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金投入

2024-09-15

创新资金投入(精选9篇)

创新资金投入 篇1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入以及国际企业的进入,我国的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效益偏低问题、安全问题、定价权问题等等。民以农为先,农以种为先。因此,农业问题中,种的问题显然是主要问题。为此,为了保证我国的农业安全和建立高效的现代农业,国务院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研究机制,为此要求将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品种选育开发研究分开,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公益性研究,品种选育开发研究通过有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投资进行。但是,由于我国的多数种业企业对自主选育品种的认识并不充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长期的品种选育研发,因此,种业企业中的品种选育开发研究如何获取资金是当前品种选育人员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以我国部分种业企业为例,从资料和网络上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了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和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能为商业化育种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各种业上市公司2012年、2013年年报,2012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科技部、农业部、相关省区市的科技和农业部门网站。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统计的资料中所指的种业企业是指农作物种业企业。

2 问题分析及探讨

2.1 我国政府投入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体系

2.1.1政府资金投入体系构成

国家及部委财政资金投入途径: 根据科技部、农业部2013年、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进行统计,涉及农作物品种选育研发的项目主要有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生物种业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国家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转基因新品种培育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 ( “948计划”) 、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

地方政府资金投入途径: 国家2011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后,各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加强种业发展的政策,在财政上也创新了一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如江苏省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江苏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 山东出台了《山东省种业振兴规划 ( 2011—2015年) 》,设立了农业良种工程“现代种业企业科技培育计划”项目; 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实施了“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信息化建设专项现代种业提升资金”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支持了种业科技的发展,加上各省区市原有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农业支撑计划项目、农业自主创新项目、良种工程项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粮食发展项目、蔬菜发展项目等,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资金相对充足的种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

2. 1. 2 政府资金投入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每年均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农业中,品种选育研发方面也投入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据报道,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财政资金投入289. 37亿元,约占GDP的0. 27% ,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 。表1列出了2013年我国国家财政支出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相关项目的经费情况。由表1可知,种业相关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约占农业科技财政投入资金的8% 。

亿元

注: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农业部网站

2013年我国一些主要种业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资金及其比例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除了敦煌种业,其它企业的政府资金不足企业研发资金的50% ,部分企业不足10% 。

注: 数据来源各企业年报和公司总结

2. 1. 3 政府资金投入存在问题

(1)现行投入机制不利于企业。目前,我国政府资金投入机制是:政府进行预算,通过相关主管部门公布申报指南→各级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确定资助项目→划拨资金。这种资金投入机制存在许多不利于企业的情况。比如:由于政府调查不充分,一些指南规定的内容过时、项目太超前;一些指南项目要求过于简单、项目要求超出科学范畴;一些项目指南中对什么申报单位、申报人员有特定要求,如要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要求有博士学位人员,一些甚至要求有研究生。如此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企业获得资助的可能性,降低了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同时,一些项目限制申报数目,申报什么项目由下层单位控制,而由于下层单位并不具备规范化的评审流程,这往往造成不当竞争,有时竞争成本还高过资助资金。专家评审阶段也存在问题。由于我国多年来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基本的品种选育单位,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育种资源、育种人才,也建立了相应的试验条件,企业,尤其是急需资助的发展型企业根本无法跟他们竞争,再加上评审标准的限制、挑选的评审专家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申报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 2) 管理机制不符合商业化要求。我国当前的品种研发科研项目管理采用的主要机制是: 项目规定完成年限3 ~ 4年,通过文章、专利、品种、推广面积评价绩效,规定经费必须用于与本项目研发有关的必要开支,出具财务或审计报告,召开专家会议进行成果鉴定,最后项目完成。这种管理模式,直观来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具体到品种研发,尤其是商业企业的品种研发就会产生不符合商业化的要求。一是3 ~ 4年并不能完成品种研发。由普通育种常识可知,即使一般的育种,一个稳定的品系出来也要3 ~ 4年时间,还要大量的品比区试工作,作为商业化育种,必须走创新之路,需要的年限比一般育种年限更长; 同时,企业的研发目的很强,效率要高,一般不会无目的地进行前期的积累,所以如此之短的研发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项目。二是企业一般只要培育出能产生效益的品种,对文章、专利、推广面积一般不故意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往往不能达到项目的完成要求。三是由于企业要计算成本,从品种研发的第一步起所有费用就要记入项目中。品种研发者在申报项目时一般要考虑项目能否完成,因此一般申报已完成前期大部分工作的研发内容,如此经费的使用根本不能与财务要求匹配,造成项目财务管理上的麻烦,要考虑不影响结题、不让钱被收缴回财政,这样,许多企业的育种者不愿意申报财政项目,如此财政项目支持商业化育种的目的根本不能实现。

( 3) 资金投入少。由前述2013年国家财政资助项目总经费可知,涉及品种研发的经费约为24亿元,占农业科技投入的8% 。当然也应看到,部分省区市为了加强本地区的种业发展,设立了大量的财政资助资金,如北京市2012年就安排了2亿元资金资助种业项目,但是无论是总量还是比例上,与大力发展种业产业的目标还是不太符合。从主要企业的政府研发补贴资金与企业投入研发资金比例综合来看,除了敦煌种业达到138. 58% 外,其它企业的政府研发补贴比例均低于41%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7家企业情况,其他企业的情况不会好过这些企业。因此,目前我国的种业企业研发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企业本身的投入。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少,以政策资金带动企业资金的政策也解决不了总体研发资金偏少的问题。

