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05-10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共12篇)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随着当代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对发展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自1980年这一概念提出以来, 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一概念的认知, 各国都普遍接受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定义。1993年11月, 我国完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 使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发展大都限于环境与资源协调层面上。事实上, 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 它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协调状态, 当这个概念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时候就是指行政系统自身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一种持续协调状态。短期和暂时的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 健康的, 具有持久动力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政府是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部门, 行政的非可持续状态将使社会资源将遭到巨大的浪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塑造节约型政府是当前的重要内容, 因此, 实现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系统

(一) 时间维度视角下的行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行政系统也不例外, 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昨天。从这个角度分析是最接近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的增加到达一定程度时, 它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质上保证它的先进性, 再通过量的积累来完成。确定行政管理的质最主要的就是要确定行政管理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行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高效的执行政务, 而其价值取向则应当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 行政管理的质就是行政要反映民意, 执行民意。运用不同行政方法, 不断培养良好的行政文化朝这个方向努力是量的积累的阶段。

乔耀章在《应当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行政管理》中指出“可持续行政管理发展战略倡导人梯精神、奉献精神”强调我们要为后来者做什么。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当注意应当从前人那里继承什么。过去传统的好的行政精神, 行政文化都是需要继承的。前人的行政行为, 他们创造的行政模式所带给我们的启示都是行政管理后续发展的基础。

(二) 空间维度视角下的行政系统可持续发展

行政机构之间关系处理是行政系统在空间维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行政机构之间的摩擦是造成内耗、出现行政管理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应处理好两类关系:

第一, 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部门。主要是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体制改革以后, 中央政府简政放权, 地方政府得到了较多的自主权, 成为地方利益主体, 这一职能和宏观管理的中间层次的身份发生了矛盾。作为宏观管理的中间层次, 地方政府代表宏观利益, 要完成中央下达的计划, 帮助中央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而作为地方利益代表, 它必须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的需要, 千方百计地谋求地方利益。这样双方产生了矛盾, 使其在许多方面开始与中央政府博弈。如:财税博弈, 经济增长速度博弈, 资源权力支配博弈, 制度变迁博弈等。这些行为都会带来公共资源的损耗。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需要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宏观发展战略指导之下发挥自身积极性, 同时中央政府也要给予地方以应有的发展空间。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 一定要使双方的积极性都不受到损失, 其根本立足点还是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二, 不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部门。主要是跨部门的合作问题, 二者在共同处理一项公共事物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角色定位, 即主辅关系。对于在该项公共事物中起主要作用的一方, 另一方应该尽力作好辅助工作。合理定位己方的角色, 用良好的心态去考虑对方的问题, 找到二者利益的共同点, 把其行为引入到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目标上来是处理双方关系的重点。在处理跨部门问题时, 奉献精神至关重要。只有时常的换位思考, 为对方着想, 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才会下降。与此同时, 制度的合理安排对于明确双方的行政范围, 减少部门间摩擦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 制度的合理对于处理行政系统自身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都很重要。例如,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各地市政府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所代表的利益诉求的不一致, 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行政区生产要素流动困难、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生态保护上的恶意倾轧、负面竞争多于正面合作等现象比比皆是, 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步伐, 阻碍了统一开放体系的形成, 而且严重地削弱了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严重阻碍了行政的可持续发展。对此, 建立跨区域的协作组织, 加快区域利益主体的形成是促进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行政管理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环境

行政系统之外的任何其他一种要素都是它的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①从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从威尔逊到罗伯特·达尔, 人们对行政环境的关注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 行政生态学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强调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有机联系。夏书章教授对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描述: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 必然地和经常地向行政系统提出不同形式的需要, 构成行政系统的资源输入。行政系统经过加工改造后, 输出决策计划、法规措施等行政产品, 以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二者的互动性可持续发展是指维持两者的相互作用的平衡。由于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有决定作用。因此, 要使行政活动具有效率, 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性质;要符合行政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要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超越或不符合行政环境的行政管理行为只能阻碍其自身的发展。但是在行政环境的条件制约下, 如何促进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我们所说的, 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改善行政环境。由于政府是大量掌握公共资源的组织, 因此政府在改善行政环境方面的能力最强。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的责任。

三、行政管理可持续发展与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实现行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行政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一) 行政改革是行政环境的变化所要求的。

对于行政系统的发展, 行政环境是起主导性的制约作用的, 为了使行政系统不至因与行政环境发展不平衡而遭淘汰并可持续发展下去, 行政改革是必须的。行政改革是行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步骤, 只有通过行政改革, 行政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行政改革是行政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行政可持续发展是行政改革的目的与方向。无论是行政改革还是行政发展, 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发展行政管理, 即通过行政系统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 带动社会系统走向全面进步。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的改革, 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法制的健全等都表明了我国行政管理为应对行政环境变化而做的努力。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最终使我国的行政管理适应外部的行政环境, 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 造就节约和谐的公共行政。

