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共8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1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第一部分从理论研究和以浙江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绩效审计实务实践方面介绍了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并从三方面归纳了主要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通过共性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做法,提出我国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如何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面向内容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想,一是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二是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第四部分从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构建与完善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科学分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效率,增强政府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手段。其中,财政专项资金尤以其占财政收支结构比重大、涉及行业与领域多、与企业和群众联系紧密以及审计发现问题量多类广、绩效评价指标复杂且体系不健全等特点,成为绩效审计研究和实践的桥头堡和主战场。
审计署《20xx至20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 20xx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最佳突破口,如何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求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审计,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普遍重视的课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当前,各级审计部门都积极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艰巨,加强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政府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与日剧增。与此同时,政府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财政专项资金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形成的初级阶段,尽管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都较高,但由于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支出呈刚性增长,可用财力增长缓慢,财政专项资金短缺现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分配有限的财政专项资金,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真实、合法性审计,无法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推进民主政治的需要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审计职能和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无法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信息。纵观各国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经济发展和政府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也必然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过渡。
三、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
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政府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而这些内容直接反映了政府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政府公务员是否负责,能力与责任是否匹配,是否存在贪污、浪费等问题,进而可以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促进党风和政风的好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开展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能够揭示由于个别政府部门工作不力导致不当决策、错误决策、盲目决策、轻率决策,出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
第一章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特点
第一节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现状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国内较早的绩效审计论著是吕文基1992年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教程》。从统计资料及有关文献可以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一些学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二、审计实务实践方面。
我国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署**年至**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在多类审计项目中积极进行了绩效审计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浙江省审计厅及时提出了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向现代审计转型的思路,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强调面向成果使用者、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等理念,因地制宜推进审计管理创新,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服务性、建设性和成效性,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政策评价审计、民生民本审计、专项审计及调查、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实践领域汲取经验,初步搭建了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框架。而就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而言,由于涉及面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已进行的绩效审计案例有限,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普遍存在法律准则欠缺、指标单
一、操作性和可比性不强的问题,不能满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
我国目前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审计方式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尚不多见。
从审计机关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情况看,由于目前我国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真实、不对称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审计人员无法收集到比较翔实有效的项目立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环节中重要的非量化信息明细资料,采取的审计方式多为事后审计,仅仅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而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资金分配、专项资金设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寓于传统财政财务合规性审计之中。
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并未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开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多是在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管理和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偶尔顺带提及绩效评价和管理建议。审计方法多是集中在对财务数据的微观分析上,审查的重点也多为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分配不及时等。而对于非财务资料、数据审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如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分析等宏观层次评价较少。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审计准则。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范围小,层次低,随意性大,并没有把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法定审计任务,从而使落实《审计法》规定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要求成为空话。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无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专项准则或指南,特别是适用于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给科学、规范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造成一定困难。
第二章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一、美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美国开绩效审计之先河,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就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对联邦政府支出的综合审计,率先把注意力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其职责是检查公共资金的使用,评价联邦政府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提供政策分析、备选方案及其他支持,以便帮助国会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拨款决定。例如曾进行年支出达到200亿美元的联邦机构及其事务审计和国防审计。20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的“三E”审计走向准则化。美国审计总署由财务审计向政府绩效审计转变的标志是**年的《立法机关重组法案》和1974年的《国会预算与拨款控制法案》,这两个法案授权美国审计总署对政府机构的项目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与分析。美国审计总署在《政府审计准则》中对绩效审计的内容、实施和报告作了具体规定。从此“三E”审计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并得以较快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进一步扩大了工作范围,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的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改进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了范围广泛的效益审计和项目评估。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中监督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和对危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风险领域的监控,强调通过审计,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绩效,加强管珲机制的整合治理和系统管理,帮助国会促进政府工作的更好和更可信。现在,美国政府审计工作量的90%阻上是从事绩效审计,“三E”审计已变成政府审计最主要的工作。通过绩效审计和其他服务,美国审计总署每年为联邦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20xx年财政,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带来了230.2亿美元的直接财政收益,经费投入的每一个美元都带来了61美元的收益。美国审计总署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对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英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英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历史比较长,但以法律形式确认其为国家审计署的工作内容则是在1983年以后。**年3月英国政府发表了绿皮书,规定主计审计长应对公共资金支出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检查,必要时调查计划项目是否有效地达到规定的政策目标。1983年颁布了《英国国家审计法》,首次正式为审计署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该法第六条规定:主计审计长可以检查任何部门、机构或其他团体履行职能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署可就政府所执行的项目、计划或任何其他工作活动以及其结果进行审查并报告审计结果。
英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主要检查和评价政策的执行结果,对政策本身并不提出批评意见,主要审查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对严重的铺张浪费、效率或效益低下和控制薄弱的现象所进行的检查;二是针对特定的部门、重大项目、工程进行的调查;三是对管理活动所进行的检查;四是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是英国审计署重要的工作内容,每年绩效审计项目约占总审计项目的40%。仅1994至1995英国国家审计署就公布了50份绩效审计报告,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国防、教育、农业、环境和交通、卫生和社会保障、法律和内政服务、海外和中央政府事务研究、私有化、税收等8个领域。
三、加拿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在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共同推动下,加拿大出现了一种名为“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它与美国“3E 审计”的内容大致相仿。1989 年,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提出,综合审计还应审查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情况,政府项目及政府活动所产生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影响,把“3E 审计”拓展到“5E 审计”。加拿大综合审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报表审计,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发表意见;二是合规性审计,检查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去花钱;三是经济与效率审计,即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四是有效性(效果)审计,强调项目投资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第三、四项两项又称货币价值审计,也即绩效审计的内容。
