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项经费

2024-10-16

科技专项经费(精选12篇)

科技专项经费 篇1

对于政府部门对企业科技项目的财政专项经费补助, 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 一般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 但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有的通过“递延收益”科目核算, 有的则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笔者现根据在科技项目财务验收方面的一些实际情况, 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如何正确核算科技专项经费补助进行探讨。

1. 有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在立项时, 科技项目任务书 (或合同书) 已有规定的, 按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

例如, 企业获得的国家或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的科技项目,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 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 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 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 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 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不管是无偿资助还是贷款贴息, 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贷:专项应付款。如果是贷款贴息, 再作下一步会计处理:借:专项应付款;贷: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如果是无偿资助, 用专项补助经费购建的固定资产, 还应作如下会计处理: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在建工程。同时还要转增资本公积: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国家拨款转入。无偿资助的专项经费用于研发项目时, 应先在“研究开发支出”科目设置“人员经费”、“材料费”、“差旅费”、“协作费”等明细科目专项核算:借:研究开发支出———专款支出——人员经费等;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账款等。并在每一会计期间 (月度或年度) 终了, 核销专项应付款:借:专项应付款;贷:研究开发支出——专款支出。

再如, 获得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给予经费补助的项目, 按《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补助资金, 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反映, 并分别按照企业、行政或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进行核算。形成资产部分, 计入资本公积, 不能形成资产部分, 按现行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国家另有新规定的, 从其规定。”《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对专项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 在账务处理上, 对无偿资助的, 在收到专项资金后记入“专项应付款”科目, 其中:形成资产部分, 属于国有资产, 转入资本公积 (国家拨款转入) , 消耗部分按规定予以核销;对贷款贴息的, 在收到专项资金后, 冲减当期财务费用。”企业在收到项目专项拨款时, 也应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 主要事项的会计处理与上述相同, 这里就不再赘述。

2. 有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项目,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通

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 但其管理规定中有“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 (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等都有这样的规定) , 对于这类项目收到的政府拨款, 笔者也建议先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而不是通过“递延收益”科目核算。这样处理的主要原因是: (1) 这类专项经费补助项目,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 (2006) 第二十条第 (二) 项“属于投资补助的, 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 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 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的规定, 应理解为投资补助性质。 (2) 在项目收到拨款时, 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不能确定专款经费支出中是否形成固定资产以及形成固定资产的具体金额, 需要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费用预算和实际执行结果定。只有先确认专项经费形成固定资产以后, 才能确认专项经费补助的收益。主要事项的会计处理参照第一种情况。

3. 企业获得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项目, 既没有规定通过

“专项应付款”科目反映, 也没有对专项经费形成的资产权属明确规定, 如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 只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 企业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 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对这一类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 笔者建议通过“递延收益”科目核算。在收到政府部门专项经费补助拨款时: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使用专项经费补助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 只需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一般核算要求进行核算即可, 但在每一期间 (月度或年度) 终了时, 应对该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折旧或摊销, 确认当期的收益:借:递延收益———××专项;贷:营业外收入———专款补助收入。使用专项经费补助开展研究开发的其他支出, 除进行研究开发支出的正常会计核算之外, 还应按每一会计期间 (月度或年度) 实际使用的款项确认当期收益, 作如下会计处理:借:递延收益———××专项;贷:营业外收入———专款补助收入。

企业获得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 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从项目立项时介入管理, 正确理解项目不同类别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在专项资金预算、使用、结转等环节严格把关, 使项目顺利通过财务验收。○

科技专项经费 篇2

该项目采用轧辊柔性挤压除湿结构,对油溶提前进行回收,降低油分损失,节约蒸脱蒸汽用量。该项目已于20XX年XX月份完成,实际投入经费XX8.5万元。

2、浸出系统混合油蒸发汽提工艺应用太阳研究开发项目

该项目采用太阳能装置,充分利用吸热管蒸发器和聚光板蒸发器,来达到分离混合油中的油与溶剂的目的。该项目与XX力诺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该项目自20XX年6月起,已于20XX年6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600.18万元。

3、利用浸出料格折合提高出油效率开车率的研发

该项目采用浸出器料格中增加柔性可移动隔板,料胚在卸料口容易落下,有效地解决了平转浸出器湿粕搭桥的现象。该项目已于20XX年9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96.88万元。

4、平转浸出器转子防混合油与溶剂混合技术的研发

该项目采用平转浸出器径向立式隔板及立式环形内外挡板,来达到和防止不同浓度的混合油的大混合。该项目已于20XX年XX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60.29万元。

5、混合油自动排渣技术的研发

该项目采用堵塞阀及扛杆原理,来完成间歇定时排渣。该项目已于20XX年4月份完成。实际投入经费48.61万元。

6、浸出制油中防止溶剂泄漏的技术研发

该项目采用端盖内增加一敞口且一边的容器,注入机油,防止填充物变性,避免溶剂泄漏。该项目已于20XX年3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28.7万元。

7、大豆油抗氧化防酸败工艺

该项目采用改造软化锅的高度、层数、节风门等,破坏胶体结构,抑制和钝化解酯酶活性。该项目已于20XX年7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XX8.08万元

8、浸出混合油格防止溢油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采用浸出器隔板上端设置柔性隔板,来防止混合油格溢油。该项目已于20XX年2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45.18万元。

9、浸出蒸脱机提高粕质量的工艺改造

该项目采用增加蒸脱机蒸脱区的层数和空间,并增加直接气层的料层高度,增加脱溶时间,减少直接汽用量。该项目已于20XX年7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95.2万元。

XX、浸出车间减少搭桥技术的研发

该项目采用平转浸出器料格中增设向下推料绞龙,来完成自动辅助卸料,避免料格搭桥。 该项目已于20XX年5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150.37万元。

XX、浸出制油气体平衡技术的研发

该项目采用弹性宽松贮转方式,使气体自动循环来达到气体平衡,从而改善尾气回收效果。该项目已于20XX年XX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68.4万元

XX、浸出器降温装置新技术

该项目采用热交换的原理,为增中热交换的距离,把冷凝管设计成肠形弯曲状,达到降低溶剂温度的目的

该项目已于20XX年9月过完成,实际投入经费90.XX万元

13、混道绒装置亲技术

该项目采用了多次混合原理,经过二次混合,提高棉短绒质量,并采用了旋风式除尘装置。该项目已于20XX年8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65.33万元

14、新型水解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该项目采用分解油渣中的油脂,并在水解后的油渣中加入磷矿粉及其它有机肥配料,使矿物磷转变为作物可吸收的有效磷。

