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2024-07-07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精选12篇)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1

近年来, 农村的环境日益恶化, 且环保资金的管理杂乱无章, 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于2009年关于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旨在为规范农村环保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在新的时期, 农村环境保护还依然存在着项目申报不够严谨、项目资金挤占挪用、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改善农村环保资金的专项治理, 需要从严格项目申报、确保专款专用、专项资金考核奖励机制、实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 促进农村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1 当前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申报不严谨

很多农村环保项目申报者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缺乏严密的实地调查研究, 为了争取到国家资金, 沿用老路、套路制定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 申报项目。更有甚者, 一些地方申报者虚报项目, 伪造数据, 骗取国家专项资金, 可见, 农村环保项目申报极不严谨, 有待改进。

1.2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问题突出

当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申报后, 一些基层政府获得者则想法设法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例如申报的环保项目为农村垃圾治理, 基层政府则将此项资金用于农村道路改善。还有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将此项资金变相的用于投资自己村庄建设, 甚至挪为己用, 资金专款专用已成一纸空文。

1.3 资金“回拨”现象时有发生

当某些地方的环保项目获批争取到经费后, 一些主管部门则想法设法将所拨资金“回拨”。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一是采取咨询、数据调查等为由收取服务费, 二是通过举办专项培训收取高额服务费用, 间接地“回拨”专项资金。

1.4 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难以保证

一些农村环保项目即使投入了专项资金, 但是其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现在的农村环保项目主要集中于农村厕所改善、污水治理等方面, 但是一方面, 农村外出人口较多, 项目建设完工后, 使用者少。另外一方面, 很多的环保项目需要真正投入运营才能发挥效益, 这就需要配套资金, 而基层政府财政一般都是捉襟见肘, 配套资金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使得环保项目建设完工后, 难以运营, 预期效果不得而知。

1.5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

很多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 不少地方政府将为数不多的财政大部分都投给了招商引资, 很难兑现农村环保的配套资金。

2 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该要做到严格项目申报, 做到专款专用, 严格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入手:

2.1 严格项目申报

在一方面, 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好项目申报材料关。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提高实效, 突出重点, 对项目的可行性、资料的完整性、项目的质量性进行指导和审核, 如对乡镇工业比较密集, 水污染比较严重的村镇, 申请设立污水处理站项目。在另一方面, 项目申报单位和个人要增强意识, 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认真调查研究, 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

2.2 严格财务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照“统筹安排、保证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 主要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区的治理和修复,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 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和农村污染防治的科研、技术推广、预测预报、宣传教育等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使用专项资金, 并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严格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不同专项资金的来源,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都要作比较明确详细的规定, 使得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具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资金的使用有据可依, 杜绝专项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

2.3 建立专项资金考核奖励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各地专项资金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专项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财政主管部门应在中央财政下达资金预算后, 及时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应该专款专用, 对于挪用环保专项资金的个人或者单位, 应该给予严肃处理。应该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财务制度, 对于农村环保资金的使用要有账可依, 对于表现优秀的个人或者单位, 应该给予奖励。

2.4 实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会同评审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不定时的进行检查监督, 对于违反有关规定, 不合理的使用环保专项资金, 要严格处理。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 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明确规定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确立、监督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等负第一责任, 使用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健全相关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充实内部监管机构, 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地方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将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未按规定使用、挪用或虚报冒领的现象, 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另外, 专项的使用明细应该按照有关要求在村民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 自觉的接受村民的监督, 有条件的村组织, 还应该主动将专项使用的经费在网上予以公布, 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对于敢于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经查实属实的, 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逯元堂.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2]李君.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2

粤财工〔2014〕173号

文件 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环境保护局,顺德区财税局、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财政省直管县(市)财政局、环境保护局,省有关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对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2013〕125号)的有关规定,省财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年5月19日

广东省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对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省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2013〕125号)、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65号)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由省财政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鼓励各地有效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生态示范建设。

第三条 各地人民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农村环境保护以地方投入为主,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突出重点、绩效管理、科学分配的原则。

第二章 部门职责

(一)安排总体计划审批。省环境保护厅在收到省财政厅下达的预算执行通知后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安排总体计划(含专项资金安排额度、分配办法、支持方向和范围等),会同省财政厅按程序报省领导审批。

(二)具体实施项目审批。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提出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列至具体用款单位、项目、金额),按程序报省领导审批。

第五章 资金申报

第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专项资金申报通知,明确申报条件、扶持范围、扶持对象等内容,依托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做好专项资金申请受理、审核和信息公开等工作。

第十三条 各地按照专项资金申报通知要求和省下达的资金额度,组织评审后将项目上报省环境保护厅和省财政厅。项目申报单位对上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负责。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不得以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专项资金,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确因特殊情况已申报其他专项资金的,必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原因。

第六章

资金安排及拨付

第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按规定通过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受理项目申请,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各地上报项目进行竞争性评审。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评审情况,形成专项资金分配计划,符合省级财政资金项目库管理要求的项目,逐步纳入项目库管理,实行滚动支持或分期实施,具体按照《广东省省级财政资金项目库试行办法》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分配计划按规定由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按程序进行公示,并按规定报分管省领导审批。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分配计划经审定后,由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计划。省财政厅按资金管理规定下达资金,办理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手续。

第七章 信息公开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实行信息公开。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财政厅按规定在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和部门门户网站公开如下信息:

(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专项资金申报通知,包括申报条件、扶持范围、扶持对象等内容。

(三)项目资金申报情况,包括申报单位、申报项目、申请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各地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办法,及时上报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广东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粤财工〔2013〕45号)同时废止。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档案局。

对农村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种粮补贴;救灾资金

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的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有大量的专项资金和物质投放到农村。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整个运转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近年来,国家给农民很多优惠,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对种粮补贴力度也不断加大,从以前基层政府代发到现在银行直补发放,阻断了有些部门利用国家优惠的空子套取中央直补资金。种粮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目的出发,补贴的利益应该都用在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有限的农业补贴在各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补贴的实质效果及其作用的发挥,而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结构不科学,导致了补贴利益分配不合理。有些地方种粮补贴到基层不是按种植者种粮面积分配,而且按合同条款或人口人均发放,特别是一些工业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已经改行从事工业劳动,他们从集体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植,转包时设定一个条款:“国家一切补贴归发包方所有”。因此导致了真正从事种粮农民不能得到种粮补贴,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之间产生矛盾,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分配不合理以及违规操作救灾资金等诸多问题

