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特点

2024-09-13

专项特点(精选8篇)

专项特点 篇1

1 前言

龙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龙舟运动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推广, 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品牌。龙舟民族传统体育由中华民族先民的渔猎活动, 进化到“舟战于江”的战事工具, 发展到“纪念屈原的竞渡”, 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其表现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意识, 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持生规范的气概, 体现群体行为聚散、驱动人们意志的民族特质, 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注目。[1]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中国香港成立至今, 全世界五大洲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龙舟竞技活动, 每年大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龙舟比赛。2005年始,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与8省市政府联合开展“全国龙舟月”活动, 极大地展示了龙舟运动的无穷魅力, 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龙舟盛会。再如, 始于2006年的中国大学生龙舟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一次将龙舟列为比赛项目, 以及世界大学生龙舟赛, 都使得龙舟文化的持续力和影响力日渐深远。本文对龙舟运动项目专项特点和制胜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根本目的在于为该项目的文化传承与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为龙舟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2 龙舟运动的项目专项特点分析

2.1 龙舟运动的定义

2 0 1 0年广州亚运会, 龙舟正式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随着龙舟比赛第一次进入亚运, 这项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运动向世界又迈进了一步, 为了更好的使人们了解这个运动, 中国龙舟协会编制了《龙舟竞赛规则》。在《龙舟竞赛规则》中明确规定: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 龙尾, 鼓 (鼓手) , 舵 (舵手) , 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 可考虑设立锣 (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 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 象牙舟, 龟舟, 虎头舟, 牛头舟, 天鹅舟, 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 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 亦统称为龙舟运动]。

2.2 龙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龙,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很深渊的影响。龙的精神是一种“兼容, 奋进, 福生, 谐天”的精神, 因而形成了龙文化的四种功能:凝聚、激励、教育和警示, 千百年来感染着每一位华夏儿女[3]。龙舟文化是与龙文化一脉相承的, 是人类对龙舟竞渡及其相关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的升华和历史的沉淀, 它包含着人们对龙舟信仰、心理、习俗、伦理、艺术等诸多特质的审美意识, 融科学理论、制作技术、艺术表达、体育竞赛、情感交流于一炉。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 也张扬了华夏子孙“横大江兮扬灵”[4], 奋发争先的伟大精神。因此, 在龙舟的比赛过程中, 对于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也显得极为突出。中国是龙舟的故乡, 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发展, 龙舟, 这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 也必将成为国际化的大型赛事。每名参赛的人员也只有在了解了这层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才能在赛场上体会到比赛的真正内涵。

2.3 参赛人数多且分工有不同

在龙舟比赛中由于赛事规则的不同, 参赛队伍一般分为大龙和小龙两种人数不同的队伍。具体人数见表1: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的参赛人数又有其特殊规定:每队设队长1人, 比赛时队长佩戴大会统一提供的队长标志。参赛选手为24人, 其中登舟比赛队员划手20人, 鼓手1人, 舵手1人。替补队员2人。如参加传统龙舟竞赛, 每支队加锣手1人, 共25人。上场比赛选手中划手不得少于18人。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要求教练做好整个队伍的组织训练工作, 领队做好队伍的参赛事务, 鼓手起好指挥作用, 舵手掌握好船的前行方向, 划手则要齐心协力, 全力以赴的划船, 几方面的配合, 只有全体人员通力配合好,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整个队伍的最高水平。

2.4 对参赛队员体能要求高

龙舟运动具有很大的竞技性和对赛事的很大观赏性, 是一项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考验耐力和暴发力综合一体的运动项目。这就要求龙舟队员身材的相对均称, 不宜过胖和过瘦, 体重相差不大为佳。两臂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动作幅度的大小, 前后探臂的长短以及每桨抱水的深浅都是有至关影响的, 所以这个项目对身高、臂长的要求较高。龙舟运动项目是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高水平有氧和无氧能力的耐力项目, 龙舟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龙舟比赛时的启动、超越动作等都需要上肢手臂及腰部肌肉有良好的爆发力、耐力、速度等, 这些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龙舟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在身体形态表现出长度指标大、在力量和肌力上占优势的特点。体型趋向于粗壮型发展, 肌肉力量大, 这有利于在比赛中快速、持久、有力的划桨。[5]

2.5 高度的团队配合精神

就从龙舟竞赛角度来看, 最讲究的是参赛队员的合作与配合如何。几支队伍的胜负也往往只是一线之差。只有队伍整体动作一致、相互协调、听从号令、劲往一处使, 才有可能获胜。因此, 能夺冠的往往都是团队精神发挥得最好的那支队伍。

在比赛中, 每名队员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鼓手是龙舟的“灵魂”, 比赛中一切行动听从鼓手鼓点的引导, 通过鼓声可以控制划手的节奏, 也增加了整个队伍的气势。鼓手的临战经验和综合素质是一条龙舟取胜的关键。舵手是固定船直线前进的最关键人, 全程站在龙舟头, 艄不离手, 时刻留意风向水流, 舵手需水性好、撑过船的老手才能胜任, 因为尾舵稍偏一下, 龙舟就会落后一米多。划手是整个参赛队伍的主力人员, 要求具备良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能够在鼓手的统一指挥下协调配合, 全力以赴的赢得比赛胜利。

3 龙舟比赛的制胜规律

从龙舟项目的专项特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构成了龙舟项目的制胜规律。

3.1 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龙舟的划行动力, 来自于划手的做功, 因此划手是龙舟前行的原动力。在龙舟前进的过程中, 划手通过船桨对水作用产生反作用力, 推动船向前运动。因此, 划手对船桨的操作都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体能, 合理利用划水作用力, 使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这就是说划手的体能状况以及对船桨的操作技术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龙舟比赛一般都是距离较短, 有的只有几百米, 在短时间内划手的爆发力、耐力、技术就显得极为关键。

在龙舟的划行过程中, 如果无法发挥好选手的体能和技术, 龙舟就无法获得最大的动力, 也必然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划行中, 如果只注重个人体能、技术的极大发挥, 不懂得与其他队员的配合, 有可能出现整船的用力不平衡, 力量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导致出现对抗的力量, 降低划行效率, 做无用功, 对比赛的成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因此, 划手的体能、技术是龙舟前行的基础, 在保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 通过全体划手的完美配合, 才能使龙舟获得最大的前进动力。

3.2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鼓手可以说是整个团队的领导中心, 从出发到终点对所有划手的节奏要能确实掌控, 据运动员体力将全程分为几个段落分别给予适当的节奏调整, 让所有划手的动作配合的整齐划一而不会相互干扰, 使其能在最后冲刺时发挥最高速度以赢得胜利。因此, 鼓手的指挥直接关系到整支队伍前进的节奏, 是龙舟的“灵魂”, 更是比赛制胜的关键因素。