该项目已于20XX年4月完成,实际投入经费98.52万元

15、一种生物降解型油渣肥料研究开发项目

该项目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制开发新型油渣肥料,自20XX年4月开始研制,于20XX年4月研制成功。该项目实际投入经费185.74万元。

16、15000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生产研究开发项目

该项目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生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自20XX年XX月开始研究开发,于20XX年XX月正式达产。该项目实际投入经费800.58万元。

17、XX00吨脱酚棉籽蛋白研究开发项目

湖南校车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篇3

按照这个文件,湖南的学生用车运营模式,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基本原则建立。

文件重点推介了两种模式:一是望城的专营模式,二是溆浦的农村客运模式。前者是组建学生用车专营公司,由公司统一购买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喷涂国家统一校車图案式样的客运车辆,学生用车专营公司专门承担中小学生和幼儿接送业务,不参与其他营运;后者是组建农村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在上下学时段统一调配车辆,确保学生用车,并加挂“学生用车”标牌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其他时段参与线路营运。

浅谈高校专项资金经费管理 篇4

一、专项资金概述

所谓专项资金, 是指国家或有关部门安排的具有特定用途或专门指定用途的资金, 它是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专项工程, 需要单独报账核算, 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资金。专项资金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专项基金、专用拨款 (专项支出、项目支出、各类专款) 、专项借款等。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

高校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部门拨给教育部门, 再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拨给高等院校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的专门资金。该资金需要单独核算, 做到专款专用, 不能随意更改用途, 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单位的检查和监督。在制度规定和实际应用中, 专项资金又有着不同的名称, 并且在包括的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 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专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等。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意义

专项资金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保证了高校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使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看来, 专项资金能否高效合理利用, 关系到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对高校专项资金拨款的日益增加, 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 但如此庞大规模的资金在分配、管理和运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 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对高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虽然国家与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核算等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 对规范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专项资金前期立项缺乏科学性, 使用重点不突出, 后续监督管理不力, 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等问题, 导致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因此, 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一) 预算编制及执行缺乏严肃性

1. 预算的编制是由项目负责人牵头, 有些项目负责人在项

目申请过程中不重视预算编制, 由具体办事人员或者学生编制而成, 而财务人员不参与预算的编制, 导致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依据和项目论证, 表现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完整性差, 透明度低, 预算编制调查、审查不细, 把关不严。

2. 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影响高校预算执行进度有来自外部的原因, 如主管部门年中追加预算资金下达时间较晚, 但更主要原因的是来自高校内部, 如预算的执行没有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 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同级, 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单方面做出整改和处理;预算的执行监管措施不力, 对预算执行中的跟踪, 信息反馈、推进措施、执行情况评价及奖惩措施等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举措。

(二) 高校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专职从事校内经济监督的部门, 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的各层面、全过程负有履行独立监督和评价的职能。随着高校专项资金的投入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除了要保证资金的真实、合法外, 在专项资金的动态管理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很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 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缺乏, 专项评审不充分, 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审计绩效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都是导致高校专项资金浪费的原因。

(三) 专项资金管理职能薄弱

目前, 我国高校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些高校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 对具体的项目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 也即财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 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

(四) 缺乏对项目执行效益的评估

专项资金能否合理、有效利用, 项目成果能否发挥效益, 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许多高校没有对专项资金建立追踪跟进监督及绩效评价制度。对项目的执行, 财务、审计部门没有参与其中, 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标准也不够准确。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建立项目细化考核的标准和程序, 考评组考评的标准和原则把握不严格, 严重影响专项资金的高效、科学运用, 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 不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

四、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建议

改革旧的管理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的原则, 成立由校长、财务处、审计处、科技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人员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对学校年度项目预算申报、实施、考核负责组织、领导与决策的权力。同时根据预算申报类别, 按职能分工确定相应部门作为归口管理单位, 负责组织相关类别项目预算的申报、论证、实施及绩效考核。

(一) 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和执行环节上。编制预算, 应依照合法性、真实性、重要性、综合性等预算编制原则, 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 核定具体支出的额度, 明确各项支出的用途, 科学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规范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 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相结合, 提高预算编制的管理水平。

(二) 加强高校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内部审计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 不走形式, 建立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新格局,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坚持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使专项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实行专项资金项目的公开制度, 单位各部门都能清楚专项资金项目的有关情况, 不仅增强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还能提高项目设备的利用率, 避免项目的重复申报, 以保证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执行

将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支出范围标准, 如绩效预算管理、项目监督管理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建立从政策控制、过程控制到效率控制的高效支出控制机制, 即应出台一些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 确定总体原则和规则。在此基础上, 再制定特定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以构建一个较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框架, 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的有制可依。

(四) 成立专项资金管理部门, 重视专项资金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也很重要, 一支专业素质高、政策理论水平强的管理队伍对提高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配备, 特别是要配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 做到依法理财, 规范管理。同时, 财务部门要通过网络、宣传册等途径加大对财经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五) 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对专项资金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 以保证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新形势下, 也需要高校结合时代的发展来不断的监督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工作, 同时提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本文具体讨论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当前管理现状,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从而为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预算投入, 高等院校专项资金数额逐年增加, 专项资金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证。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最终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目前, 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仍相对薄弱, 存在着预算执行慢、管理不严、结余资金数额较大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首先解析专项资金, 其次探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意义, 继而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并总结出适合实际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模式, 最终提出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超.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2) .

[2]曹新梅.规范高校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08) .

[3]唐雅.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

院士科技咨询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职责,承担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任务,开展院士科技咨询研究工作。为规范和加强院士科技咨询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工程院咨询研究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经费来源为中央财政用于工程院院士科技咨询的拨款。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任务,由工程院组织开展宏观性、前瞻性、综合性、全局性的战略咨询研究。

第三条

工程院是专项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项目的立项、审批;提出专项经费预算建议方案;与承担咨询研究项目(课题)的院士及依托单位(组织开展研究的院士所在单位)签订《项目(课题)咨询研究任务书》;对专项经费进行监督管理;按规定程序审核项目(课题)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审核依托单位编报的项目(课题)决算。

第四条

咨询研究项目(可下设课题、专题)由院士组织开展研究,经费由依托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托单位应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预决算的审核、预算执行管理和各项开支情况检查,如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本办法规定,应及时予以纠正;应妥善保存项目(课题)经费账目和单据,接受工程院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审计。第五条

专项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主要用于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研究,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研究。

(二)按照专题调研和咨询研究的目标、任务,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

(三)专项经费实行两级财务管理,即工程院本级和项目(课题)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管理和核算的专项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专项经费资金支付应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严禁层层转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第六条

专项经费是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咨询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有:

(一)资料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臵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数据跟踪采集、数据挖掘分析等费用。

