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2024-07-23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共12篇)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1

当今社会,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历着颠覆性地变革, 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突破性的发展以踏上时代的节奏, 所以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它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 对未出现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构建。今天, 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已经潮起云涌, 蔚然成风, 我们的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以信息服务为职责, 图书情报事业的创新发展是当前这个时代大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图书情报服务的管理创新应是图书情报创新发展的核心, 这是当前创新型时代对图书情报服务的新要求, 也是实现图书情报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 当前图书情报服务管理进行创新发展的现实条件

1.1 社会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是社会的生命, 今天数字信息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它使得信息的产生、组织、传递、分布等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决定着信息的载体形态和技术应用形态的除旧布新, 比如多媒体载体形式和数字化载体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已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科技的创新发展必然引发社会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甚至各个个体的运行方式, 这些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 以“服务”为主旨的图书情报事业就必然要适应这种变革中的社会需求, 面向社会, 面向用户, 以需求为导向, 改进业务, 深化服务, 增进效益, 在变革的社会大潮中发展自我, 这就要求图书情报机构本身必须进行创新变革, 而首当其冲的图书情报服务的管理创新则势在必行。

1.2 技术支撑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需要以一定的技术环境和条件为依托, 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才能构建服务管理的创新体系, 当然也才能在服务创新中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成果。今天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可以实现图书馆一些新型信息服务的Web2.0技术;基于Intemet/web技术建立起来的网格技术, 它可以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使网络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平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可用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WAP技术, 另外还有数据挖掘技术和Agent技术, 其中Agent技术可以在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中大显身手。

2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构想

2.1 服务观念的革新

一直以来, 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只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图书情报工作者则是以图书文献等情报资料的收集、组织、传递及情报信息的检索、咨询为职责, 显然, 这是一种被动的服务状态。在当今以创新为潮流的时代, 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首先自觉树立和强化主动服务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图书情报服务归根结底是一种知识服务, 是以用户为中心与用户的知识互动, 不但要服务个体, 更要服务社会。其次, 顺应时代潮流, 树立创新意识。情报工作者必须要勇立潮头, 开拓创新。有创新的意识, 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其实, 就其实质而言,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也就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其三, 要有发展的眼光, 树立学习观念。不论对个体还是对组织, 学习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才能保证不止有创新的意识, 更有创新的能力。其四, 效益优化意识。图书情报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服务, 它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通过它能获得及利用到需要知识的效率和效益。效益最大化才是图书情报服务的终极目标。

2.2 服务手段的更新

图书情报的服务模式是与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协调的, 借助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图书情报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的革新才能得以实现。其实,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是图书情报服务管理的新理念之一。比如当下的网络工具新贵“微博”, 它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的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表的博客形式,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终端组成个人社区, 以20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实现即时分享。[1]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当下备受大众追捧的”信息宠儿”。正因为微博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及时互动的特点, 所以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开展互动的读者服务、信息传播、舆情监控、学术交流等工作, 更好的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当然随着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图书情报服务机构还需要积极推进自身业务支撑技术的研发, 比如随着Web2.0的兴起, 很多学者提出了Lib2.0的概念。[2]这些都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2.3 服务内容的创新

2.3.1 加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

在当前,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 而处于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网络用户, 其能力结构、心理状态和社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其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时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这种差异还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从而引起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态变化。可见, 在网络环境下, 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应关注用户偏好, 以此为依据提升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为此可以着手进行个性化服务资源的集成和相似偏好用户群的类聚, 以实现与用户需求偏好相适应的内容整合服务;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开展用户服务定制业务;或通过嵌入跟踪主动深入到用户专向研究中去, 全过程或者分重点阶段跟踪。嵌入跟踪可以有效地将知识情报服务与用户实际专向需求融为一体, [3]及时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更好地提升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效益。

2.3.2 拓展服务空间

在当今数字信息环境下, 图书情报服务要提升自身的服务价值, 实现创新发展, 除了重新构建并优化组合传统服务项目诸如数字参考咨询、网络资源导航等之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大力丰富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空间, 比如组建网络学习中心、社区信息枢纽等;还可以积极投身建设, 服务社会, 这其中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就不失为图书情报机构进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竞争情报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是指竞争主体为保持和提升优势而开展的一切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研究活动 (英文名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简称CI) 。“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组织成员评估关键发展趋势, 跟踪正在出现的不连续性变化, 把握行业结构的变化, 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及动向, 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4]显然以信息服务为天职图书情报机构完全可以参与其中, 比如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搜集专题信息, 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知识技能培训, 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组织进行竞争情报研究等等, 以此服务经济生活, 满足社会需求。

2.4 开发创新型用户

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信息用户将直接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信息, 这就对用户及时鉴别信息需要、准确搜寻信息资源、灵活处理信息内容、有效开展信息交流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图书情报机构可适时抓住机遇, 设计开展新的环境下针对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 通过诸如网络课程、咨询服务、数字教材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包括信息环境、信息资源结构、信息检索方法、信息组织和处理技术、信息分析方法、信息政策和法律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5]这不仅可以尽快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及时实现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的互动交流, 甚至可以激发起用户极具创新价值的信息需求。图书情报机构要积极开发这些具有创新需求的创新型用户, 并及时对他们展开长期的跟踪调研, 这样或可在更高的层次、更新的领域启发自身开拓服务空间, 引领服务潮流。

3 结语

总之,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就是图书情报机构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自身发展观念、运行模式等进行重新选择、设计和实施, 以促进自身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时代赋予情报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对这一过程的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必将极大提高情报工作的服务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们情报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不但是图书情报事业自我成长的需求, 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管理创新不但要着手于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其服务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图书情报事业,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毛海燕, 王梅.微博与图书情报服务空间的新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1) :85-87.

[2]胡昌平, 向菲.面向自主创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重组[J].图书馆论坛, 2008 (1) :9-12.

[3]梁树柏, 贾艳艳.专业图书情报专深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2) :81-85.

[4]彭靖里, 邓艺, 金梅, 杨继康.竞争情报服务:图书馆创新发展和信息服务新领域[J].情报信息与决策, 2005 (4) :67-70.

[5]张晓林, 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服务:挑战、应变与再造[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2 (4) :19-26.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2

一、宗旨

二、分區

(一)觀光農園

1.由北京有機產品企業中招募8~10家廠商進駐,每小區佔地15~20畝。

2.以產品類型做為區隔,蔬果比例各半,列出代表性產品,再邀請種植該品項之優良廠商。

3.園區內各廠商皆具備量產區、摘採體驗區、*販售區。

*販售區可提供各廠商自家產品,不限園區內生產之品項。

(二)技術示範

1.邀請北京農業科研機構進駐(ex.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2.主題包含新品種、科技成果和栽培技術等。

3.參觀及導覽為主。(販售?)

