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与构想

2024-08-22

对策与构想(共12篇)

对策与构想 篇1

0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 要求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在工作时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 还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作为提高现有职工综合素质的职工培训一定要紧随高速公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调整与优化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的效果, 为高速公路系统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改革的必要性

1.1 符合新时期高速公路工作的需要

培训的过程就是帮助职工掌握关于高速公路工作的信息过程, 通过让职工对指定的、标准的信息的接受和消化, 影响职工的认知和行为。培训改革就是及时根据社会要求、高速公路工作内容以及科学技术等变化调整现有的培训, 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高速公路工作的要求。具体而言培训改革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机关干部的工作水平, 通过培训改革使得培训更加注重职工的个人意识, 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也提高了高速公路系统的管理水平与建设水平。通过改革可以将最先进的管理水平与理念等灌输给职工, 这样就会让职工在工作中使用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

1.2 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

职工参加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的需要, 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努力获取更多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培训改革可以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这样就为职工提供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平台, 职工通过系统的培训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 这样就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就会有利于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进而使得他们的个人理想、能力都得到发挥, 使得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

1.3 符合高速公路系统文化发展的要求

通过培训改革, 可以让职工认同高速公路系统理念, 以此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与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进而通过提高职工满意度促使他们发挥主动性, 将自己融入到企业中, 以此增强企业的软实力。随着社会对高速公路系统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贯彻到高速公路系统的各个岗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共同的追求, 因此通过培训改革, 让职工感受高速公路系统的文化氛围是增强高速工作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2 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观念存在误区

高速公路系统职工的工作量大、休息时间比较短, 因此对于职工培训常常会被相关领导所忽视, 导致职工培训工作被赋予形式化。之所以会对职工培训工作不重视, 主要是因为职工培训不会给工作带来直接的效益, 结果导致高速公路管理领导将工作中心放在建设方面, 同时职工参加培训的动力也不足, 他们认为高速公路系统的岗位属于“铁饭碗”, 只要自己进入这个系统后, 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 因此他们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2 培训对象层次不明

高速公路系统是由不同的人员所组成的, 有机关干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础人员以及施工维护人员等, 他们之间的学历、素质修养等方面都不相同, 因此在开展培训工作时需要分别开展, 但是就目前的培训工作来看, 存在着一锅端的现象, 没有根据不同的岗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结果导致培训工作被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被看作一种变相的休闲福利, 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同时培训的内容过重于对职工专业技能的培训, 而忽视对职工思想政治意识方面的培训, 结果导致职工的个人技能得到发展, 但是个人素养却没有提升。

2.3 关于培训结果的反馈机制还不健全

虽然高速公路系统建立了制度化的培训机制, 但是这些培训更多是具有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或者被看作形式化的一种表面工作, 因此对于培训结果的反馈就不能形成足够的重视, 高速公路系统更多的时候不会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 而正是因为没有对上次培训工作的总结与评估, 导致后续的培训没有合理性的改进, 影响培训工作的质量, 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关于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对领导的激励。领导通过各项工作会使得单位获得各项荣誉, 进而会帮助领导获得各项实质性奖励, 而对职工的培训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导致对职工培训工作没有制度化的激励制度, 影响领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对职工的激励。在实际工作中, 职工培训与职工的个人发展、薪酬福利等没有建立联动机制, 这样就会导致职工参加不参加职工培训获得的利益是相同的, 因此他们参加培训的动力就显得不足。

3 关于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改革的构想与对策

3.1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职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因此高速公路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提高全体职工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高速公路管理领导要重视职工培训, 要意识到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高速企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职工也要意识到积极参加职工培训不仅是响应企业的号召, 遵守企业制度的表现, 也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 享受个人教育权的表现。

3.2 强化培训, 对口施教

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要根据职工的岗位要求建立对口施教的培训方式:对一线的技术专业职工要尽可能开展关于现场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内容, 而且培训的地点要更多的偏向施工现场, 并且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大学教授传递;对机关干部职工要侧重于培训他们的管理知识, 培训的方式要尽可能选择以教学或者研讨的形式, 利用周五下午或者周六、日的时间进行集中学习。通过根据不同的职工岗位建立不同的培训内容, 可以增强培训的效果, 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3.3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模式

高速公路系统要根据行业工作岗位的特点, 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不要仅仅局限在单位组织的专门的培训活动中, 而是要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 比如利用工作期间, 由老同志帮带新同志, 由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给新入职的年轻职工传授工作经验等都是培训的具体形式;二是培训要突破本单位、本系统的局限, 积极开展与其它单位、其它行业系统的共同合作, 增加培训渠道。这样的培训有助于学习到经验丰富企业的经验, 便于我们与他们进行交流, 通过实地的经验交流有助于促进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培训方式也要形成多样化, 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将培训时间分为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 同时将培训项目划分为学历培训、专业培训、技能训练等。

3.4 建立与完善培训激励制度

高速公路企业要将培训与职工的考核提拔、薪酬福利等结合起来, 建立“上岗培训、培训考核、考核有标准、按标准用人、用人与待遇挂钩”的激励制度。高速企业要完善培训激励制度, 一方面要对培训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估与考核, 将评估的结果与职工的个人利益相挂钩;另一方面职工的培训考核也要与单位的年度考核相挂钩, 通过这样可以强化单位领导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4 结束语

总之, 高速公路系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开展有效的职工培训工作, 通过科学的职工培训改革为高速公路系统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随着高速公路系统各项职能的不断完善, 我们坚信高速企业一定会建成一个适应高速企业发展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 为高速企业的腾飞开发人才, 培育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培训改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速公路,职工培训,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俊元.职工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J].价值工程, 2014 (14) .

[2]解茹玉, 刘静.浅析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2) .

[3]陈一鸣.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路系统的职教培训[J].清江论坛, 2013 (03) .

对策与构想 篇2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构想与对策

生态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已成为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该地区各城市政府必须把资源与环境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必须改变目前各地独立、封闭地进行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式,走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道路.

作 者:董宪军 DONG Xian-jun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北京,100044 刊 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1) 分类号:F29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区域一体化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新课程的实施与构想 篇3

转变观念

首先要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作为学校一把手,必须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倡导改革。然后要让领导班子成员解放思想,去掉顾虑,积极支持并投身到改革当中去。我校准备分批次让领导班成员,特别是抓教学的领导去参加新课改的研讨会,去课改成功的学校参观考察。最近,我校准备派教务主任、一年级的抓级领导去参加“走进沈阳二十二中课改研讨会”。领导班子的观念真正转变了,课改的实施推进才可能有动力。

选准突破口、大胆实验

我校准备从高一开始进行试点。在今年文理分科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两个实验班,一文一理,从班主任到老师的配备,都是基于新课程的理念配备的。首先,这些老师是业务骨干,在教材和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游刃有余。其次,这些教师有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和改革的心态。另外,这些教师相对有较好的亲和力,比较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这两个班成立后,我们准备或者说已经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召开任课老师座谈会和交流会,坚定任课教师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讨论制定改革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向学生演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演讲外地成功的典型,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充分配合。在这两个班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把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给教室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目前已经添置了书柜,准备在教室内设置图书室,在班内放置仪器柜和实验演示台,准备把必要的演示和实验仪器放到教室里。另外,我们准备在开展实验的班级装备多媒体和最新式的互动式教学电子黑板,在教学设施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首先,我们准备走进当地的成功学校。我们已经开了一次动员会,准备让全体一年级教师分期分批到我县的城关镇中学去听课、去调研、去学习,同时邀请他们的领导和教师给我们做辅导报告,传授经验。另外,走进外地课改成功的学校,我们实验班的几位任课老师,前不久已经到衡水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听课观摩,全面学习衡水的管理、教学、新课改的经验。近期我们会把实验班的教师派到浙江余杭高中、山东临沂一中去考察学习、观摩研究,同时也准备请一些课改专家、有实践经验、课改成功的老师到学校交流。

