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构想(共12篇)
课程构想 篇1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是中国最具有移民文化特征的城市, 90%以上的居民都属于外来移民, 而归属感的缺乏是深圳移民最突出的心理表现。对于青少年而言, 其心理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 若缺乏归属感, 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等问题。2009年, 深圳市妇儿工委办联合市妇儿心理咨询中心对全市1500名8~17岁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深圳市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近六成流动儿童觉得在深圳没有归属感。如何让移民儿童将深圳当成自己的“家”, 在情感上扎根深圳, 保证他们在深圳健康成长, 关系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
一、“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传承、弘扬和提升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有利于对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需要人们开发的领域和拓展的空间, 地域文化亦如此。引导学生用历史和批判的眼光去感受、欣赏, 并客观地评价地域文化, 可以改造并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 增强地域文化的活力。
2. 缓解学生与课程的对立。
“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将地域文化纳入课程的视野, 弥补了国家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地方教育需求等弊端。“对个体而言, ‘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 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地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而地域文化是连接学生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的重要媒介, 也是学生与课程的重要媒介。把地域文化引入课程, 正是为了缓解学生与课程的对立, 帮助其认识到学校生活的价值。
3.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个性的完善。
“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以实践性、活动性为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 使他们有机会走向自然、走入社会, 亲历活生生的文化, 并在感受、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 丰富生命体验, 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质。而且, 本土的历史文化给学生一种特殊的亲和力, 便于学生在感受、理解的过程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人格力量, 从而利于其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终实现个性的完善。
二、“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
1.“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
“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尤其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而生”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的道理。具体地说, 就是要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 并愿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具体目标描述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 (2)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等实践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深圳的历史文化, 感受和学习深圳精神, 让学生在了解深圳、适应深圳的基础上, 激发对深圳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增强建设深圳、繁荣深圳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使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学习和鉴赏, 帮助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对待不同地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 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彼此尊重、理解与宽容的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在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历史对话中,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个性的完善。
2. 课程内容的选择。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从了解深圳的自然资源、环境入手, 到了解深圳的文化历史, 再让学生通过走出学校, 体验都市生活, 在生活方式、文化和情感上适应深圳。最后,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 参与到深圳建设中来, 增强他们建设深圳、繁荣深圳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样整套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依次培养起对深圳的亲切依恋感、自尊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校本课程的内容由三大模块组成:了解深圳、适应深圳、建设深圳。
(1) 了解深圳。通过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深圳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 让学生获得本地区在自然、历史、社会发展的有关知识, 消除他们在认识、情感、心理上的疏离感、陌生感。著名学者钱理群强调, 青年一代对自己所在的土地知之甚少, 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而引导他们去了解自己所在土地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 “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内容框架如表1。
(2) 适应深圳。通过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自主探索, 了解深圳和身边的社会, 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深圳生活。为了让学生在文化和情感上适应深圳的移民文化, 本课程设计了“走近原住民”、“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与饮食”三个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地域文化理解, 学会宽容价值观的多样性, 做到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和传统, 形成宽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3) 建设深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度, 可以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 本课程通过设计“小小规划师”、“深圳小义工”等主题课程,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 展望深圳的未来, 将深圳的发展与自身联系起来, 还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增强他们建设深圳、繁荣深圳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容框架如表3所示:
通过“了解深圳”、“适应深圳”和“建设深圳”一整套课程的设计, 让学生逐步培养起对深圳的亲切依恋感、自尊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 让“家”的概念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3. 课程实施。
(1) 课程设置。 (1)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 (2) 开设时间:本课程可每两周开设一次, 每次三个课时, 围绕一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学习, 也可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兴趣动机增减课时。
(2) 课程实施方式。
第一, 校内教学活动。 (1)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多样性要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 开展主题活动“深圳是我家”是校本课程在校内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开展以深圳精神为内容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摄影比赛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将资料收集、参观、访问中的感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满足他们的多样性需要, 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 (2) 网络教学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逐渐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普及, 网络学习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领域, 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加便利。 (3) 专题讲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安排一定的讲授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授课人员可以是任课教师, 可以是外来专家, 如学术专家、创业名人、民间艺人等, 授课内容应该侧重于讲授难点内容以及实践指导, 且要具有趣味性, 以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第二, 校外实践活动。深圳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商场等都是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基地,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 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 如参观深圳的博物馆、古建筑以及历史遗迹, 访问创业名人等, 教师可根据每个主题的特点自由地选择活动方式。校外实践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拓展了教学空间, 让学生的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融合为一体。
4. 课程评价。
(1) 评价的内容。评价内容侧重于关注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评价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情感、态度与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比如, 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探索精神, 等等, 以及学生是否增强了对深圳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2) 评价的方法。
第一,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方法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即既关注终结性评价, 又重视过程性评价, 使评价成为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手段。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跟踪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改善。对学生而言, 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而终结性评价则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使之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课程而言, 评价结果起到了优化调控、促进提升的作用。
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可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专家;评价方式采用多种形式, 如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多方共评等。
第三, 主要采用质性评价, 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而非简单地等级评价、分值评价。
摘要:“深圳是我家”校本课程通过挖掘深圳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各方面课程资源,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尝试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基于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模式。
关键词:深圳,归属感,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域文化与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257) .
[2]李春旺.社区文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06, (9) :158.
[3]任一明.设计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6) .