2.2.1 救灾资金发放不及时,滞留时间较长

救灾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甚至任意改变资金用途。由于一些村镇干部对救灾资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缺乏专款专用的意识,在救灾资金使用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有的地方将救灾资金不是优先保障灾民的生活,而且先手于保障干部、教师工资;有些乡镇则以资金紧张等为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有的地方凡是因灾造成的损失都用救灾资金给予解决,如濒临报废的水利设施,被淹的农田等;有些则扩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的使用范围,将救灾款用于临时救济、扶贫支出、修建乡村道路等其他方面。

2.2.2 救灾资金的发放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违规操作问题突出

在救灾资金的分配中对乡村干部自身或亲属等特殊对待,优亲厚友,有的把救灾资金用来为乡村干部发放工作补助等等。这些随意提高或降低救灾款物发放标准,擅自改变救灾对象,村干部利用职权,借助救灾款发放之机搞人情关系,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违背了灾区资金的初衷,也严重损害了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2.2.3 种粮补贴、救灾资金凸现在乡镇、村基层组织的问题令人忧心,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本人对加强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路:。

2.2.3.1 农业补贴制度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多,效果虽显著但不可自满,还需加以完善

(1)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家感到需“补”、需“贴”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执行目前出台的少数农业补贴政策中,有意无意加入了过多的附着功能,使得补贴的目标混杂起来。同时实行直补办法后,农民拿到钱之后,也不清楚或者并不在意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意向,从而使补贴的政策威力打了“折扣”。所以,为了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出效力,从政策制定者这方面讲,应注意使各项补贴政策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从政策推行者这方面讲,应注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补贴政策信号能够迅速准确地传到千家万户;(2)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当是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和其他中间环节在实施农业补贴过程中只能间接受益。但农民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基层实施国家补贴政策的“代理人”、“经营人”,总会有个别人自觉不自觉地“讨”农民的“便宜”,他们在事实上是“反”补贴的力量,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实质上损害着农业补贴。所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加大监督机制的建设,使“跑、冒、滴、漏”降低到最低限度;(3)必须完善各类不同功效的补贴制度,对农业农民实施全面完整的保护。

2.2.3.2 救灾资金是一项关系民生的资金,要彻底杜绝挤占、挪用、私分、滞留救灾物资和一些干部侵占、贪污、优亲厚友等现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抓起,加快健全救灾资金管理制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有关救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救灾的认识。同时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促其领会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在每次灾情发生后基层组织要做出及时反应,把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进行统计。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受灾统计机制,不断强化对灾情的统计、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后人员伤亡、各类房屋倒塌、农田毁坏、粮食绝收、缺粮户等不同内容进行调查摸底。灾害信息的准确性统计和评估是救灾资金分配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村组织要保存经县级民政部门复查核实后的完整灾情后记录、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一览表;乡镇有关机构要建立灾情记录、房屋倒塌户花名册、农作物绝收户花名册、重伤及死亡人员花名册、需要救助人员花名册和已救助人员花名册等台帐,作为随后发放救灾资金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救灾资金安全发放,及时有效的下拨使用,乡(镇)政府应设置救灾资金专户,不断完善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制度,规范救灾资金发放程序,从而加强对救灾和重建资金的管理。此外,规范和完善乡村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管理制度。在发放救灾资金时,要做到账务公开、发放对象公开、分配方案公开和发放程序公开;救灾资金发放过程中,不论发放现金还是发放实物,都要实行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做到救灾款物的问数、被救济户的名单及救济数额公开,切实突出重点,并对救灾钱物实行网络化管理,要建立救灾资金发放台帐,以方便对救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当救灾资金发放后,依据台帐记录,由村向乡镇核销,再由乡镇向县民政部门核销层层逐级核销,以确保救灾资金发放的及时、公平、公正。

为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使用,在基层组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制度,实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总之,要以制度上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的监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日军.完善制度—加强基层救灾资金管理[J].中国审计,2008(15).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4

绩效管理是在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已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 设计一套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提高环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国内外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

(一) 国外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国外学者关于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有如下:Rogers和Bredrup提出一种认识模型, 他们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管理政府绩效的体系, 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由计划、改进和考察三个过程组成的 (罗伯特·巴克沃谱) 。美国环境保护局2012年的环境保护绩效管理结果报告提出EPA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四个相互循环的组成部分:战略制定, 制定2011年-2015年的战略计划;年度计划和预算, 包括EPA的年度计划和预算, 2012-2013年的优先完成目标;具体操作和执行, 包括年度承诺系统 (ACS) 等;结果的评估、报告和责任评价, 包括绩效报告、财务报告和跨领域基本战略年度进展报告等。

(二)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文献并不多, 但是作为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可以借鉴其他专项资金的相关研究。例如吴国起 (2011) 通过分析国外相关的研究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认为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扶贫战略规划和政策框架、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滚动预算和项目库、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问责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等五大要素。周景坤 (2009) 构建了基于地方政府环保战略规划的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环保战略规划、环保战略规划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管理过程体系和绩效考核结果的输出和应用。

目前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问题研究和绩效管理的理论探讨研究。徐艳洁 (2009年) 认为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缺失, 导致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增大等。提出的解决方法包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制定战略规划,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配套机制, 确保绩效管理整体的效率和效果等, 达到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程亮等 (2012) 分析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向绩效管理体系的转变过程, 说明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认为绩效管理应该贯穿于财政专项的资金分配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建立可测量、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绩效目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方向, 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强调在设立专项资金时就应该考虑其绩效目标。

我国部分省市在实践方面已经开始了环保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建设, 例如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为了加强对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推进环境的改善和减少污染的排放, 并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环保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从环保“十一五”规划开始, 按照“目标指标—任务措施—资金项目”三位一体的思路, 以规划为龙头, 以项目为依托, 将规划和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从2009年开始, 实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内部审核制度;2012年开始实行网上申报程序, 将资金项目的申报、受理、审批、公开等流程连接起来;同时2012年出台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厅专项资金项目内部管理办法》, 以及“月调度”制度的实施等, 并计划在2013年正式实施绩效管理工作。