(二) 行政改革也是行政系统自身所要求的。

行政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因为有熵②的存在, 如不进行自我调整、更新和改革, 最终必然会走向衰败。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它运动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变革, 一个僵化的行政组织根据熵增定律, 必然会出现无秩序、无规则、低效率的混乱状态, 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因为使其发展的能量耗尽而死亡。每一次变革后, 其结果是新的秩序的建立, 新一轮行政系统的稳定发展, 但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熵值从最小化走向最大化的过程, 并为下一轮变革做着准备。因此, 不断从外界注入新鲜的因子, 才能保证行政系统不断发展下去。每一次新的变革都是一个部分量变到部分质变的过程。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是使行政管理不断发展下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乔耀章.应当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行政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 1998, (4) .

[2]阎志刚.社会资源与社会控制浅论[J].理论与现代化, 1998, (5) .

[3]张荣昌.打造长三角公共行政体制一体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8) .

[4]夏书章著.行政管理概论 (第二版)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34—37.

[5]黄晓军.行政发展相关概念辨析新视角:行政生态学分析法[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

[6]齐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的地位也不断上升,经营发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实现营林的可续续发展,国家必须重视对营林的保护,应采取如下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严禁滥砍滥伐等。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森林的保护,还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的形式来提高对森林保护的法律约束,提高森林保护制度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大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森林保护的重视程度,以促进营林管理制度的实施。相信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营林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3]。

2.2营林管理注重社会效益

森林资源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国民生产力,森林的持续健康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在通过林业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林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相关的林业发展可知,应该以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树立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在进行森林资源保护中,要合理的进行开采和使用,以增加劳动力的方式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3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速度

为了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应该重视种苗基地建设和提高种苗选用技术。当前我国的种苗建设基地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种苗基地的发展,应该加强种园建设,优化选种技术,促进林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林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与现实情况相联系,通过实践经验与林业种植技术相整合,实现种植技术结构的优化,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4]。

3结论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发展制度,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正确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营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立平.浅谈如何加强营林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世界家苑,(1).

[2]曹为群.郴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3]罗居平.加强营林工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11):75-76.

论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篇3

一、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等,都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各行各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金融界的重视。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这个行业下一步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同时,金融行业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的金融管理思维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深入挖掘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结合以往经验和时代特点有效分析金融管理中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创新思路。在认真探寻金融管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深刻的把握。按照金融行业发展规律,以现实状况作为重要参考,全面改进金融管理措施。提高总结金融管理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能力,对于世界金融管理发展中成熟的管理方式应当随时关注,及时总结。金融管理理念应当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理念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当生产力状况发生改变的时候,发展理念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金融管理相结合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促进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政治经济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增长和进步,为响应中央号召以及促进自身不断壮大,我国金融管理行业也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为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做好立足实际情况,实地考察和分析,做种用科学的方法的出相应的结论。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金融管理保障方面应当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以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打开工作局面。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影响金融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平台上展开。其中法人治理结构在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法人治理结构只有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平台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和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运转协调。金融管理各项措施必须在治理过程中得以全面落实。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之一就是金融组织的高效管理和运营模式。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同时,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改变。转型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一经济背景再加之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和金融危机。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资金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民间高息借贷、食利者阶层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对于金融管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经济环境,使得本就如履薄冰的金融行业又迎来了举步维艰的改革重任。因此,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排除干扰,不折不扣地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运作和金融管理规范。

2.优化金融管理内外部环境

金融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优化外部环境的前提。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和金融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规范和管理流程,同时还应当拿出更大精力确保这些规范和流程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实施。积极发展和健全各种新的金融力量。例如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村镇银行等等。让更多金融主体进入金融市场。完成这一工作首先要解决金融领域进入门槛过高的问题。为此,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合理的新政策,使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资金拥有者能够顺利进入这一行业大展宏图。另外,还要完善管理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是指以政府金融部门为主导,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主力,以各种新兴金融力量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体系内的金融管理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运营。可以说,这些规范制度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这些金融主体的发展质量和方向。为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还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金融机构,让金融的触角深入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后,对于金融管理规章制度还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总指导采取建立和健全措施。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在企业不断地摸索,政府不断地创新,政府与企业之间不断地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为此,应当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都给与高度的关注。物质层面的努力主要是指为金融管理的高效实施建立高效的和高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另外,高效的监督管理也是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负有主要职责。因此,当前必须克服和改进监督管理标准不一、风险控制措施不灵活、可操作手段效率低下的问题,坚决杜绝金融机构的违规资金运作。

3.建设一支高效率的人才队伍

一支高效率的金融管理人才队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只队伍不仅要个人素质过硬,而且人员组合也应当达到最佳效果。他们不但要精通金融业管理业务,而且对于经济发展知识也应当有所了解,总之人才应当朝着复合型方向发展。任何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和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也不例外,在一批对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认同的金融人才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金融管理体系也必将是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金融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或者说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建设中应当重视金融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另外,要建立一支高效率的人才队伍就必须做好定期培训工作,现在入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但是在工作几年以后,他们的工作理念等却不一定依然保持先进。所以,我们极有必要在他们就职一段时间以后为他们提供定期培训,保持他们在技能和理念上的先进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管理理念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灵魂。做好摒弃传统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新突破; 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管理行业的有序发展,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形势下,可持续的金融业发展理念又是下一步促进金融行业开疆扩土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当积极努力,保障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嘉.浅谈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03:77.

