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构想

2024-10-29

研究构想(通用12篇)

研究构想 篇1

从世界范围来看, 旅游经济学研究在国外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和其他比较成熟学科来说, 它还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 虽然在论文、专著和教材上数量众多, 取得的成果也很显著, 但在旅游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尚未成熟。旅游经济学虽只是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对于旅游的研究最早却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目前我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旅游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可见, 为保证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对旅游经济学更进一步研究是势在必行。

1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学教材研究现状

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并不是按照“论文—专著—教科书”的传统学科研究路径, 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 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因此, 从图书馆、清华书店、当当网等几个大型藏书机构中收集了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经济学近70个不同版本的旅游经济学教材, 总结我国目前旅游经济研究的现状。

1.1 旅游经济学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形成

早期旅游经济学著作出版之后, 特别是林南枝、陶汉军编制的《旅游经济学》中设计的旅游经济学教材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随后的教材也基本上延续了他们早期教材的框架结构, 虽然后来的教材也注重添加一些新的研究内容, 却在整体上没有重大的突破, “拿来主义”现象很是常见, 只是照搬以前教材的框架体系, 而未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做出概念体系框架。

1.2 旅游经济学基础概念百花齐放

目前我国在“旅游”、“旅游活动”等基础性概念的存在着分歧,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他们认为的旅游经济学问题。内容基本上也都是按照编者自己的观点从不同切入点着手, 使得基础性的知识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对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增加了阻力。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也利于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广泛探索。

1.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国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之初, 就注重从我国国情角度出发。注重从实际情况来研究探索理论发展后再去指导实践。密切关注我国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提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整体上看, 国内许多学者也逐渐的将视野扩展到更深层的研究领域。

2 旅游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探索

2.1 基础概念体系不完善

如果把旅游经济学比作一棵大树, 那基础概念体系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系, 是支撑大树健康成长的源泉。正是由于对于基础概念体系没有达成共识, 使得旅游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基础概念体系出现脱节现象, 所以仍然只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2 旅游经济的研究停留在表面, 尚未抓住本质规律

目前大多数旅游经济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旅游经济活动的表面。首先, 旅游经济研究过程中只研究旅游现象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它所带来的非经济效应, 对旅游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 就造成了研究范畴过于狭隘, 缺乏深层次研究;其次, 在研究方法理论上, 过多引用经济学原理的同时也没能深入分析旅游经济活动, 未形成旅游经济学自身理论体系, 没将旅游经济现象与一般经济现象区别开来;最后,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纵观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当中出现了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的内容而且还占据大量篇幅, 这又出现旅游经济学研究过于宽泛的矛盾局面。

2.3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创新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

创新是一个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国旅游经济学也在不断地创新, 如对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就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旅游经济学创新却未能跟上我国旅游业发展步伐, 对于经济学最新的前沿理论成果, 没能运用到对旅游经济现象的分析上来, 未能很好地指导我国旅游经济实践的发展。使得中国旅游业这架航母缺少得力的双翼。

3 旅游经济学研究分析框架构建

3.1 基础概念解读

3.1.1 关于旅游的涵义

世界旅游组织 (WTO) :旅游是人们出自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向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一年所产生的活动。不足在于过于泛化, 没能区分获得报酬的具体方式的差别, 将旅游泛化到除了获得经济报酬为目的一切行为上, 造成旅游统计混乱的局面。

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申葆嘉认为:旅游是产业革命以后分化自旅行的非定居者在地域上移动和暂时逗留所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他们不会导致长期定居, 并且不利用旅游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界定旅游者的范围。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之上给旅游这样一个全面的定义: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异地的特殊的消费行为。 (注释:该定义将旅游锁定为活动来确定其外延为“行为”, 以“消费”来确定其内涵, 说“特殊的”是指定地点在景区景点内, 说“异地”是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说“闲暇”是给予时间限制。)

3.1.2 关于旅游活动

借鉴旅游的定义, 从旅游经济学角度出发, 旅游活动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以游览为目的的活动”。这样对于旅游经济学研究就不存在价值。这里将旅游过程中没有给当地带来收益的旅游定义为旅行, 对于造成旅游收益的旅游才是旅游经济学所研究的旅游活动。

3.1.3 关于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产品的定义主流观点是从两个方面理解: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 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次经历;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需要, 借助一定的设施和设备面向旅游市场提供服务要素的总和。这种看法貌似没有问题, 如果我们从经济学微观分析中产出概念出发, 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因此我们从旅游经济学微观分析角度出发明确的将旅游产品定义从旅游供给一方提出。对于旅游者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纪念品、土特产等定义为旅游商品。

3.1.4 关于旅游供给与供给弹性

对于一般经济学中产品供给量是伴随着产品价格上升而上升的正相关关系, 而旅游产品的供给有其独特性。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就意味着旅游景区或饭店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化其供给量发生变化, 因为无论旅游市场需求有多大, 旅游景区的最大客容量或饭店的客房数基本上是恒定的。那么对于旅游产品的供给弹性来说, 弹性指数几乎不存在, 尤其是对垄断性的旅游产品来说。

3.1.5 关于旅游业

对于旅游业定义为一种产业是否合理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是将旅游业定义为一项产业。首先, 旅游业是服务业, 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企业所组成, 能够给一个地区带来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积极作用。其次,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要。最后, 我国政府明确规定将旅游业定义为战略支柱性产业。

3.2 旅游经济学研究内容

3.2.1 前期基础理论

这部分主要是为读者建立一个基础的概念体系, 用来引导读者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础了解。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产生;旅游活动的形成、发展历程;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旅游经济学学科性质、特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3.2.2 旅游经济学微观分析

在借鉴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基础之上, 提出旅游经济学微观分析内容。鉴于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的特点, 考虑到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这一部分主体理论是旅游厂商理论。

3.2.3 旅游经济学宏观分析

为了解决旅游市场失灵问题, 保证社会财富不受损失, 实现公平, 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这部分内容包括:旅游经济运行与调控、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投资与决策、旅游经济结构与优化、旅游经济聚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区域集聚、政府在旅游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旅游经济政策等。

3.2.4 旅游活动效益分析理论

这部分主要是从旅游活动的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旅游活动的效益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旅游活动的经济效益分析, 主要包括旅游经济核算的概念、重要性、指标体系;旅游经济效益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评价标准;旅游活动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的各种经济效益影响。另一方面, 旅游活动带来的非经济效益影响, 如旅游活动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等。

4 结语

目前, 我国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对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尚不成熟阶段。在借鉴前人理论基础之上, 对于旅游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与构建, 对于旅游经济学理论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也为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给予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厉新建, 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施静如.旅游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 2009, (16) .

[4]戴斌.旅游中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活动[J].旅游学刊, 2001, (4) .

[5]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6]喻湘存.制约我国现代旅游经济学发展的因素[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 (9) .

研究构想 篇2

为更好地开展宣传部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各项工作,同时使我们的工作做出特色和成效,特拟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定位

宣传部是我们研会对外的窗口,也是我们研会的一个门面,它负责研会各种活动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递校团委、研究生会工作信息。其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有效地把校团委和校研会的信息传达出去;同时,宣传部作为校研会的一个部门,它还负有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校园文化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职责。宣传部的工作任务在校研会各部中是相对比较繁忙的,我们除了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研会及各部委托的任务,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把宣传部建设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

二、部门口号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

三、部门建设理念

干事是宣传部的有生力量,是宣传部的主力军,部长及副部长协调并配合干事把事情做好,是为干事“服务”的!宣传部最好的工作成绩,不是新闻稿,也不是展板、海报,而是让干事成为“真正的干事”!

