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计划

2024-09-17

专项计划(共11篇)

专项计划 篇1

1 引言

广西创新计划自1999年开始实施第一轮起, 到2010年, 已经成功实施了四轮。2011年7月18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广西创新计划 (2011~2015年) 》, 标志着新一轮广西创新计划 (即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 正式启动。与前几轮广西创新计划相比, 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实施时间从原来每轮三年延长到每轮五年, 与“十二五”规划同步;二是在内容上注重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是设立了广西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为有效促进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 围绕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七大科技工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科技兴农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惠民能力提升工程) , 从2012年开始设立创新计划专项配套经费, 四年来全区累计实施专项经费项目180项, 安排自治区财政经费7522万元。各类项目分布如图1所示。

2 广西创新计划专项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4年12月, 到期应验收的专项经费项目共45项, 除个别项目因受台风等客观原因影响无法按期验收外, 有37个项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1 专利申请

广西创新计划专项自实施以来, 引进开发工业新品种83个, 农业新品种99个;引进技术43项, 开发新技术95项, 其中新工艺62项, 新方法24项, 新模式9项;申请专利313件, 包括发明专利175件, 实用新型专利138件;获授权专利129件, 包括发明专利34件, 实用新型专利95件;制定标准90个, 包括国家标准11个, 行业标准18个, 地方标准4个, 企业标准57个;发表论文213篇, 包括国外54篇, 国内159篇。由桂林橡胶机械厂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广西橡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通过项目实施, 建成了CAE实验室和样机试验基地;成功开发高性能液压硫化机、巨胎成型机、开放式液压硫化机等新产品14个;引进开发新技术6项、新工艺15项;申请专利51项 (其中发明专利13项) ;新增产值10493万元、利税840万元、出口创汇693万美元。项目在科技平台、人才队伍、新产品、新工艺、软件、发明专利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提升了广西橡胶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 带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2.2 平台建设

通过实施创新计划专项, 搭建了各类科技平台59个, 其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5个, 科技信息服务平台14个, 研发平台20个;建设示范机构36个, 培育中心8个, 示范基地73个。由桂林市科学技术局和桂林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桂林市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示范建设”, 通过集成应用现代网络等技术, 围绕提升柑橘、葡萄、罗汉果、金桔、茶叶等桂北地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建立了桂林市农业科技服务网站, 搭建两库三平台 (农业专家库、农业技术成果库、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平台) , 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农业成果展示、新品种或新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农业科技培训、农产品交易等服务有效促进桂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帮助农民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2.3 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计划专项自实施以来, 举办各类培训班566次, 培训人数54659人次;培养人才214人, 包括博士19人, 硕士76人, 高技能人才119人。其中由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地方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善科研的研发团队, 在项目实施期间, 培养博士2人, 硕士15人, 高技能人才18人;研究开发新技术22项, 新工艺3项;成功开发乳猪奶粉、高栏产床、龙宝保健一号、鲜香鸭、新食记休闲食品等新产品7项, 并成功投放市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项, 获得专利3项。培育的龙宝1号猪配套系成功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现场鉴定, 该配套系成为广西区首个猪配套系, 对加快广西乃至我国地方优质猪特色产业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树立我国种猪配套系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2.4 成果转化

通过实施创新计划专项, 获得国家或省级奖项11项;科技成果转化68项。由玉林市科学技术局和玉林市新康农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建设”, 通过两年实施, 建成了一个集科研、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农作物和农产品品种交流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采用“中介机构+公司+基地+农户”、“配送中心+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共赢运行方式, 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试验区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建成了农业新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名优水果和蔬菜良种及特色中药材信息数据库及专家库各1个;建立示范基地7个, 辐射带动农户2300户, 种植两岸良种果蔬、中草药15000多亩,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3项, 推动了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 辐射带动广西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 结语

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特有的、跨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专项科技计划, 已成为广西科技工作的品牌。广西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开创了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增强了社会各界的科技意识, 探索和创造了许多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 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创新链的形成, 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有效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专项计划 篇2

什么是大类招生?怎么招?对选专业有什么影响?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来说的。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

如在某校招生专业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大类VS专业区别

专业名称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的招生计划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这些类别。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里面的专业类,每个专业类里面包含了院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专业。

例如,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设计学类包含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五个专业。

招生计划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统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培养过程

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并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大类招生的三种模式

1、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

也有的是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大类招生要注意哪些问题?

