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精选12篇)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 篇1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高校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生源逐年壮大, 各地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带来的后果是, 一方面, 教学经费与以前相比, 不仅在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资金的来源渠道也逐渐增多;另一方面, 从资金的支出状况来讲, 各院校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投资幅度也逐年递增。这些变化使高校的财务收支结构发生了变化, 容易诱发资金的财务风险问题。与此同时, 部分高校在资金使用决策、校办企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都会对高校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加强高校资金的运营管理, 保障资金的安全, 避免财务风险是当前高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资金构成及安全
(一) 高校资金来源
高校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主要教学场所, 是学生消费的必需品, 同时, 它还是国家推行高等教育的必然工具, 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而, 高校资金的来源比较多样化。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依托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学生等取得或形成的。具体来说, 按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划分为财政拨款资金、生源学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按资金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资金的用途可以划分为教育事业资金、科学研究资金、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性资金等。
(二) 高校资金分配
高校资金分配是否合理, 先决条件是高校是否运用科学方法来制定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计划;其次, 要根据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的配置, 是否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组合产出。在这一阶段, 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等不同用途的占用, 合理规划资金的投资、运营。
(三)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时, 要注意安全与生产的统一、与质量的包涵、与速度互保、与效益兼顾四个原则。由此, 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要有目标性、能动性、先进性和预见性。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流入管理和资金支出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可以包含三个方面:资金筹集和投放安全、资金存储安全、资金结算安全。高校在具体实施时要综合自身的情况, 结合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二、高校资金安全现状
随着高校生源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 高校在基础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后勤等方面的投资急剧上升, 资金的积聚和流出金额不断增加, 资金的运作风险日益凸现, 有些高校已经出现了违规借贷资金、挪用公款、投资不当等现象, 为高校资金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一) 资金预算缺乏计划性, 支出不合理
资金预算是指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估算并影响未来支出的管理行为, 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企业的实际支出存在控制监督的作用。正确执行预算则是确保学校发展总目标实现的关键, 然而一些学校对于资金预算极不重视, 缺乏统筹安排, 业务开支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如年度预算在上半年支出过半或年底突击用钱等, 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 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比重过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逐年扩招, 为获得大量资金, 扩大学校规模, 产生了“银校合作”的模式, 即高校向银行借款扩张, 而银行据此赚取贷款利息。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但是随之而来的, 是高校资产结构的变化———负债过高,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高校的收入稳定, 增长空间有限, 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 必将产生财务危机, 影响银行贷款的收回。同时, 负债过高, 会使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 资金安全也将存在极大隐患。
(三) 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教育部等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资金管理问题, 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 并提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银行对账单“双签”和规范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在内的监管制度, 以及严格对外投资管理、加强校办产业管理和学校担保活动管理等。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具体有内控制度不严密、监控制度不到位、财会制度不全面等, 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使得学校内部人员对资金安全的管理无制度可依。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为有效的管理高校资金, 防范风险, 保障资金安全, 高校就必须从财务角度出发, 寻找新的适合资金安全管理的措施。
三、资金安全的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独立法人制度的确立, 高校的办学环境、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筹资渠道打破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 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投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科研和教学两方面, 还涉及到了校办企业的独立核算等;经营活动既要保障社会效益, 又注重经济效益。为适应新的变化, 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就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观念、内容等各方面的创新, 从财务管理创新的视角管理企业的资金运营。
(一) 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 树立效益观念。随着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筹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企业捐款, 还有自身的投资收益;而高校教育的目的也开始多样化, 如吸引更高水平的生源、向社会输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等。为达到该目的,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应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 而应树立效益观念, 以绩效为导向, 围绕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进行成本效益管理。
其次, 树立风险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各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教育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因此加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 国家对高校的投资越来越少, 因而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银校合作的盛行使高校背负巨大的债务,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一旦到期不能偿还本息, 会引发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 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高校资金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集资金管理, 投资资金管理, 成本核算管理和分配管理。在筹资资金管理方面, 由于原有筹资渠道获得的资金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高校需转变观念, 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新渠道。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及资金风险也不同, 考虑到资金运营的安全性,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适度负债。在投资资金管理方面, 高校的投资不再局限于教学科研, 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对外单位投资等。高校需拓宽投资渠道, 努力寻找新的投资点以获得投资高收益。在成本核算方面,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因而在进行财务资金管理时, 高校要考虑绩效目标, 树立成本收益意识, 进行成本管理。在分配管理方面, 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满足高校职工的需求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资金安全管理新对策
(一) 加强科学预算
作为“决策未来、监控过程、关注结果”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为加强科学预算, 高校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加大对预算项目安排的可行性、必要性的论证, 确保预算满足资金目标管理的需要。其次, 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学校具体情况的预算定额机制, 该定额机制需包含学校各项的资金支出, 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等。最后, 做好财务预算执行的监控, 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
(二) 完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完备是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秩序, 保障资金健康、安全的运行, 必须规范本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监控制度 (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等) 、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校内二级单位的收支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为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 高校需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使财务部门的资金运营管理有制度可依。
(三)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高校财务处是高校资金运营管理的中心, 统一计划组织和领导全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因此, 高校财务部门要统一规划管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管理好单位内部的所有账簿, 同时将收入和支出一律纳入本单位的财务总账管理。此外, 财务部门还应该对本单位的资金流动做出分析, 如计算最佳的资本结构、分析投资优劣等, 为高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Z
参考文献
[1].刘芸玲.从出纳视野探析高校资金安全管理[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1) .
[2].付丽英.对建立高校资金安全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5) .
[3].王虹.加强监控机制确保高校资金安全[J].经济师, 2008, (6) .
