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2024-05-10

农村资金投入体系(精选3篇)

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资金投入存在财政支农总量不足、贷款难度大、农民个人投资能力有限、外资投入兴趣不高等问题, 因此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即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投入为支撑、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关键词:多元化,农村资金投入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全面描绘出了2020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于资金短缺始终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实现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1 当前我国农村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仍不能满足农村建设的需求。

1.1 中央财政支农总量不足

当前, 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 但总体上仍是低水平的,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199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0.69%, 2003年下降到7.12%, 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7.84%和8.70%, 虽然有所增加, 但仍与农业贡献给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不相称。二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加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加幅度。《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 从1992~2005年的14年间, 其中有10个年份的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1.2 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不够

目前, 我国县乡财政大多数是吃财政饭, 很难大力度投资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1991~2003年, 地方财政总支出由2 295.80亿元增加到17229.9亿元, 增长了6.5倍, 同期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虽然由220.74亿元增长到999.27亿元, 但是只增长了3.53倍,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1991年为9.6%, 1996年为7.9%, 2000年下降为6.6%, 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5.8%, 与1991年比较相差3.8个百分点。

1.3 贷款难度大

尽管近几年我国已经加大了农业贷款的发放力度, 但融资难仍是制约农民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瓶颈。一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例偏低, 1995~2007年, 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均未超过6%;二是商业化的农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信贷市场;三是农业发展银行转向于粮棉油信贷, 使政策性支农空间大幅度缩水;四是邮政储蓄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纯福利享受者;五是弱势的农信社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替补主力。

1.4 农民个人投资能力有限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而影响了农民个人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6年2.51∶1.00扩大到2003年的3.23∶1.00。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农民本来就少的收入中, 还有很多支出项目, 尤其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 支付完这些项目以后, 农民手头已经所剩无几。

1.5 外资投入兴趣不高

尽管国家一直将农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也吸引了部分境外投资, 但与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水平相比, 农业利用外资明显偏少。2003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为535.0467亿美元, 外商实际农业直接投资额只有10.0084亿美元, 仅占1.87%。

2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的措施

针对农村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即构建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投入为支撑、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2.1 完善财政政策, 加大财政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1.1 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1.2 优化农村财政投入结构。

一是调整并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三是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财政性措施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鼓励和引导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2.1.3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范围;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 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 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四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2.2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2.1 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 强化职能、落实责任, 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二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充分发挥其网点和资源贴近三农的优势;四要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保持县 (市) 社法人地位稳定, 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2.2.2 发展农村民有中小金融机构。

允许民有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兴建如山西、贵州等的小额信贷公司, 构建“草根金融”合规通道。还可以使民有资本入股农信社, 对其进行产权改造, 选择有差别的发展模式等。同时适应农民合作化需要,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实现农村弱势群体微小资金的自助性联合。

2.2.3 发展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 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业灾害和事故频发, 但农业保险却几乎是空白, 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服务“三农”发展为重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不断提高农村保障能力。同时, 启动并适度创新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业务, 筹集农业发展资金。

2.3 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民个人投资能力

新农村建设虽然需要国家扶持和引导, 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 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 鼓励农户进行生产与消费性投资、鼓励各种形式的村民集资等。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必须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2.4 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利用社会资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多, 范围广, 任务重, 困难大, 需要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利用社会资金。一是利用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 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筹集农村发展资金;二是利用社会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利用社会渠道融资, 将有利于缓解财政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农村公共品短缺的矛盾。

