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精选12篇)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也逐年增加, 这些资金的投入对推动农村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 政府投入农业的专项资金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 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如何保证投入农村的公共资金使用质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对受托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 对农业专项资金合理、高效的使用具有较好的监督作用。基于此, 本文对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展开研究, 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农业专项资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专项支出, 既包括预算安排的农业专项支出, 又包括预算外农业专用资金, 还包括政策性农业专项贷款和外资用于农业项目的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具有源头多、环节多, 多面广、主体分散, 政策性强, 收效慢, 效果表现出多样性等特点, 使用管理难度较大。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有关的法规或标准, 对政府及其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 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分析
2.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为更好的支持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2001年至今中共中央连续发布多了多份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其中农业专项资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 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投入在2008年为3563926万元, 以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5%左右, 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在10%以上, 可见农业专项资金在扶持“三农”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不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也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展开审计, 其中在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外资运用等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和审计调查, 查处了大量的问题, 有效的降低了损失浪费, 促进增收节支。可见在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提高决策水平, 减少损失浪费, 节省能源资源, 提升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1994年《审计法》和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国家审计署先后制定了《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等17项具体的审计准则, 但并没有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全国各个省也缺少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法律规范的缺失, 保证不了绩效审计工作高效、深入地开展和审计的独立性,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难以落实。绩效审计结果主要体现为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成败, 目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转化率低、审计结果落实时间较长。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很难被社会监督。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当前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 半数以上的审计机关都采用的是同级审, 上审下和交叉审的比重较小, 主要原因是后者的成本较高, 审计人员接受意愿较低;此外多数审计仍然是事后审计, 事前、事中审计较少;再就是在审计方法上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 网络技术、GPS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应用较少。
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历, 多数为大学生, 高层次人才缺乏;二是专业上多数为财会专业, 精通经济学、计算机、数学、统计、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缺乏。
缺乏行之有效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当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不健全, 绩效评价标准缺乏, 制约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3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3.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 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必须依法进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首要任务。当前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国际最高审计组织等国家或组织都制定了专门的审计准则、手册、指南等对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进行规范和指导。我国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明确规定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准则和指南, 做到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有法可依, 并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提供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3.2 做好审计结果的使用及后续的审计整改
当前国外绩效审计都有对审计结果的后续追踪调查, 重视绩效审计结果的落实。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审计结构, 将其同行政监督相结合, 并建立奖惩制度, 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
3.3 选择合适的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
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具有多样性, 因此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具体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审计方式, 如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等不同方式可灵活选用。在审计技术上, 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信息数据的准确度。
3.4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除具备财会、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对“三农”问题有深入了解, 复合型审计人才除具有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 还要学习工程、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门工程技术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3.5 建立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从国外绩效审计经验看, 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这是绩效审计的核心。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情况多样化, 建立这一评价体系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 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 同时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在指标体系设计上注意经济性、公平性与社会责任并重, 评价指标需要既有经济效益指标, 又有社会效益指标, 还有生态效益指标, 这样才能够确保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农业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唐运飞.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
[2]刑文龙.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
[3]田艳华.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经贸实践, 2016 (2) :336.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2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不断增加,,中央财政安排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94.72亿元,比增加46.83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投入的67.14%,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和资金保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转化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力,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学者的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正确地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本文将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基层工作和研究的经验,给出实际可行性的对策,为落实我国支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有效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原则
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基础,针对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特点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需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我国是一个小农国家,农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满足各地区对专项资金的实际需求,做到绩效评价切合实际。同时,还要考虑到评价过程切实可行,保证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合理分配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构成了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在具体的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分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尽量增加定量指标的数量及权重,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投入在局部以及短期内无法使用数据来描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定性指标。
3.放眼全局,重点突出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放眼全局,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考虑到指标体系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特殊资金,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大量的指标放在对地区农业发展作用的考核之上。
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国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农村建设和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国债、中央预算、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以及相关农业建设投入贷款等。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包括申报立项审计、资金落实与分配审计、资金管理与使用审计、项目运作审计以及项目预期效益审计等。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建设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合理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基础,建立完善绩效审计体系是完善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保证。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标设置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地区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已经使用多年,没有依据每年不同的实际情况设置新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第二,指标设置过于雷同,没突出不同地区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以及资金需求状况各不相同,但当前各地区对资金绩效审核的指标设置过于雷同,没有突出各地区的特点。第三,指标设置没有全面考虑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都是使用在特定的农业建设项目之上,在审计的过程中也注重特定项目相关绩效的审计,但对整体新农村建设以及未来长远发展欠缺考虑。
2.绩效审计方式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是完善绩效审计的有效保证。受我国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都是采取行政区域内部审计,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属于行政区域内部的平行机关,很少有上级行政单位参与到绩效审计过程之中。同时,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建设,很多农业建设项目都是在区域行政领导的直接负责之下进行的,一旦审计部门在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只能在行政职权范围内提出相关修改意见,严重地削弱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绩效审计过程和结果透明程度低
通过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的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绩效审计的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对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的作用。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信息公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不能为资金绩效审计提供完善详细数据,对资金使用情况大多采取定性描述,使得审计过程不透明。第二,资金绩效审计结束后部分地区并没有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导致审计结果不透明。过程与结果的不透明导致很多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于形式,不能为实际工作的改进提供帮助,也不能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加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 4.绩效审计缺乏指导性
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现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绩效审计结果有效地指导相关部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审计部门过于关注审计过程,并没有依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不能为有效地提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有效的指导,也背离了绩效审计的初衷。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我国的农村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具体解决。
1.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
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绩效审计的前提与保证。当前,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置不完善,需要相关审计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保证所有指标的设置符合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依据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违法发展要求来适时的修改指标体系,剔除与时代发展不符合的陈旧指标,加入符合要求的新指标。第二,突出指标设置的地方性特点。目前,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于雷同,不能突出地方农业发展特色和需求。相关审计人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地区支农财政专项资金需求的特点以及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制定相关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第三,充分考虑地区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当前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于关注特定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将目光放到整体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之上,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发展性。因此,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在设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整体发展以及长远发展,将相关的指标纳入到审计指标体系之中。
2.完善绩效审计方式
完善的审计方式是绩效审计的有效保证。受我国行政体系的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没有足够的行政职权支撑绩效审计科学合理的完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和法规,增加审计部门的行政职权,保证审计部门对资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在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行政区域内行政领导的配合,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上级审计机关的参与。
3.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透明程度
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透明度是审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缺乏透明度,导致对相关被审计主体的监督效用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审计过程的透明度,要求被审计单位为审计单位提供详细、完善的审计数据,依据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外公布审计数据和审计过程,保证审计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外界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了解与监督,切实有效的提高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有效地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让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真正了解到国家财政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的情况,防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于形式,切实通过资金绩效审计来监督和引导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让农民能够从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中得收益,让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4.加强绩效审计的指导性
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与指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过于关注审计过程,没有注意到审计结束后审计结果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指导作用。因此,相关审计部门和人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监督和引导资金使用为目的开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另一方面,相关审计人员在具备审计知识的基础之上,还需要积极补充农业建设相关知识,积极到农村建设的基层调研,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了解相关地区对国家财政资金的需求,积极指导相关部门提高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尹淑平,吴立权.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5):39-40.
