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拨款(共4篇)
专项拨款 篇1
摘要:当前国家力推自主创新, 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国家都会有专项的资金扶持。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经常会面临专项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会计制度中对收到国家财政补贴等专项拨款时候的会计处理规定;然后探讨了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同时执行的时候存在的矛盾, 最后研究了财政专项拨款的核销。
关键词:会计务实,财政拨款,会计处理,探讨
为了扶持特定的行业, 或者为了促进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会给想要扶持的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直接在国家财政上拨付资金, 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有:注入资金、无偿拨付资金等。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 将会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环保行业、农业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进行财政拨款扶持。就收到来自于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的会计处理而言, 不管是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过去企业的会计制度均是在原则性上进行粗略的规定, 也就意味着收到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的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研究, 笔者发现有的甚至会严重的影响企业当前利润以及财务情况。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会计制度中对收到国家财政补贴等专项拨款时候的会计处理规定;然后探讨了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同时执行的时候存在的矛盾, 最后研究了财政专项拨款的核销。
一、财政专项拨款的主要形式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之一为财政专项拨款, 所谓的企业收到财政专项拨款指的是企业收到来自国家拨付的并指定用途的款项, 拨款的具体用途在国家拨款的具体文件中有详细并明确的规定, 国内财政拨款的形式比较多, 主要形式为:国有资本预算拨款、技术改造拨款、灾后重建拨款、拉动内需拨款等等多种形式。
二、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收到财政拨款会计处理的规定
当前, 国内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国有企业, 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往往会向企业拨付一定的科研经费, 以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 这些经费专职用于研究科学技术。但是对财政专项经费的收入和专项经费的支出, 不管是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旧版的企业会计准则, 都是在原则性上进行粗略的规定, 所以涉及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的企业在会计处理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有的会对企业的财务情况或者利润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所谓的拨款转入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企业某一项目研究上的专项拨款, 一般是专款专用, 第一企业在收到国家专项拨款后, 一般处理方式为暂作长期负债。第二, 在完成专项拨款对象研究之后, 费用支出之内的按照规定进行核实并给予报销, 直接冲减长期负债;把已经形成资产价值的部分转为资本公积, 这是因为从理论上来看, 这一部分资产的本质是国家资产, 因为它是因为国家投资而形成的, 性质为国家资本增加, 但是国家资本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法定程序, 所以暂算为资本公积, 在资本增加的时候减少资本公积。在没有对资本进行转增之前, 形成一项资本公积的来源, 即使企业是股份制的在处理的时候也是用同样的原则。同时, 根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定, 凡是满足规定的, 国家颁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证书, 符合相关条件的不征收赋税。
三、实务中企业收到财政专项拨款的会计处理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 当企业收到来自财政的拨款后, 会按照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实际情况来安排资金的使用, 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 视财政专项拨款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 实际上处理方式为增加国有资本;其二, 视财政专项拨款为政府补助, 进行会计处理, 经过各种科目的核算。当企业收到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时, 是选择上述第一种处理方式还是第二种处理方式, 在于取得财政专项拨款的方式, 是无偿还是有偿, 政府部门有无所有权。
1.财政专项拨款作增加国家资本金进行处理的会计实务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就国家资本金的财政专项笔款的增加来讲, 向企业注入资本的过程中政府的身份为企业所有者, 不仅拥有对应的所有权, 还享受利润, 这种情况下, 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为被投资者和投资者。
2.财政专项拨款作为政府补助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实务
和第一种方式不同, 另一种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不是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注入资金, 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 其性质为政府补助, 对其进行做账处理为:首先, 应确定该种国家拨款的性质, 是和收益相关还是和资产相关, 确认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分别用以下情况处理:
(1)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
(2)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与财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确认为递延收益, 在资金使用期限内分配, 记入当期损益。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地区分财政拨款的性质。
四、财政专项拨款的核销
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在完成科研工作之后, 拨付资金的单位会派出工作组进驻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对专项拨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核销, 他们主要审查每一笔专款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 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如果完成科研项目之后企业获得的专款尚有结余, 专款拨付机构从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回收剩余的款项, 并结束该科研项目。
五、结束语
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结算相比, 国家专项经费的使用以及会计结算有一定的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该类型财务的过程中不能沿袭企业自身财务结算的方式, 同时认真的对待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 合理的对其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景奇, 唐英力, 邓志琼.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评论, 2006, (7) :43-48.
