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2024-08-21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精选12篇)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财政科技投入,加大了对各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支持,为以其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影响着科技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本文就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管理谈一些看法。

一、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过程透明度不高。

主要反映在立项的审批和经费的分配环节,如有的项目预算的分配,透明度不高;项目及预算公示的时间比较短,公示的范围也不宽,公示的效果不明显;项目及预算安排和论证准备不足,行政干预的影响力有时大于专家组的意见;没有统一按要求建立项目库,仓促立项,突击审批,预算分配缺乏刚性,预算指标分配到位率低,资金拨付执行缓慢,分配环节缺乏必要的制衡机制。

(二)、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目前科技项目经费在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投入较多,而在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范畴的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很少;研发项目占比偏低,研发资金偏低、项目设置过多,投向分散,资金使用的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三)、科技专项资金拨付滞后。

科技专项资金的拨入都是以人大审定后财政部门下拨的数据为准,而当年的预算执行数都是前一年的8~9月份做的部门预算,从编制部门预算到经费计划下达将近一年的时间,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资金陆续下拨,部分资金甚至12月31日拨付到位。从项目正式下达到资金拨付进度看整体滞后,部分未执行到位,资金拨付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单位对当年专项资金的安排及使用,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并导致资金闲置。

(四)、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尽合理和严谨。

部门零基预算要求各单位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申请专项资金。但在预算编制时,部分单位仍旧没有摆脱过去粗放型观念,对申请的专项资金缺乏细致调研,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项目论证。项目预算申请不够严肃,故意提高预算,项目内容也不够细化,随意虚报,单位申请数远远超过财力,部门预算成了要钱预算。

(五)、科技项目申报、实施管理不规范。

单位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无重点,不按轻重缓急一起申报,有的实际为同一个项目,却有好几个项目名称,今年以这个名称申报,明年换一个名称申报;科技项目申报缺乏前瞻性,有的年初没有纳入,到年终由于急需再申报,导致财政预算追加项目众多;有些单位资金一到手,随意应付一下,就将项目任意下马或将项目实施时间拖得很长。

(六)、科技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资金账户分散,部分资金被闲置。专项资金在部分业务部门分口管理,单独设立银行账户,造成资金分散,利用率不高;专项资金下拨渠道和环节众多。有的沉淀在各主管部门,有的沉淀在各具体单位。二是项目实施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即使有也落不到实处,造成专项资金的挪用,抽逃、挤占。单位预算难以满足经常性经费,从而使得单位人员支出挤压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挤压专项经费。公用经费挤占专项资金,大部分资金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一现使用单位或多象,有的是直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办公经费,有的通过调整账务处理,挪用专项资金结余冲减经费支出;或利用成立人、财务不独立的各类公司、技协、学会、培训中心等收取项目实施或管理费或是部门之间以各项活动名义获取项目资金,逃避预算控制。

(七)、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

科技项目资金收支的会计核算,目前在单位的实际操作中,均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严重脱节的问题。一是不管项目是否能批准,其前期经费使用都在经常性经费中列支,挤占了经常性经费。二是由于项目资金一时难以到位,有的甚至跨好几年度,项目完工结算后才到位,项目经费只有支出,导致项目经费红字,甚至难以正常结转。三是项目立项后,款项也已到位,但由于部分是为了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而立项的,或实际条件发生了变更,没有实际支出,最后将这部分资金移用到其他项目或转入单位的其他收入。四是项目完工后结余不上交或转入经常性经费没有完善的审批手续。五是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等有形、无形资产,不纳入单位管理,造成一些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预算与执行的严重脱节现象都给专项资金规范核算带来异常困难,以至于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极大地削弱了预算编制的控制作用。

(八)、财政监督不及时,力度不够。

一是专项资金分配时缺乏社会监督。二是缺乏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体系。没有完整地建立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造成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不讲求效益的状况,也使绩效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受到影响。三是财政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四是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处理缺乏应有力度。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惩处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助长了财政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二、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改进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面对新的竞争、新的挑战,要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关键要靠科技进步。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强国。只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为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科研水平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基础水平的高低。然而,现阶段,正如上述提及的问题,国家虽然加大了科技项目资金的支出,但是很明显的是,存在着这些问题的制约,使得科技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科研成果产生不高。所以,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非常必要。

(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科技专项资金拨付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研成果。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高低,也影响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成败,因而,科技资金如何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项目的立项上,在项目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于项目资金的用途、监督、审核等措施的运用,必须切合实际情况,以绩效管理为标准,审核项目资金的运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轻研究,重申请的情况,对于项目的申请,不考核其实际作用,盲目、草率的予以批准,大大降低了科技专项资金转化成为科研成果的可能性,因此,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很有必要。

三、对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改进的建议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规范分配和安全有效使用科技资金,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科技资金管理现状,笔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 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与评审制度,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机制, 建立专家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 实行网上申报, 网上评审, 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 对于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 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 实行项目滚动管理和有序安排, 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 使得科技项目确定更科学、更具导向性, 同时, 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科研项目的信息。

(二) 、进一步调整科技投入结构。

合理加大对科技基础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的公共科技基础平台, 适当减少对企业经营性和竞争性产品的投入, 以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 为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财政科技投入着重向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向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发展水平的重点项目、向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倾斜, 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 、规范科技资金拨付程序, 提高资金到位率。

科研项目确定后, 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并拨付专项资金,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账, 集中管理科技专项资金, 并按规定用途和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 取消中间环节, 保证专款专用, 严禁截留、挪用。

(四) 、科学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严格规范科技项目申报。

首先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要理清思路、精心组织, 明确专项资金申请条件, 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 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考虑必须必要的项目, 科学合理的在预算中列示项目;并细化预算, 把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 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再是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 对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综合效益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 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预算部门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或追加。

(五) 、加强资金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

⒈结合科技自身的特点, 单位要制定客观可行的科技资金管理办法, 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强化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防止和杜绝科技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⒉单位对科技资金应当实行单独核算和统一管理, 保证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严格按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使用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会计核算的独立性, 在会计科目设置上, 应参照预算会计的有关知识来进行账簿建立, 年初建账时按财政预算部门提供的预算批复设立核算项目, 按项目支出的性质和内容设立目级支出科目。⒊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科技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将所有专项资金纳入到财务统一管理, 集中核算。对于各项支出项目要认真审核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 保证单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对项目前期经费应先挂账反映, 项目批准后再转入项目支出, 未能批准的应转入基本支出。对项目支出已发生但正式的项目资金未到位时, 应办理经常性经费调入项目经费手续, 项目资金到位后, 再办理调出手续。严格区分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 防止以拨列支。对项目完工后的专项结余应要求上缴财政, 或经批准后转入经常性结余留用。

(六) 、加强财政监督, 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切实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体系。一是强化监督检查, 保障资金安全。财政部门要不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与监督,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要和共性问题, 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坚持效益财政的原则, 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对资金使用实施“跟踪问效”, 可以明确管理部门及用款单位的责任, 验证和考核预算分配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结合项目决算、验收等工作, 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绩效考评档案, 提高财政监督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制定相关指标和标准, 对项目抽样检查评价, 对承担单位进行量化打分, 为今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资金使用的奖惩机制。完善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鼓励用款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绩效明显的, 节约资金的单位可给予奖励, 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达不到绩效要求或未开展的专项, 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七) 、强化对科技资金的审计监督。

加大力度开展对科技资金真实合法性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预算编报和预算执行为主线, 重点检查科技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使用中的不真实、不合规、不公开、不透明、项目资金到位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 促进加强预算管理, 细化部门预算, 公开透明分配预算。二是以科技项目支出为审计重点, 检查虚假项目、小项目大预算、挤占挪用科技资金、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浪费等突出问题, 促进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以项目申报受理、评审立项、预算评审为基础, 检查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公开的行为, 促进完善立项程序, 加强内部管理, 健全监管制度, 促进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同时, 审计部门要积极开展对科技资金的效益审计, 积极探索科技资金的效益审计, 促进科技资金“跟踪问效”机制的建立, 促进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促进科技投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总之, 国家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 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技资金的管理, 加强监督、监控,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 让科技资金产生更多、更大的科研成果,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财政科技投入, 加大了对各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支持, 为以其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 我国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影响着我国科研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 影响着科研成果的产出。本文就是在对当前科技专项资金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 指出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资金,预算,绩效,监管

