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方式(共12篇)
体育健身方式 篇1
一、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的基础是体育学法的研究与开发
笔者认为: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方法非常接近, 因此, 要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须要对体育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开发。虽然现在几乎每位体育教师都知道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 但实际上体育学法的研究迟迟得不到深入, 甚至连学法的概念也是一笔糊涂账, 可以说大家离真正理解学法和掌握学法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所在:第一, 是学法的概念来自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有教法就有学法, 这导致了学法概念和含义的不清楚;第二是体育教法尚未成熟, 人们还难有精力去研究学法;第三, 学法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 其归纳要比教法困难得多。这是由于学法研究的薄弱,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也难以深入发展而流于形式。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何不同?二者是什么关系
从中国的词语习惯来看, 方式要比方法大, 要比方法系统, 所汇集的因素也多, 往往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策略, 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往往难以再接用“方法”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等;而方法则是往往更趋向某个具体操作的技术, 一些接用“方法”的词语的后面也难以接用“方式”, 如“观察方法”、“推理方法”、“计算方法”、“搬运方法”等。当然, 也有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也可以接用“方法”, 如“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 但很明显其中的含义并不一样。如笔者认为“方式”和“方法”的关系颇像“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略是统管全局的战术集成和运用, 战术是实现战略的组合和支撑。以此而论, 学习方式统领学习方法, 是相关的学习方法的集合和统帅, 而学习方法则是依学习方式的需要而采用操作性的学习技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三、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师所说的体育学法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外自学的方法和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方法相区别。因为许多学者在阐述学法的时候, 经常将课堂上的学法与自学法相混淆, 这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也难以清晰教师要研究和开发的对象, 因此要把课外自学方法和课上学习方法加以区别。
现在, 人们一般简单地把学法解释为“学习的方法”, 并继续解释为“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或是“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这些解释听起来简单明了, 但却意思薄浅并有失准确。按“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的定义去理解, 那么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解;教师布置练习, 学生做练习;教师做示范, 学生看示范;这后面的“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就自然是学法啦?如果教师如此解释学法, 学法与教法就很难区别了, 也很难认识到学法的真正含义。因为, 学生每天都在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 是不是就是说学生每天都在实践着学法呢?那么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在多年学生的体育学法实践中, 是不是已经可以自然地形成了学生的学法了呢?如此而论, 学法自在教法的对立面, 是不是也用不着再去管它了呢?肯定不是这样的。笔者认为体育学法的概念不应简单地解释为“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 而应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学习方略”。
四、本文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
本文对学法的理解是: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 其含义是:1.它是个学习的策略, 是个认知的策略, 比方法要宏观一些;2.它是个人性的东西, 个体差异性很强。
比如, 教师在讲解时, 学生并不都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听讲。有的学生是只听不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是、是”) 、有的学生是边听边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对、原来如此!”) 、有的学生是善于正着听正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对、就是这样的”) 、有的学生是善于反着听反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这样吗, 不对吧”) 、有的学生是擅长归纳着听归纳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所讲的三个特性都是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 、有的学生是擅长演绎着听演绎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这个特性在那个项目中也是一样的”) ;学生看示范也是如此, 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注意点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是看整体 (头脑中的反应为“教师的助跑越来越快, 到起跳时达到最高速”) 、有的学生是感觉着看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的动作很稳、很流畅”)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跳了5米80”) 、有的学生是看技术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起跳时后腿蹬得很直”)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落地摔倒了”) 等等;学生做练习更是如此, 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都有着自己的练习方略, 有的学生是闷头苦练 (按教师说的练) 、有的学生是边想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是什么毛病?怎么没做好呢”) 、有的学生是边看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李刚的动作好, 照他那样做”) 、有的学生是边试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那样做不行, 再试试这样做看看”) 、有的学生是定量着练 (头脑中的反映为“再做三次就不做了”) 等等。
五、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体育学法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学法是因人而易的。既然学法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学习方略, 因此它是因人而易、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下, 有体育教师的诱导, 但从总体上讲, 学生的学法还会有很强的个性特征;2.学法是比较隐性的。学法是隐藏在头脑中的策略, 这种策略有些通过学习行为有所体现, 可以判断;但有些则难以判断, 如观察、思考等就很难看出来;3.学法是很多样的。由于学法具有个体差异性, 因此具有多样性, 也是比较难归纳的;4.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这四个特点来看, 对学法的研究必定要比对教法的研究更困难, 而且教师的教法研究是义务性的和工作性的, 是直接的经验和本体的感觉, 因此教法研究开展会容易一些, 而教师对学法的研究却是非义务性的、非工作性的、间接经验的和客体感觉的, 因此会困难一些。
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法有哪些至今还没人归纳过, 是空白状态。本文认为:体育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特殊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文根据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和多年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试在此对体育学法进行初步的归纳, 以供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个人的学习方略) 大致有以下5个阶段和8个方略 (见表1) 。
(一)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1.“判断困难、判断兴趣、进行自我激励”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开始前, 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不同点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不完全陌生, 走、跑、跳、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与游戏比起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概念与公式来, 学生们要熟悉得多, 而且有的已经是饶有兴趣了,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也似乎容易得多。但是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 如果某个学生因为身体上的障碍和体育学习的失败经验, 可能一开始就对体育学习的内容产生拒绝和厌烦, 这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也就难得多。
无论怎样,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似乎要比其他学科更明显一些, 更强烈一些的。因此,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方略和学习态度都从这里开始;有的学生这时就已按捺不住, 他们的学习方略是“积极地学习、充分地表现自我”;而有的学生可能从这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躲避, 他们的学习方略可能是“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混过体育课”。前述的这两头的学生会比较多, 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而中间的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略则可能“是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如此可见, 学生在体育学习开始前就有着自己的学习方略, 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习经验在判断着未来体育的困难 (运动技术难不难?是否可以掌握) , 判断着自己对眼前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或“我讨厌”) , 并进行着自我的激励 (“积极地学习与锻炼、好好表现表现自己”或“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混过去”或“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而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等) (见表2) 。
(二) “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开始学习运动技术时, 最先要完成的学习步骤是“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 在这里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和“观察”, 而不同的学生在“听讲”和“观察”时的学习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1.伴随教师讲解的学生听讲的方法 (听讲的方略)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学生的听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致可以分成“跟随听讲型”、“重点听讲型”、“趣味听讲型”、“疑问听讲型”几个类型 (见表3) 。
2.伴随教师示范的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略)
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 学生的观察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顺序观察型”、“重点观察型”、“趣味观察型”三个类型 (见表4) 。
3.“粗略地掌握动作, 同时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练习的方法 (技能掌握的方略) , 教师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的指导时, 每个学生的进行练习的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努力练习型”、“理性练习型”、“捷径练习型”三个类型 (见表5) 。
(三) “精细地学习细致的动作,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小组讨论的学生集体参与的方法 (参与的方略) ,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或小组的集体讨论时, 学生的参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热情参与型”、“稳重参与型”、“冷性参与型”三个类型 (见表6) 。
(四) “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风格以及向其他技能学习迁移”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1.伴随技术展示和学习体会发表的课题学生进行表达的方法 (表达的方略)
学生在“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的个人风格的教学阶段中, 主要的学习方略会体现在伴随技术创新和表达学习体会的方法, 即“创新和表达的方略”方面和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和接受评价的方略”两个方面。
学生的“创新和表达的方略”大致可以分成“积极创新和表达型”、“理性创新和表达型”、“消极创新和表达型”三个类型 (见表7) 。
2.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学习方略)
