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2024-10-17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精选12篇)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1

四年级数学创新思维竞赛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90分)

1、在1——100这100个数中所有5的倍数之和是()

2.计算口÷△,结果是:商为10,余数为5。那么△的最小值是()

3.如果25×口÷3×15+5=2005,那么口=.4.1,3,5,7,……按这样的规律,第2006个奇数是________.5、今年儿子6岁,父亲36岁,母亲31岁,()年后,父母亲年龄之和是儿子的7倍。

6、☆表示一种新的运算,并且规定a☆b=2a+3b,那么(3☆4)☆5=()

7.某工人与老板签订了一份30天的劳务合同:工作一天可得报酬48元,休息一天则要从所得报酬中扣掉12元。该工人合同到期后并没有拿到报酬,则他最多工作了_______天。

8、狮子可以活40年,大象活的年数是狮子的2倍,海龟活的年数比大象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海龟能活()年。

9、一本精装书的定价是13元,书本身比书皮贵11元,书皮要()元。

10、王聪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3分,已 知语文了96分,英语得了88分,数学得了分。

11、有7只猴子要分90个桃子,其中一个猴子分到3只桃子,其它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不相同,且一个比一个多1,分到最多的一个猴子分到()个桃子。

12、甲乙两个冷藏库共存肉92吨,其中乙库存的肉比甲库存的3倍少4吨,甲库存肉()吨,乙库存肉()吨。

13、用2、4、8、10组成多种算24点的方法。(尽量写的方法多一点)、小明,小华、小光三个人都是少先队的干部。他们中有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中队长,一个是小队长。在一次体育比赛 中,他们的100米赛跑的结果是:(1)小光比大队长的成绩好;(2)小明和中队长的成绩不相同;(3)中队长比小华的成绩差。根据以上情况,你能知道小明、小华、小光三个人中,谁是大队长吗?()

1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沿相同的方向行驶。甲车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则5小时可追上前方的乙车;如果每小时行驶70千米,则3小时可追上前方的乙车。由上可知,乙车每小时行驶千米(假设乙车的行驶速度保持不变)。

二、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写出推算过程。

1.有三箱梨,共重209斤,甲箱比乙箱少16斤,乙箱比丙箱少15斤,问甲、乙、丙箱各有多少斤梨?

2、甲乙两人的存款相等,后来甲取50元,乙有存入40元,结果乙存款是甲的2倍,问二人原来的存款各是多少元?(写出过程)

3、四年级甲班有45个同学献爱心捐款活动,共计100元,其中11名同学每人捐1元,其他同学捐2元或5元,求捐2元和5元的同学各多少名?(写出过程)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2

数学是一门以实用性著称的重要学科, 因此, 数学的存在是离不开求解实际问题的, 而与数学解题的活动和比赛自古有之, 如早在古希腊时期, 出现过求解几何问题的比赛活动;在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过求解三次方程的比赛;在17世纪末期, 法国出现的关于费马大定理的挑战比赛等等, 在有关数学比赛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人们中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对于数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相对正规的数学竞赛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 称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最早出现于1984年的匈牙利, 通过数学竞赛为匈牙利选拔除了优秀的数学人才。在此之后, 许多国家也相继举办数学竞赛, 由此大批的优秀数学人才脱颖而出并发展成为了数学家。

数学竞赛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 不仅在于通过比赛能够选拔出糊优秀的数学人才,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数学竞赛中来培养参赛者和观赛者的数学思维, 而这些都将会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 本文以数学竞赛为研究对象, 对数学竞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并对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数学竞赛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1 数学竞赛的发展及数学思维概述

1.1 我国数学竞赛的发展概述

我国的数学竞赛开始于1956年, 由华罗庚、苏步青、江泽涵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家而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第一次的数学竞赛, 其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培养数学人才。时至今日, 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的发展已经相当壮大, 竞赛的范围也覆盖了高中、初中, 甚至小学。数学竞赛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 包括了代数、初等数论、组合初步、传统几何等等。与此同时, 学者们对于数学竞赛的研究也更为地广泛和深入, 涵盖了数学竞赛的内容, 特征以及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等各个方面。