四、主要工作安排、负责向全校师生宣传校研究生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召开的大型会议或报告会中,具体包括:(1)前期的宣传工作如海报的撰写、宣传板的制作等;(2)过程中的跟踪报道;(3)后期新闻稿、宣传稿的撰写等;

2、负责收集各学院举办活动的后期的宣传稿,并做记录;

3、举办摄影大赛,从本部门的特点出发举办有助于拓宽研究生兴趣的活动;

4、协助研分会以及校研会各部门做好日常活动的宣传工作。

5、要加强内部建设,部门成员要多沟通、多交流。部内两周举行一次例会,会议由我们4个部门负责人轮流负责召开,安排和总结工作情况,交流工作心得;

6、我们部门计划招新20人左右,部门工作进行细化,分成四块,我们四人每人负责一块,各带干事5人左右。

7、下学期,我们部门计划组织开展一个有特色、有意义、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活动。

五、创新宣传手段

单一的常规宣传模式已经在某些程度上给大家造成了视觉疲劳,如何在宣传方式上创新,将成为决定宣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我们宣传部的宣传途径有:海报、宣传板、网络(人人网、微博、腾讯),因此,宣传部要从改良宣传板、海报的版面以及网络文字与图片的搭配形式来吸引同学们对于活动信息的关注。

六、前期宣传的广泛性及后续报道的及时性

宣传工作,前期宣传讲求广泛性,后期报道讲求及时性,重点放在前期宣传上,但也不能忽略了在活动举办后的后续报道的及时性。后期宣传不仅是面向大众的重要一笔,更是组织对于活动的一次总结。

七、合作宣传

宣传不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做好宣传需要每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1、主办部门须提前于宣传部做好相关的沟通,包括横幅、海报、传单的时间期限,制作要求,活动现场的摄影摄像需求。

2、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横幅、海报、传单挂置于发放过程中,能有主办部门的同学的共同参与,这样能够适当减轻宣传部同学花在这些工作上的精力,同时也能更加丰富宣传作品的内涵。

八、宣传理念

然而,宣传部的工作和任务不仅局限于此。作为每个组织的部门,我们所做的不仅是宣传好每场活动,让同学们知道在何时、何地有一个活动,而是要宣传我们校研会。当我们校研会被大众所主动关注后,我们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将自然而然被关注。因此,好的宣传不仅是为了宣传某个活动,也是在宣传某个组织,更是在宣传一种精神。

研究性鉴赏的教学构想 篇3

一、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动机低下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理解力和悟性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阅读兴趣匮乏,对任何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是当下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现实窘境。我们的教学改革喊了很多年,也改了很多年,而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学生阅读动机低下的困境,解决了动机层面的问题才谈得上高效与其他。

既然问题找到了,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形成当下高中生阅读困境的原因。

(一)可怕的笼子

我们的阅读教学历来已久,某些先入为主的做法没有随着时代和人心态的变化而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做好调整改良工作。这使得某些教学理念存在与时代的距离感,自然和我们当下的高中生产生隔阂感,这种隔阂挡住了师生之间本该有的顺畅的交流,进而导致当下学生厌读、厌学,老师厌教(语文老师私下的调侃: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的现状。之所以出现两败俱伤的窘境,其根源就在此。

(二)职业倦怠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部分教师教学墨守陈规,教学没有创意,更没有艺术性,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此一困境。年复一年的教学,磨去了年少气盛的锋芒,日复一日的劳作,钝化着敏锐的洞察力,于是有句话说的是,你教小学久了就是小学的智力……这说法在现实中是部分的存在着的,尤其是对那些陷入教学倦怠的老师而言这就是真实的写照——可悲的写照!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阻挡势不可挡的教学倦怠吗?喜新厌旧是人固有的本性之一,为何那些教师教到一定年月就提不起兴趣,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只是一届届地重复着以前的事情,丝毫没有改变。拾人牙慧让人作呕,食己牙慧也同样叫人倍感煎熬,于是久而久之,在这种煎熬包裹下,没有勇气创新突破的人就用阿Q精神一重重地包裹起自己善感的灵心,渐渐麻木,在麻木的状态下才能忘记食己牙慧的不堪……于是一年又一年,一届复一届……就这样成就着自己的职业倦怠,成了教学倦怠的老师,厌教的老师。我们恍惚之中作茧自缚,给自己的内心营造了一个坚固的壁垒,一遍遍地复食着自己的牙慧,于是教师成了世间一种多么可怕的职业,而教师也同时成了多么可悲的一群不幸者,在职业倦怠中消耗着无味的青春……

(三)顺应时代

所有的改革或者所有的事情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也要适应时代的特点,要和时代的步伐一致,否则就很难顺利发展,或者说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也一样,我们之所以被当下的一些东西所困扰,可能我们很多时候没能看懂时代的特点,更没有用好时代为我们准备的条件,比如说网络和手机等便携化的信息媒介。

那么我们能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当下信息时代的到来呢?把信息时代具有的物质条件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我们要做好的事情上,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我们真的该改变以前对网络和手机的仇视态度,冷静下来想:既然信息化是时代的特点,便携的信息终端触手可及,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卷入信息洪流之中,而我们都是信息洪流中的一个分子,这都是最真切的事实。而我们却把网络、手机等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东西和特点,视作我们教学和课堂的洪水猛兽。我们有没有真正静心的思考,为何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排斥本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融入我们生活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正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只要能静心思考,就会猛然发现,原来我们要搞的教育和课堂好像是反时代、反科技也反生活的远古怪物!

我们能不能以一种更开放而又冷静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和手机等事物呢?既然我们绕不开它们,我们就正视它,利用它。

二、研究性鉴赏——改变厌学、厌教的师生倦怠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早就被大家认可,显然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尊严和成就感是激发我们不断积极努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都渴望自己是在人前倍有尊严的人,希望我们做的事是能让自己倍有成就感的事,只要如此就会克服万难、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作为爬上进化树最顶端的人类,我们需要高于基本需求之上的尊严和成就来成就自己的价值追求。

假如我们能把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变成让我们更有尊严与成就感的事情的话,想让人不去做都难。如果我们的教学也能变成如此状态,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所有的学生都为了现在和将来更有尊严而努力,我们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阶级敌人,而是共同享有学习成就感的幸福者。美哉学习,美哉学生,美哉教师,想一想都叫人不甚艳羡。

(二)为研究正名

我所设想的课堂是研究性鉴赏教学,有人肯定要批评我大言不惭,无名小卒还敢称研究性鉴赏课堂?难道你也要学韩愈好为人师,大言不惭?我的回答是,我要为研究性鉴赏的课堂大声疾呼,我要为研究性鉴赏的课堂而积极努力,不必考虑大言不惭还是其他骂名。从当下而言,国人有故意神秘化研究之嫌,而这似乎可以和封建君王的君权神授说相提并论,这背后的用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很多人不敢说也不屑于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被玄之又玄的研究吓唬住了。我想有良心和道义的人,都该站出来为神秘的研究正名,研究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研究就是我们对一个词语的感知,研究就是我们对一个语气的理解,研究就是我们对某一问题的不断深入的追踪和关注,研究就是生活本身,它不神秘也不玄妙,对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关注数十年,你就是业内知名研究者。