(三)差旅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开展国内调研活动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食宿费及其它费用。开支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协调项目(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规模、数量、开支标准和会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专家咨询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支付给直接承担研究任务的院士专家的咨询费用。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咨询费发放标准按院士、教授500-800元/人天、其他人员按300-500元/人天。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按院士、教授300-400元/人天,其他人员按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六)劳务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课题)研究的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七)印刷出版费: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出版费等。

(八)管理费:是指在咨询研究过程中对使用依托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或课题)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经费预算(依托单位)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课题)依托单位管理和使用。

(九)国际合作与交流(包括出国参加与咨询研究直接相关的会议与调研)及设备费:对于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和设备费,要严格控制,如确需开支,应单独报工程院批准。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标准,按国家外事经费有关规定执行。设备使用范围不包括一般性办公设备,确需并经批准购臵的、与咨询研究直接相关的专用设备,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十)其他费用:指咨询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七条 专项经费(项目)概算编制工作与立项申报工作同期进行。专项申请人按照通知的时间组织编写专项经费概算方案(其它时间原则不受理),填入《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专项经费概算分课题(或任务)、分编写,并保证真实性和合理性。

第八条

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在对项目立项进行评审时,同时对经费概算进行审核。

第九条

概算审批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向项目(课题)依托单位发出《项目(课题)咨询研究通知书》。项目(课题)负责人接到通知书后,按批准的金额编制分任务或课题预算,修订立项书并于一个月内报工程院。

第十条

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对项目(或课题)经费预算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报院常务会议审批后,签订《项目(课题)咨询研究任务书》。工程院严格按照咨询研究进度拨款,严禁“以拨代支”片面追求预算执行进度。第十一条

因咨询研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按以下程序报批:

(一)预算总额调整,按照程序报工程院审核,并按财政部预算管理规定办理。

(二)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调整金额超过所在科目预算总额10%的(当10%不足5万元时以5万元为限),报工程院批准;未超过上述限度的,由项目(课题)依托单位专项负责人批准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咨询研究完成后,依托单位财务部门清理该项目(课题)收支账目,编制《咨询研究经费决算表》,并附上财务部门打印的专项经费开支明细账,结余经费归回原渠道。项目(课题)依托单位应据实填写决算表。退回工程院的已拨经费以及项目形成的其他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咨询研究内容和经费调整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 项目(课题)批准立项后,不得无故中止。对无故不完成者,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或其他原因而被撤销的专项咨询,追回已拨经费;对因故终止研究者(指负责人因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进行专项咨询研究的),停止拨款,并退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项目(课题)依托单位必须协助追(退)回相关经费,并返还工程院。接到通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返还,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五条 为确保咨询专项经费的安全使用和发挥效益,设立专项经费专管员制度。专管员的主要职责:协助工程院财务和咨询管理部门,督促、检查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专管员实行聘用制,根据项目(课题)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内容,聘用懂财务管理、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专管员与课题承担单位和个人无直接隶属行政关系,聘用关系自项目结束后自动解除。专管员经费由工程院列入预算,报财政部批准(专管员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者,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书面警告、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追回全部已拨经费等处理措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工程院负责解释,如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之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科技专项经费 篇6

【关键词】农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管理

农机科研单位作为发展我国农业事业先驱力量,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机科研单位的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强化和规范农机科研经费管理不仅能支撑科研活动,保证科研工作有序进行,还可以防治腐败滋生和经济犯罪。因此分析农机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调整科研经费的管理体系,探索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措施,是农机科研管理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机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成本的列支不合理

农机科研经费对成本反面管理相对薄弱,不能有效核算各项要素的有效支出。比如,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和燃料动力费界限不明,大量燃油费从差旅费里报销,造成科研成本的不实。再如,科研项目在人员、材料、厂房和设备多方面有交叉使用和界限模糊。这些问题容易造成科研经费流失,增加运行成本。

2.使用经费严重浪费

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在不同的项目中可以互相调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一些课题组重复购置仪器设备,使设备闲置利用率过低。实验材料大量囤积,造成科研资源和科研经费浪费。

3.经费管理方式不规范

农机科研经费在下拨以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去向不合理,如大量的经费作为人员津贴支出和提成奖励。真正用到科研项目研发的费用反而很有限,不能保证高效的产出效果,

4.结余经费使用存在随意性

课题在结题后,课题的负责人对剩余经费仍有支配权,认为结余资金作为自己节约下来的可以有自己调用,甚至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奖励。另外,还有些研究部门把这部分经费转入发展基金,不再用作科研项目,甚至用于冲减电话费、劳务费等和科研无关的支出。

5.横向课题的经费漏洞大

横向课题经费在农机科研单位经费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然而,对于横向课题的研究经费国家目前人没有出台有效具体的管理方法,很多单位将其作为创收管理而应用自如。有些人甚至将科研经费作为谋取私利工具,例如,有些科研人员把别处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存入自己账户,却利用单位资源,比如实验室和材料等公共资源来研发与本单位无关的项目,从而造成本单位的资产流失。

6.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虽然我国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方面出台一系列法规,但总体法规不完善,尤其制度建设不衔接。由于监管制度不到位造成课题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独断滥用,对科研经费造成浪费。因此,规范的科研管理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经费的监管制度化。

二、提高农机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措施

1.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解决结题不结账问题

各个农机科研机构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关于科研项目的数据库,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于同一个项目应该使用同一的标识到信息平台,具体讲就是管理部门把科研项目名称及其结题时间等相关信息存入计算机,使用管理软件来定期的统计已结题的项目的信息。为财务部门的结题提供参考,待项目通过验收,管理部门及时跟进新数据库。对于无故不办理结账的项目,工作单位有权强制结账。

2.提高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管理

横向课题经费管理目的是规范收支。不得将课题的经费用到课题无关的活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沟通,对科研经费里的评审费、人员费、管理费制定管理制度,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增强科研成本的预算与核算管理

重立项而轻预算的情况在科研工作过程中非常普遍,部分人认为编制预算就是为了要钱,经费一旦到位,就会把预算放到一边。造成小预算大支出,使实际和预算脱节。因此必须加强预算意识,与财务工作者沟通后编写合理的预算,保证各项开支在预算之中。另外,大部分农机科研单位没有对科研课题进行成本核算,使资源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浪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有利于使有限科研经费用到重要科研项目上。

4.建立定期抽查科研经费开支机制

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对项目进展、经费开支等进行及时的检查监督。建立定期抽查检查经费开支机制,根据项目进展和预算情况,通过购置资产时的登记盘点,把握经费使用的完整情况。

