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

2024-05-21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通用12篇)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1

摘要: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 使语言准确、规范, 且富有美感,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时、因事、因人使用恰当的语言, 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充满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 使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幼儿自我成长的动机。

关键词:教师语言,技巧,重要性作用

语言是一门艺术, 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 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 使语言准确、规范, 且富有美感, 充满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使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

一、幼儿教育中语言技巧运用的重要性

幼儿在成长初期, 自己的动作和行为有时不为自己所控制, 因此, 要想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好这一阶段的幼儿, 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技巧,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教师巧用问候语稳定幼儿情绪, 更快地融入孩子的世界。要想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老师需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掌握一定的交流和沟通技巧, 得到他们的认可, 才能施展教育, 循循善诱。刚入园的幼儿, 情绪波动大, 容易大哭大闹, 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 逐渐影响幼儿的情绪, 从而使幼儿顺利入园, 效果很好。 比如、清晨小班教师由原来的简单问候, 转换为“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宝贝你的小手真香呀”等等这类的话会让幼儿渐渐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消除幼儿入园的焦虑, 使幼儿逐渐的喜欢上幼儿园。

2.恰当的语言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使用合适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有趣的物品》时将幼儿熟悉的物品全部放到一个筐子里, 用一块布蒙好。 然后, 教师将手伸人筐中, 摸到一件物品后, 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说: “哎呀, 我摸到了一样东西, 它圆溜溜的、小小的, 很光滑, 摸上去凉凉的。你们猜猜, 这是什么?”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活动情境。在日常的生活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运用, 还要利用女性特有的魅力让孩子喜欢你, 教师经常性的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 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 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 幼儿会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

二、幼儿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

1.教师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 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在幼儿园中, 教师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要从幼儿入园的那天起就坚持与幼儿说普通话, 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认真、耐心地引导幼儿说准确、说规范的普通话, 并要求家长在家也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 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另外, 教师的语言还必须简洁, 让幼儿容易理解。

2.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儿童化”, 能够“以声传情”。生动有趣的语言比较贴近幼儿心理, 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除了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语言技能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因此,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将故事过程中, 一定要全面利用其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 采用形象、夸张和对比度强烈的演出形式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3.合理运用好体态语言。孩子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一直处于教师催促的紧张学习氛围中学习, 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比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要低很多, 因此,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能够放松学生精神压力和焦虑的心情, 例如,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手势、眉毛、眼睛等肢体和器官向学生表达出一种关心和爱护, 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遇到问题之后, 能够找到依靠, 也更愿意向幼儿教师倾诉,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幼儿的学习就会置身于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之下, 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得到提升。

三、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幼儿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教师无疑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其自身的一句话、一个习惯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完全是被幼儿所记忆和模仿。这就对幼儿园的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师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和规范, 避免学生学习到不良的用语, 从而显著影响到学生健康的成长。在教学不过程中, 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因此, 正确的、恰当的教师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促进幼儿内心世界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 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其活动的行为和交际的人群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幼儿在幼儿园一整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除了中午午休的一段时间之外, 剩余的时间都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中, 其中以幼儿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最为频繁, 因此教师就成为幼儿学习语言接触最多的个体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 从教师的话语中理解和学习到在幼儿园活动的整体规则, 从而能够更好地执行教师所发出的指令, 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是生活。从幼儿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词语, 到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 再到想同学和教师提问, 从不懂校园规则, 到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 从一开始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按照教师既定教学规定进行活动, 到自己主动去组织和协调各种活动, 这些过程教师的语言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 很多小孩子到家之后, 都会和本班的小同学玩扮家家酒, 经常是一个扮演老师, 一个扮演学生, 在游戏过程中, 经常会学者教师的语气和言语, 从孩子们们所扮演的角色中, 经常能够看到教师的影子, 这并不是教师刻意教授的, 而是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学习而获得的,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教师的日常的话语中, 孩子能够学习到很多新的词语和句子, 学会怎样去理解生活, 学会怎样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但是教师的所有语言不见得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只有教师的日常语言对幼儿学习新知识, 形成良好的语言习, 这种语言才能说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必须有意无意的向幼儿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 从而更好发挥教师语言的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 消除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让孩子在我们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行动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10 (1) :98.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2

老师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协助老师拿玩具、叠毛巾、自己叠被子,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能只会吃饭。个别家长提出,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干活,不让别的孩子干活?