[2]忽威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2,12:51-52.

加强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篇4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对林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 进一步提升林业建设力度。可持续发展作为林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林业发展的目标, 为此, 农业服务中心必须重视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结合管理现状, 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 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 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及湿地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农业服务中心必须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科学合理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1.2 有利于经济模式的转变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在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 正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通过推行林业可持续发展, 对绿色林业、生态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模式的转变, 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对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2 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目前, 我国林业资源日益减少。为此, 对森林覆盖面愈加重视, 通过森林蓄积量的增加, 可有效遏制林业资源退化现象。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 必须依法保护、管理森林资源, 协助执法部门对森林、林木等所有权问题、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管理, 加大林业保护力度, 推动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1 建立完善林业管理模式, 提升林业资源利用率

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必经阶段, 能够对林业资源实现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更能充分突显生产要素的重组。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前提,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中, 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其模式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资产化管理为森林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森林资源生产将严重威胁到林区环境及资源状况, 进而对林业发展造成极大损失。林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市场经济调节, 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性能优化的目的。通过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并充分结合林业资源的产销情况, 将林业资源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2.2 经营管理模式的合理化调整

将企业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 如森林管理职能, 帮助企业达到独立经营的目的, 并有效提升其经济效益。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林业管理部门, 在管理过程中, 必须有效提升员工的林业技术水平, 对现有林业科技系统加以完善, 实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促使林业相关产业得以长足发展。现阶段, 在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模式, 才能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以完善,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林业管理的目的。

3 重视伐区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林业伐区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特别是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及技术人员, 必须进行调度统一管理、技术规程统一操作及施工统一采伐, 等等。明确生产一线的专职责任, 严格控制生产质量, 提升伐区施工的整体质量。同时, 有效利用伐区多余资源, 如与纸浆厂、木材加工厂保持密切联系, 将林区多余资源进行可用材料的转化。同时, 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掌握本地区的各项林业资料内容。

4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对林业管理部门及农业服务中心来说, 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作为一项政策性工作, 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政策精神、提升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重视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进行林业资源培育方案的建立与完善,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合理编制作业计划。只有这样, 才能对林业生态平衡加以维护, 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5 结语

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为了达到维护及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 林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环境、经济活动及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 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到了林业产业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对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以期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彬.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J].北京农业, 2014, (15) :66-67.

[2]崔龙善.浅谈如何加强林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发展[J].吉林农业, 2014, (10) :97.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5

强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管理

摘要:有人说:没有经历过危机的企业不可能是强大的企业,经济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次“创造性的`破坏”.在危机中难免有一些企业会倒下去,但必然也会诞生一批优秀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是灾难,也是新的希望所在.能够在危机中重生,化“危”为“机”,将企业发展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或许是危机的另一层含义.作 者:作者单位:期 刊:化工管理 Journal:CHEMICAL ENTERPRISE MANAGEMENT年,卷(期):,“”(5)分类号:

探析林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林业管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在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重点之一。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植被开始渐渐退化,这些严峻的形势要求着在林业管理上应该全面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 林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1.1 林业概念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有些国家将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在中国,林业属于综合性部门,并没有将它独立出来。在生产的过程有三个组成部分: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维护了生态平衡的发展,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培育研究了大量的新型树种以获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特点发挥其防护的作用。

1.2 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得到了实施,并且被大众所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全局提出的,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模式单一,缺乏监督

在我国林业资源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这样的林业产权结构可以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但是这种单一的结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它不符合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林业的经营。且在对森林资源利用上,国家并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林业建设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管理不力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了植被退化的现象。

2.2 资金不足,难以管制

我国一直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国土非常的不均匀,有些城市覆盖面积很高,有些城市覆盖面积极低,这种差异性加大了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难度。

2.3 采育失衡,利用不全面

在我国,森林人均占有率一直比其他的国家要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特别是有些地区人均占有率甚至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国在森林采伐上存在着严重的采育失衡。由于社会的需求增大,每年我国森林采伐量都远远大于其生长速度。在森林资源利用上缺乏长远性的目光,造成了林业资源的锐减。

3 方案措施

3.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林业

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林业的第一产业基础不够牢固,所以应该打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重视对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利用第二产业推动林业产业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激烈这一特点,淘汰落后的行业、发展新型行业,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第三产业是林业经济效益的一大来源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环境保护区、自然生态公园等建设力度,加大宣传,挖掘自然景观,促进林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林业产业的积极发展。