5.加强经费财务管理

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来确保科研经费的管理。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采用有效核算体系,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对项目经费支出进行严格的把关。有关部门应建立科研经费的审批制度,避免随意报账的现象,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

农机科研经费管理在目前管理研究领域借鉴的资料还很少,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和作者一些思考做了浅略的研究和分析,可能还不够完整深入,但希望能够为强化农机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岳方彤.农机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农机科研经济管理,2006.(3):23-25

[2]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管理,2010.(6):46—49

[3]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机科学,2006.(5):93-95

作者简介:

高等学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研究 篇7

一、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的概念

高校的财政专项经费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拨付给高校, 用于指定项目或具有专门用途, 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任务的资金, 具有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的特点。专项资金往往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目前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专项经费重申报, 轻论证

各高校在向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申报专项经费时, 抱着“多争项目多争钱”的想法, 花时间花精力写申报材料, 积极争取资金, 对于项目与学校整体的发展和资金统筹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预算, 项目取得后造成项目无法实施或与学校发展规划不匹配, 造成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或者项目无法按预算实施。

(二) 专项经费执行中重分配, 轻预算

各高校在取得专项资金后,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轻预算, 随意变更预算, 各项支出随意性大, “无预算、超预算”设备采购比比皆是。有时为完成项目执行率, 突击花钱, 购置大量仪器设备, 造成资源浪费。

(三) 专项经费执行进度缓慢, 执行率低下

上级政府部门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对专项经费的资金多少实施分配和下达, 对于该目标任务的达成 (完成) 需要多少资金往往没有一个科学论证, 而教育投入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过程, 各高校对于教学发展、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有长久和稳定的投入, 造成与专项经费相重复, 从而造成专项经费执行率低下, 为应付检查, 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用于学校基本支出, 甚至出现虚列支出, 财务调账、上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现象。

(四) 专项经费执行中管理缺失, 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专项实施过程中, 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设立有效的跟踪考核机制, 各具体执行高校往往对专项经费疏于管理, 项目组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任意扩大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没有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执行的现象, 甚至出现采用虚假业务、虚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 形成项目组的“小金库”的违法乱纪现象。

三、解决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方式

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将财政专项资金下放给学校, 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发展规划和思路来合理安排专项经费的支持方向和经费投入, 由学校下达专项任务, 设立专项绩效考核目标, 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汇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 接受各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成效。

(二) 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设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从学校层面出发, 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对高校的发展规划和财务管理进行有机契合, 将高校的全部资金来源纳入预算体系, 通盘考虑, 盘活资金。避免高校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无规划的盲目建设。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通过各类专项资金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各项目组及各职能部门是无法全面来获取信息的。只有从校级层面财务管理的角度, 才能清晰地反映出高校能获得哪些方面的专项经费支持, 只有从高瞻远瞩的角度, 契合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思路, 才能将专项经费的支持方向与高校本身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避免资金投向的重复、无序和盲目。

(三) 采用信息化管理, 建立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财政专项经费组织管理体系

改变传统高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的组织管理体系,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建立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专项经费组织管理体系, 将专项经费的预算申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及预算执行的监控按照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纳入到一个组织管理体系中, 各职能部门按照规范的流程, 协同管理, 职责分明。在专项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 高校财务部门、内部职能部门和项目组共同参与编制, 科学编制保证专项经费执行的可行性;在专项经费执行过程中, 通过信息化的财务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仪器设备采购通过仪器设备采供系统、实验材料通过实验物资采供系统、劳务发放有薪酬劳务发放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 通过完整以价值核算为主导的核算和管理信息模块, 保证专项经费的有效规范执行。各项目组能时时查询到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明细。各职能部门能实时掌控各专项经费执行情况和支出情况。

(四) 完善专项经费绩效考评机制

根据专项经费的建设目标, 建立和完善专项完成绩效、资金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指标相结合、共性和个性指标相结合、业务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 并对专项经费的执行坚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考核, 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配套相应的奖惩管理办法, 严肃处理专项经费执行中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从而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圆一个中华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已经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高校财政专项经费作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 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文章通过对目前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龙英, 韩光宇.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改革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2015 (02) .

[2]姜红.高校专项经管理及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经济师, 2012 (08) .

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探析 篇8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财务管理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并按照国家计划展开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基本上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经营好坏都由政府兜底,因此,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整体较低,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制度规范执行力度也较弱。客观来看,转型之后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专项经费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符合现代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针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资金收支的核算,还应当以该笔经费是否实现了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的管理目标,从单一的核算职能朝着全面的控制、监督和分析职能转变。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宫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承载着为当地群众提供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重担,国家拨付的各类专项经费也较多,如何管理好这部分经费也是所有的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经费的基础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很多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不重视专项经费的管理,各类基础工作并不完善,资料登记也不完整,导致很难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供切实有效地专项经费使用信息。以各地文化宫的专项经费管理为例,由于在开展地方文化活动上一直较为随意,因此,很多文化宫未能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台账,对年度发生的专项文化活动的申报、立项、结项等环节控制不足,各项基础信息和档案管理不规范。与此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未能形成严格的监督控制程序,经费支取的随意性较大,导致专项资金的文化建设成果转化十分有限。

(二)专项经费管理松散,管理制度不规范

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支出随意的问题比比皆是。举个简单的例子,专项经费使用部门往往为了图自己方便,不按照规定提取经费,项目开展成本难以准确核算;专项经费本来应该由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完成“双审批”,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是业务部门自己审批了事。针对专项经费的预算控制也十分有限,导致经费实际用途和计划用途相去甚远,一些项目经费还承担了大量部门或个人的私人费用,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弄虚作假、违法套用专项经费的情况。

(三)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一直较为薄弱。一方面,很多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层并不重视上述工作,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也较为浅薄,简单认为内部控制是规章建设,甚至将内部控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份内工作。另一方面,我国一直到2014年才正式颁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前文化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一直无章可循,只有用一般性的财务规章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替代。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就算形成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与实际情况脱节,实施难度很大。除此之外,我国很大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针对内审过程、内审结果运用等都没有体系化的规定,这些薄弱环节势必会加大专项经费使用过程的风险,不利于文化事业单位转型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的基础管理工作

1.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全面考虑事业发展计划,针对全部所要开展的文化活动或者课题制定完整的方案,综合考虑现有资金与专项资金的使用限制要求。这一点对于各地文化宫来说尤为重要,文化宫承担着丰富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责,必须严格专项经费的管理。对于每一项文化活动的开支,都应该进行项目申报和立项,并做好完整、及时地登记,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将监督和服务同步进行,积极协助活动开展部门将专项经费转换为实际成效,仔细收集各类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资料,以便留档备查。