三、相关研究的总结

总的来说, 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还不成熟, 这些研究对我国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国家财政支出的角度, 对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关于各个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绩效管理研究还不成熟;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的研究文献并不充分, 虽然学者们对我国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但是缺少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研究等。

四、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 找到合适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环保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 例如作为主体的环保局、资金具体使用的单位、财政局以及社会公众,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如何平衡各个利益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将非常重要, 所以可以考虑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环保专项资金的绩效分为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如何实现环保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可以考虑以最优化理论最为指导;还有过程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等。

(二) 建立以流程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

环保专项资金的流程主要包括, 环保专项资金预算的制定、资金分配、资金使用和效益评价等环节。分析环保专项资金的各个流程, 找出影响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 建立以流程为基础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三)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从环保专项资金的预算开始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收集相关信息, 密切关注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针对影响其效益的问题提前做出改进措施, 而不是等到项目结束以后才对其绩效进行评价, 每一年度都要对其进行总结, 为下一年度的绩效管理提供建议, 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环保资金项目绩效管理主要思路及做法.环境保护, 2012 (08) .

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报告1 篇5

综合整治项目申请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x村位于xxxx乡政府北1.5公里处,全村 9个村民小组分布省道324两侧,总户数730户,2936口人,耕地面积4300亩,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7500元。该村计划于2011年-2013年利用三年时间建成了xxxx乡康居示范村,该示范村是将xxxx村一、三两个组共同规划实施建设的,将是我乡规模大、标准高、质量优的新农村示范点。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建设,综合配套,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农民的拥护。该村主要的产业结构为:

1、种植业:种植粮食3500亩,西瓜670亩,1土豆130亩。

2、养殖业:肉羊200只,生猪10000头,牛200头,鹅10000只,鸡12000只。

二、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

xxxx村位于xxxx乡政府北1.5公里处,全村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24省道两侧。长期以来,由于村民居住集中,全村牲畜饲养量大,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等养殖废弃物,农民种植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人畜粪便、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乱堆乱倒,造成村庄环境脏乱差,农村土壤、空气、饮用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已威胁到村民身体健康,农村环境亟待整治。

三、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共有住户730户,采取建收水口、防渗污水收集井50套,并与污水管道相连接,铺设排污管道3200米,收集的污水经过沉淀后排入新沂河,购买吸污车2辆,用于污水管道堵塞时的清理。

2、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首先要对产生的垃圾分类收集,然后对可再生利用的部分进行资源化综合处理,最后对其它部分进入垃圾处理厂处理。修路2.2公里,建垃圾池30个,购果皮箱15个,建公厕1座。村里购置小型垃圾收集车,生活垃圾每日由专人负责收集清运至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建筑面积200m,混凝土垃圾坑100m,垃圾坑采取防渗漏,日产日清。乡购置1台摆臂式垃圾清运车,垃圾集装箱2个,装载机1辆,将生活垃圾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四、预期目标

通过3年建设,到2013年底,完成规划建设的全部内容,解决畜禽养殖粪便和地下水污染、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通过综合整治,治理农村环境面源污染,达到省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标准,把xxxx村建设成一个村庄环境优美、饮用水卫生达标、舒适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进度安排

2012年年底,修路2.2公里,新建垃圾收集站1个,新购果皮箱15个,新建垃圾池30个,建公厕1座,购买垃圾收集

3车、摆臂式垃圾清运车、垃圾集装箱、装载机等,到年底垃圾处理项目完工。2013年1月份开始,建收水口、防渗污水收集井50套,铺设排水管道3200米,购买吸污车等,2013年年底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完工。

六、已开展工作

项目规划、征地也完成,正在进行修路、小区建设、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铺设等。

七、投资需求

xxxx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需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4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60万元,向上级争取资金100万元。

八、测算方案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共有住户730户,采取建收水口、防渗污水收集井50套,铺设排污管道3200米,购买吸污车2辆。需投资80万元。

2、建垃圾池30个,建公厕1座,购果皮箱15个,建垃圾收集站一座,修路2.2公里,村里购置2辆小型垃圾收集车,生活垃圾每日由专人负责收集清运至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建筑面积200m,混凝土垃圾坑100m,垃圾坑采取防渗漏,日产日清。乡镇购置1台摆臂式垃圾清运车,垃圾集装箱2个,装载机1辆,将生活垃圾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需投入资金120万元。

共需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40万元,地方政

3府配套60万元,需向上级争取资金100万元。

九、保障措施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xxxx乡加强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xxxx村成立经费审查小组,专门负责村级自筹资金的收缴工作,乡里出台了污水和垃圾处理办法,运行后的费用由乡村两级负责。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xx(xxxx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xxxx(xxxx乡党委副书记)

xxxx(xxxx乡政府副乡长)

成员:xxxx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从项目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是地方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社会保证等用途的资金。从性质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用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当前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不合理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不合理,不同区域差距大。比如,2011年北京西城区的财政支出为260亿元,教育经费为38.7万元,学生人数为10.5万人,人均教育经费为3.68万元,然而,2011年延庆县的财政支出为60亿元,教育经费为7.4亿元,学生人数为4.2万元,人均教育经费为1.76元,二者相差1.09倍。

2.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需完善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的管理制度规定不明晰,行政费用和项目资金区分不明确,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混乱。其次,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法律制度依据不统一,执行过程中易导致偏差。比如,教育经费安排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而文化经费安排的法律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

3.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缺乏预算约束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缺乏约束,体现在预算审核控制依据支出总额,预算不超过年度支出总和就不再进行明细审核,预算审核不严谨。其次,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主体模糊。各级人大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审核的实际负责人,然而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预算审核主体不清,预算审核缺乏法制性。

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1.规范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

首先,财政政策的制定要以当地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将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次,统一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标准,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现象,缩小区域差异。最后,规范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考核标准,加强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确保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真正落到实处。

2.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的管理制度,将行政费用和项目资金分开,避免出现项目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确保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社会最需要的领域,实现地方经济社会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管理标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划分具体事项的管理标准,实现预算和运行的有效统一。最后,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包括资金用途、效益评价等,实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3.加强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约束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在保证预算不超过年度支出总和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明细审核,确保预算审核的严谨性。其次,明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审核主体,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确保预算审核的法制性。最后,加强地方政府监督,审核预算执行是否与预算编制一致,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4.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

首先,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突出地方政府的权利,提高地方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度能力,从而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营效率。其次,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考核评估,建立具有可行性的评估体系,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对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监督。最后,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预算管理,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实施奖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是运行效益。

三、结束语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当前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给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引起重视,规范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约束,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使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2):103-107.

