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2024-10-17

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用8篇)

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篇1

规划,即为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是校长办学思路、学校发展目标的具体文本和实施渠道,是校长阶段性办学思想的体现。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校长办学思路是否清晰和校长的办学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审定学校发展规划来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政府督导部门通过对学校指导、检查、监督、评估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了解和保证学校的办学水平。

规划制订前的准备工作:

1、学校要思考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观念;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改革的动向、要求和建议。

2、学校办学要有教育理念,引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校长的办学思想。

教育理念:是校长自己确信的对教育事业的希望。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特征相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理念是比较稳定的和不多变的,如:有教无类理念、以人发展为本的思念。

教育思想:是教育的客观在反映在教育家头脑中和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面而产生的结果。教育思想是教育经一定的实践积累,上升为理性的实践总结,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苏霍莫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办学思想:是校长依据学校现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以确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如何办学的思考结果。简言之,办学思想是校长怎样办学的思考。

3、校情分析

校情分析,可包括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学校教育改革的客观现实、学校软硬件基本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要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要有清醒的估计。以此,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定出比较适切的学校发展目标。

4、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需求:现时代社会的要求、学校所在社区的要求、家长的想法和需求。

(2)学校竞争环境分析:特别要了解同类学校的情况(情报)。

(3)学校办学资源的分析:除前述的学校内部资源外,要了解学校外部可利用的办学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上级可提供的资源、海外资源。

5、外界对学校办学现状的诊断、评估可征询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社区等对学校的诊断评估情况。

二、确定学校的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了解的情况,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广泛讨论,由校长综合后,确定学校的发展策略:

1、最先发展区:学校需要发展什么?根据学校缺什么、有那些不足确定发展什么——中国人的观念

2、最优发展区:学校有哪些优势项目,需要深入发展、特色发展、优先发展的,从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国外的观念。

前提:学校各项基础工作均达到规定要求。

三、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

目标要适切、有递进性、不要好高骛远

1、设定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一般用三到五句话加以描述,应高度精练,高度概适的)。反映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引用的教育思想和本人的办学思想。

2、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

办学目标:对学校发展前景进行形象设计,并提出发展目标,也可分为起始目标和终端目标,一般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内容、办学核心理念或规划主题思想。

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训练或教育,学生发展、成长要达到的要求(境地)和标准。

管理目标:通过规范的学校治理,使学校工作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学校氛围。部分可通过校风、学风、干风、教风来表述。

校训:学校的教导或告诫的话

3、学校发展总目标内涵的界定

包括对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的内涵界定,对其中有实际意义的词做出界定.四、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类目标和实施措施(可有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还是优势发展)。

(1)课程与教学。

(2)德育工作。

(3)信息技术。

(4)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硬件、布置。学校文化:软件和精神、师生精神、学校氛围和精神。

2、学校发展性阶段目标(粗分),在制订学年目标时再具体细分。分三年、六个学期,分段实施达标。有些在1---2个学期实施达标,有的要用三年时间达标。

五、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措施)

1、保障部门:党支部(核心)、工会、共青团工作。

2、队伍建设(干部和老师、职工)。校本培训。部门、教师个人规划。

3、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龙头课题。

4、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结构工资,人事制度等)。

5、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

6、改改善生活。

7、协作办学。

8、规章制度。

9、学校自评和建立自评机制。

10学发展指标的制订。

(1)、输入保障(经费、师资、生源、协作办学、校园建设)。

(2)、过程保障(科研、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学校自评、队伍建设)。

(3)、结果(输出)保障(阶段性评估和反馈)。

六、学校规划规范的文本要求(格式)

(一)、正文(不必太长,简洁明了、主题鲜明)

1、学校规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和起因。(为什么要制订规划,也可不写)

2、校发展规划的分析:可包括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对现状的评估。

3、校三年发展目标的陈述(使命的陈述),设定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100---200个字的描述,高度精练,高度概括)。

4、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管理目标(要对有实际意义的词做出界定),后可附校训、校风、学风……

5、分类目标和实施措施。

6、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7、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措施)

(二)学校发展的附件:(有附件的,在正文中只列出附件要点)即可,部门规划、措施、实施方案、学校课题方案、分类目标实施方案、保障措施方案、制度等)

(三)制订规划注意事项

1、规划的自评和调整,自查、自评、调整(调整不能太多,要尊重原文,要上报)、再实施。

2、要务实,目标不要太高,跳一跳能达到。不能虚、空、假、大。规划制订是为了使自己实施时工作有序。校长调动,规划不能变,可做一些调整。

3、规划要有递进性,延续性。培养目标是长期的。

4、规划的制订要发动全体教师,经几上几下讨论,在讨论实施的过程中解理,在管理时可以项目管理方式,明确负责部门、责任人实施时期。

5、注意规划实施的资料积累。

6、要重在按规划要求实施。计划,学指标要与规划相符,有依存性。

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篇2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 (英文简称SDP) 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成为中小学校管理领域普遍认为的一种管理工具, 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蓝图和行动指南, 是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工作方式。事实上, 学校发展规划是对学校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考,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未来发展思考、选择、策划和决策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行为直接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 规范学校的发展行为。校长要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任务是在深刻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当前情况、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预先处理学校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探索学校有效发展的道路, 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有些校长不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或未能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发展规划可有可无”, “没有规划照样能搞好学校”等认识更是错误的。事实上,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工作, 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也不是可以马虎应付的任务, 而是务必精心、倾心、费

