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共12篇)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推进, 原有的高校会计、财务制度已经不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 为建立同高校相匹配的财务会计制度, 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高校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高校的日常运营已经从原先的单一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收费转向了多渠道筹措资金, 这些都使得我国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变化, 也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校财务管理不论从内容还是思路都需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此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保障高校的健康有序运行。
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体现了高校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既能适应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 又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 有利于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新制度在高校会计制度下, 充分体现了高等院校的收支特点, 会计科目分类合理, 能够真实反映高等院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情况, 进一步规范了高等院校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新高校财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完善, 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管理不规范
高校财政性资金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进行, 在管理中严格规划各项费用支出, 以此来保证资金专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过从管理实践来看, 不少高校在资金使用和预算管理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不仅严重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率, 更对财政的经济调控造成干扰。
2. 固定资产管理松散, 流失现象严重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用效率较低, 一是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缺少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长期不自查, 固定资产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管理部门较为分散。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力较为分散, 不够集中, 这样就很难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实施一体化的产权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分散, 管理部门权利弱化, 导致资产的管理模式粗放, 账实难以相符。三是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 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管理体系不健全, 资产分类不完善。缺少系统健全的管理体系, 资产的分类较为粗放, 不细化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统计和核算, 更不利于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监管。
3. 预算环节的财务控制相对薄弱
从管理实践来看, 不少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够细化, 相对比较粗糙, 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核定, 没有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科研项目, 在进行项目费用支出时也没能做到逐笔核实。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环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
4. 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有待完善
不少高校在会计核算管理中缺少完善科学的制度, 这就使得高校在会计核算上不够严谨, 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性等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不真实、不确切的会计财务信息既不利于高校的科学化管理, 同时也不利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部分高校尽管会计核算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却难以落实, 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效率和效益难以保障。
5. 经费支出缺少有效管控
部分高校在水电费用、科研经费、招待费用, 以及办公费用等众多方面都缺少严格的管控制度和支出标准, 管理不严格, 导致管理费用上超标。与此同时, 有的高校尽管在经费管理上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支出标准, 但是执行不够严格。
三、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及建议
一是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创新财务管理方法。高校财务工作难度较大, 专业性较强, 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加强人员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当前, 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 所处的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 可能受到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 高校财务管理要积极转变财务工作思路, 提升管理效率, 及时高效地掌握信息资源,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丰富财务管理方法。
二是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管控, 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和识别财务风险, 并防止风险对于高校正常运转产生影响, 而内部控制则是通过规范化操作, 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事中及事后控制来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要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广泛收集和识别风险信息, 及时发现不确定因素, 强化高校风险管理责任, 构建风险管理框架。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 部分高校领导不懂财务, 也不看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 导致部分高校根本不编制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表, 这种只看收支的情况十分危险, 要克服重核算轻分析的情况, 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领导对财务分析工作要高度重视。
三是高度重视高校的社会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率, 防止资产流失。在日常财务管理中, 高校管理者要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坚决杜绝账目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 建立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 强化管理理念, 对闲置资产及时进行调剂, 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社会效益。一是合理地配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配置直接关系着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也是确保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条件。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强化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集中度和层次性, 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简化管理流程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三是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精细化管理过程。依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要求明确二级学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并落实到位, 财务部门需要强化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 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映, 相关部门也要对固定资产的租赁、转移, 以及增减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切实维护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
四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效力, 就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和流程, 在日常管理经营过程中依规办事, 避免不合规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 还应当确保权责一致, 形成完善的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 既要关注高校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也要关注高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 能否切实发挥效力, 并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检查监督, 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切实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结算中心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 并严格执行, 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 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规范, 确定各个管理岗位的具体责任, 使得内部控制的管理的各项责任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的严格落实, 这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 保障内部控制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探索院校两级财务管理新体制。对高校来讲, 预算管理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拨款的高校应当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 依据自身用款计划和工作目标合理科学地编制年度预算,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和科学性,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预算调整, 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进一步讲, 高校强化自身预算管理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即强化高校预算编制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加强立项管理, 在预算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职务分离原则, 包括预算的申报、审核、执行、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专人负责, 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位, 切实保障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质量和效力。积极探索院校两级的财务管理新体制, 将二级单位和学院设置为独立法人, 学校的财务部相当于集中支付审核中心,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由各二级学院负责。
六是建立财务分析预警和监控机制。财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发现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和债务风险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发现的。要完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具有及时性和敏感性,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可以选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要多途径转移和化解风险, 通过主动拓宽融资渠道、正确识别债务风险, 关注流动资产等加强转移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要分析好各项财务指标, 对指标的分析要注意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既要同比分析也要环比分析, 对于变动加大或偏离正常值的指标要深入分析, 将指标再分解。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财务分析信息化建设, 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四、小结
高校财务管理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 包括会计管理、资金管理、经费支出、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多, 较为复杂。创新高校财务管理, 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形成内部相关促进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摘要:财务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和运行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运转和科研水平。随着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实施, 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高校财务管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 但是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实际, 运用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就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提出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魏佳.信息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01.
[2]帅毅.企业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05) .
[3]彭秋莲, 尹北晖, 王玉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之友, 2010, (02) .
[4]王迁丽.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12) .
[5]肖薇, 王义.构建新型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2012) 论文集, 2012-10-13.
