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2024-10-02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精选8篇)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1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终极目标的角度看,高校中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高校的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第一,高校行政管理主体的专业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也有不同于其它管理工作的特点。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的专业性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甚至物资、总务等部门。这些管理部门,一方面承担着指导、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如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质量的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购买设备、资产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第二,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的素质较高。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往往具有双重职务: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而且行政职务越高,对需具备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也越高,尤其在选拔校级管理干部时,一般都明确要求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许多高校的校长由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担任,这种不成文的选拔标准就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素质的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评估较困难。按照Bernardin和Beatty(1984)对绩效作的定义:绩效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生产出的结果一记录〔幻。因为高校对行政管理者管理结果的绩效考评没有比较硬性的指标,所以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绩效的评估从结果或行为的角度均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难以评定。

高等学校在21世纪获得大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国家间的竞争,也变成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则是高校的竞争。高校的竞争力,则与其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学校,如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等,都有一套合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而我国高校主要依赖计划经济的模式,在管理体制_L出现迟滞,影响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国家正在改革高校的行政体制,国家、院校、干部师生都在探索高校行政改革的道路。人们要求高校改变管理机构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要求高校切实树立正确的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形象。高校行政管理的很多问题,成因是复杂的,解决也是艰难的,但是,对于管理效率、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通过管理手段、方法、流程等方面的改进,是可以较大幅度改善的。近年高校引进网络技术、推广电子校务,解决了很多管理问题,受到师生欢迎,但也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2

一、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现状

1.高校中的人事管理模式惯性较大。结合一些高校性质的特殊性, 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也需要人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现状调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建校时间早, 历史悠久, 同时人事方面的配置与安排相对固定和过于保守, 有的甚至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 一些岗位部门缺乏实际功用, 在人员安排上还会过多的考虑教员亲属关系、员工资历等, 这些现象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显然是不合群的, 也不利于人力资源及岗位配置的转型。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习惯”之中, 尽管有一部分是合理的, 饱含着上一辈人的管理经验, 但仍有一部分相对腐朽、陈旧、甚至不透明的部分, 需要人们在改革过程中作为重点工作, 剔除一些“子弟岗位”或者“保留岗位”, 为更科学的人员配置留出空间, 来提升管理体系中的透明度和公平、公正水平。

2.经验与资历成为人事管理主要依据。同样与一些高校悠久的历史有关, 人事管理本来就是有关人员的管理, 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人表现、团队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及每一次的工作调整, 都会对整个人事管理体系产生冲击, 这其中包括工作方法的交流与改进、部门职能的调整, 以及部门宗旨的改变。与其他单位一样, 高校内部的人事调动也会充分的结合个人工作年限、学历水平、科研成果, 甚至是口碑等因素, 这样多元化的考虑是有一定根据的。然而, 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一些因素的过分强调, 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人事调动的初衷, 很多人还会有心计的利用人事调动机会为己谋私, 严重的还会涉及钱权交易。可见, 规范人事管理程序中的人员选拔与调动环节, 是维持整个体系透明公开的重要工作, 也是端正员工工作态度与职业素质的关键一环。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1.“大转变”“新格局”有待确立。就目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来看, 新格局的建立非常必要和紧迫。由于高校本身工作环境的学术特点比较明显, 岗位分工繁多且复杂, 一些岗位人员的自由度较大, 因此, 高校的领导者或者是人事负责人, 更需要尽快的将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进行分析, 确定改革要点与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人事体系离不开完善缜密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及兼顾人性化与效率的工作方法, 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方式或者是利用试点、试验性调整等, 来有计划的推进相关岗位人员的最终确立, 充分的将个人能力与岗位配合起来, 为学校内部人力资源体系进一步的积蓄能量。未来的人事管理系统也将再次深入大数据、大格局的特性, 将科学技术依托下的人事管理规模效应实现最大化。

2.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关键。高校中的人力系统面临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此而产生诸如干部终身制、人员调入不看能力看关系等现象。因此, 人力体系内部的自律自省及岗位市场化、竞争化的引入非常必要。在国家经济等方面提倡市场化的同时, 高校内部的岗位任用也应借鉴“市场化模式”, 竞争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一些岗位候选人, 进一步明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以及将要继续完善自己的方向, 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些规则、制度, 也会对现阶段的高校干部任用产生比较明显的约束作用, 并改正以往“按身份管理”的陈旧模式。另外, 人员上岗之后的合同订立、档案管理及比较常见的流动人员管理等, 都是提升人事管理科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规范、科学的模式之下运行的人力资源系统, 将会在长久的实践中发挥其理想效果。

