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4-10-25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精选9篇)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1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微生物与药物多次接触后, 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下降, 导致药物对耐药微生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无效。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前者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后者由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 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所致。一旦产生耐药性, 药物的疗效就会显著下降或完全消失。当某一微生物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 有时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会产生耐药性, 这种情况称为交叉耐药性。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养殖和疫病的防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养殖业的一个顽症。根据赵明秋等 (1) 的报道, 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 广谱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开发与应用发展迅速, 但细菌的耐药性也进一步发展, 人们发现, 抗菌药物以前细菌内质粒不带耐药基因, 而当前的质粒携带耐药基因, 传播耐药性。目前, 引起畜禽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都出现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的现象。据余丹阳 (2) 等调查结果200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到77.6%。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是我国特有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10年间, 我国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3%左右升高到50%以上, 个别地区甚至超过70%, 而且各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与喹诺酮类药物在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中不加限制地广泛使用有关。 (2) 目前, 不少养殖户普遍存在不注意饲养条件的改善和养殖水平的提高, 却把畜禽健康寄希望于用药, 有病就吃药, 仅个别畜禽有病也全舍用药, 致使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远大于治疗的用量, 不仅使耐药菌增加, 疾病难于控制, 也增加了饲养成本。 (3) 正是由于在兽医临床和饲料添加剂中大剂量、大范围、种类无限制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动物源性病原菌耐药谱无限扩大, 并且动物源性病原菌耐药谱比人源性耐药菌谱广的多, 耐药强度也强的多, 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2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因

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 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在兽医临床诊疗中, 长期应用抗生素, 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 耐药菌株就会大量繁殖, 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这是产生耐药菌的主因。对于那些应用时间越长, 使用范围越广泛的药物, 细菌的耐药性往往越严重。目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细菌本身因素细菌因其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和可移动性使其进化产生了多种耐药机制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耐药性基因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携带, 并编码介导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改变或保护抗生素作用靶位、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胞内和 (或) 增强抗生素主动外排泵系统活性将药物排至胞外。

2.2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在正常的细菌菌群中, 天然耐药菌占少数, 难以与占大多数的优势敏感细菌竞争, 只有敏感细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 耐药菌才能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 从而使畜禽产生耐药性。

2.3联合用药不合理基层养殖户缺乏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 随意配伍、加大剂量。其实, 虽然有些药物配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但有些则不然。如磺胺类药与青霉素合用就会降低青霉素的效果。随意更改药物的治疗剂量不仅会促进细菌耐药性产生, 还会导致畜禽中毒, 甚至死亡。

2.4 低剂量用药在低剂量抗生素环境中, 细菌耐药性上升速度反而加快。实验证明, 动物如果反复接触一种抗生素药物后, 其体内的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抑制, 耐药性菌株却大量繁殖。

3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3.1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据王瑞兰等报道 (3) , 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有水解酶和钝化酶两大类。水解酶可以破坏药物使之失效,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头孢霉素而使药物失效。钝化酶又称为合成酶, 它们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钝化酶, 该酶可修饰抗生素分子中一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因, 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 从而失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3.2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结构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特异性的必要的细胞组成部分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此组成部分的变化可阻止药物与其结合而发生作用, 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3 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革兰阴性细菌为外膜通透屏障所包围, 后者由蛋白、脂多糖及磷脂等构成。外膜通透屏障和药物主动外排泵发挥协同作用, 介导了细菌的天然耐药性。因为它们可以减低到达药物作用靶位的药物量。

3.4 通过主动外排作用, 将药物排出细菌体外据赵明秋 (1) 等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存在多种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主动外排泵系统。细菌药物外排泵是较晚为人们所认识的重要耐药机制。

3.5 细菌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酶据孙瑞元 (4) , 细菌可通过代谢拮抗剂产量的增加, 来抑制抗菌药物的作用, 产生耐药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磺胺类药物进行多次接触后, 对氨苯甲酸产量大大增加, 甚至是原敏感菌的20~100倍, 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4 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防治措施

4.1 准确对症下药搞清病因, 及时确诊, 建议通过药敏试验选用高敏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根据病情变化, 辨因施治, 对症下药, 及时调整更换治疗措施。

4.2 保证用药疗程用药疗程应根据畜禽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疗程一定要充足。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或某些顽固性疾病, 一般3~5d为一个疗程, 在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用药1~2d, 以彻底治愈。要严格按照合理的疗程用药, 不要初见疗效就停药, 避免疾病复发后又后续用药。

4.3 合理联合用药对于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已经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性疾病, 可合理采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也可轮换用药。例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易被致病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 从而降低疗效或失活。解决此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方, 阻断β-内酰胺酶与抗生素之间的作用, 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间接控制耐药性。但在联合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4.4 科学使用抗菌素正确而科学地选用抗菌药物是避免产生耐药性的重要保证。多数抗菌药物仅对有限范围的致病微生物有效, 而对真菌和病毒无效。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分期分批地交替使用。同时规范养殖户对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 严格遵守使用期限及停药期。有些抗生素较容易使病原菌获得耐药性而失去应有效能, 对这类抗生素连续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4.5 药量由大渐小当用药量不足或疗程过短时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以葡萄球菌较为多见, 其次是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因此, 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 首次用药剂量要加倍使用, 并在疗程内坚持由大渐小持续使用常规药。

