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原因及防止

2024-07-05

产生原因及防止(共12篇)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1

一、低压油路

(1) 油箱内油面过低, 机车行驶中油面前后荡动, 使油箱出油口处出现短暂缺油, 或在油箱中油量较少的情况下, 机车倾斜停放和行驶, 此时空气乘机进入油路。

(2) 油箱里的燃油烧完再加油时, 没有放掉油路中的空气。

(3) 低压油路的零部件经清洗保养装机后, 加油时没有将其积存的空气排尽。

上述三种情况防止措施:油箱中应保持足够的燃油, 加油时, 特别是拆装机器后, 应将油路中的空气排尽。

(4) 低压油管有裂纹、砂眼, 空气从此处进入油路。

防止措施:金属油管一般可用锡焊修补, 如无焊接工具, 可在破裂或砂眼处截断, 套上一截内径合适并有一定紧度的塑料管, 再用细铁丝扎牢。塑料软管出现裂纹, 一般应更换新件, 若无新件, 可在裂纹或砂眼处贴上一截胶带纸, 在短时间内可继续使用。

(5) 各油管接头处的铜或铝垫片凹凸不平、破损, 或选用垫片的材料、大小不当, 或空心螺钉端面不平、垫片处有杂质, 或油管接头处螺丝拧紧力不够, 垫片未压实, 使空气进入油管。

防止措施:应使用符合规定要求的垫片, 垫片、空心螺丝端面不平时, 可在细砂布上研磨, 直到无凹痕即可。若沟痕深无法修复时, 应更换新件。装配时, 接头垫片应清洁, 并拧紧接头螺钉。

(6) 柴油滤清器和喷油泵上的放气螺塞, 因经常拆装使螺纹损坏, 配合不严空气进入油道。

防止措施:可用丝锥攻丝, 另配螺钉。临时措施, 可将螺塞拆下洗净, 然后涂上一层黄油装到原处, 并加以紧固。

(7) 柴油滤清器盖、输油泵盖、高压油泵盖处的纸垫损坏, 盖与壳体的紧固螺钉拧紧力不够、不匀或受震松动而漏气, 或结合处有伤痕、毛刺及杂质, 引起漏气。

防止措施:更换新垫, 拧紧螺钉, 清除伤痕、毛刺, 装配时注意清洁。

(8) 膜片或输油泵的膜片破损, 当膜片向下移动时, 膜片上方容积增大, 形成真空吸力, 空气从破损处进入输油泵, 形成气阻。

防止措施:更换新膜片, 若无新膜片, 可用油布或塑料薄膜剪成与原来形状一样的膜片, 夹在原膜中临时代用。

(9) 柱塞式输油泵推杆与推杆孔磨损, 配合间隙增大, 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时, 输油泵出油口处的油压降低, 空气从推杆处进入油道。

防止措施:重新车制符合要求的推杆, 并与孔研配。

(10) 分配泵上的二级输油泵密封圈老化收缩, 使端面不密封造成漏气。

防止措施:更换新密封圈。

(11) 手油泵上的活塞密封圈长期使用严重磨损或老化膨胀失效, 当手油泵工作时, 空气从密封胶圈处进入油道, 使用手油泵后手柄没有拧紧, 空气进入油道。

防止措施:更换密封胶圈。临时措施, 可先把密封胶圈从卡槽中拆出, 在卡槽中用细棉线绕上一层, 再把密封圈装上。

(12) 喷油器回油管的空气随回油一起进入低压油路 (回油管装在柴油滤清器上的机型) 形成气阻。其主要原因是喷油咀斜阀密封锥面出现沟槽和斜阀导向部分严重磨损, 燃烧室里的高压气体经沟槽和导向部分进入回油管, 再进入滤清器。

防止措施:更换斜阀偶件, 或改接回油油路, 将回油引入油箱。

值得注意的是, 低压油路中渗气和漏油是紧密相关的。凡漏油的部位, 一般都有可能渗入空气产生气阻。是向外漏油还是向里渗入空气, 决定于低压油管内的压力。当油箱内油面静压力使油管里的压力高于大气压时, 表现为向外漏油。而当车速较高、满负荷作业或油路出现部分堵塞时 (如滤清器、输油管等处有部分被堵) , 输油泵或高压油泵进油期间的抽吸作用, 可使油管出现一定的负压, 这时空气就可能从原来漏油部位渗入低压油路产生气阻。

二、高压油路

(1) 在检修拆卸高压油泵、喷油器及高压油路时, 空气进入高压油路产生漏气。

防止措施:装好机器后, 在启动之前先排除油路中的空气。

(2) 在安装单体泵柱塞套时, 定位螺钉处的垫圈损坏、螺钉拧紧力不够或漏装, 柱塞下行吸油时, 空气从此处渗入。

防止措施:更换垫圈、拧紧定位螺钉。

(3) 喷油器喷油压力过低, 调压弹簧折断, 使油嘴头密封不严或锥阀锥面被杂质垫住, 气缸里的高压气体窜入高压油管, 产生气阻。

防止措施:调整喷油压力, 更换调压弹簧, 注意燃油的清洁。

(4) 采用分配泵的机型, 喷油嘴咬死在开启位置, 发动机在低速时, 燃烧室内的高压气体克服油泵的压力, 从针阀缝隙处进入高压油道, 再经分配转子上的分配孔进入轴向油道, 产生气阻。

防止措施:清洗或更换咬死的油嘴头。

(5) 油泵柱塞副严重磨损, 柱塞下行时, 空气从柱塞下端渗入油腔。

防止措施:更换柱塞副。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2

1)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

角焊缝的K值不等—一般发生在角平焊,也称偏下。偏下或焊缝没有圆滑过渡会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焊接裂纹。焊条角度问题,应该考虑铁水瘦重力影响问题。许多教授在编写教材注重理论性而忽略实用性。焊条角度适当上抬,48/42度合适。另外,在K值要求较大时,尽量采用斜圆圈型运条方法。

焊缝宽窄不一致:一是运条速度不均匀,忽快忽慢所致;二是坡口宽度不均匀,焊接时没有进行调整。三是在熔池边缘停留时间不均匀。所以焊接时焊接速度均匀、考虑坡口宽度、熔池边缘停留时间合适。

焊缝高低不一致:与焊接速度不均匀有关外,与弧长变化有关。所以采用均匀的焊接速度、保持一定的弧长,是防止焊缝高低不一致的有效措施。

弧坑:息弧时过快。与焊接电流过大、收弧方法不当有关。平焊缝可以采用多种收弧方法,例如回焊法、画圈法、反复息弧法。立对接、立角焊采用反复息弧法,减小焊接电流法。

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在凸起时应力集中,产生裂纹;在焊缝尺寸不足时,降低承载能力;所以在焊接前尽量预防,在焊接中尽量防止,在焊接以后及时修补,保证焊缝尺寸符合施工图纸要求。2)夹渣

夹渣是非金属化合物在焊接熔池冷却没有及时上浮而被封闭在焊缝内,所以与清渣不够、打底层、填充层的成型太差、焊条角度没有进行调整而及时对准坡口两个死角,焊接速度过快、焊接电流过小、非正规的运条方法,没有分清铁水与熔渣,保持熔池的净化氛围。平对接采用合适推渣动作,分清铁水与熔池,焊条角度特别重要。

最容易产生夹渣的部位是:平对接各层、填充层与打底层结合部的两个死角,横对接打底层、填充层的最上部的夹角,仰对接的坡口边缘。实际就是焊缝成型没有实现略凹、或平,而特别容易形成过凸的成型所致。