[6]吴晓玲.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 2010-05-17.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篇2
作者简介:
吴衍涛,男,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管理成果,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后勤改革情况,就目前高校该如何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后勤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做了初步探索,并从后勤管理实践出发,提出后勤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5-034-03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篇3
一、 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着资金运动规律,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并正确处理由此引起的经济关系。这就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的学校财务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要求管好财务,正确核算年度盈亏,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政府。具体来说就是对学校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课本成本、学费收入以及盈利等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鉴于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不同,则应针对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
传统的财务管财务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活动的需要,现代财务管理必须主动参与学校的经营决策,并通过财务资金的运动,积极组织实施。在资金的安排与分配上,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及有关情况,以保证需要。财务管理的任务应考虑不断更新内容:①要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相应变革,不能墨守陈规,而必须体現由于改革所赋予的新内容,这就是机制创新。②通过财务管理活动,促进学校开展增流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提高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③按照规定,正确分配学校的收入。通过合理、合法的分配,减少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校搞好。④及时搞好财务综合分析,找漏洞挖潜力,促进学校发展。
财务管理的方法是执行和完成财务活动的重要手段,它靠科学的具体的实际工作来实现。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主要编制本年度、季度和月份财务收支计划,分解财务收支计划,并归口分级管理,预测年度执行中各个时期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不断采取措施,把计划落到实处。要用计划促进管理,提高学校管理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减少费用开支,尽可能作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效益。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互相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整套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二、 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机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学校等事业单位的管理,由直接管理逐渐转向间接管理,即更依赖于监督。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虽然这几年才建立起来,就己初步形成了审计体系,共分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其中,国家审计是主体,内部审计是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审计监督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化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审计来进行经济监督,对高校来说,它不是要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而是要监督学校等事业单位的财经状况,保证其按照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规范开展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发展前景。
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它与财税监督、银行监管、工商管理监督等,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其共同点是,都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的法规为准绳,进行监督。其不同点是,审计机关本身不具体管理业务,在审计监督中是第三者,处于超脱地位,容易做到客观公证,能够维护各方面的经济权益。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就形成了包括上述各种形式的经济监督体系,而审计监督是这些监督中的一个专门从事监督的机关。从全世界看,己有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审计机关,可见,它是整个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财经管理的利器。
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针对所审计的内容需要采用一定的、专门的方法。而各种审计方法不能脱离审计内容和审计任务而独立存在。因此,它具有专业性。目前,我国审计的基本方法有审阅法、查询法、分析法、复核法、核对法,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因需采用,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
现阶段审计监督的任务,总的来讲就是审查监督、维护、促进。所谓审查监督,就是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防止和纠正错误弊端,揭露经济活动中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以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所谓维护,就是要维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保护社会主义资财的安全和完整;所谓促进,就是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失策以及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达到促进改善财务管理,提高单位效益的目的。因此,作为国家公办的高等院校,应主动的积极的配合国家的审计工作,建立健全的本单位的审计机制,把高校的财务工作搞好。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是高校经济生活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加强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搞好高校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并进行机制创新,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4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中, 预算都是按照年度来编制的, 达到年度平衡收支就算完成任务, 没有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只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达到在财务管理和财务预算上的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 这是问题的根源。
2. 内部控制不完善。
只对财政资金方面应用内部控制机制, 在财务预算和外部资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就管理不严, 只对收支账目有内部控制机制, 但是对往来账款没有完整的审批制度。在高校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大额采购项目的论证工作, 没有采取内部控制机制, 致使大量资金投资失误, 资金损失严重。
3. 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高校大规模的组合中, 由于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各个高校都采取扩大招生规模, 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 很多都是贷款, 但是, 因为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造成大量资金存在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1、观念创新。
目前, 高校办学环境变化巨大, 也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1) 信息化管理。目前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 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要求, 学会使用计算机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利用快速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达到迅速处理各项财务管理的目的。高校也应该在信息化财务管理中加快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 并利用科学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管理、预测及时、决策准确的财务管理模式。
(2) 网络化管理。现代财务管理一定要实现计算机管理, 利用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 是财务管理网络化, 逐步实现财务与各项管理协同管理, 这样才能节约管理资源,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 成本效益观念,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占领一席之地, 就必须保证资金的充足, 要在高校成本方面加强管理, 逐步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 迅速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用最少的资金去解决最大的问题, 这样就需要在成本核算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保证办学成本降低。
(4) 融资观念。由于高校原来都是靠政府财政资金, 没有任何资金压力, 现在都是需要高校去筹措资金, 体制的转变必定带来财务制度的转变, 要改变原来的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科学的调动资金, 积极探索资金筹措的办法, 利用资金市场的模式去宏观融资, 走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方式,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利用金融资金去解决高校资金的问题。
(5) 风险观念。因为高校每年都在扩招, 办学的规模都在逐步扩大, 资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高校都是举债扩大办学规模,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一定要树立资金风险制度, 注重财务风险分析, 在保证办学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利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所以说, 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
(6) 知识资本观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作为学习知识, 发展科技, 提高管理水平的发源地, 应该更好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 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更应该有充足的认识, 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加大培训力度,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所以说, 知识资本是现代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制度创新。