[4].贺必梅.浅谈高等学校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 2007, (12) .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 篇2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著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3.5.3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体实际,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各类实体经营服务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积累发展等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实体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实体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实体年终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效益分配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80-01
一、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高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
二是应分析高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度很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
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
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留住有限的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还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达到高校和人才的双赢的目的。
二、人才的配置要做到科学合理
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高校的稳定发展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辦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要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高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第三,兑现考核结果,通过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晋升、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挂钩的方式,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对上岗教师的考核,遵守“全面考核,多指标结合;职务与职责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定性和定量方面制订可应用于实际的考核办法是可供参考的。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领导的授权和全体职工的参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侧重于领导的权威与员工的服从,这种管理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绊脚石,领导的授权与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学校柔性管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关键。这种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观念,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认识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克服一切困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管理者的报负。二是组织设计的柔性化。传统的高校组织结构形式有着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够迅速的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响应,不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才华。与刚性组织结构不同,柔性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它的等级层次更少,动态性更强,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响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组织内部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是组织文化的柔性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柔性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化的宽容度和开放度,它鼓励组织学习和个体创新,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变革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管理制度的柔性化。这种问题带来的压力将严重影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以至于发生教学事故。这些表明一种柔性化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以便缓解教职员工的压力。
高校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研究 篇4
1 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概述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作为财政票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往来结算提供了基础条件。它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票据的重要补充,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结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财政部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防治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票据管理制度,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0]1号)和《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7号)。《办法》明确规定了往来票据的发放范围和使用范围,使往来结算票据的管理有法可依,杜绝了单位用往来统一结算票据和其它票据串用的现象,从源头上控制乱收费,使票据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
2 高校票据管理的重要意义
票据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收费票据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维护经济秩序
政府相关部门在摸排高校服务内容基础上,对各类收费按性质进行分类,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收费票据使用,并对高校票据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控。高校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下逐步完善票据管理体制,合理使用收费票据,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2以票管收,防范资金流失
一些高校内部二级单位和个人利用收费票据管理漏洞,逃避财务监管,私自收费,造成资金流失,甚至一些高校内部单位和个人利用收费票据管理体制不完善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收费票据管理制度,对资金结算业务实施监控,确保高校各项收人收取,防范资金流失。
2.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收费票据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规范收费票据管理是高校合法开展收费的重要保障,是各项合法收人及时全额收缴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财务监管、提升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
3 资金往来票据使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往来票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使用但未使用。按照规定应使用财政往来票据的单位使用了其他财政票据。单位往来结算票据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系统(单位)之间各种往来款项结算的凭据,不能作为支出凭证列支。然而大部分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用单位往来结算票据列支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用往来结算票据列支培训费、业务费、资料费、报刊费、会议费、赞助费、咨询、技术开发等经营性收费、演出、比赛、节目制作等费用。往来结算票据列支,不仅不利于财政票据管理,也不利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更不利于抵制乱收费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非税收入管理秩序,影响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落实。
(2)滥用财政票据。财务人员使用财政票据非常随意,在办理财政收支业务时,对用途不同的财政票据不加区分,如有的用非经营性统一票据收费甚至收取罚款;有的又用非税收入通用票据办理非经营性往来结算;该用专用票据的用成通用票据等。
(3)票据填开欠规范。如事由不填列或只随意填列往来款、交款人和单位不填列或不全、日期不填列、金额大小写书写不规范或不符等
(4)票据管理不到位。有单位无专门的票据管理办法等制度,有单位随有制度却无专人管理,往来票据使用没有登记,有转借、转让、转卖、损坏、遗失往来票据的,有些单位不及时将票据上交,疏于对票据使用、销票的管理,其一核销不及时,有的往来票据领用几年仍存放在使用单位,一直未核销;其二往来票据核销仅对票号进行销号,对填写、使用和收费标准缺乏严格审核。
4 加强对往来结算收据的使用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加强财政往来票据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严肃的、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它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止收费“三乱”,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防止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适应财政票据改革的需要,增强财政票据的严肃性及权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往来结算收据的管理和使用。
4.1加大财经法律法规和财政票据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高校应组织专门从事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的人员开展培训,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会计业务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财政票据的合法取得和正确使用是票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源头控制和有效遏制腐败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规范高校财务收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的重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4.2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内部控制
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票据管理工作,设置专门岗位、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收费票据的领购、发放、核销、清理和保管等工作。同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需要,明确管理责任,防范财务风险。专门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岗位责任意识,按照内部管理流程办理业务。
4.3加强高校票据的稽核工作
票据稽核是高校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地加强对高校票据的稽核工作,才有可能保证各项收入数据的真实、准确。高校票据稽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票据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检查票据的金额大小写是否一致,上下联是否相同。
(2)收费票据的金额汇总是否正确,是否全额上缴。财务部门可设一名复核人员对收费员缴回的票据进行复核,以保证各项收入汇总数据的正确性。
(3)核查票据的领、销、存数量是否正确,票据存根号码是否连续不断,以保证高校收费票据的安全、完整。
4.4运用电算化软件加强管理
对于高校这种票据使用量比较大的单位,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开展收费票据的购领、人库、缴销、清理和结存等工作,达不到精细化管理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在票据管理工作中,应利用已有或开发新的收费票据管理软件,制作记录单证,保留票据在“购领→入库→发放→缴销→核销→归档→批准→销毁”整个流程中的转移记录。使用电算化软件进行收费票据管理时,应将票据管理数据库与会计核算和收费管理数据库进行对接,监控每一张票据的使用途径,确保合理使用,保证收人及时进账。
4.5加强票据的监督检查,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
学校应加强对收费票据使用的监督管理,由纪检、审计等部门可成立票据稽查组,配备票据稽查员,对票据的使用、缴销、保管等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同时,对产生收费行为的各单位的票据使用情况、资金上缴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岗位责任执行情况考核的依据。对管理到位、措施得当的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鼓励,对管理混乱、措施不当、甚至遗失票据的要在全校进行公开通报批评、予以行政处分、扣发奖金等,如果玩忽职守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有关部门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之,加强高校票据管理对规范高校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防止“小金库”的产生,确保高校各项收入的完整和教学经费的正常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收费票据内部控制制度,使高校票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使高校规范化管理工作迈向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10]1号) [G].
