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2024-08-01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精选7篇)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1

内容摘要:我县自2013年4月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不断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执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管工作水平取得较大提升。

关键词: 城市管理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工作

一、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情况

(一)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成立**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工商、住建、环保、公安、交通、食药监6个部门的涉及城市管理领域10个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交由县城管局集中行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一年多来,县城管局克服了任务繁重、对象复杂、人员偏少等困难,加大了对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和专项整治力度,提高了执法效率、突出了执法效果,城市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基本理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基本消除了由于多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的管理盲区、管理混乱现象。

(二)依法行政不断改进。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行政处罚操作规程》、《自由裁量权适用标准》等系列制度,全面公开城市管理行政许可、收费、处罚等法律依据、程序、时限等信息,加快完善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推进阳光行政。

(三)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加大对县城及县城规划区相关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城市规划、“双违”等方面违规违章行为监管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按照严管重罚、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和规范了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先后开展了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户外广告、店招雨蓬、非法营运等各类专项整治,效果明显。通过努力,城市市容更加规范,城市面貌更加洁净、城市秩序更加有序,城市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城乡环境不断改善。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机制,努力保持城市干净整洁,基本实现“晴天不扬灰尘、雨天无明显沉淀物”,县城区环卫清扫保洁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巩固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按照“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县转运处理”模式,每天清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近130吨。深入开展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着力打造城乡风貌,有效治理城乡环境,指导创建省级优美示范乡镇、示范村成效较为明显。

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县城管局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管理整体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效管理机制还需完善。“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一直是我县城市管理难以走出的怪圈。突出表现为集中大整治或某个创建活动时市容市貌确实有了很大改观,整治效果也相当明显,但时间一长,一些城管顽症又有所抬头。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县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工作还难免依靠突击式、短促式、集中式整治的方式,长效化、常态化、长期化的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广大市民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尚未完全突破,比如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违规广告、噪音扰民、车载泼洒、垃圾清运等。城市管理的效果也不平衡,就全县而言,从区域上看,主城区好于乡镇;从分布上看,主次干道、窗口单位的市容环境较好,但边街小巷、部分居民小区的卫生状况不佳;从时间上看,上班时间好一些,但节假日尤其是夜间的管理要差一些。应付式、迎查式、突击式的城管方式还客观存在。

(二)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到位。近年来,县城管局建立了一套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不同岗位的城管工作人员也有对应的工作职责。但是有些制度和责任在工作中落实得不好、不到位,需要认真改进和完善。比如控建巡查机制,调查中群众认为在管理时间、管理范围、查处结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控建效果还不理想。对部分违法建设行为,不能等到有了举报,形成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既成事实后才去查处,既增加了拆建难度,又增加了执法成本。

(三)城管队伍素质还需提升。近年来,城管局加强和充实了一批一线城管人员,但执法人员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公务员身份的执法人员偏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系统的法律知识和城管业务知识培训不够,执法水平、执法形象还没有大的突破和大的提升;城管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在执法过程中少数执法人员存在语言不规范甚至简单粗暴,遇事躲着走,“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消极现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管执法局的自身形象。

(四)城管执法手段还需进一步延伸。由于行政处罚种类的限制,执法中主要采取教育纠正、警告、暂扣物品、罚款等处罚形式,缺乏必要的“杀手锏”,缺乏有效的后续手段。如管理相对人不执行执法部门做出的罚款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得不到及时迅速的支持,造成执行时间过长,难以达到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要求。而责令停产停业等有效的处罚形式需要地方性法规或行政法规做出相应规定,更加有效的年检年审、停业整顿等手段没有从主管部门中调整划转入城管部门,执法无法形成威慑力。

