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构想(精选12篇)
战略构想 篇1
【背景材料】
2013年9月,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 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 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 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2015年2月1日, 中央召开“一带一路”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要把握海陆重点建设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 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 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 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知识关联】
1.“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变化、自然带类型的变化、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差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差异、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差异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海域洋流运动特征、盛行风向、沿岸地区人类活动差异及原因。
2.“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 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其次, 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 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第三, 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第四, 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
3.“一带一路”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各国提供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促进亚洲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增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缩短各地的贫富差距;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4.“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 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 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 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对策: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联通;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等。
【创新演练】
读“古丝绸之路图” (图1) , 回答1~2题。
1.图中K河的水文特征有 ()
A.以雨水补给为主
B.无结冰期
C.径流量大小取决于温度高低
D.一年中有两次汛期
2.近年来, 丝绸之路上的玉门提出以“‘风’‘光’大道”为核心, 积极发展清洁技术产业的战略构想, 其原因是 ( )
A.完善基础设施
B.打造精品旅游城市
C.承接产业转移
D.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读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部分的示意图 (图2) 和兰新高铁甘肃段分布示意图 (图3) , 回答3~4题。
3.河西走廊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的原因是 ( )
①连接东西的地理位置 ②地形平坦③气候条件优越 ④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高速铁路成为联通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是 ( )
A.地域广、运价低廉
B.连续性好、效率最高
C.运量大、适应性强
D.机动灵活、适合短途运输
2015年是“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读“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图4) , 回答5~6题。
5.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东部人口稠密, 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西部农牧业发达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 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城市化进程快, 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6.某年6月至8月, 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福州出发, 经孟买到威尼斯, 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 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 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 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 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图5, 回答7~8题。
7.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 “一带”和“一路”所经之处, 共同且最具优势的能源资源是 ( )
A.风能
B.太阳能
C.煤炭
D.石油、天然气
8.“一带一路”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下列受益不明显的行业是 ( )
A.文化旅游
B.国际金融
C.电力贸易
D.基础建设
9.“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将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有力推进贸易、旅游、投资、交通、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图6为“一带一路”路线图。
(1) 陆上丝绸之路自欧洲到中国新疆地区依次经过哪些自然带?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
(2) 北半球夏季, ABCD四处海域何处海浪最大?简述其理由。
(3) 根据图文信息, 在两大经济走廊中, 能同时联系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是哪个?“中巴经济走廊”主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限制其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4) “一带一路”跨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 其中能同时与中国开展能源及生态环保合作的地区有哪些?试分析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5) 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10.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首次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7)
材料二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 近年来已经成为内地纺织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 其中雅戈尔棉纺公司在新疆的发展非常迅速, 公司落户在新疆重要的棉花产地喀什。产品主要供给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部分销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 并外销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
(1) 分析丝绸之路在新疆地区的具体走向及原因。
(2) 新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是什么?
(3) 简述新疆地区接受纺织产业转移的积极意义。
(4)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试分析其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K河是内陆河,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 有夏汛;冬季气温低, 有结冰期。
2.D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当地出现石油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玉门离冬季风源地近, 风能资料丰富;玉门地处中纬度地区, 气候干旱, 光照充足;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政策扶持;市场需求量大。
3.C河西走廊地势低平, 有充足的冰雪融水, 且地理位置承接东西, 所以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4.C沿线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高速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适应性强, 但运价较高;运输效率最高的是航空运输;机动灵活的是公路运输。
5.D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洲, 东部主要是我国, 属于发展中国家, 当前城市化进程较快;西部主要是欧洲, 发达国家较多, 城市化水平高。东部、西部人口都较稠密, 中部人口稀少。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多资源密集型产业;而西部产业结构层次较高。
6.B游轮航行时间是6 月至8 月, 而梅雨发生在6、7月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红海沿岸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森林;地中海沿岸此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炎热干燥。
7.D除煤炭外, 风能、太阳能、油气资源都是二者共同资源, 但目前海上丝绸之路风能、太阳能利用较少, 远不及油气开发多。因此, 二者共同且最具优势的能源资源是石油、天然气。
8.C “一带一路”能给诸多行业如文化旅游、国际金融等带来发展机遇, 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但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会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并不会特别加大电力贸易, 故选C。
9. (1) 依次经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 C处海浪最大。因为C受西南季风影响, 风力强。
(3)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热带沙漠气候水源不足
(4) 地区:中亚、西亚、非洲。原因: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严重。
(5) ①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③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④提高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⑤促进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
10. (1) 北道:经哈密到乌鲁木齐, 然后经过伊犁抵达黑海沿岸;中道:起自玉门关, 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经罗布泊 (楼兰) 、吐鲁番、喀什, 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地中海;南道:经敦煌、楼兰、和田、喀什至帕米尔高原, 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
原因:有绿洲和城镇分布, 有水源、食物补给
(2) ①新疆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羊毛、羊绒等再生纺织原料也很丰富。②纺织工业产业基础较好。③人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价格低。④可充分利用新疆与中亚毗邻的地理优势, 积极拓展市场。
(3) 促进当地的资源开发,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产量;发展工业,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区域合作, 发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
(4) ①区位优势:新疆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②资源优势:新疆有着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优势更是明显。③人文优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有利于新疆进一步扩大对外的交流开放。④后发优势: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战略构想 篇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根本战略意义,引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和潮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深圳以往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土地、生态资源等方面困境逐步显现。因此,深圳在此轮产业战略调整中,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城市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载体,选择在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中处于前沿、顶端的事关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产业,打造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使其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深圳目前正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深圳要在新一轮竞争当中和未来发展当中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国家创新城市,就必须要打造竞争力的产业、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全国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多年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市场,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降低使用要素成本的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工艺和流程升级,从而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 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技术引进的产业升级效应进入了递减边界,而如何实现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当下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因此,“十二五”时期,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我市立足新的起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需求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空间不断萎缩。要支撑我市“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建新支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打造创新产业是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积累技术研发能力、管理经验和资本实力,以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发展和培育科技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推动一批重大产业对接项目落地转化,培育一批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搭建一批开放的创新平台。通过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行业创新平台、重大创新基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与持续创新能力,为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完善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和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需要。当前,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差距并不很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 “倒逼机制”,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潮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有利于在后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参与未来国内外竞争。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战略角度考虑,产业的选择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能够带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全符合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可能性出发,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我市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既对应国家和省发展重点,又结合自身实际。在上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深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创新能力,这三大产业深圳都具有很好的优势,拥有腾讯、比亚迪、海普瑞、迈瑞等在各自领域都处于龙头地位的一批“明星”企业,并有望成为继中兴、华为之后诞生于深圳的又一批国家自主创新型跨国企业。
(一)在生物产业领域,深圳是国家第一批布局的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深圳生物产业规模超过430亿元,位居全国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前三位。深圳在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拥有很好的基础,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未来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技术源泉。
(二)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深圳是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2009年,深圳互联网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2%,已经有腾讯、迅雷、A8、芒果网等本土企业基础,华为、中兴已经覆盖了整个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全领域的制造企业,并引进阿里巴巴、百度在深圳建立区域中心,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示范效应。
(三)在新能源领域,2009年深圳新能源产业总值达39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核电产值超过180亿元,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LED产业已经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而风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方面深圳也拥有非常强的实力。
此外,深圳金融业十分发达,创投机构林立,能为三大产业相关企业提供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这是为推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深圳未来支柱产业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深圳选择的上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集中了在深圳有基础、有空间、未来实现目标更有可能的产业上。
三、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明确发展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在我市确定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和竞争力强的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优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领 军型企业。一是做强做大标杆企业。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快速培育出产业标杆企业;选择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二是引进和发展骨干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
(二)建设重大项目,打造新兴产业基地。一是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市布局和落地。二是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专项建设。三是建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的原则,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适时对市级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市级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三)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按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指导方针,以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建设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坪山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和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这五大产业基地为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四)建立科技和产业联盟,提升创新效率。大力促进产业联盟和开放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联盟和开放实验室的发展,加强产业联盟和开放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创新效率。支持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发挥产业联盟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尝试围绕特定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以研发行业共性技术、形成产业规模为目标,组织中关村企业、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形成跨机构的阶段性合作团队。支持各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联合设计并实施产学研示范工程。支持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联合共建独立第三方公共检验测试平台。依托我市各种检测类实验室,搭建独立第三方公共检验测试平台。
(五)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体系,为尽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选择一批 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构建创新驱动支撑体系。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依托高新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加大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运用、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加大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关键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改造项目扶持。
(二)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构筑研发创新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切实构建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大型装备仪器共享平台、装备及产品智能化服务平台,形成政府扶助、企业运作、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更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研究中心行列。构筑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加强孵化体系建设,做实已有专业孵化器,进一步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孵化器、专利转化服务中心、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平台、院士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的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和孵化功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中介服务平台。建立以信息咨询、科技经纪、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人才服务、科技评估等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化、信息产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集“创业投资—孵化—科技中介”于一体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
(三)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深圳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深圳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市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加大各类扶持资金整合使用力度,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税收返还、股权投资、质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项目设立绿色服务通道,优先在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引导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等。
(四)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市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五)大力实施人才支撑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 目实施,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之间交叉任职或兼职。设立专项资金,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人才智力支撑。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北京未来农业的战略构想 篇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教授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一个题为“基于高科技的首都现代示范农业研究”的项目,已被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农业局所应用,对编制北京市“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创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编制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日,蒋和平教授就上述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北京未来农业的战略构想。
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记者:2010年8月,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正式签约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今年7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在京启动。您认为这个项目对北京市民和农民带来怎样的影响?对全国有哪些示范和样板作用?
蒋和平:这个项目的实施对北京市民和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总体布置与要求,通过引进和吸纳国内外知名的育种企业、制种设备和制种设施企业入园,进行研发创新、中试、展示和推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把园区打造成国内种业和生物技术育种的“硅谷”,从而为北京市民提供阳台花卉和绿化植物的种苗,为北京农民提供高附加值的园艺作物(包括花卉、蔬菜、果树)种籽种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有就是引领北京种业的发展。通过国际种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在籽种产业链的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结合,种业科研成果转化都有所创新,对全国农业科技园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样板展示作用。
记者:农业,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饭”。但如今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就您看,都市中的农业和传统的农业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蒋和平:都市农业,英文为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意为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都市农业已经摒弃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它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强大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支撑和带动下,由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多样化供给转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分割的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服务等功能多元化拓展,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高度发达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有着巨大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
记者:农业似乎并不是北京的主要产业,但在北京的不少郊县,农业仍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北京现在的都市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蒋和平:北京的都市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也有了快速地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变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北京近年来的财政投入力度很大,相继探索出都市农业走廊、沟域经济、园区经济、林下经济、主题农业公园等多种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使全市农业发生显著变化,农民发生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由表及里的变化,现代农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当然,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发展受土地、水资源、生态保护等环境条件的约束,目前北京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也还比较单一等。
记者:看来北京的现代农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不知您对北京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怎么看?