[2]陈一平, 肖明雄.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保险公司财务体系[J].冶金财会, 2006, (12) :48-49.
[3]邓学衷, 杨杰英.环境业绩与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的关系——来自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89-95.
专项拨款 篇2
【颁布日期】 2000-01-01 【文
号】 财预[2000]128号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实现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依法行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拨款的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事业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特制定《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的管理,依法行政,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改革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逐步改革传统的专项拨款管理办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科学的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指中央财政为实施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而设立的补助地方专项资金。专项拨款的对象、数额根据中央宏观调控需要由中央财政确定。
第三条 适用本办法的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各项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和环境保护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其他支出等一般预算支出中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
2.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择优安排,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挤占和挪用;
3.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4.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第二章 专项拨款的申请、审批
第五条 申请专项拨款时,应报送申请专项资金的报告;实行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申请时必须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理由、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的数额和时间期限、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计算标准及计算方法、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或配套资金的数额、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到的预期目标、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及管理方法、财政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六条 申请专项拨款的程序:
1.财政部直接管理分配的专项拨款,申请专项拨款的报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直接报送财政部;
2.财政部与中央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专项拨款,申请专项拨款的报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地方主管部门联合报送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
3.确有特殊情况需直接报送国务院的申请专项拨款报告,应同时抄送财政部。
第七条 凡属于下列情况的,财政部不安排专项拨款:
1.按照现行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划分,属于地方政府事权,原则上应由地方财政安排资金的项目;
2.没有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批准,各地越级申报的项目;
3.经查实以前使用该专项拨款有二次以上(含二次)出现过违规或违纪的;
4.按规定应由地方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或地方已承诺配套资金而在执行中不按规定比例或承诺配套资金的项目;
5.其他财政部认为不能安排的专项拨款。
第八条 财政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政策目标的要求以及预算安排的实际情况,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报送申请安排专项拨款的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认真审核,必要时直接或委托财政部驻当地专员办事处实地验证,综合平衡后提出安排意见。
第三章 专项拨款的分配、使用
第九条 根据不同情况,专项拨款的分配采取“基数法”、“因素法”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因素法”为主,并逐步向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过渡,具体是:
1.已确定补助基数的专项拨款,按原定基数分配;
2.已确定单位标准定额的专项拨款,按照已定的标准定额和相关因素进行分配;定额标准需要调整的,按照财政部审核批准后的定额标准分配;
3.已确定有补助期限和数额的专项拨款,按照确定的期限和数额分配;
4.按照项目进行分配的专项拨款,项目要经过充分的评估和论证,应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5.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的,选取的因素应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设立的计算公式应规范、简便,要准确反映因素量化的要求。
第十条 各项专项拨款的分配要坚持公开、公正、民主、集中的原则,分配方法、分配数额和分配地区要经过集体讨论,不得个人决定。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接到财政部下达的专项拨款后,应按财政部规定的专项拨款用途、对象,及时向下分配,不得挤占挪用,不得任意改变和扩大使用范围,不得变更预算支出科目。应由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的,应该足额安排。
第四章 专项拨款的执行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的支付,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中央财政拨付各地的专项拨款,原则上应于当年完成;确因政策性因素等造成当年完成不了预算的,应向财政部报告说明。专项资金的具体组织执行和管理工作,由资金(或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应加强对专项拨款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向财政部报送专项拨款执行情况,对其使用管理及时进行总结,并及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专项拨款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就地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每年对专项拨款的使用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的数额不少于中央专项拨款项目总数的10%。