三、结语

结合现阶段高校人事工作中一些陈旧、保守的因素, 人们可以尝试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大胆的进行模式改良, 在人员调动、高层人才培养及整个体系的转型三个方面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尝试, 进一步的明确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新道路、新模式, 从而使整个高校内部的各项工作从中受益。

摘要:高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在近些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长期以来陈旧工作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隐患, 相关的人事工作负责人还需要在结合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现实中的工作难点进行合理的适应性调整, 不断的将人事管理工作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之中。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杨林.如何创新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与可持续发展[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5) .

[2]叶福专.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人力资源开发, 2015 (4) .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24-02

1、绪论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结合现代科研管理理念和学校科研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既是对学校科研管理办法和有关精神的践行和体现,同时为高校提供开放式的科研管理体系以及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全方位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信息发布、办公自动化等对内对外共享开放等多方面需求。

科研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学校科研,服务于全校广大从事科研活动、科研辅助活动和科研管理工作的教职工与管理人员、各院系所等科研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校领导等四种类型的用户。系统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网络空间。对于科研管理部门,如武汉大学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院来说,可通过系统进行各项科研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全校科研工作的宣传与发动、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对于学校相关领导,则可通过系统查询各类科研数据,及时准确的掌握学校科研活动情况,并可以通过各类统计报表来进行有关管理决策辅助活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21世纪正在向网络化、集成化和知识信息系统、智能经济系统的高级形式发展。其中,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基于世界电子市场的需要;集成化发展是为了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与数据共享、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信息系统发展的核心是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向智能信息系统发展使其具有很高的知识创新功能,解决非结构化事务,作为人的向导进行辅助决策。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进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因此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在科研管理这一特定领域内的运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RMS)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以“科研管理”和“系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全文检索,除去相关性不强的文章外,有2000篇左右相关文章。通过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关于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8年。该时期关于高校科研管理的文献还比较少且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原则和科研管理的职能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是1989年至1997年。该阶段关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文献仍然以关于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为主。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这期间对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的文献总总数的85%以上,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关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在技术上构建一个高校科研管理平台。

因此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方向来年,未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除了要继续加强其在技术上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特别是数据库发建设与维护外,更加重要的功能是实现其真正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与专家系统的功能,确实地解决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大量繁琐沉重的非结构化事务,并能初步完成一定的数据挖掘功能,真正实现向管理信息系统的高级阶段发展。

3、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需求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制的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构面临一系列的变革。以武汉大学新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为例,其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包括:部门职能由管理与服务为主转变为管理、服务与研究并有;任务要求由科研管理为主转变为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并有,尤其是要突出科学研究的社会拓展和社会服务;构成人员由干部为主转变为行政干部、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各类学生并有;组织机构由一个部门转变为由三个处、—个办公室、—个编辑部、若干研究机构组成的部门。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迄今已完成了数千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科研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是要实现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即该系统既要为科研人员服务,方便科研人员了解科研动态,申请和管理自己的科研项目;又要为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进展;同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大量的申报数据掌握科研活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因此系统在建设时的功能与业务流程设计概括为: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和权限管理机制,实现申报、审核、评审、立项、合同签订以及后期的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的整个科研流程的网络化,并提供多功能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真正提高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4、系统顶层开发与设计

4.1 系统需求与业务流程分析

国内高校发展新趋势 篇4

国内高校发展新趋势

当下,中国大学正是忙什么呢?可以说,大家最忙的一件事,就是做好本校的“十三五规划”。从中国顶尖大学北大清华,到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家都在忙着做规划。规划对中国大学来讲,是一个爱恨交加的东西和过程。爱它,是因为它给中国大学一个基本的方向;恨它,是因为它给中国大学带来无穷无尽的事件,以至于大学忘记了大学本来的职能与使命。