3.3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龙舟是由多人参加的水上项目, 会受到风向、水文以及划手用力不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操作不好就会导致船只的划行方向不稳定, 这就需要舵手通过在船尾对舵的操作来把控整只龙舟的前进方向, 保持船身的平衡, 控制龙舟的转向。舵手是龙船前进、调度的指挥中心, 舵手的素质好坏影响全队的比赛情绪。对舵手的要求是:身材适中、灵活, 头脑清醒, 注意力集中, 有临危不惧的性格。目前全国比赛的舵有固定舵、灵活舵, 其作用都大同小异。只有舵手掌控好了前进的方向, 整支队伍才会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 因此舵手的掌控是取得好成绩的保障。

3.4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龙舟竞赛如同音乐会演奏会一样, 需要协调一致, 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龙舟比赛是舵手、鼓手、船手的“三手”合一, 频率一致, 才能使龙舟达到最快的速度。教练在赛前的训练的和人员调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运动员的一切技术、技能, 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由教练统一安排。比赛中教练又要管理好队伍的组织纪律, 与领队一起负责好安全工作, 同时还好根据赛场具体情况做好技术性指导工作。在比赛结束后, 教练要做好好队伍比赛的总结和后续训练的开展计划。领队负责整支队伍的一般行政事务、人员生活安排以及赛事礼仪等方面的工作, 确保人员的安全, 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 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因此, 总得看来, 一只龙舟队伍的教练、领队、鼓手、舵手、划手, 都有其特定的岗位职责, 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整支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配合默契程度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3.5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

龙舟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 它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中国民间 (特别是南方) , 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一种庆典、视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 龙舟竞渡活动就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龙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反映了中华民族合力拼搏的大众意识,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奋发图强的持生规范。它储藏于人们的心里, 谈吐于人们口中, 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 约定着人们的聚散, 凝聚着人们的意志, 影响着人们的走向, 是人们生存和举足的一种真实而神秘的动力。它以活跃、形象、普及、有动感的特点, 而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民族特质很强的东方文化形态之一。

运动员在场上比赛的时候, 精神上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 所有队员都发挥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正是完美的体现了龙舟运动所不可缺少的文化内涵, 只有拥有了这么强大的文化底蕴, 才可以使龙舟运动能够更快更好的走向全世界。

4 结语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影响龙舟比赛的成绩因素有很多, 涉及到水动力学、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边缘交叉领域, 对运动员各方面素质相对要求较高。

龙舟项目的制胜规律是:“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 必须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才可以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奋勇拼搏的龙舟精神, 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靖南, 许博.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4) :458~45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庞进.龙的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唐都学刊, 2004 (2) :133~137.

[4]魏昌.2001年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龙舟文化研讨会综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79~80.

[5]田振华, 吴晓峰, 李云勇, 徐兰君.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0) :1437—1440.

[6]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9:101.

[7]刘德琼.龙舟运动员某些生理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1 (2) :45~47.

[8]江立中.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 1995 (2) :13~17.

[9]倪依克, 孙慧.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4 (3) :16~20.

[10]郑伟涛, 李全海, 马勇, 等.帆船帆板运动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 (6) :44~47.

专项特点 篇2

摘 要 本文从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特点着手,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加强锻炼的各项素质。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专项体能

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任务是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与篮球技、战术相关的专门素质,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潜力,尤其是提高构成篮球技术、战术要素的速度、爆发力、灵敏、协调反应和平衡能力,从而保证运动员掌握难新技术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应变性能力,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减少运动创伤,培养优良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一、现代篮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

(一)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身体对抗程度越来越高,运动员的体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分析各运动的世界纪录的历史可以看到:一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总是有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指导思想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科技设备作保证

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是由科技含量很高的仪器设备和器械作保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高科技成果不仅应用于训练过程的定量控制和定性控制,而且在制定训练计划中也用上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现代篮球体能训练的国际化特征

现代篮球体能训练中,引进国外教练,借鉴别人先进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从科技发达的国家引进高水平的体能教练是使运动员体能水平迅速提高的捷径。

(四)现代篮球体能训练重视训练后的恢复

现代篮球体能训练的运动量一般都很大,科学表明只有在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大运动量后买运动员机体产生的疲劳也是很重要的,因此这就对训练后的恢复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篮球专项体能分析

在当今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中,体能训练已经位于金字塔底端的基础地位。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的几项内容中,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顺利完成其他各项训练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技术、战术训练等将流于形式;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

(一)篮球运动专项身体形态特征

身体形态是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成绩。篮球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有着严格的要求。篮球运动是一项力量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既要求运动员的空中优势,又需要运动员掌握身体对抗,需要力量、速度、灵活性三者的有机结合。

1.身高。我国篮球运动员与国际一流篮球运动员相比,身高上并不处于劣势,甚至在亚洲占有明显优势地位。不同位置的队员对身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2.体重。衡量运动员身高体重的指标成为克托莱指数。克托莱指数可以反映运动员身体的饱和度,间接地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我国篮球运动员在身高上和世界优秀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体能训练应加强身高体重平衡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灵活性。

3.体脂含量。体脂含量是衡量运动员体重的重要指标,是体重控制过程中重点考察的因素。运动员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将会影响自身的速度灵活性,也会加快体力消耗。

(二)篮球运动专项身体机能特征

篮球运动攻守转换快,对抗性强,需要速度和力量的相互配合。篮球运动是一项混合供能运动,三个能量供应系统前后搭接,在不同的阶段起作用。

(三)篮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篮球运动是最激烈的运动之一,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甚高,运动员能否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对抗环境中完成比赛,取得比赛的胜利,自身素质是关键。篮球专项身体素质特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

1.力量。力量素质发展对运动员在篮球比赛的对抗意义重大。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体能发展和进步的保证,是技战术快速、多变的物质基础。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需要不断地跑跳投掷以及制动急停,这需要运动员的手臂膝踝关节上肢等各个局部器官具有很强的力量保障。为此针对局部特征进行力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比赛规则限制和战术要求,运动员需要在场上坚持很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突破得分,需要自身的耐力,这就需要体能训练中对于运动员整体力量的培养。

2.速度。篮球运动中要求的速度应当具有隐蔽性、应变性、突然性等特点。篮球队员的速度更加强调爆发力,但又不同于短跑运动员。由于技战术的要求,篮球队员在快速移动的同时会面临身体对抗以及突破防守。篮球队员的速度要达到快速攻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3.耐力。耐力是指运动员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在训练中通常将与专项能力密切相关的耐力称之为专项耐力。篮球运动具有比赛场地小、攻守转换频繁、对抗性强等特点,为了保证场上球队的整体战斗力,比赛双方换人较为频繁。

4.柔韧性。篮球运动员的柔韧性也是运动员自身必不可少的一种身体素质。柔韧素质在篮球运动中主要是要求运动员的关节和韧带,特别是腰、胯、肩、腿、踩关节韧带的韧性强,这样对与运动员加大技术动作的强度、幅度,降低运动员受伤几率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5.灵敏性。灵敏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反应上的灵敏性,二是身体动作上的灵敏性。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篮球运动对于运动员灵敏性的要求体现在快速、准确、协调。灵敏性对于运动员的力量和速度具有辅助功能,因此,对于运动员灵敏性的培养要与力量和速度训练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编委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2-104.