参考文献

[1]刘新兰, 汪照全.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6.3

[2]王旭东, 郭晓雯.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析.中国城市经济.2007.1

[3]王露, 汤安明.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商业经济.2009.19

[4]姜红梅.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时代金融.2009.2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2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总则 职责分工

专项资金开户及支付 专项资金结算管理 专项资金监管管理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南沙区科技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监管操作,保证监管资金的安全,根据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市南沙区科技项目经费委托银行监管方案》(以下简称“监管方案”)、我行与南沙区签署的《资金委托监管协议》,结合我行资金监管业务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纳入我行监管范围的专项资金在资助计划正式下达后,对项目资金的监管拨付和使用管理。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专项资金监管操作管理主要涉及监管银行,目前包括各网点(营业室为主办网点)、财务会计部、机构客户部。为明确各方职责,防范专项资金监管的风险,提高专项资金监管拨付效率,各相关单位主要职责如下:

(一)机构客户部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专项资金资助单位整体营销方案。2.负责营销工作的监督、指导、考核及奖励、通报等工作。

3.负责协助与南沙区科技主管部门沟通,了解专项资金监管的政策。

4.负责制定专项资金监管操作实施细则,并指导营业室开展专项资金监管业务。5.负责协调分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专项资金监管业务的开展。

6.负责汇总营业室报送的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二)各网点主要职责

1.负责了解专项资金监管的政策并搜集受资助企业名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机构客户部,并负责营销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事业单位开立专项资金监管账户。

2.负责专项资金监管业务的具体操作,包括负责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开立监管账户,审核专项资金支付申请、合同、凭证等,对符合条件的支付申请按规定要求划付专项资金。

4.负责与南沙区科技主管部门沟通确认相关项目的情况,负责编制专项资金监管专户台账、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5.按时将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送机构客户部。

6.负责按时将经机构客户部汇总的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送南沙区科技主管部门。

(三)财务会计部主要职责

1.负责协助指导营业室柜员进行专项资金监管的柜面操作。

2.参与专项资金监管操作实施细则的编写。

第三章

专项资金开户及支付

第四条

专项资金监管账户开立

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单位(以下简称“项目单位”)选择我行开立专项资金监管账户后,各网点应为项目单位提供开户的便利条件,并根据结算账户开户相关规定为项目单位开立专用于专项资金监管的“一般存款账户”,为便于监管账户管理,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该账户须专款专用、按规定预留印鉴、不通兑、可向客户售卖支付凭证(包括支票、电汇凭证等),在监管期内不得支取现金,不得开设任何不涉及项目资金监管的业务功能。

开户完毕后,各网点负责人在项目单位提交的《广州市南沙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监管账户确认表》(见附件1)指定位置签字并加盖业务用公章,监管账户确认表复印件做交易的附件,其原件由项目单位自行送南沙区科技主管部门。

第五条

专项资金监管台账建立

各网点须建立专门的用于交接南沙区科技主管部门移交的项目单位用款资料的台账(简称“交接台账”),当接到区科技主管部门移交项目单位与其签署的项目资金使用合同(包括附件)及用款计划后,各网点当日在交接台账中登记相关的移交内容。

各网点客户经理应为每个项目单独建立《广州市南沙区专项资金委托银行监管专户台帐》(见附件2),并于接到项目单位用款资料的1个工作日内及时通知项目单位来办理用款手续。第六条

专项资金支付审核

(一)项目单位提交用款申请

项目单位为企业,且资金使用合同预算中有自有资金投入的,应将应投入的资金拨入监管专户封闭管理。监管账户支用时的资金按无偿资助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分别记账。项目的自有资金也可分批划入专用账户,但是企业申请用款时,可支用资金只可是已划入自有资金和总自有资金的比例。项目自有资金使用90%以上的,可全额使用无偿资助资金。

项目单位申请用款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专项资金监管专户资金划款申请表原件(见附件3)和符合规定的支付凭证。

2.合同中规定应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支付的剩余款项,项目单位在提取剩余款项时,需提供项目主管单位出具的项目验收合格证书。

3.资金使用合同和资金使用计划,验原件。4.款项用途证明资料,以下材料之一:

(1)商品或服务采购合同和验收证明复印件,验原件。属广州市政府采购条例规定必须集中采购的项目,还应提供合法的中标通知书、政府采购合同、验收通知等相关材料。上述资料复印件上应加盖用款单位公章。

(2)申请费用清单原件。清单应由项目负责人、用款单位财务负责人、用款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并加盖用款单位公章和财务章。(3)区科技主管部门以公函形式出具的划款通知原件。划款通知中应明确项目、款项用途、划款金额、收款单位及账号等信息。

7.区科技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资料。

(二)各网点用款申请审核

各网点客户经理应根据区科技主管部门移交的资金使用合同和用款计划,对照项目单位提供的用款申请材料逐条进行审核。项目资金应专款专用。

符合用款条件、资料齐备的用款申请,各网点应当场受理,并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办理拨付。

对于用款申请情况复杂,需通过背景调查核实情况,或需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的,各网点应当场受理并告知项目单位不能及时办理的原因,并在5个工作日内核实情况,确定可否办理拨付,并告知用款单位。如5个工作日内无法核实情况的,应及时告知项目单位,并报告区科技主管部门。

各网点对申请资料不齐备的用款申请,可不予受理并说明原因。受理后经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开支应予拒付并说明原因。

各网点在不予受理或拒付后3个工作日内通知区科技主管部门。

第七条

专项资金划付

专项资金划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资金应直接划拨给项目所需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供应方,一般不应划拨给项目单位自身的基本账户或其它结算账户。但以下情况除外:

1.按政府采购程序进行采购的,可在用款申请单位提供经批准的采购计划的情况下,将资金划入用款单位自有资金账户,由用款单位办理自有资金采购报批手续。

2.用款单位建立了完善的专项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并报区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其用于内部支出的人员费、劳务费、零星材料能源费等,在资金使用计划控制范围内的,经项目负责人、项目单位财务负责人、项目单位负责人共同确认后,可划入用款单位自有资金账户,由其按内部管理制度使用。

(二)专项资金应以对公转账方式划拨给法人单位开设的对公账户,不得转账给个人账户,不得从监管专户中取现

各网点客户经理审核项目单位提交的资料后,对确认可划付的款项,由客户经理及分管领导在《专项资金监管专户资金划款申请表》上签字,客户经理将签字后的申请表及项目单位的支付凭证提交经办对公柜员。对公柜员及负责人审核申请表与支付凭证无误后(支付凭证上的支付信息应与申请表的信息一致),在监管专户资金划款申请表上签字,将相应监管资金划入申请表上指定的账号。

专项资金划付完成后,各网点客户经理应及时登记监管专户台账,详细记录付款人、付款项目、划款时间、资金用途、收款人、收款账号等内容,并对项目单位提交的有关审请资料做好项目档案管理。

第四章

专项资金结算管理 第八条

专项资金结算类别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专项资金结算:

(一)项目完工并经区科技主管部门验收后,应由项目单位向监管银行提出资金结算,由区科技主管部门授权监管银行进行审核。

(二)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项目必须中止,或者只有中止项目才能避免更大公共利益损失的,应由项目单位在报请区科技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监管银行提出资金结算,由区科技主管部门授权监管银行进行审核。项目单位应按资金使用合同约定将余款缴回区科技主管部门专户。

(三)因项目单位管理不善、意外事件或受新的法律政策影响,项目单位主动中止项目执行的,应由项目申请单位在报请区科技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监管银行提出资金结算,由区科技主管部门授权监管银行进行审核。项目单位应按资金使用合同约定将余款缴回区科技主管部门专户,区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资金使用合同或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追偿。