[2]徐新.浅析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0-81.

[3]张泽丽.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税纵横,2012(14).

作者简介: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7

1 现状分析

1. 1 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 见表1) ,期刊发表论文从2007年195篇上升至2013年391篇,但总量还是相当有限的; 同时质量水平也有待提高,一方面,相关程度低,以2014年期刊数为例,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直接相关的研究相当有限,大部分都是与财政绩效审计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所发刊物级别不高,所发刊物大都集中于核心B类期刊,审计研究仅仅有81篇2,并且相关程度也不高。

目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制约绩效审计的原因探讨。该类研究是早期研究的重点,学者从绩效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审计范围 狭隘,房巧玲、王宜 成 ( 2013 ) 、郭建平( 2008) 、张颖燕 ( 2014) 等人认为我国的环境审计仅仅局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面临的一个突出“瓶颈”是审计范围通常局限于微观层次,即以特定的环保单位和项目为审计对象,集中于资金运用过程的绩效评价基本上不涉及宏观、中观层面环保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的配置活动这一前置环节导致审计评价只局限在资金的“运行绩效”层面,忽视了资金的“配置绩效”。绩效审计相对而言很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是相脱节的; 2财务管理不规范,胡晋湘 ( 2011) 、林琨 ( 2008) 、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 2014) 等人认为在项目的立项上,有的项目申报单位采取编造虚假申报资料、多头重复申报等手段,以套取国家环保专项资金为目的虚报乱报项目; 3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完整,另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难以设计通用的个性指标 [廖上林 ( 2009) 、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 2014) 、万寅婧、潘铁山、季成富、林业星、潘旻阳 ( 2014) 、刘良慧 ( 2013) ]。

( 2)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探索。房巧玲、王宜成 ( 2013) 、贾卉 ( 2013) 、黄溶冰等 ( 2012) 、Reed, John ( 2014 ) 、Huang, Rongbing、Li, Yuhui( 2013) 等人基于指标分类角度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规划模型、专家评判、调查问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对模型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期为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从运行层面拓展到配置层面提供理论指导。

( 3)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学者基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资金设立过程或者资金支持项目为分类建立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刘良慧( 2013) 结合逻辑框架法的逻辑层次来组合项目财政环保资金项目的绩效指标,使原本零散的指标之间产生逻辑上的联系,形成一套完整而明细的绩效指标体系; 沈会山、潘南明、黄章富、杨琼花、李景杰、王淑君、卢创新、陈际帆 ( 2012) 采用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在将现行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成六大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当前我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周丰 ( 2010) 采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构建,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分析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但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往往与其他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类型的研究混在一起,针对性不强,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屈指可数。

其次,大多文献都集中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但由于影响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困难性,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选取的指标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尚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 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 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

再次,与有关学科融合较少。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站在会计、审计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不光与审计的发展息息相关,海域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联系。

最后,在我国现有研究多为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和问题的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案例分析。

1. 2 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署基于审计流程展开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见图1) ,从审计署公开的2001年至2013年的审计公开结果来看,截至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局限于“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涉及程度不够深入。同时早期的审计公告并没有专门一个板块阐述环境审计,大部分都与民生项目放在一起阐述,直至2008年才设立一个单独板块“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公开审计结果。

从公开的具体内容来看 ( 见表2) ,一方面公开数据不够完整,尤其是投入资金这一栏,只有五年公开了数据; 另一方面从年数来看,2002年、2003年、2007年、2013年都没有相关数据,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从审计结果来看,总结2001年至2013年审计公告中提出的问题,环保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项目审查审批不够严格; 二是挤占挪用补助资金,这点主要从违规金额数体现; 三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四是项目建成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以2011年为例,投资建立的污水处理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对环境起到切实的改进作用; 五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计算依据。

2 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2. 1 监管主体独立性差

环保专项资金往往由财政部、环境总局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减排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环保总局负责减排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其高层领导者之间的独立性有待考察,无第三方监管机构涉入,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从挪用和占有环保专项资金的现状来看,以2010年审计署公告为例,一些地方少征、挤占、挪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24. 89亿元,滞留、闲置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等21. 46亿元。可见资金监管存在漏洞,环保总局可能存在趋于“关系”的压力而对财政部门与企业挪用资金“视而不见”。

同时审计单位的审计经费来源受制于本级政府的管制,同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负责本级审计单位的经费来源,这种关系损害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2 绩效审计观念欠缺

从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现状来看,主要侧重中“合规性”、“合法性”审计,考察资金申请、使用是否合法;考察项目是否按时完成。对资金批复是否“经济”,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有效”,完成后对环境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缺乏衡量。而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最主要的就是考察其在合理成本下的效果性,对环境所做出的改善,只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将大大降低审计监督的效力。

2. 3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1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2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 3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总量上相当有限,以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为例,国家围绕着“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与主要污染物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直接有关的还是相当有限的,并且相关制度细则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侧重于资金申请的管理,缺乏对资金的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

国家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如《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通知》和《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 ( 试行) 》 ( 财建便函〔2009〕17号) 指出环保专项资金的申请应该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国家重点治理方面,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投资需求的合理性等要求。国家从资金申请环节力抓监管,但缺乏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例如2012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中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加强资金的监管,却缺乏如何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仅是提到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但细化程度却相当有限,缺乏指导意义。

二是缺乏问责制度。

从现有制度来看,缺乏环保专项资金问责制度,以2007年财政部、环保总局出台的《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 减排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提出对于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要求,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财政部、环保总局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资金安排、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处理; 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度中提到了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共同负责违规 ( 法) 事项,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只有各部门落实了自己的具体责任,才能提高监管的积极性; 此外“视情况”太抽象,制度不够规范化,财政部和环保总局保留权利的范畴太宽泛,导致相关部门与人员钻法律空子的情况出现。