[2] 宋志,韩亮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5.
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探讨 篇3
水利专项资金是财政安排用于防洪除涝、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其特点主要有:(一)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二)资金投放较分散,点多面广,经济效益难以集中体现;(三)效益发挥的时间跨度长,短期内难以看出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四)影响面广,水利资金的投放能够让千千万万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受益。开展好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及评价,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城乡现代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合水利专项资金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开展效益审计主要从资金拨付部门、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包括受益对象)三个方面的主体进行调查或审核,一方面要了解资金流转的过程、手续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高效率运作、对资金或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取得的效益成果及有关方面的评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查财政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年度预算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批复水利专项资金预算,有无未经法定批准程序,擅自调整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或改变资金用途;是否按照年度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滞留、抵扣、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考虑了水利专项资金投放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如:资金拨付前是否做了可行性分析、特别是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的建设效益等重要效益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对资金使用后应取得的预期效果是否符合立项时制定的效益指标;财政专项资金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和效益作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规划的着眼点是否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是否只注重专项工程、设备的建设投入而不注重后续管理费用的投入,造成工程的浪费或设备的闲置等情况。
(二)审查水利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和专项设备、工程建设的管理及效益情况。主要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截留、转移、出借、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问题;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明确的效益目标,申请专项资金时是否有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是否按照资金使用范围进行水利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对于水利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是否更有利于项目的能效展期发挥;在组织采购、验收等环节是否存在不经济和低效率;总体评价管理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管理科学。
(三)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成果。主要包括:专项资金实际使用环节的合法合规性;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水利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取得业界及专家的评价结果;了解受益范围,调查使用对象的受益程度;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四)在水利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自评基础上,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提高水利专项资金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并提出加强对水利资金项目规范化建设的管理建议。
二、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遇到的困难
(一)缺乏有公信力的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效益评价标准。有学者曾经在评论审计署《规划》时说:“中国目前开展效益审计最直接的难题来自于概念和评价标准”。可见,评价标准既是效益审计的关键点也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在水利资金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取得一定的标准或指标,只凭主观判断得出审计结论,这样出具的审计结果难免会引发争议,也缺乏公信力。但在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有公信力并且实用性较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效益评价无据可依,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程度。
(二)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滞后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水利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评价方面会存在着滞后性。效益的体现如果仅凭当时的状态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难免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造成评价偏差,且容易产生对水利专项资金、水利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
由于水利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审计机关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一般局限于财会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定量分析、宏观分析等方法运用较少,在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技术技能等方面都未能满足效益审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开展水利效益专项审计会显得力不从心。
(四)信息资料的失真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尽管目前在我国,会计失真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会计失真行为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诚信问题仍然是困绕业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效益审计是建立在信息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效益审计结果的质量。对于财会信息的虚假,审计人员可以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但对于业务数据,尤其是象水利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数据,审计人员对其缺乏基本概念和知识背景,难以判断资料的真假,这些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相关部门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效益审计的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被审计单位(如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还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相当一部分同志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个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如何配合审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认为效益审计的意义不大,某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提供审计所需要的业务资料,认为这是财务范围以外的资料,审计部门“没必要”取得。这些都无形中给效益审计设置了一道屏障,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三、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规范评价标准,建立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审计部门应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其他审计过程中取得的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现有审计准则、水利行业的相关指标,逐步收集并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水利效益审计指标,如:防灾减灾效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以及优化配置的状况,水情资料采集、分析、预报、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水利工程美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利集约化经营管理等等,指标最好由水利部门或聘请专家初步制定,再由审计部门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进行补充修正,最后由审计与被审计部门双方确认,并在实际审计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能够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二)以前瞻性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水利资金的效益审计。由于水利资金的效益较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审计人员对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需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滞后出现的效益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已运行一段时间的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根据项目运行现状,建立模型,拟出发展趋势曲线,尽可能用延续和发展的思维进行评价。
(三)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的是,效益审计需要做大量的审前调查,增加审计人员对行业和项目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此外,在水利资金的效益评价中,由于更多地需要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这些都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经济分析的新方法,如:使用各种间接方法将非货币化的效益用价格形式表示。学术界也曾经提出水利措施边际成本的评价方法,包括投资费用分摊、静态投资与动态投资的换算、运行费计算、工程成本计算、宏观边际投资和边际成本计算等。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对包括珠江在内的(黄河、淮河、长江等)全国九大流域的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等各类水利措施的边际效用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有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此外,加大对水利效益审计的研究力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举办一些实务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学习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是开展好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措施。
(四)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明晰资料提供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应建立起水利专家库,聘请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参与审计,并给予业务层面的指导,弥补审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和环保等方面知识不足。同时与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建立起长期的业务交流渠道,让审计人员熟悉水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过程,熟悉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使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并且能够动态监督,减少获取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提请资料提供方签定承诺书,明确法律责任,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表述。
浅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4