(四)因项目单位破产导致其资产被清算,或司法部门强制对监管专户执行冻结或扣拨时,监管银行应第一时间告知区科技主管部门,并主动提出项目资金结算。

(五)区科技主管部门要求的其它需要进行结算的情况,项目单位和监管银行应予配合。

第九条

专项资金结算审核

监管银行对项目专项资金结算审核应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财政资金流向审核。将项目资金划拨情况与资金使用合同中约定的预算安排逐一对应,核清项目资金的流向。对实际流向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区科技主管部门处理。

(二)预算执行情况审核。在核清财政资金的基础上,审核预算中涉及的其它资金来源的到位情况,对项目整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挤占财政资金的情况,报区科技主管部门处理。

(三)对结余资金的处理意见,其中:

1.通过验收的,应根据资金使用合同中规定的预算拨付余款。

2.未通过验收的,或因项目单位管理不善、意外事件或受新的法律政策影响的,项目单位应按资金使用合同约定将余款缴回区科技主管部门专户,区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资金使用合同或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追偿。

3.因不可抗力中止的,应将余款缴回区科技主管部门专户。

第十条

专项资金结算审核归档

监管银行完成结算审核,需将结果报区科技主管部门备案,并按审核意见完成监管账户清零后,应将项目所有材料结案归档。

区科技主管部门可根据结算审核情况,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监督。

第五章

专项资金监管管理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日常监管

各网点应定期核对支出计划与实际用款情况,防止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或者配套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必要时报请区科技主管部门到项目单位现场进行调查,或报请区科技主管部门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监督。

各网点须于每季度开始5日内,向机构业务部报送上季度的《广州市南沙区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见附件4)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机构客户部汇总后,由机构部于每季度开始10日内将汇总后的专项资金监管季报表和监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送区科技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各网点对项目单位的合理用款申请应及时办理支付,不得拖延,避免项目单位向区科技主管部门投诉。

第十三条 各网点须按时报送区科技主管部门需要的专项资金监管的相关资料,避免因有效投诉三次以上(含三次)而被区科技主管部门取消我行的专项资金监管银行资格。

第十四条 各网点须按约定履行监管职责,避免因监管资金被挪用而造成专项资金的损失,避免我行对因监管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南沙支行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附件:1.广州市南沙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监管账户确认表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20-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财政厅2012年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通信作者:沈建新,研究员。E-mail:sjxjaas@126.com。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的公益性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2011年我国农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从政府口径支出的资金数额为773.79亿元,在该类经费支出中约占88%。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和科研经费管理中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科研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但资金归口部门不同,绩效管理方法各异: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3年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项目、部门和财政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虽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实际操作中缺少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只有宏观层面的指标框架,科技部至今没有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缺少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分析主要的绩效表现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

依据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全过程以及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则,分析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项目是科技专项资金的载体,考评专项资金的绩效应该围绕项目进行。项目的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四个环节。投入包括资金、原有的科研条件、科研人员等,考评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应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产出指科技活动的成果,影响则是成果的扩散、转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投入到产出的运作过程,是产出、影响的形成诱因,表现为管理形态[1],实用而重要,亦应为绩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评价作为项目监督管理的手段和资源配置的依据,通过逆支出的反馈回路,在对已实现的产出和影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揭示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将评判结果用于未来资金投入的决策,这也是绩效评价的职能和目的。

资金贯穿项目,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要同时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简称“3E”原则)。效益性指科技专项产出的科研成果,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率性原则关注的是科技专项运行中的生产效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2],如何在既定支出下实现更高的产值和更好的服务;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科技专项的既定目标下,资金支出应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优化支出的结构。资金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专项资金的效率越高,产出的成果越多,影响力越大,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科研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支出越具有经济性。

2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

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多目标、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将构建层次型评价体系,全面、有条理地反映绩效水平,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准则层是围绕目标层对绩效主要方面的描述,由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可知,评价系统要素包括管理、产出和影响;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要素特性的具体指标。

2.1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3],评价对象是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形态。在设置管理绩效指标时,一些研究混淆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将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财务管理因素列为管理绩效,实际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实施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4],这是结果;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众多,如项目目标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完善、操作是否规范等,这些是导致结果的诱因,不是直接的绩效表现形式。从结果出发,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是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以及执行中的经费使用效率,因此将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管理绩效定义为管理效率,从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效率2个方面考察。

2.2科研产出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活动,科研成果是项目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项目的研究重点不同,科研产出的成果也有所差异,只有明确科研项目分类,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研项目的分类,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3类,其中应用研究以为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科学技术支撑为主,能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间接影响,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等[5],产出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方面。本研究以应用研究型农业科技专项为对象,其他类型项目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nlc202309041203

2.3经济效益

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科技专项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专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将专项产出停留在论文、专利等文字层面的成果上,思想结晶只能被束之高阁,便丧失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意义,因此,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要分为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于专项承担主体来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是直接效益,计算投入产出比能准确得出投入资金产生的实际货币价值。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益,衡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货币价值和社会公众所能获得的利益。

2.4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评价是站在公众角度评价专项的社会效果。作为农业科技专项中的公众主体,农业劳动者从专项实施或成果中受益,改善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就业机会,这些往往难以衡量,但是可以通过农民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来体现。科技专项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农民越容易获得品种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角度来体现社会效益。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验收申请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为目标层,设立二级指标,确定管理效率、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准则层,选取16个定量指标组成指标层(表1)。

管理效率(A1)选取了3个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运作中可用的资金数和项目完成时的执行情况。经费是科研活动运行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投入通常按一定比例在项目开始时、中期检查或是验收时分批划拨,因此,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达是项目运行中重要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项目运行中实际耗费的资金量是对投入的准确衡量。在此用到位率和实际支出率2个指标考察资金使用。支出确定时,采用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反映项目是否按时结题验收,表现项目完成的经济性。科研产出(A2)是科技活动结束后的直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据应用研究型项目的产出,统计成果、专利、审定品种等产出内容的数量,综合评判论文和获奖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在能力。另外,人才培养虽然不是科技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项目运行中的潜在效益,积累了团队和个人的科技实力,这里用研究生的培养率指标来表达。经济效益(A3)选择了科研投资收入率来描述微观经济体即项目承担单位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新增产值和新增农民收入分别与投入相比,表达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外溢性对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社会效益(A4)主要针对的是项目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程度。通过科技服务、咨询等形式,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让农户得到技术、品种,才能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选择了科技服务次数、农民培训率和成果推广率3个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上,考虑到科技产出的多样性,指标应有所针对。有反映即期效益的科研投资收入率、新增产值与总投入比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反映潜在效益的人才培养率指标;有统计专利、品种审定等数量的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如采用成果产出率直观反映每万元支出所能带来的成果产出。同时,兼具数量和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指标,如论文h指数和获奖成果率的计算。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总额。

(2)资金实际支出率=实际支出资金实到到位资金。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数量项目合同中的预期考核指标数量。

(4)成果产出率。项目期内科技成果数与相应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之比,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自主选育或引进推广的农业品种,产生的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公式为:

成果产出率=成果数量项目经费。

(5)论文h指数。目前,评价论文主要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间接体现论文的质量,缺乏对论文影响力的直接衡量。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h指数,以简单的计算同时衡量个人论文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力)[6]。将科技专项类比于个人,用h指数评价专项产生的基金论文,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更能综合体现科技专项在论文上产生的绩效。论文h指数的定义为:获得某科学基金资助的总计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次,而其余N-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小于或等于h[7]。

(6)专利。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另外,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同发明专利性质相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也计入专利授予数量。

(7)获奖成果产出率。科技奖励是对项目创新水平、科技含量的有形衡量,获奖级别越高说明该项目的创新点、成就越高。但相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级别奖项的含金量不同,资金产出效率自然不同。为了体现相同科研经费下的奖励质量,将各级别奖项基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平台进行修正,使各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获奖成果产出率定义为:

获奖成果产出率=国家级奖励数量+0.473 9部级奖励数量+0.021 1省级奖励数量项目经费[8]。

(8)人才培养率=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项目参与人数。

(9)科研投资收入率,指科研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在统计年内平均每年所获得的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与相应的科研投资经费总额之比,公式为:

科研投资收入率=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项目经费。

(10)科技服务次数。项目单位对项目服务对象组织的科技下乡、培训、指导、函授、讲座、展览、科技普及等工作次数。

(11)农民培训率=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项目经费。

(12)成果推广率。对于种植类项目,定义为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面积与总投入比;对于畜牧类项目,定义为畜禽种苗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繁殖数量与总投入比。公式为:

nlc202309041203

成果推广率=种子种苗推广面积或畜禽种苗繁殖数量项目经费。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对测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主观评价以相对客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共10份,经过Yaahp 6.0层次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5创新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创新意义:(1)评价对象上,针对农业科技专项,体现农业科技产出特性。(2)评价思路上,综合项目全过程和“3E”原则。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过程,深入挖掘和描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表现,同时考评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3)评价指标上,指标选择体现针对性。一方面,基于评价基本思想,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管理效率指标考虑真正能反映管理绩效的因素,剔除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另一方面,指标设置具有多样化和定量化特点。以绝对值、相对值和综合评判指标对科研活动产出进行量化评判,直观、具体地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方.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刘瀛弢.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3]马辉,杜亚灵,王雪青.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软科学,2008,22(7):49-53.

[4]Munns A K,Bjeirmi B F. The ro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project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2):81-87.

[5]李功越.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11(11):132-135.

[6]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7]赵星,高小强,何培. 科学基金h指数:基金论文成果数量与影响力的综合衡量[J]. 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15-18,22.

[8]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探索 篇4

关键词: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特点

科技专项资金是指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活动所耗费的经费支出, 也叫科技经费或科技支出。按照现行财政预算科目的支出功能来分, 我国财政科技资金的支出分为科技管理事务经费支出、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技术研发经费支出、科技条件与服务经费支出、社会科学经费支出、科学普及经费支出、科技交流与合作经费支出、其他科技支出等九类。按照财政科技投入的支出性质和科研活动规律来分, 又主要分为六类:一是主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技计划的经费支出、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等自然科学基金支出;二是科研机构运行经费支出;三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经费支出;四是公益性行业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经费支出;五是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支出, 六是科技交流与其他支出。

财政科技资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财政性。首先它是一种财政性资金, 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 是安排用于科技活动方面的支出。其次它是专门用于科技活动的、为科技活动服务的资金, 有专门用途。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第三, 它是一种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国家规定科技资金只能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 而且还有明确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资金的行为发生。财政科技资金是一种资助性的资金, 起引导和资助的作用。

二、当前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榆林为例。2010年至2014年, 市本级累计安排财政科技专项资金17 200万元, 主要分了“61211”科技创新工程和“125”科技创业工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科技风险及创新基金、科技条件与服务专项资金、科技技术研究与发展经费五项。目前, 我国科技方面的投入总量不足, 投入结构不合理, 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有限的资金还没有完全用于科技活动中,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发支出的确切性很难辨析

就产学研项目而言, 每年都有几十项, 几乎都由高校内部批准立项, 由几个教授或副教授确定一个课题, 完成一篇论文就算交差, 并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一个前提条件, 课题经费少则五六万元, 多则十来万元, 财政每年投入达四五百万元。还有一些企业, 研发人员薪酬与研发材料消耗占70%以上, 研发项目多而重复, 每年都在100多项, 可以说是行行皆有, 五花八门。比如:木门加工、小杂粮加工、汽车营销等等。企业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交叉、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共用、生产材料和研发材料界线不清, 研发支出与研发活动的相关性难以判断。在申请财政资助时, 企业从生产成本等科目中分离研发支出的情形比较普遍。将本该由市场竞争的商业产业也列入政府科技补贴的范畴, 严重偏离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性质, 扭曲了政府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初衷目的。

(二) 重复申报、虚假申报时有发生

经调查发现, 部分企业热衷于项目包装, 同一个项目, 通过改头换面分别申报技术创意、升级改造、电子商务以及涉农扶持等。或者同一个法人创办多家公司, 个个申报项目, 多渠道多次获得财政补助。调查发现, 有的企业存在通过虚假材料虚假申报骗取财政补助的情况。如一家养殖企业, 在没有任何研发人员和研发条件的情况下申报品种改良项目, 获得市级科技重点项目立项财政补助, 但多年均未做项目验收。《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称, 有专家概括了科研腐败“三宗罪”:科研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 “官大学问大, 权大经费多”, 科研经费花不完, 报销靠造假, 课题验收走过场, 成果如何没人管。

(三) 科研经费用途控制不够严格, 财务报销违纪违规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长期以来某些科研单位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 科研经费的使用权完全是科研组的事, 其他人员无需也无权过问, 造成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很大。由于单位各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把关不严, 在财务报销时业务内容不真实、挤占或挪用科研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媒体报道, 某省审计厅对全省科研经费进行专项审计, 发现许多单位横向课题使用票据不规范, 存在拼凑发票报销情况, 或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有的单位科研劳务费支出相当混乱, 存在编造虚假名单冒领或套取劳务费, 逃避个人所得税, 有些单位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家庭日常生活、子女学习培训等费用, 甚至还有个别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购买其他家庭用品等。

(四) 器材管理不到位, 科研管理的固定资产浪费严重

部分科研单位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纳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各类科研使用的设备采购、验收、保管等日常管理制度也很不完善。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经费制度, 而各个课题内容不同, 购置的设备资源不尽相同。由于分属不同课题、不同部门, 资源往往独享, 共享性较差。对于研究课题相近的项目, 则产生设备重复购置, 在实际工作中, 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往往由项目科研人员使用和保管, 科研项目完成后这些设备一般还是在科研人员手里, 造成设备没有专人管理, 闲置在实验室, 甚至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 对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用途定位不准, 自由申报泛滥

首先, 没有明确市级应该在科技创新领域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县级应该在科技创新领域解决什么问题, 多大规模或那些行业科技创新应由市级管理, 或市县共同管理。第二, 科研攻关主体责任不清, 只追求资金, 不追求成果和效益, 更没有严格的责任清单, 短期和长远的规划不明确, 支持的比例和标准不明确。第三, 申报自由泛滥, 每年多达几百项, 项目边界过大, 甚至无边界限制, 形成众人都来瓜分“唐僧肉”, 最终劳民伤财不讨好。第四, 项目筛选不及时, 尚未向社会进行公开, 每年都在12月底才送达财政部门, 项目资金分配低、小、散, 撒胡椒面的现象极为普遍。

三、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失控的原因分析

(一) 支持定位不准确

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缘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公共物品特征, 科技创新成果的公益性越强, 财政支持力度越大。然而,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根据自身对经济利益需求而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因此涉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由企业主导, 其技术创新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入应该由市场决定,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 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低、小、散”分配科技补助资金的主要原因, 是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不落实、引导和鼓励重点不明确、财政支持定位不准确, 导致给予补助时忽略研发内容而按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给予技术创新补助。普惠分发财政资金的做法, 不仅不能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 还会因利益输送产生腐败问题。

(二) 资助方式不科学

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的财政资助方式主要有事前补助、贷款贴息、事后补助等。事前补助方式主要适用于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处于研发阶段的不能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 补助额度一般根据审核项目的研发支出预算和公益性程度核定。贷款贴息方式主要适用于由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项目, 在项目完成后, 根据科技专项贷款合同、实际贷款额和利息支付情况核定财政贷款贴息金额。由企业或企业主承担的预期能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成果产业化项目, 应由企业先行投入资金并组织研发, 财政采取后补助方式给予支持。但由于事后补助要求科技项目监督部门在严格立项审查 (包括技术论证和预算评审) 、严格结题验收和决算审计 (或财政结算评审) 基础上, 以成果导向为原则, 按定额或项目支出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助。