1.2 数学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数学思维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名词, 它是针对数学活动而言的, 包括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等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由数学智力, 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 数学素养, 及数学素质等要素构成, 它是人类关于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

数学思维作为一般思维的形式, 除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之外, 还具有自己的个性。首先数学思维的特点要受到数学特点的影响的, 及具有高度是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其次, 数学思维具有表现方式的多样性、问题的概括性和相似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等特征。最后, 数学思维还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有助于人们以一种发散性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2 数学竞赛与数学思维培养的内在联系性分析

人们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面对新的数学问题, 往往需要打破原有的数学思维限制而去另辟蹊径, 而这就构成了数学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 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数学竞赛恰恰是提供新问题和激发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看, 数学竞赛与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竞赛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学生数学兴趣、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1 数学竞赛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个好的数学竞赛题目不仅仅能够反映深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原理, 更要求在命题的形式上做到活泼新颖, 在语言的呈现方式上也要要到有趣、幽默, 以清新简洁的语言, 简单的问题来反映深刻的数学知识。而当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去分写求解这些充满趣味性的题目时, 将会对学生数学情趣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进而提高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对于数学的关注和热爱。

2.2 数学竞赛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竞赛的本质初衷是在于通过求解数学题来启迪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 并鼓励他们去探索数学的深层次规律和未来发展。因此, 在数学竞赛中所设计的题目在题型的设置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如借助历史文化、高科技产品等等形式的题目而出现, 对应的求解方法也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段和工具, 在发散的思维状态下锻炼自己对于数学本质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2.3 数学竞赛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如前文所述, 数学是注重实用性的学科, 因此, 数学竞赛在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 在更高层次上是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 去运用数学思维、数学工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竞赛在赛程设置、比赛规则、选题范围等方面都是基于实践性和可行性考虑之上的, 由此就决定了通过数学竞赛, 将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3 以数学竞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思考

3.1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定期举办数学竞赛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而不断发展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个人情感、意志力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得到了发展, 这其中, 思维方式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在通过数学竞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中, 也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培养的方式和竞赛的形式, 在客观和准确地确定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定期举办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数学竞赛, 这样才能所有针对和侧重的培养各个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

3.2 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思想, 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 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竞赛思想, 让学生以一种比赛的心态来学习数学。为此,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布置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解, 而后教师对不同的方法加以点评和讲解, 进而运用数学竞赛的解题思路来使学生们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这样一道数学竞赛的题:有10人到书店去买书, 已知没人买了3本书, 并且任何两人去买的书中, 都至少有一种相同。问购买人数最多的一种书最少有几个人购买, 并说明理由。对于该题, 教师应当抓住问题的本质, 每个人对应一个书的三元子集, 联想到有十个人, 若五本书, 可以构成C53=10个人, 这时每本书恰有6人购买, 因此所求的最小值≤6, 若有6本书, 则有C63=20个三元集合, 去掉一半可得到。因此可以构造为:{145}, {256}, {361}, {412}, {523}, {634}, {126}, {234}, {456}, {135}, 现在只需要说明:最小值不小于4或不超过5。于是教师可以设所求的最小值≤4, 10人共买了n种书且第i种书有mi人购买, 于是mi≤4, 且m1+m2+…mn=30, 当两个人买了同一种书, 称之为一个“书对”。由已知, 每两人之间至少有一个书对, 于是至少有C210=45个书对。另一方面, 由第i种书形成的书对有C2mi个, 共有C2m1+C2m2+…+C2mn个书对, 并且这个数值必定≥45, 但因为C42=6, C32=3, C22=1, 又有C2m1+C2m2+…+C2mn≤7C42+C22=43与上不等式矛盾, 所以最小值不超过5。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到, 在这道题目的求解中, 有一个集合一一对应的思想, 其中还有猜想, 探索的成分在里面, 解答过程也是思维进行调控的过程。所以通过这类提醒的求解,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会得到发展, 而且这样发展的过程, 也有助于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深入, 进而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和求解。

参考文献

[1]傅秀丽.数学竞赛中的数学思维[J].学周刊, 2014 (12) .