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一直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绩效审计三个要素,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公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3E指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和作出审计建议。其中经济性指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项目要以最低的投入或成本达到既定或最优目标,这是从支出或成本的节约方面来进行评价;效率性是指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是达到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比例,这是从产出或项目目标达到的对比消耗上来进行评价;效果性指的是产出或者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效果是否和预期的效果一致,这是从完成情况的质量上评价。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同时,三者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术比。经济性主要侧重于成本和投入,注重节约支出;效率性关注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效杲性是对项目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关注的是实现程度大小。经过几十年来绩效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相当部分的最高审计机构或者专家学者认可绩效审计的新5E指标,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environment)和公平性(equity),是在原有的3E指标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和公平的概念。环境性是指在实施项目或者生产产出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正向的改善环境和负向的破坏环境以及损耗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程度;公平性是指在实施项目或者生产产出过程中要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均等机会,特别是政府服务行为更是要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具体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应首先确认专项资金规模,根据具体项目内容确定审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查明扶贫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履行情况,发现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确保政府扶贫政策有效执行,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具体包括四个目标:摸清现状、揭示问题、评价效果、提出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一大批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国家对贫困地区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府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数额逐年上升。对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其支出状况和执行效率,在资金流通合法合规性的基础之上,开展必要的项目绩效审计。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脱贫为出发点,审计扶贫项目,重点关注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情况和各级部门对扶贫项目的管理情况。二是以贯彻落实为重点,审计各部门执行情况并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三是以扶贫资金走向为主线,梳理扶贫专项资金在各个环节中的使用状况。四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分析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效率高低影响着扶贫项目的实施结果以及扶贫工作的成败大局。但现阶段一些审计部门没有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加以重视,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实施效果亦不尽如人意。从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扶贫资金审计来看,更多的还是财务收支审计,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绩效审计项目开展的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有:目前审计仍是以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为主,更多关注扶贫资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很少把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项目来安排实施。尽管在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会涉及到绩效,但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整体分析和科学评价都不够。
(二)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专门性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是指仅调整扶贫资金审计监督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为推动我国扶贫开发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就扶贫审计领域而言,在国家法律层面并没有专门的审计立法,国家审计署通常是依据一般性审计法律法规和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依据则是一般性审计法律法规、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
然而,我国的扶贫资金审计立法在中央层面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在中央层面,只有若干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并不属于立法法中规定的立法范畴。由于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扶贫资金审计工作实践中发挥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本文仍将其视为研究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的基础。扶贫资金审计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2002年审计署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做好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2004年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两份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各级审计机关的扶贫资金审计工作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我国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对扶贫资金审计权的监督两个方面:在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方面,存在扶贫资金审计范围不够明确、扶贫资金绩效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对扶贫资金审计权的监督方面,存在扶贫资金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扶贫资金审计权缺少权力制约机制等问题。
(三)尚未建立统一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常只有经济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维度,而且在实际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中,大多数只对其中的经济绩效这一维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地区县市在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时,指标维度更单一,甚至一些县未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去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或者没有文件、文件不全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不能单纯地从经济绩效这一维度去评价其使用效益,而应该从多个维度去评价,才能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尚未作出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操作性的详细条款和规定,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面缺乏指导性,在评价内容方面不够科学。由于财政扶贫资金本身产生的经济绩效不大,而更多的是产生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但实际开展工作中却常常侧重于经济绩效的评价,而忽视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等评价,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普遍都存在评价内容不科学和缺乏整体性问题。
三、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重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各级审计机关要认识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强化绩效审计意识。扶贫专项资金是有限的,但其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这就需要审计机关用监督和报告的形式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提高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减少腐败的必须措施。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此外,应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与结果的公告披露力度,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确指明,从体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家善治目的。
(二)完善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范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明确扶贫资金的审计比例;二是建立其他类扶贫资金进入政府审计的程序;三是在执行中科学制定扶贫资金审计计划。其次,要健全扶贫资金绩效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机关进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目不仅仅是为了扶贫资金效益的评估和报告,更为重要的是对扶贫资金效益问题的揭露和预防。要求审计机关履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职责,必须落实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也是审计机关履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明确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绩效问题的问责权力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还要确定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类型。再次,要明确扶贫资金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从立法上增强对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约束性并明确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法律责任主体。
(三)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的关键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论是前期数据采集,还是后期审计程序执行,都是围绕评价指标体系而展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审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块内容,它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评价参考标准,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与预期标准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客观合理评价,使审计信息筛选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杂乱无章变得系统规范。
由于公共财政扶贫体系机构庞大、复杂、分散,社会公众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从事一些大型公共扶贫项目,于是委托政府相关部门代为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扶贫工作,此时就产生了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扶贫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止各级政府部门在行使代理权力的时候,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逆向选择或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私自占用、延期滞留、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而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有必要建立一套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监督机制,以加强对扶贫工作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在建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过程中,要保持绩效评价的严谨与客观,面对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要因地制宜,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比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可以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绩效审计评标体系。四个维度分别是经济维度、效益维度、效果维度、生态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设计两到三级指标。如项目绩效审计中,经济维度可以设计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经济性、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经济性等二级指标,其下可以设置固定资产使用率、财务费用预算节约率等三级指标来评价经济维度。对于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因地制宜,但是其本质都应围绕着绩效审计的目标进行。
摘要:随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政府财政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审计机关的重视,加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重大作用,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也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为切入点,分析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王代轩.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思考[J].审计月刊,2012(12).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3]刘锡平.扶贫开发审计监督的取向定位[J].审计月刊,2012(9).
[4]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5).