1、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2、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3、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4、通过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二年学习,学生最终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人员,看看除了成绩因素以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要求。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区别

国家有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三大计划帮助农村学生上好大学。但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分不清楚这三大计划有什么区别,适合报考哪个计划。

本文从实施范围、招生对象、录取方式、录取层次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总体来说,都是对于特殊人群的照顾,主体是国家,地方,高校,只要掌握其中的区别,就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有利的一项,不会手忙脚乱。

概念

国家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是指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本科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地方高校共同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高职计划由国家示范性(含骨干)高等职业学校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引导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毕业后回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专项计划”是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由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承担。

高校专项计划

高校专项计划,又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确定。招生任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区别

报考条件上的区别

国家专项计划,指定县市的城市和农村的考生,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和要求就可以。

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只限于指定县市的农村户籍的考生。

录取方式上的区别

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不需要单独报名和递交其它材料,高考成绩下发后,单独设置志愿填报及录取批次,省招办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高校专项计划:需要在5月5日前在“阳光高考”平台里单独报名,并提交相应的纸质材料,经过该校专家审核后,于6月13-14日到该校参加笔试和面视(有的学校不需要笔试和面试),合格后享受该校一定的录取分数照顾。

录取层次上的区别

国家专项计划:有一本及二本院校层次录取,在高考录取过程中二本分数也可以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中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本院校在二本控制线上征集志愿,进而录取到一本院校。

地方专项计划:只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的一本专业)

高校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必须是一本线以上的学生。

深度解析

关于适用人群

国家专项计划:针对国家认定的贫困地区考生,且要求学生本人及监护人户籍在当地连续三年以上,且在贫困地区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地方专项计划:针对农村户籍考生。

高校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

解读: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针对人群主要为农村户籍考生,区别为高校专项计划只对特定区域内的农村户籍考生。

关于申报方式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申报方式不同,前两者在资格审核符合后,只需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在对应批次填写意向院校即可。高校专项计划则与“自主招生”类似,符合条件的考生需要向意向院校递交相关的申报材料,并参与后续的考核,从而获得对应的优惠分数。

解读:各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考生提供了进入各类优质高校求学的更多机会,建议符合条件的考试一定要及时进行资格审查或者申报,有的学生既符合高校专项的申报条件,也符合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的申报条件,因为在不同批次,以不同方式进行申报,并不影响,可以同时申报。

针对院校

三类专项计划针对的院校范围并不相同。国家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学校承担。具体的招生院校要参阅各省当年的招生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解读:

“国家专项计划”招生的学校为部属高校和各省一批次招生的部分院校。

“地方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

而“高校专项计划”则与自主招生院校范围类似。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

2017年,全国共95所高校具有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资格。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这类未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在“高校专项计划”中投入的部分指标。

关于录取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不需要单独报名和递交其它材料,单独设置志愿填报及录取批次,由各省招办组织单独划线并录取。

而高校专项需要在规定时间前在“阳光高考”平台里单独报名,然后有关省(区、市)完成考生资格初审。最后有关高校完成考生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初审的考生,在对应高校招生网站或报名系统中可查询到本人初审结果。录取方面,获得该校专项计划招生入选资格的考生应按照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相关规定填报学校志愿,填报的专业志愿须与确定招生入选资格时公示的专业(类)一致,并服从专业调剂,未按要求填报高考志愿者不享受相关招生政策。

专项计划 篇3

此次督导突出问题导向,抽查了36个试点县的14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重点检查各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开展、供餐管理、食堂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和学生营养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23项内容。

督导情况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4年多来,实施成效日益显著。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1502个县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其中,699个国家试点县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803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比2015年同期增加147个县,增长22.6%。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达到13.7万所,其中国家试点8.8万所,实施比例达到100%;地方试点4.9万所,比2015年同期增长3%。

从督导情况看,各地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经费保障不到位,工勤人员缺乏;食堂供餐转变有待提升,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少数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资金安全风险仍需防范,部分地方没有严格落实招标采购要求等。

针对督导中存在的问题,督导组提出建议。各省要督促试点县履行主体责任,将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配备、社保和食品配送等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供餐、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供餐模式转变。县级以上政府要成立学生营养指导专家组,结合地方情况,制定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

周荣厅长为委厅机关全体党员上党课

本刊讯 (记者 张惟祎) “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做合格的‘赶考人!” 8月19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已进入第三专题学习讨论季,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为委厅机关全体党员作了题为《学习遵守党章不忘初心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的专题党课。

在讲授中,周荣首先带领委厅机关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并再次回顾了党的光辉历史。他指出,作为一名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就要把学习、尊崇、遵守党章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党章代表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党章是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基础,党章是全体党员的行动纲领,所以每一名党员都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自觉遵守《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

周荣指出,在学习系列讲话中当前要突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话对我们党95年光辉历程、伟大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话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对全党提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8个方面要求,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话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全党关注关心关爱青年的深刻论述。

专项计划 篇4

日前, 驻马店市人社局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 坚持“三改一抓一构建” (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单一的公办学校经费供给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 实施项目带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和“六路并进”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部门作用) , 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核心,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龙头,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贯通技能劳动者职业成长通道, 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助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该市已开展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59954人。其中, 市人社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5200人, 创业培训1080人, 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2025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1260人, 雨露计划培训4138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1200人, 民政部门组织退伍士兵培训2311人, 残联组织培训2740人。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考核鉴定6302余人, 为促进技能就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安全专项检查计划 篇5