第十六条 对在专项拨款监督检查中发现没有按照本办法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涉及违反财经法规问题或案件,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省以下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的管理办法及各单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
专项拨款 篇3
从20世纪末开始, 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尤其从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 暂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形势喜人的同时矛盾也日益突出, 即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经费需求与财政拨款增长滞后带来的经费紧张和分配不均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和挖掘影响我国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综合结果。
二影响我国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主要因素
1. 教育成本为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列入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的项目, 明确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的重要基础作用。经过调整修正后的成本数据能够为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及制定学费标准提供依据。
2. 宏观经济发展程度
通常情况下,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在一定时期内, 能够用在消费和投资上的多少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 由于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投资是总投资的一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越大用在教育投资上就越多, 反之则少,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必然影响高等教育投资, 影响高校财政拨款。
3. CPI变化的影响
CPI (全称Consumer Price Index) 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于实际需求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的现象,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会直接使购买教育产品的成本上升。CPI上涨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迫使高校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 加大人员经费支出;迫使高校花费更多的价格支付业务费、公务费、修缮费等公用经费, 教育总成本必然递增,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也必然受到影响。
4. 在校生规模的影响
本文的在校生规模主要是指当量学生人数, 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主要以学生人数为依据, 所以其可直接影响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多少。一般来说, 教育规模影响教育成本的高低, 教育成本会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因为在教育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所以生均教育成本反而降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规模无限扩大, 成本就会持续降低。而且这种成本降低可能是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的。所以应保证相应在校生人数所必需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5. 教育供求关系
教育需求是指学生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给是国家为了培养专门性人才提高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 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供给与教育成本成反比, 与教育需求成正比, 一般来说教育需求越高, 相应的供给则越高, 反之则越低。本文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未满足的普通高等教育需求表示教育供求。教育供求变化影响在校生人数并影响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
6. 学杂费的影响
学杂费与高校财政拨款两者联系紧密, 两者都是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方式。在在校生规模及教育成本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高校财政拨款与学杂费收入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学费是为了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 一定程度上扩大教育供给;也让受教育者参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有利于教育公平和使受教育者更珍惜教育机会。
三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及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依据上述分析, 收集所需详细数据, 运用会计调整法等可以得出以下详细数据, 帮助我们分析各因素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 以求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
本文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试图得出基于多因素的财政拨款多元一次回归方程。
注:**表示在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 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与生均成本、财政支出、GDP、当量学生人数、学杂费收入的相关系数均在0.9~1的区间内, 呈高度正相关, 而且在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这表明, 教育成本越高, 高校财政投入也会随之提高;同时, 高校财政拨款增加也将导致教育成本的递增。而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范畴, 受国家财力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限制, 它们之间也呈现高度正相关。当前我国实行的普通高校财政拨款模式主要就是以当量学生数为重要参数, 尤其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 高校规模对财政拨款有着较大影响。学杂费收入作为普通高校在除了财政拨款之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提供的重要补偿。政府财政投入增长导致教育成本增长, 并可能拉动学费增长。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居民物价指数CPI的相关系数也在0.3~0.8之间, 呈中度相关。
由相关分析及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出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C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C=453.754+1.143X1+0.026X2-0.006X3-0.592X4-0.313X5+34.734X6。