学生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虚心听从型”、“冷静接受型”、“辩解反思型”三个类型 (见表8) 。
3.伴随探究课题的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略)
此时, 学生伴随探究课题的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略) 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大胆思考型”、“冷静思考型”、“跟随思考型”三个类型 (见表9) 。
体育健身方式 篇2
摘要:阳光体育指的不仅仅是让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体育,更是让每个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学生体验到快乐和阳光,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正是以探寻有效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心,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书面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得出了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些结论,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意识;自觉锻炼
2006年12月23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向广大学生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口号,并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干部、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共同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决定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科学发展观来看,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更是国家昌盛的希望[2]。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富国强民之本;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教育本身来看,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办学的内涵与层次,提高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通过这一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风气,使广大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想要通
过阳光体育活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我们首先要清楚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原因,这些原因有虽然涉及很多方面,但归纳总结后,我们会发现主要是整体氛围不好、学生个人技术不好、配套设施不够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改变目前学校体育的整体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整体氛围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要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学校需要加大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主管学生活动的相关领导和部门,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讲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同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教职工团体体育活动,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促进形成一种人人热爱体育、人人参加锻炼的校园气氛。在进行校园宣传和组织各项活动的同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予以表扬,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阳光体育普及到更广阔的范围中去。2 设置多样有趣的运动项目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管是在体育课上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中,都应以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突出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对我所任教的300多人的问卷调查中,和对40多人的个别谈话来看,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项目,女生相对来说更喜爱运动量较小的休闲娱乐性项目,如花样踢毽、花
样皮筋、健美操三项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很少有人感兴趣,针对这些情况,这些都表明,她们对目前能够参与的运动项目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说有趣的运动项目应该是普及阳光体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多挖掘开展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育弱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
在普及阳光体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专业系统的体育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在多数的城市中小学中,教师结构表较合理,教师专业水平较高,总体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体育教师在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通过进修培训,都具有组织和开展集体项目的业务素质,不管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更容易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教师得心应手,学生积极主动,两者相互激励,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局面,对培养学生体育乐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从与学生谈话和日常教学情况来看,体育兴趣不高往往是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主要是在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的。体育教学中的科学指导对培养学生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就要深入钻研教材,不断创新,认真改革教学方法。对任教的每一节课,首先要钻研该课程内容的魅力所在;其次,要研究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展示,学生才乐于接受;第三,有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师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定期组织体育竞赛
运动训练对许多人来说是枯燥的,而体育比赛却有很大的吸引力。比赛的输赢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加上比赛多与集体主义精神紧密相连,所以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规模的体育比赛,都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同时,体育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从中发现不足,促使学生自发参加锻炼。因此,应定期举行一些校与校间的比赛,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和组织。以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对学生的观察中,也能够看出体育比赛对他们的激励作用。每年运动会前夕,体育课上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自觉锻炼,也有同学主动咨询有关动作要领,或者主动要求课外活动时间参与锻炼;比赛场上,运动员和观众情绪都格外高涨,因为关乎集体利益,所以体育比赛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大。不管输赢,他们都在比赛过程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了比赛和运动,这对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逐步完善硬件设施
许多体育活动需要借助硬件设施得以完成。基层学校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校长的重视程度、全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情况,因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经费支持,需要场地设施支持,需要教师组织,需要学校把课余体育活动排进课程[3]。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需要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使学生可以有条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来。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另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学生体质不是一朝一夕事情,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4]。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性,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地、本校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不仅要求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更要求我们在保证体育课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与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切实达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根本目的。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们,应该协同一致,各尽其责,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不断挖掘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开展阳光体育的方法和途径,真正让学生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4月26日
[2]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热点50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3] 许国庆、许国芳.对“阳光体育”的思考和对策[J].体育师友,2007年6月
体育健身方式 篇3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正常人拥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是表现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健身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田川列出了几种类型的人应选择的运动项目,其中与跳水、游泳相关的有:
胆怯型
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跳水等健身项目。这些健身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虛荣型
有的人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这些人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健身项目,如跳水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万万不能骄傲。
急躁型
有的人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这些人可选择游泳等健身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大的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体育健身方式 篇4
刚刚接到《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同志关于参加“体育学习方式”讨论的邀请时, 笔者感到很茫然, 也很犹豫。
自从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以后, “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中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后, “学习方式”的说法和研究也是开始盛行起来。但, 尽管笔者已不知多少遍地听说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说法, 但对“学习方式”的含义却一直没有搞得很明白, 更重要的是不太了解“转变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中会起到, 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所针对的课程教学问题是什么,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要做的具体的事情是什么, 不知道将要从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什么样的教
学方式,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些内容应该说还不是很清楚。
说到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 可能就更是一笔糊涂账了, 体育除了面对上述问问题题以以外外, , 还还面面临临着着如如下下问问题题::
1 1.. 如如果果其其他他学学科科是是要要改改变变过过去去比比较较机机械械的的、、被被动动的的、、死死记记硬硬背背的的、、缺缺乏乏交交流流和和合合作作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的的话话, , 那那么么体体育育教教育育要要改改变变什什么么样样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 , 我我们们过过去去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的的问问题题是是什什么么??是是机机械械的的、、被被动动的的、、死死记记硬硬背背的的、、缺缺乏乏交交流流和和合作的吗?