高校应在“先保基本支出, 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 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到调整的科学规范, 改进预算编制办法, 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 细化项目预算,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 控制各种开支, 加强预算编制,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报告体系。对高校来说, 只有正确核算高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 才能为考核评估高校的办学效益提供依据, 才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才能有利于高校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科学化、规范化地顺利向前发展。各级领导都要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 实行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强化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 以防止出现权责不清, 加剧高校财务风险的严峻形势。
3、内容创新。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预算编制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控制、财务分析和监督以及财务工作环境的优化等。资本的内涵在深化, 不仅包括物质资本, 还包括知识资本。筹资的外延在扩张, 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 还包括人才的引进。预算的分配在调整, 不仅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及日常运转的需要, 还包括学校大规模的基建需要。
4、技术创新。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 有原来的手工记账, 算盘计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复存在了, 现在的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利用计算机财务管理去实现, 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 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快速的财务管理模式。此外高校都建立了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 通过网络办公系统, 可以快速的传递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 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5、服务创新。
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或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在正确处理好开放与控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要把提高财务工作的服务质量视为财务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宣传, 帮助与引导学院领导、各部门、各系科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的重要价值。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 为利用者提供优质、快速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篇5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 预算管理体制; 先进经验; 零基预算; 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15-03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非营利组织这一高校特性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高校合并、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的预算管理模式日益要求市场化、国际化,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益”日益成为高校实力的体现,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必须在原有的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创新预算管理制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为高校的各项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预算管理经验
(一)加州大学预算管理制度
加州大学年度预算分为经常性项目预算和基建项目预算两部分,都由预算办公室编制,但独立成文,分别提交、审批。其具体程序如表1。
基建项目年度预算与经常性项目年度预算在编制程序及审批时间表方面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基建项目年度预算围绕校园建筑、场地和设施等硬件的现状及维护、更新等需求,分别为加州大学10所分校列出详细的基建计划和预算申请。
(二)哈佛、斯坦福和耶鲁大学的预算收支状况
作为全球著名的私立大学,哈佛、斯坦福和耶鲁大学非常注重财务的健康状况,他们决不允许财务在高风险的状况下运行,严格控制支出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预算收入只是稍微高于预算支出,哈佛大学的年度运营盈余甚至只有10万美元。但总资产远大于总负债,显示了强大的资产实力。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非盈利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量入为出的理念。
(三)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对改进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启示
从预算管理程序上看,国外一流大学往往有非常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尤其是预算管理的运作完全独立,学校对每一项预算投资是否可行,都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严格把关。从预算总体指标上看,国外一流大学十分重视财务健康状况,严格控制着预算收支平衡。其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置科学、清晰统一,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国外一流大学的财务监管受到联邦和地方法规监管,包括《公认会计准则》、《教育机构支出准则》、《高等教育机构、医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资助协议统一管理要求》、《机构基金统一管理法》等。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二、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内容缺乏口径一致性
近年来,政府采购、直接支付、财政零基预算等财政制度改革,使高校财务预算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仍然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即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以上年的预算为基数,按照学校当年教育事业费的多少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缺乏灵活性,使拨款与实际支出脱节。
(二)预算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科学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参与编制预算的人员多数是财务工作人员,而很少有项目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参与,所以在编制预算时,财务工作人员多在意的是预算的收支平衡,很少关注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的论证和各项目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离开业务人员的认同和参与,预算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种情况把侧重点都放在了事中的资金支出上,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后的考核,丧失了工作重点。
(三)轻视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它包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科研成本等。
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教育事业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所以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缺乏财务决策分析、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给多少钱、高校办多少事,同时在资金的支出过程中,浪费严重,没有将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高校的财务部门就是简单的记账过程,缺乏财务分析和成本核算,忽视筹资过程,在筹资、投资及资金运营上不讲究“投入产出比”,不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零基预算,积极调动可用资金
零基预算借鉴与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编制方法,它能有效的控制间接预算费用。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我国高等学校来说,实行零基预算能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能够将学校有限的资金从陈年旧账中解放出来,投放到其他重要的有实效的项目中去。零基预算不同于传统增量预算编制法,下一年度编制预算的基础不是上年度预算支出的情况,原有项目和新增项目都要重新进行审核,着重考虑它的必要性和标准定额的计算,使预算数字更切合当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预算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高校在编制内部预算时,应按上级要求逐项采用零基预算;着重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拨款的具体金额也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反复的推敲。
对于涉及高校发展的重大项目,可以参照学校的中长期计划,采用此种方法编制预算。该种动态的预算,长计划、短安排的办法可以弥补年度预算的缺陷,这样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二)改进预算编制过程,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在校内已经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两级财务管理是我国高校责权物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级预算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将从以目前具体预算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院(系)核算管理为主、高校核算管理为辅,高校财务从现行以具体管理为主发展为管理与监督、协调并重。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两级财务管理应当继续深化,在编制具体的预算时,以院系为主,财务人员为辅。具体来讲就是在当年教育事业费总收入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按人头、工作量具体标准核拨和按系部实际教学工作的绩效情况核拨两种方式相结合,将院系领导的工作述职与当年的预算拨款相结合,“办多少事、给多少钱”,以此拓宽院系领导的工作思路,对于符合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中长期规划的项目,给予有效的资金保障,对于缺乏时效性的滞后项目,则削减甚至停止资金支持,由此调动一线教学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从而使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层级体系逐步向国际一流大学靠近。
同时,按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积极实行预算公开,加大预算的透明度,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预算执行考核
我国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是教育事业费收入,另一方面是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收入即为学校每年秋季学生入学时缴纳的学宿费收入,该笔收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高校教育事业支出不相适应。
财政拨款是财政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本地区的教育事业情况,拨付给高校的各项资金。高校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开拓思路,开拓筹资新渠道,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成果出效益。聚集社会力量办学,成立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鼓励校友及社会各界捐款。对于需要购买的设备可以采用融资租赁等现代融资方式,缓解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增强高校的还贷能力。
四、结语
在财务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一改高校财务就是简单的记账室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事前预测、事后监督的作用,成为高校财务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万华.美国联邦政府提高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策略和措施[J].现代大学教育,2004(6):41.