4.6 正确选择药物添加剂品种我国对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的规定中, 将这些药物分为三大类:抗球虫类、驱虫类和抑菌类, 这三类抗微生物的活性有较大差别, 对动物机体的生理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使用。注意应用对象及其生长阶段, 严格遵守兽药使用指南和饲料添加用抗生素的药品说明或其使用规定, 严格执行规定的使用量与范围, 慎用人畜共用或与医用同源的药物饲料添加剂, 减少抗生素滥用现象。

4.7减少应激因素、加强辅助疗法患病畜禽机体的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气候剧变 (过冷或过热) 、湿度过大、光照过强、通风不良、转群、注射防疫、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会导致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严重紊乱, 使机体体质下降, 抵抗力降低, 耐药性就会随之产生。因此, 采取优化措施, 减少应激因素,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净化、消毒圈舍, 为患病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保健环境, 配合使用祛痰、利尿、健胃、护肝等药物,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 提高药物疗效, 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8大胆使用新兽药患病畜禽一旦产生耐药性或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生的疾病, 应考虑放弃原先的治疗方法, 大胆选用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或临床使用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 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5 小结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多因素问题, 控制细菌耐药性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 遏制细菌耐药性需要考虑到立法和监督、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监测、宣传和教育、新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等多个方面, 涉及的层面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兽药、饲料企业、养殖户、兽医等等。笔者认为只要通过科研、管理和从业人员团结合作起来, 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传播和蔓延为共同目的, 就一定能找到控制细菌耐药性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明秋, 沈海燕, 潘文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 (5) :177-181.

[2]余丹阳, 刘又宁.不同国家、地区细菌耐药性差别与抗感染治疗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22) :1916-1918.

[3]王瑞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细菌耐药性应采取的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077-2078.

如何有效防止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篇2

为了防止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在防治害虫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综合防治。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并举,不可单纯依赖化学防治,并要尽可能地设法保护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尽量减少施药次数,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实际药效。二是讲究用药质量。应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配对药液,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浓度,喷施时讲究均匀周到。三是提倡科学混用。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农药混合使用,不仅可省工、省时、省成本,而且还能提高药效,并具有兼治其他害虫和防治产生抗药性等多种好处。四是轮换用药。轮换用药是防止抗性产生的重要一环,任何一种农药或同类型的农药都不应长期连续使用,即使是新药,也应实行交替轮换使用。五是重视加黏着剂。施药前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柴油或洗衣粉,既可增加农药在植物叶面的黏着力,又能使昆虫气孔堵塞或窒息死亡,不仅提高了杀虫效果,而且减弱了害虫的抗药性。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邮编:442700)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3

 裂缝主要形式及现象

公路沥青路面的开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

横向裂缝现象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纵向裂缝现象为: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网状裂缝现象为: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网状裂缝导致公路沥青路面松散或坑槽,严重影响公路沥青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反射裂缝现象为: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引起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

2)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

3)是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

2.尽管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⑴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

⑵半刚性基层特别是水泥稳定碎石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⑶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

⑷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⑸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 纵向裂缝

⑴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⑵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⑶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

⑸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 网状裂缝

⑴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

⑵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

⑶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

⑷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

⑸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 反射裂缝

⑴在已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上加罩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扩展,给也处于温度收缩的新沥青面层一个附加应力,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⑵半刚性基层温缩和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等。

 裂缝形成后对道路的危害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到路表,横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成大小不等独立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其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聚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逐渐丧失承载能力。这些病害,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对社会车辆形成一种潜在的危害,也极大地缩短道路的服务寿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 层体系。通常在有条件时,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合运用这两类方法。

1.1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中要插杆挂线,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检测压实度试坑要打到下一层顶面,凡是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值的要加压处理,或推除重填。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1.2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

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1.3修筑防裂路面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c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

1.4选择防裂性能好的材料

(1)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作面层。

(4)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5)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好的材料。如果集料呈酸性,则应填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尽可能使用人工砂代替原形颗粒的天然砂。

1.5设置应力吸收层

1.5.1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粘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1.5.2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量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

1.5.3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缝和疲劳裂缝,不同类型的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1.5.4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1.6施工时控制裂缝发生的措施

1.6.1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9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1.6.2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也可减少反射裂缝。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4

【摘要】铁路钢轨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设备,曲线病害给铁路轨道的状态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朔黄铁道线路曲线病害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正确消除曲线病害的整治方法。

【关键词】曲线 病害 原因 整治

前言

铁路运输线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也逐渐向客运高速化及货运重载化发展,也就对铁路线路的状态有了更高要求。而大多数铁路线路常年裸露在大自然中,由于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或自然条件对线路的影响,对钢轨造成诸多病害,为使线路处于铁路技术标准化规定的状态,必须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提出合理整治办法,消除病害或减少病害产生的影响,使钢轨处于良好状态,保证列车按规定速度,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曲线病害产生的原因

1.1 曲线病害的分类

铁路线路曲线病害主要有:方向不良,轨距不符,水平超限,轨底坡不统一,曲线钢轨侧面磨耗,剥落掉块和波浪形磨耗。由于在曲线地段车轮对钢轨产生的反向力,使曲线地段的线路承受着多方向的作用力。因此线路的曲线地段,特别是小半径的曲线地段是铁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特别值得重点保护。1.2 钢轨的位置不正确

钢轨的位置不正确是造成钢轨病害的主要原因。由于钢轨位置不正确,使里外股钢轨受力不均匀发生钢轨偏压,列车行走不平稳产生附加力打击钢轨而加速轨面磨耗。主要表现为:(1)超高度不适合。由于超高过大或过小引起钢轨的偏载和轮轨不正常的接触。如果超高过大,则列车的重量偏载于里股钢轨,使里轨的垂直磨耗加大,出现碾压现象,同时对外轨的侧面磨耗也不利。如果超高过小,那么对钢轨的侧向磨耗也不利。因此说超高度不适合,就能产生里外股钢轨偏载和轮轨的不正常接触,从而加剧钢轨的磨耗。