2.5 积极引进外商投资, 缓解财政、信贷和农业自身资金的不足

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情况看, 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将是长期存在的, 建设投资仍需借助大量的国外资本以缓解财政、信贷和农业资金的不足。吸引外商投资, 一是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政府应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地减免外商农业投资项目的各项税费征收, 适当放松对外资进入领域的限制和延长项目投资期限, 扩大地方政府对种养业项目的土地使用审批权, 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 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等, 都能起到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形式。除继续采取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 要加强与国外大财团、大公司的合作, 探索股权融资、项目收益转让、投资基金等利用外资形式。同时也可以积极采用融资租赁、合作开发、跨国并购、BCT等形式引进外资项目。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2]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4]李秉龙, 张立承, 乔娟, 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篇2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着力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使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五年来,全省总投资XXX亿元,其中中央投资XXX亿元、省级及地方自筹投资XXX亿元,重点开展了XX、XX、XXXX等32个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开展了XX十万亩、XX水库等中型灌区和山区万亩灌区配套改造建设,在建和建成了25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实施了10个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了2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二是全省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扎实推进。自2009年开始,全省共投入XX亿元着力开展XX个产粮大县(市、区)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全面加快。三是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五年来,全省总投入XX亿元,支持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级防疫站XXX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XX个、乡镇兽医站XX个,一个向广大农村提供动物疫病测报、预防、控制的综合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XX个,建成畜禽良种场、原种场、扩繁场共XX个,为稳定全省畜禽肉食品市场供应,保障“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顺利实施一批农业血防项目,完成血吸虫病重疫区水改旱面积XX万亩、养殖灭螺XX万亩、家畜圈养XX万头,主要疫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总投资XX亿元,建成部级棉花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XX个。五是不断加快垦区农业发展。五年来,累计为垦区争取涉农资金投入XX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XX亿元。六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整合面向基层台站和农村地区投资XXX亿元,有效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全省林业涉农总投资XX亿元,全省森林面积达到XX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XX%提高到XX%,森林蓄积达到XXX万立方米,年均净增XXX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人工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林业血防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共计完成人工造林XXX万公顷、保护天 然林XXX万公顷;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XX个、保护小区XX个,保护面积达到XXX万公顷;新建湿地公园XX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XXX万公顷。大力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X平方公里,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工作;XX、XXXX等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启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村交通、饮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到2010年底,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建设总里程XX万公里,比“十五”新增XX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主骨架、乡道为支撑、通村公路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总投资XX亿元,受益人口达到XX万人,提前五年完成了XXX万人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任务。投入XX亿元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结束了涉及全省XX个市州、XX个行政村,XXX户无电户,XXX位无电人口的无电历史;累计投入XX亿元,重点实施了XX个县(市、区)的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XX万千瓦,解决了XXX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问题。全省农村沼气建设总投资约XX亿元,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达到XX万户,普及率达到XX%,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XX个百分点,其中有XX个县(市、区)的普及率达到XX%以上。

(四)农村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XX亿元,重点支持XX水果蔬菜农产品交易大市场、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XX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大城市销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XX冷链及物流配送中心、XX水产品冷链物流等XX个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加快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市场功能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步形成了综合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和便民市场相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

(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扶贫等公共事业全面改观。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增农村校舍建筑面积XX平方米,累计投资XX亿元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XX个。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XX个乡镇卫生院、XX个村卫生室;累计投入XX亿元建设近XX个农村体育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投入XX亿元建成X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五年来,我委帮助XX个贫困县(市)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预算内投资XX亿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XX亿元,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经验启示

五年来,我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基础、管长远”方面确实实现了新跨越,各地各部门也在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摸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投资综合效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我们到XX、XX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 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坚持资金整合,多渠道投入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项目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与血防灭螺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聚合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在注重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化经营;在注重农业开发,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注重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增收。

(四)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群众参与建设。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结合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积极研究、储备、包装上报项目,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投资保障。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和投资参与建设,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