(三)操作程序

课前提供关键性背景材料:

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实质。比如学词,我们就给出专业的词学解释,告诉他们词是什么样的文体,印发给他们具体的词谱资料,让他们理解词原来是按照词牌给定的固定格式填出来的。不仅字数、句数,甚至连句式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规定的,即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要静心设计,既符合篇目又具有鼓动性。比如说教词,我们可以讲词是诗歌国度的一朵“奇葩”,让大家对“奇葩”的词有所兴趣。

文本浅层解读:

1.小角度切问,强化文本解读

选择文章中比较浅层的问题,从一个具体的小角度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文章,强化对文本的感知。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一词,结合温词秾丽的特点,我们设置一个贯穿全文而又比较容易的问题:本词中有哪些颜色词?(请圈划出来)(自己独立就可以完成)

学生通读全词,会很快找到“金”和“雪”字,让学生读出来,然后由明显的颜色词到需要简单思考的问题:圈划出带有颜色的意象,并标注出颜色来。(同桌之间简单交流下,就可以解决)

(设置以上问题和环节的目的:经过以上的解读,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感知整首词在着色上的特点,即喜欢用亮丽的颜色,写出金碧辉煌的画面质感,感受温词的秾丽特点。)

2.合作探究,感受妙处

还是以温词为例,其词笔触细腻,细节处见功力,在细节处也见得词体的特色,所以设置一个关乎文章学角度的问题:小组合作,说出本词妙处。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要每个人都顺着前面的基础,走进词境,感受温词细腻的笔调和词体所擅长的领域。)

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和小组展示。

(就以温词为例,本环节设计目的可以是某一炼字讲究的实词——形容词和动词,可以是对某处手法的解读,也可以是对文章构思的解读,要的就是从鉴赏的角度品读文学创作中应该如何打造妙处,进而运用为我们自己写作的典例。)

(附:温词中值得品味的妙处——懒、弄、迟;双双、香;花面交相映)

附解读:

(“懒”字见出慵懒、漫不经心、百无聊赖)

(“弄”字见出反复拨弄、无人欣赏)

(“迟”字照应懒,写出迟缓、内心失落)

(“双双”反衬自己的孤单、寂寞)

(“香”用了痛感,写出如花容颜)

(花面交相映写出人面如花的姣好、对如花容颜的自信、盛年无人赏的失落)

深度研究:

3.局部深究,研究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对文本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带领学生以研究的眼光读出其中蕴味。

以温词为例,我们设置一个关于整体把握的问题,如:用一句话概括本词内容。(准确、全面——时地人事)(学生同桌间讨论完善)

在此基础上加大深度:如果拍成短片,你愿意做本词的女主人公吗?为什么?

(设置目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身份定位,感知作者观察的角度和审视词中人物的视角,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地位。从抒情主人公的定位角度深入词中,解读词在晚唐时期初创时候的审美视角,进而感知词体和诗体的区别。)

4.回归文本,总结归纳

经过以上的努力,对一篇文章应该从细节和整体上有一定的把握,那么这时候要乘胜追击,归纳总结,对思维进行小结。

还是以温词为例,这时候我们把视角拉回文本,通读,再感知温词的特点,由本篇推演到《花间集》中14首《菩萨蛮》,并结合印发的补充资料,整体感知温词和花间词派的特点:秾丽、绮怨。

(设置目的:及时总结前面所体验的东西,整理思绪,运用推理和演绎等思维方法,由一点推及整体,这是思维的飞跃。)

5.深度追问,拓展研究

经过以上的解读和体悟,我们已经由一点和一篇推演至广阔的面和整部文集。这时候不能停留,我们还是要趁热打铁,把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做得像个真正的研究者所应该做的那样,推理演绎,得出我们期待的结论和感受。

以温词《菩萨蛮》(小山重叠)为例,本环节设置一个探究性问题: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联系本词的内容和特点,你觉得词在本质上有哪些特点,其在诞生不久的晚唐能有怎样的地位?

(附:词的特点: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缪钺《论词》)

(词在最初主要写相思离别的男女之情,写得缠绵悱恻,被正统文人鄙视,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诗余、小道。)

(设置目的:趁热打铁,把学生的思维再向纵深推进,培养学生的追问和研究精神,这也是研究性鉴赏特点所在。)

6.巩固设疑

课内作业:主要是根据课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设置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

课外拓展作业: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外保持研究的热情,留难度适中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应用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写成独立成果文章。

还是以温词为例,课内设置一个问题:比较本词和晏几道《破阵子·春景》词中女主人公身份地位的变化?

课外作业设置为:本词有无寄托历来众说纷纭,上网查找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结合词作本身寻找支撑理由,写成文章。

(设置目的:课内作业主要是巩固和检测课内探讨所得成果,课外拓展作业一定是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鼓励学生课下保持研究热情,展示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研究精神,证明自我价值。)

附注:

网络搜索引擎介绍——雅虎、谷歌、百度等;

网络文库介绍——百度文库;

网络视频介绍——百度、酷六、土豆、新浪、凤凰;

网络期刊介绍——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利用网络查询有效信息)

研究构想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 “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究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专题研究性学习”方式, 不仅落实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为高中语文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它还将文本学习与各种形式的专题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鉴于此,我和同仁们在教学中向吴泓老师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尝试。 “《鸿门宴》 专题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的研究尝试内容之一。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楚汉相争,这段两千多年前的战争历史,尽管仅历时四年,但它的惊心动魄、波谲云诡,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历代无数文人以诗词曲赋等不同形式抒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思考、感受、评价甚至猜想, 正是这些内容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去了解、重温这段历史,跟历史对话,跟其中的英雄人物对话,也惹得我们常常忍不住说三道四,鉴古论今。这些内容也以同样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

历史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不仅仅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从对历史的学习、 研究、批判中,学会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价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借助对历史人物的学习研究,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因此,我们给这一专题设计的学习目标是:

1.体会 《鸿门宴》 紧张复杂的历史情节、戏剧性的氛围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了解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

3.学会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学习时间:2014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

学习班级:高一 (9) 班。

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课堂讨论交流为主。

学习资源: 《史记》、网络资源、教师提供部分相关材料、影视作品。

(一)阅读《鸿门宴》——初识项羽、刘邦

这一阶段用时一周。教学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如秦末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章邯、王离对六国军队的追剿,巨鹿之战等,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分析形势发展趋势,为深入理解历史结局及人物形象打好基础。接着立足教材,重点通过对文本 《鸿门宴》 的阅读,认识战争双方阵营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戏剧性;领会“鸿门宴”上,双方剑拔弩张, 斗智斗勇,瞬息万变,紧张激烈的斗争情景,并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初步掌握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二)拓展阅读——再识项羽和刘邦

这一阶段用时一周。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 和 《史记·高祖本纪》,通过阅读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对项羽、刘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教师提供几份资料, 如邢怒海先生的论文 《试论刘邦、 项羽的战略政治理念之冲突》、陈耿锞先生的论文 《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乐生先生的著作 《伤心楚汉》 等。三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阅读关于楚汉战争及刘邦、项羽的诗文及论述,占有更多资料,并指导学生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综合,学会获取和使用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立足史料,积极思考,大胆置疑,敢于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从不同的视角,以理性的思维,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更深入的理解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评价历史——写出“我心目中的项羽和刘邦”

