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与发展现状(共12篇)
产生与发展现状 篇1
1 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数据技术 (Big Data) 也越发进入人们的视线。大数据是用传统方法或工具很难处理或分析的数据信息。目前, 人们对大数据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关于大数据的含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亚马逊大数据科学家John Rauser认为:大数据是超过任何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Informatica的中国区首席顾问但彬指出:大数据是海量数据与复杂类型的数据的结合。而维基百科则把大数据定义成诸多大而复杂的、难以用当前数据库处理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全世界讨论的热点。2008年, Nature杂志就推出大数据专刊, 计算社区联盟也在同一年发表了报告《Big 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i n c o m m e r c e, s c i e n c e a n d society》, 报告阐述了解决大数据问题所需的关键技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在白宫网站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提出了通过收集、处理海量、复杂的数据信息, 从而提升能力, 加快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 转变学习教育模式, 强化美国本土的安全”。2011年1月, 微软公司同惠普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能够提升生产力, 同时提高决策速度的设备。此外, 欧盟委员会也提出驾驳大数据浪潮的战略思路, 日本发布的《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也提出需要构造大量丰富的数据基础。
近年来, 我国也积极开展对大数据的研究。2011年10月, 工信部确认京沪深杭等5城市为“云计算中心”试点城市。2012年6月,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也举办了“大数据时代, 智谋未来”学术报告研讨会。大数据及其科学研究方法涉及应用领域很广, 并将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决策、金融工程以及知识经济领域紧紧接合。
2 大数据的特点
目前, 企业界和学术界都一致认为, 大数据具有4个“V”特征, 即:容量 (Volume) 、种类 (Variety) 、速度 (Velocity) 和至关重要的价值 (Value) 。
(1) 容量 (Volume) 巨大。海量的数据集从TB级别提升到PB级别。
(2) 种类 (Variety) 繁多。大数据数据源有多种, 数据格式和种类不同于以前所规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
(3) 价值 (Value) 密度低。如视频的例子, 在不间断连续监控的过程中, 可能有意义的数据仅有一两秒。
(4) 速度 (Velocity) 快。包含大量实时、在线数据处理分析的需求1秒钟定律。
3 大数据应用的领域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全球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将对提升企
业整体竞争力和政府监管能力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商业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沃尔玛公司通过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等一
系列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 了解不同顾客的购物习惯, 公司从所销售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选出适合在一起搭配出售的商品;淘宝也针对买家开设了大数据平台, 为客户量身打造了一整套完善的网购体验产品。
大数据在金融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Equifax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 通过对其的数据库中与财务有关的记录海量信息进行索引处理和交叉分享, 从而得到客户的个人信用等级, 以推断出客户的支付需求与能力。
随着大数据在医疗与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展。2010年, 中国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建设电子病历和电子档案两个最为基础的数据库。各级医院也将在医疗信息仓库、数据中心等领域加大投入, 医疗数据信息的存储将愈加被关注, 医疗信息中心的关注焦点也将由传统的计算领域转为存储领域。
除此之外, 大数据在制造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制造业企业积累了广泛的数据信息, 在开展对业务数据进行技术管理的同时, 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帮助决策者从数据库储存的海量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增强决策的正确性、规避风险。
4 大数据所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之前不能使用的各个数据类型, 找出被忽略的信息, 促进企业组织更加高效、智能。但随着对大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也更加意识到当大数据技术向人们敞开“方便之门”的同时, 也带来了众多的挑战:
(1) 大数据需要更为专业化的管理技术人才。
(2) 大数据的合理利用需要解决容量大、类别多和时效性高的数据处理问题。
(3) 大数据的利用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4) 大数据的集成与管理问题。
这些挑战已成为关系到未来大数据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成为未来引领大数据发展的推动力。
5 结束语
大数据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诸多领域中, 对于大数据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本文针对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特征、主要应用以及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大数据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需要人们不断开拓, 如何合理地利用大数据、更加高效地处理大数据来为人们服务仍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大数据的产生给未来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大数据对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对当前数据处理技术实施变革, 从而形成更有益于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分析、共享的新兴技术。本文从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特征、主要应用以及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海量计算,物联网,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智慧, 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 2014, 46 (6) :957-972.
[2]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23 (4) :168-172.
[3]刘俊.基于大数据流的Multi-Agent系统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 17 (5) :166-169.
产生与发展现状 篇2
[摘要]:纵观世界器乐史 ,一件乐器得以经久不衰的条件不外是:具有独特的不能被代替的音色;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满足不同年代音乐的需要;富有强烈、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吉他充分具备以上条件。近年来,吉他已成为青年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但其历史与发展却少有人探究。因此,要真正的了解吉他这个乐器,就要从其的历史与发展开始探究。
[关键词]:吉他 历史 发展 代表人物
正文
一. 吉他的起源
据目前所知,吉他的最初形成,并非一种乐器的进化,而是有多种乐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融合而成。中世纪初,有一种叫沙泰里的拨奏乐器,它有一个平直的音箱,上面张着几根琴弦,演奏时用带子挂在脖子上,以羽管、骨片或指甲拨弦而发音。还有一种古老的拨奏乐器叫诗琴,源于古埃及,后传入欧洲,琴弦有四、七乃至十多二十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音箱发展成平背和驼背的两种。驼背的逐渐演变成泰奥波、曼多铃,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今天的琵琶。平背的也是吉他的祖先之一。
以上两种弹拨乐器首先在西班牙、意大利 ,然后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 ,到 16 世纪时达到了高峰。它们的形状和结构逐渐演变成
接近现代的吉他的样子。中间还经历了一段 4 组复弦的时期。16 世纪中叶 ,西班牙音乐家约斯比内尔率先使用了 5 组复弦吉他 ,并确立了对 4 弦吉他的优势。同时期的西班牙音乐家阿玛德撰写了 《5 弦西班牙吉他教本》 ,进一步推动了吉他的普及。从 17 世纪到 18 世纪 ,音乐潮流由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换 ,吉他在构造、弹奏和曲目上并没有适应这种转换 ,因此呈现出一度的衰退。这在吉他音乐史上称为 “第一次衰退期”。
二. 吉他的黄金时期与代表作品
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音乐上的音符记谱法替代了数字记谱法,六弦吉他取代了五根双弦的吉他。又由于席卷欧洲的法国资产阶级革的影响,音乐生活逐渐从贵族的沙龙转移到平民可自由出入的音乐厅里去了。这一切造成了吉他的大发展接着涌现出一批以索尔为首的杰出的吉他演奏家、作曲家 ,迎来了吉他史上的第一次黄金时期 ,或称为吉他的复活与古典时期。
黄金时期最著名的吉他大师西班牙的索尔以演奏家、作曲家的双重身份写下了大量不朽的吉他作品而被后代称为 “吉他史上的贝多芬”。他和好友阿瓜多及意大利的朱利亚尼并称为当代的 “三剑客”。他们的作品艺术风格多彩多姿 ,练习曲、教程、小步舞曲、幻想曲、主题与变奏、奏鸣曲、二重奏和吉他协奏曲等。在演奏技法上也作了广泛的探讨。如索尔用指头弹弦而阿瓜多用指甲弹弦。脍炙人口的卡鲁里、卡尔卡西教本也在这一时期写成 ,促进了吉他的
普及与提高。
三. 吉他的衰退和崛起及代表作品 世纪中叶 ,钢琴、管弦乐、歌剧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 ,由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派音乐 ,以贝多芬为始 ,向舒曼、舒伯特、威柏等浪漫音乐转移。音乐变得越来越辉煌 ,音响越来越宏大 ,在肖邦、李斯特无与伦比的钢琴艺术和瓦格纳辉煌的管弦乐面前 ,吉他显得黯然失色 ,它较小的琴体 ,沙龙演奏式的小音量 ,典雅的室内乐演奏风格 ,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演奏和创作都一度处于低潮 ,又退回到供大众消闲遣暇的娱乐用具位置上 ,进入了被称为 “第二次衰退期” 的沉滞状态。但是热爱吉他的艺术家 ,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吉他的衷情和探索。在吉他王国西班牙 ,几位伟大的先行者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 ,最终使吉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并且把吉他直接引向了 20 世纪的全面繁荣。
杰出的吉他制作家托雷斯为吉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被称为近代吉他制作之父。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扩大了吉他的琴体 ,使吉他的音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使吉他的复兴成为可能。托雷斯使吉他这件乐器本身获得了新的生机 ,而 19 世纪后半叶 ,近代吉他之父 — — — 泰勒加(又译塔雷加尔)的登场 ,为处于低潮时期的吉他带来了曙光 ,使吉他从技术到音乐都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他使简单的吉他可以同钢琴以至整个管弦乐队的音响相比拟,他的名曲 《阿尔汉布拉的回忆》充分发挥了吉他的特长,听后使人陶醉。此曲至今,仍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四. 吉他的其他代表人物
泰勒加拯救了吉他并确立了吉他的精神灵魂,且通过他的门生柳贝特、普耶尔等将现代吉他技法和他的学派推向世界各地。诚然 ,泰勒加和他的弟子们也都是卓越的演奏家和敏感的音乐家但他们似乎缺乏一种使听众感到震撼的演奏才华与魅力,因此吉他的影响仍然被局限于吉他爱好者的范围之内。这时西班牙的塞戈维亚出现了,他承担了吉他向提琴、钢琴挑战的任务。他神奇的双手和无懈可击的音乐表现力,再加上舞台上令人倾倒的气质,将吉他艺术的价值提升到空前的地位。古典吉他能有今天的世界性地位,与塞戈维亚毕生的音乐活动是绝然不能分开的。
由于塞戈维亚炉火纯青的技巧与表现力,已使吉他艺术似乎接近了顶峰,使后起的艺术家们几乎没有再攀登的余地了。以法国居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用音色的变化作为突破口。在音色的选择上超出了美声学派的范畴。他们认为,只要是作品需要,不论是乐音还是噪音,都允许使用,不仅正常拨动琴弦 ,还拨到颈桥、琴码之外的琴弦 ,除了敲击琴板各个部位之外,甚至还用指甲刮擦琴,或在乐曲进行中拧动弦钮来产生改变音高的滑音效果。在曲目上,一方面跨出欧洲音乐的范围 ,进而表现了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超越古典音乐的界线进入印象派、抽象派、无调性音乐的领域。这一曾经被视为异端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在正统的吉他音乐会上出现。
五. 吉他的分类
吉他分为声乐吉他和电吉他。
声学吉他的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弗拉门戈、古典、民谣、爵士、乡村、布鲁斯等。
1.弗拉门戈:来自于西班牙吉他,是从西班牙19世纪民间歌舞“弗拉门戈”的音乐伴奏中发展出来的。与古典风格相比,其演奏风格热情、奔放、粗犷,主要是即兴演奏,速度较快,多使用扫弦,通常用右手全部手指来弹奏,也可以蓄留使用指甲。
2.古典:分为美式古典和欧式古典(美式古典来源于美国吉他,欧式古典来自西班牙吉他)。欧式古典经过塞戈维亚等几代演奏家及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走进专业音乐会的舞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拥有欧洲各历史时期大量的独奏、重奏谱例和吉他教本,记谱法和演奏法也相对发展得最完善。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使用较少,主要用于纯艺术性的专场演奏会、音乐会等。演奏方式右手主要使用小指以外的其余四指拨弦,通常要蓄留和使用指甲。
3.民谣:主要使用美式原声吉他演奏,俗称民谣吉他,也有人称之为美式古典。目前是全球爱好者最多、最主流的声学吉他演奏风格。与欧式古典相比,其吸收大量布鲁斯、乡村及流行音乐元素,适用面更广,同时演奏方式也更自由、随意。
4.爵士:相对于其他风格,爵士吉他演奏有许多独特之处:即兴演奏、运用布鲁斯音阶、爵士乐节奏的极其复杂性、独有的爵士和弦、独特的音色运用等。主要分为现代爵士、灵魂爵士、西海岸爵士、融合爵士、拉丁爵士、克爵士等等。
5.乡村:也是声学吉他的主要演奏风格之一。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主要分为牛仔音乐、西部摇摆、酒吧音乐、兰草音乐、乡土摇滚、乡村摇滚、新乡村音乐,等等。
6.布鲁斯(也称蓝调):伴奏织体比较常用12小节,当然也有8小节、16小节等,吉他在伴奏织体内即兴弹奏,在旋律上蓝调使用大调的降三个、五个和七个半音。12节和声进行在数世纪内始终被使用,而蓝调革命性的改进是在旋律中使用降