改变评价方法,设立激励机制,加快课程改革的进程

首先要从评价方法上进行研究,真正建立一套适合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的评价方法。比如说进行课改的班级,教学进度可能与其他班不一致,所以月考和期中考试可能不让实验班参加统考,等一学期、一学年再去统一评判,以检验课改的成果。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思考是:实验班不但在最终结果上要成功,在阶段的测试上也要成功,否则改革就走不远。但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追求高效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所以学校在测评的思路和方法上要有相对成熟的方案。另外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理念是人人进步、分类成才,所以在考查课改的成果时,主要考核指标应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上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成功上面,对此我们正在思考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准备起步,或者说我们已经起步。困难不会少,挫折也会存在,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必将鼓足勇气、坚定前行、不断探索,以追求最终的胜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对策与构想 篇4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把财会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信息技术在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结构的束缚下,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现在所用软件并没有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流程,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将一项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搬到计算机中,并通过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仅仅是手工财会工作的翻版,并没有改变传统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在内部进行信息整合和流程优化,同时遵从外部的信息标准要求,使企业做成为一个无缝的、高效的、流程优化的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单元。

2 实施原则

2.1 财务管理信息化要与财务管理创新相结合,信息化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因此,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决不是传统管理加计算机,而是改造传统财务的一场变革,是财务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全面创新。因此,必须把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作为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只有真正建立适应会计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现代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信息化的成功推进。

2.2 信息化必须立足会计内在需要。

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做到适时、适度、适用,不要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既要注重与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相衔接,更要从实际出发,考虑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才、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对技术目标的追求必须最终落实在效益目标上。

2.3 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企业信息化有始而无终,贵在坚持不懈。现在,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了一定基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应用肯定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造固有生产方式,才能在现代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万万不能认为“一次投资、终身受益”,这必将耽误信息化进程。

2.4 信息化要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实施信息化初期,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信息化的项目很多,但成功的很少。

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规划失度,盲目求大求全而导致最后草草了事。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适当取舍,循序渐进。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同时,还要分阶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并尽可能和企业的发展规划相融合。

3 目标和总体框架

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财务管理实现协同集中管理,以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建立综合分析体系,有效支持决策。决策支持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为了有效适应市场,决策者们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案来评价高校的经营业绩、经营风险、财务状况及获利能力,为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传统高校财务系统主要包括了账务处理、学生收费、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等模块,结合财务系统的传统功能与现代信息化财务的需求,集成了各项财务传统功能,开发现在手工部分模块,增加信息分析与决策模块,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财务部门门户,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4 关键技术

4.1 业务的实时处理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对于不同校区的财务数据能及时反映。

4.2 业务系统综合集成与多渠道整合技术,原来的系统都是孤立的,通过EAI技术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完整性,表示界面的一致性。

4.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两方面,通过防火墙和加密传输及口令保障财务信息安全性。

4.4 数据挖掘技术,根据财务规定财务信息都要求保存较长时间,通过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算法在大量的财务数据中挖掘出对学校决策有用的信息。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受到了网络经济的冲击,信息化成为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人员的培养教育、网络建设、安全体系的建立等将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摘要:当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之际,高校财务人员也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基于网络的AIS作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笔者通过对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的策划,阐述了走信息化道路是推动现代财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AIS,EAI技术,数据挖掘,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雷诺兹.用ASP、Visual Basic、SQL Server7.0和MTS构建电子商务网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彭强兵.基于Web Services的成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175-177,181.

试析建设的构想与实践论文 篇5

试析“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论文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的往往是“一法一议”的方式,其局限性一目了然。“基础”课“课型群”建设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验为主要途径,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筛选,构成了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等六个课型为主体的“基础”课“课型群”。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 课型群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开出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然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一直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人手,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课型群”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型群”建设问题。

一、“基础”课“课型群”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科建设、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面却始终难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偏重对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教学法、理论灌输法、疏导法、沟通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因此课堂效果比较明显,也便于教师学习操作。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一法一议”的方式,研究比较细致具体,针对性强,也达到了将某一种教学法典型化的要求,但是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虽然很多人期望从改变研究的角度和途径取得新的突破,但是,针对某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毕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案例,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单一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而难以透视其内在规律,很难达到示范性的效果。另一种倾向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组成的教学模式,如程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等,期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掌握了某种模式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了一般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虽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针对性不强、特点不鲜明,所以总是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很难有所突破。 高校“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任务,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程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其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价值标准和道德行为取向,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因此,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切实提高“基础”课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在多年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基础”课“学导式”“课型群”。“学导式”教学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它是《基础》课教学过程“双主体”结构的`载体,体现了“学导式”教学的规律性。“基础”课“学导式”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是由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计6个课型相结合的“课型群”系统。在教学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课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价值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逐渐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自觉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不同课型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的研究,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型群”的研究与实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和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规律、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理论问题,因此,该项研究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方法的分歧往往源于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同。由于教育者所处的立场不同,有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有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多种教学方法。十几年来,吉林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陈秉公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思想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其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施教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例如,体验式教学方法就强调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但学生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指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也是构筑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课型群”的理论依据。 "

三、“基础”课教学“课型群”的结构体系

“基础”课教学的出发点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丰富生动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立足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从本世纪初,吉林大学“基础”课程进入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教学理念的论证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工作,至2007年,“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都为“课型群”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型群”的构建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教学“课型群”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基本课型和辅助课型构成,其中,系统讲授式为基本课型,辅助课型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式课型、问题研究式课型、师生问答式课型、主题论辩式课型、行为体验式课型等五种课型,共同构成了一个“课型群”。“学导式”课型群的构建既要求六种课型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型体系,同时,每个课型又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能在教学中独立运用,而且具备各自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基本教学方法。“基础”课的“基本教学方法”为“系统讲授式”教学法。从2006年开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高校使用新版05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这本教材将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本教材,它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特点非常鲜明,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大部分,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都是以往教材所不能相比的。

可以说,“系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是高标准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每一章、每一节以及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将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都看作是科学研究的问题,做到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使用“系统讲授式”教学法,应掌握好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认真的构思和设计,讲授知识或阐述问题时要层次分明、准确清晰。二是对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要在讲清基本理论或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从多个视角和多个侧面进行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关注学生的理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基础”课的内容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非常密切,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发展与需要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启发他们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以博大的胸怀和更高的追求面对现实,憧憬和走向未来。(2)辅助教学方法。“基础”课的“辅助教学方法”为案例分析式课型、问题研究式课型、师生问答式课型、主题论辩式课型、行为体验式课型。

辅助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范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投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要说明的是,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仅仅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这五个课型是我们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比较筛选出来并作为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就“基础”课全局而言,辅助教学方法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使用,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准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在以上这些课型中,有的课型运用的范围比较广,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例如,案例分析这种课型。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构想 篇6

而初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育战线同仁重视。

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讨,发现农村大多数初中的作文教学流于形式,与教材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谈谈问题之所在。