[2]财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综[2010]7号) [G].
[3]黄鲜桃.高校收费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S1) .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 篇5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与不足。行政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改革和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高校是培养知识创新与高层次的重要领域,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教育持续发展,面对新时期各项要求,改革与创新已经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2]。高校唯有通过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模式,才能够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保障高校改革发展顺利实施。在高校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具有协调、激励、参谋与保障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日常办学活动中,如若出现任何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工作,影响高校后期的发展。而行政管理在此过程中就是借用服务来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制定出不同的督办要求,促使各部门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促使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最后,顺应高校改革。高校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是高校的软环境,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高校改革的时候,行政管理需要针对各方面的要求与需要做到协调,以达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深入改革的实施。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教学档案涉及面广,包括教学岗位的各个方面,全程记录教学过程,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教学档案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提升,满足社会特别是校内师生的需求。目前,如何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的新机遇
1.高校不断地提升自身规范化办学水平
高校科学管理意识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强,内部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水平以及规范化的办学水平也不断提升,这为科学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及体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高等教学评估工作也对规范化的办学效果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使得教学档案建设得到了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2.高校逐步认识到教学档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过程的各方面都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教学档案得到有效的反映。同时,教学档案也一直促进着教师责任心的提升、科学意识的增强、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随着高校政策的倾斜及档案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得到提高。
3.高校着力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高校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资金在档案管理模式现代化及创新上。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档案管理工作,如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和传输等工作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必须尽快实现教学档案系统的电子化,构建教学档案管理平台,使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夯实高校长远发展及提升质量的基础。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1.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思路,从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教学档案管理中,单纯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会使管理变得机械,同时教学档案管理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渐渐被忽视。因而,在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过程中,首先应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思路,将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穿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在建设教学档案过程中,要鼓励一线的师生参与进来,并积极肯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完善档案材料的工作中。
2.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推动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1)加快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数字化。教学档案涉及到的管理单位和部门较多,内容范围也非常广泛,突显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周期性和分散性特点。传统教学档案工作以手工操作为主,对纸质比较依赖,故要想收集完整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因此,加快高校教学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信息化,促进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充分运用如多媒体扫描仪、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学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工作量,提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快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教学档案管理发展呈现信息化水平低的特点,不仅不能够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准确记录,更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应该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应做到: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档案信息化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组织校内调研并讨论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并做出选择,制订实施方案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3)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网络。时代在进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教学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其一,建立教学档案管理的收集和整理网络。其二,实现校园网与教学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其三,丰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3.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教学档案管理职责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形式,必须重视其与教学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必須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依据制定,内容应涉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职责单位、主要职责内容、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等内容。此外,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有助于保障高校档案管理制度的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褚丽娜.浅谈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模式[J].兰台世界,2014(S1):147.
[2]武玲娥.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初探——以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为例[J].山西档案,2014(3):96-98.
[3]彭红梅.浅谈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2):173.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申报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申报是“要钱”,各地方高校持有很高的积极性,力争获得最大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但在资金申报管理上却显得相对薄弱。
1.1.1 重资金申报,轻项目论证
部分地方高校在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时,抱有“落袋为安”的心态,只重视争取资金,对申报项目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符合度没有进行认真的论证调查,也没有充分地调研和论证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申报管理很不到位,致使一些申报环节缺乏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即便获得了资金支持,也无法保证资金按正常的进度支出,有些资金甚至被财政收回。
1.1.2 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助强不扶弱
为了得到最大化的中央财政资金,争取申报项目高成功率,有的地方高校没有进行全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存在助强不扶弱的情况。对申报项目没有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只限于学校的几个特色专业、优质学科,对其他薄弱学科却不敢涉足,使得校内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几个专业的资金用不完,而其他专业的资金不够用。[1]甚至出现对某一强势学科多次支持而造成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现象,资金的科学宏观规划和管理很不到位。
1.2 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使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资金所支持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涉及范畴较广,它不但包括项目资金下拨,还涵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支出和财务核算管理等。中央财政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1.2.1 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
一些忽略科学论证和规划的资金项目,资产重复购置、各自占用等是常见现象,同时,由于存在大量长期闲置的仪器设备,从而导致大量固定资产乃至专项资金的浪费,极大地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1.2.2 项目预算执行存在偏差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必须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但是,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专项资金到期收回,有的地方高校经常出现不按照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现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高校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上,未能体现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有效和规范。[2]
1.2.3 项目实施进度过慢而突击花钱
有的地方高校对项目实施的控制调节功能较差,项目进度信息渠道出现堵塞,导致项目进展情况常常得不到及时反馈,而且,有些项目未按计划进行,实施进度滞后于项目计划,于是出现项目资金在前期没有或很少使用的现象。加之,高校物资、设备必须经过政府招标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向学校其他账户划转资金。一些地方高校正因为受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因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时效性,必须按照进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资金。[3]因此,为避免专项资金到期收回,一些地方高校在项目期限到达前,集中时间突击花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科学研究进展。[4]
1.3 资金运用考核问效存在的问题
责任管理的有效载体之一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所以,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需要地方高校进行监督审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5]主要问题为以下两点。
