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精选12篇)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1
一、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缺少科学性, 人员臃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建成的, 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 造成了管理机构十分臃肿、职责不清, 多头领导, 议而不决, 决而不断, 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 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 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工作空挡, 造成推诿、扯皮等情况, 这样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 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特别在全国教育资源整合高校合并之后, 各个校区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重组, 导致行政机构较以前更加的庞大。
2、权力过于集中, 滋生官本位思想
为了保障工作的平稳运行, 现行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下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岗位被固定在不同的级别之上, 由高到低层层节制, 权利逐渐集中, 形成金字塔式分布的管理等级层次。这种单行模式极大地强化了上位者的领导权威, 容易使低职级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上级职位的崇拜上, 容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领导负责上, 导致“官本位”思想风起。这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 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容易滋生权力崇拜。
3、管理制度落后, 制约人的积极性
现行模式下,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就是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 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 但是由于它比较机械、单一, 容易滋生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 内部成员往往办事循规蹈矩, 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 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导致整个高校行政管理系统效率低下, 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二、高校行政管理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三要素中, 行政管理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及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渐来袭, 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 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它包括岗位分析、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循环过程。管理者通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 找出不足之处, 使员工朝着更高的绩效目标努力。绩效考核有利于激发行政人员工作热情, 强化竞争意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三、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绩效管理
1、岗位分析。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有序进行, 首先必须让广大行政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对他们的工作范围予以界定和说明, 使绩效考核落到实处,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实现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此外, 必须明确高校管理的服务意识, 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放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行政管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 改变目前部门高校行政人员存在的“官本位”思想。
2、绩效分析。
岗位职责是在组织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通过上下沟通, 达成共识, 搞好定岗职责工作, 以明确职务不同、岗位不同、管理职责也不同。通过目标设定, 在对岗位进行相应分析后,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起根据工作目标和职责制定绩效计划。在制定考核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具体分析原则。制定考核目标时, 有一般性的考核目标, 同时还应从被考核人员的部门职能出发, 明确每个行政人员的绩效目标, 这是绩效评价的起点。 (2) 坚持难度适当原则。要根据合理性要求, 在每次制定目标的时候, 逐步提高难度, 才能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 坚持统一原则。制定考核目标应强调整体性、统一性, 每一个员工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整体发展思路, 在制定考核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所在部门的职责, 还要工作目标放到学校的整体工作要求中全盘考虑。
3、绩效考核。
考核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评估两个方面。其中结果考核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行为考核则是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估。考核应可能全面地去评价, 尽量使用量化的指标和客观性的描述, 以减少主观性的影响, 力求考核的客观公正性。并且减少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对绩效考核很有必要, 日常监督可以为年终考核提供材料。如果不注意对日常工作状况进行记录, 年终考核时就缺乏充分的事实材料依据来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首先, 建立完整的考核档案。应把全部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 建立每位行政人员的考核档案, 强化广大员工对考核结果的重视, 同时也便于上级组织长期观察行政人员的工作情况, 为人员岗位的调整提供现实依据。其次, 实施高校问责制。所谓高校问责制, 就是指以绩效为核心, 对高校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高校问责制既可以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又能对于有过失的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究, 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高校问责制可以说是保障高校有序、健康发展的一项可行制度, 同时也可以逐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实现高校公共服务职能。
摘要:随着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育资源整合致使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上的问题逐渐暴露, 如何改进高校管理体制,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成为高校管理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上的弊端, 提出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 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4) 。
[2]程勉中:《对促进高校管理创新的思考》, 《教育探索》, 2005 (1) 。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增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建设的基本措施,以创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效率 创新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
1.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辅相成高校内部事务可化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与之相对应,高等学校管理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但二者又有关联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学术性是大学的灵魂。”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术管理的主体包括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学术管理的客体是学术事务,包括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就业、招生等事务。高校具有学术属性的同时,还具有行政属性。“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层制结构,有了自己的行政体系,具有行政属性。”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机构,其客体是行政事务,主要涉及人事、组织、宣传、基建、后勤等事务。
2.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呈现专业化趋势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的工作。这些部门一方面履行着指挥、组织、协调等职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认定工作,比如对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对教材、图书资料及实验器材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因此,高校各级管理人员除具备一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外,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换言之,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双重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以此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高校行政管理客体具有多样性特征
本文谈及行政管理客体时,主要是从人的角度进行论述,即高校行政管理客体涉及到学生、教师和职工三大群体。学生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需求、就业愿望等既是行政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又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学术、科研的承担者。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学术氛围、工资待遇、深造机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领导的主要职责是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
二、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管理思路陈旧、组织混乱
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大多还秉承过去的老观点、老办法,对于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做的很不够。如有的高校领导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总喜欢用行政权力去命令人,而不是用制度和规范去约束人、服务人;有的高校领导想到什么就要求做什么,内部文件、政策朝令夕改,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爱指挥、瞎指挥的现象在当今高校管理者中也比较普遍。这就容易造成高校人事管理的混乱和效益低下,也容易导致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和学校管理成本的增加。
2.高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者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有的高校对管理者也存在某种误解,认为高校文化素质主要是高校教师的事,因此不重视高管理层的整体文化素质。
3.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受国家宏观人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技术职务和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干部能上不能下等现象在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国家事业单位认识制度改革大背景的支持,各地高校的内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普遍具有制度上的不彻底性。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和优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措施
1.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一是重岗位、轻职位的观念。行政管理岗位的职责、权力、义务要进行严格界定;要引入竞争机制,按岗择优聘用合适人员,并实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二是重能力、轻权力的观念。高校行政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具备实施依法治校的能力, 具备面向市场、利用市场规律办学的能力具备面向社会、广泛合作交流的能力, 具备建立有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民主办学的能力,具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能力。