2.2 科技创新市场融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2.2.1市场融资途径

通过市场途径获得资金进行品种研发是我国政府发展种业企业的重要思路。尽管当前政府有一定量的扶持资金,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途径将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目前来看,我国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市场途径: 一是种业发展基金; 二是银行贷款; 三是社会资金; 四是企业自主资金。2012年11月,由财政部、农业部、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设立了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该基金采用公司制管理,采用市场化运作,定向用于种业发展。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为支持农业发展特殊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尽管其一直以来的主要资助对象是粮棉收购,但近年来对农业基础和农业科技贷款也有所增加。2006年开始农发行就开始了农业科技贷款,至2012年5月,累计贷款279亿元。随着国家种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农发行在支持种业企业方面将成为主力。中国农业银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种业发展,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科技支行。此外,农村信用社也逐渐对一些种业企业发放研发贷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种业企业发展是《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许多种业企业的发展。各企业通过公开募股等形式,把社会资金引导进企业中,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2. 2 市场融资现状

种业发展基金规模为50 ~ 80亿元,2013—2015年3年内将投资15亿元支持15 ~ 2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加快发展。2012年,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科技贷款为179. 4亿元。至2014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共支持农业科技类产业化龙头企业266家,授信总额达128亿元; 支持国家骨干种业企业26家。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截止到2012年底,涉农企业发行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449只,共记3973亿元,当年累计发行1 293亿元。统计的7家主要种业企业的2012年年报表明,2013年主要种业企业筹资在1 174 ~ 148 615万元之间,其中敦煌种业达到了148 615万元 ( 见表3) 。这些筹资额应包括从各银行的借款、债券融资等。

万元

2. 2. 3 市场融资存在问题

尽管市场融资是种业企业发展的主流,但是我们看到,市场融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少,大部分公司不能上市公开融资。全国5 200多家种业企业真正实现公开上市融资的企业只有隆平高科、丰乐种业、澄海种业等21家,不能公开融资是当前多数企业要做强做大的主要障碍。二是市场对种业企业投资的热情不足。由于我国种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无序的状态,加上来自外国强势种业企业的竞争,多数企业市场盈利性不强,因此投资回报率不高,金融市场对种业企业的投资热情不足。在2012年披露的114起VC /PE涉农投资中,农种植业23起,其中涉及种业的仅5起,其他多为绿色有机种植和加工领域的[1]。三是多数市场资金存在短期回报压力。由于品种研发是一项相对长期的工作,其见效时间长而且存在失败风险,通过市场资金进行品种研发获得效益进行投资回报是很难的,因此目前多数市场资金的投入是企业发展条件建设,通过已有的品种取得的利润补充市场资金的短期回报。四是缺乏足够的政策扶持。尽管农发行、农行等提高了种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均实行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是其根本。目前我国多数种业企业在盈利水平与商业、工业企业相比还较低,加上品种研发属于“三高”领域,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市场资金不愿意进行投资,尤其是发展中的企业更难获得市场资金。目前政府还很少出台利率优惠、经营保险等政策,这样一方面限制了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投资主体的热情。

3 我国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融资对策探讨

3. 1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是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基础。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私人育种家等合作,加强自主品种研发和条件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效益是获得政府项目资金、市场投资资金的重要前提。

3. 2 创新政府资金投入体系和管理机制[2]

由于目前的政府资金投入体系中对企业不利、不符合商业化育种要求,必须改革和创新政府资金投入体系。创新的基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因此: 一是要围绕企业研发设立相关专项资金。这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实践,如“863计划”中设定了以企业为主申报的生物种业领域等,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项,如江苏的农业良种资金、广东的种业提升专项等。但目前这种专项的支持力度不足,而且申报面太窄,多数企业不能受益,有人为增加不正当竞争的趋势,不利于市场化的优胜劣汰,也养成了政府关系企业养尊处优的恶习,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治理依然不完善,企业创新不强、竞争力不强,迟早要被市场淘汰。二是设立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由于品种研发的“三高”特性,企业自主研发风险很大,尤其是部分创新能力强、技术要求高的项目风险更大,单靠企业自主研发是不现实的,政府要有资金进行投入,否则我国的种业创新水平将会下降,而设立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引导企业甚至是市场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对增强全社会的种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创新管理体制。首先要改变现有的论文专利成果评价体系,要以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和促进企业发展效果为基础进行评价; 其次是延长评价时间,要给予项目完成充裕的时间,尤其是项目产生效益的时间,尽管延长时间对项目监管不利,但是应该看到,如果加强违规处罚力度,围绕成果的监管比过程监管更为容易,延长评价时间还有利于减少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应付评价的行为; 再次是创新财务监管机制,早期投入的资金要记入项目研发总经费中,经费使用与项目成果才能对应,在项目申报时要将完成内容及其费用写入并规定一定的比例由新增经费中补充。

3. 3 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和管理

首先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设立政策性科技支持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科技资金是直接划拨形式,银行机构中也缺少贷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无处可找、无人可说。其次是完善银行科技支持贷款政策制度,尤其是农业科技支持贷款。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许多银行根本不愿意支持农业,加上农业科技的风险性,银行的动力更加不足。要制定银行,尤其是涉农银行的科技支农资金比例的强制性规定,增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要制定科技支持贷款的贴息或银行收益保障制度,调动银行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品种研发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通过银行或市场资金进行研发,企业均需承担很大的风险; 同时农业科技,也包括种业科技的效益,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也带给品种研发的效益风险,因此农业保险的建立和完善,分散种业企业的研发风险,是种业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条件。