2.文化宫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一方面,要对专项经费的收支比进行科学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强化专项经费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统一经费核算办法,将收到的经费严格根据不同的文化建设活动、牵头部门等要素做好支出审批,并及时为单位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单位管理层和各级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有关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促进专项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共同提升。

(二)强化针对专项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做好事中控制工作

首先,文化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完善专项经费的建账工作,实现专项经费的单独建账,独立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借助各类财务软件,完成大量基础数据的维护与管理,提高账目处理的效果和准确度,实现专款专用,有助于各类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和最终验收。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提高审核能力,确保专项经费的各项支出合法合规。从发票审核开始,验证费用发生的真实性,根据开支预算,严格按计划进行,防止对专项经费的挪用。对由于客观因素变化而导致的不得不更改预算的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应当要求经费使用部门提交变更手续之后再进行报销。其次,财务部门还应当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合理分摊各类间接费用。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统一标准,做好专项经费和各个活动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费用归集和成本划分。最后,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考评,跟进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将项目开展的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经办负责人,把握专项经费的开支进度,解决活动开展中所遇到的各类经费问题和矛盾,促进各项目的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健全、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管理的可靠性,降低经费使用风险,避免贪腐现象的发生。改革后的文化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一方面,单位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并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内部控制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促进内部控制过程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衡机制,从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入手,将专项经费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避免一旦出现问题大家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单位还应当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落实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财务管理专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整体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事业单位既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机遇。针对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利用好、管理好专项经费,优化资金配置,才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单位服务,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究如何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方面大胆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巍.浅谈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J].消费导刊,2015(12).

[2]付宁.我国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科技专项经费 篇9

近年来, 陕西省十分重视科普工作, 全省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 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全省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 2012年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共21 941.54万元, 其中政府拨款16 728.72万元, 占76.2%, 是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捐赠89.84万元, 占0.4%;自筹资金4478.75万元, 占20.4%;其他收入650.23万元, 占2.9%。2012年全省科普专项经费9 749.33万元, 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59元, 比2011年增加0.8元。近9年来, 陕西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增长很快, 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陕西省2009年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2012年度陕西省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陕西财政支持的科普专项经费主要包括两个子专项, 一是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 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基层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示范社区, 旨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促进科普惠民长效机制的建立,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科学技术普及计划专项资金, 该专项包含的范围广且项目多, 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主题科普宣传、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城市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计划和对陕西科技馆科普经费的补助, 部分资金用于科普惠农富农、社区科普益民、学会服务能力提升、重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少年科普馆建设等奖励补助。

二、陕西省科普专项经费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一) 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近年来, 全省持续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的科普活动。2012年, 全省开展了2.94万次科普讲座, 共有803.94万人次参加;举办了0.50万次科普展览, 共有728.25万人次参加;举办了0.27万次科普竞赛, 共有361.15万人次参加;举办了6.30万次实用技术培训, 共有524.33万人次参加。

(二) 农民科技培训成效明显, 深受欢迎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科普专项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 指导农民科技致富,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通过近几年的科技培训, 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 为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

(三) 大力支持青少年科普活动

2012年全省开展了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发明创造、青少年科技夏 (冬) 令营等活动, 共成立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9 730个, 有70多万人次参加。共举办科技夏 (冬) 令营259次, 有60多万人次参加。

(四) 科普场馆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科普场馆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截止2012年底, 全省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50个, 其中科技馆8个, 科学技术博物馆8个, 青少年科技馆34个。科普场馆的建筑面积合计9.90万平方米, 展厅面积合计4.23万平方米。参观人次共126.63万人次, 年累计开放共2 106天。

三、陕西省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科普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来源过度依赖政府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结果, 科普专项经费44.78亿元, 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3.31元。而陕西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在连续增长的情况下, 2012年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为2.59元, 比全国人均水平少了0.72元。这说明陕西科普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有待加强。

从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来看, 2012年总共21 941.54万元, 比2010年增加46.82%, 但是比2011年减少了22.84%。其中政府拨款保持了上涨趋势, 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23.27%, 但是捐赠、自筹资金和其他收入三个渠道的科普经费筹集额都下降了, 尤其是自筹资金2012年比2011年少了近1亿元, 减少率达68.15% (如表2所示) 。这说明科普经费来源单一, 过度依赖政府拨款, 尚未形成公益性事业和市场经营相结合, 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普投入体系。

数据来源:2012年度陕西省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二) 单个项目补助力度偏小, 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

科普项目受众面广、参与人次多, 经费不足不利于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一些深受群众欢迎、覆盖面广的项目补助力度偏小, 影响了规模效应的发挥。例如, 面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5万元, 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平均每个补助5万元, 农村科普带头人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万元, 科普社区项目平均每个补助5万元, 项目补助力度偏小, 规模效应不明显。

(三) 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随着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专项资金现行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日益显著。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设置偏多, 资金分散;预算编制不到位, 约束力不强;执行进度慢, 绩效不佳;职责不清, 监管乏力等四个方面。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保证资金安全, 提高使用效益, 2013年2月, 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 省财政厅制定了《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和《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三个办法, 并研发了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

在以上改革背景下, 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革。但就实际工作来看, 一些基层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尚未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对科普专项经费的产出和结果重视不够, 导致部分项目执行进展不理想。另外, 科普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 绩效指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采用等仍处于探索中,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也亟待加强。

四、加强陕西省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扩大科普经费的来源, 加大科普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目前陕西省科普事业发展迅速, 但是依然面临科普经费缺乏、科普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必须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政府投资制度和激励机制, 来扩大科普经费的来源, 从而加大科普专项经费的投入。

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 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因此, 科普经费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投入, 应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 挖掘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政府应该积极宣传科普, 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或单位投资科普项目 (如税收减免) , 将市场机制引入科技馆建设和运营, 从而营造以资助科普为荣的社会氛围, 来增加捐赠、自筹资金和其他收入等三个渠道的科普经费筹集额。

关于政府拨款要合理使用, 针对科普活动的范围和性质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 但并非提供全额支持, 只是起引导、示范和杠杆作用。经费不足部分由项目组织者从其他渠道获取, 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人基金会等。

(二) 提高单个科普项目的补助额度, 彰显科普示范效应

加强科普专项的项目管理, 对那些绩效好、受众面广的项目提高补助额度, 释放规模效应;对那些项目实施得力、组织示范工作有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尤其在农村科普工作中, 要以有利于我省传统产业创新和新产业发展为原则, 重点挖掘和发挥科普项目的技术示范、成果展示、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等功能, 以便充分发挥科普示范项目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 积极实践, 努力推进科普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

针对科普专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负责项目执行的省科协和负责财政支出的省财政厅要协调配合,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以绩效评价为资金分配的依据, 努力推进科普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重点把握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预算编制规范化。即要早编细编预算, 改变专项资金有预算无项目或有项目而项目不实不细的现象, 为预算早执行, 项目早实施奠定基础。二是项目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所有专项资金都实行项目库管理, 通过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数据库系统, 规范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复执行和监督评价, 通过择优储备项目, 实行滚动管理, 彻底解决“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三是绩效管理全过程化。推行涵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 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省科协要积极探索科普专项经费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事前科学设定绩效目标, 事中跟踪监控绩效目标实现进程, 事后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通过深入研究, 多方借鉴, 设计完善科普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2012年度陕西省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R].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

[2]陕西省2009年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R].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0.