(五)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增强。结合城管工作实际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不够,结合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不够,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开展人性化的引导,劝导宣传不够等问题。城市管理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多数群众对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重点不清楚,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群众对城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执法人员维护城市秩序不支持。影响了工作开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权》确立的,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经过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城管行政执法中的“短板”和难点问题,(一)强化法规体系建设,着力弥补城管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鉴定不到位的问题。城管执法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面临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领域范围;二是处罚的法律依据相互冲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无所适从;三是立法不明,法律体制不健全,容易造成混乱,全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所以城管领导体制,城管部门主体资格、职权、管理原则、强制措施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都不太明确,对管理难点设定的强制措施不足,处罚手段单一,不足以有效制止数量庞大的一般违法行为。例如对乱吐痰、乱扔垃圾、乱摆摊点可罚款,行为人情况复杂,在实际执法中可能就不好把握,搞不好还易激化矛盾。四是部门协调不到位。城市管理不是城管局一个单位的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规定不具体,职责不清,往往为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留下空间;现行法规中盲点也不少,如“联合执法”是现阶段城管执法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没有任何一个法规明确规定“联合执法”的方式和其主体资格。有的法规缺少必要的操作细则,以至在城市管理中审批、管理与执法怎么有效结合的问题不好解决,一些部门面临有职责无手段或有手段无职责的尴尬情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严密的法规体系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先决条件,借鉴其他地方好的做法,力争尽快出台《**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实施细则》,为城管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强化依法行政,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城管体制。当前,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是全国带共性的问题。城管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在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门之间、领导之间、上下之间权责有很多不清晰、不明确的地方。往往对一个城市管理违法问题执法需配合的部门少则2-3 个,多则5-6个。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主业,要拿出力量去配合执法,在认识不到位,法规不明确、上级督办不力的情况下,往往是推一推,动一动,难于形成“齐抓共管”大城管格局,所以城管工作搞突击可以,长效管理不行,这实际上是现阶段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病。因此,要认真总结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以来的工作经验,分析与相关部门在对接、职责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实行城管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要完善城市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同公安、工商、药监、环保、住建、交通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调动他们做好城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形成“大城管”格局;要充分发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跟踪督查,推动城管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强化城市规划先导,认真做好规划和建设环节的基础性工作,从源头抓起,完善对广告店招、夜景亮化、农贸市场、饮食摊点、大排档、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的专项要求,发挥好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并使这些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在城区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将有关城市配套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向县政府建议加大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城市管理的意见切实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从而夯实城市管理的基础。

(三)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城管局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应考虑通过招考、竞聘的方式,充实、壮大城管一线执法力量;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和城管业务的培训,切实提高城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转变工作理念,把城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为民服务方面,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执法,做到惩教结合,纠罚并举,避免出现以罚代管现象;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打造出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市民满意的城管队伍。

(四)强化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城市管理的法制环境。城管工作点多面广,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外来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管执法中的矛盾和困难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宣传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当前,城管工作在宣传舆论导向上存在问题不少,如各级领导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宣传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往往停留在对大整治、创建活动突击式的报道一下,或者是对“脏、乱、差”现象的单纯曝光。个别记者甚至以猎奇的眼光对待城管执法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热衷于炒新闻,刊发播出一些不利于城市管理的负面报道,给城管执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至于不少市民对城管执法不理解、不支持。碰到大的创建活动就认为政府在“做秀”,产生执法纠纷时往往站在违法者一边围观起哄,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该把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舆论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的重要一环。首先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全县一盘棋,对于城市管理相关的宣传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步骤、分阶段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宣传。其次定期向市民发布权威性的城管工作信息,对暴力抗法事件,及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再次就是发挥电视、报纸受众多、影响大的优势,由县宣传部出面督促和协调好县市省及中央在川各类电子、平面媒体,加大对城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城管执法出发,善于把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卖点,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另外,把城管宣传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学校创建有机结合,纳入考评标准,大力宣传文明市民、文明商家、优秀城管工作人员。统一制作针对不同场所、对象的宣传品,利用社区、单位的宣传栏广泛张贴宣传,让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进社区、到居民,千方百计营造人人遵纪守法,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城管执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五)强化责任落实,着力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树立“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全面实施分类管理、错时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保证现有管理资源在力量、措施、时间等方面同步到位,使面上管控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分散管理与集中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改变原来分散不尽责、集中管不好的状况。二是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尤其在现场、现行方面,管理重心太高,往往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要把目前城市管理的重心向街道、社区下移,细化城管系统每个科室、每个单位、每位人员的工作责任;设立公示牌,将每个城管执法人员负责的社区、街道、联系方式及监督方式等内容明细在公示牌上、方便群众24小时都能联系上城管人员,又便于群众有效监督,开展服务对象民主评议城管工作活动,形成城管执法与市民监督的良性互动。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城管执法中的积极性。社区处于政府管理神经的末梢,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不可小视。目前,社区工作应该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以社会事业为基础的健康发展道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分信任基层,从提高县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局出发,在强调属地责任的同时,排除部门利益的干扰,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赋予基层更多的实际管理权限,使权责相匹配,调动社区、居民小组长、单位及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为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下大的决心、下大的功夫予以整治。对违法建设,可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有效的巡查管控机制,针对目前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违章搭建较为严重的实际,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加大“即查即拆”力度;对路边小吃、流动摊点、夜市大排档、室外烧烤、水果摊点等占道经营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规划和建设疏导点,实行集中经营管理;对“马路市场”的整治要采取“堵疏”结合,实行错时、延时管理,并逐步取消;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将城市管理触角由城区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无物管小区,背街小巷等管理薄弱区域延伸,配齐环卫设施,督促各社区严格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做到有专人保洁,定时清扫,切实改变其脏、乱、差现状。坚持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加大执法管理力度,严肃查处破坏公共设施、公共绿化、乱扔乱倒垃圾、乱停乱放等行为,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2