蒋和平:首先是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它拥有一批全国最高水平的研究和推广机构,一批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拥有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成果,而且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这都为活化农业科技资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次是农业技术优势,从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到农业生物技术,北京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北京把“科技支撑”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突破点之一,重视把首都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机制创新优势,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物质成果产出优势,为北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的作用。
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
记者:看来,要建设国际型大都市,北京也不可能绕过现代农业这一关,而要想具备一个先进的和符合城市需求的农业,北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发展思路呢?
蒋和平:我们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认为,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使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及与农业相关联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另外,要向技术集成创新和营销服务这两端延伸,延伸两端,就是建设首都现代示范农业,重点抓好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打造农业品牌与营销服务,构成新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推广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提升中间,就是利用首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带动、收入带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效益和收入。这些想法和意见也已经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
记者:形成和构建全新的农业产业链系统,对建立现代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您看来,顺着这个思路,北京发展现代农业,走都市型农业道路,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蒋和平:基于高科技的现代示范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北京发展现代农业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显现出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围绕打造北京的世界城市品牌,力争北京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首都现代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一,这是打造北京特色现代农业前沿窗口的需要。通过整合北京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北京农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业化水平,使北京农业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最高水平的展示窗口。
第二,这也是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虽然北京市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依然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通过建设首都现代示范农业,对这些新思路和新办法在进行先期试验,探索促进北京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取得经验以后向其他地区推广,以首都现代示范农业建设,带动北京郊区和周边地区农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建以主导产业为立足点的首都现代示范农业,可以带动区域范围内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提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这也可以全面提升新时期北京农业工作水平。
记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区应该会起到一个以点带面的作用。我们看到,近几年北京出现了不少现代农业示范区,呈现出一种层出不穷的景象,但是,这种发展应该遵循着怎样的指导思想或者原则?
蒋和平:基于高科技的建设首都现代示范农业应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即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种子种苗、设施园艺、高中档花卉、无公害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型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五大服务平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明显增强北京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北京农民收入水平,把北京建成国际领先、国内第一流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市。
记者:对农民来说,收入水平提高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农民愿意参与到现代农业的一个目标。那么,据您了解,北京的现代农业发展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呢?
蒋和平:目标是希望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北京基本建成我国现代农业的示范中心,我国农业科技的扩散中心和优秀农业科技人才集聚中心。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资源、农业食品和生态安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战略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在战略方向上,重点建设北京籽种农业、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认证五大农业科技新领域,基本建成北京农业科技服务发展平台。在示范推广路径上,大力推广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北京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推广能力。
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记者:尽管农业在北京的产业比例中不是大头,但农业同样还是一个大产业,北京的郊县各有各的地域特点,根据与市区的距离和各自的基础和农业特色,其发展还是一个庞大细致的工程,在这方面,北京又有怎样的布局构想?如何才能把它们各自的功能特长发挥出来呢?
蒋和平:总体的布局,是根据京郊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结合区域优势,建设首都现代示范农业划定四个农业发展圈。这四个发展圈分别为: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四个中心城区,即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和城乡结合地区;以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包括顺义、昌平、通州、房山、大兴等;以设施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远郊平原及浅山区,包括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以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包括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包括房山、密云、怀柔、延庆等。
具体到产业布局,主要有籽种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几个方面。以籽种农业示范为例,其包括:在顺义、房山、通州、延庆等区县建立作物制种、林果苗木、动物良种繁育等三大展示、繁育基地,围绕花卉种质创新、种苗繁育,推动了花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发优质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其中的重点是: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示范、植物工厂栽培技术和温室立体栽培技术示范、节能型日光温室生产技术体系的示范、设施栽培和收获的作业机具的示范、设施农业新能源技术利用的示范。
记者: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北京有着怎样的战略?
蒋和平:基于高科技的建设首都现代示范农业战略包括:科技兴农战略、企业化经营战略、组织制度创新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农业战略。
记者:科技引领未来。您能就其中的科技兴农战略为我们详细讲一讲吗?
蒋和平:具体讲,就是全面加强农业研发、生产、加工、流通等关键领域的农业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城,发挥其科技创新和集成技术推广的核心作用。搞活科研单位,放活科技人员,推进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席专家制,继续搞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产品和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和监控技术开发,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促进食品加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农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水肥协同调控技术等,建立区域性土地生产力恢复和重建技术体系,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过程中成套技术装备,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研制适合房山地区农业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加强“3S”技术,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记者:作为现代农业理论的专家,又曾为北京农业未来的发展做过细致周密的思考,您对北京未来的都市农业有怎样的建议?
蒋和平:利用高新技术建设北京现代示范农业、加快北京都市型农业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要加强对建设北京都市农业领导,着力规划引导,二是要重视北京都市型农业科技的支撑力量,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其是要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三是加大北京农村机制、体制创新力度,争取在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上有所突破。四是开展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北京现代农业发展。五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六是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带动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创建绿色大连的战略构想 篇4
大连有100多年历史, 曾是一座污染很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多年来,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环境优先”的工作思路, 着力解决限制城市向绿色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快企业搬迁改造, 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大连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城市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均削减5%以上。但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体制机制等方面, 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抵御市场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强大。所以, 创建绿色大连刻不容缓。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宜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 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 城市功能向国际化转型, 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出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切实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态优美、文化繁荣、制度健全、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城市, 成为举世闻名的绿色之城。为加快创建绿色大连, 应采取如下对策。
1. 坚持科学规划, 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发展。
一是发挥规划在绿色大连建设中的前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面向国际国内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高标准、高水平编制规划。二是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全局观念, 实施全域城市化, 全方位规划和创建绿色大连, 建立、维护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三是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大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重点资源时空分布、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系统敏感性和服务功能等基础上, 进行市域生态分区。针对城市的生态敏感区、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建设区,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重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四是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 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 切实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 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规模和水平。
2. 创建绿色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紧紧依靠现代高新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尽可能把污染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二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着力突破200项关键及配套技术, 掌握100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实施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等10个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与转化一批国际、国内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 建立一批现代生态工业园区, 举全市之力推进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环保产业、旅游等绿色产业,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六是精心培育一批绿色企业, 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
3. 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构建“一条南北绿色中脊, 多个山海开放廊道”的生态格局, 通过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实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生态辐射度广、整体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生态安全体系框架。严格保护“三山三岛五湾、半岛半山半城”的自然山水格局, 保护山海间、山体间生态廊道, 道路景观视廊以及广场景观视廊等, 重点打造各个海湾的城市滨海通道。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修复和保护, 增加受保护区比例。严格控制对自然湿地的开发, 加快对沿海围海造地区破坏山体的生态恢复, 严禁城区内开发建设及道路修建过程中的劈山行为, 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产业能效指南, 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继续抓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 搞好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静脉产业。加强对重点减排项目的督办与监管。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实施拆炉并网工程。加快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速度, 进一步提高中水回用率。规范整治沿海排污口, 实现污染物排放的科学化、定量化、信息化管理和在线监控。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 推行清洁生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降低煤炭消费比例。积极推进液化天然气 (LNG) 项目建设, 推广应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动力电池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5.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实现源头控制。
大力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主城区和各县 (市)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法律。加快危险固废处置设施建设的进程, 加大现有处置危险废物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 坚持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 强化新建项目环保验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组织实施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建立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管理体系。实现源头控制, 加强对畜禽养殖的污染控制。增加清洁种植面积, 积极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和流域的水污染程度。开展村屯环境整治试点, 加快改善村屯生活环境。按照“全新标准、全域覆盖、全面考核”要求, 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修缮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改变公共设施失修和建设工地混乱状况。
6. 美化人居环境, 构建宜居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构建宜居城市。实施居民小区规范化管理, 维修治理背街小巷, 为广大市民创造井然有序、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在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的同时, 应密切关注世界和我国人居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度重视绿色小区和居住环境的生态设计与建设, 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技术和工艺, 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绿色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努力, 实现“绿脊连通、海滨环绕、山水相融、人地和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建设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
7. 推广绿色生活, 提倡绿色消费。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 篇5
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
联盟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
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企盟战略投资咨询管理机构
重庆万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重庆三山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重庆澳美广告有限公司品牌推广分公司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2
目录
一、前言
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必要性
三、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指导思想四、九龙坡区的优势和劣势五、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六、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七、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市场化运作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3
一、前言