一、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基本上没有衔接好小学六年级的作文要求。六年级学生只要求写通顺的文章,有中心,有情感。恰当的描写,有一定的技巧等简单要求。学生一到初中,老师们对学生就提出议论的要求。什么叫议论?怎样议论?议论什么?学生很茫然,交上来的作文不知所云,往往提到作文就头疼。即使偶尔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被“逼”出来的,生拼乱凑,更谈不上文章的意境与写作技巧。如此难堪的局面,让很多教师忧心忡忡、束手无策。于是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敷衍塞责,一学期胡乱批改七八次就完成任务。不重视写作前的指导,不管批改质量的优劣。学生只是重复一些简单的文字游戏。在农村初中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语言功底差。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批改发现,我们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毛病,他们在作文中存在语句不通顺,错字、别字满篇飞,病句读完又有病句等情况。甚至是这些学生又长期养成了一种不喜欢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导致其语言难以得到锤炼,语言功底较差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二、作文训练按部就班,千人一面,没有阶段性,不循序渐进,没有层次性。从初一到初三重复同样的内容,学生缺乏写作的激情,内容枯燥无味。而且脱离生活实际,无病呻吟。教师的评改则往往简单化、程式化、庸俗化。“中心突出(不突出)”“语句通顺(不通顺)”“层次分明(不分明)”之类的评语从初一写到初三,遍及全班每一位学生。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缺乏针对性,不能对症下药。究其原因,是我们农村部分中学教师对农村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于是敷衍了是,完成任务。

三、语文课与作文课脱节。老师不研究,不思考课文与作文的关系,刻板教条。为了上课而上课,完成任务。学生书本上满篇都写满了笔记,每一句话都记录透彻,记录规整。学生笔记一大推,问他们这篇课文讲啥,谁也理不清楚,什么结构、篇章一概不知。他们知道了一些零碎的东西,对于课文讲什么,中心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整体感知。所以,学生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上完一课书,学生大脑里就留下了一点点印象。

四、作文教学与生活、自然、社会脱节。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丰沃的土壤,离开现实生活,艺术的幼苗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老师的作文教学局限在教室,没有把学生引入生活,学生没有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而是被关在教室和书房,闭门造车,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

五、受城市化影响,老师对农村孩子的要求偏离了农村生活轨道,扭曲了农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总认为在自己的作文里要出现城市的光、影、都市风情才是最美的作文,只有宽宽的街道和美丽的公园才是最美的风景,只有襟飘带舞、名胜古迹才是最美的人文。殊不知,农村是广阔的认知天地,是所有人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别让他们立即进入初中作文要求,而忽略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凝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去收集写作素材。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时认真结合某些课文特点,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感情认真联系起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倡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所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老师更要懂得如何引导好自己的学生,让其热情洋溢地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感人之事,用心去赞美大自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并没有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就要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社会人生百态而善于发现美,从而让自己拥有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粗糙的手、父亲被生活佝偻的背影,奶奶站在路口边等你回家的双眼、每一次给你的报名费都要在父亲衣服的最底层拿出来,还带着父亲的体温、那一只总要送我到半路上学的看家狗、秋天农人收获庄稼的喜悦、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回家时的感人情景。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认真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不能有排斥农村的的抵触情绪和厌 倦情绪。诚然,农村学生性格上因为活动的空间大,要桀骜不驯一些,但是,引导好了,就是一种豪迈,一种洒脱,一种大方处事的态度。获得写作素材的又一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多看报纸、多关心时事动态,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名言警句、格言和一些可以摘抄的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力求在写作实践中去体现自己学以致用。

其次,重视学生借鉴和学习优秀作品,把握作者的感情表达。

争对学生平时的作文立意不深刻,文章不感人的实际现状,我们平时都要给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博采众长。正确把握自己文章的情感表达,从根本上让自己的文章感动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为文的至高境界。学生也要树立较高的写作目标,要做到多写、多练、多改。

最后,重视作文课堂教学质量,正确给予学生理论上的写作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出明确的修改目标,这样学生的作文有针对性完成,化复杂为简单,作文教学迎刃而解。

对策与构想 篇7

高校科研档案形成具有保存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主要记载的是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在科研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成果等, 反映的是高校的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它便于人们了解各领域所研究的深度, 为高校从事科研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使其避免一些重复的研究,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已成为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2013年底, 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评价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意见中指出的高校实施的科学分类评价办法, 主要是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若要建立一套这样的评价标准, 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将为之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其管理中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 就需要我们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制度, 提高科研档案的管理质量。

1 科研档案的种类

一般高校的科研档案是在学校及学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 经过一定的整理形成具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数据和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科研档案具有专业性、成套性和载体类型多样化等特点。

1.1 科研管理档案

科研管理档案指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文字、图表、数据和声像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主要包括:学校颁布的有关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科研项目和成果统计报表、经费来源情况以及学术活动材料来源等。

1.2 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高校教师从申请到完成一项科研课题, 需要经过从课题立项、论证到课题研究、鉴定, 最后课题结题的过程, 是一个系列的整体过程。

2 科研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科研档案与其他门类档案的特点有所不同, 这就导致在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归档材料不齐全、归档不及时等。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对档案管理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

2.1 科研档案归档不完整、不及时

目前,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普遍不够完善,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师生员工归档意识不强, 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归档不安全, 觉得档案放在自己手里使用更加便捷, 从而造成许多应归档的材料没有归档, 导致归档的难度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归档的收集和整理, 使科技档案资源没有充分记录和反映科研项目的活动全貌, 也无法反映一所高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更无法有效地开发利用高校科研档案资源。

2.2 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不足

现阶段, 收集整理的科研档案中文字材料多, 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少。科研档案存档后利用率低, 有些存档没有意义, 大部分档案只存不用。总体来说, 大部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不足, 这是导致科研档案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3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制度保证, 高校在科研管理机构设定岗位的时候, 没有将归档工作列入个人的岗位职责, 这就导致部门科研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能主动完成归档工作。而且, 大部分科研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完成归档工作的, 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 对档案价值及其对高校发展所起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 这会对档案的管理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改善科研档案管理现状的几点构想

普遍来说, 现阶段各个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档案归档不及时, 利用率低。因此, 探寻改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方法, 提高科研档案的管理质量和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3.1 分级管理模式

在科研档案管理中, 学校由于管理部门人手少, 任务重, 从而影响档案归档的质量, 造成科研文件材料残缺不全。

因此, 学校应考虑制定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相关规章制度, 从校级、院级、个人三级入手[1], 加强校级和院级管理, 提高个人归档积极性。首先, 学校应重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给予一定的人员支持、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其次, 二级学院应配合学校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在学院设置专人负责档案的催交、收集和整理。第三, 让教师认识归档的重要性, 并积极参与其中。为了督促教师认真对待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可以考虑把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与教师的绩效评价结合起来[2]。

3.2 信息化建设

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档案都存在重档轻管、只存不用或者利用率低的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科研档案都是纸质档案, 不利于完成统计分析等工作。因此, 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化建设[3], 可以把死档案变为活档案, 从而实现档案的高效利用,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当然,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意保证科研档案的保密和有效利用的兼顾。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由于学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大部分科研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完成归档工作的, 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 从而影响科研档案的管理质量[4]。因此, 应当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并加强保密意识, 从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首先,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档案专业绩效教育, 熟悉科研工作的流程, 主动参与档案归档工作。其次,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工作。最后,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强化服务意识, 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 以更好地服务与高校的科研发展。

4 结束语

科研档案的管理质量对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管理和转化利用至关重要, 但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各高校就需要提高对科研档案的重视程度, 不断加强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管理力度,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等其他各项工作。科研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着归档不及时、不齐全、重档轻管、缺乏科学规范管理和制度保证等问题。要改善上述问题, 可以考虑从学校、学院和个人三级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制定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以此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实现科研档案的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玉艳, 郑慧.高校科研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6) :59-60.