以上方式对科技项目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可能出现因为企业未按时完成计划任务或未能达到预期成果而难以通过结题验收, 年初已经批准的财政资助预算额度用不完等情况。目前地市科技计划支持项目中, 采用事前补助方式的则占了90%以上, 大部分项目的财政补助在立项批准后一次性付清。在项目验收时, 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制约手段或为了减轻项目监管责任, 往往降低验收标准或给予延期验收的宽限和照顾。

(三) 专账核算不落实

我国现行多项涉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政策规定, 均要求项目承担企业分项目对财政专项经费和自筹研发经费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但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中, 却发现真正落实专账核算的企业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生产活动与技术改造、创新研发并非泾渭分明, 给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的区别带来困难。二是企业研发支出达不到一定规模, 或不符合 (或不再符合)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或复评) 标准、或达不到财政资助标准、或是掩盖研发支出预算假象等, 如果做专账核算易曝露真相。三是现行各项政策的研发费用核算口径不统一, 给专账核算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技监管中对专账核算一票否决制执行不严, 纵容了企业的行为。

(四) 各级政府设置的涉企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项目众多

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项目众多, 且分别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未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促进行业发展出发, 均希望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 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科技创新支持格局, 导致企业重复申报甚至虚假申报骗取财政资金。

四、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必须做到阳光透明、公开、公平, 包括制度公开、政策公开、项目公开、程序公开、预算公开, 接受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为此, 各级政府首先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制定涉企科技创新政府支持重点目录, 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推动涉企科技活动过程管理, 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绩效。

(一) 强化预算安排的准确性

实行涉企事业科技经费零基预算管理。对于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涉企事业科技创新项目, 应当先行由企事业单位提出需求, 经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技术论证和预算评审, 对符合条件的, 纳入政府支持的涉企事业科技创新项目库;根据预算评审结果、绩效管理目标 (如绩效预评结果) 和财政预算可能, 拟定各项年度财政资助预算金额;汇总年度各项目财政资助预算, 形成年度涉企事业科技经费财政预算, 即实行涉企事业科技经费零基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的补偿规则。同时, 修订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实行分类预算、分类下达, 坚持保证重点突出绩效的原则, 建立对县区和科技项目实施单位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按考核结果安排和分配下年度财政科技专项资金, 严格杜绝低、小、散撒胡椒面的现象发生。实行创新为主、转化为辅, 有保有压, 以项目和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采取基准考核的办法确定预算。

(二) 强化项目筛选的科学性

一是建立健全技术路线图预算与评审制度。对技术路线进行描述和论证, 是科技创新立项申报的基本材料。通过绘制技术路线图, 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帮助科研人员对创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关键事项、时间进程以及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设计和控制。技术路线是项目立项审查中技术可行性论证的评审对象, 而编制技术路线图预算是科技创新项目预算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评审的基础。经评审确认的技术路线图预算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保证, 也为项目决算审计确认研发支出的相关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二是建立实地考察取证制度。考察涉企事业科研研发人员的组成, 与研发单位签订的合作协议, 相应资质证书和研发条件;考察是否重复申报、虚假申报;考察研发经费专账核算情况;考察企事业的研发目标、研发程序 (环节) , 投资概算等;考察组应按照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以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组成的战略决策与综合评审委员会, 共同统筹综合决策, 每个申报项目都应由所参与实地考察取证的人员签字评议后, 汇总形成整体决策意见。考察产学研项目, 要明确在申请下年项目前, 由所承办院校将当年或上年的研发成果、存在问题及财务管理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分别送科技和财政部门。

三是实行专账核算一票否决制。实行专账核算有利于界定企事业的研发投入、落实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要求、合理评价研发支出与研发活动的相关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也是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基本条件。建议在项目验收时落实专账核算一票否决制, 对不符合专账核算要求的项目不得给予财政资助;建立健全验收责任追究制度, 防止项目验收走过场。

四是全面推行涉企科技经费后补助方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通过市场实现技术创新成本补偿并盈利, 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全面推行涉企科技经费后补助方式, 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真正做到不越位、补缺位。项目资金应在验收、绩效评价和专家论证后, 按一定比例予以确定, 并向社会进行公开, 接受各方面监督。从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 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的支持机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支持加快推进科技重大项目研发工作。同时, 探索以融资担保的模式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 强化监督检查的及时性

监督检查是确保项目实施和资金安全使用的有效措施, 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下达后, 坚持一年一评价, 两年一审计, 检查项目内容、项目公开情况, 重点看有无改变项目、降低科研标准, 是否按公开事项进行实施;检查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 看是否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是否有违反规定骗取专项资金, 是否有违反规定支付与科研无关的费用等。项目必须由主体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所有项目的组织验收和实施监督, 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市县财政、审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对于用科研经费购买或形成的国有资产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监管, 对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必须先进行投资评审和公开招标采购, 引入社会竞争机制进行研发, 若有违反资金用途等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 一律追回所拨款项, 按项目预算级次收缴各级国库, 并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四) 强化责任追究的严肃性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5

河南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和《河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豫政〔2014〕16号)及国家、省有关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结合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管理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河南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科技活动。

第三条 重大专项申请单位应建有相关领域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具备相应的研发条件和能力。

第四条 重大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集中财力、聚焦重点。聚焦我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财力,突出重点,避免资金安排分散重复。

- 1 -

(二)多元投入,注重绩效。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鼓励市县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共同支持重大专项实施,积极发挥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都应当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 专项资金管理的职责分工:

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研究制定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编制重大专项资金中期财政规划和预算,审核绩效目标和分配方案,会同省科技厅分配下达资金;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财务验收情况进行抽查;指导监督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省科技厅负责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编制论证、指南编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统筹协调重大专项与省级其他科技计划的关系;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重大专项申报、评审、评估等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是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切实履行法人责任,建立健全项目资金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内部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职责,完善内控机制建设,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 2 -

第二章 支持方式和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 重大专项按项目法进行分配,支持方式包括前补助和后补助。

对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承担项目,主要采取前补助方式,并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分拨付项目经费。

对于企业承担的项目,主要采取后补助方式。项目立项后,核定财政补助经费总额。项目单位先行组织实施,取得预期成果并按规定程序通过评估验收后,给予相应补助。对于研发经费需求量大、风险程度高、承担单位经济实力较弱的项目,可事先按照财政补助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拨付启动经费。

第七条 前补助经费开支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

(一)设备费: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鼓励开放共享、试制、自主研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避免重复购置。

(二)材料费: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以及运输、装卸、整理、仓储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

- 3 -

(包括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六)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在编制预算时,本科目支出预算不超过直接费用预算10%的,不需要编制测算依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使用。

(七)劳务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其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其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劳务费预算应据实编制,不设比例限制。

(八)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本项目研究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咨询费的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 4 -

(九)其他支出: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上述支出范围之外的其他相关支出。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详细说明。

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房屋占用,日常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结合项目承担单位信用情况,按照不超过项目资金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20%核定(软件开发类、社科类科研项目不超过40%;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单位按照试点文件执行)。

启动经费的拨付和使用管理,参照前补助项目经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后补助经费由企业统筹用于其研发活动。

第三章 预算管理和考核验收

第八条 省科技厅按照预算编制要求,提前做好下一重大专项的申报指南编制、项目申报、预算评审、项目预算编制、公开公示、备选项目确定等前期工作,经费分配和专项资金细化建议应按规定时间要求报送省财政厅。

第九条 省财政厅按照财政中期规划及预算编制要求提出审核意见。省科技厅根据审核意见细化专项资金项目,编入部门预算草案,按程序批复后,在下一执行。

第十条 申报单位在报送项目立项申请材料的同时,应当按规定报送项目预算申报书。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

- 5 -

当根据合同、协议分别编制单项预算,并由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汇总编制项目总预算。

项目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一)收入预算包括省级专项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有自筹资金等其他资金来源的,应当提供资金提供方的出资承诺,不得使用货币资金之外的资产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二)支出预算应当按照资金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资金来源分别编列,并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时,应明确项目实施期限,设定明确的项目实施目标和关键节点目标,细化考核指标和验收方法。项目预算总额和考核指标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