2.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集中表现在行政意志、部门意识过分突出,学术人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不多,范围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专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鉴于此,应适当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增强专家、学者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话语权。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机制。与此同时,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的关系。只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协同一致,共同作用,才能保证高校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3.增强行政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目前,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定位失当,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应该更新思想,改变观念,把原来“管”学生的工作观念与作风转变为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和作风。通过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高校管理者树立“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
4.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校党委、行政集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利于克服个人经验、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决策的科学、民主和公正。二是切实落实行政管理上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它行政工作。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学校工作的重大事项上,体现在问责制中,决策过程是原则的、间接的,校长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执行过程中,是具体的、直接的。因而,必须保证党委的集体领导,同时必须保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管理效率;问题;建议
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的管理方式。高校行政管理是以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为依据,使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从而有效排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干扰因素,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工作任务复杂繁重。对行政管理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一、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制度不断革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仍不同程度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工作复杂,业务繁重,能力得不到肯定
教育管理人员服务教学和科研,管理与教学科研相互配合,保障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管理对象人的特点比较复杂。一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年龄、资质、品行有一定的差异,在配合管理相关的活动会出现不重视现象,加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二是,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复杂,个性强,个体差异大,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管,针对性强,管理难度大。三是,对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影响教师上课及学生听课的效率,然而教师对教学设备的使用不熟悉,对设备的细小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加之设备维修不能对设备的小问题及时处理,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作性质琐碎、复杂,工作内容分配不合理,使得一部分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在忙碌的背后却看不到实际的成果,对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学历、职称偏低,稳定性差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高校一直存在轻视高校管理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分配制度改革,高校对教学、科研更加重视,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与专任教师差距越来越大,远远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导致管理队伍流动性大。二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认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不愿从事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工作是对教学的辅助、对教师学生的服务,工作繁重琐碎,管理人员多为“幕后英雄”,其工作能力难以显现,其工作价值难以彰显。因此很多年轻有为、工作激情高、办事能力强的人员不能安心工作,增加了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另外,与教师相比,繁琐的工作占用时间多,不能安心于科研,科研成果少;职称评定不完善,职称评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学历提升难,培训机会少,管理水平得不到相应提升。高校的教师随时可以去脱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而行政管理人员却很难,机会很少,所以导致管理人员的学历提高难,因此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得不到相关的教育机会,不仅降低了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更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积极性。
(三)管理人员构成复杂,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 “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对于人才的引进,多数高校更加注重对教育、科研人才的引进,而对管理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才是学校发展的主力,管理岗位往往是教不了书、做不出科研才做此工作,导致目前高校中管理人员构成十分复杂。大多数非管理专业出身,通常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知识教育,管理岗通常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中,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培养、进修和能力的提高没有相应的措施,学校对管理人员培训少,培训方法不系统,使管理人员学历和能力得不到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存在管理人员对自身认识不足,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管理无非打杂跑腿,没有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优化管理方面的意识,并且对管理队伍产生不好的影响。
(四)“双肩挑”型管理干部管理效率失衡
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有其可取之处。大多数老师来源于教师中的优秀者,他们参加管理工作,对教师、学生比较熟悉,有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在提高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解决高校管理人员缺乏上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分工日益明确,“双肩挑”管理干部在工作中疲态显露,一方面肩负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重任,同时又得兼顾管理工作,让其在管理工作的探索,管理能力的提高方面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而在管理方面耗费精力,也对其参加科研教改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对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管理任务合理分工
管理体制的完善是管理的基础,为管理工作的实行提供履行职责的依据,高校的管理必须强化依法管理,依制度管理,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管理对象的责任意识,避免在管理工程中出现遗漏。科学设置机构,清晰划分职责。让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处理日常工作。
(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在完善的学校制度和体制下,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所以必须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管理人员多数并非出于管理专业,因此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学、心理学、档案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管理者必须强化学习意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只有不断的掌握新知识、新观念,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为高校管理服务。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同样得做好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将不同知识构成的管理人员吸纳入管理队伍,有助于管理方法的交流,更好的履行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三)顺应时代,实现管理方法现代化
要想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引入现代化手段进行办公管理。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办公的方便、快捷的优势得以显现。信息的共享、协同办公,让原本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网络化、数字化办公管理,为提高决策的实效性,文件发布的及时性提供了条件,使管理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避免了传统办公中出现的信息多次下传发生扭曲的现象,让各层管理人员都能及时准确了解上级传达的信息。管理者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办公形式。
参考文献:
[1]杨秀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制度瓶颈[J].教育与经济,2009,( 1) .
[2]郑树山. 深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服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5) .
[3]李轶.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關键和策略( 续)[J].人民教育,2007,(6) .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4
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管理的发展史也是提高效率的探索史, 管理行为和方式无论如何不同、如何变化, 其实质都是为了追求效率。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后,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探索, 后勤保障水平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后勤的组织效率却一直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高校后勤始终在低效率状态运行。国家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要求高校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因此而来的高校的扩招, 导致教学和师生生活的基本设施非常紧张, 而高等教育经费增加的速度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 基础设施的扩建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后勤保障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和它所形成的观念和体制阻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为了消除这些阻碍, 一些学者开始将视角转向组织和资金的效率上, 提出将后勤推向市场, 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并用竞争来促进, 由市场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具有竞争力后勤服务实体。
效率, 狭义上看是投入和产出之比, 多出现于财务和投资领域, 是一个 (或一组) 可计算 (可对比、可衡量) 的财务“数字”。但现代企业管理中效率的概念早已超过财务数字的计算范畴, 具有更广更深的涵义。
西蒙把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联系起来, 给“效率”下了一个他认为更精确的定义, 即“效率准则要求在费用相同的两个备选方案中, 选择目标实现程度较好的一个方案;在目标实现程度较好的两个方案中, 选择费用较低的一个方案。”西蒙的“效率”超越了狭义效率的单纯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分析的范畴。
西蒙的“效率”定义更具有“效能”的意思, 但又超出了“效能”所规定的范畴。德鲁克认为, 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 它包括所设定的目标必须适当而且必须达到两层含义。可见, 将西蒙的“效率”和德鲁克的“效能”结合, 来研究组织效率, 能够体现高校后勤组织的特殊性, 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二、影响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
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外部的环境因素, 有源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因素。由于组织的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 各个因素在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是不同的。但是, 有些关键因素在组织发展任何时候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专业化水平、等级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等。
1. 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
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里有两个组织管理的关键问题, 也就是影响组织效率的两个关键要素:专业化能力和等级制度。按照这些原则, 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是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来源。