[2]黄贞俍.高校科技档案收集工作与教师绩效评价的互动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 2011 (19) :140-141.

对策与构想 篇8

关键词:非法侵占,公司股权,刑法规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非法侵占公司股权, 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案件开始凸显。采用伪造签名、印章、股东会决议等方式是最为常见的行为手段。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 无论是司法实务界, 还是理论研究领域均出现了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在刑法规制手段的选择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引发了一系列的困境。寻找突破困境的途径, 必须解决包括刑罚手段的选择与否、罪名的选择、刑事法律的完善等问题。

一、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是否选择刑罚手段惩治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 刑法规制的必要性是关键。

(一) 民事和行政救济手段不足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目前在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观点, 认为现有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中已经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可以解决非法侵占股权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上述方法, 会发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问题难以解决。主要包括:

1.法院受理与否并不确定。在不少地方法院, 对此类诉讼往往不予立案, 要求当事人报案, 走刑事案件处理程序。

2.即便是法院受理案件, 法院也面临民事案由难以选择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 法院对此类案件能够选择的案由应该只有两个:所有权确认纠纷和损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但这两个看似恰当案由却都无法涵盖所有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下面两种情况就无法解决。第一, 如果股权被他人以伪造文件的形式卖给善意第三人, 确权之诉将无法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因为确权之诉的被告是第三人, 而第三人属善意取得, 被侵占股权的受害人将无法胜诉。同时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在此类诉讼中将无任何法律责任。第二, 如果是非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非法侵占股权的, 由于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 则无法通过损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之诉解决问题。

3.即便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 确认被非法侵占的股权应当归还受害人, 也同样存在权利无法实际保护的可能。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侵占行为人侵占所获得的非法收益可能已被转移或者挥霍, 无法返还; 二是因侵占行为可能使公司失去有利的市场时机, 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损害可能已无法挽回。因此, 该民事救济手段效果很有限[1]。

4.被处罚的主体并不是实施侵占股权行为的当事人, 而是股权所指向的公司。工商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据《公司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 在确认公司的股权变更登记是在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的, 可以依法撤销股权变更登记, 并作出处罚决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被处罚的主体并不是实施侵占股权行为的当事人, 而是股权所指向的公司。如此一来, 被侵犯股权的受害人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实施侵占行为的主体还是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二) 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 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该法条是很明确的犯罪的法定概念, 在这一概念中清晰地表明了犯罪行为的三个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应当注意的是, 这三个特征并非处于同一层次, 其基础特征应当是社会危害性。因此在分析某一行为是否可能构成犯罪时, 首先应当分析其是否具有达到刑罚制裁的社会危害性。

非法侵占股权的社会危害性是十分明显的, 至目前为止, 刑法及刑法修正案对此类行为均未予足够关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的力量已相当壮大, 股权所蕴涵的价值已被人所熟悉, 涉及股权的纠纷越来越多, 金额也越来越大, 而上述分析表明, 民事救济手段乏力, 行政处罚手段过轻, 造成侵占人违法成本过低, 根本不足以遏制该行为的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反而纵容了少数人的违法行为。根据刑法的基本原理和任务, 侵占股权行为理应列入予以刑罚处罚的范围。

二、现行刑法规制的手段选择困境

按照前述分析, 非法侵占股权 (特别是以伪造签名、印章、股东会决议等方式) 的行为需要刑法规制。那么, 应该按照何种罪名追究刑事法律责任呢?当前,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 构成职务侵占罪。这种观点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刑法》第271 条第1 款的规定,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的构成职务侵占罪。”二是公安部经侦局于2005年6月24日下发的工作意见。根据该意见, 对于公司股东之间或者被委托人利用职务便利, 非法占有公司股东股权的行为, 如果能够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则可对其利用职务便利, 非法占有公司管理中的股东股权的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和实务上均存在较大的争议。

1.理论上的争议集中在股权是否属于刑法规定中的“财物”, 即股权的性质问题和股权是否属本单位所有两点。

(1) 关于股权的性质。持赞同意见的认为股权虽然与民法中的财产所有权不同, 但股权的基础性质不变, 其仍然是财产所有权。并且, 我国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的客体保护的是公司财产所有权, 该财产所有权既包括对有形财产的所有权, 又包括对无形财产的所有权。再从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来看, 依法可以转让的股权、基金份额等也是属于法律主体的财产, 是可以用于出质的。而刑法第92条又将股份、债券以及其他财产纳入了法律主体所拥有的财产的范围予以保护。因此股权属于财产权。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我国刑法第 271 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的财产权, 该财产权属于我国民法中物权的范畴, 且是有形财产, 而股权是无形财产, 不属于刑法第 271 条的犯罪对象。

(2) 关于股权是否属于本单位所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 股权主要对应的是股东的权利, 和公司财产没有任何法律上的联系, 不属于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中的本单位财物。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仅指本单位所有的财物, 不包括本单位管理、使用、运输中的非本单位财物。而持赞同意见的则认为,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应包括本单位管理、使用、运输中的非本单位财物。单位基于某种原因而合法地占有、管理他人的财物, 则单位与财物的所有权人之间将形成某种合同关系, 对该财物被损毁、灭失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行为人的侵占行为并不会给财物的所有人造成财产上的损失, 但会给本单位财产造成损失, 因为若该财物被侵占, 则本单位将无法返还财物, 须以自身其他财产承担该返还责任。[2]

2.公检法三机关对是否构成该罪名的意见和实践不统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公安部经侦局于2005年6月24日下发的工作意见虽然明确规定了侵占股权行为的性质, 但其实际效力不得不令人堪忧。一是公安部经侦局同意对侵占股权行为以职务侵占罪的罪名论处, 但这只是经侦局的意见, 并不是公安部的意见, 更不是最高检最高法的意见。仅仅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作出的书面答复, 并非由最高人民法院等有权部门以规范的形式发布。所以该《意见》既不具备司法解释的效力, 也不具备行政解释的效力, 其内容中也注明了“仅供办案参考”。二是该意见明显缺乏实际操作性, 行为人的“主观”该如何确定, 是否依旧需要用“客观”去推定, 然而客观标准又是什么?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以职务侵占起诉立案时需载明侵占金额, 即“数额较大”, 但股权的经济价值该如何换算确定, 却无处寻找答案。因此, 《意见》对公安机关实际办案的指导作用实在有限, 在实践中收效甚微[3]。

(2) 司法实践中操作性比较差。第一, 大部分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均以属于经济纠纷为由不予立案, 要求受害人适用民事救济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原因是公安机关认为以职务侵占立案没有明确的、效力较高的法律依据。在错案追究制度、严禁公安机关参与经济纠纷等制度越来越严格的今天, 公安机关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认为以刑事案件立案不适合。第二, 即便是公安机关以职务侵占立案, 也存在案件在侦查完毕的情况下无法继续的可能。因为作为公诉机关的检察院、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 仍然可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由, 拒绝提起公诉或者拒绝判决被告人有罪。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就处在面临国家赔偿的尴尬地位, 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以职务侵占追究刑事责任的积极性。第三, 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出于地方经济环境的考虑, 部分地方政府不希望此类案件被刑事司法机关追究, 以免造成经济环境差的社会舆论, 进而影响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意向。

笔者认为按照职务侵占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法律责任是符合立法本意的。而上述反对意见中, 过于关注理论上的细节, 忽视了刑法对社会危害的终极保护作用。

