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途径论文

2024-06-23

产生途径论文(共10篇)

产生途径论文 篇1

近年来, 同性恋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于同性恋是否具有婚姻权问题也成为人们争议的热点问题, 然而, 同性恋的背后有一群更为弱势的群体, 值得我们去关注。

同妻, 男同性恋者的妻子, 她们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一个弱势而隐秘的群体, 数量庞大却又不易为人察觉, 她们年龄各异, 却有着相同的无奈生活, 整日活在伪装的阴影中, 不敢见光也无法与人倾诉, 只能默默承受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据有关专家估计, 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至少有2000万。而根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估计, 90%以上的男同性恋者会选择结婚, 其中80%会进入婚姻或已经在婚内。由此可见, 中国的同妻数量至少在1600万名以上。[1]

一、同妻面临的多方困境

(一) 在社会中缺乏认同感

最使同妻难以忍受的不是她们自身所受到的多方压力, 而是她们的丈夫是同性恋的事实使得她们羞于见人。因此, 大多数同妻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 害怕别人的歧视、讥笑。对于家人、朋友等更是由于其亲密而难以启齿。于是同妻们没有倾诉的对象, 只能选择独自默默承受婚姻带给她们的巨大痛苦。

(二) 在家庭中缺乏幸福感

1. 被欺骗的怨恨心理

婚姻的根基应该是出于爱情, 但同妻们的婚姻却大多源于欺骗。同妻们认为男同性恋是通过骗婚的手段来隐瞒自身性取向, 或是为了延续家族香火而结婚生子, 她们觉得自己成为了男同的“挡箭牌”、“生子机器”,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怨恨心理, 使她们难以在家庭中感受到幸福。

2. 对丈夫出轨的无奈忍受

大量同妻的丈夫在婚外有“情人”, 部分男同对妻子尚且隐瞒, 而另外一些则是堂而皇之地将“情人”带到妻子面前, 使妻子承受丈夫出轨的冷暴力。一些女性对于自己的丈夫出轨都会难以启齿, 选择默默忍受, 而同妻的丈夫的出轨对象还是一名男子, 这对于同妻来说算是一种双重打击, 使得她们很难向社会寻求帮助, 更多地选择无奈地忍受。

3. 正常的性生活得不到满足

同妻只是被当作生育者, 却没办法在婚姻中享有正常的性生活, 使她们无法得到幸福感。

(三) 离婚阻碍重重

1. 丈夫的阻碍

由于同妻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男同的骗婚, 因此在同妻们提出离婚时往往遭到丈夫的极力反对, 还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 由此使得同妻几乎不可能协议离婚, 甚至部分同妻可能由于惧怕丈夫的威胁而放弃离婚的念头, 继续忍受自己不幸的婚姻。来自丈夫的阻碍是导致同妻们无法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对子女的考虑而造成的阻碍

同妻出于对子女的爱和责任, 往往牺牲自己的幸福来保全一个“完整”的家庭, 让子女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 离婚程序上的阻碍

(1) 当事人举证难。同妻提出离婚诉讼, 应适用婚姻法规定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情况中的兜底性条款, 即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但是同妻要想证明丈夫实施了导致其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骗婚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同妻证明丈夫的性取向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2) 法院认证难。同性恋不属于生理或精神上的疾病, 只是个人主观的性取向, 无法由专业机构出具检测报告, 因此法院在认定同性恋上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同妻困境产生的原因探究

(一) 社会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只有总人数的3.8%的人选择终身不婚[2], 现如今, 不婚一族虽然日益壮大, 却始终不是社会的主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同性恋来说却是一种霸权主义婚恋观, 社会并不认可同性恋婚姻, 却从各方面逼迫他们结婚, 由此导致男同们选择同妻来作为自己婚姻状况的幌子。

(二) 男同性恋心理因素

部分男同性恋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 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出现困惑。在以异性恋为主流婚恋观的文化背景之下, 男同性恋者在不断遭受的周围人的反应的冲击之下对自身身份容易产生恐惧和质疑, 最终引发焦虑。正是这种不安全感促使他们选择会按照社会主流文化去做, 从而使自己看起来与“正常人”一样, 于是就有了同妻的出现。

(三) 同妻自身原因

同妻中有一部分女性都是由于“闪婚”而步入婚姻的殿堂的, 在短高快的婚姻中同妻对于丈夫的性取向并不了解, 而男同在结婚时通常有意将这一部分隐去不谈, 致使同妻在婚后才发现自己所托非人。

此外, 还有少部分同妻在婚前就知晓丈夫的性取向, 但是出于侥幸心理和对爱情的向往, 她们认为男同在婚后可能会转变性向, 抱着这样的希望走进婚姻, 然后看希望一点点磨成绝望。

三、同妻权利的司法救济

(一) 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 是指在离婚时或者离婚之后, 无过错一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导致离婚的有过错一方有权请求给予其物质的和精神的赔偿。

男同出于己方利益与同妻结婚的行为打破了婚姻生活原本应有的和谐、健康的状态, 侵犯了同妻的配偶身份权, 给同妻带来了感情创伤和精神痛苦, 而同妻在婚姻中属于无过错方, 可以在诉讼离婚时提起离婚损害赔偿, 但是因此承担的举证责任常常成为阻碍同妻权利得到保护的重要因素。

1. 法律事实举证困难

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 对于离婚中损害的构成条件规定得非常严格, 依照我国《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 可以构成离婚损害赔偿的行为包括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3]

男同之所以选择与同妻结婚, 就是利用她为自己的性向做掩盖, 因此他们在外有同性情人, 一般不会以所谓夫妻名义同居, 也就是说不构成重婚一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一项中, 同妻的举证也面临难题。男同性恋的生活圈子较为隐秘, 一般人难以融入, 因此当地的派出所、居委会、周围群众很难帮助同妻以证言的形式予以证明。与此同时, 同妻若冒着违反隐私权的风险通过跟踪等手段获取证据, 又可能因为证据形式或者渠道存在问题而不被法院接受。[4]

2. 冷暴力难认定

男同性恋剥夺了同妻在正常夫妻生活中应有的性生活的权利, 属于一种冷暴力, 对同妻的生理、心理均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 但是《婚姻法》46条中所规定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指的是积极的伤害行为, 而冷暴力属于一种消极的、不作为的伤害方式, 以此为理由提起离婚损害赔偿, 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3. 关于举证难问题的建议

(1) 建议引进盖然性作为审判同妻案件的标准。指应当能够从证据中获得事实极有可能如此的心证, 法官虽然还不能够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但已经能够得出待证事实十之八九是如此的结论。同妻案件中, 由于男同性恋的性向难以进行有效举证, 则只要现有证据达到高盖然性的程度, 法院就应该予以接受。[5]

(2) 建议确认离婚损害赔偿中无过错方私人取证的合法性。由于同妻对于丈夫的婚外不正当关系很难掌握实质性的证据, 不得不进行一定私人取证, 采用雇佣私家侦探, 或自行利用跟踪、偷拍的方式取得的丈夫与同性间不正当关系的资料及照片, 在不危害公共秩序、不侵犯第三者隐私权的基础上应确认其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以保护同妻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 共同财产分割

同妻在诉讼离婚之时, 常常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而放弃一部分财产, 由此造成同妻合法权益的损害。法院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适当向同妻做出倾斜, 来维护弱势一方的利益, 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

四、同妻困境的立法救济

为了避免同妻悲剧的继续酿成、摆脱同妻困境, 我们应对这种现象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除了呼吁男同性恋不要利用同妻制造婚恋悲剧以外, 还要采取立法上的措施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因此建议将同妻的婚姻纳入可撤销的范围。

