, 协助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裂缝施工方案, 要求其按照方案施工, 确保施工质量。
3 总结
面对目前建筑施工中现浇楼板容易出现裂缝情况, 我们不能仅仅只从施工方面加以考虑, 而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 在工程设计, 工程施工, 成品保护等阶段全面控制, 依靠科技进步,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丰富完善防治手段来消除楼板裂缝。
摘要:混凝土过量使用外加剂, 或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浇捣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或者过度过早拆模, 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弯、压、拉应力, 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影响美观, 重者破坏房屋结构的安全性,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从设计, 施工, 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
关键词:水灰比,变形,控制
参考文献
[1]彭圣洁.建筑工程质量通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产生与预防】推荐阅读: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2
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08-24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0-25
产生与发展现状05-21
中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05-17
我国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0-07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08-18
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06-1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08-16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