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中度

2024-07-01

城市集中度(共11篇)

城市集中度 篇1

事件

3 月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最后一场记者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库存较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严重。去年年底,全国房地产库存面积是7.18 亿平方米,到了今年2 月份,库存面积就上升到7.39亿平方米,增长率达到15.7%。

点评

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去库存并非去房地产,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在这个基点上,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当下房地产的库存问题。市场的分化导致一线城市去化周期较短,而且目前来看基本不存在库存严重的问题,而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则是最难消化的。各地都在探索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未来去库存的效果可以期待。

城市集中度 篇2

委 托 协 议 书

甲方:

乙方:

根据“新晃县城市集中供气项目”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城市集中供气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致,达成如下委托协议:

一、委托工作内容:乙方受甲方的委托,代表甲方完成城市集中供气项目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主要包括情况调查、纠纷调处、拆迁合同谈判、拆迁合同签定、发放征拆补偿款项等,满足工程建设用地需要。

二、工作时间安排:拆迁工作从本《协议书》签订之日开始,90日以前全面完成拆迁任务。

三、拆迁补偿金额及支付:拆迁补偿标准,依照(怀政办发[2009]19号文件)《怀化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有关规定;补偿金额及支付时间,以乙方与拆迁户洽商结果为准,甲方一次性支付给乙方,乙方负责全额支付拆迁户。

四、甲方责任:尽力支持乙方工作,及时确定拆迁范围,确保拆迁补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

五、乙方责任:及时向甲方反馈拆迁工作情况,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甲方甲方委托的工作内容。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盖章):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城市集中度 篇3

【摘 要】本文以郑州某集中供热改造提升工程为例,介绍了大口径集中供热网冲洗施工特点、施工流程、主要材料及措施。从而充分说明产品投入运行后,采暖期内运行稳定,供热效果良好。

【关键词】施工工艺;措施;经济效益

0.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节能意识的增强,集中供热逐渐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供热方式。随着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热管网的口径及长度也随之不断增加。管网竣工后,为了保证换热器、除污器等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并且按照《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的规定,需对新建的管网进行冲洗。

1.工程概况

该集中供热改造提升工程,是为改善市区供热现状、保障民生需求、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供热能力达930万平方米,能够满足主城区的用热需求。同时,可减少烟尘、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使环境和大气质量得到有效地改善。该工程敷设管网93.6公里,新建两座换热站和3座调压泵站,并对部分既有管网和换热站进行改造。供热管网一级网管径为DN1200~DN600(53.2Km),二级网管径为DN600~DN300(40.4Km),设计压力1.6MPa,以直埋敷设方式为主,部分管段采用架空、地沟敷设方式。

2.施工工艺

对大口径热水供热管网进行冲洗,清除了管网内存有的泥砂、铁锈、焊渣等杂物,为管网整体试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效,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适用范围

本工法主要适用于管径较大(DN≥600mm)、工程量较大的集中供热管网工程。

4.工艺原理

人工清洗是指用手工的方式,通过工人在管道中的清扫、冲洗使管网清洁,用于管径大于600mm的管道。关键要注意管道布置型式、口径、氧气及有害气体浓度等涉及到人身安全和便于操作的客观条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施工技术措施及操作要点

5.1管网吹扫施工工艺

本项目采用分区域、分段、分管径的方式进行管网清洗。一级网管径DN600-DN1200,采用人工逐段清扫,二级网DN600及以下管径,采用水清洗;一、二级供热管网均经100%无损检测合格后,采用分段、分管径进行水冲洗。

5.2施工准备工作

操作人员培训。针对操作要点,编制周密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进场的器具、设备、材料等进行质量检验,必需有完备的产品质量证明书,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场。

5.3人工清扫施工方法及安全技术要点

成立管道清扫小组,由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管道清扫专业人员及管外辅助人员组成;清扫人员选择身体健康、年轻体壮、体型小巧,身高较矮的男性;人工清扫管道时以尚未合茬的管道(约1~2Km)为一独立清扫管段,清扫人员从管道两端同时进入进行清扫。管口外两侧由辅助人员及安全人员随时接应,并携带对讲机,与管内清扫人员随时保持通讯畅通;清扫人员进入管道前,首先检查是否备好氧气袋(防止窒息)、安全绳,安全帽,绝缘鞋、绝缘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头顶探照灯,携带对讲机,随时保持通讯畅通,注意通风。然后检查管道是否带电、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是否存有水、淤泥等;清扫过程中配备垃圾清理设备。小型滑轮垃圾车(带拖车绳),清扫刷、小铁锹、小叉子等,将管道内的砂土、铁锈等杂物随时清理装入垃圾车。遇到弯头处,停止前行,如发现杂物,可用弹性清理器将其吸出,装入垃圾箱,然后安全返回管道出口;清扫过程中如有异常,及时与管外安全技术人员联系,或立即返回管道出口,以确保人身安全。管外安全技术人员随时不断地与管内清扫人员保持联系,如有异常,及时将清扫人员救出,必要时及时送医院救护;垃圾车装满后,由管外安全人员用拖车绳将垃圾车拉出;清扫人员腰间配有保险带和备用保险带,用挂钩挂于腰间,随时可摘下,垃圾车装满后,清扫人员从腰间摘下备用安全带并将一端挂于垃圾车上,待垃圾车由管外接应人员清空后,用备用保险带拉回,再循环运输;管道清扫以目测管内壁洁净、无杂物为合格;随时准备好矿泉水,以备清扫人员出管后饮用;临时用电应在12V以下;运至管外的杂物垃圾,由管外人员集中清理,垃圾运输车运至指定地点。

5.4水清洗冲洗方法及技术要求

不与管道同时清洗的设备、仪表管等应与需清洗的管道隔开或拆除;水力冲洗进水管的截面积不得小于被冲洗管截面积的50%,排水管截面积不得小于进水管截面积;冲洗按主干线、支干线、支线分别进行,冲洗前应充满水并浸泡管道,水流方向与设计的介质流向一致;采用水冲洗时管内流速宜达到管道正常运行时的流速;冲洗时排放的污水不得污染环境,严禁随意排放;水源及排污场地由业主指定并协助解决;水力清洗结束前打开阀门用水清洗;清洗合格后,对排污管、除污管等装置进行人工清除,保证管道内清洁,管网应在低处加设排污阀,高处加设放气阀;管道分支不多时排水管可从管道末端接出;排水管接入可靠的排水井或排水沟中,并应保证排泄畅通和安全;冲洗时,以系统内可能达到的最大流量或不小于1.5m/s的流速进行,直到出口处的水色和透明度与入口处目测一致为合格;打开排污阀,关闭排水阀门启动清洗水泵进行清洗检查水质情况、换水继续冲洗水质合格前各排气、排水阀门打开清洗水质合格后拆除冲洗设备及连接管、清除积水。

