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构想

2024-12-02

开发构想(精选11篇)

开发构想 篇1

1 拓展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要力争做到项目区“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把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二是把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把农业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文化、培育农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 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在“脱贫”过程中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薄弱,本身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也远远不够,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等不同投资、融资方式,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项目区优质稻、草山、竹木、药材、等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构筑平台,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城步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中心,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奶业、菜业、竹木业、药业等主导产业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值化加工,标识化销售,网络化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要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行,着重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等,推动项目区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化。

5 加强改造,规范农业综合开发管理

在农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五个环节:一是加强规划管理。认真编制“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二是规范项目管理。要以《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规定,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加以规范,科学规范设计,严密组织实施。三是严格施工管理,所有项目都要进行招投标,要对队伍的资质、资信进行严格审核,防止“条子工程、关系工程”。并建成一个项目由监理、建设单位、财政和基层群众代表四位一体的验收机机制。四是优化资金管理。要依据《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规定,加强对资金筹集使用、回收、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五是强化行政管理。要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工作落实,加快农业综合开发。

6 扶持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大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促进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强县”;二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植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发展;三是运用有偿无偿结合、财政资金贴息、投资参股经营等方式,对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以此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项目增收潜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7 扶持协会,提高合作组织化程度

探索和完善农业项目区农民协会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围绕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协会组织,加强制度创新。一是赋税上的优惠。对协会组织的经营所得,免征或减征部分所得税,对会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进更多的农户参加该组织。二是信贷支持,帮助协会融通资金,金融机构对协会融资利率要适中,不能太高,才能对协会进行有力帮助。三是建立信贷合作体系,专门提供贷款。在发展协会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优化外部环境,强化优质服务,扶持协会发展。同时,还在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市场预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农民发展种养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8 推广科技,促进农业技术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以创新和科技推广为突破口,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水平与效益。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三是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建设,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龙头业,扶持项目区现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断增强推广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与项目区龙头企业“资源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途径。

9 着眼生态,加快生态综合治理力度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一是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围绕中低产田改造,重点搞好丘陵山区项目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退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防护和绿化植被恢复;二是加大生态示范建设、长防林建设、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实现以绿化带给农民安居和健康,以生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抓好部门生态项目建设,与水电局、林业局、国土局配合协作,搞好项目区防护林、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农村稳、大局稳;农村和谐、全社会才能和谐。近几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较好的实践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项目区低改综合开发为重点,注重建设新农村、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项目区建设,干群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信心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党群关系明显改善,项目区村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良好发展势头的惯性支配下,通过实施以上项目建设,将为发展城步的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基坚石的基础。

开发构想 篇2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九十年代初济宁就提出“开发鲁国文化、振兴运河文化旅游”,但,几年下来愣是没热起来。这期间我们自己还不断感叹“东热西凉”。其实“东热”未必如实,“西凉”倒是真的,“西”就是指济宁。

济宁有一定的经济潜力,又是几百年的运河之都。一提这,心里都美滋滋的,但它在旅游思维定势上被圣人遮蔽了,济宁自己设置了一把“灯下黑”,所以至今观照“运河文化”,仍然有些寂寥、无奈和艰难。

济宁到底缺什么?

我们的确十分热诚于旅游收益,但却又迟迟没有下决心投“本钱”。

随着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的运行,运河文化裹挟着旅游经济的巨大潜能,在沿河各地显得生机盎然,紧锣密鼓了。研究运河文化的航船济宁早在1991年第一个扬帆,尴尬的是济宁的后续动作比兄弟市出奇地慢,我们的北邻聊城,人称“聊城猴,慢牵牛”,运河早已干涸颓废,但在1997年5月“山东省第一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后,就迅速启动了运河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旅游程序,世纪末就张罗出一个赫赫“江北水城”来。济宁一百里湖水二百里河,而且“南京到北京,没有济宁精”,做水文章那是天、地、人三利齐备,但“运河文化旅游”一直滞留在会议上切磋,在纸面上传递。1998年8月《济宁市旅游业发展九五后三年计划和二零零一年规划》中还没有“运河文化”的影子,直到1999年的《济宁市旅游业规划》才出现“运河文化旅游区” 的字样——济宁缺乏自信。前几年一位政协委员道破了玄机,“你吆喝地怪紧,人家来了看什么?”是啊!我们四十年代拆了太白楼、五十年代扒了孔庙、六十年代平了西大寺、七八十年代“财神阁”“枣店阁”“小南门”“顺河门”“吕公堂”、“清华洞”“育华舞台”就统统不见了、九十年代就轮到竹竿巷、大闸口头上——济宁的老本差不多快拆光了,于是,济宁比任何时候都缺乏张罗旅游的本钱。比如,我们在硬件上已没有原生态魅力且具相当规模的景区了;运河水系、水质、水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古运河的标本性河道、村落、建筑还没有修复;世界著名的运河分水工程还没有一个直观的现场。软件部分,还没有真正挖掘、抢救、整理、确立运河特色的民俗文化,创作出一批运河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来;运河乡土菜特别是水产餚饈系列还没有在餐饮台面上占据一席阵地。总之,这些原有的家珍大都散落或丢失了,丢的“西瓜”太多,拾的“芝麻”太少,所以“运河文化”的滩头显得分外地空旷寂寥。

把这些散片综合起来,可以看出济宁在城市名片上缺少几个软件:一,偏重经济提升的短平快,忽视文化底蕴的开掘与保护,缺乏文化兴市的科学观念。二,不加分析地抱住现成的孔子文化,不求丰富,不思发展,缺乏开拓的创新的精神。三,犹豫不决,反复折腾,规划多实施少,缺乏只争朝夕的紧迫压力。如今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有开拓精神,让人看到希望。

五路提升,让“运河之都”靓起来

所幸济宁还有一段老运河。

半个世纪以来老运河经历了发黑、发泡、填埋、盖压、堵塞、砌墙等遭遇,模样大不如从前了,这个“本钱”也在贬值。要提高含金量就必须改善河的形象,所谓“正其形而利其用”,这可从五个方面做起:亮、美、净、通、湖,叫做“五路提升”。

亮: 高层建筑远离运河,特别是南岸,古称“河阴”,阴者,背光之谓。既阴,再建楼舍更易成为河道的遮光版、挡风墙,则更阴,此为一。河岸陡立成沟崖,阴暗且挡人,使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岸上人不能亲水,水上人也无法上岸,崖底死角又演绎成露天厕所,这样的“河”冬天阴森森,夏天臊烘烘,就不那么可爱了。已经成陡墙的河岸要力争在可行的部分(一岸或两岸)重新做成无影岸,敞开河面,扩大河床视野,不留死角,使亲水成为可能。做石网植被,既能保护水土流失,又便于绿化。敞亮是环境指标,舒畅是心理指标,二者因果相系,才能构成良好的旅游效应。

美:视觉美包括色彩美和构成美,这是旅游景观的前位指数。为此,平面要保持河道自然弯曲,莫要人为抻直;立面要讲究天际线虚实有致、参差错落;河岸绿化则既要讲构成又要讲色彩,规划设计,科学选种,注意高低随势与四季色彩,使树、花、草三者相得益彰;要体会游船是低视角,近岸建筑、跨河桥梁、河面船体三者是河景“三剑客”,形象马虎不得。要控制两岸建筑样式,以中式民居为主,以园林为点缀,忌宫殿化;桥样式在大关系上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既不重复,也不“跑调”,个性与共性兼顾。细节上注重桥上栏板桥下彩灯,都需精心设计,栏板浮雕要有可读性、系列化,使之成为无声的评书形象的教材;运河游船样式要注重原创性、宽容性、个性化设计,把北方木船与南方乌蓬有机糅合起来,使济宁游船成为全程运河上的独特靓点。

净:是指水清、岸净、花木鲜,这相当大的比重是属于管理范畴,大概济宁人心中都有共同的期盼,不必多说了,从略。

通:水贵在“流”,故有“死”“活”之分,朱熹老夫子诗句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活水源头来。”可见活水为上,一则可促进物流人流,二则可加速污垢自净。老运河原是一个完整的流水系统,各支流及老运河都应互通;南端敞开,北湖通;西端敞开,梁济运河通,此谓“三通”。既能实现从北湖进入老运河的小循环,也能实现从济宁进入四湖的大循环,如此境界才明白“江北小苏州”的称号不虚。

湖——专指北湖。北湖游览类似城市广场的功能——休闲与释放。河道是游线而北湖是游面,要充分发挥它紧贴中心城市而水面又相对广阔的优势,开展高速刺激体验、家庭自驾船游、岛上登高览胜及儿童嬉水专场,这四项是老运河不易开展的活动。北湖已有相当的基础设施,只待提高园林标准、控制饮食特色和改善岛上景观了。

如此一来,济宁城区有寺、塔、楼、台为点,诸河道为线,北湖为面,一日游也满充实了。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复活运河文化典型,聚拢资源规模