夹渣降低焊缝有效截面使用性能,容易产生裂纹等其他缺陷,影响焊缝的致密性。

3)未焊透与未熔合

未焊透一般产生在坡口根部,与埋弧焊偏丝、焊接电流过小、焊接速度快、坡口角度过小、反面清根不彻底。未熔合一般产生在坡口边缘,与电弧在坡口边缘停留时间短、清渣不够、焊接电流过小、焊接速度过快有关。未焊透在X光底片上呈现一道黑直线,未熔合表现为断续的黑直线。

未焊透与未熔合都是不能允许的焊接缺陷,降低结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冲击载荷、动载荷作用下会产生结构断裂。4)咬边与漏边

如果焊接电弧在坡口边缘停留时间过少而没有及时进行铁水的补充,留下的缺口就是咬边。所以焊接电弧一定在坡口边缘多做停留,焊接电流适当减少、焊条角度随焊条摆动而正确调整,让焊接电弧轴线始终对准坡口两边的夹角,特别是盖面层非常重要。

如果焊接电弧没有到达坡口边缘,焊缝容易产生不是咬边而是漏边。所以防止漏边产生最重要的是焊接电弧一定过坡口边1-2mm,稍作停留,防止咬边产生。5)气孔的种类、产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定义:气孔是焊接熔池凝固时没有及时析出而残留在焊缝中形成的空穴。类型:一般容易产生氢气孔、氮气孔、co气孔。单个气孔、密集气孔、链状气孔、缩孔等类型

气孔的判别:H气孔一般产生在焊缝表面,断面为旋涡状,表面为喇叭型,CO气孔沿结晶方向分布。N气孔分布焊缝表面,蜂窝状出现。

原因与防止措施:焊条种类不同,产生气孔倾向不同,碱性焊条容易产生气孔,特别是对油、锈、水敏感,焊条要进行烘干,保温2小时,一次领用量不超过4小时,采用保温桶。焊缝与坡口要求打磨干净,短弧焊接,引弧与息弧特别注意避免气孔产生。

焊接方法不同注意气孔产生类型不同。CO2焊经常产生的N CO H 气孔,但是最容易产生的是N气孔。气焊容易产生CO气孔。与气体流量、气体纯度、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等有关。埋弧焊容易产生气孔与焊接速度有关。

缩孔是息弧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气孔,与收弧速度过快熔池失去保护形成。特别是海上平台焊接用焊条容易产生。采用清理坡口与焊缝、焊接电流合适、短弧、采用反复息弧法,而且采用较快的频率才能防止。6)裂纹

焊接裂纹是焊缝中不能允许的焊接缺陷。可分为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与层状撕裂等。

热裂纹与冷裂纹的不同之处:产生的时间与部位不同:热裂纹一般产生在焊接过程中,焊道上,冷裂纹一般产生在焊接以后,乃至数年,焊道到母材延伸。形成形状与颜色不同:热裂纹一般是沿晶间开裂呈锯齿形,有氧化色彩;冷裂纹是沿晶间与晶内开裂,呈曲折形状,没有氧化色彩,呈现金属光泽。

裂纹产生与金属种类有关:一般低碳钢不容易产生裂纹,包括热裂纹与冷裂纹。低合金高强度钢容易产生冷裂纹,对热裂纹敏感性小。不锈钢恰恰相反,特别容易产生热裂纹,而对冷裂纹敏感性小。裂纹产生与金属焊接性有关。金属焊接性越好,越不容易产生裂纹。焊接性越差,容易产生裂纹。例如铸铁、铜合金。防止方法:针对不同的金属焊接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工艺措施。例如焊接Q345采用合适焊接线能量、预热、保持层间温度、焊后热处理等措施防止冷裂纹产生;而在焊接不锈钢时,则采用限制焊接电流等焊接工艺规范,采用小摆动、控制层间温度,采用退火焊道布置、敲击、防止弧坑裂纹与结晶裂纹。一般来说防止热裂纹的措施是:采用含硫量≤0.030% 含碳量≤0.15% 含锰量≤2.5%的、加入TI LV 的变质剂、形成双相组织的焊丝与焊条;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焊缝成型系数,合理的焊接顺序与方向,采用小电流与多层多道焊等工艺措施,采用预热与缓冷等减少焊接应力的方法。

防止冷裂纹的措施是:选用低氢型焊条、防止焊条受潮、清理焊接坡口的杂质,减少氢的来源;采用预热、控制层间温度、后热、焊后热处理、合理的装焊顺序和焊接方向。改善焊接结构的应力状态。

防止再热裂纹措施:选用低强度高塑性焊条、适当提高线能量、采用较高预热温度、合理选择消除应力处理温度,避免600度敏感温度,减少咬边等焊接缺陷。

焊接成本包括焊接设备的折旧、维修等费用。由于该费用很少,故未予考虑。

各种焊接数据的计算公式为:

焊材消耗量=需要金属量÷综合熔敷效率 焊材费用=焊材消耗量×焊材单价

燃弧时间=需要金属量÷熔敷速度

气体费用=气体流量×燃弧时间×气体单价

总作业时间=燃弧时间+其它时间

工资费用=总作业时间×工资单价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3

关键词:梯度;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分化客观原因;防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2(S)-0021-2

每个物理教师刚接高一时都有自己美好的设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学好物理。然而,不管教师如何努力,甚至费尽心机,不久就会发现,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不尽如人意,“物理难学”,呼声四起,到高一结束时,便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造成高一物理难学和引起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除学科本身的特点外,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分析总结,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对策。

1 初、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梯度过大,是造成分化的客观原因

1.1 教材的梯度

初中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读懂。

1.2 研究方法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学生易于接受。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涉及研究对象的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1.3 运用数学知识的梯度

初中物理在数学上只需用到代数的四则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矢量运算;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

1.4 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高中物理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学习上存在很大的思维障碍。

1.5 习题难度的梯度

初中物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一般都只需直观判断或只用一个公式求解,而且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容易计算。高中物理习题,一般都是几个物理过程,解题需要通过发散分析,弄清物理过程,逻辑推理,才能建立方程组求解,而且题型花样翻新多、过程复杂、数字大、不易计算。

2 防止高一学生由于初、高中教学要求梯度过大这一客观原因造成学习物理分化的对策

2.1 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因材(才)施教,把握教学深度,为防止分化降低“台阶”

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了解学生当前的物理认知水平,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和学生认识能力上的衔接,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高一知识与初中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的物理意义,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2 培养习惯,规范解题过程,是防止分化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一物理的前提,高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跃回答问题、课后先复习后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和规范化解题的习惯。

2.3 注重指导学法,培养技能,为防止分化打好基础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学好物理。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好受力分析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从第一堂课起,有意识地培养这三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如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受力分析方法,应使学生养成“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力”的分析顺序,并对每一个力都要有找到施力物体的习惯,找施力物体是为了防止添力,有序分析是为了防止漏力。引导学生抛弃初中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高中的物理概念,公式,规律要理解记忆,知道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并结合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养成正规的解题步骤,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教育学生要注重基础,少做难题、怪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了,就能灵活地处理各种类型的题目。

2.4 培养能力,重视思维的基本方法,为防止分化扫除障碍

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也就是思维的障碍,平时我们向学生介绍某个物理量时,一般要介绍它的物理意义、定义和量值,即定义它的大小的公式、是标量还是矢量、单位及注意事项等等。其中以介绍物理意义为起点和重点,教给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必须仔细挑选所要介绍的客观现象,使之能够从中明白地抽象出所要说明的物理概念。其次,所选取的对象必须形象、直观为学生所熟悉。再者,为引人同一概念所选取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关性。

2.5 逐步进行理想化思想熏陶,为跨上台阶减缓梯度

初、高中物理在处理问题时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初中物理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对其进行研究,而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理想化,即“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的建立。高一学生接触到的质点、简谐运动、单摆等都是理想化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度直线运动、匀速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等都是理想化过程。高一学生由于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差,使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的建立遇到了困难。为了使学生掌握这种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第一应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和模型的事实根据及过程,知道它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如建立“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引入质点是为了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特征,而忽略物体具有大小这一次要因素。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物体可看作质点(大小可忽略),什么情况下不能看作质点。第二,应使学生学会把实际的物体或过程与学过的模型或过程中的转化,这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总之,导致高一物理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研究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困难及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研究高一物理教学要求和方法特点,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和指导方法,加强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防止分化和搞好高一物理教学的关键,也为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P11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乔际平等:《物理学习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段金梅 武建树:《物理教学心理学》 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10月.