2.一个其他学科 (至少不是体育学科先提出来的) 的改革理念, 能够解决我们体育课程教学的什么问题, 体育教师应针对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去“借力”呢?
3.我们现在要进行什么样的讨论清楚吗?其他学科提出的概念对体育学科是否适用, 体育“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的思路和方略又是什么?
4.所见的一些有关“体育学习方式”的文章, 有的明显地把“学习方式”错觉成“教学方式”, 有的直接就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嫁接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中, 让人感到“学习方式“的主体、学科范围、问题的指向、学生的学段等都显得讨论不够, ”望文生义“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想到这里, 笔者倒觉得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参加了, 但笔者没有完全按照编辑部要求的题目来写, 而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的思路展开了自己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什么是“学习方式”
其实, “学习方式”是一个新概念, 甚至是一个新的说法, 至今关于它的定义和内涵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部分有关学习方式和体育学习方式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见下表) 。
从上面各个学者解释的概念来看, 以下三点认识是各个学者非常统一的:
1. 学习方式的主体是学生, 学习方式不是教师的行为方式, 不是教学的方式。
2. 学习方式是发生在学生面对学习任务 (或处在学习情境下、教学活动中) 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行为。
3. 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和认知。
但是以下三点认识是各个学者不同意的, 甚至是对立的:
1.有的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的策略, 而有的学者则明确反对这一点, 认为学习方式不是策略。
2.虽然大家都赞同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和认知, 但不同学者认为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等。
3.有学者明确指出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基本特征
三、我们从“学习方式”概念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
从上述学者对“学习方式”的不同定义和解释中, 笔者明确地获得了以下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以后的讨论很重要, 也很有帮助。
1. 虽然“转变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什么是“学习方式”在概念上还很不清晰, 也不是很统一。
2. 鉴于“学习方式”的概念和内涵不清晰, 那么“转变什么学习方式”和“如何转变学习方式”的内容与方法也必然不是很清晰的。
3. 笔者可以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转变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在这样前提下,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然也是前提不明, 概念不清, 目的也是不清晰的。
4. 虽然“学习方式”的概念众说纷纭, 其内涵也非常松散, 但“学习方式”是指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能动性、创造性这一点是很清晰的。
因此, 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 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概念的正统 (因为没有正统的概念) , 更没有必要追求概念的全面性 (因为我们不知何为全面) , 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与其他文化类学科“学习方式改变”做法的完全一致性 (因为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因此, 在此讨论的目的应该是:根据当前课程改革要“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本着提高体育学习质量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目的, 针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 通过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的完善, 为全面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做出贡献。
四.“转变学习方式及其研究”与体育课程教学基本问题的解决
那么, 我们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还要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现实问题来看, 那么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着如下五个主要的基本问题:
1.第一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目标的问题 (为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如何适应社会和国家现实需要的问题; (2) 体育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主要指向问题; (3) 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表述问题。
2.第二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的编排逻辑与方法的问题 (教什么、教多少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体育课程的编排逻辑和方法问题; (2) 教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方法问题; (3) 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弹性问题。
3.第三基本问题:
体育学理与体育教程、教法的问题 (如何学会、如何教会、如何教好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运动技术的分类方法问题; (2) 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与阶段划分问题; (3) 体育学理的探究与教学方法科学化问题; (4) “学会”与“会学”的关系问题; (5) 运动技能学习与其他培养任务协调共进的问题
4.第四基本问题:
体育运动的乐趣与在体育课中如何让学生体验乐趣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辛劳的体育锻炼中喜爱上运动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运动乐趣的本质认识的问题; (2) 运动乐趣与运动的辛劳和失败的关系问题; (3) 体验运动乐趣的方法。
5. 第五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优化的问题 (在什么环境下和教学氛围中教得更好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问题; (2) 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管理优化问题; (3) 体育教学氛围优化问题; (4) 体育场地器材内容和质量优化问题。
在上述诸多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中, 以下几个问题是与“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是有关系的, 或者说这些基本问题有可能是通过“转变体育学习方式”来解决的。
(1) 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教学阶段划分以及体育学理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学生是怎样学会运动技术的, 牵涉到提高运动技术教学效率的成因有哪些, 其中哪些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
(2) 教学方法科学化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教”和“学”的关系问题, 涉及到“教”如何促进“学”, “教”如何激发“学”, “教”如何指导“学”等问题。
(3) “学会”与“会学”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学”的内容, “学”的质量、学习方法的习得及其背后的原理等问题。
(4) 运动技能学习与其他培养任务协调共进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问题, 涉及如何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合作性发展的问题。
(5) 体验运动乐趣的方法。这个问题涉及到运动本质问题以及运动技术学习的乐趣和兴趣的机理问题, 也涉及到如何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的问题, 其中有和体育学习方式转变有关的问题。
(6) 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管理优化问题。由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在室外进行的复杂的技能性课程, 因此教学的管理与体育学习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时而促进, 时而干扰。
(7) 体育教学氛围优化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否得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氛围是否良好以及创造性激发的环境是否形成等。
五、“转变学习方式及其研究”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
综上所述, 笔者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其实并不是来自我们体育教学界的原本初衷, 而是承接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 套用了别人的基本概念, 来试图借劲解决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 是“借他山的理念和概念之石来解决体育问题”的讨论, 对于这一点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否则, 就会在人家的概念和人家的问题中去“打转转”, 形成“为新概念而研究”、“为说法而研究”“为写论文而研究”的虚假研究现象, 最终于事无补。
本文通过上述讨论, 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体育学习方式”时, 要紧紧扣住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问题, 围绕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展开深入的探讨, 力争通过这个研究来解决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1. 促进学法的研究, 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习方式”的含义和“学法”的含义最为相近, 因此“学习方式”的讨论的最直接的效果应该是促进“体育学法”的研究, 而“体育学法”的内容与方法探究会有效的解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2. 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发展
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和认识, 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尽管笔者对这种感觉和认识还持有疑义, 但毕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而且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非常符合大家比较公认的“学习方式”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探讨会解决不少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会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这是研究“体育学习方式”的重要课题。
3. 促进相关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策略 (或者是行为、认知、动机、效果、习惯、意识、态度和品质等) , 它是指学生的事情, 但它确实是在学习的情境下的事情, 因此教师的激发、引导和指导必在其中。于是“转变体育学习方式”与“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有着必然的关系。笔者认为:“转变体育教学方式”就是以前经常讨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因此,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研究的另一个可借力点就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10.5.