[2] 黄德胜,段海庆.篮球体能训练探讨[J].考试周刊.2008(44):141-142.

[3] 许迎伟.浅谈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的方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62-63,76.

专项特点 篇3

1 自由式摔跤供能特征、专项供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 自由式摔跤属于无氧供能为主的混合型。据测定比赛后运动员血乳酸值一般在12~17mmol/L, 脉博在120~220次/分。 (2) 发展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供能能力有效手段的主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 大量的各种形式配合的、半对抗的、对抗的技术练习。半对抗技术练习负荷强度要求达到无氧阈强度, 对抗练习负荷强度要求无氧阈以上强度。血乳酸分别为4~7mmol/L, 7~12mmol/L; (2) 各种形式的循环练习; (3) 各种距离的跑; (4) 教学比赛、练习性比赛、技术性比赛、模拟性比赛、检验性比赛等。这些比赛的强度要求脉搏达到180次/分以上, 血乳酸在12mmol/L以上。

2 自由式摔跤训练特点

(1) 从宏观上重视提高训练的整体训练效应, 就是说训练不是从训练时间长短上下功夫, 而是在有效“训练强度”内提高动作的质量和数量。 (2) 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进一步加大, 尤其重视专项训练负荷和负荷强度的合理安排。 (3) 专项运动素质训练更被重视, 静止力量训练减少, 符合摔跤用力, 变化方向的速度力量受重视。 (4) 重视训练大负荷量后的恢复和营养。 (5) 对技术动作训练要求越来越全面和精细。进攻对手身体面积范围越来越大, 上下左右都能成为进攻部位, 站立和跪撑不分。所谓精细就是一个技术动作变化多, 在使用时根据对手防守、反攻变化可以派出许多技术动作。 (6) 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基础, 掌握技术, 才能更好的运用战术, 在比赛中取胜。 (7) 选材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3 自由式摔跤机能特征及提高机能的途径

(1) 自由式摔跤对运动员心肺功能要求极高。安静晨脉宜在40~50次/分。训练时最高能达220次/分。肺活量最高值在60~70ml/kg。 (2) 提高专项机能主要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各种形式半对抗、对抗技术练习, 如抱腿、抱头颈、抱一臂、顶撞搂抱的技术。第二利用专项器材的体力结合技术的练习。如布人布袋模仿技术动作的各种摔翻滚的练习。第三各种距离的跑、各种形式的循环练习等。根据训练阶段、任务选择上述的练习, 以提高运动员技术熟练程度和心肺功能。

4 自由式摔跤的战术特征及训练手段

自由式摔跤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里, 规定的场地上, 用规则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想法战胜对手, 最后由裁判员裁决双方的胜负。由于以上特点摔跤比赛是斗智斗勇斗技术拼体力。具体到战术的使用上可以三大类几个形式。 (1) 充分利用时间战术, 其一猛打猛攻战术, 在比赛时间内猛烈进攻, 让对手没有还手的机会, 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绝对胜利。其二沉着迎战的战术, 开始沉住气, 找机会先赢分, 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战胜对手。其三以攻为守的战术, 如果自己进攻技术较好防守反攻技术差, 比赛时以攻为主, 一攻到底。其他还有以散手摔为主的战术。顶撞搂抱摔战术、以守为攻的战术。 (2) 充分利用场地的主动权, 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自己处于跪撑防守姿势时尽量在场地边沿上, 对手进攻时找机会出界, 可以站起来从新从场地中央开始比赛, 就是输分也容易出界少输分, 就是被压挤也容易出界不被压双肩着地。 (3) 对付裁判员的战术。当今裁判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判定决定比赛的命运, 运动员应适应裁判员对技术场地时间一切规定要求, 使自己不被罚。如最近几年裁判员对反抱头颈一方处罚很严, 而对被抱者处罚很轻, 这样当自己反抱对手头颈时, 有进攻能力者, 尽量快速进攻赢分, 不能进攻者不反抱对手头颈, 或假进攻真防守迷惑裁判员。

5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心理特征, 大赛前易出现心理障碍及克服方法和手段

5.1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心理特征及训练方法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要有稳定灵活的神经类型, 善战敢胜的坚毅勇猛心理品质。所谓稳定就是遇赛不慌不乱, 按自己既定的战术已有的技术参加比赛, 在比赛时, 以自己为主, 调动对手攻击对手要害部位取胜。所谓“灵活”就是善于适应比赛场上的变化, 应变能力强。所谓“善战敢胜”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坚持到最后。

人们的神经类型, 个性心理特征, 通过训练很难改变, 但通过合理的训练将其优点充分发挥出来是可能的。训练方法:其一是喂培法, 学习技术和初练时, 要喂要培给其良性刺激, 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反射动作。其二是常胜法, 对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 开始训练, 让其和水平接近或稍低的队员练习、比赛, 使这个队员胜多负少, 培养获胜信心。其三是克服困难法, 当练到一定水平时就找更强的对手比赛训练, 让其知道还有更困难的障碍要克服, 鼓励其好好再练。

5.2 大赛前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克服方法和手段

大赛前最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有两类, 一是赛前过度紧张, 另一类是厌战情绪。赛前适度紧张是良好的心理表现, 这种紧张可以调动运动员身心全部力量投入比赛, 以争取优异成绩。但过度就由好事变成坏事。克服的方法: (1) 注意力转移法, 就是把运动员过度注意比赛胜负的思想, 转移到和比赛无关其他方面去, 如参加轻松愉快的游戏、看电影, 讲故事, 几个人出去散步等。 (2) 气功放松法, 利用气功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放松解除运动员紧张过度目的。

厌战情绪, 对运动员赛前厌战情绪要调查研究具体分析, 是责任心不强, 是准备不充分, 是怕对手过强输了面子, 还是对人对事有意见有情绪等, 不想比赛。作到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去解决。

大赛出现上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比赛胜负考虑过多, 想赢, 怕输, 思想负担过重而造成的, 对以上心理障碍还可以用技术训练方法解决, 在平时或赛前技术训练时, 让运动员不计较胜负的结果, 只想在进攻中多赢分, 输分不输双肩着地, 这样在训练时就让运动员从比赛负担中解脱出来, 在比赛只想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不想比赛胜负结果, 让运动员养成习惯, 可以部分解除运动员的过度紧张的心理。