这一阶段用时一周。学习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在前两阶段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特别是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和深入的认识理解, 据此教师借助话题“我心目中的项羽和刘邦”,要求学生把自己认识理解的人物描述出来,重点是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对人物性格及命运的理解及评价,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第二步,组织研讨。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组内同学各自宣讲自己的研究报告,重点是研究过程、方法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在交流中学会研究,加深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重点是分组汇报各组交流情况,陈述其主要观点及各自研讨过程中同学遇到的难点和疑问;最后教师就学生们的研究方法予以评价和规范性指导,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各自提出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发表不同意见,开展辩论。第三步,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如何评价历史、如何看待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的专题讨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用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主人翁的姿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如果学生的历史观还有问题,教师有必要组织一场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习的专题报告会,通过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再现历史——演出“我所理解的‘鸿门宴’”

这一阶段用时一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组编写各自的 《鸿门宴》 剧本,然后各组分配角色排演 《鸿门宴》。“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所以在剧本的编写和剧目排演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理解,生动、形象的表现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再现历史的演绎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三.后记

研究构想 篇5

关于对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的构想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做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必须坚持”导向正确,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规划、管理、服务、协调"的工作宗旨,积极探索和总结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坚持把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出高水平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结合起来,加强对新疆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我们要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作 者:郭武斌 吴强 GUO Wu-bin WU Qiang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3刊 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11(1)分类号:C916关键词:哲学 社会科学 研究 规划 管理 原则 人才培养

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与教学构想 篇6

一、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的理解

1.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缘自以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代表的素养测评。作为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组织实施的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调查项目,PISA的阅读素养测评认为:“‘阅读素养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发挥自己知识和潜力参与社会活动,理解、运用和反映文本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非连续性文本不包括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也不包括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等。

2.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3.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所选用的调控阅读行为及程序的恰当方式。阅读策略包括学生的阅读策略,又包括教师的指导策略。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研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征和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视觉材料的阅读,学会提取正确的信息,提高语文素养。

二、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而本课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达成实现学生自主积累阅读经验、提炼概括要点,明确阅读方法的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智力理论只注重与学校的学科有关的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发展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涉及到语言智力(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数理—逻辑智力(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凭借知觉辨认与判断距离、方位、形状、大小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与人和睦相处及增进交流的能力)、自我认识智力(认识自身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等。

简而言之,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可供借鉴的国内外“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的经验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这一提法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说:“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在《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提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

目前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研究,中国知网检索到题目中带有“非连续性文本”字样的,只有50多篇。大多是小学教师写的,也有大学教授写的。他们的研究一般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阐释。包括概念的提出,相关文本类型阐释。这些研究论文侧重于探讨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特征。二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实意义。主要是集中在探讨非连续性文本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三是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指导和指导课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录和题型分类指导来呈现。四是探讨义务教育阶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主要结合教学缺失探讨教学策略。包括分类、定位、提取信息、图文转换等。

上述研究成果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策略,研究层面停留于经验描述或者一般层面的介绍上,高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研究还是空白。

四、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构想和实践的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构想后的实践,形成基于非连续文本特征基础上的阅读教学策略,优化阅读策略,有效融合课内外资源,探讨非连续性文本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实践价值: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时代意义。当今时代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高中学生,应该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与课标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定性相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的是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与初中、高中的要求相接轨的。高中课程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也可以开设语文活动实践课,来搜集、反思、评价与创新。

高考效益:2009年广东省高考题考查了一道带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零分,占总考生数的21.19%。这种教学上的欠缺具有相当普遍性。纵观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这一阅读形式已经作为必考内容。考查主要以漫画、图画、数据统计、图表、摄影作品、公益广告、标识形式为主,其中漫画类的考查次数最多,连续六年共考了12次。因此,做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工作,意义重大。

五、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的构想和实践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特征和阅读策略的研究,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学会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非连续性文本特征的研究和阅读策略的研究两方面。

首先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直观性、实用性、关联性与主体性特征的研究。

其次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拟从六个方面进行:

其一,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活动策略研究。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二,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策略研究。指导学生对生活的图示、图表等进行整体感知,用言语进行简明扼要地评价,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其三,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媒介交流策略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培养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其四,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迁移策略研究。精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阅读素材,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迁移。其五,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设计策略研究。设计个人阅读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六,对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并活用生活资源。

实践的具体思路,即通过文献调研,集体备课,进行理论研究,探讨有关内涵、原则和价值;设计并实践有关教学模式以及有关运作策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研讨等形式探索知识点讲解反思提炼,完成有关资料整理和研究报告。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科研论文,整理出知识点讲解校本教材和知识点讲解案例集以及视频库。

六、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与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征与阅读策略之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搜集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著作,进行研究思考。

2.文学研究法。主要运用解释学原理和教育教学理论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规律,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规律。

3.案例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演练,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4.质的研究方法。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在自然环境中采取听课观察等方法,通过与有关教师和学生互动,将动态的资料进行归纳、解释,提升出高中阶段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

时代活水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引入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仅小学、初中牵涉到,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多有涉及;高中生更为需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他们对生活信息的捕捉能力更需提高。基于该文本的特征与阅读策略研究应该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新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优化。

研究构想 篇7

1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1.1 关于德育理念的分析

所谓的德育理念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对于德育问题的具体看法, 是在社会整体环境下的, 针对德育主张的系统剖析与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保他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 在一系列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学校要注重感情投资,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 尊重学生的青春特点, 进行人才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 完善学生的品格, 健全学生人格。在日常德育观念创新中, 应该树立新型有效的的德育观念, 主要包括全员育人的德育观、多重性德育功能观、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教学模式观, 既面向未来又立足现实的德育目标观。

1.2 关于德育内容的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个人人格的塑造健全, 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心工作, 将职业道德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德育工作进行中, 应该注重实践教育的强化,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精神、奋斗精神,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注重人文关怀,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新风气, 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要把学生成长作为该德育内容的关键环节, 以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1.3 关于德育方法的分析

所谓的德育方法论是一种把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环节, 这种德育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德育的基本思路、战略构想以及方式方法等。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共建机构的建立, 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 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 及时更新德育方法, 利用一系列人格魅力法、师生换位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性教学法、以及案例剖析法以及立体教学法等,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关于德育手段的分析

实际教学过程中, 营造德育氛围的方式是很多的, 比如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利用其信息量大, 快速便捷的优点, 实现多手段德育教学, 有利于加强实验心理学与传播学的研究, 有利于德育手段的艺术化以及技巧化。有利于德育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 关于德育机制的优化分析

德育机制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制系统, 它与其他机制有着一定的联系, 并且存在着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领导机制、队伍机制、方法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有利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德育机制有分为一系列机制, 其中比较关键的有领导机制、环境机制、动力机制以及领导机制等, 这些机制的深化发展, 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育人观念有误

高职院校中存在一种错误观念, 德育工作与老师关系不大, 它只是学校相关部门政工干部的工作, 这种错误的理念, 导致相关人员的德育意识不强, 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

2.2 主体性价值丧失

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中, 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教化功能,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强调学生遵守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 无视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人格尊严。

2.3 实施途径存在偏颇

目前来说, 实现高职教育的方式有德育课程教学, 学校刚性的制度规范。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 通过灌输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后者包括学校的校规校纪、管理规章、绩效考核等内容, 旨在引导、约束、矫正与激励学生。以上两种方法都偏重于显性, 而忽视隐性途径的运用。

3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3.1 创新德育思维方式

3.1.1 为了有效的进行创新德育思维的创新, 需要积极继承与借鉴

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积极其余国际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 赋予其时代特色, 综合考虑学生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的思想行为难题。

3.1.2 要将理论传授与原著选读结合起来, 将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

理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 将“两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坚持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

3.1.3 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尽力塑造德育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建立和谐互动的沟通机制。

3.1.4 实施模块教育。将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分成理想信念教育、“三

观”教育、“三义”教育、“三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形势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模块。

3.2 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 相关人员要积极提升师德和业务水平, 以有利于日常教学的展开,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感染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 后勤部门要积极做好后勤保障,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3 倡导体验式德育模式

为了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需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 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规律, 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 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与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媒介, 坚持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增强学生“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准。

结束语

针对上文所说, 虽然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在道德育人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弊端,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需要针对育人过程中一些错误, 进行纠正,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莉华, 白群.略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职教论坛, 2004 (12) :44-46.[1]钟莉华, 白群.略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职教论坛, 2004 (12) :44-46.