师:先让你的孩子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的孩子聪明,学的快。家长:在村上某某的孩子比我孩子强,怎么到了幼儿园我孩子反而比他聪明了呢?

师:我想让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聪明、比别的孩子强。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3

一、语言教学活动提问存在的误区

(1)提问缺乏启发性。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提一些过于简单或缺乏启发性的问题。

如: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问:“白雪公主漂亮吗?”“你喜欢她吗?”虽然幼儿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作出努力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的目的和教学重点去设计。

如:语言活动《胖胖兔减肥》,教师出示图片(小兔拿着篮球)问:(1)这是什么?(2)它在干什么?(3)这只小兔可爱吗?不难看出这组提问目的只是提起幼儿兴趣。但偏离教学目的的提问太多了,没有重点。

(3)提问过于笼统。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

如: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散文诗欣赏《我家门口小池塘》让幼儿听完第一段便问:“你觉得这段散文诗怎么样?”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难以作答,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提问的形式单一。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这“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语言教学活动中优化提问质量

(1)提问应具有导思性。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一个接一个的、琐碎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使孩子机械地、不动脑筋地去回答、去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问题太难,孩子们则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导思性。

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小蝌蚪分别都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改为“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导思性。

(2)提问应具有拓展性。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设计能培养想象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

如:在学习讲述活动《战胜大灰狼》时,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动物,你会怎么帮助小兔子战胜大灰狼呢?”这个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幼儿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发挥了想象,讲出了许多结果。

(3)提问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如故事、诗歌等教学。首先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

如:以故事《小羊过桥》为例,故事主要对幼儿进行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教育。所以重点提问有:“这是一座什么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小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这样的提问能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揭示要害,能启迪思维,幼儿能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反之,远远偏离教学的目标重点不突出的提问,不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更会影响幼儿思维的发展。

(4)提问要具有递进性。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具有递进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如语言活动《小明这样做对吗?》目的是培养幼儿文明就餐的好习惯。首先,让幼儿看表演,(小明一家用餐的过程)然后分段提问。第一段:①这是谁的家?②这一顿饭有什么菜?③妈妈端来饭菜小明是怎样做的?④你喜欢这时的小明吗?为什么?第二段:①小明吃饭时是怎样做的?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给幼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技术至关重要,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把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性。让提问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让提问来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让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4

一、教师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 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 就是在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说的欲望不强, 甚至有的幼儿出现答非所问等现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可见, 提问在语言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发现目前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往往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例如有些教师习惯这样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你们想不想听呀, 故事中的小动物做得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它?这种提问方式, 幼儿根本无需思考, 就可以机械地用“想、好、对、是”等来回答, 行同口头禅。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 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 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 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二) 教师提问过于随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随心所欲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大多数幼儿很茫然, 无从下手, 而且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同时挫伤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没有适应性。还有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某一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心不在焉, 突然发问, 借机整治, 久而久之使幼儿对教师提问产生畏惧。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对幼儿的发展有害无益的做法, 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活动中, 我们应坚决地杜绝这种行为。

(三) 教师的提问没有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活动中, 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喜欢“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能干”的小朋友语言发展水平较好, 能准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所以他们回答的机会也就最多, 教师往往用他们的思维代替了全班幼儿的思维, 一节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多, 而大多数幼儿只获得一次机会, 甚至可能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问题似乎是为那几个敢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 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 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 成为“边缘人”。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二、讲究提问技巧, 发展语言能力