(五)坚持建管结合,确保项目发挥效益。严格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认真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做到工程实施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的跟踪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安全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最大化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管好用好已建项目,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杜绝人为破坏的行为,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保障农村安全生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经验在我省XX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从2008年5月启动算起,我省XX试验区建设工作从规划目标制定到重要建设项目推进走过了两年多的历程,在中央驻X单位的鼎立支持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XXXX市县按照“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的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奋力拼搏,使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主体作用凸显,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特别是在土地整治、环境建设等方面,主要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与协同支持,再加上省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与相互配合,才得以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把分类的项目统筹起来,有效实现了投资倍增效应,给力于试验区的巨大发展变化。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问题。一是规划普遍缺失或滞后。目前,受习惯思维和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没有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基层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空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甚至根本没有规划的现象,被老百姓戏称“铁匠无样,边打边相”,即使有制定的规划也大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长远考虑和谋划,造成规划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新变化。二是规划对接脱节缺乏统一性。当前各个涉农部门都在制定各自的涉农规划,五花八门,从中央到地方又都有大规划、中规划和小规划。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基本上都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规划之间严重缺乏无缝对接,造成具体实施工作中存在“三大难”:统筹布局难、协调配合难、发挥最大效益难。三是规划责任不清缺乏权威性。在规划编制出台以后,往往会出现少人落实甚至无人落实的尴尬局面,规划就成为“鬼话”。即使实施了的,也经常会出现目标逾期不能实现,规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或者没有依照规划完成的情况,但却没有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和规划实施问责机制,导致规划难落实、难见效。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问题。中央涉农投资一直呈现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这就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多龙治水”的不合理现象。由于在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对区域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进行全盘考虑,资金使用分散、投入重叠或缺位现象较严重,导致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众多涉农部门大多维护自身利益,都想“花开万朵,各表一枝”,各行其道,难以自觉自愿地有机协调配合,在项目布局和资金分 配上往往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协调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为一件事开十几次会议都属正常,内耗比较严重,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贻误工作“战机”,有些工作和好项目因此不得不一拖再拖,甚至搁浅。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从财政体制框架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事权主要落在低端层级,而由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在财税配套改革后迟迟未能在省以下实质性地贯彻到位,地方财政普遍困难,无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机制看,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采取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而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在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就像XX市XX镇XX村支部书记XX同志描述的那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适应”。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十分普遍。建设时轰轰烈烈,大干快上,验收后作为政绩上报,建成后的运行管护却少人问津,导致基础设施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很快报废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国家、集体、受益农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管理不到。在资金安排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却没有相应安配套排资金。二是集体管理不好。县乡基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无力承担。由 于没有维护资金,基层没有负责维护基础设施的机构。三是农户管理不了。因为是公共设施,所以村民很少有足够的动力自觉维护,加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大家用却无人管的困境。因此,老百姓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损毁严重的现象有非常形象的总结——“八有八不”,即有沟排灌不流水、有路行走不快捷、有桥路过不安全、有渠供水不到位、有涵过水不通畅、有闸开关没作用、有泵关键时刻不能用、有水灌排不随人愿。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问题。虽然目前农村各项文化活动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大都是“虚有其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比如:虽有图书室,可书却寥寥无几;虽有篮球场,却没一个篮球,更不用提村级文体活动的开展;有些村卫生室设施简陋,村医疗队伍结构严重老化等。同时,村民很少有机会能用到村级文化设施,究其原因,一是没人组织,二是村民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农民传统的生活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注意倾听了基层和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盼和呼声,主要是“五盼”:一盼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长期稳定,二盼农业年年旱涝保收,三盼身体岁岁健康不生病,四盼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福利待遇,五盼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根据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政策建议和合理诉求,结合全省发展实际,必须进一步廓清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定要以规划为纲领,物质投入为基础,整合资金为抓手,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后管护为保障,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 导、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努力的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政策措施建议有:

(一)尽快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有关规划立法工作。目前,要有效解决“多龙治水”的格局,消除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就是要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立法工作,制定《固定资产投资法》,进一步明确划清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界限,强化和明晰“会计”与“出纳”的部门分工职责,让“水”从一个“龙头”出,杜绝资金分散使用和重复浪费。与此同时,建议加快制订《规划法》,把规划上升到法规层面,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切实增强规划的统一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对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管和追责,确保规划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严格落实财政支农“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

(三)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议采用“两头并进”的整合思路,一头自上而下:中央一级尽管研究建立相关部门涉农投资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制度。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出台政府年度投资指南,明确各类投资项目安排原则、总体 布局、建设内容和管理要求,指导地方从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就加强统筹和协调,避免交叉重复。一头自下而上:县级政府是各级支农投资的最终实施者,最有条件实施资金整合。坚持“资金性质不变、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为主、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各类资金实行项目直达,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好后,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定期维护,年久失修,就会逐渐失去效用。要研究如何在各种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比如水厂经营,可否选择一些单位招标,每个中标企业管若干个镇,提高规模效益。垃圾处理可否由受益农民共同出资,雇请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公司,专门提供各种社区服务。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的办法。对农村沼气、小型水利、基本农田等单个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可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明确国家和省补助标准,项目建成后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供水、节水灌溉等受益人口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项目,可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或组建管理协会等形式,维持所有权不变,实现经营权转让。对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厂、水电、环卫等具有一定受益、适合市场经营的项目,可通过拍卖,转让使用权和所有权。

(五)建立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农民的责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制订规划和政策,但不能包办代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规模、范围、标准和程序,量力而行,防止增加农民负担 和财政负担。

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体系建设浅析 篇3

一、资金清算概述

(一) 资金清算概念

资金清算是指各省农村信用社为满足客户跨行、跨地区等支付结算需求, 辖内法人机构之间或与其他外部金融机构产生的资金清分、交割等行为。资金清算分为内部清算和外部清算。

内部清算实现了各省农村信用社体内资金的循环, 是指辖内法人机构在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以下简称省联社) 开立清算备付金账户, 进行辖内法人机构间的资金清算。如济南农商银行客户向青岛农商银行客户汇划资金, 资金流通过程为:客户济南农商银行省联社青岛农商银行客户。资金从济南农商银行到青岛农商银行的过程为内部清算。