[2]娄淑华, 张丽敏.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 2011 (1) :202-204.[2]娄淑华, 张丽敏.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 2011 (1) :202-204.

[3]程路.“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63-65.[3]程路.“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63-65.

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研究 篇8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 微时代已经来临, 微信、微电影、微商等新兴的微产品、微产业层出不强, 连课程都出现了微模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标要求以视频为载体的一种课程, 视频主要记录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精彩描述, 或是记录对教学活动精彩内容的全过程, 这对基础会计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微课概述

( 一) 微课建设

微课资源的内容要根据区域教育的整体规划, 确定建设方案, 跟进建设进程, 形成一定的体系规范, 防止出现重复无序的开发, 要坚决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根据学科专家制定的知识点谱系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微课的平台是微课共享的基础, 一定要由教育部门统一开发, 满足用户的应用, 实现一站式服务。微课内容的开发非常复杂, 设计模式分为面向教师与面向学校机构两种, 设计过程一定要经过宣传、培训、拍摄、加工、报送、审核公布、评价等环节才能保证质量。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通过集中的展播与共享向师生推荐优秀作品, 使师生观摩学习, 推进微课新模式的发展[1]。

( 二) 微课内容

微课是一种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组成情景化、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具体实用、研究接地气、创作具有趣味性、成果具有简化性、传播具有多样性、反馈具有及时性、内容具有针对性的新型课堂。其中, 教学视频是核心,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上课的时长最好控制在八分钟左右, 尽量不要超过十分钟。这与传统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来说是天壤之别, 可以说只是一个课堂片段。不仅是时间是这样, 内容也是这样。传统的课堂内容非常宽泛, 它的主题突出非常适合教师的需要, 没有传统复杂众多的内容, 所以它的内容非常精简。从大小上来看, 微课的容量几十兆就足够了, 而且支持网络流媒体的播放形式, 传播形式多样, 适合学生灵活的在移动终端自由学习, 也非常适合教师对自己上课内容的研究与反思。它的资源使用非常便捷, 可以通过对教学视频进行统筹的教学设计, 将教学时使用的多媒体素材与课件做成主题资源包, 营造微教学的资源环境。可以使微课具有教学案例的特征, 对教学情境中的隐性知识可以加以实现, 并对教学观念、风格进行模仿与提升, 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的水平。对于学校教育来讲, 微课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改革的基础。由于每一个课程都有一个单独的主体, 研究的问题主要源于日常上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也包括对教学的反思、重点的强调、难点的突破等等。由于课程内容极其微小, 所以研发者的门槛降低, 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所熟悉并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由于使用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 所以研发人员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目标、手段紧密结合, 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不是单纯的验证理论。因为内容与主题的关系, 所以研究内容更加易于表达, 研究成果易于转化。由于对上教师课进行录像时没有真实的学生在听, 所以授课者能够更及时的听到对其教学方式的评价。这属于预演式的上课组织形式, 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比传统的授课增添了许多客观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 信息与科技的提高, 微课要与社交软件相结合, 革新传统的教研方式, 突破老旧的听课模式, 针对具体问题有时效性的进行处理, 将网络教研变为教师成长的平台。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按照自身不足进行补充性学习, 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 自发进行探究[2]。

( 三) 微课特点与分类

微课每次授课只讲到一到两个知识点, 看起来既不具有系统性也不具有全面性, 所以被称为碎片化教学。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对象的教学, 所以它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它还具有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的特点。

按照教学方法划分, 微课可以分为问答类、启发类、练习类、实验类、讲授类、表演类、讨论类、演示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自主学习类等十一种类型。虽然类型众多, 但是一般一节微课只运用一种类型, 偶尔也可能用到两种或者三种类型进行组合, 这些分类不是唯一的, 要保留其开放性。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学手段一定会不断创新, 所以微课类型也是发展变化的。按照教学环节划分, 可以分为新课导入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课前复习类、知识理解类等等。与教育相关的微课类型还包括说实践课类、班会课类、课类、活动类等。

二、基础会计的微课教学构想

( 一) 基础会计教学面临的困境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专业基础入门课程, 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接受学习程度关系到日后的学习,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 在教学进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第一, 理论性过强, 由于中职的学生与普通的学生不同, 他们的基础非常薄弱, 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兴趣, 枯燥的理论会使他们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由于专业性较强, 专业术语非常多, 中职的学生难以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讲解基础知识与理论, 由于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学生又是被动接受, 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 很多中职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这门课程丧失兴趣。第二, 上课时间有限, 效果很差。中职学生主要学习职业技能课, 对理论知识没有普通学生那样重视, 他们的理论课上课时间本身就少, 再加上基础会计课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求, 教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第三, 课堂难以满足差异性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中职的学生千差万别, 他们的来源比普通学生更复杂, 完全无法一概而论。

他们的生源、招生方式、个体差异、起点、专业兴趣、专业兴趣、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在学习的进程中也显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而且学生过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

( 二) 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微课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增加实训课的部分, 将知识传递的环节置于课下, 通过课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最大化延长老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的时间, 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知识传递。即将所学知识点细化为小知识结构, 因为中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 细化后有助于他们理解吸收, 在录教学视频的时候可以采取动画的形式, 对于重点难点要用画笔工具进行标注, 录制完将微课共享, 并且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视频借助社交软件完成任务, 也可以在线询问老师。由于中职学生对社交软件比不同学生更熟悉, 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有兴趣。其次, 学生要将知识内化。要将学生分为小组, 组建论坛, 在论坛里充分讨论各自不会的问题, 并将作业展示到论坛里。讨论的形式虽然不够新颖, 但是网上讨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还是一项充满乐趣的项目。教师应根据实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 并纠正学生在讨论期间所出现的错误, 若果错误集中, 可以有针对性的再次录制视频。再次, 学生应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任务后, 要及时向老师反馈意见, 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对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较大困难, 首先, 中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偏低; 其次, 在讨论时有同学不积极参与甚至不参与; 再次, 反馈的内容非常主观。

