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2024-11-14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通用8篇)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1

新青区财政局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司法部、财政部关于修订〈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的通知》(1985年9月20日发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号发布 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以及省市两级财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包括政法办案(业务)费和政法装备经费两部分:

一、政法办案(业务)费

政法办案(业务)费每年由市级财政根据省专项资金指标文件所分配的指标额度下拨给区级财政。区级财政在接到市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后,必须及时将资金拨付到政法专项资金核算账户,政法专项资金管理会计在接到区级财政拨付的政法办案(业务)费后,按照进度和《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和《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

(一)支出范围

1、政法办案费的支出范围如下:(1)特情耳目费;

(2)扣留和罚没物资的运输、仓储(包括简易仓棚修建)、整理等费用;

(3)侦缉调查补助费。包括侦破、调研、审理案件的差旅费、办案专业会议等补助费;

(4)办案专用车、船的燃料及修理补助费;

(5)办案业务费补助。包括办案宣传费、大宗文卷资料印刷费,化验鉴定等补助费;

(6)其他费用补助。包括分给联合办案单位的办案补助费、告发、告密人接待费。

“办案费用补助”不得用于增加人员编制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严禁给执法人员滥发奖金。

2、司法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如下:(1)调解费

调解委员会的办公文具、纸张补助费,调解人员学习专业资料费、表彰会经费。

(2)宣传费

法制宣传和业务用的报刊、资料、书籍、简报、汇编、图片等的印刷、翻译、购置费;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制作幻灯片等费用;组织指导和协助制作法制宣传影片的费用及法制宣传报刊、杂志的补助费。

(3)短期培训费

短期培训基层司法干警、公证员、律师、司法助理员、调解员、公证联络员、法制报告员、法制宣传员所需差旅费、住宿、公杂、伙食补助、误工补贴、讲课、书刊资料、场地租赁费等。

(4)专业会议费

不属于行政工作的各种司法专业会议、座谈会所需的开支,其开支标准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议费标准执行。

(5)业务设备消耗费

司法行政业务用的器材设备的保养费、修理费、燃料费、饲料费、武器修理费。

(6)公证、律师业务补助费

实行定额补助的公证处、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费用的定额补助费。

(7)科研费

司法行政部门业务专题科学研究经费。

(8)其他

上述一至八项未能包括的其他司法行政业务费用。

(二)资金管理

1、定点维修

机动车辆维修(护)须在政府指定车辆维修地点进行维修维护。

2、严格执行开支标准

差旅费核销标准执行《新青区(局)关于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的若干规定》。

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条例

杜绝大额付现,当地出具发票金额在1000元以上,外地出具发票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资金须转账支付。

4、规范票据

工作人员发生业务时所取得的原始发票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必须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

二、政法装备经费

区级财政每年在接到市级财政下发的政法装备采购计划后,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的采购级次确定本区的采购计划。

一、省级和市级统一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省级或市级统一采购时,区级财政应督促政法部门及时编报当年政法专项设备采购计划并报上级批准,装备到货后及时验收登记,并将装备分配单及验收证明及时上报财政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二、区级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区级采购时,区级财政在接到市级转移支付补助指标文件后,应及时组织政法部门编报采购计划

上报审批。收到上级部门批复的采购计划后,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装备采购招投标工作。确定投标对象后,按照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待装备全部到货后,由政法和财政双方进行验收,并根据购货合同、发票、设备验收单等相关资料支付货款,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2009年12月6日5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2

一、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使用前应掌握的原则

(一) 科学规划, 专款专用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一项有着明确使用范畴的专项经费, 所以资金拨付到位后首要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专款专用。要根据该项资金的规定用途和使用范围, 事前进行科学的规划, 并明确划分为办案业务经费和装备经费, 办案业务经费用来弥补原有财政预算业务经费的不足, 将办案业务经费用于与办理案件直接相关的办案业务支出, 具体要做到保办案、保重点, 使经费能专款专用, 绝不能用于基本建设或弥补日常经费开支等等。对装备经费要有对应的装备购买需求或科技强检项目等需要, 并最终能通过装备的更新或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先进功能来提高办案效率, 能为完成司法公务提供辅助技术功能。