三是验收标准滞后。

以水环境标准为例,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赖的审计标准为《污水综合排放指标》 ( GB 8979—1996)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 3082—1999) 、《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 等国家标准。从时间上看,就可以发现我国水环境标准相当滞后,其中制定的不同污染物的最高排污量已经不适应如今水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而且投入与产出比也没有充分体现在标准之中,资金投入的多少势必影响到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如果标准不够完善,必然影响到对效果的判断。

3 建 议

3. 1 融入多学科,开展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投入与产出之比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研究其评价体系时,应融入“环境学”的相关课程,依据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借鉴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的衡量方法,各学科通过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展开研究; 另外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人员,适时聘请环境专家,尤其是在“效果性”审计的过程中,环境专家通过取样、分析,判断环境的改善程度和资源的运用程度,能更好地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效果性”。

3. 2 完善法律法规

合法性是企业以及相关单位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效力,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制度,能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 1) 细化制度,加强绩效评价。不仅要严抓申请立项,还要注重后期项目建设过程以及完成结果的评价,通过完善制度,使得资金的分配环节更具有效率性、科学性、公正性,考察财政及配套资金的到位率、拨付的及时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境,细化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是否合理地使用资金; 后续的管理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判断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效率。

( 2) 落实问责制度。根据单位和部门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结果为依据,审计揭露的问题应进行相应整改和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进而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的长效问责机制,发挥警示与威慑作用。以相关监管制度为准绳,对环保专项资金支出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规、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等行为,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及部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于企业作为下次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的评价标准,对于行政负责人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 3)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针对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告的内容所含信息量有限,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公开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同时以单独形式公开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 4) 建立健全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制度。受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独立性差的影响,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比例日益增长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可以采用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或者结合型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专项开展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前提下,上级审计机关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监管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并在开展财政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其他类型的审计过程中,融入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专门说明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

同时,环保专项资金的相关监管部门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基础之上,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环保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和使用情况进行独立审计,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3. 3 完善监管主体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8

一、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

1、专项资金的含义及特点

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等,并且在包括的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看,其含义又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按项目核算。

2、专项资金的构成与分类

目前对专项资金的构成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财政资金管理的情况看,在日常操作中,一般采用的是“扣除界定法”,即扣除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以外的,由财政安排或追加以及上级单位拨付的财政资金,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从支出性质分类,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和公用部分(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从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3、当前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

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对各人和家庭的补助和专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些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项目的专项报帐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否则就上交财政。

一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做到了有制可依,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难以用现行制度予以解决和规范,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界定

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式,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定额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外其余都属于专项,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因而,由于对专项资金不同的界定,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目前规定是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使用时由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再予拨付。这类资金是否属于专项资金,在界定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在各地财政部门,有的将其纳入综合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并将拨付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用款单位不得随意挤占、挪用;有的虽也纳入综合预算,但未实现收支脱钩,拨付的资金不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其结余部分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开支。使得大量超标准、超定额的人员经费、公务经费和一些不能在业务费中开支的费用挤入预算外收入的现象出现,形成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个人收入和待遇大大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导致同是行政单位但收入待遇上却苦乐不均。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分配不够合理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单位科室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地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前财政对专项资金没有科学的界定,各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测算比重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情况说,对于大类的专项统计口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从有关的资料了解当前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情况:以某城区2001年大类专项支出情况为例,除基本建设支出、卫生经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占到10%以上外,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8%。这一分配模式,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

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之前,单位各科室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提前拨付,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

重复购置,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攀比之风盛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主要成因分析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弱化。在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方面尤为突出,“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表现在预算下达后,单位一般根据各业务部门的所申报进行二次分配后在专项支出过程中,财务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主要应付财政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询问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涉及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和法规相对滞后,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各科室,目前单位财务会计一般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或只是要求今后予以杜绝,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一些制度和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的要求。现行制度中有些条款过于粗放,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中,“经常性公用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种将经常性公用支出与专项支出项目进行笼统规定的条款,与目前实行的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类问题在现行财务制度中同样存在,形成预算实现了细化,但核算尚未细化的问题,给监督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各单位财务部门缺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和跟踪问效。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的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

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一些建议及思路

尽快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分类不是核算问题,而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口径,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目的。我们建议:除按规定定额确定的人员经费和经常性公用开支的公务费(包括特殊部门的经常性特殊经费)等支出作为财务基本支出外,其他财政安排、追加或上级拨入的经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应全部作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同时,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每年对基本支出与专项支出的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尽量避免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具体内容上的重叠。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不仅有利于用款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建立项目库,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以我站为例建议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防止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所谓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就是根据总站发展规划,制订总站三年工作目标,并将该工作目标细分至各业务科室。根据各业务科室工作目标,依据财力编制上报各年度滚动预算计划,并依据该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数据库。对照当年预算计划分析整理本年预算执行情况,研究影响本年度预算执行的各相关因素。根据三年中心工作指标,以6个月为界,编制三年业务项目滚动预算。根据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参照预算政策的变动状况,每6个月对预算项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细化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就是要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而专项资金监督必须贯穿在整个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即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事前管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项目实施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财政法规要求及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项目资金编报的各类因素,编制项目资金用款计划,并就用款理由、计划规模、预期目的等事项填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事中管理:在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对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签订合同,财务部门应对照项目下达指标及工作计划,真实、全面、完整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反映,坚决杜绝虚假支出,不得任意改变项目内容或扩大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事后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应依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整改,最后通过整改后的情况撰写项目总结。

建立专项资金效绩评价。目前实施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而对于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来确定。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可以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而对那些成本易于衡量,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项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支出评价,则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例如对于我站实验室仪器设施支出,可以通过测算人群占有量和设备利用率,及调查该设备对化验、诊断的作用等,与相尽或同类地区比较,确定目前条件的最低配备量,若评价结果超过这一指标,再行购置,将会造成设备闲置,资金浪费,反之则相反。此外,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还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判断资金效率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对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

总之,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绩评价分析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篇9