城市集中供热实施计量收费势在必行。原因是:其一, 目前集中供热还保留着福利性的“包费制”, 这种收费机制本身就应该改革。其二, 目前集中供热沿用的按面积收费的办法, 是“包费制”的产物, 既不科学, 也不合理, 也不公平。特别是供热企业推向市场的情况下, 应按市场规律办事, 要适合供热商品化的发展, 就应该按计量收费公平交易。其三, 城市集中供热不实施计量收费, 居民缺乏节能意识, 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也使企业成本提高。

《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已明确指出:“对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安设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并按表计量收费工作, 19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 开始推广, 2000年在重点城市成片推行, 2010年基本完成。”为了达到规划的要求, 1997年以来, 建设部在天津、大连、烟台等部分城市实施了计量收费示范项目。

铁岭天信公用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烟台市民生供热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的计量收费试点项目, 个体操作在烟台民生小区进行。该项目在实施当中, 分别对双管供热系统和单管供热系统进行了计量收费的改造。在计量收费的技术方案论证、方案的经济比较、管网系统的改进、供热质量的提高、节能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提供了一些经验。

不论是单管系统还是双管系统, 不论是按户计量还是单元入口计量, 技术人员都能设计出理想的方案, 因此, 推行供热计量收费的难点不在技术, 也不在计量收费本身, 而在于与此相关的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计量收费就失去了前提条件。

1 暗补改明补, 激活计量收费的源动力

集中供热计量收费的最终落脚点不是供热企业而是用户, 是居民。居民才是实施计量收费的源动力。居民是否有节约意识, 是否旋动温控阀, 是企业能否成功实施计量收费的关键。

那么怎么增强居民的节约意识?怎样激活计量收费的源动力?办法有两条:其一是必要的宣传教育, 如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其二是取消供热“包费制”, 将暗补改明补, 把补贴发给居民, 多用热多交钱, 节约归己, 和居民的切身利益挂钩。思想教育是必要的, 但利益决定一切, 取消“包费制”, 将暗补改明补是激活源动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虽然集中供热“包费制”逐步被打破, 但全国各地供热发展和收费现状不平衡。如烟台市规定采暖费个人承担42.7%, 其余由所在单位承担。长春市和哈尔滨市规定采暖费个人承担10%, 其余由所在单位承担。有的地区仍然全部由所在单位承担。“包费制”改革发展不平衡, 暗补改明补尚无明确的原则, 因此, 只有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取消“包费制”, 才能为实施计量收费创造必需的社会条件。

2 改革热价核算办法, 保证供热企业生存发展

集中供热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 供热企业是微利的, 它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经营活动。在实施计量收费以后, 按照烟台试点情况, 企业的当年收入要减少。按照目前的热价水平和收费办法, 供热企业很难生存了, 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就必须对热价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上升或下降热价, 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热价的组成和核算办法, 才能保证供热企业生存和发展。国外通常把热价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固定费用, 收取固定费用的目的是弥补供热公司的消耗, 即独立成本;另一部分是消耗费用, 收取消耗费用的目的是补充供热公司的消耗, 即从属成本。本文暂不讨论独立成本和从属成本问题, 但在实施计量收费之前, 必须会同物价部门专门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热价结构和核算办法。

采用固定费用加消耗费用的办法来对热价进行核算, 决不是一般简单的价格计算, 需要考虑诸多客观因素。如, 从热源上看有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等, 从燃料结构上看有燃煤、燃油、煤气、天燃气等, 从投资上看有企业投资、居民或单位集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 这些因素都对热价的固定费用和消耗费用产生影响, 因此核算办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势必出现由于热源多元化、投资多元化等造成的热价多元化。所以有关部门对热价的研究必须先于计量收费, 而且固定费用和消耗费用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以保证供热企业在计量收费的体制下能够生存和发展。

3 明确计量收费的投资来源

实施计量收费, 不论新建系统还是旧网改造, 都需要投资。那么这笔投资应由谁来承担呢?

资金问题应与产权相联系, 应该由产权单位承担。对于新建工程, 室内采暖系统要进入开发商的房屋造价当中, 室外管网应由供热企业承担费用, 国家给予相应的资金政策。对于旧有系统的改造也是一样, 室内采暖系统的改造应由房屋所有人承担, 室外管网系统的改造应由供热企业承担, 可以从折旧费里开支。实施计量收费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利国利民的大事, 国家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给实施计量收费的企业以扶持。

4 供热企业具有社会公益性, 要给予不同于工业企业的特殊政策

城市供热是城市现代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被国家列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为”。因此, 城市供热企业虽具有一般工业企业的属性, 但更有其特殊性, 这就是它的事业性。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对城市供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进入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城市供热企业可以参照工业企业一样转换经营机制, 打破大锅饭, 打破铁饭碗, 可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但并不等于城市供热企业的性质就是工业企业性质, 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们对供热企业的性质应该再认识。