(二) 统筹兼顾, 基层为主

在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上, 要考虑地区差异、层级差异, 统筹兼顾, 并最终要体现二个公平:一是地区公平。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等各种因素, 合理制定资金的分配比率, 对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适当倾斜。二是级别公平。要考虑上下不同级别的政法部门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 相对来讲越是基层部门案件越多, 但办案经费却缺口越大。所以在上下级政法部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要比率合理, 对基层政法部门要适当倾斜。

(三) 公开透明, 公正规范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整个资金流程包括三步:资金的分配、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绩效评价。在这个流程中, 公开透明、公正规范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原则。首先要建立程序化、透明化的专款分配程序, 通过规范的途径, 明确转移支付的法律程序, 确保专项转移过程的合法化、透明化、公开化, 从源头上预防分配不公。其次在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要有确定的使用范围和业务投向, 将资金明确用于办案经费补助、技术装备补助、业务技术用场所维修补助以及政法部门设施共建经费补助, 不能暗箱使用, 更不能挪作它用。最后在专项资金使用结束后, 要有一套规范适用的考核系统, 通过各种指数对比, 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使整个政法转移资金的使用过程公开、透明、有效。

(四) 讲究使用效益的原则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并不是无偿的, 它是国家财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投入必需讲求效益, 当然, 这里的效益不是指取得什么利润, 而是指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能对政法公务起到后勤保障作用, 或者因为装备的更新、功能的提高而对办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促进作用。要转变“重投资、轻效益”的错误观念, 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二、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中的跟踪操作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所以对它的绩效评价需要动态跟进, 同步跟踪。做到前期有规划、用途有安排、定期有检查、专项有管理。为了不让绩效跟踪评价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一) 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业绩评价模式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作为提高专项资金项目事中评价的重要手段,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 但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统一可操作的规范流程。这使得所谓的绩效评价变得力不从心, 监督也往往变成一纸空谈, 这直接影响了对政法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力度。所以建立一套比较实用可操作的业绩评价模式并随着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度同步跟进操作是跟踪评价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通过调研, 从多角度考虑, 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特点, 借助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专家的力量, 集思广益, 做好评价指标的设置, 力求使指标全面、真实、合理地反映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其次, 在监测过程中, 要及时反馈资金使用中出现的情况或问题, 包括实施过程评价和完成结果评价。如果业绩评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就要果断停止, 重新考虑并调整资金的投向, 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防范专项资金支出风险

所有的财政资金, 安全是第一位的。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不例外。所以在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通过财政单一帐户拨付、使用政法专项资金, 对资金流程进行全过程监控, 要强化源头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下达的项目批复计划安排专项资金, 对办案经费要专款专用;对大额支出要事先经过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所有支出除了原始票据符合一般会计报销规定以外, 还要全部采用银行转帐或公务卡报销, 杜绝现金交易, 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对于各类业务装备的采购, 要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对采购、实施、使用、保管等各环节都责任到人, 资金通过国库平台直接支付给供货单位, 杜绝支付中的漏洞。严格按章办事, 杜绝弄虚作假, 阳光采购并保证支付渠道正确, 才能保证支出零风险。

三、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后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后的监督检查, 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 是保证政法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可以分为三个途径:

(一) 政法部门自我监督

政法部门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后本身应加强日常稽核, 定期进行资金应用分析、资金效益分析, 使该项监督管理行为成为政法部门日常财务管理的正常组成部分。自我监督体现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 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 并出台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在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考核以及资金的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用制度对政法专项使用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管理。要树立大工程概念, 严格贯彻“整合资源、集中资金、统一实施”的原则, 推进资源共享, 促使专项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资金使用后要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 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及时发现政法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修正。

(二) 财政审计监督

财政和审计等部门作为财政资金链的决策者和监督者要建立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使用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 防止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在监督过程中, 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查验要坚持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 如果实地检查情况与材料审核结果不一致的, 要以实地检查成绩为准, 并对弄虚作假的文字汇报材料追究相应的责任。还要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定量考评是财政局依据考评标准采用百分制方式对政法单位的政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进行逐项评分, 产生考评结论;而定性考评是财政局根据定量考评的结果, 结合实地抽查及其他监督检查的相关材料来确定最后的考评成绩。当定量与定性的考评结果差别很大时, 以定性的考评结果为准相对比较科学合理。