3. 4 创新市场融资机制[3]

首先,要设立新的市场融资途径。种业发展基金的设立为种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此外,开展期权交易也是一个好的途径,种业企业虽然以生产销售种子为核心,但在品种研发阶段,事先与其他企业进行品种权部分交易以获得足够研发资金,加速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其次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当前许多种业企业不能获得市场资本,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缺乏担保机制和抵押物,因此,政府要建立与资本市场对应的融资管理体系,建立联动担保、无形资产担保等形式,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摘要:为了寻找促进我国种业企业发展的新对策,以我国主要种业企业为例,从资料和网络上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资金投入和市场资金投入两方面分析了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对种业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融资

创新资金投入 篇2

上述投入严格按照计划专款专用,确保安全投入到位。篇二:2014年安全资金投入计划 xxx建筑工程公司文件

xx(2014)02号 2014安全资金投入计划

公司各科室、项目部:

为了保障公司职工的生命安全,确保公司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准确到位,提高我公司的安全施工率,确保各工程项目部安全文明施工生产需要,保证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依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安全资金投入的计划及提取使用做如下规定:

上述投入严格按照计划专款专用,确保安全投入到位

武汉市江滩旅游车服务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 2012年12月20日

第 3 页

共 3 页 篇四:安全资金投入计划

建筑企业安全资金投入计划

为保证2013年安全资金投入准确及时到位,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经过商讨研究,年初制定了如下安全资金投入计划明细表: 2013安全资金投入计划表

编制: 审核: 批准:

安全资金投入明细表 篇五:安全资金投入计划和实施情况

安全资金投入计划和实施情况

本公司为了保证2013年安全资金投入准确及时到位,公司安全生产投入计划领导小组经过商讨研究,年初制定了如下安全资金投入计划明细表:

安全资金投入计划明细表

(一)安全资金实施情况明细表

(二)经理(签字):李开德 财务部门(盖章):

全年安全资金计划投入为9万元,截止3月底公司已投入安全资金3.5万元,完成所制

创新资金投入 篇3

今天, 经济已经全球化, 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压力, 而且还要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陡然间增大了。

传统上, 企业主要依靠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投入获得发展, 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 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下。当前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种模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最佳方式更新自身的状态, 并使之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这个过程就是创新[1]。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2,3]。

与传统企业不同, 创新型企业将新知识或者新知识的组合应用到经营实践中, 通过创新创造更大的效益, 这种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符合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发优势十分有利。

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被创造出来, 并被以某种方式组合到一起。当今知识再创造的手段主要就是技术创新, 而新知识的组合手段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 研究开发和信息化都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

创新需要资金,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我国,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对确定的关系, 这个问题已有的文献中讨论不多。本文尝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讨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以期揭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企业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2 研究方法

简单相关分析仅考虑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 多元相关分析考虑的是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 与之不同, 典型相关分析的是两组变量的关系[5]。

本文讨论的是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但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是由多个变量组成的, 这样, 本研究讨论的实际上就是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比较合适。

通过SPSS软件的cancorr命令和MANOVA命令, 分别用两种方法[5]对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由于两种分析方法输出的报表在数量上略有差异, 为保证分析结果全面、可靠, 本文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下文数据分析报表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用cancorr命令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1 变量选择

(1) 企业绩效

与其它指标[6,7,8]比校, 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和出口交货值相对比较客观。原信息产业部 (即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考察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绩效时采用的就是这四个相对简单的综合性指标。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 本文沿用这种作法, 采用营业收入X1、利润总额X2、上交税金X3、出口交货值X4构成企业绩效变量组:x= (X1, X2, X3, X4) 。

(2) 创新资金投入

根据上文对创新的分析, 将创新资金投入大体上划分为研究开发经费和信息化投资两大部分。研究与开发经费Y1、信息化投资总额Y2构成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y= (Y1, Y2) 。

3.2 数据来源

选择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相关数据全部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9]。这些数据量纲完全相同, 无需标准化, 可直接用于研究。删除了相关数据为零的企业17家, 余下的83家企业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4 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典型相关分析

4.1 简单相关系数

表1是企业绩效变量组的相关系数, 表2是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这两组原始变量组内存在一定相关性, 而这种相关性又不属于高度的多重共线性。因此,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典型相关分析[10]。

4.2 典型相关系数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MANOVA命令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 两个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579。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整体检验和维度递减检验两种方法分别进行。

整体检验同时检验所有典型相关系数, 考察是否有一个相关系数显著, 从而推断总体典型相关程度。表4是MANOVA方法输出的整体检验结果。皮莱 (Pillais) 迹、霍特林 (Hotellings) 迹和威尔克斯 (Wilks) λ用近似F分布进行检验, 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 表明相关显著。罗伊 (Roys) 最大根大于0.1, 这说明至少有一个典型相关是显著的。

维度递减检验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 说明第一典型相关和第二典型相关都是显著的 (表5) 。

注: 威尔克斯统计量对应的F值为精确值。

4.3 典型相关模型

第一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为观测变量总方差的95.345%, 第二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仅为总量的4.655% (表3) , 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已经大体上可以说明问题。但, 两个典型相关都通过了检验。因此, 为全面描述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将这两个典型模型一并列出。

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 根据SPSS软件运算结果给出典型相关模型, 如表6所示。