1.3.1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中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然而,由于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缺乏全面的评价,即使部分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进行了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也仅仅涉及专项资金的经济性,且评价指标也非常有限,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执行起来也缺乏力度。
1.3.2 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而言,地方高校既是其受益者,也应该是其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当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地方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体几乎是缺位的。目前,几乎没有地方高校主动对该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全面的自我考核评价,即使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绩效考评时,“积极”应付基本是大部分高校所抱有的态度。因此,绩效考评的最终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6]
2 对策与建议
2.1 科学规划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工作,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应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以此为基础,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项目规划方案。[7]具体而言:第一,由各二级单位根据其需求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项目,并向学校提交项目申请书。第二,注重对所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费预算的专业性。由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证评估所提交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同时将项目研究预期成果的社会、经济、理论和实践等价值纳入评价范畴;由项目申报负责人和财务处合作填报经费预算,以提高项目预算的专业性。[1]
2.2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运用管理制度
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运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为:第一,资金拨款到校后,应列入财务预算计划,严格预算执行。各项目应独立设置专项资金账户,对专项资金进行专款专用管理。第二,制定《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配套措施、《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有章可循。第三,实行专项资金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项目执行情况通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审核、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必须定期召开项目负责人会议才能完成,也有利于项目建设中遇到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并严把专项资金运用关。[7]
2.3 注重运用财务内部控制的事中调节功能
首先,财务处应按项目实施进度,对各项目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评价其使用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其次,及时提醒资金使用过快的项目负责人要节约开支,以免后期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完成项目;最后,及时提醒在前、中期没有使用资金或仅有零星资金支出的项目负责人,要按项目实施方案执行资金预算,更好地完成项目。[1]
2.4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应真正贯彻绩效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使自我考核、自我监督与内外考评、内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6]具体而言:第一,从绩效评价的内容出发,设置目标要素和财务两个一级指标,再在其下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以百分制记分,并分别赋予70%和30%的权重。二级指标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并选用通用的指标,在设计个性化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第二,对考核目标进行经济性绩效评价,对照项目申报的计划目标,评价其具体执行完成比例,以考核资金的使用完成率,并作解释说明。第三,对考核目标进行社会效益性绩效评价,社会效益性绩效包括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完成,SCI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建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实验室数量等。[1]
2.5 强化廉政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把项目质量关。具体而言:第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规范项目采购。严格采购货物(服务)和基建项目的验收,按采购项目资金限额成立验收小组,该小组由使用单位、国资办、账务处、审计处和专业人员等组成。在验收大型或复杂项目时,为了保证该项目的专业化特点,可邀请校外专家或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加入验收小组。完成验收程序后,严格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项目资金必须经账务处审核采购和验收等环节相关材料、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予以支付。第二,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发现截留或挤占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应追究责任,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8]
3 结论
地方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高校既要认真论证申报资金项目,还要在资金申报成功后尽到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考评的责任,要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管理为己任,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为最终目的,使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摘要: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央财政的支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地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进行研究,旨在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必须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
参考文献
[1]丁素枚.以两所大学的中央专项资金为例探索医科类高校内部控制的实践[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2]李华.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10):274.
[3]应立新.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6):160-161.
[4]贺静.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3(10):273.
[5]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6]李杰.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管理研究——以BY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2.
[7]黄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75-176.
绩效导向型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8
一、高校专项资金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
(一) 高校专项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明确具体项目、具有专门用途并设定时效性的资金。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和学校年度预算安排, 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专项资金从申报立项、审核通过到具体使用、监督检查都有严格的程序, 要求专项资金在申报时要有理有据, 要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及目标, 对项目具体程序要有事先的预算安排, 对资金的使用进度要按程序向主管部门报告, 项目完成后, 要编制资金决算报表以及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同时高校要会同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对于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 要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或者结转下年使用 (未完成项目) 或者直接返回财政 (已经完成项目) , 不得截留资金, 虚列支出, 不得谋取私利。
(二) 绩效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项目成本为衡量、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 是一种现代化的预算管理方法, 它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 在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结果, 强调“成果”与“产出”的区别,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支出效率, 降低公共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要求从最终的目标出发, 对于那些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 无论是工程还是科研, 都应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对其都应该予以取缔。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政府改革的目标, 就是塑造新型的“服务型”政府, 高校也一样, 必须有自己的使命和战略规划, 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这一使命服务。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从分配结构上来看, 高校之间的投入比例并不均衡, 越是普通高校外部筹资渠道越狭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 使有限的资源为高校创造最大的效益, 实现高校的战略使命, 有必要对高校的专项支出进行绩效管理, 以解决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低、对公共支出缺乏效益意识的缺陷。
(一) 财政制度本身的问题
1.普通高校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以财政拨款为主, 自筹资金为辅。高校在申报专项经费上国家对其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要经过国家财政下达申报文件、高校编制上报项目申报文本、财政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最后再安排项目资金, 这中间经过的手续多、时间长, 有时成功申请一个国家项目, 款项却迟迟不能到账, 导致本年度应该实施的项目第二年才能实施。而且由于国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严格控制, 致使一些专项经费被压缩了使用时间 (诸如一些修购专项) , 势必形成项目结余, 而财政的年终用款余额注销制度又规定, 当年的经费结余必须返还财政, 相应地第二年财政就会减少投入, 这就造成一些单位突击花钱现象, 一些本不需要采购的项目重复采购, 造成资产闲置流失。
2.财政部门、高校及其下属项目使用部门本身就是一种三方委托代理关系, 财政把资金划给高校, 高校又把资金分到下属项目使用部门, 具体到项目使用部门如何使用资金, 是否严格按照预先的申报用途使用, 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并不一定清楚, 在这种状况下, 一旦高校本身缺少监控措施, 上级主管部门又仅仅依靠预决算报表就很难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为了使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掌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杜绝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管理漏洞, 有必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
(二) 高校方面的问题
1.一些高校的申报项目不是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出发, 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 项目建设目标不准确, 在申报额度上, 就高不就低, 不顾实际需要, 多报项目, 甚至重复上报项目, 预算粗放, 论证不充分, 资金使用混乱, 套取项目资金的现象屡屡发生, 从而导致项目实施困难, 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2.高校自身缺少对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立项不科学, 管理不规范, 没有对其预期绩效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完成情况等实施有效的绩效监督, 缺乏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调研以及科学性论证。诸如一些大型基建项目, 不考虑需要不需要, 不计成本, 不计效益, 盲目上项目, 结果造成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 以教育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 强化项目库管理系统建设