供热企业要进入市场, 要引入竞争机制, 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单位, 也就是说具有工业企业的一般属性。但一个事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特殊性而不是它的共性, 因为它是公用事业, 也不能否认它的社会福利性。供热企业和工业企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如政策规定供热企业只能微利企业;供热企业的商品———热能, 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供热企业的热价只能由当地政府确定, 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随行就市;供热企业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明知要亏损也必须供热, 保证居民生活和社会安定, 而工业企业大部分是以企业盈利为目的;供热企业的产品单一, 不像工业企业那样产品可以调整等等。因此供热企业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公益性。

对供热企业性质的再认识, 就是要认识它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实施计量收费的格局下, 更显得重要。日本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城市改造公用设施投资制度, 其内容包括对经营供热事业者的贷款及税金上的优惠制度。凡是符合《热供给事业法》并得到批准的供热企业, 可以取得日本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 其贷款额为总工程费用的50%, 年利率为7.8%, 每隔3~5年分期偿还, 15~20年内偿还完毕。在企业税金上也给予减免, 制定出相应法规, 新建系统投入运行之后头5年内固定资产税金为正常税金的1/3, 5年以后为2/3。法规规定如果不使用石油而是使用煤气等其它燃料, 那么在贷款及税金方面进一步给予优惠, 货款年利息可降到5.25%, 可免除现行的不动产所得税3%等等。丹麦政府为促进供热事业发展, 凡旧房子与热网联网, 政府拨款资助, 每年投资1.5亿克朗 (约2.4亿人民币) , 对于热网改造费用, 政府补贴占总投资的35%。

国外的经验只能供我们借鉴, 不过可以说明国外对待供热企业的政策是比工业企业要优惠得多。我们国家也出台一些不同于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以扶持供热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一是要优先贷款而且利息要低, 还款时间要长;二是要适当降低些税收;三是适当增加一些投入;四是供热企业用水、用电等可采用民用价格或低于工业用水、用电的价格。

5 实施计量收费企业做好前期工作

实施计量收费企业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如计量技术方案的论证, 资金的筹措等。本文所强调的是:在实施计量收费以后, 热负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热网的运行调节必须适合变化了的负荷。因此只能采用变流量运行调节技术。特别是以前以质调节为主的热网, 要实施变流量运行调节, 要投入变速泵, 利用微机进行控制等。这就要求对人员进行培训, 管理上也要适应计量收费、变流量运行的调节方式, 要提前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

6 选择适合的供热计量方式

烟台市民生供热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的计量收费试点项目, 对计量方式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研讨。研讨的结果是, 不论单管系统还是双管系统都不采用按户计量的方式, 一律采用在单元引入口安装热计量, 室内安装温控阀和热分配表的方式。

为何不采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方式呢?其理由是:要改造成双管系统, 需要加大投资, 室内改造成水平串联, 因室内有装修改造难度甚大。对于双管系统而言, 即使室内是水平串联系统也不采用一户一表的主要原因是热表造价太高, 居民难以接受。

根据试点情况, 对于单管系统采用在单元引入口处计量比较经济, 客观上也行得通。对于双管系统也是一样。就是说计量收费的方式要适合中国国情, 适应中国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当然少数有经济条件的地方或居民可实施一户一表。在初级阶段, 我们还是主张在单元引入口处计量, 这样会普及得更快些。

7 尽早实现计量仪表的国产化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已运行十多年,它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同时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空间,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单位违规的,中心将予以拒绝办理;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中心也不予报销。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从运作机制上也有效的遏制了许多单位的违规行为。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结合本人在这十多年的审核和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个人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对于2003年进入集中核算之前的帐务存在的问题,很多单位没有进行清理,进入中心后,由于种种原因更加难以清理。首先是往来帐混乱:(1)个别单位的工程预付款及代垫工程各项费用均从基本户中支付,没有设立基建帐户单独核算,房屋资产完工验收,与财务脱节,未按规定进行资产价值结转,长期挂在往来帐中。(2)一些预付款项在业务结束时没有及时清理,差旅费借款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报销(甚至出差人员早已调离工作单位),长期挂帐;少数单位还存在同一往来单位多头挂帐现象(同一科目和不同科目下同时设置同一子目录核算)。其次是固定资产、家俱用俱等资产,很多单位存在帐实不符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支付的工程款和代垫的各项基建费用长期挂在往来帐中不及时结转。如某单位办公大楼已经处于使用状态十多年,但固定资产帐上却没有该办公大楼的资产价值。二是一些本应该列入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在支付款项时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直接从费用中列支。三是已经破损废弃的资产,没有及时按有关规定手续报批下帐。单位只注重资产需求,不注重效益管理;资产的验收、保管、维修维护,违章处罚不严;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造成资产帐实不符。