草莓异常果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篇4

1 常见异常果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凸起果

草莓开花结果期间 (1) 土壤缺水; (2) 环境高温; (3) 果面受光照强度与时间不一; (4) 植株长势差。

1.2 聚合果 (鸡冠状果)

(1) 草莓花芽分化期间氮素营养过剩; (2) 花芽分化前光照不足。

1.3 肥胖果

在顶花序果实开始肥大到收获高峰期之间追肥过多, 氮素营养过剩。

1.4 畸形果

(1) 品种本身花粉发芽力较弱; (2) 花期遇低温或水分过多或药害, 或病虫为害等不良环境因素, 导致花粉受精不完全。

2 防止异常果产生的措施

2.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如宝交1号、照香等一些植株长势旺、花粉发芽力及抗病虫能力较强的品种。

2.2 品种配置要得当

草莓是自花授粉结果。但异花授粉能明显提高花粉受精率, 因此在一个草莓园中主栽品种之间, 可再套栽2~3个不同品种。注意每2个品种相距不宜超过25m。

2.3 采用合理的畦面走向

畦面南北走向有利于减小草莓光照强度差, 使果实表面受热较均匀, 发育膨大较一致。

2.4 加强草莓开花结果期的田间管理

农药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止对策 篇5

农药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止对策

摘要:近年来,农药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破坏了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通过对农药污染现状的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作 者:邢秋格    Xing Qiu-ge  作者单位:柏乡县职教中心,河北,柏乡,055450 期 刊:河北林业科技   Journal: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592 关键词:农药    应用    残留    污染    对策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篇6

关键词:玉米;倒伏;防治措施

玉米倒伏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种植过程中由于栽培措施不合理,在加上遇上多暴风雨天气,容易造成玉米出现倒伏现象。玉米倒伏的方式有三种:茎倒、根倒及茎折。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造成地块减产10%-20%;中度倒伏造成减产30%-40%;重度倒伏造成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茎折,其次是根倒,茎倒对产量的影响最轻。

1 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

1.1 选用品种不当 目前各地市场上有上百个品种,有的品种抗倒性差,当把其作为主栽品种时就容易发生倒伏;有的品种不抗病虫害或抗病虫害能力差,使其抗倒能力减弱,也易发生倒伏。

1.2 种植密度不合理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密度过大就容易造成倒伏。在玉米播种和玉米定苗时,不能做到因地适宜,因品种制宜而保留适宜的种植密度,造成密度过大,群体内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导致茎秆纤细,其硬度和韧性降低,穗位升高,遇暴风雨时而发生倒伏。

根据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是玉米超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体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在灌浆成熟期间。据估计,每年玉米茎秆倒伏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5%~25%左右。

1.3 田间管理措施不当 施底肥时不使用配方肥,且氮肥用量过多,造成玉米营养失衡,玉米生长过快,植株过高,茎秆细长,而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遇暴风雨时玉米易发生倒伏。在玉米生长期间追施肥料时,肥料离根茎部过近,将根的基部烧断,使支持根(气生根)的数量减少,导致根的支持作用降低而发生倒伏。追肥时施入地表过浅,造成玉米根下扎迟缓,使玉米根系不发达而发生倒伏。大多数农民在玉米追肥采取一次性追肥,不采用二次追肥,这样在玉米生长后期非常容易出现脱肥现象,使玉米植株过早的衰老造成

倒伏。

不采取宽窄行种植;没有采取生根粉拌种等措施;在玉米生长时不能合理的施肥浇水,使玉米不茁壮地生长;发生病虫害时不能及时防治,使玉米抵抗力降低;不喷施玉米矮壮素等,这都将导致玉米发生倒伏。

2 防止玉米倒伏的有效措施

2.1 选用抗倒品种 选用植株偏矮,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茎秆韧性强的品种。

2.2 合理的密度 合理密植要因地适宜,因品种制宜,一般应按品种说明书上的密度种植,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种植密度,才能保证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因通风不良造成玉米茎秆过细而造成玉米倒伏。

2.3 采用宽窄行种植 采用宽窄行种植即可增加玉米的产量又可有效地防止玉米倒伏。宽行75-80cm,窄行35-40cm,可发挥边行优势,改善田间条件,形成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可增加密度10%,明显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改善田间小气候。

2.4 采取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采用机械播种覆土深度一致,有利于苗全、苗齐。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增加玉米表层根的数量,且主根发达。保护性耕作中采用的深松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因此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强抗倒伏能力。

2.5 播前晒种、拌种增强抗病和生根能力 晒种杀死粘附于种子上的病菌和虫卵,可以降低种子的含水量,使其吸水能力增强,播后能很快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發芽快,出苗齐。 玉米晒种应选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晴天进行,将种子薄薄地摊在干燥的苇席上,连续暴晒2-3天。避免在水泥地、沥青地、铁板等上晾晒,以免烫伤种子。晒种后结合使用药剂和生根剂拌种,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和发根能力,从而提高玉米的抗倒能力。

2.6 加强肥水管理 施底肥时使用配方肥,因地制宜增施磷肥、钾肥的使用量,同时增施农家肥;追肥时要深施,并距植株根茎部7-10厘米,避免烧根和根系发育不良;在玉米苗期底墒充足的情况下,控制灌水,进行蹲苗,蹲苗时应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干不蹲湿”的原则,时间应从出苗开始到拔节前结束,套种玉米苗势弱,一般不进行蹲苗;雨水过多的地区,应注意排涝通气。

2.7 喷施玉米矮壮素 在玉米生长的心叶末期(抽雄前7天左右),用矮壮素喷洒植株顶部,可抑制植株顶部生长,降低株高15厘米左右,从而降低风的作用力,达到抗倒的目的。

2.8 病虫害的防治 及时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粘虫等病虫害,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3 补救措施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7

关键词:种茧,死蛹,防止措施

桑蚕良种繁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后期死蛹现象, 即种茧调查以后发生的死蛹, 严重影响蚕种的产量和质量, 降低蚕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 阻碍了蚕种生产单位的发展。近年来, 我站有个别批次后期死蛹发病率特别高, 有个别农户的种茧发生30%~40%的死蛹。对蚕种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结果是“丰产不丰收”。

1 产生后期死蛹原因

1.1 桑叶质量差

桑叶是蚕儿惟一的营养来源, 桑叶质量差是引起蚕体体质虚弱的主要原因, 而桑园的管理是保证桑叶质量的关键。近年来, 大部分原蚕区蚕农对桑园管理比较粗放, 桑园用肥以化肥为主, 很少施有机肥, 个别蚕农只用尿素, 更有甚者施用碳氨。导致桑叶虽然大但叶薄, 干物质少质量差, 蚕儿容易造成“虚胖”, 营养不良。