[2]于军, 徐元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7.
[3]赵俊荣.高校体育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7.
涪陵市民健身锻炼方式调查问卷 篇5
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
1,,您喜欢体育运动吗?
□喜欢□ 不喜欢□不好说
2,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吗?
□经常□不经常□从不参加
3,您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强身健体□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增加交往层面□工作需要
□减肥□消磨时间□其他
4,您经常从事什么体育项目?(可多选)
□游泳□登山□篮球、羽毛球等球娄运动□跑步或者散步
□舞蹈□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其他
5,您的运动时间
□清晨□上午□下午□旁晚□有空闲时间的时候
6,您大多时间在哪进行体育运动(可多选)
□家中□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社区内的免费健身房□附近学校操场或者单位操场□专业的健身机构□收费体育场□其他
7,制约您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什么
□天气□场地设施□身体状态□缺乏空闲时间□个人心情
□工资收入 □缺乏指导者□其他
8,您觉得在体育锻炼中投入多少资金比较合适
□500元以下 500元—1000元□1000元----2000元□2000元以上
9,您的资金主要用于(可多选)
□健身器材□运动服装□各类俱乐部的会费等□运动损伤的医疗费□体育报刊费□购买各种体育赛事的门票□其他
10您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30分钟□ 30分钟---1小时□1小时---2小时□2小时以上
11您的学历是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大学本科□硕士□博士
您对市民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走路是老人最佳健身方式 篇6
在“全国百岁希望工程·健康快车行动”启动仪式上,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说:“只要观念方法得当,人应该活到120岁。对于老年人来讲,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态之外,走路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省钱的健身方式。”
“我们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在于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讲,身心健康的晚年生活是最大的幸福。”洪教授说,人的习惯很难改掉,当年轻人把不良习惯带到老年时,不得病反倒奇怪了,所以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改掉不良习惯。如果能坚持“十六字方针”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就能使高血压减少55%,心脑血管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
体育健身方式 篇7
1 外部因素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1.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制约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首先, 学校有自己的场地和体育设施, 学生的平均体育场地较少, 现有的场馆设施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社会场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地位, 学生的经济能力不能承受体育场馆的高额收费。[1]其次, 社会认为体育专业学生是专业的人, 在锻炼的时候不需要其他人指导, 但是体育专业的划分比较细化, 很多学生仅仅掌握自己本专项的技巧, 对其他运动技巧掌握不足。人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指导导致体育专业学生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导致他们锻炼的自信下降。最后, 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喜静”是大学生的性格, 在锻炼行为上表现为极大的惰性, 缺乏强健肢体的活动欲望。
1.2 教育因素
随着学校的扩招, 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 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体育专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体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的技能知识如球类运动、田径、民族传统项目等基础课外, 增加了健康、安全、娱乐、运动训练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此外体育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体育专业教育逐步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2]面对众多的课程加之体育专业学生在中学基础较差, 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都感觉到有不同程度的压力。
毕业论文是衡量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3]毕业论文是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学习能力, 将大学学习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综合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但是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以技术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 课程设置以动作技能为主, 语言功底欠缺、分析、综合、思维、创造等综合能力水平偏低, 运用计算机处理数理统计的能力薄弱。此外, 大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在大学的第四学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这个时期正值学生在联系找工作或者是备考研究生的最后时刻, 这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环节中不能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另外, 当前高校扩招, 体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中国的体育专业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 毕业的学生不断的增加, 一个老师所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 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在诸因素的影响下, 让学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较大的恐惧和压力。
2 内部因素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功利主义大背景下, 大学生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 漠视了体育生活对自身的发展功能, 只重外在功利, 不重内在价值, 在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方面无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诱发因素, 真正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自身的因素。作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 体育专业大学生本身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2.1 个人因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体育活动兴趣是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巨大动力是在体育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 西方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迅速传播进来, 造成国内多种价值观并存。大学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在大众媒介 (网络、广播、书籍、电视等) 的影响下, 大学生对这些新兴事物常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追求潮流、时尚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这样的社会环境, 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往往选择上网, 泡吧的所谓的“时尚”消费。体育专业大学生花费在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多余其他时间, 长时间的上网势必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 学生沾染上“网瘾”。这样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交往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前升学压力下, 部分学生为了能考取大学, 读上好点的大学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来读体育专业有关系。
唯物论认为, 物质决定精神, 精神是对物质的反映。在物质和精神之间, 物质对精神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和价值。对大学生来讲, 他们生活的物质经济条件以及可以享有的经济条件等就预示着他的生活状态。那么经济条件不同的个体,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决定了他们能够享受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因此,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主要因素之一是经济因素。当个人的经济条件有限时, 学生的购买能力较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体育消费的需求较小;当个人的经济条件有所提高, 同样体育消费的需求也会有所提高。由于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源不同,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 如果可以在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等方面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适当的援助, 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 将更加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建立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