6 自由式摔跤的发展趋势

(1) 比赛时间逐渐缩短, 比赛强度逐步加大。比赛时间从40min、20min、10min到今天的5min。比赛时运动员的心率平均170次/分以上。 (2) 比赛规则规定一场比赛必须获4个技术分以上才能获胜或谁先赢八个技术分就算获胜, 迫使运动员必须积极进行比赛。 (3) 比赛时间短获绝对胜利的次数减少, 抱双腿和单腿的数量增加, 发展这些技术的领域加宽。 (4) 运动员比赛接触的短暂性, 使技术动作较直爽的特点, 使用复杂技术的数量减少, 迫使运动员更多地使用站立技术, 采用进攻战术的运动员更有希望获得胜利。

7 结语

(1) 从宏观上重视提高训练的整体效应。就是说训练不是从训练时间长短上下功夫, 而是在有效“训练强度”内提高动作的质量和数量。 (2) 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进一步加大, 尤其重视专项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合理安排。 (3) 专项运动素质训练更被重视, 静止力量训练减少, 符合摔跤用力, 变化方向的速度力量受重视。 (4) 重视训练大负荷量后的恢复和营养。 (5) 对技术动作训练要求越来越全面和精细。进攻对手身体面积范围越来越大, 上下左右都能成为进攻部位, 站立和跪撑不分。所谓精细, 就是一个技术动作变化多, 在使用时根据对手防守、反攻变化可以派生出许多技术动作。 (6) 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理论基础, 理解技术, 掌握技术, 才能更好的运用战术, 在比赛中获胜。 (7) 选材的科学性越来越受重视。

参考文献

[1]乔延栋.自由式摔跤连接技术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5) .

[2]孙健.竞赛规则的改变对自由式摔跤技战术产生分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

[3]段涛.自由式摔跤训练应对新规则变化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2) .

专项特点 篇4

1 手球守门员运动特点

手球守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 需要通过自身的快速反应, 脚下和手臂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合理站位, 并且能够在一瞬间做出蹬、跳、伸、挡、掷等多种复杂多变的动作, 完成封挡球的任务, 为了能够更好完成该任务, 守门员需要具备不同方位瞬间预判能力, 并在瞬间运用合理的封挡手段, 完成最后一道防线的防守任务。因此, 守门员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素质:脚下移动要快、瞬间的爆发力强、根据进攻队员的射门角度瞬间判断封挡站位能力、封挡球门的面积要大。这些运动特点决定了守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根据自身的运动员经历和执教经验, 守门员的体能训练要狠抓以下几个方面, 才能达到有效提高守门员技术动作的质量。

2 守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2.1 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综合体现, 提高爆发力主要受力量和速度两种素质的影响, 发展爆发力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发展最大力量, 通过最大力量的提高使力量速度曲线发生偏移。二是通过提高肌肉收缩速度, 最理想的训练方法, 则是通过速度与力量的共同提高, 使得爆发力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改变。实践证明, 单纯通过提高肌肉收缩速度来提高爆发力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速度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所以提高爆发力的主要手段还是以发展最大力量为基础, 通过专门的爆发力训练方法有效提高爆发力训练质量。

守门员经常需要做的是蹬、伸、挡、掷等动作, 这些动作都需要瞬间发力, 即通常说的爆发力问题。守门员在爆发力训练时, 一般更多的要求速度快, 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挥臂和蹬腿及时动作, 在进行一传掷球时不但要保证球速, 而且还要有准确性, 否则将会失去队伍快攻的机会。这就需要守门员的肩、臂、手和关节的快速收缩的速率, 提高传球速度。在平时训练中主要训练方式有负重快速蹲起、负重提踵、跨步跳、蹲下跳起发展下肢的爆发力, 采用负重哑铃、杠铃片等器械, 来练习上肢的挥臂、侧身、向上、向前、向外伸展动作, 也可以通过橡皮筋固定守门员的上下肢体末端, 做横向封挡动作, 锻炼守门员的上下肢内、外侧肌肉群的爆发力。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守门员还需要重视腰腹肌和髋关节的力量训练, 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发展腰腹的小肌肉群以及神经—肌肉的控制力、双手展臂弹力带训练法来发展肩胛肌、斜方肌、菱形肌、大小圆肌, 正面和侧面抛实心球发展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竖棘肌, 也可通过肋木、仰卧两头起、悬吊绳上做腾空双腿挡球动作。

2.2 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

随着手球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 国内追求以快制胜的队伍也逐渐增多, 以快取胜的思路在多数教练员的执教中已经初见成效, 防守反击的成功比率也随之提高。快速移动对于球类来说, 就是生命和灵魂所在, 守门员快速的发动一传快攻, 队员之间防守成功之后的快速推进, 防守方将会形成无防守、或者少防守的局面, 进攻方队员打空门或者造成以多打少机会越来越多, 得分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 对于守门员来说, 应该时刻警惕进攻方的动向, 不能一味站于门前等待攻方的射门, 而是要扩大防守范围, 及时出击, 破坏对方的快攻, 封住射门角度, 提前向球门外移动, 封住攻方队员的射门角度, 提高守门成功率。守门员活动范围主要是门前、封挡球后的球门区内的快速发动反击, 防止对方抢截弹出球门外的球做二次进攻。

(1) 不同位置远射封挡练习:教练员在距离球门前3米处做出不同的手势, 让守门员根据手势快速地做出不同方向的脚步滑动练习, 保持封挡动作姿势, 双手放于肩两侧, 两腿稍微弯曲, 通过不同的移动方式, 如:侧滑步、横向滑步、交叉步, 来做出不同位置的封挡技术动作。也可以通过让运动员在9米线周围进行不同位置的射门练习, 来提高守门员脚步快速滑动的目的, 不断改进守门站位问题。 (如图1、2)

(2) 一传快攻传球训练:运动员根据教练员的信号后开始快速跑动, 守门员从地上捡起球快速传球训练 (图2) , 通过此训练可以提高守门员判断运动员的跑动路线和速度的准确性。

(3) 破坏对方一传快攻训练:教练员在距离球门1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抛球, 训练守门员观察球落点的能力, 以及迅速上前做出起跳动作, 将球接住或者用手将球击出场外, 返回原点, 重新下一次训练, 该训练方法主要训练守门员判断球的落点能力。该方法需要提醒守门员与进攻队员之间的距离, 以防止与进攻队员相撞受伤、被罚等情况。 (如图3、4)

(4) 底线射门封挡训练:在球门区前6米线外放置不同位置的几个球, 守门员站好防守姿势, 当教练员拿起球后, 守门员迅速压进, 充分利用身体各部位封挡球的射门路线 (图4) , 并迅速回撤原位或后撤步向球门方向滑动, 用手托出球门的吊球。

2.3 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 具体是指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在手球运动中, 守门员要扩大封挡的面积, 必须使各关节尽量伸展, 尤其是肩关节、腰和髋关节三个部位的韧带和肌肉需要尽可能拉伸。在训练中可以借助器械或者教练员的协助来进行下压牵拉, 而且要经常保持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 尽量避免因间隔训练而使柔韧性消退。