《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 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 更好地获得发展。”本人在语言领域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将获得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 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 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 一定要提可以引发幼儿讨论的问题, 要启发幼儿从多方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孩子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 他们会很高兴, 同时孩子有了自信心、成就感。

(二) 教师提问应具有想象力。

应设计能培养想象力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在语言活动《有那么一天》中, 小女孩想象有那么一天, 她想让人们都踩着高跷走路, 有那么一天人们都生活在水里。我随口一问, 有那么一天你想怎样?幼儿踊跃发言, 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人人都长上翅膀, 飞向太空。”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小动物都可以开口说话。”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我们的幼儿园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城堡一样漂亮。”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发明一种鞋, 我们穿上它不用走路就可以去任何地方。”还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在空中建一座大厦, 让所有的人都住进去, 这样没钱买房子的人就有地方住啦。”这个问题使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 提问要注意抓住重点。

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要围绕教学的目的有重点地来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点, 要有针对性。以《小羊过桥》为例, 重点提问:“这是什么桥?小白羊、小黑羊为什么会掉到河里?小白羊、小黑羊怎样才会平安过桥?”这样的提问能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 揭示要害, 能启迪幼儿思维, 排除干扰, 理清思路, 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更会影响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 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 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故事《两只猴子》的教学活动, 一开始, 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只小猪有什么不同?”的问题, 因为三只小猪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 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它们的不同, 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 既面向全班幼儿, 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总之,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要在新纲要的引领下, 去探究提问的艺术, 在反思中优化提问的设计, 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话的良好环境和机会, 从而充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数学语言的教学技巧 篇5

渣渡中心学校 黄海平

一、加强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数学语言学习目标,现行数学课程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将“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内涵的一部分,[1]并把发展“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目标。[1]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2]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3](114)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4](224)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表达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生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如果在数学语言表达(即数学化)方面能力缺乏,学生可能就只会死记硬背文字表达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而不能将其符号化、形式化,不能把自然语言形式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数学表示形式,将概念法则与公式沟通。经常有的学生对于数学中的一些运算法则背记得滚瓜烂熟,但是却无法用数学言简单形象的表示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也 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5]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理解课堂上教师用数学语言所阐述的数学内容、思想、方法,是衡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语言的教学技巧

数学语言是一种非日常和非自然语言,其中一部分是被规定或定义的,用来表示理想化的数学对象,正如美国数学家莱克斯(A.Lax)和格罗特(G.Groat)说的那样:“它(数学)所用的是一些特殊的非口语的语言:一些新的符号被定义,一些老的字符被重新定义而限制或改变其意义。这种精细的、外延的语言很少联系到课堂外的生活。”[6]因此也使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在教学中根据语言形式的不同教学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一)加强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教学

由于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当一个学生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文字如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数学词汇。所以,数学语言学习中准确理解数学语言词汇非常重要。那么,在数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语言词汇内涵的揭示,尤其是最 2 具关键,能帮助学生抓住某个数学语言核心的数学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

例如,分式的表达式是,应该从三个方面具体的帮助学生释疑,一:应该与整式进行区别。整式分为单项式,多项式,各个式子之间的运算时乘积和和式,而分式是商的运算。二:由于分式的运算不同,决定了除数不能为0,即分式中的整式g不能为0。三:需要强调的分母中g必须有字母,可以与整式进行区别理解

fg

(二)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换训练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数学中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某一个日常观念,而是一个确定的数学概念,它一般具有抽象性,普遍性,是对一类现象的概括,是对许多的自然语言的高度抽象,因此虽然数学语言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也会是学生产生比较远的心理距离,觉得生涩难以理解。自然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近,也容易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应注意以自然语言为解释语言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即将数学语言译为自然语言,也即通常说的“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另一方面,学习数学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为此,又应注意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即通常说的“数学化”练习。

例如:在学习用代数式表示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好的训练机会。例如将2x1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多说,加强数学符号转化为生活语言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加强了学生对于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三)注意数学语言符号引入的自然性