(三) 外部监督

相对内部监督或政府部门之间的监督, 设立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专门机构, 可能会更加的严谨和客观。这样不仅可以专门组织制订转移支付制度, 让转移支付制度从形式上到内容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而且可以负责转移支付的具体实施工作, 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跟踪问效, 加强审计监督, 对转移支付效果进行评估。而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是其中之一, 通过这种针对性机构的监督检查, 整个资金下拨、使用、考评过程都会更加的透明、更加的有效。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应该说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比如说对收入、支出和结余等经济没有进行归类, 设置明细科目进行单独核算反映;部分地方资金拨付不及时, 形成跨年结余, 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使用当中资金损失浪费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 有些是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不严造成的, 有些是中央转移支付下拨较晚造成的, 需要在政法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政法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步认真解决。总的来讲, 保障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专用专项性和效能绩效性, 不仅事关经费保障能力, 也是我国摸索司法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增强政法经费保障的制度性, 降低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共同努力, 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高效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以下简称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无偿给予地方政府,由接受转移支付的政府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来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第三条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专项转移支付分为委托类、共担类、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等五类。

委托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事权,中央委托地方实施而相应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共担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中央将应分担部分委托地方实施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引导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鼓励和引导地方按照中央的政策意图办理事务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救济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帮助地方应对因自然灾害等发生的增支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应急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帮助地方应对和处理影响区域大、影响面广的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第四条 财政部是专项转移支付的归口管理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

财政部负责拟定专项转移支付总体管理制度,制定或者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审核专项转移支付设立、调整事项;组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及执行;组织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开展专项转移支付有关预算监管工作。

中央主管部门协同财政部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协同财政部具体管理专项转移支付。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应当遵循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设立和调整

第六条 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作为依据;

(二)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

(三)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

(四)不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

从严控制设立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不得重复设立绩效目标相近或资金用途类似的专项转移支付。

第七条 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应当由中央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政府向财政部提出申请,由财政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或者由财政部直接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

第八条 列入中央本级支出的项目,执行中改由地方组织实施需新设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

第九条 专项转移支付到期后自动终止。确需延续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重新申请设立。

第十条 专项转移支付经批准设立后,财政部应当制定或者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对应一个资金管理办法。中央基建投资专项应当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资金管理办法应当明确规定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方法,资金申报条件,资金申报、审批和下达程序,实施期限,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确、分配主体统一、分配办法一致、审批程序唯一、资金投向协调。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者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在资金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

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等文件应当及时公开。

未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专项转移支付,不得分配资金,并限期制定。逾期未制定的,对应项目予以取消。

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机制。财政部每年编制年度预算前,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评估。评估重点事项主要包括:

(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

(二)政策是否到期或者调整;

(三)绩效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需要调整、取消;

(四)资金用途是否合理,是否用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

(五)是否按要求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退出机制。财政部根据专项转移支付评估结果,区分情形分别处理:

(一)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的,予以取消。

(二)因政策到期、政策调整、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等已无必要继续实施的,予以取消。

(三)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予以取消;可由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调节的,规定一定实施期限实行退坡政策,到期予以取消。

(四)绩效目标已经实现、绩效低下、绩效目标发生变动或者实际绩效与目标差距较大的,予以取消或者调整。

(五)委托类专项具备由中央直接实施条件的,调整列入中央本级支出。

(六)属于地方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可以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地方统筹安排的,适时调整列入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

(七)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予以整合。

第三章 预算编制

nlc202309031514

第十三条 财政部于每年6月15日前部署编制下一年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规定具体要求和报送期限等。

第十四条 专项转移支付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会同中央主管部门根据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编制专项转移支付三年滚动规划。

第十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并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保障重点、讲求绩效的原则。

属于委托类专项的,中央应当足额安排预算,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

属于共担类专项的,应当依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者比例,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可以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转移支付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当逐步统一规范。

属于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的,应当严格控制资金规模。

第十六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应当低于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

第十七条 中央基建投资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主要用于国家重点项目、跨省(区、市)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