此外, 个人基础薄弱、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时间、运动自信、运动技能和健康程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了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其中运动技能因素能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专业的学生因为技能原因不参与体育生活是让人费解的, 也为我们当前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体育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意识的滞后性、行为的非科学性、不良生活方式的顽劣性。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4]。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两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 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的情况下, 才被认为是完全健康的人。[5]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存在了误区, 在专业课程上,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很多课程里面都涉及了“健康”的基本理念。但是部分学生还对“健康”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没有疾病即是健康”。这种不完全的认识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有全面健康观的人, 时常关注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与不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在参与体育锻炼中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留心自己健康的人更主动的人参与体育活动, 这种主动性产生于自身内部。它能促使人在意识中自觉的参加体育运动, 通过在运动中得到良好的体验, 进而加强这种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如此周而复始, 人的体育生活方式将能真正的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动机是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它由特定需要引起的, 以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 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始动力。[6]在某种特殊需要的基础上, 对生活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种需求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形成。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志向是建立在对某项活动的热情之中的, 只有对活动持饱满的情绪, 才能坚持参与。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参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的动机, 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才能让体育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 主要的动因排列如下:满足个人爱好, 追求时尚, 结交朋友, 娱乐身心等等。不同的动因产生于自身的不同需要, 各种需要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邱远.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86.
[2]黄晓灵, 黄菁.美国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227) :33~3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苗治文.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8) :47~49.
[5]胡晓明.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探究 篇8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向初中生传授运动技能,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体魄、高尚的情感、优秀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并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夯实基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不少陋习, 比如内容陈旧、方法滞后、结构单一等, 这些都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选择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对当今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至关重要。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 阐述了两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并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新颖教学方式
初中体育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课程一起构成了初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让人眼花缭乱。譬如探究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模块式教学等。游戏式教学和讲解示范教学模式是初中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学生喜欢游戏, 而且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非常适合体育教学;而示范性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两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2.1“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
“游戏”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被当做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的体育锻炼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人们在适应社会中形成的基本实践活动, 它是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技运动的鼻祖。在当今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游戏”可以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是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形式的多样化、充满激烈的竞争性和富有浓厚的趣味性。其次, “体育游戏”能够充分展现参与者的体能、体育技巧、对体育思维的整体把握与运用等。最后, 由于“体育游戏”对一些体育教学的外在因素和条件譬如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 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空间, 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目的, 从而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体育游戏”具备了以上无法比拟的优点, 因此它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初中生心理上的冲动、好奇、求胜的特殊需求, 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 提高他们的精神兴奋性, 增强体质, 而且能够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协助合作精神, 激发集体荣誉感, 更能够帮助他们展现个性化,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的优点, 那么在具体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该如何实施呢?
在传授篮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先在室内讲述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发展、趋势等基本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大致了解知识背景;其次, 把学生带到室外的篮球运动场上, 让他们围成一圈, 让篮球在学生手中进行快速传递, 并且规定速度慢或者是为接助篮球的同学要接受“惩罚”, 以此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篮球比赛, 赢的一方适当给予奖励, 这样不但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 增强了小组内的团队合作性, 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了展现。采用“体育游戏”方式进行篮球教学, 就为篮球这项体育活动加上了一些情节、规则, 既实现了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基本目标, 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进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示范性讲解”的教学方式
“示范性讲解”一般具有通俗易懂、目标明确、演绎生动、趣味性强等四个基本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化、通俗化、易懂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从而更加贴近教学目标、满足教学需求, 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育技能性的动作示范, 更是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那么, 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在采用“示范性讲解”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哪些基本原则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深入浅出”, 由于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 这就要求教学者充分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讲解初中体育课中的动作要领、行为规则, 多多揣摩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其次, 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主题, 只有切实抓住教学主题, 才能把握课程的重点, 从而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 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 教师在“示范性讲解”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懂得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和奖励, 以此促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笔者以两个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
比如,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赛跑的过程中, 先对学生进行了亲身示范, 传授他们跑步的要领、接力棒的正确交接, 让他们对内容大致了解后, 再进行分组训练, 这样就会使得他们更快地进步。又如, 笔者在教跳远时, 还采用了一些比喻的手法, 将青蛙跳、羚羊跳引入到教学中, 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模仿能力。
3. 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 广大的中学体育教学者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者要时刻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 不断激发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进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 初中体育教学者还要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摸索、探究, 进一步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摘要:“游戏”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被当做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的体育锻炼方法。“示范性讲解”一般具有通俗易懂、目标明确、演绎生动、趣味性强等四个基本特点。作者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两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 这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方式,游戏,示范性讲解
参考文献
[1]蒋颖.新课改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素质教育 (教师) , 2011 (14) .