做大学规划,特别是做大学的战略规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所大学的成败往往与其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有关。如斯坦福大学和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是两个规划成功的例子。二战后,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为斯坦福构建了两个大学规划:其一是“学术尖端”构想:顶尖人才和学术顶尖科系;其二是硅谷:1951年,他与校长斯特林(Wallace Sterling)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个高技术工业区,即硅谷。两大规划奠定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朱九思为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两大规划:一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二是“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原来的华中工学院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华中科技大学。由此可见,好的规划,为大学指出了明确的前进和奋斗方向,避免大学走错路、走弯路。也使大学少了不必要的折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课题组资料,2000年以前(含2000年)开始制定规划的学校约占19.77%,最早的为1949年。但2010年及以后开始制定的几乎占到一半(49.72%)。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教育部要求部属高校制定“十二五”规划,并向社会公开。正是2010年后,我国高校规划正式与政府规划同步。自此之后,中国大学编制五年规划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政治任务。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可以这么说,几乎全部学校都已着手制定五年规划。且这种规划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细分。这种规划,不仅包括学校规划,而且包括学院规划和名目繁多的单项规划,如学科规划、人才规划、甚至还有继续教育专项规划,等。可以说,中国大学自此之后,规划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做规划成为专门的一项任务。“发展规划处”也成为中国大学的一个常设机构。中国大学规划永远在路上。

中国大学规划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5

二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确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1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1个难以给出明确谜底的问题。咱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

大的冲击,那末未来高校的任务以及功能是甚么?咱们需要从下列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如何解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是不是可以给后进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以及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瓜葛是怎么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群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瓜葛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以及功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发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以及教师为中心的“面对于面”的教育模式遭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便性与利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乏面对于面的交换,新的目生的学习环境酿成的难题等不利因素。因而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经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学习(e-learning),e-学院(e-college), e-大学(e-university),e-学位(e-degree)等。那末这些模式又该如何互相结合,到达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1步钻研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取

因为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见叠出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取,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法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上教育真正实现四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什么时候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使智能化、沉醉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于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斩新的容貌呈现在众人眼前。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6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高校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文章论述了知识服务的特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开展知识服务.

作 者:齐方圆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G250 关键词: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  

浅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篇7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以及进行科研工作的教育部门, 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重要部门, 其文献数据库资源是实现科研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对科研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顺应新时期对于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结构合理化的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并不断实现数据库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是新形势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要求, 对于推进图书馆工作的优化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图书馆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图书馆管理工作未能及时紧随教育科研体制进行转型,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现阶段影响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图书馆管理制度落后。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档案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档案装订整理混乱, 造成师生借阅查询困难, 档案及文献资料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2)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 管理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档案材料缺乏完整系统性, 造成师生在借阅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资料检索困难, 这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十分不利。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不断发展,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部分高校由于信息化数据化认识程度不足, 建设步伐缓慢, 大量信息数据资料虽经过馆藏, 但是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造成信息数据资源的浪费。

2 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

(1) 加强高校图书馆与师生的沟通协调。高校图书馆管理对象是各类信息数据资源, 而服务主体是师生等借阅群体, 因此为了满足教学科研以及适应高校不断发展对于信息数据资源的要求, 应加强图书馆与借阅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促进高校管理互动化。

(2) 提高资源管理的专业性。高校图书馆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 因此为了提高管理水平, 应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结合高校实际特色建立先进的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资源数据库, 为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

(3) 实现高校信息服务的高效性。实现高效的借阅服务是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应不断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 简化节约形势以及手续, 以现代化的管理工作方式促进服务效率, 从整体上提高现阶段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

(4) 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开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以及科学教研的基地, 在图书馆的管理上应实现图书馆的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网络化技术, 结合社会图书资源建立具有社会服务特性的知识库, 为高校内部以及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

3 高校图书馆管理优化发展完善措施

(1)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 确定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观念。在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 明确高校图书馆借阅者的服务主体地位, 满足维护师生的利益需求, 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此外,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应加强与借阅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并促进借阅师生参与到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工作中, 不断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方式, 提高管理综合效率。

(2) 借助于不断完善的信息化以及网络技术, 充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并积极促进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师生进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持, 随着各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应不断更新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以提供最新的信息数据。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 不断丰富完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应不断改善图书馆管理体系, 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各级学院、教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 实现各项数字资源的共享, 通过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以及重组, 为学校师生提供时效性以及可用性较好的信息资料, 满足学校师生科研工作对于信息的需求。