[4]冯癑.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J].21世纪教育, 2004, (3) .
课程构想 篇2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以致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二)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试改革的构想 篇3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素质教育;考试改革
现状分析
教育涉及到考核方式,不同的考试及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培养,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笔者对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做过一次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考试主要存在三个不足:内容结构单一,主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考试方式保守,一张试卷考之大吉;考试评价不公平,学生的语文成绩仅靠一张试卷便一锤定音,这是不科学的。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种考试索然寡味,既没有趣味性,更没有开放性,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内容不感兴趣,对考试形式不满意,认为语文考试忽略了他们语文能力的考核与人文素质的检测,更没有发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如此尴尬状况,高职语文课程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就是摆在高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只有对现状进行改革,才能还高职语文课程考试一个崭新而又鲜活的面貌。
改革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考试要实现改革,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
同其他课程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文学科赋予他们更多的是其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只有在考试命题、考试操作上努力体现这些特点,才能做到以课程为核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考试内容来源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应由教室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导引学生走进社会、关注人生,感受时代气息,使课内与课外相通、基础与能力互现。这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体现。考试方式也需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如采取朗诵、辩论赛、调查报告、职业角色模拟等活动方式。
(三)体现专业培养的需要
高职语文课程担负着使学生适应社会、满足职业需要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须直面现实,调整考试结构,优化考试内容,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也就是说,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一定的专业特点,真正为专业教学服务。比如,进行语文能力考核,文秘专业应重在口才和写作能力;美术专业、服装专业等应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模具专业应重在说明书写作而非法律文书写作。
(四)体现评价的科学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教与学的过程,而对语文教学效果评价的探讨却很少。其实,教学效果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调节、诊断的作用。何为考试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活动。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毫无疑问应有相应的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来保证。因为:第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由片面走向全面;第二,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第三,语文学习的渐时性决定了其评价运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总而言之,语文考试改革在试题设计、考试过程、考试结果分析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测量统计和评价的科学性。
改革構想
针对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不足,其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的组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内容应包括:(1)语文基础知识。一般地把语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之所以突出“基础”二字,是因为这些知识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言是最基本的。现在,有人忽略语文基础知识对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质中可有可无的部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不是很好,考基础知识有正面导向作用。但在考试命题时要注意基础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不宜太高。语文基础知识检测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将积累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序列化、结构化和熟练化。(2)语文能力。一般认为语文基本能力即是人们所说的也是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文能力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湖南师大程大琥教授提出,学生在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录”、“译”两种能力。所谓“录”的能力,是指记录文字的能力,包括笔录和机录两种,尤其是后者。学生要提高使用电脑记录文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所谓“译”的能力,主要是指对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雅俗对译、古今对译、中英对译。雅俗对译主要是指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转化;古今对译主要是指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转化;中英对译主要是指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转化。(3)文学鉴赏。人在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有不同的重点,婴幼儿主要是口语模仿;小学生重在字、词、句、篇的学习;中学生强调文章分析。而大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则应放在文学鉴赏和文化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这是由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决定的,此时强调的是思维的宏观性、联系性、思辩性,达到对人学、文学、社会学的个人体悟和深刻理解。这应成为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一个重点。(4)人文修养。这里所说的人文修养主要是指语文人格要素,也就是情感、意志、习惯、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其实,语文考试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要有一种系统思维。
考试内容的转变现在的语文考试过分地依赖教材,为考试而考试,导致学生为了追求学分而死记硬背;考试重点偏颇,不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缺乏综合性,也缺乏时代感,更缺乏训练学生应对生活的准备的内容。从被调查的几所学校的现行语文试卷来看,仍然重在识记题、静态题,缺乏知识运用与理解的题目,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进一步激发。这样的考试单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总而言之,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在试卷内容上要实现两个转变:由知识题为主转变为能力题为主;由识记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
(二)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形式的改革语文考试的方法,既取决于考试内容,又取决于考试目的。我们可以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查与阶段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考试形式的改革是符合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要求的。
考试类型的改革职业类院校语文课程考试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概括为两种,即单一型和综合型。所谓单一型考试,是指每次考试的内容只有单项,专门考查学生的某一项语文能力或语文知识,可以是文书处理,也可以是演讲比赛。这种考试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进度进行的,而且一个学期可以多次进行。这样的单项考试要求学生全部参加,并将成绩记录在案,并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自愿多次补考,一直考到满意为止。所谓综合型考试,是指期末的考试,这种考试要求考试内容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能力题目,尤其是综合性的主观题目,以考综合题为主。
(三)考试评价的改革
语文考试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励、调节、导向作用,怎样评价学生成绩是关键所在。恰当的、合适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成就感;反之,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价原则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第二,过程性原则;第三,个体差异性原则;第四,多主体参与原则;第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评价途径在进行评价时,要拓宽评价渠道,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为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互评,还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评价范围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平时考查、观察并记录;(2)期末考试;(3)课外学习。我们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在学生语文成绩的评定中,突出平时成绩的价值。对学生平时语文成绩的考核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学习努力情况的不可测性及思维的多样性,宜粗不宜精,以模糊为主。同时,课外知识有助于深化课堂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成绩评价中不能忽略课外知识学习。课外语文学习指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查阅工具书、上网查阅资料、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等等。
成绩计算(1)成绩计算的基本原则是“两结合”,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课内成绩与课外成绩相结合。(2)具体方法。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30%,课外成绩占30%;具体操作就是:学期成绩=平时以能力与活动为主的单一型考试成绩+期末综合性考试成绩+课外成绩(若有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等情况可以加分或免试,课外学习检测可口试,也可笔试,如“课外知识抢答赛”)。这种成绩计算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从而让学生注意语文的多元性,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采取以上所述的考试方法,可以达到以下教学效果:第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语文能力的分项考核,使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将“平时不翻书,考前要恶补”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平时常翻书,考前不忙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口语练习等方面的学习热情。第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项考核中,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自控的機会,比如,听、说题目可以自拟;读、写篇数可以自定;活动奖励分数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等。在这种考试中,学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也由控制变为引导、帮助。第三,密切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这种考试方法改过去一贯以课堂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为兼顾课内与课外的多种评价形式,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他们关注、分析、思考各种自然、社会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总之,这种语文课程考试改革使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得以强化,增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传勋.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J]学科教育,1998,(10).