三、降七,甚至降五。蓝调的小调与传统的小调差别不大,偶尔会在主调中使用降五,往往歌唱家或者主乐器会同时演奏和弦中的大调五。此外,小调蓝调一般有16小节,而不是12小节,而且往往受福音宗教音乐的影响。一开始的蓝调可能只有一段,重复三次,现在通见的结构——一段,重复一次,然后接着一个单段的结构时候来发展出来的。
电吉他的演奏主要就是用于摇滚乐。其演奏风格更为多样化,主要包括金属摇滚、朋克摇滚、哥特摇滚、垃圾摇滚、车库摇滚、另类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冲浪摇滚、乡村摇滚、布鲁斯摇滚、爵士摇滚、后摇滚、民谣摇滚、硬摇滚、温和摇滚、情绪摇滚、视觉摇滚、华丽摇滚、硬核摇滚,等等。
六. 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987 年在广东珠海闭幕的我国首届国际性的吉他艺术节上 ,可以说是包罗了古典吉他发展史上由古至今几乎全部的流派。这样规模和水平的吉他艺术节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而在吉他民族化方面 ,国内一些演奏家和吉他爱好者也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改编并创作了一批富有中国风味的吉他曲 ,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吉他音乐宝库 ,推动了吉他民族化的发展步伐。
如今 ,吉他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重要的乐器之列,与钢琴、小提琴等一起常常在世界各大音乐厅中演奏,吉他专业在很多音乐院校被广泛重视 ,吉他更是全世界人们最喜爱的通俗乐器。近年来,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猛,几个主要的音乐学院都设置了吉他专业,中国年轻选手在国内外吉他比赛中获奖的信息也常常见诸报端。展望吉他艺术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乐器制作家、天才的演奏家以及能创作未来听众所喜欢的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的作曲家们通力合作,吉他艺术才能永远以宠儿的身份和魅力,随着时代不断前进。
军警格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篇3
关键词:军警格斗;军事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7-01
军警格斗技术源自军事斗争与中华传统武术的结合—军事武术,它既是中华传统武术中提炼出的精华,也是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成果之一。军事武术在这个文化成果中,既有着前人向今人馈赠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裹挟着它的历史尘埃。精华与糟粕并存,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基本文化特点,只有在对军事武术历史的认识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科学的理性精神才能对此有所甑别舍取,才能真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的优秀文化成果。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人们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中华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军事武术是我国数千年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在我军部队中广泛开展的、为提高我军作战员的作战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实用格斗武术。与世界各国军事格斗技術相比,军事武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随中华武术的产生而不断演进,并且长期作为中华武术发展的源动力,凝结着武术中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充分保留并体现出武术最原始的格斗属性,为军事斗争的需要服务,它的突出特点是: 简单、实用、杀伤力大、不受限制、一招制敌。通过军事武术训练可以锻炼指战员的身体素质,培养对抗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指战员迅速、准确、协调、勇猛、顽强的个人战斗风格和完成各项艰巨任务的能力,提高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
一、军事武术在生存竞争的技击中萌芽
原始时代,人群生活在莽莽荒原中,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二: 一是徒手,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使用器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必然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等技能。而器械的运用,更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四十余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经过若干万年的逐步积累,终于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态姿与动作,伴随这些动作与技巧的掌握,逐渐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于是,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这便是原始武术在生存竞争中的萌芽,在武术萌芽的初期,武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武术。
二、原始部落战争促进了军事武术的成型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固然是技击萌芽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军事武术的成型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如黄帝与蚩尤“战于鹿野之阿”,在这些战争中,战斗非常激烈,有时一两个人就要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要徒手搏斗,使用拳打脚踢,有时还要空手对付器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这些攻防格斗技能,人们把这些技能进一步规范化、程式化,且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技击性的军事武术开始成型了。
三、时代的变迁加速了军事武术的演进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奴隶主的出现,标志着王位沿袭的开始。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不平等性,构成了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也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自夏朝建立以后,战争一直不断,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相竞,讲求武备,随着秦统一六国,军事武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两晋南北朝,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并各自实行”府兵制”,到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来选拔军事武术人才,促进了军事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时期,国家军力的强弱均是以武术为标志的,就是在火器出现的明清时期,这一点仍未有大的改变。因此,纵观军事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军事武术活动历经了从原始、奴隶社会部落战争中的武舞操练到封建社会以武举制等选拔军事人才的演变,这一时期的武术活动是随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兴盛和完善的。
四、现代化背景下军事武术的发展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枪洋炮的威力使武术在军事格斗中的运用日趋减少。发展到现代,和平与稳定已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武术作为一种军事活动主要用来增强军队的攻防意识及提高士兵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目前,我军的军事武术训练在各野战部队、特种部队、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中广泛开展,训练形式主要有套路运动和搏击两种运动形式: 套路运动包括拳术和器械,拳术主要有军体拳一、二、三套、捕俘拳、擒敌拳、防暴拳、功力拳、八极拳等,器械包括捕俘刀、短棍术、腰带术、匕首术和刺杀操等。搏击运动包括擒敌技术和散打技术,擒敌术又分为徒手擒敌术、徒手夺器械擒敌术和持械擒敌术等。在军事武术中的套路运动和搏击有别于传统民间武术的套路和搏击。它的套路和搏击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承、互为基础的。军事武术的套路动作都来源于实用搏击动作,是单个搏击动作的有机组合,练习者通过套路动作的练习为实战搏击奠定基础,又通过实战搏击了解和掌握套路动作的内涵和要领,进而提高练习者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为实战服务。长期进行军事武术的锻炼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军人自身的技击自卫能力,还能培养军人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完成战备、值勤和作战等任务的重要保证。
作者简介:陈立(1977.11),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现任武警警官学院共同科目第二教研室主任。
信息载体的产生与发展 篇4
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左右, 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在古代的苏美尔, 人们使用芦秆或木棒做成尖头的笔, 在泥板上写字, 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 像木楔一样, 把泥板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些泥版中, 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 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的珍贵礼品——“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甲骨: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 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 多用牛的肩胛骨。卜甲和卜骨, 合称为甲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 要先取材、锯削、刮磨, 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 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 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 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骨, 至商代甲骨盛行, 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 对甲骨上的文字研究分析, 可以对历史进行断代和考证等。
金石:金石档案是金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统称。商末周初出现了青铜器, 铭文基本是铸成的, 只有极少数用锋利的工具刻成, 这些文字, 现在一般叫金文。商末周初, 统治阶级把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 如法律、契约、册封、赏赐等具有史书记事性质的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又刻写在石器或石板上保存起来, 石刻档案内容广泛, 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个人记事等诸多方面, 如“泰山石刻”等。
简牍:竹简是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在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 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 以墨书写, 每简40字。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 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 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 一直沿用至今。
金文的经典之作———毛公鼎
缣帛:缣帛文献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盛行于两汉, 大约在秦至西汉间, 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丝织品虽是当时最轻便的书写材料, 上层社会普遍用缣帛作为书写著作或公文的材料, 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 但其价格昂贵, 不如竹简使用的普遍, 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信息的主要载体, 与简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
纸张: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 东汉时期蔡伦推动了造纸技术改革。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技术经验, 采用树皮、破麻布、麻头和破渔网等废弃物造纸, 既增加了原料来源, 又降低了造纸成本, 使纸张广泛使用成为可能。造纸技术的改进, 使得人类梦寐以求的价廉优质书写材料终于诞生。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 简牍和缣帛逐渐被淘汰。公元三到四世纪, 纸已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书写材料,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感光载体:感光载体的发展包含感光物质和感光物质的载体两方面。法国人约瑟夫·尼塞弗尔·尼埃普斯于1826年拍摄他住房窗口外的景物, 他把感光后能变硬的白沥青涂在铅锡合金板上, 放置在暗箱里, 把暗箱固定在工作室窗口, 曝光了8个小时, 再经过薫衣草油冲洗, 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窗外的景色”。画家达盖尔同他合作, 于1837年发明了银版法, 达盖尔将镀银的铜板用碘蒸气制成碘化银, 使镀银版具有感光性, 然后用F11口径的镜头拍摄, 阳光下曝光5~12分钟, 曝光后用水银蒸气使潜像出现, 然后用大苏打液定影, 再用蒸馏水洗净, 就得到了一幅金属银组成的负像。1839年8月19日, 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集会上, 将这项发明的专利公之于众, 标志着能够记录图像的感光载体诞生。1835年, 英国一位科学家卡尔波特将感光乳剂硝酸银和碘化钾溶液涂布于高质量画图纸上并晾干, 放入相机, 拍出负像, 然后用负像印出正像, 曝光时间约需8分钟。
以上两种摄影法的感光度都很低, 曝光需要较长时间, 又不易复制。英国医生、业余摄影家杜克斯1871年将溴化银和明胶混合涂在玻璃板上, 用于拍摄。与以前感光材料相比, 感光能力显著提高, 最高拍摄速度可达1/25秒, 又容易复制成照片。1886年, 美国乔治·伊士曼研制出了“伊士曼胶卷”, 结束了用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1924年, 德国技师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相机面世。