(二) 构成盗窃罪。非法侵占股权采用的均是秘密窃取的手段将他人的股权非法据为己有或者非法处分, 因此有观点认为, 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应认定构成盗窃罪。赞成者认为, 股权是一种财产权利,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可以通过变更登记方式被人们控制和占有, 因此股权应当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在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都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公安机关完全可以盗窃罪立案侦查。特别是以此罪追究行为人刑事法律责任可以解决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刑事责任中出现的问题, 如解决了犯罪行为方式的归罪问题 (是否有利用职务之便的问题) 、解决了股权能否作为犯罪对象问题 (股权是否属于财产权的问题) 、解决了股权的本单位财产的问题 (无论归谁所有均构成盗窃行为) 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 盗窃罪的对象为动产, 股权不属于动产。

实践中, 非法侵占股权的犯罪很少被定性为盗窃。主要原因正是刑事司法机关不认为股权是盗窃罪传统意义的犯罪对象。

(三) 构成侵占罪。侵占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 数额较大, 拒不退还的行为。持支持意见的认为此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可以是动产和不动产;可以是有体物, 也可以是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体物。公司股权属无体物, 但是股权有实际价值,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将自身控制之下的他人财产转归自身名下, 构成侵占罪。持反对意见的认为, 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转归己有, 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变合法持有为非法所有”, 即行为人已合法持有他人财物, 这是构成侵占罪的前提条件。行为人合法取得占有权, 而无所有权, 其有交还财物给所有权人的义务。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经要求拒不退还或者交出, 这种法定结果的发生就是侵占罪成立的标志。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不存在合法持有的前提, 不符合侵占罪的要件。

(四) 构成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印章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刻制的以文字、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专用章, 它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行使管理本单位事务、对外进行活动和承担法律后果的符号和标记。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 需要通过工商登记机关的股权变更登记才能完成。变更登记提交的材料中的一部分需要加盖公司印章, 如股东会决议。因此, 部分实施非法侵占行为的主体, 采用伪造印章的方式以实现股权变更登记。如果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有明确对应的罪名, 伪造印章的行为只是作为一个牵连行为考虑。但是在我国目前无明确对应罪名, 且其他罪名争议又比较大的情况下, 部分刑事司法机关认为选择伪造印章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是最为妥当的, 一方面避免使行为人逃脱刑事法律追究, 另一方面又避免出现违背罪刑法定原则情况。但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 适用本罪名追究刑事责任有两方面问题无法解决。一是伪造印章并非出现在全部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中;二是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的刑罚过轻, 不足以制裁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上述几种观点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 我国刑法对规制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没有规定, 司法实践中尽管多数认为该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但却面临着选择罪名的困境。

三、解决困境的构想

(一) 强化刑法规制意识, 正确使用民事、行政规制手段, 避免以罚代刑。

自此类案件出现以来,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现行民法和公司法中, 已经对此类侵占行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有所规定, 依照法律可以运用民事及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的行为, 不应重复适用刑法, 以防司法的滥用。但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清醒地看到该类行为给股权所有者和整体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越来越多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被侵占股东的利益, 案件所涉及到的金额越来越大, 主观恶性极为严重。相当部分的行为人敢于以身冒险,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面临严重的刑事制裁。因此, 完全有必要弱化民事、行政规制手段, 提高非法侵占股权行为的法律代价, 即通过强化刑事规制手段有效控制此类犯罪行为, 维护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 保障整体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转。

(二) 完善法律规定, 将非法侵占股权行为准确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

非法侵占股权的罪名选择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相应明确的法律规定,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完善法律规定。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 对此类行为的规制也可能不会一蹴而就, 但是完全可以参照危险驾驶罪的入刑发展轨迹, 按照我国刑法完善健全的传统逐步进行。

1.以出台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该罪的刑法适用, 作为临时解决途径。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作的解释。2009年为应对醉驾对全社会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危害,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 将司法实践中对醉驾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以及构成何种犯罪作出了明确界定。虽然该解释并没有平息对醉驾行为定性的争议, 但不容置疑的是司法实务界有了统一的标准处理该类行为, 初步实现了刑法对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受害人的公平正义。在非法侵占股权案件日渐增加, 对经济秩序破坏日趋增强, 但适用法律又存在理论上和事务上的多种困境的情况下, 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界定此类行为, 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最便捷途径。通过2005年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第二局的工作意见可知,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部门已经对此类行为形成了基本意见, 即针对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可适用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出台, 将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对该类行为适用法律不统一的困境。

2.由最高立法机关以“决定”的形式对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加以刑法规制, 作为中期解决途径。由于我国在2011年刚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 》, 想在短期内启动并实施新一轮的刑法修正活动难度较大, 考察我国的刑法修正案, 可以发现许多在刑法修正案中解决的问题, 在之前的立法机关的“决定”中已经出现, 刑法修正案在这些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作用。对待非法侵占股权的行为, 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 在司法解释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立法机关的支持, 通过“决定”的形式解决司法解释效力不高, 难以统领刑事司法机关的问题。

3.终极解决途径是通过刑法修订案, 最终将非法侵占股权行为纳入刑法之中。

参考文献

[1].韩波.侵占股权构成职务侵占罪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2)

[2].赵秉志.侵占罪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78

对策与构想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相异构想,数学本质,理性认识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初中、高中的数学教学进行比较, 虽然后者教材中的知识量和课题难度增加了很多, 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不亚于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和心理特点都处于启蒙阶段,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感性大于理性, 与初、高中学生相比, 他们由感性认识所导致的数学思维障碍显然更难矫正和消除, 而在很多的思维障碍中, 相异构想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现象。建构主义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理论上作出了很好的说明, 其中, “知识并非仅由教师传授得到, 更多的是源于借助他人、环境或资料”是最值得教师关注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一解释正是对相异构想成因的剖析解读, 是小学数学教师消除学生相异构想的重要理论和途径。

一、相异构想的内涵和成因

所谓“相异构想”, 是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而得出的结果, 或由此掌握的学习方法。这种结果或学习方法因偏离科学本质, 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背离, 因此被教育界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成因主要源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 有两种对知识的认识左右着学习成效, 决定了学习质量,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 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学习者学习的初级状态, 例如, 当学生面对一道数学题, 他们会首先从字面上理解题的内容、含义, 确立解题思路, 而这种“字面上”的解读即是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其间需要经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我们通常将这一过程视为学习的过程。进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中, 教师的“传授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甚微, 严格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与知识互动、与学习资料互动、与教学资源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和认知规律对多元互动的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学生的“已知”和认知规律与知识的科学产出过程相符, 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则变成了理性认识, 而当学生的“已知”和认知规律与知识的科学产出过程相背离, 那么, 小学生首先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习惯进行学习, 而这即是相异构想的主要成因。

二、小学生相异构想的矫正策略

1.掌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是消除他们相异构想的首要条件, 只有这样, 才能“对症下药”, 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的困惑。那么, 应如何了解小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呢?笔者认为, 第一, 教师要制订学生档案, 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采用了哪些思维方法, 哪些学习手段, 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记录备案, 如此, 则有助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掌握不同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其次,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 或解决了一个难题, 都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思路和想法说出来, 并记录备案, 这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掌握相异构想的来龙去脉。

2.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冲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要让儿童深刻地记住一件事, 就必须要让他们客观认识对与错, 并了解“对”的思路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什么影响, “错”的思路会带来哪些后果, 使学生在对与错的冲突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消除相异构想。

如, “乘法口诀”一课, 在课堂上,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仍然用“几个几”来表示乘法, 由此导致了他们学习乘法口诀比较困难, 对此, 笔者让已掌握乘法的学生与存在相异构想的学生进行实验比较。首先由笔者出题:12×18=?让两组学生分别计算结果。最后, 已掌握乘法公式的学生全部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解答, 而存在相异构想的学生还在笨拙地用加法计算。而最后通过笔者的引导, 存在相异构想的学生终于领会了乘法的快捷效率, 使他们开始对乘法产生兴趣, 最终掌握了乘法的运用方式。