验收考核方式方法应当明确、可操作,具体包括专家判定、用户评价、第三方评测等。

第十二条 项目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补助经费使用、资产管理等参照省级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财政专项资金和单位自筹等其他来源资金分别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同一项目已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严禁重复或变相重复申请专项资金立项支持。企业(事业单位项目申请人)已承担省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逾期尚未结项或验收的,不得申请新的项目资金。同一项目负责人原则上每年只能承担一个省财政

- 6 -

资金支持的项目。

第十四条 省直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及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认真审核把关,择优推荐,确保项目的真实性,提高项目质量。省直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市县财政部门按规定审核报送项目预算、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期满3个月之内提出验收申请,开展项目经费决算和目标考核工作。重大专项项目经费决算应选择符合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

因故不能按期结项或验收的,应在项目到期前按原申报程序向省科技厅申请延期,经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资金;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单位自筹资金不到位;

(八)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违规问题拒不整改;

(九)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十七条 强化验收和考核结果应用,及时拨付后补助资金。

- 7 -

事业单位承担的前补助项目,通过验收且绩效考核结果较好的,结余资金在财务验收完成起2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未通过财务验收或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收回结余资金。

企业承担的后补助项目,通过验收且绩效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适当增加财政后补助金额;对于通过验收但绩效考核结果较好的,按照核定的财政补助总额拨付后补助资金;对于未通过验收或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不再拨付后补助资金或适当调减后补助金额。

第四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负责拟定重大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并按要求编制绩效报告。绩效目标能清晰反映专项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包括组织管理、进度等共性评价指标以及依据专项资金保障引导方向确定合适的产出、效益和满意度指标。省财政厅负责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和再评价,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九条 省财政厅、科技厅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和分工,建立覆盖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的资金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检查应当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避免交叉重复。

第二十条 建立信息公开和内控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立项、主要研究人员、资金使用(重点是间接费用、外拨资金、结余资金使用等)、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项

- 8 -

目研究成果等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省科技厅、财政厅对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咨询评审专家在资金管理使用、考核评审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记录和信用评价。相关信用记录是科技项目预算核定、结余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严肃查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报、资金拨付、资金管理和使用、财务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存在违规行为的,省财政厅、科技厅将视情况轻重,采取约谈、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资金、阶段性或永久取消项目承担者申报项目资格等措施,并将有关结果向社会公开。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财政、科技等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项目立项、预算审核、资金分配等环节,存在违反规定安排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 9 -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金设立期限为2017年至2020年。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河南省财政厅办公室 2017年8月31日印发

对农村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农村;种粮补贴;救灾资金

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的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有大量的专项资金和物质投放到农村。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整个运转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近年来,国家给农民很多优惠,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对种粮补贴力度也不断加大,从以前基层政府代发到现在银行直补发放,阻断了有些部门利用国家优惠的空子套取中央直补资金。种粮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目的出发,补贴的利益应该都用在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有限的农业补贴在各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补贴的实质效果及其作用的发挥,而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结构不科学,导致了补贴利益分配不合理。有些地方种粮补贴到基层不是按种植者种粮面积分配,而且按合同条款或人口人均发放,特别是一些工业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已经改行从事工业劳动,他们从集体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植,转包时设定一个条款:“国家一切补贴归发包方所有”。因此导致了真正从事种粮农民不能得到种粮补贴,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之间产生矛盾,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分配不合理以及违规操作救灾资金等诸多问题

2.2.1 救灾资金发放不及时,滞留时间较长

救灾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甚至任意改变资金用途。由于一些村镇干部对救灾资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缺乏专款专用的意识,在救灾资金使用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有的地方将救灾资金不是优先保障灾民的生活,而且先手于保障干部、教师工资;有些乡镇则以资金紧张等为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有的地方凡是因灾造成的损失都用救灾资金给予解决,如濒临报废的水利设施,被淹的农田等;有些则扩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的使用范围,将救灾款用于临时救济、扶贫支出、修建乡村道路等其他方面。

2.2.2 救灾资金的发放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违规操作问题突出

在救灾资金的分配中对乡村干部自身或亲属等特殊对待,优亲厚友,有的把救灾资金用来为乡村干部发放工作补助等等。这些随意提高或降低救灾款物发放标准,擅自改变救灾对象,村干部利用职权,借助救灾款发放之机搞人情关系,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违背了灾区资金的初衷,也严重损害了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2.2.3 种粮补贴、救灾资金凸现在乡镇、村基层组织的问题令人忧心,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本人对加强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路:。

2.2.3.1 农业补贴制度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多,效果虽显著但不可自满,还需加以完善

(1)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家感到需“补”、需“贴”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执行目前出台的少数农业补贴政策中,有意无意加入了过多的附着功能,使得补贴的目标混杂起来。同时实行直补办法后,农民拿到钱之后,也不清楚或者并不在意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意向,从而使补贴的政策威力打了“折扣”。所以,为了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出效力,从政策制定者这方面讲,应注意使各项补贴政策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从政策推行者这方面讲,应注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补贴政策信号能够迅速准确地传到千家万户;(2)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当是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和其他中间环节在实施农业补贴过程中只能间接受益。但农民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基层实施国家补贴政策的“代理人”、“经营人”,总会有个别人自觉不自觉地“讨”农民的“便宜”,他们在事实上是“反”补贴的力量,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实质上损害着农业补贴。所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加大监督机制的建设,使“跑、冒、滴、漏”降低到最低限度;(3)必须完善各类不同功效的补贴制度,对农业农民实施全面完整的保护。

2.2.3.2 救灾资金是一项关系民生的资金,要彻底杜绝挤占、挪用、私分、滞留救灾物资和一些干部侵占、贪污、优亲厚友等现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抓起,加快健全救灾资金管理制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有关救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救灾的认识。同时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促其领会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在每次灾情发生后基层组织要做出及时反应,把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进行统计。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受灾统计机制,不断强化对灾情的统计、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后人员伤亡、各类房屋倒塌、农田毁坏、粮食绝收、缺粮户等不同内容进行调查摸底。灾害信息的准确性统计和评估是救灾资金分配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村组织要保存经县级民政部门复查核实后的完整灾情后记录、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一览表;乡镇有关机构要建立灾情记录、房屋倒塌户花名册、农作物绝收户花名册、重伤及死亡人员花名册、需要救助人员花名册和已救助人员花名册等台帐,作为随后发放救灾资金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救灾资金安全发放,及时有效的下拨使用,乡(镇)政府应设置救灾资金专户,不断完善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制度,规范救灾资金发放程序,从而加强对救灾和重建资金的管理。此外,规范和完善乡村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管理制度。在发放救灾资金时,要做到账务公开、发放对象公开、分配方案公开和发放程序公开;救灾资金发放过程中,不论发放现金还是发放实物,都要实行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做到救灾款物的问数、被救济户的名单及救济数额公开,切实突出重点,并对救灾钱物实行网络化管理,要建立救灾资金发放台帐,以方便对救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当救灾资金发放后,依据台帐记录,由村向乡镇核销,再由乡镇向县民政部门核销层层逐级核销,以确保救灾资金发放的及时、公平、公正。

为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使用,在基层组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制度,实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总之,要以制度上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的监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日军.完善制度—加强基层救灾资金管理[J].中国审计,2008(15).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7

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财务管理的规律与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既是市场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市场资金的本质特征, 同时又是国家投资于科技项目, 促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特殊资金, 具有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与特点:

(1) 资金来源的多元性。新的生产力是科技成果资金物化的产物, 在资金物化活动中, 物质运动和资金运动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具有多元性。

(2) 目标的非完全盈利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主要目标是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出发点, 追求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 不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有别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盈利性, 是以为已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开发或直接进入产业化开发、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目的。

(3) 实施形式的多样性。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组织实施的要求和项目的特点, 采取前补助、后补助等实施形式。对于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集成等公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一般采取前补助方式实施。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 以及具有相同研发目标和任务、并由多个单位分别开展研发的项目, 一般采取后补助方式实施。