(三)綜合展售

创新人大财经监督的几点构想 篇3

一、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审查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客观上讲,拉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豆腐渣工程、违法工程、腐败工程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大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投资量大的重大建设项目,不向或少向人大报告,规避人大监督。为求政绩和形象,盲目立项、仓促上马,缺乏科学论证和全程监督。有的地方人大审查不细、把关不严。而事实上,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这其中就涵盖了对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的监督。因此,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审查制,既有利于强化地方人大财经监督,也有助于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其实质是人大在计划、预算审查中,就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管理进行把关与监督。地方人大常委会要把它作为财经监督的重头戏,督促政府按期、如实报告,加强审查监督,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把重大建设项目审查列入年度工作安排和常委会审议议题,相关委员会要根据主任会议要求,广泛深入调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借助审计监督手段,组织重点审计和调查,为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问案把脉。要根据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重点审查项目资金来源、建设规模和周期、招投标程序、环保“三同时”的落实,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等内容,注重投资效益,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通过听取政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代表视察等形式,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高效、安全,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审制

政府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衡量比较与综合评判。这是现阶段强化政府预算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存在重投入、轻效益和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使得财政资金损失和浪费问题较为突出。为了提高政府理财效率,上海、广东、福建等地逐步引入结果导向的新绩效预算,实属明智之举。通过全面的追踪问效,有利于解决普遍存在的支出冲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地方人大常委会要抓住预算监督这个“ 牛鼻子”,积极推进政府预算支出绩效考评,通过听取汇报、问卷调查、组织视察等形式,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绩效考核、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等,监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预算安排、预算调整确定的各项重点支出,增强预算约束力。同时,引导和支持各有关方面,树立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关注政府预算绩效的财政理念,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制度。要扩大人大代表、基本公共服务受益人、审计人员的参与面。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根据评审结果,及时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公示。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彰显人大强化预算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三、建立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制

对中长期(含五年)规划中期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是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重编制轻评估、重审议轻执行的问题,监督和支持政府更好地执行规划,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不久前,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作为今后五年施政的依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及人大财经委,要密切关注规划的执行,特别是到了“十二五”中期,要依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突出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重点调查了解“五年规划”目标的年度计划安排情况,重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民生实事工程落实情况等。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和常委会审议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意见,同时抓好审议意见的跟踪督查,促进“十二五”规划的稳步实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四、建立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制

经济形势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是经济政策的导向仪。从宏观层面分析和把握经济形势,对于指导当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同样,对指导人大工作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从事人大财经工作的同志,如果对经济形势不了解,就不能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就难以履行好自身职能、监督和支持政府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以,建立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制,作为人大财经监督的基础性工作,它有助于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拓宽视野,把握全局,了解经济运行的动态和特点,把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把握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推进落实情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更有助于常委会更好地履行职能。因此,相关委员会要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定期听取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等部门的汇报,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相关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报送主任会议或常委会会议,为人大履行财经监督职能提供参考。

五、建立人大财经宣传目标制

人大财经宣传是整个人大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财经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的议题和部门相对较多。如何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和方法,更好地宣传人大履行财经监督职能的做法和效果,如何提高人大财经宣传的社会效果,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要实现人大财经宣传的目标制,就要把财经宣传与人大宣传的总体目标相统一,与人大宣传的总体思路相衔接。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围绕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确立服务经济、履职为民的理念。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人大强化计划、预算审查,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新经验,人大关注民生的新做法、新效果。在宣传形式上,突破零碎、一般的宣传定势,以侧记、纪实和代表访谈、委员发言等通讯类宣传,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在加强报刊宣传的同时,不断拓展网络、电视宣传新空间。在宣传组织上,明确领导分管,明确专人负责,明确目标要求。密切与人大宣传机构的配合,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协作。在宣传效果上,确保人大财经方面的会议、调查、视察、讲座、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均有不同形式的宣传报道,刊载和播出的层次上升,社会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大常委会)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4

由于教育的主体是“人”, 所以“因材施教”的核心问题应是解决“材”的问题。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 有目的的引导其发展, 甚至帮助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开始职业规划, 才能在他们毕业后尽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同样, 一个人的成功源于对自我的认识, 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和劣势所在, 才能扬长避短。因此, 笔者提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引入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源定量理论和模型。

高校教育引入性格、心理分析的必要性

长期应试教育的高压下, 很多学生是被家长、老师“推入”大学校门, 所就读的专业很少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意愿, 即使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但未必就是适合自己的专业, 即使是适合自己的专业, 也未必知道如何快速切入这个专业。步入大学后, 失去了家长和教师的监管, 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很多学生反而出现了迷茫、不适、甚至完全失去了方向。然而, 大学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积累知识、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未来走入社会发挥自己创造力的最重要时期。学校要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而且要作为最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主宰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心理上的引导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所在。反之, 如果高校教育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学生人生关键的抉择期不能给出正确的引导, 导致学生厌学、混学、混毕业的学习态度, 不仅这种心态很难纠正, 也会带入到日后的工作中。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盲目就业, 从而浑噩一生。

目前,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接近普及化, 但是学生数量的增长随之带来了巨大的就业选择压力。事实上, 考研是很多学生逃避就业的一种选择, 这也是目前考研率持续升高的原因之一。那么是不是三年后, 这些学生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性格角度分析,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被动的选择, 那么很难对现实做出主动的回应。除非他自己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因此, 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性格、心理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也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 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知“的”放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素分析

1.创新与创业概念的界定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从而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的人才。[1]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 还有思维的形成。虽然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决定, 并且随之而改变, 但是从时间上而言, 好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越早越有助于成才。因此, 在教育阶段思维的形成尤为重要。

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审视自己、周围环境的方式, 这就是性格。[2]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认为:“性格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3]创新人才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 通常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也就是说, 创新意识与一个人的特质或本身性格密切相关, 创新思维不仅与生物学因素有关, 与后天的学习也密切相关, 而两者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后天的教育密不可分。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 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 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4]也就是说, 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 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正因如此, 教育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2.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哪些要素

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哪些要素, 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启示。[1,5,6]

(1)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进而发挥其创造的潜能。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国人信奉中庸之道, 其思维和行为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属性, 而并非是个体内心真正的意图, 这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表现形式, 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 其个体属性占据主要位置。正是这种国人普遍的性格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无法促使创新动机产生, 也就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2) 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 是指由相反相成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组成, 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1]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具备创新思维的人要敢于怀疑, 敢于批判现有的、约定俗成的事物。创新思维与性格有关, 但可通过后期训练获得。

(3) 培养创新技能。个体具备了创新意识, 形成了创新思维, 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 创新活动就能够实现。创新技能是创新主体的新信息加工能力、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的总和。高校是培养创新技能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阶段是激发个体树立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更是培养创新技能的最重要阶段。

人力资源的定量管理理论和模型

人力资源定量管理测试一直较广泛的应用在个人能力评估、发展和个案的测评方面。通过心理学、血型学、定量统计分析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运用方式和方法, 通过对被测试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学历背景、天赋和能力范围所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试、分析。[5]这种方法可较清晰、哲理化地显示出每个被测试人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 具有不同的心理动机、个人喜好, 并且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以此判定被测试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情况和潜力所在 (见下表) 。比如, 性格分析,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自己的喜好, 自己的各种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 如果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风格行事, 这样可获得最大的效果和效率。比如, 在每个教育阶段 (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 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看似对学习漫不经心, 但总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说明这部分同学可较高效率地利用学习时间, 因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这样的学生, 如果想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再如, 一些学生在组织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能力, 但其学习成绩却往往不是最为理想的。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 其学科专注力投入不同。事实和经验均表明, 不能仅以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与“坏”, 更不能用学习成绩的好坏过早的评价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一些善于思考的人, 往往在做之前大脑中出现更多的“为什么”。也就是说, 在做之前他 (她) 的思想活动主要就是说服自己, 而这种自我头脑中的辩论一旦成功, 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会比那些未经过思想斗争的人投入的精力更为充分。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斗争, 将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了自我主动意识, 并且这种自主意识在过程中伴随着自我调控意识, 因此, 这种人做事情的持续力会更长。如果受教者不了解这一过程, 不了解受教者的性格特点, 那么很有可能错失了未来一位社会的栋梁之才。

运用行为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能力相关理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定性研究,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素进行细致分解, 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结构, 揭示各要素与层次的关系, 从而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亟需提升的关键能力要素, 并针对这些关键要素, 提出具体的提升对策。[7,8]

结论

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授业”, 更重要的应是“传道”和“解惑”。帮助学生顺应自己的性格;控制自我情绪, 帮助学生心理成长才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这点而言, 高等教育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将人力资源定量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 一方面, 可指导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性格、素养、特点等个人信息进行衡量, 以确定其未来适合的团队;另一方面, 对很难有自知之明的个人而言, 有助于他们客观的了解自己, 从而有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晶, 杨爱丽.基于创业教育理念培养食品工程师[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 1 (Z2) :23-25.