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 在民主财政框架下, 公众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进行监督和问责, 只有建立透明的经费分配和监管系统, 让公众明白项目是如何申请的, 资金都用到哪里去了, 怎么用的, 从而防止项目申报中存在的潜规则, 才能有效防止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项目库系统也正是适应这种形式的产物。
项目库系统是对专项资金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程序化管理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它借助于网络化的手段, 集项目储备库、项目申报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为一体, 通过项目库对专项资金进行立项、申报、论证、审批、资金分配、进度管理、项目验收审核到项目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环节, 最后从项目库纳入部门预算, 实现对专项资金管理的信息化, 从而减少了人为干预, 有效地实现对项目的全面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应该建立规范完整的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项目库建设, 实现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 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 在对项目实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基础上, 再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源安排在急需或重要的项目上;通过项目库建设, 对项目实施滚动管理、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 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项目评审和立项申报的依据, 对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予以坚决取缔, 对那些给学校带来长远发展的项目则加大支持。据此各部门也可随时查询获得自己单位项目中各项活动资源的有关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随时就单个资源、团队资源或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 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动态监管, 各部门也可随时掌握专项资金的流向, 解决了上级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彻底改变目前专项资金的粗放性管理模式, 改以往的事后监督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二) 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最早提出绩效这一概念的是美国, 虽然当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但绩效预算的理念却开始慢慢形成,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开始了陆陆续续的绩效预算改革, 最终形成了一股绩效改革的风潮。绩效预算的界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战略规划编制———制定项目计划———确定绩效指标———年度绩效报告以及考评———根据绩效完成情况调整下年度预算。如右下图所示。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利用现有基础实行并完善绩效预算。
首先, 高校应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愿景, 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并根据未来达到的方向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然后再根据总的战略来确定各部门各项目的分目标, 对实现战略的关键业绩指标及目标值进行层层分解, 从而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
其次, 绩效预算的实行, 项目的立项是关键。比如一些高校的修购基金,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划拨一部分资金给资产处和基建处, 以解决校内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及时维修, 这个目标可以设立多种不同的项目, 因此就需要在总体规划及目标的基础上, 明确单个项目的目标, 要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调研, 要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 细化其申报文本, 运用绩效———成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 择优录取, 并详细的编制经费预算, 削减预算中的水分。要尊重广大师生的意愿, 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广大师生最需要的地方, 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带给学校最好的效益。
第三, 设立适合于本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按照预定的绩效目标, 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对支出的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的行为。它包含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确立目标;二是建立评价系统;三是整理数据并据以分析判断;四是输出结果, 分析原因, 改善管理。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就是一种战略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中不仅含有财务评价指标 (包括资金的营运能力, 是否以低成本创造价值等) , 同时通过衡量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以及创新与学习的角度三个方面的业务指标来补充财务评价指标, 既反映了本单位的运营绩效, 又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目标实现, 从而有效地支持了总战略或总目标的实现, 体现了局部性与社会性、经济性与效益性、目的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扩大了效益评价的视野, 有利于高校的战略管理, 其最核心的功能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同时, 也限制了评价指标的数目, 从而使信息过载最小化。
在绩效指标的选择上, 要从高校总的项目预算入手———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指标库, 再在总战略的指引下, 确定分项目的指标, 从指标库中筛选适合的分项绩效评价指标并坚持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以及少而精的原则, 如下表所示。
在此基础上, 再选用合适的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 对一些定性定量指标采用专家评定、调查问卷等形式合理打分,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经过综合整理, 最终取得其综合评价值及打分情况, 进而判断比较各个项目的优劣及所需改进和不断完善的地方。
第四, 加强绩效考评工作, 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绩效考评从开始实施到得到考评结果, 要经过层层环节, 包括确定考评原则、遴选考评对象、制定细化指标、考评对象自评、财政部门组织专家或者委托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和出具考评报告等, 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同时绩效考评也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它把绩效考评结果和下一阶段专项资金的分配结合起来以便于检验和提高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有效性, 从而不断地对专项支出绩效做出评价, 又不断地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安排以后的专项支出。
长期以来, 高校中的监督“软化”和“问责”缺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其中缺乏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是重要原因之一。对高校来说, 一是要加强对资金使用者的教育和对绩效考评的宣传, 以树立对资金使用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制定有关绩效考评的规章制度,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出严格的奖惩规定, 促使其对专项资金的安全性负责。对那些项目结余多影响到财政下年拨款的部门, 学校应追究项目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并削减对其下年的预算安排。
为了实现对高校项目资金的绩效调控, 管理人员应在整个绩效考评过程中, 加强对项目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情况的了解, 及时解决发生的一些相关问题, 做好绩效沟通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对项目支出的财务状况进行考评, 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据以科学地判断资金的流向, 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监控。此外还要对项目支出的效果进行考评, 包括立项目标是否合理、目标能否完成、项目的具体进度情况以及与预算的差异性、项目组织人员是否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项目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以及项目给高校带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对考评对象的了解。
最后, 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也要遵循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无论是高校还是主管部门制定政策都应尽可能遵循项目的规律, 比如一些大型的基建项目时间长, 跨度大;有的科研课题需要自己创新, 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 还有的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 甚至不是预算中所能设想到的。因此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遵循不同项目的规律性, 在绩效预算的改革中, 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灵活性, 对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合理处理, 适度提高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同时对那些大量具体的绩效考评操作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交给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 这样既能保证专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公平性, 也能提高绩效考评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摘要:专项资金的投入在对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及人才培养起到极大作用的同时, 也给高校专项经费的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如何管好用好专项经费就成为国家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的要求, 因此为了促进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对专项资金加强绩效管理就被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绩效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 (第一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2] .蔡军.绩效导向型公共预算管理研究 (第一版)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3] .罗伊·T.梅耶斯等.公共预算经典 (第一卷) ——面向绩效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 篇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自2001年实施以来,始终坚持“转化一项成果、熟化一项技术、实施一个项目、提升一个企业、发展一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宗旨,致力于引导自主知识产权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实施十年来成效显著
十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31.5亿元,立项5047多项,覆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农业装备以及农村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转化资金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促进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转化资金项目重点支持了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景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据统计,转化资金项目共累计转化新品种8070个,新设备2.5万套,新材料3700多种,新技术新工艺4800多项,建立中试线、生产线9000多条,获专利授权10179项,建立试验示范区6万多个,良种推广面积近13亿亩。十年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得到提高,转化水平得到提升。
1.2 提升了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2001-2010年期间,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将近占了一半,鼓励企业建立和投入研发中心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促进了涉农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累计使转化企业获得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2亿元,利润71亿元,缴税12亿元,创汇2.7亿美元。