摄影术的发明, 实现了人们向往已久的愿望, 不经过画家之手, 把自己的影像姿态完全照原样固定下来。摄影术还使人们了解到远方异国的风貌, 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它还把一种全新的欣赏对象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扩大了艺术欣赏范围。
唱片:1857年, 斯科特发明了声波振记器, 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 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 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金属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 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1878年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 生产商业性锡箔唱筒, 这是世界第一代声音载体和第一台商品留声机。而德国科学家伯利纳1887年研制出来的圆盘式唱片和留声机为世界留声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1891年, 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 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193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成功33.5转/分的密纹唱片。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首席工程师皮特·格德马克, 采用钻石做唱针, 乙烯基塑料为唱片材料, 并增加沟纹密度, 唱片转速为每秒33.5转, 使得一张12英寸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钟的音乐, 大批量唱片从此开始生产。
磁性载体:1898年由丹麦物理学家帕尔森发明的磁性录音装置, 是将声音记录在一根钢丝上。1928年德国工程师菲雷莫尔就在柏林展示了在纸基上涂有铁屑作为声音载体的磁性录音装置。1932年, 德国AEG公司和BASF公司合作, 由AEG公司生产记录设备, BASF公司生产声音载体。作为磁带的主要材料———磁粉起着决定作用, 1934年, BASF公司研制出使用塑料作为带基的磁带, 将细小颗粒状磁粉分散在塑料黏合剂中, 然后涂敷到塑料带基上。在发明磁带以后, 录音机本身也在不断改进, 录音和放音的质量越来越高。
光盘载体:1972年, 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 研制成功了利用激光光束来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记录信息时, 用激光在介质表面烧成许许多多微小的坑;读数据时, 利用激光束扫描记录信息的介质, 根据激光在小坑上的反射变化得到信息。最初投放市场的产品就是激光视盘———LD激光视盘, 直径为12英寸, 两面都可以记录信息, 但是它记录的信号是模拟信号。1982年, 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盘的标准, 从此, 一种新型的激光唱盘———音乐CD诞生了。CD-DA激光唱盘系统, 首先把模拟的音频信号进行脉冲编码、调制等数字化处理, 再经过EFM编码之后记录到光盘上。接着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又利用CD-DA作为计算机大容量只读存储器———CD-ROM, 并于1985年公布了在光盘上记录计算机数据的标准。紧接着可以一次写入、多次读出的CD-R光盘和能够反复擦写的CD-RW光盘相继出现。1993年9月, 留美学者姜万勐利用美国C-CUBE公司的MPEG技术, 将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 研制出一种价格只有当时的LD光盘十分之一的视听产品———VCD, 即视频压缩光盘。
半导体存储器:1967年姜 (Kahng) 和施敏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半导体存储器件, 它是一种非挥发性半导体存储器, 具有非挥发性、高器件密度、低功率损耗和可重写性等特点, 可以在电源关掉以后, 仍然保持其储存的信息。半导体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就是一个双稳态半导体电路或一个CMOS晶体管, 它可存储一个二进制代码。由若干个存储元组成一个存储单元, 然后再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一个存储器。每个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字节, 每个存储单元的位置都有一个编号, 即地址, 一般用十六进制数表示。一个存储器中所有存储单元可存放数据的总和称为它的存储容量。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篇5
1、教师职业的产生
具有专门特性的教师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
五帝时代的“成均”和虞舜时代的“庠”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我国古代教师职业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官师合一。
第二、各类“学科”教师承担教育任务。
第三、教师地位悬殊。
第四、形成了“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
古代西方,总体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古希腊文中,教师由“教仆”演化而来。他们通常是奴隶中一部分专门侍侯和陪伴贵族、奴隶主子女上学的人,后来才把从事教育的人称为教师。教师之间的地位悬殊也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
2、教师职业的发展
自教师职业产生后,其发展是缓慢的。这是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缓慢的缘故。
17世纪义务教育在西欧各国的普遍推行,意味着教师量的增加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发展需要,加之学校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开始了教师职业的大发展。
“废科举,兴学校”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使教师职业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教师职业中不再存在政府官职的教师,有官职者若在大学任教也只是兼职教师。其次,普及教育的提倡,中小学的大量开设,师范教育的兴办,使教师群体的数量激增。第三,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大更新和分科教学的加强,使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意识得到强化。
进入20世纪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第二,扩展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科的门类,加强教育实习。第三,开辟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迹象表明,教师职业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尽管目前教师职业还不能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性职业,但它已具备了作为专业职业的基本特征和条件。作为从教者的教师已是一种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教师职业的发展经过了独立化——专门化——专业化的发展过程。纵观教师职业的产生和演进特点,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始终。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制约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政治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教师职业的发展状况。
产生与发展现状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论 产生 发展 现状
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并在一些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对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论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职业教育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产生了,从那一刻起职业教育的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的丰富。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职业教育在最初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特权阶级的产生,特权教育(普通教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是在手工作坊或家庭活动中的职业教育,学习形式主要是“技能传承”的学徒制。直到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业革命的产生,“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要面向一般民众,正是在这个时期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诞生了,这时面向一般民众的教育才形成了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的贫民,资产阶级根据需要对贫民及其子女进行职业教育,主要形式是举办慈善学校、学徒学校、改造普通学校等,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职业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针对是一般的贫苦民众,许多国家对职业教育并不重视,即使在素有重视职业教育传统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笼罩在普通教育的光环之下,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独特的教学理论。二战结束后,德国的职业教育迅速恢复并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于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特别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发达国家纷纷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突出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的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良好局面。
尽管职业教育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边缘化状态,但是从普通教学论的诞生的那天起,许多的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的基本思想都闪烁着职业教育的光芒。从教学论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中的活动原理和直观原理,卢梭在教育小说《爱弥尔》体现的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都强调培养自然人,而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论和职业知识组织功能论,这些都都是深植于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基本思想,也是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深厚根基。
(三)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研究职业教育的论文、专著已经出现了不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办学形式的研究和争论。就连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论也刚刚开始,争论也比较多,但形成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专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种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论从属于某一学科专业,是不独立的;第三种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论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析其原因,争论的关键点是对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问题的不同认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认清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相关要素的关系等。
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研究,如姜大源老师的《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等三篇论文,系统地讨论了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的类型特征,科学地回答至少涉及3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职业的研究,二是关于职业科学的研究,三是关于职业教学论的研究。同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论的通用性做了阐述,详细分析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定位问题给出了回答。他认为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论都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只有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职业教育的三种教学论模式,即基于教育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基于专业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基于专业科学和基于整合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他肯定了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一块新鲜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邓泽民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于2006年6月出版了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专业著作《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这本著作里邓泽民老师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四个理论基础,(即职业教育教学系统理论、职业教育学习理论、职业教育传播理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方法和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可以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此外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蒋乃平教授、石伟平教授、赵志群博士、徐国庆博士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丰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奠定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部于今年也启动了关于研究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课题,它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论的形成必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普通教育正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普通教育的教学论正在进一步发展丰富,那么普通教育的发展必定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也必定影响普通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正象姜大源老师所说的那样:“一方面,职业教育对教学论的分类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教学论在普通教学论、范围教学论(Bereichdidaktik)、梯级教学论(Stufendidaktik)和专业教学论的基础上,向与学校、企业和跨企业机构相关联的学习地点教学论以及与职业预备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的学习阶段教学论扩展,使得教学论的类型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普通教学论模式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直接影响,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论也出现了由单向线性结构的教师中心教学论,向整体网状结构的学生中心教学论的范式转变。