[2]濮江.自我性格分析与职业生涯设计[J].经营管理者, 201 4 (3) :1 84-1 85.

[3]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325-336.

[4]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 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ht t p://www.01 w.com/news/chuangye/ht ml/2071 51.ht ml

[5]高慧, 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4) :29-30.

[6]陈志才, 何卫华, 马丽霞.略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S1) :30-31.

[7]任彦, 陈光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 201 3 (7) :1 24-1 25.

班级管理的构想 篇5

李春黛

当个出色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教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我的理想。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做好学生的工作。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遵循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了提高班级管理人文性、科学性、民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快乐健康的成长,采取了如下实效性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个家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定要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和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从一开始,就订好班级建设的目标、班风班规,建立好班级管理的网络,使学生从一早到校一直到放学回家,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能严格按照规矩办事

班主任应首先为本班设计一个班级愿景,明确全班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集体,首先是学习目标有10人考入市一中,尽可能多的打高分进入友好三中,除去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都可以考入市二中,使得全班同学在毕业时都可以进入上一级学府学习,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学生们为配合班级的总体目标分别和家长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我又和同学们分别沟通帮他们制定中期、短期学习目标。德育方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受生活的考验,在三年间成长为有志青年。就算学习不好也要成为有正确人生观的有用人才,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出一份力。

针对本班的实际,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治班策略:

1、日常活动巧安排:班级晨读、值日、跑操、上台展示,每日一题等,可针对班级情况进行设置,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持之以恒,可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气质、一份修养,一个习惯。作为班主任应积极运用“活动”,认真思考、精心组织,以丰富学生的心灵。2立规订矩,狠抓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班规、各小组制定符合本组实际,根据本组同学个性特点的组规,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制定班规,学生们才会自觉地认真执行,把班规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样就健全了班级的各级管理制度。班级的评优选三好学生等一切有关荣誉的事都是全班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

3、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安排制定合理的班级活动,保证既不影响学习,又能使同学们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教会他们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尽己所能的做到最好,不给人生留遗憾。

4、抓好常规,多渠道评估。常规管理抓实了,有利于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形成,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促进常规管理健康的发展。一是要实,把每一项具体要求,量化到人,每周小结评比,让每个同学能把常规要求对照落实为自己自觉的行为,并在自己的周记本上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及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法。二是要严。首先要严格要求班委,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班委一定要做好表率,每一至 两周召开一次班委会,让班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班级工作中的不足和常规表现不佳的同学,提出整改措施。三是一视同仁。班干部宽,对学生严,不利于班委督促同学,同学监督班委的严格的常规管理。全员参与班级建设,使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关怀精神、陶冶学生的优良品质,让班级充满爱,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每日工作十分复杂,头绪很多,状况百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一)了解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沟通。沟通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小本,用来记录每一天的生活或学习的感受,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给老师的话等等。作为班主任每周收上来这个本子应及时阅读并给予评语和回应。以此为桥梁很好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通过QQ、微信等加强老师与家长间在网络上的交流。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能仅限于一种,无论使用哪种方式,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倾听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方法。作为班主任,要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心的低语,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承受挫折、战胜困难。

(二)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对于青春期学生常见的早恋问题,校园暴力问题,与父母发生叛逆等情况,进行因势利导,防微杜渐,尽量将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中,多与学生谈心,使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时 间证明我的很多做法恰到好处,处理得当。具体可以从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的“忘乎所以”、理解学生的“难言之隐”、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四个方面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三)尊重学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以真正体现“尊重学生”:

1.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自尊自信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2.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任何人都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育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3.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只有敢于挑战自我,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而面对敢于挑战自我而“失败”的学生,我们应积极地予以鼓励,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6

【摘 要】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军训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如教官和学生斗殴、教官采取不正当方法体罚学生、学生军训过程中严重受伤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对有无必要进行学生军训工作的质疑和讨论。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地区的学生军训工作的问题,并设计了新的组训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学生军事训练 现状 问题 创新

学生军训是为军队训练储备合格兵员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所高等学校、22000多所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年参训学生17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所有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的目标[1]。2014年的学生军训工作在网络上曝出了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议论,甚至有的人开始质疑学生军训工作的必要性。笔者作为重庆地区学生军训工作的一名参与者,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重庆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现状

军事课作为高校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了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2]。去年,笔者有幸作为重庆高校军事课建设考评组成员,参加了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警备区对重庆市9所独立本科、39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军事建设评估。通过评估检查,高校军训技能训练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技能训练时间不够

对近50所高校的统计显示,80%的高校技能训练的时间选择的是两周左右的时间,15天的居多,基本符合重庆市的要求,但仍然有15%左右的院校少于15天,5%左右的高校在20天左右。重庆市教委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5天。虽然大部分高校安排了15天,但这段时间内的训练量并没有完全保障,很多学校在这期间还安排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高校中的每个二级学院或是院系都分别抽出了两到三天用于军事理论教学。也就是说,军事理论的时间占据了技能训练的时间,虽然军事理论达到了重庆市教委要求的18学时左右,但明显缩短了技能训练的时数。

(二)技能训练内容单一

《重庆市学生军训大纲》明确规定了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阅兵式、分列式、军体拳、轻武器知识介绍及射击训练等内容[3]。但是对近50所高校的技能训练的考评显示,多数高校都存在未完全落实《大纲》的情况,大多高校组织了阅兵式、分列式的训练,而其他内容几乎没有任何体现。当然,很多学校不具备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实弹射击没有靶场、军事地形没有军用的地图、战术训练枪支很难保障等等。

(三)技能训练忽视过程

目前,大多高校技能训练,“练为演”的思想较为严重,15天的技能训练为的是结训那天的汇报表演,忽视了技能训练的过程。须知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是为军队训练储备合格兵员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经过15天训练的学生,不仅仅要有经过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服从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意志,还要具有基本的军事素养。在和平时期,高校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最为重要的是服从和团队意识,以方便以后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方便管理。所以,高校出发点的偏差带来了承训模式的改变,承训单位为迎合高校的需求,忽视了军事技能训练的一些重要环节。

二、军队院校承训存在的优势和主要问题

笔者所处单位重庆通信学院承担了重庆市大部分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作为军事院校,技能训练质量及落实国家学生军训大纲都走在了其他承训部队的前列。重庆市70%左右的高校都选择我院承担军训。虽然军事院校相对于野战部队在承训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组织和要求把握不严的问题。

军事院校在承训过程中一般按照高校新生的规模,建立临时的军训师、团的编制,军校领导或是军事教研室教员和高校领导共同担任军训师、团领导,所有教官来自于院校的部队考学的学员,或者是院校教练单位的战士。教官跟师、团领导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采取开设“四会”教学课程,实现教学管理与控制[4]。

作为一门课程,军事院校将“四会”教学写入了学员的教学大纲,但是这门实践教学课程对学员的管控和把关不严,这门课开设至今的几年来,存在学员的直接管理干部不够重视这门课程、参训学员思想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