第一点, 目前我国婚姻法对于可撤销婚姻的规定仅限于配偶一方受到胁迫的情况, 并不包括受欺骗的情况。但是本质上来说, 同妻在婚姻中的不利地位与被胁迫的婚姻区别并不大。而婚姻法制定之时, 同妻数量并未达到 (或者已经达到但不为人所知) 至少1600万的惊人数字, 因此为了应对今天的现实, 婚姻法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第二点, 同妻与其丈夫由于性取向的问题缺乏正常的感情基础, 其婚姻应被认定为自始无效。

第三点, 将同妻的婚姻纳入可撤销的范围内,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同妻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对其的歧视, 同时也降低同妻离婚的难度。并且有权提出撤销婚姻的对象不应包括近亲属等, 因为同妻的婚姻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应由婚姻双方自己来决定是否申请撤销其婚姻。

第四点, 将同妻婚姻纳入可撤销范围, 表明了立法者在同妻婚姻案件上的立场, 体现了法律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 同时维护了婚姻自由的精神。通过发挥法的指导作用, 来表明法律鼓励夫妻双方在结婚前坦承相待而不是隐瞒自己的性取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同妻悲剧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的呼声很高, 但笔者认为此举并不能有效解决同妻困境。因为社会风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男同性恋为了避免歧视仍然可能利用同妻。其次, 男同性恋之间结婚无法生育后代, 为了传宗接代, 男同性恋还是可能选择与同妻结婚。

研究显示, 中国80%—90%的男同性恋者已经进入异性婚姻或将要进入异性婚姻, 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5%—20%。瑞典在93年调查时发现仅3%—4%的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女性结婚, 而14年后该国才通过同性民事结合。由此可见, 男同性恋者是否骗婚与同性婚姻是否合法关系不大, 而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 女性的社会地位越高, 男同性恋者越不敢骗婚。

五、同妻问题的社会救济

司法和立法层面对于同妻权利的保护都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救济, 让同妻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力量, 以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 和不幸福的婚姻相抗衡。

(一) 通过建立同妻论坛的方式给同妻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不管同妻们最终选择离婚还是继续维持她们艰难的婚姻, 都可以在论坛上面通过相互倾诉来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很多时候世俗的眼光让她们无法向社会开口, 她们更倾向于在网上说话。2011年7月, “中国同妻家园”公益网站及论坛正式开放。经过讨论与商议, 发表了同妻联合声明, 通过开网站、开热线电话, 帮助陷入相同处境的姐妹:

1. 设法阻止女人与同性恋男人结婚, 帮助那些对男友性倾向有怀疑的女人分析辨别, 如果能确定对方是同性恋就劝阻她们结婚。

2. 对于那些已经陷入与同性恋的婚姻而希望离婚的女性提供帮助, 帮她们出主意, 宽解她们的压力, 减少离婚所带来的物质和心理伤害。

3. 对于那些陷入与同性恋的婚姻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离婚的女性, 帮她们分析保持这个婚姻的利弊, 与丈夫的沟通方式, 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等等。[6]

(二) 建立起保护同妻权益的组织, 为同妻提供一定的心理和法律援助

同妻的心理问题是保护同妻权利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由于身负巨大的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 他们的心理往往不堪重负, 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人员为他们作心理疏导工作, 让她们重新融入这个社会, 而不是躲在阴影里做社会的边缘人。同妻在面临是否离婚以及起诉离婚该如何操作等问题上往往面临极大的困惑, 需要专业的法律人士为其答疑解惑, 帮助她们更好地维权。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2]刘达临.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3]宋佳, 王亚军.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09 (4) .

[4]刘娟, 滕艳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诉讼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01.

[5]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证明上的盖然性规则[J].法学评论, 2000.4.

[6]郭倩汝.同志博客中的同性恋亚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1.

产生途径论文 篇2

近几年,民警正当执法权益被侵害案件(以下简称侵权案件)常见诸报端,袭警、暴力抗法、诬告陷害等侵害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今年“上海闸北袭警案”、“新疆喀什袭警案”令海内外一片哗然。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日益繁重警务活动,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如何保障警察的生命安全,维护人民警察的正当执法权益,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肃课题。

侵权案件的特点及主要危害

侵权案件的特点:

1、暴力袭警案件呈高发态势。从发案类型看,暴力袭警案均占侵权案件占绝大多数。

2、一线民警是易受侵害对象。从发案特点来看,侵权案件大都发生在值班接处警、执行勤务、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等执法过程之中,被侵害的民警基本都是交警、巡警、派出所等一线执法民警。

侵权案件的主要危害:

1、损害当事民警的人身权利。侵权案件,尤其是暴力袭警案接连发生,直接损害了民警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名誉权。

2、影响警队战斗力。侵权行为直接冲击民警思想,降低从警荣誉感,影响执法的积极性。尽管维权委的心理辅导师会对当事民警进行心理辅导,减轻侵权行为对民警的思想冲击,但一些侵害行为仍难免在民警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3、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执法效果。侵权行为频发,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

4、影响法治社会建设。每一个社会都应该有也必然有它不容挑战的权威,法治社会中的权威就是法律,代表国家执法的公安机关民警受到侵害,使法律无法正常实施,法律的权威将受到质疑,社会公众的“从众心理”可能使侵权行为泛化,法治社会的基础受到破坏。

侵害民警权益案件产生的原因

现阶段社会矛盾凸显,公安执法压力陡增。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承担着大量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公安机关,必然成为各类社会矛盾聚集的焦点。重庆社科院社会学所孙元明研究员指出,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警察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前沿,个别群众把对社会的不满转嫁到警察身上,把对政府、执法机关的积怨发泄在警察身上。

工作机制不完善,维权工作难度大。一方面,民警执法执勤工作细则不足。《人民警察法》赋予公安民警的十四项职责,不仅可以对不法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警械武器。但是,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操作细则可操作性不强,致使民警不敢大胆执法执勤。现实中,有枪不敢使、有权不敢用、有劲不敢使的现象比较突出,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另一方面,维权案件办理机制欠缺。侵权案件一般都是由侵权行为地的公安机关办理,办案单位往往又是被侵害民警所在的单位。这种情形下,被处罚人难免对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产生质疑,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现行法律规定不完善,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足。作为公安“根本大法”的《人民警察法》,对民警执法权益保护规定偏重于权利宣告性质“受法律保护”,对侵害的法律后果无特别规定。对侵权行为的打击适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散见于单行法的规定内容单一,不配套,衔接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刑法》关于妨害公务罪的规定认定的条件比较严格且刑期较短,对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威慑力。2005年5月27日,在我市打击“两抢一盗”的专项行动中,南头分局执勤民警杜某被人故意冲卡男子撞伤,致杜某右腿两处开放性骨折,股骨、肱骨多处骨折以及左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断裂。犯罪嫌疑人因故意伤害(轻伤)获刑18个月。民警因伤致残基本丧失运动能力,犯罪嫌疑人得到的惩戒却难令人信服。

新闻舆论的不当影响,正确的执法意识和维权观念有待确立。近年来,新闻媒体为引起“眼球效应”,增强事件的轰动效果,刻意宣传报导民警违法违纪的事件,甚至在一些民事纠纷中故意突出“警察”身份。另外,在执法对象不接受执法结果时,一些民警无原则地迁就、忍让不断向其敬礼、说好话,甚至鞠躬。一些新闻报导将此作为民警文明执法的标志大加宣扬,不但误导公众“警察可以打”,而且使民警错误认为“被打应当忍”。民警在遇到不法侵害时,既不敢果断行使现场处置权,也不敢正当行使自己的防卫权,致使侵害行为发生或影响扩大。

加强维权工作的主要途径

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就是要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民警维权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民警维权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做好维权工作,没有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领导的支持,维权工作必将孱弱无力。因此,维权机构必须积极争取党政机关领导对维权工作的支持,形成完善协调的维权工作机制和氛围。