运河文化有丰富的民俗,更有高端的科技,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还略有记忆,中年以下早已陌生了,要读懂运河需要一种最通俗的方式,就是身临其境,让游客去直观、去体验。电影《创业》里有一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运河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就是复活运河典型,强化运河文化烙印,以唤起大众的情景互动,激活运河文化最通俗最鲜活的本质。市区、南阳、南旺在旅游课题上张显出了互补性的特殊的价值:市区有“都”的显赫;南阳有“市”的民风;南旺有“工”的机巧,三地一河相连南北呼应,形成了以市区为重心三点链接的地理布局,这是摘取了运河文化基本元素的特别焊接,成为交通便捷、景观丰富、休闲度假条件完备的最佳组合。市区南选南阳岛,北选南旺镇,不仅因它们是运河文化的典型实证,而且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审视,其间隔距离更符合磁力圈原则:三者具备三十分至一小时的最佳车程、船程——过远则减弱游兴,过近则抑制公交发展。南北两“星”牵手中心城市,构成了“三星链”的经典式旅游单元,这就比一个济宁城单打独挑有力多了,规模出效益,一旦成型,最短也是三日游。

“三星链”之南阳

以往货船朝发济宁,夕至南阳,于是小镇群舟集聚、落锚降帆、起伙上岸,演绎了终年不衰的山东版“清明上河图”,晨炊夜市的兴隆不亚于竹竿巷,南阳就得了一个挺牛的外号叫“二济宁州”。近百年来虽日渐衰败,但老运河依然从岛中心穿过,河波依旧,街巷框架未改,风韵尚存,修复后可望接近原生态。修复南阳要害不在“拆”而在“保”:一要保原街巷的布局、走向,不可随意扩街、撤巷、抻直;二要保商业街原有的味道,不可官商化、商城化、伪民俗化;三要保石板街面的古拙特征,不可沥青化、水泥化;四要保建筑样式黛瓦青砖的古民居式样,不可宫庙化、楼盘化、公园化、南方化;五保河岸湖岸自然风貌,不要做几何化切割和硬化改造;六要保文物遗址不被占压,哪怕只剩一块条石,也要立碑保护。修复南阳也有所忌:建筑忌红砖大瓦;民俗忌猎杀野生禽鸟;环境忌污水垃圾。这六保三忌显得罗嗦,但针对近年来开发的惯性劣习,不得不唠叨。开发建设要处理好新建与旧居的关系,比如改善岛上基础设施要隐蔽,不要与民居争风;修补民居古貌及运河闸、桥、码头要确保修复如旧;而建旅游功能酒店、度假村、娱乐场所、露天演出场地等,则应躲开南阳街,切不可拆迁民居与民争地,要离开岛五华里左右择处挖泥堆庄台,让新庄台与旧镇遥相望而舟可通,这样一方面可刺激水上交通,给当地居民打开一条财路,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保持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原岛的草根状态,防止古镇建筑再次被污染。这样,明所保、禁所忌、精所建,小心翼翼开发南阳,是为上策。

“三星链”之南旺

南旺镇是千里运河的制高点,这里就是古运河水脊分水口工程原址,从戴村坝引汶河水至此与运河呈丁字形交汇,注入运河,南北分水设闸控流,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注七),这才有漕运七百年繁荣。所以这里是运河工程技术的玄机所在。但遗憾的是历史遗存惨遭破坏,形貌严重模糊了。不独分水口被掩埋,龙王庙建筑群也颓败,庙会也随之消匿,当年货船进出闸口船号震天、庙前琳琅满目人潮如织的南旺就这样“丢失”了。要命的是水“丢失”了!五分钟能毁坏的东西,五年未必能修好,所谓“艰难”就在这里。

南旺苏醒的前提是必须给它一点河水,哪怕是一段象征性的局部也行,不然就难以发挥标本功能。水从何来?南旺老运河从梁济运河开通后就干涸了,所幸这里距梁济运河很近,开挖这段引水河应该可行;第二是小汶河通水,再显当年白英戴村筑坝借水行舟的英明决断,恢复丁字河口分水口景观细节;第三仿建“光明楼”、“龙王庙”古建筑群,广征文物,编纂纲目,庙内筹建“中华运河博物馆”(注九);庙外恢复龙王庙会,力促壮大成鲁西南第一庙会(注十)。这个点还有潜力向北进行接力辐射,汶上、梁山二县另有文化特色,将会为此受益。南旺“两河一庙”规模大,毁坏严重,修复艰难,这其实是偿还的前辈债。没有它,运河文化就会因底气不足而招喊无力,“三星链”缺不得南旺。

恢复湿地 创北国水乡品牌

采煤引出来一个地表塌陷和改造的新问题,偏偏济宁煤藏丰富,我们还要靠它过日子,估计还会有类似情况继续发生。过去说“修理地球”,听似豪迈,真该“修理”的时候,人还真的无能为力,其实,人不能跟天斗,也不能跟地斗。那么塌陷了怎么办?那就打开“退耕还湿”的思路,把成片的塌陷区作为湿地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也算归顺自然。湿地是地球的“肾”,济宁原来就是鲁西的“肾”:南有“南四湖”,北有“北四湖”,宋代一个梁山就是八百里“蓼儿洼”,再往上推这边就是“大野泽”,称淡水“海”都不为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挖通梁济运河后,北四湖消失了三个,东平湖又划归东平县,所以称“四湖”可以不必加定语了。地表塌陷有点“ 沧海桑田”小轮回的意味,据说煤就是水生植物变的,改造塌陷区恢复湿地当属自古水乡泽国的正宗回归,看来“顺其自然”俗话不俗,内含哲理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箴言。那就“顺水推舟”,把远城水域养殖水生动植物加森林围护,惠及民生;近城水域规划水景游览区,刺激县区旅游、休闲度假。有了众水塘陪衬,“运河之都”也不孤独了,济宁这个“北国水乡”也算名副其实。

四 湖

四湖垄断了千里运河几乎全部水下河段,算是运河文化最地道的一段,加上水面积是北方老大,在运河一线,要想怡然泛舟赏水天一色,品鱼菱之鲜,非四湖而不尽兴。其二,四湖形如夸父神腿纵伸几百里,北南依托两个地级市,北端济宁,南端就是徐州。这一“腿”伸的好。自古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皆因徐州是纵横交通要冲,今天更是京沪、陇海重要的旅游汇流节点,再加那里原本又是汉文化之源,因而它就成了鲁南的重要磁芯,磁力圈效应使它天然地扮演了济宁旅游南大门的角色,徐州的位置关键性地弥补了济宁铁路不畅的弊端,使南来西至的游客弃车登船进入运河文化旅游线成为可能。

四湖资源有四优:一是有个与两位历史名人休戚相关的微山岛;二是有叶阔花肥天下第一的十万亩荷花荡;三是有侠肝烈胆的铁道游击队传奇故事;四是有水天辽阔云月倒映的好景色。唯一的缺憾就是微山岛距济宁过远,已出离了济宁市区旅游磁力圈,而且中间一片汪洋,缺乏建立加磁站的立足点,只能采取以速度缩短距离的方法,于是开辟空中航线就势在必行了,直升机小客机都可以上。山东滨州就生产小飞机,价格便宜我们买得起。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流行的“两只蝴蝶”情歌的浪漫,要说飞行热恋,四湖上空才是一个更浪漫的意境——掠湖而飞俯瞰四湖,平水铺镜长闸卧龙,准能体验到哈里波特骑上魔帚的感觉,微山岛/北湖一飞,那就是童话之旅。于是济宁市区/微山县,水、陆、空三路都有望成为鲁西旅游热线。

“三星”、“四湖”连锁是五日游的框架,确是运河文化的黄金之旅。黄河有其长而无其阔,黄海有其阔而无其惬,它是齐鲁大地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独就独在广阔的淡水,在淡水资源缺乏的今天,应该算是很奢侈的了。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与生态文明

运河文化重在开发。一提“开发”总觉得有些发怵,唯利、违规、违纪甚至违法造成的破坏先例太多了,改革开放以前的破坏总是以“革命”的名义,比如“砸烂孔家店”红卫兵

山东济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出手;开放以后的破坏又总是以“市场”的名义,比如“改造棚户区”的招商运作;何时才能有以子孙的名义?历史文物默默无语,子孙尚幼无话语权。主管部门面对既成事实在控盘把舵上竟是如此为难,所以姑息的实例也太多了。原有的不可逆转地丢失了,以至今天不得不做假古董补缺,这该是多么愧疚和无奈。

并非所有破坏都是故意,但言“开发”,各人解读不同。把运河文化的开发简单地理解成“旧城改造”使我们为丢失竹竿巷而愧疚,简单地理解成“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又使运河瘦身。离开科学的动作都是盲动,运河文化的天然乡土情调与“豪华风”、“书卷气”是格格不入的,环境情调的文化品味有极强的选择性和排他性,一切跑调的杂音,不论是拆还是建都是破坏,叫做“毁灭性破坏”或“建设性破坏”,所以,科学的发展观今天听来尤觉润耳,以至说到“开发”还不得不冠上“合理”二字加以限制,以便让科学登上主位。

开发构想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构想;花溪

花溪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贵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之间。北邻贵阳市南明、乌当、小河3区;东接龙里县;南与长顺、惠水两县相邻;西界清镇市、平坝县,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50.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溶洞异石和峡谷景观众多。花溪风景区主要由3大部分景区组成:以花溪河为主线,在20公里长的河滩上沿岸分布有天河潭景区和十里河滩景区等,共包含20多个景观;以明清建筑人文景观为主的青岩古镇景区;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区。

一、花溪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有7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根据统计,花溪区旅游资源单体数共计83处,按照新国际标准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花溪区涵盖了新国标的7个主类,占87.5%、20个亚类,占64.52%、33个基本类型,占其21.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资源排列F建筑与设施第一位,H人文活动占第二位,而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二、花溪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定性评价