外部清算实现了各农村信用社体外的资金流动, 是指各农村信用社与外部人民银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支付宝公司、财付通公司等进行的资金清算, 清算备付金账户的开立主要由协议约定, 主要为满足客户跨行支付需求而产生。如济南农商银行客户向工商银行客户进行汇款, 资金的流动为:客户济南农商银行省联社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客户。资金从山东省联社到工商银行的过程即为外部清算。

(二) 资金清算的目标

资金清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金清算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支付结算渠道的畅通。为完成上述目标, 各农村信用社需要从系统运行和清算资金两方面进行保障。

1. 行内系统的稳定运行。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各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效率和安全性, 是目前资金清算的物质基础。通过各省农村信用社行内系统与其他金融机构系统的对接, 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加密传输、清分, 金额核算和账户记载等。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 系统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预计自身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处理能力, 建立业务瞬间井喷时的应急预案, 保证业务连续性, 防止因系统宕机、网络中断等原因产生的数据传输积压, 造成的资金清算失败, 影响客户资金的使用。

2. 科学管理清算备付金额度。

清算备付金是为实现资金的转移, 而在清算机构开立清算账户缴存的具有备付性质的资金。清算备付金的额度决定各家金融机构跨行资金的转移额度。清算备付金的性质和功能, 导致其盈利性较差。清算备付金缴存过多存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缴存过少则存在客户支付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所以山东省村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考虑影响辖内清算资金往来的影响因素, 通过数据分析、建立迅速的清算备付金调拨机制等, 确定合理的清算备付金额度。如, 辖内资金往来波动越小, 资金的融通速度越快, 清算备付金的额度越少等。

(三) 资金清算工作的任务

各省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部门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包括以下部分。

1. 做好辖内资金清算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保证资金清算渠道畅通;

2. 办理和代理辖内的支付结算业务, 并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3. 办理辖内资金清算系统的对账和组织进行清算业务差错的账务调整;

4. 健全账务组织和账务核算体系, 做好清算资金的管理, 真实、准确、及时反映资金清算业务状况等。

(四) 资金清算的实现步骤

一是签订清算协议,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业务处理流程、账户管理等事宜。二是建立与业务相适应的资金清算系统, 满足清算备付金调拨、监控、统计分析、账务处理、报表展示等功能。三是理顺辖内的管理关系, 及各部门间的职责, 落实岗位责任等, 保障业务运转顺畅等。四是加强清算资金管理, 由于客户的支付结算业务, 是以清算备付金账户实时余额为限, 若其余额不足, 则导致业务排队, 影响了客户资金的到账效率, 所以要实时监控清算资金往来情况, 遇有清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时, 及时调拨清算资金。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 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清算备付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资金流动的前提下, 实现利润最大化。无论金融企业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 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都与安全稳定目标相矛盾。金融企业的盈利性目标要求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带来更多的价值, 所以要减少清算备付金这低生息资产的额度, 以此产生更多较高收益的营运资金。而保证支付结算渠道畅通的目标要求, 金融机构备足清算资金, 防止因清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 造成支付结算渠道堵塞的情况, 因此要存放尽可能多的清算备付金。此矛盾的产生, 增加了清算业务的管理难度, 需要根据本机构的支付结算情况、业务审批流程、风险偏好、政策变更影响等, 制定合理的清算资金量平衡点, 既要以满足辖内支付结算需求, 又要避免清算资金存放过多导致资源浪费。此平衡点是动态的, 在一定的频率内进行调整, 适应业务发展。

(二) 多级法人关系带来的挑战

目前各省农村信用社辖内除省联社1家省级法人机构外, 存在3家市级法人机构, 102家县级法人机构。随着省联社管理职能的转向服务, 各家法人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不断强化, 对清算层级、清算资金的需求不同, 甚至相互矛盾。这就要求资金清算系统, 首先要满足不同法人机构清算层级的需求, 其次要满足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的变更需求, 同时要根据各法人机构存、贷款规模, 及辖内往来资金的流动情况等, 制定与支付结算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清算备付金管理体系, 防止清算备付金不足及清算备付金存放过多导致资金收益下降的问题。

(三) 业务创新带来的新考验

随着支付业务的不断发展, 支付工具表现形态日益多样化, 由传统的存折、三票一卡转向电子票据, 支付账户、预付卡、二维码/条码, 声波指纹等, 农村信用社的往来资金渠道不断丰富, 特别是7*24小时业务不间断的运行, 使清算资金流量监控难度不断加大, 因清算账户资金不足导致业务排队延迟客户资金到账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客户的满意度下降, 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清算备付金头寸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与目前的业务发展的不相适应, 给资金清算体系的运行带来了新的考验。