筅福建柘荣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吴恩银

心、细心抓好的工作。只有认识提高了、到位了, 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二、组织上坚强有力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精心的组织和领导。在此, 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成立学校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组织领导开展此项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要由校长担任, 并设立常务副组长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使这项工作有人抓、专人抓。领导小组可下设几个具体工作小组以更好地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有广泛的代表性, 除了学校教职工、学生参与外, 还要有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干部与群众代表, 以及家长代表等参加。二是拟定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具体计划, 确保规划制定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真正要有一个班子在运作。三是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做到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三、方法上科学民主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是否成功, 很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在方法上做到科学地组织和民主地决策。在此, 我们要应运自下而上的学校发展规划方法。这一方法的要领是: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 首先由教职工提出学校发展规划的意见与建议, 由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 对规划意见与建议进行建设性或者颠覆性的调整, 形成草案返回到教职工、学生、家长、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员中充分地研究与讨论, 再次形成建设性的较为成熟的方案, 而后, 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研究和确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方案, 最后提交学校教代会研究、讨论、通过, 并报请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批。规划的制定要发动全体教师, 经几上几下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全员参与起决定性作用, 学校发展规划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通过这一方法, 让学校发展规划的实践层面的因素和对实践的分析被更多地关注, 进而使规划的制定到达科学与完善。

四、内容上全面系统

学校发展规划, 不是一般的规划, 更不是普通的计划, 它是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思想的表达和体现。为此, 在制定规划时, 尽力做到全面、完整并形成系统。在此,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要突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统领, 正确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改革的方向, 进一步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和培养目标, 科学规划发展项目, 形成和谐发展机制,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创新学校文化, 全面提升办学品质。二是学校基本情况概述与分析, 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基本情况, 摸清“家底”, 从学校发展的软件与硬件的角度冷静、理性地认真分析, 要从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环境等层面去认真思考。既要充分挖掘和肯定已有的成绩, 又要清晰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既要认识发展的有利时机, 又要透视显现与潜在的不利因素, 做到既不盲目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 做到客观与实事求是。三是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般而言, 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包括整体目标及目标体系, 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 以及学校在“人” (教师、学生) 、“财” (财力) 、“物” (办学设实、办学条件) 、“制度” (机制) 、“文化”方面的发展目标。在整体目标上要重点思考学校的整体构建、争先创优、创建特色学校等。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必须依托到学校各个工作领域与部门, 继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与子目标。学校的工作领域主要有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和科研、德育、体育卫生、教师队伍建设、后勤、学校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等。因此, 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应全面考虑各个领域与部门, 并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 制定出比较适合校情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的发展目标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以三年至五年期为佳。四是学校发展的实施措施, 学校每一个目标的提出都要有详细的实施措施与落实方法, 不能只有目标而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证。五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要在思想、组织、物质、人力、制度上建立较为系统科学和完善的保障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增强班子的凝聚力, 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开展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等精神教育。学校要保障在内涵式发展中教育、教学活动资金的投入, 保障发展过程中设备的购置, 保障合理的报酬分配。在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上特别要建立学校发展规划落实自查自纠机制, 对规划方案中的各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分析、总结与改进。

五、思维上突破误区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在参与者, 特别是在核心参与者校长一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 正确的、良好的思维, 能引领制定学校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 否则, 相反。要确保有正确的思维就必须克服思维上存在的误区,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上校长要特别防止和突破以下误区:一是“制定规划是为了应付”。一些校长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未能看到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意义, 对待制定工作仅仅是出于应付上级检查。二是“发展规划空洞无物”。即学校发展规划无实质性内容, 停留在喊口号和理论文字上。三是“制定规划照搬照抄”, 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现成的或成功的学校发展规划, 没有自己的特色。四是“发展规划好高骛远”,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不顾校情与实际, 任意拔高发展目标与要求, 最终使规划落空。五是“规划出台不符合程序”, 学校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产生, 没有实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决策, 有的只是学校办公室草拟, 校长同意就行文, 不规范, 不严肃, 也无效。六是“发展规划众人不知”,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和落实是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 共同为之努力的事, 但由于规划制定过程的参与缺失和规划完成后宣传的不足, 造成许多教工与学生都不知晓学校规划, 从而不利于规划的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

六、原则上重点把握

为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 在制定过程中就要着力恪守和重点把握以下六大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 即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与国家一切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相一致, 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决定相符合。二是客观性原则, 即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必须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可行性原则, 即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必须符合校情, 目标不过高而要切实可行。四是认同性原则, 即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必须走民主协商、共同研究、形成共识、高度认同的产生之路。五是可持续性原则, 即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必须着眼于未来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六是有效性原则, 即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目标与每一项措施的实施效益。上述原则是校长在组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必须想到的并且在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

学校规划制定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篇3

一、 目前学校在什么地方:分析学校发展基础

这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首要环节。通俗地讲,这一部分就是检查学校的原有工作基础。除了对基本情况(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建校时间、历史沿革、学校性质、学校规模等)作简要说明外,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优势、主要问题。优势与不足的分析,主要围绕学校行政管理、师资建设、教育教学、家庭社区、体育问题等方面来展开,并着重分析其成因,作好归因分析。

1.发展优势分析

主要是总结学校已经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形成的办学特色等。写入规划文本的发展优势,是要高度概括和归纳整理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要面面俱到;要列出的是促进和制约学校发展的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呈现的是本校的个性特色(比其他学校做得好或者是其他学校没有,我们学校所存在的)。在具体分析中要避免下列问题的出现。

一是发展优势部分不够突出。如:某些学校在优势分析部分,提出了“初步走进了二期课改,在新理念转化为行为方面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初步走进、刚刚迈出”这样的表述作为优势来谈,明显不足,当然,不排除这是校长谦虚用词,有些话没有讲得过满。但我们在分析优势的时候,一定要斟酌用词,准确表达学校的发展优势,这是为新规划寻找生长基点。

二是发展优势缺乏归因分析。某些学校对管理、师资建设、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用“达成性”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很难看出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办学经验。如“形成了健全的管理制度,造就了一支团结务实的管理团队、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在优势部分,学校没有展示如何取得办学经验,缺少一个归因分析。即如何造就了这样的管理团队,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呢?这就是办学经验。在规划中,我们认为,应该展示有效的办学经验,为学校今后发展提供 “捷径”。

三是优势分析过于冗长。还要避免另一种倾向:即优势分析不要篇幅过长。比如,某个学校规划文本,在现状分析中,把前三年规划实施自评报告都搬进来,虽然能够充分展示了过程管理的轨迹,结果是22页的规划文本中,现状分析就占了11页,造成规划文本的比例失调,新规划文本重点是要展开目标确定和综合计划的设计部分。