[2]周正逵.论语文考试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4).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程达.语文学科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谭泽媛(1975—),女,湖南攸县人,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设计构想 篇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 找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设计
会计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 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确定项目教学, 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三个“一体化”。同时建立开放式、过程化、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提升教学质量。
(一) 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会计课程以往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来进行授课, 理论性很强, 虽然配套有实训课程, 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造成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能够确定会计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 (1) 能够对经济业务做出正确职业判断; (2) 能够准确资金收付并进行资金清查; (3) 能够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 (4) 能够正确登记账簿、查找并更正错账; (5) 能够熟练开展资产清查; (6) 能够编制会计报表。
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 明确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 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确定课程内容
(1) 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客观分析与主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 分析和描述工作过程是确定学习情境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从企业实际情况看, 会计岗位工作具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流程, 都是建账、填制及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同工作流程下, 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不断进行职业判断并做出账务处理的过程。
(2)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 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 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 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确立了以下7个学习情境, 根据各情境内容, 共设计29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一:科学建账, 包括 (1) 企业基本情况及一般经济业务活动分析; (2) 科学设置会计科目; (3) 合理建立会计账簿体系等3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二:复式记账, 包括 (1) 借贷记账法原理; (2)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 (3) 供产销业务核算; (4)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三:填审凭证, 包括 (1) 搜集整理原始凭证; (2) 填制原始凭证; (3) 填制记账凭证; (4) 审核凭证; (5)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等5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四:登记账簿, 主要包括 (1) 登记现金日记账; (2) 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3) 登记明细账; (4) 登记总账; (5) 结账; (6) 对账; (7)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等7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五:财产清查, 包括 (1) 现金清查; (2) 存货盘存; (3) 银行存款清查; (4) 其他财产物资的盘存方法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六:成本计算, 包括 (1) 原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 (2) 生产成本的归集、分配和计算 (3) 销售业务核算 (4) 财务成果的核算等4个任务单元。
学习情境七:编制报表, 包括 (1) 编制资产负债表; (2) 编制利润表等2个任务单元。
三、按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仿照实际工作过程, 结合相应的任务为学生分发教学任务单, 然后分小组让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在此期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现在以“搜集整理原始凭证”这一任务为例, 各阶段的教学组织为:
(1) 资讯阶段。教师首先进行理论知识准备, 对于原始凭证的意义、要素及审核要点进行讲解。其次进行实训现场的准备, 包括典型案例、在线体验及原始凭证实物的准备。
(2) 决策阶段。学生进行原始凭证搜集、设计、整理、分类并粘贴, 并确定对应的收付转记账凭证。
(3) 计划阶段。依据课程特点学生单人或分组讨论, 制订工作计划: (1) 选择某商业企业一个月的日常经济活动; (2) 原始凭证及原始凭证粘贴纸; (3) 收付转记账凭证若干; (4) 其他工具器具。
(4) 实施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业务发生时间填制收付转记账凭证;将原始凭证附于记账凭证后并整理、存放;月末装订会计凭证;归档保管会计凭证。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答疑;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共性问题统一讲解;教师提供相应案例学生再操作;教师系统总结本次课知识点。
课程构想 篇5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随后被广泛运用到医学、管理学等其他众多学科的教学之中,并逐步发展为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教学被正式应用于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
一、案例教学及其价值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4]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256.
[5]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P96―98.