6.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工种施工操作人员进场前必须经过安全培训,不得无证上岗,各工种作业人员应穿戴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劳保用品,严禁操作人员违章作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设置围挡,并建立进出现场的有关规定,确保施工现场内无与本工程施工无关的人员。设立专职安全员,建立严格的安全监控制度。专职安全员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逐日进行安全检查登记,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操作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安全按操作规程施工,在作业地点挂警示牌,严禁违章操作。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遵章守纪,听从指挥。各施工的班组间,应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并将施工、安全等情况记载于交接班的记录本中,工地值班负责人应认真检查交接班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7.结语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分析 篇4

式中:G-设计流量, 单位为t/h;d-管道内径, 单位为m;v-管道内热水流速, 单位为m/s。

为配合热网改造, 需建设一批换热站, 换热站设备主要为换热机组 (包括循环水泵、补水泵等) , 分 (集) 水器、旋流除污器、智能弯管流量计等。每个换热站的换热机组不宜少于2台, 同时应保证一台换热机组的供热能力不低于供热负荷的70%。并应根据热负荷的大小分布情况, 设置必要的检测、计量及流量分配控制装置。

换热站内换热设备选用FBJ水-水换热机组。该设备采用国外技术由国内生产组装而成, 它由板式换热器、二级网的循环水泵、阀门、压力表、温度计、传感器和控制器件组成。为降低工程造价, 换热机组除板换及控制器选用国外产品外其它均为国内产品。FBJ换热机组特点为:结构紧凑, 机电一体化, 占地面积较小;运行管理方便, 节能高效, 安装简便, 高智能化, 易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根据一级网设计供、回水温度120/60℃, 二级网设计供、回水温度80/55℃, 供热小区规划供热面积, 并考虑留有一定余量合理配置换热机组 (机组配置板换两台, 每台换热面积按设计热负荷的70%配置) 。

换热站内设有玻璃钢补水箱一个。二次水的补给水处理采用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该交换器应用单板机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软化水液位控制交换器的启动和停机, 还具有自动设定再生、反洗等功能。一级网供水管, 二级网回水管上均设置旋流除污器, 水流经过除污器和换热机组的过滤器进入板式换热器, 以保证换热机组无污物堵塞现象。一级网供水管, 二级网供、回水管上均设置智能弯管流量计, 它由90°标准弯管传感器、差压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温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和主机配套组成的测量系统。

按目前热网控制设备的技术发展水平, 本工程一次热网拟采用变频方式控循环水泵的运行, 以改变流量质调节方式调整热网运行工况, 在技术经济评价电耗和热耗的基础上由计算机依据节能气象温度曲线调整热网工况。二次网运行调节采用质调节, 热水供暖系统在进行质调节时, 只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循环水量一般保持设计值不变。

供回水温度tg·th随室外气温tw的变化的关系为:

调度中心是热网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 对热网系统中各远程、本地站LCM得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接受来自LCM的信号, 通过对LCM监测和控制, 在调度中心了解热网整体的运行状况, 根据热网参数对热网进行合理调度、指挥, 实现热网的优化和经济运行。

热网末端压差及热源厂出口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均由热源厂的监控系统来控制调节。热网监控系统将管网末端压差及热源厂出口参数送至热源厂, 作为热源厂调整运行工况的依据。

SCC接收联网的LCM的控制状态信号, 并有权修改和设置控制参数, 实现对LCM的运行知道。SCC能进行全网水力工况分析, 绘制不同方式下的水压图。并具备平均负荷预测分析、计算及管网仿真能力, 提供系统分析决策支持。

实现数据交互传送可能采用无线和有线通讯, 有线包括:光缆通讯、专用电缆通讯和电话线通讯。随着电话通讯系统的改善, 利用电话线路通讯已经是一种可行经济可靠的方法, 本监控系统通讯采用电话拨号方式 (ISDN) 。

本工程供热管道为预制保温管, 敷设方式为直埋敷设, 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水的热损失。热网热效率表示管道的保温效果和保热程度。热网失水率表示热网水泄漏的程度。经调查该公司负责区域内现阶段低温水热网热效率平均在88%~94.24%之间, 失水率达2.6%左右。本工程实施后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 加强运营管理, 失水率控制在0.5%以内, 达到节约用水降低耗热的目的。

该项目实施后, 城区集中供热热网将采用高质量的直埋敷设, 保温性能好, 降低散热及泄漏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合理用热现象的发生, 降低系统失水率。另外通过对热力管道进行高标准的防护保温, 降低散损失, 达到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型热电联产工程设计手册[Z].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Z].

[3]CJJ34-2010.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S].

开展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论文 篇5

关键词: 城市管理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工作

一、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情况

(一)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成立**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工商、住建、环保、公安、交通、食药监6个部门的涉及城市管理领域10个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交由县城管局集中行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一年多来,县城管局克服了任务繁重、对象复杂、人员偏少等困难,加大了对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和专项整治力度,提高了执法效率、突出了执法效果,城市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基本理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基本消除了由于多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的管理盲区、管理混乱现象。

(二)依法行政不断改进。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行政处罚操作规程》、《自由裁量权适用标准》等系列制度,全面公开城市管理行政许可、收费、处罚等法律依据、程序、时限等信息,加快完善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推进阳光行政。

(三)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加大对县城及县城规划区相关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城市规划、“双违”等方面违规违章行为监管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按照严管重罚、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和规范了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先后开展了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户外广告、店招雨蓬、非法营运等各类专项整治,效果明显。通过努力,城市市容更加规范,城市面貌更加洁净、城市秩序更加有序,城市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城乡环境不断改善。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机制,努力保持城市干净整洁,基本实现“晴天不扬灰尘、雨天无明显沉淀物”,县城区环卫清扫保洁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巩固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按照“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县转运处理”模式,每天清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近130吨。深入开展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着力打造城乡风貌,有效治理城乡环境,指导创建省级优美示范乡镇、示范村成效较为明显。

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县城管局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管理整体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效管理机制还需完善。“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一直是我县城市管理难以走出的怪圈。突出表现为集中大整治或某个创建活动时市容市貌确实有了很大改观,整治效果也相当明显,但时间一长,一些城管顽症又有所抬头。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县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工作还难免依靠突击式、短促式、集中式整治的方式,长效化、常态化、长期化的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广大市民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尚未完全突破,比如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违规广告、噪音扰民、车载泼洒、垃圾清运等。城市管理的效果也不平衡,就全县而言,从区域上看,主城区好于乡镇;从分布上看,主次干道、窗口单位的市容环境较好,但边街小巷、部分居民小区的卫生状况不佳;从时间上看,上班时间好一些,但节假日尤其是夜间的管理要差一些。应付式、迎查式、突击式的城管方式还客观存在。