1、优势评价。(1)气候优势。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溪区常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4.7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常年适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称,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客源优势。目前贵阳旅游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贵阳城市人口有100多万,属于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对于花溪的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3)政府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花溪区被确定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市片区,发展定位是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花溪区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的目标,把“旅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大区。(4)资源和技术优势。花溪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颇具特色。贵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区内,这不仅利于花溪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为旅游体系的一部分。

2、劣势分析。花溪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基础设施与经营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可进入性差。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参与性娱乐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够。花溪是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其知名度仅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其旅游的宣传途径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其开发不到位,游客即便来过,评价也较低,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点开发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缺乏规划、管理、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其旁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碍了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远远不够。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详见表2。

从表2中综合评价赋分值结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资源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习俗活动较多。全年适合旅游期比较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花溪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如根据花溪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可以开展青岩古镇历史民俗游,镇山布依村的民俗风情游。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农业生态观光园”,可以发展科教观光型乡村旅游。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景点内的交通问题是今后重点解决的对象,但不能以牺牲景点的整体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尽量避免现代化交通道路和设施大量泛滥于景点,而应选择有个性化的、能与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统和设施。景点外围应配置食、住、行、购、娱的基本设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花溪区旅游整体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旅游区

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公交车广告、灯箱广告等方式提升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景区的知名度。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

定期的加强对区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业务知识,把旅游产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们潜在的客源,重视导游培训,让其在游览期间做更多的宣传,讲解花溪区旅游概况。通过与高校合作,积极发挥其旅游管理人员的才能。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开创自己的品牌

花溪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如要将其不知名或尚未开发的景点将其一一开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应该精品重点开发。比如说天河潭景区,基本上涵盖了喀斯特所有景观,开发的形式就有多样化。还有像花溪河,少数民族风情等,虽不是很出名,却是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強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在精益求精的开发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滕建珍,苏维词.贵州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2、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2).

南阳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市场定位,软实力

1 南阳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32°17′—33°18′N、110°58′—113°48′E之间, 总面积2.66万 km2, 总人口1055万。地处秦岭山系向东的余脉, 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9℃, 降水量805.8毫米, 日照2116小时, 无霜期229天。植物种类丰富,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06%, 绿地率达31.2%。

南阳境内的伏牛山是整个伏牛山的重要地段, 自然景观非常集中。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中, 南阳境内即占73.1%, 南阳主要旅游资源也集中于此, 主要自然景观是石人山南麓、宝天曼和老界岭一带。恐龙蛋化石群面积517.94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9km2。大面积的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 其开发保护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已被确定为省级地质博物馆, 正在申报国家级地质博物馆。有“小太平洋”之称的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所关注。其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 水深50余米, 控制流域面积达9.25万平方公里。内有俗称小三峡的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 最宽处达32公里, 适合开展水上体育运动, 另有大中型水库20余座。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

资料来源:根据百度资料搜集整理。

2 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2.1 市场定位缺乏针对性

南阳市所倡导的旅游品牌不能充分反映出旅游资源的优势, 南阳市政府于2004 年确定全力打造“大宝天曼”旅游品牌。所谓“大宝天曼”, 也就是在内乡宝天曼的基础上, 联合西峡、淅川、南阳中心城区等周边的景区, 以“一山 ( 宝天曼) 、一水 (丹江) 、一恐龙 ( 恐龙蛋化石群) ”为重点, 打造绿色生态旅游。两年多的实践证明, 该品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使来南阳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明显增加。但是对于在世界上有独特地位的恐龙蛋化石群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南阳武侯祠、南阳汉画馆、“南阳四圣”等旅游资源都冠以“大宝天曼”去推销, 显然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培育和打造旅游品牌, 并确定其主要的目标市场。以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为例, 完全可以用“世界最大”、“世界奇迹”等词语在国外进行宣传促销, 以吸引国外相关机构和个人来考察研究, 同时还可以作为世界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来进行开发和宣传。

2.2 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 缺乏统一管理

南阳境内伏牛山地段的开发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 各景区从自身角度开发各自的旅游资源, 造成各景区孤立、分散, 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 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 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各景区为了自身利益, 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产品雷同, 导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造成人、财、物极大浪费, 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再加上性质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给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开发旅游资源带来困难。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由环境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区由文化部门管理等。

2.3 开发资金不足, 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经费所限等原因, 南阳市的旅游投入一直很少, 根本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以致景区开发深度和设施的完善受到影响, 一些景点如汉画馆等, 无力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 缺乏趣味性, 难以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广泛需求。

南阳市旅游局成立较晚, 在旅游规划, 行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开发和规划, 造成很多景区布局混乱, 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再加上开发不当、保护不力等原因, 南阳的不少旅游资源都出现了环境恶化现象, 比如一些价值很高的古城墙被拆毁, 一些古城寨上的石块被附近居民拿去盖房等。有许多古建筑如武侯祠、医圣祠、南阳府衙等都被林立的现代化建筑所淹没, 成为一座座“孤岛”。

2.4 旅游宣传力度不大

2008年南阳全年旅游收入只占其GDP总量的3.2%, 与同期全国 (5%) 和河南省 (8.6%) GDP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没有将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宣传资料单一, 宣传效果不佳。

3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3.1 构建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南阳市地处内陆, 风景资源级别较低, 国内市场以周边地区为主, 如省内的郑州、洛阳等, 入境市场份额很小, 还没有形成较稳定的海外市场。南阳市要实现旅游业的飞跃, 必须形成合理的客源市场结构, 建立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从其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 国内市场仍是主体市场, 需要进一步的维持和加强, 入境市场为辅助市场, 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形成国内市场与入境市场的同步发展。因此, 南阳市目标客源市场的总体定位为:大力发展国内市场, 积极拓展入境市场, 不断优化南阳市的客源市场结构, 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1) 国内旅游市场定位。

以省内及河南等周边地区为基础客源市场, 以华中地区为重点开发市场, 以华北、长三角、珠三角为远程拓展市场。以南阳市及周边地区为中心,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逐步向全国拓展。

①近程基础市场——河南省内、豫南等周边地区。

随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近期, 南阳市要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加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包装, 向省内及周边区域推出文化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 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②中程重点市场——江西, 湖北和湖南地区。

“中部崛起”给中部市场的发育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政策的支持将对江西, 湖北和湖南旅游市场的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交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资金的注入、人流的涌入, 将进一步推动南阳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 可向上述市场推出较成熟的观光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产品, 进一步稳固该市场。

③远程拓展市场——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该地区居民具有较高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出游率较高, 是南阳市旅游的重要拓展市场。南阳市要继续加大对该地区的市场促销力度, 保持市场份额。同时, 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向该地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刺激该市场的旅游需求, 使该市场成为南阳市国内客源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2) 入境旅游市场定位。

以日韩、台港澳为主体, 东南亚为重点,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远期考虑欧美市场, 逐步形成台港澳市场、洲内和洲际多元化的海外客源市场格局。

3.2 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

南阳交通四通八达, 焦柳铁路纵贯南北, 与宁 (南京) —西 (西安) 电气化铁路在南阳境内十字交会。境内有4条国道和16条省道通过, 许昌—南阳高速公路已经投入运营。南阳机场可起降波音757以下机型的客机, 已开辟直航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线。波音737客机可直达北京、广州、深圳等地。

为适应南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南阳市十分重视宾馆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 南阳市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 通过实施“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机制, 使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09年3月, 全市已建成6大旅游区100多处景区 (点) , 其中2A级以上景区22家, 国家工业示范点1家, 拥有星级饭店38家, 旅行社83家, 农家宾馆700多家, 注册导游员1000多名, 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具备了较强的旅游承接能力。

3.3 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软实力

旅游景区要在市场竞争中加快发展, 就需要各类旅游人才。目前, 南阳市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汉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队伍, 成果突出。不过,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 这支队伍还显得势单力薄。所以, 南阳市及各 (县、区) 都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问题, 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队伍,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景区还应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 提升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景区的软实力。南阳的各景区可以不定期地举办高水平的讲座, 邀请旅游从业人员及大学教授来指导景区的开发建设。要利用南阳师院等各大中专院校,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同时应制定优惠政策, 采取灵活机制, 利益驱动, 面向社会广泛招聘,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促进南阳的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松岩, 张桂宾.南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政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 (4) :76.

[2]郭荣朝.南阳旅游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3) :51-52.

[3]戴庞海.南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 (25) :74-75.