一、定期检查

1、总监理工程师应每季组织有关人员对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检查主要内容: 外业检查:对管段内施工现场、驻地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重点施工项目、关键工序、重要部位的现场控制、制度落实、作业标准、文明施工等应对照要求检查; 内业资料检查:重点检查安全制度、措施、方案的落实情况;人员教育培训、技术交底、文件学习传达情况,内业资料整理是否完善等。

2、安全监理工程师每月不少于一次组织有关人员对重点施工项目,关键工序进行重点抽查。

3、按“三集体”活动要求程序,监理组负责人每周组织一次有关人员安全质量综合检查,并填报安全检查记录表,记入监理日记。

二、专项(季节性)检查

安全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专项或季节性安全专项检查,如用电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防火防爆、节假日前后、雨季、冬季、台风前后等;要对定期检查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对各监理组现场安全监控情况进行检查。重大危险源检查(深基坑、高空作业、大型模版、坍塌、火灾等)。检查中重点检查方案的编制,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应急预案的准备等;

三、日常检查、巡查

专项计划 篇6

2014年底,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启动后,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方面,原有的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被优化整合为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肩负为其他四类计划的优化整合和管理改革“架桥铺路”的重要使命,其启动实施集中体现了改革进行至今各项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

(科技日报)

专项计划 篇7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美国

监督评估是促进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科学、有序、高效推进的制度保证。与一般性的部门科技计划相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通常具有大型复杂性以及高风险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制度化的监督评估机制,否则就可能陷入管理失当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影响计划和专项实施的效率和效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甚至导致整个计划或专项的失败。

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最多的国家,其对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的监督评估是全方位的,既有国家层面针对政府管理和计划/专项总体实施层次的监督与评估,也有政府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管单位对具体项目运作层面的严密监管,目的是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督促各方管好用好资金的同时,准确把握计划和专项实施的方向和进展,及早识别实施中的潜在问题,寻求改进和调整的建议以提高计划和专项执行成效,使计划和专项的发展不断逼近预期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包括863计划、973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2009年启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后, 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的规模空前加大。构建与各个重大计划和专项的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监督评估体系, 成为科技计划和专项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对此,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及理论研究界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民口10个重大科技专项而言,启动之初即提出建立全过程、分层次的监督评估体系和目标保障机制,各个专项也在推进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监督评估机制,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经验做法。然而,5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总体上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与重大专项的宏伟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不足。本文通过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监督评估的典型举措,分析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工作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体系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1美国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的监督评估

1.1依托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总体层面的监督评估

美国根据 “分权与制衡”的理念设计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评估和问责,由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的科技重大计划和专项无疑是监督评估的重点。作为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纠错和倒逼机制,监督评估不仅纳入立法机构以及联邦系统常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而且依法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具有组织性、强制性、规范性和透明性的特点,不仅有利于与各方沟通以获取监督评估所需信息,而且使得监督评估结果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和效用性。监督评估通常采用听证制度、报告制度、审计制度、 调查和评估等方式进行[1],内容涉及计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预算的安排与使用、部门组织管理职责的履行、任务的落实、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同时重视监督评估结果的快速反馈和有效运用,一旦计划的执行被评定为低效,有关机构可提请国会终止计划。

例如,依照相关法案要求,美国国家纳米计划 ( NNI) 分别由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科学院对NNI计划进行定期评估。同时,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局 ( OMB) 和国会政府问责署 ( GAO) 也从各自工作的视角,采用计划评级工具 ( PART) 和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 GPRA) ,对NNI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一些非政府组织则受邀参与国会组织的纳米计划立法听证、监督听证、调查听证等活动。 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产业界、大学、科研院所和非政府机构,作为中立组织的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成员的构成常常既有赞成方,也有反对方,而独立于政府的世界技术评估中心及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对NNI的咨询、评估与监督,使NNI的制定与实施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且,来自国会、联邦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评估与监督常常是互动的,体现了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科技系统内部的自我管理与监督,而是一种政治化的科学技术治理[2]。

1.2依靠政府管控和专业监理,严格项目监管

计划和专项的管理部门是项目监管的终极部门。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型复杂的集成类科技专项,通常设立分级管理体系,层层分解监管职责。 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美国宇航局 ( NASA) 在总部层次设立了载人航天办公室及阿波罗计划办公室两级管理架构,前者是计划的决策领导层,后者则全面负责计划所有环节的日常管理,包括规划与进度、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开发、测试、性能评估等。除此之外,NASA责成三大航天研究中心设立阿波罗项目办公室,管理与主承包企业签订的研发项目合同,监管主承包企业研发项目的执行情况; 而在主承包商企业之下,又有大量的从承包商企业,由主承包商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进行监督制约[3]。