(1) 柔韧性训练:每节训练课前, 教练员都要将运动员各关节的肌肉、韧带牵拉开。如:肩关节、脊柱、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各关节在训练课前充分活动开, 主要采用的是静力性拉伸和动力性拉伸相结合的办法。静力性拉伸主要是在垫子上进行不同方向的拉伸训练, 主要采取双人拉肩、压肩、肩部内外环绕、跨栏劈腿、两侧劈腿、横劈腿, 动力性拉伸主要通过一些动作充分伸展各个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 还可以借助器械进行柔韧性训练如橡皮筋不同方向的牵拉, 杠铃转体、杠铃片两侧扩胸、杠铃跨步跳训练。在进行准备活动中的牵拉训练时, 要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增大牵伸幅度, 但是一定要注意牵伸不要过渡, 以防止拉伤。

(2) 协调性训练:设计一些训练协调性的方法, 比如通过手脚配合来完成的动作, 肢体不同方位的运动 (左前右后、左上右下) , 守门员的腾空封挡训练, 以及借用目前一些体操动作来提高守门员的协调性训练。

3 结语

要想提高守门员的守门成功率, 除运动员必须具备快速神经反应类型外, 还必须全面掌握手球运动中的守门员封挡技术动作需要全面进行爆发力训练、灵敏性训练、柔韧性以及协调性训练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断增加牵伸幅度。

摘要:文章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亲身经历过的国家队守门员的训练方法, 并将部分专项体能训练方法进行评述, 目的是为提高守门员运动训练水平, 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守门员运动特点,守门员训练方法,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卫星, 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30) :1119-1121.

[2]冯建军, 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 2009, 11 (16) :58-62.

[3]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弹力带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1) .

专项特点 篇5

1 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专项体能特点分析

1 . 1 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特点

羽毛球比赛时间由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和短时间间歇交替构成,运动密度通常为27% ~46%,100左右的时间段落组成这个密度里的运动时间,其中有80%为1~10 s的时间段落,20%左右时间段落超过11 s。这种特点的比赛时间结构决定了相应的能量代谢方式,短时间剧烈运动由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分解供给肌肉活动能量,在耗尽ATP-CP前又得到恢复,所以开展羽毛球运动专项训练应当将提升ATP-CP攻击能力和有氧代谢水平为重点[1]。

1.2 非周期性特点

羽毛球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所以其专项素质由非周期性的不同运动素质构成。在开展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虽然单看某一个移动步法和击球手法存在一定规律,但是因球运动方向不定、距离不定、力量不定导致不确定的落点,所以并没有固定规律存在于羽毛球运动技术动作中,相关联的因素之间也不存在不变的模式。

羽毛球非周期、变速的特点决定选手应当具备全方位的控球能力,在赛场上选手所处空间各个位置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当对来球方向进行精准判断,通过变向、变速、快速伸展身体能力,运用起跳、蹬跳步等向来球方向移动,进而发出有威力的球。这种非周期性特点决定了羽毛球选手应当具有强大的速度耐力、速度力量。

1.3 无限时特点

羽毛球采取三局两胜的赛制,最先获得规定分数者为胜方,没有时间限制。特别是在国际级比赛中,由于选手羽毛球实力不相上下,比赛经常陷入胶着状态,甚至一个回合中选手就要打一百多拍。这种情况下双方选手要消耗巨大的体力,所以选手应当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能力。羽毛球比赛中选手应当具备挥拍击球、起跳、不停移动等肌肉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与长跑选手需要拥有的周期性耐力素质不同,这种素质是在羽毛球运动特点影响下的专门化速度耐力素质,需要在有效控制速度的基础上发生经常性的强度变化。

1.4 瞬息万变特点

羽毛球在空中具有极快的运动速度,可达200 km/h,这要求选手具有非常强的灵敏度。比赛反控制与控制中主动权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手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时间、对来球的判断是否准确快捷。所以,选手的击球、移动、起动、反应等是实施每一项技战术的基础,要在瞬间对来球的方向进行准确判断和出击,在战术方面运动员也要快速发展改变,根据对手位置和特点快速选择合理对策,只有这样选手才能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

2 羽毛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意义

首先,羽毛球专项战术水平的提升以良好的体能为基础。羽毛球比赛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手的心理变化、自信心、状态、技术体能、技术战术,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彼此间能够产生影响。羽毛球运动需要选手灵活战术、娴熟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速度、力量等综合体能素质;其次,良好的体能能够减少选手受到损伤。实践当中如果选手不能平衡发展力量素质、协调性、柔韧性,那么就容易产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问题。同时如果选手身体无法承受较大负荷,那么身体素质薄弱部位就会产生运动损伤,进而对运动寿命造成影响;再次,良好体能能够帮助选手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运动员战术的运用和技术的发挥与体能息息相关,一旦选手缺乏良好体能的保障,并且难以满足经济要求时,就会在无法抵抗多拍的抗争和调动的情况下丧失信心,这时就会产生急躁情绪,进而产生更多失误。所以在充足体能的保障下,选手能够提升与对手抗衡的信息,进而有能力、有耐心和对手抗争[2]。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专项体能在羽毛球运动中对选手的影响越来越大,比赛不仅是心理素质、战术、技术的较量,也是体能的较量。作为决定选手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术和技术的运用,进而影响比赛结果。所以,要实现在科学把握羽毛球规律的基础上提升选手心理水平、战术水平、技术水平,就应当给予专项体能训练充分的重视,将其上升至与发展心理素质水平、战术水平同等地位,进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羽毛球运动要求[3]。

3 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训练的策略

3 . 1 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

A T P - C P是羽毛球比赛的主要供能方式, 糖酵解供能也占有一定比例。所以青少年羽毛球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应当以耐力力量和速度力量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在青少年选手具有一定力量的条件下,应当着重对该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进而确保其在长时间比赛中可以完成各项技术动作。具体训练中教练应采用加次数减重量的方法训练负荷,安排的负荷强度以血乳酸达到14 mmol/L为佳,并一直保持该水平,通过长时间忍受该血乳酸水平的刺激,从而使机体产生生理适应并实现其耐受能力提升。

3 . 2 速度力量训练方法

羽毛球训练的核心是提升速度力量,其中急动、急停的变速移动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是强化的重点。在技术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排数增加、比赛时间加长,选手需要承受的体力要求为60~90 min剧烈活动,这对其氧代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应当依据比赛的时间构成对训练时间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当依据选手状态和水平对间歇时间和运动时间进行调整,训练的量和强度以大于比赛为宜,进而促进选手速度耐力和有氧恢复能力的提升[4]。

3.3 灵敏性训练法

在灵敏性要求方面,不同运动技能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不能够运用一种或几种方式发展不同的项目选手训练灵敏度,应当从运动专项性质、动作结构运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发展选手灵敏性。在发展羽毛球选手灵敏性时,可采用跑网球的方法进行。通过两个人轮换抛、接球,可自由选择前、后、左、右等方向,通过反复用手接球练习选手庖丁的的步法位率和线路,每次4~7组,每回20次[5]。