1.3 强化了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了农产品供给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项目重点支持领域涉及现代种业、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农林生态、节能减排、动植物疫病防治等领域,惠及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甚至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化等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突出支持了农业发展薄弱环节、战略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成果转化专项,对于拓展农业功能、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带动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密集区的发展。
1.4 增强了农民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民生状况
转化资金项目在执行期内不仅对于吸引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得到转化,而且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高达27.5万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448期,累计培训1387.9万人次,带动农民228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次,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5 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缓解了转化资金的短缺
转化资金采取国家投入引导性资金,吸引各类渠道社会资金的投入的机制。目前已有近30个省市设立了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或为国家转化资金配套专项资金。累计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130多亿元,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与转化资金专项投入的比值为4.3: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设立,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已逐步形成。
2 转化资金专项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定位清晰明确,管理科学规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4-2008年连续五年将“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成立了由科技部、财政部以及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为主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事项的协调和项目的宏观指导。到目前为止,转化资金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多层次、多渠道农业科技投入支撑体系和从宏观决策到组织实施到监督验收的管理运作体系。
2.1 支持的重点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特色就是软实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尽管各年的支持重点和支持结构可能有所调整,但成果转化专项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明确自身的项目定位,强化自身特色,不盲目扩张边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自实施以来,所支持的重点领域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目标紧密结合。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支持重点上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粮食与食物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2.2 注重与相关科技工作和计划相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转化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相衔接。在支持的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转化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的衔接,支持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支持的项目中有21.8%为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成果的中试、熟化;有32%的项目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7.1%的项目来自国家其他科技计划,20 %的项目为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项目。
2.3 积极探索公共财政资金管理新模式
为了管好用好转化资金,项目坚持需求引导、分层管理、权责明确、规范高效的管理理念,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制度下,采取政府部门宏观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相互独立的运行机制。在转化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管理上,严格执行“二级把关、三审一确认”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上,明确了各管理主体的权责划分,健全组织构架,明晰管理程序,实现管理职能相互独立并相互制约,受理、审理、监理工作实现了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三分开”格局。
3 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但农业科技成果仍然受到转化能力不强、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涉农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的严重制约,成果转化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为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创新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急需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
3.1 出台加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
建议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加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认识,促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拓展成果转化内容,将转化资金专项工作由项目管理向工作推动转变,改变以往以项目管理为主工作方式,从工作层面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研讨农转资金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有关措施。同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壮大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农业科技对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3.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力度
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并将其列入财政长期预算计划。从财政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转化项目给予扶持。创新投入方式,采取后补助、优秀项目滚动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转化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转化项目。同时,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继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由科技部牵头建立由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向风险投资公司参股,积极培养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合理流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3.3 加强成果转化工作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
研究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成果转化工作进行考核,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方面继续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从体系和制度建设、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效率提高等方面,对成果转化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改进和完善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3.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登记、加工和发布信息网络,尽快形成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平台。搭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快成果交易和转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总体设计,从强化农村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出发,面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从现有科研活动中,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重点作好组装集成工作,尽快培育出一批有重大转化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二是加强计划集成,探索构建一批以农业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或基地,开展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为企业、农民和农业技术合作组织提供公益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市场在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完善技术市场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功能。
3.5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推动现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用技术链延伸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进村、农业科技成果下乡,用利益机制推动科技要素进村入户。建立公正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使技术转让的价格有据可查,明确单位和个人在知识产权上的利益分享比例,做到产权明晰,权利义务清楚。改革农业科技成果验收、评价制度,建立国家投资项目强制登记和企业自主项目自愿登记相结合的项目成果登记制度。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我国国家财政支持农业、水利、林业等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中试、熟化环节的唯一引导性资金,实施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在支持力度、绩效评价、转化体系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雨.浅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0
[2]蒋丹平,王敬华.创新管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例[J].中国农村科技,2011(3):62-64
[3]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9):132-134,137
[4]胡小鹿,刘伟,刘开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政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2008(5):47-49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10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推进, 原有的高校会计、财务制度已经不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 为建立同高校相匹配的财务会计制度, 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高校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高校的日常运营已经从原先的单一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收费转向了多渠道筹措资金, 这些都使得我国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变化, 也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校财务管理不论从内容还是思路都需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此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保障高校的健康有序运行。
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体现了高校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既能适应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 又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 有利于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新制度在高校会计制度下, 充分体现了高等院校的收支特点, 会计科目分类合理, 能够真实反映高等院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情况, 进一步规范了高等院校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新高校财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完善, 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管理不规范