NASA总部主要通过阿波罗计划办公室监管计划和项目的执行,日常监管手段包括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评审会、汇报会,现场实地考察等,并通过制度化的报告体系和管理数据系统收集有关项目的进度、技术状态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例会是检查节点的表现形式,里程碑是项目中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标志,高层的阶段汇报会是基线的表现形式。 节点、里程碑、基线共同描述在什么时候对项目进行怎样的控制。对重要检查点和里程碑实施动态跟进和监控,使得各项目和计划整体进度和质量得到保障[3]。

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项目监管的负面影响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将项目监管职能转移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阿波罗计划中,NASA利用三大航天研究机构管理与企业的研发合同,效果显著。其他一些国家采取第三方监理或督察专员制度,也有不错的效果。比如,日本氢利用/燃料电池项目,指定该领域的杰出专家作为协调员,以其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听取汇报、召开报告会和公开讨论会等方式,了解项目实施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德国联邦教研部和经济技术部以竞争招标的形式, 将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委托给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科技社团,即通常所称的 “项目协调管理单位”, 由项目协调管理单位跟踪并监督项目执行情况。目前,德国联邦教研部和经济技术部共设有约20个 “项目协调管理单位”,其中大部分设在德国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尤里希研究中心等国家研究中心中。 虽然这些科技机构代管的是一般性的政府科技计划, 但这种模式对科技重大专项无疑也是适用的。

1.3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提高监管效率

为减轻信息不对称对项目监管的影响,美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领导和管理层非常注重项目信息的获取和信息沟通管理,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不会有有效的持续性监管。在阿波罗计划初期,美国NASA并未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和流程, 监管效率差。1964年新上任阿波罗计划办主任的菲利普斯要求推进阿波罗计划信息沟通管理,在宇航局上下和各航天中心之间、各航天中心与承包商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管理层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项目质量、进度、资金、人员、技术状态及采购等的信息。通过信息沟通系统,NASA高层随时掌握每个中心、每个部门甚至承包商的每个小组的项目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和部门。

在阿波罗计划时代,还没有互联网络,书面报告是管理层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其内容多样,涉及计划组织实施的各个方面,有定期报告,也有不定期报告。定期报告以日、周、月、季度、年等为时间节点,而不定期报告则根据计划进度以及工作单元的生命期灵活上报。报告从简单的状态报告到详细的描述报告,格式除文字外,还包括大量的条形图、曲线、表格等。报告的形成过程也非常严谨, 报告由下级部门呈交上一级部门,上一级部门根据报告内容及其他相关信息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审和分析,然后汇总各种信息形成新的报告再呈交更上一级,最终将最有价值且准确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到需要信息的管理部门。与此同时,阿波罗计划管理者大胆采用当时新出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来处理数据和信息,同时辅以结构管理和逻辑管理的改造以利于改进数据流的搜集和加工工作, 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管理控制。

2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我国自2009年全面启动民口10个科技重大专项,国务院于2010年即推动落实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每年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织权威专家和专业评估机构,对专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评估。各专项也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监理和评估机制,加强重大专项项目执行情况的过程管理,如采取 “上家考核下家、系统考核部件、 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评价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若以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监督评估实践和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观点全面审视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体系,不可否认我们的监督评估体系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这些局限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评估效能的充分发挥。

2. 1组织领导部门不具监督制约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在我国,行政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强力、有效的手段和形式。也因此,我国的科技重大专项在总体实施层次主要依托的是政府行政监督评估机制。国务院授权科技部等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专项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由此确立了三部门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的组织领导地位。但是,在尚处于典型官本位的社会体系中,三部门和各个专项的牵头单位通常处于平级,并不具有足够强的行政监督制约优势, 在监督评估工作过程中,其威信、地位、工作力度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监督评估难以充分有效地开展。如何克服一元化的行政系统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工作的局限以及因同行政级别关系而不能有效履行监管的缺陷,让三部门的监督评估更加权威和有力,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

2.2缺乏项目监管专业机构和人才,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重大专项项目监管的负责单位,我国的重大专项领导和牵头部门负有监管之责,但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编制紧张、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加上现有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大型科技专项监督管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实践中还过多沿用传统的科技计划过程管理模式,缺乏现代项目管理全过程监管机制、 严密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项目监管力度普遍不足。虽然一些专项选择采用监理公司进行项目的监督管理,但由于科技项目监理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优秀的科技项目类专业监理公司,以及能满足科技项目监理要求的、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项目监理人才,同样也难以有效支撑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及复杂的项目监管要求[4,5,6]。

2.3监督评估独立性欠缺,完整的监督评估体系尚待形成

以美国的监督评估组织框架,专项监督评估体系应由两个系统组成: 一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评估,另一个是来自政府系统外部的监督评估, 如来自国家立法机关和独立第三方专业团体的监督评估等。目前,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从主体上说,主要依赖于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评估系统, 而作为外部制衡机制的政府系统外的监督评估滞后于需要,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例如,由于缺乏对科技重大专项外部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披露与运用的系统设计和明晰规定,针对重大专项的第三方的独立评估迄今没有形成 “气候”,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强度和力度都不够到位。外部及独立第三方监督评估的虚位,不仅影响监督评估工作的完备性、有效性和公信力,而且易引发监管宽容、监管寻租等 “监管失灵”问题。