数学符号语言是最具数学特征的语言,在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要注意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自然性。英国数学教育家豪森(A.G.Howson)指出:“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6]所以,新的数学符号引入之前要注意创设一种“自然”“必要”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引入之后,还应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必要性。

(四)注意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利用

111,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

n(n1)nn1理和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图形的变换等,充分展现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五)注意分析数学句法特点和语言表达训练

数学语言的简约性使得数学中的句子呈现简约的特点,用较少的词语刻画所描述的对象、法则和性质,使用嵌套关系缩短表达。如“a,b和的平方”“a,b的平方和”这样的表达,几乎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地步了;例如:16的平方根和16的平方根,这样的嵌套关系结构复杂、易混,但表达简约。所以,数学语言学习要注意熟悉数学句法特点,掌握句法分析技能。初步学习时教师应使用自然语言作出相应的补充、解释,数基本数学语言和句式应进行规范训练。

如在题目中作辅助线是的准确表达,既要加强训练,在看题时老师要把“连接”“与…相交于…”等句式重点读出。“32和(3)2的读法就不同,前一个读作3的平方的相反数,后一个多做-3的平方,在教学时要通过读,学生加深对彼此的区别。在几何证明题中,加强学生对于“因为”、“所以”、“即”、则等逻辑词语的合理利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与严谨。

(六)加强数学阅读指导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这样的课堂也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自我同化,自我生成,形成自我体系。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和读数学的机会,要将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作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也要加强学生阅读数学书籍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微探 篇6

关键词:教师语言;技巧;重要性作用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使语言准确、规范,且富有美感,充满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

一、幼儿教育中语言技巧运用的重要性

幼儿在成长初期,自己的动作和行为有时不为自己所控制,因此,要想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好这一阶段的幼儿,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技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教师巧用问候语稳定幼儿情绪,更快地融入孩子的世界。要想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教育,老师需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掌握一定的交流和沟通技巧,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施展教育,循循善诱。刚入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容易大哭大闹,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逐渐影响幼儿的情绪,从而使幼儿顺利入园,效果很好。比如、清晨小班教师由原来的简单问候,转换为“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宝贝你的小手真香呀”等等这类的话会让幼儿渐渐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消除幼儿入园的焦虑,使幼儿逐渐的喜欢上幼儿园。

2、恰当的语言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使用合适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有趣的物品》时将幼儿熟悉的物品全部放到一个筐子里,用一块布蒙好。然后,教师将手伸人筐中,摸到一件物品后,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说:“哎呀,我摸到了一样东西,它圆溜溜的、小小的,很光滑,摸上去凉凉的。你们猜猜,这是什么?”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活动情境。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还要利用女性特有的魅力让孩子喜欢你,教师经常性的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幼儿会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

二、幼儿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

1、教师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在幼儿园中,教师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要从幼儿入园的那天起就坚持与幼儿说普通话,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认真、耐心地引导幼儿说准确、说规范的普通话,并要求家长在家也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教师的语言还必须简洁,让幼儿容易理解。

2、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儿童化”,能够“以声传情”。生动有趣的语言比较贴近幼儿心理,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语言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将故事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利用其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采用形象、夸张和对比度强烈的演出形式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3、合理运用好体态语言。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直处于教师催促的紧张学习氛围中学习,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比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要低很多,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能够放松学生精神压力和焦虑的心情,例如,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手势、眉毛、眼睛等肢体和器官向学生表达出一种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能够找到依靠,也更愿意向幼儿教师倾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幼儿的学习就会置身于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之下,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得到提升。