2.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学校发展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发展规划开发了专门的技术方法用于分析诊断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并确定问题的重要程度和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包括学校发展问卷、问题树的运用,关键问题分析法,优化排序,对比排序等等。在问题分析过程中要避免下列现象的出现。

一是问题分析不够具体。问题分析切忌空谈,形式化。如:某学校规划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素质教育真正能够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共识,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里谈的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层面的问题,是整个教育部门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列入三年发展规划中去关注,作为问题进行分析缺乏针对性;结合文本上下关系来看,笔者认为,学校可能是要表明“学校教师观念陈旧,不能适应二期课改的新要求”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建议学校要站在学校层面,将问题具体化、明确化。同时,在分析问题时最好能进一步点出形成问题的原因,对后三年工作提供改进的依据。

二是问题分析缺乏重点。学校规划要避免罗列大量问题,不做梳理。如:某学校规划现状分析列出了20多个问题:有督导反馈的问题与建议、由部门组室形成的问题与建议。在问题分析中,学校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导致督导建议与学校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问题交叉重复,为此,我们认为,学校对问题分析缺乏系统思考和重点把握,三年规划,不可能解决如此之多的问题,要分析学校发展中自身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才是规划对问题分析的要求。

3.优势与问题分析要有内在的联系

发展优势与问题分析要避免就优势谈优势、就问题提问题,要形成上下一致的内在联系。优势要客观,避免“过满”,问题分析要到位,不可含糊其词,大而空泛,要跟相应的优势分析不能在同一界面上形成矛盾。

如:某学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优势:学校的教师们具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优秀的学识水平、严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适应改革的专业化水准。这支队伍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同行、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存在的不足: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这份规划中的优势与问题的分析还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其症结在于,优势分析似乎“满”了点,问题分析不够具体,不够到位。

综上来说,作为校长,需要非常仔细地梳理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通过资料整理、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明确自己学校的发展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认识自己在改变现状方面所具有的基础和内外条件。

二、 希望达到什么地方:设计预期发展目标

全面分析学校现状优势与不足之处,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学校办学目标,也就是确定学校“希望到达什么地方”。

一般来说,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包括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是指规定本校未来将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指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怎样整体特色的人。是培养什么样人的育人规格。为了便于操作,保证总体目标的达成,学校发展目标要能具体分解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主要工作领域目标,形成 “目标链”。

在实践中,许多专家都能感受到校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是形成“自己”学校教育哲学(目标与理念)的过程。但校长们在具体确定规划目标过程中,也不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或是对目标体系内涵心中无数(不予界定),或者目标选择大而空泛、不切实际,或是没有时间限定、无法检测,或者目标陈述结构不完整等。

如某中学三年规划中的办学目标为“将**中学建成一所设施优、环境美、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化初级中学”。这个目标如果去掉具体学校,任何一个初级中学都可以引用,缺少学校的个性,因没有具体的内涵界定,这样的目标更显得空泛。

又如,某学校办学目标为:具有创新务实精神地推进素质教育,三年内,把学校办成设施先进,环境优雅,教师素养好,学生素质高,社会声誉强的高质量、具特色、有影响的实验性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分析,学校本身是较为有名气的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整体办学质量位居区域同类学校的前列。专家们认为,学校这样的办学目标设定没有凸现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定位过低,发展程度不明确。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作为三年,甚至五年后的办学目标来说,对学校及教师已不具有发展性、激励性。我们建议学校与长宁区“国际城区”建设目标相适应,将努力争创 “有鲜明特色、上海一流、全国有影响、在国际上有广泛交流”的素质教育示范校作为办学总目标。

当然,在具体计划目标的设定中,我们也要求目标要切合学校实际,不要空泛。如在一个幼儿园规划中,园务管理计划目标作出这样的界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作为计划目标更是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相比之下,有些学校的一些目标就比较切合实际,具有个性。如:某高级中学办学目标为: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具有“求实”特质的学校文化,成为质量理想、校园和谐的普通高中。

求实 :办学追求实效、教育注重实际、学习体现实践。

校园和谐:校园环境舒适,师生关系融合,学校文化认同,实现和谐发展。

质量理想:学校适应时代要求,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统一。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方面在区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成绩获社会认可。

这个办学目标既高度概括,又能结合学校实际所作出的内涵界定。目标呈现形式完整,内涵丰富。

这个目标表述比较完整,既有概括性的目标阐述,也有目标关键词的具体内涵界定,定位就比较切合学校实际,文字表述也清楚、明确。

三、 怎么到达目标所在地:整体设计改革举措

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对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改革的方方面面作出策划,需要校长以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学校发展问题。在规划制定实践中,许多校长制定的综合计划,都涉及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学校层面涉及教师发展、学校内部制度更新、学校科研的推进、学校管理人员的素养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等;在班级层面涉及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等。体现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则不仅需要三年规划,而且形成了年度发展计划,有每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和考核指标。如此,学校发展规划就成为对学校未来改革实践的综合、整体策划,就可以成为学校变革的一幅清晰的“蓝图”。

但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规划这部分的内容要整体观照,前后保持一致。因为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不少规划在具体制定综合计划部分时,相互之间互不关联,并且与现状分析、目标定位也不能保持前后一致。

另外,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选择优先发展项目也相当重要。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系统内的事情千头万绪,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事情,如果不确定优先发展项目,校长和学校教职员工会忙于各种繁杂事务,找不到方向,学校工作则会处于应付和低水平重复状态,这显然会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在重点项目的把握上普遍缺乏理性思考,实际上是对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重点项目就是重点工作,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确定每项优先发展项目有内在的标准,一般说来,重点项目能依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准确把握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以此作为突破口,或者能使学校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办学特色;或者能使学校改变不足,尽快成长,步入内涵发展、自主发展的轨道。另外,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要选择对学校发展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一般以一至三种为宜。在确定学校发展项目时,要发动学校共同体成员参加,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因为优先发展项目有赖于教师参与,它将影响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教师参与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对此产生“认同”,并把它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四、 学校办学效果如何:构建学校自主评价机制