(4) 项目过程的预算性。财务预算首先为实施单位估算项目经费成本和来源、计划安排项目支出提供了工具, 经过正式批准的预算则为项目经费实际支出提供了合法依据, 成为课题任务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次, 它是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查与决策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会计核算的内容及经常出现问题

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正确、及时地核算各项费用, 满足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费用由项目经费、不可预见费和管理工作经费组成, 分别核算。 (1)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项目经费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 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基本建设费、其他费用等。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 日常水、电、气、暖消耗, 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以及承担单位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等。 (2) 不可预见费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 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费用支出。 (3) 管理工作经费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 承担项目管理职能且不直接承担项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 开展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相关的组织、协调等管理性工作所需费用。

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不按照项目专款收入、专款支出分别设置明细账, 项目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会计账簿登记不完整;项目购买固定资产不建立台帐, 购置仪器、材料没有出入库手续, 缺少入库单、验收纪要、出库单等记录;财务款项支出审核手续不齐全, 原始单据不规范、不真实, 有白条报销、现金大额违规支付等现象;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各项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凭证账册、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不齐备, 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证不符等。

三、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财务管理的探讨

(1) 实施单位应落实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集中资源、精打细算、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注重效益、专款专用”的原则, 积极落实项目合同约定支付自筹资金和其它匹配资金的条件, 确保各项匹配经费按合同足额到位。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规定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和统一管理, 经费支出在合同规定和项目预算内进行。落实项目预算中的采购、销售、技术等各项指标, 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 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确保预算的落实。

(2) 实施单位应规范会计核算。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按照项目的预算来使用, 并根据预算设置明细账户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既要将专项资金与单位自有资金区别开来进行核算, 也要将不同项目的专项拨款分设专户, 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在设置会计科目上, 应参照预算会计的有关要求来进行账簿建立, 设置会计科目以及明细会计科目, 根据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指导文件, 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专项资金核算体系。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专项资金的规定, 将项目的所有专项资金纳入到单位专用账户统一管理, 集中核算, 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对于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要认真审核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 保证报销单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严格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和地方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 对违反制度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制定专项资金结算管理实施细则, 明确项目结算的节点和专项资金的去向, 在项目验收后, 要根据项目结余的有关制度规定及时办理结算, 对于结余资金要报主管预算单位或者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后处理。

(3) 实施单位应完善预算编报。财务预算编报应当结合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 坚持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政策相符性原则是指项目预算应符合国家财务政策和各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项目任务符合计划定位和计划专项经费支持方向, 项目各项支出符合有关财经政策。目标相关性原则是指项目预算应以项目任务目标为依据, 项目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等符合项目任务的规律和特点, 项目内各任务之间经费分配合理, 符合各项任务的性质、工作量等特点, 有利于项目内部资源共享与任务协调, 有利于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经济合理性原则是指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状况以及我国的国情, 项目预算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 在考虑创新风险和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4) 实施单位应开展项目自查。应认真自查项目进展状况, 分析项目滞后原因, 提出整改计划, 明确整改措施, 落实工作责任。若产业化进度滞后, 则应加快建设进度, 明确各阶段产业化目标和完成时限;若销售任务没有完成, 则应进一步健全销售体系和网络, 拓宽销售渠道, 制定明确的阶段销售任务和目标。

(5) 实施单位应重视项目验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财务决算验收、固定资产验收应当与项目验收同时进行。项目验收时提交其财务决算报告草案及固定资产验收清单, 并对收尾经费进行说明, 对项目的技术、设备、财务资料等未能及时统一归档管理, 接受有关部门及其授权委托的监督检查, 并提供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确保项目验收通过。

(6) 实施单位应规范项目档案。进一步建立健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和规范财务文档、管理文档、技术文档、基建设备文档、知识产权文档、销售文档的管理;提交的质量检测报告应由有资质的权威检测部门出具;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保密和管理;加强对项目的财务凭证、账薄、报表的归档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9]218号.

[2].江苏省科技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苏科计[2010]61号.

[3].朱万茂, 解庆, 佟革.关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几点体会.甘肃科技, 2001 (1) .

[4].姜红梅.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时代金融, 2009 (2) .

[5].王露, 汤安明.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商业经济, 2009 (2) .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8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违规申领项目专项资金

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他们为了扩大企业或品牌在本地影响力, 往往会想尽办法争取本企业项目获得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 他们认为获取专项资金不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更重要是宣传企业或品牌的作用。所以, 当企业规模或条件达不到申报要求时, 企业会采取伪造材料、虚构项目, 夸大资产规模、注册资金、技术人员比例和项目规模等手段编制申报材料, 故意掩盖企业的重大违法记录, 造成财政专项资金流入这些不具备申报条件的企业。

(二) 企业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一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内部管理不健全, 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财政专项资金下拨到企业后, 经常发生全部或部分被用于提取现金, 支付员工借款, 发放非科研人员工资, 支付非项目用途的材料采购款, 甚至被转至关联企业使用, 出现种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违法行为。

(三) 企业以非项目支出虚列专项支出

一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账目核算混乱, 时常发生使用专项资金购买固定资产后直接费用化处理的现象, 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 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或财务人员巧立名目、虚构支出, 经常把一些日常生产经营发生的成本费用在专项资金范围内列支。

(四) 企业自筹项目资金不足

企业在做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方案时, 资金计划一定包括企业自筹部分资金, 这就要求企业按项目进度按时筹集、投入匹配资金。有些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 擅自改变项目研发计划, 故意缩小项目规模, 减少自筹资金拨付额度, 没有按时足额拨入项目的自筹资金部分, 导致研发项目因资金不足无法开展或进度缓慢, 其实这是企业一种严重违约行为。

(五) 项目完成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企业创新研发或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 对项目实际效果的考核量化指标包括:相关技术形成的新增专利数量, 相关技术革新带来的增加产量, 以及新技术、新装备能够提升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额。由于一些企业的专项资金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即使项目完成, 也因期间出现的技术水平低、自筹资金不足等问题, 导致创新技术研发或设备升级改造达不到预期目标, 最终造成政府财政资金的浪费与流失。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审查申报项目

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拟申报财政扶持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 组织专家对项目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审结方案必须在主管部门立项和备案。主管部门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 应当本着对政府财政资金高度负责的态度, 组织相关领域的智库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科研力量和现场条件进行认真审核, 仔细核对资料原件。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拒绝利益诱惑, 参与专家对审核结果终身负责。坚决杜绝虚构项目、虚假材料。

(二) 财政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拨付程序

财政部门收到企业申请和项目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后, 应当认真审核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一些不符合规定或存在虚假成份的材料一律退回, 拒绝付款。财政部门向企业拨付专项资金前, 应当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专项资金管理责任书》, 要求企业按指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 按时拨入匹配自筹资金, 以保障项目的资金计划得到执行, 保证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三)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项目绩效跟踪与评核

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项目往往历时较长, 通常小型项目需2-3年, 重大项目需要5-10年。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联合组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小组”, 要求申报企业每年定期填报项目的进展情况, 调查、跟踪项目的实质进度和结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实施项目完成后, 应当及时组织专家验收, 验收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必须要求企业将专项资金全额退还国库, 并将涉事企业和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 5年内不得申请任何类型的专项资金, 以作惩罚。验收结果达到预期成效, 如有结余资金的, 企业报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留在企业继续使用或者按规定退回国库。

(四) 企业必须建立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根据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总体要求, 项目企业必须按以下标准制订财务制度、管理资金和核算相关账务:

1. 遵守国家财经纪律, 执行国家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保障, 专项资金的收支、保管都必须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 做到“收入有凭, 支出有据”。企业收到财政专项资金后, 企业应当按照日常会计核算所选用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 正确进行账务处理。

2. 设置专门会计科目,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单独列账, 并建立备查簿。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规范, 研发项目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两种方式可供选择。执行会计制度企业应设置“专项应付款”会计科目核算科研经费;执行会计准则企业应设置“递延收益”会计科目核算。项目专项资金支出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 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报刊宣传费、租赁费、人员工资、专家咨询费和专利申请费等。