课程构想 篇6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构想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爆发式递增,旅游电子商务已成为网民的热门应用之一。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行社产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2年全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约2.59万亿元,其中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30亿元,已占到10%的份额。
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将彻底改变现代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给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旅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旅游商务活动必然要求从业人员都具备相当的电子商务知识,因此,培养具备电子商务职业素质的旅游业一线人才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新课题。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发展背景,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紧扣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电子商务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等主题,从旅游企业战略的角度和旅游业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如何影响旅游市场结构、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等系列问题,力图向学生介绍旅游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成果,同时以开放的、启迪性的、系统性的认识方法,指导学生综合思考现象及分析发展趋势,强调对学生分析、管理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旅游行业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建设在几年时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不同视角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直接体现在了教材上。目前市面上《旅游电子商务》的教材内容差别较大,有的教材是从电子商务专业教材改编而来,内容偏重电子商务技术,对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着墨较少;有的教材直接翻译自国外著作,所有案例均来自国外应用,难以适应国情;还有的教材过于强调个别旅游电子商务具体功能的应用,但对电子商务在整个旅游业中带来的影响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应用缺乏系统说明。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加要求课程建设小组要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的教学体系分成以下几个模块:
1.旅游电子商务基础知识
这一模块主要介绍旅游电子商务是什么,具体内容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概述、旅游电子商务的技术与方法、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和概念等内容。
2.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实务
这一模块主要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在当前的具体应用,除了旅行社电子商务、酒店电子商务、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这三大旅游类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实务以外,我们还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网上零售也加入进来,使得学生对当前旅游电子商务的主流应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3.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策略
这一模块主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内容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的网站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旅游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特征、旅游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等内容。
此外,在授课中,还应适时加入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的说明,为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
四、课程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与旅游商务的交叉性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兼具电子商务和旅游商务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有具备一定的实践指导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师队伍来看,师资偏弱的情况还较为严重,要搞好旅游电子商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思想上认清课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市场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在引进和培育之间,我们认为培育的重要性更重要,因为旅游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新兴课程,对口人才稀缺,因此培育显得更切实际。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首先,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旅游企业一线搜集第一手资料,积累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战经验,促进教师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是支持教师到校外课程进修和学习,邀请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交流,以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再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引导教师到实习基地搞调研、搞项目,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2.做好课程的实验实训工作
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设立课程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授课中,必须打破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做好课程的实验实训工作。
第一,尽量设立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在旅游电子商务的活动中,存在多种要素,如系统平台要素、交易角色要素、交易过程要素。系统平台要素是指旅游电子商务的web平台,包括软件和硬件;交易角色要素包括个人、旅行社、饭店、景点、银行、购物点等,不同角色对应不同功能;交易过程要素,是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掌握每个交易活动和过程。按照这样的思路安排实验室建设,使学生的学习能从枯燥的纯书本式教学中脱离出来,掌握符合旅游电子商务规律的工作模式。
第二,对于没有条件建设实验室的,也应该想方设法引进适用的教学软件,开展实操教学。后期的教学内容,比如旅行社电子商务、酒店电子商务等内容,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如果没有真实的软件,仅凭课堂的PPT演示或者网页浏览介绍的方式学习,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旅游电子商务的,更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电子商务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课程建设小组也应该认真总结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一是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安排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将校园课堂教学与企业观摩教学相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同教师、同业界的对话甚至是合作。通过这样的多维教学路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映红.高职《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章牧.旅游电子商务[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吴应用,左文明.旅游电子商务[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代数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构想 篇7
代数系列课程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 主要包括“高等代数”、“近世代数”、“解析几何”以及“代数选讲”。这四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学生深入学习有关计算机等课程的主要基础课。但对代数课程的内容学生通常感到比较抽象, 要深入掌握与理解代数的基本感念和基本理论有很大的难度。那么, 在代数系列课程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 怎样培养学生对代数课程的学习兴趣等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代数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和实践中, 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并提出了关于代数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构想。
二、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内容, 重新编写代数系列课程教学大纲
代数系列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教授得法,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研究客观事物需要研究它的结构, 而研究具有运算的结构的强有力的方法是研究保持运算的映射。还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 发现原来代数系列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代数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 当今是信息时代, 大量信息的传送要求可靠和安全, 这需要纠错编码和密码, 这些都要用到有限域上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的理论, 需要在有限域线性空间中引进“正交”的概念。在新的高等代数教学大纲中我们增加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在传统的高等代数教学中对称空间和酉空间等内容都是略讲内容, 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性, 因此我们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关于近世代数课程, 除了经典的群, 环, 域的理论之外, 我们增加了分裂域, 有限域, 正规扩域, Galois扩域等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在计算机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于计算理论, 编码, 信息安全等领域大有帮助。
三、渗透代数系列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热情
适当的向学生介绍高等代数课程是相关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渗透学好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式空间等知识对学好近世代数的重要性。比如讲线性空间时, 验证全体正实数集合R+, 关于如下定义的加法和数量乘法:a⊕b=ab, koa=ak是否构成线性空间。通过这个例子, 同学们不仅明白了定义在某些线性空间中加法和乘法已经超出了通常的加法和乘法定义, 并且也为学习后续课程《近世代数》中的群、环等概念打下基础。再如, 让学生了解在大三开设的代数选讲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高等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事实、基本方法与解题技巧有较深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使对高等代数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和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高等代数知识学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学科的学习。