从内容范围上看,首先,综合审计是一个有机整体,财务审计是综合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执行情况与责任相关的财务信息予以证实。其次,综合审计对主管部门活动相关的管理控制给予足够的证实,以及管理部门对开发是否经济、有效加以证实,从而保证政府有关规划达到预期目标。财务审计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准确性、合规性提出意见。最后,综合审计承担的任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货币、人力、资产、信息)有效管理所使用的控制、步骤和系统进行检验,这意味着综合审计范围广泛,一般包括:(1)财务计划、预算、会计账目、财务报表;(2)人力资源计划、发展、评价和运用;(3)资本支出计划,包括资产、设备、存货和其他资产的取得和使用;(4)为执行经营管理的职责,在计划、经营和控制方面所产生的必要信息。
第二节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分析和对我国的借鉴
一、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分析
尽管西方各国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各具特色,但的确也在逐步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而且这些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也已经得到了实践者的广泛赞同,并相互影响,共同成为西方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各国所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有四个共性:一是立法型审计体制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三权分立条件下,对行政机关的绩效审计结果可以通过立法机关的监督得以落实;二是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地位;三是基于相对完善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下的财务审计已经相对成熟,会计信息实现了基本真实、合法,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减少,形成了一套完整财务报告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报表审计体系,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的传统审计任务基本完成;四是各国政府部门绩效体系中的绩效指标规范化、法制化标准的特点,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对我国的借鉴
随着中央、省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为应对20xx年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做出了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决策,财政专项资金作为主要的资金拨付、支出形式,其规模已占据了财政资金的半壁江山,但在支出管理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预算安排不科学、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大量沉淀、效益效果不明显、监督管理缺位等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因此,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度,提高绩效审计成果,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性资金总体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省有关经济、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其必要性已经凸显。
由于政治体制、法律基础、财政管理模式的差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同美、英、加等有着几十年绩效审计发展历史的国家相比,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独立审计类型的实践还刚刚起步,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不具备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但是,作为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西方国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与规范,完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却极为值得我们借鉴。
从世界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好的国家,其绩效审计方面的审计准则、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也是相对完善的。如:美国审计总署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提出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绩效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以下七个方面基础上的宏观和微观标准的统一:法规标准、行业比较标准、政府审计标准、州政府标准、效果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和可接受的管理条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各个项目时其标准均是以上述七项为基础。我国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及时研究和改进不同指标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
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可选择和提炼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外部标准作为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依据。
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该依据存在于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带有很严格的强制性。如果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一般而言,也不能达到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目标,甚至出现挪用、闲置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财政部门如果存在不按法定职责履行职务,不按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不遵守财政专项资金的禁止性要求等,就会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
二、以财政专项资金预算为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都有预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是根据财政资金的需求提出的支出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严格的约束性。从目前预算编制的情况看,虽然很多预算未进行细化,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对资金所应达到的目标和使用效果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以行业指标和标准为依据。行业标准是同一行业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标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业标准,这类标准往往经过权威机构制定,要求本行业内单位和人员遵守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另一类是没有强制性但为行业公认的标准,这类标准通常是行业内多年形成或通过研究提出的一些标准,能为审计评价提供判断基础。
四、以专家意见为依据。这是财政专项资金领域权威专家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判断意见,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直接参与绩效审计,专家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经验对专业问题进行审查得出的结论;一种是审计人员就相关技术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或与专家进行讨论,提出的咨询或论证意见,或是委托专业人员运用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
第二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要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评价内容服务,既要在指标分类的科学完整、实用规范上下功夫,又必须使评价指标的含义明确、口径一致,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均具有可比性。除此之外,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的设置还应该遵从几个基本原则:
一、SMART原则。即精确原则,该原则是美英等国家在绩效指标设置上普遍遵循的共同标准。S(specific):指绩效指标应具体、明确,而不能抽象、模棱两可;M(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应可衡量、可评价,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而非笼统、主观的描述;A(achievable):指绩效指标是能够实现的,而非过高、过低或不切实际;R(realistic):指绩效指标应具有时限性,而非仅仅存在模糊的时间概念或根本不考虑完成期限。
二、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与部门、单位、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目标密切相关,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如投入或产出的衡量相对容易,但若与项目成果目标不具有相关性,单纯的指标就不能较好地反映项目的实际影响。
三、互补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形成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综合互补评价作用。定量指标建立在财政专项资金收支活动各项财务、业务数据及工作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定性指标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专业意见,与定量指标共同合理、准确地反映财政专项资金相关实际绩效。
四、可行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经济性和实用性,又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取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收集信息。
五、可比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涵盖所有的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类型,又要对不同用途和性质的资金或项目设置专用指标,形成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同类项目的比较和不同项目间的区分。
六、重要性原则。考虑绩效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最有代表性和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第三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面向内容
社会公共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具有天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审计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审为民,牢牢把与各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专项(专用)资金内容放在首位,增强绩效审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其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效益情况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必须关注的四个焦点,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这四方面内容。
一、审计评价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时是否存在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重复立项的情况;审计财政国库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拨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资金是否全部到达项目点,项目执行进度是否因资金原因受到影响;审计整个项目的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立项计划,是否全部用在项目上,有无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审计项目资金是否存有结余或沉淀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二、审计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包括审计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是否以重点项目、重点环节为主;审计资金拨款手续是否健全有效,是否遵循项目申报时立项文本所规定的使用管理办法,是否按项目进度拨付和支付资金,有无因管理滞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审计项目支出方式是否合理节约,设备和材料等是否经政府统一采购;审计项目单位是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等。
三、审计评价项目实施情况。包括审计项目工作量完成情况,实际完成工作量与计划工作量的对比;审计项目完成进度情况,将实际完成时间与计划完成时间相比较,看是否在计划期内完成,若没完成分析其原因。
四、审计评价项目效益情况。主要审计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如何,是否对当地就业、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是否对控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有利,是否对地方收入、科技进步有利,是否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短期行为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等。