[3]陈磊.201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发布[N].科技日报, 2013.12.26.

[4]陕西省财政厅.全面实施三个办法扎实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改革[J].西部财会, 2013 (9) .

科技专项经费 篇10

按照资金分类, 高校专项经费可分为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主要为各级财政预算内拨款, 它是大部分高校专项经费的主要来源。非财政性资金是预算外非税收入拨款, 包含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个人和社会捐款、与财政资金配套的学校教科研事业专款等。预算内拨款专项经费主要有反映对教师师资力量投入的教师培训专项、名师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青蓝工程等专项, 反映对教学科研力量投入的科技经费、教改经费、精品课程经费、重点专业群经费等, 反映国家对贫困学生、征兵学生等补助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应征入伍士兵学费补助等, 反映房屋修购专项的维修经费、基建经费等。

二、高校专项经费的管理过程

任何一项专项经费, 必须历经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项目考核四个环节。项目申报是取得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首要步骤, 项目负责人根据上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申报通知目录的研究方向, 以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标, 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 编制项目开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向管理专项的职能部门进行申报。项目评审是审查和评价项目计划, 一般组建专家评审组或评审委员会, 对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修正、批准。项目实施是根据审批立项后的项目计划, 着手项目研究, 按项目进度和项目预算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考核是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科学的评价, 并及时地监督、控制与追踪, 不断提高高校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专项经费的问题现状

目前财政部门对专项经费的监管主要集中体现在项目评审和项目实施两个环节上, 而项目申报、项目经费使用及项目考核环节则相对较薄弱。

1.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不匹配, 进度不一致, 资金未按预算使用, 或是预算编制本身存在问题, 使得专项经费的使用游离、脱节于预算之外。许多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为了更顺利地申请到项目, 争取资金的筹集, 普遍重视项目的立项申报, 但在编制预算时过于粗放, 缺乏细致的调研, 往往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 导致预算执行不严谨, 特别涉及到大型设备采购问题, 需要在财政年度预算中纳入政府采购计划集中采购, 项目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财政政府采购科室要统一协调、沟通, 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 设备的顺利到位。

2. 专项经费财务开支不规范, 内部控制不严格。

(1) 专项经费一旦立项批准, 立项人即可按费用预算合理使用经费, 着手项目的实施。仍有少部分申报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化, 如更改费用的用途, 延长项目研究期限, 项目组参与人员发生变更等等。发生变更后, 未及时调整预算及立项内容, 导致费用与经济业务内容不匹配。

(2) 高校对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未形成统一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细则缺失, 使用较随意;或形成统一的规定了但缺少整体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或财务对专项经费报账不重视, 依旧沿用本校基本经费的管理办法进行财务报账, 专项与基本互相混淆。

(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高校在使用专项资金时, 需按照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申请用款额度, 经审核同意后, 采用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方式支付, 这样操作会延迟付款时间。通常专项经费会在每年下半年下拨给各预算单位, 而在下拨前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前期支出, 对于这部分支出, 有的单位先从其他账户垫付, 而财政部门规定不允许账户间划转, 使资金的使用更为复杂。

(4) 绩效考评不全面, 监督机制不健全。项目支出进度与实际开展进程不同步, 实施时间与申报计划约定的时间存在较大偏差, 专项经费种类繁多, 高校财务人员发挥了财务记账和核算功能, 没有体现出监督作用。上级部门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力度不够, 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审查”, 对专项经费使用过程未责任到人。

四、高校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

1.虽然财政部门有明确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出台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办法, 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费用能支出, 什么费用不能支出, 财务部门没有统一的专项经费报销规范。高校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为立项人合理使用经费提供科学的指导。管理办法及细则不仅包括专项经费的支出范围、审批权限、审批流程等内容, 而且应对相关问题予以明晰化, 使之有据可依, 有规可查。

2. 严格执行预算, 严肃专项经费使用途径。

专项经费下达后, 各负责人、各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专项经费管理规定在项目规定完成期限内执行预算, 如各类费用的百分比, 特别涉及到三公经费方面的“差旅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等, 必须依据省市财政相关法规制度在可控范围内列支, 财务人员对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专项开支和超过限额的开支, 有权拒绝受理;特别要求严格审核资金用途申报与经济业务是否相符, 杜绝假发票、不真实经济业务。

3. 专项经费一旦由预算下达, 要求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执行, 不得擅自变更。

确因客观原因导致预算需调整, 应履行规定的专项调整手续;因客观原因要延长结项时间, 需报请相关部门审批, 严格按照调整流程执行, 经审批后的项目方能延长项目研究时间。对于延期项目, 项目负责人应重新修正预算, 使费用结报与预算内容一致。

4. 实习项目库管理。

建立项目信息管理库, 专项经费管理部门将项目立项、执行计划、经费预算等信息录入信息库, 财务审核部门将专项经费使用要求、执行情况等信息录入信息库, 通过信息库资料内容的整合, 及时了解专项经费预算执行状态, 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 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进度。

5. 完善绩效问责与奖惩制度。

首先高校应实行项目责任制, 本着“谁使用, 谁管理, 谁负责”的精神, 做到各负其责, 明确学校、系部、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责任;其次通过结项综合验收等考核方式, 对考核优秀的项目给予奖励, 对考核差的项目实施退出机制, 对未结题完成的项目规定项目负责人自申报日起几年内不能再次申报。

6.由于专项经费从“立项—预算—拨款—实施”过程花费时间较长, 历经的层次、部门较多, 从项目拨付至项目结题时间较短, 特别是下达预算批复文件接近年终, 为避免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 项目实施人会集中在年终突击花钱, 不利于项目的有序开展。管理部门应把握好专项经费预算的执行进度, 防止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7.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部门在申报前期介入监控, 在预算支出过程中介入调整, 项目完成时对项目经费进行清理和调账归零。对年终未使用完毕的资金, 根据预算计划进行年终结转。财务部门应当从实际出发,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积极稳妥、勤俭节约”的原则管好专项经费。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国家财政资金, 来源于众多的纳税人。作为资金使用者的高校, 有责任运作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发放, 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 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绩效考评、专款专用、强化监督”的原则, 从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全面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 .