2.4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备,影响监督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无论是专项决策还是专项监督评估,皆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和各种数据的支撑。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信息,就不能进行科学决策,也无法进行监督评估。虽然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已得到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努力推进统一的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现阶段我国的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所展现的内容和功能还比较窄,信息的收集尚未达到有效支持决策和监督评估的要求,信息报送存在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重大专项项目进展与监管信息有时不能同步反馈,使得监督评估得不到有力的信息支撑,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

3对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的建议

维护监督评估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是确保有效监督评估的前提条件。我国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虽已开展多年,但健全与科技重大专项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监督评估体系,充分发挥监督评估的保障作用,以监督评估保障重大专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仍是横亘在专项实施中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体系。

3.1成立高于各牵头单位级别、内外结合的监督评估领导机构,保证监督评估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借鉴国外经验,充分考虑 “三个一定” 的主张,即 “监督评估的领导机构地位一定要高,权力一定要大,手段一定要硬”,改变因 “位低、权微, 手段弱”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评估的现状[7]。我国虽然不是 “三权分立”,但也有明确的权力分工。 考虑到我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框架,建议成立由人大、 政协、国务院、中纪委组成的 “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联席机构”,领导和协调全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以整体权力结构的设置和运作来强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领导,克服目前单纯的行政系统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工作的局限以及因同行政级别关系而不能有效履行监督的缺陷。同时, 明确科技部等3部门作为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监管组织者的特殊地位,授权其制定监督评估工作章程、 运行程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义务,将监督评估结果与预算等结合起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并建立监督评估专项资金,通过制度化的有效途径实现监督权权力化,使专项的行政监督和绩效评估真正落到实处。

3.2建立宏观管理监督与项目执行监管并行的监督体系

专项宏观管理监督是指国家权力部门对专项领导及牵头管理单位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的综合性监督, 是对专项资源配置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这项职责应由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联席机构组织领导; 同时,专项宏观管理监督的重点要从 “合法性”监督转向更加全面的 “绩效监督”,即强调对重大专项组织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能性三方面进行监督,加强绩效管理、绩效审计,以提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质量[8]。

在各个专项内部,鉴于人员编制普遍紧张,可借鉴美国的经验,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聘用项目管理人员,协助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或者通过委托或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选择科研机构等具有科技项目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监理机构作为项目管理单位,要求其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对专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对于专项之下设立的大型科技项目,如联盟型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可设立责任专家小组,每季度进行现场检查,提交检查报告,实现项目的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 也可尝试实行现场派驻代表制度) 。同时,政府应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用以约束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约行为,并具备对该种违规违约行为给予惩罚的能力。

3.3发展独立评估组织,形成多形式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

专项评估按评估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按评估性质可分为研究咨询性评估和监督问责性评估,按评估范围可分为整体评估和特定专题评估。专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不同评估主体、不同评估形式和不同评估内容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改变单一化的、由政府部门 “包打天下”的 “独角戏” 格局。2013年10月,国务院委托中国工程院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的中期评估,全面系统审视我国重大专项实施的绩效、组织管理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此举是加强专项的独立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举措,未来应推动将这种独立第三方评估纳入制度化轨道。在这里,独立意味着评估机构不隶属于或受控于被评估的专项领导和管理部门,与所评估的工作不存在任何实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权威意味着专业的高度认可和公信力,缺乏专业化和权威性的评估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国独立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稀缺的当下,只有在逐渐推进科技评估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专业化、权威性的评估机构才会随之诞生。

3.4加强专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管理信息化

专项计划 篇8

1“三区”科技专项人工管理模式

1.1 管理模式

“三区”科技专项的参与方包括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人员派出单位(简称派出单位)、选派科技人员(简称选派人员)、选派人员的接受单位(简称接受单位)、接受培训的科技人员(简称培训人员)、培训人员工作单位、培训机构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三区”科技专项包括需求遴选、人员遴选、签订协议、执行任务、考核验收5个环节、24个步骤,如图2所示。

1.2 工作机制

从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看,国家科技部主要起统筹、指导作用,省市两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起统筹、组织作用,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起组织、执行作用;从科技人员来源看,制定了“以省为主、国内调剂”的选派人员遴选原则,培训人员只从“三区”县产生;从工作流程来看,实行了国省市县四级科技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制度;从补助经费构成看,实行了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即中央财政分别负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50%和100%,东部地区自行负担;从绩效管理分工看,派出单位、受援单位、选派人员签订三方协议,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

