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想产生

2024-10-04

创新构想产生(精选3篇)

创新构想产生 篇1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下移

长期以来, 从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上看, 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而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却出现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 却完全由农民来承担, 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事权, 交由下级政府提供, 最终落到乡政府和农民头上。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 除大型水电建设外, 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 不再通过拨款加以支持。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县、乡政府, 由于财政紧张, 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锐减。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但这些事权目前主要由乡政府以及村承担。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乡镇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另外, 全国的乡镇多数财政困难, 无力承担和提供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二) 农村公共产品的总量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总体在不断增长, 但不论是生产性的基础设施还是生活性的基本保障, 供给都相当薄弱。我国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陈旧老化, 勉强维持运转。供给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决定了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 财政有明显的非农偏好, 资金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建设上。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社会经济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更是非常明显, 公共产品的供给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如城市基础建设全部由国家承担, 农村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 即便是农村生产与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 实际上也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举办, 有关数据显示, 历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还呈现递减的趋势。此外, 城市居民和职工一般享受公费医疗与养老保障等待遇, 而农村居民医疗则基本上属于自理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

(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的偏好, 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 往往愿意提供一些短期内见效快, 容易出政绩的产品, 而对于需要大量长期投入具有战略性, 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却不愿提供。相关资料统计表明, 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中用于农业科技的部分比重一直偏低, 在7%到8%之间徘徊。目前大部分农村急需良好的大型水利浇灌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 但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当匮乏。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和强势, 提供公共产品的各个公共服务部门不存在竞争导致的。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分析

(一)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二元经济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这种差距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明显的是城乡收入差距。2004年年初,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 近年来,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由此可见,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依然存在一条鸿沟, 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依然是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村居民。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还是低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制度性变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 扩大内需, 拉动农村市场消费

作为占总人口绝对数量的农村市场应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但近些年来, 由于公共产品财政投入不足且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农民负担比较沉重,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这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为现实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了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 增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农民的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 给农民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预期, 可以有效扩大内需。

(三)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但增速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落后的制约, 相应地农民收入增长也就受到一定制约。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农业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良好的教育服务、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将帮助农民提高素质, 获取市场经营与管理经验, 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构想

(一) 强化和优化政府作为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的主体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是一件复杂工程, 涉及面广, 牵涉的部门众多, 制度的创新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 会受到已有的利益集团的阻碍, 政府所具体的权威性将大大减少制度创新成本。因此, 政府作为创新主体, 将有利于新的制度安排向现实的转化, 从而大大节约制度创新的实施成本。

(二) 实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层次和性质,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全国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等, 由于其受益范围局限于农村区域, 外部性大, 属于纯粹公共产品, 适合于中央政府公共提供。乡村道路、农村电力、通讯、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市场开发及提供市场信息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鉴于我国的国情, 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为主, 农村社区、私人和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供给为辅的形式。

(三) 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农民应该是规模最庞大的一个利益集团, 但由于人数众多, 组织松散, 难以形成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 从而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较小, 其利益常受到侵害, 各种负担沉重。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农村成立合作组织。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低效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功能类似于农协的这种合作组织, 但一般规模小, 力量薄弱,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四) 保障农村基础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财政在继续增加对教育投入总量的同时, 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应进行力度较大的调整和改革。此外,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大量培养各类农村职业技术人才, 新建、扩建或改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为职校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和实习基地, 推广新的技术手段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鉴于此, 我国应统筹兼顾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使农民不会因贫困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做法无疑是最值得借鉴的。一方面通常以立法形式明确供给的责任主体, 明晰财权与事权。如德国的联邦基本法、各州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非常明确, 政府间的权力关系清晰、责任关系。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立法。如日本,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间就出台了《农业振兴法》《农业协同组合法》等三十多个涉农的法律法规, 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高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蕾.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启示[J].农学通报, 2007 (3) .

[2]孙南萌.从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走向, [J].农村经济, 2009) (11) .