特别是,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创新,为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视域,有可能使职业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就鼓舞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为之奋斗,使之成为指导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4]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5]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7]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网络新词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篇7
一、网络新词的分类
旧词新义。当一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时, 人们并没有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来描述或称呼它, 因此必须使用新的方法来指称, 新词也应运而生。新词的产生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新词来表达新事物, 一种是选择和新事物有相同意义或内在联系的旧有词语来表达。后者因其方便而被更多使用。例如, “恐龙”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网络丑女”的含义。“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 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老鸟。“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 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 不含贬义。在论坛帖子里广泛使用的“顶”是“支持”的意思;还有一种流行的写法是用汉语拼音“ding”来表示。“沙发”指第一个回帖的人。网络中旧词呈现新义的现象还有更多的例子, 如“拍砖”、“冲浪”、“防火墙”等等, 不胜枚举。
新创的词及术语。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还有一些词语最初只是在少数人范围内使用, 由于网络传播在空间上的自由性和时间上的快速性, 而逐渐被更多更大范围的网民所接受并使用。这些新词通常可以分为两种:谐音词和外来词。在语言教师的眼里, 这些词语和表达是错字、别字。有关谐音词的例子, 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大虾”则是“大侠”的通假, 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 或者某一方面 (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 特别高超的人, 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外来词又包括音译词和直译词, 音译词例如E-mail的汉语表达为“伊妹儿”, 即“电子邮件” (electronic mail) ;Home page (主页) 被译成“烘焙鸡”;Modem (modulator_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 电脑上用到的一种设备) 被译成“猫”;“黑客” (hacker) , 又称骇客, 指在电脑领域有特殊才能或技巧的人, 这类人运用自己的才能或技巧, 要么是专门检测系统漏洞, 要么有可能做有违道德或法律的事。一些直译词包括“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宽带” (broadband) 、“因特网” (internet) 等等。在英语中还有一种新词值得注意, 如COM time, e time、@time、I time, 均可用来指“网络信息时代”。
新生的缩写词。由于网络交流具备快捷、省时的特点, 无论是浏览信息还是与网友交谈, 节省时间都是最高原则, 这也造就了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使用具备相应省时功能的词语表达。最常见的是一些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和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例如, 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指“常见问题解答”;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指“电子布告栏系统”;BF指boyfriend (男朋友) ;GF指girlfriend (女朋友)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是“尽快”的意思;PK是player kill的缩写, 现已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
也有很多缩写词来自汉语拼音, 例如PLMM是“漂亮美眉”的缩写;PPMM是PLMM的升级版, 是“漂漂美眉”的缩写。PP: (1) “片片”的缩写, 片片指代照片。 (2) “屁屁”的缩写, 屁屁指代臀部。ZT: (1) “转帖”的缩写。 (2) “猪头”的缩写, 引申有ZT3, 即猪头三;ZT4, 即猪头四。BS是“鄙视”的缩写, 也可写作B4。例句如:你要是ZT不注明, 青眉会BS你, 全论坛的人都会B4你的。PF是“佩服”的缩写。
符号文字。信息表述方式的全息化、符号化是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所谓信息的全息化, 是在多媒体环境下, 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信息。
符号文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语, 而是能表达某些含义的特定标记、符号或者数字, 主要包括一些阿拉伯数字、特殊符号等。例如:5555表示“呜呜呜呜” (哭的声音) ;8147表示“不要生气”;3166 (沙哟娜拉) , 源自日语, 表示“再见”;886表示“拜拜喽, 再见”;3Q是Thank You, 表示“谢谢”的意思;7456表示“气死我了”;9494指“就是就是”。还有用特殊符号的象形性来表示的语言, 例如, ^_^表示微笑;^0^表示大笑;*_^表示眨眼;:) 是笑脸;: (是哭脸。
关于象形符号一类的文字, 顺便提一下最近网络新兴的几个词汇, 如“囧” (音jiǒng) , 原义“光明”, 而网义则取其象形的特点, 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等意思。这个文字中的“八”就像人的眉眼, 而“口”就像人的嘴, 整个字看起来像是一张哭丧着的人脸。
二、网络新词的特点
简洁。网络交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如例句“CU, 今天就到这里吧”中的“CU”是See You的缩写带音译, 意为“再见”。又如, “SP” (support) , 意为“支持”;THX指thanks (谢谢) ;ps/PS是photoshop的简称。
汉语中也不乏简洁的例子。例如, “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 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倒”指晕倒, 表示对某帖某人或某现实很惊异。“寒”是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路过”指不想认真回帖, 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与之相对应的字眼还有顶、默、灌水、无语、飘过等。
生动诙谐。生动诙谐是网络词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网络使用者的活跃思维几乎利用到了各种可以想到的资源。汉语缩略语、方言、英语、日语等外来语、谐音, 甚至化学符号、影视作品等都无不被网民们“收入囊中”。
例如, “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缩短形式;“蛋白质”则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的缩短形式。“木有”表示“没有”, 源自方言发言。“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 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 也称扇子、蕃薯, 简称“粉”或“迷”。“走召弓虽”表示超强, 通常用于回帖时表示对主题帖的膜拜。“二硫碘化钾”指KISS。“黑旺财”中, 旺财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条狗, 狗者, 犬也。黑犬, 就是“默”。“人参公鸡”是“人身攻击”的通假。“驴友”泛指爱好旅游, 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
衍生性。网络新词具有衍生性的特点。一些最初的网络词语往往会衍生更多类似构成的新词, 并呈系列化。例如, 从最早的“黑客”、“博客”到后来的“红客” (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网络技术爱好者, 与黑客相对) 、“维客” (喜欢使用WIKI这种超文本技术的网络爱好者) 、朋客 (起源于“朋克”。电脑朋客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电脑罪犯了) 、闪客 (使用Flash软件做动画的人, 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子贺卡和网站MTV都是闪客的杰作) 、极客 (也称奇客, Geek, 指有较高超电脑能力的人) 。再举一个例子。“沙发/SF”指第一个回帖的人。后来, 坐不到沙发的人, 声称自己坐了“床”或楼主的“大腿”。“椅子”指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是第三个回帖的人。“地板”则是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
网络新词的产生还可以是由一个生僻字的广泛使用引申出另外的生僻字。例如, 继“囧”流行于网络之后, “槑”又开始流行。槑 (音méi) , 古同“梅”。在网络上, “槑”具有了新的意义, 该字由两个“呆”组成, 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网络新词的系列化还表现在运用某些构词方式来衍生出相应的新词。例如, 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 “雷”可以说成是惊吓, 被吓倒了。于是又出现了“靐”, 三个雷, 意为“被超级闪倒, 惊讶得要死”。
英汉交融。网络传媒为跨文化交际掀开崭新一页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把英语这一最初的计算机通用语言带入更宽广的领域, 使其进一步成为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语言。汉语也毫不例外地吸纳了这样的语言成分, 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英汉交融的局面。例如, “Q”是Cute的音译, 表示“可爱”。例句:傲月寒长得好Q, 像个芭比娃娃。“BUG”原意是“臭虫”, 后来把跟电脑有关的故障都称之为“BUG”。例句:每回侠客社区出现BUG, 青眉都急得跳脚。“I服了U”即“我服了你”, 来自周星驰片子里的经典台词。例句:你居然能让清欢不对你说“不”, I服了U!
不但英语被广泛吸纳进我国网民的网络语言, 连日语、韩语也被利用起来。例如, “囧”在网络的使用, 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 Orz是一种源自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 (或心情图示) , 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说起囧的流行, 必须要提到“Orz”, 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字, 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 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 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 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 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 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 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 用“囧”替换掉了“O”, 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写作“囧rz”。
三、结语
在目前这种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的趋势下,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新词, 做好网络语言规范工作, 以及由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间的互动和融合, 在媒体中如何处理好外来词、字母词等使用的规范问题, 已经成为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网络语言往往时尚、简洁、鲜明, 注重借鉴学习与吸收, 不断丰富着汉语词汇。我们也从外国语言、从方言中借到一些词汇, 在网上率先使用, 然后走向生活, 走向文本。虽然这种创新还不够规范与严谨, 但是毕竟是一种丰富与创新。可以说, 网络语言在此也充当了语言发展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年版。
[2].丁金林:《中国新闻事业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胡翼青:《网络的传播学思考》,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极限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完善 篇8
关键词:极限,微积分,无限趋近,变量
一、极限思想的产生
与一切科学的思想方法一样, 极限思想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极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虽已有极限思想的萌芽, 但从现在的史料来看, 这种思想主要局限于哲学领域, 还没有应用到数学上, 当然更谈不上应用极限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直到公元3世纪, 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创立了有名的“割圆术”.他的极限思想是“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第一个创造性地将极限思想应用到数学领域.这种无限接近的思想就是后来建立极限概念的基础.