三、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幼儿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无疑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其自身的一句话、一个习惯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完全是被幼儿所记忆和模仿。这就对幼儿园的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和规范,避免学生学习到不良的用语,从而显著影响到学生健康的成长。在教学不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正确的、恰当的教师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幼儿内心世界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其活动的行为和交际的人群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幼儿在幼儿园一整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除了中午午休的一段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都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中,其中以幼儿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最为频繁,因此教师就成为幼儿学习语言接触最多的个体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从教师的话语中理解和学习到在幼儿园活动的整体规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执行教师所发出的指令,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是生活。从幼儿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词语,到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再到想同学和教师提问,从不懂校园规则,到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从一开始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按照教师既定教学规定进行活动,到自己主动去组织和协调各种活动,这些过程教师的语言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篇7

一、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

首先, 教学语言不只是一般的语言形式, 它是和知识同为一体的, 而知识的科学性就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因此, 必须在叙述、讲解、提问、点拨中正确使用语言。如果教学语言模棱两可, 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甚至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

其次, 教学语言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性。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教师语言的教育性是教育教学任务性质决定的,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授之以德, 不失时机地寓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唤起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

再次,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情趣和魅力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必须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使人如临其境、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语言是对语文教师的独特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目的、对象等, 在合乎科学性、教育性的前提下, 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 提高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艺术化教学语言的表现形式

1. 化“闻”为“见”的主动形象性。

形象性教学语言的特征在于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 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 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所以, 应当充分利用语言的情境性特点, 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有感性特点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受, 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诵读、描述、点拨、引导, 使学生进入情境, 化“闻”为“见”, 产生“视觉效应”。

2. 隽永耐嚼的启发含蓄性。

含蓄启发的教学语言, 点要点到微妙之处, 问要问到疑难之处。让学生有所思, 继而有所得。在语言上要处处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如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 我这样导入课文:“《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中的一个故事, 大家一定想知道是谁借箭, 为什么借箭, 怎样借箭, 借的结果如何。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寻找答案吧。”这样丝丝入扣的连续提问,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3.“外谐内庄”的风趣幽默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有目的地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知识、启迪思维, 就能打破课堂沉闷气氛, 振奋学生精神, 让学生们在会心的笑声中主动学习、思考。这种语言在运用中要把握好“外谐 (诙谐、风趣) 内庄 (庄重) ”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情趣的笑话、幽默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故事等,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随文而发的情感性。

针对小学生容易被感染的特点, 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 调动起自己的激情, 显示自己演讲的才能, 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如:《可爱的草塘》《月光曲》等一类文章, 要情感委婉、音调柔和、语速舒缓, 使教学引人入胜,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真善美的共鸣。

浅谈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8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使学生作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 自觉遵守纪律。巧妙的导入语,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启发思维。因此导入语要有“磁性”。或温故知新中自然过渡;或开门见山中释题, 设疑引思;或以新闻、成语、诗、歌、课文插图引人入胜;或凝练生动叙述, 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如导入《待人真诚热情, 建立真挚友谊》这一课, 我先让学生听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伊拉克战争”图片, 导入本课的主要话题, 即生活需要友谊。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第一印象———友谊多么重要!那么具体分析友谊的重要性, 就有待下文分解了。

二、生动有趣的讲解语

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 老师那富有深情的语言, 正是撞击学生情感火花的打火石。讲得好, 事半功倍, 讲得好, 画龙点睛, 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在精讲, 尽量以恰当的比喻, 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惑”。如讲成语典故或叙事类语言, 如潺潺流水, 娓娓动听;讲人间真善美, 先进人物高尚情操时以激昂、高亢的语言歌颂之;讲基本概念、观点及原理或规律等理性问题时, 关键字眼用正面强调语, 或“欲擒故纵”的反问语以防止负迁移, 或以巧妙的比喻, 借此喻彼, 化抽象为形象。总之,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需要, 讲解语言有时一针见血, 有时曲折委婉, 有时巧设反问, 设疑质疑, 有时幽默诙谐, 寓庄于谐, 有时留下悬念, 寓思于学……语言风格亦庄亦谐, 寓庄于谐, 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使授课质量提高, 学生也得到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就会使他们的素质上一个台阶。