3.2 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监督体制

林业管理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首先就应该解决管理上的疏漏问题,加快林业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对林业的管理。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上应该坚持科学系统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管理森林资源工作中应该改善老旧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以提高管理经营水平。坚持依据科技的创新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其次,林业管理工作必须法制化,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工作中应该健全规范制度,加强法律在林业管理中的威信度,将依法管理与森林管理资源制度相结合,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林业管理的良好秩序。

近几年来,某些地区出现了人为滥砍滥伐的恶劣现象。这种毫无限制的砍伐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得林地遭到破坏,而且会造成森林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成了制约林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所以要坚持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必须先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这需要对林区加强监督管理,只有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才能降低林业资源被人为破坏的风险。

3.3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去

人与自然共同处在一种生物圈内,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在生存与生产中必须时刻依赖自然,而同时自然环境变化源于人类对它的利用与改造。要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协调与和谐的,只有美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路线,是科学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要推进林业的管理建设,首先应该向人们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让人们先从思想观念上开始改变。然后宣传绿化环境的作用,促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美化生活环境的好处,从而积极地开展植树活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的绿化范围。除此之外,应该利用现代化传媒的手段,通过媒介提高其宣传力度。

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 篇7

一、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自加入世界自由贸易组织以来, 不断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然而金融管理行业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 必须立即改革我国金融管理模式,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金融管理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很多国家放弃了封闭的外交政策, 不断融合到经济全球化的漩涡中, 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广阔的市场环境下, 到处都是投资机会, 但是, 一旦金融管理体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就会滋生各种问题和矛盾, 同时, 投资者大多都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因此, 在利益的诱惑下, 会经常做出一些过激的投资行为, 最终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作用。由此可见, 金融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 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 促进市场的长足发展。从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可知, 各大经济组织纷纷出台了金融监管政策,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比如:2013年G20峰会后, 世界各国达成了对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监督的共识, 美国也积极参与到这一金融改革方案的实践中来。

2. 传统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金融行业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因此, 只有金融管理一直保持生命力, 社会经济才能不断进步, 因此, 金融管理必须立足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 摈弃传统落后的金融管理模式, 进行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会遇见的重重困难, 从多个角度, 全方位地分析金融管理发展受阻的原因, 应用比较分析法, 将影响金融行业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症结找出来,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 对金融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升级, 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解决了主要矛盾, 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金融管理会迎来全新的开始。同时还要探索寻找可以促进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金融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金融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实现利润最大化。确保金融、社会、经济、生态的四方协调, 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3.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对金融行业的客观要求

金融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管理的发展状况关系到金融行业未来的走向, 也关系着金融机构是否能够实现既定目标效益。金融管理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才能带领金融行业持续前进, 免受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让金融机构日常可以有秩序、稳定、科学的运行。可以化解金融管理现代化改革同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之间存在的矛盾, 因此, 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完善金融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稳健、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 以法律为准绳, 将金融管理纳入法律、规章规范的范围内, 明确责任追究, 一改从前玩忽职守、办事散漫、盲目无序的情形,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同时还要做好预防规划工作, 做到未雨绸缪;加强日常管理力度, 保证机构的有序运行;不断地创新体制, 改进技术, 合理分配资源, 做到权责清晰, 各部门协调发展, 共同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金融管理模式的完善是关键, 怎么样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解决金融行业发展疲软问题的关键。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当下金融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本身发展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自身社会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更是迅速攀升, 也就是说, 一旦金融管理在发展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有可能对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觉得这些问题还是解决办法的,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不断推陈出新, 金融管理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 对于我国金融管理的发展, 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1. 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新突破

从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在应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 这大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存现状堪忧。因此, 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势在必行, 这也是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 建立一支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队伍。从实践中可知, 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部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部门, 它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贯彻落实管理政策, 并且还影响着金融业务的扩展。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经济制度在不断的改革, 因此, 外来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在这样的情况, 更加需要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部门, 来加快体制的改革, 保护经济的发展, 带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二, 从基本情况出发, 借鉴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都较为落后, 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予以借鉴, 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必须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将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

2. 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注重内因和外因的结合, 是促进食物发展的关键, 因此, 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优化内部机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净化外部环境。

第一, 以法律武器武装金融管理行业。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对于金融管理也有相关的法律条例, 企业应该有效的利用这一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秩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 可以利用法律进行科学的规范, 杜绝“天高皇帝远”的情形。

第二, 全面规范金融管理体系。对金融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国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规范金融管理行为, 确保金融行业健康的发展。金融管理的规范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我们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成这一目标。

第三, 建立一个全面、全方位适用的管理规章制度。我国金融行业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 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要明确责任追究, 严格落实规章的执行, 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 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金融监管体系