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大纲中规定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学立足点应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到智能培养。同时必须指出代数系列课程教学有必要向数学的根基背景作适当的回归, 尽可能地使学生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 我们应较数学专业的学生适当地降低难度, 而把重点放在学会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 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结合计算机课程掌握一些常用的软件, 如Mathematica, Matlab, Maple。用这些软件求解矩阵方程的解, 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等。由此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使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更能容易让学生掌握外, 还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为以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摘要:代数系列课程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中内容高度概括、抽象, 逻辑推理严谨、系统的课程。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代数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 根据我校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本文进一步针对代数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代数,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雪、杨月婷、李庆春:《从高等代数课程体系的建设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研究》, 2008, 11 (1) :71-72。
[2]万金凤、冯琴荣:《高等代数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研究》, 2007, 10 (2) :49-51。
中职学校庆典礼仪课程建设的构想 篇8
一、庆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现代庆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 1990-2000年的十年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 而近十年来则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庆典产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并且仍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从第十一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第二届国际婚俗文化节上获悉, 2011年仅庆典礼仪中的婚庆礼仪产业的相关消费就高达4 000亿元人民币,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随着服务型消费市场的全面启动, 庆典礼仪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大。
随着江苏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增长, 江苏省庆典礼仪市场稳中有升, 大型商家每年通过招标等形式与礼仪公司签订全年的合作协议, 婚庆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 江苏省2005年礼仪庆典的花费是一亿元左右, 行业利润是30%。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板块, 也是庆典礼仪最快的增长板, 其产值占江苏省庆典总产值的62%。庆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培训庆典礼仪人才的必要性
(一) 苏州地区庆典产业服务人员的现状及需求
苏州市庆典礼仪服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呢?从来源构成来看, 经过较为系统训练的专业模特占16%左右, 具有一定素养的业余模特占22%左右, 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大中专兼职学生占14%左右, 接受过简单的岗位培训的年轻女性占48%左右。从学历来看,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7%, 具有中专学历的占18%, 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占45%。从专兼职角度看, 专职人员占35%, 兼职人员占65%。从稳定性来看, 规模较大的礼仪公司一线人员年流动率为70%, 规模较小的礼仪公司礼仪小姐年流动率为30%, 总体稳定率为35%。
通常, 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礼仪小姐文化素质较高, 气质优雅, 在庆典礼仪服务过程中表现专业。相比之下, 未接受过较为系统培训的礼仪小姐, 虽然自身条件较好, 容貌端正, 身体苗条, 但从事礼仪服务的规范性不够, 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别是遇突发紧急事情时缺乏应变能力。然而, 优秀的礼仪小姐, 不仅要具备较好的姿容和专业规范的服务技能, 还要具备一定的公关素质。这些都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才能养成。
(二) 苏南高校、中职学校及培训机构庆典礼仪人才培养培训现状
通过抽样调查, 我们了解了苏南高校、中职学校及培训机构礼仪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见表1) 。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的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交礼仪课程, 只有两所学校或培训机构开设了有针对性的庆典礼仪培训。培训机构中, 从事专业庆典礼仪培训的基本没有。从其课程设置来看, 以教为主, 以练为辅, 主要采用四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主题讲座等方法手段, 教学效果一般。因此, 有必要在职业院校开设庆典礼仪选修课或兴趣社团, 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庆典礼仪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礼仪服务课程的可能性
(一) 学生有需求
本次调研活动采用的调查问卷的对象为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的32个班级的165名学生, 苏州市吴中中等专业学校29个班级的143名学生, 以及苏州评弹学校25个班级的180名学生。根据收集上来的有效问卷, 86.5%的学生认为有需要进行礼仪学习, 希望在学校的庆典礼仪学习可以给他们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和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些认为有必要开设庆典礼仪的学生中, 66.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礼仪课程。
(二) 教学有资源
庆典礼仪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有《形体训练》、《普通话》等, 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可以向有关培训机构或公司寻求帮助以获得课程建设的素材和帮助, 同时, 也可以使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精彩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采用情景模拟、实际训练、小品表演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来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举止得体的意识。
(三) 训练有场地
庆典礼仪的学习并不像某些专业知识的学习, 需要特别的设备和条件, 因此庆典礼仪课程适用于任何有需要开设庆典培训的学校。庆典礼仪课程是文科类性质的课程, 以课堂活动为中心,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讲解和礼仪示范。庆典礼仪课程需要的外在条件是一间教室和一个实训室。教室用来讲授专门的庆典礼仪知识, 实训室用来训练学生学到的知识, 模仿并学会肢体上的礼仪要求。
(四) 教学有师资
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师资转型, 体育、艺术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学转型。同时, 也可以聘请社会培训机构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另外, 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从礼仪公司聘请培训人员。
四、中等职业学校庆典礼仪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 课程培养目标
庆典礼仪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道德修养的和谐公民、高尚情操的学生、有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作为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庆典礼仪课程教学,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庆典行业的礼仪规范与操作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庆典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该课程主要以庆典礼仪活动、庆典礼仪规范、庆典礼仪规律为研究对象,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掌握庆典礼仪原则, 形成良好的庆典礼仪素质。
(二) 课程性质
庆典礼仪课程可以作为一般专业的选修课, 作为旅游专业、文秘专业等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 学校可以指导学生组建创业社团。
(三) 课程结构
庆典礼仪课程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庆典礼仪的特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教学模块来满足学生对庆典礼仪规范的多样化需求。庆典礼仪的培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2) 。
(四) 实训室建设要求
庆典礼仪行业十分重视从业人员的礼仪素养, 对其行为举止、仪容仪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庆典礼仪专业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实训室面积应该大于50平方米, 并设有电视、播放器、音响、软垫、把杆、仪态镜等教学设施, 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庆典礼仪课程的建设为培养高质量的庆典礼仪服务人才奠定了基础, 为庆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 庆典礼仪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必将有效促进庆典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摘要:庆典礼仪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近年来, 我国庆典礼仪产业发展迅猛, 需要相当多的高素质一线礼仪服务人员。就苏州地区而言, 庆典产业的服务人员还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从区域产业的发展及院校课程建设入手, 开展行之有效的庆典礼仪教育, 构建中职学校庆典礼仪课程体系, 为庆典礼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篇9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施工专业, 是培养建筑施工现场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相关产业一线岗位所需求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势必带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正是这支队伍中十分紧缺的重要的基础技术力量。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 怎样做到学为所用,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这样的学习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教育教学的环节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展开, 课程结构以市场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开设, 教学内容满足一线工作环境的要求, 构建衔接、融合、沟通的课程新体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施工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根据市场的需求, 应以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工艺技能, 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的人才为主, 并应以此为特定目标, 开展对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育规律、方法、课程设置的研讨,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施教原则、师资结构、教材体系。