(1) 专业化水平。“人心齐, 泰山移”是中国人对组织效率的最好描述, 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高校后勤更是如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证实, 单凭个人的满腔热情并不能高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是分工, 才产生强大的组织效率。按照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分工说”, 分工带来了专业化, 专业化水平造就了今天的一切。分工使得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教育和培训, 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强。
因此, 无论是管理者、领导者还是基层人员, 只有贡献了专业化的水平, 才能够算是胜任了管理工作。也只有胜任了管理工作, 组织效率的提高才有了基础和保障。
我国高校后勤存在较为严格的分工, 但是, 调查发现, 分工并没有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而是停滞在“1+1+1+=3”的简单公式上。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市场竞争, 缺乏分责分权。因此等级制度与专业化水平缺乏联系是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盲区。
(2) 等级制度。专业化能力是对个人效率的肯定, 是组织效率的基础。但是在强化专业化能力的同时, 也需要明确分责分权制度。组织效率并不来源于“1+1+1”的个人效率累加, 只有职责清晰的分工, 权力明确的分配, 等级安排合理, 组织结构有序, 管理的效能才会有效的发挥。
法约尔不断地强调专业化和分工、分责、分权之间的关系, 甚至在谈到人员报酬、个人利益、团队等原则的时候, 也是在分责的前提下来谈论, 统一指挥、统一领导、集中、秩序、公正等管理原则中也一贯表达对于分责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忽视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等级制度的建立, 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问题, 组织效率必将出现问题。我们既要强调专业化能力, 也要加强制度的建设。
2.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会影响组织的经营绩效, 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后勤长期处在“高校部门”的位置, 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亚文化, 并且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 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将后勤组织逐步推向法人实体的角色, 组织文化对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而言, 组织文化是一种综合且复杂的构成要素, 它被视为构成组织或经营单位核心特性的一组规范、态度、价值和组织模式 (Denison, 1984) , 它会在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上影响组织运行, 进而会对组织效率产生影响。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 它能够指导人们的组织行为 (O R eillyetal., 1991) 。
组织文化的一些属性 (如团结一致、柔性化等) 与企业相对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呈正相关 (Calori&Samin, 1991) 。Denison&Mishra (1995) 的研究结果表明, 组织文化的四种特性 (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和使命性) 与组织效能显著相关。Kotter&Heskett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文化类型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直接影响着组织效率。
Goffee&Jones (1996) 认为, 对于组织文化的特征, 可以从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和睦交往和团结一致程度两个方面来把握, 这对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个很有益的借鉴。和睦交往是衡量组织成员之间友谊的真挚程度, 团结一致是衡量组织迅速且有效地追求共同目标的能力。但高校后勤长期推崇的和睦交往型组织亚文化却阻碍了后勤的发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和睦相处, 追求稳定是第一位的, 如果哪位员工工作不努力, 敷衍塞责, 但又作为一名“正式工”, 后勤组织既不能辞退, 也无法处罚, 年终考核成为一种平衡考核而流于形式。因此,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在用人机制上变革, 更要在组织文化上创新。
(2)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支撑组织运行的一项主要因素, 它涉及部门组成、岗位设置、权责关系、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协调与控制等。组织结构规定了人们之间如何交往、沟通, 如何流动以及权力分配和组织的决策模式, 而权力分配和组织的决策模式决定了组织效率的高低。适当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清楚地界定每个组织成员的权责角色, 也是组织管理能力得以运用和发挥的前提。适当的组织结构, 配以恰当的协调和控制, 个人的工作效率将会提高, 组织整体的绩效也将得到改善。
对于一个企业组织而言, 关键是能够根据变化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并迅速做出反应, 这样, 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组织效率以把握一切机会。
三、效率对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影响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课题, 自2005年提出来后受到高校后勤组织的广泛关注。但是, 普遍关注的还是该体系的形式和结构, 对该体系运行规律性研究极少。作为一类组织, 新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应取决于该体系的运行效率, 效率的提高是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体系的关键。
后勤组织效率的提高同其他组织一样受到专业化水平、等级制度、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等关键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后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后勤的服务水平, 对促进组织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等级制度建设使得组织的分权和分责明确, 确保组织有效激励的效果, 不仅能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团结一致的巨大组织力量, 而且对扭转长期形成的组织亚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团结一致型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组织结构对于理顺各种关系, 确保组织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共同朝着组织目标奋斗起着纽带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影响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的作用, 提高组织效率,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才具有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 不仅要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整体效率,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建起来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 这些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后勤的组织效率以及如何促进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的实证研究, 目前还是盲区, 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西蒙著, 杨砾等译.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8
[2].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Goffee, R., and Jones, G.., 1996, What holds the modem company togeth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6) .
[4].Denison, D., 1984, Bringing corporateculture to the button lin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6 (3) .
[5].OReillyⅡI, C.A., Chatman, J., andCald-well, D.F, 1991, Peopleandor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nle comparisons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al fl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 34 (3) .
[6].Kotter, J.P., and Heskett, J.L., 1992, Cor-porate Culture and Pef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
[7].CSlOd, R01and, and Sarnin, Philipe, 1991, 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Frenchstudy.OrganiZatiOnalStudieS, 12 (1) ”.
[8].DeniSon, D.R., andMishra, A.K., 1995,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ieCtiVeness.OrganizatiOn SCience, 46 (10) .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5
摘要:
对于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提高其管理效率是一项很核心任务。笔者认为: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认识教育行政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二是合理完善高校行政组织管理机制;三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效率 探究
一、明确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
管理制度是为管理对象而建立,它的建立内容与管理对象密切相关。只有明确认识到管理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和需求,并根据该对象自身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得收放自如,这样管理工作才事半功倍。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学科研、党政工团、教学辅导、校办企业、对外科研服务等行政管理中,所以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其管理对象也涉及到不同职位的成员,在此主要将其管理对象分成大类作分析。
1.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项非常体面又受人尊重的职业,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思想道德方面、职业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和觉悟。所以,管理教师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管理人员依照遵循教学规律的方式进行。
2.学生。
学生高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的一切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高校学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后升入高等学府,认知、处理事物的能力相对较高,更能适应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行政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观察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在秉承“学术自由”的规则下,适时采取措施指引和矫正学生心态,以防其走向偏激或极端。另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们的天性、背景、经历、生活环境等不尽相同,另外高校学生学历也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殊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者需要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制定制度来规范和督导学生,这样管理方法与学生问题相匹配,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教辅人员。
也称教导辅助人员,如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教师和学生,教辅人员的所占比例较小,但由于其中人员来源复杂,可能是普通职工,可能是教师,可能是退休干部,也可能是其他职位人员,对于这种职位的群体,可以根据他们共同特点设立相应管理办法。
4.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人员也较少,其主要任务是接受有关上级部门领导的指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属于行政教育体系中的指导人和决策人。
5.后勤职工。
这一职业群体成员主要来源于有关企业干部和普通职工,所以对于这一职位成员的管理方法与其他略有不同,随着实践的推移,企业化管理将逐渐进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以上各层次人员构成了高校行政管理的结构,其中级别层次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属于学校相互独立的最高管理级别,都直接对学校的各主管领导进行任命和管理,学校各主管领导又直接领导管理各系、处中层级别的行政管理干部,然后处于最下层级别、直接对中层行政管理干部负责的是教研干部、学生、教辅人员、党政干部、企业职工等。这些不同级别的人员可以在不同职位间转换,比如升职、转业、退休等情况,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及时改进和调整行政管理措施,以便适应管理对象各种情形的发生。
二、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
我国高校行政组织指定的规章制度一般都很明确,一般学校里的管理组织分工清楚、管理理性化、领取固定薪水,这种状况导致相应的管理组织存在弊端。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填补和矫正。
1.避免各自为政,促进分工协作。
学校各个级别层次分明,同一级别和层次人员也互不交流,由此可能导致一些弊端:行政人员官僚化,只知道听从上级命令,指挥下级工作。比如行政系统只会接受上级下发的命令,然后根据命令采取行动,却不顾及教学系统是否实际适用该命令,各体系之间不能相互交流、通融,达不到默契合作、相互支持的境地,甚至有的部门之间相互抵制、排挤,造成不必要损失,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解决这一弊端,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坚持分工协作这一工作原则,学校组织建设要进行严格分工,并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