[2]白丽云.浅析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创造性[J].科技资讯, 2011 (22) .
高中体育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篇9
一、学会倾听
有一次课,让学生玩“钻山洞”的游戏。所谓的“钻山洞”,是把学生排成四路纵队紧靠在一起,然后每人都两脚分开形成一个“山洞”,听到信号后,最后一个开始爬出山洞,立即站在最前面,然后依次爬完。之所以选这个游戏是因为考虑到整节课学生的下肢活动较多,也比较枯燥,用钻山洞这一游戏活动,是想调节一下,使学生上下肢并用,并且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这个游戏在我以前的课上效果非常好。当我向大家讲完规则和要求后,学生的表情并没像我期待的那样,相反,有几个女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情愿表情。在我看来,他们是怕脏、怕累、怕不雅观。于是,我就大讲作为青少年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多吃苦,不怕脏和累,多多磨炼自己。在我的“教育”下,大家开始玩,男生还不错,女生有几个推推搡搡,但碍于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终还是钻了,但我明显感到她们情非所愿,这节课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自己问自己。正在这时,有两个女生找到我。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这个游戏。师:为什么?你能说出原因吗?生:我不钻别人,也不想被人钻。说完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就说:“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上肢得到活动?”一个女生一听,先是一怔,后又露出喜悦的神情。说:“老师能不能变换一下,两排人面对面手搭肩形成个山洞,女生和男生比赛,男生可以让我们一段距离。我一听,喜上眉梢,脱口而出就说;“好哇!”学生也来了精神:“这样的话,我们都愿钻。”第二次课,我索性把大家全部按兴趣分组,要求每组自己选出组长,然后自己决定跑的路线,玩点花样。然后,学生各自找自己的方案去了。后来的比赛课,大家发挥得异常出色,在小小的一个球场上,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种方式的跑、各种花样的游戏,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被感动了,因为在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从没有把课完整地过一遍,所以他们的玩法令我入迷。自始至终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不过,令我最心动的是先前与我对话的那个女生,表现十分抢眼。
二、学会体验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对于我来说,体育课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技巧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体锻的达标,更是属于我激情四溢,挥洒青春,宣泄释放自我的地方。几年来,操场边的花草树木,球场中的篮球框,都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陪着我迎接黎明,送走夕阳。是我心爱的篮球,一次一次带我走出烦躁郁闷,一次又一次令我无限接近梦想。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因此,一直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现实的复杂因素使我无缘实现梦想,正是因为如此,我更感谢体育课,因为那是我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我是高三(1)班的C,现在想想那些咬着牙、拖着两条已经快要迈不动的腿,坚持到终点的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挺精彩的体验。说老实话,虽然是很累,但听到自己的成绩,在努力之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现在到了高三,有时候还真要感谢800米跑让我学会了坚持。其实,800米难就难在坚持到底。”
这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这是教师们的成功收获。
三、学会合作
在高一填写选项志愿时,有一个叫W的男生指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也没什么爱好。他的体能测验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50米成绩9.5秒、立定跳远成绩1.65米、800米成绩5分05秒。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他对待练习也是实行逃避政策,不合群,而且没有一点篮球基础,拿着球只会抱着跑,更谈不上传球和运球了。为了提高他学习篮球的兴趣,我告诉这个同学:要学会打篮球,首先要把篮球当成自己的朋友,要想成为朋友,就必须知道球的脾气和性格,因此练习要从熟悉球性开始。于是,我让他首先从原地球性练习开始,等手感增强了,再逐渐过渡到行进间球性练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他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更重要的是,当他获得每一点进步时,我都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篮球的兴趣,进步也越来越明显。对自己的不自信让他不敢与同学一起练习,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一心理,我平时在同学面前很注意表扬他的优点。他守纪律,愿意帮助同学,有时篮球滚得很远,他都主动跑过去把球捡回来。于是,我首先从爱护集体出发,对他进行肯定,并让其他同学反思,告诉他们要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并鼓励他们互帮互学。不知不觉,他开始成为了班级的一分子。在以后的练习中,他慢慢变得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一起练习,逐渐融入到班级当中,体验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
准确分类,科学选择体育学习方式 篇10
一、体育学习方式的分类
根据体育学习方式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 形成运动技能的体育活动过程时, 拥有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其中包括关于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1]及学生学习外部表现形态, 对体育学习方式进行分类 (见表1) 。
(一) 影响体育学习方式选择的间接因素
1.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 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
体育课程的本质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 以技能学习为载体, 增强身体素质。在体育学习中, 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在体育学习中少走弯路, 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 形成运动技能[2]。
2.“情意性”是体育学科的第二特征
在体育学习中, 部分项目必然是通过集体完成, 需要合作, 涉及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情感交流与沟通, 还有意志的锻炼和体验。
(二) 影响体育学习方式选择的直接因素
二、选择体育学习方式的注意事项
体育学习方式选择从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出发, 其中包括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教材内容、场地器材、教学规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见下图) 。
1.学生的知识水平, 认知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 认知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已有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经验直接联系, 而且呈线性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情况不同。水平阶段越低, 那么, 所选择的体育学习方式越简单、单一。如一年级的学生, 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接受式的被动学习, 体现为教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的模仿练习。反之, 水平阶段越高, 掌握和运用的学习方式则表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根据佛拉维尔的研究发现[3], 智力好的学生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 并且知道如何运用, 何时运用;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 不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 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既不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 又不知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直接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运动技能的迁移规律发现, 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越丰富、技术、技能水平越高, 基础越好, 其对体育学习方式运用的水平越高, 选择更加科学合理。
2.不同的教材内容
在体育课堂实践中, 不同的教学任务, 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选择体育学习方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一项教材, 例如某一教材有趣, 教学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并且具有一些难度, 刚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旦产生学习兴趣, 发生正确的内部动机取向, 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自觉地采用主动学习方式。根据体育课程论专家毛振明教授对教材的四大分类, 认为对没有必要掌握, 但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或体验的运动文化和项目的有关知识, 如高尔夫、橄榄球、汽车拉力赛、台球等等这些介绍性教材;而且在信息认识上教师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不对等, 如教师懂得“较多”, 学生懂得“较少”, 学生学习就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速度快, 内容准确。而面对精学教材, 学生必须要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则要通过接受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真正学会、学到、学精运动技能,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要素之一。器材充不充分、完不完备, 场地是否宽敞、整洁都会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寻找与器材场地相匹配、合适的学习方式。例如, 一节四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课, 篮球数量能够满足人手一球, 那么在学习的某一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自主探索篮球运球的奥秘, 学生积极参与, 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 自我强化, 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反之, 篮球只能够满足四五人一球, 那么学生就要考虑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在有限的资源下,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