[3]赵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马鑫, 冯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构想 篇2

1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

1.1 消防技术创新水平落后, 发展缓慢

从目前的消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缺少消防技术创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的消防技术人员, 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少之又少。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消防技术创新与大部分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消防技术的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是借鉴别国的研究成果, 缺少自主研发产品, 消防技术发展滞后, 消防技术创新能力差, 消防技术水平上不去, 直接影响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 消防技术创新观念不强, 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在消防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 消防技术人员创新观念不强, 在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的消防技术成果, 缺乏创新意识, 很多消防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缺少对消防技术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缺乏消防技术创新能力, 导致消防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阻碍消防技术创新进程和消防事业发展。

1.3 创新实践滞后, 消防技术与应用脱节

任何技术的创新, 都是为了改善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而我国的一些消防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消防工作中去。严重阻碍了消防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使其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 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得不到改进, 消防技术创新发展滞后严重影响消防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我国消防事业的长足发展[2]。

1.4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很多没有从事过消防工作的人对消防体制和消防技术了解甚少, 不能够志愿加入到消防工作当中。消防类院校在培养消防人才时注重消防管理和指挥, 而消防技术的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充分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少之又少, 阻碍消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2.1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有助于我国消防技术的技术交流和创新, 是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各个行业的行业操作过程中, 注重的通常为操作实施的规范化, 因此, 在消防技术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规范的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消防技术信息交流与探讨, 扩大消防技术信息交流范围, 从而进一步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和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 创造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目前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些既定的消防政策已经不能够适应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甚至有些政策已经阻碍和制约了消防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发展。因此, 创造一个新的消防政策环境势在必行, 也是消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关部门不仅要注重消防法制的建设工作, 更要加强保护消防技术知识产权, 从根本上鼓励、支持更多的消防技术人才进行消防技术研究, 提高创新能力。另外, 不仅要从社会整体上创造良好的环境, 还要在消防企业内部制定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 创造一切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条件, 促进消防事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4]。

2.3 加大消防技术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

为了使更多的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当中,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消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为消防技术的整体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消防企业要在企业内部成立创新成果奖励基金, 加强培养相关消防技术人才, 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

2.4 大力推进消防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为了对消防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检验, 必须大力提倡将消防技术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中去,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检查技术创新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 发现创新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对消防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达到预期效果, 提高消防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和可实践性, 在具体的消防工作过程中, 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应用发展和消防事业的发展壮大。

3 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消防事业是我国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消防技术创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着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消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从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出发, 提出了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的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为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段耀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 12 (10) :120-122.

[2]姚斌, 殷友好.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构想[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10 (02) :130-133.

[3]刘玉恒, 金洪斌, 叶宏烈.我国灭火剂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10 (02) :120-123.

中职艺术体育教学的创新构想 篇3

1 艺术体育教学的观念创新

从教学层面而言,艺术体育教育活动在中职教育中一旦被过分固定化和教条化,无疑会背离艺术体育,无法表达出艺术体育的深刻内涵。因此,只有对艺术体育教育梳理新的教育观,才能够为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因此,观念创新是确保艺术体育教育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首要环节。

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用了解传统的艺术体育教育观念是一种以继承性为主要特征的单一性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对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强调掌握相关知识的数量以及艺术体育实践的精确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关注传统知识本身的积累式教育观念。然而,中职学生的艺术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去增强学生体质,而是要在在让学生对此形成兴趣,并逐渐形成惯性,由此不断深入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质也能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意味着“增强体质”这一传统教学目标已经正在被弱化。

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基于时代的人才需要还是基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艺术体育教学否需要梳理一套全新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在艺术体育育人观层面,由升学教育转变到成才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树立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观念,打破原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这种新的教育观点提倡教育的终身化。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相结合,应该由以教师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则应当作为协调者和组织者,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不仅要注重中职学生的基本功,更要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培养。

2 艺术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力创新

首先,艺术体育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态度,心怀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意识。根据肌肉工作原理的思想,学习型老师在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对艺术体育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不断研究,始终追索该体育项目发展的前沿,要分别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激发中职学生艺术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乐于投入到日常体育锻炼之中。此外,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应该使学生加深理解艺术目标的体育锻炼,重视把教学的短期行为融入到学生的长期利益之中。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到,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提升锻炼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克服惰性。对于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气氛,并不断积累和交流教学经验,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样板式教学等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生成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双向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前提下,至少要具备如下素质,一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日常工作来了解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具体情况;二是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具高度的层面来对艺术体育教材进行把握。在了解教材体系和项目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融会贯通。

3 艺术体育教学的教学思路创新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思路都有其明显的针对性,艺术体育教学也概莫能外,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分析受众者——中职学生的具体状况,从而形成科学的艺术体育教学思路。