刘徽的割圆术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原始的极限思想的应用;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也蕴含了极限思想, 但由于希腊人“对无限的恐惧”, 他们避免明显地“取极限”, 而是借助于间接证法———归谬法来完成了有关的证明.到了16世纪, 荷兰数学家斯泰文在考查三角形重心的过程中改进了古希腊人的穷竭法, 他借助几何直观运用极限思想思考问题, 放弃了归谬法的证明.如此, 他在无意中将极限发展成为一个实用概念.
二、极限思想的发展
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与微积分的建立紧密相连的.16世纪的欧洲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生产力发展, 生产和技术中大量的问题, 只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已无法解决, 要求数学突破只研究常量的传统范围, 而提供能够用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的新工具, 这是促进极限发展、建立微积分的社会背景.
起初牛顿和莱布尼茨以无穷小概念为基础建立微积分, 后来因遇到了逻辑困难, 所以在他们的晚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极限思想.牛顿的极限观念也是建立在几何直观上的, 因而他无法得出极限的严格表述.
正因为当时缺乏严格的极限定义, 微积分理论才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攻击.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对微积分的攻击最为激烈, 他说微积分的推导是“分明的诡辩”.贝克莱之所以激烈地攻击微积分, 一方面是为宗教服务, 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的微积分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 连牛顿自己也无法摆脱极限概念中的混乱.这个事实表明, 弄清极限概念, 建立严格的微积分理论基础, 不但是数学本身所需要的, 而且有着认识论上的重大意义.
三、极限思想的完善
极限思想的完善与微积分的严格化密切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微积分理论基础的问题, 许多人都曾尝试解决, 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这是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常量扩展到变量, 而人们对变量数学特有的规律还不十分清楚;对变量数学和常量数学的区别和联系还缺乏了解;对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还不明确.这样, 人们使用习惯了的处理常量数学的传统思想方法, 就不能适应变量数学的新需要, 仅用旧的概念说明不了这种“零”与“非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极限概念给出导数正确定义的是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 波尔查诺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但关于极限的本质他仍未说清楚.到了19世纪, 法国数学家柯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概念及其理论, 他在《分析教程》中指出, “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于一个定值, 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 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特别地, 当一个变量的数值 (绝对值) 无限地减小使之收敛到极限0, 就说这个变量成为无穷小”.柯西把无穷小视为以0为极限的变量, 这就澄清了无穷小“似零非零”的模糊认识, 这就是说, 在变化过程中, 它的值可以是非零, 但它变化的趋向是“零”, 可以无限地接近于零.
柯西试图消除极限概念中的几何直观, 作出极限的明确定义.但柯西的叙述中还存在描述性的词语, 如“无限趋近”、“要多小就多小”等, 因此还保留着几何和物理的直观痕迹, 没有达到彻底严密化的程度.为了排除极限概念中的直观痕迹, 维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 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所谓an=A, 就是指, “如果对任何ε>0, 总存在自然数N, 使得当n>N时, 不等式|an-A|<ε恒成立”.这个定义, 借助不等式, 通过ε和N之间的关系, 定量地、具体地刻画了两个“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因此, 这样的定义是严格的, 可以作为科学论证的基础, 至今仍在数学分析书籍中使用.在该定义中, 涉及的仅仅是数及其大小关系, 此外只是给定、存在、任取等词语, 已经摆脱了“趋近”一词, 不再求助于运动的直观.
参考文献
[1]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0.
探究生态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篇9
一、生态体育的概念
生态体育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 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 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 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生态体育概念的产生对探究生态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二、生态体育的产生
生态体育的产生不仅经历了生态、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还受到学校体育多维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规范生态环境、体育生态手段) 的影响。生态、生态学概念的相继提出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多维生态系统促进了生态体育的产生。
(一) 体育运动的生态本性
生态环境是体育运动产生的摇篮。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人的自身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还在于让人类的能量有所开发和释放, 从根本上说, 体育是人向自身、社会、自然索求生态平衡的过程。在体育运动中, 无论是对抗、竞技体育, 还是自然养生、保健式体育, 其起源与发展实质上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参与自然养生、保健式体育的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参与对抗、竞技体育的人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征服、改造关系。因此, 参与体育运动的有机体无论是为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为了维护和遵循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完整, 都会体现体育运动的生态性, 生态体育应运而生。
(二) 学校体育多维的生态系统
1. 学校体育具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条件, 对青少年身体的发展、知识的积累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情趣有着不同的影响, 铸就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文化态度, 还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办学特点。体育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必将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学校体育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势必促进生态体育的产生。
2. 学校体育具有的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学校体育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生态系统。同时, 学校体育这个很小的社会环境孕育着生态体育, 推动着生态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例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 社区体育也为学校服务, 这就是生态体育产生的体现。
3. 学校体育的规范生态环境系统
规范环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观念等。规范环境不但规范个人的生活和行为, 而且使个人的精神有所寄托, 从而把握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使学校体育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与发展。学校体育在规范生态环境下产生与发展必将使学校体育更具生态化, 体育活动也会在生态环境下发展, 生态体育的产生也将是必然。
4. 体育手段的生态系统
体育手段的生态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规律、人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绿色教育手段以及以人为本的体育措施和方法。学校体育手段的生态化首先表现在使用了生态型体育器材和产品, 从而减少尘土、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其次, 体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教辅用具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再次, 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等, 都是一种生态关系, 如果这种关系失衡, 就会使体育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 体育手段具有生态性, 生态体育在体育手段的推动下也将会产生和发展。
三、生态体育的发展过程
(一) 生物有机体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
赫克尔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是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的提出, 与生物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生物学发展范围扩大的体现。生态学的概念提出之后,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生态的内涵也逐渐扩大。之前, 生态的内涵仅限于生物有机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之后它演变为生物种群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后来又发展到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最后催生了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随着生态学范围的扩展, 体育锻炼涉及环境问题, 生态体育也被人们提及。
(二)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生态内涵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失衡。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逐渐从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转移到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来。随着全球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自然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出现, 一些学者开始用生态体育可持续的观点来重新认识、思考和解决体育锻炼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生态体育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三) 人类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阶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劳动使人类得以进化, 而且也使人与动物、植物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系。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环境开始对人类宣战, 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成为现代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并由此引发各种相关学科的生态理论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 环境问题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环境失衡的结果, 生态环境的危机不仅仅是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危机, 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 它直接危及人的生存。至此可以看出, 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环境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研究发展到了以人、自然界和社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研究。这使生态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生态体育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人类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阶段
无论是生态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对生态学的借鉴, 以及生态学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整体研究, 学术界系统、整体、有机、开放、动态、发展、跨学科的生态研究, 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论, 对“人———自然———社会”的整体研究, 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至此, 生态研究进入了自然、人文环境的综合研究。当然, 这些领域的研究是一种拓展的生态观念, 同时又是拓宽深化的人文观念, 并在各自的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中有所突破。体育作为与自然、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学科, 同样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 生态体育在此阶段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研究生态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不仅能为体育更有效的发展提供保障, 也为生态体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生态体育体系后, 体育与生态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这将有利于避免不和谐因素的产生。首先, 生态效益将是最立竿见影的。有了生态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保障, 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将更符合生态要求, 材料选用将向绿色产品看齐。此外, 在能源、生物营养、垃圾处理等方面广泛开发利用高科技使其更加符合环保的要求。总之, 生态体育体系的建立将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因此, 对生态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5) .