三、资金清算体系建设措施

(一) 完善资金清算管理措施

1.科学的清算备付金存放额度制定。清算备付金额度是实现清算渠道的畅通的基础保障。目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采取比例的模式, 根据各法人机构的上年末存未余额的比例, 要求其年初进行存放。这种按比例缴存的方式存在调整频率低且一刀切的缺陷, 导致部分法人机构存放过多, 部分法人机构则不足的情况。因此要根据各法人机构的资金流量因地制宜的制定清算备付金缴存最低额度, 且一定时期内动态调整。例如根据法人机构日间的往来账资金测算最低额度, 按周或按月进行调整, 实现精细化管理。

2. 大额资金往账的报备。

对超过规定额度的大额资金往账业务进行报备, 有利于对全省支付业务资金需求进行科学的匡算, 防止清算备付金账户透支。同时可以促进辖内法人机构, 更合理的使用资金, 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3. 严格的透支处罚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的维护需要由相应的处罚措施保障。由于法人机构的盈利性本质, 导致其总是想方设法, 少存放清算备付金, 如果所有的法人机构存放的清算备付金不能满足自身的支付需求, 就会带来各省农村信用社资金无法汇出的局面, 支付结算业务名存实亡。因此, 要各法人机构的清算备付金存放情况, 及往来账资金流量进行监控, 发现清算备付金账户透支的情况应进行严格处理罚, 使其违规成本远大于收益, 确保资金清算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 优化资金清算系统建设

1. 独立的机构关系构建平台。

对农村信用社目前核心业务系统现有清算架构进行变革, 开创一个全新的清算架构平台乃至机构关系构建平台。该平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使得清算关系的设置从机构间其他重要关系中独立出来, 实现各省农村信用社多种清算模式的并行, 支持各机构在不同清算模式间进行灵活、方便地转换。

2. 清晰的清算资金调拨流程。

建立一套操作简易、流程完善、控制严密、监督完备、权责明确、账务清晰的全新的清算备付金调拨体系, 使上、下级清算机构之间的清算备付金调拨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防止资金闲置。同时,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资金调拨过程中人力、系统因素造成的风险, 对调拨流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各种关联控制、配套地完善了核心业务系统相关处理功能并实现了上下两级清算账户逐日差错对账、逐月详细对账。

3. 完善的清算账户管理方案。

实现清算账户的自动计提、补提, 支持计提相关功能的参数化设置, 如计提时间、计提收付息账户等, 还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内部账户结息的相关功能。

4. 科学的清算头寸监管机制。

对于清算头寸资金使用情况的科学监督, 一方面对于清算头寸资金占用情况的追踪及监督能够明确到每一笔账务性交易, 据此对清算账户日间透支情况进行科学计算并做出相应处理;同时, 实现清算头寸账户实时短信预警的功能, 一旦监控到清算账户头寸低于事先设定的预警值, 则对相关机构及人员发送短信提醒, 促使相关头寸及时得到补足,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清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5. 全面的清算大数据分析。

头寸管理的目标是在保障业务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金存放, 是安全与效益的平衡统一。要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清算大数据支持, 用数据支持分析结果, 更加科学的匡算清算备付金头寸。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可以按时点、时期统计资金流量高峰, 便于掌握时间特点带来的最大资金压力;可以分析资金的流向, 包括流出、流入的地区、对手行、业务种类, 便于掌握各法人机构的资金流量特点, 量体裁衣的制定头寸管理措施;可以分析资金的组成, 便于掌握各产品对清算头寸的影响等。

(三) 建立清算资金调拨应急机制

由于法人机构的资金流量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如准备金利率调整、辖内大客户的资金往账等, 因此, 通过历史数据总结的资金流量规律, 往往会被打破, 导致清算备付金不足。建立快速的资金调拨机制, 有利于应对上述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搭建全省统一的资金调剂平台, 法人机构形成互助式的资金拆借系统。法人机构日间清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时, 可通过资金调剂平台向系统内的其他法人机构, 融入资金, 避免日间业务排队。同时通过相互签订资金拆借协议, 明确一方在日终清算资金不足时, 另一方或几方可在即定条件自助进行资金拆借, 确保支付结算业务运行通畅。

摘要:农村信用社因内部存在多级法人关系, 其资金清算体系建设相对复杂, 如何建立一套权责分明、运转高效、控制严密、监督完备、流程完善、账务清晰、风操作简易的资金清算体系, 关系着其资金的内部和外部往来流动情况, 是目前支付结算的基础。

上一篇:网络大电影下一篇: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