三、精炼、简洁的过渡语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不管是课与课之间, 还是框题与框题之间,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 都有很强的逻辑性, 有着紧密的联系。巧妙地运用过渡语, 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逻辑思维。因此过渡语一定要精炼, 简洁明了, 顺畅, 或设疑引思过渡, 或引用诗歌名言, 或举实例承上启下, 或平铺直叙自然过渡。如讲解友谊的意义时, 在讲完第一个知识点--友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时, 紧接着设疑: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最需要朋友?综合学生的回答结果, 即在高兴时、成功时、困难时、烦恼时最需要朋友。可见友谊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友谊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过渡自然流畅, 如行云流水般, 从而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注意力,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激励和启发的提问语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无论是复习或新课, 都需要老师提问、学生作答的相互配合。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 提问语要有目的性、激励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作答要有正面评价语。答对的, 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 给学生以成就感、自信感;答错了, 不要乱批评、发火, 严禁用词过激, 以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而要从中发现知识负迁移的动向, 启发学生纠错中分清是非, 巩固知识点。如问生产力概念时, 有的学生错答为“人们改造自然的力”。我发现“能力”与“力”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学生因不解其意而混淆之。随后即解释:“能力”是人的本领、才能;而“力”是物理名词, 力由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组成, 一个人力气大不等于能力大, 如同一个举重运动员他未必会弹琴、作画……这样学生就把两个概念区分开, 错误率就会下降。

五、深入浅出的举例语

把大的深奥的道理说好, 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和运用于实际, 就要深入浅出, 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举例语言应通俗易懂、精炼, 有针对性, 还要注意生动形象趣味性, 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寓理于情的效果。另外受课堂时间限制, 举例要把握分寸, 恰到好处, 不能喧宾夺主, 或漫无边际。比如讲到“长期得不到友谊的人将会出现心理异常”时, 我给学生读了一封信, 即一个孤独中学生写给心理医生的信。分析了这位学生孤独的原因, 但并没有过分渲染这个负效应, 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善于与人相处。

六、规范大方的板书语

板书语属于书面语言,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 又是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的产物, 所以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教师板书的字体要规范大方、清楚, 内容要突出教学重点, 简明扼要, 一目了然, 并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板书的设计可采用多种形式:有提纲式板书、词语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简笔画、示意图等。采用何种形式的板书, 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选择, 只要方便理解知识, 都可以采用。

七、准确、简明、清晰扼要的总结语

上完一节课, 总结是升华, 是融会贯通, 因此总结语要准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可纲举目张, 或延伸拓展, 或巧设悬念, 或呼唤感召, 或列表图示对比, 或在一首歌、一首诗、一句名言、一个典故中愉快欣赏, 在余音绕梁中结束。

八、关心、爱护、实事求是的批评语

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教师肩负教书与育人两重任, 在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的不良习惯或违纪行为应及时制止、纠正, 因此批评语也要讲究艺术性。老师要以关心、爱护的口气, 一是实事求是的语言, 看准了批评, 就事论事, 不必“新账旧账一起算”。二是不要用讽刺、挖苦或过激, 用绝对化的语言去扣帽子, 而要以提示的语言, 或贬中有褒, 或先褒后贬的语言劝告学生改正缺点, 这样他们会乐意接受, 不与你对立, 教与学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 在改革传统教学法,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你“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政治教师, 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平时要关心时政, 多读名著, 博览群书, 以捕捉信息, 开拓思路, 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 不断给自己“充电”。要努力提高语言技巧, 并结合教学, 有的放矢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样, 一定会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显出功力, 在逐步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收到实效。

摘要:优化教学语言技巧, 教师语言规范化, 简洁、明快、准确、生动, 合乎逻辑, 说话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幽默感, 亲切诚恳, 快慢适当, 抑扬顿挫, 使人听来自然而有愉悦感。这在教学中更显得十分重要。