2 建设“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可行性

2.1 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将持续到2020年,涉及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1 272个县。如果采用人工管理,一个单位需要1~2名专职人员,则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需1 500~200 0名专职人员,各派出单位需要200 0名专职人员(按每个单位派出10名选派人员推算),总体需要3 500~400 0名专职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多为行政事业人员,本身具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因而在短期可以行政强制推动“三区”科技专项管理,但连续7年将面临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当前全国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职能弱化、面临被拆并的机构改革背景下[4,5,6],县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组织这项工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消极对待的苗头。政府为此增加行政事业编制难度很大,还与“养事不养人”的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相悖[7,8,9,10]。这就要求构建全国信息化管理平台。

2.2 管理环节的复杂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有5个环节、24个工作步骤(如图2),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量都不小,其中人员遴选、协议签订两个环节的工作量尤为繁重,许多步骤都需要在数个单位往返。比如,在签订协议时,首先由接受单位提出需求,然后传递给选派人员,选派人员修改后又返回接受单位,接受单位盖章后交派出单位,派出单位盖章后将协议返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人员与接受单位;如果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为协议不实,还需要重复这一循环。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全国2014年的工作推至2015年开展已成定局,迫切需要依靠信息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3 主体类别的多样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既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要求每个工作环节、工作步骤的各个参与者都整齐划一地执行。整体工作效率由最慢的执行者这块“短板”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减少个人对政策理解与个人工作方式的差异对整体工作的影响,让各参与主体在标准化的框架下进行组织管理工作。

2.4 参与人员的动态性决定

第一,培训人员连续2年不变的可能性很小,选派人员自愿退出、身体原因、工作岗位变化等会导致人员调整;第二,需求单位多为企业,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行政事业人员的流动性要大;第三,管理单位的管理者也会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如果不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信息数据库,人员的变化就会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3“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框架

3.1 设计思路

按照“一体、全能、高效、实用”的思路构建“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一体”指由科技部建立全国统一的“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地方不再单独建立平台,各地、各单位、各参与人员都从这个平台登录和操作。“全能”指在“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上能够实现人工管理模式的所有功能。“高效”指大幅缩短以人工劳动为核心的服务周期,尽可能实现全程电子化办公,减少纸质信息交流,力争从发布计划到签订协议在1~2个月完成,确保当年的任务有10个月以上的执行时间。“实用”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平台功能,过滤掉不必要、花哨、实用性不大的功能,最大程度方便使用者。

3.2 功能构建

“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设置通知公告、选派工作、培训工作、材料报送、用户信息五大功能,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人工管理模式的5个工作环节是将选派和培训工作放在一起设计的,人工操作可以分清楚,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需要层次清晰、作用尽可能单向的流程,应将选派和培训工作分开设计,人工操作的各环节置于其中。第二,选派需求是由接受单位提出的工作内容需求,包含需求单位(接受单位)信息和对选派人员的工作任务;培训需求是“三区”单位提出的希望得到培训的人员需求,包含培训人员信息和培训人员的要求,两类需求并不一样,放在一起容易引起混淆。第三,人工管理模式下会出现通知层层转发的情况,耗时、低效、不必要,有必要设置通知公告栏来发布通知公告、通报进展和重大活动等。第四,目前没有要求上报统计数据、总结材料、日常工作简报等,但借鉴其他科技项目管理经验,预设了这一功能。第五,用户信息管理是所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具体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

对比图1与图3可以发现:第一,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没有改变,即信息化管理的功能模块并不会改变人工管理模式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第二,图3中的工作环节没有了先后顺序,各功能模块独立运行,可同步推进,且各环节中的参与主体相对比图2更为清晰;第三,图3的功能模块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的,图2的工作环节是站在方便管理者的角度设计的。

(1)通知公告。由科技部发布通知公告,年度工作安排的红头文件以PDF文档发布,纸质文件不发或只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不再另行发文件,确保全国步调一致。

(2)选派工作。选派工作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包含28个步骤,归纳起来有3项重要工作:第一,选派人员遴选。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大范围发布需求征集信息并筛选出有效的需求,市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对本市需求进行汇总和分类并向有关派出单位发布,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在本地区范围组织遴选本地区各市不能满足的选派人员需求,本省级行政区不能解决的选派需求毕竟是极少数,各省级行政区一般不会轻易要求科技部在省际协调人力资源,因此选派工作的重点在省市两级科技主管部门。第二,协议签订。派出单位、接受单位、选派人员容易理解成三角关系,但是“三区”科技专项就是解决“三区”实际困难,选派人员既然自愿报名,就证明能够解决困难,应首先由接受单位(即需求单位)提出协议内容,科技人员做适当修改,派出单位把好政策关就行,因此,选派协议实质上是单向关系。第三,选派人员的绩效考核。图4中的绩效考核虽然只是一个步骤,但实质上却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功能模块,之所以不独立,是因为放在这里比较完整且符合用户的一般思维习惯。