2.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是兼职,有的甚至连从事财务工作的资格证书都没有,这些单位的财务人员许多都是由领导安排,非自己所愿从事该工作,有的还身兼数职,所以对该业务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依赖性强,认为有中心的会计会负责,自己只要不把钱搞错就行,所以,虽然中心每年都对报帐会计进行了业务培训,但收效不大。

3.预、决算的编制不够科学、细致、全面,通常都是单独由财务部门采用传统方法编制,许多单位甚至都是临时聘请外单位的财务人员根据报表等相关数据进行拼凑,缺少相关的技术模型分析及项目管理研究。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的预算、资产、收支、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实行全面的管理。

(1)对预算,由财务结合各业务部门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算,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目标,应如何去完成,预算完成与否如何与自身利益挂钩,从而起到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作用。

(2)对资产建立日常管理和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管理措施;

(3)对债权债务,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采取相应的办法:一是预付的基建款和代垫各项费用,可以进行核实、归集,报经领导班子审批报进行调整,转入固定资产帐中。二是对于职工个人欠款,可以进行电话或当面核实,该收回的督促限时收回。三是对代垫的各项费用(水电费、五险一金等),应及时进行收回。四是对于预付或由上级单位统一代购业务的各种款项,在业务完毕后及时核对清理余款,特别是多头挂帐的单位,应专门派人进行核对确认,对由于各种原因经确认后确实无法收回,并超过规定年限的呆帐,死帐,可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下帐。

(4)对于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完工验收后,同时办理竣工决算;实际已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从相关帐户中归集,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管理。

2.建立健全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人员的配备,推选热爱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来从事财务岗位工作。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4

“城市管理”

“行政处罚”

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97号

《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已经2007年11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

第一条 为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效能,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下简称相对集中处罚权),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相对集中处罚权实施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以下简称城管执法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领导的行使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市城管执法机关负责对本市相对集中处罚权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组织指导、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并根据职责权限行使相对集中处罚权。区、县城管执法机关负责本辖区相对集中处罚权行政执法工作。

第四条 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行使,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行行政指导,引导公众参与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 城管执法机关根据国务院和市人民政府关于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决定,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下行政处罚权(以下简称处罚权):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处罚权;

(二)市政管理方面的处罚权;

(三)公用事业管理方面的处罚权;

(四)城市节水管理方面的处罚权;

(五)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六)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七)城市河湖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八)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九)城市停车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十)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

(十一)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流动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权;

(十二)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对违法建设的有关处罚权;

(十三)旅游管理方面对无导游证从事导游活动行为的处罚权;

(十四)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城管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其他处罚权。

第六条 相对集中处罚权权限范围的确定和调整,由市人民政府决定。权限范围的确定和调整,应当根据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城管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不得擅自对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权限范围进行调整、变更。城管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处罚权,原职能部门不得再行使。

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城市管理秩序,按照权限范围应当由城管执法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由违法行为行为发生地的城管执法机关管辖。执法区域相邻的城管执法机关对流动状态下发生的违法行为可以约定在适当的区域范围内共同管辖。共同管辖区域范围内的违法行为由首先发现的城管执法机关查处,其他城管执法机关予以配合。约定共同管辖应当向上一级城管执法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管辖权发生异议的,可以报请共同上级城管执法机关指定管辖。上级城管执法机关有权管辖下级城管执法机关管辖的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案件移交下级城管执法机关进行管辖。

第八条 城管执法机关及其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人员)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现场进行调查、检查;

(二)查阅、调阅、复制、拍摄、录制有关证据材料,抽样取证或者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

(三)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九条 城管执法机关应当妥善保管先行登记保存、扣押的财物,不得使用或者损毁;对于易腐烂变质的物品,城管执法机关应当妥善处置。先行登记保存、扣押的财物需要返还给当事人的,城管执法机关应当通知权利人领取;权利人不明的,应当发布招领公告;权利人拒绝领取或者公告期满后无人认领的,由城管执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条 城管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下简称处罚决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城管执法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当事人陈述、申辩所提出的事实、理由以及证据成立的,城管执法机关应当采纳。城管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当事人要求听证且符合听证要求的,城管执法机关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十一条 城管执法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应当在宣告后将相关文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城管执法机关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将相关文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二条 除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外,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城管执法机关及其城管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当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

第十三条 城管执法人员应当具备行政处罚执法资格,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统一着装,佩带城管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保持仪容严整、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规范执法。城管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十四条 城管执法人员与案件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城管执法人员的回避,由所属城管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五条 本市建立相对集中处罚权的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城管执法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协调工作。协调的事项包括:

(一)相对集中处罚权权限范围的争议;

(二)相对集中处罚权执法依据适用的争议;

(三)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工作配合等履行行政执法职责过程中的衔接和配合;