制度建设是保障。将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报告备案机制。凡发生民警在执法中遇到不法侵害和暴力伤害的案(事)件,当事民警或单位向有关领导报告的同时及时向110和警务督察队报告,警务督察队进行登记备案;处警联动机制。建立由110统一指挥调度,督察、治安、刑侦、交警等各警种密切配合的对正在发生的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事)件紧急出警处警联动机制;慰问探视机制。民警执法中遭受不法侵害受伤的,维权部门领导亲自探望,以示关怀;奖励宣传机制。对在执法过程中遭遇侵害受伤的民警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以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对事迹突出的,该奖励的一定要顶格奖励、奖励到位;挂牌督办机制。对发生的严重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案件,要实行挂牌督办,对案件的侦破、处理进行全程监督;沟通协调机制。对在法律上为受侵害的民警提供援助和支持。要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协调沟通,及时通报情况,从严惩处暴力袭警案件,以保护民警的执法权益。

教育培训是基础。首先,要加大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练好内功,坚决根除特权思想,切实做到执法为民。其次,要加强体能和业务培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接处警能力和技巧、盘查和抓捕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能正确评估现场事态的发展趋势,既严格执法,又灵活处置。再次,在执法中正确理解和贯彻人性化执法理念。执法活动要从尊重人、教育人、服务人的角度出发,但“人性化”不是无原则地牵就,对那些胆敢袭警的违法犯罪分子,民警在执法时决不能手软,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执法的权威性。最后,要提高民警主动维权的意识和技能。民警在保证自身执法执勤合法规范的前提下,遇到不法侵害时,积极主动地维护好自身权益。例如,遇到突发生的侵权案件,未随身携带专门的取证设备,可使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取证,震慑违法行为人,为打击提供证据支持。

立法保护是根本。现行法律规定严重的袭警行为适用《刑法》妨害公务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但是,从法理上分析,妨害公务罪所侵犯的是简单客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公务活动的权利,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侵害的是普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而袭警行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警察的生命、健康权利,同时又侵犯了警察代表国家依法执行职务公务活动的权利。单纯以妨碍公务罪或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对袭警行为进行处理,无法体现被侵害客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显然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力。公安机关应当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建议立法机关修订《刑法》,增设“袭警罪”,对于侵犯民警人身权、生命权及损毁武器警械、警用装备的行为处以刑罚,凸现人民警察的特殊执法身份与地位,加大对不法分子的震慑作用。

规范管理是核心。做好维权工作,公安机关必须练好内功,规范内部管理。抓管理,充分体现“严格就是关爱”。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与敢于运用执法权协调起来,不仅要搞执法执勤“守则”,更要搞“细则”,规范执法语言、程序和动作。对警察在执法中使用武器、警械和其他强制性手段、以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明文规定,对人民警察出警、巡逻盘查时应携带的警械武器加以规定,对询问、盘查时的用语、程序、战术等加以规范,对拒不听从民警指令、民警有权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形加以明确。抓规范,制定专门的《办理袭警案件规定》,严格维权案件办理程序,加大对维权案件办理的监督力度。侵权案件相对与一般的治安或者刑事案件,影响更大、受关注度更高,处理不当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此类案件应当有一套特别的办理程序。《办理袭警案件规定》拟明确侵权案件的办理机关及部门、重大案件办理的监督机制、对行为人处罚前的审核审批程序等,提高了案件的办理质量,使被处罚人和社会公众更加信服,增强了公安机关打击的权威性。同时,支持受害民警对侵权行为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要求其承担袭警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不能让民警或者公安机关为袭警行为“买单”。

保护预防是首选。做好维权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必须紧抓维权工作中的软硬件建设,做好侵权行为的预防。抓硬件,为一线民警配备足够执勤防护装备,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基层一线民警配齐单警装备,配发防弹背心和钢盔等防护装备。同时做好民警配戴装备的监督工作,提高民警提高自身防护能力的自觉性。抓软件,在主要的执法执勤场所及公安机关内部的办案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侵害民警执法权益行为常具有突发性,事后调查取证的困难非常大,应该从日常工作入手,做好预防和打击侵权行为的准备。经过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我市的视频监控设备已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的公共场所及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了保护民警执法工作的屏障。

试论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篇3

词汇就像一台灵敏的测量器,记录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一个时代的“流行语”负载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反映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提到“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人们的思绪马上会回到如火如荼的“五四”时期;而进入新时期以来,“一国两制”“中国特色”“依法治国”“白领”等词语又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有了新词新语的不断注入,才使得汉语形象生动,多姿多彩。

所谓新词语,狭义只指利用原有构词成分并按照通常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词,如"手机"就是利用原有的构词成分“手”和“机”构造的一个新词;广义的新词语也包括原有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如“下课”就是这样的词语。

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纳港台词语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所说的:“大陆和港台三地的语言差异,主要差别不在语法,而是词汇。而从汉语语言的历史来看,存在着一个从并存走向融合,走向规范的发展趋势,互相交流和影响都是双向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广度的不断扩展,力度的不断增强,港台地区的新词语不断地出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了人们口头熟知的新词语。例如,社会上往往将某些具有明显特征的人归为一类。并冠以“某某族”的称呼,月光族,上班族等;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将廉洁奉公定为了长期执政的基本策略,于是举报贪污受贿就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的“举报”就是由香港逐渐进入大陆的,并相继产生了“举报中心”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

二、借用外来词语

外来词又叫借词,是指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对于外来词的借用,自古以来就是各族语言词汇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常见的有:(1)纯音译的外来词。比如:“布丁”:一种用牛奶、鸡蛋、水果等制成的西餐点心,来自英语“pudding”;“曲奇”:一种小甜饼,来自英语“cookie”或“cooky”;

“巧克力”:一种甜食,来自英语“chocolate”;“沙拉”:西餐中的一种凉拌菜,来自英语“salad”;还有基因,雪碧,沙发等。(2)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这类词一部分是音译,另一部分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比如:“啤酒”:来自英语“beer”,“啤”是音译,“酒”是标示类别;“沙丁鱼”:一种鱼肉食品,来自英语“sardine”;

“威化饼”:薄脆饼的一种,来自英语“wafer”;“艾滋病”:AIDS的音译加汉语语素“病”,又作“爱滋病”,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3>纯意译的外来词.比如generation与代沟. Spaceraft与宇宙飞船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外来词,虽然是对异国文化的一种吸收和鉴戒,但是绝对不能忽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真正注意到了这一点,才真正作到了为我所用。

三、自造新词语

就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语素,词来构成的新词,也可以叫做新造词。新造词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有利用单音语素构成的新双音词,如警花和特区等;有在双音词的基础上添加前缀或后缀构成的三字形式的新词语,如合同制和道德观等;有在双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四字形式的新词语,比如“金融债券”“质量跟踪”“边缘科学”等;还有用简缩法构成新词语,比如“四个现代化”“四有新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

四、旧词载新义

就产生新词语的途径而言,可以说,这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式。因为与原词相比较,通过这一途径产生出的新词语虽然是书写形式不变,但意义却通过引申,比喻等方法,有了或大或小的范围变化或褒贬等感情色彩的演变。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也正是自身独特的特点,才使其成为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具体产生途径有以下几种:词义的扩大,比如“老化”原义是指橡胶等高分子化合物,在光热的的作用下,变得软或脆硬,是化工名词,但现在有“人口老化”“知识老化”“城市老化”的种种说法,早已超越了化学工业的范围;词义的偏向,如“红眼病”已经由医学上一种传染病的名称更多地侧重于表达人们一种世俗的心理;词义的转移,比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JIONG字,就由原来“光明”的意思转移为“悲伤,无奈和尴尬”的意思。

“JIONG”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亮的意思,而现代人也根据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符合大众的心理,故而迅速被接受。词汇是语言的构成材料,是服务于大众交际的,因此,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新词语,都要符合大众的文化心理,让群众在使用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