2.避免组织自我膨胀,进行精兵简政。
自我膨胀大多数是组织身不由己的趋势,可能会由于很多种原因造成,比如,新建机构需要纳入成员,基层干部分派到某地实践,部门工作繁忙需要增加职位等。除此之外还可能由于关系和人情等而接受多余的、不必要的成员,甚至因人设职,增加了冗余的人员和机构,也增加了不必要资金支出带来的浪费。最终致使部门走入恶性循环的轨道里,各个部门成员相互推卸责任、无实际作为,为体现其“业绩”,不惜人力、财力,以虚无形式主义开展不必要的工作,不但没有实际效果,还可能会干预到其他人正常工作的进行。对于这种现象,必须严格限制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设置,提高有关人员进入部门的门槛儿,除去各种不必要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精简部门员工。可以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留下的方式进行选拔,另外在日常任职期间,应当时常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还遗留着封建旧思想,以为既然坐上这一职位即可高枕无忧,日常疏于工作管理,在其位不谋其政,放任自己的懒散,使整体行政管理系统无法形成衔接体系。还有行政管理人员较多,系统庞大,左右推脱,效率不高。加上行政管理人员进入事业编制的“终身制”制度,就使更多人可以终身不劳而获、增加行政管理体系的开支负担。因此,高校应当实行全体员工合同制,遵循“公平竞争、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按需设岗、和约管理”准则,严格强化岗位聘任和后期考核制度。最后,需要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以便良性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观念和透明度,学校应当实施开放性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相应的相互约束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便转变员工散漫的工作态度。但是这一切制度又都要围绕一个基本原则设定,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所有管理成员:如老师、学生、干部等,都是具有理性和感情的人,采取的措施应当适度,使大家在最佳状态下发挥才能。3.避免职务饱和,激励员工上进心。科层组织结构具有权利分层和职位分类的特点。在科层组织中,级别越高,职位越少,然而因为一般员工的薪资与职位级别挂钩,员工们的奋斗目标是级别晋升。高层管理职位已经饱和,自身按资历排队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升迁,使得下级成员失去了努力进取动力。况且,上级饱和职位人员中还可能存在不称职的人,使得下级成员人心不一,没有工作劲头。这时需要建立“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激励机制,任用好各类人才。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成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学校大大小小的管理,对全校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负责,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业务知识、政治思想、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高低程度,和他们时间与效率观念的强弱,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应当全面调动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可以通过全面、系统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当员工对于工作的认识达到一定临界点,会越来越热爱教育行业、希望为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自身的贡献;懂得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学会使用科学有效地方法进行管理工作;与时代接轨,适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对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来说,如同支撑一个人行为的骨架,没有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系统将一盘散沙,没有目标和方向,提高行政管理系统的效率对于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开展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首先清楚认识管理对象特点,然后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可以通过促进分工协作、采取精兵简政、避免职务饱和等;另外,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成员综合素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耀,黄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
[2]周勇军,刘慧宇.关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6
【摘 要】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有着深远意义,注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部门长期工作重点。新时期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新目标,要求高校注重内部教务管理模式调整,以最优化管理方式参与现代化人才教学活动中。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因素,提出完善教务管理体制工作的综合对策,保证高校专业教学活动按照预定计划实施。
【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影响因素 对策
国民产业经济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先进的成效,改变了早期落后的社会人才供应局面。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高等教育工作质量水平关系着人才战略实施成效,重视教务管理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基于现代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提升学校教务工作模式的不足之处,重新整编符合校内教学活动的管理体系。
一、高校教务管理内容
“十二五”计划明确要求高校做好教学事务调整工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拟定人才战略计划,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科学的战略决策。教务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办学体系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既涉及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方向,又对整个教学体系提出了科学的规划意见。参照教育部门提出的有关规定,教务管理是指学校中跟教学活动有关的行政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学生学籍、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实践安排、免修重修、考试事务、等级考试、学生成绩、教学考评、毕业处理、教材管理等方面。基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下,高校需注重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改进,为学生创造更加稳定的专业学习环境,提升校内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二、影响高校教务管理效率的因素
教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务管理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务管理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务管理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说,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包括:
1. 观念因素。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机构,一直以来注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升校内专业生教学质量水平。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缺少先进的理念指导,从思想观念方面忽略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时代必要性,导致整个管理方案无法按照预定流程实施。比如,高校一直注重专业课程考评工作,在教务管理方面的调控力度不足,限制了校内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开展。
2. 体制因素。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有专项教学体制为指导,才能遵循教育部门规定展开教学活动。相反,高校在教学期间设定的教务体制不合理,必将限制校内管理工作的进行,给教务管理人员带来多方面的困境。比如,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学校对教师课程编排的考评体制不足,教师盲目地编制专业课程教学方案,课表编排不符合高等教育部门规定等,这些都是降低教务管理效率的直接性因素。
3. 执行因素。受到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高校逐渐拓宽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范围,为高校提供了相对应的教务工作模式。但是,高校本身在教务方案执行方面的力度不足,阻碍了教务管理方案的正常执行,学生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此外,教务管理体制执行力度不足,学校考察教务工作过于形式主义,这些都是教务管理执行不当的表现。若不及时改变落后的教务工作方案,势必降低了教务管理水平。
三、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的综合对策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体制带来的不利影响,高等院校开始探讨教务管理工作改进方案,对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展开总结,最终提出了一套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务工作模式。笔者认为,教务管理工作改革需从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保障校内专业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1. 过程管理。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 业务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完善校内业务体系安排对教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要根据内部教学计划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地编制教务工作改革方案,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
3. 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对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实施综合考虑,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革进步,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教务管理体系注重教学质量改革,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4. 监控管理。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宇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辅助成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04).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建议 篇7
首先简述高校行政工作的范畴和意义。学校的行政部门肩负整个学校的管理、监督等职能, 不仅为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提供平台, 而且还要为学校的所有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因此, 行政管理工作做的好坏, 将对整个学校规范化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 行政部门本身不是学校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 但是, 通过行政部门的良好服务, 从而使学校的各个部门良好运作, 这就是行政工作的最终价值所在。再者, 行政部门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在各部门之间牵线搭桥, 利用各种关系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使学校的经营活动得到正常运行。最后, 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 给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行政人员努力所营造的干净整洁的办公场所、积极向上凝聚人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各部门的教职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容小视。
衡量一个行政部门是否称职, 良好的工作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这里既包括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也涵盖上下级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效能。从广义的概念说, 工作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它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工作效率既反映了一个单位资源利用的状况、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也是一个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工作中不仅要看一个管理者工作量是否饱满, 也要考核其工作效率如何, 我们经常说的高效率管理其实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 即最小量的资源完成最多的工作任务。
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人本观念的提升和机构的简化, 另外还有管理方法的提高, 只有几个方面不断地互相磨合促进, 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学校管理的良好运作机制。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 从学校行政管理的工作范围里, 举出几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纠正会议观念
虽然很多人都在谈效率和效益对等的问题, 但多数的管理者却更满足于每天的忙忙碌碌, 不断地开会, 不断地讨论, 以为这样就是在管理, 就履行了职责, 而不考虑成本和效益, 也不注重工作的效率。其实工作的成本最终都可以折合为时间来计算, 成本即是资源, 开会的成本其实很高,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一个文件或指示, 其实完全可以由大家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自己独立完成, 而不必占用宝贵的工作时间来集体学习。