(四)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城管执法机关负有相对集中处罚权行政执法协调工作的主动协调责任,相关部门负有配合协调责任。城管执法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书面的协调意见,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协调意见的内容应当包括相关依据和工作方案、具体措施等。城管执法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按照本市行政执法协调工作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城管执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案件不属于本部门主管或者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移送案件时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被移送部门应当将案件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移送部门。

第十八条 城管执法机关与相关部门应当确定具体工作机构,负责行政执法协调工作的日常联系,定期通报情况,实现城市管理信息、数据的及时互通和共享。

第十九条 城管执法机关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实施联合执法。实施联合执法应当经各参与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并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

第二十条 城管执法机关执法时,需要相关部门就专业和技术问题作出解释或者提供其他协助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或者根据政府决定、协调意见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城管执法机关应当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宣传和法制工作,提高信息化和装备建设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建立完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与回避等制度。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管执法机关行使相对集中处罚权的监督检查,对城管执法机关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执法职权的行为(以下统称违法执法行为),应当责令改正并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城管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行使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层级监督制度。上级城管执法机关发现下级城管执法机关的违法执法行为,应当责令改正;下级城管执法机关拒不改正的,上级城管执法机关可以依法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所属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并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城管执法机关的违法执法行为,有权申诉或者检举。对于申诉或者检举,城管执法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错误的应当主动及时改正。

第二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城管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城管执法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四条 城管执法人员有下列违法执法行为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三)无法定事由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改变已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四)实施处罚未制作法律文书、使用合法票据;

(五)刁难、谩骂、殴打或者唆使他人殴打当事人;

(六)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查封、扣押、没收的财物;

(七)索要、收受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财物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宴请;

(八)要求当事人承担非法定义务;

(九)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5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6号)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已于2004年12月2日厦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4年12月2日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

(2004年12月2日厦门市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厦门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是指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本规定的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

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经统一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活动,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配合。

第三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全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本规定规定的权限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意识,秉公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章 职权与职责

第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下列职权: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二)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市政公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六)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流动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非机动车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八)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以及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其他行政处罚权。

第六条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本规定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违法案件。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本规定管辖跨区域、专业性强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管理违法案件。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划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法规、规章规定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权,必要时,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委托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施。

第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指定管辖。

第三章 行政处罚程序

第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第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对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予以处理,处理情况应当告知举报人、投诉人,并为举报人、投诉人保密。

第十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现违法行为,需要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通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反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案件当事人、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执法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二)因办案需要有权依法进入现场进行勘验,并制作现场笔录或者勘验笔录;

(三)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与检查事项有关资料;

(四)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检查或者查处违法行为时,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案件,对专门性问题需要认定或者作技术鉴定的,可以提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认定或者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

第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案件,认为需要责令当事人补办有关手续的,应及时通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通知后十五日内提出是否允许补办手续的意见。情况复杂需延长时间的,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案件,依法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依法适用一般程序进行处罚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罚决定。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认定、鉴定和补办手续时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第十六条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采纳。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四章 行政强制程序

第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本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时,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签发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第二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时,应当当场制作清单,记明被查封、扣押财物的名称、种类、规格、数量和完好程度等,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清单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当事人各执一份。当事人不在场或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由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签名或盖章见证;无见证人或者见证人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可以由两个以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注明情况。

第二十一条 被查封、扣押的工具和物品,不得使用或损毁。被查封的工具和物品,可以指定当事人保管。

被查封、扣押的物品属易腐烂、变质或者商品有效期即将到期的以及其他难以保存或者不宜保存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提取证据后可以依法拍卖、变卖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妥善处理。

被查封、扣押的财物,自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送达之日起满三个月,或者在查封、扣押决定书公告之日起满三个月无法找到当事人的,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二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在此期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逾期不能决定的或者被查封、扣押的工具、物品经查明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解除查封、扣押措施并通知当事人。

对物品需要作出技术鉴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包括技术鉴定的期间。技术鉴定的期限应当明确,并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或者设施的,应当制作拆除决定书,并依法送达当事人;当事人难以确定的,可以以通告形式送达。

第二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组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或者设施的,应当在实施拆除七日前,将强制拆除通知书送达当事人;无法送达的,可以以通告形式送达。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或设施前,自行搬出其财物。

当事人未自行搬出其财物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当事人的财物进行登记,制作物品清单,经公证机构现场公证后,代为搬出并妥善保管;当事人应当在强制拆除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执法部门指定的地点领取。代为保管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监督检查。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应查处而不予查处的,应当责令其进行查处;发现对违法行为查处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其改正,或者建议区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监督制度,公开办案程序,公开处理结果,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经过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组织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二十八条 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九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许可决定及时抄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照一般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按照案件的类型同时抄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还应当将处罚决定抄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案件时发现案件应当移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和实施行政处罚时,发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违法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等行为,应当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建议,或者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有违法、超越职权,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等行为,应当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提出书面建议,或者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对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对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可以向区人民政府或者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提出。

第三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的;

(五)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将收缴的罚款据为己有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