浅谈审计风险产生的途径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准确性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未能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审计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审计风险在某种角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选用哪些审计方法才恰当并不容易确定。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 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途径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师审计后性质不恰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独立审计初期,审计方法为详细审计方式,即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逐笔核查,目的为揭错查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繁杂,出现了抽样审计,即根据会计报表项目余额抽取部分会计资料样本,进而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这种方式难免会以偏概全。近来,又出现了既揭示会计准则遵行性又披露错误和舞弊的双重审计模式,这意味着审计责任范围的逐渐扩大,同时也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扩大。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本身来看,审计风险贯穿于其审计活动的始终。

在选择客户时,有被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选择风险;拟定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引致作出错误审计决策的计划风险;派遣审计人员时,有委派人员不胜任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在搜集审计证据时,有收集不到足够有效资料的证据风险;运用抽样技术时,有样本数量和样本选择不当的抽样风险;编制审计报告时,有审计意见发表不当的报告风险等。每一种风险都是多因素的集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其次,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时,也会连累到审计人员。

众所周知,资本投人或借给企业后,就面临着某种程度的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竞争激烈等,无力偿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收益的状态,反映经营风险的极端就是经营失败。常见的情况是,在审计中虽遵守公认审计准则,但由于未能发现错报而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即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实现。大多数会计职业界人士也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尽到应有的谨慎,就属于审计失败。尽管因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一贯地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但是,注册会计师如果出现失误,往往会便会计师事务所蒙受损失。因为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往往指责审计失败而控告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当最近提出的审计意见表明财务报表公允表达时,情况更是这样。

再次,被审计单位的严重欺诈、违法也是加重审计风险的一个根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人员职责委员会"建议:"独立审计人员应考虑防止客户欺诈的控制措施的恰当性,且有责任查找欺诈行为,并要求揭示出那些通常凭借应有的执业谨慎能予以揭露的欺诈行为。"这表明审计责任范围己从单一的披露违反公共会计准则演变成既揭示错误和舞弊,又揭示违反公共会计准则的双重模式。那种以为CPA只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不是也不可能去揭露舞弊之说日见衰微。远的如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案,近的"红光实业案"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因财务陷入困境而招致查办,或因严重违法而遭到惩罚。

二、 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 协调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完善相关的法律。

对于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立法机构应对相关法律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或颁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审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有关案件的法律依据,使相关的法律协调一致,加大法律的威慑力。遏止注册会计师的违法造假活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二) 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

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审计技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财务报告系统的应用,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

(三) 审计人员在采用抽样审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慎重选择审计样本,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

在设计和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时,应当结合专业判断关注期后事项审计,使报告使用者了解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经营的重大变更事项。应尽可能关注至报告发出日的所有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作必要的披露,保证企业与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

(四)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税方面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要强,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成为网络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一名审计人员独立、公证审计的关键。为了避免审计过程中败德行为的出现,必须培养审计人员公正、廉洁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为经济利益、绳头小利所动,认真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五) 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两个方面,客户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当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刘水英.浅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J].公用事业财会,2008,(01).

[2]李鹏辉.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网络财富,2010,(06).

[3]吴鹤,张旭.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4]周景冉.浅析审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

[5]陆永宏,崔凯宁.审计风险及其形成因素探析[J].会计师,2010,(05).

[6]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03).

[7]何金林.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3).

[8]李亚如.关于审计风险准则的认识与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4).

产生途径论文 篇5

【关键词】科技英语 经济效能 提升途径 产生根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9-02

科技论文作者在译写论文英文摘要时,越来越注重在单位语量中提高其经济效能性。言语的经济性即是简洁性和效果性的完美统一。它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快捷高效的客观要求,使得科技英语的经济性尤显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我国目前科技英语的经济效能低的产生根源,结合我国科技论文作者的写作现状和中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原因一:我国论文作者对于摘要中主次信息的选择不当,笔墨分配有失均衡

在以“EI,SCI,ISTP”为代表的国际学术期刊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中,报道性摘要占据绝大部分。此种摘要类型的基本要求为“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中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字数和篇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事实上,我国科技论文作者中相当一部分在撰写摘要时,没有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对科研成果核心信息有关键作用的主要信息上面,反而是对科研价值作用不大的次要信息,如研究背景,发展前景等的论述占据了较大篇幅,有效信息密度较低,大大降低了论文的学术效能性和科研价值性。其次,有的论文摘要虽然文字简短,符合写作要求,但是反映论文的核心信息(如创新点,方法,结论等)的内容较为贫弱,缺乏吸引读者产生进一步探索论文的“亮点”。

再者,还有的论文英文摘要,不但文字简短,内容空洞,且其中含一些对突出该论文价值不大的次要信息,更加难以体现论文所蕴涵的科研价值。这也是导致我国科研论文难以被纳入国际核心期刊检索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一篇优质的科研论文,其英文摘要不但应该有力地突出论文主旨,体现作者独具之理论创新点和整体科研活动的难点、重点之处,而且要最大程度简化次要信息,对于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则应该果断进行删除。在体现论文语用经济效能的方法和手段方面,使用语言上的简化手段如名词定语,非限定动词,名词化等来强化文字效能,增加信息密度,让读者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即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从而将摘要各部分内容进行文字上最优的整合分配,使语言精练,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原因二:中英两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是导致我国科研论文摘要经济性低的深层文化根源。

我们如果对科研论文英译经济效能低下的原因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会发现实际上蕴含在语言文字层面之外的文化因素,即中英两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也是最值得我们进行探究的原因。

这两种文化渊源迥然差别的思维模式差异,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论文作者在翻译时的经济效能性。具体来说,英汉两民族思维模式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英民族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却恰恰相反,我们的思维特点,更加倾向于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意像性特征。而对于纯粹意义上的抽象思维,却是缺乏注重。这也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积累形成的思维特点,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华夏民族韵味。

这种思维模式的特征在科技论文中具体表现为:摘要翻译中常常使用大量的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科学理性概念。

(2)英民族重视直线思维,而汉民族更倾向于曲线思维模式。在表达一个科研观点时,英民族的思维方式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他们习惯于将要点放在句首直接阐述出来,然后再将各种修饰限定成分一一补充进来;而汉民族更倾向于从侧面进行说明,逐层深入,最后点明语义主旨。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结构上就是:英语句式结构语意重点在前,头短尾长;汉语句式结构语义重点在后,头大尾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科技论文摘要中非限定动词可以替代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充当句中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修饰限定成分,如不定式结构作后置定语修饰名词,可替代较为繁琐的定语从句;现在分词短语及过去分词短语作伴随状语,从而替代行文冗长的状语从句等。前者较之后者语量大为精简,语旨突出,极适合应用于科技论文英译中。

参考文献:

产生途径论文 篇6

1 庆元县山林纠纷的现状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用地16.24万公顷,森林总蓄积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4%,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00年以来,庆元县发生山林纠纷近500起,山林纠纷已成为山区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山林纠纷引起乱砍滥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有时甚至引起械斗,酿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庆元县把调处山林纠纷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树立加快调处山林纠纷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大对历史遗留山林纠纷案件的调处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积极性,抓重点,抓难点,分类指导调处,使山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调处山林纠纷案件的局面。

2 庆元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类型

2.1 因历史原因遗留的山林纠纷

一是无证山林。土改时,山林坐落在边远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也未进行土改分配和核发土地证。解放前长期没有解决的山林纠纷,土改时也没有土地证。二是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主要是国有山林被农民冒登了土地证;土改时原山主和原耕农民双方都登记了土地证;历史上的争议山林,土改时双方都作为己有登记了土地证,由此产生了山林纠纷。三是行政区域的变更、定标划界没有到现场实地勘测,山林四至界线不明确,并因工作不细致,手续不完善,留下后遗症。四是合作化以前属于私有的山林原业主迁居(或嫁娶)外地,把山林带到迁入地,但有的未办理户口迁移和土地过拨手续,结果造成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山林纠纷。