( 三) 基础会计微课教学优势

微课将基础会计教学课堂变为可移动课堂, 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周边氛围进行学习, 也可以选择任何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 这是微课对基础会计课堂在时间空间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 多种多样的微课为学生基础会计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 中职的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挑选, 他们与普通学生不同, 所以选择会更加自由。无论是教学教法还是内容形式上, 微课都提供了各种类型基础会计课堂, 以市场化的竞争方式, 来带动基础会计课堂的丰富和进步, 以职业化的培养方式, 为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带来优质的条件。再次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训以加深理解, 加固记忆, 这往往需要一定的软件技术和庞杂的信息量的支持, 走出传统课堂通过微课进行基础会计学习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解决了中职学生课堂不专注, 课后拖延的问题, 让中职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学习, 自主管理,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另外, 微课为更多专注于基础会计学科进步的老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不必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就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播, 不必和中职学生面对面就能够与他们进行交流得到学生对其评价, 这使得基础会计课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也为其教学内容的改进营造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 但不仅仅是视频, 它还要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反思、练习、反馈等资源。学生与教师在进行信息传递与吸收内化的过程中, 只有借助教师提供的在线辅导网络平台来完成, 在线的视频学习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自主的学习, 这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不必亲自步入课堂就能够获取知识, 省时省力, 也减少了学习中客观因素的干扰。同时在基础会计的学习中, 理论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实际操作性, 微课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示例和数据空间, 破除唯课本至上的局限, 为基础会计的学习拓展了空间。微课由中职的学生自主选择, 虽然在是否有教师监督方面有所不足, 但此种不足恰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自主学习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反复试听自己的薄弱环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节省了时间以便实际的操作。另外, 微课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甄选教学内容, 反复进行审核筛选, 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不必在教学中兼顾课堂纪律, 能够专心的针对教学, 有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 微型教学视频能够走出课堂, 为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借鉴, 也在学科的进步上提供了进步的空间[3]。

三、结束语

目前网络的发展为基础会计微课教学提供了基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暴露了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的一些缺陷: 教学内容单一, 难以取得学科进步, 教学方式古板, 降低了学生兴趣, 造成了基础会计学习的滞后性。这不仅对学生, 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而信息技术则为基础会计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微课进行基础会计学习的即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宇馨.XBRL应用推广与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调研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2]周秀华.关于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研究构想 篇9

有的人可能认为云计算是一门新技术, 有的人对经济关心些, 可能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模式, 有的人对计算机技术了解更多些, 可能会认为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 或者是虚拟化。这些观点都不准确。时至今日, 经过不断的发展, 云计算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云, 其实指的是互联网。很多网络示意图的图例当中, 互联网用一朵云来表示, 云计算的原始含义就是把计算能力放在互联网上。

1 云计算的服务方式

云计算发展至今, 早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概念, 它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或者新产品, 而是把很多原有的技术和概念纳入其中, 形成了一种理念。云计算的目的是随时随地获取应用。根据这个目的, 云计算发展出了主要的三种服务方式。

(1) 以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提供给客户的是出租处理能力、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 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客户不管理或控制的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操作系统、储存、部署的应用, 也有可能选择网络组件 (例如, 防火墙, 负载均衡器) 。例如亚马逊公司的EC2项目。

(2) 以平台提供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提供给客户的是将客户用供应商提供的开发语言和工具 (例如Java, python, .Net) 创建的应用程序部署到云计算基础设施上去。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 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 但客户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 也可控制应用的托管环境配置。例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App Engine产品。

(3) 以软件提供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 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服务商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 可以在各种客户端设备上通过瘦客户端界面访问, 比如浏览器。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 甚至单个应用程序的功能, 可能的例外就是需要设置一些有限的客户可定制的配置设置。例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maps产品。

2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

(1) 私有云。云基础设施是被一个单一的组织拥有或租用, 该基础设施完全该组织管理。

(2) 社区云。基础设施被一些组织共享, 并为一个有共同关注点的社区服务 (例如, 任务, 安全要求, 政策和遵守的考虑) 。

(3) 公共云。基础设施是被一个销售云计算服务的组织所拥有, 该组织将云计算服务销售给一般大众或广泛的工业群体。

(4) 混合云。基础设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 (私有, 社区或公共) 组成, 每种云仍然保持独立, 但用标准的或专有的技术将它们组合起来, 具有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例如, 可以用来处理突发负载) 。

3 海事云构想

通过对云计算的起源和定义、服务方式、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为云计算在海事的应用、构建海事云提出些构想。

3.1 海事云的服务方式

海事部门分布十分分散, 十三个直属海事局从黑龙江排列到海南, 延伸数千公里, 同一省级地域内海事机构也在不同区域散落分布。考虑到我国高昂的网络租用费用, 如果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近些年来, 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海事部门研究、建设了许多信息系统, 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但同时也由于科技创新各自为战, 不同系统间彼此封闭, 缺乏共享的有效手段。云计算创造跨越不同平台、不同设备无缝体验的能力, 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办法。

因此, 建议打造海事云计算, 主要采用以平台提供服务和以软件提供服务的方式。

以平台提供服务, 就是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了开发语言和工具的系统, 用户可以自主配置环境, 也可以自行创建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协同办公网的现有平台, 通过配置环境、集成工具、定制应用等方式, 打造为云平台。如果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这种方式, 那么除了使用预设的办公系统功能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助添加功能。比如增加出差管理系统, 从出差计划、人员安排、领导审批到费用报销, 都可以从网上进行管理。或者增加用车管理系统, 用车申请、用车计划、办公室审批、行车时间、行车路线, 都可以从网上管理。图形化操作, 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个性化、定制化的平台服务, 不用编程就可以做到。

以软件提供服务, 用户端无须安装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只需要通过网络发送指令, 服务器就把结果返回到用户端。建设海事云数据中心, 整合海事信息资源, 统一发布出口, 用户无须自行存储和处理, 就能得到结果, 这就为随时随地获得数据信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例如执行公务时, 可以随时了解到船舶和船员的注册信息、位置距离、检查记录、缴费情况、航行计划等, 为海事监管和航海保障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3.2 海事云的配置方式

结合海事云的服务方式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思考, 各海事机构近些年在信息化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弃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且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 在基础设施方面, 应由各海事机构自建, 打造私有云。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较发达城市, 云计算已开始商业化运作, 当地海事机构在适当条件尝试使用公共云的基础设施服务。在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方面, 可结合海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采用混合云的方式部署。

参考文献

[1]段桂英.浅谈计算机云计算[J].科技信息, 2010 (30)

研究构想 篇10

1 雷达传感器公共数据链的发展

1.1 雷达通用数据链

由于普通的雷达数据链和雷达传感器不能满足信息侦查传递的要求, 九十年代, 美国研发出雷达通用数据链, 通用数据链除了在控制组织之间传递交换更多的数据之外还能将侦察机所获取的大容量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 雷达通用数据链是用于监视侦查抗干扰的通信传感器, 是用于平台和地面终端的通信设备, 当国防部队或是政府等高端机构需要秘密情报时, 就可以采用侦察机的雷达通用数据链来传递信息情报, 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都需要通用数据链作为网络中心传感器和地面终端的传输纽带, 通用数据链主要有五大类数据链路组成, 一类是地面平台八万英尺高的通信平台, 第二类是高于第一类七万英尺的空中平台, 第三类的空中平台高度有五十万英尺, 第四类和第五类恶毒数据链路属于卫星的运作链路, 一类用于七百五十海里的轨道的卫星运行, 另一个运用在更高高度的卫星运行。

Agent是来自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概念模型, 通常是指具有目标、行为和知识, 能在不确定性环境中, 根据自身能力、状态、资源、相关知识以及外部环境信息, 通过规划、推理和决策实现问题求解, 并进行相应的活动, 自主地完成特定任务并达到某一目标的实体。多Agent系统 (MAS) 是一组为实现某一全局目标, 通过通信网络或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起来的系统。其中的各Agent必须相互协商、协调和协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 以实现全局目标。MAS以其适应环境的动态自组织能力和开放式的基础结构而在许多领域受到重视。