第三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11月21日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厦门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条例》同时废止。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6

经国务院批准,本市自1997年以来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

权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改进行政执法状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的领导下,城管监察队伍严格执法,认真履行职责,为加强首都城市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进一步推进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落实《决定》及全市第四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本市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是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和《决定》,依法对现行

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适当分开,管理职能和处罚职能适当分离的原

则,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二)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在行政机关编制总数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重新组合行政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行政执法效果,(三)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权力的集中与责任的落实同步进行,凡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原划出部门一律不再行使,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工作的有序衔接。

(四)坚持新体制、新机制、新队伍、新面貌的组建方针,以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守纪律、能战斗的新型行政执法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强队伍管理和制度建设。

(五)坚持统一领导,顾全大局,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把推进相对集中

行政处罚权工作与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决定》的要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

二、扩大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经过前一阶段改革,目前本市已经划转到区县城管监察组织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有: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方面的全部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对无证违法建设的处罚权,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对违法占路的处罚权和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无照商贩的处罚权等五个方面。按照国务院要求,根据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市政府决定扩大集中行使

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有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等8个方面,涉及市政管委、园林、环保、建委、水利、国土房管等6个部门执行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主要包括:

(一)市和区、县市政管委执行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其中包括:市政管理(含城市道路、桥梁、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市政设施管理等);公用事业管理(含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城市热力管理等);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等四个方面。

(二)市和区、县建委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与治理城市市容环境密切相关的部

分行政处罚权。

(三)市和区、县国土房管局在城市房屋拆迁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全部行政处

罚权。

(四)市和区、县水利局在城市河湖管理方面与治理城市市容环境密切相关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五)市和区、县环保局对直接影响城市环境的污染行为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

权。

(六)市园林局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除主要公园以外的全部行政处罚权。

以上划转的职能,应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分期分批逐步落实。第一批划转的是与治理城市市容环境密切相关的、易于操作的行政处罚职能,自2002年9月20日起正式移交城管监察队伍行使。

三、改革城管监察体制,调整组建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

办发〔2000〕63号)要求和全市第四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城管监察体制改革的经验,适应本市城市管理整体布局和保证城管监察队伍依法履行职权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将现设在市市政管委的城管监察办公室调整组建为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由市市政管委负责管理,对外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具体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由市编办根据职能划转实际情况,统一核定。关于区、县城管监察体制(包括队伍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名称等),暂不作变动。

四、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重要意义。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是为了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等问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这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

(二)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开展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开展推进相对

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的各项规定,保证全面、正确地实施行政处罚法,促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广泛、深入、全面地宣传与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做到阶段性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典型教育相结合,一般性宣传和疑难问题相结合,把思想统一到《行政处罚法》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上来,保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四)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涉及对有关部门行政处罚权的重新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法制办、市市政管委、市编办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密切协作,及时解决职能划转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市编办要做好有关部门职能变动后的职责调整工作。相关部门要从改革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保证行政处罚职能和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交接。

(五)明确职责范围,积极做好职能划转工作。

划转职能要体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大部分职能应当交由区、县城管监察组

织行使。市政府法制办、市市政管委、市编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行政执法的实

际情况,逐一确认划转职能的具体内容。市市政管委要抓紧落实职能划转的具体

工作,研究细化划转职能范围界限、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配备,以及时间期限的意见和有关工作衔接的具体办法等;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要按照城管监察试点阶段的程序,做好相关的审批工作;被划转处罚权的部门要将相应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器材一并移交城管监察组织。

(六)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城管监察队伍将履行原由多个部门行使的职权,权力大,责任重,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市市政管委、市政府法制办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和法律培训,努力提高其行政执法水平,使之尽快适应履行新职能的需要。要健全对城管监察队伍的检查监督机制和纪律约束制度,教育、督促其自觉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以及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决定》的要求,继续完善有关国家公务员考核、轮岗、淘汰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顺利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措施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及复杂程度都不同于企业, 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集中核算应运而生, 相比单独核算, 集中核算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解除了依附关系, 不受人事管理和工资的影响, 无经济利益关系, 从而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使其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会计监督职能的强化,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程度, 做到监控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

第二, 强化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后, 改变了之前部门、单位各自在银行开设账户的模式, 而是集中单位的财务资金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 统一调控与监督, 科学安排使用。资金的集中加大了预算制定的有效性, 也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三, 优化了组织机构, 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选派会计人员, 使得会计核算的水平不再受单位资源的限制, 专业水平的提高, 使得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 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 三统一模式的管理, 即档案管理、财务审核和银行账户的统一, 不但减少了管理费用的支出, 避免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 而且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 深化反腐倡廉, 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由于统一账户的设置, 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做到全过程监控资金运动, 严格把关, 拒绝处理不合理及违法支出, 从而从源头上防止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并且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 使会计人员独立性大大提高, 不再像过去受待遇方面的牵制, 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素, 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和严格的审核, 摆脱了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更好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 敢于对支出的合法性做出质疑, 及时发现假发票等不正当支出行为, 保证支出的真实和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存在的财务问题