[2]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标题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篇10
探寻标题音乐的源头, 可以一直上溯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在那个时候, 标题音乐只是一种用来表现音乐文化的艺术现象, 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明确的概念。在古希腊音乐时期, 音乐成就主要集中表现在宗教音乐中, 在当时的主流观念看来, 只有人声是最崇高和纯洁的, 器乐音乐发展缓慢, 甚至不被人们看好, 自然也不会出现在以教会音乐为中心的主流音乐中。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人们的宗教观念开始不断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 继而器乐音乐便随着世俗音乐的逐渐盛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以歌曲或者舞曲名称作为标题的器乐改编曲, 虽然此时的标题并不符合后来定义中所诠释的意思, 但是却足以作为标题音乐萌芽的雏形开始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 有这样的一句记载:“毫无疑问标题音乐建立于1700年, 当约翰库瑙发表他的六首教堂奏鸣曲。”1通过这句话, 不难找出两个突破口并以此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首先是时间, 1700年, 这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正处于巴洛克时期。可是史料又有何种依据判断标题音乐产生于巴洛克时期呢?这就要从分析约翰库瑙的六首教堂奏鸣曲入手。经过相关资料、谱例的查询, 不难得出结论。约翰库瑙发表的六首奏鸣曲中的每首都在叙述一个故事, 同时都有相应的文字描述, 通过这些文字描述和音乐本身所传达的叙述内容, 可以清晰地洞察到作曲家创作时的灵感启发和音乐构思。文字中透露和表达着音乐的内容与思想, 同时, 音乐的脉络走向又时时体现着文字的描述, 与其环环相扣, 这似乎与标题音乐的本质有了契合的支点, 也或许正因为如此, 《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才把它作为标题音乐诞生的标志。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李斯特对标题音乐所下的定义, 能较贴切的与之符合的应属巴洛克时期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3.4-1741.7.28) 创作的大协奏曲《四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部作品符合了现代对标题音乐定义中的两点, 一是它是一部器乐作品;二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灵感与文学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维瓦尔第的《四季》一共分为四部, 分别是《春》、《夏》、《秋》、《冬》。“维瓦尔第在这四部作品的扉页上相应地配上一首大概出自他本人手笔的十四行诗, 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其实没有这些文字的辅佐, 维瓦尔第那细致入微的刻画已经使他所要描绘的内容赫然易见了, 加上这些文字, 只是更加强调出作品的标题性而已。”2巴洛克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Bach, 1685-1750) 也有一部具有典型标题音乐特点的作品《送别随想曲》。这部作品总共有六个乐章, 作曲家为每个乐章都设定了“名称”, 而每个乐章分别呈现出来的音乐内容又与各自的标题十分贴切吻合, 换句话说, 巴赫对整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依据都来源于这些标题, 而六个标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彼此之间又紧密相连, 仿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连李斯特也评价巴赫的这首作品, 在音乐的创作手法上与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十分相像, 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如果这部作品是属于未出版的作品, 那可以作为柏辽兹在第一次演出他的《逃亡埃及》时所开得很成功的一次玩笑的绝妙的补充, 那时一定会有人断言巴赫的这首乐曲是《幻想交响曲》的作者所写的了。”3由此, 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巴洛克时期, 类似于标题音乐的音乐现象已经出现, 并且是以一种近乎完整的形态出现, 只是标题的确立建立在对作曲家音乐思想和创作意图的文字性描绘, 灵感也大多来源于生活与自然, 而对于使用标题音乐的目的和方法并没有引起当时作曲家的关注和研究。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 标题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典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 。由于所处时代的关系, 贝多芬可以被定位为“集古典派大成, 开浪漫派先河、对西方近代音乐有深远影响的伟大作曲家”, 4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 (“田园”) , 就是一部典型的标题交响乐。整首作品弥漫着作曲家对大自然和乡间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反映了其对自然生活和崇高精神的追求。全曲一共五个乐章, 贝多芬对每个乐章都进行了标题化的描述, 同时, 这五个乐章之间又带有内在联系的逻辑性。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 贝多芬这样写道:“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 这句话似乎带有某种暗示, 表明作曲家为每个乐章描述的标题都是用来辅助并说明他本人的创作意图的。这也恰好是标题音乐中标题性的真谛所在。随后, 标题音乐继续出现在浪漫主义早期乐派中, 其发展接近于成熟。比如早期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埃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Hector Louis Beelioz, 1803-1869) 于1830年创作了《幻想交响曲》, 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这部交响曲是柏辽兹在受到当时英国作家德昆西 (1785-1859) 的作品《一个吸鸦片者的自白》的影响后, 结合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失望与痛苦而写下的。这部被誉为“音乐小说”的交响曲已经向人们充分展现了音乐与戏剧, 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思想, 被视为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划时代的作品, 而柏辽兹“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 也为标题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这首作品中, 始终有一个象征这热情洋溢的爱人的主题贯穿于始末, 柏辽兹称其为“固定乐思”, 这种创作手法的出现, 为之后的作曲家创作标题音乐提供了创作灵感。再如早期浪漫派的另一位代表人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2.3-1847.11.4) , 他的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 (作于1826年) 就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标题性序曲, 而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由于门德尔松读了莎士比亚 (W.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的同名德文喜剧译著后得以激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通过鉴赏, 亦不难感受到作曲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与极富情节性的文学历史氛围的联系性。通过发展演变,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标题音乐已经从一种音乐现象, 逐渐朝音乐体裁形式的方向迈进。
二、标题音乐的最终确立与成熟完善
可以说, 标题音乐的发展成熟直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作体裁和形式最终确立是其自萌芽一步步演变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 它之所以可以最终在浪漫主义时期得以完善并走向顶峰, 也顺应了那个时期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尤其是以李斯特为代表的作曲家把音乐上升为一种社会功能, 通过与文学、戏剧、绘画的联系, 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李斯特在受到之前柏辽兹等一众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 首次提出了“标题音乐”的概念。自此, 预示着标题音乐的最终确立, 同时其创作水平也进入了更加成熟完善的阶段。李斯特的一生, 在思想上深受同期文学家雨果、拉马丁、乔治·桑等的影响, 许多作品主要取材于诗歌与美术。他曾经就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 这样说:“音乐和文学、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 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所交织的一个焦点。”李斯特对标题音乐最突出的贡献在于, 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例如, 1837-1839年间, 李斯特游历于意大利, 受当时拉斐尔的画《订婚》、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思想家》以及彼特拉尔卡的三首诗作的影响, 激发灵感创作了《巡礼的岁月》第二年中的五首曲子;从雨果和席勒的诗作中受到启发创作了《山上所闻》和《理想》;而《匈奴之战》则取材于考尔巴哈的一幅壁画。在李斯特看来, 标题音乐的真正目的是以此表现某种诗作或绘画的思想境界或意境, 使听众在欣赏完作品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情画意和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 而不是枯燥的进行说教, 仅仅用音乐来描述戏剧情节或绘画内容, 因此, 可以说李斯特的音乐语言和诗歌语言之间是血脉相通的。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5.22-1883.2.13) 是另一位标题音乐的钟爱者, 并且在他的继承和发扬下, 标题音乐迎来了顶峰时代。瓦格纳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在其最重要的一篇艺术哲学论文《歌剧与戏剧》中, 他强调:“按照乐剧的理论, 戏剧是目的, 音乐是手段, 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必须紧密结合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因此, 在瓦格纳的作品当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浑然天成, 而戏剧在音乐中的象征意义也更加清晰明确。就此, 标题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成为了西方音乐极其重要的一种音乐创作形式。
摘要:标题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定内涵。标题音乐几乎是伴随着西方专业音乐一起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 因此, 它也就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标题音乐,发展演变
注释
11、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1980, p285.
22、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
33、[匈]李斯特著;张洪岛等译.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p19.
淘宝村的产生发展与趋势研究 篇11
关键词:淘宝村;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24-05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形态,对于收入偏低、抗风险能力弱、零散时间相对宽裕的农民而言,具有门槛低、资金投入少、技术难度小等创业特点,并逐渐成为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主要阵地,正在帮助百万计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等实现了自主创业,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创业浪潮”中的代表性现象[1]。2009年首次发现3个淘宝村,到2015年已经达到780个,覆盖网店超过20万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促进农村转型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口结构优化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淘宝村的研究不多,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模式总结与现状分析上,对淘宝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偏少。阿里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以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为案例,对“沙集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重点分析了模式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2]。朱康对等对温州西岱淘宝村的产生原因及发展特点进行梳理[3];叶建美以徐州市东风村为例,分析了东风村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家具网络直销村”的原因与发展规律[4];邓晓峰重点分析了龙岩培斜淘宝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5];李育林以广东省军埔村为例,探索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淘宝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6];崔丽丽等以浙江丽水淘宝村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邻里示范、社交示范、网商协会组织等社会创新因素是促进淘宝村发展的积极因素[7]。本文将系统的梳理淘宝村的特征、发展现状、产生机理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成功案例对如何解决淘宝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淘宝村的内涵及现状特点
(一)基本内涵
阿里研究院将“淘宝村”定义为“聚集在某个村落的网络商户,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依托淘宝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对淘宝村的认定,主要有三个标准:首先,电商活动的交易和经营场所在农村,并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元;其次,电商活动年交易额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再次,该行政村网店注册数量在100家以上,或者占到当地家庭总户的10%左右[8]。
(二)现状特点分析
1.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自2009年起,淘宝村经过了萌发、生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尤其是2013年,淘宝村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通过自主申报、调研评估、数据分析等形式,阿里研究院公布研究报告,在全国发现淘宝村211个,2015年淘宝村的数量进一步增长到780个,淘宝村已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9]。
2.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目前发现的780个淘宝村分布在17个省、市、区。其中,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河北居于前六位,分别有280个、157个、127个、71个、64个和59个淘宝村,占到全国淘宝村总数的97%。同时,中西部共发现17个淘宝村。
3.出现了更高级的电子商务生态——淘宝镇。在淘宝村的基础上,阿里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71个淘宝镇,淘宝镇的出现证明了淘宝村的协同和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目前关于淘宝镇的定义为:淘宝镇是在淘宝村基础上成长的更高级的电商生态,当一个镇、乡或街道的淘宝村数量大于等于3,就达到了“淘宝镇”的标准。