3 . 4 强化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核心力量是多种运动项目都需训练的内容,具有支持和稳定专项技术、运动技能、身体姿势的作用。核心力量训练还是整体发力的重要环节,对上下肢协同用力的同时还作为枢纽承上启下。从位置上看髋关节、骨盆、腰形成的整体是身体的核心,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在于建立强有力的肌肉群,在运动过程中这些机构群能够稳固躯干,也可将力量从一个方向传递到另一个方向。如果核心力量素质不够,选手很难在运动中维持动态平衡、有效传递下肢力量。所以,应当强化针对背、腰肌、腹肌等的力量训练。用克服本身重量的练习方法:仰卧交叉大腿、单臂俯撑控腹、团身两头起、仰桥、仰卧挺髋;用单一器练习:力量练习器械、弹力绳、平衡板、平衡球、瑞士球。通过这些练习能够使躯干部深层的肌肉有效的参与运动,并且控制躯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正确姿态[6]。

4 结语

专项特点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13级篮球专修班全体同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篮球、心理素质、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法

观察专选学生在篮球练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并对内容做以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篮球运动员需具备的心理素质

2.1.1 球感和场地感

球感和场地感是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手臂、手指及手腕肌肉的运动差别感受性发展起来的专门化运动知觉, 它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过程才能形成, 逐步提高。球感在球类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在篮球比赛中可能在受迫情况下无法保持正常的身体姿势但依靠超强的手感而将球传出美妙的弧线。对于篮球场地合理准确的判断和移动是优秀篮球运动员重要的心理素质。

2.1.2 各种角色注意视点的分配与谋合

篮球比赛中不同的位置的运动员承担不同的任务, 因此就需要运动员具备相应的能力, 对于中锋位置的运动员而言要求他们的注意力较广, 而后卫和前锋运动员视觉流动的范围则相对较小。不同位置的运动员一定要承担起所在位置的任务, 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和交流。

2.1.3 临场预测、判断能力

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预测和判断能力对于篮球这种开放性的运动项目来说极为重要, 对场上形势的预判、对对手技战术的预判、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的预判等等都是篮球比赛中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未雨绸缪, 才能根据场上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

2.1.4 抗干扰能力

篮球训练和比赛通常是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进行, 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观众的加油声和对方球迷刻意制造的噪音的情况下运动员的情绪和技术动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较易受种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有时这种干扰不仅仅会对技术动作造成影响, 有时运动员受到干扰后甚至会产生不理智的行为, 对整个队伍正常比赛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抗干扰能力对于篮球运动员极为重要。

3.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3.1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有意识的在头脑中对将要进行的或是已经形成的运动技术和展示进行重现, 增强运动员对技术和战术的掌控能力。通过表象训练能使运动员对已经进行过的或是即将发生的运动技术有更充分的应对。比如说在罚球或是投篮时想象以前成功的经历、完美的投篮技术将能够大大提高命中率。

3.2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在训练和比赛时通过对自己施加语言、动作等心理暗示使其能够保持较好竞技状态的训练方法。自我暗示是调整情绪、战斗意志的重要手段, 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3.3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设定一个特定的目标, 不会被其他干扰因素分散注意力的训练方法。篮球比赛的节奏非常快, 如果不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影响自身的发挥进一步影响整个队伍的比赛。集中注意力常用的方法有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等方法。

4. 心理训练中应注意基本要求

4.1 预防为主, 调控在先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竞赛取得好成绩提供帮助, 因此, 不能等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了问题才去解决、治疗, 因而应预防为主,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先教会运动用心来调控的方法, 事情在比赛中主动运用, 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4.2 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

心理的控制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够得以提高, 因此对于心理素质的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进行焦虑、集中注意力、表象训练时要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的练习, 只有在平时训练时能够熟练掌握才能够再比赛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4.3 自愿参与, 自觉配合

心理训练手段的掌握和运用需通过人的内心状态起作用。如想象训练是将内心的想象活动与动作本身相结合, 因此, 如果练习者对心理训练的作用与功效持怀疑、观望或否定态度, 而在老师或教练强迫或命令下接受心理训练是不会产生良好作用的。如果没有对心理训练的自觉积极态度, 被动的接受训练, 就会产生厌烦、对立的情绪。

4.4 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心理训练不应单独进行, 应与专项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把心理训练的内容贯穿到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比赛情绪控制等实际问题中, 这样, 心理训练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4.5 用量化指标评定心理训练的效果

用量化指标评定可得到及时的反馈, 这是维持和提高心理训练动机的关键;量化的评定指标主要有:主观体验, 生理、生化指标, 比赛成绩等。采用比赛成绩作为评定指标时应考虑其他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

摘要:本文就体育教学训练中数据资料积累和经验总结, 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 分析优秀篮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同时通过对心理素质训练在篮球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加强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必要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篮球专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特点

参考文献

[1]Kevin L.Burke, DaleBrown著, 张忠秋等译.篮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0, 1版.

[2]潘友刚, 钱立群主编.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1版.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版.

[4]贾志强.篮球训练计划制定与范例[M].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8, 85—96.

[5]张瑞林总编.篮球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64—68.

[6]江天来.谈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6, (3) :25—26.

[7]朱川平.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国外体育科学, 1997, (1) :42—43.

[8]亚海.谈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 1997, (3) :34—35.

专项特点 篇7

1 跨栏跑及技术特点

400米栏跑与平跑项目所不同的是在跑程中需要跨过一定数目的栏架, 因而形成了当今跨栏跑本身独有的技术特点。即:要求平跑速度快, 步幅大, 步数少, 注重全程栏间节奏和体能合理分配, 过栏瞬间身体重心平稳迅速向前。就是说, 必须具有一定的短期速度和完善的跨栏技术, 不但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还要水乳交融地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决定跨栏跑成绩好坏的基本因素。也是衡量技术好坏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 只有良好的跑速而无完善的跨栏技术, 或者过栏技术较好但平跑速度慢, 都不能取得优异的跨栏跑成绩。平地速度的快慢, 通过计时很容易测出, 而过栏技术的好坏又怎样来衡量呢?通常在没有科学仪器测定的情况下, 大都采用如下方法衡量:将跨栏跑的成绩减去同距离的平跑成绩做为参考。所得之差的值越大说明过栏技术越差, 越小说明过栏技术越好。

400米跨栏是男女都有的正式比赛项目, 栏架摆放的各种距离都相同, 只是女子栏高76.2厘米, 男子栏高91.4厘米, 在基本技术方面男女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不过由于全程和栏间距离都较长, 故对速度耐力、准确地按照一定步长及步数跑好栏间距离、合理地分配体力, 以及克服疲劳的坚韧意志等方面, 都有更高的要求。