负责中央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将中央基建投资专项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按规定时间报财政部。

第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一般不编列属于中央本级的支出。需要由中央单位直接实施的项目,应当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列入中央本级支出。

第十九条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年度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并抄送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专员办。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接到预计数后30日内下达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下达文件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当地专员办。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政府预算。

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与其前一年度执行数之比原则上不低于70%。其中:按照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一并明确下一年度组织实施的项目;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与其前一年度执行数之比应当不低于90%。

专员办应当按照财政部要求,监督驻地财政部门做好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的分解、落实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财政部。

负责中央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于每年10月15日前,将中央基建投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报财政部。

第二十条 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年度预算草案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专项转移支付分地区、分项目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第四章 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会同中央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工作。

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及时发布,确保申报对象有充足的时间申报资金。

第二十二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经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审核上报的,应当逐级审核上报,并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联合省级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将有关材料报送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

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审核驻地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并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申报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申报项目应当具备实施条件,短期内无法实施的项目不得申报。

以同一项目申报多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含地方安排的专项资金)的,应当在申报材料中明确说明已申报的其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或者专项资金情况。依托同一核心内容或同一关键技术编制的不同项目视为同一项目。

第二十四条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申报环节的信息公开工作,加大申报材料审查力度。

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平对待申报单位和个人,实行竞争性分配的,应当明确筛选标准,公示筛选结果,并加强现场核查和评审结果实地核查。

第二十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可以采取因素法、项目法、因素法与项目法相结合等方法。

因素法是指根据与支出相关的因素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标准,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分配的方法。

项目法是指根据相关规划、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特定项目的方法。

中央向省级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以因素法为主,涉及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除外。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应当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及时开展项目审核,按程序提出资金分配方案。

第二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因素法的,应当主要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绩效等客观因素,并在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相应的权重或标准。

第二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项目法的,应当主要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通过发布公告、第三方评审、集体决策等程序择优分配资金。

第二十九条 采取第三方评审的,要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进行规范,明确第三方应当具备的资质、选择程序、评审内容等。

第三方应当遵循公正诚信原则,独立客观发表意见。

第三十条 除委托类专项有明确规定外,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

第三十一条 对分配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还应当遵循以下规定:

(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事前明确补助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

(二)负责分配到企业的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在资金下达前将分配方案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nlc202309031515

(三)创新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逐步减少无偿补助,采取投资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

第五章 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印发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下达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抄送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专员办。

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及时下达预算。

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一般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当年难以清算的,可以下年清算。确需实行分期下达预算的,应当合理设定分期下达数,最后一期的下达时间一般不迟于9月30日。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应当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第三十四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在30日内正式分解下达本级有关部门和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财政部及中央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分解下达转移支付时再报其审批。

第三十五条 基层政府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及时分解下达资金。

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已明确具体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不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履行告知义务。

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尚未明确具体补助对象或补助金额的,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原则上应当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30日内分解下达到位,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及时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对于补助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具体企业进行统计归集。

第三十六条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执行本办法第四章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按照下达预算的科目和项目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或擅自调整。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在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用途的基础上,结合本级资金安排情况,加大整合力度,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报同级政府批准,并逐级上报后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及时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

对于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前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先行垫付资金启动实施的,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后,允许其将有关资金用于归垫,同时将资金归垫情况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通过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下达。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外,各部门、各单位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部门和单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十九条 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规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国库转入财政专户,或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银行账户。

第四十条 预算单位应当加快项目实施,及时拨付资金。对因情况发生变化导致短期内无法继续实施的项目,预算单位应当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由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或者上交中央财政。

第四十一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执行管理,逐步做到动态监控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下达和使用情况。对未按规定及时分配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专项转移支付,财政部可以采取调整用途、收回资金等方式,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

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对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并按照财政部要求对部分专项开展重点监管,定期形成监管报告并及时报送财政部。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清理盘活专项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

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预算尚未分配到部门(含企业)和下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办理上下级财政结算时向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在收到报告后30日内办理发文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已分配到部门(或企业)的,由该部门(或企业)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年度终了后90日内收回统筹使用。

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参照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执行。

第四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采购。确因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情况特殊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集中采购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第六章 预算绩效管理