管理学大师帕金森的结论是:“一项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与完成这件事怕花的时间成正比。”你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开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就必须检讨一下开会的意义了, 为什么要开会?行政人员的工作应该更多地面向教学一线, 解决老师和学生们的问题, 而不是打发在日复一日的开会中。
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 多花了时间开会, 就会减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 就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资源的整合是减少成本的方法, 一方面精简管理层的人员, 使得基层能直接面向领到对话, 一次交谈就解决问题, 减少层层开会传达思想的时间。
美国的教育学家莫斯利说:“最理想的大学一年只开两场会, 开学礼和散学礼”, 这也许能从侧面反应出当代中国大学面临的开会问题。
二、职能权限分配
职务权限分配不明确且重叠, 比较严重的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上级批准, 权力不下放, 导致基层的工作开展碍手碍脚。例如一个学生社团搞活动申请一个教室或一个场地, 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 万一领导不在, 就只能等。
教育学家熊丙奇曾说, “一所大学大概有处长、副处长150名左右, 副处级干部30人左右, 科级干部大概有1000人”, 由此高校出现了“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官”太多了, 于是“校长干处长的活, 处长干科长的活”, 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极低。如果学校行政色彩过强, 那么自主性问题、人员机构重叠及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都突显出来, 而行政工作的效能偏低就不难理解了。
三、有效的利用办公软件系统
现在网络条件发展很快, 有效的利用办公软件系统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办公自动化, 办公软件系统可以和一个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结合的非常紧密, 甚至是定制的。因而可以将诸如文件的发放, 各种请示、申请, 政策法规的查询, 高教动态等功能与具体工作密切结合。行政管理人员只须登陆办公系统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从而极大得方便了高校行政办公的管理和有效处理。我们要积极组织培训使用办公软件系统的工作, 增强行政工作者的办公自动化意识与观念, 让使用者尽快掌握新的信息。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最后, 一般行政管理, 因为不产生直接利润, 在学校里不容易得到上级的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薪水不高, 也很难得到提升, 但是和一线的工作人员相比, 行政人员较少加班, 没有教学压力, 很容易和和同事处好关系, 这倒是事实。当然这绝对不是做行政工作的同仁们懈怠的理由, 为了使学校有更好的运作机制, 我认为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者们应将行政工作效率和平常的教学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式的教育向普及式、大众化教育转变, 学生交费上学, 学校与教职工形成聘任与被聘任的关系, 国家与民间在教育上的投入日益增大, 因此, 高校如何适应这种形势,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效益,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管理者有必要来研究如何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研究 篇8
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民办高校管理问题
我国地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下述几个问题:第一, 民办高校在不断提高办校规模的同时, 往往忽视办校质量管理, 从200 9年开始, 民办高校发展进入低谷,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办校规模一直下降, 为了保证学校规模, 使学校能够稳步生存下去, 很多民办高校均采取拉人头给提成的方法来提高办校规模, 只在乎学校的经营效益, 完全忽视办学质量。第二, 民办高校普遍学费较高, 因为很多民办高校的主办者往往只想着赚钱, 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培训, 很多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及就业能力往往很低, 并且就业中往往只求与中专等学历学生的同等职业, 无法发挥大学学历的作用。所以, 很多家长会认为就读民办学校只是浪费钱, 根本不能提高自己孩子的就业能力, 因此,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没考上公办学校的学生家长, 更主张孩子先工作, 放弃读书机会。
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直接由学校董事会制定,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执行的, 但是, 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因此, 在管理执行上就会产生矛盾, 这直接导致很多民办高校频繁更换行政管理人员, 除了在社会上会对民办高校产生不良影响, 也会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3 师资队伍素质低
由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做不好, 办学规模一直下降, 很多高校根本无暇关注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 也无法留住高素质教师与专家;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能够节省学校财政开支, 往往采取外聘的方法, 直接从其他公办高校聘请教师来本校上课, 这样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太大, 无法清楚本校学生的具体状况, 上课缺乏针对性, 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学校教学管理。另外,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构成大多为职称低的年轻教师, 缺乏高职称教师, 因此, 学校的年轻教师就没有老教师带领, 上课方式完全按照教师个人喜好进行, 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继而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1.4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低
一个高校能否有效举行办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科学的组织能力, 学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有秩序进行, 教学质量也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要采用高素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保证学校各项办学活动有序进行。
1.5 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少
为了节省高校财政支出, 提高高校办学利润, 很多民办高校往往会采取减少现代搬动设备的投入, 这样直接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使教师工作效率降低,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质量下降, 家长对民办高校就越不满意, 就读学生就越少, 学校效益就更低, 恶性循环, 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只会越来越低。
2 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2.1 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办学者应该要丢弃传统办学中“官本位”思想, 要以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有限, 同时, 行政管理效率也应该要得到高校办学者的重视, 只有转变办学者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将自身看作真正的教育者, 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2 缓解高校董事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我国民办教育中的相关规则明确规定, 民办高校投资方人员不得超过高校董事会成员的1/3, 而且, 高校董事会不能直接决定学院院长的去留, 独立学院的院长应该要由社会团体、普通高等院校及教育部门的反复考核后推荐董事会, 董事会通过各个团体的推荐人选, 直接对其履行聘任手续。而民办高校的中层管理人员, 必须要有独立学院院长或者高校校长的提名全体董事会成员对其进行讨论并且投票表决是否聘任。高校校长、院长及中层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 高校每年都要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根据他们的业绩情况决定其去留从而有效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及整体运营水平。
2.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民办高校一定要将学校内部人才吸纳机制完善, 将人才培养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相结合, 完善正式教师与兼职两者的待遇留住人才。另外, 高校还应该要想尽办法将高层次人才吸纳进来, 特别是一些能够起到学科带头作用的人才, 因为学科带头人能够充分带动高校学科发展, 对其产生积极作用, 从而能够全面、有效提高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 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吸引更多学生就读, 使民办高校的运营良性发展,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另外, 对教师进行相对应的培训, 同时, 在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中能够起到模范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4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明确行政工作的真正意义, 清楚知道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跑腿或者传话的机械工作, 而是民办高校整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各项组织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民办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效率, 就必须转变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 使他们能够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另外, 高校还应该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进修, 如: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及法律学等。此外, 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相应的科学管理技术, 组织他们向相关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骨干学习, 将这些人才吸纳为高校所用, 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5 增加现代办公设备投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及办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设备对于促进教学效果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能够将抽象化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其形象化, 还能够将课件有效循环利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节省教师用手备课的时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 不但能够将日常工作简便化, 同时, 还能够将相关资料备份电脑中, 加强信息传递的作用。
3 结语
要想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就必须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问题的源头抓起, 从根本上杜绝制约行政管理效率的问题, 针对高校具体状况, 制定出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摘要:本文对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 给予相对应的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以作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研究
参考文献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9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高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高校迫切需要一只高效的行政管理团队, 但是大多数高校对行政队伍建设相对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因此我们要重视起行政队伍的建设, 发现问题, 找到方向, 加强建设一支对高效的行政队伍, 更好的为不断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服务。
一、加强高校行政队伍建设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对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改革, 管理效能的提高, 已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 我国高校正在经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低效的行政管理队伍将会是高校改革前进过程中阻碍。因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 转变管理的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成为高校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
二、高校行政队伍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观念具有“官本位”倾向
目前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仍然存在“官本位”观念, 缺乏服务意识。行政管理人员追求权力至上。不谋求工作中的创新与改进,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这些官本位的观念阻碍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所以观念问题是第一大问题。这种“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2、行政管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科学