浅析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龙头, 肩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重大科技成果的开发研制任务。因此高等院校需不断强大自己, 做好管理工作, 以求更高更好的发展。而做好高校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学的财务管理, 这就要求高校相关人员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用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服务学校。
1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高等院校可通过合理划分财权, 建立权责分明, 权、责、利结合的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高校实际的财经工作秩序。实现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 必须坚持“宏观调控, 微观搞活”的原则, 实现在学校宏观调控下的分权分级的财务管理模式, 做到宏观调控为主导, 同时还能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2) 处理好权、责、利的关系。把学校领导的统一性和基层单位的独立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资金既能从宏观上得到利用, 又能给基层单位一定的权利, 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进而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 将市场观念导入财务管理中。
(4) 与高校自身的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相适应, 达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目的。
2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当今大学院校面临着组织结构的改进与制度变迁, 若想做好这一变化, 需更多地求助于大学财务管理制度, 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的重新设计。而实现这种创新, 需要从组织与制度上进行考虑。
(1) 财务管理制度的更新。在当下高校实行集中与分级的财务管理中, 创建会计核算中心, 这种模式将校内各一级单位、经济实体等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 统一办理会计事务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这样将会计人员从各单位划分出来, 归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调配, 进而达到客观公正的财务记录与报告, 同时也可适应高校改革使会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
(2) 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要考虑到教育组织结构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及多种组织结构的利弊比较发现, 直线—职能制是最好的选择, 建立直线制与职能制相结合,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
3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 高校办学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其财务活动也出现新的特点, 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校必须以绩效为导向, 对财务管理观念、方式、制度等进行多方面创新。
(1) 观念的创新。高校财务管理不应局限于对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 而应以绩效为导向, 进行成本效益管理。
(2) 方式的创新。调动学校全体师生积极性, 实现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财务管理;高薪聘用财务与信息专家参与财务决策;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 运用IT技术等措施改革财务管理手段和系统。
(3) 制度创新。统一领导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学校掌握财务事务的领导权与财务资源分配权, 引导调节学院的投资重点和方向, 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学院财务行为, 以确保学校经费的有效使用;建立责任会计, 实行分级管理, 适应单位内部分权管理的需要,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责任会计的核算管理, 可实现对单位内部责任中心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管理, 明确责任, 加强管理。
4 高校财务一体化管理研究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财务技术决定财务服务。实施高校财务一体化管理是实施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1) 一体化模式的基本框架。选择B/S技术构架, 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 基本构架如图1。
(2) 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当今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趋势, 学校分校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 甚至不同城市, 这使学校的统一管理变得困难。近些年来, 绝大多数高校改变以往校园卡只用来吃饭消费的现状, 综合先进的IC卡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 在校园卡原有作用的基础上扩大到在学校各个单位消费都可刷卡进行, 同时校园卡也成为学生身份的认证凭证, 这样便实现了不同校区之间数据的共享与学生信息的统一管理。
高校资金安全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8
一、高校资金构成及安全
(一) 高校资金来源
高校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主要教学场所, 是学生消费的必需品, 同时, 它还是国家推行高等教育的必然工具, 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而, 高校资金的来源比较多样化。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依托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学生等取得或形成的。具体来说, 按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划分为财政拨款资金、生源学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按资金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资金的用途可以划分为教育事业资金、科学研究资金、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性资金等。
(二) 高校资金分配
高校资金分配是否合理, 先决条件是高校是否运用科学方法来制定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计划;其次, 要根据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的配置, 是否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组合产出。在这一阶段, 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等不同用途的占用, 合理规划资金的投资、运营。
(三)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时, 要注意安全与生产的统一、与质量的包涵、与速度互保、与效益兼顾四个原则。由此, 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要有目标性、能动性、先进性和预见性。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流入管理和资金支出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可以包含三个方面:资金筹集和投放安全、资金存储安全、资金结算安全。高校在具体实施时要综合自身的情况, 结合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二、高校资金安全现状
随着高校生源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 高校在基础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后勤等方面的投资急剧上升, 资金的积聚和流出金额不断增加, 资金的运作风险日益凸现, 有些高校已经出现了违规借贷资金、挪用公款、投资不当等现象, 为高校资金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一) 资金预算缺乏计划性, 支出不合理
资金预算是指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估算并影响未来支出的管理行为, 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企业的实际支出存在控制监督的作用。正确执行预算则是确保学校发展总目标实现的关键, 然而一些学校对于资金预算极不重视, 缺乏统筹安排, 业务开支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如年度预算在上半年支出过半或年底突击用钱等, 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 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比重过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逐年扩招, 为获得大量资金, 扩大学校规模, 产生了“银校合作”的模式, 即高校向银行借款扩张, 而银行据此赚取贷款利息。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但是随之而来的, 是高校资产结构的变化———负债过高,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高校的收入稳定, 增长空间有限, 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 必将产生财务危机, 影响银行贷款的收回。同时, 负债过高, 会使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 资金安全也将存在极大隐患。
(三) 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教育部等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资金管理问题, 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 并提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银行对账单“双签”和规范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在内的监管制度, 以及严格对外投资管理、加强校办产业管理和学校担保活动管理等。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具体有内控制度不严密、监控制度不到位、财会制度不全面等, 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使得学校内部人员对资金安全的管理无制度可依。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为有效的管理高校资金, 防范风险, 保障资金安全, 高校就必须从财务角度出发, 寻找新的适合资金安全管理的措施。
三、资金安全的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独立法人制度的确立, 高校的办学环境、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筹资渠道打破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 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投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科研和教学两方面, 还涉及到了校办企业的独立核算等;经营活动既要保障社会效益, 又注重经济效益。为适应新的变化, 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就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观念、内容等各方面的创新, 从财务管理创新的视角管理企业的资金运营。
(一) 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 树立效益观念。随着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筹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企业捐款, 还有自身的投资收益;而高校教育的目的也开始多样化, 如吸引更高水平的生源、向社会输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等。为达到该目的,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应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 而应树立效益观念, 以绩效为导向, 围绕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进行成本效益管理。