从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最大, 典型系数为0.704,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最小;说明企业绩效中影响创新资金投入的主要是营业收入。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大,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小一些;说明创新资金投入中影响企业绩效的两种因素相比较而言, 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影响要比信息化投资总额的影响大一些。

从第二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也最大,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也比较小;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小,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大一些。

4.4 结构分析

通过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结构分析。实际上讨论的是典型负载系数和交叉负载系数。

(1) 典型负载系数

典型负载系数是典型变量与同属于本组的原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由表7可知, 企业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Ul与X1、X3高度相关, 与X4中度相关, 与X2低度相关。说明营业收入、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高, 其中前二者最为显著。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一典型变量Vl与Y1的相关系数为0.936, 属高度相关, 与Y2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844, 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都比较大。Vl反映的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成分更多一些。由于第一典型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高, 而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高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企业绩效的第二典型变量U2与X3、X4、X2中度相关, 与X1低度相关。说明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高。营业收入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二典型变量V2与Y2的相关系数为0.536, 属中度相关, 与Y1的相关系数稍小, 这也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也比较大。相对而言, V2反映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成分更多一些。第二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低, 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低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也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这也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交叉负载系数

交叉负载系数是某一组中的原始变量与另一组的典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交叉负载系数的平方代表本组原始变量的变异量被另一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

从表7可知,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U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799和0.650, 表示U1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变异量的79.9%和65.0%。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V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922, -0.050, -0.866, -0.451, 取平方得到0.850, 0.0025, 0.750, 0.203, 表示V1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85.0%, 0.25%, 75%和20.3%。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U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203和0.311,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041和0.097, 表示U2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两个变量变异量的4.1%和9.7%。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V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100, -0.145, -0.238, -0.218, 取平方得0.01, 0.021, 0.057, 0.048, 表示V2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1.0%, 2.1%, 5.7%和4.8%。

4.5 冗余分析

冗余指数 (redundancy index) 是本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变量总变差解释的百分比, 也是交叉的总方差共享比例。

Uix的第i对典型变量, p为变量个数, 则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为:

RU1x2=i=1p (rU1x) 2p

将相关典型负载系数rUix (见表7) 代入上式, 即可求得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Viy方差的解释能力用类似方法求出。将被自身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乘以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 即为冗余指数。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 第一对典型变量U1和V1均较好地预测了对应的那组变量, 而且交互解释能力也比较强。第一对典型变量中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瘪为49.5%和79.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第二对典型变量U2和V2的预测能力和交互解释能力较弱。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别为10.1%和20.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也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上述两个典型相关分析可图示如下, 其中, 实线表示第一对典型相关, 虚线表示第二对典型相关。连接典型变量V1、U1和V2、U2的双箭头上方的数据为典型相关系数, 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连线旁边的数据为典型系数。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 从整体来看,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0.955。企业绩效对创新资金投入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创新资金投入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 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企业绩效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交互解释能力相当强。这些结论说明,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要改善企业绩效就必须进行创新资金投入。

5 结论

本文选取2007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为研究样本, 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中,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研究开发和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纳税能力和出口能力都具有影响。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绩效。

由于数据收集上存在困难, 本研究仅选择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致使这次研究没有涉及其它行业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等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希望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数据, 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云伟.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J].学术交流, 2008, 168 (3) :92~96.

[2]Van Kleef J A G, Roome N J.Developing capabilitiesand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as innovation: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 (1) :38~51.

[3]Calia R C, Guerrini R M, Moura G L.Innovationnetworks:fro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businessmodel reconfiguration[J].Technovation, 2007, 27 (8) :426~432.

[4]饶扬德, 梅洪常, 王学军.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7) :64~68.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软件SPS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 1999.

[6]Melville N, Kraeme K, Gurbaxani V.Revie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e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MISQuarterly, 2004, 28 (2) :283~322.

[7]刘石兰.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J].预测, 2008, 27 (4) :31~38.

[8]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J].经济管理, 2009, 31 (1) :72~79.

[9]2007年 (第21届)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EB/OL].http://www.miit.gov.cn/art/2007/06/08/art4825 43783.html.

建设工程资金投入证明 篇4

建设工程资金投入证明

我司承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开发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_______________幢商品房,工程总造价_____________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量_________%,投入资金________________万元。我司已收到公司支付工程进度款_________________万元。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附:工程资金投入预算表 开发建设企业(签章): 施工企业(签章): 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签章): 年 月 日 工程资金投入预算表 楼 号 数 据 项目类别 结构质式 总 层 数 建筑面积(m 2)开 工 日 期 计划竣工日期 工程总造价(万元)当前形象进度 完成分项工程预算造价 三通一平桩基 基础 上部主体 至____层 小计 占总造价 ______% 备 注

创新资金投入 篇5

首先,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资金的主要投入区域。在增加财政收入与财政支付转移力度的同时,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

其次,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更加多元化。在整合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的同时,彩票公益金、税收减免及企业捐赠等都被纳入扶贫开发资源整合范围之内。

第三,资金使用更加细致、全面和契合实际。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有所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内容的支持力度加大。

最后,“中央投入、地方配套”的政策部分取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规定,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有效缓解了相关地区的财政压力。

《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编写,隶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序列。该报告将每年发布,旨在持续全面展示中国反贫困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新成效。

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投入问题 篇6

土地整理是一项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新的生产能力的投资建设活动, 其主要功能是把尚未利用或遭破坏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变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是在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的背景下开展的, 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随着土地整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相关规划的指导, 土地整理的目标不断延伸, 包括促进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