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一项极其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专家的相互协作和详细的调查研究,否则就不能得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也就不会有实用价值。由于这样的战略规划将会给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它的准确性、可执行性以及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将成为本构想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根据贵方提供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再加上我们实际的调研结果,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服务精神,提出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的总体建议,并在本文中重点阐述九龙坡区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有关建议。
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必要性
首先,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们知道城市是由人、自然环境和建筑物所构成,人是其中最活跃、最基本的要素,建筑物和自然界都是在人的思想产生变化的过程中而产生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市的人文积淀需要去发掘,甚至去创造,并向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自身素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为我们生活的城市而感到自豪,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真正适合人们居住、消费和休息的生活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4
特区,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生活,所有,对外的形象宣传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去做的一个重要工作。
从九龙坡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九龙坡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均落后于本市主城其他地区,许多的内在优势得不到有效得发挥。因此,在很多人得眼中,九龙坡区还是一个大厂区,一个影响力有限得区域消费中心,档次、形象都不太高。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实实在在地对九龙坡区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在形象宣传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因此怎样让外界知道九龙坡区的优势,九龙坡区的变化以及九龙坡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就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工作,所以,在战略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成为九龙坡区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指导思想
在政府制订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将九龙坡区的良好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促进九龙坡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5四、九龙坡区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一)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是重庆市的工业大区,拥有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群。
(二)如果政府“退二进三”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在主城区已经没有完整的地块可供开发的局面将在九龙坡地区得以改善,届时几个国有大型企业搬迁以后腾出的地块,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开发。
(三)具有完备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设施,拥有长江上游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口——九龙坡港,还有西南最大的两个铁路货运编组站:重庆南站和重庆西站。同时成渝、渝黔、襄渝三条铁路干线汇贯境内,特别是直插西部的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李家沱、鹅公岩大桥横跨长江,连接渝黔高速公路,大件路、陈庹路、南北干道等城市干道也横贯东西南北,正在建设中的高架轻轨 沿杨家坪穿过,构成发达的交通体系。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6
(四)农业资源丰富,相对于主城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典型的都市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特征,是重庆市最具规模的、最具形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在旅游方面,九龙坡区拥有著名的重庆动物园;重庆佛学院佛教圣地——华岩寺;全国最大的白鹭自然保护区;全市最大的人工湖——龙潭湖;全市最大的休闲场所——重庆第一垂钓俱乐部;十里荷塘观赏区以及观光农业等等。
(六)在科教文化方面,拥有全国知名的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学院等大专院校;世界知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里创办了育才中学,几十年间,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至今仍然是全国颇有知名度的重点中学;另外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45个,高新技术企业270多家。
(七)在区域位置上,介于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岸区南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与渝中区、沙坪坝区相邻,加上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7
2、劣势:
(一)城市各项建设发展滞后,特别是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低档次、低水平状态。
(二)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房及其陈旧的家属区,占据了九龙坡地区的黄金地段,影响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经济的发展。
(三)原有的工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四)娱乐、餐饮、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偏低,而且在某些方面口碑不佳。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8五、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
1、整体构想:
以九龙坡区现有的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改造老工业企业。同时,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来此投资,并以此来带动九龙坡区的房地产、餐饮、娱乐、购物、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2、具体项目构想:
(一)建立一个着眼于世界的工业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批企业来此投资,既增强了地方经济 实力又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外来高素质人口的增加,会提升本地居民的整体素质,而且,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增加本地区的收入,使九龙坡区原有的水平较低的消费结构也得到改善。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9
(二)外来企业加入,大大加强九龙坡区的人气,在房地产方面就可以以天宝新城为中心,专门针对这一高素质的人群打造具有超前意识的精品住宅,并可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九龙坡区的房屋品质,摆脱低档次的形象,重新 塑造一个全新的、有品位的九龙坡区房地产市场,积聚更多的人气。
(三)在直港大道两侧至滨江路段,打造一个高尚的生活社区,主要是各种有异国情调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建筑和装修风格应该保持协调统一和品位,这样可以使九龙坡区,具有了有独特品味的都市消费场所。
(四)在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上,要设计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主城各区都在建设步行街的情况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加大绿化面积,不能简单地堆积一些花盆,而要真正种植很多高大挺拔的树木,在绿树掩映下的商业步行街,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都市风景,让绿色成为九龙坡区都市街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使之成为重庆主城区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与住家一体的,与自然更加接近的生活特区。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0
(五)在商业项目的引进上,尽量引进国际经营良好、有发展实力的商业企业,如上海联华超市、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7——ELEVEN店等,这类型的连锁商业企业特别 适合九龙坡区的消费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充分提升了九龙坡区的商业地位。同时,良好的购物环境一定会吸引高品位的各种专卖店和特色商场。
(六)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有项目都实行面向全国的公开招标,九龙坡区还政府可以主动邀请国内乃至国外的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参加竞标,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多年的、先进的房地产开发经验,进行规模化的整体开发,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九龙坡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选取万科、和记黄埔等知名企业。
(七)在天宝新城或杨家坪转盘的中心地带,建造一座综合性的活动中心,它以大剧院为核心,辅以美术馆、艺术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名人馆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项目。这一项目的建设,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风格上要成为代表本地区的标志性的建筑,要在全国产生影响,这样的文化设施应该成为代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亮点。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1
(八)利用九龙坡区的旅游资源,做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A、首先,加强对重庆主城区内独一无二的资源——重庆市动物园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然优势,这将成为一个独特的亮点。
B、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区、水果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鹭生态园区、十里荷塘的自然优势条件,努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吸引境内外游客,提升九龙坡区的旅游品质。
C、利用军工企业和白市驿空军基地的优势,建造一个大规模的军事主题公园,同样也可以作为本市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项目设立有:大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战史研究、战例评说、乘座军用飞机、装甲车、各种轻重武器的实弹射击、跳伞、学生军训、野外生存训练营、穿梭机模拟实景战斗等等。
D、参观佛教圣地——华岩寺,并具此开办佛学与社会道德讲座,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心灵的休憩。
E、最后,可以将这一系列的项目与城市景观结合成一条旅游线路,形成具有本地区风格的旅游热线,必能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2六、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
在九龙坡区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过程中,我们把它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重点,因此我们将具有雷同的城市景观放在宣传的辅助位置,而将九龙坡区的独特优势作为宣传的亮点,配合政府有关九龙坡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将九龙坡区展现在公众面前。
1、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一)视觉识别:
运用视觉传达的设计方法,根据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关要求,设计出系统的识别符号,以刻画九龙坡区的个性,突出地方的文化精神,使公众和本地各界人士对九龙坡区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A、设计一个有代表性的吉祥物,作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如:九龙太子等,它可以是拟人化的龙的形象,也可以是人的形象。
B、并且在所有的对外活动中均采用统一的吉祥标志,如在本地的邮戳、信签等。
C、在各主要道口和中心地段塑立吉祥物雕塑,使之成为地方性标志建筑。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3
(二)理念识别:
这是九龙坡区的发展战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统一,是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精神所在,通常以座右铭似的口号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口号既是本地居民和各界人士必须遵守的信条和行为准则,又是取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同的一种语言概括。
A、在全面城市化,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引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侧重点不同的中心内容,如:在招商引资阶段,我们在对外宣传中提出“创业在九龙,腾飞在九龙”“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等宣传口号,而在大规模建设阶段我们则提出“创业者的生活特区”“高品位的生态都市圈”“城市、自然与人”“选择九龙就是选择了一种高品位的生活”“创业者不仅要承受都市的喧嚣,更应该享受生活的品味——九龙坡区为你打造创业新生活”等宣传口号。
B、这种城市发展战略思想的表现就是我们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句或几句口号,而是城市管理者和公众的行为指南,对九龙坡区各界人士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容。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4
(三)行为识别;
在我们对理念进行确认以后,必须制订出一套使理念具体化的措施,以明确完善的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九龙坡区各界人士的日常行为方式的规范,并扩展到本地区以外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
A、城市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要求: B、城市居民的行为要求:
C、定期举行公益活动、文化活动:如针对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体现我们对“人”的关怀;在文化方面,经常邀请文化名人搞讲座、画展等,并给音乐、绘画、戏剧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的优质土壤。
D、开放美术学院,让一般居民都能够时时感受到艺术和创造艺术的校园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对提高居民的素质大有好处。
E、邀请经济界名人和政府官员,定期举行“城市发展系列论坛”等以及各种与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关的研讨会,提升九龙坡区在经济界人士眼中的地位。F、征集能够代表本地的音乐作品作为城市声音的形象代表。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5
G、设计出服务行业标准用语,并在本地所有服务机构和对外办事机构大力推广普通话。
2、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形式:
(一)第一阶段重点对天宝新城及其招商引资进行推广和宣传,由政府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并组织天宝新城内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协调的对外宣传,在大环境下彰显各项目的独特个性。
A、围绕着天宝新城和商业副中心,进行整个地区的整体定位。例举如下: 创业大社区
为未来富豪打造高尚的居家社区。 建设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大都市。 山水重庆的后花园。
大都市内的真正舒适生活特区。
B、针对九龙坡区内部的宣传:
主要是针对本地各界人士,重点是提高九龙坡区本地居民各方面的素质,树立起九龙坡人的自信心,让他们为他们居住地区产生自豪感。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6
主要方式有: 大力推广行为规范。 长期开展社区活动。
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和电视加强宣传教育。 评选九龙坡城市之星。 向各界人士征集发展建议。
C、针对全重庆市的宣传:
主要利用本市各种媒体宣传九龙坡区的各项优势条件、城市发展前景、独特的都市生态圈等,使社会公众能够强烈的关注本地区,并重新审视对九龙坡区的看法。 向全市有奖征集对九龙坡区有关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商业经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建议。 评选优秀外来工。
发行各种专业画册或手册,如旅游、房地产、工业、观光农业等。
发掘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并向外界推广:围绕白鹭、十里荷塘、观光农业、军事工业等,打破目前本市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没有特色的历史,形成一个相关的产业链,逐步成为本地支柱产业。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7
D、针对市外的宣传:
主要针对全国甚至包括境外的一些地区,塑造出九龙坡区在重庆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突出地位,如生态观光农业、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大量新型生态住宅小区、充满绿色的与自然更接近的购物商圈等组成的都市生态圈。
在新得经济时代,对外工作中的相互联系不能没有互联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版面设计有新意的地方网站。如果以前已有网页,就在内容上及时更新,并将九龙坡区最新的发展状况及各项指标、信息公布出来,使九龙坡区的网站变得更有价值,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帮助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外的形象宣传方面,互联网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8七、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的运作手段需要九龙坡区政府与新闻媒体、专业的投资分析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机构的专业化的整合运作,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通过对九龙坡区城市进行形象宣传推广,更有力推动九龙坡区的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由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在九龙坡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实施。
1、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专门开辟一个九龙坡区专栏,分门别类地宣传本地区的各类产品、企业、旅游区、房地产以及发展规划和进展状况,做到准确、及时,信息渠道畅通。例如:目前九龙坡区天宝新城建设指挥部和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正在进行中的战略协作行动,正是为了全方位帮助九龙 坡区更好实现“全面城市化战略”规划,首先选取对“天宝新城”的发展项目作为敲门砖进行宣传推广,并与九龙坡区天宝新城建设指挥部结成长期协作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实现对天宝新城建设发展的有力推动。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9
2、摄制一些电视宣传片,内容要适合现今人们的欣赏习惯。并制作成光碟,作为本地各界人士对外交流的赠品。这一项工作正在与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及其联盟单位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合作之中。
3、出版《新九龙》杂志,以人性化、生活化、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使之成为本地区各界人士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4、配合步行街和天宝新城的建设,大力发展一些新型的广告媒体,营造出有品位的商业氛围。这项工作的执行由专业公司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对于一些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有负面影响的户外广告一律予以清除。
5、利用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在各主要路口和中心地段设置一些代表本地区特色的雕塑作品,既向公众展示了新城的风貌,又把文化灌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构想 篇6