(二)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到位。近年来,县城管局建立了一套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不同岗位的城管工作人员也有对应的工作职责。但是有些制度和责任在工作中落实得不好、不到位,需要认真改进和完善。比如控建巡查机制,调查中群众认为在管理时间、管理范围、查处结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控建效果还不理想。对部分违法建设行为,不能等到有了举报,形成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既成事实后才去查处,既增加了拆建难度,又增加了执法成本。

(三)城管队伍素质还需提升。近年来,城管局加强和充实了一批一线城管人员,但执法人员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公务员身份的执法人员偏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系统的法律知识和城管业务知识培训不够,执法水平、执法形象还没有大的突破和大的提升;城管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在执法过程中少数执法人员存在语言不规范甚至简单粗暴,遇事躲着走,“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消极现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管执法局的自身形象。

(四)城管执法手段还需进一步延伸。由于行政处罚种类的限制,执法中主要采取教育纠正、警告、暂扣物品、罚款等处罚形式,缺乏必要的“杀手锏”,缺乏有效的后续手段。如管理相对人不执行执法部门做出的罚款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得不到及时迅速的支持,造成执行时间过长,难以达到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要求。而责令停产停业等有效的处罚形式需要地方性法规或行政法规做出相应规定,更加有效的年检年审、停业整顿等手段没有从主管部门中调整划转入城管部门,执法无法形成威慑力。

(五)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增强。结合城管工作实际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不够,结合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不够,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开展人性化的引导,劝导宣传不够等问题。城市管理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多数群众对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重点不清楚,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群众对城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执法人员维护城市秩序不支持。影响了工作开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权》确立的,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经过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城管行政执法中的“短板”和难点问题,(一)强化法规体系建设,着力弥补城管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鉴定不到位的问题。城管执法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面临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领域范围;二是处罚的法律依据相互冲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无所适从;三是立法不明,法律体制不健全,容易造成混乱,全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所以城管领导体制,城管部门主体资格、职权、管理原则、强制措施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都不太明确,对管理难点设定的强制措施不足,处罚手段单一,不足以有效制止数量庞大的一般违法行为。例如对乱吐痰、乱扔垃圾、乱摆摊点可罚款,行为人情况复杂,在实际执法中可能就不好把握,搞不好还易激化矛盾。四是部门协调不到位。城市管理不是城管局一个单位的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规定不具体,职责不清,往往为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留下空间;现行法规中盲点也不少,如“联合执法”是现阶段城管执法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没有任何一个法规明确规定“联合执法”的方式和其主体资格。有的法规缺少必要的操作细则,以至在城市管理中审批、管理与执法怎么有效结合的问题不好解决,一些部门面临有职责无手段或有手段无职责的尴尬情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严密的法规体系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先决条件,借鉴其他地方好的做法,力争尽快出台《**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实施细则》,为城管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强化依法行政,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城管体制。当前,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是全国带共性的问题。城管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在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门之间、领导之间、上下之间权责有很多不清晰、不明确的地方。往往对一个城市管理违法问题执法需配合的部门少则2-3 个,多则5-6个。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主业,要拿出力量去配合执法,在认识不到位,法规不明确、上级督办不力的情况下,往往是推一推,动一动,难于形成“齐抓共管”大城管格局,所以城管工作搞突击可以,长效管理不行,这实际上是现阶段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病。因此,要认真总结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以来的工作经验,分析与相关部门在对接、职责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实行城管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率;要完善城市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同公安、工商、药监、环保、住建、交通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调动他们做好城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形成“大城管”格局;要充分发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跟踪督查,推动城管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强化城市规划先导,认真做好规划和建设环节的基础性工作,从源头抓起,完善对广告店招、夜景亮化、农贸市场、饮食摊点、大排档、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的专项要求,发挥好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并使这些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在城区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将有关城市配套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向县政府建议加大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城市管理的意见切实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从而夯实城市管理的基础。

(三)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城管局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应考虑通过招考、竞聘的方式,充实、壮大城管一线执法力量;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和城管业务的培训,切实提高城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转变工作理念,把城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为民服务方面,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执法,做到惩教结合,纠罚并举,避免出现以罚代管现象;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打造出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市民满意的城管队伍。

(四)强化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城市管理的法制环境。城管工作点多面广,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外来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管执法中的矛盾和困难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宣传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当前,城管工作在宣传舆论导向上存在问题不少,如各级领导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宣传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往往停留在对大整治、创建活动突击式的报道一下,或者是对“脏、乱、差”现象的单纯曝光。个别记者甚至以猎奇的眼光对待城管执法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热衷于炒新闻,刊发播出一些不利于城市管理的负面报道,给城管执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至于不少市民对城管执法不理解、不支持。碰到大的创建活动就认为政府在“做秀”,产生执法纠纷时往往站在违法者一边围观起哄,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该把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舆论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的重要一环。首先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全县一盘棋,对于城市管理相关的宣传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步骤、分阶段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宣传。其次定期向市民发布权威性的城管工作信息,对暴力抗法事件,及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再次就是发挥电视、报纸受众多、影响大的优势,由县宣传部出面督促和协调好县市省及中央在川各类电子、平面媒体,加大对城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城管执法出发,善于把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卖点,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另外,把城管宣传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学校创建有机结合,纳入考评标准,大力宣传文明市民、文明商家、优秀城管工作人员。统一制作针对不同场所、对象的宣传品,利用社区、单位的宣传栏广泛张贴宣传,让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进社区、到居民,千方百计营造人人遵纪守法,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城管执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城市集中度 篇6

文化,对于中国城市的未来已经成为一个大命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主持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于日前发布。

在选择“参评城市”的时候,范周发现,“城市文化竞争力一定要和城市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对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基础,考量了好多国际化的城市也基本上都是这么一条道路。”

这份“文化家底报告”涉及36个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通过样本抽查发现,“确实是这样,城市文化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非常相符。”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文化竞争力最为强大的地方。

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给了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缺乏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诸多要素,它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寻找符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组成?

范周:竞争力是相关方在某一领域的能力、实力,城市文化竞争力是城市在文化方面的能力,是实力综合呈现的结果。我们设计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相关核心要素时,首先将城市文化竞争力作为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来衡量,试图揭示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整体实力。

我们认为城市文化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城市特有的文化风貌、文化发展活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管理能力。

根据这些内涵,我们提炼出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五大核心要素,即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和文化交流要素。这核心要素分别代表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要素有何不同的意义?