数学创新思维竞赛 篇3

2. 甲、乙、丙、丁4人的手表显示的时间分别为12:54、12:57、13:03、13:02,且他们的手表分别有2min、3min、4min、5min的误差(这一顺序与他们4人的顺序并不对应).你能算出现在的准确时间吗?

3. 甲和乙比赛100m短跑,甲领先乙10m到达终点.乙和丙比赛100m短跑,乙领先丙10m到达终点.假设甲、乙、丙都以各自恒定的速度参加100m短跑,现在让甲和丙比赛100m短跑,结果会怎样?

4. 小兰的妈妈每天都开车在17:00准时到达学校接小兰.有一天小兰放学比较早,她16:00从学校出发步行回家,在途中遇到了妈妈,然后一起乘车回家,结果比平时提前10min到家.假设小兰的妈妈每天都是同一时刻从家里出发去学校接小兰,且车速不变,则小兰在遇到妈妈之前走了多长时间?

2008年1-2月号

“数学创新思维竞赛”参考答案

1. 如图1.

2. 13杯.

3. 1h.

4. 设12岁到13岁之间及13岁到14岁之间的学生均为x人,则这个班的学生共有2(2x+6)人.由题意可得

2(2x+6)×=6+x.

解得x=6.

2(2x+6)=36(人).

故这个班共有36人.

2007年12月号“最佳解题明星”

姓名:常少华

性别:女

星座:天蝎座

格言:没有信任便没有朋友

目标:奔向清华

学校:河南内黄县陆村一中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4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5

本赛项成立执行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负责本赛项的组织实施。赛项执行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及秘书处,负责赛项的运行和管理。专家委员会根据科学、规范、高效、务实、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独立开展各项评审工作;仲裁委员会对本赛项组织过程中的问题和争议进行仲裁;秘书处负责本赛项的各项组织工作。

1.执行委员会(1)审定赛项方案和相关规程;(2)审定赛项相关的技术文件;(3)审定赛项设备及相关器材、工具。

2.专家委员会(1)制定赛项方案、相关规程和技术文件,并组织实施;(2)独立开展初赛和决赛的评审工作。

3.仲裁委员会(1)监督竞赛活动的开展;(2)对竞赛过程中的争议提出处理意见,做出仲裁。

4.秘书处(1)负责赛项组织工作中的具体联络、协调;(2)负责赛项相关文件的制定和发布;(3)负责解释赛项的具体规则;(4)负责参赛项目的宣传工作;(5)负责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三届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赛项执行委员会 主 任:张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罗军舟

东南大学 委 员:(按拼音排序)

胡 斌

兰州大学

程学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顾 宁

复旦大学

管 连

IBM 李克秋

大连理工大学

李宣东

南京大学

刘云浩

清华大学

刘晓平

合肥工业大学

蒋昌俊

东华大学

蒋华荣

南京软件园

金 海

华中科技大学

马华东

北京邮电大学

秦志光

电子科技大学

谭国真

大连理工大学

熊 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兴伟

东北大学

IBM 姚瑞波 焦点科技

东北大学

中山大学

张自力

西南大学

邹北骥

中南大学

专家委员会

主 任:罗军舟

东南大学 委 员:(按拼音排序)

曹 杰

南京财经大学

陈于锋

南京软件园

陈晓江

西北大学

黄志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方明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谢志超 焦点科技

张功萱

南京理工大学

张 亮

复旦大学

周庆国

兰州大学

周世杰

电子科技大学

杨盘隆 解放军理工大学

仲裁委员会

主 任:李明禄

上海交通大学 委 员:(按拼音排序)

陈文光

清华大学

黄宜华

南京大学

周傲英

华东师范大学

秘书处

秘书长:东 方 东南大学

副秘书长:张 杰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叶 玲

南京软件园 秘 书:张竞慧

东南大学

熊润群

东南大学

金嘉晖

东南大学

赵 银 南京软件园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6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提出了提高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积极性的建议,主要是增强热情,积极组织,主动参与。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年一届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由最初的1992年的79所高校314个参赛队发展到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以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1197所高校的17317个参赛队,成为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在国内外都具影响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且数学建模不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记住几条数学公式解决几道应用题,它的应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所涉及的学科众多,有化学、生物、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所以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参赛形式是3人组队,利用开放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共同完成,最后提交一篇论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竞赛中既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又能提高沟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一、2008-2010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1、数据统计