1财政审计的独立性较弱。突出表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审计色彩,独立性立场难以很好维持。当审计出来的问题影响到本级政府或其所管辖部门的利益或声誉时,难免会出现以权压审、干预审计机关独立执法的现象,审计执法障碍和阻力较大,不能完全到位。
2法制不够健全。一是规范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多侧重于程序法范畴,对审计的具体工作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就行政执法内容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二是审计依据性法规不完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往往由于相应的法规不完善、不明确,造成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模棱两可,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财政预算审计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3执行规程的匮乏。我国目前的审计准则主要体现在《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上,与国际准则进行比较,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系不完整,仅有审计人员资格和审计操作总体要求方面的规范,缺乏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具体审计规范,整体操作性不足,无法涵盖审计全程;二是有些审计规范的内容,与国内外审计的一般审计准则相比仍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三是对国家审计的执业要求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不利于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减少审计风险。总之,我国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性法律制度和规程滞后,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为中心的改革措施,政府和审计机关并未出台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审计监督办法,制约着财政审计的深入发展。
4难以摆脱传统思维定势。近年来,财政审计还没有完全跟上财政改革的步伐,缺乏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审计工作仍然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效率、效益审计的理念尚未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有的审计重点还没有及时转移到以支出审计为主上来,支出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的只关注执行结果的真实、合法性,忽视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科学合理性、资金拨付的及时安全性,使用管理的效率效果性;效益审计工作范围小、层次低、无法体现出效益审计的成果;审计人员缺乏宏观意识,不善于、也不习惯从微观的审计中去发现那些具有共性、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并通过剖析和提炼,从政策、制度、体制上进行反映,而是习惯于就事论事,满足于对个性问题的揭露和查处。
5监督范围的局限。从理论上讲,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当包括本级财政的全部收入和支出两大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收入方面的资料不全面,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中有一块增值税25%部分的收入审计不能涉及。因为增值税的征管由国税部门负责,而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同级国税机关进行审计,国税的征收入库、减免退库以及提退代征手续费等情况,审计无法核实,成为同级审的审计盲区。这一矛盾,使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出现审计资料不全面和审计结果不完整的问题。
6府与财政行为边界的模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形成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的局面。它的优点是强化了地方组织财政收支和调动地方自主理财的积极性,但也造成地方政府对地方财政收支的深度介入,由于财政部门的行为大多受益于政府,因而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的审计实质就是审计地方政府,审计实践中政府行为和财政行为的边界难以确认,审计的独立监督无法落实。审计执行与处理必然弱化。
7信息披露的走样。按照审计程序要求,财政同级审所形成的报告,一般要尊重财税部门的意见,还要经同级政府行政首长认可,以致于一些地方出现报政府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向人大做的审计工作报告“两张皮”的现象。在审计实践中,财政审计信息披露的程序和质量、数量,往往也由不得审计机关。因为同级审中发现地方财政行为不规范或违纪问题,往往与本级政府的财政意志、政府行为、地方利益有关。
8知识和技术储备的不足。财政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财政审计的需要。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陈旧及局限,影响了财政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
1“公共财政”呼唤“公共审计”。公共财政目标的建立和公共财政的改革规则的明确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出良好的结果,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局限性,也有来自信息不对称、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保证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和对改革规则的遵循就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永恒主题的财政审计在此阶段就会以公共审计的身份走向前台。其理由,一是财政审计的客体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即来源于社会公众,具有明显的公众性。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财政资金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用于公共事业,受惠的是社会大众,更具有公共性。二是财政审计的主体政府审计既对政府负责,也对公众负责,财政审计更加关心民生、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民本主义的元素越来越融入财政审计理念之中。三是从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看,将来的审计报告不仅是审计机关的内部报告,而且要面对社会公众。
2“阳光财政”打造“阳光审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作为行使审计监督权力的国家审计机关,怎样提高审计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审计机关,这是国家审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阳光财政”即财政政策执行、财政管理活动、资金支出等的公开透明化。“阳光财政”的改革与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审计公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财政”期待“绿色审计”。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签订了“京都约定书”,并以负责任的态度承诺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上所承担的义务。承担这一义务的财政内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税制体系的一种租税设计,在确认并消除现存具有扭曲性并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直接税、间接税及补贴的前提下,提升现存租税对环境的友好性、或对污染产品课征新的生态税,以强化绿色税收体系”,也称“绿色财政”。随着绿色财政改革的深入发展,“绿色审计”将应运而生。绿色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传统的微观会计核算和宏观国民经济核算均未将生态平衡和资源环保纳入核算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而进行的绿色核算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证和监督,其审计范围将涵盖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环保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等。
4“民生财政”强调“民本审计”。“民生财政”实
质上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倾斜于民众利益和民生建设,客观上要求财政审计关注人民群众福祉,关注公众利益,强化“民本审计”。具体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社会保障的审计应当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有为有位;涉农和环保资源的审计;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建设的审计;劳动就业的审计等。
5“绩效财政”要求“绩效审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部门预算。预算编制制度的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它在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行为的同时,必将使预算的法制性、约束性大大增强。与这种变化情况相适应,财政审计将会把重要的精力放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上来,从公平、公正、合理的角度,关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关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的制定是否科学,各项支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机制等。
三、财政审计的战略构想
1更加关注安全性。政府审计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保护、防御、抵制等功能。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财政安全处于经济安全的首位。而财政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财政行为。
2更加注重公共性。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促进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资金在投向上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财政审计要加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研究、公共安全、基础公共设施等资金的审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关注财税政策的有效性。
3更加注重公平性。公共财政的公平性是由公民的平等性决定的。由于地区间财力的不均衡造成了不同行政区域内的个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低不一。财政审计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平性,促进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合理,实现不同区域的公民在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享有均等化的水平。
4更加注重公开性。公共财政是“阳光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开性,促进预算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有效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5更加注重宏观性。财政预算安排反映了政府行政活动的目的、方向、重点和范围,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预算执行是完成预算安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平台。预算执行本身的这种宏观性,决定了财政审计必须要在高层次的经济监督上发挥作用。
6更加注重民本性。财政审计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归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财政资金需要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住房补贴等方面的资金,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预算执行的好坏,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有着极大地影响。要选择那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项目,作为财政审计的重点,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用途、标准、时限、目的等,检查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7更加注重效益性。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已经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首长的关注焦点和工作要求。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和收入的增长,今后财政资金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保障的需要,这样社会公众就会更加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因此,财政审计更应关注资金是否用在政府应当投资的领域,及其资金用得是否“物有所值”。
8更加注重科技性。财政审计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大运用信息技术的力度,为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情况下,预算执行数据电算化已经成为现实,财政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日趋成熟。预算执行电子数据和电子文档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条件下财政审计面对的预算执行信息载体,进而对财政审计的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电子数据的出现,也为我们进行大量数据的查询、采集、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审计人员分析财政收支结构、比重、趋势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长沙“文化立市”的战略构想 篇7
一、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把握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朝阳产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国际上的文化产业强国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其文化产业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各国的竞争力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国际趋势是, 文化内容产业浮出水面, 标志着国际性的产业升级运动开始新一轮洗牌。文化内容产业横跨通讯、传媒、计算机诸产业, 是新兴的综合产业, 这一新兴产业链条的上游产业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 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 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
文化产业的另一国际趋势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 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出220亿美元的价值, 并以5%的速度递增, 美国达到了14%, 英国达到了12%。纵览全球, 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营销和创意产业模式, 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发展浪潮, 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先进国家, 他们都有其发展特色,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际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给长沙提升文化软实力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是长沙现代服务业的新突破点, 也是长沙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活动创新, 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实力
1. 发挥优势, 迎来了经济文化腾飞
时代。发展城市经济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长沙市形成600年以来, 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是近代工商业、近代军事、近代教育等著名发祥地, 具有极好的文化、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由于地处中部, 城市文化区位优势明显, 辐射腹地广阔, 遍及三湘;长沙开埠以后客观上迎来了文化开放的时代, 形成了城市兼收并蓄、中西杂糅的文化风格;长沙市民尚文、尚武、尚商、尚新, 创新氛围浓厚, 城市建筑风格多样, 政治文化事件层出不穷, 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城市。
2. 抓住机遇, 提升长沙经济文化实
力。根据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沙文化活动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文化活动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过10~15年的努力, 将长沙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化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中心, 使文化活动产业成为长沙的支柱产业。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长沙发展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 亚洲最大文化产业园区落户长沙星沙新区, 将在未来十年内形成文化活动产品生产、交换、服务、创新的基地, 将极大地促进长沙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促进了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九五”以来, 长沙在文化活动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超过45亿元, 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设施和会展场馆。
三、长沙市文化活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 文化精品名牌战略掀起了长沙
文化娱乐热潮。目前, 长沙市已初步形成由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娱乐文化、文博会展、文化体育、卡通动画等为主导的文化活动产业体系, 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卡通基地2个、国家级数字传媒基地1个, 正在建设长沙文化产业园, 基本形成了“一带”、“五园”、“七片”、“多点”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在文化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 精品名牌战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永久落户长沙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 已连续举办七届, 以金鹰电视艺术节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活动掀起了长沙文化娱乐热潮。以“金色年华”、“钻石钱柜”、“魅力四射”为代表的酒吧、歌厅, 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场所, 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电集团为代表的传媒产业, 以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出版业等长沙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都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树立了标榜, 成为享誉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电视现象”、“出版湘军现象”、“《体坛周报》现象”、“动漫湘军现象”、“超女现象”等异军突起,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活动产业
快速发展, 文化已成为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推进长沙市文化活动进程, 早在2001年, 长沙市政府就着手制定《长沙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并投资上百万元向全国征集规划方案;2006年又制定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大力实施优秀文化带动战略, 把文化活动发展摆到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十五”以来, 长沙市文化活动得到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文化产业总产值437.95亿元, 比上年增长48.3%, 占长沙市GDP的比重为6.58%,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6%。目前长沙市文化活动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为适应区域竞争目标, 仍需要加快长沙市文化活动业发展步伐, 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核心文化企业成长迅猛, 带动