1.2 饲养技术粗放

1.2.1 桑叶采摘和储存不合理。养蚕期采喂露水叶, 大蚕期采喂过嫩叶。桑叶储存时不勤翻, 储存太久发酵。

1.2.2 养蚕期除沙次数少, 蚕沙在蚕座上堆积太厚, 造成蚕座发热, 病菌大量繁殖。

1.2.3 在给蚕添食抗菌物质的时候, 适度掌握不好, 添食的桑叶过湿, 给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机会。

1.3 种茧保护环境不良

对蔟中保护技术不重视, 管理粗放, 对种茧保护的温湿度, 不能人为调节到合理的适温适湿范围, 致使种茧在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环境下发育不正常。

1.4 人为操作因素

1.4.1采茧操作不当。一是采茧过早, 蛹体偏嫩, 极易伤及蚕蛹;二是在采茧过程中, 不是轻采轻放, 而是重采重放, 蛹体易受到伤害, 轻者生理器官受损, 重者死亡。

1.4.2 削茧鉴蛹的操作过于粗放。将蚕蛹削伤或鉴蛹过程将蛹体弄伤, 从而增加后期死蛹的概率。

2 避免后期死蛹的应对措施

为了防止在桑蚕良种繁育过程中后期死蛹的产生, 提高蚕种的质量和产量, 应采取如下措施:

2.1 加强桑园培肥管理

2.1.1 桑园施肥应该以有机肥为主, 标准是:

每年冬伐后每667m2施用农家肥500~1 000kg (经堆沤) , 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100kg;夏伐后每667m2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100kg, 尿素15kg, 才能确保桑叶高产优质。

2.1.2 及时杀灭桑园病虫害。

桑园虫害不及时杀灭, 一是桑园极易受害, 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二是野外昆虫危害桑叶后, 再通过食下感染蚕儿, 造成蚕病发生。因此, 每半年桑园伐条后用1 000倍的甲胺磷等剧毒农药喷洒桑园进行封园杀虫1次;伐条后桑树长到30cm时再用1 000倍的乐果+敌敌畏药液喷洒1次, 以后每批蚕上蔟后第2d用1 000倍的乐果+敌敌畏药液喷洒1次。

2.2 精心饲养, 确保良桑饱食, 增强蚕儿体质

2.2.1 合理采叶和储存桑叶, 保证桑叶质量。不采湿叶、过老过嫩叶, 杜绝采露水叶;储叶室内的桑叶每次喂蚕前要先翻10min后再喂蚕;储存桑叶时杜绝给桑叶洒水。

2.2.2 合理扩座。蚕座的疏密是确保蚕儿饱食的前提之一。一般1头蚕应该要有3头蚕的活动空间, 5龄期1m2蚕座放300~350头蚕较适宜。

2.2.3 勤除沙, 保证蚕座干燥。大蚕期一般4龄眠除1次, 5龄起除1次, 5龄第3d除沙1次。

2.3 加强蔟中管理

蚕农往往注重养蚕期的管理而忽视了蔟中管理。蚕儿上蔟后一是要及时清除蚕粪;二是保持上蔟室的通风, 如遇到极端气候必须采用如加温排湿或风扇降温等措施, 保持上蔟室温度在24~27℃;三是要及时摆好蔟具, 保持蔟具通风, 防止焖焗蚕儿 (蚕蛹) 。

2.4 加强种茧保护, 合理进行温湿度的调节

2.4.1 合理调节铺蛹室温湿度。

温湿度是环境因素中对蛹体发育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般以26℃为中心, 24~27℃为调节范围, 尽量避免30℃以上的高温和24℃以下的低温。湿度以80%为中心, 前期偏干, 后期偏湿, 特别是削茧后干湿差以1.5~2℃为好。种茧保护中, 仍然应注意开门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防止焗热。

2.4.2 合理调节铺蛹室光线。

光线对蛹体的生理影响较小, 但强光刺激会促使蛹的尾部旋动, 易擦伤蛹体, 容易增加后期死蛹, 种茧保护尽量维持自然明暗, 夜间力求避免光照。

2.5 精心操作, 避免人为伤害

2.5.1 适时采茧, 轻采轻放。

一般蛹复眼着色为采茧适时, 采茧时必须动作轻快。采好的茧放在干净晒干的蚕箔里, 一个蚕箔放鲜茧2~2.5kg, 厚度不能超过5cm, 卖茧时要用箩筐装茧, 严禁用蛇皮袋或塑料袋装茧, 要现装现售, 防止蚕茧闷热。

2.5.2 做好种茧收购安排工作。

一要避免高温时段收茧, 在高温季节时, 宜在早晚温度低时进行, 特别是有的原蚕点距制种点较远, 在收购运输途中易受到高温的冲击或产生蒸热;二是适量装茧, 装茧的数量不能超过容量的3/4, 避免蒸热;三是及时卸茧。收茧前安排好种茧保护室, 种茧到场后, 及时组织劳力卸茧, 定量平摊入蚕匾中保护。

2.6 加强削茧鉴蛹管理工作, 保证少伤蛹体

2.6.1 适时削茧鉴蛹。

一般在复眼着色后进行削茧鉴蛹, 以见苗蛾鉴蛹结束为宜。如果对交蛾调节适当, 劳力充足, 可以推迟到触角着色进行。因为, 削蛹过早, 蛹体嫩, 受伤感染病菌的机会多, 后期死蛹增加。且裸蛹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 裸蛹保护时间越久, 羽化率越低 (初步观察, 每早削茧1d, 增加后期死蛹率1%~2%) 。

2.6.2 严格削茧规程, 杜绝伤害蚕蛹和二次感染蚕蛹。

削茧必须严格遵守“一削、二倒、三轻放”规程, 杜绝将死蛹 (尤其是脓病水蛹) 倒到健康蛹内。一是防止削茧动作用力过猛损伤蚕蛹;二是杜绝病蚕蛹污染健康蚕蛹引起二次感染而产生后期死蛹。鉴别前先选净不良蛹, 鉴别时仍禁止蚕蛹滚动, 碰撞挤压。

2.6.3 适量铺蛹。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8

关键词:锅炉,氧化皮脱落,超温

1 氧化皮的脱落

在机组运行期间, 过热器管和再热器管表面氧化层会逐渐增厚。当管壁超温时, 过热器管和再热器管表面氧化层会迅速增厚, 由双层结构变成多层结构。当氧化皮增长到一定的厚度时, 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就会出现氧化皮的脱落现象。

2 氧化皮的危害

1) 氧化皮堵塞管道, 引起相应的受热面管璧金属超温, 最终导致机组强迫停机。2) 长期的氧化皮脱落, 使管壁变薄, 强度变差, 直至爆管。3)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主蒸汽管道及再热蒸汽管道内剥落下来的氧化皮, 是坚硬的固体颗粒, 严重损伤汽轮机通流部分高/中压级的喷嘴、动叶片及主汽阀、旁路阀等, 导致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降低, 损伤严重时甚至必须更换叶片。4) 检修周期缩短, 维护费用上升。5) 一些机组为了减缓氧化皮剥落, 采用降参数运行, 牺牲了机组的效率。6) 上述各种情况导致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均大幅度降低。