另外,部分学员未能正确理解作为帮训官兵对高校开展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对待学生军训工作的思想认识上存在误解。他们忽略了他们在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产生的影响,只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消极怠工、应付思想严重。很多高校军训工作出现问题的根源大都在这类思想认识淡薄的教官身上。

同时,军事院校并没有对学员教官的成绩认真做出过考评,使得学员“四会”课程成绩形同虚设,带来了军事院校承训问题的恶性循环。这应当引起军事院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

三、高校军训组训模式创新构想

由重庆这个点辐射到全国这个面,可见一斑。针对类似的问题,学生军训工作应当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一)融合军事技能和理论教学,增加军事课计划学时数

重庆医科大学在重庆的高校中,严格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相关要求,无论在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学时数都达到了要求,特别是军事理论教学做到了36个学时,实属不容易。作者理解很多高校教学时数很紧张的困难,建议各个高校可以在安排技能训练15天的基础上增加5天,专门用于理论教学。这样就可以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军事理论课的7个专题介绍完,同时也兼顾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的保证和内外整理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帮训部队完整考核制,督促学生尽到自己义务

每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坚持参加军事技能训练的学生,大多高校现在采取的处理办法是让其跟训,也就是其他同学在训练的时候他们坐在看台上观摩,坚持到位的技能训练成绩也算通过。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很多本能坚持训练的同学在困难前面放弃了坚持,随便的一纸假条,由于高校的顾忌而变成了他们可以逃避义务的通行证,同时造成了训练工作管理的难度和其他学生心理的极其不平衡,从而为问题埋下了隐患。

建议对这部分学生的考核制度加以改革,坚决要求学生坚持训练,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坚持到结训,要求他们以后自费到承训部队进行补训。承训部队可以专门设置相应的科目(例如坐姿、条例、射击原理和动作、军事地形学理论等等)对其实施考核,通过的学生就颁发补训通过证明来对其成绩进行评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坚定意志,完成承训部队对所有学生的完整考核,督促学生尽到自己的义务。

(三)调整军校的承训编制体制,克服教官出现的管理问题

最近网上报道的几起军训事故都跟教官存在直接的关系。作为军训工作组织开展的主要实施者,如果对教官管控不严、教育引导不到位,必将导致军训工作中出现更大的问题。在高校军训师、团的编制中,野战部队是教官的直接领导担任师、团长,而军事院校却是教员担任这些职务,教官的直接队干部或是大单位领导没有任职,这种设置本来就不利于教官的管控。

鉴于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将军训教研室的教员解放出来,不在军训师团中任职,而是以高校军训督导员的角色,协调高校,监督军训内容和计划的落实。高校军训师团的领导,由教官来源的学员队领导担任。军训师团组织负责军训教官的教育和管控,督导员负责教官的培训和军训内容的展开。这样可以对学员教官进行有效管控,同时圆满完成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Z].2013.

[2]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学生军事训练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警备区军训办.重庆市学生军训大纲[Z].2014.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7

国家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以科技发展状况为核心, 其外延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科技发展状况的国际认知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 显示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向国际社会传输了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在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争取国际社会认同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 启动并实施塑造中国国际科技形象战略, 使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更加清晰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 战略目标——设计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

全球化时代,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的国际形象。作为战略规划, 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必须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特征, 值得向国际社会推介, 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在我国“和平发展”国家形象的前提下, 从科技角度, 国家科技形象应聚焦为“创新·责任·合作”。

“创新”——没有创新, 科技的进步就无从谈起。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当前,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树立“创新”的科技形象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需求。

“责任”——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带来了很多资源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最终摆脱资源环境约束的困境。作为一个大国, 中国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措施, 如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等, 努力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国际“责任”的科技形象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合作”——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广泛威胁到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 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计划, 如IGBP, IPCC, LUCC等, 将国际的视角引入中国, 同时也将中国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展现出中国日益开放的科技形象。

2 战略措施——系统化实施

特定国家的国际科技形象是其对外交往中的重要背景因素, 一旦负面的形象刻入国际公众的思维, 在很长时期内都会成为其国际交往中的障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国家对科技形象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 认知者、认知对象的客观状况及信息传播渠道都会影响科技形象的形成, 因此科技形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良好的科技形象决不是单凭一个部门、团体在短时期内可以塑造的, 它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 实施系统工程。

1)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提升主体地位, 夯实树立良好的国科技形象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决定国家科技形象的基础, 无法想象在一个科技水平极端落后的国家能够通过什么样的举措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全球性国际科技合作加速发展, 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展现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实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前驻北京事务所所长、海外调查部研究员江原规由说, 过去30年世界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 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经济走进世界。伴随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以及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加快, 中国的发言权不断增加和增大, 主要表现之一是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

全球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日益增强。对于研究者, 国际间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飞速增长;对于企业, 跨国公司大力推进研发机构的全球化进程;对于国家而言, 国家政府间在多项科技领域开展了双边或多边合作。但是, 在这些合作中, 中国科研人员原始创新成果较少, 对于成果缺乏自信;本国企业在同跨国公司合作中缺少核心技术, 还没有平等的对话权;我国在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还没有确立主体地位。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要增强我国科技的主体地位。科研人员要克服浮躁情绪, 增强科研的原创性, 提高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企业以市场为指针,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开发, 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科研工作者要超越国家层面,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全球性问题, 引导国际科技发展前沿。

2) 提高科技传播实力, 掌握塑造国际科技形象的话语权

科技传播实力对塑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科技形象具有重大的作用。成功的科技传播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国际形势变革下的科技传播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向, 而且能够根据国际受众的不同制定有效的传播方式与策略,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报道引导广大海外公众的关注点, 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科技传播实力较弱, “西强我弱”的国际格局致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塑造科技形象的话语权缺失。这种缺失常常使我国与国际社会就某科技事件、科技现象的舆论搏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提高科技传播实力, 掌握国际话语权是塑造我国科技形象的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3) 在外交活动中增强科技形象意识, 提升国家形象

在新的国际格局中, 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 科技在我国外交中的作用凸显。能源问题、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都被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以这些科技问题为由, 综合运用多种外交手段, 牵制我国的发展, 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因此, 在总体外交格局中, 科技因子应当纳入到外交战略的核心部分, 在国际谈判、科技合作等外交活动中增强科技形象意识。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国家形象。

4) 在民间交往中培养科技友人, 传递科技形象信息

当前, 人口的跨国流动日趋广泛。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金曾谈到, 俄罗斯人了解中国, 更多地是通过直接交往。每年前往中国的俄罗斯人有五六百万人次, 也就是说每25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去过中国。2008年俄罗斯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在俄罗斯的友好国家排行榜上, 中国居第一位。因此, 民间交往是传递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 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 人员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国际人士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友人都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周围的人, 这比通过报纸、期刊、网络都更有说服力。但是, 客观地说, 目前政府和媒体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

在民间交往中, 我们要把每一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当作中国科技走向国际的使者, 多与外国人交朋友,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使外国友人逐步产生对中国的认同, 并深化这种情感。同时, 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 着重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改变不良陋习, 使每一个中国人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 对科学的态度都与国家形象密切联系, 把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形象当作一种爱国主义行为, 让民间的国际交往成为展现中国良好科技国际形象的一个窗口。

3 战略重点——占领传媒制高点

纽约《侨报》主编郑依德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历经“机遇论”、“崩溃论”、“威胁论”和“复杂论”。过去的“中国热”都是由西方政、学、新闻界点燃的, 与民众日常生活较少直接关联。今天, 美国民众忽然发现, 他们不但置身“中国热”而且正在参与制造“中国热”。