了旅游、餐饮、交通、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近年来, 长沙市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2005年底, 长沙市产值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有58家, 过5000万元的28家, 过亿元的12家, 过10亿元的2家。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成为媒体传播的龙头, 田汉大剧院、港岛、魅力四射等成为演艺休闲的龙头, 出版物交易中心、鸿发印务、万卷、弘道等成为民营出版发行业的龙头, 三辰影库、宏梦卡通等成为卡通动漫的龙头。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下, 一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迅速壮大, 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活动具有投入少、产值高、增幅大、带动力强的特点, 有很强的关联性, 能形成各种文化延伸市场。如美国百老汇的演艺业, 每年吸引了1800多万人次的“文化旅游者”, 对纽约的旅店业、餐饮业、停车场业等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了解, 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是1:9, 体育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是1:12。长沙市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直接扩大了印刷、制造、加工、中介等其他相关行业的产品需求, 带动了旅游、餐饮、交通、房地产等行业。如2007年长沙市共举办各类主要会展活动项目298个, 据测算会展直接收入3.9亿元, 带动会展相关行业收入30亿元;会展活动签订的合同或意向金额突破800亿元, 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加近180亿元。
4. 优化“三产”结构, 扩大就业机
会。按照国际标准,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在经济结构上的比重应该达到40%;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第三产业应该占到55%。1998年长沙人均GDP己突破1000美元大关,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0:43.3:43.7,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5%左右, 成为当地支柱产业;2005年, 长沙市人均GDP为2926美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到9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4:43.1:49.5, 文化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增长点。文化活动既可以用高科技的生产手段成批复制文化产品, 又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的、大众式的方式进行文化生产经营。这种行业特点, 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因此, 文化活动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扩大就业。2007年仅长沙“酒吧一条街”就提供了近3800个就业岗位, 让许多下岗人员重新就业。
军事采购改革发展战略构想 篇8
总体思路
军事采购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 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现代战争发展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求, 借鉴外军采购有益做法, 立足国情、军情和军事采购实际, 强化采购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保障中的基础性作用, 科学筹划, 整体推进, 突出重点, 固强补弱, 进一步理顺采购管理体制, 完善采购组织体系, 规范采购运行机制, 健全采购政策法规, 筑牢采购资源、手段和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采购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采购制度, 提高军事采购保障能力, 实现军事采购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打赢”现代战争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
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 归纳起来就是:建立一套制度, 提高三种能力, 实现科学发展。
建立一套制度:就是建立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相衔接、与国际采购通行做法相接轨的现代军事采购制度, 使我军事采购系统能够采用最好的办法, 及时、灵活地获取效用最佳的物品、劳务及服务, 以满足军事用途或保障军事任务需要。这套个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采购体制一体化、采购活动规范化、采购队伍专业化、采购手段信息化和采购管理科学化。
提高三种能力:一是多类型市场资源整合筹措能力。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用能力, 市场供应商资源筹措保障能力, 国家、地方与社会资源协调动用能力, 确保采购质量, 提高采购效益。多样化军事任务采购保障能力。包括对境内境外各种战备训练、作战行动、维稳反恐、边境封控、抢险救灾、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任务, 组织实施适时、适地、适量、适需的精确采购保障。多样式采购安全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包括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类市场、贸易、政策、政治、军事、社会和质量、信用、信息、道德信用、泄密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风险与安全问题, 实施有效的防范应对。
实现科学发展。主要有“四个标志”:科学决策, 即涉及军事采购事业长远建设规划、重大问题决策、大项工作部署等, 符合军委指示要求, 符合客观工作实际, 符合采购发展规律。和谐发展, 即陆、海、空三军采购力量和谐发展, 通用物资、工程、服务和武器装备采购和谐发展, 战略、战役、战术采购机构和谐发展, 采购各要素建设和谐发展, 采购勤务与军队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和谐发展。融合发展, 即日常采购与平时应急、战时保障融合发展, 军地、军民和国际国内融合发展。安全发展, 即严格依法按章规范采购, 科学控制和防范化解各种采购风险, 确保采购行动安全和不出大的质量、经济、刑事问题。
主要任务
围绕军事采购改革发展上述目标要求, 军事采购改革发展任务的核心, 归纳起来就是“三制三系两队建设”。“三制”是指体制、机制和法制, “三系”是指市场资源体系、采购需求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两队”是指采购人员队伍和评审专家队伍, “一准备”是指军事斗争采购保障准备。
“三制”建设。一是建立与一体化联合作战保障要求相适应的采购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采购专业勤务, 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采购管理与采购操作相对分开, 采购组织体系精干高效, 陆、海、空三军采购力量一体编成, 通用物资、工程、服务和武器装备采购集中统管, 战略、战役、战术采购机构配置科学, 采购政策统一规范、采购力量集约使用、采购需求集约保障的采购组织体系和采购保障模式。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军事采购特点规律相适应的采购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完善5种机制:建立采购工作协调机制, 实施采购、配送、服务一体化管理, 形成需求单位提出计划、采购系统组织采购、财务系统集中支付的采购运作秩序;建立行政、纪检、审计、司法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采购监督机制, 对采购实施全程监督, 做到监管有力、整体协调、运行高效;建立科学的军事采购考评机制;建立军事采购竞争机制;建立军事采购优先优惠保障机制, 保障军事采购需求及顺畅高效运行;建立健全采购投诉处理和法律服务机制。三是建立与依法从严治军要求相适应的采购法规制度。主要建立调整覆盖面宽、约束权威性强、左右配套、上下衔接的军事采购法规制度体系, 确保军事采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可靠, 为组织实施依法采购和建立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采购秩序提供制度依据和保证。
“三系”建设。一是建设丰富、稳定、可靠的军事采购资源保障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培育和建设涵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各类军事需求、牢固安全的采购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军队建设与军事任务需要的主要产品资源体系;建立健全一个稳定、可靠、满足主要军事采购需求的供应商队伍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系。二是建立顺畅高效、安全可靠的军事采购手段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功能完备、操作简便、安全保密、稳定可靠、运转高效的统一的信息化采购指挥管理与网上采购平台;建立采购需求实时反馈、产品资源及时掌握、采购资源实时组织、采购保障实时控制的采购指挥控制系统;建立内容丰富、标准统一、运行规范、全程保障和适时、适地、适量、适需的精确化的采购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三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军事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军事采购市场管控——市场的开放、准入与保护;军事采购政策管控——采购国货与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和扶持中小企业;军事需求产品质量管控——建立对采购产品从科研试制、生产监制、出厂检验、到货验收等实施全系统、全寿命、全天候和客观公正、适时有效监督的采购质量监控体系。
“两队”建设。一是建立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专业门类全、人才数量足、发展后劲强的稳定的专业化采购队伍, 能够为部队提供快速反应、精明方便、物有所值的采购服务保障。二是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和权威性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采购评审专家队伍, 能够提供科学、客观、公正、权威的采购咨询和评审。
以上“三制三系两队建设”, 是构建现代军事采购制度的基石, 互为补充, 形成整体, 必须统筹兼顾, 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
保障措施
军事采购生存和运行于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大环境之中, 其改革发展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政策, 涉及军内外上上下下诸多部门、供应商等诸多军事、民事主体,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业务工作。要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必须有强力的保障措施予作后盾。
一方面, 要组建军事采购改革发展领导机构。这是多年来我国和军队实施大项改革工作的实践昭示, 也是近年来我军和外军推行采购改革的惯例做法。为此, 应当成立由中央军委、国务院有关领导为组长, 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军事采购改革发展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军事采购改革发展的研究论证、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协调解决改革有关重大政策问题, 为采购改革发展得以顺利启动和实施的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滨海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 篇9
在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中国保税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蕴涵着进行变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事实上,从外部客观环境来看,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随着中国国情和对外开放战略变化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转型成自由贸易区是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天津港保税区于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北方规模最大的保税区。自设立以来,作为海关监管下的综合性对外开放的境内关外特定区域,该区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充分发挥港口和保税区一体化的优势,积极推动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一)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殊区域。保税区是海关的特定区域,是中国境内进出口货物的特殊监管区域;国家海关总署对保税区的定性是“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即:“境内关内”,实际上是把保税区当做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来监管。而在国外则是处于“境内关外”、享受简单的手续和零关税及免配额等特殊政策的特殊区域。
(二)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自由、便利、通达和管理模式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境内关外。
1. 自由:
指人员进出自由,贸易自由,运输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当然前提是服从设区国的法律规定。
2. 便利:
简便的出入境手续,透明的办事程序,高效的政府部门,快速的海关通关速度以及便捷的金融融通等。
3. 通达:
即“货畅其流”,具有完善发达的交通设施,多式联运体系和物流体系;有深水港及其港务体系;有通向世界各地的航线及发达的内支线。
4. 一线放开:
意味着在自由贸易区与境外的法定线上,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进入自由贸易区,而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运出境外。
5. 二线管住:
意味着在自由贸易区与关境内的法定线上,货物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一般区(或关境内),或货物从国内一般区进入自由贸易区(或关境外)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赋予的使命,管住管严,以保护国内的关税收入,严厉打击走私活动。
6. 区内自由:
指区内的货物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储存、展览、组装、制造和加工、自由流动和买卖,这些活动无须经过海关批准,只需备案。
7. 境内关外:
是非海关监管区,置于海关管辖区界线之外,海关只在卡口监管,享有海关的治外法权保护,拥有真正的关税豁免权。海关对货物的进出国境不征收关税,而进出关境则视同进口或出口要征收相应的关税。但它仍然处在一国境内,在设区国的政治管辖之下。
二、天津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环境分析
1.区位优势:
天津港保税区紧靠具有较高国际水平的天津港并与码头连接;毗邻国际机场,从天津港保税区至中国北方最大的货物空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4公里,仅需30分钟,至北京首都机场也仅需90分钟;天津拥有四条与中国三北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线,其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又有京津塘高速公路直入保税区内,交通极其便利;其周边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发的盐碱地,用地方便并且地租低廉;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低。近年来天津港聚集了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现代物流企业群落,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成为汽车、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
2.功能优势:
(1)国际物流功能。作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形成了以保税为特色的,集货物仓储、分拨、配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新模式。(2)国际贸易功能。天津港保税区在国内超前实行市场准入,采取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在保税区注册的企业均可开展包括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国际贸易业务。(3)加工制造功能。通过实行企业在保税区内加工出口产品,不设保证金台账、产品在保税区内销售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等政策使保税区成为从事加工制造与加工贸易的最佳区域。(4)展示展销功能。国际商品可以在保税状况下直接进入区内专业展示展销市场,与国内经销商、最终消费者实现直接见面。
3.政策优势:
在保税区与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天津港的优势与保税区的优势合二为一,对整个腹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保税区宽松的自由贸易空间和完备的物流处理体系,为腹地贸易物资的运输和仓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腹地企业在获得缓税、缓征和缓配额等政策利益的同时,大大提高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和效率。(2)保税区出口加工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为腹地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创汇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适宜场所和机会。(3)腹地企业对保税区的利用,国际商务信息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会提高其获取新的贸易机会的可能性。(4)保税区作为客商云集之地,是腹地企业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理想场所,通过在实践中领会吸收,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转型需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的定位应是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市场为联结,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成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绿色通道。在天津建设自由贸易区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弱势与不足,加以总结并着手解决才能成功转型,因此下面选取了香港自由港的经济体制为例说明。
香港号称最自由的贸易区,其运用的三项政策为其维持彻底的自由经济体制奠定基础。完全不干预政策是香港自由港经济政策体系得最为重要的基石及组成部分,它表明在香港,除少数本地法律明确限制的领域及行为之外,经济活动基本上不受干预,享有高度的自由。直接干预政策主要立足于对某些极为敏感和重要的经济活动的严格控制,以保证香港整体经济的有序运行,是实施完全不干预政策的基本前提。临时性干预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是香港政府维护香港经济规范运行的辅助性行政手段,它主要用于对应经济的非常态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转型中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分析以及与天津保税区自由程度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天津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功能地位、开放程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它在转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多头管理体制导致各自为政,削弱贸易优势。立法滞后造成了中国保税区面临着多头管理,天津港保税区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区内各个宏观管理部门法规政策不协调且变化频繁。政出多门的保税区管理机制会导致管理机构官僚主义和拖沓的办事作风,容易使保税区企业产生巨大的“灰色成本”,无疑将成为阻碍外商进入的巨大障碍,进而削弱了保税区高效便捷的贸易优势。
第二,海关监管模式影响货物流通,阻碍物流发展。虽然中国早已明确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处在“境内关外”,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理念并未落到实处。在海关实际监管中,“一线”放开是有限的,货物进区后关税处于停滞状态而不是豁免的,实行备案管理;“二线”管住在一些方面界限不清晰;在自由度上,目前对人员进出境、汇兑、运输等的开放都是有限的,因此区内物流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第三,出口退税难题增加企业成本,限制贸易开展。中国商务部把保税区企业视作境外企业,国家税务总局也规定,货物从国内到保税区被看成是出口,但是却不给退税,而是采用“离境退税”原则。区外企业通过保税区出口货物,必须在货物全部离境后才能办理出口退税。有些区外企业为了实现出口退税,往往采用“出口复进口”的方式,即货物出境后也不拆箱,然后通过区内企业进口运回到保税区。集装箱的成本和时间耗费等因素会使区外合作企业的成本增加,限制贸易开展。
开发建设东疆保税港区,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内容,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体制、分布实施的原则,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并且制定一系列适宜自身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建设中的各项措施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在一个法制健全,规章完善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天津的自由贸易区。
摘要:200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天津港东疆港区设立保税港区, 而经济的发展由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势在必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是在新世纪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为天津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今的天津已有能力在天津港自身具备的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完整配套功能的自由贸易区。
关键词: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刘辉群.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5) .