3 机组启停过程中防止锅炉氧化皮剥落、超温爆管技术措施

结合青山350MW锅炉特性, 介绍机组启停过程中防止锅炉氧化皮剥落、超温爆管的技术措施

3.1 机组启动阶段运行控制措施

1) 机组启动各阶段, 凝水、给水、炉水品质必须符合《集控运行规程》规定。在具备条件时, 应提前投入除氧器加热, 尽可能保持较高给水温度, 上水速度60~100T/H, 冷态上水温度一般控制在30~70℃。夏季上水时间不小于2小时, 冬季上水时间不小于4小时。

2) 锅炉热态启动时, 应根据水冷壁和启动分离器内介质温度和金属温度严格控制上水流量<200T/H, 推荐上水流量50~70T/H。当启动分离器前受热面金属温度和水温下降速度不高于2℃/min, 水冷壁范围内受热面金属温度偏差不超过50℃可适当加快上水速度。

3) 锅炉点火后, 任何情况下 (包括锅炉极热态启动) 必须保证流经水冷壁炉水流量≮260T/h。升温升压速度过快会导致氧化皮的大量脱落, 造成受热面过热爆管, 因此, 启动过程应严格控制升温升压速度。

4) 主汽升温率按1℃/m in控制, 不超过1.5℃/m in;升压率按0.05MPa/m in控制, 不超过0.1MPa/m in。

5) 锅炉点火初期, 燃料量应缓慢增加, 要控制总燃料量不超过15t/h, 保证炉膛出口烟温探针不超过540℃。当高低旁开启后, 蒸汽流量建立起来后, 可逐步加大燃料量, 烟气温度升高至560℃时, 退出炉膛出口烟温探针。

6) 点火前锅炉尾部烟道环形集箱疏水电动阀、中隔墙下集箱疏水电动阀、屏过出口集箱疏水电动阀、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疏水阀必须开启, 以便于升温升压过程中将蛇形管内积水及时排净。当主汽压力为2~3MPa时, 关闭尾部烟道环形集箱疏水电动阀、中隔墙下集箱疏水电动阀、冷再入口疏水疏水阀;当汽机准备冲转前关闭屏过出口集箱疏水电动阀。

7) 启动过程中主汽温度的调节优先采用锅炉燃料量和风量并配合给水量和汽机旁路系统来进行调节。启动过程中由于蒸汽流量小, 汽温延迟大, 因此汽温的调整应提前控制, 减温水门和烟气调温挡板注意不要猛开、猛关, 要根据汽温偏离的大小及减温器后温度变化情况平稳地对蒸汽温度进行调节, 避免汽温大幅波动。尽量不使用减温水。

8) 锅炉冷态启动时, 主再热蒸汽温度应符合《集控运行规程》汽轮机启动曲线要求, 重点防止汽温偏高, 大量投用减温水。在锅炉热态冲洗、升温升压和汽机冲转、暖机过程中, 应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高低压旁路开度和锅炉热负荷, 提高锅炉蒸发量和蒸汽流通流量, 以稳定蒸汽温度。必要时, 汽机冲转前主蒸汽压力可按照4.0~6.0MPa控制。

9) 锅炉点火直至机组并网前, 严格控制炉膛出口烟温<560℃。

10) 机组并网至负荷升至50%投入AGC期间, 机组负荷变化率按照1%/min控制。机组升压速率在0.05MPa/min~0.15MPa/min之间, 机组并列后的温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5℃/min。

11) 机组并网后一周内, 应尽可能维持高负荷运行, 清扫管内残存的氧化皮。主再热汽温降温运行一周 (561℃) 后按2℃/天升至定值571℃。

12) 锅炉热态启动过程中, 为防止受热面金属温度降低, 锅炉风烟系统要与其他系统同步启动。风烟系统启动后, 炉膛通风量按35% (420T/H) 控制, 在完成锅炉吹扫后立即点火, 点火后要尽快投入燃料量, 控制屏过、末过、末再的温升率5~6℃/min, 重点防止锅炉金属温度降低。

3.2锅炉停运阶段控制措施

氧化皮一般更容易在降温过程中发生剥落, 在350℃附近发生剧烈剥落。由于停炉过程及停炉后的冷却对氧化皮的脱落有着重大影响, 因此要控制好降负荷和降温降压速度, 具体措施为:1) 停机方式应尽量采取滑停方式。2) 负荷在50%BMCR负荷以下, 降负荷速率控制在1~3MW/min。3) 滑压停机过程中, 调整燃料变化率、减温水量和烟气挡板, 控制主汽压力降压速度<0.05~0.1MPa/min;主、再热汽温度降温速度<1.5℃/min。保证主再热蒸汽温度至少有50℃的过热度。每降低30℃, 保持稳定10min。4) 停机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减温水的投用, 如必须使用减温水时, 则要以投用减温水以一级减温水为主。5) 滑停过程中, 当CCS投入时, 机组滑压运行 (压力变化率<0.3MPa/m in) 。CCS退出后, 手动调整锅炉压力时, 压力变化率<0.05MPa/m in。6) 停机过程中负荷变化率按照<3.5MW/m in。7) 锅炉熄火后, 以>30%的风量进行锅炉吹扫10分钟。锅炉吹扫完毕后, 停运送、引风机, 严密关闭再热蒸汽温度调节挡板和各烟风挡板。维持炉底水封进行闷炉。8) 锅炉放水前, 不进行锅炉的自然通风工作。9) 若因检修工作需要加快降温降压速度, 则在应闷炉18小时后或锅炉过热器出口烟气温度<120℃时, 经领导许可后, 打开送、引风机进出口挡板, 锅炉自然通风冷却, 破坏炉底水封。在具备条件时, 推荐闷炉36小时以上。10) 若无检修需要, 停炉后禁止强制通风。任何情况下, 熄火至强制通风时间不少于18小时。锅炉进行强制通风时, 应启动单侧引送风机、控制总风量<10%。11) 锅炉自然冷却过程中, 应控制水冷壁降温速度≤0.25℃/min;锅炉快冷期间, 水冷壁金属温度下降速度≤0.5℃/min。12) 锅炉熄火后, 控制和调整高旁前及主汽门前疏水阀, 控制锅炉压力下降速率≯0.3MPa/min。

参考文献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9

运行中锅炉炉膛内燃烧中心的温度可高达1500~1600%:以上, 在此温度下, 煤粉灰多处于熔化状态。设计合理的炉膛具有必要的冷却能力。使炉烟在接近炉膛出口或水冷壁附近时降到灰的软化温度以下。这时。燃烧中心的熔灰在接近水冷壁或炉膛出口时已凝结为固态灰, 不会粘附在受热面上形成渣。但是, 如果炉膛设计的冷却能力不够, 或者运行操作不当, 使燃烧中心偏斜, 以及超负荷运行等, 则会使水冷壁附近的烟温过高。在此过高的温度下, 熔灰凝固不了, 碰到水冷壁上就会粘结成渣。水冷壁上一旦形成渣膜。进一步降低了水冷壁对烟气的冷却能力, 使后来的熔渣更容易粘结其上,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 使渣层迅速加厚。同时渣层外的烟温迅速升高。当此烟温升高到灰熔化温度及以上时。再来的熔渣不再在渣层上凝结而会沿渣层表面向下流动。使结渣面积迅速向下扩大。结渣过程是一个自动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 炉膛结渣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许多危害。

炉膛结渣会增大水冷壁的传热阻力。减少水冷壁的吸热量, 造成炉膛出口温度升高。严重时, 由于超温, 要降负荷运行。

被渣块覆盖的水冷壁管, 受热强度减弱, 使水循环速度降低。正常的水循环被破坏, 有可能造成水冷壁爆管事故。

当在燃烧器喷口结渣时, 一、二次风气流常常不能按设计流速正常喷射, 致使炉内粉、风、烟不能均匀分布混合, 使燃烧切圆不能完善的形成。一次风喷口结渣, 造成一次风阻力增大, 易引起一次风管堵塞。