范周:比如说,硬要素就是文化禀赋要素,这是城市文化竞争力最初规模形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资源。北京、上海、广州都比深圳有优势。

文化管理要素就是软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是城市文化发展规模上升时的推动力,也就是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阶段。

在这方面,排在前面的城市中深圳最有代表性。它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文化管理,包括文化设施的投放、各种文化软件开发,都做得较好。深圳很早就有自己的城市交响乐团、全民读书活动。深圳最早的引进人才当中,把引进文化人才当成引进科技人才来对待。

文化经济要素属于硬要素。城市发展成熟并且形成规模时,文化创造财富的阶段特征就非常明显。

北京市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到了13.1%,即使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这个占比也非常高,仅次于纽约,远高于伦敦、巴黎。

文化潜力要素是软实力。城市的规模扩大、再发展时,其长远的价值能够反哺文化发展阶段。

《瞭望东方周刊》:文化竞争力,对外影响力是否也为比较重要的一面?

范周:除了内部要素,城市文化还有开放的一面。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从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角度来考量竞争力的大小和强弱。诸如文化传播要素、文化开放要素等也被考虑进来了。

最明显的就是上海。上海不是首都,但是上海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很明显,被称作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开放程度很高,表现出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对外传播的途径、内容和效果以及城市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吸引力等,这样就构成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外生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是从内生到外生的一个拓展,也构成了我们对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本构架。

除了以上的城市,武汉、南京,包括重庆,都是包容性特别强的城市。重庆是个码头城市,处于三江汇流处,在码头文化的影响下,城市的包容性非常强。不管巴文化还是蜀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它的生存点。

这种文化,往小来看,是对城市文化建设有很好的基础;往大看,凡是这种包容性很强的地区,它的经济发展就非常富有动力。

大城市有文化虹吸效应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概况有何总结?

范周:竞争力水平差异很大,呈现出层级化特点,像台阶一样。

第一个特点,就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水平非常依赖城市整体的综合实力。这个综合实力包括区位、交通、资源、经济、环境等因素。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中,区域之间发展非常不平衡,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区位条件。

有的城市地处西部,交通不便利。还有的城市虽然很古老,是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但老百姓还没有闲钱去进行大量文化消费。

也有的地区,城市人口的流失非常严重,东北三省表现得尤为突出。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人们都朝着南方或者东部沿海城市跑了。这样一来,区域城市活力就降低了。一个村子里,劳动力都跑了,村庄空心化。一个城市也是一样,大学生培养出一个就变成人家的了。

这样一来,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经济发展中没有快速崛起的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

相反,像北京、上海以及广州这些城市,大家一边骂,但就是不走。为什么不走,它有资源、有核心竞争力,想干什么就有可能干成什么。

城市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理解大城市在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势?

范周:第三个特点就是,直辖市和一线城市文化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发展的势头非常猛。要素在向这些城市流动,中小城市的文化发展空间和人才资源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发展现状。

nlc202309081611

比如河北、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就有虹吸效应的体现。

最典型的是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依托河北大学成立了近40家动漫公司。两三年后这些公司全跑到北京去了。做动漫要找上游、下游,要和产业链结合在一起,但是保定这些都没有。

说中国现在文化产业遍地开花,其实是没有道理的,还是要相对集中在有些地区,要有聚集效应。

要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总体看,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范周:我们有这么几个判断:首先,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和城市的定位将逐渐明晰。也就是说每个城市的文化定位,是城市根据自身的文化条件,确立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和世界竞争当中的目标。

科学的文化定位能够突出城市的差异性优势,形成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所以政策措施则是这些城市文化理念和目标定位的具体化,同时为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梳理资料时,我们发现,许多城市都愿意把自己的定位做得“高大上”。比如说中国叫国际化城市的,我们算了算大概有近百个,但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也就那么三五个,小的国家可能就一个。

还有一些城市在定位当中想要“大而全”。应该在区域当中把定位搞清楚。比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与包头是什么关系?在辽宁,大连和沈阳是什么关系?在福建,福州和厦门是什么关系?其实福州是政治中心,而厦门则是经济中心,也更是文化中心。城市定位清晰对于城市发展非常重要。

这些年来,城市的文化定位可以说是越来越清楚。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一定和文化定位是有关系的。这样的方法论可以推而广之。不能求全,但要求有特色。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大而全”的定位,可能代表了城市对于文化发展的期望,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好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

范周:其实第二个趋势就是经济功能日益凸显。每个城市都在谋划自身的综合实力时,非常注重和经济活力之间的关联——比如说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等。这时,就会发现深圳的设计能力非常强,成都的工艺品特别发达,西部城市贵阳,突然间冒出来大数据中心。

第三,政府的作用要不断增强。最近正在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建设中,政府一定要起主导作用,要统筹各种资源,为文化建设做好支持性的工作。

政府的支持在文化管理上要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说文化投入到底占多少。比如,在最好的区域拿出来是做写字楼赚钱,还是做市民的休闲广场?

现在城市管理者也开始知道,把最好的资源配给文化。政府在文化建设当中,不单是投资、法制建设、提供配套资源,还有观念的转变。

文化生态“看得见摸得着”

《瞭望东方周刊》:现状之下,城市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有哪些?

范周:一是科学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我们经常说,一个地区的风气怎么样,其实指的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内蒙古人见面就喝酒,喝不醉不算好,这就是文化生态中的酒文化。还有的地方,讲什么事,一定要说一说站起来唱,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文化生态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现在很多城市叫作“有经济没文化”。这就需要在文化生态上多做工作。

其次是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这是文化建设很关键的。基本温饱解决后,就要解决精神需求。所以中国这几年的公共文化需求的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数字,人均文化消费已近千元,而在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实际消费肯定远远高于这个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发展,有何不同的路径?

范周:我想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产生创新扩散效应。有一些城市确实在文化影响力上有辐射,所以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就解决了两个中心城市对河北地区的辐射问题,甚至还包括对辽宁、山东和山西等地方的辐射地理影响。

第四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投入的力度,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务保障。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目前东部基本上达标,中部正在建设,西部的欠账非常大,要加大投入。

第五是塑造城市精神及其文化品牌,加强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每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还是要定位准,要聚焦。

我下去调研时,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城市的领导都会给你讲半天,我说你讲了半天,人们能记住什么?他自己想了半天也不知道。

我在承德挂职做了两年副市长,承德是什么文化?就是避暑山庄文化,不能把承德跟草原文化也沾上。人们想去草原,肯定直接想到内蒙古,而不是承德。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优化设计 篇7

1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城市集中供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集中供热是以热水或者蒸汽作为热源,通过供热管网向集中的区域供热。因其与传统的供热相比,存在很多优势,在城市中得到迅速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节约资源

传统的供热采用容量小、效率低的锅炉,而现代的城市集中供热利用的是容量大、效率高的锅炉,大大节约了能源。

1.2 减少空气污染

目前,集中供热利用热电厂或集中锅炉房供热,安装专用供热设备和排污净化设备,而以前的分散锅炉供热,大部分未安装达标的污染净化设备,集中供热解决了供热带来的环境问题。

1.3 提高了供热质量

传统的供热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供热,供热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晚上,供热不稳定。而集中供热是保持室温不变的连续供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4 节省了人力物力