建筑施工专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理、工教育, 它应使受教育者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技能目标;二是专业理论、审美能力;三是文化知识、综合能力;四是品质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其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合格的建筑施工专业人才, 既是物质生产者, 又是艺术创造者, 创意和制作不能截然分开, 并依赖于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 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动脑与动手交替的动作, 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从设计的观点看, 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育来说, 更应深入地研究市场的需求, 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一线技术人才, 必须完全彻底地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随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因此我们不能因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 必须把教育的重点突出在职业性与多向适应性, 必须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逐步走出以学科为体系的面面俱到的旧套路, 要侧重应用, 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一) 适应市场, 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育的首要原则, 对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地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 社会对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 学校应以市场之急需, 即时调整课程结构, 市场需要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比如说,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培训就愈来愈明显与紧迫, “手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那么在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就可以减少手绘的课时, 加大力量重点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 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 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正是市场所迫切需求的。
(二) 为了突出学以致用, 必须坚持“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
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太好, 对系统的理论学习难以静下心来, 因此把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也就是适应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因此针对性要强, 内容要精选, 重点要突出, 不能庞杂无章。而我国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个别地方中职学校所用教材甚至是高职学校的专业教材, 内容庞杂且理论性很强, 中职学生很难掌握, 且所学到的施工工艺及认识的一些材料在建筑市场上已经过时, 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同样建筑施工专业的分类是多样的, 中职阶段的学习重点应该是主体施工、水电安装、装饰装修等。总之, 凡是非重点的课程, 都作弱化, 减法处理。
(三) 因人施教, 兴趣教学。
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 但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好奇, 具有爱动手的特点。在施教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兴趣教学, 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学相长, 互教互学, 摒弃灌输注入方式, 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 把工厂搬进教室, 把学生领进工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 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
(四) 贯彻项目教学的教学原则。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建设作保证, 其中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目前建筑施工专业的师资结构来看, 教师市场化的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是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应按照“热爱职教事业, 一专多能”的标准, 适时对专业教师采取增加投入, 支持业务进修, 鼓励科研, 增加任务, 多压担子, 促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应广泛地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单位联系, 建立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的柔性机制, 广招人才, 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二是实训场地的建设,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 尽早筹建建筑施工专业的专用电脑机房, 材料工艺的展示厅, 操作训练室, 购置供实训使用的材料、工具等。三是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校要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 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 建立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 让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 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
三、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构想
(一) 技能目标。
一是具备熟练的识图能力。通过对基础能力阶段的三视图、轴测图、施工平面图、断面图等的课程训练, 学生掌握识读施工图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二是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知识。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主, 了解3Dmax、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三是具备一线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现场施测、勘验和技术指导能力。掌握常见的工艺制作技术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 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处理方法, 施工材料的种类、规格、性质、价格;熟练掌握施测仪器操作流程、检验和校正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二) 专业理论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施测的方法、施测原理、施工现场控制的方法、建筑的构成、建筑构件的构造原理等, 使学生具有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审视的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
(三) 文化知识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 促进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语文课重点放在对优秀应用文作品的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培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表达方法的把握, 启发学生简洁合理地组织语言,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简洁、清晰、条理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 以及“说明、合同、协议、收条”等文体的写作规范。地理、历史课要结合专业课的需求, 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对色彩避讳、气候特征对环境设计的要求,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家具造型、服饰特点, 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元素;英语课也可以从专业的需求方面开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 如电脑英文菜单中的释义, 广告中外来语的含义, 英文书写、排列、字体的规范等。
(四) 品质目标。
课程构想 篇10
《职业人文基础》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肩负着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艰巨任务。经过多年的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基础》经历了不断的改革, 既注意到基本的职业人文素质修养的学习, 又强调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训练, 既有人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 课程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模块化的改革和设计, 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演讲、辩论等等这些模块让教学内容更具可操作性, 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注重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
然而, 当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丰富的同时, 关于《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却依然保留传统的方式。我们不禁要思考, 时代在进步, 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越来越凸显他们身上特有的品性和特质, 传统的考核方式, 能否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能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讨论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目标上, 以课程的结果性评价为核心, 重知识、轻能力, 重相对评价、轻绝对评价;二是在方法上, 以单一量化排序为手段, 重排序的结果、分数等, 重现阶段评价, 忽视在纵向上考虑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变化, 更无法为下一阶段甚至学生长远的人生规划提供借鉴和指导;三是在内容上, 绝大多数还是以本课程、教材和课内知识为主, 忽视了人文课堂外巨大的空间和舞台, 没有考虑到人文学科的特殊性。这种评价体系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显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更不能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 无法对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激励作用。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认为模块化的评价更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更有利于科学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
一、模块化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科学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评价体系, 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高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更好地为推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服务, 不断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 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给予大学生发展明确的导向指引。