制度的革新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 因此, 金融监管体系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完善, 现代化企业的监管部门应该不断的鼓励、全面支持机构的创新。要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力度,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做到同步的风险评估。全新的监管体系下, 要协调好各方利益, 首先给予创新方案可行性大或者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先行试验的机会, 由于我国的创新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创新风险的几率相对较大, 监管机构首先要对创新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项目才能进入审计环节, 进一步简化审批的程序,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在实践中, 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风险评估, 不断给予金融机构尝试开拓新空间的支持, 科学的监管体系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 要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为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提供纯净的外部环境。其次, 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联通力度, 这样才能促进信息的全面采集, 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 避免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信息发布的失误。在注重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管时, 还要加强审慎监管的力度, 将激励体制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明确责任追究, 规范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行为。

4. 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

就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金融人才还处于短缺状态, 企业现存储备人才的专业素养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这大大地阻碍了金融管理的发展, 因此, 现阶段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 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针对我国极度短缺相关金融管理人才的现状, 只有不断提高和培养在职员工的素养才是当下最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 然后在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 在引进新的人才。在职人员相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 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的他们在提升了专业水平后, 无疑是如虎添翼。

其次, 摈弃落后的招聘模式。虽然, 从现在来看, 我国极度短缺金融人才, 但是从长远来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踏出国门, 出国求学, 等到学有所成后回报社会。因此, 现在对人才的选拔不能因为人才稀少而降低选拔的门槛, 应该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

最后, 要对职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长期生活在企业体制下的员工大多数会越活越安逸, 渐渐的思想观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 因此, 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向他们灌输全新的发展理念, 更新他们的知识, 让他们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从而共同推进金融管理的发展。

5. 创新金融技术支持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科技技术日新月异, 谁掌握了行业饿核心技术, 谁就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 要加大金融技术的创新力度, 升级金融系统, 避免金融系统漏洞, 威胁交易安全,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做到高效、安全、便捷。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加强金融管理的技术支持, 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下, 可以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同时还要加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而资金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 则应该着力于基础设施的提升,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完善信息系统, 确保机构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全面提高管理防御机制。

三、结论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 各方矛盾激化, 因此, 金融管理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基于现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借鉴外国先进的金融管理制度, 不断革新管理技术, 引进人才, 全面升级管理系统, 共同努力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冰, 周晓冬.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7)

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降低商品成本, 特别是流通成本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2年在美国富有盛名的经济刊物《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被认为是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文章——《经济的黑暗大陆》, 德鲁克先生从传统经济学和现代商业学两个角度, 深刻分析了商品成本和价格的构成因素。德鲁克先生认为:商品总成本是由5 0%的生产成本和5 0%的流通成本组成。长期以来, 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流通成本对商品整体成本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商品经济萌芽和发展之初, 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商品价值, 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 经济学家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作为企业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称之为“第一利润源泉”。

但是,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普遍提升, 生产成本已得到良好有效的控制, 而应用最新科学技术, 研制新产品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 周期越来越长, 企业家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时, 德鲁克先生研究发现的商品流通成本占产品总成本5 0%的观点逐步被工商界认同并接受, 人们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运作和物流信息的共享, 发现其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持越来越大。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 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 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实现, 因此, 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 既产生经济效益, 也产生社会效益, 当然, 其效益有正也有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 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 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 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 (2) 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 导致货物迂回运输, 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 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 (3) 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 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 破坏生态。

2. 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 一些化学方法, 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由于保管不当, 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 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 表现为: (1) 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 资源利用率低下, 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 既浪费资源, 又污染了空气。 (2) 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 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 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 (3) 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 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 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 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 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

5. 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 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 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二、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 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 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 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 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 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 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 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 (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 , 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 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 资源效率尽可能高, 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方面, 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 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 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 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 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 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 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 政府方面

首先, 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 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 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 (1) 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 (2) 限制交通量。 (3) 控制交通流。其次, 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 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 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 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 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2. 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 对于推进绿色物流,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 (2) 要开展共同配送, 减少污染。 (3) 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3. 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4. 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 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 降低车辆运行, 提高配送效率, 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 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 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 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设计简易包装, 减少一次性包装, 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 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 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 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 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5.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 废弃物处理困难, 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 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 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 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 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 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 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之,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 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 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谢庆红: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J].经济师, 2001 (11)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

[3]宋华: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术, 2001 (1)

探析林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大量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一般分布在山区, 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 再加上管理不善, 人民为了生存往往滥砍滥伐, 甚至是掠夺性砍伐, 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林业经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在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 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 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1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演变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1949年~1992年。这一阶段又称为森林工业阶段, 以提供林木为主, 很多森林就是在这一阶段遭到破坏的;从1992~2010年。这一阶段人们看到了滥砍滥伐的恶果, 开始痛定思痛, 谋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1998年对天然林开始进行保护, 2000年重新定位了林业, 2002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转变, 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林业。这些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明确指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我国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2.1 结构单一

我国现在的林业生产采用的模式大部分还是粗放型、密集型生产, 林业企业规模小, 技术含量十分低, 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 结构不合理, 浪费严重。