4.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客观存在, 贯穿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 选择正确的体育学习方式是学生对教学规律正确认识的反应, 是学生选择体育学习方式的核心影响因素。不同的教学规律有着不同的特点, 要求学生选择与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些教学规律的特点和体育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 才能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与教学规律相符合的学习方式, 从而有效地组织体育学习活动 (见表2) 。
三、结论
(一) 体育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无论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只有与当时的学习情境是否相符, 是否匹配。
(二) 体育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不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 多半是交叉运用、螺旋式运用。
(三) 对于自己时常的或者是偏爱的学习方式要不断地分析、评价、监控并及时地修整再次选择, 使其不断的完善, 符合体育学习活动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 5.
[2]潘绍伟, 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06.
[3]陈文卿, 谢翔主编.学校体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08.
[4]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07.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07.
体育健身方式 篇11
[关键词]高校 教师 生活方式 体育健身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综合素质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待遇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在不断的下降。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工作过于辛劳,竞争压力增大,职业枯竭症明显,导致许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常常出现疲劳、失眠、容易烦躁、易发火等症状,各种疾病正悄悄侵害教师的身体。因此,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海南省内6所高校的158名高校教师。其中男117人,女41人;从年龄上来看,青年教师38人,中年教师77人,老年教师43人,平均年龄41岁。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2006年至2007年对海南省6所高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获得了一些数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
(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10余篇,同时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3)网络信息调查法。利用互联网络和百度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集与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师工作中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当今教师承担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身心疾病,甚至家庭危机等。调查显示,许多教师感觉有职业枯竭的现象,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疲惫,有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枯竭最典型的症状是生理耗竭,具体表现为:持续的精力不济,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等,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6成的人经常会感到自己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工作时力不从心等症状。此外,才智枯竭也是职业枯竭的重要症状。在调查中,有38.5%的男教师和31%的女教师常或感到自己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才智枯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
比较严重的在上课时,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产生一种自卑和害怕的心理,有的甚至害怕上课,有的与他人人际关系恶化等。另有23.2%的男教师和15.2%的女教师经常或偶尔会出现情绪枯竭,情绪枯竭使教师丧失工作热情,悲观沮丧、抑郁等情绪。
2.竞争压力增大导致健康环境恶化。高校教育体制引进激烈的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末位淘汰制、评定职称、任职考评、教学、科研水平、学生选老师等措施,使高校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评职称,提前进级时文章数量、质量,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硬性规定,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精神疲劳、精神压抑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在“评职称、提前进级、申报课题,人际关系”等方面,有8成教师有压力。感觉压力非常大男、女分别占27.7 %和25.3%;认为有压力男、女分别占53.5 %的和57.5%;认为压力较小的男、女分别占18.8 %和 17.2%。长期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使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有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调查的158名教师中,睡眠有障碍的达59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的有78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被调查的教师中有近6成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况。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仍然表示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普遍缺乏健康意识、健身体育消费投入少。调查表明,高校体育场地逐渐改善,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但是“花钱买健康”、“体质投资”等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在被调查的158人中,男、女分别占23.6%和34.7%的人在体育消费方面没有投入;年平均消费在100~200元之间,男、女分别占59.2%和54%;消费500元以上的男、女分别占17.2%和11.3%。由此看来,海南省高校教师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女教师更少,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和消费支出尚不能适应体育健身生活的需要。
4.余暇时间少,很少参与体育锻炼。高校教师由于工作较忙,社会工作繁多,许多教师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搞科研、做课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男、女教师分别占27%和16.7%;很少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分别占48.2%和45%;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分别占24.8%和38.3%。参加锻炼的多数是青年教师,其次是年龄大的教师,中年科技骨干教师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少。原因是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能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就更少。长期缺乏运动以及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
三、影响高校教师健身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内在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工作忙、学习压力大。男、女分别占45.6 %和42.5%;②岗位竞争激烈、评定职称,提前进级。男、女分别占22.3 %和21 %;③家庭负担重。男、女分别占18.7 %和22.3 %;④缺乏健康意识(认为还年轻,身体还可以)。男、女分别占13.4 %和14.2 %。
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对教师的健康重视不够。各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的田径、篮球、足球和游泳等项目的运动会,但基本上没有教师参加的项目,也没有组织教师健身活动。显然,各学校大力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对教师的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精神疲劳、精神压抑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高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健身锻炼,加大对体育健身生活环境的投入和改善,减少外在因素对教师健身生活的负面影响,全面扩展教师体育健身生活的时空范围,吸引更多的教师积极加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去。加强教师健康意识的教育,促进其体育健身理念尽快转变为实践行动,提高他们的健身生活质量,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会劳逸结合,采取松紧有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脑交替、动静交替的体育健身活动。高校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教师身体素质。此外,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传播健康观念,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强身健体,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珊,顾俊杰.高校不同年龄段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及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48.