一、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与类别

高校专项资金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教育局)和高校根据国际和我国教育、国际教育实际情况探讨得出除基本支出以外的国家资金拨款投入,这资金具有专定项目和用途的性质,一般包括高校修购和购置、科研研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 我国专项资金一般具有特点是:来源广,国家财政拨款是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捐款;专项申报和专用,对需要资金进行专门申报和根据申报情况进行实际专用;时效性强,专项资金普遍是当前的高等院校急需迫切的建设项目,资金也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或财政收回;政策性强,专项资金审批必须按照项目范围、内容、性质等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我国高等院校专项资金按同一性质大概分为以下几个大类: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拨款、自筹资金、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款等专项资金;根据科研项目可分为国家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同一类专项资金又可分为不同的项目如,实验室专项资金建设中有金融实验室、财政实验室、会计实验室;根据国家政策可分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项目、“211”工程专项、“985”工程专项等等。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数量持续增加,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到现今教育资金持续投入过程中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引进、高校设施更新和添设、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专项资金支出占高校总体预算资金比重巨大,且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专项资金效益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界人士对教育投资的热忱。目前,我国财政教育专项资金本身存在管理和申报机制不完善、专项项目使用混乱、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假如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其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将大大折扣。我国高等院校执行完专项任务后有结余,但由于高校项目繁多和相关部门无时间进行管理,造成了专项资金沉淀现象严重,有的高校有时候竟然挪用专项资金结余数,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专项资金的使用目标也占用了国家财政资金。我国专项资金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未受到高等院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使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完善、有效。我国专项资金下达直至执行期间存在很多变化,比如购置实验室设备专项资金为了采购更加先进设备但有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导致设备已过时或不投产,又或者价格发生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院校专项项目建设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国家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不健全使得专项资金才会出现后续变化。

三、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一)高校专项资金监管控制职能缺陷

据统计,我国79%的高等院校并不积极地研究、分析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仅仅没有采取措施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而且消极被动的应付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高等院校只是将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要求简单停留在基本使用程序上不出问题,也不科学合理地支配专项资金资源。 专项资金的专项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属于正常高校资金,专项资金金额的来源特点,使得其不能算高校正常资金,高校为了更好建设校园需要资金量是远远不足,这样容易形成高校管理者缺乏建设专项资金监管职能,即使有监管职能,也没有真正使用其控制职能。高校管理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心存其他顾虑、故意缺乏监管的认识,使得我国高校在专项资金监管控制上的职能缺失日渐严重。我国专项资金项目的批复、执行程序和绩效考评等决定权属于上级教育部门或财政部门,那么高校就由对专项资金“全能”管理者转变为“旁观者”,加之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对专项资金管理职责缺乏明确认识,那么高校就会对专项资金在监管控制环节上采取“旁观者”的态度,致使高校组织层面上的监管控制职位缺陷问题不断出现。

(二)一、二级职能分离,不利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健全化

如今,我们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没有过多的关注使用和执行情况,还停留在形式上的建立,仅仅重视是否申请成功、投入规模和制定分配等。由于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使得高校对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得不到统一的标准,评价指标也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样一来不容易科学合理的评估专项资金对社会效益和长远有利的影响。

(三)注重专项资金取得,轻视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日益激烈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办学资金不够用,这样以来专项资金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宁可不惜动用所有高校资源来成功申报专项资金就不足为奇了。在专项资金申报申请、预期使用计划和预算报告等方面往往虚化,这些申报资料看起来都是很漂亮,致使专项项目资金申报成功。 当专项资金一旦进入高校账户,高校往往对专项资金的执行与申请时承诺的不一致,高校也对不一致给予了认为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不一致却无从判断也无人过问,这样情况下纵容了高校占用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现象持续发生,资金效益受到影响,会加剧高校资金紧张的不良结果。

(四)高校内审机制未形成,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审计监督

我国高校是专项资金管理的主体之一,其从专项项目申报到执行完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管理作用,其中作为重要环节的审计机制却得不到重视,即使有重视,也只是仅限于对财务票据表面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计,内审人员也不能参加专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运用、耗费等整个运作过程缺乏甚少了解,可见,根本没有形成内审机制。内审机制未形成,使得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偏离前期预算、甚至背离前期预算的情况屡屡发生,经常出现专项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无法达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效益型进行全过程深层次内审监督。 各高校内审水平差,内审人员数量少、不专业、能力不强且都是身兼数职,难以满足高校专项资金迅速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许多事项发生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根据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是难以发现问题。

四、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一、二级整体化管理

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是一种目标管理也是责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使用情况,进而提供合理科学的专项资金使用决策的依据。政府上级单位或机构和高校都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进行整体有效的建立,实现一、二级整体化管理,有利于规范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绩效评价和预算制度,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原则、目标、审批程序、评价指标、组织管理、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构建完整的专项资金绩效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适时的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 能够客观工程的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时时进行评价能够督促专项资金更好的、有效、科学、合理的运作。建立一套能够反映不同类别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达到绩、效与预算相统一的管理目标,使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对于没办法量化评价考核的项目,应该参考咨询专家意见,从而不断更新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与改良科学循环机制。在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对每个阶段收集校内专项资金使用信息进行绩效评价反馈,建立专项资金绩效信息资料库并对反馈内容进行调整改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期效益的机制。

(二)健全高校组织结构系统,承担更多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

随着高校专项资金量越来越大,高校财务部门不能只作为“出纳” 来负责费用收取、日常票据报销等简单工作,高校其他部门应该进行全面调整,健全内审部门、专项管理人员等,特别是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系统化,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的健全。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申报、执行到结束、审计、绩效反馈都应该提供全过程的财务监控职能服务,具有操作者、管理者和协调者。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对高校内外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招聘高素质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 使得高校专项资金得到很好的管理;二是由上级政府部门或者机构派人员对专项资金的运行进行考察和指导,这些人员不仅要综合考虑高校实际和规划情况等因素对有争议的事件做出妥当的解决,而且要尽量依照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和预算报告进行衡量考核;三是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较高管理水平、较高工作效率、实际操作能力、全面财务、公关等能力的职员),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能节约专项资金,还能对专项资金的预算、运作使用、反馈等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控制。