2.2 人为因素的山林纠纷

一是因原协议书或裁决书写得含混不清或处理不当所致,被一方钻空子。二是随着老一辈人的自然减少,加之20世纪80年代前均为集体经营,一方错把对方山林误认为己有而产生争执。三是因一方以种种借口推翻原协议,有意侵占对方的山林,如口头协议或协议人去世等情况。四是由于界址不明显,一方故意扩大山林四至界限范围,蓄意侵占对方山林。五是由于人为活动,界标毁损,林界难以确定,过失越界经营而造成争执。六是因一方伪造凭证,有意侵占对方山林而引发的山林纠纷。

2.3 政策变动及管理工作中的疏漏所致

一是“大跃进”年代遗留的问题。当时送给国营林场的大片荒山,有的只有口头协议,经过国营林场40多年的经营,所造之林已郁闭成材。目前一些干部、群众借口落实政策,手持土地证,向国营林场争要山林。二是林业“三定”遗留的问题。林业“三定”目的是划清山界,稳定林权。但有的填证马虎,对林木、林地的坐落位置、四至范围、面积记录不准或不清楚,造成山、证不符。三是在自留山、责任山签订合同时林权规定不清楚,承包造林分成比例不明确。有的实际上是把集体所有的山林划分到户,由于分配不均,使乡、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四是由于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建立,高速公路、城市扩容建设对林木、林地的补偿,出现了新的山林纠纷。

3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的途径

3.1 当事人协商解决

发生山林纠纷后,当事人应当从大局出发,本着互让、互谅、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自行协商解决。

3.2 行政解决

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的山林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纠纷则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或不愿意协商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森林法的规定,向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由人民政府依法进行调解或处理。提交的申请应写清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争议区域的情况、所在位置及争议的事由等。同时,对提出的主张应提供有效的证据,而后由人民政府对纠纷事实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实,在调解无效后人民政府将依法作出决定。如当事人没有异议,必须执行政府的处理决定,并且在纠纷没有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3.3 司法解决

如果当事人不服政府决定,可依法起诉到法院,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纠纷处理的结果以法院的判决为准。另外,山林纠纷解决完毕后,当事人要及时凭有关法律凭证,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权属,以维护自(上接第247页)己的合法权益。

4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4.1 是否超越职权

在实践中,注意掌握和区分超越职权的不同情况,分别做出恰当的处理。一是乡(镇)人民政府在解决当地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时,在确权的同时,责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的,对确权部分经司法审查后,可依法分别情况予以维持或撤销,对决定中责令停止侵权或赔偿损失部分则一律按超越职权予以撤销;二是乡(镇)人民政府认为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有错误并给双方当事人纠正或撤销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属于超越职权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撤销;三是同一案件经过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予以最终确认的,行政机关又作出与法院裁判结果相反决定的,其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应按执行法院裁决予以处理。

4.2 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山林纠纷解决的行为必须遵照法定程序,否则,就属程序违法。在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中,一是看是否进行了先行调解,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这类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组织争议双方当事人先行调解,调解不成,行政机关方能做出处理决定,未经调解程序便做出处理决定的,属程序违法;二是看是否对采用的证据进行了质证,根据《林业行政程序规定》有关规定,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因此,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时所采用的证据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作为定案依据进行裁决,亦属程序违法。

参考文献

[1]吴剑, 吴林森.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初探——以庆元县为例[J].林业建设, 2008 (2) :59-61.

[2]叶元诚.试论山林权属纠纷及其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1991 (7) :51-54.

[3]潘家永.如何解决山林权属纠纷[J].农业知识, 2009 (2) :54.

产生途径论文 篇7

20世纪90年代中期,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崭露头角, 这个初期并不被人们看好的新事物, 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 并在今天形成巨大的网, 缠绕着我们每个人。网络于今天的我们, 就像鱼与水的关系, 甚至很多年轻人声称一天离开网络就活不下去, 而今的网络也不拘一格, 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使我们欲罢不能。那么, 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网络时代, 我们在网上所获得的信息都可靠吗?每一条信息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所有信息都可以为我们带来便利吗?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网络向我们传播什么信息呢?这些无孔不入的虚假新闻是怎样产生的, 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并作了具体分析。

(一) 监管不力。网络是新兴事物, 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且不是很完善, 没有成文的规定, 对于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不够。不法分子和一部分居心叵测的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当我们在网上浏览信息的时候, 会出现一些虚假广告, 包括虚假招聘、虚假兼职等虚假新闻, 这时候的我们往往会被蒙蔽双眼, 在利益的驱动分不清真假, 从而正中不法分子的下怀。而当我们作为受害人希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时候, 相关部门却无法对其进行制裁。这也是法律的缺失, 而就有这么一部分人会趁虚而入。

(二) 利益的驱动使不法分子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自由是其主要特色, 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这就使得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道德规范和法律底线走上谋取利益的捷径。

(三) 网络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网络的大面积覆盖, 计算机和手机的广泛使用, 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当今网络如此发达, 在网上发布一条信息后的十分钟内, 点击量过万早已不是想象。2012年网上点击量最高的“新闻”恐怕就是“世界末日”说了。当时网上谣传, 2012年将是人类的末日, 行星就要撞地球了, 人类将要灭亡。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社会上掀起一阵动荡, 人心惶惶自是不必言说。而这一说法仅是兴起于一条消息的发布, 而在瞬间被无数人传播, 其速度之快, 影响力之大是我们难以衡量的。尽管有关专家站出来辟谣, 但是负面消息比真实的正面新闻影响力更大。

(四) 好奇心的驱使。发布虚假新闻的人有时有着很高的学历, 对于如何发布信息, 怎样使信息更加引人注目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对方法的掌握使他们发布的信息更加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 剖析问题有时也很深入, 这就让很大一部分网民难辨真假, 不法分子也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在利益和好奇心的驱使下, 人们很难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 这就要求我们冷静分析, 防患于未然。

(五) 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居心叵测, 蛊惑人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大多数人民信仰带领我们走上富强、民主、自由、和谐的马克思主义。当然, 我们的宗教信仰也是自由的, 也有一部分人民信仰基督教、佛教或者一些少数民族信仰自己特有的宗教。但是, 法轮功等一些邪教组织的危害不言而喻, 我们对邪教的打击力度从未改变过,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不清事物的本质, 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这些邪教组织更是以传播一些蛊惑人心的虚假新闻为乐趣, 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同时却拿他们没办法。他们整日借助网络平台, 钻着法律的空子来宣传邪教思想, 这让人们防不胜防。

二、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

(一)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网络最具代表性,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网络信息传播带了极大的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把消息传播至大街小巷, 无孔不入的虚假新闻也让现代人觉得毛骨悚然, 更对青少年及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网络的兴起也让现在的孩子们早熟, 太多的不良信息让孩子们避之不及。如果为了不遭受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的危害而极端地让孩子们远离网络, 那么孩子们就享受不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一些网络的益处, 而经常浏览网络信息又会对其身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杜绝虚假新闻, 这也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二) 社交软件的兴盛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社交软件本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让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共享, 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 缩短空间距离而产生的, 却被“有心人”拿来利用传播虚假新闻。QQ、微信等一些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 丰富了人们的交际生活,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和空间的距离, 被广大年轻人所熟知和喜爱。然而就有那么一部分人, 利用这类社交软件发布广告, 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时间, 原本轻松的交际时间反而让人深恶痛绝。一些网络诈骗和传销更是依附于此。

(三) 报刊、杂志也是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时代, 依然有很多人继承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报纸、杂志等一些刊物依然有着传播重大信息的作用。那么, 有人看报就有人在报纸上发布虚假新闻。比如国外某刊物曾经发表“端午节兴起于韩国”的文章, 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 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人士、文学家屈原而兴起的端午节居然被谣传为从韩国发展而来, 难道说屈原也是韩国的吗?简直愚不可及。然而就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地随声附和, 遭到了中国社会的强烈斥责。谣言止于智者,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不攻自破, 但是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和其影响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结语