从表面看来, 这仅是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插曲, 然而, 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的相异构想和思维障碍。因此, 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 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 是消除相异构想的重要途径。

3.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当前,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呆板地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而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存在相异构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矫正学生的相异构想现象, 就必须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此, 教师可从教学安排上下工夫。仅就数学来看, 教学顺序应当是:数的概念→数字符号→数字的量化→数字的表现形式→数字的互动交换, 只有让小学生首先了解什么是数字, 到数字的具体表现形式, 最后才能学会分数、有理数、小数和数字的加减乘除等等。教学顺序不能颠倒, 而学生学习的顺序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 循环渐进, 由浅至深, 这才是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 只有在思维方法养成方面下工夫, 才能真正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矫正他们的相异构想,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小学生的相异构想不能忽略, 它虽然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但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 重视相异构想, 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制订有效的教学对策, 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同时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语文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构想 篇10

(策划人:赵克明)

一、“语文养成教育”倡导之缘起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缘于笔者对语文教与学的一种感悟与认知。首先是急于功利的语文教育现状的针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具体而言就是5个“不足”,即5个“太快”: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 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相当一些教师将某些权威机构所编的 “教参”和“教辅”奉为圭臬,往往生吞活剥地“拿来”,把教科书中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肢解成零零散散的结论性的条条框框,不待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不待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文本内容,不待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从容地展开研讨,便匆匆忙忙地将肢解的结论性的东西一股脑儿抛给学生,或者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进行演绎式的印证。在这种误导之下,学生阅读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文本可以少读甚至不读,只是抱着教辅资料背记那些所谓的结论,或者只是埋头摆弄那些选择ABCD的训练题。作文教学也完全陷入 “技术化”的泥淖。一些备考“大腕”不遗余力地炮制考场写作“绝招”; 一些教辅报刊贩卖考场写作“秘籍”;一些一线教师兜售考场作文“机宜”。于是乎,充斥学生周围的全是作文“应考术”,甚至还有所谓的“怪招”“秘诀”即“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如此一来,作文“假、大、空、 套”满天飞,写作沦为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文字游戏,成了应对考试的蒙骗术。试想想, 如此“伪阅读”“伪作文”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对这种功利性语文教育,我们真的该说“不”了!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还缘于笔者自己学习语文人生积淀的启迪。笔者少年时正逢 “文革”,那是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第一次接触的书是启蒙老师在每节课结束时给我们读的《欧阳海之歌》,至今耳畔还时时回响起他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北风呼呼地刮着,村头的老槐树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笔者,强烈地撩拨着一个孩子的心。偶然的机会,笔者得到一本残缺的《烈火金刚》,整整一个暑假都泡在那本书里,开始为书中曲折离奇的抗日故事所迷醉, 后来对书中田耕、何大拿、毛驴太君等人物萌生强烈的爱恨情感,再后来玩味着书中描写的段子禁不住浮想联翩……就这样翻来覆去地读了不下二十遍,甚至连某个细节在书的哪一页都已了然于心。那个书籍匮乏的年月馈赠给了笔者三个厚礼:一是爱书之情。 笔者在生活上一贯很低调,但是对书的欲望却永远不满足,逛书市、买书、读书是笔者生活的必需,虽不能像古人杨子云那样“年年岁岁一床书”,但“年年岁岁半床书”并不是自夸。正是由于对书的挚情,在笔者的眼中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读书如同与美神对语,如同与智者谈心,沉迷妙境,乐此不疲。生活赏赐给笔者的第二重礼物是对母语的“敏感”。由于曾经有过难以亲近书本的体验,笔者对书、对母语就特别“敏感”, 无论何时何地,笔者都习惯于关注语言材料。 笔者觉得生活到处都是语文的“宝藏”,笔者随时可与语文进行最亲密的接触,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事事学语文。生活赏赐给笔者的第三重礼物是细细品味的读书习惯。 少年时得到一本书如获至宝,反复地读,细细地嚼,慢慢地品,积累于今已形成习惯。 即使在图书林林总总、快速阅读都应接不暇的今天,笔者仍很固执地认为,选取好书细细玩味品赏,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把作品的美味真正品出来, 这比囫囵吞枣式的所谓“快速阅读”更能读出真滋味。学习语文的人生积淀告诉自己, 学好语文无他,贵在“养成”。

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更缘于自己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参悟。语文是“工具”的,亦是“人文”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有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是古代大教育家孟子所言;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追求通过接触积累语言材料而达到自悟,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积累既指语言的积累,也包括对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它是熏陶渐染式的积累,是溶化积淀式的积累;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比较直接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需要学习者大量接触典范的语言材料,它在阅读、欣赏、品味、分析、探究中形成。所以,语文学习应是“举三”而“反一”,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 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来”,是在无限量地积蓄后才“奔涌而出”。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决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汲汲于功利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基于上述体验与思考,笔者有了明确的认识:语文学习不可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湿地”,需要一个自然生长的空间,需要循其规律,自然养成。

二、“语文养成教育”之浅释

何谓“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语文学习的目标有不同层面:小而言之, 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语文不像其它自然学科,它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性急不得。 用一个环保术语来说,就是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湿地”。过于急功近利,就会有 “沙漠化”的危险;企图“揠苗助长”,结果定会是禾苗枯槁;采用任何“催熟”的做法, 都会丧失其应有的品质。因而,语文养成教育得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熏陶渐染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熏陶”,就是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渐染”,就是因接触日久而逐渐受到影响。语文学习讲究营造一个氤氲着语文气息的环境,讲究耳濡目染,长期浸润, 不断滋养,正如戏剧家于是之在《幼学纪事》 中所说的“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

——积淀涵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需要积淀,即积淀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文化、积淀修养。语文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浸润, 语文学习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涵养的需要。 “书香”是语文永远的追寻,在“书香”中阅读,阅读大师,阅读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生命启迪,将别人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活水。

——感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规律。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阅读文本与阅读生活相连通并在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我们才懂得珍爱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与智者。

——运用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运用”主要是就表达交流而言,包括口语(说)与书面语(写)两个方面。只有经历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也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再者,表达交流与阅读积淀也是一种互动关系, 表达交流会激发、促进阅读积淀,而阅读积淀又会针刺、助推表达交流,二者的良性互动无疑会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双赢。

语文教育很现实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素养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听、说、读、写、 思等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提升一要具有协同性,做到五者同步,协调共进,不宜搞单打一,因为听、说、读、写、思五者是密切相连、互为促进的;二要具有渐进性,做到由简而繁,由易到难,促使自养,不可急于功利,急躁冒进,因为听、说、读、 写、思的养成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是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永远行走在路上”是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我们现时的学习只是为未来的学习、 发展奠基,所以,“语文养成教育”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语文养成教育”之“三观”

“语文养成教育”的实施,必须树立“三观”。其一是非狭隘而开放的课程观。课程研究告诉我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它与其他学科又有所不同:学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习别的学科那样从零开始;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大量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文素养与能力;每一个鲜活的人都是鲜活的课程资源, 彼此之间都会得到熏陶与影响,汲取语文学习的养料,因而,可以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既增加语文知识的广度又增加人文内涵的厚度。有句话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固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范例,但完全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把学生放到“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去,让图书馆、文化廊、 博物馆、社区街道、农民新村、历史遗存、 旅游胜地、网络平台等都成为活的课程资源, 让社会、家庭、学校及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形成语文教育的网络与合力。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能走进书本,又能走进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悟,扩大语文视野,培养语文敏感,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并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正是以“生活即语文”为视点,把语文学习放到无限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以大视野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而绝不能狭隘地把语文课程资源等同于教材,也绝不能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时空内,更不能把语文学习视为考试的附庸,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