(2)轨底坡不正确。由于轨底坡不正确,使钢轨顶面与车轮踏面不相吻合,钢轨顶面受偏压,这样也会加速钢轨的病害产生。1.3 养护不良

曲线状态的好坏,对钢轨病害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养护的曲线不良,则钢轨磨耗就大;反之,养护好的曲线,钢轨磨耗就小。主要表现为:

(1)方向不圆顺。在拨道时为图方便省事,经常把钢轨向上拨,使误差都集中到缓和曲线头,造成曲线“鹅头”,曲线方向不顺,使列车通过时产生摇晃。这些都能加速钢轨的磨损。

(2)轨距超限。由于轨距超限,使车轮与钢轨的内接情况不好,阻力增加,行车摇晃,造成钢轨病害。

(3)缓和曲线超高度递减距离不够。由于缓和曲线受地形的限制,长度不能满足顺坡的要求,顺坡率过大,引起列车在缓和曲线运行时发生振动,摇晃和冲击,加速钢轨病害。

(4)道床不洁,捣固不良,线路上有三角坑,暗坑和吊板等病害或线路翻浆冒泥,线路质量变化,这些都会加速钢轨的病害。1.4 其它原因

除了上述两大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也能造成钢轨病害。如:钢轨本身硬度不够或是旧钢轨未予及时修整,钢轨有低接头、硬弯,加大车轮对钢轨的打击;防爬设备、轨枕、联接零配件的数量缺少或失效,不能牢固地固定钢轨,这些都会使钢轨磨耗加剧。列车的运行由轨道来导向,车体在运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是不会改变方向的,尤其是在铁路线路上。而在曲线地段,轨道却不断的转变方向,迫使车体也不断的改变方向。因此,车体运行方向和曲线轨道的方向总是相互矛盾着的。曲线地段是铁路线路上的薄弱环节之一,在一般的地形条件下,铁路曲线约占正线延长线的30%,提高曲线的养护质量,对均衡提高线路的质量,延长轨道各部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曲线病害的危害

现今时代与社会进步中,朔黄铁路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随着行车密度和轴重的提高,不少区段钢轨的侧面磨耗和剥落掉块情况十分严重,特别表现在西线。轻微的用1—2年就磨耗到限,较严重的区段8个月就需要成段更换磨损钢轨。

有的区段,钢轨波浪形磨耗已成为制约钢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钢轨波浪形磨耗一旦形成,发展下去将是十分危险的。对于曲线的超高设置应根据定期的测速资料来依次设置。有的区域,由于多年不测速,只是凭现场经验来调整超高,致使超高与速度不相适应,存在较大的欠超高或者过超高,将大大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制约行车的速度。

曲线地段的病害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整治,轻则影响行车的质量或者列车发生晃动,重则造成列车的颠覆。因此,曲线地段的病害应当高度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在曲线地段,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列车车体向外倾斜,迫使钢轨受到冲击而变形。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列车能够安全平稳的通过曲线,这就需要在曲线两头设置缓和曲线,合理设置外轨超高和加宽轨距,加强线路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保持曲线线形等。曲线地段钢轨的整治措施

曲线是线路上的病害多发地段,应加强养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尤其是那些病害的多发、易发地段,特别是小半径曲线地段应当加强防护。从设备上加强曲线地段防护,使路基参数达到设计标准,路肩平整,排水良好;及时整治路基病害,防止路基基础变化带动上部建筑的变形,并按规定更换失效的轨枕;按照设计的曲线要素正确测定曲线位置,及时安设曲线头尾标志,固定曲线位置,正确测定现场正矢,用计算机进行拨正计算,全面拨正线路。3.1 正确调整曲线外轨超高度

设置曲线外轨超高度,其目的为:一是防止车辆通过曲线时向曲线外侧倾倒;二是使上下股钢轨的荷载平衡,减少钢轨磨耗;三是使列车安全平稳通过曲线。为了达到这三个目的,就要正确测定行车速度,合理确定超高度。根据测定的行车速度,及时调整好超高度,但超高度的最大限度不得超过150毫米。单线上下行车列车速度相差悬殊时,超高度的最大限度不得超过125毫米。欠超高不能超过75毫米,困难地段不能超过90毫米。

通过准确测量该曲线段列车通过时的速度,来决定该曲线合理的超高度。超高度过大过小都会加大钢轨病害,因此,应测定有代表性的速度作为平均速度。为适应行车的实际情况,应定期测速核对超高。设置超高后,应观察钢轨的磨耗,分析超高是否合适,准确及时调整好超高度。3.2 定期涂油

钢轨测面涂油是减少曲线外股钢轨侧面磨耗的、有效的、经济适用的好方法,一般能使曲线上钢轨的使用寿命延长2—3倍。3.3 加强养护,消灭超限

经常保持曲线状态良好,保持方向圆顺、正矢好、轨面平、轨距水平不超限;石碴清洁、饱满、夯实,以减少列车的摇晃,减少车轮的冲击力。3.4 整修钢轨与零件的缺陷

及时整修钢轨的硬弯、低接头等病害。连接零件缺损,枕木腐朽应及时更换整修;混凝土轨枕扣压力达到规定标准,使钢轨固定在正确的位置。3.5 直线和曲线的钢轨交换使用

将曲线上使用一年或二年后的钢轨与直线上钢轨倒换使用,这样能减轻钢轨磨耗,因为新钢轨在直线使用一年或二年后,钢轨表面经车轮碾压,形成一层坚韧耐磨的表层,表面较光滑,换在曲线上使用可减少磨耗。由于曲线与直线上钢轨的磨耗程度不同,互相倒换还可延长钢轨使用年限。在倒换正线上曲直线钢轨时,须注意不要调边使用,仍应按原来排列顺序连接,以免发生钢轨错牙现象。结束语