其次, 树立风险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各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教育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因此加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 国家对高校的投资越来越少, 因而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银校合作的盛行使高校背负巨大的债务,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一旦到期不能偿还本息, 会引发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 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高校资金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集资金管理, 投资资金管理, 成本核算管理和分配管理。在筹资资金管理方面, 由于原有筹资渠道获得的资金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高校需转变观念, 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新渠道。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及资金风险也不同, 考虑到资金运营的安全性,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适度负债。在投资资金管理方面, 高校的投资不再局限于教学科研, 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对外单位投资等。高校需拓宽投资渠道, 努力寻找新的投资点以获得投资高收益。在成本核算方面,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因而在进行财务资金管理时, 高校要考虑绩效目标, 树立成本收益意识, 进行成本管理。在分配管理方面, 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满足高校职工的需求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资金安全管理新对策
(一) 加强科学预算
作为“决策未来、监控过程、关注结果”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为加强科学预算, 高校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加大对预算项目安排的可行性、必要性的论证, 确保预算满足资金目标管理的需要。其次, 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学校具体情况的预算定额机制, 该定额机制需包含学校各项的资金支出, 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等。最后, 做好财务预算执行的监控, 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
(二) 完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完备是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秩序, 保障资金健康、安全的运行, 必须规范本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监控制度 (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等) 、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校内二级单位的收支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为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 高校需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使财务部门的资金运营管理有制度可依。
(三)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高校财务处是高校资金运营管理的中心, 统一计划组织和领导全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因此, 高校财务部门要统一规划管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管理好单位内部的所有账簿, 同时将收入和支出一律纳入本单位的财务总账管理。此外, 财务部门还应该对本单位的资金流动做出分析, 如计算最佳的资本结构、分析投资优劣等, 为高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Z
参考文献
[1].刘芸玲.从出纳视野探析高校资金安全管理[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1) .
[2].付丽英.对建立高校资金安全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5) .
[3].王虹.加强监控机制确保高校资金安全[J].经济师, 2008, (6) .
高校档案创新管理工作研究 篇9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存的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 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并不健全,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对其中问题的梳理, 可以将不足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档案管理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平时更多地关注于日常工作。高校整体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态度, 从而导致了很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态度不积极, 出现马虎了事, 应付工作的情况, 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这其中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宣传不足。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引起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 所以无论是直接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员还是管理层, 在整体上就没有营造一种良好的档案管理的氛围, 所以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意识淡薄。其次, 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份需要耐心、认真态度的工作, 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没有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发展。
(二) 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落后。
现在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量是非常的大的, 但是使用的管理方法还是传统的, 所以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信息量。当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的储存方式越来越多, 那现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换到单机数据管理模式, 纸质档案被电子档案取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电子档案要取代手工档案的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 而且还需要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如今档案技术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档案管理收集方式的严重阻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而导致投入的直接减少, 所以没有资金更换先进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另一方面, 因为管理人员的技术手段不足, 对先进的设备使用不足, 一些新型的设备很难发挥出作用。
(三) 不到位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到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不规范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不规范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档案必须建立强制化管理, 高校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配合。很多工作人员在提交档案时, 管理不严, 操作随便, 这种不良的工作态度使档案收集工作进展不顺利。2.不规范的档案整理方式。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人员激增, 面对这种重要的转变, 低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没有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整理方式, 从而使立卷工作出现了问题, 所以很多有效的信息非常的难以找到。
二、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一) 高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提升高校工作效率。1.档案管理标准建立规范。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整理, 将高校专利信息和高校职工档案进行有效的规范, 从而实现统一化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2.高校档案职能部门管理需要健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得到高校充分的肯定,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 将国家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彻底地贯彻, 还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针对性地管理, 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高效有序。3.高校档案层次需合理布局。将层次和管理进行明确的划分, 这样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的利用率有显著的提高。对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 可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 统筹档案管理工作的布局, 将简单的检索和排序融入其中, 将档案的作用最大化。
(二) 高校档案管理方法需改善。
1.档案管理人员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培训, 而且还需要对管理工作者的技能进行不断地提高, 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进行彻底地优化, 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2.信息化使用程度需提高。电子档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要提升电子档案的范围和实施效率。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实施:第一, 建立电子化档案处理的完备系统。第二, 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的运用, 高校的档案信息需要有方便的查询途径。第三, 推进建设进程的发展, 从而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传递。
(三) 高校档案管理思路需创新。
要在短时间内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高效运行, 有以下几个思路可以尝试:1.自愿和规范并重。倡导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化, 不能依赖硬性的规定, 因为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增加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反感程度, 所以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疏漏。所以应该秉承自愿的原则, 再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2.重点工作突出。突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因为高校的核心业务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环环紧扣的, 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快高校的发展。一些以销售实物的高校, 高校的财务档案是其管理的重点。其次就是高校的生产管理档案, 还需要加强对高校资产的评估, 需要建立这样的档案集合。3.监督机制应建立。公开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从高校职工和管理层分别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进行纠正, 才能有效地予以完善。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篇10