《职业人文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 设计评价内容时, 必须考虑是否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是否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学校特有的办学思想。
(二) 评价要灵活多样、易于操作。
由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内涵相当丰富, 所以,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 必须把庞大复杂的评价体系进行分类即划分为几个模块, 然后对模块进行细化分解。同时, 评价手段应该灵活多样、简便易行, 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等等,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90后”大学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 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相对独立、自我意识较强, 但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 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性化指的就是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评价能更好地凸显和鼓励其某一方面的特长、优势和个性, 避免评价结果千人一面。
(四) 评价要具有代表性、全面性。
要全面性地评价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评价指标就应尽可能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整体目标和涉及的重要内容, 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如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如怎么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形成稳定的情感、理性和意志。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 在突出重要指标的同时, 必须考虑评价内容的代表性、全面性。
二、《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模块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
根据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 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模块化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模块进行考察与评价。
(一) 爱的肯定———思想素养模块。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教育, 要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得到锤炼和提高, 必须让学生在无比开阔的人文教育课堂中学会爱与感恩。在学生将要面临的工作与生活中, 对于生命主题、命运主题、人性主题、苦难主题、母爱主题、英雄主题、爱情主题等的正确理解, 将会构成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内容, 为其树立健康积极的观念、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 能力的锤炼———能力素养模块。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们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本领, 也是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情趣的培养———人文知识模块。
人文素养指大学生专业素质之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智慧、艺术的审美、生活的味道都是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是人的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 健康的自我———身心素养模块。
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 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 必须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从这点而言, 要成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人,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 这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人文课作为一门做人教育的课程, 它的实践应该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模块化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价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缺陷, 评价结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并且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浩, 陶虎, 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2] .龙建成, 杨军诚, 陈峰.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高教研究, 2000
课程构想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5-02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众多基础课之一。由于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师生素质的差异以及教材选定的滞后等的影响,目前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改进原有单一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构想进行探讨。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构想包括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想。
一、教学模式
1.课堂结构的规划和教学过程的讲练结合模式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像其它学科一样只局限在黑板或电子课件上讲解, 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掌握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课堂结构规划,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结构和知识点讲解、教师演示和学生课堂操练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时间,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练习的方法,逐一将每个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和学习,这样,每堂课都在不断进行着若干个不同知识点的讲授、演示、练习的循环,等到一堂课结束后,也就同时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将繁杂冗长的操作分解为一个一个简单易行的操作步骤,比起以前的讲一堆理论或操作之后再进行演示和练习,能让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
2.挖掘学生特点和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模式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新方法新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机水平和知识层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应该不同。对于计算机接触得少、基础薄弱、没有自信的学生,就应该注重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辅助他们解决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技术障碍,让他们敢于操作,敢于尝试,并在操作尝试成功时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激发学习计算机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先讲授简单的、有趣的内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加深教学内容。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教学中应侧重将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少一些,多倾向于布置一些实践操作训练任务,并要提出达标要求,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验收,这样,即便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有充实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他们将技能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适当增加一些广度和深度,尝试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3.培养教师洞察力和精准定位学生相结合模式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定位,划分层次,是实施分层式教学的基础。对此,要培养和提高教师分层能力,有两个方向可以借鉴:一是教师自身的努力。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讲授,一下课就走人,不愿多花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致使师生交流欠缺,导致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这种状态,多花时间到学生中去交谈,了解,掌握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做到有取有舍,始终让教学方法处于学生所接受的状态,让教学内容处于学生所需要的范围之中。二是学校组织的培养。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天生洞察力强和不强之分,对于有些洞察力较强的教师而言,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稍加留意,就可将学生层次和需求定位较准。而有些专业技能强但洞察力较弱的教师,光依靠自身努力来提高洞察力,是比较吃力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这类教师进行刻意培养,比如,定期举办一些针对提高教师洞察力的知识讲座,其中具体到一个个教学实例,通过实例来让这类教师领悟和提高自身洞察力。“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师既可以教,同时也需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完成好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
1.核心知识提炼法
主要是采取从教学内容中提取出相对重要的核心内容,详细讲解,其余的内容一带而过,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形式,改变了过去在教学中事无巨细、全部讲解、主次不明、详略不当的授课形式。这样即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目标任务带动法
所谓目标任务带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目标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元旦节来临前,要求学生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张元旦节贺卡相互发送。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张制作好的贺卡模板,接着在制作贺卡的知识准备中详细讲解如何时利用网络下载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简单的图形编辑的操作,最后与学生一同回顾PowerPoint软件中相关功能,规定学生完成制作的时间,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点评。实践证明,在实际的教学展示中,学生的表现往往超常发挥,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他们制作的贺卡精美而有特色,有些同学的图形配色非常美观,有些学生将其制作成了直接放映的pps格式,有些学生自己利用Flash制作了简单的动画,大家都很骄傲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收获到比从书本中更多的知识。
3.游戏穿插教学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是长时间、重复性的训练,往往学生会因为重复操作而失去兴趣。如学习办公自动化相关软件之前,先要学习键盘输入法,要进行指法训练,打字训练,而单调的键盘或打字训练往往会让学生失去练习兴趣,所以在练习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可以给学生使用一些打字游戏软件,学生在动画、音乐、色彩、游戏的刺激之下,兴趣大大提高,且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打字速度。