世界是物质的, 我们活着这个物质世界就难免被物质诱惑, 甚至有时还会被蒙蔽双眼。这就要求我们用智慧冷静的头脑分析问题, 而不是人云亦云。计算机发展至今, 已经经历了时间与实践的考验, 未来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 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云时代这些与网络息息相关的名词也会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网络购物等早已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面对日益健全也逐渐复杂的网络信息, 我们不仅要提高个人网络素质, 更要关注整个社会的走向, 这是关乎你我切身利益的大事。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无论网络在生活中的地位如何提高, 面对未知、复杂的网络世界, 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 坚决与虚假网络信息作斗争, 净化网络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倪超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初探[J].赤峰学院报, 2010, 12:45~46

[2]任志勇, 张弘毅, 孟祥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 2012, 8:91~93

[3]赵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4:36~38

产生途径论文 篇8

一、体验成功,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 学困生的愿望往往更迫切、更强烈。可是由于学习困难, 他们往往又比较自卑, 很少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与辅导。

1. 三位一体的帮助。

老师、同学和家长是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学困生的对象。老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 课后多辅导他们, 再给他们找一位学习伙伴———“师傅”, 随时帮他们解决疑问、指点迷津。如果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那么对学困生的帮助就更加大了。

2. 三个方面的“优先”。

学困生往往由于不够自信, 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因此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 就应得到优先发言的权利。作业中, 只要学困生有了疑问向老师请教, 就会拥有优先答疑的机会。在学习竞赛中, 我往往也“偏袒”学困生。如:一般同学作业连续做对5次加一颗星, 而他们连续做对3次加一颗星。甚至看到他们的一点进步, 书写比以前工整了, 对某一题有了自己独特想法了, 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加星。优先发言、优先答疑和优先加星, 能让他们多一些体会成功的机会, 他们就会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运用知识, 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有人曾经作过调查, 小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 中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推导和证明, 大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公式、符号, 而数学最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忽略了, 试问没有用的知识怎么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新课程改革后, “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 然而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因而对数学的价值体验不够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困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 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1. 帮老师的忙。

每学完一部分知识后, 我常常会请几位学困生帮忙, 要么帮忙算一下上一学期数学测试的总分与平均分, 要么算一下班上同学订阅报刊杂志的金额, 等等。学生感觉是在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做数学题, 只要有不明白的小问题, 他们都会向我问明白, 然后很用心地去完成。当我向他们说“谢谢”时, 孩子们眼中的喜悦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比辅导孩子做对几道题的价值大多了。

2. 做老师的小助手。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孩子们都争着做老师的小助手, 我对学困生却存有一点“私心”, 只要他们举手, 我大多会把机会让给他们, 一是想借活动的机会与他们更亲近, 二是想让他们亲自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这些孩子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帮老师拉尺子读数、倒水看刻度, 除了那份自豪, 更有一份责任, 谁都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出错。

当然,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数学有用, 数学好玩。课堂上多为孩子创设情境, 比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通过数学推理揭露骗子的鬼把戏, 等等。这些情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从内心产生一种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主动参与, 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

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肯定要比一般的同学多, 他们经常会受到失败的打击。老师要经常给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正确面对失败, 学会在失败中健康成长。

1. 心理疏导, 关注学困生的内心变化。

对于学困生, 老师至少要拥有“三心”:爱心、细心和耐心。有爱心的老师绝不会歧视学困生, 细心的老师才会发现学困生的点滴变化, 进步了及时表扬, 退步了及时帮助。拥有这“三心”, 在学困生遇到失败时, 就可以及时引导他们。讲故事是我引导学困生走出困境的一个常用的手段。如:当孩子感觉目标迷茫时, 我给他们讲《终点, 在几十米处》;当孩子懈怠时, 我告诉他们《成功属于勤奋的人》。激励、聊天, 给他们写信, 同他们一起娱乐, 都拉近了我与学困生的距离。

2. 分工合作, 鼓励学困生参与讨论。

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是现在数学课上常见的教学形式, 然而有些交流往往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 学困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尤其是公开课。因此合作学习中, 我给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学习要求, 讨论时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 哪怕只说一句话也行。“也许你的一句话就是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成了我们班鼓励学困生发言的“流行语”。大部分学困生在同伴的鼓励和支持下, 都不愿做旁听的角色的, 而是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 和同学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知错就改, 重视学困生的作业订正。

订正作业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困生的作业大多错误率高, 订正很难及时、正确。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主动地订正作业, 我根据学生大多想提前完成作业的愿望, 给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待遇:作业没错的可以提前写, 做错的题目订正好给老师改过了或给“师傅”查过了, 也可以提前写。提前写作业时遇到不会的还可以及时向“师傅”或老师询问。这样一来, 学困生提前拿到作业本后, 一般就会主动订正作业, 主动向别人请教他不明白的问题。

四、文化熏陶, 增强数学学习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数学课上我也给学生布置读书的任务, 在这一点上, 学困生和优等生的要求是一样的。

1. 读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中国现代数学家, 刘徽、祖冲之、杨辉等中国古代数学家, 高斯、欧拉等世界著名数学家。从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中, 学生看到他们对待数学如何痴迷, 如何勤奋、刻苦, 我还要求学生为自己选择一位喜欢的数学家作为“崇拜”的对象, 喜欢数学家, 从而喜欢数学。

2. 读趣味数学。

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时, 引导学生读“韩信点兵”的故事;学习倒推的策略时, 读中国唐朝“李白沽酒”的趣题;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数字趣联, 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 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些趣味数学题, 不仅沾有古代文学的韵味, 而且能让学生产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数字黑洞”、“麦比乌斯圈”等奇怪现象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 读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 在读到“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相关数据时, 我看到了学生眼中的喜悦与自豪;在引导学生读2008年汶川大地震伤亡人数时, 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震惊与悲伤。通过阅读, 学困生与优等生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

产生途径论文 篇9

1. 初中生物后进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是存在特殊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 在生物教学中, 要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生物后进生, 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信心。本人对目前初中生物后进生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的角度, 探究转化的途径。

第一, 学生的角度。学习生物相对困难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差生, 差生这个词多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中听到, 从而使生物后进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以至于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产生了对生物的抵触情绪。学生升入初中后, 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换, 生物的学习内容往往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前面的基础不牢固, 后面学习将十分困难。对初中生来说, 大部分学习适应能力低, 没有坚强的毅力, 学习遇到困难便丧失信心, 跟不上集体的节奏, 成为生物后进生。

第二, 教育者的角度。初中生物老师认为后进生成绩差, 升学无望, 这种看法反映了中国现代初中生物教育者的教育观和教育心态。大部分教师认为生物教育是教与学分离的, 这大大阻碍了生物教育的发展。初中生物教师的心态则是对学生的看法, 忽视后进生, 导致了生物后进生丧失信心, 放弃了对生物的学习。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消化吸收, 另一部分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一言堂”的存在, 使学生缺少与老师的互动, 使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变得刻板呆滞, 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耐心及兴趣, 导致了大量生物后进生的存在。

2. 初中生物后进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中, 学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基本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初中生物后进生的大量存在则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初中生物, 教材多、学生多、任务重。而初中学生没有强大的信息接收能力, 缺乏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从而在生物学习中掉队。生物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勤学多练, 才能熟能生巧。由于学校不能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这也大大地增加了初中生物后进生的存在, 也导致了初中生物学习中严重的两极分化。