由于城市集中供热主要操作都是自动化的,根据对供热温度的设置,设备可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供热环境,节省了人工的操作。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一些城市采用的热电厂或锅炉房的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热能浪费,增大了供热成本。第二,供热管网的分布广、分支多,当管网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要花费若干小时,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第三,很多用户出现供热不均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城市集中供热网管优化设计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在供热工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结合供热管网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考虑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对供热管网进行合理优化。其优化主要包括管线的布局、管径的设计、管道的敷设和管网的运行。

2.1 管线的布局优化设计

供热管网的管线应从经济性、技术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合理设计,近几年由于城市集中供热源的减少,供热管网的投资加大,对集中供热管网的设计要求更为严格。首先,在管线的布局过程中,应集中在热负荷区域,减少管线的长度,力求短直,在设计中,采用Dijskstra算法求出最短路线,缩小阻力带来的损失,从而保证管网的经济投入。其次,在管线敷设过程中,选择土质较硬的位置、地震稳定区域、不易出现滑坡危险区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避免和交通干线的交叉,尽量和公路平行并且在公路一边的辅路位置敷设,防止出现阻碍交通的现象。再次,在管线布局过程中,供热管线应与其他管线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施工时对其产生影响。

2.2 管径的优化设计

在管线的布局、管径的设计、管道的敷设和管网的运行设计中,管径设计是整个城市集中管网设计的核心,对于供热工程而言,管径的设计是离散的,在对每种管线进行布局时,管径的设计都会有多种选择,因此,在管径的优化设计中,首先确定管径的最大值,使管径的选择尽量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在设计供热管网时,管径的大小是根据各个管段的流量、长度、材料以及比压降的大小来确定。管段的流量和用户的设计热负荷、热网的供、回水温度有关系,在确定管径之前,要对不同管段的热负荷加以计算。实际上,管径越大,热量输送时产生的阻力就越小,消耗的动力成本就越低,但建设的成本会相应的增大,因此选择最优管径,才是经济合理的管径。合理的管径优化设计,既能满足供热管网的管径使用,又能节约经济成本。

2.3 管道的敷设方式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设计中,对于管道的敷设采用直埋方式,一方面地埋方式既不影响城市的美观,又能减少损耗,如采用架空敷设,由于管道较长,输送区域较广,敷设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城市的景观,并且管道暴露在空气中,大大增加了热能的消耗;另一方面,与地沟敷设方式相比,地埋敷设施工工期短、维修率低、占地面积小,此外,地埋方式采用无补偿预热安装方式,当管网中某一管段的温度超过承受温度时,管道不会受到损害,减少了管网的维修率。合理的管道敷设方式对集中供热管网,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成本的投资。

2.4 管网的运行优化设计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能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成本较大,严重影响了供热管网的质量。因此合理的管网运行调节对于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合理地设计供热管网系统,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少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在管网运行中注重管网的调节,很多用户出现供热不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供热管网的水温调节不得当造成的,当用户自行调节供热温度时,通过对调控设备的设计,使单户调节温度时,不影响其他管道,同时避免产生振动和噪音。通过先进的技术,合理优化设计集中供热管网,提高供热管网的质量,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3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集中供热将会越来越普遍。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在保证能源和经济成本的前提下,要对管线布局、管径设计、管道敷设及管网的运行进行合理优化设计,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运行质量,促进城市集中管网系统的发展,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安霄.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优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19):48-49.

[2]张晓松.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现状和问题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1,21(11):68-69.

[3]吴宏伟.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设计施工及优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21):49-50.

城市集中度 篇8

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 如何使各个分散的供热站的运行数据汇聚到监控中心, 做到实时了解全网运行情况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实现全网安全、稳定、节能运行的关键, 随着公共网络平台ADSL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覆盖率的提高, 目前ADSL网络已成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实现全网自动控制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

2 网络特点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网络是Internet (因特网) 中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式, 因为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 所以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它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 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即使边打电话边上网, 也不会发生上网速率和通话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具有网络接入方便、传输距离较远等特点。

ADSL网络可使多数基于IP网络协议的控制系统在网上运行, 通过Internet很好的解决了系统控制信号受传输距离限制的问题, 而且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都由网络提供商负责, 这为使用单位节省了很多建设和维护费用, 并有效的利用了网络资源。根据ADSL网络的特点在其上建立专业网络即VPN虚拟专用网, 这样就可以使监控中心与各换热站之间数据通过VPN虚拟专用网的安全“加密通道”在公共网络中进行传送, 组成了稳定的、实时的、安全的城市集中供热自动控制通讯系统的专用网络。

VPN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3 换热站控制原理

监控中心把由人或计算机经过运算分析后重新得到的被控参数设定值, 通过VPN虚拟专用网发送至相应的换热站控制单元, 改变现场控制单元的控制趋势;也可以按需要直接选定需要控制的某设备 (如水泵、阀门等) , 自动或手动给出由人或计算机运行分析后给出的控制指令, 让相应的现场控制单元执行。同时, 换热站控制器也实时将站内各相关参数通过VPN网络上传至监控中心。这样, 监控中心不仅可以监视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而且可以迅速的调整各换热站运行状态满足热用户的供热要求。

城市供热系统控制原理如图2。

4 网络配置

由于监控中心端需要较大的网络带宽接入方式为光缆, 此外VPN虚拟专用网的搭建需要中心端具有固定IP地址或域名。各个换热站端采用ADSL接入, 该接入方式只能获得动态的公网IP地址。VPN网络还需要在监控中心端配置VPN网关路由器。监控中心端与换热站端构成可相互访问的私有网络, Internet成为连接两个网段的中间环节。网关后的各个网络设备具有各自的固定私网IP地址, 且由于ADSL的带宽较高, 网络延时较小, 因此几乎所有适用于局域网的控制设备均可在该网络上运行。由于ADSL的高带宽, 在该虚拟局域网上可实现更多的应用, 例如网络视频等功能。

网络设备及配置要求:

监控中心端:

公网固定IP地址或Internet域名。

采用光纤接入方式, 宽带10M以上 (根据热力站数量多少选择相应带宽) 。

VPN网关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热力站端:

VPN网络IP地址。

由ADSL接入, 下行带宽1.5M以上, 上行带宽128K以上。

ADSL调制解调器。

控制器设备支持局域网通讯, 具备RJ45接口。

5 结论

以ADSL网络组建的VPN虚拟专用网是通过一个公用网络建立安全的连接, 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通道。VPN网络架构中采用了多种安全机制可保证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性, 确保信息资料在公众网络中传输时不被窃取, 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实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公司通过几年的使用效果较好, 完全满足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自动控制的需要, 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安全、稳定、节能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摘要: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力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 与监控中心 (调度室) 距离较远并且分散, 要实现集中供热系统的全网集中控制进行数据上传和指令下达等项工作, 我公司通过依靠公共网络平台ADSL很好的解决了热网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信号传输的难题。