资金投入是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的基础, 也是衡量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水平的一个内在标准。对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分配进行分析研究, 对明确土地整治投资的重点, 提高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研究的相关文献甚少。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 探讨土地整理项目中出现的资金构成、筹资来源以及资金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为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使用提供一些建议。

二、资金问题

(一) 投资比例不合理。

土地整理施工项目一般分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 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因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时间较短, 为追求短时间的利益, 扩大了部分道路建设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土地整理项目将投资偏重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缮, 忽略了土地整理的宗旨。

王文中等 (2005) 以山东省2001~2004年国家批准实施的主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 通过分析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他工程等主要分项工程的投资结构, 发现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是项目工程投资的主体部分 (平均占工程施工费的比例介于82.27%~90.38%) , 且近年来土地平整费用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和道路投资比例逐年增加趋势。土地整理项目各项建设的投资数额及其占总投资比例取决于不同项目所处的自然资源状况。李源生 (2006) 等以冀西北地区土地整理投资项目为例, 通过分析发现,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额较大, 占总投资额比例达到了43.6%, 以下依次为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25.4%, 其他投资占11.3%, 基本设备购置投资占8.5%, 田间道路投资占7.6%, 防护林投资占3.6%。投资结构不合理, 易使工程建设质量降低, 达不到预期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求。

(二) 筹资渠道单一。

按资金来源, 土地整理项目可分为:国家投资项目、外资项目、中外合资项目、合作项目、自筹资金项目和联合投资项目等多种形式。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分为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其他资金自筹资金, 其中现行的土地整理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 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深入分析研究各地农村土地整治融资模式, 发现其资金来源及投资主体均存在共性: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抵押或信用贷款、项目利益相关者投资组成;投资主体主要由国家及地方政府、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项目利益相关者组成。城镇化建设用地不断拓展, 耕地资源受到有限性的制约, 为落实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土地整理的规模还会变大, 因此所需的资金还会更多。巨大的资金需求将会对中国现阶段单一的国家及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带来压力。

(三) 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属于资金占用量大, 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国家财政投资基本是无偿性的,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 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造成资金使用整体效率不高。农村土地整理项目通常涉及到农业、交通、国土、环境、财政等部门, 各级政府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 导致人、财、物等调度缺乏统筹安排, 造成资金的浪费。“重申报、轻管理”造成项目重复投资, 实施难度加大, 助长了部分政府对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部分省级投资项目中要求地方政府按照比例进行配套, 但由于自身的资金困难以及不参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成, 因而资金配套不仅存在困难, 也缺乏积极性。在资金管理方面, 部分财务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较晚, 但资金的预算和管理涉及面较广, 政策性较强, 土地开发整理的新知识、新技术相继推出, 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难以应对在资金编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三、解决方法

(一) 优化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结构。

整理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 整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比如, 从地形地貌看:丘陵山区, 整理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解决灌溉问题以及如何防止水土流失, 田块可以规划为梯田、作物可以采取横坡种植方式等;低洼易涝区, 土地整理的重点则应放在如何解决排涝、排渍问题上。平原地区、盐碱地区、风沙地区、沿海沿河滩涂区、旱作区、水田区等, 区域不同, 土地利用的特点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结构也应不一样。

(二) 推行多元化融资。

为打破土地整理资金由国家及地方政府投融这一单一的局面, 不少学者相继提出通过土地整理项目BOT融资、PPP融资、土地整理基金、土地信托、土地证券化等可缓解当前土地整理融资来源单一的困境。本文提出应根据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划分出不同的融资方式, 侧重资金投入和回报的对象。第一,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针对投资回收期较短、资金回报率较大的项目, 推行市场融资方式。建立良好的土地金融市场, 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 主要由市场承担融资的责任, 国家和政府对项目的运行和资金的管理起监督作用;第二, 针对整理规模较小, 受益面较小的地区, 推行股份合作方式, 鼓励农村集体内部融资, 逐渐形成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新型融资方式;第三,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自身经济的限制, 难以实现民间融资或吸引企业投资。实行国家或政府为主要投资方, 农村集体或是企业辅助出资。但是在具体项目审核的时候, 严格审核项目整理规模及地区经济状况。

(三) 加强资金管理。

为避免土地整理项目中出现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首先, 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合力统筹安排, 建立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统一领导机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 综合统筹资金安排, 避免出现项目重复投资, 造成资金的浪费。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严格监督, 打击挤占、挪用和截留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行为;其次, 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特别是提升财政部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保证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公开化;最后, 除了加强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也要重视项目完成后的资金受益问题, 建立合理的项目利益分配机制。结合多元化融资的项目完成情况, 划分出不同的利益主体, 例如, 针对农村集体融资的项目, 明确受益主体为村民集体, 注重利益分配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和风险方面的问题。针对土地整理项目, 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宣传, 提升农民对土地整理的认识, 鼓励其配合土地整理相关工作, 土地整理的核心要以农民的基本利益为主, 依然要把整治最基本的重心放在田、水利、路、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田环境建设、土壤土质改良工作上。

摘要: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对于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投入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文探讨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问题, 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资金,经济

参考文献

[1]李东坡, 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 2001.15.l.

[2]高向军, 鞠正山.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J].中国软科学, 2002.5.

[3]李元.中国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0.

[4]张正峰, 陈百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6.

[5]谷晓坤, 代兵, 陈百明.土地整理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及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 2007.5.