第四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仅要通过计算、复合性分析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而且要考量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成本与效益,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决定了在设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时需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同时,设计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统一整体全面反映,并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在工作中生搬硬套。另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科学与否需要通过具体审计工作进行检验,实践中应不断进行指标修正和择优去劣,这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给出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想,一是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二是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一、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
该模型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不同,将评价指标分为部门(单位)整体评价指标和重点项目评价指标,前者关注部门(单位)专项资金整体绩效,后者关注部门(单位)对某项重点专项资金或某个单独项目的绩效评价。
二、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
“沃尔评分法”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基本原理就是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对选中的财务比率给定其在总评价中的比重(比重总和为100),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得出总评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财政资金分配和支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可以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来分析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该方法将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并通过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参与综合评分,因此在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方面显得十分精细并且有效。
(一)模型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财政资金的特征和评价要求,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着手,确定采用哪些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
2.科学划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比例。将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各类指标归集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中,并赋以一定的比重。
3.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沃尔评分法的标准值是指各该指标在企业现时条件下的最优值,但是,当某一指标与最优值差异很大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标准值主要采用四类标准:一是计划标准;二是行业标准;三是历史标准;四是经验标准。
4.计算并评分。计算出各类定量指标值和对定性指标进行描述,并参照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以及经验标准对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结果进行评分。如以下示例:
5.析评价。对汇总评价的分值通过一定的比较和分析,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历史比较、经验比较等,得出整个财政资金的绩效水平。
(二)实例介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定量指标:
(1)经济性指标。
该指标若小于100%且项目已经结束并达到设计要求时,说明资金尚有结余,符合经济性要求。
该指标反映环保资金存在被违规挤占、挪用的现象,造成资金损失浪费。
(2)效率性指标。
这些指标值越高,说明环保资金的投入效率越高。
(3)效果性指标。
完成率越高,说明项目建设的效果越好。
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资金拨付的越及时,项目的保障程度越高。
其他可以选取的定量指标还有很多,如:空气污染指数、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重点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率、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都是衡量环保专项资金支出的效果程度。
2.定性指标。包括环保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企业环境评估政策执行情况;对污染企业整改措施的到位程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第四章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套建设,否则绩效审计难以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想模式应是审计机关完全独立、处于超然的社会地位,审计力量雄厚、做到应审必审并保证审计质量,具备成熟、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结果被重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实施,审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虽然已基本具备适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但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还不完备,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适时完善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增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保持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颁布的《利马宣言一审计规则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被审单位之外并不受外来影响,才能客观地完成其工作任务”。由于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相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国家审计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体制,审计实践证明,这种审计体制是符合一定时期我国国情的,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其作用是明显而行之有效的。但该体制也存在不足之处,突出表现为审计部门特别是地方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使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审计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适时地由行政模式向立法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这一改革应分两步走:现阶段对现行审计体制进行完善和调整,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向立法型体制转变。
现阶段对行政型审计进行调整的重点:一是提高中央审计机关法律地位。参照部分发达国家的傲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审计署的地位,在国务院内提升半格,使审计长具有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地位。二是改革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市、县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管理,经费列入省级预算,系统管理;省级审计机关接受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与地方审计机构可以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力度。
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即人大常委会领导下设立最高审计机构,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琵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榻平行的国家审计院,实行“一府三院制”。审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同时,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可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先由审计机关根据职责、任务和计划及定员定额标准编制预算草案,由各级审计机关逐级上报审计经费预算,无须政府审批,由财政部门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示,国家审计院汇总审核后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授权。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对绩效审计的地位、内容和实施办法做出明确的规定,明确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审计结果的具体应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须采用的规则、程序、评价内容和方法,使其在法律框架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相关的法律体系,为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依据。应加快修改完善财政预算法规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标准,为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评价依据。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将相应的法规具体化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对于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责任单位,追究其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等,这样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追究才有相应的依据。
(三)逐步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公开化。
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结果,另一方面是对绩效审计质量的有效监督。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充分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效果和价值所在。虽然我国的审计法规定了审计结果可以对外公布,但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执行。通过逐步推行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绩效审计的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审计成果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支持。
三、加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绩效预算改革的互动配合作用。
绩效预算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它围绕运作和项目来编制预算,并以特定的预算数据把运作和项目的效果水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调政府机构绩效和以绩效的衡量为核心的总体特征。绩效预算的标准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权威的绩效标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绩效预算都是随着公共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尽管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又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都是为了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资金的使用效益而采取的措施,基本目标也都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完善的绩效预算制度既能提高人大预算审批和监督的深度、提高人们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通过绩效预算改革的深入,将对政府支出提出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绩效审计的开展则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如通过对项目或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为下期的绩效预算提供决策基础。目前,我国绩效预算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而这恰恰也是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面临的难题。因此,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以“协同论”的理念开展工作,加强配合,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共同参与试点,选择一些适宜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项目进行试点,并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快促成试点经验的形成并进行推广。
参 考 文 献
蔡春.《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黎海.《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的难点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
姜娜.《英国绩效审计的借鉴与思考》.中国审计.20xx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浙江审计.20xx
谢力群.《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实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国营(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1986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xx
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李厚琼.《当前开展效益审计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审计.20xx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健全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中国财政.20xx
姚凤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际比较与借鉴》.财政研究.20xx
王雪莲.《我国绩效审计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财经界.20xx
张永慧,李天祥.《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期刊论文]-财会研究.20xx
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xx