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化 篇9

一、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主要由热电联产、热能转换、热能输送和热量使用几个环节构成, 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节能潜力。

1. 热电联产过程。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是在热电厂发电过程中同时制备的。在热电联产中, 作为燃料的煤通过燃烧将化学能源转变为高品位热能, 先在发电机组用来发电, 然后将已经做过功的低品位热能, 通过供热机组用于城市供热。热电联产具有按质供能、梯级用能、综合用能、能尽其用的特点, 在实现燃料的化学能向电能和热能的转换过程中成功地节约了自然能源。

2. 热能转换过程。

热电联产过程从供热机组抽 (排) 出的蒸汽进入热交换装置, 再通过作为带热介质的水用循环水泵和补水泵打入管道传递给供热网络系统。在此间, 热交换器和水泵耗用的能源是水蒸汽、电力、水和热, 我们用单位供热量所消耗的能量来评定机组的能耗水平。提高热交换率和水泵效率是节约单位供热量能耗的潜力所在。

3. 热能输送过程。

水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首选的供热介质, 因为水不仅在自然界中储量大、易提取, 而且水的比热大、蓄热能力高、流动性好, 便于在换热过程中稳定而且经济有效地循环运行。热电联产机组产生的热能以水的形态携带着热量, 经过热网传输送至用户达到供热效果。在此系统中, 由水泵驱动的高温水以约为1~2米/秒的流速进行循环, 输送半径可达10千米以上。在热网管线上有时还设置中间加压泵, 以改善系统水力工况。

热能输送过程的节能潜力, 一是及时控制和调节供暖水温。供水和回水温度是根据地区室外气温、供热面积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比较确定的。可以利用昼夜温差和采暖季初末温差, 适时降低介质温度, 便于供热机组的低压抽汽, 降低热电厂供热成本。二是减少输送管道沿途热损, 降低运行中的介质泄漏。热能输送管道由无缝钢管加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 具体的材质结构因敷设形式而异。管道敷设主要有直埋、管沟和架空三种方式, 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三是减少中间加压泵和小区热力加压站水泵设备的电力消耗, 以上能量消耗可用单位供热量的能耗来评定耗能水平。输送过程的节能潜力最大并最具有挖掘意义。

4. 热量使用过程。

热量使用的终端设备主要是安装在建筑物内的采暖散热器。通过采暖散热器的热量挥发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热能消耗量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保温性能、理想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采暖用热量可通过供、回水温差和循环水进出流量积分计量获得。通常以单位供暖面积的耗热量来评定热量使用过程的耗能水平。热量使用过程的节能潜力:一是建筑物的围护保温结构的热工性能, 如建筑材料的隔热性、窗墙比、门窗严密性等是否达到供热节能标准。二是建筑物供暖系统在设计及施工中是否存在垂直或水平失调, 造成供热整体上不均匀。三是是否安装了热计量仪表和设置了温控阀等必要供热安全设施。

二、集中供热系统设计过程中节能优化

1. 集中供热规划要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按照近远期结合的原则, 确定集中供热分期发展规模步骤。在城市热电厂的生产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扩大集中供热普及率。建立多热源共网系统, 与邻近热电厂协作, 发展配网供热。

2. 通过优化设计, 提高供热可靠性, 充分考虑供热的备用性能。保证系统在规定供热运行周期内, 供热介质按运行参数不间断地运行。当供热系统在检修或事故状态下, 配网和备用系统仍具有一定的供热能力。

3. 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供热经济性, 降低供热成本。准确估计计算供热面积和热负荷, 科学合理地设计供、回水温度、压力等供热技术参数, 使实际工程性能等于或接近最佳运行参数。充分考虑系统的投资回收年限、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经济效益。

4. 对供热管网的途径、敷设方式和加压站布点、设备材料选型进行优化设计, 使供热结构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输送线路规划和敷设方式的设计, 既要考虑降低热损、减少泄漏、节省初装费用和便于安装、检查、维修等技术经济因素, 又要考虑沿途的道路、河流、地形及供电、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其他管线等并行与交叉, 更要兼顾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广场、市民生活和休闲习惯等地理人文环境因素。

5. 对热网自动化控制的优化设计。经验证明, 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比计算机手控系统不仅可节约10%~20%的热能, 还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系统来建立和完善热网控制的高度自动化, 是节约热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6. 热源入户前加表计量和分户节流控制也是优化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集中供热系统建设、改造和运行过程中节能优化

1. 加强热电联产设备的巡检、检修和维护保养, 提高热源生产锅炉和水泵的运行效率。

2. 设备选型和管道材料要选择合格供方的合格优质产品, 选择热损失少、抗压性能强、防水防腐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设备和材料。

3. 供热单位要把供热管理延伸到供热用户, 为新建房产项目的采暖设计施工以及管材、管件和采暖散热器选购进行把关咨询。将计量收费建立在建筑与供热系统节能的基础上, 在计量改造的同时完成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化改造。

4. 加装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实时调节供给用户的热量。

5. 加强管网保温管理和系统失水控制。采取勤查、快堵、防漏措施, 降低失水率, 保持供热设备和管路元件的表面清洁, 减少传热热阻、提高传热效率。

城市集中供热不热原因初探 篇10

关键词:集中供热,不热原因

1 水力失调:

这是最主要因素, 而且是后面几种原因的基础因素。可以把每个与热源采暖循环泵相连接的用户之间视为并联系统, 这样若拿近端与末端相比, 热源及近端用户前干管部分阻力两者是相同的, 但之后前者到最终用户距离极短, 而后者距离很长, 而又要求这两段阻力相同, 这就相当于近端管径应设计比常规时略小些, 而末端管径设计比常规时略大些, 而且供热半径越长这种差距越大, 而实际远非如此:管网、各楼宇、各地块设计时不是同一个设计院故不为同一个思维方式, 也不是同一个年代即不同步设计, 更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几乎不会考虑上述的正确理念, 而往往保守起见高估管径大小和水泵参数。这就需要供热管理者加大调节力度进行弥补了。调节时可利用多级调控手段, 不仅要对干线、支干线、支线、户线的阀门进行调控, 还要对支户线、楼内水平分支、水平分支上垂直立管甚至分户支管的阀门进行调节, 这就相当于需要3-8级调控, 越接近于近端, 调节力度越大、调控级数越多;越接近于末端调节力度越小、调控级数也越少。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往往由于设计、规划、管理、阀门质量等因素, 造成管网错综复杂, 各用户可调控级数不同, 某些用户甚至直接接于近端干管上, 只可2-3级甚至1级调控, 造成热力系统难于平衡。其实, 如果精心规划和设计时, 近端用户可控级数应最多, 即支干线不断向后延展、分级, 而末端管网要尽量减少不断分级, 并根据供热半径大小等情况适当加粗一些管径。当然, 在完美的管网系统调控中, 优质的静态平衡阀、动态平衡阀、可利用价值的阀体、配套精密仪表, 以及专业的调节经验和模式, 加之驾驭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的全局观念和技能, 一个也都不能少。