其二,非僵死而科学自由的训练观。训练主要是通过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提升或掌握某种能力,把理念、知识变成一种能力。 训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有一定的度;训练的内容并非单一艰深,而应是符合科学的; 训练的形式并非简单重复,而应是自由灵活的。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当然需要训练,但绝不是机械重复、无限加码的做练习题。在实施“语文养成教育”过程中,训练渠道与方法可自由多样,笔者多年来坚持让学生每日必修五个“一”,即日正一字,日积一词,日摘一句,日读一文,日写一“纸微博”。日正一字,所订正的字出处在日常生活,是读书、书写、交谈、看电视、参与公共活动时留意误读误写的字。日积一词,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积累常用易错的词语,也积累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新词语。 日摘一句,所摘句子来自于自己读书见闻, 或是极富文采,或是极有哲理,或是极具激励作用。日读一文,以千字文为宜,以名家时文为佳,可在晨读时朗读,可在就寝前赏读,可在学习间隙做调节性的阅读。日写一 “纸微博”,三五句话,几十上百个字,可发布与大家分享的新闻,可发表对当日见闻的评论,可记录自己突发的灵思妙想,内容不限,形式灵活,突出个性。这样,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将语文训练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看似“无为”的活动中达到提升语文素养“有为”之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敏感与习惯,既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又很自由灵活,它远比盯着作业册、试卷上的分数更加符合学习规律与学生心理,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三,非急功而可持续的效率观。时下很流行“高效课堂”,有些人曲解“高效”为立马见“显效”,而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 “长效”,更忽视对一生都大有裨益的“隐形效果”,课堂上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与环节却被以为无益而舍之。语文有别于其他自然学科,语文素养的养成要合乎“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法,讲究“无为而大有为”之道, 不能有短视行为,不能急于功利,太过追求所谓的“高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回忆少年读书时,脑海里出现的一定不是某老师机械、僵化、循规蹈矩地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所谓“高效”教学的情景,而往往是那些似乎与教学无关或突发的“小插曲”。笔者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读一段长篇小说,读高中时对语文老师常即兴赋诗一首特别感兴趣,读大学时对老师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古文经典由衷敬佩,这些细节在心中留下很深的刻痕,几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在目,这正是“养成”之效。多年来,我在课堂上也常来点“节外生枝”,安排点看似点缀的小环节,像开展课前语文交流展示活动已由“小插曲”逐渐演变为“主打节目”。 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小活动,相信会让学生记忆终身。语文需要终身学习,我们现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发展储值,所以“语文养成教育”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语文养成教育”之“三感”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之道,重在 “三感”,即热爱母语的情感、学习语文的敏感和良好的语感。语文学习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俄国诗人杜勃罗留波夫曾写道:“啊! 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 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正是因为对书情有独钟,所以他醉心于读书,单是13岁那年,他就读了410种书。台湾女作家桂文亚回忆儿时,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 渐渐地入了迷,那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微细的奇妙感受, 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的翅膀那么轻灵, 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么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猎豹的眼睛那么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么温暖。诗词还激起她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以至于“走火入魔”。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杜勃罗留波夫和桂文亚一样对母语有着痴迷的感情,就会自觉地亲近她, 走进她,撩开她美丽的面纱,陶醉于她的绰约风姿,获得真正美的享受。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发掘母语之美,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美妙境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感,让他们真正在血液里、骨子里热爱母语,热爱语文。

学习语文的敏感,是由职业敏感而来。 面对一棵树,艺术家会欣赏它的美,木材商会盘算它的使用价值,木匠师傅会估摸它能做成什么家具,植物学家会探究它的种类、 年轮,这就是职业敏感。同样的,一个语文学习者也应该具有语文的敏感。有了语文的敏感,你就有了一双“语文眼”。有位作家在回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时说:那个年代无书可读,而他对所有有文字的东西都非常痴迷。从破窗洞爬进装书的仓库能躲在墙角不吃不喝读上一整天,用手指把邮递员放在邻居门缝里的报纸夹出来快速地通览后又塞进去,甚至蹲在厕所里看别人从书上撕下来的手纸。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敏感, 就不愁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培养学习语文的敏感,关键在于养成习惯,形成素养。可以想象得到,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语文的敏感,自然也就能够像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不待教师教”,自能读书与写作了。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言有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语言表达有优劣、高下之分。怎样才能看得出来?就得具有很强的语感。语感差的人难以解读文本,甚至作出错误的解读。“语感”在阅读与表达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关于人生的境界,当代学者冯友兰说: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近代学者王国维却引用了3句古诗来描述一个人成就事业的3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较一下,冯先生的表述高度概括,具有很浓的哲学气;而王先生用语则形象生动,耐人玩味,让人易诵易记。如果王国维用“树立远大志向”、“执着追求理想”、“历经千辛万苦终有所成”来表达成功者三境界的话,恐怕就失去了语言个性, 不可能流传于今,成为经典之论。能够体味出其中的不同,这就是有良好的“语感”。“语感”如何形成?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大量接触规范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多读美文,接触好的语言,脑海中便会形成许多好的语言模式,自然也便可以识得好的语言, 下笔就能运用好的语言。

五、“语文养成教育”研究子题

“语文养成教育”是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秉持此理念可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下面这些子题仅供研究参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及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提出的事实依据及思考; “语文养成教育”对新课程研究成果的借鉴; “语文养成教育”的基本含义与思考;“语文养成教育”的教学原则或教学观;“语文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语文养成教育”课内与课外研究与实践;“语文养成教育”之热爱母语情感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关注语文“敏感”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良好的“语感”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写作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听说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语文养成教育”之现代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养成教育” 之古代诗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养成教育”之作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养成教育” 之名著导读基本模式;“语文养成教育”之课外语文活动基本模式;“语文养成教育”典型课例分析研究;“语文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语文养成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语文养成教育”与家庭文化建设;“语文养成教育”与社区(乡村)文化建设;“语文养成教育”与网络文化建设;“语文养成教育”备考训练与指导;“语文养成教育”的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养成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语文养成教育”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综上,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学生对语文的“三感”,养成学生语文素养,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相信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定会收获一路风景!