一、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现状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是高校社会化改革后从原高校后勤系统整体剥离出来并按照市场化模式组建而成的后勤经营单位,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已经注册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虽然没有注册,但实际上已经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营单位的跨越,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仍然承袭着原有行政组织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传统高校后勤系统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是应该“完全市场化运作”还是只能“部分市场化运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以服务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服务于“高校公益性”为目标的争论一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经营目标;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既要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经营目标,又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2、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目前尚无形成科学统一的后勤服务行业财务管理办法,导致财务人员对实际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形成的财务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一些特殊问题的会计处理形不成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例如,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会计科目设置及科目数据的结转、财务报表的编制、原高校后勤系统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等等,这些问题会计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核算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控制不到位和成本管理不健全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产权利是由高校所选定的管理人员来行使,他们作为财产权利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备充分的权利,这就使得他对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经营绩效好坏的敏感度降低,对职员激励手段不够。而高校对后勤服务中心管理者进行充分监督的成本又很高,因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控制很难到位。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高校后勤经营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也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这无疑会助长后勤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偏好高收益,并以此追求自己的利益。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成本约束机制,整个经营过程中难以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完善成本监督体系。
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师教学科研要求的不断多样化,高校对后勤服务中心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后勤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提升管理水平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益尤其重要。要真正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构建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后勤财务与经营业务的有效协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集成。这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管理者管控公司经营的能力得以强化,最终实现财务决策的及时、准确、高效和科学。结合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部门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既要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营效益。为此,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应建立准确、真实和及时的会计信息,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集中整理、分析财务信息,杜绝会计人员作假账,防止管理者的道德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出高校后勤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绩效,为高校后勤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准确、真实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有高效率的会计合并报表、汇总报表。传统的会计报表方法,在处理高校后勤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关联交易等信息的时候,需要层层抵消、背抵,会计信息的处理,传递和分析所耗费的时间长、人力多,并且会计数据不准确。建立了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后,可以规范财务信息收集方法、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部门在统一的规则下运作,从而降低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财务信息收集系统。
2、不断升级财务软件,完善财务信息管理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次技术变革即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规范了会计工作流程,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系统、完整及时效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目前,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还停留在财务集成软件阶段,此阶段的缺点是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下属各部门财务系统仍然是独立的信息孤岛,财务信息传输缺乏时效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会计人员通过手工方式获取相应财务信息,通过会计工作事后的财务信息输出输入实现与其他财务系统的信息连接。由于财务信息的输出输入被动地依赖经营部门提供的数据,对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经营决策只能起到事后的分析和评价作用。
财务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和传递财务信息,完成财务信息的会计核算,并能为财务管理、分析和决策提供必要辅助财务信息的人机系统。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除了有核算所必需的帐务处理、报表处理等模块外,还应有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模块。为此,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应尽快升级财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主要包括总帐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和财务分析等模块。财务管理软件应着眼于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内部财务信息资源、经营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仅考虑到财务信息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内、下属各部门内财务信息共享的要求,还充分体现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等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实现了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财务数据质量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面的管理,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个财务人员都应当确保本环节的数据质量,下一环节要监控上一环节的工作质量,从而构建起层次分明、监控严密、持续改进的立体化财务数据监控网络。在财务数据质量监控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财务数据管理中心的作用,对财务数据质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确保财务数据问题及时监控、错误原因及时查找、错误数据及时修订。应当在综合财务软件运行的基础上,建立会计报表分析系统,尽量通过系统数据生成会计报表,更好地发挥和拓展综合财务软件功能,充分应用现有技术和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与管理效率。
3、创建以全面预算和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大力简化预算编制过程,大大缩短预算编制周期,来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作。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管理层根据全面预算作为基础,可以随时得到各种市场趋势和经营业务分析,力争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实时反映、过程控制、趋势分析、决策支持”的目的。由于随时可以得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管理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生产成本管理是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改善经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全面计划预算为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控制生产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考核生产成本指标提供了依据。建立严格的生产成本管理,做到服务质量有依据、物资消耗有定额和经营管理有规章;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并扩大生产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对象,可以更好的进行成本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现有的财务审计严重滞后,一些管理者违规联合财会人员进行不规范的财务处理,使审计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及时进行审计。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建立了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后,每发生一笔财务费用、往来,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可以随时监控并进行溯源查询,可以通过即时审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及时发现甚至杜绝不规范的财务处理。
三、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制度保障
1、组建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委员会
要实现财务信息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各部门之间共享,使财务信息在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有必要组建一个行政级别高于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门之上的财务管理委员会,赋予其沟通、协调各部门及时准确输出输入财务信息的权限。它的目标是推动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加强各个部门财务配合、财务执行和财务评估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管理委员会还要负责收集和处理下属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并将其公开,发布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的财务信息的平台上,让下属各部门负责人对自身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财务信息准确了解,保证财务信息的公正与透明。
2、理顺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下属部门的财务关系