高校财政性资金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进行, 在管理中严格规划各项费用支出, 以此来保证资金专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过从管理实践来看, 不少高校在资金使用和预算管理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不仅严重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率, 更对财政的经济调控造成干扰。
2. 固定资产管理松散, 流失现象严重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用效率较低, 一是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缺少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长期不自查, 固定资产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管理部门较为分散。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力较为分散, 不够集中, 这样就很难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实施一体化的产权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分散, 管理部门权利弱化, 导致资产的管理模式粗放, 账实难以相符。三是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 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管理体系不健全, 资产分类不完善。缺少系统健全的管理体系, 资产的分类较为粗放, 不细化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统计和核算, 更不利于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监管。
3. 预算环节的财务控制相对薄弱
从管理实践来看, 不少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够细化, 相对比较粗糙, 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核定, 没有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科研项目, 在进行项目费用支出时也没能做到逐笔核实。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环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
4. 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有待完善
不少高校在会计核算管理中缺少完善科学的制度, 这就使得高校在会计核算上不够严谨, 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性等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不真实、不确切的会计财务信息既不利于高校的科学化管理, 同时也不利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部分高校尽管会计核算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却难以落实, 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效率和效益难以保障。
5. 经费支出缺少有效管控
部分高校在水电费用、科研经费、招待费用, 以及办公费用等众多方面都缺少严格的管控制度和支出标准, 管理不严格, 导致管理费用上超标。与此同时, 有的高校尽管在经费管理上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支出标准, 但是执行不够严格。
三、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及建议
一是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创新财务管理方法。高校财务工作难度较大, 专业性较强, 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加强人员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当前, 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 所处的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 可能受到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 高校财务管理要积极转变财务工作思路, 提升管理效率, 及时高效地掌握信息资源,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丰富财务管理方法。
二是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管控, 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和识别财务风险, 并防止风险对于高校正常运转产生影响, 而内部控制则是通过规范化操作, 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事中及事后控制来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要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广泛收集和识别风险信息, 及时发现不确定因素, 强化高校风险管理责任, 构建风险管理框架。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 部分高校领导不懂财务, 也不看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 导致部分高校根本不编制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表, 这种只看收支的情况十分危险, 要克服重核算轻分析的情况, 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领导对财务分析工作要高度重视。
三是高度重视高校的社会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率, 防止资产流失。在日常财务管理中, 高校管理者要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坚决杜绝账目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 建立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 强化管理理念, 对闲置资产及时进行调剂, 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社会效益。一是合理地配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配置直接关系着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也是确保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条件。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强化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集中度和层次性, 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简化管理流程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三是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精细化管理过程。依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要求明确二级学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并落实到位, 财务部门需要强化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 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映, 相关部门也要对固定资产的租赁、转移, 以及增减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切实维护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
四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效力, 就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和流程, 在日常管理经营过程中依规办事, 避免不合规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 还应当确保权责一致, 形成完善的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 既要关注高校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也要关注高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 能否切实发挥效力, 并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检查监督, 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切实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结算中心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 并严格执行, 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 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规范, 确定各个管理岗位的具体责任, 使得内部控制的管理的各项责任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的严格落实, 这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 保障内部控制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探索院校两级财务管理新体制。对高校来讲, 预算管理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拨款的高校应当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 依据自身用款计划和工作目标合理科学地编制年度预算,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和科学性,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预算调整, 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进一步讲, 高校强化自身预算管理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即强化高校预算编制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加强立项管理, 在预算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职务分离原则, 包括预算的申报、审核、执行、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专人负责, 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位, 切实保障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质量和效力。积极探索院校两级的财务管理新体制, 将二级单位和学院设置为独立法人, 学校的财务部相当于集中支付审核中心,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由各二级学院负责。
六是建立财务分析预警和监控机制。财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发现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和债务风险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发现的。要完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具有及时性和敏感性,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可以选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要多途径转移和化解风险, 通过主动拓宽融资渠道、正确识别债务风险, 关注流动资产等加强转移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要分析好各项财务指标, 对指标的分析要注意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既要同比分析也要环比分析, 对于变动加大或偏离正常值的指标要深入分析, 将指标再分解。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财务分析信息化建设, 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四、小结
高校财务管理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 包括会计管理、资金管理、经费支出、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多, 较为复杂。创新高校财务管理, 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形成内部相关促进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摘要:财务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和运行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运转和科研水平。随着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实施, 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高校财务管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 但是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实际, 运用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就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提出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魏佳.信息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01.
[2]帅毅.企业财务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05) .
[3]彭秋莲, 尹北晖, 王玉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之友, 2010, (02) .
[4]王迁丽.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12) .