4.产业分布多元化与非农化。淘宝村虽是农村,却普遍做着非农的买卖。淘宝村网店销售数额的前十名全部为非农产业,其中,前三名分别为服装、家具和鞋。杭州市临安市白牛村等销售山核桃及其他坚果炒货,江苏省宿迁市堰下村、周圈村等从事花卉交易,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等从事草柳编制品与手织粗布,是少有的姓农淘宝村。
5.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显著。淘宝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其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显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淘宝村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农民获取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提高,降低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为农户提供了在家门口低成本创业的途径,解决了由 “空巢”农村带来的留守儿童抚养、留守老人赡养等问题,促进家庭和谐,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再次,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和青年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发展当地农特产品和加工产品产业,以及依托当地开发旅游资源。第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电商平台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格局,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发展的推进。
三、淘宝村的发展特征
尽管淘宝村各不相同,起步早晚不一样,经营产品不一样,生成机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归纳起来,还是有以下规律或特点。
(一)带头人示范引领,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农民整体具有怕风险而保守的特点,但又相信眼见为实,从众心理极强。正因为如此,在每一个淘宝村的发展历程上,差不多都有着带头人的深深烙印。江苏沙集镇东风村孙寒从2006年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打工小伙子开网店到产生网商数百家,网店上千家,直接从业2000多人,2015年销售达到50多亿元。义乌的青岩刘村有刘文高不遗余力地推动,揭阳的军埔村因为有黄海金等一批年轻人的回村淘宝实践,此类现象可谓不胜枚举。
nlc202309091409
(二)已有产业基础支撑,推动作用明显
在目前发现的淘宝村中,虽然也有像江苏沙集、缙云北山这样的无中生有式的案例,但总体来看,一定的产业基础更有利于淘宝村的形成与发展。因为有羊绒产业的基础,清河县在一个村的成功淘宝实践之后,目前已经带动形成14个淘宝村;山东博兴的草柳编本来就是当地的民间传统手艺,有外贸出口的基础,上淘宝也只差一个点火者而已,在湾头村成功实践之后,现在扩展到16个村。再看那些做服装鞋帽的淘宝村,多在江浙沿海一带,本来就有生产贸易的基础,从而为草根一族在农村低成本开店创造了基础。
(三)青年返乡热情势不可挡,激发创业发展活力
80后、90后是淘宝村创业带头人的主力军。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快,尤其是返乡青年能够把城市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回农村,在家乡进行电商创业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回流,从事农特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以及相关包装物流产业,激活了农村创业活力。
(四)相对成熟产业环境,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目前发现的淘宝村,总体还是江浙沿海省份为主,原因主要在于沿海省份天然的优势,包括:成熟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开放的思维模式,便利的交通区位等等,这些条件的具备为淘宝村在农村土壤上的破土生长提供了基础。而反观西部农村,则在上述的基础条件方面逊色很多,也有年轻人返乡创业,但并不能改变薄弱的产业基础。
四、淘宝村的内在形成机理
淘宝村本质上属于产业集群,不同类型淘宝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有各自的发展基础与轨迹,但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有共通的表现,本文结合淘宝村的发展要素条件的基础上,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框架,提出了淘宝村的形成与成长机理框架结构模型(如图1)。
第一,要素条件包括:独特的资源禀赋,即依托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水源、天气等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竞争力较强的文化旅游资源;原有产业基础依托,即就近有线下的产业基础;还有劳动力资源充足、创业成本低。
第二,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供给的基本动力,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决定并催生更多的供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消费水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商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电商市场空间与潜力巨大。
第三,相关产业支撑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为电商从业者的经营行为提供了更为直接和便捷的产品推广与销售平台。物流业的发达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
第四,企业行为包括:带头人示范,即个体创新行为带来农村群体模仿行为;知识溢出,弗里曼指出“知识溢出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的最根本动力,也是产业集群创新和提高生产率的源泉”[10]。在带头人的示范下,网络经营方法、技巧及经验、供求信息发布与获取方法等专业知识会通过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向外溢出,附近电商经营农户或模仿或变革,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的现象。
第五,政府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即政策的导向与政策倾斜;培训教育,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五、淘宝村的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当一个地方的淘宝村相对成型后,在整个淘宝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则制约淘宝村成长因素开始逐渐暴露,成为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否则可能遭遇发展的“天花板”。
(一)难以破解的人才难题
淘宝村的兴起是带头人带起来的,而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是需要人才来提升的。当事业成长起来后,人才的瓶颈因素就展露无遗。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都缺人才,农村就更为艰难。所以,淘宝村的人才如果一味眼睛向外的话,基本上是无解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己培养,如“父子兵”“夫妻店”“同学帮”“兄弟连”等,自己提高自己。
(二)不可避免的同质竞争
淘宝村的电商发育模式,在初期是有优势的,可以抱团取暖,在网上形成搜索排名优势,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催生电商服务业的诞生,更利于产业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发展层次较低,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如果不能通过品牌品质保证寻找利润空间,则有可能演变为依靠低价的恶性竞争。特别是当整个淘宝卖家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如果没有实力去天猫平台,则只能在淘宝平台上低水平竞争,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问题的破解,只能通过内部优化重组、分化细分来解决。
(三)难以容纳更大发展的狭窄空间
淘宝村的形成是基于村庄的低廉创业成本,这对于个体创业无疑是非常适宜的。但当产业发展起来后,村庄的劣势也就暴露出来,像仓储的问题不好办,家家都人货不分,很有安全隐患;配套产业也摆布不开,物流需要一个集散中心却很难在村庄找到地方,生产、加工、包装也逐渐专业化,同样需要地方,但村庄一般是提供不了的。于是,淘宝村的生产要素只能向镇域转移并集聚,还有的干脆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县城。
六、淘宝村发展趋势预测
(一)从农民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行为
农民自发的电商行为,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内同质竞争激烈、延伸性服务缺失等先天性问题开始显现,影响电商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场失灵的现象出现,就需要政府行为为补位,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产业问题,政府的行政推动行为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将电商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强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注重电商人才培训,内拉外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电商产业发展潜力;加强资源统筹共享,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并推动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的自律,规范农村电商的市场行为。
(二)电商推动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出现从农村向乡镇、县城转移的趋势
电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农村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出现了向乡镇和县城转移的现象:有的淘宝村是在本村周围聚集,形成了相关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等,比如江苏的东风村,主要经营家具,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家具制作销售的集中区。有的淘宝村产业要素聚集在乡镇,将相关配套产业在镇范围内布局,并形成了淘宝镇,比如河北清河在镇上形成了羊毛产品的网批中心和包装物流中心。有的淘宝村在市场自发行为与政府行政推动的共同推力作用下,直接向县城转移,比如杭州临安的白牛村等周围村庄经过产业聚集,在临安市形成了山核桃相关产业走廊和电商园区。
nlc202309091410
(三)从事电商经营的农户分工协作能力和趋势有所加强
农村电商产业要素聚集逐渐形成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过程,也是劳动分工报酬递增的空间表现形式。目前发现的淘宝村中,农户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逐渐加深,有的农户在电商同质竞争激烈的趋势下,看到了配套产业的市场需求,不再从事网店经营,直接转向配套服务业。即使在没有出现电商产业集群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物流中心、包装中心等配套产业。
七、对淘宝村发展的建议
(一)把人才问题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
无论是已经建成淘宝村的地方,还是正在建设淘宝村的地方,反映出来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发展起步靠人才来率先示范,发展加速靠大量人才参与,提升转型更要靠人才来引领。起步之初,人从哪里来?从实践看,主要从返乡的务工青年、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找,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也喜欢运用互联网,具备从事农村电商的天然基础。发展之中,人才哪里找?外聘不是好办法,也聘不来,自己培养最可靠,通过成长初期的“朋友帮”、“父子兵”和“夫妻店”等模式,先期解决人才缺乏的困境,然后通过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再实践,在大量从业人员中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农村电商的大规模发展,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参与到农村电商发展中。
(二)把找出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作为重点来研究
目前淘宝村主要经营的还是服装鞋帽,勉强算是农产品的就是干果山货,而大家熟知的水果、蔬菜、水产却很难见到踪影,说明还存在网上销售的现实困难。比如说生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网上零售十分困难,保鲜难、运费贵、没标准,除非像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能用得起全程冷链,其他的普通农产品很难承担得起。所以,淘宝村网上销售产品的选择要支持就地就近原则,像义乌青岩刘村式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最为理想,像杭州临安白牛村那样的“线下市场成熟,顺势转战线上”亦可,但要像江苏徐州沙集那样再无中生有出一个新电商产业十分困难。即使找到了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依然要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改进,更加适合网上消费习惯,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定位,十分重要。
(三)把对电商的认识作为一个基本前提
农村电商是什么,淘宝是其中之一,但绝不是全部;网上卖东西只是表象,背后的支撑因素更多。电商这东西,大体像冰山,能看得见的部分只有总体积的10%,90%躲藏在表象之下。如果不认真研究电商的基本理论,不深入学习电商的产业体系,没有产业链的支撑,没有服务商的配套,农村电商依然是很难起步的。也由于农村电商需要将一、二、三产业打通,横向又关联电子信息、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若干产业,也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可以撬动的事情,注定是一把手工程。这个提法,不仅仅适用于政府,也适用于那些准备做电商的传统企业,没有主要领导的清晰认识与定位,电商做起来真的很难;也不仅仅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县以上政府,还适用于那些准备搞电商的乡村干部,需要对电商有一点本领恐慌的意识,从学习入手,多些了解,不要贸然上手,想清了再做,把电商生态打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精准施策,用心琢磨如何让电商经营主体“扶上马送一程”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积极引导新一轮创业浪潮[N].光明日报,2009-2-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研究中心.“沙集
模式”调研报告[EB/OL].http://www.aliresearch.com/,
2015-12-10.
[3]朱康对,朱呈访,潘姬熙.“淘宝村”现象与温州网络经济
发展——基于永嘉西岱“淘宝村”的案例研究及政策建议[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4]叶建美.E时代下淘宝村模式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7).
[5]邓晓峰.龙岩培斜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14(06).
[6]李育林.我国地方政府在“淘宝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探
析——以广东省军埔村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7]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社会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
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中国农村
经济,2014(12).
[8][9]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计划(2014,2015)[EB/OL].
http://www.aliresearch.com,2015-10-24.