笔者对2008-全国各赛区参赛统计进行了分析,并摘录了部分赛区参赛情况的数据,将其制作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西北赛区参赛队数占全国赛区参赛队数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却仍然低于全国年增加参赛队占全国赛区总参赛队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西北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

2、原因分析

造成西北高校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与内地高校大学生相比,西北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且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对数学建模竞赛有参与的想法,且在对数学建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参与,而在参与过程中受到知识结构和水平,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中途退出。(2)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对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宣传、推广、组织力度不到位,以青海大学为例,青海大学近三年的参赛队都只有几队,而且都是教师通过数模选修课选拔出进行参赛的,每年竞赛学校都未发过通知,而且学校很少举办有关建模的讲座,以及开展此类活动,数学建模协会也是在近几年才创办的,由于学校对数学建模不够重视,数学建模的发展失去了最关键的引力,学生由此对数学建模反应冷淡。(3)教师的参与面窄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数学建模的指导工作大多依靠数学系的老师,而且其他专业的教师对数学建模了解甚少,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力度非常有限,而且很多学校都是在临近竞赛了才对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然而数学建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的知识面广,不是短时间的“集中培训”突击应试教育就可以奏效的,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作用不大。

二、提高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学校应提高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和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西北高校大多都将数学建模作为选修课开设,对学生该课程的考核也很简单,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能将数学建模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提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并同时开设数学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数学软件。学校还可通过学校网站,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定期宣传数学建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力,围绕数学建模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及有经验的老师开展数学建模讲座,由此营造一种良好的数学建模气氛。

2、学生应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模竞赛

学生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数学建模竞赛,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数学、计算机、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并能将单科知识相互联系和渗透,同时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这些未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实践,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真正能得到提高,进而加深对数学的热爱。

3、学校教师应增强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不仅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参与的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扩充,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做到将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中来,并在学生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中给予指导,主动地与学生共同去探讨,教师和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能力。

三、结束语

由于西北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起步晚,且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加上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以及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积极性不高,势必造成数学建模在校内影响和学生的认知面极其有限的境地,且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通过学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将数学建模竞赛在西北高校中更有效的推广,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中来,更好地完成学校承载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2008-各赛区参赛及获优秀组织工作奖情况[z].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2010(3).

[2] 戴厚平.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活动推广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207):89-92.

[3] 韦程东,江惠英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8(3):51-54.

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研究 篇7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分析

(一) 学科竞赛体系的目标“实用化”和“功利化”特征过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直接的正面效应和实际效益, 但这只是学科竞赛的“结果”, 而不是“目的”。

(二) 学科竞赛体系的主体“师生角色失衡”。学科竞赛常见的“一切以老师为主”和“放任不管”两种现象都是“师生角色失衡”的具体表现, 应该坚持“生为主, 师为辅, 师生互动”的角色定位, 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学科竞赛的激励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当的激励评价制度对参与学生、指导教师、管理部门都有良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兴趣和动力, 应该是高校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科竞赛体系的“创新”引导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要为培育具有良好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服务, 应该从选题、指导、评价以及管理等各环节来体现“创新”这一灵魂。

当然, 目前学科竞赛体系还存其他一些不足, 此处不再遨述。

二、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一)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客观需要。

众多高校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开展了调研工作, 从学生对相关学科竞赛的“知晓率、参与率、成功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多达80%以上的学生有迫切愿望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 需要通过学科竞赛来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

(三) “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目前, 众多高水平大学提炼了自己的大学文化, 对于“研究性”大学, 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创新”。而“学生”这个高校服务对象、教育主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是校园文化的最好体现,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本质及外在体现。

(四) 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 学科竞赛一直存在, 以前是单纯的“知识性”, 也经历了“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几个进程, 随着学科竞赛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能力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学科竞赛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三、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一) 参与学生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可以挖掘具有良好基础知识, 又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实现学科竞赛功效的普惠性。