第一, 部门预算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统一账户管理提高了预算的有效性, 但是由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如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做到全面预算, 因此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只能在有限的资金管理中体现, 而不能有效强化单位收支管理。

第二, 核算资料不准确,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集中化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与财务管理的脱节, 独立于单位, 可能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熟悉, 尤其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 这样导致专项经费的使用不科学, 或者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以及往来款项账龄划分不准确, 不能与上年衔接, 或者不能做到谨慎性原则, 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长期挂账等。同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还受报账会计水平的影响, 某些纳入核算单位的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 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热悉, 不具有会计上岗资格, 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开销项目, 一些单位还存在财务移交会计核算中心时, 财务与资金移交不彻底的现象。以上两种因素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造成会计信息可能失真。

第三, 真票据、假业务的报假账现象。会计集中核算后, 与财务管理脱节, 会计核算中心不了解单位的情况, 只能根据上报的资料进行做账, 做账人员的责任演变成主要是审核票据的真伪, 而不能审核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性。这样, 会计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 给一些单位制造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的可乘之机。

第四, 弱化了单位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会计核算集中化后, 弱化了单位内部牵制及内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与出纳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而现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只设一名报账会计, 往往由出纳担任, 财务会计置身单位外部, 了解单位情况有限, 虽然在代理记账时, 也具有牵制和监督的职能, 显然不能深入监督, 实地实时监督, 难以准确辨识发票的真实性和支出的合理性。代理记账时, 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往往是根据报账发票的手续完备性和票据规范合法性, 来判断业务内容是否真实。这就使得一些单位将送礼、超标准吃喝招待、公款旅游等通过开具会议、修理费、代办费等合规票据列支合规化, 造成了新的监管难题。

账外资产也逐渐增多, 由于管账与管物分开, 一些资产, 尤其是基建、捐赠、划拨形成的资产, 单位只负责使用资产, 而不及时上报会计核算中心做相应账务处理, 或者等到年末时才做处理, 或者直接不上报, 如单位内部再缺少资产台账及固定的科学的资产盘查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就很难发现问题, 很可能形成账外资产。

三、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 催生了行政事业单位采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精简了机构和节约了人力资源, 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但是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等原因, 现行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上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试着提出几项建议, 希望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第一, 健全预算制度, 全面预算, 强化预算管理。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实行全面预算, 首先, 年度预算要覆盖部门各类不同性质的所有财政资金。其次, 部门预算要统筹安排部门的各项资金, 以综合形式编制预算, 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最后, 针对现存的各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不科学、不实际的情况, 应该进行预算改革, 做到预算范围要广、要细、要早, 既有刚性, 又有灵活性。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人, 提高预算的覆盖面;提前编制预算, 充裕的时间有助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 预算也要随环境变化, 做出适当的调整。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不是只负责制定, 而是从预算编制、下达到资金拨付及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二, 切实提高报账会计队伍的会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部门只需设置报账会计, 不需要做账, 但是各单位的财务职能没有改变, 会计责任主体也没有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项新的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 如部门预算等, 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要求反而更高了, 因此, 统管单位应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视, 单位的报账会计除了提供会计资料, 应对单位经济业务足够了解, 因为核算中心做账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受其提供信息的影响, 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也不得疏忽, 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报账会计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第三,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为了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 在会计法中, 应当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变化予以细化和明确规定, 不清楚的地方予以说明, 同时使出台的法规文件具有特色, 以便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 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得以体现。

第四,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度, 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也不容忽略, 各单位、部门才是最直接参与经济业务活动的主体, 保证账账内外合一,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如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钱账物不由同一个人管理, 严格科学的授权审批制度等, 建立相互牵制的制度, 定期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等制度, 改变报账会计人员仅仅报账的现状, 提高到相应的审核、监督, 提高会计内部监督的能力。这样, 与会计核算中心执行的外部会计监督职能相互约束, 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发挥, 保障了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第五, 处理好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会计主体及会计核算的责任仍在单位、部门, 资金所有权、调度权和财务自主权仍在单位、部门, 要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作用, 只有明确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责, 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中心必须要从核算型转变成管理型, 根除单纯核算职能的观念, 从制度上保证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核算中心相互配合,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摘要:近年来, 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即会计集中核算, 在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调控财政资金的合理性,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克勤.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23) .

[2].张兆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 2009 (12) .

[3].沈亚国.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9) .

[4].张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J].商业经济, 2011 (12) .

[5].杨青.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弊端[J].中国市场, 2010 (9) .

上一篇:新旧动能转换”这个词含义下一篇:寄语高三学子:我会接受失败但我不会接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