摘要:“语文养成教育”是在长期对语文教与学的感悟与认知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在语文教育的全程中,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规律与方法,以新的课程观、训练观、效率观,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策与构想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语境品味和理解“温文尔雅”等词语,引导学生归纳描写春景和水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的个性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体会水的含义以及孔子的教育智慧和浓浓师生情。

重难点是理解孔子关于水的论述以及弟子立志的教育过程。

一、以孔子地位为激发点,引发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孔子博大精深,其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孔子的认知,然后对孔子的生平以及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讲述。同时适时介绍我国在美国、韩国等世界范围内开设几千家孔子学院的盛况。当下,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学习孔子。这一环节的教学明确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激起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学习的“愤悱”状态。

二、以故事内容为生长点,把握课文重点

课文内容较长,我先是进行一段配乐朗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所描写的诗意情景中,借助音乐和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听完后,我激发学生对出现在眼前景色的叙述以及个人主观上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悟和想法,并学习用对应文章的词语进行概括,从而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赏景、论水、谈志。泗水河畔的景色描写优美,但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是上课所要讲解的主体。而故事的主旨,即课文重点论水和谈志才是我们课堂需要细细消化和感悟的主体。对于泗水春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引入情境,带领学生读一遍,把握描写春景的技法,然后切入到课文主旨部分的学习。

三、以文与人交流为核心点,实现多重对话

本课重难点教学中,我致力于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心灵对话,同内外世界的对话,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而,让文本的思想内涵与外延鲜活起来。

重难点之一,孔子论水。

采用步骤:先是通过画面的优美展示,教师精准语言的描绘,再现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沉思的情与景,引导学生随着孔子的论述,进入情境。然后出示《荀子》中与课文相应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突出文本的厚重,激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从侧面帮助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并且结合日常观察、思考,凭借个人的独特生活经验,交流发表自己对孔子心目中关于对水的理解。最后,拓展情境,由泗水之境,延伸到碧波荡漾的洪泽湖,浩瀚无边的长江,奔腾不止的淮河水,波澜壮阔的南海,引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发表自己新鲜的见解。如水浩瀚无边,包容万物,像君子一样有博大的胸怀;水不知疲倦,一路欢歌,像君子一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一拓展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有文本的体验,又有个人生命的感悟,看是解读水,实则是在观照自身,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交融点。

重难点之二,孔子谈志。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赞美水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表达出孔子内心的世界,即论水的真正意图:希望弟子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从个人体验与思考中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再次强化文本,即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讨论从子路和颜回所表达的志向中看各自的人物个性,充分领悟子路和颜回都明白孔子话中的内涵,即像水一样,有着水的崇高品格;同时加深了文本的理解深度。随即延伸过渡到学生表达自己的志向或为人的品格,你想准备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志向。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句子,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进一步体会孔子儒家学派的“仁爱”思想,让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落实。

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实践与构想 篇12

1 国外全科医生团队发展情况

早在1975年G.Gayle Stephens就曾提出:家庭医疗保健服务需要团队合作。发展至今,国外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已比较完善,在人员配置、专业设置以及分工协作管理流程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由全科医生、各类护士、物理治疗师、药师和健康管理师以及社区助产士等组成的“基层保健团队”,在政府明确政策的支持保障下,全科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直接控制,承担签约居民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以及部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工作。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全科医生共同对团队负责,他们可根据工作需要共同雇佣一部分人员[1]。加拿大于1994年提出的9条有关基础医疗保健方面革新的建议中,最主要的就是鼓励、支持全科医生们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政府资助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员进行合作,包括药剂师、精神病学专家、营养学专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等。巴西则是建立团队辖区责任制,由全科卫生工作队以团队服务的方式提供跨学科的卫生服务。一个全科卫生工作队通常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和4~12名社区代理人,65%的团队还配有牙医。社区代理人主要负责社区与卫生初级保健提供者之间的联络工作,通常由护士或社区督导员担任。截止2009年4月,巴西全国共有22.7万名社区代理人,遍布巴西城乡各个角落。

2 国内各地开展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实践情况

近年来,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建立全科医生团队的重要性。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Urban Health and Poverty Project,UHPP)经5年多的研究实施得到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要形成适合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即配置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和药剂、检验等卫生技术人员,形成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团队。目前,上海、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实践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2004年《上海市市民社区健康促进行动计划》提出“实行团队式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团队,社区居民选择团队”;2005年把构建以“全科服务团队”为核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作为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措施之一;2006年上海开始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现在,全科服务团队已是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细胞[2]。北京东城区从2006年开始实行以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集成化团队、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责任制服务”为特色的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天津市2011年在和平区、河北区启动试点工作,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4至6个全科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3至5名成员组成,涵盖全科、中医、护理、预防等专业领域,并设一名责任医生。采用门诊、预约、上门等服务方式为责任区域内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江苏省镇江市2011年组建了100支“3+X”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形成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关系,并由政府财政埋单,构建全科医生服务镇江模式。“3”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每个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人数不少于3人;“X”可以由集团医院医生、护士,及其他社会各方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志愿者组成。新疆克拉玛依市从2009年6月起陆续对全科医师团队实施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明确并严格落实全科医师团队的服务人群、服务重点及服务评价等项目,为每位社区居民配备一名“健康守门人”,推行“一居一医”式的健康责任制,有效提高了全科医师团队的工作质量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由此可见,国内很多省市在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对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学习借鉴,我们发现,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对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3.1 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存在问题

社区全科团队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区全科团队的架构已经构建完毕[3],但目前对于全科医生团队的人员配备标准、合作机制、专业设置、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组织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文件,这就使得各地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开展效果不一,有运行良好真正使社区居民受益的,也有流于形式的[4]。总结各地的试点工作,发现建设全科医生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完成形式上人员的改变固然容易,但要完成团队内涵的实质性改变则非常困难,有些地方建设全科医生团队是迫于政策和形式的压力,缺乏内在主动性[5];(2)目前在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组建高效全科医生团队所需的人力资源;(3)团队工作内容流于形式,团队成员职责不明确,工作有交叉,社区内医疗、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比例没有统一的配置标准;团队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对团队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4)相关配套设施、配套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健康、有序推进。

3.2 有关建立全科医生团队的构想

3.2.1 内部团队和外部团队: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及协作团队应包括内部团队和外部团队;内部团队就是指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全科医生团队,外部团队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外部资源的服务协作团队,可以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如协助团队的形式可以是健康促进协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义务监督员(或小组)、各种病友会(如高血压病友会等)、街道或社区层面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小组”等。在欧美等国家,全科医生与专科医师通过“预约就诊—密切配合—会诊转诊”方式,密切配合已经成为常规[6]。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部团队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外部团队,探索完善社区卫生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的有效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卫生的内外部资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2.2 全科医生团队人员配置:

进行社区诊断,了解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人口、地理、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情况等,制定合理的社区卫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基于工作分析方法进行全科医生团队的人员配置,解决定岗、定编、定员三个关键性问题,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合理搭配。(1)定岗:明确全科医生团队需要承担的任务有哪些,为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设哪些岗位;(2)定编:明确岗位工作量有多少,需要多少人员完成,人员构成比例如何;(3)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和特点是什么,需要哪些人完成,什么样的人适合团队和机构的发展需要[3]。另外,组建高效的全科医生团队,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管理组织指挥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等其他技能的优秀团队长,团队长可以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

3.2.3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和形式:

团队的服务内容应至少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部分:(1)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2)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相应项目,如天津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有效、方便、经济、综合、优质的适宜技术和适宜服务。另外,可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特殊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优势。团队开展服务不必拘泥于形式,可根据居民的需求、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律以及当地实际,灵活制定各种服务形式和模式。

3.2.4 全科医生团队的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利用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法、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等方法对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以业务流程再造为例。(1)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团队原有的分工协作流程进行分析、描绘;(2)找出每一个环节中存在的多余、低效率工作,发现全科医生团队分工、协作、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优化,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规范、合理、高效的全科医生团队分工协作管理流程,应用于社区;(4)根据实施前后关键流程点所消耗的时间和量的数据等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新流程进行评估,不断修正和改善新流程。保证团队服务提供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质量和效率。另外,为增强团队凝聚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注重建立和培养团队文化。

参考文献

[1]苗蕾,王家骥.关于组建全科服务团队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33-34.

[2]玄泽亮,张惠琴,傅华.全科服务团队基本服务内容包的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3):130-131.

[3]苏宁,彭迎春,王亚东,等.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全科团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47-3149.

[4]朱荣,李士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8:542-543.

[5]吴玉苗,王瑞芳.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11):815-816.

上一篇:掏挖基础下一篇:第四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