赵忠良,刘凌雷,王东燕.《财政专项资金亟需提高收益》.[期刊论文]-财政研究.20xx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审计署外事司编.《国外效益审计简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霍姆斯.《公共支出管理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
梅西尔.《审计学》.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凯尔.《现代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2
(一)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兼顾的原则
不能在进行评价指标设置时只考虑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需要针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分别设计合适的指标。
(二) 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因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分为多个种类, 每一类支出都有其独特性和效益关注的重点, 为此设置的指标就应该有较强的针对性, 需要考虑分类指标的设置。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财政支出效益考核的共通性, 应注意通用指标选取的兼容性, 增强指标的适用范围, 做到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
(三)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就是对财政支出效益做出判断, 而定量分析则是判断的客观依据, 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和层次分明。而财政支出项目执行的结果, 有的不能用量化标准进行衡量, 或者量化指标难以明确显示效益的状况及其程度, 对这类支出项目不必勉强依靠定量分析。
(四) 评价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评价需要来看, 指标设置的越细, 评价结果就会越准确;但是有时有些数据是难以获得的, 有些数据要获取可能要费极高的成本, 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该考虑现实可操作性, 在经济和资料可获取的前提下, 依据重要性来设置数量适当的评价指标。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 绩效审计目标方面的考量
通过对绩效内涵的揭示, 我们看出绩效评价就是对一项活动的效益、效率、效果、环境性和公平性的评价。因此, 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 所评价的内容就是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因此, 按照评价目的来划分,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五个大类, 但环境性和公平性其实可以反映在效果性当中, 所以可以概括为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三个大类: (1) 经济性指标:即评价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是否经济以及专项资金的分配部门是否能够经济地使用资源。具体的评价内容又包括专项资金投入的项目在立项前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有无假立项和重复立项;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相关部门批复预算、拨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相关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项目支出总额支出结构是否符合投资计划和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 (2) 效率性指标:用于反映既定的资源投人是否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出, 它往往是通过投入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比较得出。包括专项资金的分配效率和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率, 即评价专项资金采购的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包括人财物) 、项目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性涉及到的首要环节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的效率性, 所以在进行专项资金效率性审计时, 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评价。专项资金的分配效率应从三方面进行评价:项目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项资金设立的政策目标;项目的预期收益高低;项目立项过程是否引入竞争机制, 包括有无通过招投标、专家评审等。在进行立项后, 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体现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3) 效果性指标:一般地, 效果审计的目标是评估目标的达到程度、评估采取替代方法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的可能性、通过成本产出分析成本效益是达到预期目标还是偏离预期目标, 在实现立法要求方面产生的进步, 是否对资源进行了公平分配, 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项目重复或产生冲突, 获取资源是以合理的成本在合理的时限内, 是否产生了合理的价值, 所产生的服务或者利益对民众来说是可以获得的, 单位成本还有无可能降低或者产出还有无可能提升, 是否与预算流程的要求一致等。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来说, 效果性评价专项资金设立的政策目标是否得到实现, 具体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项目的绩效目标是否达到, 项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有无差异, 项目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隐患, 项目工程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以及建成后无法使用、闲置等情况, 项目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环境性和公平性目标也可以体现在效果性当中。
(二)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方面的考量
无论是从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粤府【2006】37号) 还是其他省份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文件来看,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由省级财政部门对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经过省政府的核准设立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接着专项资金设立后, 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立项进行审核, 确定将专项资金用于哪些项目和具体的使用金额;专项资金申请项目获批后就由申请单位实施项目, 对应级别财政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支付方式来进行拨款;项目完成后要通过决算验收, 若形成固定资产则还需进行产权移交、办理登记入账纳入相关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也应该包含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从专项资金设立阶段到最终专项资金项目完成的整个流程都应当有对应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还有些专项资金不是由预算直接拨款的, 还涉及到专项资金的来源 (如配套资金) 过程, 那么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还需要对专项资金的收取或到位进行审计评价。
(三) 政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考量
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有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要求, 如预算管理方面的要求、各级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要求、政府采购方面的要求等等, 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也必须考虑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评价依据之一。如财政专项资金最终使用到各个不同项目当中去, 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不可避免地要包含对项目绩效的评价, 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前期、项目建设期、项目竣工运营期, 项目前期绩效评价对项目在社会、经济、财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 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效益、效果如何, 存在哪些风险等;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各项合同执行情况、投资概算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建设工期及施工管理水平、洽商变更签证情况、管理制度、对环境的影响等;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评价是对项目建成投产 (或交付使用) 的建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评价, 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那么在进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 如果涉及到投资项目的话, 就应考虑这几个方面需要的评价指标。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
基于如上的分析, 按照财政专项资金运动的流程将专项资金评价过程分为专项资金设立过程、专项资金项目立项过程、专项资金项目运作过程和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四个阶段, 对每一阶段有侧重点的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包括环境性和公平性) 目标角度来设置评价指标, 这样形成完整、逻辑清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再结合前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的分析, 在上述构建思路指导下, 最终形成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分层次的, 由抽象到具体, 每一层次的指标提供不同的评价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定量与定性并存的, 定量指标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而定性指标则弥补定量指标的武断性和不全面性, 可以对定量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 以便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结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 通用指标反映那些在所有专项资金或多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需要考虑的方面, 而个性指标则针对具体的评价对象, 反映某一类型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或产生效果方面所特有的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动态的, 在面临特定的评价对象、在不同的审计背景下, 所选用的评价指标是可以在预先制定的指标体系中进行增加或减少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通用指标的设计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划分, 在每一阶段都有评价的侧重点。专项资金的设立阶段和专项资金的立项阶段侧重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评价, 专项资金项目运作阶段侧重对资金运用和项目建设效率进行评价, 专项资金项目完成阶段则侧重对专项资金的运用效果 (包括环境性) 进行评价。在专项资金运作的各个阶段都涉及到管理活动, 这些对管理活动的评价指标侧重从合规合理的角度来进行, 也即对审计目标之一——经济性进行评价。由于每一类具体的专项资金其使用方向会有很大的差别, 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和绩效目标也有很大区别, 所以为达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设置的具体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通用指标里主要揭示那些在多数专项资金的评价里都需要用到的指标, 而对某些专项资金特定的衡量指标放到分类指标中进行考虑。不过, 分类指标的建立思路与通用指标是一致的, 只是在指标设置上会增添一些衡量某类绩效的特定指标。从评价目标来分类, 衡量管理活动经济性的指标多为通用性指标, 而衡量专项资金效果性的指标多为分类性指标。依据前文分析, 可以形成如下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参考文献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20-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财政厅2012年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通信作者:沈建新,研究员。E-mail:sjxjaas@126.com。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的公益性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2011年我国农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从政府口径支出的资金数额为773.79亿元,在该类经费支出中约占88%。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和科研经费管理中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科研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但资金归口部门不同,绩效管理方法各异: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3年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项目、部门和财政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虽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实际操作中缺少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只有宏观层面的指标框架,科技部至今没有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缺少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分析主要的绩效表现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
依据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全过程以及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则,分析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项目是科技专项资金的载体,考评专项资金的绩效应该围绕项目进行。项目的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四个环节。投入包括资金、原有的科研条件、科研人员等,考评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应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产出指科技活动的成果,影响则是成果的扩散、转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投入到产出的运作过程,是产出、影响的形成诱因,表现为管理形态[1],实用而重要,亦应为绩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评价作为项目监督管理的手段和资源配置的依据,通过逆支出的反馈回路,在对已实现的产出和影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揭示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将评判结果用于未来资金投入的决策,这也是绩效评价的职能和目的。