[2]李友华.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 2006, (1) .
[3]王莉, 陈宁.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若干问题评述[J].对外经贸实务, 2005, (8) .
[4]刘重.国外自由贸易港的运作与监管模式[J].交通企业管理, 2007, (3) .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战略构想 篇10
超市 (Supermarket) 本为采用顾客自我服务方式, 以经营食品及日常用品等中低档商品为主, 实行高周转、低利润率的产品销售商业模式。自1930年从美国诞生以来已推行到全球各地。今天更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产生了金融超市、保险超市、时尚超市等林林种种, 充分表明这种对供需双方都十分有利的方式独具魅力。同样借助这种方式建立一处“农业科技超市”, 将对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 亦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吉林省农业大省的省情
历史及地理区位的原因使得吉林省农业GDP占比一直很大。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916.70亿元, 粮食总产量2840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751亿元。可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下, 这个现实将不会改变。所以全省正在为实现再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发展目标攻坚。而粮食增产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外, 则需依赖良种与农业新技术的贡献。
1.2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之比较
当前, 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 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是越来越高。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这些年经过努力已经达到45%, 但比起发达国家而言, 至少还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 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 他的科技对农业贡献率高达90%以上。
而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既取决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技术的创新, 同时更依赖着农业科技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普及推广程度。
1.3 农业科技传播及推广体系上的缺陷
有研究表明, 粮食生产能力与当地当时的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有密切关系, 体系健全、作用发挥到位则农业生产形势就好, 否则就滑坡。随着2001年以来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 作为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的村级服务站基本瓦解, 各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1]。致使很多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与信息到不了户, 进不了田。
而美国农业生产中则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 包括教育培训、宣传和具体指导工作等。推广形式主要有: (1) 通过法规强制执行, 一般与人们的健康或环境相关, 如必须使用新农药代替污染严重的过时农药等; (2) 在有资助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性的推广应用; (3) 按市场机制进行, 如良种和先进设备等。一系列方式使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及时推广, 经济效益大增[2]。
1.4 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中关于农业示范的定位
吉林省发展的新战略——谋划和建设的“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从区域位置上包括了吉林省中东部的长春、吉林和图们江这一片相连的带状区域。而这个区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770万, 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省的70%以上。从综合布局而言, 现代农业示范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科技领先、富有创新性、具有战略合作性质的区域科技合作平台亦是其应有的功能。所以采用科技超市的形式加以具体体现实施, 是很有价值的务实载体。
1.5 左家的基本情况及科教资源的优势
左家占地56.81平方公里, 隶属农业部。半山区地貌, 地处吉、长两市之间, 交通便利, 吉长铁路、吉长公路穿区而过。有蓄水12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一座;有为教学、科研配套而建的实验站基地三处;街两侧有闲置建筑40多所。地貌特征、气象条件、生物多样性资源与分布, 在吉林省东部地区极具代表性。
左家有厚重的农业科技底蕴, 1956年成立了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50多年来, 特产所在经济动物、中草药、北方果树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多项成果, 在上述领域具有垄断性的科研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 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的关系。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涉农的综合性大学, 也座落在左家。其教学科研力量雄厚, 生源遍布全国各地。
正由于特产研究所的存在, 文革期间曾经的吉林省五.七干校到现在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这些历史底色使得左家在外埠很有影响, 在知名度上有别于其它乡镇。
2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框架与功能描述
2.1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基本框架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 设施农业 循环农业 特色农业 ↓ 种养殖技术 农机具 种源 化肥农药 ↑↔东北各地农业生产者 农资实物 资料影像 示范区 (600m2)
图1 全国各地涉及东北农业教学科研机构开设窗口
从图1可见, 农业生产链条中各环节的技术、成果、实物集中展示, 将形成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与普通的超市不同的是在农业科技超市里陈列的“商品”是门类齐全的, 反映和代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各类生产资料与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每一个在推广的项目均以3种方式, 向用户进行直观的展示——实物操作过程演示、培训技术影像资料、效果示范园地。
而农业生产用户可以结合自身的生产环境、经济承受力、兴趣爱好、对市场未来走势的理解把握能力等条件, 在农业科技超市中选取适合当地生产的项目组织生产。
2.2 农业科技超市主要功能描述
2.2.1 示范推广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不是靠说教, 而是主要依赖示范, 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人, 不热衷你说什么, 怎么说, 而看重的是你在做什么, 结果怎么样。在农业科技超市中, 各项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以实物展示、实施过程的影像资料、实际效果的示范样板3种形式来承载。用户可以在现场得到直观的说教, 其农业新技术应用后增产增效的事实, 将在主观上赢得农民用户的欢迎。进而由被动的服务变成主动的引进, 把以往观望的心态配合进行推广试验, 变成感兴趣的尝试, 体现自身成就的工作来完成。这将极大地推进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 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农技推广成本。
2.2.2 技术服务功能
因为在农业科技超市中展示推介的各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是由各农业大专院校、涉农研究机构所提供, 所以超市内的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在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同时, 可以针对各地区、各种生产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的通俗的向农民用户传播先进的种 (养) 科普知识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 能及时的面对面的满足农民用户对生产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诉求。这种技术服务功能针对性强、时效性强, 不是作为知识储备, 而是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用户领会快, 记得扎实, 用得上。
2.2.3 产学研平台的交流功能
在我国, 教学上课本的知识与实践有距离, 科研上成果与生产需求无联系, 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直久而未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国情, 各村、每户的农业生产体又都是一个农业型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农业科技超市这个平台上, 对农民用户这是一个寻医问药的窗口;对研究单位而言既是推广自身科研成果技术的舞台, 又是一个寻找生产中难点热点、确定待研项目的最佳场所;对教学单位来讲, 农业科技超市又是一个绝佳的学生实践基地, 因为先进与传统、产品技术与需求在这里交汇与碰撞, 这里将透视出影响东北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
2.2.4 培训功能
在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形成之时, 也就是农业生产者培训基地诞生之日。各级涉农的工作会议、农村乡镇干部的培训、农村经济人的培训、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发布, 各种涉农的协会、学会、合作组织均可借助这个农业技术荟萃的现场作为平台, 进而开展形式多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而实事求是从为“三农”服务出发, 农业选项不再东奔西走, 农业科技超市里应有尽有的建设理念, 一定会使这种惠农形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也必将有强的生命力。
2.2.5 对外合作交流——外延功能
在左家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不仅对长吉图开放带上的农技推广和农业生产有利, 而且可以有效地辐射到黑、吉、辽、内蒙等部分地区。随着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确立及作用的发挥, 可以做为其配套部分, 有效地推动整个东北的农业生产。
另外, 由于东北人参、鹿茸、裘皮与南韩、日本、俄罗斯有很好的贸易往来, 以这些商品的贸易往来为契机, 又可以扩大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贸易。
3 农业科技超市建设实施途径
3.1 政府支持, 政策扶持
在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问题上, 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有明确的布署, 即:对农业科技要推广一批、示范一批、攻克一批。关于“示范一批”主要是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一批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的集成和示范, 推动一批示范区, 以示范区带动、辐射附近区域, 推动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
根据这个精神, 在左家建设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当地政府在充分考虑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总体布局并充分论证农业科技超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 应予大力支持、协调。对进驻超市一条街的农业院校及研究单位开设的窗口, 在立项扶持、税收政策、具体从事科技服务的科研人员在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3.2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
在左家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在获得政府支持、干预的前提下尚需在科技产品提供方和农业生产者用户间进行广泛宣传, 尤其是在“供货方”中间进行宣传、引导, 取得共识。也即, 同从事涉及东北农业科研、教学、科技开发等单位间广泛联系, 通过对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理念、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价的赢利模式及发展趋势上宣传, 达到目标一致, 积极参与建设。其实农业科技的集散地一经成型, 用户亦会逐渐云集。
3.3 管理措施系统、实际、配套
除明确东北农业科技超市的运营理念之外, 就是要认真规范各机构所设窗口的经营行为, 净化超市一条街上农技推广的环境, 反对“忽悠”, 诚信至上, 不摆花架子, 农业增产、增收为先。
严格审核入驻超市一条街, 各大学科研机构、研发单位的资质及技术产品。采取以农技推广为主要目的, 方便用户的小型产品销售为辅的策略。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 真正给“三农”工作提供一处全面、实效的服务平台。
3.4 形成高效运转的反馈连动机制
东北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是以农技推广服务为主旨, 入驻其间的各窗口单位共同构建。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现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产品技术的同时, 迅速捕捉各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反馈给本部, 以组织攻关和更新产品, 及时更新换代。这将有效地弥合产学研与生产实际之间的鸿沟, 进而有途径和载体来具体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4 结 语
综上所述, 建设东北农业科技超市, 不是形象工程, 是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是东北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在现实供求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根据我们的国情和东北农业生产特点, 建设这样的一处超市一条街是必要的、是可行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农技推广模式。
全国各地耗资、占地, 规模、水平都很大很高的农业示范园区建有很多, 但对农户生产而言大都属于“品牌店”、“专卖店”, 开眼界可以, 效仿复制很难。建设一处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 贴近农业生产实际, 农户可以结合各自特点选择性的取舍, 来改变当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产品在各自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挖掘出最大的潜能, 将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收;将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并降低相应的转化成本, 提高转化效率。
摘要:本文依据吉林省“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部署, 结合长吉图开发带上区位、资源、产业结构等诸多优势及特点, 提出了在吉林左家,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依托, 整合部分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涉及东北农业科技的成果、技术资源, 建设综合的, 可长年展示推介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东北农业科技超市”的战略构想。并对该农业科技超市的建设内容、目的、标准、实施途径、可操作性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东北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石承苍, 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22
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选择构想 篇11
[关键词]羌族地区;旅游; 低碳旅游;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46-05
一、引 言
四川是我国唯一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羌族聚居区,四川省的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四个羌族聚居县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被公认为是全国羌族核心区。羌族地区境内多山,区内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具有适宜旅游业发展的优质气候环境条件。在刚遭受特大地震的破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面临重新调整的羌族地区,不仅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及其相关优势,更要寻求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引入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积极开发低碳旅游产品,这无疑成为促进羌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最好选择。
二、成长性战略方向
成长性战略是扩大战略业务单元的活动,旅游组织或战略业务单元通常运用的成长性战略为安索夫矩阵。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选择成长性战略更有利于增强羌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1.市场渗透
市场渗透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市场上利用现有的产品增加市场份额。对羌族地区而言,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是地震前羌族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灾后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有所变化,旅游开发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羌族地区旅游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也是建立良好的羌族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和节能环保型旅游产品将更增加羌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羌族地区低碳旅游市场渗透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①我国的低碳旅游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低碳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②羌族地区低碳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借鉴成功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经验和教训。③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且旅游产业在羌族地区灾后重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④灾后羌族地区的知名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灾后重建成果也备受关注,这都有益于羌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渗透。
2.市場开发
市场开发是指利用现有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或新的细分市场。由于灾后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面临重大的调整与提升,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旅游业将更具有开拓市场的潜力。其主要原因如下:①羌族地区各县灾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出台的灾后重建政策等都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低碳旅游,并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和督促。②由于羌族地区多数旅游景区、景点都是融自然环境与羌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其区内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具有发展成为低碳旅游产品系列的优势,即具有良好的可转移性。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现有的低碳旅游市场规模将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3.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指开发新产品来满足现有市场,该战略在吸引新的旅游消费者的同时维持了现有的消费群体,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的。对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增加其旅游收入主要包括延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和增加访问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数量两大方面。不论采取何种策略,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延长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增强。就羌族地区现有市场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原有的旅游产品的再次开发,强调对羌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以及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开发。这样更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有利于增加原有旅游市场的份额。②利用羌族地区地震遗址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地震遗址旅游产品系列。③由于低碳旅游将涉及到旅游开发的价值观念、生产模式以及运营理念的变革,对羌族地区现有旅游产品进行低碳化的改造与创新。