这一部分要有序做好监控和评价工作,了解正在做的效果如何,即构建自主评价机制。本文认为,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其重要性并不在于拿出一个学校“文本”,关键在于实施。因此,规划执行过程中实施自我监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规划。学校行政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管理手段,组织学校成员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自我监控、调整、改进,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必要的评价制度,确保这一统一性强、涉及面宽的评价活动规范、有序地运作。为此,本文结合本区在这方面所开展的探索实践,对评估过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评估过程应重视计划性,使评价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态势;应着眼于过程性,使评价活动与学校的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进程相结合,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应体现连续性,学校管理过程是计划、实施、评价这一循环的完整运作过程,从整体上看,一次评价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活动的终了,而意味着下一个管理过程的开始,因而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评价活动作保证;应注重多方参与性,学校自我评价仅仅依靠学校领导是不够的,还要靠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尤其要调动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又是其直接责任者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评价对象以一种坦诚公正的心态开展自主评价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校成员作为发展主体的意识,而且由于学校成员对学校状况最了解、最清晰,他们积极参与系统的反思评价,将对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打下扎实基础,另外,在学校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应当安排时间,让那些参与制订规划及执行规划的学校共同体有关人士(社区、家长代表)监控和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评估结果的启迪性,重视结果所揭示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究改进工作,真正体现评价促进学校管理活动的改善和组织活动职能的发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学会督导专业委员会编写组.学校发展规划50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 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实践行为的重构.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9).

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篇4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项专业工作,也是学校治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近年来,笔者以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撰写者、规划评审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等多重身份参加过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关的多项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各类教育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就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的深入交流,笔者感受到当前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在理念和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改进。本文将立足于实践,揭示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建议。

一、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问题审视 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管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规划日益受到重视,从城市里的优质学校到普通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都纷纷制定发展规划。不可否认,在一些优质学校,学校发展规划甚至会超前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引领学校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而言,学校发展规划从制定到执行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聚焦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环节,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动力上:教育行政部门强势推动而学校主体性、积极性缺失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区域内基础教育事务的管理主体。为了显示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会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如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提升学校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就笔者观察,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主要环节有:下发相关文件,布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明确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要求;召开动员会,申明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评比、颁奖、答辩、论证等形式推进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显而易见,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势推进有利于此项工作的高速、有序运转,但也具有鲜明的“运动式”色彩,如华东A区教育局2016年6月20日下文要求学校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在9月15日之前提交,经过专家评审后于9月25日举行专家评审会,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划进行专家论证和评审,这么短时间内要求学校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发展规划实在勉为其难。由此衍生的另一问题是,在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眼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经过上述各种程序后此项工作即告结束,在后续时间里再无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关的工作。笔者在某区教育局办公室看到堆积在纸箱中布满灰尘的各中小学、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时,其答曰:“这些东西都是评比用的,评完了就没用了。”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任务后,本应作为发展主体的学校却作为被动的客体领受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任务。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在区域推进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对该工作没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一,学校主动谋划的意识不强。很多学校领导者不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学校发展的状况和问题并且有意识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领学校发展,而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布置后才开始应急式地开展规划制定工作。如前述A区的学校、幼儿园均是在教育局下达通知后才启动规划制定工作,而未在“十二五”结束前先于区教育局的要求主动思考如何制定“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规划。其二,学校领导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作为应付上级任务的一项阶段性工作,迅速完成该任务是为了应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比,这使学校更重视评比的结果而忘记制定规划的本真意义。在此背景下,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者更重视的是规划的文本措辞、格式甚至是装帧的创新,而忽视了学校发展规划对于本校发展的实质性意义。

(二)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上:学校管理者主导而其他组织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缺位 就笔者目力所及,一般而言,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发展规划主要有以下两种路径。一种是学校领导独立完成型。这种路径又包括如下四种。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协商、研究,最后分工完成规划文本的撰写;校长独立完成,有的学校甚至是校长一人执笔撰写整个学校发展规划;教科室主任或其他学校“笔杆子”独立执笔完成;某领导执笔完成文本写作后提交学校行政会议研讨通过。另一种是借助于外部智力支持型。学校领导会联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理论、教育管理专家为学校起草发展规划。这种路径又包括如下两种。一是完全由专家为学校撰写规划文本,即学校以购买智力服务的形式邀请专家直接为学校撰写规划文本。这种做法的效果取决于专家的态度和投入程度: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会认真地到学校开展系列调研,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和各类人员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不负责任的专家则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基于学校提供的文本汇报资料,用空洞的理念和华丽的辞藻为学校描绘出美好但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的蓝图。二是专家部分参与型。学校领导在撰写规划文本的过程中请专家提供指导并对规划文本的质量把关,但是规划制定的主体工作由学校内部人员完成。当然,由于视域局限,我们相信一些具有民主意识、开放意识的学校领导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会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征求意见并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案例。但是,在笔者多年接触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尚未见到如此执行的学校。

实际上,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模式,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主要是学校领导者在主持,即使是专家参与的规划制定,专家们也主要是与学校领导层进行沟通交流。学校里的普通教师和其他职员鲜有机会参与规划的制定,甚至完全不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及其基本内容。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本也更多地体现学校领导的观点,而能否体现学校组织内部其他成员的利益和观点则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养和民主意识。与教师和员工相比,作为学校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所处的社区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则更容易被忽视,他们的立场和声音在发展规划的文本中更加无法得到体现。笔者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中,从未见到有学校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召开过学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也从未有人提及需要召开学生、家长、社区座谈会来倾听他们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意见,尽管在这些学校最终成文的发展规划中都会有专门篇幅来阐述学生工作、家长工作和社区关系建设。于是,学校发展规划就仅仅是“学校领导”的规划,而非学校其他成员的规划,更不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组织大部分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无法得到反映,他们的利益无法在规划中受到重视,进而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无疑会失之偏颇。