线路曲线病害的种类很多,本人通过对朔黄线上曲线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了一些病害的整治办法。目前,随着中国铁路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朔黄铁路也逐渐走向信息化和重载化,这就对铁路基础线路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时找出线路病害,同时依靠科技力量,吸收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养修成本的投入。但是,由于钢轨受力特征复杂,探索和预防钢轨病害工作仍十分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优势,不断研究整治机理、完善整治工艺,为朔黄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绿色、高效、数字化”重载铁路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5

摘 要: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后,其性能与原状混凝土性能相差很大,严重影响结构的长期安全和耐久运行。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从各个环节提出了预防裂缝的综合措施,以确保混凝土质量,减少裂缝的发生。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水泥水化热 温度应力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由外部荷载引起的裂缝隙,按常规计算的各种荷载引起的;(2)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设计模型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3)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产生的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施工中可采取措施避免。(4)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释放的水化热能产生很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

1.水化热产生裂缝的机理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由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水化热,由于体积大,热量不易散发,造成较大温升,从而导致体积增大。当这种变形不受约束时,混凝土结构内部不会产生应力。但实际上这种变形肯定会受到约束,约束有两种。一是混凝土与外部环境温度差异引起的约束;另一种是由于内部的条件不同产生的约束,以上两种约束产生的应力为温度应力。

其次,湿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各单元体之间相互约束,产生的应力为干缩应力。因为湿度传导率远小于热度传导率(约为1/1600),所以,它主要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另外,混凝土自身体积变形不能自由伸缩所产生的应力,称为自身体积变形应力;还有地基非均匀沉降、模板走样也会产生变形应力。在以上非结构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中,主要是温度应力和变形应力。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当混凝土浇筑体边界无约束时(如底、顶板顶面),在早期水化热温度迅速升高阶段,由于混凝土内、外散热条件不同,形成温度梯度,表面受拉,内部受压。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混凝土的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在浇筑体中央断面产生内部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整个截面就产生贯穿裂缝。2.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后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叠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二是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弛,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二、裂缝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指杜绝有害裂缝,同时减少或避免不影响使用的混凝土表面裂缝。裂缝控制原理是:降低混凝土外约束与非线性降温和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以确保抗裂安全度要求。裂缝控制方法采取温差与温度应力双控制方法,避免结构物出现温度裂缝,同时调整混凝土表面湿度以防止表面干缩裂缝。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降温和收缩。任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和收缩当量温差,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前者产生外约束力,它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

控制混凝土裂缝,必须从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几个主要原因入手,才能有效地将裂缝控制在充许范围内。一般分为两个控制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设计阶段由设计人员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的品种、规格、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等统筹设计,有效进行裂缝控制。施工阶段采取加入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设置施工缝或变形缝、加强混凝土中的配筋率等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防止混凝土产生有害裂缝。1.合理设计施工配合比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各项指标要求较高,并普遍采用泵送混凝土,因此合理设计配合比是有效控制和预防混凝土裂缝发生的基础。应根据工程所处条件,对砂率、水灰比、水泥用量及掺合料用量等进行优化设计,选择最优方案。

(1)砂率的选择。适当砂率的选择对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有积极作用,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砂率的增大而增大。由于砂率减小使粗骨料含量增大,在相同条件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高,收缩量较小,而且由于粗骨料对收缩的约束作用,可减少开裂的可能。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在厚大无筋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总量不超过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节省水泥和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2)选用中低水化热水泥,可使水泥在拌和过程中水化热释放较小,显著减少混凝土升温,如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普硅非早强型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3)采用混凝土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中加入优质粉煤灰,掺入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0%左右,掺入缓凝型减水剂,用量为水泥用量的 1.0%左右。通过采用双掺技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使混凝土在常温下延长初凝时间。

(4)加入UEA或AEA膨胀剂,用量为水泥用量的14%左右,使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不产生收缩,还可以提高混凝土自防水能力。2.混凝土结构原料的控制

(1)材料的选择,应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施工中避免使用含泥量高的集料,因使用含泥量高的集料会导致集料表面与水泥石的机械粘结力降低,而且会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同时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收缩裂缝发生。

(2)采用降低水泥用量的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的绝对温升值,可以使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差和降温速度控制的难度降低。

(3)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控制。掺合料的质量对混凝土裂缝有显著的影响,当前用的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或矿粉,它们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大大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影响很大,使用细度较粗或含碳量高的粉煤灰会大幅度增加混凝土的需水量,从而加大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开裂。外加剂主要指减水剂、缓凝剂和膨胀剂。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不仅使混凝土工作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又减少拌和用水,节约水泥,从而降低了水化热。若是泵送混凝土,同时在炎热的夏天,为了延缓凝结时间,要加缓凝剂,反之凝结时间过早,将影响混凝土的输送和浇筑面的粘结,易出现层间缝隙,使混凝土防水、抗裂和整体强度下降。为了防止混凝土的初始裂缝,可掺加膨胀剂,如UEA膨胀剂等。3.浇筑时的控制措施