高校后勤下属机构较多,有宿舍管理部、运输部、培训接待部、校园维护美化部、水电管理部、餐饮部等。它们不具备法人资格,无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它们与高校后勤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下属部门财务管理必须纳入高校后勤总的财务管理之中。但是,高校后勤下属部门与企业集团下属机构又不一样,高校后勤下属部门具有职员众多、服务任务繁重等特点,如果高校后勤财权过于集中,所有收支都由高校后勤统收统支,就容易挫伤下属部门的积极性,高校后勤最终会回到以前的“计划经济单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要建立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思路是:每个下属部门在高校后勤财务系统建立内部帐号,单独设帐,单独核算;统一使用现代会计制度,统一高校后勤的各种财务政策,统一制定并执行生产成本和费用开支的标准,统一财务预算体系;在上述基础上,给与下属部门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如设备购置和处置权、合同签订权等。高校后勤财务可以建立产值、利润等经济指标,有利于后勤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考核力度,对没有完成经营目标的下属部门负责人给与经济处罚,对较好完成经营目标的下属部门负责人给与经济奖励,通过拉开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职工的收入差距来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3、完善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组织机构和制度
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规范内部结算程序,高校后勤财务部可设立会计核算机构、会计结算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会计核算机构的工作是为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内部及其他使用人员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主要内容是日常会计工作核算、账簿管理、报表管理和凭证管理;会计结算机构的工作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主要内容包括结算处理资金、调拨管理资金、进行投资融资分析等;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作是负责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资金管理等,主要内容是对下属部门的日常经营进行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及经营目标完成的监控等。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还要对现有的财务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包括:创新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对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各项收支严格实施“一支笔审批”,明确高校后勤服务中心领导人审批权限、审批流程及相关责任,并用严格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创新财产管理制度,对下属各部门占有、管理、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等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害、流失;创新财务报告制度,根据会计税务的相关要求及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需要,规定下属机构所需报送各类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的编报格式、编制方法、报送时间等;创新财务人员考核制度,对财务人员的考核要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必须规范岗位责任体系和严格岗位责任考核
按照“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以综合财务管理为主线,修订完善原有的全员岗责考核办法,突出加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业务流转、工作衔接和责任落实,逐步构建起岗责明确、流程规范、考核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财务数据采集员应认真核实经营单位提供的各类表证单书等原始数据,在财务数据进入系统前按照相关标准反复进行周密细致的审查核实,严格填写纸质资料,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对错误的纸质资料及时更正或重新采集。财务数据录入员应坚持“谁录入,谁审核和复核”原则,录入前审核资料,录入后复核数据,确保首次录入数据的规范、完整。兼职财务数据管理员应当辅导财务部门财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监控财务部门的数据质量,综合、反馈财务部门数据管理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财务数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专职财务数据管理员应当切实承担起牵头管理职责,依照《财务数据管理工作制度》和《财务数据管理员工作事项明细表》对财务部门所有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严格执行工作例会、问题分析、信息传递和差错通报制度。
二是要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财务管理业务规范和操作规程,对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整合,明确财务数据采集、录入、处理、应用各环节的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规范财务数据质量日志、财务数据质量档案、财务数据质量分析、质量问题反馈等基础性质量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规范财务登记、待批文书、发票管理、会计统计等日常财务数据质量监控流程,按日汇集全后勤服务中财务数据质量监控情况,审核重点数据和关联性数据,对发生错误的数据进行整理归集,分析差错原因,研究解决办法,按周对财务数据监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偏差较大的要分析具体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反馈处理意见,按月通报财务数据质量和经营业绩情况。
三是要进一步严格岗位责任考核,落实责任追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考核和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每一个操作岗位的质量都要纳入岗位责任制严加考核,建立从财务数据录入员到会计人员,及各个部门负责人,最后到后勤总务长的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财务管理考核体系。制定适当的财务工作差错处罚标准,实行“高风险、高利益、高责任”。财务部门应当坚持“有错必改,有过必究”,对于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失职、失察行为,绝不能搞“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必须从严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和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以杜绝同类错误的重复发生。
摘要: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创新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对提高后勤服务效益,促进高校后勤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June Pallot.Elements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public sector accounting[J].Accounting,Auditing and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2(5)
[2]Kor Y,Sundaramurthy C.Experience-based human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of outside directors[J].Journalof management,forthcoming,2010(3)
[3]武新华.用友ERP-U8财务软件应用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张琦,张娟等.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1)
[5]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6]葛家澍.未来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模式——兼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J].财务与会计,1999(2)
[7]刘艳华,王桂荣等.完善高校财务治理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1(1)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
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宏观管理体制概况及演化趋势
1990年1月,东北大学科技园成立,标志着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创办的孵化园成立。2001年5月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园。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起步较晚,早期是以一些基地甚至社团的形式存在,随着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发展的兴起,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倡导和支持,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才逐渐发展起来。河北省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园模式多以“一校一园”为主,管理体制上也与大多大学科技园不同。我国大学科技园多数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政府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而言,政府只是在政策上支持和倡导而不直接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演化趋势是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市场化运行。
二、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的实施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章程的收集分析,以及对园区相关管理人员的访谈,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的实施基本是以本高校核心管理的模式为主。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层次为由学校、学院、各工作室分层分级负责管理。
三、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中缺乏政府、社会力量的发挥。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以高校核心管理的模式为主,政府主要是在政策引导方面发挥作用。虽然从长远的角度看,政府退出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机制是一种趋势,但是,政府的退出应该是有条件的即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发展成熟。就河北省而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整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和扶持。在协调沟通、组织些方面政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明确,政府的作用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除了政府力量的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中发挥作用也非常重要。
(二)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中公司化运作能力缺失。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都是由学校自行管理的,孵化园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均是来自于学校内部,使用学校现有的教职员工。省内没有一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是通过引入专业管理运营机构或是管理团队来对孵化园进行管理。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性质还是隶属于大学,而大学具有事业单位性质。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管理中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从本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情况看,有些孵化园在资金方面引入创业基金,有公司化运作的影子,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中公司化运作能力还是缺失的。社会人员参与到孵化园管理中的机会和渠道也基本处于空白区域,我省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比较欠缺。