(三)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内容上:重视理念的表达而欠缺具体的执行措施 由于上述原因,学校领导者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重心会偏向于学校发展理念的表达以供评比、交流和对外宣讲,而对学校发展规划如何实施则不甚重视。就笔者目力所及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而言,其内容基本构成如下:过去成绩的回顾与面临的挑战;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学校发展中的各项任务,如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教学等;执行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即如何在未来实现规划的具体安排。在这样的文本结构中,成绩总结部分因为关乎对学校的评价而受到领导的特别重视,占据较大篇幅;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部分因为要阐述学校在各方面的发展理念也占较大的分量,而其他两个板块则相对只占较小的篇幅。据笔者对某区4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发展规划所做的统计显示,每篇学校发展规划平均字数为7604字。其中,“成绩总结与面临的挑战”部分平均为2370字,占字数比为31.21%;“各项主要任务”部分平均字数为3973字,占字数比为52.24%;“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部分平均字数为733字,占字数比为9.60%;“执行规划的具体措施”部分平均字数为528字,占字数比为6.95%。由此可见,关于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路径、措施等在规划制定环节成为被忽略的部分。

因此,整体上看,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侧重于理念的表达。因为要在区域的学校发展规划评比中获得好的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就要呈现时髦的理念,规划制定者普遍喜欢用热词、新词、大词来表述学校的发展理念(如“核心素养”“生本教育”等概念在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规划中使用的泛滥就是例证),以此包装规划文本。而很少有人去细究这些学术词汇与本校历史和现状的联系,往往失之空疏而与本校发展无关。在重视理念的另一面,后续发展中如何保障规划的执行则相对不受重视。一般而言,在规划文本结构上,关于规划执行的保障措施只是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督导评价等方面简单列举一些条目,而无具体翔实的可操作举措。这样做的后果是,如我们在日常的学校考察中所常见的那样,学校领导们介绍学校的发展理念与前景时头头是道,学校的墙壁上、橱窗里“一训三风”、发展愿景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对于这些愿景如何通过具体的工作去实现,则较少能够听到或看到实质性的做法。在调研中,有的校长坦承:“规划是规划,工作是工作”,言下之意,规划只是写在纸面上的,而实际工作如何推进与规划的关系不大。因此,学校发展规划并未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指南,而只是向上汇报、向外介绍的精致文本。我们曾经见过有些学校的发展规划单单从文本上看理念和思路可以称得上标新立异,但是细究起来,文本完成后在该校根本无法操作。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是比制定更为重要的工作,“制定一个学校发展规划,其重要性不在于拿出一个学校‘文本’,关键在于实施”。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确保规划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成因剖析 对于学校而言,制定一份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规划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理清学校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上所述,在现实中,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成因,主要有教育管理者观念上对规划的轻视、区域教育政策环境的多变以及学校内部治理体制的不完善。

(一)教育管理者在观念上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轻视

尽管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5年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中均将引领学校发展列为校长(园长)的首要专业职责并明确指出校长(园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但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者的视野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地位与学校里的德育、教学管理等其他工作不可相提并论。在一些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眼里,制定规划是在特定时间点——配合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节奏因此以五年为节点——的一项阶段性专门工作。这项工作更多的意义在于为学校的宣传工作确定一套时髦的理念或者口号,而不是为未来的发展确立目标和思路。在调研中,我们常听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就是鬼话”之类的话,这些看似戏谑的言论实则反映了学校发展规划在部分教育管理者心目中的地位。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本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是,概因这类知识和能力五年方能用到一次,所以在各类校长培训课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教学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而鲜见对校长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在管理者的心目中,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并非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多变的外部政策环境导致“规划无用论” 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一直在推进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但是事实上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占有人力、财力的决定权而形成了“强政府—弱学校”的政校关系,其后果是多变的政策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学校发展规划的实际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政策多变使学校无法自主规划未来的发展。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化等宏观政策影响下,学校要不断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要求,同时迎接上述各种政策附带的评估,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义务教育现代化评估、学前教育发展示范区评估等。这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稳定持续执行都造成了干扰,使学校的阶段性工作重心不得不经常调整,以适应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有校长反映,每年都要迎接一场不同名目的评估,相关材料和现场的准备耗时耗力,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年度工作,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节奏,而这些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都是无法预先安排的。

第二,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不确定使规划的制定者无法预料未来的情况,反过来影响学校发展规划的效力。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之二胎政策放开等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组织都处于急速的变革之中。一些学校规划的班级规模不得不不断突破,教师数量不断加速度增长且不得不聘用部分临时代课教师。这些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都是不可预料的因素。如在A区,根据新城区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一所幼儿园在过去三年内根据区里部署开设了两所分园,一所初中也开办了两所分校,分别成立了幼儿园和初中教育集团。这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根本无法预料,而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两个教育集团还会继续扩大规模,成立新的分校(园)或兼并其他学校(幼儿园)。调研中,多位校(园)长反映,这样的教育发展速度及其不确定性使他们牵头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失去了意义,反过来也影响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的积极性和严肃性,教职工也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意义产生怀疑。

第三,校长、书记等学校主要领导的频繁流动导致学校发展规划不能得到持续执行,也影响学校管理者制定规划的积极性。在前述华东A区,近五年来,17所小学中有12所更换了校长,其中有一所学校甚至更换了三任校长。在笔者的家乡,一位农村初中校长在五年时间里担任过三所初中的校长。这样的校长更替频率,导致其在有限的任期内无法将自己制定的规划理念和思路得到持续的贯彻,而流动到新学校的校长也无法深刻理解前任校长所制定的规划理念,通常会另起炉灶,对前任的各种观念和做法进行部分的更改,甚至是全盘地推倒重来,重新形成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第四,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也会导致并不断强化校长的“规划无用论”。在调研中,一位校长说:“规划上说的好好的事情,教育局换了领导后就会另起炉灶,所以规划写什么都没有意义,还是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干工作。”另一位校长反映:“学校规划里要建设特色课程,但是没有合适的教师,教育局不给编制解决。学校规划里写着两年内改造功能教室,但是排不进教育局的基建计划,写了也是白写。”所以在学校领导眼里规划并没有学者们所论证的那么重要,失去了引领学校发展的实质性价值。