2.实施鼓励重点班级、重点群体参与的“针对性”培育选拨方式。

在高校建立的重点班级、实验班级以及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特殊群体中, 有“针对性”地集中选拨培育一批学科竞赛的主要力量, 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营造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 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二) 指导教师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指导教师“动态准入制度”。

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并且具有较高创新指导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是确保学科竞赛“创新性、高水平”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 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优秀教师可以成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选拨“准入”的主要师源。同时, 对指导教师按照周期进行“动态”更新, 可以更好的激励指导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指导教师“俱乐部制度”。

学科竞赛具有“学科相似性”, 因此, 相关学科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可以建立“俱乐部制度”, 统一时间、地点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交流与互助, 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和指导效果。同时, 这也对指导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平台。

(三) 管理队伍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树立“一切为了竞赛师生、为了一切竞赛师生”的服务理念。

“两个一切”的理念是选拨学科竞赛管理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学科竞赛顺利完成的组织保障。

2.发挥院系学科优势, 实施“集中—分散”管理的两结合。

学科竞赛要发挥“学科分类”特征, 充分利用院系层次, 开展适合相关学科的、“分散”的院系级学科竞赛, 为健全学科竞赛组织程序、发挥院系主动性、实现校级高水平学科竞赛打下基础。

3.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服务意识。

管理部门及老师要通过营造良好学科竞赛氛围、搭建必要实践平台、提供足够竞赛经费等方式为竞赛师生提供开放式服务, 同时, 为竞赛过程中的师生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

4.创建适合学科竞赛特征的“三结合”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学科竞赛成果的“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物质评价与精神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 “三结合”评价激励体系, 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科竞赛的师生。

四、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高校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重要载体, 学科竞赛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学生客观需要、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以及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创新”内涵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指出要从参与学生、指导教师以及管理队伍这三个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摘要:高等学校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了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并通过学生、教师、管理及其评价等方面, 提出了“创新”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创新,必要性,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勇, 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3].蒋西明, 邓明, 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时代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形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第 1 页 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学生预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三角形相似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2)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3)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引用到相似里吗?(4)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去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己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首创性,就是想前人所未想、想别人所未想;独立性,就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

第 2 页 考,而又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随大流;前瞻性,就是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定势思维、顺向思维、线性思维是创新的障碍。要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与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四、寻找素材不失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

第 3 页 索,顺推不可以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10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数学思维。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教材材料,用已知的许多因素积极教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营养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认真分析学习材料,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增长新知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意义是通过对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去了解它的本质,发现客观规律,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发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观察就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合适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使这些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印象深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

二、培养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手指上。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动手活动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概念时,学生都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可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1米到底是多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枯燥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以为全班同学量身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和联系。又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剪成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学生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小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题的讲解,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和尽快接受是关键。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应立即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图形直观讲解,逐步加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小学生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1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关键字:创新、引导、培养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教师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要勇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穆勒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探索的课题。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南时报.2007.10.30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篇12

者太中心学校连心完小

周余祥

2011年11月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开阔学生智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 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新课程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设计各种符合学生具有创新、科学合理的质疑,并且要结合实际,使学生对质疑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学习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只重某一点上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单一, 很少有人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教学评价也缺乏关注一个人成长的全程。在教学理论界对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己取得广泛的认同, 而且关于创新原则、方向、模式等理论层面也进行了较多的阐述。但是, 落到某一学科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为此, 一方面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进行不断反思, 并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探索和发展, 即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一方面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实践“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因此,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演算等

形式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其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①学生以路程360KM为标准,看轿车是否在4小时内行完全程。②以轿车在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轿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③以所给的时间4小时为标准,看轿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它的体积,如果不改变石头的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长方体水槽放在讲桌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争着要讲自己的想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宽,又让学生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学生弄清水面上胜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动笔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石头的体积。同时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

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①、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看看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陆红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李丽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以体会数学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既要依赖于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当好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一角色,才能依据“课标”理念和教材这一线索,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上述就是我对本研究课题的认识,希望评审委员对我的论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弈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芯兰.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徽教育月刊。

[5]刘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6]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

[7]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入科须知与探视制度下一篇: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