一些美国人士认为, 随着国力的增强, 社会的日益开放, 中国应该更加自信地与国际媒体打交道。无可否认, 这些年来通过政治、外交、宣传的努力, 中国已在国际上赢得了比较正面的形象。但是由于中国的机体太大, 潜力和爆发力太强, 她的迅速发展又随时可能被西方政、商和新闻界的“意见领袖”引导到负面的认知上。况且,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全球化虽然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但同时也加剧了国家和民族的自我认同危机感, 以致“软实力”的竞争反倒愈加激烈。与世界更加积极互动的中国, 必须坚定一个信念, 即只有中国自己最具解释权和发言权。中国应该也必须在世人筑梦中国时, 抢得先机, 以更大的自信、更高的透明度、更宽阔的开放来面对国际媒体, 一起来挖出一条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通道。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指出, 做好党和国家的工作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办报纸也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这为我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明确了方向。在新闻传播中, 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向国际社会传递我国崇尚和平发展信息, 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1) 转变新闻传播理念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 新闻传播就是一种宣传。宣传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广播”给受众。潜意识里认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的形象是本国自己能够完全主导的, 这是把国际形象的认知方式和国民对本国的认知简单地等同起来。对于科技新闻事件, 过度渲染其“世界领先”, 报道方式简单化, 会使国际社会认为科技信息不可信。因而外国人会以他们习惯的思维来认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变化。在不能深入、全面了解其科技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实质性变革的情况下, 用“奇迹”、“威胁”等词汇来描述中国的科技状况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自上而下的新闻传播方式最终会导致科技宣传产生反效果, 同时还会造成国内外对本国国家形象认知产生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常常会使国人陷于自我评价中, 无法正确估计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这都会在各个领域增加国际合作风险。

因此, 在科技传播中要增加人文色彩。在传播中, 既要报道科技新发现、新发明, 也要报道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环境以及生态待遇;既要报道科研的研发过程, 也要报道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既要报道成功的经验, 也要报道失败的教训;既要报道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也要报道中国科技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即使是“成就性”的报道也要尽量避免站在中国立场上自说自话。关键是围绕科技这一主题, 挖掘背后的故事, 体现人性关怀。这样才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

2) 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传媒体制改革是我国科技传播制度改革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其中,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是改革传媒体制最核心的内容。科技新闻是传达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声音, 因此政府应当对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予以监管,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介入媒体,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不失语, 不乱语。但是, 对于一些政治性不强的新闻事件, 应当给新闻以自主报道的空间, 充分发挥新闻单位的市场动作能力, 调动其积极性的主动性。对于一些由于报道不实等引起的纠纷完全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3) 推动传媒产业集团化

国际舆论较量的背后是国家传播能力的较量, 没有强大的传媒集团, 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舆论导向, 就难以掌握国家科技形象的主动权。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 国外大型传媒集团逐步进入我国, 我国传媒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提高我国传媒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增强传媒的经济实力, 维护国家的舆论安全, 我国必须加快组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传播能力, 从而具有较强舆论导向力的传媒集团的步伐。

4) 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

互联网是当代传播领域最令人兴奋的生长点。但这种传播手段的极端个人化及管理的相对困难性带来相当程度的信息失控。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电子出版物时, 我国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重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对新媒体的发展, 国家一方面要从高科技产业的角度予以扶持, 另一方面也要从精神产品的角度考虑其对社会舆论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换言之, 资金要注入, 政策要注入, 但内容也要注入。在技术与内容受到同等关注的前提下, 新媒体才能成为经济、快速、有效的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的传播方式, 建设国际传播的网站关键环节之一还在于有没有能够担当编辑的合适人才, 他们必须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并且有极佳的外文写作功底。有了这样的人才储备, 才能针对国际受众的特点, 写出兼具科技水准和文采 (外文) 的文章, 也才谈得上塑造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

5) 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媒体

在提升我国科技传播能力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 “借船出海”, 传递我国科技发展的信息, 转变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技状况的误读, 重塑良好的科技形象。但在“西强我弱”的大的科技传播格局下, 西方媒体对我国科技信息的认同度还很低。

以科技信息的来源为例, 涉及中国科技的报道, 国外消息来源多于中国本国的消息来源。同时, 国外媒体的报道视角、价值判断、态度和倾向等, 还是有明显的本位化色彩, 也就是说从本国的利益等出发进行报道, 西方媒体尤其如此, 比如说基本从竞争、威胁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科技发展, 喜欢炒作中国黑客、技术间谍、威胁国家安全等负面议题。在这方面, 中国媒体甚至政府权威部门对它们的认知影响较小。

只有采取适当的科技传播策略, 增强传媒的可信度, 才能获得西方传媒的认同, 西方全球化的传媒系统才能为我所用。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控制者, 自身的形象直接决定着其传播信息是否被其他媒体所采信。首先要换位思考, 揣摸西方传媒的关注的焦点、思维习惯等, 对正面事物的报道增强人文色彩, 提高亲和力。其次, 对突发事件和敏感性问题, 主动出击, 不回避, 占领舆论主动权。

6) 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随着冷战结束, 全球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托全球信息传播网络垄断、控制国际舆论的局面倍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质疑。1980年, 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通过了《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的报告。报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要求。这种要求符合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维护并积极宣传我国的国家形象,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传播和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地位, 就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应当把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以及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纳入我国的国际战略体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摘要:国家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不仅反映了该国的科技实力, 预示了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 显示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而且通过向国际社会传输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在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争取国际社会认同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以我国“和平发展”国家形象为前提, 从科技角度将国家科技形象聚焦为“创新·责任·合作”, 并对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系统化措施和战略重点进行了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 启动并实施中国国际科技形象战略, 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形象, 使之更清晰、更积极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形象,科技形象,传媒

参考文献

[1]王珏.“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国际观察, 2007 (3) :53-57.

[2]董青岭, 李爱华.和平·发展·合作——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理论学刊, 2006, 4 (4) :70-73.

[3]吴友富.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国际观察, 2006 (2) :15-19.

[4]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东方学术文库 (第二卷) , 384-389页.

[5]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 2002, 5, 4 (3) , 14-21.

对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性构想 篇8

广告专业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学会广告相关知识、专业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创新是广告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是优秀广告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笔者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 发现当前平面设计教学虽然中规中矩, 但是始终缺少了什么东西, 虽然教出来的学生也能够胜任平面广告开发和设计的工作, 然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 没有最大化挖掘出学生的潜力。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过多而社会实践太少,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往往都是单一的设计类型, 没有多少创新。

二、培养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市场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 通过教学可以锻炼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优秀的广告作品也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象运用。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多么优秀、多么漂亮的广告, 不经过营销是无法产生广告所具有的宣传效应的, 宣传和传播是广告最重要的商业化性质, 也是平面设计学生比较缺少的特质。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视市场意识的培养, 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学生以后的广告从业能力。市场模拟教学主要通过创设一个假设的市场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在这个模拟市场中担任相应的角色, 了解各类角色对广告设计的不同需求, 以及广告营销运作的方式, 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迎合市场要求的广告, 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 群体作业教学形式。群体作业教学是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可以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为将学生均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广告设计公司, 客户、策划、平面设计师等角色都分别由不同学生担任, 并在完成一个任务后进行角色的转变, 继续下一个平面设计任务。这种方法除了能够对学生的平面设计专业能力进行锻炼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群体作业能力进行了训练, 每个人都是广告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有着各自的特殊任务需要完成, 明白一个优秀广告作品的诞生不光要依靠平面设计专业能力, 更需要各成员之间的配合。平面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并非限定在这些角色职位中, 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采用群体作业的教学形式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从而在将来求职过程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二) 模拟市场竞赛形式。模拟市场竞赛是群体作业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依然以培养和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市场意识为主旨, 只是赋予更强的竞争性, 也更符合实际的市场竞争。不同于一般的广告设计比赛, 模拟市场广告比赛对参与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程度都有要求, 这也使得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可以作为平面广告教学中的素材, 为其他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指引。