2 气堵

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一个不太保温的保温瓶, 盛入开水并轻盖瓶盖, 之后不久, 就听到瓶口有出气声。实际上, 由于瓶子不保温, 水的温降迅速, 因热胀冷缩原理, 水容量要减少, 而密闭容器上层会出现相对真空状态, 此时若瓶盖不十分严密, 外界空气就要进入填补这些空位, 也就是说, 实际发出的是进气声而不是出气声。供热系统也是这样, 由于系统为全封闭状态, 热源处相对热胀, 管网和热用户处相对冷缩, 加热时相对热胀, 减温时相对冷缩。这时管网和热用户的某些地点就会倒吸进空气, 由于水力失调, 加之末端压力、压差小, 空气更容易从这些不利点进入;而且末端用户往往由于流量少而供回水温差大, 这样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从而进气量加大。在室外温度更低的严寒期, 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差更大, 导致这种不利局面的加剧。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 该系统自身已知道在最冷的何处进气集结, 往往这些进气地点在不利用户的低压之处, 并在那些不利点兴风作浪并因气水混合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供热运行初期、特殊故障停热检修、系统补水不及时或量大等情形下, 对末端也是尤为不利。但是, 如果在不利点的高处加设自动排气阀, 会使这一不利影响减至很小。可据了解, 大多数用户装设自动排气阀质量不合格, 能用2-3年就算不错。另外, 不装、漏装、错装自动排气阀的也比比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近端阀门调节过度时也会出现气堵, 而且调完后2、3天看不出有何不同, 而再过几天会突然不热, 再调回原阀门开度也会再等很长时间才恢复。这是因为流量减少后, 用户供回水温差加大, 本身进气量增加, 而且由于压差小, 系统别处夹杂的气体易过来、系统携带的气体也易停留, 这一过程一开始不显现, 但经过一段滞后期, 随着量变到质变、恶性循环加剧, 直到发生暖气不热的结果。加大流量后, 因该局部系统中原气水混合物较多, 又需要一定时间逐渐将这些气体顶到其他不利点或通过少有的排气装置排出, 这时才能恢复正常。若该局部系统中有自动排气阀并所有阀门运行正常的话, 这两个滞后过程将大大缩短。

3 脏堵

管网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施工遗留和陈年累积的焊渣、锈渣、水垢、砂石、沉淀物等固体物质。由于水力失调, 加之末端相对于近端供热管线长、压力和压差大等因素, 这些污物往往沉积于末端, 如同海浪总是将贝壳、虾蟹等冲刷遗留在坑坑洼洼、阻力大的海滩上一样。这样末端用户阻力加剧, 势必造成末端与近端相比更加不利, 近端调节力度需要提升、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施工的粗糙、管理的糟糕 (如软化水处理不合格、非采暖季管网未采取湿保养等) 、时间的周遭, 脏堵对末端造成的不利局面将更加显现。

4 温降和压降

末端用户供水与近端用户供水存在一定温差, 差值的大小是根据热力系统供热半径、管网保温状况、热源出水温度、流量和流速等因素决定的。据测试, 供热半径2km的直埋管网, 在严寒期连续供热时近端到末端供水温降2℃左右, 如果采用地沟敷设且保温差、末端流量小, 则温降会更大一些, 可能达到5℃以上。由此, 末端供热效果因温降的缘故也会更差一些。此外, 压降也是一个小因素, 由于近端压力大, 阀门调控更加难于掌握, 例如在末端将阀门关3或5圈流量会有很大变化, 而在近端将阀门关同样圈数流量可能变化不大, 这就给管理者造成更大的管理压力、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5 间歇供热

供热系统间歇运行时, 会基于上述第二、三、四项原因, 对于末端用户不热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 从温降方面来讲, 在热源升温时, 近端用户循环次数多, 而末端用户循环次数少, 故近端较受益;在热源减温时, 经实际测试, 甚至也是近端比末端相对有利, 只是这种差异小了很多而已。但对于一个冬季连续供热运行的系统而言, 除远近距离产生的温降外, 热源升减温因素造成的温降不太突出。可对于间歇供热运行的系统而言, 后者对末端不利的影响将十分巨大, 而这一点又往往被管理者所忽视。经测试, 某供热半径1.5km的热力系统, 在末寒期每天起炉1小时、停炉7小时运行, 循环泵不间歇, 热源回水温度在起炉、停炉、停炉1小时后分别为28、40、37℃, 近端回水温度则相应为29、41、38℃, 末端回水温度相应为27、32、33℃, 可见停炉时热源及近端回水升高了12℃, 而末端回水仅升高5℃, 即使按停炉1小时后来计, 热源及近端回水也升高了9℃, 而末端回水也仅升高6℃, 这还是因为循环泵的作用, 使近端温度较高的回水混入末端供水所致。但从热源升减温这一点来讲, 永远是近端有利于末端 (从上述起炉时近端回水29℃、末端回水27℃也可看出) , 除非永远不升温且永远不停泵。说到易被管理者忽视, 是因为停炉时, 热源显示回水温度似乎达到供热要求 (如上述为40℃) , 殊不知这是近端较热的回水与末端较冷的回水混合的结果, 是一个假象。可以这样说, 间歇供暖时, 近端在享受直接供热, 而末端在无奈地接受间接供热。某些系统还在停炉后不久停泵, 这样就会对末端用户造成更不利的局面。

此外, 对于安装气候补偿器或锅炉自控装置的系统, 锅炉起停台数和出力变化更加频繁, 造成水温波动大 (尤其是供水温度) , 对于末端用户也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其次, 从气堵方面来讲, 供热系统间歇运行时, 封闭系统中液体热胀冷缩过程变化频繁且更加剧烈, 势必会造成进气量激增, 大量气体汇集会被挤压到薄弱环节立足, 也就是说最终最倒霉的还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末端系统, 并在那里形成更深层的恶性循环。当循环水泵也间歇运行, 停泵时高点由于静压低而更易进气, 这也是某些高点散热器的缝隙易破坏漏水的一部分原因。此外, 间歇供热尤其是循环水泵间歇运行, 将造成近端用户经常接受冲刷洗礼, 而末端用户循环次数少故易滞留脏物, 使得末端区域更易积存整个系统中的固体物质, 无疑给末端用户带来雪上加霜。

城市集中度 篇11

一、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模式及特征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 是指以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为依托, 区别于传统的网点分散处理模式, 由业务处理中心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核算方式实现业务集中处理的组织模式。