多传感器系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获取其观测环境更多的全局信息, 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适应现代战场变化, 获得最佳的作战效果, 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对传感器资源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管理的研究上, 充分发挥各个传感器的效能。与此同时, 随着指挥自动化建设的不断前进和更新, 越来越多的遗留系统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遗留系统也是科研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个方案就是包装遗留部件, 为他们提供“Agent层次”的功能, 使得它们可以和其它的软件部件进行通信和合作。

1.2 雷达公共数据链的提出

如果将雷达传感器系统的功能扩展到通信中, 就形成一条专用的数据链, 这条专用的数据链就是雷达公共数据链。通用数据链是点对点的微波通信, 实现了高速率的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十九世纪末期, 研究学者又提出了雷达公共数据链的在雷达通信系统中的使用新技术, 公共数据链的构想在原有的雷达通用数据链的基础上建立原来系统的模型, 另外增加了一条通用数据链, 在雷达系统中, 要提高复杂的大系统的通信性能, 另外加一条通用数据链的成本是很高的, 不如对雷达传感器通信系统和设备做出改进, 使得雷达传感器具有公共数据链的优越性, 在经济上节约了成本, 不用再对大型的复杂系统做出较多的改变, 使得新型雷达传感器变得简单高效。

1.3 通用数据链和公共数据链的比较

由于通用数据链比公共数据链的出现要早, 在改进雷达系统中, 要明确分析在雷达系统上额外加入一个通用数据链和带有公共数据链的雷达传感器的各自特点。当对复杂大系统进行改装时, 需要对系统内部的天线位置设计、电磁兼容性的考虑、高功率发射机的设计和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可行性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 在原有系统上加上通用数据链都要通过复杂的过程, 对通信频率需要重新分配, 改装后还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修和养护。而对雷达传感器构建的公共数据链无需考虑以上内容的设计, 避免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因此在原有的系统上利用雷达公共数据链是很不错的选择。

2 雷达公共数据链的构想

2.1 雷达公共数据链的工作原理

雷达公共数据链在原有的雷达传感器中拓展出一条通信系统, 在保留现有的通论线路中增加一条新的公共数据链, 雷达传感器如果具有进一步的跟踪和探测扫描数据就需要构建公共数据链链路, 由于不用对原有系统的内容进行改造只需要对雷达系统软件的波形进行改变, 所以工作的原理和工作流程都是相对简单的。雷达公共数据链由通信处理器将数据源编码发射到数据链控制设备, 数据链控制设备再将数据源编码传输到交换机上, 再通过主任务计算机进行对数据源编码的排序和审核, 当得到显控设备组管理问讯并且许可后主任务计算机及将数据源发送至中央单元, 中央单元主要负责对接受的数据编码设置脉冲信号的宽度和频率等参数, 波形产生器产生相应的信号波形, 脉冲信号经过处理后及会依靠天线发射信号信息, 再由控制中心进行调度, 如图1所示。

当对天线发来的信号进行接收时, 公共数据链的接收天线会将信号频率发达后再传给中央单元, 信号处理机对信号进行处理转换成有用的信息。雷达接受系统能处理高速的信号, 雷达软件的升级处理能实现数字信号的高效性处理。

2.2 公共数据链的数据传输

通过对公共数据链的工作原理的分析, 在公共数据链的数据传输上也要采用新的工作模式, 在数据信号上实现信号的自动搜索和传输, 数据传输和数据的接收都要遵循公共数据链的波形协议, 在通用数据链波形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就是公共数据链的波形协议, 波形协议允许多个传感器使用一个通信通道, 在传输网所能接受的宽带网速范围内进行多个信号的传输, 因为通用数据链的改进, 传输网传输的速度更快, 在传输的过程中, 公共数据链的数据传输是非常严密的, 抗干扰能力很强, 虽然是多信号的传输, 能避免信号之间的影响, 同时公共数据链能带来足够大的容量的数据传输。

2.3 雷达公共数据链的功能

雷达公共数据链的功能就是将信号从用户接口到射频输出, 在发射信号的时候, 利用复接器来提供多个专用的发射通道, 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发射时间, 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 公共数据链会采取加密功能来防止敌方对我方数据信息的截取, 在加密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解密装置, 若无解密装置就很难破解出原信息的信号。在信息发射和接收的两方都应该有雷达通信功能来接收超出的额外信息。雷达公共数据链是收发两方的专用数据链, 具有专一转向性能, 当接收方接收到信号还会再通过数据链发出信号告知发射方。公共数据链的随机化功能保证了信号中零和一的随机均匀分布, 接受信号后, 数据链采用交织功能将接受的编码重组伪随机分布进而捕获交织器中与信息同步的同步码, 译码器再将编码进行转化, 解密将信号进行解密处理, 图2为公共数据链的传输功能图。

3 雷达传感器公共数据链的技术应用

3.1 数据分配模块的应用

在雷达公共数据链中采用数据分配模块技术的作用是从加密处理器中获取大量的加密数据, 将加密的数据传送到雷达系统中限定的脉冲范围内, 将数据分配不同的脉冲宽度, 形成一连串的连续脉冲, 接受方经过对脉冲转换成的信息进行解密处理传输至通信处理器, 由此形成发射方的实体信息的发射和接收。

3.2 协同配准算法

公共数据链的精准程度是保证完成无线通信信息传递是否完整的关键所在, 协同配准算法使得雷达配成为可能, 首先通过数据传输的时间来确定配准的合适位置和规定时间, 通过雷达系统对高精度飞机的跟踪来记录飞机的飞行坐标, 通过记录的坐标与飞机飞行的位置的比较得出雷达系统的误差, 时间同步误差带来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飞机也可以自行向雷达系统报告所在位置, 雷达系统能更加方便捕获飞机位置, 提高系统判断的精准度, 公共数据链实现雷达系统的协同配准, 能保持时间长久不变, 同时提高雷达系统的精准度。

3.3 混沌信号脉冲同步技术的应用

由于信号在发送和接受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天线的距离, 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时间距离的相对误差造成雷达系统的混沌, 馄饨信号脉冲就是在宽带信号混沌时来精确混沌映射的噪声雷达信号产生器, 在驱动系统采用恢复出系统的原始混沌信号时可以做到自动匹配雷达波段, 脉冲同步技术对混沌信号不断变换信号实现匹配滤波, 利用驱动系统和响应系统脉冲的同步, 将遇见的混沌信号做时频变换, 避免演示和变距离的误差, 充分利用了硬件的参数设置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避免了延时带来的信号误差。

总而言之, 雷达公共数据链实现了各个平台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传输, 达到了传输的高速率和远距离通信, 也实现了通信功能的高效性。在复杂的大系统中, 对于公共数据链只需要修改大系统的软件部分, 对于复杂的环境无需进行复杂的修改和设备的附加, 运用混沌信号脉冲同步技术和分配模块等技术高了改造的效率和降低了加工的程度, 拓宽了雷达传感器的功能和通信, 我们应该继续对公共数据链通信技术不断的开发和推广来提高大型的设备系统具有雷达公共数据链的通信能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国防和科技工作环境中, 需要控制和指挥大量的信息, 雷达传感器是一个大系统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设备, 有时装备的数据链的通信能力会受到复杂的工作环境的影响, 这就会影响雷达系统的正常发挥, 所以雷达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处理的技术有待提高和发展。本文首先分别对雷达传感器通用数据链的功能特点和公共数据链做出介绍,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对雷达公共数据链进行了构想和研究分析, 最后介绍了几种加强雷达信号的技术, 提高了公共数据链模型的运用程度。