三初中生物后进生转化的途径

1. 教师的作用

首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观, 转变对生物后进生的看法, 不仅在教学内容上, 而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要改革创新, 转变思想, 实事求是。努力防止“一言堂”的出现, 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 要做学生的朋友。生物教师不要总是盯着学习优秀的学生, 更应该把精力放在生物学习后进生的身上。刚步入初中的学生, 对社会充满了憧憬, 如果自己的老师冷落自己, 将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 只有转变对初中生物后进生的看法, 生物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也会从正面影响初中生物学习后进生的学习态度。

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对中考的认识, 由于中考的残酷性, 很多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导致了初中生物教育的失败, 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后进生。

2. 学生的自身因素

小学对生物学习的方法和初中的学习方法存在落差, 学习任务加重, 阶梯性、逻辑性增强。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导致生物学习的失败。所以, 初中生物的学习, 学生一定要夯实基础, 稳中求进。在自己的生物学习出现不懂的问题和漏洞的时候, 一定要及时补牢, 不要急于求成。生物是一门科学, 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以一定要打牢基础,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要从现在做起, 从当下做起。除了学习方面, 还要端正对中考升学考试的认识, 生物后进生在平日的学习中不要一知半解, 一定要弄懂, 不懂就问, 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 且还要注意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要注意学习的方法。

3. 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学校在教育学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生物后进生的帮助不仅要在学校中完成, 在社会和家庭里也要付诸努力。例如家访就是比较好的一种实践, 对于生物学习后进生, 可以增加家访的频率, 交换学校和家庭的意见, 制订对后进生学习的方案, 提高孩子的生物学习水平。由于孩子心理比较脆弱, 一定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心, 要给予合理的指导,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一起努力, 共同达到转化生物后进生的目的。总之, 对初中生物后进生进行转化是艰难而持久的工作, 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 要因材施教, 积极总结经验, 长此以往才能取得优秀的成果。

摘要:在我国, 严格的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也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造成了教育者和教育机构一味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后果。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后进生,转化方法,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洪元.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产生途径论文 篇10

顶吹热空气幕是广泛应用于工矿企业厂房车间、办公楼、商场和公共场所大门的理想封门取暖设备, 用送风口喷出的具有一定流速的幕状气流阻断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和冷热空气交换, 同时, 又具有防尘、防污染、防蚊蝇之功效。冬季防止室外的冷空气侵入室内, 夏季可停止热媒供应只开启通风机, 阻止室外热空气流入室内, 保持室内外的温度差, 从而降低冬季供暖的热负荷和夏季空调的冷负荷, 可称是一种节能降耗产品。

顶吹热空气幕主要是安装在大门顶部, 方便人员、车辆、设备等的日常进出。作为一种机械动力设备, 顶吹热空气幕在其运行使用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 如果控制不当, 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有资料显示, 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 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并诱发多种疾病, 而且还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安全生产, 造成设备的损害及引起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 对其进行必要的噪声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行业标准JB/T9067-1999《空气幕技术条件》中规定了空气幕的噪声 (声压级) 限制。

针对用户反映较多的设备噪声问题, 特别是在设备运行一年多以后, 出现噪声升高的问题, 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总结了一些顶吹式热空气幕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方面的经验, 并提出了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 顶吹热风幕的系统组成和噪声来源分析

1.通风机2.上风箱3.加热器4.下风箱5.安装架

2.1 顶吹热风幕的系统结构组成

顶吹热空气幕是由通风机、空气加热器、上、下风箱及送风口等组成的联合供暖设备, 基本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通风机的电动机是动力的来源, 电动机驱动叶轮旋转做功带动空气流动产生一定的风量, 经过空气加热器、下风箱由送风口以一定的风速喷出。通风机按叶轮的结构形式有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贯流风机3种。本文主要以离心风机顶吹热风幕进行分析。

2.2 噪声来源分析

由顶吹式热空气幕的系统组成结构可以知道, 该设备的运行噪声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 通风机工作产生的噪声; (2) 加热器的热媒循环供应系统运行的噪声; (3) 系统安装结构不当振动传递产生的噪声; (4) 设备系统运行维护不及时、不适当引起的噪声。

上面第 (1) 、 (2) 项是顶吹热空气幕产生噪声的主要来源, 我们考虑噪声的控制措施时, 应主要在这两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第 (3) 、 (4) 项虽不是噪声产生的主要因素, 但对于系统运行噪声的控制也不容忽视。下面逐一针对这4项噪声详细分析其产生的机理。

3 噪声产生的机理

3.1 通风机噪声的产生机理

通风机所产生的噪声主要可分为机械噪声、电动机噪声及空气动力性噪声。

(1) 机械噪声包括:主要由于通风机转速较高, 长时间运行后产生风叶变形, 致叶轮平衡破坏导致机械振动噪声;轴承内、外圈或滚动体磨损, 间隙增加导致轴承运动噪声;轴承安装时未按规范操作, 工作零部件的螺栓松动造成机械振动噪声;叶轮的旋转与某一部件发生共振而产生噪声。

(2) 电动机噪声包括:轴承问题噪声、电磁噪声、换向器整流子碳刷摩擦导电环和整流子本身产生的机械噪声、零部件与激振力共振噪声、转子的不平衡及轴向窜动造成的噪声、冷却风扇的空气动力性噪声。

(3) 空气动力性噪声包括:由于叶片周围不对称结构与叶片通道出口旋转所形成的周向不均匀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冲击噪声 (旋转噪声) , 以及气体涡流在风机叶轮界面上分裂时引起的涡流噪声两个部分。其中排气的强度主要与叶轮的转速、风机排气的流量和静压等因素有关, 其噪音频谱常呈低中频性, 并伴有一定噪音峰值。这种噪声随着叶片几何形状和尺寸的不同, 噪声强度也不同。旋转噪声的强度随叶片数的增多而降低, 因此增加叶片数对减小风机噪声有利。风机旋转噪声大小与功率成正比例关系, 与叶轮的半径成反比关系。

而涡流噪声则取决于风机叶轮的形状, 气流相对于机体的流速及流态, 一般均产生连续频谱的高频噪音。随着通风机运行压力逐步提高, 中高频噪声将会有明显的增大。随着流量的增大, 噪音也相应升高, 而当转速提高一倍时, 风机噪音可增大5~10dB左右。

3.2 热媒循环供应系统运行的噪声

热媒循环供应系统主要分为蒸汽、热水和电热三种。电热系统应用洁净的电能, 系统较简单, 一般没有噪声产生。而蒸汽和热水循环供应系统产生噪声的因素较多:

(1) 热媒与管道的摩擦阻力噪声:热媒在管道内流动时, 与管道内壁产生摩擦噪声, 流速越高, 产生的噪声就越大。 (2) 管路附件产生的噪声:具有一定流速的热媒遇到管路附件的阻碍时会产生冲击, 冲击会引起振动和噪声, 通过管路系统传播出去。 (3) 管道升温热膨胀而产生的热伸长应力而引起的振动沿管道传递到热空气幕本体, 而引起的振动噪声。 (4) 蒸汽热媒供应管路系统产生的“汽锤”噪声和引起的振动。

3.3 系统安装结构不当产生噪声的原因

顶吹式热空气幕在工厂组装时和现场安装时均应采取减振措施, 如措施不当或没有采取措施将导致产生噪声。组装时, 上、下风箱与加热器之间、通风机与上风箱之间若不加减振垫将使振动互相传递。各连接螺栓紧固不牢靠、松动, 现场安装时, 安装支架的基础不牢固, 热空气幕体的安装座和安装支架的接合面未加减振垫紧固不牢靠等均可引起振动加大产生噪声。

3.4 系统运行噪声产生原因

顶吹式热空气幕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风机轴承缺油、轴承损坏、风机转子平衡被破坏引起的风机噪声, 空气加热器盘管翅片外表面积灰增多, 空气阻力增大引起的空气振动噪声以及盘管内腔水垢沉积, 阻塞盘管, 热媒流动阻力加大引起的噪声。