我国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学历资历不同, 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水平较低。当前, 一些高校领导认识到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关键在于人的问题, 于是纷纷引进管理人才。然而高校在引进人才时, 却普遍缺乏全面的科学的引进观。
3、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动力性较低
这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考核目标单一而模糊;考核标准过低;考核弹性较大;考核较片面;效能考核不明确。
4、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中沟通的畅通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沟通和协调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意识较差体现在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 也存在于同一个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第二是沟通与协调的随意性较强。由于行政管理部门每天为师生群体、教学科研一线服务, 工作量较大, 内容复杂, 在各部门或上下级及乃至于外部的信息沟通中, 容易出现沟通信息的不确定性, 不能抓住和处理好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三、如何加强高校行政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效率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正经历着由工具价值观向主体价值观的更新和变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 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 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辨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和本质是高度重视人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2、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1) 拓宽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择面
高校应该拓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择面, 我们应该把选拔行政管理人员的目光放到社会, 到社会上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把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引进到高校管理队伍中来。通过面向社会竞争竞聘招募上来的人员, 可以改变行政管理人员的近亲繁殖, 人才引进停滞不前的现象。
(2) 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
各级高校主管机关在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利益, 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 提高懂经济、懂法、懂管理人员的比重。同时, 改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更为重要的是, 高校中还应当结合自身优势,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 组织和落实行政人员的在职培训。
(3) 积极推行管理人员的流动制
高校应该大力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轮岗制度, 这不仅能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有利于开拓新的工作方法, 避免了工作中的墨守陈规。更为重要的是, 实行管理人员的轮岗制度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长期把守职权而滋生的行政腐败。
(4) 通过绩效考核, 提高服务效能
由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沟通服务意识较差, 官本位意识较强, 激励措施不力等, 都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的提高, 所以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的分析, 需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严格公平的考核机制, 杜绝形式主义、平均主义, 利用反馈机制进一步激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 危机意识。绩效考核为服务意识的强化, 为行政管理的效能的提高, 提供积极保障。
3、应用科学管理, 提高服务效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 信息化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的各项管理也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使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通过信息的快捷流通和有效服务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整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了组织运行的绩效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燕文权、李继红:《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改革思路初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9) 382。
[2]王丽华:《团队学习行为的理论分析》, 《经济论坛》, 2006. (19) 。
[3]霍克特、马丁、陈帆译:《团队引导技巧-团队建设学习方案》,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李雪丽:《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探讨》, 《知识经济》, 2007 (10) 。
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效率的策略 篇10
一、高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 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 它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利框架, 是教师进行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做好教材管理工作是保障教学秩序, 提升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做好教材管理, 满足教材的正确供应, 对落实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都起着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效率的策略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很多高校对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教材管理制度不落实, 对教材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不高。但教材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门类, 范围很广, 是非常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 因此学校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 重视教材管理人员管理的素质提高, 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包括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钻研好学, 能够遵纪守法, 掌握计算机知识、技术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管理、库房管理等, 充分利用教材建设和管理研究会等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对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展开学术研讨, 以适应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优化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的选用。在教材的管理工作中,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材的质量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直接体现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为此, 教材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管理的重要性, 在选取教材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强化教材的选用评审。
选用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为此, 教材管理部门最首要及最重要的任务即为选取最优秀、最适当的教材。为保证被选用教材的质量, 教材管理部门应帮助教师多收集、整理、发布教材的出版信息, 并加大对优质教材的宣传力度, 提高教师对教材选用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专家、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实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广泛开展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活动。完善教材的选用管理制度, 建立多层次管理, 设置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先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科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对比, 筛选出拟选用教材申报, 然后经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提交至院系审核, 审核通过后, 由教材管理部门进行采购。从根本上避免了个别个人或部门因经济利益关系而影响了选用教材的质量。
2. 建立教材样书信息库。
教材管理人员应经常注意各类教材的出版动态与发行信息, 并将各个出版社的教材样书收集整理, 设立教材信息库, 用于供教师阅览、研究, 拓宽教师获取教材信息的渠道, 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范例。教材管理人员需加强与各出版社联系, 及时跟踪教材出版信息, 以确保信息库中样书的先进性。信息库中的样书包括本校历年来使用的教材, 以及各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与本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相吻合的各类优质教材, 尤其是收集国家级精品教材。同时, 信息库还应加强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像是教学课件、知识点素材、试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克服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 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要求。
3. 开展对选用教材的评估、反馈活动。
教师与学生是教材最直接、最根本的价值主体, 教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方式来获取教材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在选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选好适用的优质教材。建立教材评估、监督、反馈机制, 当教材被选用后, 作为教材管理人员应对教材进行质量跟踪调查, 深入到教学一线, 收集教材使用后的信息反馈, 对采用教材所对应的高校、学生群体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估。评估的结果对教材的选用起到导向和参考作用, 有利于教师日后选取的教材更高品质更适合于本校教学的教材。
建立新的教材管理理念。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高校教材管理的工作也随之迅速增加, 面对诸多新变化, 如果高校的教材管理还只是停留在人工管理与简单的软件管理水平上, 只能是出力多, 工作效率低, 准确性差。不仅满足不了工作上的要求, 还严重地制约了教材管理工作的运行, 因此, 建立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高校教材管理理念已势在必行。通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改变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 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建立教材管理网络平台, 方便、快捷、高效完成教材编制、认定、整理、征订、采购、协调、验收、发放、调剂、积压处理、退书、盘存、结算等教材管理业务, 将高校教材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 更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教材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同时, 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材管理将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使教材管理人员从繁杂、机械的教材管理工作中解脱,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秀教材收集、教材质量跟踪、教材咨询等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上, 并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更有工作效率。
三、总结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的一个学校教学、科研及其成果的水平依据。只有完善教材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强化教材选用审查, 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 不断发展完善教材管理工作, 并对教材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研讨与评价等, 才能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与时俱进, 提高教材管理质量,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教材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做好教材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材管理工作也开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优化教材的选取管理, 建立起全新的教材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策略,教材
参考文献
[1]廖亚利, 黄卫春, 王益云, 等.高校教材建设及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22 (6) :2169-2173.