关键词:雷达传感器,雷达公共数据链,通用数据链,脉冲

参考文献

[1]谢俊好, 熊卫明.传统单脉冲方法的数学原理及工程实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04期

[2]张勇.雷达与干扰的混沌一体化系统及其共享信号.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陈列.雷达情报数据融合系统的误差校正和航迹关联技术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研究构想 篇11

关键词: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理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世纪语言研究领域的“修辞转向”更是凸显了修辞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对其它学科的解释力。之所以选择从修辞的视角来解读叙事语篇,另一层原因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文学批评领域对叙事以及文本的叙事性的修辞诠释比较片面。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兴起,这种从修辞的视角对叙事语篇所开展的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无疑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叙事理论被用来研究文学翻译,非文学的翻译研究非常少,基于此,笔者提出将结合修辞与叙事理论,将两者同时运用到外宣翻译的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这一构想。

一、叙事学与翻译

叙事学有经典与后经典之分。经典叙事学以文本为中心,关注叙事结构,叙事话语或兼而有之;后经典叙事学则以经典叙事学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研究,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文本,作者,读者,语境,意识形态的交互性作用。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叙事学都主要用于文学批评,特别是小说批评研究,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还是一种新的趋势。

二、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在国内,一些学者尝试把经典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以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国外小说诗歌的汉译。第二类正好相反,利用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中国小说或诗歌的英译,第三类是探讨将叙事学应用与翻译批评或翻译研究,第四类是少数研究者从经典叙事学出发研究非文学翻译。

三、后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叙事学有经典走向后经典,叙事也不再局限于文学,文字的叙事,走向了叙事的多元,体现出“泛叙事”的特征。无论是从经典叙事学,还是从后经典叙事学展开的翻译研究,在丰富整体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叙事学虽然包括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但是目前主要还是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而且主要记者在文学翻译领域,特别是小说与诗歌的翻译,文学之外的翻译涉及非常有限;其次,在已有的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大都也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视角进行论述,系统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也比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目前学者们分别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割裂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关联,也使得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缺乏系统性,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可谓是屈指可数。接下来笔者将论述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研究的关联性以及研究现状。

四、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的关联性

既然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相互实现都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那么一次推理,叙事学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最为翻译一部分的外宣翻译。事实上,叙事,叙事学与外宣翻译也确实存在很多交集:

首先,从定义上讲,两者都是“讲故事”。事实上,外宣翻译也是“讲故事”,是用世界接受的语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以上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这种“讲故事”,也具备主角和其他角色,英雄和恶人,连贯的顺序,开场,中场和结尾,展示冲突和人物个性,想受众提供道德判断的参考和视角,在啊受众中构建共识。

其次,从功能上看,叙事和外宣翻译都是一种交流行为。叙事,从一开始就有新闻与传播意义,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实行交流,达成认识---认识自然从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社会,并由此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叙事交流课简单看作“作者—文本—读者”这样一个流程。

五、修辞性叙事学及其相关研究

发轫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修辞性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中的研究方法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历经韦恩.布斯(Booth)的《小说修辞学》等,由经典逐渐走向后后经典,其中费伦综合吸收率经典修辞学,经典叙事学,读者反应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形成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的修辞叙事理论,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家。修辞性叙事学家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叙事交流,特别是作者试图想读者传递修辞目的,从而劝服读者接受自己某种观点,聚焦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事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叙事进程的动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效果。

在上文中说道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不多,而用于外宣翻译的就更少了。而将修辞与叙事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外宣翻译则屈指可数,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将修辞叙事理论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为外宣翻译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研究构想 篇12

一、严格责任在商法公法化中的体现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严格责任在商法公法化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严格责任理念在商事立法中的应用更为关注商主体义务, 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干预商主体自由度, 并明确商主体严禁行为, 由此对商行为安全交易过程进行有效规范。同时, 严格责任理念的贯穿亦对商主体选择权进行了限定, 例如, 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权通过公司章程拒绝分配股权行为的展开, 最终由此保障了股东利益。为此, 当前商法公法化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第二, 在商主体变更背景下, 严格责任理念的贯穿, 要求商主体法人代表在职责变更过程中应注重登记相关变更信息, 同时要求商主体承担相应的清算法定责任, 由此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

第三, 严格责任亦对商主体经营范围等进行了界定。如, 不允许有限责任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展开对外集资行为等。

二、加重责任理念虚假广告中的司法应用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加重责任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虚假广告司法领域, 即商法细则中明确规定, 基于社会公众权益遭到侵害的背景下, 明星代言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明星代言人过错判定难度。为此, 为了规避虚假广告现象的频繁凸显, 《广告法》在加重责任理念确定过程中, 将明星、名人等主体纳入到广告主体范围内, 并约束明星责任, 要求其在产品代言过程中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 由此提高其责任意识。同时, 《浙江省广告管理条例》在制定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虚假广告的限制, 即在条例规划过程中要求明星在产品代言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自身职责道德, 最终由此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例如, 《金斗寻宝》广告在播出的过程中即采用了绝对用语, 并在广告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免费赠送”的虚假行为, 同时宣称产品对气喘等症状存在着一定的效用, 最终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 商法部门追加了明星代言人的责任[1]。

三、加重责任理念在商事合同中的司法应用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加重责任理念在商事合同中亦得到了广泛应用, 即《合同法》中明确指出, 当合同当事人利益遭到侵害时, 国家商法机关在职责效用发挥过程中应注重将合同当事人利益损害程度降低至30% 左右, 并追求合同违约方违约行为, 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当前我国商事合同相关条例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参照德国、西班牙成功经验, 即《德国商法典》中加重责任理念, 将其引入到我国商法条例中, 要求违约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若出现违约行为, 即应承担合同载明的惩罚, 同时缴纳一定的违约金, 由此来提高自身责任意识[2]。

四、我国商法中加重责任理念的立法构想

我国商法中加重责任理念的立法构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商法条例完善过程中为了合理贯穿加重责任理念, 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应注重综合我国经济实践现状, 并参考立法体系, 由此明晰经营者概念及职责, 引导商主体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规范自身商行为, 达到安全的市场交易状态。同时, 在经营者概念定位的基础上, 要求政府部门亦应结合加重责任理念, 明晰经营者营利性、经营行为等, 达到最佳的市场操控目标。

第二, 我国商法条例在完善过程中亦应注重确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承担的义务, 且对义务实施行为展开监督, 由此来确保经营行为审查效率, 规避责任理念缺失现象[3]。

五、结论

综上可知, 我国商法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经营者概念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影响到了商法干预作用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营氛围, 要求政府部门在商法条例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引入加重责任理念, 并注重明晰商主体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承担的义务及职责, 继而达到最佳的商法立法构想状态, 且就此迎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规避虚假广告等现象的凸显。

参考文献

[1]王建文.我国商法中加重责任理念的司法应用及立法构想[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03) :85-93.

[2]聂卫锋.中国民商立法体例历史考——从晚清到民国的立法政策与学说争论[J].政法论坛, 2014, 11 (01) :112-130.

上一篇:设计创作下一篇:体育健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