开发构想 篇5

江华峰 阜阳工业经济学校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阜阳市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发展机会(opportunity)和存在的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指出阜阳市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构想。

关键词:阜阳市、SWOT分析、发展构想

引言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邻齐鲁、西连豫鄂,是千里淮北平原上的一座古城,自古就有“襟带长淮,控扼陈蔡”的美誉。阜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阜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市。正基于此,笔者在阜阳市旅游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以供旅游界同仁参考。

一、阜阳市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阜阳历史文化悠久,生态旅游环境独特。阜阳古称汝阴、颍州、顺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还诞生了鲍叔牙、甘罗、吕蒙、刘福通等历史名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颍州西湖为唐、宋、明、清历代 名胜。南湖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公园,集水产养殖、立体种植和观光旅游为一体。南湖公园和以生态农业闻名的小张庄都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

(2)区位交通优势

阜阳交通优势直接体现在直通京、沪、港经济发达地区的直达列车,具有设立始发周末旅游专列的便利条件,阜阳机场可开通直达各大城市航线。城市辐射区范围大,具有抓住区内旅游者的优势,境内与外界将构成高速公路网,境内公路等级高,四通八达,便于区内各旅游景点整体连动融为有机统一体。

2、劣势分析

(1)缺乏良好的区域旅游形象

区域旅游形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总体认识、评价和印象。

每一个旅游地对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都会形成一个趋于一致形象感知。如谈起北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天安门、长城、故宫等;谈起西安,自然会想到秦始皇陵兵马俑、乾陵、昭陵、大雁塔、小雁塔等;谈起上海,自然会想到高楼林立、东方明珠电视塔;而谈到阜阳,人们会想到什么?最多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交通枢纽,但让人们想到更多的是,前仆后继的官员们连环落马和一系列负面新闻事件。王怀忠、王昭耀、尚军、肖作新„„落马事件;“大头娃娃”、华源“问题药”事件;“白宫”事件;“手足口”病事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阜阳市的区域旅游形象可想而知?!(2)缺乏核心的旅游产品

阜阳市旅游产品以观光型的传统旅游产品为主,如颍州西湖、生态园、八里河、迪沟景区等,在结构上相对雷同。非观光型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文化内涵,没有深度挖掘阜阳的历史文化,“管鲍”、甘罗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欧苏”文化开掘较晚,文峰塔、魁星楼、文昌格、刘琦祠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对外界吸引力不强。

(3)亳州被划,痛失旅游资源

1998年2月,亳州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这样使得阜阳失去了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失去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两子”(老子、庄子)、华佗、嵇康等名人,又失去了花戏楼、太清宫、古隐兵道等遗迹,还失去了药都、酒乡、黄牛金三角之美誉。

3、机遇分析

(1)政府政策支持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不断加大分量,把旅游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出台的《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在发展旅游业上赋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为阜阳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随着阜阳----合肥旅游发展合作协议的签订,两市将互推景区、互送客源,以互为目的地的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为对方旅游行政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本市的促销推介活动提供帮助;双方利用本地新 闻媒体,积极宣传促销对方旅游资源和产品,推介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共同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并相互支持和参与对方旅游节庆活动。相信该协议的签订,必将给阜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2)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

近几年来,阜阳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气、路、桥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居全省前列。金融保险业日渐活跃,机构遍布全市。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3)旅游形象的提升

2009年,省旅游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皖北风”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活动。阜阳市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到该活动中去,经过认真谋划,在当地策划了近20项皖北风活动。

特别是随着阜阳市六大名片的推出(百亿江淮粮仓、煤电能源新城、综合交通枢纽、人力资源大市、商贸物流中心和滨水园林城市)和四体会跳伞比赛在阜阳的举行,大大地提升了阜阳的外部形象。

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积极营销,旅游业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皖北地区旅游产品相似程度较高,都是传统的观光旅游,都是以厚重的历史文 化为背景。如:离阜阳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的淮南市,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文物古迹资源,大力宣传,积极营销,突出一个重点(八公山名胜古迹游),注重两个亮点(焦岗湖旅游区、上窑旅游区),抓住一条主线(淮河风情游),形成了涵盖豆腐文化、民俗风情、古文化、古战场、休闲度假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淮河民俗风情”线路。而原属于阜阳的亳州市,在发展旅游方面也毫不示弱,积极发挥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优势,以中医药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 重点开发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专项旅游产品,在皖北旅游开发上已独树一帜。离阜阳不远的淮北市,则以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主题,以红色旅游为特色吸引着八方游客。尽管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但旅游业以前那种“低风险、高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困难较大。

(2)大型旅游中心城市的替代效应。

旅游城市之间存在着两种效应,正面的辐射效应和负面的替代效应。阜阳市虽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但正好处于周边知名旅游地的阴影区。周围大型旅游城市如合肥、南京、武汉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高,景区景点也相对集中,出于各方面原因,旅游者可能会舍近求远,可能会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这样就会对阜阳市旅游产生替代效应。阜阳市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由于开发滞后,目前客观上存在着对普通游客吸引力的不足及与周边地区相比景点的知名度较低等问题。

二、阜阳市旅游开发的发展构想(1)铸造品牌

阜阳要建设旅游目的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经验教训证明:在这样广大的城市范围内,没有旅游品牌支持决不可能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从而构筑起区别于皖北城市群的旅游形象。通过对阜阳旅游资源分析,我们认为,颍州西湖是阜阳影响力巨大的垄断性的资源,在这个背景后隐藏着众多故事和人物线索,如欧阳修、苏东坡等。

因此,阜阳要建设旅游胜地就必须做好这个品牌,用好这个品牌。就像昆明的滇池工程,杭州的西湖西进,合肥的滨湖新区一样,做好了,用好了,自然就能够提升城市的品味,吸引八方游客。(2)美化环境

首先在建设和规划旅游景点的优美环境之前,应该加强对城市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一个区域能够吸引人们前去旅游,首先要给人们提供优良的空气.在现在崇尚“回归自然”的思潮下,人们都愿意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地方度过一段时光。阜阳虽然不是什么重工业城市,但是每个来阜阳的人都会说阜阳的灰多、水脏.要想发展旅游,首先环保部门应该花大力气改善阜阳街道的环境,城建部门更应该盘活阜阳市内的河道,变“臭水沟”为“聚宝盆”。

(3)挖掘文化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种共识。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和 竞争力的旅游。阜阳旅游资源是以历史名胜为主,因此必须大力挖掘各个人文景点的文化内涵,如能将旅游产品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利用史实把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展现给游客,同时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通过他们的讲解和服务使游客游有所得,阜阳市的旅游业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4)联合营销

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大部分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但各地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淮南是“八公山”文化、亳州是曹氏和老庄文化,淮北是红色旅游文化,所以我们在旅游营销中可以采用联合营销的策略,避免“替代效应”,发挥“互补效应”。参考文献:

牛栋,赵荣.试论西安市旅游形象战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35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开发构想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思想政治 优势 问题 构想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4-01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学校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仍屡见不鲜。显然教育改革正处于最艰难的攻坚阶段。总结以往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惟有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笔者结合自身所任教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和特点,并结合本校与自己在校本课程中的一些尝试经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谈几点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政治课程与教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势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在目标上强调了培养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而政治课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一功能的有效载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作用更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助推器。

其次,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突出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思想政治课本身便蕴涵了较强的德育功能,可以结合课程实际,通过校本课程的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此外,思想政治课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法纪观等领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内容,也正切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

在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是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侧重于适应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特色,侧重于适应本校教育环境和本校师生的特殊性,以培养健康人格、丰富个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在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着重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和评估。这是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兴趣与需要历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之源。思想政治国家课程的教学,尽管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了许多努力和改革实践,但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课程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尚有脱节之处,且内容过于抽象和艰涩。因此,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对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估。

第二,课程资料的选择与编辑。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编制中,由于学科专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课程内容大多是学科经典内容的选编,极易脱离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因此,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选编课程资料是成功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第三,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这是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思想政治课课时本来就很少(一般为每周两到三课时),因而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做作业”的传统方法,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时代性和地域差异性,教师主要当好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中,可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讨论、辩论、述评、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教师在反馈中加以引导。

第四,选择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就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评价。目前课程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国家课程因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而比较适宜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即主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采用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三、彰显政治课优势的校本课程设置构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教师的自主申报,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将学科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有如下的一些课程设置构想:

《社会调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工协作和对社会信息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处理,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学会调查,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时事沙龙》:通过阅读、辩论、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分析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政治素质。

《公民与法律》:通过提出问题、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现代管理》: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模拟创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初步树立科学决策、有效组织、计划控制等现代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开放、竞争意识。

以上是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此外,还可以整合其他相关学科资源,开设相关科学素养类课程,诸如《和谐社会论坛》、《新农村建设》等。

当然,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面对同样的校本课程设计问题,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各不相同的想法和方案,也有一千个成功的经验。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以生为本”,所进行的样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都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开发构想 篇7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的。其具体构想分为两部分, 一是大作文系列, 二是小作文系列及其他。大作文系列安排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 共四册, 每册七次大作文练习。其中, 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大作文, 作巩固复习用;九年级下册留作教师自主安排, 主要是对中考的适应性训练。小作文部分两周四次。其中, 包含一次应用文练习, 一次读书笔记, 其余两次配合大作文做片段练习。以下是“二次开发”理念的具体构想。

一、优化、整合教材资源, 构建写作训练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并不强调知识要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 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给作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设计的弹性。基于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 对三个年级六册书中的写作教材做出如下调整。

1. 或删或留

删去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简单的说明文”。因为根据新课标要求, 只需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做到明白清楚”。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是事理说明, 相对抽象, 没有一篇文章能成为说明简单小制作的范文, 所以决定删去。九年级上册因复习巩固的需要, 删去第三、四、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内的作文训练题。此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均保留了下来。应用文序列全部保留, 其中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如介绍信、契约等作为了解内容, 不要求掌握。修改专题序列较为完整, 全部保留。

2. 或调或补

整合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的“有感而发”和第二单元的“说真话、抒真情”, 将两次训练合二为一, 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的训练内容。原本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小说, 综观全套教材, 没有“事件波澜、情节曲折”的专题, 而小说单元在这方面正是典范, 所以就增设了“写出事件的波澜, 引人入胜”这一专项训练。而原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内容较为丰富, 可分三次训练。

另外, 八年级第四单元原本安排的是“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可初中进行写作训练都快两年了, 这时才谈关于中心的问题为时太晚, 所以把这一内容调整至七年级。原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调整至七年级下册, 这是小学作文的要求, 也是写复杂记叙文的基础, 所以笔者将其放在“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之前, 作为巩固复习。