[5]欧阳华生.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专项资金审计方案 篇5
将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与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审查财政、计划及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是否将年度项目计划层层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问题。
二、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
通过对财政部门、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重点审查各级财政部门是否按计划筹集、落实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是否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无通过虚假报表、虚开发票、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或将群众自筹的实物和投入的劳力来抵顶配套资金等方式搞虚假配套的问题,如未配套,应分析原因;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欠拨、平衡预算及挤占挪用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审查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将拨入的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使用单位,是否存在欠拨、出借、放贷、弥补经费、改变资金投向、提取或变相提取项目前期费、吃回扣回流资金等谋取小团体利益问题。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截留转移、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
三、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情况。
通过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查财政、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对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资金安排、支出核算和管理是否到项目。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有无高估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搞计划外工程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四、项目实施和效益情况。
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三部曲” 篇6
与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企业的专项基金等资金相比,涉农专项资金的量整体都比较小,与性质相近的社保资金也有很多不同。比如社保资金大多按月发放,而涉农资金大都按年计算。涉农资金虽然整体上量并不大,但却遍及每一个涉农区县,分散在每一户农户家中,这和党的惠农富农强农政策的要求是一致的,政策本意就要求这些资金惠及千家万户,让普通大众受益。而这同时意味着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对象十分分散,对确定抽查对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确定审计思路的重点是:
(一)搞好审前调查
涉农专项资金常常涉及到几个部门,这要求必须搞好审前调查,否则就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某次审计中,为了摸清种粮农民“三项补贴”资金的底数,审计人员分为3个小组分别到财政、农委、林业、土地、统计等部门了解情况,多次邀请财政、农委相关业务处骨干介绍有关政策和基本情况,这样摸清底数确定思路才有针对性。
(二)把握政策实质
在某次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政策本意是补贴那些真正需要的农户,但对享受补贴的农机具的真实价格由谁核定却未作出明确规定。当时享受补贴的农机具价格是由享受补贴的企业自行申报定价的,这就给企业虚抬售价、套取补贴、钻政策空子留下了可能。于是审计人员顺着这个思路去审,发现了企业高报价格,套取的补贴资金比实际成本还要高的违法问题。
(三)据实不断调整
思路一经确定不能随意调整,但也不能墨守成规、死搬硬套,必须根据审计实施发现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度调整。比如在“三项补贴”审计中,刚开始审计组确定的重点是资金量最大的粮食综合补贴,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开始没有作为审计重点的农机具补贴项目却问题频发,于是审计人员及时调整了审计思路和重点。
(一)查找政策制度中的漏洞
在抽查某区享受补贴的卷帘机情况时,审计人员发现在卷帘机补贴申报制度中,不包含基层乡镇,但在核查时却要求逐台核查,这明显的是权利和责任不对称,往往这种情况就是出问题的前提。按着这个想法去查,审计组发现因政策漏洞导致的问题。“三项补贴”审计结束后共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各种制度5项,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二)查找执行层面的问题
通过重点查处基层在落实当中、执行层面的问题,能促进政策落实和维护群众利益。在审计一个地方的扶贫资金发放情况时,审计人员注意到“小额贷款贴息花名册”中“联系方式”一栏,均为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电话,原来这里还有中间代理人。这个异常的现象引起了审计人员的警觉,顺着去追,不但发现了在落实政策中的问题,还发现了案件线索。
(三)查处性质严重的案件线索
涉农资金常常牵涉到普通群众甚至是弱势群体,所以对问题的轻重不能完全以金额大小判定,而要从性质、情节方面综合加以判断。在审计某县扶贫资金时,审计人员发现一个村冒充10户群众签名,弄虚作假骗取“三改”资金2万元,平均每户才2000元,但审计人员没有轻易放过,两次深入山区,查清了事实,移交了当地纪委,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财政资金的严肃性。
(一)分析的方法
主要应用在两个时段,一是对整个资金的申报、拨付、管理等情况进行汇总时,要分析资金、项目的特点、整体规模、资金运行轨迹,以明晰审计内容、明确审计分工;二是对初步发现的疑点、需要核实的问题、可能突破的地方进行研究时,尤其是在发现线索,审计遇到瓶颈之时,分析的方法非常管用。在某县审计时,审计组专题召开案情分析会,研究确定了次日要重点查证的17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既按重要性排序,互相之间又有逻辑关系、验证关系。由于分析准备工作扎实,确定了正确的突破方向和参战人员,实现了突破。
(二)比对的方法
主要是横向比对、纵向比对和多维比对。横向比对,就是将主管部门的数据与同级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如将农业部门提供的耕地面积和财政部门提供的享受粮补面积比对,发现超范围发放等问题。纵向比对,就是将区县主管部门的粮补发放数据与市级部门、乡镇街办相关的数据进行比对,进而发现虚报面积等问题。多维比对,就是综合运用上下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乡镇街办之问,以及与往年同期数据之间等多种角度进行比对。农机具补贴的发放,审计人员通过把农机部门的数据与乡镇上报的数据比对,发现没有申报却享受补贴的问题;与交警部门的挂牌信息比对,发现未挂牌却享受补贴的问题;与乡镇历史同期享受补贴的种类、数量相比对,发现购买数量异常增加等问题,再深入去查,就发现了案件线索。
(三)调查的方法
调查就是查证,主要分为内查和外调。内查主要是审阅各种资料,外调主要依靠谈话,到现场取证。如果查证的问题较多,可以按问题的个数分工,一个组负责查几个问题,既内查也外调;也可以按问题的内容分工,内查的专门在被审单位内部审阅资料,做好内部调查,外调的专门负责在外围调查取证,这样可以围绕重点内容,分头进行,互相配合,互相验证,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实现案件突破。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7
天然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 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 同时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 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对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往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认识的不足, 对天然林进行过度采伐, 天然林遭受了严重破坏。新时期国家为此注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 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建设生态体系、新产业体系, 用以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森林资源危机, 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机遇, 同时解决企业的社会负担。2000-2010年, 天保工程一期累计投入588亿元。2011-2020年, 天保工程二期将投入 2 440.2亿元。国家投巨资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以求其生态效益。现阶段如何确保工程二期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金投入的绩效性和效果性, 以及后续发展的动力是林区广大人民需要面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 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促进提高天保二期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果, 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天保一期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二期的实施, 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国家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逐步加大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的投入, 并逐步稳固天保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来源。目前, 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大多还局限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 绩效审计相对较少, 在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也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一)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天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
中国的审计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 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才会产生经济效益, 而政府等非盈利性组织则没有效益可言, 因而也就没必要进行绩效审计。但是, 如果天保工程专项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没有政府职能部门来协调和控制, 林业经济就不可能得以高效、健康地发展。事实上, 政府职能部门的活动就体现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 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天保工程二期的推进要求政府对林区人民托付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 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 相关制度的滞后, 使得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没有落到实处, 导致天保工程专项资金使用整体效率低下, 造成政府无法合理管控。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 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行使职责;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备, 缺乏有利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制度。
(三) 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中国, 绩效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 国家审计机关尽管也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 但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 把精力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 而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 定量审计多,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少, 几乎没有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结合的全面绩效审计。现阶段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天保工程专项资金为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 检查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 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而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更多地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这需要用到大量的林业数据, 并需要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 传统的审计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以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和范围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必须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 运用数量化的统计、计量分析。因此, 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 现行的绩效审计缺乏一套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 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好坏。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制定。绩效审计涉及大气、水、土壤等各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涉及很多内容。由于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现行的绩效审计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处于无标准的审计状态, 即使做了大量的审计工作, 由于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而使得工作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评判和应有的肯定, 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歪曲了审计的结果。久而久之, 就会大大削弱审计人员的审计自主性和自觉性, 降低整个绩效审计的功效。
(五) 会计资料失真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
目前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太完善, 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审计人员仅仅为确认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就需要付出大量的额外劳动, 客观上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
(六)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及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绩效审计要提出建设性报告, 其结论要令人信服, 必须制定合理标准, 多方取证,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全面审查, 从而对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财会、审计、法律、财税、经济等知识为主, 对林业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较少, 缺乏与林业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绩效审计既要审查所审事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又要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因此,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财务收支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准的判断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既负责任又善于沟通和协调。但目前的审计人员是以财务人员为主, 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七) 绩效审计对象的效益具有滞后性