三、项目教学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的教学如果运用项目教学法, 以市场项目为前提, 学生为中心, 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 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得更扎实, 教师只需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即可, 重要的操作环节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项目教学法正符合这种需求, 所以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去将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将只能学到平面设计理论, 而在实践运用上会比较薄弱。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平面设计能力, 这也正是广告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 在团队配合上也十分自由,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计划, 设计自己最喜欢的风格。这将显著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这样平面设计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 成果展示创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学习的机会。项目教学比一般的考试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那些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在项目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多表现机会, 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示环节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学习身边优秀平面设计作品的机会,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对平面设计的教学有着很大益处。

四、总结

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更要有着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为此平面设计的教学需要进行更多创新, 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培养广告设计的市场意识, 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摘要:平面设计是设计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广告专业学生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些创新性内容进行了探索, 主要探讨了平面设计教学中市场意识的培养以及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创新,市场意识,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薛嘉.平面设计创新教学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1, 24:49.

[2]门德来.平面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市场意识探议[J];唐都学刊;2001, S1:98-100.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9

一成本会计概念

成本会计是财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就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借助一定的计算方式, 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系统核算管理的系列活动。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构建教学体系结构, 实现教学新突破, 是成本会计教师关注的话题。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要根据相关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 不仅要挖掘教材内涵, 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实际。但是, 现实中成本会计实际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技工学校, 学生底子薄弱, 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一些。

1. 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教学环境受到制约

技工学校生源素质比较低, 接受专业课程的能力受到极大制约。不仅如此,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较欠缺, 教师组织教学要花费更多精力, 教学效果还难以保证, 教学环境急需优化。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当然就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学生缺少实践体验

成本会计专业性很高, 学生没有什么基础可言。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在亲自操作中进行相关教学。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起码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对一些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都不熟悉, 难以形成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 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法, 当然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

3. 教学软硬件建设滞后,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成本会计教学要求通过企业生产实例, 对成本数据进行前后印证, 特别是要使用多媒体将相关表格展示出来, 让学生能够有直观印象, 并形成相应理论体系。可很多教师只是借助最原始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甚至只是“说教”, 不能发挥教学软硬件的辅助作用, 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教师枯燥的讲解中, 越听越糊涂, 最后自然就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当然就不能形成成本会计知识体系。

4. 学生知识点掌握零散, 不能形成整体概念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非常详细, 教材讲解也非常细致, 往往对一个事项要介绍多种分析方法。如如何分配材料的费用问题, 可以运用定额消耗比例法、产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因为课程内容过于繁琐, 学习涉及面很广泛, 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所学知识显得很零散, 难以形成整体概念。

5. 学生对账证概念模糊, 难以理清相互关系

成本会计关于成本构成分析较为复杂, 对不同对象有不同分类, 可很多学生对账表对应关系不理解, 找不到账表结转之间的对应特点, 难以形成成本各种因子之间的对应连接体系, 对账表证相关问题处理就显得较为困难。

6. 学生对成本分析肤浅, 搞不清成本控制量度

成本会计对成本分析和控制有明确界定, 成本分析控制对学生会计学至关重要, 有些学生不能提高认识水平, 就会对相关知识重视不够, 这对后续学习当然是不利的因素。成本相关概念淡化的结果就是学生成本知识结构的支离破碎, 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创新策略

成本会计是讲述制造成本和相关理论的, 在会计专业中,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的前导课程, 是对基础会计学各种会计原则和不同记账方式的进一步应用。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成本会计在会计专业体系的重要地位, 还要使学生能形成专业性的基本素质, 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形成专业性思维。

1. 学生基础弥补要体现针对性, 营造良好专业课程教学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得力措施, 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和教师要针对性地开展补救措施, 对学生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练习。学校可调整相关课程, 对学生学习进行重点练习;教师可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对一些重要环节要加强训练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对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顺利开展专业课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

2. 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合理性, 注重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构成

要让学生明确成本核算和成本决策的核心功能, 突出重点。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把理论讲解清楚, 特别是一些精要的案例, 能够提高针对性, 也能体现实践精神, 这对促进学生成本会计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利。

3. 教学重难点突破要有针对性, 增加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

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 调查学生学习难点所在, 通过课堂讲解, 课下辅导, 批阅作业, 与学生交流互动等形式,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重难点确定之后, 就要制定突破策略。结合一些实践经验, 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重难点实施具体突破,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 就必须加大练习的力度, 在反复操作实践中, 强化相关理念和操作技能。

4. 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灵动性, 实施分阶段多元化教学模式

常用教法有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 具体要采用哪种方法, 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成本会计案例教学法用具有案例进行相关成本理论分析, 在具体操作中,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教师不用照本宣科枯燥讲解,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实践教学法, 是成本会计最缺乏的, 也是教学效果不能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所在。如果能通过模拟实验或直接到工厂实习, 让学生完成整个成本会计相关规程操作, 让学生有最真实的体验, 不仅专业理论得以巩固, 其专业操作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

5. 教学目标设置要有梯度层次, 加强学生知识网络体系建设

在实施教学时, 还要注意教学目标设置的难度梯度问题, 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实际接受能力, 可适当增加难度密度, 用小台阶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理论。在实施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要把一些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这对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理论有积极作用。其实, 成本会计理论有极强的关联性, 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实施关联, 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 这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6. 教学设备运用要注意实用性, 提高制作应用教学课件能力

教学设备对实施教学有重要辅助作用。特别是课件制作, 已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成本会计中有大量表格需要用课件进行展示和讲解, 但现有课件质量较低、针对性较差, 因此教师要想将相关技术环节讲解清楚, 就需要制作高水平的课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责任心, 如果从网上随便下载课件就拿来用, 当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讲不清楚, 学生看不明白, 这样的课件不仅不能为教学助力, 反而会起到扰乱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10

1. 管理机制不完备

就目前来看, 高校第二课堂的地位仍比较低, 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看来, 第二课堂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且, 第二课堂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 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 它只是第一课堂在课外的延伸, 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并不是作为我国高校的硬性要求而被教师和学生接受的, 而是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共同的探索被接受, 这样, 就限制了第二课堂的运行, 也不利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

2. 师资配备不合理

当前高校配备的教师, 大多是为第一课堂而配备的, 这也就导致教师对第二课堂不熟悉, 而且由于教师本身所学专业的限制, 也就会导致高校第二课堂缺乏专门的教师。而且对于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 学校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把第二课堂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论是在教师分配上、教师培训上, 还是在经费的投入上, 学校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3. 资源整合不到位

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校培养的人才自然也是顺应这一潮流的, 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弊端, 不利于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 仅仅经费支持也解决不了整体资源的整合。而且, 在高校内部形成不了统一的共识, 内部分工不合理也限制了第二课堂的发展。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我们目前的教育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 而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恰好顺应了这个潮流。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了高校的实践功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 而且第二课堂注重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开发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2. 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规律