[10]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
(责任编辑:熊 飞)
浅论唐代甲库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篇12
一、唐代甲库制度的产生
我国古代人事档案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商周属于萌芽时期, 当时的用人制度基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最早的人事档案———谱牒档案就产生于此。唐代属于发展成熟时期, 在用人制度方面主要实行科举制度和铨选制度以选拔人才, 这样便产生了我国历史上官员人事档案的代表———甲历档案。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这些甲历档案, 便专门设置了甲库, 唐代甲库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人事档案库, 甲库出现前, 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保管档案的机构[2]。
(一) 甲库制度产生的原因
1. 甲历档案的大量形成。
由于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是在继承前几个朝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重大改进, 以科举制度和铨选制度为主。一般选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参加铨选的资格, 再通过铨选进入仕途发展。唐代的铨选有一套较严格的程序和制度, 整个铨选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文册, 便为甲历档案[3]。由于铨选是每年进行一次的, 且参选人数逐渐增多, 因此甲历档案大量形成。随着甲历档案的发展成熟, 其内容不断丰富。
2. 唐代的官员人事档案发展成熟。
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较之前代有较大的进步, 这是官员人事档案发展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人事档案的属性方面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甲历档案是以官员个人为立卷单位进行保存和整理的, 这样方便查找和利用。
(2) 甲历档案是唐代在选官用人时形成的文书材料, 如记录选人基本状况的材料, 对官员考核形成的材料等。
(3) 甲历档案是反映官员个人基本情况包括经历、德育及业务成绩等的原始记录。
(4) 甲历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唐代铨选官吏每过一个省都要取得甲库的档案证明, 所以甲库档案此时已发挥了历史凭证和原始参考资料的作用[3]。
正是由于甲库制度的产生, 王朝中央才能掌握全国每个官员的姓名、年龄、体貌、言词、书法、才学、品质、政绩、资格及亲族成员情况等系统的档案材料, 为政府选才任能提供最重要的保证[4]。
(二) 甲库制度的特点
甲历档案是唐代统治者铨选官员和人才的依据, 甲历档案的保管情况会直接影响选择官员的质量问题, 所以统治者非常重视甲历档案的保管及甲库的建设情况, 在甲历档案和甲库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甲库内藏甲历档案数量多, 且甲历档案格式趋于统一。
唐朝时期, 随着甲库内藏的甲历档案数量越来越多, 如何管理利用甲库有效管理这些档案便成了主要问题。为此, 唐朝统治者在管理方面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例如:从源头上统一, 即规定甲历的统一格式规范, 从而提高甲历的质量,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甲历。由于甲历的格式有了统一的标准, 那么对于甲历的归档管理变得方便与有效。
2. 甲库内设有具体负责官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唐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 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当然对于保管甲历档案的这些官员的条件要求非常苛刻。除对甲历档案的主管官员外还另设有众多令史, 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具体的相关管理工作。
3. 设定了文件的随时归档制及移交制度。
唐朝设立的三省中的尚书省及门下省对于随时归档制都有所规定, 规定甲库的官员在完成甲历档案的交接手续之后, 不得擅自将原立文案据进行打乱,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而对于甲历档案的移交制度则明确规定了移交的时间及交接的手续, 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移交制度。
4. 为保证甲库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制定专门刑律。
唐律中的相关保护档案工作的法律, 不仅保证了甲历档案的质量, 还促进了甲库的管理工作。同时, 甲库令史每年铨选, 都必须对甲历进行检查, 编立文簿, 不能有差。唐王朝档案管理律令的颁布, 不仅对当时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还极大地影响今后档案工作的进展。
5. 对于甲历档案进行分类保管。
唐朝因为每年均要开展铨选工作, 所以甲历档案常常被查阅, 利用前后的整理工作尤其显得重要[5]。为了解决参加铨选的人员身份较为复杂且数量庞大这一问题, 当时的甲库便按照这些参加铨选的人的出身及官品的顺序, 将出身相同、官品相同的人的甲历存放到一起, 成为一甲。对于一甲内人数的限定则没有规定, 按开元二年敕, 以百人为限, 但在德宗、宪宗时期又有所不同[6]。所以对于甲历档案进行分类保管能够方便查阅和利用。
6. 对于甲历档案进行修复和征集。
因为唐朝对人才的重视, 所以甲历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这样很容易被破坏。特别有些年代久远的甲历, 多出现文字凋缺的情况, 且多有散失。为此, 唐王朝也进行了一些修复和征集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维护了甲库档案的完整。据史料记载, 贞元四年, 因三库甲历丢失损坏太多影响了铨选, 经吏部奏准, 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和征集甲历的活动[7]。命令各州府县把本辖区所有出身之人, 按照之前甲历格式, 编造本人的履历表, 不得有遗漏。各地政府接到命令后, 按时递呈所属州府, 各使司检查后加印, 最终报送尚书省。
7. 将甲历档案复制多份, 进行副本收贮。
副本制度对于档案的保存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可以有效防止档案丢失造成的信息缺损。唐代时期文件的副本收贮也如此, 唐王朝重视对甲历档案的保管, 全国官员的各种档案都要经过不同渠道最后集中到王朝中央, 分别存放在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所属的甲库中[8]。而为了防止甲历档案丢失, 甲库官员将甲历档案复制多份, 分别存贮于三省甲库之中, 同时会有效制止或防止官员在甲历档案上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及涂抹篡改等的行为。而且一旦甲历档案被偷或丢失, 这些收贮的甲历档案副本会成为铨选官员的依据, 不会造成无据可依的情况。
二、唐代甲库制度的发展状况
(一) 唐朝中期以前甲库制度的发展
唐代甲库是伴随着甲历的产生而出现的, 同时又为甲历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提供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 极大地推动唐代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学界普遍认为甲库应发轫于唐太宗时期, 而综观有关史料文献, 并未明确记载在李世民时期已建立甲库[9]。其实, 对于唐代甲库的具体形成时期, 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唯一通过史料能确定的是, 甲库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以前。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在甲库建立之初就认识到了甲库存在的价值, 所以就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甲库的发展。例如:对甲历档案的格式进行统一、甲库内设有具体负责官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设定文件的随时归档制及移交制度、制定专门刑律、对甲历档案进行分类保管并且进行修复和征集, 还将甲历档案复制多份, 进行副本收贮等。这些政策促进了甲库的发展及甲历的利用, 同时为唐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二) 唐朝中后期甲库制度出现的弊端
档案服务于政治, 当然为政治所影响。唐朝中后期时, 封建政治中央集权的弊端逐渐显现, 甲库的管理渐渐出现危机, 从而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1. 甲库管理的弊端集中体现在甲历内容的失真。
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在甲历生成初期便有内容失真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指在甲历归档入库之后, 在甲库内有被篡改的情况。甲历因其凭证和情报的重要价值, 是唐代选贤任能的重要保证, 深深吸引着士人的目光。为了官位前途, 检选时选人通过各种途径在甲历上暗做文章, 甲历被顶替、假冒、涂改、伪造[10]。唐朝中后期, 在对人才选拔的途径上逐渐陷入混乱, 过于注重形式。一些官员为了追名逐利, 会与其他官员相互勾结。同时, 在对官员的考察制度上有漏洞, 从而导致甲历逐渐失去应该具有的真实性。
2. 唐朝中后期甲库制度出现弊端的原因。
(1) 唐朝中后期政局的动荡:从唐代中期开始, 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且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逐渐激化。甲库的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 弊端逐渐显现。而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不仅使甲库的管理工作陷入危机, 而且造成众多甲历档案的损坏, 为官员的贪污腐败创造了条件。
(2) 甲历成为官员的利益所趋:唐代的选官用人多以甲历为依据, 而唐代中后期, 这种以甲历定论的官员铨选制度显得过于武断。在这种权利的诱惑下, 许多官员在甲历档案上做文章, 利用工作之便对甲历档案进行顶替、假冒、涂改及伪造。这就成为甲库管理弊端存在的直接原因, 为封建政务埋下隐患。
(3) 甲库管理中胥吏为害:胥吏指专门经办各类文书、保管档案且无官位的小吏, 社会地位很低。但由于其对与政务的熟悉及具有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 最终成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因对待遇及地位的不满, 会利用工作之便做些违法乱政的事情, 使弄权乱政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最终导致甲库的管理工作变得混乱腐败。
三、唐代甲库档案工作的意义
由于甲库档案工作直接服务于三省机构的重要性质和特殊地位, 使它在唐代获得了独立的形态, 揭开了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崭新一页。而在此之前, 档案往往和图书混置在一起, 由史官或图书人员进行管理[11]。
甲库制度是唐朝当时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甲历档案是从铨选过程中直接产生并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 是唐朝统治者进行人事任命的首要参考资料, 这一点充分说明唐代甲库档案工作的性质是直接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的, 唐代的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希望通过甲库档案工作加强对官吏的控制, 逐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唐代甲库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档案工作与图书馆工作分离, 是档案专业化管理的开始,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库制度的创立目的是便于甲历档案的管理及利用方便, 使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开展达到新水平, 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新方向。
四、甲库制度对当代档案工作的借鉴意义
唐朝甲库采用的管理方法是档案专业化管理的开始。甲历档案是统治阶级在铨选官员的过程中形成的原始材料, 在唐代人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所以唐代甲库制度对我国当代人事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人事档案工作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即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人事档案的利用。通过前文对甲历档案和甲库管理制度的阐述, 我们了解唐代为了保障甲历档案的真实性及利用甲历档案的便捷性采取的措施, 虽说仍存在一些弊端或漏洞, 但对现代人事档案工作的借鉴意义仍是巨大的。
【产生与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05-17
我国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0-07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08-18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10-13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马克思注意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0-01
产生与预防05-23
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06-1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08-16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05-13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