4.多元化
旅游多元化发展战略是由旅游供给系统多元化、旅游需求系统多元化以及旅游支持系统多元化所决定的。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多元化战略选择为相关多元化方向,相关多元化又包括了斜向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垂直前向多元化和垂直后向多元化四种表现形式。斜向多元化主要指利用共同信息技术平台,为某一旅游细分市场提供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组合。虽然低碳旅游既是一种理念,也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低碳旅游产品主要呈现环保、节能减排的特点,且对目的地和旅游者均有减”碳”的要求。所以,低碳旅游市场相对于生态环保旅游市场细分而言,也可以作为一个旅游细分市场出现。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斜向多元化战略,即加强羌族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构建低碳旅游信息技术发展平台,并为低碳旅游市场提供低碳旅游产品系列的综合服务。水平多元化指组织进入互补或竞争性市场,羌族地区低碳旅游运用水平多元化战略,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增加低碳旅游市场份额、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主要关注垂直前向多元化战略。因为旅游目的地垂直前向多元化战略,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信息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开发和建设良好的旅游市场营销网络,完善旅游产品分销渠道。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运用旅游目的地垂直前向多元化也是遵循了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三、低碳旅游战略选择构想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引导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选择构想应是以适应气候变化为前提,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基础,以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为方向,以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为内容,以绿色营销为途径推动羌族地区旅游业向低碳旅游迈进。
1.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1)气候变化对羌族地区影响。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羌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气候环境优良;区域内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全球气候的变化对羌族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例如北川自1994年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共出现6天气温超过35℃,比以前增加一倍,年平均有1天超过35℃,但总的来说,夏季仍比较凉爽。由于羌族地区还未开发冬季滑雪旅游产品,气候变暖对羌族地区的冬季旅游影响不明显。从短期看,气候变化对羌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是利大于弊,羌族地区可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避暑的旅游目的地;而气候变化将可能致使羌族地区旅游适宜期相应的延长,有利于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从中长期看,由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由于旅游业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等特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很必要。气候变化将会影响到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接待设施、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等内容,这将对羌族地区旅游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气候变化对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2)羌族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发展。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也要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羌族地区恶劣天气状况的增加,例如强降雨、洪水、山体滑坡以及干旱和降雪的减少。羌族地区旅游业可以选择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植树造林,建设灌溉系统、设计临水建筑、重新设计河床,建筑水坝以及加强对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并鼓励种植抗旱植物等适应策略。此外,针对气候变化对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可采取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机会和旅游吸引物,提升利益相关者通过社区参与应对变化的积极主动性,构建旅游产业研究平台,知识和信息的集中与传播,与其他地区分享知识、数据、工具和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策略等[1]。适应气候变化也需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所有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运营商对气候变化都很敏感,因为气候将影响游客的旅行计划和旅游体验质量[2]。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存在大的差别[3]。如下图1所示:
2.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1)加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灾后羌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强对羌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突破羌族地区各县的行政区划限制,开展跨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组,能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叠加、资源共享的效应。通过整合将同类旅游资源产品做大、做精,使资源要素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带来单个地域单元独自开发资源所无法获得的规模效益[4]。由于羌族地区区域都以优良的自然生態旅游资源、浓郁的羌族风情以及地震遗址旅游资源为特点。所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有利于增强羌族地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
羌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也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不仅涉及到旅游要素之间的整合,而且还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以及旅游形象整合等方面的内容。羌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主要包括有地震遗址旅游资源、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三大类。由于这三大类资源都依托了羌族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且灾后羌族地区旅游产业面临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所以重点对这三类资源进行整合将更有利于提升羌族地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对这三大类资源的整合方式包括: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精深挖掘特色文化,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建立区域旅游协调机构,促进区域旅游协作发展;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进行整合营销。
(2)发展战略内容。生态旅游是生态环保旅游产品,也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羌族地区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有森林旅游、野生动物旅游、自然生态考察、登山探险、自行车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漂流旅游、民族村寨生态游、地震遗址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系列。这些旅游产品都具有低碳排放的属性,是旅游业低碳化的重要选择。由于羌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羌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三级”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发展“三级”战略,包括生态旅游环境战略、生态旅游经济战略和生态旅游文化战略[5]。羌族地区生态旅游环境战略,不仅包括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也包括积极利用各种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灾害。例如,对地震遗址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对羌族地区各景区、景点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的整理等方面。此外,发展生态旅游要重视环境质量影响监测、评价与管理工作的研究[6],预防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生态旅游经济战略,主要指羌族地区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品。依据羌族地区所拥有的优越的条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即充分利用羌族地区现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优势,进一步优化配置,引入立体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彩色农业等经营发展理念,为羌族地区农业生态旅游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文化战略,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促进羌族地区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与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体现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价值。具体而言,以羌族民俗文化、大禹文化结合羌族地区灾后的大爱文化、感恩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为主线,融入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打造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增强旅游者对羌族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体验。
3.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1)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式的发展向循环式的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的增长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将循环经济理念、技术等融入旅游业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减少旅游业的CO2排放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增长。旅游循环经济着[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它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循环利用为特色,有效的实现了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是最有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旅游发展的首推方向。
(2)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羌族地区多数新农村建设试点都已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规模较小,且以小循环为主,并没有扩大到整个社区层面的循环理念。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农村“小沼气”、“桑基鱼塘”模式和灾后羌族地区各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例如: 北川新县城的生态工业园区、茂县土门的循环经济园区以及羌族各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等。尽管如此,在羌族地区的绝大多数景区,并没有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仍然是走传统的旅游发展之路。在低碳旅游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及对灾后羌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愈发重要的背景下,羌族地区旅游发展要更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以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羌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实现。①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消费、管理等方面,都要树立循环、节约和环保的理念。②建立旅游循环产业结构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为旅游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例如:绿色饭店、绿色商店、生态交通以及旅游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③健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能起到规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政策杠杆还有利于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④加强旅游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的宣传教育,扩大公众参与性,以绿色需求推动羌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羌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但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能协调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
4. 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战略
(1)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旅游目的地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更有利于旅游者选择近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和延长目的地停留时间,这也达到了旅游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旅游产品的综合概念,即指旅游相关厂商为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逗留及其旅行而协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7]。所以,旅游产品的创新贯穿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具体而言,即对旅游产品的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功能的创新、对旅游产品主题的创新、对旅游产品服务的创新、对旅游线路的创新以及旅游管理的创新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产品的创新是在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既包括创造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也包括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改良,添加新内容等方面。对旅游产品的创新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带给旅游者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更重要的在于能引领市场需求,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价值。
(2)旅游产品创新途径。对羌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产品类型的创新主要是对原有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开发新产品。立足于羌族地区本土文化优势,挖掘禹羌族文化、生态文化以及灾后感恩文化,规划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类型,例如,替代性旅游产品系列、影视基地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以及城镇旅游等。②对旅游服务的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利用羌族地区旅游业灾后重建的后发优势,不仅要从旅游硬件设施方面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而且也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管理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水平,在羌族地区尝试性的发展“智慧景区”。③加强旅游资源产品的整合,塑造新型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④打造目的地旅游核心吸引物,创新旅游产品活动内容。旅游目的地的运作,需要围绕核心旅游吸引物及游憩过程进行要素配置,形成旅游功能的完整组合。特别是作为旅游景区夜间旅游的支撑景点,可以起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⑤对旅游产品生产、销售过程的创新。因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体验的过程大致也可以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环节。旅游目的地不仅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而且也要注重对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等方面;其关键在于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场景。
5.旅游目的地綠色营销战略
(1)绿色营销理论基础。低碳旅游产品是当今最流行的绿色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绿色环保,旅游目的地实施绿色营销,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发展。绿色营销是21世纪营销的主流,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需求。绿色营销经历了生态性绿色营销阶段、环境性绿色营销阶段和持续性绿色营销阶段,绿色营销理论既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有着明显的区别[8]。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条件与机会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活动,又称为环境营销[9]。
(2)绿色营销战略。对于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树立绿色营销理念既符合消费的绿色需求,同时也顺应了羌族地区的绿色环保政策和非政府组织的愿望。羌族地区低碳旅游的绿色营销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对绿色旅游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其次,大力发展替代性旅游产品,增强绿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替代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以及就近购买的旅游需求,而且还能起着吸引和引导旅游消费需求的作用。羌族地区替代性旅游包括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绿色旅游等产品类型。第三,全球化和信息化促使羌族地区建立良好的绿色营销网络。羌族地区不但要加强与旅游运营商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也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甚至还可以建立专业化的生态旅行社。第四,全面宣传,积极促销。不仅充分利用广告、网络、电视等现代旅游促销工具,而且也要注重公共关系促销以及事件促销等方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Ox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the Environment (OUC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Climate Change Adap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ourism Sector: Frameworks, Tools and Practices[R].Capacity Building Seminar, Balliol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8-4-(7-11).