天保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 工程质量的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 天保工程审计的许多项目的效益表现为间接的效益性和滞后性, 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 不能仅凭山上树木增加了,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就可以评价项目的效益, 项目可能涉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改善、水质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仅凭几个指标无法对项目效益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而这些效益效果短时间内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有些项目的效益可能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体现出来, 审计人员对项目的效益难以评价。同时, 这些效益很难获取审计证据, 特别是量化证据, 发表审计意见的难度比财务审计更大。
(八) 效益评价对象和范围较为复杂
影响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的因素多种多样, 天保工程绩效审计是一种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审计。如涉及对国家法律、林业政策制度和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评价, 以确定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国家森工管理机构设置和单位内部自设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及工作效率的审计, 以确定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效率;对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绩效评价, 以确定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以确定工程投资项目的绩效。因此, 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管理活动, 不仅包括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 而且包括非资金的管理活动, 较之传统审计, 其判断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 因而审计风险更高。
二、搞好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因此应该在新的审计环境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平台上构造绩效审计。搞好适合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以更好地为天保工程二期服务,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 进一步提高对天保工程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认识
开展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在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住人们的思想, 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因此, 要加大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建立健全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 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为此, 首先要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 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 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再做一些补充规定, 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三) 注重审计方式、方法创新, 采取灵活多样、科学适用的审计方法
由于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较少, 因此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中需要突破以往财政 (财务) 收支以及专项资金审计中固有的思维方法, 注重审计方式的创新。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 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涉及审计内容多, 评价范围广, 需要多方面的审计证据, 有些证据可能是被审计单位无法提供或无法通过一个单位能取得的, 如生态效益评价的问题, 对这类问题无法从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取得数据得出结论, 一方面结论可能会有片面性, 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可能也不会认可, 因此, 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取大家公认的数据进行评价。同时, 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在绩效审计中, 还需要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 但这些方法又要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四) 逐步建立适应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
虽然天保工程绩效审计涉及的标准众多, 各项标准尚不完善, 但是部分相似项目的标准是可以借鉴的, 如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选取哪些指标、各种指标所占权重等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在类似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借鉴, 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选取和权重调整, 以达到提高实际效率和保障审计质量的目的。同时, 还要总结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一些经验, 逐步建立完整的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五) 建立一支适应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队伍
天保工程绩效审计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专业性政策性很强, 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 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天保工程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一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使审计人员逐步具备天保工程绩效审计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二是招聘部分相关专业的人才。通过招聘部分相关专业人才, 补充和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结构, 为天保工程绩效审计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天保工程绩效审计力度, 使审计人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不断积累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经验。
(六) 适当拓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范围
近年来, 天保工程实施审计项目中, 覆盖面相对较窄, 把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审计项目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很少。因此, 一方面要拓展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审计范围, 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扩大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覆盖面, 对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多进行绩效审计的实践, 积累绩效审计的经验。同时, 对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要适当延长审计年度, 由于生态项目的效益具有滞后性, 要适当延长审计的时间跨度, 并适当采取跟踪审计的方法。
(七)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保障, 在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 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项目质量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对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进行判断。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不能是“拿来主义”, 还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代表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判断。二是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把握不准的事项不评价、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不评价, 做到问题定性准确、事实清楚。三是声明相关数据的取得方式和来源。对评价数据的取得方式和来源, 要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声明, 并明确审计机关和资料提供者的责任。四是合理利用专家。审计评价过程和结果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 并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五是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意见, 审计人员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八) 加强对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
通过对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广泛实践来大力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丰富中国审计理论的宝库, 提高中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同时, 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又能指导绩效审计实践, 提高绩效审计实践水平。探索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需要审计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面对天保工程急需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以认真的工作状态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断探索,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制度。
摘要:分析了天保一期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搞好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张立民.审计目标、审计需求和审计体制[J].中国审计, 2007 (1) :32-33
[2].毛哲.经济责任审计要为和谐社会服务[J].中国审计, 2007 (12) :28-29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8
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益的方法
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是由基层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然后向上级申报, 等待审批合格后, 再经由财政部门下拨到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农业专项资金的时效性比较强, 所有的资金都需要第一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进行农业专项资金绩效效益的审计时, 一般采取的方法为:首先, 需要审计下达计划部门的正式文件、立项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其次, 根据资金的来源, 监督资金是否足额到位, 根据资金的去向, 审查专项资金是否投入了农业方面的使用, 并且专项资金在投入过程中是否合理、合法, 是否有挪用专项资金、私自改变计划以及标准等问题。同时, 也需要审核农业专项资金投入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是否有完善的制度, 其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最后, 需要审计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后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益的评价标准
(一) 切实把握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益的具体评价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切合实际, 绝对不可以没有审计的重点, 进行没有针对性的审计。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需要审核相关项目的立项是否符合规定、项目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以及项目的管理是否规范化。同时, 还需要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评价。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标准应重点针对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重点的环节, 评价的原则是必须客观、全面以及准确, 要最大限度地把握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
(二) 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审计效益的评价标准
因为审计的评价标准能够非常精确地评价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并能作为其重要的依据, 因此确定最适合的绩效审计效益评价标准是农业专项资金绩效效益审计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的重点。但是当前仍然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评价标准。所以, 在此情形下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效益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可供参考的标准。这个标准的简历首先需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需要严格遵照国家、行业或区域公布的标准。再次这套标准需要考虑外部成果的标准, 可以作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判断依据。
(三) 合理选择绩效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
在农业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审计的总结阶段时, 当去掉了审计的评价标准后, 绩效效益审计评价内容的决策就变为了整个效益审计非常关键的部分。根据该审计的目标来看, 决定绩效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需要以农业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为中心来决定与其相联系的评价内容。也就是说, 以专项资金投入的视角, 对农业专项资金在经济方面的审计评价需要针对农业专项的资金是否在执行运用中做到节约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提升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益的对策
(一) 规范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实施