(三)现代学校制度缺失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参与规划制定的氛围尚未形成 21世纪以来,从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都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设自主管理、全面参与、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以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为平台,促进教职工和家长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学校制度所要求的章程建设和校务委员会制度等在很多学校还流于形式,虽有相应的文本和组织机构,但并未在学校管理决策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而学校的主要管理模式还是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层决定学校的人财物事等重要事项,而决策依据主要是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和领导意志,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状态尚未形成。这在笔者参与的若干所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实践中有非常明显的感受,很多学校领导在思考学校发展方向时“向上看”,关注的是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另一方面,本应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的教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很少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笔者在和普通教师交流时发现,一些教师更关注的是班级管理、学生成绩等,除了涉及自身待遇的事项之外,教师对于学校的管理事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笔者实地考察的一次初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们所提的意见聚焦于本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多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奖励等涉及经济利益的具体事项,对学校章程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等相对宏观的重要事项则无人关注。同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一方面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即便有机会也是反映与子女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师安排、学生食堂管理等问题,而无力、无心关注学校发展规划。因此,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只能体现学校领导的意志而无法反映教职工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就不难理解了。

三、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改进之道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无论重视与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都是五年一轮必须面对的工作。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转变对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刻板思维,探求将规划制定更好的路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品质。

(一)观念层面:学校管理者增强主动规划的意识 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不是为了应对上级评比的阶段性工作,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路线图,对发展规划的思考应该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著名学校管理学者哈格里夫斯和霍普金斯把学校发展规划理解为一个过程:“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创造计划——反映学校未来愿景的表述——并确保它能够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达成关于学校优先发展事项的明智安排之共识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个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参加评比的、语言精致的文本,而是一套在学校办学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所形成的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目标、思路和方法论的系统表达。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学校发展规划引领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能起到凝聚共识、指明方向、谋划思路、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路线图的作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校自主发展和提升的需求,不应是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任务的简单分解,也不应消极等待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作为专业人员的学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规划意识和主动谋划发展的能力是必备的条件。

(二)能力层面:以学习和研究提升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能力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来保证其规划的科学性。首先,学校领导者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学校管理者并无属于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学校发展思路,因此所撰写的发展规划文本可以说是学术词汇的杂拼,而对学校发展目标、理念的表述则会飘忽不定,时而“和谐教育”,时而“生本教育”,没有明确的立场和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其次,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习SWOT方法、数据驱动的规划制定等技术,科学地分析本校的办学历史和现状,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深入思考周边社区的社会结构特点和本校教师的能力基础,持续收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家长利益诉求等数据并分析其变化,作为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依据。无论是理念的明晰还是规划制定的技术,都需要学校管理者强化理论学习的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团队的自主学习,还要引领学校全体人员学习,为学校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跟风跑”,盲目追逐学术界的热词、新词。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固然需要外部教育专家的引领,但学校管理者基于自主学习所形成的立场、思路和方法才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

(三)路径层面:吸纳学校组织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智慧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学校组织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来保证其民主性。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学校组织内部成员关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共识,应该以最大公约数来体现全体组织成员的立场,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以此观之,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应该广泛发动全体成员集思广益,重视每一种立场和声音,通过对每一种观点的讨论深化组织成员对学校发展的理解,形成对学校发展理念和路径的深刻认同,进而能在未来学校发展规划的运行过程中深度卷入而不是疏离于学校发展之外,这个过程也能够培养教职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体意识。在此意义上,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自身就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和后续的执行与评价结果也应该在公共平台上公开,使家长、社区公众等相关利益者知晓并参与监督。在此过程中,学校与其他主体实现了对教育的“共治”。这样,既能够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对学校发展的监督和督促,还能够引领社会公众形成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识。

如何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5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也称企业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以及宏观经济的急剧变化,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因素,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规划不同,战略规划需要考虑更多的未知因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长期性,一般要三至五年;二是战略性,对企业采取的政策策略 作详细的说明;三是经济性,一般运用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率等长期指标进行经济分析;四是应变性,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在长期性预测的基础上编制的,除了有一 套供执行的长期计划外,还应有一套应付意外事变的规划。战略规划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全面规划。

全面规划即在战略期内有关企业各方面的全面计划。制定全面计划的条件是:(1)企业目标明确,达到目标的信心大;

(2)完成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尽可能有把握,对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所估计;(3)保证能够得到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金、原材料;(4)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应有了解,且可“控制”。二是渐进式计划。

这一计划与全面计划正好形成两个极端。由于企业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的目标根据情况而随时改变,走一步看一步。三是选择性计划。

这是一种介于全面计划和渐进式计划之间的折衷计划,它一般只把主要的计划规定出来,而对今后三至五年内做什么并不十分清楚。选择性计划常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计划所确定的主要行动步骤;

(2)关键的短期行动,例如提前期较长的项目,一系列行动中的必要的第一步等等;

(3)保持未来的资源分配,将今后所需要的资源储备起来。关于战略规划的编制,至少应包括五个基本方面:

(1)企业的目标及目的;(2)企业要使用的战略和策略;

(3)恰当的行动计划,它表明不同的步骤将在什么时候完成;(4)企业的力量和弱点,将如何处理其中的每一方面;(5)财务总结。

制定战略规划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提出企业的初步目标、决策和任务。考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怎样的目标。

第二步:分析企业资源。应对资源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估价,分析时既要重视生产和财务方面的资源,也要重视人力的资源,尤其是人的能力和技术。

第三步:估价企业的潜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企业的技术能力;二是分析企业的竞争者的情况。把本企业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作比较,分析其本身的长处和短处。

第四步:调研国内外市场,包括对顾客的调研和市场的调研。

人力资源规划如何制定? 篇6

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可行性,以及制定过程,缺乏对公司业务和人才结构的深入了解和科学预测。因此,如果解决了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呢?

人事经理们在做人力资源规划前,必须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人力资源如何进行代谢和替换?组织结构如何变化?第二层次,我们的人力资源现状如何?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何需求?如果存在用人短缺如何补足?第三层次,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员工?公司是否合理利用了现有的员工?公司是否需要开发现有员工的技能?