[6]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 2013.27.3.

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投入多元化研究 篇7

一、我国国企高职办学现状

(一) 国企高职概述

国企高职是职业院校的一种形式, 主要指的是国企 (集团公司) 通过资产投资所创办的高职院校, 国企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 培养学生, 促进院校发展 (2) 。国企高职侧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企业为院校提供职业技术培养, 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中高职教学是生产的基础, 而生产不断向教学提出新要求, 以此实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 国企为高职的师资建设、实习基地设备等提供资金支持, 促进高职发展。

(二) 国企高职资金投入的现状

由于国企高职院校属于公办性质, 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并没有享受事业拨款, 也没有享受民办学生的收费,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 当企业因经济效益、市场风险而发生资金波动时, 高职的资金状况将受到波动, 办学的投入机制条件不稳定, 影响国企高职的发展 (3) 。

(三) 国企高职的发展困惑

在目前的国企高职中, 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明确, 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 其性质处于民办与公办之间, 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等不明确。对于国企高职的发展而言, 首先资金来源的单一制约其发展, 资金来源的单一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使国企高职的教学设备、实验设施不到位, 制约国企高职的发展 (4) 。其次, 师资方面的困境制约国企高职的发展, 由于国企高职没有详细规定教师的任职、一般权利、休职、免职等条件, 不能有效解决教师的职称评定、住房、医疗等问题, 从而缺乏引进优秀教师的条件, 存在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水平, 促进业院校发展。

二、国企高职办学理念转变

(一) 国企高职观念转变

(1) 国企高职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不仅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也能将学生的综合知识、思想政治的培养, 从培养技术型人才向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2) 转变国企高职发展理念, 不仅使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提供条件, 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也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使国企高职成为面向社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职院校, 逐渐实现高职院校的独立性 (5) 。

(二) 寻找突破口

实现国企高职的稳定、长期发展, 需要明确定位国企高职院校, 明确院校体制, 制定完善的师资规定条件。基于这些方面的改变, 需要对国企高职办学的资金投入进行改善, 以资金来源为立足点, 寻求多元的资金投入形式, 避免因企业资金波动而引起的高职资金减少的情况, 确保国企高职的稳定发展, 以此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完善的师资条件等。

(三) 办学创新思路

创新国企高职办学, 需要转变办学理念、丰富资金投入、优化师资条件等, 其办学创新的基础思路为:不断优化教育, 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强调办学特色, 明确办学需求;改变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形式, 创新办学资金来源, 确保国企高职院校的资金稳定;创新结构, 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6) , 实现国企、高职院校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来源创新

(一) 管理层收购

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来源应实现多样化, 打破单一的企业投资模式, 引入多种资金投入形式, 确保国企高职的资金稳定 (7) 。国有企业应转变单一投入资金创办高职院校的思路, 应以管理层收购的形式, 实现高职办学。管理层收购高职院校, 在原有高职院校的基础上, 合理投入资金, 与政府、高职院校加强合作,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师资、硬件设备, 为其提供实习基地, 以合作共赢的形式发展高职院校。

(二) 高职职员工持股

积极推动高职职员工持股, 以此降低因国企的市场风险为高职院校资金带来的波动。高职职员工持股, 由于员工对高职院校的状况更为了解, 可以全面掌握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方向, 使资金得以合理利用。同时, 国企高职以高职职员工持股的形式投入资金, 丰富了资金投入形式, 高职院校的资金承担形式多元化, 职工持股的形式参与办学, 将更加调动教育的积极性。此外, 股份化使国企高职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提高教育水平, 从而利于资金的吸收 (8) 。

(三) 吸收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

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 教育行业的风险较小, 稳定性强, 容易吸收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国企高职, 以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投入资金, 可以丰富资金来源, 分担国企资金投入, 实现国企与民营资本共同投资, 共享市场, 共同赢利。在国企高职中, 吸引民营资本, 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投资办学, 有助于国企高职发展的多元化, 使单一的为国企培育人才向社会培育人才的方向转化 (9) 。同时, 吸进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 有助于增加国企高职的硬件设施、增加实习基地, 有助于多元化、多技能、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 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

实现国企高职的稳定、长期发展,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改变、提升自己, 注重师资培训,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逐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综合素质, 扩大其影响力。在国企高职院校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 可进行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 以高职院校资产吸引资金投入, 以证券化的形式融资, 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无形资产证券化 (10) 。对于实体资产证券化, 可将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科研成果等在市场上进行出售, 以证券化形式融资。对于无形资产, 包括国企高职的影响力、某一专业实力等。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资产流通, 实现资产增值, 同时进一步提高院校实力。

四、结语

探索吸引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 逐步实行投资主体多样化, 最终对国企高职办学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造, 提高国企高职办学的管理效率;其次, 应积极调研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的力度, 同时, 依托国有企业自身行业优势和良好信誉, 积极吸引社会捐助, 努力扩宽经营渠道, 开展多元化经营。

注释

1张忠海.国企办高职的困境摭谈[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8) , 第56-57页.

2孙连振.国企独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J].才智, 2011, (22) , 第258-259页.

3杨家坤.支持国企办好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企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困难及建议[J].价值工程, 2013, (18) , 第272-273页.

4张华.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第36-39页.

5任佳, 陈娇.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意义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 第28-30页.

6周世青, 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 第51-54页.

7毛志伟, 竺小恩.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投入效益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 第18-20页.

8储祖旺.中国高校筹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湘潭大学, 2011.