炉膛受热面大面积发生结渣, 大渣块一旦脱落, 容易打坏冷灰斗的水冷壁管。我国曾发生过600MW机组锅炉炉膛焦渣脱落引发炉膛爆炸事故。

2 防止结渣的原则

影响炉膛结渣主要有3点关键的因素: (1) 燃料的灰熔点; (2) 烟气的温度高于灰熔点。灰渣呈熔融状态; (3) 这样的气流只有冲刷受热面时。才会造成结渣。因此, 防止炉膛结渣的措施原则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燃料的灰熔点主要取决于燃料中灰分的成分组成。灰熔点低、灰分高或发热量高的煤容易发生炉内结渣, 运行时必须充分注意。

燃料的灰熔点还会由于炉内的还原性气氛而下降, 而炉内还原性气氛是不可避免的, 这可以通过设法在受热面附近人为制造氧化气氛以减轻灰熔点降低倾向。

当炉膛中烟气的温度很高时, 例如燃烧器区域, 一定要避免火焰直接冲刷受热面。

对易受到烟气冲刷的受热面部位, 例如炉膛上部分隔屏式过热器区域, 要适当控制该处的烟气温度;当烟气冲刷受热面不可避免, 例如烟气离开炉膛进入对流烟道时。应保证炉膛出口烟温低于燃料的灰熔点。

运行中要经常、及时地吹灰打渣, 清洁水冷壁受热面。防止结渣现象积累加重。

3 运行中防止炉膛结渣的方法

3.1 加强燃料管理

保证按设计煤种运行是电厂锅炉保持良好运行性能的关键因素, 由于每台锅炉及其辅助设备都是依据一定煤质特性设计的。所以只有燃用与设计煤质相近的煤, 才能保证其安全经济运行。但是由于当前煤炭供应市场的紧张, 很多电站入厂煤质不符合设计要求, 且煤炭种类复杂多样。因此, 要加强煤场存煤管理, 应设法将不同煤质进行分堆存放。当煤质不符合要求时, 应根据不同煤质特性和数量进行配煤。以保证锅炉在燃用与设计煤质相近。燃料化验部门除了及时准确地提供入炉煤的工业分析外, 还应提供混煤的灰熔点。由于各种煤所含的矿物质不同, 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的共熔体, 使混煤煤灰的熔融性发生变化。因此, 必须通过试验对不同配比混煤煤灰的熔融特性进行测定。建立合理的配煤方案, 提供入炉煤的灰熔点, 供运行人员参考。

3.2 建立完善的燃烧调整试验制度

通过燃烧调整试验建立在不同工况下合理的燃烧工况, 并制定成相应的运行调整措施, 提供合理的运行方案。燃烧调整试验的目的是使锅炉在最佳工况下运行。其内容应包括:

制定锅炉在不同负荷下最佳工况运行的操作卡。确定不同负荷下燃烧器及磨煤机的投运方式, 防止燃烧器区域热负荷过于集中;确定锅炉不投油稳燃的最低负荷。

确定煤粉经济细度;保证各支燃烧器热功率尽量相等, 且煤粉浓度尽量均匀。

确定摆动式燃烧器允许摆动的范围, 避免火焰中心上移造成屏区结渣, 或火焰中心下移导致炉膛底部热负荷升高和火焰直接冲刷冷灰斗。

确定不同负荷下的最佳过剩空气系数, 调整一、二次风率、风速和风煤配比, 以及燃料风、辅助风的配比等, 使煤粉燃烧良好而不在炉壁附近产生还原性气氛, 避免火焰偏斜直接冲刷炉壁等等。锅炉的运行和操作, 必须严格按运行规程的规定和燃烧调整试验结果进行。

3.3 加强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检查、维护与调整

由于入炉煤煤质的多变和不稳定, 以及锅炉燃烧的复杂性, 炉膛结渣也存在众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因此, 要通过加强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检查、维护和调整, 对炉膛结渣做到早发现, 早处理。

锅炉运行中要经常进行检查。通过炉膛看火孔, 观察炉膛内火焰的着火情况, 火焰的着火颜色, 火焰的充满度, 着火气流是否有冲刷炉墙现象, 炉墙表面和喷燃器出口是否有大面积结渣情况出现。发现有结渣, 应及时予以清除。

运行中应严格控制炉膛出口烟温, 保证炉膛出口烟温不超过设计值, 如经过多方调整, 烟温仍高于设计值, 应进行降负荷处理。

运行中应密切监视过热器和再热器汽温的变化, 总结变化规律。与近期情况进行对比。如发现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异常升高, 减温水用量明显增大, 燃烧器摆角向下发展, 过热器和再热器管壁温度有超温现象, 应进行分析, 加强炉膛吹灰, 降低炉膛热负荷。如调整无效, 应实施停炉处理。

加强运行中的吹灰和除渣。锅炉受热面吹灰器必须完善投用。运行时必须严格按运行规程对各受热面进行吹灰。运行人员要加强吹灰器的现场检查, 发现吹灰器因泄漏或卡涩故障或程控失灵, 应立即手工操作退出, 避免吹坏炉管和烧坏吹灰器。炉除值班人员应加强对渣斗情况的监视和分析, 保证及时进行放渣, 避免灰渣堆积, 引起灰斗结渣。保证及时进行放渣, 避免灰渣堆积, 引起灰斗结渣。

炉渣值班人员要注意倾听是否有渣块碰撞渣斗异音, 注意观察渣斗水封水是否有突然的外溢现象, 发现情况应进行及时汇报。

对于带基本负荷的锅炉, 应定期利用用电低谷时间, 进行降负荷掉渣。此过程中应控制好降负荷速率, 并及时投油稳燃, 防止因掉焦扰动引起炉膛灭火事故。

锅炉停炉期间, 检修人员应进炉进行检查水冷壁受热面结渣情况, 记录结渣情况, 并进行清渣。同时, 要利用停炉时间, 对受热面进行全面的冲洗, 保证受热面管材表面的光洁度。降低炉灰粘附系数, 减少结渣现象的发生。

应定期利用锅炉大、小修时间, 进行炉膛空气动力场试验。保证炉内气流充满度好。涡流停滞区小, 火炬不直接和炉墙冲刷。

4 结束语

锅炉的运行和操作必须严格按运行规程的规定行, 加强运行分析工作, 加强日常运行和维修管理、监督, 提高运行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水平。

摘要:通过做好运行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利用燃烧调整试验建立合理的燃烧工况, 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调整措施。本文分析了电厂锅炉运行中炉内结渣产生的原因及结渣的危害, 探讨了运行中防止炉膛结渣的方法。

关键词:电厂,锅炉运行,炉内结渣,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晓, 郑永利.锅炉受热面结渣的危害与预防[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4-06-30.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10

关键词: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症状,产生原因,防止对策,江苏丰县,2010年

玉米是丰县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每年种植面积约4万hm2。玉米田除草是玉米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措施, 能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了生产率。但玉米田除草剂连续多年大量使用, 其药害问题时有发生, 除草剂药害屡见不鲜, 农户反映非常强烈[1]。据统计, 丰县玉米田化学除草剂应用面积达99%以上。2010年全县发生药害面积约200 hm2, 受害田块中受害株率2%~15%, 重的高达30%以上, 平均产量损失6%左右, 重的达20%, 个别田块甚至绝收。为确保丰县玉米生产安全, 笔者于2010年对玉米除草剂药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分析造成药害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主要症状