第四十四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十五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 逐步推动绩效目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有关部门、单位申请使用专项转移支付时,应当按要求提交明确、具体、一定时期可实现的绩效目标,并以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予以描述。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将其作为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并将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予以下达,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四十六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既定的绩效目标。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既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调整、暂缓或者停止该项目的执行。

第四十七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中期绩效评价,并加强对绩效评价过程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nlc202309031515

第四十八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和分配的参考因素;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绩效问责机制。

第四十九条 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审核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并提出审核意见,实施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并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和评价结果应用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财政部确定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意见和有关问效整改要求,并对相关后续政策和问题的落实、整改进行跟踪。

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五十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监督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五十一条 分配管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以及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对审计部门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第五十二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申报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

(一)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分配方法、随意调整分配因素以及向不符合条件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的;

(二)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

(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

(四)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或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

(五)未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致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资金闲置沉淀的;

(六)拒绝、干扰或者不予配合有关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

(七)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八)其他违反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行为。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三条 对被骗取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自行查出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收回。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查出的,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追回并及时上缴中央财政。

第五十四条 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在专项转移支付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第三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报财政部备案,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0年8月7日发布的《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财预〔2000〕128号)同时废止。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4

财预〔2012〕293号

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

区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确保将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规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部研究制定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二○一二年六月七日

附件: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促进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改善和保障民生,进一步规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加强革命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革命老区民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为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较为困难的革命老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以下统称县)。

第四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强化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五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

省级财政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一并使用。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不得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配套。

第六条 财政部参考对各地区管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采用因素法分配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部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当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下达省级财政部门;9月30日前,按照当年实际下达数提前向省级财政部门通知下一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的补助范围。

省级财政部门分配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参考对县级财政部门管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

省级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当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下达省以下财政部门;11月30日前,提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通知下一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八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将上级财政部门提前通知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预算,全额列入年初预算。

第三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九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政策,审核、批复省以下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项目计划,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省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项目。

第十一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革命老区专门事务。包括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的建设和改造、烈士陵园的维护和改造、老红军及军烈属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等。

(二)革命老区民生事务。主要是指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关事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事项和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设施的建设维护。

第十二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不得有偿使用,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投资经商办企业,不得用于购置交通工具(专用车船等除外)、通讯设备,不得用于能够通过市场化行为筹资的项目以及不符合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原则及范围的其他开支。

第十三条 使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应当设立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标志。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标志的具体样式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补助的革命老区县个数不得少于财政部核定的补助县个数,县均补助额不得少于中央财政县均补助额的一半。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对相关省份管理和使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确定省以下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定期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有关情况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

第十六条 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5

安徽省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财政

转移支付增长性补助资金

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性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增量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2009‟1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22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增量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下达我省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扣除替代性返还后分配的资金。

第三条 增量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坚持“因素分配、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 为保证各级财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对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量资金,以上一的转移支付数额为基准编入下一的部门预算。

资金分配和使用

第五条 增量资金主要以中央财政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替代性返还资金中省、市、县所占比重为因素进行分配。

第六条 市、县增量资金,由市、县统筹安排使用,根据当地交通发展情况,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建设等交通项目支出,不得用于人员、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

第七条 省级增量资金,由省级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国省道养护、交通建设项目支出、归还省级交通建设贷款本息等方面,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

第八条 增量资金按照先养护、后建设的原则安排使用,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安排重大项目,兼顾一般项目。

资金拨付和管理

第九条 市、县增量资金由省财政厅通过财政结算下达至市县财政部门;省级增量资金对省直项目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拨付,对补助市县项目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通过预算指标下达市县财政、交通运输部门。

第十条 增量资金项目管理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 增量资金项目的安排,由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增量资金使用范围,结合当年交通运输养护、建设的重点研究提出,商财政部门同意后下达。项目确定后,财政部门应按照国库支付有关规定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及时拨付资金。

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增量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对增量资金的使用不定期进行检查。对未按规定使用增量资金的,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收回当年下达的增量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减少安排该地区次年的增量资金。

第十四条 对违反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增量资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商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6

事项的通知

财库[2009]135号

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中央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代理银行:

为了保障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安排的重大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若干工作规则的通知》(国办发[2006]62号)以及《财政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218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现就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原则和要求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按照《办法》规定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管理。重大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牵头组织单位目前已在执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流程不变。牵头组织单位要切实履行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及时规范办理重大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有关业务,加强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资金支付有关工作的组织指导。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办法》和本通知规定,以及牵

头组织单位有关要求,做好特设账户开立、资金支付与会计核算管理等各项工作,主动接受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管理。

二、特设账户的开立

特设账户是指由财政部门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开设的,专门用于接收、使用和核算项目(课题)经费的银行账户。

(一)代理银行选择。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特设账户,应当统一在财政部通过招投标选定的中央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代理银行范围内开设(具体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项目牵头单位应将中央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代理银行范围及时通知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结合本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管理需要,在中央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代理银行范围内,自行选择一家银行(经营网点)作为本单位特设账户开户银行。

(二)账户开设申请。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按照《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2]48号)要求,结合选择的代理银行情况,提供账户开设的申请审批材料,由牵头组织单位审核汇总后,统一向财政部提出特设账户开户申请。

(三)账户审批管理。财政部对牵头组织单位提交的开户申请审核批准后,通知代理银行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开设特设账户。代理银行应当在账户开设后,按规定将有关账户信息报财政部备案,并

由财政部通知牵头组织单位。牵头组织单位收到通知文件后,应及时通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到开户银行具体办理预留印鉴等手续。项目执行到期后,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及时办理撤户手续。

(四)账户动态管理。财政部通过特设账户开户银行,对特设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开户银行应通过客户服务系统,主动向财政部提供特设账户变动等相关信息。

三、资金支付管理

(一)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划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具体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其中,预算安排给牵头组织单位等管理部门使用的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预算安排给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使用的项目(课题)经费原则上全部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各项目(课题)资金具体支付方式,由财政部在每年的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划分文件中予以明确,其中2009年各项目(课题)资金支付方式,由财政部在下达预算文件时明确。

(二)用款计划管理。牵头组织单位根据批准的预算和项目(课题)实施进度,按季分月向财政部提出重大专项资金用款计划申请。财政部审核同意后,及时批复用款计划。

(三)资金支付。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由相关管理部门在财政部批准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按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办理资金支付;项

目(课题)经费等其他资金,由牵头组织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向财政部提交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以及相关合同材料(加盖财务专用章的复印件),财政部审核同意后直接将资金支付到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特设账户,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具体支付使用。

(四)支付指令填写。牵头组织单位和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办理重大专项资金支付时,支付指令(支票、汇兑凭证等)中除了填写付款人、付款人开户银行、付款人账号、收款人、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人账号、付款日期、付款金额等信息外,还要在“用途”栏填写具体用途,在“附加信息”栏填写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和国库集中支付附加信息码。

其中:用途应当严格按照《办法》核定的经费使用方向填写,如直接费用-差旅费-机票款、间接费用-管理费-电费、XX项目-XX费用等;项目名称、项目编码按照预算文件内容填写;国库集中支付附加信息码为包括预算管理类型、功能分类、经济分类、支出类型的12位连续代码,其中预算管理类型1位代码(基本支出填

1、项目支出填2)、功能分类7位代码(按照项目所属的功能分类的类、款、项顺序填写),经济分类3位代码(按照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填写),支出类型1位代码(货物政府采购填

1、工程政府采购填

2、服务政府采购填

3、货物非政府采购填

4、工程非政府采购填

5、服务非政府采购填

6、转移支出填

7、人员工资支出填8)。

四、动态监控管理

(一)报送基础信息。牵头组织单位在与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合同协议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协议报财政部备案,并要同时提供项目预算管理信息、财务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传输动态监控信息。牵头组织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和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特设账户开户银行,要按财政部要求如实、完整、准确录入相关单位重大专项资金支付信息,并通过专线实时传输至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三)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财政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并通过适当方式核查。发现违规或不规范操作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五、其他有关事项

(一)“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按照现行的中央补助地方专款有关规定执行。

(二)事前立项事后补助项目资金(财政部门预拨资金除外),以及事后立项事后补助项目资金,由牵头组织单位按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到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基本存款账户,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自主使用。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通知实施之前牵头组织单位已收到但尚未支付的专项资金,按本通知规定执行;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已收到但尚未支付的专项资金,要及时转入按本通知规定开设的特设账户统一管理和核算。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有关规定执行。