[2]李志荣等.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05,(2):64-67.
[3]赵冬敏等.高校教师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5,(6):111-113.
探析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特点 篇12
关键词:探析,体育新闻,传播,方式
1、相关概念
众所周知,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要及时、准确的传播发生的事实。对于体育来说, 体育新闻是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 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当然要想有传播就必须有媒体, 也正是有了媒体才有了新闻的传播, 体育新闻也不例外。对于媒体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又可以分为传统的媒体和网络的媒体。那么体育新闻在传统的媒体和网络的媒体中分别以什么方式来传播, 各种传播的方式有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和分析的内容。
2、传统媒体的传播
传统媒体媒体又称为平面媒体, 最初起源于广告界, 包括了广播、报纸、电视、三种方式的传播。
2.1、广播
广播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是最早, 也是最为古老的方式, 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殊的效果。首先对于实况的转播来说, 没有解说员, 就不能进行有效果转播, 大家可以对实况的体育赛事有个很好的了解;其次, 对于录像或者新闻来说, 通过广播的评论员, 大家可以更好地知道关于体育新闻的一些细节。
2.2、报纸
报纸和广播一样, 都是很传统、古老的传播体育新闻的方式, 虽然近年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把报纸作为为自己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 但是作为体育新闻传统的传播媒介, 但广大的受众对这一传统的媒介还满含感情。报纸要对自身进行变革以后好的适应体育新闻的传播。首先在新闻体育题目的标题上, 要力求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其次, 在写作的方式上要尽量采用议论的方式, 改变以往叙事为主的方式;然后, 语言的表达要尽量的贴近大众的生活, 让读者能够接受, 也就是说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再者, 在文章的篇幅上要短小精悍, 用精炼的话语去叙述并评说体育新闻;最后, 在文章板块的设计上, 要把同样的新闻内容不同的观点放在同一大的板块上, 把不同的类型的文章放在不同的板块上, 已达到思维的碰撞的效果。
2.3、电视
电视的出现, 不仅给予体育迷们声音和文字的体育享受, 而且给予体育爱好者视觉上的享受,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场比赛通宵看电视, 电视在体育新闻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 电视对大量的体育赛事进行转播, 并对体育新闻给你评论, 在此大力的宣传下,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 并投身体育, 使体育更大众化、生活化;其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人们通过电视可以更多地观看到国际赛场上的比赛, 并进一步了解国际赛场上的新闻, 通过电视, 人们与国际体育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进一步促进了体育的国际化、全球化。
3、网络媒体的传播
与传统的音视频设备采用的工作方式不同, 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
网络媒体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有很大的飞跃, 首先, 网络媒体对于体育的传播更加及时, 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体育信息, 能够快速的了解一些新闻的始末;其次, 网络媒体能够传播的体育新闻的数量更多, 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各种各样的信息满足不同的爱好者的需求;再次, 网络媒体使体育迷不仅更多的关注本国的体育赛事、体育新闻, 还能更有效的选择观看国际赛场的体育赛事及新闻。
在谈到网络媒体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 不得不提到在目前用处比较广泛的手机媒体传播、和微博的传播, 它们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又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首先, 微博开创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 开创了体育新闻的短时代, 用最简单的直白的方式告诉大家体育新闻,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受众, 其不仅能够发布文字, 更能够发布图片、视频、音频等, 它集众多的技术与一身, 对传统的体育媒体的传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并对体育新闻的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
3.1、对体育新闻传播者
当微博出现后, 各大传统的媒体的工作者, 纷纷开设微博, 抢占市场, 扩大影响力, 并且在第一时间对于各体育新闻进行报道, 显然在速度上, 传统媒体不能与微博相提并论, 所以, 传统媒体工作者除了开设微博外, 把更多的精力应放在新闻的挖掘上, 深层次的报道赛事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3.2、对于体育受众
体育受众是指体育新闻、体育赛事等体育相关信息的接受者。有了微博, 体育受众可以更快捷的了解到体育信息, 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微博, 和别人进行互动, 进行交流, 使对体育信息的了解程度更深。
3.3、对于体育明星
因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受到了很大的批判, 有些时候绯闻成为了热点, 甚至是卖点, 但是当体育明星开设微博后, 能够第一时间以真实的身份对时间进行澄清, 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并且体育明星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微博, 使体育迷们能够和自己心仪的明星们进行更近、更真实的交流。
3.4、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