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的规范实施需要进行上下联动的行业审计, 可以主要运用上审下或交叉审计的方式, 以便进行统一规划、组织以及统一处理的实施。另外, 审计机关需要加大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审查, 必须监督与控制农业专项资金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难题,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促进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的统筹与协调。必须要完善传统方法中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的事后一次性审计方法, 而是需要执行分阶段的、对农业专项资金全部环节都包括的审计, 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以及解决问题。
(二) 选取最适宜审计农业专项资金的方法
在进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可以选取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和图表法等最适合审计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一系列方法。只有选择了这些方法才能够使得账面的审计与对农户的调查结合起来一并审计。同时, 审计的同时需要很清楚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 需要把握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结构。以此资金流向为基础, 再进一步深入到乡镇、农户逐一进行审计, 这样能够促进核实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三) 强化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的审计
现代审计中非常重视绩效审计, 而且也将绩效审计作为了等级相对非常高的审计目标。所以, 农业专项资金必须要注重绩效方面的审计,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考虑。第一方面就是需要准确地把握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第二方面就是必须要清楚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的准确程度高低状况。因为目前有的审计人员的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还没能够满足该绩效审计的标准, 因而就很难进行某项专项基金绩效高低的准确评价。因此, 不仅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培训, 使得审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 同时还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入绩效审计当中, 对中国农业专项资金运用的绩效方面进行评估, 这样就可以用客观的新视角对中国农业专项资金的运用以及执行状况准确地给予精确客观的基础, 促进中国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 增强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管理力度
对中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必须根据不同的状况来区分管理, 并同时管理得严宽适度。如果有资金项目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或者出现私吞、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机构以及个人, 必须按照相关法律严格处理, 同时一定要将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布。要想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必须从立法等开始加速中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规范管理力度, 根据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制定具体的实施准则, 构建完善的体系, 使审计方法有标准规范可依, 以便推动中国的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越来越标准化和效率化。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9
1 现状分析
1. 1 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 见表1) ,期刊发表论文从2007年195篇上升至2013年391篇,但总量还是相当有限的; 同时质量水平也有待提高,一方面,相关程度低,以2014年期刊数为例,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直接相关的研究相当有限,大部分都是与财政绩效审计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所发刊物级别不高,所发刊物大都集中于核心B类期刊,审计研究仅仅有81篇2,并且相关程度也不高。
目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制约绩效审计的原因探讨。该类研究是早期研究的重点,学者从绩效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审计范围 狭隘,房巧玲、王宜 成 ( 2013 ) 、郭建平( 2008) 、张颖燕 ( 2014) 等人认为我国的环境审计仅仅局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面临的一个突出“瓶颈”是审计范围通常局限于微观层次,即以特定的环保单位和项目为审计对象,集中于资金运用过程的绩效评价基本上不涉及宏观、中观层面环保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的配置活动这一前置环节导致审计评价只局限在资金的“运行绩效”层面,忽视了资金的“配置绩效”。绩效审计相对而言很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是相脱节的; 2财务管理不规范,胡晋湘 ( 2011) 、林琨 ( 2008) 、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 2014) 等人认为在项目的立项上,有的项目申报单位采取编造虚假申报资料、多头重复申报等手段,以套取国家环保专项资金为目的虚报乱报项目; 3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完整,另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难以设计通用的个性指标 [廖上林 ( 2009) 、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 2014) 、万寅婧、潘铁山、季成富、林业星、潘旻阳 ( 2014) 、刘良慧 ( 2013) ]。
( 2)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探索。房巧玲、王宜成 ( 2013) 、贾卉 ( 2013) 、黄溶冰等 ( 2012) 、Reed, John ( 2014 ) 、Huang, Rongbing、Li, Yuhui( 2013) 等人基于指标分类角度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规划模型、专家评判、调查问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对模型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期为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从运行层面拓展到配置层面提供理论指导。
( 3)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学者基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资金设立过程或者资金支持项目为分类建立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刘良慧( 2013) 结合逻辑框架法的逻辑层次来组合项目财政环保资金项目的绩效指标,使原本零散的指标之间产生逻辑上的联系,形成一套完整而明细的绩效指标体系; 沈会山、潘南明、黄章富、杨琼花、李景杰、王淑君、卢创新、陈际帆 ( 2012) 采用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在将现行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成六大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当前我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周丰 ( 2010) 采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构建,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分析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但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往往与其他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类型的研究混在一起,针对性不强,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屈指可数。
其次,大多文献都集中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但由于影响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困难性,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选取的指标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尚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 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 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
再次,与有关学科融合较少。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站在会计、审计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不光与审计的发展息息相关,海域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联系。
最后,在我国现有研究多为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和问题的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案例分析。
1. 2 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署基于审计流程展开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见图1) ,从审计署公开的2001年至2013年的审计公开结果来看,截至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局限于“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涉及程度不够深入。同时早期的审计公告并没有专门一个板块阐述环境审计,大部分都与民生项目放在一起阐述,直至2008年才设立一个单独板块“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公开审计结果。
从公开的具体内容来看 ( 见表2) ,一方面公开数据不够完整,尤其是投入资金这一栏,只有五年公开了数据; 另一方面从年数来看,2002年、2003年、2007年、2013年都没有相关数据,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从审计结果来看,总结2001年至2013年审计公告中提出的问题,环保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项目审查审批不够严格; 二是挤占挪用补助资金,这点主要从违规金额数体现; 三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四是项目建成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以2011年为例,投资建立的污水处理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对环境起到切实的改进作用; 五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计算依据。
2 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2. 1 监管主体独立性差
环保专项资金往往由财政部、环境总局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减排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环保总局负责减排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其高层领导者之间的独立性有待考察,无第三方监管机构涉入,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从挪用和占有环保专项资金的现状来看,以2010年审计署公告为例,一些地方少征、挤占、挪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24. 89亿元,滞留、闲置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等21. 46亿元。可见资金监管存在漏洞,环保总局可能存在趋于“关系”的压力而对财政部门与企业挪用资金“视而不见”。
同时审计单位的审计经费来源受制于本级政府的管制,同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负责本级审计单位的经费来源,这种关系损害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2 绩效审计观念欠缺
从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现状来看,主要侧重中“合规性”、“合法性”审计,考察资金申请、使用是否合法;考察项目是否按时完成。对资金批复是否“经济”,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有效”,完成后对环境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缺乏衡量。而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最主要的就是考察其在合理成本下的效果性,对环境所做出的改善,只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将大大降低审计监督的效力。
2. 3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1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2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 3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总量上相当有限,以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为例,国家围绕着“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与主要污染物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直接有关的还是相当有限的,并且相关制度细则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侧重于资金申请的管理,缺乏对资金的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
国家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如《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通知》和《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 ( 试行) 》 ( 财建便函〔2009〕17号) 指出环保专项资金的申请应该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国家重点治理方面,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投资需求的合理性等要求。国家从资金申请环节力抓监管,但缺乏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例如2012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中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加强资金的监管,却缺乏如何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仅是提到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但细化程度却相当有限,缺乏指导意义。
二是缺乏问责制度。
从现有制度来看,缺乏环保专项资金问责制度,以2007年财政部、环保总局出台的《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 减排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提出对于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要求,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财政部、环保总局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资金安排、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处理; 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度中提到了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共同负责违规 ( 法) 事项,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只有各部门落实了自己的具体责任,才能提高监管的积极性; 此外“视情况”太抽象,制度不够规范化,财政部和环保总局保留权利的范畴太宽泛,导致相关部门与人员钻法律空子的情况出现。
三是验收标准滞后。