[2]黄汉芬.高校教材选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1163-1165.
[3]张永军, 张碧如.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1969-1970.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11
关键词:因公出国(境);信息化;审批流程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44-04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学生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拓展等。其中,师资的国际化在高校国际化建设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引进一定比例外籍专家和优秀海归人员的同时,鼓励教师队伍“走出去”,创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频繁、愈加复杂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因公出国(境)的管理方式理应做出积极应变。
一、因公出国(境)管理面临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因公出国(境)业务量不断增加,传统审批方式已经无法应对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公派短期出国(境)数达6394人次,公派长期出国(境)数达493人次,近年来的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具体如图1所示,随着出访量的日益增长,业务管理队伍却维持不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无法抽出精力提供更多的服务。传统的审批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因此,为加强审批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因公出国(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2.传统纸质流转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服务质量不佳
审批面向全校师生,服务对象很广,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纸质版申请表格需要在学院内部、职能部门、学校主管部门等流转。在学院审批通过的情况下,职能部门按序依次审批,一旦中间有任意一个部门未能及时审批,就会延长最终的审批时长,难以提升学校整体的行政办公效率。而且,传统审批方式下,出访人员无法实时监控文件流转的进度,管理人员业务处理沟通的成本偏高,无法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同时,传统审批方式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大量的人工重复操作。
3.智慧大学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对因公出国(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建设对服务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公出国(境)审批纸质版流转效率低下,矛盾重重,而且违背了整个学校推进信息化、无纸化办公的理念。
智慧大学要求主动感知师生的需求,通过相关信息的主动推介,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教师专注于学术、学生专注于学习,实现人本、绿色行政服务。相当一部分的行政流程实现智能化处理,如信息校验、格式审查等,简化行政流程。打通校院两级管理系统,支撑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
二、因公出国(境)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建设理念
在学校推进智慧大学的形势下,建设一个可持续、面向服务的因公出国(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理念主要包括:
(1)放眼未来。设计系统的时候,考虑基于未来开发,要能适应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避免短期内重新开发。
(2)面向服务。面向全校师生,通过信息系统解决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实现无纸化办公。尽量改善用户体验,师生只要负责填报,后续具体的流转过程交给系统,随时查看审批进度,通过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加强两者的互动,提高工作效率。
(3)资源发掘。做好因公出国(境)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为出入境中心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便利。做好数据的利用和服务,实现办公自动化并解决与市外办的信息系统对接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4)信息共享。因公出国(境)的数据信息量大,价值密度较高,与人力资源处、档案馆、图书馆、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计划处等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各个归口部门对数据进行发掘和分析,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2.建设基础
经过985工程的支持,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因公出国(境)管理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校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大学的发展,逐步完善校园网、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建设。各个业务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服务器逐步迁移到网络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再加上数据库和云存储的发展,学校有能力整合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或同步,实现信息共享。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职工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本科生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本科生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
(3)基于审批流程,自主研发了InfoPlus工作流系统,实现可视化的流程、表单开发,通过接口第三方系统集成。主要对应用系统通过BP+BI模式,前者解决“事务处理”(工作流),后者解决“决策支持”(数据分析管理)。
(4)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整合各个业务系统的管理功能,统筹面向全校师生的办理业务,实现资源整合。统一身份认证,使用统一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有效减少系统管理工作量,提高信息系统的通用性,加强系统数据的移植性。统一授权平台,可以通过岗位设置权限,也可以通过赋予角色,增加人员属性的方式设置权限,灵活地实现权限的统一管理和分配。
(5)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通过两个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邮件和短信通知,加强与用户的沟通,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3.系统模型
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是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形成铁三角模型。具体见图2所示审批流程,使用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的功能,把审批同意的数据推送到后台管理。后台管理,即外事管理系统,实现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维护了批件管理、证照管理等模块,促进办公自动化。网站,即出入境中心的网站(cgcj.sjtu.edu.cn),实现信息发布、网上公示等功能。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能有效地服务全校师生,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办公自动化。
4.系统设计
审批流程是整个因公出国(境)系统的核心,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且是规范流程、业务重组的过程,能推动传统管理方法向管理信息化理念的转变。首先,通过“院为实体”,即实行学院制的管理模式,优化职能部门的审批流程,把原先依次审批的过程转变为根据学院意见并行审核的过程,提升审批效率。其次,通过“预受理”的步骤,即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判断出访任务和时间等是否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学院再根据任务进行审批,然后流转相关的职能部门并行审批,从流程上避免出现多次重复审批的问题。最后,通过系统设定已经审批同意的学院或职能部门不用再次审批,有效地降低重新审批的工作量。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系统模型,把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平台等进行资源整合。
(1)审批流程,使用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的功能,并把审批同意的数据推送到后台管理。
1)网上申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把教职工、本科生、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实时交换,解决用户登录的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利用统一门户(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
2)网上审批。审批权限是审批流程的难点,可以通过统一授权系统,按岗位配置审批权限,只要此人在相应岗位上就可以审批,而不用分析人事关系在哪,或是哪个部门的领导。审批互动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统一门户的“正在进行中任务”,实时查询审批流转的进度,透明化办公。并利用学校现有的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
(2)后台管理,即外事管理系统,具体如图4所示实现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维护了批件管理、证照管理等模块,促进办公自动化。
批件管理实现了自动打印任务批件和政审批件的功能,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签证管理通过导出xml格式文件的方式,与市外办的因公出国(境)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交换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证照管理通过证照录入、领用、归还、注销等功能,实现了因公证照的科学管理。财务管理通过“经办+复核”的模式,从管理模式上避免发生财务问题的同时,对财务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
5.建设成效
充分利用由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组成的铁三角模型,发掘各个元素的延展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促进服务,又通过服务反过来促进管理。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主要建设成就如下:
(1)在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传统纸质流转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申请表格需要在学院内部、职能部门、学校主管部门等流转。在院为实体的理念下,学院审核后,职能部门按序依次审批。每个职能部门审批都需3个工作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需5个工作日,所以传统的审批方式总共需要3N+5个工作日。而通过因公出国(境)系统审批,能实现职能部门的并行审核,最多只需要3个工作日,总共需要8个工作日。由此可见,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出访团组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越多,效率的提升越明显。
(2)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实现“T”型延展。
“T”型延展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纵向实现业务管理一条龙,通过信息系统,全方面覆盖了网上审批、与市外办系统对接、签证管理、证照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科学化、自动化办公;另一方面是横向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出入境中心网站,整合师生所关心的办事流程、友情提醒、信息系统介绍等内容。网站经过两年的时间,访问量已近10万,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不断完善审批流程,优化网上申报步骤,加强用户体验,结合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
(3)提升了服务质量,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2014年底,出入境中心分别以民主生活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对因公出国(境)系统的意见建议,各方面对这个系统给予好评。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审批,只需网上申报后,等待短信通知领取批件即可。全校师生感受最明显的是“足不出院”就能完成整个审批过程。同时学院外事负责人可以随时查询统计本学院的出访情况,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管理工作。
三、总结
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使用,不仅优化了审批流程,而且促进办公自动化,解放劳动力,业务管理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上去。通过对因公出国(境)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发掘,还可以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提供指导意见。
结合高校因公出国(境)面临的新形势,笔者建议:
1.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因公出国(境)信息化建设
高校因公出国(境)业务量不断增加,传统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矛盾重重,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可以进行业务重组,简化审批流程,同时规范流程,实现科学管理。
2.建立业务模型,打造一门式因公出国(境)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有的体制下,由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组成的铁三角模型,基本适用于所有高校。审批流程解决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的问题,后台管理解决数据管理、数据统计的问题,网站解决网上公示、信息发布的问题。三个元素相对独立,侧重点不同,对出访人员而言,只要进入审批系统的一门式入口,就可以完成整个审批过程,而不用学习如何使用整个因公出国(境)系统。
3.整合高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通过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
高校推进数字化建设,第一步往往是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建立用于信息发布的网站,并建有人事、教务、科研、财务、OA办公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必然会造成各自为政,共享程度底的问题。利用因公出国(境)、科研协议签署等综合性业务,从多个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再反过来把业务信息推送回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把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机整合联结,服务智慧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旭,刘志杰.高校教师国际化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徐永洁.潍坊市因公出访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培雷.业务流程重组与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郭晓明,张巍,刘化总.浅议高校数字校园中的信息即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7).