高校第二课堂给高校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知识, 大多是以理论为主, 学生明白了理论之后, 自然要通过实践来实际检验一下, 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而且通过第二课堂的深入开展, 也可以提高学生在第一课堂听讲的积极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符合高校学生“认知—实践”的学习规律, 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而且英语课本有滞后性等缺点, 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 可以满足学生在语言输入及输出上的需求, 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性的学习英语。

3. 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

目前我国高校中选择英语为专业的学生很多, 而英语又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 教师授课负荷大,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水平参差不齐, 对本专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通过开展第二课堂, 在课下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及语言掌握能力为入手点,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语言能力训练上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英语技巧和英语掌握能力。

4. 有利于提升大学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校园的建设是要与国际接轨的, 而走在潮流最前沿的, 就是英语。开展英语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可以引进外国文化, 提高外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让高校学生置身于异域文化氛围, 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高校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好处, 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文化沉淀更加浓厚。

三、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途径

1. 树立创新目标

在开展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时, 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包括近期目标, 长远目标。此外, 还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好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 实施起来才会井然有序。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的目的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跨国际交流的能力, 第二课堂应紧紧抓住“实践”这一关键词, 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开展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英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然后开展英语交流活动。

例如, 举办一些英语口语比赛、用英语讨论电影等, 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然后再进行听、读、写方面的练习。这样, 就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可以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运用自如。最后, 再通过和外国友人的交流, 更深层次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将视野扩展到全球。

2.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个性, 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学生的个性教育来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就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开展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教师可以给学生较为专业的意见, 而且在争取经费、选择活动场地方面也更有优势。而且, 教师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也就更容易明确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向, 在这过程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起的是辅助作用,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但不要硬性规定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向。

3. 第二课堂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

第二课堂与课堂实践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课堂实践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效率, 即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实验或者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第二课堂更加注重课下效率, 即在课下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两种方式并不冲突, 课堂实践教学虽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实践教学的方法更为成熟, 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某些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面实践性较差, 因此, 还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

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之前, 可以先通过第二课堂来了解所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所了解的内容, 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 也要注重第二课堂,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互相探讨的方式, 来规划一下第二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 第二课堂就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了。

4. 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在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个人修养、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仍有很多的欠缺。这时, 第二课堂的作用就要显现出来, 要使得高校学生在各方面都要有所发展。

第二课堂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在不强制的情况下, 让学生尽量全部参加, 而且第二课堂的开展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 要涉及关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关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 也可以听取学生意见, 选择在学生中呼声最高的方面先做实验, 在实验效果的基础上再做改进。

5. 加大对高校学生课余科研实践活动的投入

对高校学生课余研究实践活动的投入,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 二是经费投入。

首先, 教师应该接受新型的观念, 了解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中, 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第二课堂,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英语同别人交流,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方式练习英语, 放开思维接受英语, 设计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

其次, 学校方面要加大对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 学校应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分配专门的教室, 让学生有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场地。学校还应该根据学校内部经济运行情况, 对在第二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这样, 学生在学习期间, 既有兴趣的支持, 又有物质的奖励, 学习动力自然比以前要大得多。

6. 建设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考核和评价体系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应该是独立运行的, 要发展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 就要规范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秩序, 建立教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两个方面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反映, 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效果, 从而保障第二课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 绝不意味着它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它是在教学普遍性要求下, 解决人才个性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国要培养人才, 就要全面发展高校学生, 而全面发展高校学生, 就要在高校教育中引入第二课堂的观念。但是, 第二课堂作为近几年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 与国际接轨, 坚持不懈地发展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莹.开发建设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181—183.

[2]杨柳群, 侯俊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02) :19—21.

[3]朱计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11

关键词:高校;有偿服务财会制度;无形资产;有形资产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082-04

高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结合社会的需要,通过为社会提供合理合法的有偿服务取得盈利,为高校教学提供资金,既利用了高校现有资源,又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不失为一种筹措学校事业资金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改善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了办学活力,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定教职工队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一、高校社会有偿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校内办班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对人才的学历、技能、文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单位或者更好地适应单位的要求,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和学历提高班。而高校院系利用学校的设备、教室、师资和声誉在校内举办各类学习班、辅导班、进修班等,为广大求学者提供知识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内办班生源充足,收费较高,经济效益好,是目前高校创收的一种主要途径。

(二)校外联合办班

高校院系利用学校师资、声誉,与能提供场地、设备、教室的校外单位联合办学,利益分成。一部分求学者由于工作时间或路途较远等原因不方便到学校学习,因此高校院系就在求学者当地与提供场地、设备、教室的校外单位联合办班,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而创收,这种创收途径不需要消耗学校自身的物质资源,是直接体现知识价值的一种创收途径。

(三)对外技术服务和专利转让

高校院系利用学校师资,对外提供技术服务进行创收,如提供监理、项目咨询、建立大型考试题库、设备检测等,也可以利用人才优势联合开发科研项目或进行专利转让,这种创收是把高校高端人才或研发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的一种途径。

(四)利用、出租、开放有形资产和场馆

高校院系、处室、中心、所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形资产或提高资产利用率进行创收。如学校的临街门面房及房顶广告位的出租,团委、学生处利用学生活动中心举办舞会或放映录像,保卫处利用学校进出车辆收取出入费,体育部开放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信息学院在课余时间利用对机房实行上机收费,有复印机的院系处室中心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前提下对外承接复印业务等。这些创收提高了有形资产的利用率。

二、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中内部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要进行经营收支结余(内部成本)核算,应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非独立核算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是高校经济活动整体组成部分,无法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并按比例分摊,也就无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在无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成本核算”,其支出及结余就是不真实、不客观、不准确、不完整的会计信息。

1.服务耗用学校资源的成本准确分摊进入有偿服务成本问题。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在以本职工作为主的前提下开展有偿服务,其设施材料等资源既用于教学及辅助服务,又用于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增加了学校与此相关的各项经费支出,如游泳池、体育馆等在业余时间对外开放,增加了学校水电费、物业管理费、设备材料购置费、维修费、公共管理等经费的支出,同时加速了设备器材的磨损,降低了其使用寿命。而这些成本费用大部分已在相关部门的预算经费及学校的公共预算经费中支出,只在收入范围内列支有偿服务项目特需试剂等费用。成本核算的前提是收入与支出配比,采用项目管理法对有偿服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在有偿服务占用学校资源或成本费用混入教育事业支出的情况下,很难将有偿服务耗用学校资源的成本准确分摊进入有偿服务成本。[1]

2.有偿服务的分配问题。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有偿服务活动,如学校兴建的大型豪华室内体育馆的利用率不高,根据社会需要,业余时间对外开放,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在如何进行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如果开展有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其所有的收入应列入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即收入归学校所有;如果开展有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部门职工的收入,一来对全体职工不公平,二来不符合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如果由于非独立核算有偿服务项目无法进行成本核算,而将收入大部分归入部门的小金库,则学校不但无法从对社会有偿服务活动中增加经济收益,反而增加支出,加重了学校的财务压力。

(二)服务时或有事项可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问题

学校以教学为主,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开展有偿服务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隐患。各种或有事项可能导致学校在有偿服务活动中得不偿失,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

1.有偿服务活动违法违纪或有事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学校作为法人单位负有相关业务活动的全部管理责任,必须保证学校的有偿服务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开展有偿服务活动的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在与协作单位合作中违法违纪,将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加重学校财务负担。

2.有偿服务中的安全风险隐患或有事项将加重学校财务危机。在有偿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不周到、安全措施落实不力或安全警示不到位等原因,使消费者在接受有偿服务的过程中受伤致残、致死或发生其他事故,导致学校诉讼费、巨额赔偿等损失,将加重学校财务危机。