选派协议期结束,由县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考核。首先,由选派人员对协议完成情况作自评价;其次,由接受单位对选派人员打分并作出评价(不合格、合格、优秀);第三,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确认,对选派人员与接受单位的分歧作出仲裁;第四,绩效考核结果逐级报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选派人员的派出单位。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不再图示。

(3)培训工作。培训工作程序包含14个步骤,如图5所示,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培训人员遴选。由县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培训人员的遴选工作,要较大范围发布需求,且要为这些需求的真实性负责。第二,培训机构执行协议内容。培训机构一方面要根据培训人员的需求找出共性需求并制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还得安排好培训人员的生活、住宿,并要确保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因此就培训工作而言,培训人员仅是参与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审核,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的难度大、责任重。

(4)材料报送。派出单位、选派人员、培训机构等都可能上报总结、简报等材料,对此,普通的邮件交流功能就能满足,在此不作细致阐述。同时,科技主管部门还有可能需要相关的成效统计数据,目前科技部的整体部署中没有这样的要求,但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应予考虑。然而,许多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的统计数据设计得过于复杂,比如,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有70项统计指标、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有99项统计指标、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专项计划的统计指标更是超过了130项,这些统计指标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了系统性、完整性,涵盖了创新、转化、推广各个环节,过于从形式上强调科技支撑全产业链、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这些指标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各专项的统计指标重复较多,容易出现累加效应,导致数据失真;二是没有体现各专项的特点,如果统计指标雷同,那就证明专项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是部分数据获得的难度大、实际意义不大、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建议“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相关性、真实性、易得性、系统性”从高到低的重要顺序,紧紧围绕“三区”科技专项的2项任务构建如图6所示的统计指标体系:一是选派人员为“三区”提供服务的方式包括产业公益性技术服务与指导、创办领办专合作社或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等;二是为受援地培养本土科技人才。统计指标试行一年后可作补充性调整,之后应保持稳定性。

(5)用户信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初始用户名和密码由管理系统分配,登陆后可以修改。派出单位、接受单位、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工作单位须实名注册,填写单位实名、地址与密码等简单信息即可。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由于在需求征集时填报了实名与身份证等信息,管理系统即可自动识别,科技部审核通过后就可用实名和身份证号登陆管理系统。

3.3 运行机制

(1)职能分工。科技部是管理平台的建设责任主体,其办事机构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维护责任主体。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管理平台的操作权授权给相应的办事机构。派出单位、接受单位、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工作单位是注册用户,主要行使执行科技主管部门任务的职能,同时行使本单位的管理权。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是系统生成用户,选派人员负责执行选派协议任务,培训人员参加培训。

(2)权限分配。按照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从高到低设置6级用户权限:科技部为1级用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为2级用户、市级科技主管部门为3级用户、县科技主管部门为4级用户;派出单位、培训机构、接受单位、培训人员工作单位为5级用户;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为6级用户。各级用户在各功能模块的权限分配如表1所示。在通知公告模块,通知公告由科技部用户发布,其余用户均只能查看或下载;在选派工作模块,接受单位要填报选派需求,派出单位要填报、审核选派人员信息与协议内容,选派人员要编辑协议内容,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进行统筹和协调、审核各项工作;在培训工作模块,主要是培训机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培训人员工作单位之间围绕协议进行的操作;在材料填报模块,主要是选派人员、派出单位、培训机构的工作进展简报、统计数据,以及各主体填报的工作总结。

注:“①”为编辑,“②”为查看,“③”为审核,“④”为填报

(3)经费保障。管理平台所需经费由3部分构成:一是软件开发费用,约需15万元左右;二是系统所需的硬件投入和运行费,可以租用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的硬件,运行维护费用每年约需1~2万元;三是聘用专职平台管理人员1名,根据2003—2013年北京市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预测(如图7)。按预测,2015—2020年支付的专职管理人员工资约为103.8万元,加上平台开发与维护费约20~25万元,到“三区”科技专项实施期限结束,平台管理成本不到130万元。2014年,中央安排专项补助2.2亿元,照此推测,专项实施期限结束将累计安排专项补助15.4亿元,平台管理成本约占0.8%(不含其它行政管理成本)。

3.4 注意事项

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科技人员每参加一个项目就有可能参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但许多项目管理平台在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感受[11,12],人性化、程序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要避免这些问题。

(1)突出人性化。要围绕“一体、全能、高效、实用”的思路构建,开发时当方便科技部管理者与方便其余用户发生冲突时,应以方便其余用户为第一原则。不能强制要求用户登陆次数、上报信息等任务,选派人员、培训机构等不能因为完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任务而影响协议的执行,更不能让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各用户的工作负担。

(2)突出程序化。要让各级用户在使用时产生强烈的层次感,每个功能模块进入后要开展的工作程序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该干什么、干了什么、接下来干什么一目了然。操作程序要尽量避免出现循环与嵌套,这会使各功能的逻辑关系变得复杂、降低平台运行速度。要求单位在填报人员信息时、科技主管部门在审核时等工作环节与步骤可实现连续、批量操作。