浅析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 篇9

一、表扬鼓励有自信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初中成绩一般, 以后上大学的可能性不大;初中成绩较好, 但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成绩、表示均不好, 家长希望学校的老师帮着管教;高考成绩较差者。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懒散, 没有奋斗精神, 对学习成绩麻木。教师应多采用表扬、鼓励的语言, 这有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气氛, 体现出对学生尊重、信任、鞭策、祝愿, 能给学生温暖、振奋的感受和力量,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并更加渴望获得老师的再次肯定, 从而加倍努力。如老师可以常用“谁来试一试”“谁还有更好的”等激励性词语去提问, 也可以用“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妙极了”“请继续努力”“请继续发扬”这些赞扬激励的话去评价学生的回答,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准确恰当有深度

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规范、科学和严谨性, 要求教师把所讲的每一个概念讲清楚、讲准确, 让学生正确无误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 教师对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课堂上内容当讲的, 即所谓“精讲”部分, 不是叶罗里叶罗唆地多讲, 也不是寥寥数语少讲, 而是以准确恰当的语言讲到点子上, 讲得恰到好处, 即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词语, 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语言要始终围绕着知识信息而展开,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创建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一味地讲和教学无关的内容。这样的话, 虽然表面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实际上根本什么都没学到, 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质量的。

三、简洁明白有启发性

专业课的一个知识点, 往往具有条目繁多的要求和说明。老师在讲解时, 语言要力求简明精练, 干净利索, 中心突出, 切中要害, 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切勿把本来浅显易懂的道理故弄玄虚, 使学生不知所云;或者词不达意地叶罗唆。这样容易使学生心烦意乱, 产生逆反心理, 拒绝接受教育, 影响了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 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 由“因”想到“果”, 由“表”想到“里”, 由“个别”想到“一般”, 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生动形象有兴趣

在职业学校中, 专业课老师一般没有文化课老师讲课生动形象, 学生也一会就累了、不想学了。这些教师要用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语言, 消除学生学习枯燥无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情趣来感染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讲课要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具体形象, 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易于接受, 化复杂为简单, 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引导学生领会、掌握一些深刻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生动活泼,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五、节奏明快有顿挫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节奏美感, 波澜起伏, 方能令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教师合理的语言节奏不仅是教学课堂语言技巧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声音应高低有致、抑扬顿挫, 速度快慢要适当。同时语速、语调的运用应视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节。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 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 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 往往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

六、风趣幽默有情感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进一步深化讲课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风趣的话语、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教学注入“兴奋剂”, 使教学活动在师生情感互动共振中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教授学生知识, 与学生讨论问题, 这会让学生心底里觉得老师与自己靠得很近, 老师不是那么可怕, 老师是信任自己的。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

成功地教好每节课的语言技巧当然不止以上几项, 但是这六个方面确实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为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们一定要认真不断深入研究教学语言技巧, 为培养更多更好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而努力。

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技巧 篇10

一、师生的对话是否把双方的距离拉近了

1.“接招”还是“拆招”

进入初中后, 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老师, 尤其是男老师.学生会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充满好奇, 会不由自主地对男老师充满好感, 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老师表白“老师, 你好帅”, 甚至还会请求拥抱.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大部分教师会说“是吗”“谢谢”等话或者干脆充耳不闻.这大大伤了学生的自尊, 学生认为老师的回答不是出自真心的而是在敷衍, 或者学生会觉得你把他的喜好不当回事, 高傲自大.这高帽子戴得, 压力大呀, 老师难做.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这种情况热处理远胜冷处理.与其冷处理得罪人, 不如顺水推舟讨人心.我会接过学生的话对他说:“你真有眼光!你学好数学还会觉得老师更帅了呢, 你也会变靓的.”这种回答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重视了他的话, 我对他提出了希望, 效果不错.