4 降低噪声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4.1 降低通风机的噪声

从系统组成来看, 产生噪声的最主要因素是通风机。降低通风机的噪声可使顶吹式热空气幕的整机噪声显著下降, 因此, 在配套风机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噪声较低的通风机。

降低通风机的噪声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 选择高效的叶片流型, 降低气流损失, 使叶片的载荷沿径向逐渐加大, 提高叶片的表面质量, 尽量减小附面层厚度。 (2)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加大叶轮直径和降低风机转速可有效降低风机噪声。 (3) 设计时, 叶轮中径尾迹宽度与节距的比值尽量控制在0.011左右。 (4) 轴流风机可采用弯掠组合型的动叶片型式, 旋转叶片和导流叶片的中径间距采用0.5~1倍的动叶中径处弦长, 可降低二者的干涉噪声。 (5) 叶片间距采用不均匀设计, 减小叶片相位叠加产生的共振噪声。 (6) 做好叶轮的动静平衡, 尽量提高平衡精度, 较少因叶轮不平衡而产生的噪声。

4.2 减小空气加热器的热媒侧阻力和风侧阻力

根据热媒介质的不同, 合理设计配置热媒进出空气加热器的接口尺寸 (对于热媒为蒸汽或热水时) , 保证热媒供应的合理流速和稳定性, 避免由于热媒的冲击产生噪声。热水为热媒的, 在系统管路上应设置排气阀, 及时排出管路中的空气或水汽, 避免产生“水击”现象, 引起振动噪声。蒸汽为热媒时, 在空气加热器的疏水管路上应按疏水流量合理配置疏水器, 及时排除空气加热器换热后产生的冷凝水, 防止产生“汽锤”现象, 引起管路系统振动噪声。

在保证换热量的前提下, 应尽量降低热媒在管路系统中的流速, 热媒进出口尺寸尽量选择较大通径, 以降低热媒在管路系统中的阻力。管路系统与各种阀门的口径不能相差过大, 以免造成截面的突变而引起流动噪声。

风侧阻力取决于加热器的空气流通净截面积和换热管束的管排数 (空气流动方向) , 其计算加热器风侧阻力△P的公式如下:△P=0.863×Z×Wm1.725/ρ2.325

式中:Z-管排数, 设计选取;Wm-空气质量流速, 为每秒流过加热器流通净截面积的空气质量, kg/s·m2;ρ-平均温度时的空气密度, kg/m2。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若要减小加热器的风侧阻力可通过增大空气流通净截面积和减少管束的管排数来实现, 但这时应在保证风幕所需加热量的基础上采取措施, 设计时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4.3 减小以热水、蒸汽为热媒的热媒供应管路系统的噪声

合理选择热媒在管路系统中的流速, 防止流速过大产生热媒流动噪声。通常热水管路系统的限定流速见表1所规定。

通常蒸汽管路系统的限定流速见表2所规定。

规定最大允许流速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击和噪声, 便于排除蒸汽管路中的凝水;因此, 对汽水逆向流动时, 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限制得低一些,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常采用比上述数值更低一些的流速, 使运行更可靠些。

在管路系统的固定支架之间设置各种形式的补偿器 (自然补偿、方形补偿、套管式补偿、波纹管补偿器等) , 补偿管路系统的热伸长从而减弱或消除因管道热膨胀而产生的应力。这种应力不消除, 很容易引起管路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合理选择管路系统的调节阀、截止阀和电磁阀等节流设备, 这些设备的口径要与管道直径相匹配, 防止出现截面尺寸突然变化, 引起热媒的流动异常, 发生振动噪声。另外, 在管路系统和顶吹热风幕连接处采用柔性连接管, 以隔绝管路系统的振动, 防止管路系统的振动传递到热风幕设备上, 引起设备共振, 增大设备运行中的噪声。

4.4 采取措施减轻蒸汽管路系统水击的危害

(1) 供汽主立管管径要选大些, 蒸汽流动速度低;立管下端应安装疏水器, 供汽干管向上拐弯处, 必须设置疏水装置。 (2) 水平敷设的供汽管路, 必须具有足够的坡度, 并尽可能保持汽、水同向流动。蒸汽干管汽水同向流动时, 坡度i宜采用0.003, 不得小于0.002。散热器支管的坡度i=0.01~0.02。 (3) 为了保持蒸汽的干度, 避免沿途凝水进入供汽立管, 供汽立管宜从供水干管的上方或侧上方接出。

4.5 设备安装时采取减振措施, 减小机械振动产生的噪声

顶吹式热空气幕安装在坚固的柱、梁、墙或支架上, 这些支撑结构首先要保证不要出现晃动和振动。这些刚性结构对机械振动的传递较快, 且衰减少, 振动是噪声产生的根源, 因此应尽量避免顶吹式热空气幕工作时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到刚性支撑上。采取措施首先减少通风机的振动向外传播, 在通风机和空气加热器的接口处采取隔振措施, 如加装橡胶垫、海绵橡胶垫或采取软连接结构。其次是在设备与安装支座之间采用隔振垫进行隔振, 为取得更好的隔振效果, 必要时可加装橡胶减振器或弹簧减振器。并在空气换热器热媒 (为蒸汽或热水时) 进出口加装隔振可伸缩软管, 以防热媒管道振动沿安装支座向外传播产生噪声。

4.6 及时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

对于顶吹式热风幕运行一年多以后出现噪声增大的问题, 应从设备的运行维护上下功夫。

首先是通风机的运行维护, 通风机是旋转机械, 不论是离心式、轴流式还是贯流式风机, 其转子上都有轴承部件, 轴承运行一定周期后要进行润滑保养, 防止磨损, 达到其寿命后要及时进行更换, 以防止带病运行。磨损后的轴承会破坏通风机的平衡运行, 使振动和噪声加大。

其次是对空气加热器的盘管积灰情况进行检查, 如灰尘较多要及时清理, 以免阻塞空气流通的通道, 减少空气的流通截面积, 使风速增高, 阻力增大, 易引起振动, 并使通风机的工况恶化, 噪声增加。

第三是要对空气加热器的盘管内腔进行清洗, 因水质问题, 顶吹式热风幕运行一定时期后, 盘管内腔积垢增多, 容易堵塞盘管, 致使热媒流动不畅产生振动, 引发噪声。

4.7 从外部采取措施消减顶吹式热风幕的噪声

在采取上述各项措施后, 设备噪声还不能满足要求或用户有更严格噪声要求的, 可以采用装修装饰的方法对顶吹式热风幕进行隔声、吸声处理。将设备整体安装在装修结构层内, 预留进风口和出风口, 这是隔声措施。另外还可在装修、装饰结构内设置一层软泡沫塑料等多孔材料, 这是消声措施, 以进一步降低噪声。将顶吹式热风幕安装在装修层内, 相当于采用了一个大的消声隔声箱, 一般在大型商场和公共场所、办公楼等较高档场所采用较多, 在工厂的厂房车间较少采用。

5 结论

引起顶吹热风幕噪声产生的原因较多, 在采取治理措施时, 我们应抓住主要矛盾, 针对影响显著的一个或几个重要因素进行,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只要方法正确得当, 将噪声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对于顶吹热空气幕的降噪措施, 主要应从配套风机的选择、设备整体安装减振措施的应用、外部装修包覆结构的隔声吸声结构设置及保证对运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这几方面着手, 控制噪声达到规范和期望要求。

摘要:针对顶吹热空气幕的运行噪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找出了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降低噪声的具体改进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顶吹热空气幕,噪声,机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商景泰.通风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

[2]续魁昌.风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3]秦国良.风机噪声与控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4]程序.风机蜗壳噪声控制技术[J].噪声与振动控制, 1996 (4) :33-36.

[5]马大猷.噪声控制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6]李庆宜.通风机[M].武汉:华中工学院, 2000.

[7]JB/T9067-1999, 空气幕[S].

上一篇:区域差异视角下一篇:帆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