[2]韩琳琳, 李杰.项目管理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 2015 (03) .

[3]吴嗣翀.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 2015 (12) .

[4]何斌.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探讨[J].经济师, 2012 (06) .

科技专项经费 篇11

摘要: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立体式多层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通过设立教师教育专项资金,对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优质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在后4%时代,我国应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发挥中央财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分担份额,全面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投入;教师素质;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重拳提升教师地位,增加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教师职业至关重要”。因此,“政府要给学校提供支持,留住好教师,奖励好教师。”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合格的教师。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两国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培养,并专门开设教师培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

一、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职业现状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门槛和薪水相对较低,无法吸引和留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在招聘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成为教师方面,美国远远落后于芬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目前,美国教师的平均薪酬水平只够教师养家糊口,部分教师不得不兼课或依靠配偶负担家庭开支。以上问题导致美国的教师保有率较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的数据表明:近1/3的教师在他们的第一个三年任期内离职,在第一个五年任期内的离职率甚至达到1/2。薄弱学校的流失率更高,以刚入职一年的教师为例,其流失率达61.9%。此外,美国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问题。今后的4~6年内,婴儿潮一代的教师不断退休,将有100万个教学岗位需要补充新教师;与此同时,现在的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这些因素势必造成美国教师数量短缺的局面,特别是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美国的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升,教师职业准备和发展也不甚充足。统计数据表明,62%的教师表示教师教育并没有帮助他们为从教做好充分的准备;70%的校长表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管理培训脱离学校实际。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由各州或领地政府独立负责。澳大利亚教师属于政府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但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较高,许多大学教授还身兼政府顾问及科研院所研究员等职。2011年,澳大利亚平均年薪为7.16万澳元,而新南威尔士州中小学教师的起薪仅为4.6万澳元/年,高级教师平均年薪为6万澳元,校长平均年薪为10万澳元。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教师的起薪为5.7万澳元/年,高级教师平均年薪8.4万澳元,校长平均年薪9.2万澳元。上述数据表明,澳大利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但是,澳大利亚教师工作稳定,偏远地区还有补助,日工作时间较短(早上9点至下午3点),假期较长(每年有4个带薪假期,包括2个长假期和2个短假期),养老金相对较高(约为工资的17%,其他职业为9%)。因此,教师仍是受到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青睐的职业选择。

二、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地位,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两国政府积极倡导教师教育改革,增加经费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项目。

(一)美国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

美国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分为常规拨款项目和竞争性/裁量性拨款(Competitive/Diseretionary Grants)项目。前者用于保证各地方教师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后者则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要和申请者提供的材料,确定拨款的对象和额度。

1.改进教师质量州专项资金

改进教师质量州专项资金(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State Grants)是2006年设立的联邦教育部对各州提供的常规拨款项目,截至2014年,共拨付了23.5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提高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师在科技、数学、语言艺术、阅读、社会研究等方面的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培训并招聘高质量的教师和校长。该资金项目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施:一是增加高素质教师数量;二是增加高素质校长和助理校长的数量;三是提高教师和校长的教学与工作效率。

2.教师质量提高专项资金

教师质量提高专项资金(Teacher Quality Enhancement Grant)是2000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由教育机构和地方学区申请。2000年的拨付金额为9800万美元,此后逐年减少,从2010年至今没有拨付。该基金旨在改善全美的教师培训项目,支持中小学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教师持续实习的机会,实施教师招聘改革,增强学校招聘及留住优秀教师的能力。

3.教师激励专项经费

教师激励专项经费(Teacher Incentive Fund)于2006年设立,为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目的是在教育资源集中且对优质学校有较高需求的学区建立基于学生成绩的教师和校长绩效制度。2008年的拨款额度是9727万美元:2009年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颁布后,该资金达到2亿美元;2010年,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的支持下,该资金达到了4亿美元;此后投入水平略有下降,2011年拨款额度为3.99亿美元,2012年为2.99亿美元,2013年为2.84亿美元,2014年为2.89亿美元。

4.教学过渡资金

教学过渡资金(Transition to Teaching)是2009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目的是为学校招募和留住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做教师或教辅,招聘非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教师,包括给他们颁发过渡性教师资格证书。州和教育资源集中且对优质学校有较高需求的地区的地方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都可以申请。2009年,14个机构或组织成功申请了这笔经费,共拨款4370万美元。2010年,该资金拨付了4126万美元;2011年,为4112万美元;2012年,为2605万美元;2013年,为1827万美元;2014年,为1364万美元,2015年,为1363万美元。

5.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教育提供者质量专项资金

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教育提供者质量专项资金是2007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资金,计划实施5年。2007年拨款120万美元,2009年拨款131万美元。该项目的目的是支持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改善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以及提高残障学生学习成绩。

6.“尊重”计划

“尊重”计划(RESPECT)是于2012年2月设立的竞争性资金项目,共计划投资50亿美元,主要目的是帮助州和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该项目准备在今后4-6年间,招募100万名高质量的教师。该计划的长期目标是使教师职业不仅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而且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二)澳大利亚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

1.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

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Australian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Program)于2000年启动,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适应21世纪教学的需要。截至2004-2005学年,政府为该项目共投资8240万澳元,为24万名教师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2011-2013年,政府共拨款2250万澳元。

2.“智慧学校”项目

2008年,澳大利亚启动了“智慧学校”(Smarter Schools)项目。根据该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与各州签订了“智慧学校-提高教师质量国家合作协议”(Smarter Schools-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National Partnership Agreement)。项目周期为5年,至2013年底实施完毕,共投入5.5亿澳元。其中,4.44亿澳元直接拨付给各州,另外1.06亿澳元由政府预留支配(0.5亿澳元用于校长发展项目,0.56亿澳元用于各州之间的合作项目)。各州和领地的分配份额见表1。项目致力于全澳大利亚教育系统的改革,提升全澳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整体质量,确保澳大利亚教育的领先地位。项目主要包括帮助困难学生的全国合作计划、支持教师和学校领导发展的全国合作计划,以及提升学生读写、算数能力的全国合作计划。

在此项目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各州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例如,首都地区成立了教师质量协会(Teacher Quality Institute)作为首都地区教师的专门注册机构;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启动了一系列教师质量提升项目,包括教师职前培训、教育领导力战略、教师业务技能提升项目等。