1.1 起跑上第一栏

从起跑线到第一栏的45米, 男子一般跑21或22步;女子跑23或24步, 均应采用蹲踞式起跑。因起跑是在弯道上。故起跑后应对着内道的切点先跑一小段直线, 然后再靠近跑道内侧分道线跑。这些技术均同200米跨栏。另外, 不论采用单数或双数步, 均要求第10或第11步后, 步长达到本人的最大自然步长 (即不是勉强拉大的步长) , 并且不应再有变化地一直保持跑向第一栏, 直到上栏前最后—步再适当缩小10~15厘米左右。总之, 由于栏间距离较长, 步数也较多, 所以保持步长和步数的准确性, 对顺利上第—栏是十分重要的。不然, 等跑到栏前才发现步点不对而上不去栏, 再想调整就来不及了。

1.2 过栏技术

400米跨栏时, 由于跑进的水平速度比110米跨栏和100米跨栏慢得多, 故而整个过栏动作, 也就不那么迅猛, 而是比较平稳从容。至于技术方面, 过直道上的五架栏和其他直道过栏技术差不多。过弯道上的五架栏就需注意, 根据栏架高度的不同, 上体前倾程度和上下肢动作的幅度, 都要相应变化。女子400米跨栏的起跨点比男子的略近些。除此以外, 如果在弯道上是左腿起跨, 则还要注意在跑道中间起跨, 以防左腿由体侧提拉时越出栏架造成犯规。

2 跨栏跑的训练理论原理

尽管跨栏跑项目较多, 而且跑程的长短、栏架的高低、栏间的步数等都不相同, 但其基本技术是大同小异的, 均可分为起跑上第一栏、过栏、栏间跑、冲刺等几个紧密衔接的部分。

2.1 跨栏跑技术的要求

各项跨栏跑在技术原理上有共同的要求, 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四点。

(1) 根据“两点间以直线最短”的原理, 要求在跑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过栏瞬间应尽量减小身体重心的上下起伏。即跨栏时, 身体重心移功的的抛物线轨迹越接近平直越理想。最好是“擦”栏而过。但身高腿长的人过较低的栏架时, 也不必为此而故意降级身体重心。

(2) 过栏时不应减速, 要迅速完成过栏动作, 尽量缩短滞空 (无支持) 时间。做到起跨快 (迅速踏上起跨点, 蹬地充分有力, 用时短) 、落地快 (“切”栏而下, 落地点离栏较近) 。因此, “快”是过栏动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 栏间不但要跑得快、跑得直 (避免蛇形跑) , 而且步数要固定, 要有节奏。

(4) 跑与过栏要衔接得很紧密, 不应有任何停顿, 维持好身体平衡, 既快速又能保持平衡, 全程分配好体力, 一气呵成。

2.2 跨栏技术的力学分折

起跨攻栏的速度快慢和蹬地力量大小, 决定起跨的效果好坏, 起跨前平跑水平速度越快、对加快起跨速度越有利。只有快速完成起跨动作, 才能很好地利用平跑提供的有利条件。在起跨前毫无减速, 并缩短起跨这一步的步长, 就是为了保持身体重心处于较高部位和加快起跨腿的放脚动作, 为快速起跨准备条件。起跨蹬地速度快, 表现在着地缓冲阶段极短, 很快就移过垂直支撑面而迅速转为后蹬, 并用最短时间使身体重心最大限度地向前移。后蹬时, 腿蹬伸的速度与蹬地的力量直接有关, 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所以人体作用于地面的力量越大, 则获得支撑反作用力越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F代表后蹬的力量, m代表人体质量, a为加速度) , 质照力量F越大, 人体产生的加速度a也越大。相反腿蹬伸时加速度a越大, 则产生的后蹬力F也越大。所以要在保证最大用力距离 (身体重心超过垂直支撑前移的距离) 的同时, 尽量缩短用力的时间, 加快腿的蹬伸速度, 这不仅有利于增加身体的运动速度, 而且有利于缩小起跨角度, 避免腾空过高, 重心起伏波动过大, 从而使重心前移的抛物线轨迹接近平直。

3 400米跨栏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跨栏跑不但技术比较复杂, 而且还要求有较快的平跑速度作基础, 对意志品质和各项身体素质也部有较高的要求。而专项力量对400米跨栏跑项目所需要速度和力量耐力起到决定作用, 只有通过系统训练方可获得。因此, 也就成为跨栏跑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运动实践证明:专项力量训练水平越高, 运动员个人能力就越强, 掌握全面技术就越快, 成绩提高的也就越显著, 而且不容易受伤。

力量是各项运功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对跨栏跑来说同样如此。没有良好的肌肉力量, 过栏和栏间跑的速度就没有保证, 跨栏跑也不能取得成就。发展力量的方法较多, 通常有静力性、动力性、持器械和徒手等练习。结合跨栏跑, 要重点发展爆发力和快速持久的力量耐力。主要方法如下:

(1) 发展下肢大肌肉群的力量。可通过负重练习:如负较大重量的杠铃全蹲、大半蹲, 负中等重量的半蹲跳、持壶铃蹲跳, 负较轻重量杠铃或沙袋的弓箭步走等。

(2) 发展髋关节力量。可通过以下方法:栏架负重绕髋、橡皮筋直腿前摆、负沙袋下栏、侧卧负沙袋提腿、俯卧腿拉健身球、仰卧腿拉健身球、侧卧绕环、上步送髋、仰撑两腿剪绞练习、双杠支撑车轮跑等方法。

(3) 发展小腿、踝关节、脚掌、脚趾等小肌肉群力量。可通过原地负重提踵、沙坑内直膝跳、连续跳低栏架、负重快频跑、橡皮带前扒地练习、橡皮筋后折腿等。

(4) 发展跨栏专项弹跳力:负较大重量的杠铃做半蹲势力性练习;各种跳跃性练习;如:立定跳远、立定三、五、七级跳远、纵跳摸高、蛙跳、深蹲跳起双膝触胸 (或一膝触胸一膝后摆) , 中长距离的大步幅跳、计时跳、单足跳, 跳台阶等。

(5) 发展腰背肌、阔筋膜张肌力量 (摆动腿前摆及侧提拉动作时需要) 。两头起、收腹举腿、仰卧起坐、后振躯干、负重左右转体、负重左右绕环、硬拉、曲体划船、负重提拉、负重弓身、橡皮筋起跨腿侧拉、橡皮筋摆动腿前摆方法。

(6) 发展全身性协调力量:实心球上抛、前抛、后抛;杠铃抓举、挺举、高翻;健身球体前屈、后仰、左右绕环;复合组俯卧撑 (水平, 上斜, 下斜) ;推小车、俯卧杠铃推拉收、俯卧垫上自由泳练习等方法。

以上方法只是初步介绍, 还有其它一些训练手段, 在训练期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做任何力量训练时, 都应注意事先做好准备活动, 练习过程中力戒嘻笑, 力求动作正确和具有一定振幅, 保证质量。

总之, 在400米跨栏跑的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非常重要, 尤其是腰腹肌力量、髋部及腿步力量对完善和提高跨栏技术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必须加强全身性协调力量方面的训练,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洪寿, 王树宏, 李铁录.完整和分解教学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

[2]王立志.青少年运动员跨栏跑技术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 2007 (5) .