资金贯穿项目,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要同时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简称“3E”原则)。效益性指科技专项产出的科研成果,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率性原则关注的是科技专项运行中的生产效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2],如何在既定支出下实现更高的产值和更好的服务;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科技专项的既定目标下,资金支出应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优化支出的结构。资金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专项资金的效率越高,产出的成果越多,影响力越大,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科研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支出越具有经济性。
2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
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多目标、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将构建层次型评价体系,全面、有条理地反映绩效水平,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准则层是围绕目标层对绩效主要方面的描述,由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可知,评价系统要素包括管理、产出和影响;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要素特性的具体指标。
2.1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3],评价对象是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形态。在设置管理绩效指标时,一些研究混淆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将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财务管理因素列为管理绩效,实际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实施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4],这是结果;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众多,如项目目标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完善、操作是否规范等,这些是导致结果的诱因,不是直接的绩效表现形式。从结果出发,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是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以及执行中的经费使用效率,因此将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管理绩效定义为管理效率,从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效率2个方面考察。
2.2科研产出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活动,科研成果是项目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项目的研究重点不同,科研产出的成果也有所差异,只有明确科研项目分类,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研项目的分类,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3类,其中应用研究以为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科学技术支撑为主,能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间接影响,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等[5],产出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方面。本研究以应用研究型农业科技专项为对象,其他类型项目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nlc202309041203
2.3经济效益
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科技专项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专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将专项产出停留在论文、专利等文字层面的成果上,思想结晶只能被束之高阁,便丧失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意义,因此,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要分为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于专项承担主体来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是直接效益,计算投入产出比能准确得出投入资金产生的实际货币价值。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益,衡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货币价值和社会公众所能获得的利益。
2.4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评价是站在公众角度评价专项的社会效果。作为农业科技专项中的公众主体,农业劳动者从专项实施或成果中受益,改善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就业机会,这些往往难以衡量,但是可以通过农民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来体现。科技专项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农民越容易获得品种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角度来体现社会效益。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验收申请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为目标层,设立二级指标,确定管理效率、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准则层,选取16个定量指标组成指标层(表1)。
管理效率(A1)选取了3个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运作中可用的资金数和项目完成时的执行情况。经费是科研活动运行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投入通常按一定比例在项目开始时、中期检查或是验收时分批划拨,因此,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达是项目运行中重要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项目运行中实际耗费的资金量是对投入的准确衡量。在此用到位率和实际支出率2个指标考察资金使用。支出确定时,采用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反映项目是否按时结题验收,表现项目完成的经济性。科研产出(A2)是科技活动结束后的直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据应用研究型项目的产出,统计成果、专利、审定品种等产出内容的数量,综合评判论文和获奖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在能力。另外,人才培养虽然不是科技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项目运行中的潜在效益,积累了团队和个人的科技实力,这里用研究生的培养率指标来表达。经济效益(A3)选择了科研投资收入率来描述微观经济体即项目承担单位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新增产值和新增农民收入分别与投入相比,表达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外溢性对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社会效益(A4)主要针对的是项目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程度。通过科技服务、咨询等形式,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让农户得到技术、品种,才能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选择了科技服务次数、农民培训率和成果推广率3个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上,考虑到科技产出的多样性,指标应有所针对。有反映即期效益的科研投资收入率、新增产值与总投入比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反映潜在效益的人才培养率指标;有统计专利、品种审定等数量的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如采用成果产出率直观反映每万元支出所能带来的成果产出。同时,兼具数量和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指标,如论文h指数和获奖成果率的计算。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总额。
(2)资金实际支出率=实际支出资金实到到位资金。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数量项目合同中的预期考核指标数量。
(4)成果产出率。项目期内科技成果数与相应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之比,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自主选育或引进推广的农业品种,产生的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公式为:
成果产出率=成果数量项目经费。
(5)论文h指数。目前,评价论文主要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间接体现论文的质量,缺乏对论文影响力的直接衡量。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h指数,以简单的计算同时衡量个人论文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力)[6]。将科技专项类比于个人,用h指数评价专项产生的基金论文,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更能综合体现科技专项在论文上产生的绩效。论文h指数的定义为:获得某科学基金资助的总计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次,而其余N-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小于或等于h[7]。
(6)专利。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另外,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同发明专利性质相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也计入专利授予数量。
(7)获奖成果产出率。科技奖励是对项目创新水平、科技含量的有形衡量,获奖级别越高说明该项目的创新点、成就越高。但相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级别奖项的含金量不同,资金产出效率自然不同。为了体现相同科研经费下的奖励质量,将各级别奖项基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平台进行修正,使各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获奖成果产出率定义为:
获奖成果产出率=国家级奖励数量+0.473 9部级奖励数量+0.021 1省级奖励数量项目经费[8]。
(8)人才培养率=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项目参与人数。
(9)科研投资收入率,指科研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在统计年内平均每年所获得的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与相应的科研投资经费总额之比,公式为:
科研投资收入率=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项目经费。
(10)科技服务次数。项目单位对项目服务对象组织的科技下乡、培训、指导、函授、讲座、展览、科技普及等工作次数。
(11)农民培训率=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项目经费。
(12)成果推广率。对于种植类项目,定义为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面积与总投入比;对于畜牧类项目,定义为畜禽种苗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繁殖数量与总投入比。公式为:
nlc202309041203
成果推广率=种子种苗推广面积或畜禽种苗繁殖数量项目经费。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对测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主观评价以相对客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共10份,经过Yaahp 6.0层次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5创新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创新意义:(1)评价对象上,针对农业科技专项,体现农业科技产出特性。(2)评价思路上,综合项目全过程和“3E”原则。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过程,深入挖掘和描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表现,同时考评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3)评价指标上,指标选择体现针对性。一方面,基于评价基本思想,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管理效率指标考虑真正能反映管理绩效的因素,剔除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另一方面,指标设置具有多样化和定量化特点。以绝对值、相对值和综合评判指标对科研活动产出进行量化评判,直观、具体地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方.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刘瀛弢.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3]马辉,杜亚灵,王雪青.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软科学,2008,22(7):49-53.
[4]Munns A K,Bjeirmi B F. The ro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project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2):81-87.
[5]李功越.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11(11):132-135.
[6]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7]赵星,高小强,何培. 科学基金h指数:基金论文成果数量与影响力的综合衡量[J]. 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15-18,22.