由此方程可求得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约为1.75万元, 略高于实际生均国家财政高等教育经费的1.16万元。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因可供拨款额有限、拨款模式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还不足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我们加强教育投入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执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体制、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等, 综合参考多因素来确定拨款公式与数额,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 财政拨款依然是普通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而现行的拨款模式主要根据当年可供拨款额和学生数来确定, 依据单一且不科学全面, 造成了财政拨款总额不足、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探索影响我国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主要因素, 并得出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基本拨款标准。
关键词:高等教育拨款,影响因素,拨款标准
参考文献
[1]伍海泉.学费定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杨晓慧、温玉芹、黄海琛.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 2010 (8)
高校现行财政拨款模式分析 篇4
新中国在建立初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还不完善, 社会各项机能也未实现有效统一, 因此, 国家整个预算体制也不健全, 高等学校预算的核定方法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标准都还比较粗放, 没有形成正式的方法。从1955年起, 我国社会开始稳定, 各方面有了显著发展,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有了提高, 加强了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管理。一直到1985年,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以定额定员的方法进行, 期间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定额定员是“基数加发展”拨款模式的基础, 各种人员编制、房屋建设、设备标准、行政和各项业务费用开支额度主要是根据事业机构规模的大小或工作量的多少来确定, 在此基础上, 高校拨款后续核定时主要以“基数加发展”方式来拨付。在这种拨款模式下, 各高校当年的经费拨付额以其前一年度所得的拨款额为基础, 再考虑当年事业发展与变化的情况而确定。如果这一年度高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其他各方面经费没有较大增加, 那么高校继续得到与前一年度相同的拨款额度。这种拨款模式简单、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并能简化决策程序。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步期, 由于高等学校数量较少, 结构也较为单一, 所以“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对完善高校财政拨款有一定积极意义, 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有了巨大改变, 同时, “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也越来越凸显其弊端。1986年10月, 经国家财政部、国家教委联合调查考核, 颁发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该办法中规定, “高校年度教育事业费预算, 由主管部门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不同情况, 结合国家财力, 按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办法进行核定。”因此从1986年开始, 我国高校教育财政拨款实行了“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 并执行“包干使用, 超支不补, 节余留用, 自求平衡”的原则, 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公式和估算相结合的拨款模式。在这种拨款模式下, 高校财政拨款分成综合定额和专项补助两部分。其中, 综合定额是基于定员定额的管理学思想, 通过在校生数乘以生均拨款额得出, 根据学生层次、学科和专业类型, 区分不同的定额;专项补助是对综合定额的补充, 实施过程中由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对高校的政策导向和一些高校的特殊需要单独核定拨付, 比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的中央拨款。
二、我国现行高校财政拨款模式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比以前“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有了较大改进。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模式下, 确定拨款额度的主要参数是根据学生数计算得到的当量在校生数。该方法简单易懂、操作性强, 并且这种拨款模式明确和细化了拨款的具体依据。此外, 在一定程度上, “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种拨款模式通过将高校的教育经费和高校事业的发展计划以及招生规模相结合, 来确定教育经费的拨款额度, 克服了“基数加发展”这种拨款模式的随意性。对于当时而言, “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为基数设定不合理而出现的“苦乐不均”现象, 不仅增加了高校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对高校经费管理的责任感, 使得高校资金使用更具效率, 而且也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高校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给高校和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帮助, 但是这种拨款模式也有其弊端,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不能反映各高校的实际办学成本。实际办学成本是对高校办学成本变化规律分析判断的前提, 也是对不同高校办学活动和功能进行合理区分的基础。“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是以前几年各高校经费开支情况为依据, 这样就在客观上认同了高校以前年度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所以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难以反映, 国家对高校办学成本变化规律分析判断和对高校办学活动和功能的有效区分就显得举步维艰, 增加了我国高校财政拨款预算的难度,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不能合理节约高等教育成本。综合定额的确定是以教育成本为前提的, 那么教育成本就成为了获得财政拨款的函数, 如果高校成本越高, 获得的财政拨款也就越多, 这使得国家为高校的各种成本来买单, 因此, 许多高校都过度购买各种设备和开设各种同质化的专业, 诱发了教育成本的上升, 也造成了一些资源的严重浪费。世界银行对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进行过统计, 数据表明, 这些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约在60%以下。这种现象的发生难以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不仅影响了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使得国家政府部门很难确定扶持的重点。