九年级下册并没有安排写作专题, 而是留给教师做中考适应性训练。因此其他五册书, 可每学期安排7次大作文, 每次两周。这两周内安排4次小作文, 其中含应用文一次, 读书笔记一次。如果没有应用文, 那么读书笔记安排2次。由此三年下来, 共35次大作、140次小作训练, 修改专题贯穿始终, 课标有关作文的能力点全面覆盖, 构建了基于苏教版的初中写作训练网。

二、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 注重实践性

就苏教版写作教材中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一问题, 在“二次开发”写作训练点的, 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 并与课内的知识短文之间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一方面, 结合课文实例、引入本校学生优秀作文库中的实例, 以及近几年来的中考高分、满分作文来讲解, 让学生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 将写作指导贯穿于作文的始终, 从写作前到写作中再到成文后, 使学生明晰操作步骤。教师可以是直接提醒, 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在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阶段, 拟将上述具体构想用导学案的形式一一编写出来。导学式高效课堂是我校的校本特色, 目前除语文的作文外, 其余各科都已全面铺开。虽然在实施中还有诸多困难, 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校鼓励教师分工合作编写每一次大作文训练的导学案, 在使用之前再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 结合本班学生写作情况作个性化的调整。在作文批改后, 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问题, 结合优秀作文、可升格文等形成个性化的讲评学案, 做到有的放矢。写作学案使用过程中, 不断进行反馈并修改完善, 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写作教材经过这样的“二次开发”, 既符合学生的需要, 也更利于教师的操作。

三、坚持两结合, 创设写作情境

所谓两结合是指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结合教材这一方面不再赘述, 这是对苏教版读写结合理念的传承。每一次写作训练前均设“参考例文”栏目, 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语文教科书, 这些课文是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审慎选择的。

结合学生生活方面, 主要是指结合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众多, 三年一个循环, 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感受深切, 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最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之一, 不能忽视。因此, 在35次大作文训练中安排6次以学校德育活动为材料进行作文训练。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 正值学习“长征之歌”这一单元, 长征途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涤荡心胸, 又恰逢初二年级举办“唱红歌迎国庆”的活动, 每个班都在积极准备之中, 每个学生肯定都有自己的感受, 所以命题《当我们唱响红歌的时候》, 学生必然会由眼前之景打开思路, 有话可说。所以, 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节日文化是另一道风景。传统佳节和众多国际节日, 富含浓郁的文化氛围。35次大作文中有5次是联系节日拟题的。如三八妇女节, 我为家中女性长辈做一件事并成文;在父亲节时, 我给父亲写封信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南通是文博之乡, 拥有环濠河博物馆群, 以南通博物苑为首, 有蓝印花布博物馆、沈绣纪念馆、珠算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等, 都对市民免费开放, 不仅可以参观, 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所以教师就结合节日文化、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了《某博物馆导游》的写作训练, 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写作多了一些趣味, 多了一分情感。

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写作训练的有4篇, 如南通的“凡人善举”是全国闻名的。这些人、这些事就在我们身边, 是鲜活的素材, 训练中不仅仅要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更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学校的德育活动、节日文化和地方文化基本上覆盖了学生生活,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创设活动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引入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前后关联, 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在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中, 应注意三个年级各有侧重。七年级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写记叙文和简单说明文, 培养学生观察 (景物、人物、事物) 的能力, 立意、围绕中心选材、想象的能力, 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叙事由一件事的记叙向复杂记叙文逐渐过渡。

八年级在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 侧重于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 包括详略、文章结构、情节曲折等。八年级学生心智相对成熟些, 所以要求在强调真实的基础上富有激情, 选材方面力求选择有价值的材料, 立意力求深刻、学会联想, 与七年级相比要求更高。

九年级作文部分糅和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 也因此受综合学习内容的限制, 编排不太理想, 能力的螺旋上升很牵强, 因此应重做安排。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作文巩固复习情景交融、议论论点突出和有理有据、人物描写立体丰满、场面描写、点面结合、说真话、抒真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 这些能力点相对来说难度稍大, 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提升。而九年级下册不回避中考现实, 留作中考的适应性训练。

另外, 七年级两学期分别安排了两次自由作文, 初步设想是一次自由作文, 一次根据写作的现实情况, 机动安排。如果某一次训练普遍不到位, 教师可再创设情境, 拟题再训练。而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 相对规范些, 所以只保留了一次自由作文。

总体来说, 课标要求的各项训练重点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单篇大作前有2次小作文作铺垫, 35次大作文前后关联, 环环相扣, 修改系列贯穿始终, 鼓励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 积累写作素材与锤炼语言, 注重情境创设, 让写作成为学生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需要, 在反复练习中真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有教材的完善是不够的, 作文评价、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及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且配套改革必须跟上。任重而道远, 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升。

摘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 它连接着课程、学生与教师, 是重要的媒介。然而教材所追求的普适性和真实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初中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 使得写作教材更适应现实情境, 从而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缺。

宁波婚俗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构想 篇8

婚俗文化从始到终都包裹着铺天盖地的红, 大红双喜、窗花、红灯红花轿、红鞭炮红锣鼓、红喜衣……红色在中国一直象征着吉祥喜庆、创造力、生命、光明和快乐, 从古到今, 红色始终是汉民族婚礼中永恒的主色。这是一种约定俗成, 是人民大众内心的一种无形力量的驱使。“红”字是一个形容词, 它本无所实指, “红事”包含了某时某刻的环境色彩, 人的心境, 甚至是各类红物汇聚所形成的共同的一个象征, 红创造了人的心与环境、事件合一的氛围。这就是一个在着共同信念与崇尚的族群所承续的活态文化的范例之一, 是非物质的。

婚俗文化也可以说是由不同的非物质的行为仪式组成的, 内具深刻含义。“红线拴糕鱼面兔”、“搭弓虚射”、“抓富贵”、“守喜灯”等都是非物质的活态的充满艺术趣味的婚礼仪式, 而这些婚礼仪式中的崇尚与禁忌的唯一目的就是祈愿生育繁衍的顺利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婚姻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 婚俗是为生存的艺术, 生存发展又是催生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要素。

二、宁波婚俗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宁波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条件俱全, 这种俱全不仅体现在宁波丰富的婚俗文化资源, 还体现在宁波优美的自然风光、明显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等方面。

(一) 宁波地区婚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宁波是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梁祝”文化的发源地, 有“中国梁祝之乡”的美誉;有着保存完好的规格最高的花轿;有着极具江南婚俗人文历史特点的十里红妆;同时还有着许多独具宁波风韵的婚俗民歌及习俗礼仪。

(二) 自然风光优美。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 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 更是有着丰富资源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宁波有着现代港口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特点, 东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 具有复合型旅游资源优势。在宁波有着极为丰富水景观资源, 在中国是不多的, 相关城市如:大连以滨海、桂林以水秀、绍兴以水乡、杭州以西湖闻名。宁波的水资源不仅仅是某一个湖、河或者海景, 宁波是一个水之都市, 是各种水景观的集大成者:江、河、湖、海、溪、潭、温泉、瀑布在宁波一应俱全。在未来的游客心目中, 宁波有岛屿、有瀑布、有沙滩、有江, 有河、有温泉、有峡谷……宁波将是一个让游客可以领略江南水乡;可以来漂流;可以感受都市澎湃激情;可以品尝美味海鲜;可以感受活力, 传奇, 浪漫的文化都市。

(三) 区位条件优越。

宁波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 依托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东连普陀、西接杭州、南通雁荡、北倚上海, 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 以“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为骨架, 铁、公、空、水四路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宁波地处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前沿, 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 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港, 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陆桥连岛工程、甬舟港口一体化等大项目的推进, 将使宁波成为区域网络枢纽中心。

(四)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宁波的旅游大开发,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 “大桥经济”、“对岸商机”正逐步显现出来, 而最先抢占这一商机的是宁波旅游业。据有关资料获悉, 2007年宁波总体接待游客3, 000万人次, 其中入境游客68万人次。“2008年的宁波旅游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今后宁波的游客数量还会呈爆炸式的增长, 游客数量的激增将会营造出巨大的市场赢利机会。婚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宁波婚俗风情展示, 婚俗文化活动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休闲体验活动, 这也将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动, 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一大亮点。

三、宁波婚俗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

(一) 婚俗文化遗产的静态开发。

通过建立宁波婚俗博物馆和婚俗文化展览馆等形式“原貌复现”宁波旧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其演化, 开发一个宁波婚俗历史寻访游, 销售高水准的导游服务、专家讲解和纪念品。宁波婚俗博物馆、展览馆, 基于陈列式展示的形式较单调, 同时可辅以现代动漫展示技术, 会有一定效果。充实梁祝主题公园的内容, 开发梁祝故事寻迹游等旅游产品, 举办各类婚俗节庆活动。利用现代旅游会展这一平台, 展示宁波旧婚俗嫁妆、用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提高宁波物质型旅游产品附加值。

(二) 婚俗文化遗产的艺术开发。

将宁波婚俗文化通过艺术改编给游客一种视觉冲激。对宁波婚俗文化在艺术文化的开发上可采用以下形式:

1. 实景舞台剧。

实景舞台剧, 以天然的真实景观作为舞台或者背景, 以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主题, 音乐、舞蹈、服装、演出和景观通常融为一体的文艺演出剧目, 效果宏大, 震撼人心。近几年实景舞台剧的发展搭上旅游业这列快行车, 依托旅游目的地平台, 其舞台逐渐由剧场转入旅游景区、景点, 转型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而宁波婚俗文化遗产也同样可采取此种手段来加以展示, 例如可仿照中国实景舞台剧的代表作《印象·西湖》, 利用鄞州高桥梁祝公园创造编排出例《印象梁祝》等。以此来提升旅游景区品位、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播并转型为具体旅游产品的一种有效模式。

2. 舞蹈形式表现。

舞蹈工作者创作一个舞蹈作品首先要寻找一个表现题材, 题材就是可以构成舞蹈作品的原始材料, 宁波婚俗舞蹈的创编就是特定的舞蹈题材, 它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现实题材, 反映当代人的婚俗习惯和婚俗变化, 表现时代精神面貌;传统题材, 以婚俗六礼为主要题材, 结合宁波地区的特色婚俗, 表现历史上宁波人的婚俗习惯;传说民间故事题材, 把宁波地区的婚俗故事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但无论是何种形式, 都应以创作当代人喜欢的舞蹈作品为出发点。同时在舞蹈形象上, 创编宁波婚俗舞蹈可以从宁波民间舞蹈或宁波戏曲、杂艺中捕捉动态动律形成舞蹈形象。在如何突出宁波文化特色方面要用足心思, 创作一个地方特色的舞蹈,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营造出地方的文化氛围, 这一部分属于舞蹈表现形式的范畴, 宁波婚俗舞蹈的文化氛围依存于舞蹈编导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宁波婚俗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历史上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 同时婚俗过程中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 绵延十里, 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 数量之多, 门类之齐全, 制作工艺之精湛, 艺术价值之高, 耗费之昂贵, 并伴有热闹的乐队表演, 如放铳、放炮仗, 大红灯笼开路, 沿途吹吹打打等, 这都可在舞蹈中着重体现。

(三) 婚俗文化遗产的活动开发。

把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融为一体, 随着旅游群体的扩大, 旅游知识的增长, 识别能力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 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 旅游者来到宁波可以看到时尚之都, 可以体验婚俗文化, 参与一把宁波婚俗。例如建立“婚俗文化示范村”;设立系列主题活动, 如“当一回宁波新娘 (新郎) ”, “感受一回十里红妆”等。婚俗风情村可通过集锦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主题附会式四种模式根据资源情况综合运用。

(四) 婚俗文化遗产的商品开发。

商品开发是传统旅游产业衍生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各式各样的婚俗商品, 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传统性、观赏性以及很高的纪念价值。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是游客们出游的重要需求之一, 所以婚俗旅游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 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婚俗商品开发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婚礼食品、工艺美术品、婚俗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具体可以请专业方面的设计专家来做, 方向是地方特色, 爱情特色, 民族特色。例如可将宁波的花轿、十里红妆等, 按比例开发成浓缩型的艺术品。

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如十里红妆酒楼以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为中心, 将江南婚俗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作为各个厅房的名字, 借助空间的关联, 将部分展示空间延伸到酒楼的营业空间, 不仅给食客们提供美味享受, 还提供了江南人文风情文化的视觉享受。它把水乡婚嫁文化渗透到酒楼的各个地方, 装修、装饰、装帧都独具江南特色, 从整体装饰、局部布景、器物点缀, 甚至名字雅号, 都与博物馆充分融合, 达到“博物馆和酒楼一体化”。“情”、“景”的穿插, 让观众体会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在休闲的过程中享受消费的愉快, 享受如漫步在长廊、广场, 庭院、展览馆般的悠闲。

(五) 宁波婚俗文化资源的酒楼开发。

在餐饮上必须讲究几个特色, 给游客带来多重感受, 讲究民族特色。仅仅是给游客吃饱肚子不是明智之举, 努力方向是使得游客吃中有回味, 吃出独特, 能够在吃当中吃出文化内涵这个才是高明的。通过设立以婚俗文化为主题的酒楼, 将江南文化和博物馆概念进行全新的策划和创新。婚俗文化型酒楼的设计上可把婚俗文化渗透到整体装饰、局部布景、器物点缀, 服务, 甚至名字雅号, 达到“博物馆和酒楼一体化。”“情”、“景”的穿插, 让游客体会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在休闲的过程中享受消费的愉快, 享受如漫步在长廊、广场、庭院、展览馆般悠闲。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以诠释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作为主线的酒楼, 在设置上复原旧时宁波地方生活片断和十里红妆婚嫁盛况的博物馆, 用宁波生活具代表性的多个场景讲述江南女子故事, 再现历史上宁波人的生活方式, 将人们带进自然、带进历史、带进传统。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 只要能够开发出特色, 别人是很难拿走仿造的。宁波婚俗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独特的地域性, 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本文通过对宁波婚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 提出宁波婚俗文化资源开发设想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婚俗文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 .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篇9

1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代以来,代表西方文明的现代体育的强势进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在冲击、压迫中逐步衰微。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持“开发”发展观,体育观光旅游开发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发展途径。近年来,政府对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旅游休闲观念的改变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机遇。

1.1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旅游服务方面,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旅游发展......”[2]。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大力发展‘体育+’,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3]。此外,各地政府也都发布了相关信息支持体育旅游发展。2015年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实施“旅游+跨界”融合行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旅游+体育”,指依托福建丰富的山海资源,打造山地体育和海洋运动旅游产品,到2017年推动建设50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于体育旅游的关注与重视,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期间,应把握时机合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1.2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魅力为其观光化提供可能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多样,集观赏、健身、娱乐于一体,使其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在扩大区域影响,推动区域性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 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

民族传统体育分布于相对偏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区自然风光秀美。此外,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传统体育融进了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具有极强的人文特色。不论是视觉观看上还是文化韵味上都给游客强烈地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在此表现出来。

1.2.2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

以民族健身操[4]为例。它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这套操以众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把健身作为第一要素,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动作的健、力、美,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完美结合。整套民族健身操融合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土家族、藏族等20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民族的风格和韵味,展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健身作用。

1.2.3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多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通过这些娱乐消遣活动,人们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均以娱乐性项目为主,2015年8月在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比赛项目仅17项,而表演项目则有178项之多[5]。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娱乐,因此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娱乐类项目众多,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观光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1.3 大众休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大众对旅游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旅游观念由原来的观光、游玩购物、餐饮、不愿“花钱买罪受”慢慢转变为以体验、参与为主。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欢迎。中国旅游局在对2014年国民旅游休闲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大众有56.5%的人在其休闲活动中选择旅游休闲,是选择居家休闲的2.5倍。另外,人们的旅游休闲活动偏好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比例分别为46.3%和43.6%。新兴旅游休闲方式在迅速成长,滑雪、击剑、航模等特色旅游休闲活动比例达到14.3%。”[6]

2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开发之间联合开发的联系,但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使其保持原生文化的真实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及文化表象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整体开发水平不高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很多地方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开发时都没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没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体现出来。例如民间一些传统习俗、节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的这些活动逐渐被商品化,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搬上“舞台”,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调整、被压缩,有些活动甚至直接被删除,活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其原有的传统意义及价值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2 表现形式单一,出现严重的“迪斯尼化”[7]现象

在旅游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旅游地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举办的民族风情展示以及民族歌舞表演普遍都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只重“形”似而忽略“神”似,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将民族“生活”的文化演变为“生产”的文化,开发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不断流失,民族体育旅游亦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出现了旅游开发中的“迪斯尼化”现象。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民俗特色并没有充分的体现,从内容到形式上表现单一、雷同。如大众对藏区的少数民族旅游的印象似乎就是高原、牦牛、哈达、青稞酒、民歌外加一众唐卡绘画。各景区千篇一律,给游人的印象是藏区的民俗文化、体育文化仅此而已。游客的旅游体验仅仅停留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面参与上,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少数民族旅游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当中去。

2.3 开发过程存在歪曲原生体育文化倾向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歪曲原生体育文化的倾向,有些甚至掺杂了虚假成分。有些景点在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时缺乏理性思考,对民族体育文化理解不深,在表现民族体育文化时出现了歪曲传统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往原始文化方面靠,挖掘出一些不成熟的东西,或一些已经被抛弃了的习俗;二是往现代需求方面靠,挖掘出一些本不属于该民族的体育文化,淡化了民族特点,掩盖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中,不尊重历史事实,捕风捉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历史文化产品缺乏事实根据,文化阐释不准确,甚至严重失实。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体育旅游开发将会使本已重重危机的少数民族体育雪上加霜,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历来都是作为一对矛盾体而存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使其在成功实现产品化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真这一问题很值得研究。基于此,找到一个合理的开发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

3“前台、帷幕、后台”[8]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启示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大胆演绎到研究旅游活动及研究旅游与“现代性”关系的尝试。戈夫曼把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大舞台,并提出了“前台”与“后台”的理论。“前台”是指演员演出及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针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前台”行为;“后台”指演员们准备节目的地方,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戈夫曼与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为我们寻找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体育旅游开发的新途径带来了启示。

通过马康纳的理论我们认识到:“前台”是旅游地居民将“商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旅游产品的形式被当作“真实”搬上舞台,游客看到的只是“真实”的“前台”表演,是被“舞台化”的民族真实生活。这些展示、表演和体验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表象化的认知。向游客展示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民族舞蹈与体育活动尽管与原来相比有较大的改变,但他们仍保留了其基本内容和形式,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和表演,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精髓,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前台”民族文化“商业化”“舞台化”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欣赏民族文化的展示表演,游客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和体验旅游地文化;此外,“前台”只有通过这一方式才能接待大规模的、源源不断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假如让游客毫无屏障的进入到旅游地居民的真实生活,那么整个地区都成了“前台”,这样势必会导致文化的继承发展出现严重的危机。因此,旅游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要有所限制的。为了保持旅游地文化的原生态,需要设置一道屏障(帷幕)来限制“前台”的范围。这一屏障是“前台”与“后台”的过渡区,功能与舞台上的帷幕相似,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可以有效的保护“后台”文化的原生性和真实性。