(三)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之间联系松散。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园模式多以“一校一园”为主,不存在“多校一园”和“政府高校共建”的建园模式。这种“一校一园”的建园模式,容易使孵化园专注于寻求自我发展而忽视了校际之间孵化园的联系和沟通。河北省的孵化园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校际联系主要建立在各种创业比赛、评优等正式的官方的活动上,交流和联系的渠道和机会不多,缺少正式与非正式渠道到结合的交流平台。在倡导开放建园的今天,“一校一园”的模式显得优势和竞争力都较弱,密切园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有必要。就管理机制而言,校际之间缺乏发挥纽带作用的组织。同样是理工科院校或是同样是医学类院校,其入孵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具有相近相似性质,或是需要资源互通有 无的项目,他们只是松散的分布在各个院校的孵化园内,缺乏交流相互启发的机会。以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为节点建立孵化网络,增强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性,使资源在河北省内部实现配置的最优,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参考文献: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12
1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不断加强,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提升空间。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说,能够直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潜能。从长远来看,在未来的几年中,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招生竞争加剧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整合。总而言之,高校作为与社会化发展直接对接的窗口,必须不断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为学生发展铸就蓝图。
1.2 保证高校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对于高校教学来说,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环境支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高校校园,各类思潮和文化形态涌入学生的视野和大脑,导致他们出现思想异化、行为失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通过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2.1 行政权力泛化,挤占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的泛化降低了行政管理质量,导致学术权力被大大缩减,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让很多教师的业务诉求、合理意见等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和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必须以学术研究、专业教育为主,而行政权力的泛滥存在致使学术权力没有决定权,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2.2 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果。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灵魂所在,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不断解决师生的教学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机构结构过于庞大、管理方式手段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提升。
2.3 过程控制严格,降低教师动力
高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强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和创新素质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必要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改革对于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进行了过于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具体约束规制和评价体系过于繁杂,缺乏教师活动空间。高校管理体系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并且对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也进行严格地约束和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他们主观动力的提升,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短时效应的出现,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教育更加自由化、开放化,这种教学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社会市场化发展的对接。然而,高校的形成管理体制创新却没能反映市场化需求,导致与市场化发展断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越来越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但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阻断了与市场化发展的联系,从而让学校的后勤服务依旧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秩序,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阻碍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1 完善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管理主动性
完善高校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主动性,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到实践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和实践。第一,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有效均衡高校工作的重心,不断规范和健全二级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和思考;充分重视学术研讨工作的开展,创新学术管理体系,有效进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活动创新,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二,下放财务管理权,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政策、法规制度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核年度经费等问题,形成相对来说较为规范化的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编制学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业务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等。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实践,就必须不断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
3.2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是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要想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以提升师生的主观动力为核心依据和工作前提,这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方面。第一,高校教育组织应该体现独立化的特点,高校教育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工作环境、组织氛围都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的自我约束作用来实现。第二,高校的教育必然要体现创新的特质,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在教学的时候,他们的灵感、思想、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去,保证管理秩序的人性化和自由化,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动力,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应该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结合时代化发展要求来对后勤保障体系进行必要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果,从而不断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铺就道路。善于打破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落后性和封闭性,鼓励相关的社会企业竞争,拓宽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只有巧妙地结合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才能不断规范高校管理质量,这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对于高校来说,时刻促进合作经营、多元投资模式的形成,不仅能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同时还能加快高校后勤企业化进程,促进高校与社会市场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各项秩序的有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3.4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不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高校行政体系管理来说,应积极推行两级管理,保证高校管理权限下移,同时更要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进行严格而明确的考核,保证制度和体系的完整性。首先,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从二级院系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细致与否、工作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来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其次,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保证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只要二级院系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就不应该过分干涉他们的工作方式,而是要给予工作人员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进行调整,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该给二级学院放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其权力过分夸大,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发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约束作用,调动二级院系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而稳定高校工作秩序,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05-14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05-17
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创新09-18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论文08-17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08-30
高校财务数据仓库研究09-15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07-02
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探讨论文06-18
高校财务误区分析研究09-22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