以水环境标准为例,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赖的审计标准为《污水综合排放指标》 ( GB 8979—1996)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 3082—1999) 、《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 等国家标准。从时间上看,就可以发现我国水环境标准相当滞后,其中制定的不同污染物的最高排污量已经不适应如今水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而且投入与产出比也没有充分体现在标准之中,资金投入的多少势必影响到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如果标准不够完善,必然影响到对效果的判断。
3 建 议
3. 1 融入多学科,开展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投入与产出之比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研究其评价体系时,应融入“环境学”的相关课程,依据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借鉴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的衡量方法,各学科通过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展开研究; 另外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人员,适时聘请环境专家,尤其是在“效果性”审计的过程中,环境专家通过取样、分析,判断环境的改善程度和资源的运用程度,能更好地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效果性”。
3. 2 完善法律法规
合法性是企业以及相关单位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效力,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制度,能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 1) 细化制度,加强绩效评价。不仅要严抓申请立项,还要注重后期项目建设过程以及完成结果的评价,通过完善制度,使得资金的分配环节更具有效率性、科学性、公正性,考察财政及配套资金的到位率、拨付的及时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境,细化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是否合理地使用资金; 后续的管理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判断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效率。
( 2) 落实问责制度。根据单位和部门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结果为依据,审计揭露的问题应进行相应整改和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进而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的长效问责机制,发挥警示与威慑作用。以相关监管制度为准绳,对环保专项资金支出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规、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等行为,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及部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于企业作为下次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的评价标准,对于行政负责人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 3)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针对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告的内容所含信息量有限,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公开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同时以单独形式公开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 4) 建立健全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制度。受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独立性差的影响,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比例日益增长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可以采用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或者结合型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专项开展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前提下,上级审计机关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监管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并在开展财政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其他类型的审计过程中,融入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专门说明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
同时,环保专项资金的相关监管部门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基础之上,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环保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和使用情况进行独立审计,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3. 3 完善监管主体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10
(一) 新时期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模式
绩效审计模式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审计工作, 尤其是审计目标与审计成果运用中缺陷的关键途径, 能够在财政收支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突破原有审计技术的瓶颈。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如果单纯局限在原有会计政策与财务制度范围之内, 得出的审计结果就与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要求相去甚远。从这个角度讲, 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要以国家审计为主线, 除了要检查政府机构和相关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与预算执行情况外, 还要对其真实性与合法性加以审查, 不但要关注预算安排资金的使用情况, 还要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达成, 并对其工作效果、效率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 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活动能够与审计的基本性质相符合。
(二) 新时期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加以审计。
其中涉及审计资金的分配情况以及安排等, 看其是否将重点项和重点环节视作审计的关键点;对审计资金的拨款手续进行审查, 看其是否健全和有效, 对其中不遵循项目申报规定以及立项文本要求的使用管理办法等行为, 要坚决查验, 尤其要对项目进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金的拨付与使用问题进行审查, 对由于管理滞后而产生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此外, 要对审计项目支出方式的合理性和节约行为进行关注, 尤其是设备与材料等的政府统一采购行为, 要针对其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等。
2. 审计项目效益情况。
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重点要对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审查, 对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鉴定, 看其是否能够对就业、生活条件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做到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同时, 还要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研判, 看其是否对当地的经济总量和科技进步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政绩而将资金投入到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之中, 要针对这种短期、短视行为进行关注, 对因此而造成的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进行重点审查。
3.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绩效审计。
在审计的过程中, 涉及对项目立项中存在的小项目大预算和虚假立项以及重复立项的审计, 对财政国库部门与一级预算机构拨付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情况的审计以及对财政专项资金到达项目点的落实情况的审计。同时, 要审查项目执行进度与资金拨付之间的关系, 是否受到相关影响;此外, 要对项目的支出总额与结构进行审计, 看其是否符合立项要求。如果其中存在套取、截留和挤占挪用以及损失浪费等情况, 要对项目资金的结余以及沉淀等进行分析, 找到形成的原因。
二、新时期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瓶颈分析
(一) 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视缺位
一些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 多将重点放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 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并未开展起来, 或开展得不深入。这是由于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视缺位, 主要表现在: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关注更多的是专项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结余情况, 注重其合法性与合规性, 而较少关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与一般的审计项目混为一谈。虽然在部分财政收支审计中会关联到绩效, 但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公平性与环境性等方面还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
(二)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位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的绩效审计与其他投资项目显著不同。因此, 无法单纯从经济绩效的角度对其使用效益加以评价, 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综合评估, 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 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里, 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解释,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操作中, 并未明确的详细条款与规定, 在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层面也缺乏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评价内容层面上也缺乏科学性。此外, 因为财政扶贫资金难以产生显著的经济绩效, 实际操作中较少关注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 大多侧重于经济绩效的评估, 致使审计内容不科学也缺乏整体性。
(三) 审计的深度与力度缺位
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与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寻找效益不高的原因, 但是分析和发现政策以及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却显得十分滞后, 对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绩效的问题则显得滞后。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层面上存在的问题通常是根源性的和基础性的, 是其他问题产生的诱因, 需要认真应对。此外, 由于审计力度不足, 使得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直接体现出来, 如果不对其加以量化考核, 就会在审计取证困难、技术方以及手段的制约下, 阻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 审计监督的综合功能缺位
和传统的财政收支和专业审计以及调查项目比较, 因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开展的数量有限, 一些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积累不足, 在部分程度上难以达到绩效审计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水平。此外, 由于审计监督的综合功能缺位, 审计力量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合作也都处于较低层次。而因为地方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其独立性较差, 绩效审计工作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性较大, 致使审计质量与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即便审计署特派办的独立性较强, 可是因为组织机构的有限性和人员的缺乏, 无法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全覆盖, 有效的审计监督合力也就难以达成。
三、新时期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 建设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
为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效果, 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 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范围, 在立法层面上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比重, 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规划。其中, 要对审计机关履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职责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其要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责任, 不但要界定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问题的问责权力, 还应设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 并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类型, 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在战略层面上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对财政专项资金加以绩效审计是提升政府行政绩效的关键途径, 也能够借此降低腐败的发生概率。为此, 应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和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和结果的披露力度, 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体制、制度和政策层面上,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健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