一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主要有二甲四氯、2, 4-D丁酯。2010年这类除草剂造成的危害最为普遍, 而且程度较重。轻者受害处失绿, 出现坏死点, 局部干枯, 叶茎轻微皱缩弯曲, 根系发育不良等, 但危险期短, 植株一般10 d左右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影响产量。重者植株严重畸形, 如:茎基部产生肿瘤, 心叶包茎, 茎叶卷曲、畸形, 心叶呈马鞭或葱状不能抽雄, 也就是拧心, 生长点坏死、茎横倒且脆而易断, 根系不发达, 根短量少, 侧根生长不规则, 且危害期长, 导致植株生长停滞, 严重矮化、黄化并逐渐枯死, 对产量影响极大。二是黄酰脲类除草剂。主要有烟嘧磺隆、甲磺隆、氯磺隆。用其做茎叶处理 (主要有烟嘧磺隆) 受害症状表现为幼嫩叶片的叶肉褪绿转黄, 尤其叶基明显, 叶脉仍绿, 遂形成2种颜色条纹, 植株滞长、矮缩, 受害严重时, 心叶扭曲呈牛尾状而不能正常抽出展开。受其残留危害 (主要有甲磺隆、氯磺隆) , 表现茎基部膨大, 叶片和心叶萎蔫, 叶肉褪绿转黄, 叶脉或绿或紫, 叶片缩短、变宽, 根系短、少且不向下伸展, 植株生长缓慢而矮小, 受害严重时植株枯死, 造成绝收。三是三氮苯类除草剂。主要有莠去津, 受其危害茎叶表现有的心叶、嫩叶显出触杀型症状, 即叶尖、叶缘变黄、变褐、干枯;也有的心叶、嫩叶显出内吸型症状, 即叶肉褪绿转黄。

2 产生原因

2.1 除草剂选用使用不当

一是除草剂存在质量问题。特别是助剂, 不知其成分, 安全隐患大;再者过期或无“三证”的除草剂在市场上仍有销售[2]。二是化学除草剂的误用。有些农户缺乏对除草剂性能最基本的认识, 以为除草剂只除草, 对庄稼无伤害, 致使豆田与玉米田除草剂或灭生性除草剂错乱使用, 导致整个田块作物死亡。三是混用不当。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合不当, 或间隔期不长也易造成药害。如用过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玉米, 对烟嘧磺隆敏感, 易产生药害, 二者需间隔1周以上。2010年丰县玉米苗期甜菜夜蛾等虫害发生较重, 农户用有机磷农药对其进行了防治, 部分农户没隔1周又用了除草剂, 致使2010年烟嘧磺隆等除草剂在玉米上产生药害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田块药害株率达40%以上。四是任意加大剂量。有部分农户错误地认为除草剂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但农户没有考虑到药害问题以及经济成本, 总是在说明书给出的安全剂量基础上再加大剂量, 结果一是造成农药浪费;二是造成当季药害产生;三是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顺河镇王寨村一农户的2 333.45 m2夏玉米, 因任意加大药量, 造成玉米受害较重, 减产达15%。

2.2 茎叶喷雾时间掌握不准

玉米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随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3]。用药时, 必须根据各种药剂的性能特点、有效成分等严格把握用药的安全时期。一般苗后使用的安全期为3~5叶, 2叶以下或6叶以上, 不仅易产生药害, 而且过早用药, 草出不齐, 除草效果差;过晚, 草大, 效果差, 且残效期长的除草剂还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如玉米田用2, 4-D丁酯乳油茎叶喷雾时, 时间应掌握在玉米4~6叶时, 玉米苗过小, 抗药性差, 6叶以后喷药易造成玉米枪杆、不孕。2010年玉米8~10叶时, 凡使用二甲四氯钠盐及含该成分除草剂的玉米田, 引起玉米倒伏、茎脆易断、拧心等现象较为普遍。赵庄镇赵庙村一农户1 866.67 m2夏玉米、王沟镇王集村一农户2 000 m2夏玉米, 受害均较重, 心叶呈马鞭状不能抽雄, 减产达30%左右。

2.3 作业时不规范及药剂残留

一是施药用具在用前用后没有认真严格清洗, 如前1次喷过除草剂的药械, 特别是玉米对其敏感的除草剂, 如不进行严格清洗, 很容易对玉米产生药害。二是喷药时喷雾不均匀, 边幅连接带重叠, 以致局部喷药量过多, 使玉米受害。师寨镇王大庄一农户的玉米呈有规律的条幅性萎蔫受害, 经询问才得知该农户喷施除草剂时连接带存在严重重叠现象, 最后产量损失达30%。三是小麦田使用甲磺隆、氯磺隆等残效期长, 且玉米对其敏感的除草剂较易产生药害。如常店镇马楼村十几户农民麦田使用了同一个药店卖出的同一种除草剂, 结果在后茬作物玉米上都产生了药害, 开始苗不长, 后渐枯死, 最后绝收。

3 防止对策

防止药害应本着预防为主, 防患未然的原则。若发生严重药害后, 想依靠作物自行补偿或人为补偿都是徒劳的。因此, 必须综合各种因素, 预防在先。一是充分了解药剂性质, 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浓度, 选择正确的使用时期和方法, 了解所用药剂的注意事项。二是充分了解药剂质量, 如果是过期或无“三证”产品绝对不能使用。三是注意施药时的环境条件, 如果夏季高温、强烈阳光照射或风大、雨天或露水很大时不能施药[4]。四是掌握对药剂敏感的作物种类。五是了解上季作物施用何种除草剂。六是对当地未曾使用过的除草剂, 必须经过小面积药害试验, 掌握其安全用药剂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等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帮志.玉米田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与挽救方法[J].农村科学实验, 2010 (9) :10.

[2]连磊.湖北省玉米田除草剂药效药害分析与对策[J].湖北植保, 2010 (1) :50-52.

[3]刘剑锋, 许百成, 于振民.玉米田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24 (4) :39-40.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11

一、常见药害的发生原因

1. 加大用药浓度 柑橘树上使用的农药种类很多,不论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或是生长调节剂、除草剂,都要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性能,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药液浓度和用药次数。任意加大浓度,增加用药次数都会造成药害。针对有的农药长期使用出现抗药性需要提高使用浓度的,应事先做局部试验。

2. 药剂混用 应从农药的理化性质、药效和防治对象等方面考虑是否可以混用和需要混用。有些农药混合后不出现药剂分散、失效,且可以提高药效;有些农药则不同,混合后乳化状态被破坏而出现药害。如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的乐果、代森锌、福美双等不能与碱性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混合使用,混用后产生多硫化铜,可溶性铜离子增加出现沉淀而造成对植株的药害。

目前,有不少广谱性农药一般能防治多种同类病虫害,如多种杀菌剂、拟除虫菊酯类和一些杀真菌的药剂,从理化性质看可以混用,但其防治对象相似,最好不要混用。当不能确定某几种农药能否混合时,可查看使用说明或常用农药混用表。

3. 连续单一使用某种农药 连续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因出现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时随意加大药液浓度而导致药害。如柑橘上以往连续使用洗衣粉200倍液加敌百虫800倍液防治害虫,导致柑橘叶片和树干上产生霉状附生物,影响光合作用,缩短叶片寿命,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4. 用药时间不当 盛夏酷暑,特别是中午烈日高温喷施药剂,极易出现药害,当必须喷药时宜抓住上午6~10时、下午4~7时,同时药剂浓度可适当降低。高温(>30℃)时禁用石硫合剂,以防药液凝聚果面灼伤引起日灼病;因其对幼嫩组织易产生伤害,生长期也要慎用。有的药剂既忌热,也怕寒,如机油乳剂在气温超过32℃时不宜喷施,冬季气温较低的柑橘产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初也不宜喷施。用于防治柑橘线虫的硫线磷在低温条件下使用也易出现药害。波尔多液在阴雨连绵或露水未干时喷施易产生药害。