(1)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

(2)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

(3)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工作。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保温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其次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的抗裂能力,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抗风条件,使混凝土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护。具体应使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温度应力加以控制、确定,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在保温养护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施工人员需根据事先确定的温控指标的要求,来确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措施,如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等。

三、结论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也是不可避免的,混凝土裂缝的防治重点在于“防”,而不在于“治”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控制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混凝土裂缝发生。当这些裂缝发生后,必须先查明裂缝产生的原因,判明裂缝的类型,才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时要通过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正确选用原材料、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加强施工监控、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程、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把裂缝宽度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尽量减少裂缝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6

1 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

引起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 既有地基、温度、干缩, 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设计施工人员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 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 (1) 温度裂缝; (2) 干燥伸缩裂缝, 简称干缩裂缝, 还有一些是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1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 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 并由下向上发展。由于横墙刚度较大, 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 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在墙体下部, 向上逐渐减少, 裂缝宽度下大上小, 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 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窗间墙水平裂缝, 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 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 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 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 裂缝上宽下窄。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 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导致墙体开裂。

1.2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 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 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 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 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 (块) 灰缝的水平裂缝, 以及水平包角裂缝 (包括女儿墙) 。同时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 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混凝土顶板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之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 不再继续发展, 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 这种裂缝往往发生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 而保温层未施工前。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两种材料膨胀系数不同, 在较大温差情况下, 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斜裂缝, 无保温屋盖的房屋, 经过冬夏气温的变化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檐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的竖直裂缝, 产生的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对于一些长度较大的房屋, 在纵墙中间部位可能出现竖向裂缝, 裂缝宽度中间大, 两端小。

1.3 干缩裂缝

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 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 之后逐步变慢, 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 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 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 约为第一次的80%。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⑴“防、放、抗”相结合对裂缝进行控制, 目前设计中控制温度裂缝开展的措施是采用“防”“放”“抗”相结合的原则。例如, 滑模施工的墙壁应选择适当的壁厚, 尽可能双层配筋, 配细一些, 密一些。亦可在两根粗筋中间配置几根细钢筋以提高抗裂度, 提高极限拉伸, 是“防”的措施。在顶板与墙体间设置滑动层 (利用沥青油毡、滑石粉、白铁皮等) , 再把圈梁设于滑动层下, 如能控制圈梁与顶板之间可能微动但不能大动 (有钢筋拉结) , 既解决了裂缝问题, 又不降低抗震能力, 是“放”的方法。也可以将圈梁、顶板连接成一体, 设框架立柱, 其中作女儿墙, 是“抗”的方法, 在施工中, 墙体的构造应尽量加强, 但顶板与墙的连接应尽可能有“放”的余地, 可谓“以放为主, 抗放兼施”。

⑵深化设计, 遏制裂缝的产生: (1) 对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楼底层窗台下的裂缝,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 尽可能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上部主体开裂, 外墙窗台下可能考虑增加一道腰梁, 或采取加通长钢筋混凝土窗台压顶板等措施。 (2) 针对楼层顶部所出现的温度裂缝, 在设计中应进行热工计算, 提出足以抵抗温度变形的结构措施和减少温差的技术措施, 例如增加锚拉, 设置隔热措施, 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等。

⑶严把施工质量关: (1) 对于窗台下的裂缝, 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施工工期, 不能盲日求快, 尤其经人工处理过的地基, 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进度, 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 以防止主体结构完成后出现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2) 对于顶层及女儿墙的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都要严格把关。圈梁与女儿墙的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严格把关。圈梁与女儿墙砌体的结合面要扫干净, 人工凿毛、洒水润湿后再砌砖:浇筑短构造柱混凝土时, 要把主筋插人圈梁内并与圈梁钢筋焊接在一起, 先砌墙壁后浇混凝土, 砌墙时严禁干砖上墙, 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砂浆饱满度, 定期养护, 确保砌筑质量, 进而提高抗裂能力, 杜绝顶层及女儿墙产生温度裂缝的隐患。

⑷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首先应处理好不均匀地基, 且应将地基处理和上部结构的处理结合起来考虑。从钻探报告入手, 钻探报告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 必须提高地质勘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责任感, 这样才能使钻探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设计人手, 采取多种措施, 增强多层住宅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建筑措施, 多层住宅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 规则整齐, 尽量避免形状复杂, 阴角太多;避免建筑物有显著的高差或荷载差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的裂缝事故, 往往以有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的建筑物为多见, 尤其是高、低或轻、重单元连成一体未设置沉降缝时易发生。

⑸其他措施。设置沉降缝, 多层住宅的单位体长度应控制在50m以内, 长度较大的住宅, 考虑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对于平面图形复杂的, 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 要在其转折处, 层高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同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在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结构措施,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长高比大的建筑物, 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差, 相反, 如将建筑物长高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合理布置纵横墙。承重结构的墙身是房屋挠曲的主要受力构件, 它具有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纵、横墙的布置合理与否, 对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影响很大。如纵墙贯通而横墙密布, 则犹如空胀多肋深梁, 刚度很大, 这时基础沉降也较均匀。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对于砖石承重结构的纵横墙应尽量贯通, 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设置圈梁。在建筑物的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 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

3 治理方法

⑴因地基不均匀沉陷引起墙体开裂, 在消除不均匀沉陷的因素后, 墙体裂缝可采用高标号的砂浆以压力为灌浆法修补裂缝, 只要施工方法得当, 一般均可达到原设计的使用要求。