人力资源规划编制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制定职务编写计划,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综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制定职务编写计划,编写计划要说明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位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制定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应说明公司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空缺数量等,制定配置计划的目的是描述公司未来的人员数量和素质构成;预测人员需求,根据职务编制计划和人员配置计划来预测人员需求;确定员工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并通过对劳动力的人数、组织结构和构成以及人员流动、年龄变化和录用等资料的分析,预测未来某个特定时刻的供给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为了提升公司现有员工的素质,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应明确计划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其中主要包括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福利费用等方面的预算;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每个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等,这些事件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风险分析就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发生。

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应做到“六要” 篇7

一、心中有“纲”, 把握尺度

每学期,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会提前结合当地基层学校的总体情况, 制定出翔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用以督促与指导学校工作, 这也是上级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评估的一个标尺。因此, 学校在制定计划时, 要以上级工作计划的精神为“纲”, 认真领会学习, 从中梳理出与本学校、本学期有关的诸多内容, 把它们体现到学校工作计划中来, 使学校工作计划与上级工作计划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这样, 既不会使工作被动, 还有益于上下级工作协调及兄弟学校间互相学习交流。

二、前后衔接, 保持连续性

一些计划中提到的工作, 往往由于某些原因, 学期结束也没有得到落实, 仍然留有“尾巴”。如果在下学期不管不问, 搁置一边, 对于学校的长远来说, 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和稳步发展。因此, 应结合上学期的工作计划, 以及上级在督导、评估中反馈的信息和整改建议, 认真全面地进行反思, 仔细查找、分析工作计划没有落实的原因, 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写到学校下学期工作计划中来, 继续加以完善和落实。这样, 使各项工作善始善终, 扎实推进, 稳步提高。

三、责任明确, 可操作性强

学校的工作计划在制定时要做到六明确:明确工作目标及要求, 明确工作进程, 明确检查时间, 明确责任科室或负责人, 明确以往的成绩及有待改进的问题, 以及明确改进措施, 这样才能使计划落到实处。同时, 对学校工作中主要的教学活动、主要工作要分月列出, 一目了然, 并尽量细化, 从而使计划易操作、易落实, 可操作性强, 做到各项工作有的放矢。

四、符合校情, 从实际出发

每所学校的校情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 而盲目照搬、模仿别校的工作计划, “拿来”为我所用, 那么在执行时就可能因与本校实际情况不一致或一些条件不具备而难以落实。因此, 制定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力求做到方向明确, 切实可行。只有把计划内容建立在符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 才能让计划较好地得以实施和落实。

五、集体研讨, 整合意见

制定学校工作计划不能单枪匹马、“闭门造车”, 搞“一言堂”或“一锤定音”, 而应该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整合集体的智慧。首先, 校长要亲自动笔拟订计划, 要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融入到学校计划中去。计划初稿完成后, 要反复锤炼, 然后召集全体中层干部以及教师, 甚至学生代表进一步完善, 最后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向全校教师公布。实践证明, 这样的计划融洽了干群关系, 在执行时大家认为这是在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 是在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 都会积极、主动地去落实, 从而提高了落实计划的执行力。

六、明确主次, 突出重点

制定学校章程 推进依法治校 篇8

一、学校章程的含义

学校章程建设,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立法的惯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同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提出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章程等基本条件。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管理规程》明确指出:“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申:“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2012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从上可见,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了学校章程的法律地位,制定章程的主体是学校。

章程,《现代汉语词典》解说为“书面写定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2013年版的《现代应用写作》解说为“章程是一个党派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保证其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行,系统阐明自己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规定成员的条件、权利、义务、纪律及组织结构、活动规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规则性文书。”

学校章程,是指学校立足时代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校情,为保证学校正常有效运行,依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对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党的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管理活动重大的和基本的问题,依法作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办学规则性、自律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基本法”。

二、学校章程的功能

学校章程是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延伸和组成部分,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依据。章程的规范性,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模式,有法的约束力,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因而,学校章程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给学校提供“依法自主管理的基本准则”,以促使学校依章治校,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实现学校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其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

1.自主作用,激活学校发展动力

在政府直接指挥学校管得过多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领导习惯于“传达式”的工作,上面布置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的决策是一种“再生决策”、执行决策。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外在的。学校领导的依赖性大于自主性,执行性大于创造性。当下,政府对学校的治理逐步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直接走向间接、从办教育走向管教育转变;同时,学校的章程建设,其宗旨是促进学校走向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都是为了释放学校的活力。时代的要求,必将激活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的领导者要立改立行。不仅要善于运用章程引领,而且要勇于创新,逐渐向自主者、引领者、创新者转变,从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实现法人治理,依法治校。

2.教育作用,促进办学思想统一

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校章程就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出明确的规范。学校教职工群众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了精神的凝聚,才能协力同心。由于教职工在拟定章程中讨论探求,在执行章程中深入领会。其教育作用,必将凝聚教职工正能量,促进全员办学思想的统一,实现办学思想成为大家共同的使命。共识形成合力。在工作实践中,知晓要朝什么样的聚焦点、着力点奋斗,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创造性地照章办事,把学校章程的主要精神——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3.指引作用,促使校长学会用权

章程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党的监督、民主管理、决策程序等做出明文规定,以形成尊重规则、倡导民主、强化自主的管理文化。不仅减少了学校的行政色彩,而且促使校长在获得办学自主权之后,如何才能用好这些自主权,为校长在决策中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以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地依章行事,发挥班子整体功能,决策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从而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4.自律作用,引领教师自我管理

学校章程对教工共同遵循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教师教书育人是与非的标准,具有自律作用。明确的标准导向,引领着教师自我管理。由于章程的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教职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以章程规定的要求,自我反思,和自己的认识与行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调节自己偏离章程的思想和行为,或战胜自己的惰性,或弥补自己的不足,自觉地为执行章程、依法执教或办事而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职工会逐渐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学校章程的功能还显现在:它是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对外的信誉证明,是政府监督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是家长、社区主动支持学校参与学校管理的凭借,是社会作为督导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