在针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构建和健全政府项目库是十分必要的。在搭建项目库时, 应调查财政资金的分布结构以及使用状况, 并以此为基础, 把专项资金项目按照政府管理和资源运用的要求, 以投资期为序进行储存。因为相关项目大多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因此, 项目就能够被积累和观察。而在时间的推进下, 能够进一步明确专项资金的投资领域, 为后续的绩效审计提供支持。当然, 对那些界定了使用领域的专项项目来说, 要建立更为细致的筛选条件, 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 充分结合项目实施评价与运营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11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农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实施过程的经济性、使用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管理服务的一种审计类型,在审计内容、方法和实现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按照“免疫系统论”的角色定位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以全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进行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体现出更加注重发挥风险预防性和体制建设性功能的审计新思维和新理念。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审计部门在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在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准确把握农业审计的定位,更好地起监督和保驾护航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风险,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发挥免疫功能作用。
1.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立项不科学
当前,由于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农业项目立项上,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本地自然条件、市场实际和项目使用后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到位前,不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到位后,不进行资金使用规划,而盲目上马。致使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政府每年农业专项资金虽然数额不少,但是“僧多粥少”,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支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
1.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严重
如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拨付农业专项资金时,许多项目都要求落实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并且往往规定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作为下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为了得到项目,就承诺地方配套资金,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大部分没有到位,特别是一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的困难,对于应予配套的农业专项资金更是无法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的办法欺骗上级检查。由于配套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农业项目实施后不能全面完成,形成“胡子工程”、“半截子工程”。这些工程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却它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了国家资金的严重沉淀。
1.3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央的支农政策在有些地区或部门并没有得到落实,有些支农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在农业资金预算时,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资金使用部门和乡镇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财力有限,经费紧张,大量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使农业专项资金未按计划进行管理,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甚至被任意截留、挤占、挪用。
1.4项目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个别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忽视国家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擅自制定资金管理政策和办法,随意开口子,达不到预期目标,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到位,项目得不到完整有效地实施。
2.我国农业资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监管措施乏力,责任追究缺位,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屡禁不止。
现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和各项惠农政策执行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发挥积极作用,以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基层涉农部门经费相对“弱势”
基层涉农部门经费保障普遍偏低,项目工作经费预算不足,截留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从申报立项、顺利实施、有效管理到最后完工验收,需要一些正常工作费用作保障。由于项目资金一般未预留或单列安排管理费用,部分项目地方财政也不单独拨付或安排相关工作经费,而基层涉农部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来源渠道不多,但项目又要实施和运作,因而,“吃项目”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很难遏制。
2.3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各项农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但有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性条款较多,没有具体实施内容与要求,致使管理单位难以操作和把握,加之农业项目一般时间跨度较长,有的管理办法与措施明显滞后。
2.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经费不足,面对多层面、多渠道分配的专项资金,一方面要审查各级主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情况,还要紧跟资金流向深入基层,延伸审计和抽查一定数量的资金使用单位,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专项资金项目具有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致使项目资金使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和监控,管理较混乱、明里暗里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急需全面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素质。
3.切实搞好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3.1深刻领会,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审计免疫系统观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為现代审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它体现了审计的主动性、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开放性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拓展审计工作思路。
3.2创新思路,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农业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合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共振。新形势下的农业审计工作,要把维护群众利益、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农业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3.3突出重点,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审计部门有责任更早地感受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抵御“病害”的建议。农业审计应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开展涉及民生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上述项目主要以摸清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状况,揭示各级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上的投入方向,分析资金投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以及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的比重,反映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为目标。
今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判断资金使用的“对与错”,更要分析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好与差”,将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真正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了解老百姓真正在涉农资金中得到多少实惠、关注涉农专项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政策、制度、机制的完善和体制改革,为推进宏观调控、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免疫系统”的作用。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篇12
目前, 绩效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在国家审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不仅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执法的情况, 更希望了解其使用财政性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绩效情况, 这使得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今后财政审计的内容, 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审计, 财政资金的绩效成果将逐步成为当代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绩效审计是今后财政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将来我国工会开展财政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审计, 当前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核心, 将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 比如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作为工会绩效审计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对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历史较短, 1994年8月31日通过《审计法》, 并于1995年1月开始实行。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才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而《中国工会审计条例》于2011年4月8日颁布实施, 这为促使我国工会经费得绩效提升提供了法律监督依据。目前, 国家机关对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已“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 但是, 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没有步入正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及如今我国得全面政体改革, 工会经费每年都在增长, “收、管、用”三方面均出现了不少问题, 这使得加强对工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 各级审计机关开始了对工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和探索。随后制订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审计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促进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在工会财政资金审计内容和方式上实行基础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 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在整个审计环节中的比重。而绩效审计的主要任务则是“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
二、公会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方法
由于切入点和审计目的得不同, 相比常规的基础财务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还需要在其基础上添加一些独特的方法。一般绩效审计得流程都是“立项-批复-管理-使用-效益”, 具体来说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职能描述、项目申报文件批复、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资产评估报告、预决算批复等资料和文件进行审阅、核实和分析。
针对工会的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应当围绕绩效审计的“三E”, 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个要素来开展评价和审计。
(一) 对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经济性”进行审计评价
1.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包括工会审计项目立项时是否存在重复立项或虚假立项的情况;是否按照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资产评估的结论进行决策;项目执行进度有无因为资金短缺原因受到影响。
2.项目审计资金管理绩效。
包括工会审计资金的分配是否遵循了“节约、必须、合法”的原则;所需设备和材料是否统一实行“政府采购”;有无违法挪用或无谓浪费。
(二) 对财政性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评价
1.是否在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基础上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2.工会审计项目是否在规定节点内完成, 若超时完成, 需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三) 对工会财政性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1.经济效益。
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是否对所审计项目以及工会发展带来经济上得发展。
2.社会效果。
项目实施后是否改善了当地居民得就业环境, 对于整个当地社会环境有无正面效益。
摘要:随着工会工作形势的发展, 工会工作对维护职工权益, 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工会工作的经费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对工会财政性资金的投入逐年增加, 资金投入范围逐年扩大, 为工会工作开展, 发挥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推荐阅读: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06-27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09-09
资金使用专项审计报告06-05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思考论文11-08
抗震救灾专项资金审计11-15
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实施方案07-12
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08-24
专项维修资金06-29
卫生专项资金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