[5]徐益龙.校园信息化中统一身份认证平台UIS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6]王婷婷,陈桂兰.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数据库发展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问题 篇12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一) 信息咨询服务的不完善
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需要有力的信息咨询情况为基础。高校读者需要依仗图书馆所汇总与处理的信息来达到具体的图书借阅归还工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养的缺乏, 特别是专业素养的不完善而引发图书馆信息咨询水平缺乏专业完善性, 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散漫, 具有懒惰性, 因此工作缺乏积极性与热情, 进而导致图书流通环节中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信息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高效性。读者可能在信息检索、咨询工作中缺乏应有的速度和质量, 甚至出现众多书籍信息的差错。部分人员由于对信息系统缺乏充分利用意识, 从而导致书籍借阅超时或者续借错失, 缺乏有效的网上续借等服务。
(二) 图书开架借阅的局限性
而对于读者而言, 对于图书馆图书的分类存放与摆架方法缺乏充分的认识, 甚至在翻阅后随意丢弃或者乱插放图书, 这些会导致现存书籍存放无序化。由于开架借阅的广泛运用, 图书流通量会相对提升, 借阅量显著增加, 但是也因此导致新书或旧书上架在短时间内出现涂改、撕损和开页情况, 甚至出现丢失问题。该丢失问题为可能会表现为在信息系统里面有存在记录, 但是却无法找到书籍, 产生该类问题可能由于书籍错放到其他书架或区域, 或者借阅者带出了馆外。
(三) 借阅证的管理不当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中, 借阅证为是仅有的凭证。但是有部分借阅证在长时间的使用和日常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产生损毁、丢失等, 导致无法正常展开图书借阅。同时由于部分读者将借阅证借给其他人, 导致图书延期未还或者丢失, 对个人造成一定影响;借阅证在丢失后由于没有及时的挂失与补办, 容易被他人冒名做图书借阅, 从而导致图书的丢失, 最终的赔偿责任却归于借阅证所有人, 当读者不愿意赔偿时则导致图书馆与读者间的矛盾。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问题的原因
(一) 读者因素
读者自身在综合素养上的缺乏, 对于图书管理认识的缺乏, 不认为图书属于公共财产, 因此缺乏对图书的爱护, 没有形成自身图书使用规范意识。甚至部分读者会恶意的损毁、偷窃图书资源, 在借阅图书中随意的抽取和存放图书, 缺乏对借阅证等有效的管理意识, 随意的借予他人, 导致图书管理上的障碍。其中部分读者有不良的借阅习惯, 习惯随意地在书籍上做批注, 不注意保护书籍的整洁性, 甚至因为心理的失衡而对图书进行损坏。
(二) 图书馆管理自身因素
在相关图书馆图书借阅使用的注意事项上缺乏有效的宣传指导, 读者无法快速有效的了解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 总体来说图书馆的宣传推广缺乏力度。在图书等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书籍占有量的缺乏, 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图书馆经费不足, 无法达到大量购进图书的目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进行图书馆工作的咨询服务。上述两点多属于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所致。此外, 在图书馆的监控和借阅系统的支持上缺乏力度, 从而导致书籍的丢失以及图书信息的不符合情况。在图书丢失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报警系统效果。同时监控系统在没有发生丢书情况下而无故报警又会导致整体的借阅环境氛围不和谐, 因此在监控系统上缺乏标准规范的监管。
三、高校图书流通管理效率提升方法
(一) 提升图书馆宣传
在图书馆的运用说明上要加大宣传力度, 特别是针对新生要开展专项的培训, 提升新生对图书馆使用的专业意识。具体培训可以指定专业的书面通知或者发放图书借阅指南手册, 特别是当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可以开展图书馆微信、微博、网站的宣传, 将图书馆借阅注意事项和书籍情况做有效的通告, 节省书面宣传成本。在图书馆的显眼位置进行相关借阅流程与须知的简明提示。
(二) 强化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提升
在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态度和知识上提升水平, 可以在用人制度上多选择专业资质人员, 加强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将最新的管理理念、技术操作进行宣传, 积极的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工作进行定期的工作考核, 建立工作人员工作投诉管理机制, 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谨慎积极度, 同时定期做工作考核, 采用竞争上岗等方式, 积极地调动工作人员进取积极性。
(三) 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提升
在书籍资源、人员资源、经费资源上达到优化配置, 提升各种资源运用的合理性, 减少浪费, 提升整体资源所产生的高效性。加强图书监控系统水平提升, 加强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 增加书籍资源, 提升个人书籍占有率。
四、结束语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上, 要积极地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 需要在领导层、工作人员、师生等各方面做有效的教育宣传,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高效的管理效果。
摘要:高校图书馆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属于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有利于高效师生从事知识扩展和科研工作。但是现存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执行存在多方面问题, 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的效率, 需要针对现存问题做针对性改善来提升整体状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营.浅谈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J].科技展望, 2015, 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