一般而言,中职学生的年龄大约为15岁以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已经逐渐趋向成熟,从心理角度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些中职学生群体在个人生活安排以及对人生的观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断力,逻辑思维正从传统的“经验型”逐渐过渡到“理论型”,这实际上也正是他们独立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二是具有较强的逆反性。由于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极端的心态,对教师所传授的正确观点往往不容易接受。并且,由于他们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因此创造性也随之增强,尽管如此,他们此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往往呈现出发散的特征,并且还不具备完整的逻辑性。基于上述对中职学生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的分析,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分为采取如下4个阶段。

第一,密切关注阶段。密切关注阶段需要教师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艺术体育的学习任务中来,并且通过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这个阶段的活动应该能够引发学生已有的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认识储备,并且应促使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过去所学和将来的学习规划产生逻辑关系较强的联系。

第二,学生投入阶段。这个阶段应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以学生开展亲身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主,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艺术体育领域的某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指导学生完成诸如提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测试以及得出初步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自我解释等事项,从而让学生对答案的正确与否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自我整合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以艺术体育教师为导向,教师有必要提前对学生提供与艺术体育学习相关的成熟经验和学习方法。此阶段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在学生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推论,从而建构自身已掌握的与为掌握的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对艺术体育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结构。此阶段应以学生的解释为逻辑起点,把学生的解释与学生的自我探究的经历进行密切结合,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此时明确自己工作的关键点——即能够清晰简洁、直截了当地为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正确的思维程序或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要领。

第四,总结评价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对上述整个学习活动的诸如知识技能、思维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有效总结。

4 艺术体育教学的方法创新

首先,要在教学中采用化繁为简法。在艺术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临一些教材中动作技术传授较为复杂的局面,往往难以通过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来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此时就可以转换角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或频繁接触的事物来比喻,或者用当下较为时髦的网络语言来描述。实际上,一个贴切形象的比喻往往立刻能够把那些复杂费解的问题变得清晰简洁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动作的要领,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情感带入法。教师在艺术体育教学的讲解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引入教师自身的情感,就能够让自己产生角色扮演的主体感受,同时也能明显渲染和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判断一名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带入了自身的情感,对其教学语言的评判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教学语言洪亮清晰,语言节奏缓急适当,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结合,从而使教学信息能够条理清楚地向学生传达。此外,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手势、眼神以及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来将教学信息进行多渠道传递,从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再次,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法。例如教师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在秉持“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原则的基础上,把全班的同学分成若干竞赛小组,每组5人左右。在每个小组的小组成的任务设置上,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组长,具有刚毅的性格和较强的领导气质,能够在小组落后的关键时刻鼓舞小组成员的士气,让每名小组成员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同学作为协调员,该同学的性格特质是具有稳定的性格和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平衡小组内部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纷争,并能够针对小组内部成员的“寂静期”适时鼓舞小组成员的士气,促使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对艺术体育理论以及时间运动环节中的各自观点和不同见解。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记录员,具备认真仔细的特质,能够客观详实地对自己组中每个成员的观点以及实践运动中出现的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在案,并能够综合归纳小组成员的共同观点。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应进行有效平衡,既不让某一小组过多地集中优秀学生,也不能让某一小组集中过多的弱势学生,而是要搭配得当,让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同,从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有效调控每个小组组员的情绪,既不至于让讨论气氛过于沉闷,也要避免小组之间的讨论过于激烈,而是始终在和睦友善、相互促进的气氛中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让每个小组的每名成员都能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并对这些知识和实践技能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5 艺术体育教学的学习评价创新

首先,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评价时,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对他们重点是进行艺术体育理论以及基本动作环节等方面的考核,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其考核重点则应有所调整,应多一些考虑学生们是否能够在理论学习中梳理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出科学的个性化表达创新。

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评价时,应该正向表扬和鼓励为主,适当付之以负面批评,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每一个小进步中都能受到鼓舞,获得更大收获。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还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而言,都越来越对创新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诉求,对于中职艺术体育教学而言,同样也应该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创新。该文结合中职学生的特征和艺术体育教学的要求,分别从中职艺术体育教学的念创新、教师能力创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的价创新这5个方面对中职学生的艺术体育教学工作展开了论述,目的在于为中职艺术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合理对策。

上一篇:免费经济下一篇:中职德育课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