2.2 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严重

当前全球的森林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也是如此。本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就堪忧:总面积不到世界的4%, 森林蓄积率3%, 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的22%, 人均森林蓄积率更是低至世界的1/8, 森林覆盖率约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在如此堪忧的情况下, 由于疏于管理, 很多天然林木还是被乱砍滥伐, 老林、老树的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幼林当中, 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这些人工林大部分只有一种树木, 特别容易死亡。我国森林正处于低产期, 而我国林业却还是低效益, 这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

2.3 我国林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我国对林业经营体制早就开始了改革, 但进展十分缓慢。林业经营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 职责不分明, 政企不分, 缺乏竞争的意识。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也不足, 林业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弱势, 用于林业的资金十分少。

3 通过改变经营管理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科技兴林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林业科研要走群众路线, 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科研路线。林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要用来指导林业生产, 科研与生产建设绝不可脱节。鼓励林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独立或合作创办林业企业的形式, 加快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改造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制造业, 通过高新技术提高木材生产、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 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 增强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壮苗, 并进行推广, 改变森林树种的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研究, 完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检测。

3.2 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基于科学的生态原理和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产业。生态产业既顾及了环境的承载力, 又顾及了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往往将2个甚至2个以上的生产系统进行糅合, 从而使能源可以多层次高效率的使用, 使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企业通过控制2个生产系统的速度和稳度, 实现生态负效益转化为生态正效益, 变废为宝。应发展4个方面的生态产业。绿色食品。为市场提供各种无污染、原生态、少人为影响的瓜果以及以瓜果为原料的副食产品。这主要是针对林业中的果树林而言。生态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的林业资源, 发展能耗低、废物能够当地资源化的生态旅游村, 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加强管理。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垦殖。在荒山、荒坡、矿区废弃地等未被开发或已经被破坏的地区, 结合当地实际, 利用一定的生态技术进行植树造林、种草, 其后发展林业或牧业, 然后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庄园。建设生态旅游工程, 既保护生物多样性, 又有经济效益, 一举多得。

3.3 对林业经济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和优惠

对林业经济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 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保障。要保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和资金上要进行长久的支持。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植树造林、开发荒山一定要坚持谁开发就归谁所有, 谁开发利益就归谁的原则, 使农民造林能够得到经济利益。这样一来, 不但林业经济得到发展, 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 也使农民生活变得富裕, 一劳多得。对森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改革。对适宜种林的4种荒地的经营权, 要加快拍卖。实行分户承包、分户经营、分户治理, 使农民多劳多得, 不至于多劳而不得。要坚持林场的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现明确, 让林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对于国有林场, 也应走向市场, 甚至可以承包给私人, 建立林场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推广股份制造林、合作造林等形式, 鼓励农户与农户、农村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农村、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联合, 组成联合体, 联合进行植树造林, 使植树造林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工具、树苗等进行合理流动、整合, 以达到最佳配置。

试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 篇10

成本管理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然而, 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行成本核算制度设计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按照现行企业成本核算制度规定, 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 (包含产生的废弃物) 、各种损失和浪费全部归集到产品成本中;残次品和废品的成本通过分配归集到合格品的成本中;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排放的废气、废水隐含于产成品成本中。这种制度设计造成的后果是:企业对废弃物、废气、废水等视而不见;定额范围内的损失浪费, 被认为理所当然, 不可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不能可视化, 不利于企业、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成本控制没有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 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按费用要素控制, 追求每项费用最低化, 忽视不同费用之间的有效转换;二是把生产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 没有将成本控制贯穿于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销售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三是对损失浪费、残次品、废品、废弃物和排放物等的控制重视不够。这种成本控制方式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环节单一、内容不完整、控制重点不突出、控制效果不理想。

(三) 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从最高管理者到成本归口管理部门直至全体职工参与的成本管理体系。然而, 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体系, 成本管理职能主要是由财务部门实施, 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主要是财务人员。

由于财务部门及其人员忙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资金调度和其它一些事务性工作, 无暇顾及成本管理或者难以对涉及内容、部门和环节众多的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 致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偏重于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 未能进行成本全过程管理, 资源损失浪费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同时, 由于没有建立成本责任中心, 没有一套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 造成成本考核难以落实, 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持续提高。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目标与理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 又要求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下, 企业必须很好地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以下简称三重责任) 。企业成本既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又是反映企业承担和履行三重责任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目标就促使企业履行三重责任, 降低产品成本,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长期保持成本竞争优势。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一) 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 应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转变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使用及废弃的各个阶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使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与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一致。

(二) 技术创新理念

持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研发团队素质和研发经费投入。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若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1%, 则企业难以生存;占2%能勉强生存;占5%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22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资料看, 电子信息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是:全行业为1.8%、百强企业为3.9%, 该比率只有33家电子信息企业超过5%。由此可见, 作为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代表———电子信息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都严重不足, 其他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企业迫切需要树立技术创新理念, 并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三) 社会责任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公众所关注。然而,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这些企业来说, 将面临来自履行社会责任、具备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 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遵守法律法规, 重视职工社会保障, 提高职工素质。只有这样,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四) 环境风险理念