3. 企业必须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是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企业可以根据公司实际银行账户情况指定专门账户存取专项资金, 该账户余额可以定期与专项资金核算科目“专项应付款”或“递延收益”核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应当经企业内部项目负责人、技术主管和财务部负责审批, 任何人员不得虚构名目列支费用, 更不得以任何手段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运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既能有效帮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改造设备、摆脱困境, 又可促进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接受资助科技企业应当充分运用政府提供的这一宝贵资源, 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改变经营思路, 让财政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把企业做大做强, 这样不但协助当地政府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防止财政资金被非法挪用, 减少因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引致的社会腐败现象发生,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项目的专项资金为例说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财务制度,会计核算,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汇编》。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9

通州区积极利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促使一批企业迅速走上了腾飞之路。自2004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计划设立以来,通州以组织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为契机,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去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组织申报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92项,其中江海电容器集团、创斯达公司、桑夏太阳能公司、东源电器集团等企业有5个项目共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4990万元扶持。江苏东源电器集团获得科技专项资金资助后,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于2006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去年年销售总额超过5亿元。桑夏太阳能公司在获得科技专项资金资助后,企业如虎添翼,成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并申请专利36项,获重大科技转化项目1项,在全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名列第三位。此外,江海电容器集团利用省科技专项资金加快新产品开发,产品不断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生产规模已达到8亿多元,并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不日将上市。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10

本文所指科技专项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预算和相关科技税收政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活动 所耗费的经费。比如科学研究支出、科研基建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用于科技投入的专门经费。全程监管对政府公共财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科研项目的监管,也需要引入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的理念,以利于科技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科研项目的有效运行。

杭州市科技专项资金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杭州市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不断提高,杭州市开始加大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使科研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深化了项目预算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综合评审制和项目独立核算制度, 促进了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在项目立项阶段,主要采取科技项目招投标方式,由课题申请人提出项目预算方案,并由课题负责人同时编制课题经费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议,由项目主管部门以财政拨款方式下拨到申请人依托单位根据合同按预算进行管理,从而深化了项目预算管理,并通过实行项目预算综合评审制度和项目独立核算制度,促进了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

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开发了专项资金网络管理系统,明确专项资金的申报条件和审批流程,逐步实现网上公开、网上申报、网上公示、网上查询、网上监察,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

为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规范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绩效,开展了重大专项科技项目的中期检查、委托第三方审计、结题验收工作,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优化资金管理方式一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使科技经费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逐步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在规范评审程序、完善评审制度的同时,对项目评审推行精细化管理,坚持现场勘测、实地验证;三是对现行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取消或归并、调整不符合当前改革和经济发展要求的专项资金及其政策,打破现行科技专项资金的行业管理界限。

目前,杭州市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技经费使用制度、管理制度、 财务验收制度等。但是,没有设立独立的科技经费监管机构, 而是由科研计划与财务处和纪检监察室配合履行监管职能,独立监管机构和专业监管人员的缺位导致监管工作人手不够,科技经费的常规化、全程化监管不太可能有效开展起来,而且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可能导致监管不力,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此外,目前的科技经费主要是科技部门对各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缺乏立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结果也很少向社会进行公示,社会公众对科技经费使用和分配的监督缺位。

目前,项目监管过程中已基本建立了预算评审评估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而课题执行过程监督相对比较薄弱,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然而,监管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的立项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宣布大功告成,忽略了对项目的全周期、 系统性管理,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 , 形成 “ 重立项 、 轻管理”、“虎头蛇尾”的弊病。虽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中期检查、年度总结等节点控制的措施,但是实际操作中对检查时点的选取、检查结果的发布等尚未形成规范,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手段,削弱了过程监管的力度。

完整的经费监管内容应当包括对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规,经费使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力, 经费使用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是否存在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绩效考评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监督,但是现行的科技专项资金监督中,往往侧重于经费合规性方面,对于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却关注的很少。只重视财务监督,甚至将财务监督等同于对科技计划经费的监督,而忽略了对科技事权的监督,毕竟对于经费的监督不单单只是财务监督,还包括了科技事权的监督。因为对于科技计划的经费监管不仅要监督经费使用的合规性,更重要的是要监督其合理性,如果一项经费支出根据事权的界定其本身是不合理的,则不论其如何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也是枉然。所以,如果不从科技事权的角度出发,而仅从科技经费角度出发检查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是不能对科技经费形成有效监督的。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经费监管内容中亟待完善的几个方面。

公共财政视角下科技专项资金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实行公共财政,事实上,纵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财政职能虽然形式多样,但侧重点都是如何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为衡量标准,市场能解决好的问题财政就不必介入,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财政就必须涉足。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公共财政”作为一套关于现实财政的假设,较好地解释了转轨经济中的财政现实,是国家财政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合理的存在形式。

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下统一、协调的政府科技投入管理框架,依据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科技资金合理配置,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方式,以权利制衡为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理财决策的机制,以现代意义的具有公共性、完整性、透明度和事前确定、严格执行的规范预算作为财政管理运行的基本制度,强调全程管理,尤其是科技立项前的审查和立项后的评价监督。

在立项、管理环节中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引入项目竞争机制、听证制度,在监督、评价环节建立严格有效的跟踪问责机制和绩效评估标准,以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科技资金使用依据及标准。同时,要继续完善并执行科技资金公示制度。在科技项目管理和监督上,要打破现存的由中介管理机构一条龙控制科技项目环节的格局,建立科技项目的决策、执行、 管理、监督、评价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协调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做好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因此必须确立部门预算的法律地位。 在不影响项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 要尽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确定各项支出的控制比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进度与指标管理,确保项目预算中各科目预算的科学合理执行,以保证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为避免管理缺位或重叠,应进一步明确各方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课题负责人、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对按企业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资助的项目,应当加强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考评制度,或完善目前资助方式,减少因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造成企业有漏洞可钻,进一步完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探索以经济效益与科技创新含量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全方位、多角度评价科技资金绩效。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科技经费监管体系,强化承担单位内部控制,综合利用财务报告、专项审计、财务验收、绩效评估等多种方式对经费使用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红河州强化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 篇11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工作领导是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全州层层成立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了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州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规范和管理“两免一补”工作;成立了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拟定全州校舍安全工程的具体工作目标、整合资金渠道、统筹提出中央、省和州配套资金安排方案等相关决策工作;成立了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领导全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形成了有领导管、有專人抓,专项监督到位的工作格局。

全州各级还在提升管理手段,实现动态管理方面下工夫。目前,13县市基本实现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各县市教育局严格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从统计源头入手,严格依法统计,严防虚报、错报学生人数,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行为。对中央、省和州级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舍安全工程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中央专项资金则通过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由省级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市级财政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省、州专项资金通过调度,由州财政将省、州级资金纳入县市级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各县市切实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将专项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积极推行“校财局管”模式,成立了教育财务核算点及会计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对各中小学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

州级还与各县市教育局签订了《红河州教育局对县市教育局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状》,实行责任状管理,把监督各县市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强化督促检查的力度,通过州级绩效评价、审计调查等手段加强监管,协调配合财政、物价、纠风等职能部门加大对专项资金的检查力度,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截至目前,红河州已落实中央教育专项资金8.58亿元,省级教育专项资金1.65亿元,州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1.35亿元,三级累计共投入11.57亿元。

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篇12

3 月2 日, 太原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合作金融机构评审会在国贸大厦42层会议厅召开, 9 家银行和5 家担保机构参加了准入评审。

会议由太原市科技局副局长郑文明主持, 邀请投资、金融等行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各参评单位根据申报条件, 围绕科技信贷产品设计、贷款利率优惠、抵押担保条件设置、信贷办理流程及风险防控、贷款损失承担比例和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承诺进行了汇报。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和答辩情况分别给每个项目打分。

此次评审通过优选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合作银行及合作担保机构, 实现了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紧密结合, 对加快太原市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太原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工作,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经济责任制审计下一篇:提高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