“前台”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即是民族体育旅游舞台的“后台”。“后台”的作用是维持传统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功能与价值。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搬上舞台,但维护“后台”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就必须将外来者限制在“前台”,传统体育文化才会免遭破坏。“后台”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一般情况下只有与“后台”相关或“后台”允许进入的人才能进入“后台”。“后台”的神秘仪式、传统风俗并没有向大量游客开放,因此较好维持了“客观真实”。如苗族独木龙舟的下水仪式,是由每个苗族村寨唯一的巫师在半夜秘密进行的,就连参与划龙舟的普通划手都难得一见[9]。严格控制“后台”的商业化开发,限定对外接待人数,限制来访者各种活动,主要针对那些对人类学和民俗学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喜欢体验生活的、寻求纯自然的背包游客限制开放。此外,这些外来者在进入”后台“必须认识到保护“后台”的完整性对于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尽可能的不进入“后台”是游客的职责,保护“后台”是研究者和政府的职责。同时,也要让原生文化的持有者认识到这一点,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基于此种理论,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新的理念模式,并将对旅游开发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4“前台、帷幕、后台”模式的优势体现

4.1 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真实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各民族的生活习性、节日庆典、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多样。这些民族体育风情旅游资源应通过开发扶持的方式予以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而“前台、帷幕、后台”这一开发与保护模式,既有“前台”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也有“后台”的优秀体育文化保护,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将“前台”的收入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通过在“后台”区域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的向游客开放,从而避免了过多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和醇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一模式,既不会阻碍旅游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各民族的多种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完整的保存。

4.2 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商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旅游地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增强观赏性,挖掘了一些不属于活动本身的文化,因而淡化了民族特色,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被忽略。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获得生存的土壤与发展的空间。“前台、帷幕、后台”这一模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前台”的旅游资源开发,使得民族体育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得到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心,提高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使其得以保存和发展。而“后台”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会受到商业浪潮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真实性。这一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舟山群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篇10

关键词:特征,产品开发,舟山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 长江口南侧, 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 北连上海佘山洋;南与宁波韭山列岛相邻, 接大目洋;西与上海金山汇隔海相望;东濒太平洋。界于北纬29°32ˊ~31°04, 东经121°31ˊ~123°25ˊ之间, 总面积为22, 216平方千米, 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1440.12平方千米, 大小岛屿1390个, 明礁3350座, 有人居住岛屿103个。舟山海岛开发历史悠久, 据文史记载及考古学家对舟山、衢山、泗礁山、朱家尖等岛多处出土文物考证,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海岛上生息劳动, 采集种植;随潮进退, 采蚌捕鱼, 驾船撒网和利用海水烧煎制盐技术, 从事原始的农、渔、盐业生产。

一、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产品开发现状

1. 海岛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要素匹配较好

舟山群岛自然风光秀丽, 气候宜人, 山海景观奇特、名胜古迹众多。海岛特有的景致赋予了迷人的魅力, 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态旅游环境的主色调。星罗棋布的岛屿, 气势磅礴的大海, 桅帆林立的港湾, 怪石突兀的海礁, 细软洁净的沙滩, 古朴清幽的庙宇, 四季宜人的气候, 以及独具海岛特色的民情民俗, 各类资源要素匹配非常好, 极其适合海洋旅游活动的开展。

2. 历史文化积淀浓厚, 宗教色彩明显

舟山悠久的宗教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自开山以来就相互融合。随着历史演进和文化的沉淀, 古往今来的名公巨卿、文人才子游屐成林。他们锦囊飞雪, 大加颂扬。舟山岛上自然景观与社会历史文化融合达到了极其完美的境地。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 丰富的佛教文化渊源, 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佛经中描述的观音说法的“圆明境界”相应证。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等普陀十二景, 险峻、幽幻、奇特, 都与观音有着不解之缘。除了普陀山之外, 在舟山众多的岛屿中, 佛教文化无处不在, 如岱山超果寺与磨心山上的慈云庵, 大衢岛观音山上的洪因寺, 嵊泗大悲山与嵊山的福泉寺, 定海的祖印寺, 普陀桃花的白雀寺和六横的黄荆寺等。岱山, 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海上三大仙山之一的“蓬莱岛”, 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就曾东渡到此。舟山岛上的黄杨尖是葛玄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 也是“八仙”聚会的圣地。奇特的自然景观赋予浓厚的宗教文化, 为开展特色旅游活动奠定了基础。

3. 资源开发不够深入, 产品缺少灵魂

没有灵魂的产品没有长久的吸引力, 目前所开发出的海岛旅游大部分没有挖掘其中的灵魂, 游客不能体味到内在的精髓。从产品结构看, 目前舟山的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 基本上还是佛教观光产品一枝独秀。而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以及其他专项旅游产品比较薄弱。从活动内容看, 舟山目前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基本上以景区观光游览为主要内容, 娱乐、购物、参与体验活动等内容相对缺乏, 文化性的品牌吸引项目更是匮乏。整体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高, 不利于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舟山市海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构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 社会竞争的增强, 人们出游的目的动机不断改变, 不再只局限于观光, 对旅游能带给他们的身心的放松的作用更加看重, 因而非常垂青于度假休闲、娱乐购物、自驾车旅游、农家乐等旅游方式, 满足深层感受、体验、参与等心理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 结合舟山市的资源特色, 开发独具吸引力的海岛旅游产品, 提升旅游资源价值。

1. 海岛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嵊泗列岛独具特色的蓝色海岸度假旅游产品游。主要是开发、建设、经营凸现生态型、度假型、本土型的海岛产品。以泗礁为基地的海上观光探奇游, 尤其是基湖——南长涂海滩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带, 或以营造一个集沙滩滨海观光、休闲为主, 融滨海游乐、购物、会议、住宿、美食于一体的, 提供综合性优质服务的滨海观光、休闲旅游带。

桃花岛休闲度假游。桃花岛上的千步金沙毗连碧水港湾, 滩外碧波荡漾, 滩上金光灿灿, 山青沙纯水美。奇峰异岩, 飞瀑幽谷兼涵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神化传说, 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可游览大海风光, 举行各类沙滩和海上活动, 休闲游憩, 探秘问故。

朱家尖休闲度假游。朱家尖景区以花岗岩峰峦、岩洞和海礁、沙滩为主要特点, 融山、海、沙、石、洞、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 包容了山峰峭壁、海滨金沙、岩洞泉涧、沧海涌日、青山落霞、古寺烽堡、摩崖石刻、渔乡风情等众多的旅游资源。空气负氧离子高, 大气标准据测达到和超过国家一级。降温消暑的良好自然条件是旅游和疗养的佳境。

东海蓬莱海洋生态休闲游。利用秀山岛原生生态和原始海滩, 打造“海上香格里拉”;将岱山、秀山、长涂、衢山等分散的岛礁整合成为岱衢洋海上旅游环线。

2. 岛屿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

舟山本岛南部诸岛, 包括大小五奎山、长峙、盘峙、松山、岙山、摘箬山、凤凰山等众多航门水道及深水良港整合成舟山群岛风光缩影游。

摘箬山破火山口群地学考察游, 亦可开展孤岛生存探险游、海岛露营游等旅游活动。定海五峙山鸟岛生态科学考察游;

嵊山岛东崖绝壁为一组较为发育的海蚀崖, 可以开发为攀岩, 蹦极等惊险项目。同时可开辟海上旅游线, 让游客坐在船上欣赏海上景观和东崖绝壁的宏伟气势。

舟山市有上千个无人岛, 生态环境极佳, 可以开发出满足各种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如私密度假地等等。

3. 海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结合海岛生态与观音文化, 满足国内外旅游者拜佛、修身养性的要求, 求得一种心灵感应。普陀山海阔天空的岛屿景观与海天佛国的意境;普陀山幽谷与寺、庵、蓬的有机融合以及观音文化和山水审美的交响成曲, 使普陀山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价值远远超过了单体单独的价值, 因此, 保护、恢复“海天佛国”的景观价值, 发掘普陀山风景美学、科学价值, 发展其科研、教育、游览和宗教等多种精神文化功能, 让游客、香客感受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得到一种心灵满足。

挖掘海洋民俗文化内涵, 在开发舟山锣鼓、岱山祭海等项目基础上, 推出渔歌、佛歌和军歌系列产品, 充实旅游区文艺表演内容, 丰富游客的娱乐节目, 扩大海岛旅游吸引力。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 打造“佛岛”普陀山、“沙岛”朱家尖、“侠岛”桃花、“渔岛”嵊山、“泥岛”秀山等一系列品牌岛屿, 使文化意义上的舟山群岛与地理意义上的舟山群岛相互映衬, 形成旅游意义上的“舟山群岛”品牌。

4. 海山风光避暑疗养产品的开发

利用海岛冬暖夏凉、山丘垂直分异的气候特点, 在黄杨尖、蚂蟥山、五雷山对峙山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丘, 开展避暑度假、鸟瞰舟山群岛的海山风光游。