从企业角度看, 环境风险是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经营活动, 加大了对高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甚至实施强制性关闭;而对“环保型企业”在产品出口、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奖励。同时, 自觉保护环境资源、减少污染、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 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企业价值。因此,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应树立环境风险理念, 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内容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内容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即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直到产品被废弃的全过程成本管理;二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管理。

(一) 产品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管理学认为, 企业产品成本的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因此,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是产品设计。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应对产品性能、寿命、质量、材料利用率、废料再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包装材料选择、产品报废回收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 在保证产品使用寿命和质量的前提下, 使所设计的产品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最终达到产品成本最优化。

(二) 原材料采购阶段加强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 不仅

可以节约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 减少原材料有形和无形损失, 而且还可以保证产品质量, 维护消费者利益。本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产品设计、国家相关标准、环保的要求采购原材料;确定原材料采购经济批量和批次;选择原材料供货商、确定交货日期和供货方式及付款方式;加强原材料验收发管理。

(三) 产品生产阶段

企业产品成本的70%是在生产阶段形成的, 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阶段密切相关。因此, 加强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 对于降低产品成本、保护资源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极为重要。生产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确定产品生产经济批量和批次;制订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材料、工时、能源消耗定额及其他费用定额, 实施目标成本和成本归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将减排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设备利用率, 适时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维护和保养;制订控制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发生的措施。

(四) 产品销售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应遵循低成本营销策略, 其

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尽量采用生态、可再生资源且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作为包装物;根据产品特点、销售数量选择廉价高效的运输方式;重视广告策划和创意, 选择恰当的广告传播手段和技巧;根据产品、市场、中间商、环境等特点,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分销渠道, 缩短分销渠道距离长度。

(五) 产品使用及废弃阶段

消费者使用产品从表面上看与企业无多大关系, 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高低、是否环保、使用成本高低极为关注, 这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销路和竞争力, 进而影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然而, 产品质量、环保、使用成本问题是由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阶段决定的。在产品废弃阶段, 企业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耗费, 而且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六) 企业管理成本的管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作保障, 但成本管理体系的运行也会发生成本, 即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制定成本管理系统费用开支项目和标准;分析成本管理系统运行需要占用的资源以及如何用较小的管理成本替换较大的不合理的管理成本, 分析为管理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某项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来替换放弃该项活动需要付出的更大的成本代价;将管理成本分解到各部门, 实施控制和考核。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保障体系构建

企业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 应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一) 建立成本组织管理系统

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有经营、财会、供应、销售、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成本管理小组;财务部门设置专职成本管理人员, 各相关部门配备兼职成本管理人员, 开展统计、考勤、质检、保管、核算、分析等工作;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和更新他们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明确成本管理小组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考核和奖惩办法;开发成本管理系统软件, 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全面核算与管理。

(二)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目标成本预测、成本企划和成本预算制度, 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的成本管理制度, 材料采购、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产品各项消耗定额、在产品和产成品保管、移交、传递制度, 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企业成本归口管理制度、企业环境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考核和激励制度等。

(三) 建立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申请技改项目、创新基金等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并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 并保证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组织技术创新研发团队;三是鼓励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企业, 参与利润分配, 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 共同对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进行攻关;五是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四) 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成本管理的绩效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指标和采用特定的方法作出评价。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目标和理念, 在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还应设置以下评价指标:

(1) 反映为提高创新能力投入的指标:研发费用投入率 (本年投入研发资金/本年销售收入) 、技术改造投入增长率 (本年投入额/上年投入额) ;

(2) 反映环境保护投入的指标:环保经费投入率 (本期投入环保经费/本期销售收入) 、原材料投入产出率 (产品产量/某种原材料投入量) 、水循环利用率[循环水利用量/ (补充水量+循环水利用量) ]、废品损失率 (废品损失/全部产品总成本) 、停工损失率 (本年度停工损失/全部产品总成本) 、环保产品成本比重 (环保产品成本/全部产品成本) 、废弃物处置率 (废弃物数量/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总量) ;