⑵因温度和应力引起的墙体细致裂缝, 只要砌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一般应视为无害裂缝, 对结构的安全没有大的影响。对一般墙体裂缝的治理, 待裂缝发展稳定后, 采用自动压力的灌浆办法予以修补, 如用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院研究的压力灌浆材料和技术修补后的墙体可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对细微的裂缝, 则由装饰工程修补表面即可。

裂缝性质较严重的, 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4 结语

工程施工人员往往对荷载较大的结构底层的施工质量比较重视, 对温度作用较大的顶层的施工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 针对多层砖房墙体裂缝较为普遍的现象, 建议对多层砖房顶层保温层的施工质量、保修措施也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只有足够的重视和得力的措施才能切实解决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顺金, 孙继光.砖混住宅横墙温度斜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 2006, 32 (6) :139—140

[2]王瑞平.砖混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 2006, 32 (6) :53—54

[3]康艳.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 :263—264

[4]李凤霞, 连晓明.砖混结构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山西建筑, 2007, 33 (34) :155—156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7

一、概况

如汕头市某一住宅小区共建住宅楼14幢,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8~18层,多层为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29.5m,高层为框-剪结构,建筑高度为63.5m,该建筑基础为锤击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楼面结构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00mm,本工程结构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室内正常环境0.3mm,露天环境及地下室0.2mm。该工程于经实地踏看发现楼板有裂缝出现,14幢房屋均存在深浅不一的裂缝。裂缝宽度在0.2mm-0.4mm之间,裂缝位置绝大多数处在板四周阳角处,少数沿板跨间及板负筋边缘的裂缝。于是,根据业主要求组织有关单位,首先对房屋沉降量和倾斜度进行复查,结果都在允许范围内,为确认混凝土强度,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再查看施工图纸也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鉴于上述情况,经过认真分析,确认引起现浇板裂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是混凝土的固有特性,主要表现形式为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硬化过程中的干缩变形、在恒温绝湿条件下由凝胶材料的水化作用引起的自生收缩变形和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

1、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

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发生在混凝土结硬前最初几小时内,通常浇筑后24h即可观察到。这种裂缝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塑性混凝土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梁、板中都有可能产生;另一类是塑性收缩裂缝,常出现在板中,裂缝逞不规则的鸡爪状或地图状。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多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有关。

新浇筑的混凝土经压实后,由于重力作用,重的固体颗粒向下沉,迫使轻的水向上移,即所谓“泌水”。当固体颗粒彼此支撑不再下沉,或水泥结硬阻碍了它的下沉,泌水即停止。如混凝土中固体颗粒能不受阻碍地自由下沉,则仅使结硬后混凝土的体积减少,并不会产生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并不受混凝土中钢筋的影响,影响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当水分蒸发速度超过了泌水速度时,就会产生这种裂缝。因此凡是能加速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以及混凝土中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都会促使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塑性收缩裂缝的表面宽度有的可达1~2mm。这种裂缝在自由支承板的四角处则很少出现,因为角部的干缩不受约束;相反,如板的边缘受到约束(砖墙等),则将出现与板边呈45°的一系列平行裂缝。

2、硬化过程中的干缩和水化作用引起的自身收缩

自身收缩与干缩一样,在浇筑后相当长的时间,约1~2d才会出现,它是由于水的迁移而引起的。但它不是由于水向外蒸发散失,而是因为水泥水化时消耗水分造成凝胶孔的液面下降,形成弯月面,产生所谓自干燥作用,使混凝土体的相对湿度降低和体积减少;水灰比的变化对干燥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影响正相反,即当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时干燥收缩减少,而自身收缩增大。

3、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

收缩裂缝由温度影响产生的另一种裂缝,是混凝土外约束引起的,大多发生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混凝土逐渐散热和冷却收缩过程中,全部或部分外约束,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产生降温收缩裂缝,收缩裂缝多在混凝土养护一段时间才出现的,裂缝较深,有时是贯通性的。

(二)现浇板上过早施工而加荷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 1.2 N/ 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但有时由于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在刚浇好的现浇板上或混凝土尚处在初凝阶段,就任意踩踏,搬运材料,集中堆放砖块、砂浆、模板等。过早的加荷,人为地造成了现浇板裂缝。

(三)板负筋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楼面工程施工中各种交叉作业,楼面负筋位置的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会使钢筋弯曲、变形,致使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降低了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使板的承载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从而导致板裂缝的产生。

二、防治措施

如何防治现浇板板裂缝的产生,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提供以下一些防治措施,可供参考:

(一)设计方面

在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现浇板结构设计中除考虑强度要求外,还应进行挠度及裂缝验算,考虑施工不均匀性及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因素,适当增加板厚,增强板的刚度。

2.宜采用较小直径密度分布的方式进行布筋,为防止温度及收缩引起的应力影响,应适当提高配筋率,这样可提高混凝土体的极限拉伸应变及混凝土抵抗干缩变形的能力,防止因混凝土自身收缩出现大量的应力集中点,使局部出现塑性变形产生裂缝。另外混凝土标号设计强度不宜太高。

3.应在楼板上每隔20m左右处设置一后浇带,并在楼板中间墙体支座处设一条伸缩缝,使其释放内应力。

4.楼板因四周嵌固于墙体内,应在四角部位按要求配置双向钢筋,伸出长度应小于1/3L(L 为短向边长),且不小于1.2m为宜。

5.在抗震非设防地区,也应适当增设混凝土构造柱,提高房屋整体抗震强度。

(二)施工方面

1.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计量投料,控制搅拌时间及水灰比,并根据现场砂含水量变化及原砂中含粒径5cm以上的砾石筛选调整施工配合比,保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一致,防止因水及水泥用量过多而增加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及空气,从而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导致产生收缩裂缝。