雾霾治理的资金投入及财务研究 篇8

当前,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环保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瓶颈。低碳生活、绿色浪潮席卷全球, 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 我国企业理应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加快资金改革及会计改革步伐。

随着“‘效率优先’及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 以雾霾天气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2015年开春, 人们还没从春节长假的兴奋中调整过来, 就被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震惊了。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 《穹顶之下》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点, 引起大家的共鸣。3月1日,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 从《穹顶之下》中看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以来, “雾锁城市”的现象在聊城频频发生。十面“霾”伏的窘境不仅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而且也对居民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 治霾成为迫切的社会工程和民生工程。

二、雾霾治理资金投入机制的现状及意义

(一) 投入主体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雾霾治理的资金投入上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资金来源和投入主体十分单一, 社会参与雾霾治理积极性不高, 也没形成有效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雾霾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和鼓励政策, 雾霾治理依然是一种被动式的参与, 而且社会参与度也十分有限, 难以实现雾霾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 有利于核算企业经营状况, 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

传统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 这就造成资源过度耗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实行绿色会计, 有利于正确核算企业经营状况, 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 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具体表现为, 在损益表中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减项列入, 以便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破坏环境而形成的环保负债, 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 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此外, 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 能够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 有助于国家宏观调控,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三)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偏好环保产品, 高新技术、绿色无污染、环保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不能再被动地参与控制环境、保护环境, 而应积极地选择清洁生产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降低成本开支,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扩大市场占有率。绿色管理理念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日益盛行, 并逐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而随着国内及全球筹资、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国企业也要与时俱进, 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实行绿色会计, 这有助于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四) 有利于树立生态价值观,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其背后是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绿色会计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补偿,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引导和监督企业节能减排, 维护生态环境。通过绿色会计核算, 有利于企业树立生态价值观, 实施清洁生产,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绿色会计势在必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共同资产。我国虽然在自然资源总量上是一个大国, 但在人均占有量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果断舍弃, 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 建立绿色会计, 披露环境信息, 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三、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多元化的建议及实行绿色会计的途径

(一) 政府财政主导的雾霾治理专项资金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 必然承担着环境保护、治理以及民生维护的责任, 而且雾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的产物, 政府在雾霾治理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过失弥补责任。加之, 雾霾治理是一项高投入、慢见效、低回报的长期投入和复杂性系统工程, 个人、企业不仅难以担负起高昂的成本, 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权威来协调雾霾治理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政府必然是城市雾霾治理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主体, 是各主体中的主体。在“治污减霾专项资金”的使用中, 政府要积极争取相关财政拨款, 不断扩大专项资金的体量, 同时也要做好专项资金的使用规划和监督, 政府“治污减霾专项资金”可以采用“以奖代补”方式, 按不同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项因素分配, 每个年度结束后, 政府将对上述各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 以此代替治霾资金的直接补贴, 突出绩效导向作用, 使资金的使用实现“帕累托最优”, 发挥实效。

(二) 健全绿色会计法制,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资源浪费、生态恶化现象, 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制度, 完善资源和环保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首先将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 将环保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列入会计准则, 必须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其次, 要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工作,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掌握;最后, 要出台绿色会计优惠政策, 为绿色财务管理应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引导企业主动自觉地节能减排,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 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同时, 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 促使企业自觉进行绿色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

(三) 构建绿色财务体系, 适应绿色消费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于理性。近年来, 冠以“绿色”二字的名称不断涌现, 如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建材, 不胜枚举, 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推崇和追求。企业要顺势而为, 树立生态价值观, 构建绿色财务体系, 将环境成本内在化, 落实绿色核算, 将节能减排贯彻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 使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趋向生态与环保。

目前, 生态失衡形势日益严峻, 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环境保护, 但现实中, 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 我们要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实施方案, 选择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企业, 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 从而带动所有企业节能减排, 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四)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落实绿色财务核算

绿色会计由会计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 和传统会计相比, 其确认和计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会计人员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的绿色会计培训体系, 对会计人员在绿色理念、绿色财务管理、绿色审计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促进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以利于绿色会计实务工作顺利开展。

要督促企业制定绿色会计条例, 设置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编制账务处理制度, 规范稽核制度。此外, 还要下大力气督促企业定期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动情况, 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耗费以及环保支出等进行确认和计量, 以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 建设节约型社会。

(五) 严格绿色监督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非常突出, 实施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根本途径, 但部分企业急功近利, 忽视环保, 导致生态失衡、污染加剧, 从而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完整高效的监督机制, 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和监督, 敦促企业正确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 自觉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要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 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予以统一规范, 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性, 引导和监督企业节能减排, 维护生态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海.绿色会计核算迎来新时代[N].中国会计报.2013-11-29 (001) .

[2]孙再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理论与实务透视[J].会计之友.2014 (03) .

[3]陈红艳.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探究[J].财经界.2014 (24) .

[4]任慧慧.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研究[J].知识经济.2015 (02) .