(3) 反映职工权益保障的指标:职工工资增长率 (本年度职工工资总额/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 、社保支付率 (已支付社保资金/应支付社保资金) 、劳保支出增长率 (本年劳保支出/上年劳保支出) 、人力资本投入率 (本年度招聘、培训等费用/本年度销售收入) 、人力资本维持率 (本年职工工资/本年销售收入) 。通过以上指标的纵横向比较, 可以全面地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探讨》,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目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在企业的发展初期,大部分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于企业所具有的盈利性,所以大部分企业认为只有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财务管理才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企业发展初期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合理的,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显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已不适用,而发动价格战和盲目扩张等减少成本来谋取更多的利润的短期行为只会给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代理不利影响,同时使得企业没有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股东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造成相关利益者利益受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一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一财务管理目标更多的是针对上市公司,而大部分的企业仍然需要借助评估机构力量完成,然而,事实上,评估机构的公平性却很难得到保障,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再加上股东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过度的将注意力放在股价指标上,必然会忽视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导致相关利益者利益受损。而股东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也是忽略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体现,因为这一目标并不能够体现出企业真正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损害债权人利益,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很多企业将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之一,即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而事实上,虽然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两种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似乎更加全面。而企业如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融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的整体价值上,就会导致企业过多的关注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债权人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一旦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必然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将企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制度绿色财务管理目标。随着时代不断变更,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须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今的人们对于发展和谐社会、保护环境资源和合理运用现有资源等越来越关注,所以企业在设置财务管理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利益和价值,同时还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除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之外,还必须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与社会有关的问题结合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目标,使得企业的盈利性与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进行有机的统一,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保持在一条线上,从而使得企业和社会能够和谐发展,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确保能够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完成长期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就要求企业短期目标利益必须与长期目标利益保持一致,并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企业的财务发展目标必须是企业和社会共同利益目标的体现。目前,大部分企业普遍认识企业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要以牺牲社会利益作为代价,而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将企业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保证两者的利益最大化,并注重各方利益,使得企业与社会两者的目标能够保持一致,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控制,保障资金利用最优化,有效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之一,而利益最大化不是企业发展初期或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是企业必须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实现企业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就是对资金的合理运用和协调,只有企业的资金运用到达最优状态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所以企业必须将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售后服务和顾客满意度等因素纳入评估范围,在对企业资金运营效果、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等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严格财务管理,有效控制、管理、分配企业资金,并将资金使用与企业财务和业务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保障企业资金最优化运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目标结合起来,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等结合起来,制定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是充分考虑社会利益和相关利益者利益,使得三者利益能够统一起来,保障利益的统一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通过资金的最优化运用保障企业长期发展下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2

林业做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产业, 营林管理工作在培育森林储备资源、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及美化林区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我们必须坚持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 以加强营林管理工作为基础方针,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前, 我国在营林管理工作方面, 还存在营林工作的基础地位不稳定、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为确保营林管理取得实效, 促进营林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

2以科学持续发展为理念, 加强营林技术管理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结合林业特点, 以科学持续发展为理念, 以科学技术为出发点, 加强营林技术管理, 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促进林业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营林技术管理呢?

2.1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促进营林技术的提高。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 建立现代林业技术的服务体系。如:有人提出“数字林业”的概念, 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同时, 为切实提高营林工作者的技术含量和职业精神, 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明确营林工作者的营林思想, 切实改变重造轻管现象, 巩固造林成果。并组织技术力量做好栽后抚育管理工作, 从而扭转那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2.2 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创新, 加强对科技的有效应用,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营林技术管理工作中, 我们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不断优化林业资源的整体质量。如:利用生物共生互利的技术原理, 拓展多树种、多层次的林业产业建设结构;利用基因遗传的改良技术来造林, 促使人工造林符合优良基因培育的基本目标。

3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 加强营林生产管理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造林的成活率, 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统计, 进而预测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而不同树种的经济效益不同, 其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不同。因此, 经济效益在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加强营林生产管理, 必须切合市场经济规律, 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

3.1 以持续发展为理念, 优化营林生产结构

加大对新兴林木的扶持和培养力度, 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结构重组, 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加强科研, 开发新品木苗, 加强特色林业项目的建设, 实现高层次精深综合加工的转化。并合理调整林业的工业产品结构, 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结构重组, 逐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优化营林生产结构, 实现营林发展的经济效益。

3.2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培育优良树种

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中, 对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选择合适的树种, 积极培育高价用材林以及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并在培育过程中, 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 应对现有营林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合理施肥, 防止病虫害。同时, 要在培育造林树种的同时设计好木材产品的销售渠道, 确保营林经济效益的实现。

3.3 以经济效益为重点, 提高营林投资标准

林业的投入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直接动力, 是营林事业稳定发展的强制因素。提高营林投资标准, 增加投资收益是营林生产管理的现实发展意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以多个树种为参照物来综合衡量林木生长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按照生长的速度与经济的价值来确定有效的对比指数, 从而更好的分析林木生产量, 造林总面积及经济指标, 进而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投资额度。同时, 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森工企业可根据林场实际情况, 对现有的抚育规程和采伐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加速育林金的周转增值。

4以完善监督管理为手段, 加强营林质量管理

生产质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营林工作监管体系, 将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实施动态化的监测管理, 使林业整体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把控, 是加强营林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监督管理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4.1 监督森林资源的生长质量,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在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掌握林木的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 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 制定综合有效、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从而有效降低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营林质量。

4.2 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

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 整合现有监测资源, 扩展监测内容, 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同时,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淑香.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广东科技, 2009 (03) .

上一篇:农村资金投入体系下一篇:筋膜内子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