黄杨尖主峰海拔503.6米, 是舟山岛的第一高山。山峰呈西北东南走向, 如鱼背状排列, 山脉相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处海岛, 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山上空气清新, 负离子含量高, 水质优良, 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安期峰景区以峰、石为特色, 寺、洞为主体, 以山高、林密、石奇、洞幽著称, 具有山青、水曲、石趣、峰奇、境幽、气爽的特点, 北山道随势起步, 沿涧筑路, 沿途绿树蔽荫, 凉风阵阵, 是度假疗养的好去处。

5. 战争史迹遗存海洋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

舟山地扼我国南北要冲, 长江三角洲的东大门,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军事活动有:平倭战争、鸦片战争保卫战、日军侵占舟山和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海上游击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的战争。历次战斗带给舟山创伤的同时, 也使舟山的岛、礁、山附上了可歌可泣的史迹遗存, 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依托舟山自古为海防军事要地, 海上征战屯聚重地, 挖掘其历史脉络, 开发追忆战争史旅游线:包括以竹山为依托的定海南部诸岛鸦片战争主战场史迹考察线。串联抗倭战争、清军攻克舟山、抗日游击战争及解放舟山之战役史迹遗存系列岛屿的寻踪游。

依托舟山群岛特定的区位优势, 弘扬独特的东海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针对旅游市场发展的态势, 整合环境资源、设施、主题项目以及服务、管理、购物、娱乐等多种元素, 提炼出在感观上有冲击力, 在内涵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 实现优美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文化内涵的最和谐的统一体, 提升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舟山旅游。

参考文献

[1]舟山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 2005, 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003.2~3

[3]王大悟:海洋旅游开发研究——兼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和谐发展的策略[J]旅游科学, 2005, 19 (5) :68~72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构想 篇11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面积2706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其中黎族人口占49%、苗族人口占6.4%。它还是海南岛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的发源地,境内有大小河溪241条,热带山地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于10℃,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琼中旅游资源丰富,闻名于世的海南第一山——五指山就屹立于县境西南与五指山市交界处。五指山区是世界上现存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中地势最高的地片,因此更具特色,是“回归大自然”和绿色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山区黎苗同胞至今保持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使神秘莫测的五指山更具魅力。琼中十景也美不胜收:百花岭风景名胜区的百花瀑布落差三百多米,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黎母山风景旅游区内的森林公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上安的仕阶清代摩崖石刻群和湾岭东坡石,虽历经沧桑,但旧貌犹存;阳江石景区内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鬼斧神工;番响黎寨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情;此外,红毛的白沙起义纪念碑、什运的鹦歌岭、琼崖纵队司令部驻地旧址等都具有很高的开发和观赏价值。[1]

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断开发,将会使琼中成为五指山旅游中心系统中一个闻名遐迩、风格独异的自然和文化景区。

1 琼中县发展旅游的优势

1.1 宜人的气候条件

琼中县属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有独特的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在1500—30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22.5℃,年平均最高温度33℃,年平均最低气温12.8℃。最冷的一月气温14.7—18.2℃,最热的七月气温24.4—27.6℃,昼夜温差大于10℃,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天然空调”之称。同时,受寒潮和台风的影响不大,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1.2 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琼中终年翠绿,现拥有森林面积3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林区内物种丰富,野生动植物繁多,居全省第一。境内有被列为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和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五指山以及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黎母山森林公园。五指山既是海南的象征,又是我国的名山之一;黎母山既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区之一,又是海南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境内有峰回路转的鹦歌岭,有溅珠飞玉的百花岭瀑布,有苏东坡及清代名将冯子材等的诗词石刻、摩崖石刻,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使琼中成为一个优美、恬静的天然公园。

1.3 丰富多彩的海南黎苗传统文化

琼中黎族苗族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诸如绚丽的黎族织绵和多彩的苗族蜡染等民间工艺、色泽鲜艳的民族服饰文化、淳香甘甜的山兰米酒和苗家人的五色饭等饮食文化、千百年来遍布黎寨的船形屋的建筑文化、黎苗奇异风情的民俗文化,以及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脍炙人口的民族文学文化艺术等,构成海南黎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2 琼中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思

2.1 琼中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构想

从整体上考虑,本文认为琼中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应以下列六大系列为主:

(1)以五指山、黎母山、百花岭、鹦歌岭为代表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系列;

(2)以黎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系列;

(3)以白沙起义纪念碑、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为代表的革命遗址系列;

(4)以上安的仕阶、湾岭的东坡石、阳江石景等为代表的摩崖石景系列;

(5)以南流、红岭温泉为代表的温泉疗养系列;

(6)以黎锦、蜡染、茶叶、椰雕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系列。

在建设上,必须落实到区域,依据各地区的旅游资源价值、组合特征、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背景等因素来确定开发先后次序。[2]

2.2 旅游开发区的划分

根据旅游资源质量、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和地域分异以及开发现状,可将琼中县划分为五个旅游区,如表一所示。

2.3 旅游开发战略重点

对于琼中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县,在旅游开发的顺序上,应选择资源价值比较高、交通条件好、客源市场充足的旅游资源区优先开发。即应该把重点放在百花岭风景区、黎母山和五指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建设上。

2.3.1 重点开发百花岭旅游风景区

百花岭位于县城东南6千米处,是海南省重要的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海南六大旅游中心系统——五指山旅游中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将军榕、情侣秋千、连理树、古木逢春等植物生态景观千姿百态;全省落差最大的百花岭瀑布,景色壮观迷人。还有百花溪以及观音岭、芭蕉岭、马龙岭等自然景观。[3]

百花岭山清水秀、瀑布飞迭,拥有神秘的热带雨林和浓郁的黎苗风情。该景区应开发成以山地观光避暑、热带雨林观光为主题,以山水为景观,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题娱乐旅游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登山探险、科学考察、狩猎娱乐等旅游项目,并且与黎苗民俗风情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的整体功能。本区开发层次结构分析如表二所示。

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1)作为近期目标,首先规划好百花岭六个功能区,即:滨河旅游服务区、白龙溪度假木屋区、百花湖景区、什那青休闲度假区、百花岭瀑布景区和观音岭动植物园的环线旅游,并完善沿线交通、通讯和接待设施;(2)大力宣传,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争取投资;(3)加强与兴隆、七仙岭、三亚的联系,形成旅游网络,吸引这些旅游区的国内外游客;(4)资源开发中防止建设性破坏,抓紧人才培训,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发该景区作为发展重心之一,以点带面,迅速带动全县旅游。

2.3.2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环保旅游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经济开发较迟,是一个未受工业污染的洁净之地,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之天然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拥有丰富的热带原始森林资源和众多独特的热带野生动植物资源特有的常绿的山川、洁净的空气、温暖的气候等,无一不对城市游人极具吸引力。若对这些资源再进行深层挖掘,精心设计编排,必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开展:

(1)森林旅游。琼中现已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歌岭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旅游区,除此之外,境内还有更多可辟为旅游风景区的山区林地。在这些地区大多具有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森林,优美的山谷、奇石、溪流,有些还具有飞瀑和温泉景观,因而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和进行森林浴的好去处。对于这类保护区和公园,一般应提供森林浴步道、供游客休息的小木屋等设施及登山鞋帽及服装等装备和介绍登山知识的旅游指南等。在开发之初应精心设计和规划,合理确定旅游容量,以免对山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2)生态观光农业游。琼中经济以农业为主,又属山区,根据山区的特点,应有意识地开发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我们可以在山区开辟一些农业区,开发多种多样的观光农业项目。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以住宿、度假、娱乐。[4]使游客在感受登山探险之美后,在闲暇之余还能享受田园乐趣。可重点开发的观光农业产品有:热带瓜果观光园、热带花卉盆景园、观光茶场或茶园及热带植物园等。

2.3.3 大力开发黎苗民族特色旅游

黎苗民族特色旅游就是黎苗民俗风情游。琼中境内居住着众多的黎苗同胞,至今还保留着其淳朴的民风、豪放的性格、神奇的传说、古老的习俗以及能歌善舞等特点。如冬暖夏凉的船形屋建筑、独特各异的婚姻习俗、大放异彩的民间工艺、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和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等传统文化。黎苗民族的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是琼中难得的旅游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应大力研究、挖掘,开发黎苗民族传统文化,使黎苗民俗风情成为琼中旅游的一个亮点。

番响黎寨和百花风情村是琼中地区两个人口相对集中,传统文化保护较为完整的黎村苗寨,只要稍加修饰,就可以把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与黎苗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黎苗同胞生产、生活等活动的乐趣。在这里,不仅可以推介黎苗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如黎族的传统食品鱼茶、烤竹筒饭、山兰酒,苗族的酸食、三色饭、糯米粽、花茶等传统民族食品,引导游客自制、自烹、自尝,其乐无穷。还可以开辟一家民族传统工艺作坊,制作民族服饰、刺绣和银饰工艺品,并组织游客向黎苗同胞学习手艺。在黎寨和苗村里,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这里的民族风情。

3 结束语

开发琼中旅游,一定要有精品意识。目前琼中的旅游管理层次尚低、配套欠佳,仅靠民族风情的新鲜感尚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把其发展成“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名山探险、休闲度假”四位一体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人文琼中——琼中县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qiongzhong.gov.cn//news_info.aspx id=5525,2012-5-23.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百花岭旅游风景区——琼中县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qiongzhong.gov.cn/news_info.as-px id=5526,2012:5-23.

上一篇: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下一篇:网络时代信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