创新资金投入 篇9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回顾

1. 资金集中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 少量投入科技示范。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立项实施以来, 到2008年共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88—1993) 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 农发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垦, 粮食连续获得丰收;第二阶段 (1994—1998) 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 国家加大了对多种经营项目 (2003年以后称产业化经营项目) 的建设力度, 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重点也从单一支持中低产田改造转向继续支持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多种经营项目;第三阶段 (1999—2008)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调整为中低产田改造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 从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转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 因此农发资金在重点投向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 停止了对开垦宜农荒地的投入, 相应增加了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包括良种繁育推广、技术培训等) 的投入[1]。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 1988—2007年的二十年间, 全国累计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 193.41亿元, 其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分别为1 679.6亿元和1 073.42亿元, 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52.6%和33.61%, 用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资金为35.48亿元, 占农发资金总量的13.79%。2007年全国共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63.35亿元, 其中, 153.53亿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 170.38亿元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 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42.25%和46.89%。

2. 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大, 投入形式增加。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农资金, 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88年, 中央财政资金仅有5.02亿元, 到2007年已增加到121.06亿元, 二十年间累计投入989.24亿元;1988年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仅有3.73亿元, 到2007年已增加到79.86亿元, 二十年间累计投入765.36亿元。同时,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积极引导和吸纳集体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上来。1988年,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自筹资金仅有6.74亿元, 到2007年增加到138.32亿元, 二十年间累计投入1 111.00亿元;银行贷款开始只有2.33亿元, 到2007年增加到24.11亿元, 二十年间累计投入327.81亿元[2]。此外, 1988—2007年间, 全国农民累计投入劳数百亿个工日, 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形式。

二、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体制转轨、改革深化、增长方式转变, 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3~4]。

1. 宏观政策环境良好。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中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新的关键政策提出, 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4年开始, 连续七年发布了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007年, 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正式提出在全国发展现代农业, 并指出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此后又提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政策的导向性给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市场环境发生转变。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多年,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直接促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 目前国内粮油、蔬菜、肉蛋奶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 中国农业的运行环境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型投资模式, 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不能再是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 而应当选择市场经济型投资模式, 将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转移到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益上来, 转移到提高农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的效益上来。

3.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 财政支农资金只是着重解决一些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不再作为最主要最直接的投资来源, 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办大事, 将支持的重点方向转移到对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上来, 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撬动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 形成多种资金共同投入的支持模式。

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分”的方面做的相对较好,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在“统”的方面做的相对不足, 农民面临很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合算的事。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能够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变成相互联结的合作生产, 联合经营, 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大幅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拓宽支持面, 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支持范围内。

5. 农民组织化水平还需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组织化程度越高, 越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话语权, 从而保护农民利益, 同时也便于实行土地流转, 实施规模经营, 便于进行技术推广和开展培训。在中国,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属于千家万户, 农民从事生产和经营都呈现出分散化、低效率的特征。全国约有2.5亿户农民, 截至2006年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只有3 480万户, 仅占农户总数的13.9%, 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模式和方向

1. 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

农业综合开发最终的目的不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扩张农发项目区面积, 而是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 将农业综合开发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引进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到农业领域, 以市场手段开发农业资源, 与财政资金共同开发, 真正做到开发一片区域, 振兴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所谓“三位一体”, 就是政府财政资金、金融工商业资金、农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三个主要资金来源合而为一。政府财政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林水利部门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方面, 金融工商业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信贷资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企业自有资金等方面, 农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包括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农户自留资金等方面。三类资金共同投入, 又各有侧重, 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类、生态环境类、培训类项目, 这些项目投资大、实施难、盈利少, 只能由政府组织实施;金融工商业资金和农村合作组织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类项目, 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等, 这些项目相对投资少, 能直接见效, 便于市场化经营[5]。因此, 应当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工商业组织和金融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优化投资结构, 扩大农发资金总量, 不断丰富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更好的服务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 积极拓宽农发资金支持方向。

农发资金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最主要部分, 虽然总量连年增长, 但由于其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性, 加之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实施连片开发, 规模经营, 因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导致农发资金的投资面不可能太广, 不能全盘包办农发项目区的所有开发项目, 而应当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农户及合作组织想做却做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工商组织不愿做的领域, 即那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低的领域。因此, 农发资金的支持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贯坚持的宗旨。当前农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还应当增加对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清洁能源设施, 仓库、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流通设施, 防护林、农业气象设施等内容的投入。在农发项目区重点支持上述内容, 既能延续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保证, 又能保障鲜活农产品的流通, 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 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农机、农技、种苗、农资等专业服务队的扶持, 对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保险机构的扶持, 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基层农技推广站等农民培训机构的扶持。强化对这类项目的扶持, 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 (下转82页) (上接49页) 应用, 而且能够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农发项目区开展金融投资服务, 这对丰富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总量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对优质果蔬种苗、动物原种、原原种等优良品种繁育项目的支持, 对生物肥、生物农药等环保产品的支持, 对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业等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的扶持, 对农家乐、观光采摘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类项目的支持。加大对这类项目的支持, 既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 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前端, 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后端, 这对延长农业产业链[6]、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4)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主要包括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畜禽粪便生物发酵等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 对果蔬残留物、农药瓶、农用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项目的投入, 对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污水净化项目的投入等。增加对上述项目的投入,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适宜的人居环境, 提升农业农村面貌。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 农业综合开发除了要继续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之外, 还应当顺应市场环境变化, 改进投入模式和方向, 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使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有国家财政投入, 还有全社会、全方位的投入, 同时要拓宽支持方向, 将农业产业链向上下两端延伸, 从发展生产力向改善生产关系迈进, 真正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主力.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回顾篇[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7, (3) :3-8.

[2]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8[K].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33.

[3]李树荣.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

[4]霍学喜.论新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J].科技导报, 2002, (10) :18-30.

[5]籍姝.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3:14-18.

上一篇:管道设计下一篇:系统仿真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