[2] Scott D,Lemieux C.Weather and Climate Information for Tourism[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1):146-183.
[3] Scott D, Jones B.Climate Change and Seasonality in Canadian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Executive Summary[R].Report prepared for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Climate Change Action Fund,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rloo, Ontario, 2006.
[4] 王雯雯,郭 寻,吴忠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1):50-54
[5] 黄继元.生态旅游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J].生态经济,2001(3):37-40.
[6] 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56-562.
[7] 任朝旺,谭 笑.旅游产品定义辨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6):97-100.
[8] 徐大佑,韩德昌.绿色营销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07(4):49-52.
[9] 井绍平.绿色营销及其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45-146.
Conception of the Low-Carbon Tourism’s Strategic Choice in Qiang Region
Zhou Lianbin, Yu Rong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Cabin Attendants College, Guanghan 618307,China)
Abstract: Low-carbon tourism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otential mode and the lowest negative effect for tourism’s development, which will be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ang regi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ourism produc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but also helpful to reducing the risk of low-carb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ke a good foundation for low-carbon tourism in Qiang region. With this guideline, the low-carbon tourism’s strategic choice of Qiang region should take growth strategy as a direction and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ourism product as main strategic cont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ward the low-carbon tourism.
Key words: Qiang region;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strategic choice
中原经济区知识产权战略构想 篇12
中原经济区范围及优势所在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元。我国的经济区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因地制宜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批复的改革试验区(经济区)将近2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这些经济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沿海及长三角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相对明显。为尽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建立中原经济区意义深远。
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因此,“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周边山西、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的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河南地处中部之中、中国之中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的优势也就是中原经济区的优势。河南人口多,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大省,河南达到小康水平,就解决了中国1/13人口的小康问题。河南是粮食大省,占全国总产量的1/10,特别是夏粮,占全国的1/4。不仅是全国人的大粮仓,也是全国人的大厨房。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把河南总结有十大优势:中之势,就是河南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根之势,就是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河南人民与全球华人血脉相连;正之势,就是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和之势,就是包容、宽容、和谐、和睦;人之势,就是河南不仅是第一人口大省,而且必将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省,河南人还具有“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良好形象;物之势,就是河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文之势,就是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农之势,就是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工之势,就是河南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城之势,就是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优势众多的区域里,经济总量连续数年占全国第五,但人均却处中下游的位置。难怪有人说,这些年中国腹地在塌陷,中部是洼地。是洼地,就需要填平,已塌陷就需要隆起。中原是中国的微缩版已人人皆知,那么,没有大中原的小康,何谈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中国腹地的隆起,何谈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已引起中原地区1.7亿人口的共鸣。
市场竞争的全球性、规则性、创新性与知识性
全球性
目前,经济全球化日臻完善,且发展迅猛。中原经济区虽然身处我国内地,不沿海、不临疆,是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元,但其市场竞争的全球性越来越明显,参与全球性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在“主体经济地位、文化交流跨越、知识经济化程度、技术更新速度、虚拟经济发展”等方面要有突出的表现。
一是主体经济地位要显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必须要突出其经济主体地位,即中原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主要经济增长点是什么?要发展哪些特色产业?在规划经济区时不仅要考虑本地区地理、人文、资源、市场优势,更要考虑国际市场竞争情况。中原经济区一旦建设完成,其产品、技术,包括自身都是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我国其他经济区在命名上就加以限制,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进行规划的,以免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二是文化交流跨越要深厚。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在这种大变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要做好对意识形态、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新文化的孕育,中西文化的融合,培育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已迫在眉睫。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化,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自主小农经济全被打破,促使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知识等流动加快,国家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更加频繁,中西文化、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和碰撞中互相吸纳、借鉴和升华,文化交流跨越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融合越来越浓,成为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三是知识经济化程度要提高。知识经济化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通过特定的、有效率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在创造、管理、加工、传播、交易、应用和物化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化为一种产品、服务、产业或智力资本和生产力的过程。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以农耕、农业经济为主,形成了中原人憨厚、秉直的性格。虽然传统文化知识较为浓厚,但是,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观念和方式尚未形成。知识经济作为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从其产生之初,就赋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巨大的推动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就应赋予和承担起知识经济化的重任,把知识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以提升知识经济化的程度,促使知识产权产业全面兴起,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四是技术更新速度要加快。中原经济区要发展现代高新技术。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新技术形势。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知识倍增,信息爆炸,使技术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工具、新方法、新产品,提供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开发了新能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有很大的变迁。农业经济时期的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和工业经济时期以资本为主的生产要素,逐步被现代知识经济时期的智力、知识产权要素所取代。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等新技术为主代表的互联网IT产业,囊括了所有国民经济生产行业和现代生活方式,一旦信息网络出现纰漏,整个社会将处于瘫痪状态。
五是虚拟经济发展要迅猛。虚拟经济也是现代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形式。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近年来虚拟经济发展迅猛,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中原地处中国的中部,虚拟经济并不活跃,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是弱点,也是优势,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的速度。经济全球化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加以引导和推动,加之现代高新技术的配合应用,必将引起人们对股票、债券等新型投资方式的重大投资,引起投资者对钱生钱的巨大兴趣。金融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源的相结合,形成了加速虚拟经济的动力,知识产权最终将成为虚拟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保障。
规则性
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竞争规则不断出现,中原经济区建设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营造和适用全球经济发展的法则和规则。
一是技术垄断。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进行技术研发,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实施技术垄断,利用先进技术垄断市场,进而达到技术垄断文化的目的。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也日益明显和多样化。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此外,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行业等行业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发达国家均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国际知识产权组织每年都在研究制定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协议、方案,以利于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保护和产业的发展。在区域或企业竞争中,一个没有知识产权筹码的区域或企业很难跟一个熟悉知识产权规则、拥有大量信息的区域或企业抗衡。
三是知识产权诉讼。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知识产权诉讼,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其被诉讼的主要对象就是发展中国家没有知识产权和不熟悉知识产权规则的大企业。据悉,自2000年起,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中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第一涉案大国,近期美国针对全球的“337调查”中近40%涉及中国的大企业。
四是标准制订。跨国公司利用先进的技术制订相应的国际标准,利用标准参与市场竞争,作为克敌制胜的筹码。有些跨国公司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方法、工艺写入标准中,利用标准推销其产品和技术。
五是政府参与。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表现在市场机制的建立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上。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国家已经对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网络版权、网络商标以及传统知识、遗产资源、地理标志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的范围不仅是智力成果的本身,也是对智力成果源泉的保护;不仅表现对现行制度的改革,也面临着崭新制度的突破。
六是法律护航。目前,国际知识产权法规逐步形成,各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经常利用国际法和国内知识产权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关注一系列新的国际竞争规则,并加以应用,以促使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规则。
创新性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不掌握科技创新最灵魂、最根本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命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也要把创新贯穿始终,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是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去看待,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各地在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均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兴产业。中原经济区提出了“不以牺牲农业,特别是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发展创新之路,也是依据河南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特点所制定的。
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常规思维让创新思维占主导。有了创新思维意识,一个新的思路就能成就一个产业,一个好的思路就能发展一方经济。例如:著名的信阳毛尖茶,几千年来总以绿茶冠名,不敢越雷池一步。2009年12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指出信阳要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提出开发信阳红茶加工的新思路,给传统的信阳毛尖赋予一个“新生命”。从此,信阳红茶很快畅销大江南北,可与武夷山红茶银骏眉媲美!拉长了信息毛尖的产业链条。
知识性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已逐渐优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成为一种新经济和新优势。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取代了土地及资本而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制胜关键,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制胜的标志。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产业强弱与否是衡量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因素。中原经济区要着重研究和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大力支持知识经济的发展。
这种新兴的知识经济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它能有效地创造、占有、传播和运用知识产权,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展的最高级的经济形式。
中原经济区知识产权战略架构
近年来,河南省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环境支撑,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政府和市场经济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和形成我省的后发优势,为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008年11月,河南省颁布实施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实施知识产权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是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由之路。5年来,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优势企业培育方面、规模以上企业消除零专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河南省专利申请达43 442件,首次突破4万件大关,较上年同期增长27.5%。然而,职务专利申请量居国内平均水平,人均专利申请量更低,全省驰名商标拥有量,和具有市场潜力的版权产品数量偏少,96%的工业企业仍是零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风起云涌,知识产权战略不得不引起全省人民的高度重视。“五大体系、四项提高、三个联盟、二次转化”构成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新的知识产权战略框架。
五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规章,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机关的主导作用,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将企业和个人侵犯知识产权的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使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积极探索建立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的保护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完善,执法队伍健全,管理保护水平提高。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开发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机制,或建立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合作体,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创造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研发与生产相互促进、高新技术向产业快速转化、开发项目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新型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构筑适应中原经济区战略支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流转顺畅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并逐渐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知识产权产业体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金融工具,推动市场主体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创造和有效利用知识产权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版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驱动力从资源优势向知识产权优势转变,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四项提高:
一是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各级领导、企业家、经理人一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要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世界之争就是知识产权之争,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如果不重视知识产权时刻就会被市场淘汰。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就是要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龙头企业。
二是提高知识产权文化水平。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规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普设施,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文化水平。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和发展观,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形成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三是提高知识产权投入。各级政府都要预算知识产权专利经费。企业也要有知识产权专项费用投入,使知识产权有效的经费中诞生、成长、壮大,最终创造价值。
四是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三个联盟:
一是建立知识产权政府联盟。中原经济区建设涉及河南周边省份的若干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要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合作,实现信息交流及时对称,保护、执法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各自为政、地方保护的不良现象。力争做到信息流通快、执法行动快、调查处理快。
二是建立知识产权行业联盟。知识产权行业及行业协会之间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尽最大限度地为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代理、专利查询检索及转让等服务,以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频率。
三是建立知识产权企业联盟。企业知识产权联盟是三项联盟的核心,企业之间要加强知识产权联盟,加大知识产权转让、授权、互通信息的力度,促使知识产权最快形成经济效益。
二次转化:
一是创新成果向产权转化。河南省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按照卢展工书记所总结的十大优势中唯独没有知识产权优势,如其说中部地区是经济的洼地,倒不如说是知识产权的洼地。河南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每年产生出数以万计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中形成知识产权的较少,产权化能力较弱,也就是说你的知识、智慧,很可能变成别人的知识产权。河南是文化大省,但文化产业不占优势;河南是全国人的大粮仓,但粮食的定价权不在河南;河南是全国人的大厨房,但食品标准不占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