二、药害的防止

喷施农药时防止药害发生至关重要。使用农药时,要了解农药的性能,特别要掌握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机油乳剂是一类矿物源农药,具有对多种病虫害防治有效、对天敌的伤害较小(至今没有有关害虫对机油乳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无毒等优点,但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药害。除前述气温超过32℃、低温不宜喷施外,树势衰弱的柑橘树体也不宜喷施。又如多菌灵是常用的杀菌剂,不能与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混用,连续多次单一使用易诱导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与不同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对连续使用洗衣粉及其合剂防治柑橘害虫出现的霉状附生物,其防止方法是掌握好防治关键时期,1年只喷施1次。对树干上出现的霉状物可进行刮除,或用3%硫酸亚铁液洗去;叶片可先喷清水,待附生物湿透后,加大喷雾器压力喷洗,除去部分霉状物。

三、药害后的补救措施

1. 喷水 发现药害时立即喷水冲洗受害柑橘植株,可稀释或冲去附在叶片上的农药,降低树体内外农药的含量。药害发生后喷水越早效果越好。

2. 喷药 对喷施波尔多液铜离子产生的药害,可喷施0.5%~1%石灰水溶液减缓或消除。对石硫合剂引发的药害,在喷水的基础上,再喷施400~500倍米醋溶液。对退菌特引发的药害,应喷施0.2%硫酸锌。对乐果引发的药害,喷施硼砂200倍液1~2次。若错用或过量使用有机磷、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产生药害,可喷施0.5%~1%石灰水溶液,也可喷施同等浓度的洗衣粉液或肥皂水液。使用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333)出现药害,可喷施50~10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

此外,土壤使用过量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出现药害时,可通过灌水后排水来减轻药害。

产生原因及防止 篇12

1 在建筑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造成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原因会有很多种。比如:地基发生了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太大、在混凝土结构建设中保养不当造成干缩问题, 等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1.1 在施工过程中地基沉陷问题

在进行建筑中, 如果碰上了土质松软的地质结构, 或者是土质不均匀, 又或者是在挖掘地基的时候出现浸水等等现象都会导致地基的下沉。地基下沉的时候就会引发混凝土结构活动, 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被我们称为沉陷裂缝。这种裂缝的大小取决于地基下陷的深度, 下陷越大裂缝就越大, 反之相反。

1.2 护理不当造成的裂缝问题

在建筑完成之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来护理带有混凝土结构的物件, 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中水分彻底蒸发。在这种过程中内部水分蒸发的很慢很慢, 但是在外部因为阳光以及空气的流通水分蒸发很快。这样由于蒸发的速度不一样就会在混凝土结构部件中产生拉力, 从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缝这种被我们称为干缩裂缝。从形状上看, 干缩裂缝多呈网状或平行线状, 干缩裂缝对建筑的危害主要在于会影响建筑的耐久性和抗渗性。

1.3 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是引起工民建筑产生裂缝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混凝土结构特别是较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起来比较缓慢, 而外部的热量则会很快散失到空气中去, 这样一来, 内部和外部就形成了明显的温差。由于混泥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现在内部和外部温度不同, 则变形程度自然就不同, 从容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会形成应力作用, 当应力值超过材料的承受能力之后, 裂缝便产生了, 这种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成为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在形状上纵横交错, 一般没有规律的走向。在温度较高的夏季, 温度裂缝较窄;而在比较寒冷的冬季, 产生的裂缝会比较宽。温度裂缝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 对混凝土抗疲劳和抗渗能力产生影响。

1.4 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缝是由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的, 一般出现在大风或者是干热的天气, 裂缝是长短不一的不连贯裂缝。造成混凝土结构塑性收缩裂缝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了混凝土凝结时间、湿度、环境温度以及风速。在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单位要使用硅酸盐水泥, 这种水泥的干缩值较小, 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要控制水泥的使用量, 通过覆盖麻片或者是草垫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度, 使用挡风设施或者是挡阳设施来提高混凝土养护的效果。

2 防止混凝土结构性裂缝的措施

2.1 提高设计标准

由于工民建在建筑用途方面有巨大差异, 因此建筑在建造要求、强度以及稳定性方面也不同, 设计者要在综合施工场地地质情况和建筑建造要求的基础上, 提高设计的标准和设计的水平, 加强对混凝土结构关键点和细节的设计, 做好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工作。设计者要将容易产生裂缝和容易发生沉降的地方标示出来, 对孔洞位置以及孔洞大小进行计算确定, 提高设计的精度和准度, 减少施工裂缝的存在。

2.2 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运用低热量和低收缩种类的水泥, 对于低热水泥种类选择是来调节混凝土的内部温度的最根本的方法。并且在选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于每立方米的混凝土必须运用大于290kg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一般运用低热水泥每立方米的混凝土需要350kg, 换句话讲就是在选择水泥时要依据实际中水泥的水化热来判断是选择矿渣硅酸盐水泥或者是低热的水泥。不只是水泥, 其他原材料的选择控制同样相当重要。例如, 对于水的选择经常选择无污染的地下水或者是自来水, 并且是广泛的使用, 务必注意水成分里的有害离子不可超标。

2.3 加强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是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混凝土的配制、浇筑以及养护都具有严格的技术流程, 施工人员要加强施工的管理, 减少外在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首先, 混凝土配制要确定合适的配合比, 对水泥用量以及水灰比进行控制, 混凝土的搅拌要注意搅拌时间、投料量以及投料顺序。其次, 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 要对结构的移位和变形进行控制, 及时的采取措施来防止结构变形和裂缝。再次, 施工人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养护方法, 对养护时间进行确定, 控制拆模时间和拆模顺序, 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内外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是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施工单位要派驻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的指导,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 提高施工的标准, 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结构裂缝的存在。

2.4 把握好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

为了能降低混凝土的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别, 对混凝土进行更好的温度控制, 以避免过度的收缩, 一项根本的工作任务即是控制把握第一入模的温度, 这是温度控制中的一个主要的指标。在中国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不大于28℃, 可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会因为外界的温度而产生温度偏差, 要控制好温度就需要对温度内部与外部的温差实施具体的测量计算。倘若有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等问题, 务必需要先降低水温, 然后减少石头的温度。另外, 对温度的测量点的设置, 务必要选择具有代表特点的测量点, 能够反映出每一部分温度的变化。装置中的结构, 能在基板和选取的测量点所在的局部区域设置浇筑混凝土, 对温度的测量经常选取在混凝土结构的中心部分和边缘等的位置。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主要研究了在建筑中混凝土对温度的要求和裂缝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虽然各界对于混凝土的裂缝成因还有不同的意见, 但是在混凝土的改善结构以及预防上面还是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在我们对于改良的试验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试验中我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在真正施工的时候我们还要仔细的观察以及比较。如果出现了问题, 我们要积极的总结在施工中出现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的控制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摘要:在现如今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在这些建筑中混凝土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今天因为各种人为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下混凝土裂纹就是在建筑中常见的问题了。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的了解混凝土的基本构成、裂缝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在施工中应注意什么。这些都是在施工中要解决问题。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裂缝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群.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 (理论版) , 2012 (10) .

上一篇:低浓度丝裂霉素论文下一篇:政府主导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