(三)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和全过程管理

从项目管理角度讲,高校应该对支出管理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并增强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控制,根据“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各级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保证专项资金支出的必要性,而不是随意性,并做到开支范围、负责人签字、决算编报等流程严格控制。设立系统的监督内容,依法确保专项资金的支出合理化、合规化,使得高校能够把监督和管理有机结合,进而建立管理与监督工作相适应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

(四)开展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审计

我国专项资金投入渠道和方式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来源投入对专项资金提出不同审计目标、方向、控制。高校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是内部控制及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经济效益、规范管理及风险预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对高校专项资金开展内部跟踪审计能够使得高校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起到至关重要杠杆效果。首先, 应该明确不同类别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管理覆盖到整个专项项目资金过程。其次,对专项资金管理每个阶段的审计重点,申报预算材料是否真实、合理、可行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要求,支出程序是否专款专用、专项管理、有无超支(超支是否合理)及挪用情况等。最后,使用审阅测评法协助检查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利用跟踪审计法查清专项资金各明细的来龙去脉及重点支出项目的跟踪,采用审计调查法调查专项资金使用部门的帐外线索,核查有无挪用、截留等问题。还可以采用专项资金银行存款核对法原则,从专项资金银行账户入手,查明资金收支的合法性、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和金额记录的正确性,这些是基本内部审计进一步核查。

总之,解决并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不但要重视专项资金申请,更要注重资金的管理,确保专项资金投资、使用、产出达标更有效益,也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素质质量的培养, 发货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学校实现全面、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洪,言文.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信,2009(17)

[2]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6)

[3]陈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2)

[4]宋海红,张晓玲.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刍探[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5]黄贤东.论加强商校内部审计[N],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2)

[6]谢保盛.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5,(1)

[7]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浅析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10

一、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进度慢

有些医院在使用中央专项财政拨款时,没有将其真正落实到处,对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存在问题。比如中央拨付的针对艾滋病的防治经费,有些医院并没有有效合理地利用,没有用来做真正有用的研究,随便买点试剂药品,将专项资金用完,就算做是完成任务了,实质上没有发挥专项资金的真正作用,浪费了财政专项资金。

(二)财政专项资金下达慢

中央财政在拨专项资金到医院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程序和步骤,导致资金下达速度慢,造成大量资金滞留,影响财政部门对医院的资金投入,会激发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公众误会。比如关于禽流感疾病的专项资金,有些地方政府下达禽流感专项补助慢,导致病情防范控制得不到及时进行,没有及时买到个人防护设备和消杀药品等应急物资,耽误了禽流感的控制。当有突发疫情时,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做好衔接协调工作,按特事特办原则,加速专项资金的发放,强化疫情的综合防治能力,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保证更多人的健康。

(三)医院会计账目管理不规范

医院财务部门在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方面,没有将其单独出来,而是将其与其它日常性开支混合在一起,日常开支从财政专项资金中抽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专项资金得不到专门利用,专项资金流失。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上没有对医院提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其中包括人员经费、设备购置、科研费用、基本建设等,在核算方面难以统一,另外专项资金在使用和审批上手续复杂,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形成年初资金紧张,年底集中花的恶性循环。

二、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对策

(一)完善医院财务会计账目

医院要想使财政专项资金得到更好的使用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单独的核算账目,将其与日常开支账目分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设施和开展科研项目中,明晰化每笔资金的去向,账目更加清楚,可以有效防止专项资金被挪为他用的现象发生。同时,医院还应建设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和绩效评价基础数据,方便相关人员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将专项资金用到实处,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实施阳光透明的财政机制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地很普遍,而且技术一直在不停地进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因此,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并完善阳光透明的财政公开机制,通过网上告示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上来,从而更加明确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用途、去向、效益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医院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并对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促使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流动能够公开透明。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医院的科研项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申报手续缺失、监控不严格不科学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确保科研项目资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为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建立项目数据库。同时,医院还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着眼于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报表。并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利用率。对于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一旦发现必须要严惩,强化社会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其价值。

(四)合同化医院财政管理

在管理医院财政专项资金过程中,为更好地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提高自己的使用率,医院应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方式,对于科学项目中涉及的各项费用,购置仪器设备等事项,一定要严格按程序进行,防止经费超出预算标准。为防止经费不被挪用,在遇到特殊情况下,应对专项资金进行调整,并上报财务部,进行内部审计,对涉及到的工作人员还应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引进竞争机制

医院在分配财政专项资金时,以往是采取一对一的审批流程,但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分配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医院可适当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采取竞争性的财政选拨方式。相关工作人员还应结合综合考察科研项目特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使科研项目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投入的收益情况。

(六)创新审计模式

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工作应突出审计重点,着力关注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审计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开展跟踪审计,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规范收支,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它医疗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交流审计工作,从而创新当前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能力。

三、结束语

医院财政专项资金来自于中央拨款,是针对某个项目或工程专门拨付的,因此医院应做到专款专用,认清当前内部财务的一些问题,从多个方面管理专项资金,确保能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医疗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瑛.试析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J].财经界,2015

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 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与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部会计法律制度,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对现行的法律法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少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领导权威高于法律权威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财务人员的安排、任用和提拔很大程度上都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导致专项资金管理流于形式,专管人员惟命是从,使得现行的会计法规和资金管理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兼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双重职能,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立法不健全、领导权力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只具有会计核算功能,对于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2.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在安排岗位时没有仔细考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存在随意指派的现象,使得财务管理岗位上的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仅仅能处理基本的账目计算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难以胜任。同时,事业单位领导对员工实际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人员的专岗培训工作,无法提升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水平。即便开展了培训工作,由于没有实行配套的培训考核机制,也使得培训内容难以取得实效,浪费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花费和人员工作时间。除此之外,财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想认识不足,认为只需要按照领导安排,完成既定任务就行,至于专项资金到底用于何种用途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

3.缺乏健全的经济责任考核指标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领导竞争上岗为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种竞争模式下,部分单位领导将专项资金用来搞经济建设,引资办厂,以此来提高个人的工作业绩,把专项资金建设当做自己竞争上岗的砝码,严重损害了专项资金的正常使用。由于现阶段的领导考核指标没有得到优化和完善,因此利用各种手段、明目占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机制