二00九年十月十二日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切块到县,西部某县

一、中国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构成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上级政府下拨给下级政府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力性资金, 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上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精神。就中国现行的转移支付体系, 专项转移支付主要形式有: (1) 专项拨款 (Earmark) , 是中央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项目确定的补助形式, 通常具有特定用途, 如支援农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重大自然灾害救济支出等。 (2) 结算补助 (或上解) , 是每个财政年度终了, 上下级政府之间就某些事项的结算补助或上解、双向财力转移, 如中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上解下划结算、拖欠世界银行贷款扣款结算上解、中央收入混入地方国库专项上解等。 (3) 民族优惠政策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边远地带, 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财政支出成本较高, 经济基础薄弱, 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 一般都是体制补助地区, 财力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较差。

二、西部某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现状分析

1. 总体情况分析。

1994年以来, 云南某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专项转移资金从1994年的1 08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 495万元, 同时, 增长速度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2007—2009年之间, 年均增长率高达26% (如图1所示) 。

2. 专项补助项目点多面广。

专项资金的零星分散, 尤其是小规模项目的大量存在, 会加大上级政府对项目的管理难度, 增加项目的管理监督成本, 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上级划拨专项资金分成0万元~5万元、5万元~10万元、10万元~20万元、20万元~5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及100万元以上六个资金段。

2007—2009年间, 云南某县的专项补助项目在个数数上以0万元~20万元为主, 此资金段项目个数占总项目个数的73%, 但是, 0万元~20万元资金段的项目总补助金额占全部项目总补助金额的20%。以5万元以下的专项转移资金为例, 5万元以下的项目个数占项目总数的40%以上, 但是资金总额只占资金总数的3%~5%。同时, 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占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总额比例虽然能达到45%左右, 但是, 云南某县近三年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个数却占项目总数不到5%的比例。

3. 专项资金在部门间分散分布。

专项资金的管理单位多, 容易导致项目资金的重复申请和交叉使用, 从而影响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缺乏效率。农业生产项目一般涉及到农业、林业和水利三个部门, 虽然农业生产项目相对工业生产项目具有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 但是, 如果同一个农业生产项目资金分散度过高就会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2007—2009年期间, 云南某县农林水项目资金的分布就表现出一定分散性 (如表1所示) , 依旧以5万元的项目为例, 2007—2009年该县5万元以内的项目其平均补助额仅为2.6万元~3万元之间, 并且这些资金还分布于农林水三个部门, 每个部门平均能享受到的项目资金补助额仅为0.9万元~1万元, 如果部门之间存在事权不清晰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那么资金还会出现倾斜于某一个部门的情况。

三、关于专项资金分散现状解决方法的建议

项目资金的分散, 尤其是小规模项目资金的大量存在并逐年增加。一方面, 加大上级政府对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成本, 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尤其是大型项目数目甚少, 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 专项资金分散容易导致项目重复建设、资金交叉使用情况, 资金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为此, 需要在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1. 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 厘清财政资金属性。

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基本原则以及专项资金的属性特征, 界定财政专项资金和财力性补助的范围, 通过严格的专项资金设立条件, 从源头上避免专项资金设立的混乱, 为建立符合专项资金管理特征的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2. 界定专项资金的范围, 部分纳入财力性补助。

在研究确定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重新确定上级政府事权内的支出责任, 明确专项资金补助范围, 根据目前专项资金设立中明显存在财力性补助性质的专项资金, 以及专项资金支出方向、具体用途等状况, 将不符合专项资金性质的纳入财力性补助范围。具体整合办法如下: (1) 将按照人均标准计算的省对下专项补助资金, 统一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范畴, 不再设立为专项资金;并相应地建立有关机制, 使中央下达的资金与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效地衔接, 避免工作脱节。 (2) 将有明确项目支出方向, 没有规定资金具体用途, 需要在执行中根据项目申报情况下达的专项资金, 统一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范畴, 不再设立为专项资金。

3. 继续深入推进专款切块到县。

按照“专款下放、权力下放、责任下放”的基本原则, 适时调整专款切块范围和基数, 逐步深入推行专款切块到县, 加强对切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将一定金额以下的专款划定为零星专款, 将其进行整合, 以因素法或基数法的方式, 确定零星专款补助额度, 明确资金使用方向, 由各地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安排用于急需的项目, 这样既能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又可减少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赵长虹, 周忠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 2009-03-18.