集中处理体系由前台网点受理和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处理组成。其原理是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 以影像处理代替原始单据处理, 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涉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切割并分离处理, 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通过后台专业化、流水线式的业务处理来实现的新型银行业务处理模式。目前, 纳入集中处理的业务主要包括:实时清算汇兑、授权、同城票据交换提回、客户信息建档、资金清算、放款等。

以汇兑业务流程为例, 对某国有商业银行较成熟的集中处理模式做一简单介绍:

1.各网点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委托书并初审, 扫描上传。

2.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通常设置在总行或分行) 接收业务委托书影像, 系统按要素分割成多个碎片, 录入柜员根据随机读取到的影像碎片, 对照碎片上显示的内容进行录入。同一凭证的影像碎片由指定数量柜员补录一致后, 系统自动组合形成完整的业务数据。之后, 系统自动将付款帐号、户名以及匹配的影像信息导出, 进行集中验印, 通过则进入后续环节处理。

3.对于某些特定交易 (如关注类客户、大额交易等) , 还需经由系统分配的相关岗位进行专业审核处理, 所有环节审核完成后即完成账务处理, 无需前台再处理。

4.遇印鉴不清无法自动验印等例外情况时, 需返回前台协助补充处理。

其主要特征为:

1.业务受理与作业处理分离。网点负责分散受理业务, 其他录入、复核等作业集中到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2.流程制约与作业标准化统一。对影像信息的自动切割处理, 要求业务单据各要素的填写、预留印鉴的加盖位置必须规范, 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审核和操作标准必须统一。

3.风险控制手段系统化、过程化。通过系统对业务影像处理环节的切分并随机分配给不同柜员处理, 控制了录入人员不掌握整张凭证的信息, 再通过系统对多人录入同一要素信息的比对校验, 保证了录入的正确性。

二、城商行推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必要性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 既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城商行自身发展的必然。会计业务流程与银行运营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运营效率的发挥, 因此, 加快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的再造, 实行集中处理势在必行。

1.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城商行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 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率先在银行业推动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 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超大型计算机等技术来处理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问题, 这使高度集中的后台业务中心的建立成为一种潮流, 集中化管理更是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在国内, 2005年10月,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首次提出“流程银行”的概念后, 构建流程银行的理念迅速被各家银行所接受, 实施了业务集中处理及其配套改革, 兴起了新一轮后台建设浪潮。民生银行较早实现对会计业务的集中后台处理, 使前台集中精力开展营销服务;工行上海分行统筹后台管理, 各个支行主要成为营销部门;招行早在1999年就在总行层面设立了“单证处理中心”, 集中处理深圳本地和异地中小规模分行的国际结算业务。

2.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释放柜面资源, 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 网点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单位, 几乎所有业务的处理都由网点完成, 岗位制约需要配备足够的会计操作人员, 但真正和客户接触的前台营销人员却不足。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建成之后, 每一个网点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孤立经营单位, 而是通往银行综合业务处理平台的窗口, 客户通过任何一个窗口都能获得强大的功能支撑, 这种整合优势是原来各自为政的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同时, 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不同部门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同时又相互制约, 保障业务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对前台临柜人员来说, 可以更多地腾出时间和精力, 以便更专注于营销产品、服务客户;对于业务处理中心人员来说, 能够专注于实务操作, 熟悉业务规范,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合规性。

3. 实施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城商行风险控制的需要

由于成本约束压力较大, 城商行大多实行精简的人员策略, 一人兼多岗现象均较为普遍, 岗位之间 (尤其是不相容岗位) 的监督制约不足, 强制休假和岗位轮换更是形同虚设。在操作风险的防范手段上, 则以现场和事后控制为主, 现场控制容易受管理者时间业务水平、内控意识的制约, 不能时时事事对现场进行控制, 也容易碍于情面疏于防控;事后控制类似于“亡羊补牢”, 在采取矫正措施之前, 偏差就已经发生, 而且, 传统的临柜作业都是“面对面”形式, 一旦出现相互勾结现象, 风险无法控制。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后, 通过要素分离、流程控制、岗位制衡等系统硬约束, 将业务受理和操作各环节在空间上强制隔断, 传统的“面对面监督”向“背对背监督”转变, 风险控制环节同时前移, 极大地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4.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提高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的需要

运行机制灵活、信息反馈灵敏、决策链条短是城商行最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现行的会计业务流程大多是对原来手工操作的简单模仿, 业务处理繁琐、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会计数据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不能全面共享等问题的存在, 对运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形成极大阻碍。业务集中处理后, 通过统一标准流程和集中作业, 实现操作的专业化、工厂化, 业务处理更有效率, 在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后, 集约化带来的规模优势将使作业成本降低。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也将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城商行根据客户需求为其提供标准化产品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将变得更为便捷。

三、实施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基本思路

集中作业的实现, 涉及到系统开发建设、人员配备、设备购置等一系列重要事项, 需要巨额长期的成本投入。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小、实力不雄厚, 无法在短期内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 也承受不起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变数。正是基于此原因, 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分步集中、稳步推进的方式, 按照地域范围、轻重缓急程度逐步开展集中上收工作。

1. 加强发展规划, 制定统一、明确的实施规划

实施集中作业, 建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 首先应制定规划、稳步推进实施。一是制定一个总体的实施规划。随着跨区分支机构的设立, 城商行总行要面对多家地处不同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行, 在制定规划中就必须明确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如何搭建、集中上收的范围、配套措施如何落实等;二是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由于涉及现行业务处理流程的改造, 可先选取部分行、网点进行试点, 然后逐步在全行推广。

2. 规范业务处理流程, 实现标准化作业, 强化制度保障

为保证后台作业平台的有效实施, 必须将现有的业务进行梳理, 重整处理流程。根据专业化要求, 将目前的业务内容梳理分拆, 首先区分哪些业务可以纳入后台集中处理, 哪些暂不可纳入;其次对于将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业务, 通过拆分与组合, 尽可能地删除流程中多余的环节, 最后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串接起来, 依据“岗位制约”原则, 明确系统分配规则、参数设置, 最终实现系统自动合理地向指定岗位分配。对重整后的业务, 还需重新制定业务处理标准与操作规则, 使整个业务操作始终在规范的业务规则下进行, 使整个核算过程严密组织、有效监控, 避免出现新的风险。

3. 加强人员培训, 顺应观念转变和人才素质转型的需要

大量业务流程再造失败的案例说明, 如果单纯地只改造会计流程而忽视了观念再造, 势必是行不通的。会计业务集中后, 将使大量的网点会计人员变成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 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会计和业务处理的综合素质能力, 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营销技能, 这些变化势必要求我们的临柜人员、后台管理人员顺应变化, 在人员招聘、培训、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城商行内控存在九大问题[J].当代金融家.2011 (5) .

[2]周民源.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与突破[J].银行家.2006 (11) .

上一篇:粮油储藏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