二、启示

在知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则是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保证教育质量,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改革,两国政府都加大了经费投入的力度。两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引领各州的教师教育改革,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地位。美国联邦教育部前部长邓肯曾强调要提高教育经费标准、招聘和留住高效教师、追踪学生和教师表现、改善教学水平薄弱学校等。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两国的教师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2012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教育发展的主题也转向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在后4%时代,应把教师工作作为教育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建立完善的中央和地方经费分担机制。

第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政策持续性强。这两个国家的教师教育专项投入计划较多,采取立体式、多层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小学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对我国教师教育投入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政府在教师教育资源配置领域的宏观调控作用,开辟多层级、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投入专门项目。

第三,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分担份额,在强化薄弱学校校长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教师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科技专项经费 篇12

(一) 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 (Comprehensive Budget) 是总额预算。全面预算管理通常应用与企业管理当中,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货币计量的形式, 对企业 (或组织) 某一期间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合理的配置企业或组织拥有的资源, 从而提升该组织运行效率和质量。全面预算管理包含了业务预算、资本预算、投资预算以及其他预算形式, 共同构成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需求价值突破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二) 高校专项经费及管理的含义

高校专项经费是上级财政部门或者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拨发给高校, 用于特定项目或者专项建设的结算资金。高校专项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了:国家自然社科基金、科技基金, 重点实验室计划、学科建设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专项经费在管理上具有一个鲜明特点, 即拨款单位和高校是专项经费的双重主体, 他们共同承担着专项资金的管理责任和拥有配置专项经费的权力。对于专项经费的管理, 预算管理是关键环节, 尤其是项目申报和项目考核阶段预算监管的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专项经费管理的效果与质量。当前高校在专项经费的管理当中, 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而且常常成为专项经费管理的薄弱环节, 直接影响到了专项经费的管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专项经费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高校专项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预算管理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当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高校以及相关利益单位只重视专项的争取, 却忽视了预算管理。高校的事业经费当中, 有很大比例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 但是大多数商校只重视如何争取到资金, 却不重视如何管理这些资金。对于专项经费普遍存在重取得, 而不重视使用的问题。预算管理意识非常薄弱, 尤其是项目申报时预算编制做的不科学、不合理, 对项目的可行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与评估, 调研工作做的不到位, 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专项经费项目立项阶段, 高校的财务部门参与性不够, 导致对于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基本的报账水平, 并没有明确资金将来的动向和使用的价值与意义。获得的专业经费, 由于预算编制阶段, 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大致执行中比较盲目, 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在加上执行监督力量比较薄弱, 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经常出现矛盾, 经费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往往是项目没有做完, 经费就没了,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二) 预算管理的信息化与协同性不够

预算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信息时代预算管理更多的是采用信息技术以及会计软件来完成, 这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控制、评价以及考核阶段, 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加以完成。此外高校还应就专项经费的管理建立各部门协同作战、共享财务信息的平台。高校专项经费的使用、分配以及动态情况, 应该及时地让相关部门以及人员了解到这些信息, 充分的提高高校专业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程度, 这样可以减少人为腐败现象以及专款滥用的现象发生。

(三) 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管理监督功能弱化

高校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内部展开审计, 分别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的外部审计由于其对专项经费的使用信息掌握不够, 信息严重的不对称, 导致其外部审计无法甄别经费使用的到底是否合理、科学。高校内部也要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以确保经费的使用以及管理是按照预算管理的内容来执行的, 但是由于高校既是经费的受益人又是监管人, 显然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内部审计背景是无法做到监管到位, 监督有力的。由于预算管理监督功能弱化, 导致内部利益冲突的矛盾更加凸显, 使得专项经费的使用有时候成为了平衡内部利益各方的工具, 因此对于专项经费监督一般只停留在是否合规层面上, 对于专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执行效率却难以起到监督作用。

(四) 预算管理不科学性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

由于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 导致高校专项经费的管理在宏观上不能做到监督有力, 监管到位, 而在微观上往往是项目脱离实际需求, 要么是资源闲置, 要么是重复建设, 造成浪费。如高校在实验室项目经费申报购置仪器设备时, 往往是脱离项目实际, 一味地求好, 导致仪器购买回来, 却无人使用。而且高校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共享机制, 一些设备和一仪器本可以共同使用, 但是却是各自申报, 各自购买, 造成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提升高校专项经费管理效率策略

(一) 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将预算管理引入到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当中, 是将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引入。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面面俱到, 而且要有主有次。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升组织所拥有资源的配置效率, 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标。这与加强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将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当中, 是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基本工具和手段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工具, 它自身包含了多种预算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例如弹性预算、滚动预算以及零基预算等, 将这些预算方法应用到高校专业经费管理当中可以极大地提升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将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当中, 是将控制的思想与手段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包含了事前控制、事中评价、事后考核的思想。对于高校专项经费管理来说, 就是要在在事前注重经费申报的控制, 在事中注重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和监督, 事后要积极地理考核资金使用的效果, 以不断改进专项经费管理的方式, 提升管理的效果。

(二) 推进预算协同与信息平台管理

高校专项经费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 必须注意预算协同与信息化管理。协同是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为了更好的规范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可以通过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 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高校的预算委员会要向全面负责专项经费的领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汇报相关进度及工作情况, 而下属的专门的专项经费预算委员会则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其他重大事宜。要在各个部门或领导的主持协调下, 有效推进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 信息化落实各个部门的工作任何和要求, 做到各负其责, 充分交流, 密切配合。

(三) 建立全面的预算、跟踪、分析和考核体系

加强专项经费预算的事前、事中监控, 建立高效、功能齐备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指标体系, 项目负责人可凭项目代码和密码登录财务系统, 进行项目经费查询, 了解项目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具备这些查询功能的财务核算管理软件。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专项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不符的问题, 财务部门还必须采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通过项目申报书上预算与实际执行数据的对比分析,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 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对收入支出结构进行分析, 可与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可实时交换同步数据, 支持预算项目与核算科目的对应。

(四)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高校针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内部应该针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要注意每个细节的预算分析, 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 而且注重每个部门的协作。在外部高校可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切实的利用高校之间的合作, 信息共享、设备共享极大的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四、结束语

总体来看, 引入全面预算管理, 将使高校专项经费的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尤其是在预算编制、控制以及考核环节, 这些环节效率的提升, 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专项经费的利用水平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高校专项经费是支持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专项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 合理有效才能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功能和作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管理工具, 引入到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价值。本文拟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出发, 对如何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更好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而提高管理效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高校,专项经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芹.对构建高校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基于“绩效预算”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09 (7) .

[2]郭宏.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探讨[J].经济师, 2009 (9) .

上一篇: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下一篇:城市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