[5]肖薇, 王义.构建新型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2012) 论文集, 2012-10-13.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字:高校教育;教育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中国分类号:G40-58
一、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
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項复杂且内容繁多的系统工程,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单位的办学质量。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高校办学方法的继承与改革,以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现代型人才,实现科教兴邦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内容大体的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
现阶段部分高校仍存在着"重能力、轻素质"的教学开展方法,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相符合。要提高高校学会的整体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办校单位除了要配置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资源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实践内容的结合,建立与企业、社区深度合作机制,并设立固定的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努力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体化,让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去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社会,使其能更加容易的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
2、专业文化素质方面
首先要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适应性的更新教材内容,而不能一味的反复讲解旧知识体系,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系列教材;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授课方式上要注重点拨与引导,以抛砖引玉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生成,这是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实施的根本。首先要更新教材,选用的教材要尽量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适量的增加科技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去接触前沿科技,如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讲座、举办科研成本展览等活动。
3、能力培养
在教学管理中应注重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即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自我进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大爆发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高校要发挥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措施
1、创新教育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
现代的高校教学,教师的教学态度大多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教学开展方式单调、枯燥,部分教学不具备创新教学方式的思维习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的引导和点拨,这是现代高效在搞教改、争取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同时所要重点思考的根本教育问题。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更多具备高能力、高素养导师的启发与指导。引入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理想教育理念,教师应作为大学生心灵的守望者,为其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并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需"营养"。
2、高校也可以创办"特区"
高校管理也可以走"特区"模式,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形式与高校单位的拥有资源实现灵活多样,适合实际发展需求的"特区"办学模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高校"特区"管理形式:
(1)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创办一两所"特区"式高校。"特区"大学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为学校开放充分的学术、人事、招生、专业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特权。其中专业设置与招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高校办学方式,即完全走市场导向模式,以市场为指导来调整专业设置和生源方向。同时,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吸收更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培养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大批优秀人才。
(2)为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赋予"特区"管理权力。对"特区"政策、评价、管理等提出更高的审核标准,这些"特区"代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最先进力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办学模式的饯行者和引领者。通过社会实践来考核与评价其办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让"特区"高校朝着更加完善与成熟的方向发展。"特区"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更加重视对学会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采用"高校-企业"深度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将课堂内容搬到企业内容来讲,一次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不用培养而直接上岗顶大梁。
3、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标准化
要把ISO9000质量体系引入教育管理,首先要对这一体系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深刻把握ISO9000质量体系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找到把ISO9000质量体系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契合点,并且以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标准为参照来制定高校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其次,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把教育归为服务业的要求,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改变教育管理是一种管理的理念,确立起教育管理是一种服务的理念。最后,高校需要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标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并且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根据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正、充实和完善既有标准,使之更加符合ISO9000质量体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永久,孙玉丽.教育管理: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高校档案创新管理工作研究 篇12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存的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 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并不健全,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对其中问题的梳理, 可以将不足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档案管理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平时更多地关注于日常工作。高校整体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态度, 从而导致了很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态度不积极, 出现马虎了事, 应付工作的情况, 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这其中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宣传不足。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引起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 所以无论是直接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员还是管理层, 在整体上就没有营造一种良好的档案管理的氛围, 所以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意识淡薄。其次, 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份需要耐心、认真态度的工作, 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没有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发展。
(二) 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落后。
现在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量是非常的大的, 但是使用的管理方法还是传统的, 所以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信息量。当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的储存方式越来越多, 那现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换到单机数据管理模式, 纸质档案被电子档案取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电子档案要取代手工档案的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 而且还需要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如今档案技术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档案管理收集方式的严重阻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而导致投入的直接减少, 所以没有资金更换先进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另一方面, 因为管理人员的技术手段不足, 对先进的设备使用不足, 一些新型的设备很难发挥出作用。
(三) 不到位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到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不规范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不规范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档案必须建立强制化管理, 高校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配合。很多工作人员在提交档案时, 管理不严, 操作随便, 这种不良的工作态度使档案收集工作进展不顺利。2.不规范的档案整理方式。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人员激增, 面对这种重要的转变, 低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没有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整理方式, 从而使立卷工作出现了问题, 所以很多有效的信息非常的难以找到。
二、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一) 高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提升高校工作效率。1.档案管理标准建立规范。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整理, 将高校专利信息和高校职工档案进行有效的规范, 从而实现统一化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2.高校档案职能部门管理需要健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得到高校充分的肯定,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 将国家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彻底地贯彻, 还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针对性地管理, 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高效有序。3.高校档案层次需合理布局。将层次和管理进行明确的划分, 这样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的利用率有显著的提高。对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 可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 统筹档案管理工作的布局, 将简单的检索和排序融入其中, 将档案的作用最大化。
(二) 高校档案管理方法需改善。
1.档案管理人员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培训, 而且还需要对管理工作者的技能进行不断地提高, 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进行彻底地优化, 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2.信息化使用程度需提高。电子档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要提升电子档案的范围和实施效率。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实施:第一, 建立电子化档案处理的完备系统。第二, 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的运用, 高校的档案信息需要有方便的查询途径。第三, 推进建设进程的发展, 从而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传递。
(三) 高校档案管理思路需创新。
要在短时间内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高效运行, 有以下几个思路可以尝试:1.自愿和规范并重。倡导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化, 不能依赖硬性的规定, 因为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增加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反感程度, 所以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疏漏。所以应该秉承自愿的原则, 再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2.重点工作突出。突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因为高校的核心业务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环环紧扣的, 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快高校的发展。一些以销售实物的高校, 高校的财务档案是其管理的重点。其次就是高校的生产管理档案, 还需要加强对高校资产的评估, 需要建立这样的档案集合。3.监督机制应建立。公开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从高校职工和管理层分别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进行纠正, 才能有效地予以完善。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资金安全08-06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05-12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08-20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06-08
电力公司资金管理研究07-25
企业资金回收管理研究09-11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研究10-04
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05-30
医院资金安全管理研究08-23
成都市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管理办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