4.学生多样评价法
采取多样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对学生行为进行相互评价时,逐步改变以往的仅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是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开、互评。以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学校logo的设计评价为例,在作品交流中教师并不给予好坏的定论,而是由同学进行评价,找出作品的优缺点。有部分同学因为对logo理解有偏差,制做出的作品不符,根本就不是logo,这时候,教师需要做善意的鼓励。比如有一个同学做的作品是一张很漂亮的宣传画,学生们在评价时都异口同声:不能做班级标志。为避免该同学难为情,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问:这个作品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议论后得出结论:可以用来做学校演讲比赛的宣传海报。教师又接着让学生们找这个海报的优点,通过这样因势利导,利于学生多样评价法,会帮助更多的同学增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信,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计算机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变革。如何适度增加新的前沿信息知识,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7月
[2]成兰、张豪文、曹宇旗.《对示例演练教学法的实践和探讨》,中州大学学报,2004,21(4):86~88
对外汉语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构想 篇12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以至世界蓬勃发展,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相对于对外汉语理论教学的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实训教学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一方面, 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理论课程, 另一方面, 实训类课程确实不好上, 不进行科学的设计, 实训课教学就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这一目的, 如何实现实训课教学效果最优化是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1.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1950年, 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开创时期”与70年代至今的“确立时期”两大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1)
1.1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与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它是专门的、应用的、综合的学科。1978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会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王怀 (1984) 提出:“如果教外语是一门学科, 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 自然也是一门学科”陆俭明 (2000) 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可以看出,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1.2 对外汉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教学活动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 对外汉语教学既要包括对外汉语理论知识的讲授, 又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对外汉语理论教学主要在于向学生介绍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语言习得理论等, 而对外汉语实训教学的目的则在于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为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打好基础。对外汉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的, 脱离了理论, 教学实践是无源之水, 同样, 没有实践, 教学理论也没有用武之地。
2. 对外汉语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实训课是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训课程, 我们能够了解学生理论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2.1 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实训课的设立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成长成为一个正式的合格汉语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忽然走出国门或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这样的过程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和不适应感, 所以实训课程的安排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缓冲作用, 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成为汉语教师提供一个预演练机会。通过实训课程, 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全面锻炼和综合提高的机会, 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 运用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知识, 进行教育和教学, 从而全面地检验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本领。
2.2 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必须开设实训课程,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质, 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汉语教师, 而高素质的汉语教师仅仅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更需要在实训中练习, 研究合适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 所以, 只有突出实训课程,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没有高质量的实训课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教师。
3. 对外汉语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 对外汉语实训课程教学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实训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实训课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提高。
3.1 高校重视不足
对外汉语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部分高校中, 并未开设实训课程。笔者对西安培华学院、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对外汉语专业 (本科) 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这些高校中, 只有西安培华学院开设实训课程, 其他高校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
可以看出, 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处于空白状态, 学生所学课程均为理论知识, 这些高校注重把学生培养为理论研究型的人才, 对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是不足的。
3.2 学生重视不足
笔者对开设对外汉语实训课程的西安高校培华学院2010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 询问学生在实训课授课过程中, 选择哪一项目为重中之重, 以显示他们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 其中参加实训课的学生占42%, 复习考研占4%, 复习参加社会考试占13%, 参加招聘或工作占41%。同时, 对参加实训课的同学进行二次调查, 以显示他们的听课情况, 听课非常认真的学生占66%, 认真13%, 一般14%, 偶尔听课5%, 不听课2%。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实训课授课过程中, 如有招聘, 几乎一半的同学会放弃实训课, 个别学生以参加社会考试、参加招聘会等为由, 不参与实训课程。而在实训课授课过程中, 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没有认真听课, 学生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对外汉语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不当
笔者对西安培华学院的实训课程进行了跟踪听课, 并且阅读了各实训课程老师的实训课程总结, 对对外汉语实训课程授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发现在实训课的授课过程中, 仍有个别老师采用讲授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视技能训练, 导致实训课有名无实。在实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只有个别同学能够得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 大多数同学仍然在教室里听老师和个别同学讲解授课经验和方法, 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与客观的教学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4. 对外汉语实训课程的发展方向
要使对外汉语专业实训课程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必须要提高对实训课程的重视, 在开设实训课程后, 要注意认识到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不同之处,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4.1 重视实训课程
对外汉语实训课程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不开设实训课程, 个别高校开设了实训课程, 但是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实训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奠定基础, 就未开设实训课程的对外汉语专业而言, 应提高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 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实训课程。就学生而言, 要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联, 要明确实训课程的学习对自身成为合格汉语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4.2 注意教学方法
要提高对外汉语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具备一套好的实训课教学方法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实训指导老师应该做到根据实训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如讲授法、示范表演法、学生操练等等。
笔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授课实训教学中采用实施“项目考核”的考核模式, 每一次实训课都通过设计一些项目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授课能力。考核项目有备课能力、授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四项, 其中备课能力的考核教案书写、教学过程设计两项内容, 占30分;授课能力考核模拟授课、板书书写、课堂掌控能力, 占50分;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各占10分, 要求学生完成报告和课后总结。
通过这一考核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能够检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实训课程至关重要, 笔者阐述了专业发展现状、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探讨了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论文多有不足之处, 希望有志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仁们不吝赐教, 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
[4]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