[8]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考核专项资金的绩效状况,牢固树立财政支出绩效观,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开展对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管理使用资金的责任意识,以解决重资金分配轻使用效益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定。第四条 专项资金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项目、农业支出项目、教育支出项目、科技支出项目、文化支出项目、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行政管理支出项目、公检法司支出项目和其他类支出项目等。
第五条 财政专项资金评价的主要依据:国家相关领域或行业的方针政策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项目申报书及立项报告;项目预算及预算的批复文件;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报告、决算报告、以及涉及项目执行的有关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内容
第六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第七条 业务评价指标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的验收情况,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
(一)项目的立项情况。主要评价项目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和项目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等内容。
(二)项目的实施情况。主要评价项目实施质量达标、项目实施的进度与计划的对比、项目实施对今后业务开展的保障程度等内容。
(三)项目的验收情况。主要评价项目的完成程度,项目验收的有效性,项目验收的及时性等内容。
(四)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主要评价业务活动经费自给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业务活动的综合排名,业务开展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影响等内容。
第八条 财务评价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一)资金落实情况。主要评价项目资金总额及来源、资金到位率、资金配套及资金到位及时性等。
(二)实际支出情况。主要评价项目实际支出构成的合理性、超支或结余情况等。
(三)财务信息质量。主要评价与项目单位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全面性等。
(四)财务管理状况。主要评价项目单位财务制度健全性、财务管理有效性、财务制度执行状况等。
第三章评价的组织实施
第九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按照“统一规划、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思路,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具体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分级实施。
第十条 财政部门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审核各部门绩效评价报告;直接组织实施对重要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与相关信息,研究提出改进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及措施。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系统)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职责是: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绩效报告,向财政部门汇总报送本部门绩效评价报告;根据本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和相关信息,提出加强本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向主管部门报送绩效报告,并按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改进本单位的预算及项目管理工作等。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项目评价时,可以直接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
第四章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第十四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采用指标考核因素分析法。即分别从业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的各个方面,依据评价标准和该项分值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对定量分析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该指标得满分,未达到标准的按比例给分,最低为零分不实行倒扣分。对定性分析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该指标得满分,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分。
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某项指标得分=该评价内容标准分值×该评价内容的实际数÷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
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某项指标得分=该评价内容标准分值×(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该评价内容的实际数-标准值))÷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标准由财政部门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评价的程序
第十六条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具体包括以下程序:
(一)成立评价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
(二)搜集基础资料,组织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第十七条 评价工作方案是评价机构开展评价活动的工作安排。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安排,以及评价方法及标准的选用、评价资料的搜集、准备等内容。
第十八条 评价通知书作为评价机构出具的行政文书,也是项目单位接受评价的依据。评价通知书要载明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工作人员及负责人、工作时间安排和项目单位应提供的各种基础资料及相关要求。
第一十九条 评价机构完成全部评价工作后,必须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对评价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结论文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述、评价目的、评价依据和过程、评价结果和结论、有关情况说明等。
第二十条 被评价单位除提供项目申报文件、立项评估报告、项目批复文件、项目中期报告或完成后的验收报告、项目预决算报告,涉及项目执行的有关财务会计资料、项目绩效情况介绍及单位自我评价情况,同时应提供近三年来的审计报告(含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报告)、单位的职能任务、管理、人事等综合情况。
第二十一条 建立评价工作档案。评价工作完成后,评价机构应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将评价背景、时间地点、工作基本情况、初步结果、审核认定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按项目建立评价工作档案。
第六章 评价结果及运用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以百分制考核,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第二十三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按评价得分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A)、得分在70分—85分之间(含70分)为良(B)、得分在50分—70分之间(含50分)为中(C)、得分在40分—50分之间(含40分)为低(D)、得分在40分以下为差(E)。
第二十四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作为下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项目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为项目单位提高专项资金支出效益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实施细则,根据本办法分别制定。
第二十六条 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应视不同的情况分别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对评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违规操作,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汉财办〔2002〕8号)和《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监管考核办法》(汉财发[2002]20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二)对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和部门提供虚假数据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项目、单位和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县区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执行。
附件: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文本)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报告
(文本)
评价类型
实施过程项目评价□
完成结果项目评价□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公章)
主管部门(单位)
评价方式: 专家评价□ 中介机构评价□
****年**月**日 汉中市财政局 制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项目负责人
姓名:
性别:
职务:
联系电话:
项目类型
1.设施建设
项目起止时间
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截止时间
2、设施修缮3.设备购置 年 月 日
项目总投入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项目实际到位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项目实际支出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项
目
概
况
业务评价(60分)
业务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该项分值
评价得分
1.项目的立项情况
(1)项目目标完成的可能性(8分)(2)项目目标确定的合理性(7分)
15分
2.项目的实施情况
(1)项目实施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5分)(2)项目实施的进度符合计划安排(5分)
(3)项目实施对今后业务开展的保障程度(5分)
15分
3.项目的验收情况
(1)项目的完成程度在98%以上(4分)(2)项目验收的有效性(3分)(3)项目验收的及时性(3分)
10分
4.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
(1)业务活动经费自给率在50%以上(5分)(2)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95%以上(5分)
(3)业务活动的综合排名在前 5名以内(5分)
(4)业务开展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影响(5分)
20分
财务评价(40分)
财务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该项分值
评价得分
1.资金落实情况
(1)资金到位率95%以上(5分)(2)自筹资金配套率95%以上(5分)
10分
2.实际支出情况
(1)支出比例与项目实施进度的协匹配情况(5分)(2)项目支出与计划、预算的匹配情况(5分)
10分
3.财务信息质量
(1)真实性(3分)(2)准确性(4分)(3)完整性(3分)
10分
填 报 说 明
一、本报告由评价机构填写,所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二、封面编写说明 1.“评价类型”:在项目所属类型后的方框内划√。2.“项目名称”:须与项目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3.“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4.“主管部门(单位)”:主管部门(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5.“评价方式”:在项目评价所属方式后的方框内划√。6.“评价时间”:评价时间为接受项目评价通知书或提交绩效评价报告的时间。
三、报告内容编写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类型”:在项目所属类型后的方框内划√。2.“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与项目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3.“项目概况”: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效益及影响等进行总结性描述。
(二)业务评价
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将各指标的评分结果填写在“评价得分”栏。计分举例: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95%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数为92%,则该项得分=5×92÷95=4.8分。
又如,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前5名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名次为前8名,该项得分=5×(5-(8-5))÷5=2分。
再如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前5名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名次为前12名,该项得分=5×(5-(12-5))÷5=-2分,根据“最低为零分不实行倒扣分”的规定,该项得分为0分。
(三)财务评价
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将各指标的评分结果填写在“评价得分”栏。计分举例:同上。
1、资金到位率的计算公式:资金到位率=项目资金实际到账额÷项目资金计划额×100%
2、自筹资金配套率的计算公式:自筹资金配套率=自筹资金实际配套数额÷自筹资金计划配套数额×100%
(四)评价工作人员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5
发布时间:2011-5-20