第三, 拨款的透明性较差, 难以保证公平。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模式中, 由于综合定额的确定比较困难, 特别是一些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相关的机构起着较大的干扰作用, 从而影响了拨款机构对综合定额的核定。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 导致财政拨款在分配的过程中降低了公正性和透明度, 导致财政分配缺乏规范性。此外, 教育经费拨款额度的大小与学校的社会声誉和高校的层次具有密切关系, 与高校领导或相关人士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跑部钱进”现象时有发生, 却忽视了社会对教育的真正需求。事实上, 通过衡量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或毕业生质量可以说明政府拨款的有效性, 继而可以提高拨款效益和水平。
综上分析,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 由于不能反映高校实际成本和不能合理节约高校成本, 导致高校对政府拨款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难以保证拨款的公平也难以提供资金使用效率。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现行高校财政拨款模式进行改进。
三、我国现行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进应考虑的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 教育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凸显其价值。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建设一流大学及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为了提高拨款的科学、合理、透明以促进公平和效率的提升, 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进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拨款模式应建立在高校培养成本的基础上。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下, 由于实施的是综合定额方式, 提供的是高校一个所有成本的总和, 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很难看到数字后面各项成本的发生。教职工工资的支付是否按国家标准, 人员是否臃肿, 公用支出是否过多, 对于学生奖学金、贷款和生活补助等是否发放, 这些项目都是难以得知的。所以, 在构建新的拨款模式时, 应该将高校培养成本进行分类, 确定与每类成本有关的因素或参数, 并且在公用支出方面确定其与拨款总额的比例数, 即确定每年公用支出不能超过的一个上限, 有利于减少高校在公用支出方面的不必要开支, 尽量减少公用成本的发生, 扭转国家为高校过度开支买单的不利局面, 合理节约各项成本。
第二, 拨款模式需要引进多个政策参数或因子。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需要符合三个基本原则:透明性、公正性、有效性。要实现这三个目标, 单独靠一两个因子的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此, 在建立有效的拨款模式时就要考虑影响高校成本发生的各种因素, 甚至也可以包括一些未来发展的因素。组成高校的主要群体是教职工、学生等, 因此, 在反映高校成本时就要考虑如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学生与教职工人数比等因子。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也可以在拨款中适当考虑高校的教学评估, 并将教学评估结果作为一个参考因子引入拨款模式中。
第三, 拨款模式需要起到导向性的作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在高校财政拨款过程中就应该对这些部门有所侧重, 对于高校教学而言, 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而在科研方面, 现在国家相关部门主要是通过专项拨款的方式来拨付, 但是在具体的拨付实施过程中很少有规定说根据什么来拨款, 只是提到“211”、“985”工程这些大的方面, 虽然说这些高校拿到了这些钱, 但对于这些钱具体用于哪方面或者说需要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来取得更多的拨款额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 在专项拨款这方面, 可以考虑具体根据哪些因素来拨付, 比如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两院院士的人数、科研人员的数目, 通过这些因子的具体说明, 可以很好地引导高校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使高校得到的这些拨款能用在刀刃上, 切实提高专项拨款的使用效率, 突出“专”。
此外, 在拥有一个较为合理和透明的拨款模式后, 在拨款额具体分配过程中, 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所以在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中介组织和机构也是有很大必要的。这种做法在英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被其他国家纷纷借鉴。拨款中介设立以后高校财政拨款不直接由政府相关部门拨给学校, 而是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当然, 我国的拨款中介组织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它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 但又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成员由政界、商界、学界等人士组成;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制订高校整体财政计划, 密切结合评估结果和高校各项产出, 确保经费使用效率。同时, 政府对中介机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这样, 通过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拨款中介机构能使政府行政部门由原来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以政策引导为主, 经费调节为辅的宏观调控管理, 从而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依附于教育部门的地位, 使高等学校尽快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综合上述分析后, 本文认为,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可以采用“基本拨款加专项拨款”的模式。基本拨款主要满足各高校的日常开支, 维持高校基本运营, 根据各高校各项成本的发生进行拨付, 专项拨款根据国家的需要, 确定各项因子进行拨付, 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陆亭.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改革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7) :51-56.
[2]胡卓加.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 2008, (2) :59-63.
[3]马廷奇, 陶莎.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改革[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8, 33 (1) :43-45.
[4]王光宇, 徐晓辉.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 200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