三、学校章程的写法

1.章程的写作格式

由标题、核准日期和行政机关、正文三部分组成。

标题。由学校名称和文种类别组成。如:××省××市××学校章程。如果尚未得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可在标题后加括号注明“草案”。

核准日期和行政机关。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才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因而,要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标出何时、何行政机关核准。如某年某月某日××省××市××区教育局核准。endprint

2.正文的两种写法

(1)分章式写法。结构样式为“总则+分则+附则”。这种写法是以章为单位分成若干部分,篇下分章,章下分条,条下分款。

第一章是总则。总则是学校章程的纲领,概括性条文,对全文起统领作用。通常第一条是建章意图,其方式是:“为了什么+依据什么+制定本章程”。然后分条陈述学校名称、校园地址、学校性质、办学规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等。

分则是章程的主体,根据总则分章陈述各项工作具体性条文。行文时“分则”两字隐去,以“第×章+该章标题”的方式出示。分多少章要视内容而定,各章标题也由各章内容而定。一般内容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行“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学校,还要对理[董]事会的组成、职责、权限、议事规则等作出明确规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德育管理、教科研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校园文化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调等。

各章各条的序数,要依次顺延。“第一章”、“第一条”一直连续下去,直到附则的第×章、第×条。条下可以分款,各款数独立编次。有的款下还要分项,项下分目。章和条的写法,一律采用汉字叙述词表示,如“第一章”、“第一条”。款和项的序码,采用汉字数词,如“一”、“(一)”。目可不标号,用分行形式表示。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章条款项的顺序。

正文最后的第×章附则,是补充性条文,主要说明解释权、修改权和实施日期。

(2)分条式写法。不分章直接分条撰写。每条可分款,款数独立编次。这种写法与分章式写法不同之处,一是既不设总则、分则和附则,也不分章,直接从第一条写起,依次排列下去,直到写完;二是将总则中纲领性内容,要么以章程序言或总纲的方式撰写,要么在章程前面的几条阐述。

由于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丰富多彩。我们以为学校章程采用分章式写法较好。

3.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项目完备。既突出特点又照顾全面,重大问题不能有遗漏;二要结构严谨。由总到分,要有合理的顺序,体现严密的逻辑性;三要条理清晰。既单一又完整,一条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而且在一条中须完整表达,不交叉杂乱;四要明确简洁。尽力反复提炼,用很少的话就把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五要语言通俗易懂。直陈直述,多用词语的直接意义,不用方言、口语,不用修辞手法,不用缩略语,不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关联词以及不用“不得”“不准”等词语。

四、学校章程的制定

制定学校章程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工作、基础工作。一份质量高的学校章程,往往具有六性:符合国法的合法性、学校发展的创新性、体现学校的特色性、实施操作的可行性、写作格式的规范性、全员认同的共识性。而制定程序的完整性,不仅决定着学校章程质量的高低,而且决定着章程的权威性。因而,我们要重视学校章程制定程序的完整性,既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以提高章程的质量;又要遵循章程草案的提出--章程草案的审议--章程草案的核准--学校章程的公布等程序,以保证章程法规的权威性。

1.提高领导对章程功能的认识

《实施纲要》要求“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的格局”。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章程,甚至有的学校领导认为“没有章程,学校照样运转”。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学校章程功能的认识。制定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效益的重要保障。而且,今天的改革是为明天铺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3]学校自主管理之路。因而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感行动起来,尽快结束“无章办学”局面,实现“一校一章程”。

2.成立章程文本起草工作小组

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负责学校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学校章程制定的质量,关系学校发展的兴衰。而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的校长要有治理能力。我们以为校长的治理能力,就是善于运用章程——以法治方式处理各方面关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因而,学校章程的拟定,不请人“笔下生花”,成立以校长为主持人的起草工作小组,亲自引领与指导起草工作,确保章程文本的质量。

3.研讨章程内容与形式的写法

起草工作小组的成员在学习和掌握国家颁发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章程知识的基础上,研讨章程内容与形式的写法。《实施纲要》在“加强章程建设”中指出:“学校起草制定章程要遵循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原则,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聚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个精神,从学校的校情出发,探讨学校自身的优势、特点与特色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拟定既有时代色彩,又能突显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传统、好的经验与做法的要点。

值得指出的是,章程是办学纲领性文件,条文的表述要努力做到既不空泛又不琐碎,做出原则性说明,有指导意义、可操作就行。对于那些过细的但又是需要的要求与措施,可不写入章程,另行制定一般的规章制度,作为章程的具体化和补充,逐步完善学校一般的规章制度,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提高学校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4.组织教职工充分讨论章程初稿

为使章程内容体现国家教育要求和教师意愿的统一,取得教职工的认同,使章程具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同时,教职工是施行的主体,参与章程的制定,更易为大家所接受,乐于依章施教办事。因此,校长要向教职工说明建章的意义和本校章程框架的构想,激发教职工积极参与章程制定的热情,并组织教职工分组充分讨论,开展骨干教师专题探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所提意见和建议,起草工作小组要及时汇总、讨论、修改。

5.章程修订稿提交“教代会”审议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指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要“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因此,学校将章程修订稿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方可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教代会”审议,坚持做到真正让教职工畅所欲言,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起草工作小组要认真“全面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吸收采纳;不能吸收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经学校决策机构审定,形成正式的章程修订稿。

6.学校章程报送主管部门核准

《实施纲要》指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经过核准的章程,应当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因而,学校要将正式的章程修订稿,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备案。一旦核准,就确立了章程在学校的“基本法”地位。这时可去掉“草案”两字,并在章程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某年某月某日××省××市××区教育局核准”。“经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应当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的正式文本,向本校和社会公开。”在章程附则中的最末一条注明“本章程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这样,章程制定工作才算完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13-12-17(7).

[2]董洪亮.给学校松绑让社会评价[N].人民日报,2014-01-30(1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作者系江西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下一篇:注水井作业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