[2]土小朋.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5, (11) .

[3]胡奇.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商业文化, 2008, (5) .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篇8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记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模式。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会计科目能设置及应用、收入的确认、账务处理等与过去均有所不同。2001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对在新的支付方式下的账务处理作了一些指导,但是此办法中并未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会计处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政单位专项经费和事业单位专款的具体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此列出,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上级拨入的专款,套用现行财政部的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对于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和支出原始凭证(工资支出凭代发银行盖章后的工资发放明细表)人账,行政单位借记“拨出经费——拨出专项经费”,贷记“拨入经费——拨入专项经费”,事业单位借记“专款支出(或拨出专款)”,贷记“拔入专款”。

对于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和《财政授权支付通知单》核对无误后记账,并在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总账科目进行核算,行政单位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拨入经费——拨入专项经费”,事业单位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拨人专款”。预算单位从预算单位分账户转账支用时,行政单位借记“拨出经费——拨出专项经费”,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事业单位借记“拨出专款(专款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这样一束,专款和专项经费的收支在账上不能一目了然地收支余。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有一年审计部门来审核一笔专款的拨入,当时这笔专款一部分是直接支付的,一部分是授权支付的,用以上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账务上看不出专款的整体拨入情况,要结合账务和网上支付系统的指标下达情况才能看出。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前,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正常经费是分月拨付,现在的按分月计划批复也基本符合按计划确认收人的原则。而专项一般是一次性拨付到位,一次性承认拨入专款,而在现行计账方式下,不能看出各个拨入专款的总体拨入数,要到年底才能看出,所以,笔者建议,借用增设的零余额账户额度这个科目,并在此科目下增设经费及专款二级科目,在专款下又设明细科目。在上级下达专款指标时,只要在网上已经录入此笔专款,单位凭下达的指标文件一次性确认拔入专款数。

指标已上网,按接到的指标文件,行政单位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贷记“拨入经费——拨入专项经费——某专款“,事业单位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专款——某专款”,贷记“拨入专款——某专款”。

单位按正常程序报用款计划,在下达的用款额度内用款支付时,不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都按下列方式记账。行政单位借记“拨出经费——拨出专项经费——某专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事业单位借记“专款支出(拨出专款)——某专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

年终和第二年初都不用对专项资金作特别的账务处理。这样一来,拨入专款和拨入专项经费科目可以明确地核算专款的拨入数,拨出专教(专款支出)和拨出专款经费也明确地反映出实际专款支出数,二者的差额就是各专款的余额,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例1] A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经财政部门核准,该单位的1O万元以上的物品和采购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10万元以下的物品和采购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本本事业单位有上级某专款100万元,财政部门元月在集中支付系统中下达指标。二月A单位需要用此笔专款采购置40万元设备,另需8万元付零星劳务费等。该单位二月报直接支付计划40万元,授权支付计划8万元。在计划批准后A单位通过直接支付付给采购款40万元给供货商。另通过授权支付支付给相关人员8万元。

A单位收到某专款的指标文件并确认指标已上网时,借记“零 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100万元”,贷记“拨入专款——某专欹100万元”。

A单位根据用款计划,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将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下达到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该事业单位收到的用款额度,在收到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到帐通知书时,不作账务处理,只作备查。

A单位要向供货商支付40万元货款,向国库支付中心提交了直接支付申请,在获得批准后,收到国库支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到账通知书。A单位应作账务处理,借记“专款支出——某专数40万元”,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40万元”。

A单位在授权支付额度内,从零余额账户通过转账支付给相关人员专款费用8万元,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银行授权支付通知书。A单位应作账务处理,借记“专款支出——某专款——专款——某专款8万元”,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款——某专款8万元”。

上一篇:乡镇村社区六五普法规划下一篇:家乡的青云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