(3) 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设备等软硬件支持, 不断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水平。为了保证信息数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提供用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各类管理软件系统, 通过各类信息设备、存储设备以及服务器等设施, 建立高校内部的档案数据管理库, 实现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 首先应依照国家档案法等相关规定, 建立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系统, 在图书馆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存档保管等过程中, 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 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到遵守。

(4)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图书馆, 并不断完善高校之间的馆际互借制度。由于不同的高校专业发展特点不同,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应避免追求面面俱到的馆藏资源, 应基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建立具有一定深度性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 应加强高校之间的馆际互借制度, 在高校的馆藏资源上实现共享, 通过各自的优势资源弥补在某些专业信息资源上的短缺, 提高信息数据资源的最大利用。在高校之间建立互借制度或者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并将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利用, 形成高校之间丰富的信息数据资源。

4 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

学校师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高校圖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关系着全校师生的发展情况,目前来说,学校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利用率逐渐重视,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所促进,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长期的落后造成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阻碍,并且图书资源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变化,这就对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现阶段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图书馆馆藏需要不断丰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与以前的发展速度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然而,由于图书馆发展受到资金、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图书资源的扩充空间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急需扩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扩充图书馆馆藏。

1.2 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不利 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图书馆主要是纸质图书作为资料信息的传递方式,并且校图书馆与外界图书馆没有什么联系,校图书馆较为封闭,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这就造成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能有效的提高,例如,我国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图书馆,而每地的图书馆资源也仅仅局限在本地的财政承受范围内,而无法进行更多的资源扩充。此外,重复的图书资源购买,既浪费了资金,又造成图书资源使用率极低的情况,无法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网络背景下,应积极推进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从而为图书馆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1.3 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过于被动 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也有影响,这就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工作人员工作态度较为被动,只是单纯的提供借阅服务和对图书的整理工作,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图书资源的快速增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仅仅停留在以往的方式上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这就需要积极进行转变。

2 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措施及发展

2.1 树立图书馆服务新理念 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种电子设备和多媒体载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毋庸置疑的是,新媒体阅读已走过试验阶段,成为一种既定事实,数字阅读正逐步成为全民阅读的推动力。在此情况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的理念也应发生转变,应树立多功能服务的观念,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向着多功能、多角度、多载体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进步。如建设数字化阅读平台,开发APP客户端,微信群等,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和差异化的文化服务,激活读者的文化内需,支持科研需求。同时提供高附加值的阅读服务,从一本书,一个知识点链接到更多领域,不断增值、承载、丰富,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2.2 促进学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工作模式的转变 对于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的首要条件是转变服务理念,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应该积极转变工作模式,对图书馆的传统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做好图书的整理、存储、借阅等工作,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资源。在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服务工作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电子图书检索平台的服务质量,对各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并利用微缩型、视听型、计算机阅读型和多媒体传导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开拓信息化服务的新领域,增添信息化服务的新内容,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能。

2.3 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各项工作进行的基础,也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资源,因此,为了保障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首先要进行馆藏资源建设,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鉴于此,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换书服务,这样既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又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馆藏资源的丰富。在图书馆信息化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数字资源较为贫乏,学校可以加强与其他学校或者领域的图书馆合作,实现数字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图书资源的成本,而且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从而促进图书馆工作的良好运行。

2.4 扩大资源使用,推行各地资源共享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积极推进各地间的资源共享服务可以扩大资源使用率,同时还可以为图书馆其他方面的建设节约发展资金,因此,要建立资源共享网络,以本地图书馆发展为中心,建立多层次、多系统、多方位的局域网络,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分工协调,实现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和网上服务共享。此外,还应该加强网上数据库建设,为网上资源提供充足的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的进行。

2.5 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馆员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动力。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馆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对于图书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校图书馆人员开发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通过对馆员的文化知识培训和服务能力的锻炼,进一步提升馆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灌输高校图书馆员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观,让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积极的服务态度积极投身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去,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好的满足高校读者的信息需求。

3 结语

总之,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不断加大,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积极进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让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洪明禄.传统模式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215-215.

[2]杨兰芝.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创新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3,23(4):115-117.

[3]朱怡钧.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24-26.

上一篇:吉大附中小升初考试题下一篇:中学教育主流期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