2.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占体积的70%左右,必须注意粗骨料的质量,宜用粒径15~20mm的石子进行合理级配,含泥量 <1%;砂子应用中、粗砂,含泥量 <3%,砂率控制为40%左右,坍落度控制为14~20mm;水泥应选用非早强度型、水化热低和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

3.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按设计要求都放在板上面,有梁通过或隔断时,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或与梁钢筋绑扎在一起。为了控制好负筋保护层厚度,必须采用Φ10~14的钢筋马凳,纵横间距为800mm左右来固定负筋的位置,并用电焊把马凳与负筋焊牢,使马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移位,保证负筋不下沉,从而有效控制负筋保护层的厚度,不使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模板中线管铺设密集处的上部及下部铺放一层18号钢丝网,宽度每边应大于管区100mm为宜。

三、裂缝的处理方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根据结构设计说明及参照《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具体修补处理如下。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可在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2、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下转119页)(上接118页)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3、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4、个别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mm的,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结束语

建筑施工噪声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篇8

城市建设中,都大量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也就造成建筑施工噪声。秦皇岛市鹏凯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电动吊篮)分析一下建筑施工噪声产生的原因。欢迎光临公司网http://

在建筑施工现场,是随着工程的进度和施工工序的更替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的。在基础工程中,有土方爆破,挖掘沟道,平整和清理场地,打夯,打桩等作业;在主体工程中,有立钢骨架或钢筋混凝土骨架,吊装构件,搅拌和浇捣混凝土等作业;在施工现场,有自始至终频繁进行的材料和构件的运输活动;此外还有各种敲打、撞击、旧建筑的倒坍、人的呼喊等。因此噪声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经常变换。

建筑现场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级都是在距离噪声源大约15米处测得的。现场操作人员所承受的噪声还要大10~20分贝。他们受的噪声危害,并不亚于在强烈噪声的车间中操作的工人。由于施工机械多是露天作业,四周无遮挡,部分机械需要经常移动,起吊和安装工作需要高空作业,所以建筑施工中的某些噪声具有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等特点,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烦恼。

为了降低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临时的隔声围护结构或吸声的隔声屏障、隔声罩等。改进高噪声设备,研制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改进或改变高噪声的施工方法。限制高噪声机械的使用和调整高噪声施工的时间,把噪声大的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

近年来,塑料包装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由于保管和处理不当,给市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被称之为“白色污染”。遇到风天,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塑料袋在城区街巷随处可见,形成视觉污染,影响了市容环境的整洁美观、应对措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觉得采取以下措施是消灭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从源头治理,堵住塑料袋的进货渠道。商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市政府有关规定,一律禁止使用塑料袋(包括自己印制的),做到不销售、不进货、不使用。政府尽快协调相关的执法部门(如:工商、城管、公安、税务、环保)下大力量彻底清查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生产、销售源头,禁止市场、商场、个体商贩从各种渠道购进违禁塑料包装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加大对城区及周边地区废品回收站点的清查力度,凡是私设的收购站点,应立即予以取缔;六是整合垃圾填埋场,对不具备垃圾处理能力的小型垃圾填埋场予以关闭,在全区建立几个较大的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再生化处理。所有垃圾场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覆盖、掩埋垃圾,严禁垃圾露天堆放。七是向社会公开招聘离退休人员,担当市容监督员,在城区各个公共汽车站、各大商场、公园等场所设置监督站,根据人流量设置监督员。市容监督员统一佩戴红色袖标,及时纠正随手乱丢废弃物的不文明行为,不听劝阻的由城管依法做出处罚。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9

电子产品盛行的信息时代, 人们充分享受到由电子产品带来的乐趣、便利。电脑、手机等最具代表性的电子产品更是深入到了千万户家庭, 但是人们对其所存在的健康隐患又了解多少呢?经过多方资料查询, 此论文就电脑辐射给予简单的描述, 以及个人见解的表述。

1 电脑辐射的来源

1.1 辐射的概念每当人们听到辐射这个词时都会感

到害怕, 因为辐射无色无味, 无声无臭, 看不见, 摸不着。‘辐射’这个词最容易让人联想起的就是原子弹、核污染等危险, 比如说, 前不久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发生时, 社会上出现的“抢盐”现象就是人们极度害怕辐射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其实, 人们大概不知道, 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 只要它的自身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 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界传送能量, 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就称为辐射。

1.2 辐射污染当人们在辐射源集中的环境中工作、

学习、生活时, 容易头疼、失眠、视力下降等, 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也比正常人快二十四倍, 这是因为人们受到辐射污染的危害。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辐射无处不在!家里的电器、信号塔、自然环境等都是辐射源的存在地。但是只有当辐射强度超过某个限度的时候才称得上是辐射污染, 在辐射低于人类的承受范围内时人们不会感觉明显的身体不适。

因为每个人对于辐射的自身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在辐射超标的环境下生活都会出现上述现象的, 也就是说辐射污染并不是草木皆兵的。

1.3 电脑辐射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进入信息时代。

电脑的问世让人们的时间瞬间变小, 我们能用它实现网络交流。在网络世界中, 人们能及时掌握全球资讯, 进而, 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脑。但是世界万物的存在, 有利必有弊。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乐趣的同时也埋下了对人类健康的隐患。