建立优胜劣态资金导向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其核心是推行项目社会化评审。首先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要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全面了解、掌握上级或当地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结合单位长运发展规划,拟定工作思路,目标和工作计划,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要做到稳妥可靠,体现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合理调配,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和作用目标,并通过单位网站公开专项资金用途和规划,形成全面监督、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杜绝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或资金管理人员私自挪用专项资金。

2.严格资金使用的奖惩机制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奖惩机制,对于专项资金应用得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发挥的,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标杆的积极作用。对于私自挪用专项资金,导致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不能有效开展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并严格审查相关的直接责任人和责任领导,提出警告和相应力度的处罚措施。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申请表,明确资金申请用途的细节,为后期检验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相关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起配套的奖惩规范,一方面能够从制度层面上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资金使用出现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强化財务控制意识,明确财务人员职责

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将财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实现。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中,对于专项资金的规划、用途、流向等过程进行全权负责和定向跟踪,做好专项资金的支出与记录工作,保证账目的对等和衔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4.健全财政监督管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外在监督,是保证专项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手段。财政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与行政事业单位有关的财政资金拨款、非税收入以及财政担保等。同时开通群众监督和举报渠道,通过网上信箱、电子邮件等新兴媒体,向社会公开举报违法挪用专项资金的部门和人员,提高其犯错成本,在社会上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昆,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努力开创会计和金融监督工作新局面[J],财务与会计,2014(6):39-42.

[2]董艳秋,于绍强,刘远.水工环地质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践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3(14):18-20.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篇12

一、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专项资金范围缺乏科学界定

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 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 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式, 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 但在实际操作中, 究竟哪些资金属于专项, 应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尚不明确。由于对专项资金范围界定的不同, 因此, 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 监督力度不够, 监督实效欠佳

目前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虽有多个部门介入, 但力度和实效都不理想。一是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事前对专项资金实施的具体内容项目的评估情况、可行性研究状况了解的深度不够, 无法进行事前监督。二是相当部分专项资金的实施内容的对象技术性强、专业性强, 同时由于监督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了解不够, 难于实施事中监督。三是对项目实施的结果及后期效益评价分析不够, 从而缺乏事后监督。由此产生资金一拨了之, 不问其效。其他各监督部门虽然都有加强管理的呼声, 但对具体实施环节、过程、资金性质、渠道、流向等情况未做充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 大多停留在听听情况, 看看汇报材料, 未从实施对象内容的细节上发现问题, 从其技术要求和专业规范上分析问题, 而降低了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效益。四是由于财政部分专项资金具有专门的管理办法, 加之财经法规、行政法规、司法规章、纪检规章等多条线的监督政策体系, 一些监督机关未予以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把握, 实施监督中各执一词, 难以实施具有较强力度的监督和富有实效的监督。

(三) 预算编制不够规范

近年来各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 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 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加上在预算编制中, 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 编制方法上也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 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 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随意性。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 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 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同时由于存在“切块”预算, 对资金使用没有细化的标准, 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更不利于财政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其使用情况的控制和监督。

(四) 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

财政支出监督滞后, 支出监督方式方法落后, 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 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 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没有完整地建立绩效监督机制, 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 造成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 不问效果, 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 不讲求效益的状况, 也使绩效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受到影响。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问题, 特别是以前年度发生的违规事项, 目前还只是要求违规单位“下不为例”, 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应有的力度, 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助长了财政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 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五) 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 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 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之前, 单位各科室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 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 提前拨付, 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 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 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重复购置, 设备闲置, 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 攀比之风盛行, 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 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 存在着“别人有, 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 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 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 科学界定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分类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 明确哪些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管理, 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口径, 从而达到科学管理, 有效监督的目的。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 不仅有利于用款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 同时也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二) 加强预算单位思想认识教育

提高预算单位思想认识,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社会高度, 用“科学发展观”态度自觉消除思想阻力, 激发改革动力。积极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单位应从正面适应财政改革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财政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建立有效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和模式, 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才能真正推动单位长远、全面发展。

(三) 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丰富财政监督方法和手段, 切实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体系。一是强化监督检查, 保障资金安全。财政部门要不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事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 要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与监督,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要和共性问题, 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坚持效益财政的原则, 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对资金使用实施“跟踪问效”, 可以明确管理部门及用款单位的责任, 验证和考核预算分配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向事业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事业主管部门汇总后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事业主管部门要结合项目决算、验收等工作, 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绩效考评档案, 提高财政监督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制定相关指标和标准, 对项目抽样检查评价, 对承担单位进行量化打分, 为今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 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对资金低效使用、没有完成目标任务以及发生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 有关方面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四) 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 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

首先应当建立预算编制制度并统一预算编制表格和编制程序;其次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来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据此编制下年度预算;三应明确专项资金申请条件, 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考虑必须必要的项目, 科学合理的在预算中列示项目。在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面, 一是要从手续制度上进行规范管理, 材料采购入库、出库、计量等要有完整的手续, 制定具体规范, 包括发票的制取;二是工程成本核算规范化。属于工程类项目要严格按基本建设会计进行核算;三是属于职工补贴性的经费, 要完善领取手续。对退耕还林资金、下岗再就业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等, 要按户建卡, 凭卡领取资金;四是工程类等基本建设支出要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和决算, 保证基本建设核算完整。

(五) 强化工作责任制,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内容、程序和手段, 做到依法监督, 提高财政监督水平。对专项资金管理好的单位予以奖励, 对管理不力, 发生偏差、过错的单位, 要查明原因, 及时纠正,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按照政府职责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对现行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职责、工作手段、工作方法;法规制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清理, 坚持依法监督。强化财政监督成果的应用, 实现刚性监督, 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经济处罚与党纪政纪处罚力度, 对那些置国家利益而不顾, 违反程序、暗箱操作, 搞人情项目, 随意挪用截留、转移财政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在核实证据的前提下, 给予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 构成犯罪的, 移送司法部门查处。

(六)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有关法规的宣传与学习

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 吃透其精神;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规定要广泛进行宣传, 如下岗再就业补贴资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住房公积金等, 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汪平英, 陈艳红浅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J]今日财富2007 (12)

[2]孙良军对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 (7)

[3]余文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 (16)

[4]胡奇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商业文化2008 (5)

上一篇: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论文下一篇:模拟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