(3)突出自动化。第一,各级用户登陆管理平台后能够自动显示该用户权限的功能模块,过滤掉无权的功能模块;第二,进入各功能模块之后能够自动显示该用户权限的操作类型,过滤掉无权的操作类型;第三,数据统计要能够自动按级别进行汇总、能够查询,汇总时要避免重复累计的情况;第四,能够按照需求进行聚类,据此有针对性地向相关派出机构发布需求,做到精准发力;第五,可据单位地址自动判断是否属于中心城区;第六,在管理平台系统内填了手机号码的用户,可向这些用户推送短信;第七,在填报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的个人信息之后能够自动建立用户信息库(不必再注册),同时能根据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1)平台的科学性及适用性。通过分析“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的任务长期性、管理复杂性、主体多样性、人员动态性等特征,明确了建设“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必要性、科学性与适用性。该平台建成后,在满足人工管理功能的前提下,一方面理顺了各参与要素的作用关系,厘清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平台的功能。“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想紧扣工作重点,设计的五大功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解决了人工管理的诸多现实问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界线,可实时掌握各地、各类、各环节的整体工作进展,形成全国“一盘棋”,有利于加强督促。

(3)平台的运行机制。明确了“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主体、职级及权限分工,并在没有管理工作经费的前提下测算了平台的开发、建设及管理成本,认为直接成本仅占该专项总经费的0.8%左右,平台的运行可行、有保障。

(4)平台的风险防范。在平台开发建设阶段,要注意防范过分强调平台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可操作性与适用性,总体上要突出管理的人性化、程序化和自动化。在平台运行维护阶段,要注意防范唯“平台管理论”而忽略了人在平台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工作通知发布后,各需求单位不会主动关注,还得依靠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推介、宣传;再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之后,各种参与主体之间虚拟联系会成为主要沟通方式,特别是选派工作不能落地、虚报人员信息、违规考核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比人工管理模式下要大,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还要加大督查力度。

4.2 政策建议

建议尽快启动“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制定好“两衔接、一升级”的配套政策。

(1)要做好与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衔接,为信息化管理平台选择适宜的建设与维护主体。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其中规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三区”科技专项是公益属性,符合政府购买的条件,然而,现在“三区”科技专项多数由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事务工作,《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第六条规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也就是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具备政府购买的主体资格。对于“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主体选择,有两个解决方案:方案一,选用符合政府购买条件的单位;方案二,将现有相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二类。

(2)要做好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衔接。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提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将整合成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三区”科技专项应属于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应纳入国家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管理,要考虑好平台之间的衔接。

专项计划 篇9

2016年2月19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启动项目申报工作,其中包括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研制以及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等重要领域标准项目19个。

国家质量基础(NQI)最早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现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其中,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是促进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十三五”时期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据悉,“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是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由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其他12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的,执行期为5年。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专项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了11个重点任务、35个子任务。其中,标准方面涉及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3个重点任务、10个子任务。这些任务预期支持研制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国际标准200项以上,推动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余项。预计到2020年,在专项的支持和带动下,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的比例将由“十二五”时期的0.7%提升到1.5%,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都将有明显提升。

专项计划 篇10

会议全面总结了海南省“三区”项目一年来的实施情况,对宋恋等27位获得绩效考核优秀等级的支教教师、湖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教育局等6个先进组织管理单位进行了通报,并对2014~2015学年度支教工作进行了初步部署。

会议由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方鸣处长主持。琼州学院过建春副校长开场致词。过副校长盛赞了项目实施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肯定了130名支教教师在11个“三区”市县62所受援学校开展示范引领、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学科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希望支教教师们发扬光大奉献服务精神,把支教事业做精做实。

海南省教育厅郑万发巡视员最后作了重要讲话。面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项目工作,郑万发巡视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深刻认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二是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三是努力做好新学年项目实施工作。

专项计划 篇11

其中, 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架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重视自主创新, 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则, 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 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和国际电信联盟 (ITU) 等国际组织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此, 该计划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 (1) 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梳理现有标准, 研制物联网标准体系, 发布《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 (2) 加快研制基础共性标准, 开展10项标准化指南、术语、体系结构等急需的总体技术标准, 以及40项安全、标识等领域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 (3)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协议等射频识别领域、组网技术等传感器网络领域、微纳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标准;超宽带技术等短距离通信领域、机器到机器 (M2M) 及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传输领域的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标准。 (4) 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五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5) 着力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和竞争力, 编制《中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研究报告》, 引导我国物联网标准国际化工作。 (6) 扎实开展标准验证与服务工作。 (7) 不断完善组织架构。

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还细化推进各个重点任务的具体负责部门和时间进度, 并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上一篇: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下一篇:企业营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