电脑对人们身体健康最大的危害当属电脑辐射, 电脑辐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CRT显示器、机箱、键盘以及音箱等。虽然显示器的屏幕都是含铅玻璃制成的, 能够遮挡一定的辐射, 但显示器的两侧和后部都是没有屏蔽的。因此, 它工作时, 其内部的高频电子栓、偏转线圈、变压器以及周边电路都会产生诸如电离辐射 (低能X射线) , 非电离辐射 (低频、高频辐射) , 静电电场、光辐射 (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等) 等多种射线及电磁波。此外, 主机机箱的主板、CPU、显卡、声卡等设备工作时也会产生辐射[1]。

2 电脑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污染是两个概念, 任何带电体都有电磁辐射,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 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才会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

对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们来说, 电脑辐射已经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一些烦恼。第一、电脑辐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首先是眼睛。电脑屏幕发出的光, 这光里面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光, 这些短波蓝光有着极高的能量, 能够直达我们的视网膜, 使之产生自由基, 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 从而引起视力损伤。第二、皮肤出现黄斑或者过敏, 皮肤衰老加快。电脑辐射污染会引起人的分泌系统紊乱, 导致皮肤代谢不规律, 加快了皮肤衰老。第三、降低孕妇、儿童、老年体弱者的免疫力, 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电磁辐射对胚胎而言, 会阻碍其早期的细胞分裂, 甚至造成细胞死亡, 同时还会阻止胎盘的正常发育。受到强电磁辐射时孕妇有可能会流产, 也可能造成胎儿肢体缺损或畸形, 婴儿智力低下, 新生儿抵抗力弱。第四、诱发癌细胞。人体内本身存在的癌细胞在电脑辐射的污染下被激活的概率大大增加, 增加人们患癌症的机率。

3 预防电脑辐射的方法

3.1 电脑摆放物理位置在网上有数据显示, 电脑辐射

最强的就是电脑的后部, 其次是它的两侧, 而被我们认为是辐射最强的显示屏, 事实证明它的辐射最弱。所以有专家建议, PC机使用者应与显示屏保持不少于70厘米的距离, 电脑两侧和后部应与他人保持不少于120厘米的距离。

但是生活中, 由于工作空间的限制, 很多人在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实现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有困难, 这时我们只好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

3.2 电脑及时更新换代电脑使用者应该会有这样的

感觉, 一台电脑使用时间越久, 它的运行速度就会明显变慢。使用者的眼睛会很快感觉疲劳, 精神消耗也会增加。这都是电脑辐射增强的表现, 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 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只要使用者及时更换新的电脑, 就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3.3 改善使用者对电脑的养护电脑虽然是无生命物

质, 但是使用者也要对电脑做好清洁工作, 比如说机箱除尘、屏幕清洁。电脑机箱除尘能使它及时散热, 加快电脑本身的运行速度。清洁电脑屏幕能清晰画面, 对使用者的眼睛起到保护作用。

3.4 从饮食上防护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

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蛋白质, 可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 对视力有保护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菊花茶、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起到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香蕉中的钾能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盐分, 使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状态, 能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与此同时, 香蕉中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 可防止人体因缺乏这种物质而产生的眼睛疼痛、干涩、眼珠无光、失水少神。

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可口菜肴, 而且还具有防辐射损伤的功能。

3.5 借助他物降低辐射降低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在电脑前摆上一盆仙人掌, 因为仙人掌可有效的吸收电脑辐射, 而且仙人掌的市场价值便宜, 所以这也是电脑使用者最常采用的办法之一。

当然, 人们也可以借助现在先进的科技水平更有效的预防电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例如, 由特殊纤维制成的防辐射外衣、马甲、围裙、孕妇装等, 具有较好的防电磁辐射、抗静电作用。防辐射屏:具有防辐射、防静电、防强光等多种作用, 对保护视力也有一定的效果。防辐射眼镜:携带方便, 价格适中, 没有超过大部分电脑使用者的购买能力, 市场前景好, 发展空间大, 便于推广。电脑辐射消除器:价防辐射效果最好, 但由于价格昂贵, 难于在电脑使用者中推广。

3.6 科技创新部分电脑使用者还可以应用自身所具

备的知识技能设计出一款适合自己使用的防辐射产品, 这既能省去购买其他产品产生的高额费用, 又能恰到好处的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 发挥个人的设计才干。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的宠儿, 但是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起重视。虽然, 人们对于电脑辐射已经有了预防意识, 但是还应该更加强化, 要让电脑辐射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 这需要的是电脑生产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造, 需要电脑使用者培养自己良好的使用习惯。在购买电脑时应该选定辐射低的, 要降低连续使用电脑工作、娱乐的时间, 多食用一些抗辐射的食品。只要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体质锻炼, 加上对电脑辐射的防护意识就能避免忍受电脑辐射带来的身心折磨。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的电磁辐射。近年来电磁辐射污染源急剧增加, 于是大家都关心电子产品所衍生的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信息时代的人们关系最大的要数电脑辐射了, 目前各种预防措施也渐渐浮出水面, 这表现出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脑辐射,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谈电子阅览室内女性工作者如何应对电脑辐射[J].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1002-1248 (2009) 11-0244-03.

[2]王国健.电脑辐射, 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J].网络与信息, 2010, (11) .

[3]电脑一族必吃的防辐射食物[J].天津社会保险, 2011, (03) .

[4]胡萝卜.巧防电脑辐射[J].湖南农机, 2008, (12) .

[5]钱静庄.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J].检察风云, 2011, (07) .

上一篇:每月员工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威宁自治县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