2. 教师该称自己为“老师”还是“我”

《教育学》指出, 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一般来说, 民主式领导方式最受学生喜爱, 学习效果也最好.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爱俄华大学李比特 (R.Lippit) 和怀特 (R.K.White) 于1952年曾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专门研究, 研究表明权威式领导虽然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心方面稍差, 但是当班集体涣散, 课堂秩序混乱, 人际关系紧张时, 权威式领导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 使课堂活动走上正常运行轨道.放任式的领导方式虽然效果最差, 但对于培养优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却是效果最明显的.所以教学中三种领导方式一直存在.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有必要分情况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将老师的称呼改为“我”.需要指出的是, 权威性领导方式下, 老师的犯错会对双方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放任式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干预少, 学生的学习处于自发自觉状态, 教师称自己为“我”最自然不过了, 显得亲切大方.综上分析, 教师的称呼一般应该改为“我”, 但班级本身问题较多、使用权威性领导方式时则宜采用“老师”来提升自己.

3.“问”还是“说”

一堂课时间总是很短, 每位教师都深有体会.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如果有更多的时间, 我一定会把问题讲得清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明白白.鉴于此, 教师总是赶课, 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在听, 听没听懂, 只管完成新课.比如, 遇到复杂的问题时, 学生冷场了, 教师肯定要进行指导, 如何有效地切入问题呢?因为担心时间不够, 部分教师直接就说“大家看黑板听我讲”“我是这样想的”等等, 然后接着往后讲.这种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学生并不买账, 因为学生会觉得你本身就知道, 什么都是老师的对, 学生会消极怠“学”.如果改为“可不可以这样想”“可不可以这样进行思考”等口气和方式, 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这种探究式的设问方法, 会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真正把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便会顺着教师的指引向前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而事半功倍, 再大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二、师生对话是否起到了全面教育的作用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有些章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较难, 比如说一次函数, 学生学习的时候往往存在较大的问题, 尤其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性质时, 常常感到茫然而束手无策.

【例】 (2007·福建晋江) 小东从A地出发以某一速度向B地走去, 同时小明从B地出发以另一速度向A地而行, 如图所示.图中的线段y1、y2分别表示小东、小明离B地的距离 (千米) 与所用的时间 (小时) 的关系.

(1) 说明交点P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 试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3) 出发多少时间小东和小明相距10, 15千米? (第3问为笔者补充)

这类题对于刚接触函数的学生来讲是较难应付的.就算做对第 (1) 、 (2) 问和第 (3) 问的第一部分, 对于后一部分, 学生也往往因粗心大意, 忽视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出错.一遇到错误, 学生就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你可以问一个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 问他听懂了没有, 若他说懂了就请他说说碰到这种类型的题时他是如何处理的, 把他引导到找“解题要领、关键点、突破口”上来, 让少部分会做带动全班会做.不是教师教学生, 而是学生教学生, 效果自然好.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 篇11

一、有韵:做到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二、有体态:做到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之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

三、有情:做到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有序:做到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有启发:引导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发散性、开拓性、疏导性和铺垫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有趣:做到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课时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泛的求知兴趣,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12

一、趣味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更是如此, 有时借一句趣话, 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用一句诗词导入, 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用一个故事, 一则新闻报道等, 就立马使学生精神抖擞。

例如, 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 “滚滚长江东逝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 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 在讲中国气候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 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 学生们知道, 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 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 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 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二、批判质疑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对于伪科学、假科学具有有鉴别力, 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例如, 在讲水循环时, 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 这首诗歌气势磅礴, 但就地理学来讲, 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 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 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再如, 讲地球自传线速度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为什么?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 最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 可以算出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28千米即大约为八万里, 赤道所处的纬线圈最长, 而毛主席所处的北京约北纬40°, 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 那么毛主席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最后我指出, 毛主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从地理上严格来讲就不够准确。这样学习, 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肢体语言的展示, 课堂效果的催化剂

肢体语言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 (包括必要的手势) 。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 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 唤起学生的注意, 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 精神振奋, 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 (北半球用右手, 南半球用左手) 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 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 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 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 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 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富有生机和活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辅之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 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转化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一种强力催化剂, 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药物设计下一篇:产生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