为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9〕76号)、铜山区财政局关于印发《铜山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铜财〔2011〕24号)有关规定,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及徐州市财政局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参照《徐州市2011年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我区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现就区级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的编报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
绩效目标是指根据财政效率原理,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设定计划期内预期达到的业绩目标、产出的效益和效果水平,用以与实际达到水平相对比。绩效目标的设定,可根据具体情况,一般由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部门(单位),根据上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划和下达的任务来设定,也可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1.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
(1)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等。
(2)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3)专项资金支出执行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与发展等。
(4)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2.绩效目标的制订要求:
(1)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益和效果紧密相关。
(2)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须用定量表述为主,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采用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并具有可测量性。绩效目标需要有多个指标来描述,形成指标体系。
(3)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4)相应匹配。绩效目标要与前续的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与后续的投资额或资金量相匹配。
(二)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预算
区级主管部门在编制2011部门预算时,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应设定项目绩效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跨项目),同时制订评价和考量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主要指标,并编入部门预算。
(三)区级主管部门在编制2011年部门预算时,通过部门预算编审信息系统中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模块,编制《铜山区区级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申报表》,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材料,并在报送部门预算的同时,报送区财政局(业务科室、绩效评价科、预算科、)。
二、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的审核
区级主管部门编报的《铜山区区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申报表》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材料,由区财政局绩效科会同业务科室、预算科负责审核。
预算绩效目标审核工作与部门预算编报工作同步进行。
(一)审核的主要内容
1.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
2.设定的绩效目标是否经过充分论证和合理测算,是否明确清晰,目标实现程度是否予以量化,且可以衡量。
3.项目资金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完成的匹配性和保障性。
4.是否制订了评价和考量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指标。
5.上项目执行和绩效自评价情况,以及财政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情况。
(二)审核的主要程序
1.项目绩效目标的初审
(1)“一上”后,区财政局(业务科室)负责其主管部门的项目资金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完成的匹配性和保障性的初审工作, 提出初审意见。
(2)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对绩效目标设定情况、绩效指标制订情况、上项目执行和绩效自评价情况及财政绩效重点评价情况等提出初审意见,通知没有按要求报送材料的部门、单位补报相关材料。
(3)初审意见反馈。“一下”时,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将汇总的项目绩效目标初审意见反馈给有关部门。初审意见主要包括: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绩效指标制订的情况,绩
效目标与指标的相关性与可行性情况、保障绩效目标完成所需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数,以前项目绩效评价情况等内容。
2.重点项目绩效目标的评审
(1)在2011年部门预算“二上”上报后,根据近年开展的重点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科会同业务科室、预算科选择并确定需要进行绩效目标评审的重点项目,组织研讨会、专家会等形式,对选定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等进行论证评审,提出意见后,通知部门调整绩效目标。
(2)在区人代会批准2011年区级主管部门预算后,绩效评价科会同预算科、业务科室完善评审意见,为业务科室安排具体的项目预算提供参考,为组织实施绩效监控、绩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在二次预算分配时,侧重完善对重点专项资金“项和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分解)。
3.预算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下达
绩效评价科会同预算科、业务科室将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等意见与部门预算批复(二下)同步下达区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等意见,是实施绩效监控、评价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绩效监控
从2011年预算执行期开始,区财政局对区级主管部门的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监控,绩效监控与项目具体实施、预算执行同步进行。
(一)在预算执行期内,部门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完成进度,按季度编报《铜山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控反馈表》(另行制订),报送区财政局,作为区财政局(业务科室、国库科和绩效评价科等)拨付财政资金和实施绩效监控的重要依据。
(二)区财政局(业务科室会同国库科、支付中心等)负责部门(单位)资金的用款计划审批、资金使用管理,根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负责项目资金的审核和拨付。
(三)绩效实施期内,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业务科室等)会同区级主管部门对重点项目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进度及项目预算资金绩效拨款到位情况,进行事中绩效跟踪监控,提高预算执行效力和项目资金运营效率,减少财政专项资金结转,并为预算执行完成后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四)区级主管部门配合做好财政实施绩效监控,负责修正预期设定绩效目标执行的偏差,负责各项政策、措施及资金落实情况,保证项目绩效目标的如期完成。
(五)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负责将预算执行期项目绩效监控情况报告有关领导和通报相关部门。
四、开展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执行完成后,区级主管部门依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和制订的绩效指标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开展自评价,向区财政局提交项目绩效报告和自评价报告。区财政局负责对区委、区政府重大项目、关系民生或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组织实施绩效重点评价。
(一)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负责财政绩效重点评价工作,督促和指导部门开展绩效自评价工作。
(二)区级主管部门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绩效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并及时向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和业务科室)提交项目自评价报告。
(三)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业务科室)根据区级主管部门自评价情况,组织专家对重大项目进行绩效重点评价。
(四)区财政局(绩效评价科、业务科室)对区委区政府关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绩效目标管理项目,将邀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有关机构,审计、监察等部门及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绩效进行重点评价。
(五)区级主管部门设定的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和制订的绩效指标,是预算执行完成后开展财政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专项资金评价结果,是以后该专项资金安排和再安排重要依据;项目的评价结果对以后部门该项目的再安排或取消起重要作用,将作为财政部门审核以后滚动项目预算管理和编制的重要依据。
(六)对区级主管部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总体情况,区财政局将上报区政府,并抄送有关部门。
五、工作周期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6
急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应对科技进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解决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等问题,普遍采取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核心理念、以谋求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为目的政府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等措施。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促进财政支出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审计监督评价体系。
二、当前我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法律层面缺失。从国外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实践来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迄今尚末出台有关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法律;审计相关法律也未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规定的条文。从依法审计角度看,法律规范的缺失不仅使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结果的运用。
(二)绩效审计的执行主体未明确。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绩效评估、绩效审计评价机构作为审计评价的执行主体。而我国则未明确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使得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差异大,既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又缺乏可比性。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已经初步确定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和应用方法,但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评价,而对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定量、定性评价不足。其次,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还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另外,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的缺乏也使得审计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绩效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
三、推进财政绩效审计基本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开展绩效审计当务之急是边立法边实践。提出立法建议;明确执行主体;建立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法律、法规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才有法可依。首先,应该在《审计法》或《预算法》中确立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其次,要从法律上树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应具有相应的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出台有关审计评价工作的具体法律制度及规范,明确审计评价的组织管理、相关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实施程序和方法结果及绩效审计报告的效力和约束等。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合理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单位性质、项目类型、考评可比性等分别设置和界定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一般应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同期、同地域可比性,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一般来说,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政府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目的的不同,因此要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的绩效须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则应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估对象等确定。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绩效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目标,审计内容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对特定事业进行扶持而设立的专门性资金,也是政府特殊财政手段的具体表现。由于专项资金涉及项目多、范围广、金额大等特点,在专项资金使用监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被挤占、被挪用、被截留,甚至虚报项目骗取国家资金等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研究,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健康运行的有效途径。