(三)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

1.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保持与维护。无形资产既然已成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就有必要去很好地珍惜和维护它。首先,学校应用好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不受侵害。其次,学校应保护无形资产的质量和服务质量。学校的品牌、技术、管理诀窍、计算机软件、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参与利润分配。因此,学校应开发和创造高质量的无形资产,增强其无形资产的竞争力,防止竞争对手模仿,巩固已取得的优势地位。第三,学校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学校应及时掌握消费者习惯、偏好的变化,在保护无形资产内在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以使学校生产经营与消费者的需要保持同步。

2.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创新是无形资产续存的生命力所在,企业应更新观念,对无形资产的创新活力给予充分保障,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学校无形资产的创新活动中。

3.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增值。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要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健全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转化机制,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转化动力。

4.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扩散与传播。学校无形资产的扩散与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向消费者有效输送某种理念,传播与学校产品、管理、形象有关的知识,或者利用公关手段实现无形资产能量的扩散,在扩散和传播过程中,学校形象是无形资产最重要的内容,品牌是学校无形资产最直接的体现,互联网是无形资产扩散与传播最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在管理体制上,统分关系处理不当

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高校中,许多高校在实行分级管理过程中没有把握统与分之间的平衡点,要么统得过死,部门的教职工积极性不高,对事业发展及学校的财务状况漠不关心;要么财权过于分散,校级财务难以统筹调度和安排学校资金,难以对各部门的财务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影响了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高校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多数是根据各院系的师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等情况确定经费预算,这样,预算制定的依据和标准不科学、不明确。在预算的执行上,只进行总量控制;在预算的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容易造成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得力的情况。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校财务分析工作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项工作在高校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高校财务会计仍然是“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于算账、报账。对内对外提供有关的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未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资金效益考核。[2]

(四)内部监督不得力,审计效果不理想

虽然各高校都已实行领导离任审计,而实际离任审计时,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问题复杂,审计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离任审计往往只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有无重大违反财经制度问题,而一般高校又忽略抽查审计,因此,经常出现“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的情况。

四、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的构想

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高校开展社会有偿服务是为满足筹集学校资金的需要,通过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取得的收入,其所有权归学校,而不归有偿服务部门或个人,所有的费用和责任也由学校承担。因此,学校要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重新构建财务管理制度。

(一)规范社会有偿服务的渠道,建立科学的有偿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要明确有偿服务的渠道,严格区分有偿服务和乱收费现象,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行为,并对有偿服务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违纪部门及其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格对社会有偿服务项目的立项程序。项目的申请者必须提供详细的资料,从业务流程、业务量市场调查和预测到成本费用的测算、收费标准的拟定及年收入预测等可行性分析材料都应该健全。学校应对有偿服务项目是否能增加学校财力进行可行性论证。[3]有偿服务项目的立项必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将有偿服务收入与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指标挂钩。对于未经审批私自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应视情节轻重按规定对部门负责人给予行政及经济处罚。

(二)加强成本核算,避免学校资产流失

成本核算时要考虑占用学校资源的费用,服务收费不得低于学校付出的全部成本,要讲究经济效益,盈利是负数的项目不能立项,不能办理。在服务活动中被占用的教室、实验室、设备等各种资源要得到应有的补偿或更新,从而避免学校资产的流失。同时应建立对外有偿服务风险责任管理制度,将有偿服务作为校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遵纪守法、安全保障责任目标的组成内容进行管理。学校开展有偿服务项目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及公共事务,坚持谨慎性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有偿服务部门必须统一使用学校财务部门的收据,不得私自印制或外购收费票据。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

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激发各部门对有偿服务工作积极性的有力保证,依据什么原则,按照什么比例提成,这是分配方案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除去成本费后的收入分配,既不是谁有资源谁服务,收入独享,也不能平均分配,而必须是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进行分配,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有偿服务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下大力推动学校向市场迈进,为学校创造更多的财富。[4]其次,提成比例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偿服务部门和相关部门在整个有偿服务过程中的劳动量和实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以便调动校内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分配后的有偿服务收入使用的监督

对有偿服务的一切费用支出必须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不论有偿服务的成本是部分占用学校资源,还是全部占用学校资源,均应将各项费用与学校相关预算捆在一起,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将有偿服务成本控制目标和管理责任落到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控制和节约有偿服务支出。由于有偿服务收入预算具有不确定性,不能根据有偿服务收入预算安排支出预算,在具体核算上应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同时,根据成本支出预算及“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增加支出预算。根据有偿服务项目确定相关的材料费、设备购置费、水电费等支出预算指标,其中,材料等物化成本的经费指标应占较大比例。

参考文献:

[1]严向军.高等学校财会工作创新之我见[J].教育财会研究,2001(4):27-29.

[2]杨鸿燕.试论当代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及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69-97.

[3]夏庆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会制度创新[J].财会通讯,2006(6-7):33-34.

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构想 篇12

1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

1.1 消防技术创新水平落后, 发展缓慢

从目前的消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缺少消防技术创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的消防技术人员, 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少之又少。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消防技术创新与大部分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消防技术的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是借鉴别国的研究成果, 缺少自主研发产品, 消防技术发展滞后, 消防技术创新能力差, 消防技术水平上不去, 直接影响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 消防技术创新观念不强, 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在消防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 消防技术人员创新观念不强, 在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的消防技术成果, 缺乏创新意识, 很多消防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缺少对消防技术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缺乏消防技术创新能力, 导致消防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阻碍消防技术创新进程和消防事业发展。

1.3 创新实践滞后, 消防技术与应用脱节

任何技术的创新, 都是为了改善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而我国的一些消防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消防工作中去。严重阻碍了消防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使其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 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得不到改进, 消防技术创新发展滞后严重影响消防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我国消防事业的长足发展[2]。

1.4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很多没有从事过消防工作的人对消防体制和消防技术了解甚少, 不能够志愿加入到消防工作当中。消防类院校在培养消防人才时注重消防管理和指挥, 而消防技术的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充分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少之又少, 阻碍消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2.1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有助于我国消防技术的技术交流和创新, 是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各个行业的行业操作过程中, 注重的通常为操作实施的规范化, 因此, 在消防技术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规范的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消防技术信息交流与探讨, 扩大消防技术信息交流范围, 从而进一步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和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 创造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目前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些既定的消防政策已经不能够适应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甚至有些政策已经阻碍和制约了消防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发展。因此, 创造一个新的消防政策环境势在必行, 也是消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关部门不仅要注重消防法制的建设工作, 更要加强保护消防技术知识产权, 从根本上鼓励、支持更多的消防技术人才进行消防技术研究, 提高创新能力。另外, 不仅要从社会整体上创造良好的环境, 还要在消防企业内部制定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 创造一切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条件, 促进消防事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4]。

2.3 加大消防技术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

为了使更多的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当中,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消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为消防技术的整体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消防企业要在企业内部成立创新成果奖励基金, 加强培养相关消防技术人才, 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

2.4 大力推进消防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为了对消防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检验, 必须大力提倡将消防技术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中去,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检查技术创新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 发现创新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对消防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达到预期效果, 提高消防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和可实践性, 在具体的消防工作过程中, 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应用发展和消防事业的发展壮大。

3 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消防事业是我国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消防技术创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着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消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从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出发, 提出了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的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为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段耀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 12 (10) :120-122.

[2]姚斌, 殷友好.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构想[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10 (02) :130-133.

[3]刘玉恒, 金洪斌, 叶宏烈.我国灭火剂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10 (02) :120-123.

上一篇:儿童用药的合理性下一篇:感悟生命科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