一、绩效审计的目标
绩效审计是基于真实性、合规性,从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上来进行审查,是对传统审计工作的深化和延伸。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因涉及部门较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为此,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从揭露问题入手,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率、效果的全面审计,如对于项目设计、资金分配、资金使用及管理的真实性、经济性进行审计,为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判定依据。其目标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实性,针对当前专项资金的运行实际,从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对比中来检查是否一致;二是合法合规性,国家开展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在执行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是在分配、使用中,要对各专项资金的真实用途进行审查,切实保障财政专项资金的合规使用;三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于专项资金的经济性目标,主要从经济性审查中,对于各项资金在使用中是否节约、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是否存在浪费等问题;效率性目标是基于资金投入产出关系,是否以最小的投产来获得最大产出,从而判定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性是从效果性审查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政策、规划是否相一致。可见,绩效审查是综合的,一方面是对资金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的延伸,另一方面从使用、配置、管理上融入绩效审查,推进专项资金更好的服务经济建设。
二、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审计方式,其范围及重点主要表现在资金项目的设立、资金的分配、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管理及资金的后续评估等环节。
(一)专项资金项目设立环节上的审计
立项是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的起点,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源头。对于专项资金,本身是国家在特定时期推出的特定财政政策,其设立在于对特定行业、项目的扶持与鼓励。因此在设立环节进行绩效审计,主要从立项科学性、立项资金安排情况、申报单位有无虚报等问题来展开。其常见问题有立项资金可行性论证是否严密,立项条件是否充分,对于申报单位的申报信息是否合法合规,特别是有无存在高估冒算、虚列概算等问题。在审计评价中,通过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方式,从立项政策依据上对项目设立的经济性、可行性、绩效性进行审查。
(二)专项资金项目分配环节上的审计
专项资金分配是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立项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分配环节,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由于分配环节时间长、配给层次环节较多。如中央资金需要通过省级财政下拨到市级财政、再到县级财政、主管部门,从而带来效率低下问题;有些项目资金常年挂账,未能贯彻落实;还有些资金因财力紧张无法配套和有效执行,导致项目无法开工,影响进度。在分配环境审计方法上,主要有专项资金预算是否合理,分配标准是否合理、是否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制度,资金拨付及到位率等。
(三)专项资金项目使用环节上的审计
专项资金的使用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环节,也是绩效审计的关键。主要从项目资金执行单位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途径上进行审查,是否存在挪用、截留、冒领、克扣等问题,特别是在资金效果上是否得到预期目标。使用环境开展绩效审计,在真实性、合规性基础上,重在体现资金的经济性、效果性,是否按期、按标准来进行使用,有无铺张浪费等。在审计方法上,通过专项资金到位率、支出节约率、财政项目净现值、环境效益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及就业效益指标等进行评审。
(四)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环节上的审计
专项资金的管理是贯穿财政专项资金全程审计的重点,本环节主要从财政专项资金在设立、分配、使用及监督环节是否贯彻管理方针。在专项资金管理上,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项目设立上缺乏专门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如立项过多、项目存在交叉等问题;对于每一项专项资金在管理上是否规范、统一,特别是管理办法是否科学,在执行上是否到位,如申领程序、申领要求、条件是否完善;对于专项资金在管理中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管问题是否存在,尤其是资金在后续监管上是否有制度来保障。在对专项资金管理绩效审计中,重点要围绕立项科学性,对各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在专项资金分配上,从分配程序的合理性上进行审查,如某些规定条件是否科学,对使用单位在资金执行中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使用单位是否落实资金监管职责,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经济性及使用效果上是否进行监管。如果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设立、分配、使用规定,则国家是财政政策就无从落实,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效果则无从谈起,其危害是更为严重的。在管理环节主要采用的审计指标有:专项资金财务制度是否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相关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完整,管理机构是否落实定期检查工作,对于存在的违规问题是否进行处理等。
三、结束语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从制度、政策上通过对专项资金的来源、去向进行全面审计,充分利用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目标来实现多重制约,保障专项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同时,在绩效审计内容上,财政专项资金的后续评估也是提升专项资金持续效益的重要手段,需要加以研究,如公众满意度、环境可持续性、项目运行成本、群众受益率等,发挥绩效审计在专项资金审查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07).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广东省 环保项目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环保投入逐年递增,评价环保投入与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果正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开展绩效评价实践,如山西省2004年颁布实施了《山西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及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河北省2008年发布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另外,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开展了有关环保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如李国君[1]就如何构建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研究,程亮等[2]提出从投入、措施、产出、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王如燕[3]选择北京作为切入点研究政府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不仅关系到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关系到评价对象下一阶段绩效的改进和提高,而且其所具有的强烈的价值取向引导着评价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4]。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5]。
本文以广东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总结广东省近年来开展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广东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回顾
从2005年开始至今,广东省已连续十年开展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2005年,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只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支出明细表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绩效评价工作基本按照资金类型进行绩效评价,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
2006年绩效评价工作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调整,按项目类型分为五类,针对各项目类型设定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按项目类型编写绩效自评报告。
2007年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提出了定量指标包括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的概念。同时,为了强化项目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开始组织开展绩效审核工作,对项目绩效进行审核评级。
2008年仍将项目分为五类,最大的变化就是对项目(用款)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表进行了调整,由以前统一表格改为每一项目类型一类表格,每类表格针对具体类型项目特点设定相应的绩效目标及评价指标,项目(用款)单位进行自评时根据不同项目类型选用不同的自评报告表。
2009年仍采用五种项目类型进行自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用基本和2008年一致。
2010年绩效自评工作作出了较大调整,绩效评价首先由项目单位自评,在此基础上县级(市级)对本地区所有项目进行一个总体性的绩效自评。评价指标表按项目类型分为六类,绩效评价指标表突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评价指标包括一、二、三级指标及权重,各类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固定指标,不得调整; “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及其权重可根据项目特点适当调整,但“二级指标”不可删减原有指标。在设置指标时,重点是需要根据评价项目特点选用个性化的“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2010年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使得无论自评工作还是审核工作都较往年更易于开展,可操作性更强。
2011年至今,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基本延续了2010年的方式,但每年仍会根据实际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作出调整,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完善基础信息表、评价指标表及突出佐证材料作用等方面作出了较大改变。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省绩效评价工作在全国来看开展得较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环保项目,对于同一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多个同类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建议如下:(1)对于同一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可选用不同类型项目的共性指标,加大项目绩效情况的比重。(2)对于多个同类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在单个同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建立,具体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指标内容、数据来源于单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随着项目类型的不断增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需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君.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142-143.
[2]程亮,吴舜泽,孙宁,等.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189-194.
[3]王如燕.北京市政府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3):78-80.
[4]章磊,张艳飞,李贵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当代财经,2008,8(8):50.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06-27
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08-24
财政专项资金改革10-01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12
财政专项资金扶贫01-06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08-15
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07-09
财政专项资金申请报告05-22
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06-29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