[3]韩江华.“掌握学习”教学法在田径跨栏跑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陈启崙.浅谈跨栏跑的专项辅助练习[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7 (3) .

[5]刘献军.提高跨栏跑运动成绩之我见[J].少年体育训练, 2007 (1) .

专项特点 篇8

1 关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的分析

曲棍球运 动员专项 体能主要 由专项速 度、专项力量、力 量素质、耐力素质等要素构成,各自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1 专项速度

速度在曲棍球运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曲棍球运动的核心,不管是创造战机、还是要发动进攻,都离不开它。有关突然性、应变性及节奏性是这项运动速度所具有的专项特点:比赛过程中所需要的速度主要有这些:(1)位移速度;在比赛过程中,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不管是否有持球,在不同距离、多个方向冲刺和位移过程中,都离不开位移速度。在球场上运动员要把最为有利的位置占领住,以便在局部场合出现以多防少或以多攻少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要通过快速的积极移动来达到这种功放效果。不同于田径短跑,就曲棍球比赛而言,曲棍球比赛不仅具有长短不定位移距离的跑动特点,而且还具有较多次数、较大变化方向和速度的跑动特点。所有这些,都要求运动员具备快速的位移速度以及快速的移动能力。(2)动作速度;为达到让防守队员防不胜防的效果,作为进攻队员,其射门动作速度就一定要快、而且要较为隐蔽。有专家分析,在射门时,球一开始速度可达33米/秒,速度最快可达50米/秒;这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讲,不管是其腰腹、还是其上肢,其动作速度一定要足够快;此外,这种快速移动能力也需要曲棍球运动员的两只脚,其动作频率,也一定要足够快。(3)反应和启动速度;面对赛场的瞬息万变,运动员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改变而进行快速反应及快速启动。在曲棍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做出快速反应及快速启动,主要是建立在自身的视觉判断之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进行启动、急停的次数极多而且相互转换极快。其启动速度平均为5米/秒。因此,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讲,一定要具备极为良好的启动速度和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1.2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直接影响到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建设,是曲棍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专项对抗能力、快速的专项速度及掌握和完善娴熟的专项技战术的必备条件。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曲棍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有以下这些:(1)射门力量;进行曲棍球射门,这是完成于对手的防守之下的;对于射门动作来讲,其动作幅度时大时小,变化大,发力快,而且其力量十足。因此,在进行射门时,发力要突然,速度要足够快,而且其发射角度要刁钻,让人意料不到,这就需要曲棍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极为良好的上肢挥臂和腰腹爆发力,而且还必须同时具备手腕、前臂及下肢的控制力和爆发力。(2)对抗力量:在曲棍球这项 竞技运动中,对抗力量是其 一大构成要素,哪个球队具备强悍的对抗力量,这个球队就有机会占据主动,有机会先占据有利位置,有机会优先拿到球权,有机会最先完成射门而得分,从而有机会把这场比赛胜利优先拿下来。(3)传球力量;曲棍球这项竞技运动,很多技术动作是在运动员弯腰保持较低的重心,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因而在腰腹肌力量这个方面,对运动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管是要完成传接球动作还是要把对手的球封堵 掉,运动员可以多 种形式来加以 完成:既可在跑动中来 传接球,也可在原地来传接球;根据对手球的实际情况,有时需向上、向前来封堵,有时需向侧来封堵。因此,在实际比赛进程中,要求运动员能够结合比赛的具体情况,以良好、快速的传球力量来掌控比赛节奏。

1.3 耐力素质

曲棍球这项竞技体育项目,其运动强度极大,且具有较长的运动持续时间,其常规比赛时间达70 min,若需加时赛,比赛时间还要继续进行延长。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每个运动员所活动的距离,平均可达7000 m左右,最多的活动距离可达10000 m,对于10 ~25 m、55 ~65 m这样的距离,全场快速冲刺大概需55次左右。作为一名曲棍球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耐力和速度,才能具有强悍的抗疲劳能力,才有可能在快速的比赛节奏中完成多次的防守技术和进攻技术,才能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中进行激烈对抗。因此,具有良好的有氧耐力水平,对于一名曲棍球运动员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可让运动员体内的能源物质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促使机体的各种能力,诸如输氧、摄氧及用氧等,都可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可让运动员把自身体内如酸性氧债较快清除掉,这对于延缓运动员疲劳的到来及加速机体恢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柔韧素质

在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各关节的活动幅度都相当大,尤其是上肢肩关节、腰和下肢。为避免受伤、且能顺利完成这些大幅度动作,这就需要曲棍球运动员在其身体的某些韧带和关节上,能够具备良好的专项柔韧性。

1.5 灵敏素质

曲棍球比赛情况瞬息万变,运动员要基于比赛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快速反应,例如,什么时候需要转身、什么时候需要躲闪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曲棍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出色的灵敏素质。

2 关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分析

2 . 1 专项速度训练方法

这项训练需与其他手段结合训练,如速度力量需与完善技术动作训练相结合、专项速度需与专项技能训练相结合。进行速度训练,曲棍球运动员应立足于无氧功能能力的提高、及位移速度、启动速度的强化等方面来训练。(1)通过掌声、抛球等视听信号来促使启动速度和反应速度的提高;以多种姿势来练习起跑,如可通过背向站立、蹲踞式、侧身站立、坐地转身等姿势来进行起跑训练;在持续运动状态下,进行突然快速启动训练;以高抬腿、小步跑及侧身跑等状态下进行快速启动训练。(2)结合上下坡、顺逆风及小步跑和高抬腿跑来实施30 m、60 m、100 m的加速跑、全速跑及变速跑训练,以此帮助运动员把“速度障碍”进行成功突破,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位移速度。(3)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运动员保质保量完成所规定的技术动作,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动作速度。

2 . 2 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1)绝对力量;要以较大的强度来实施绝对力量训练。其训练强度通常可保持在70%左右,最高可在95%。若训练强度大,则必然会减少训练次数;按常规,其重复次数在8次~10次为宜;但训练手段不同,通常其负荷次数也不同。在具体训练时,有关次数的重复及强度练习,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以强度为75%、重复次数为7次的反复练习;这种训练可对肌肉内协调起到有效改善。第二,在不断加大负荷强度时、相应减少重复次数的练习;这种训练在改善肌肉内协调时,还可有效增大肌肉面积。(2)相对力量;进行相对力量训练时,其动作一定要快,故多以有效促使肌肉内协调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为主。这不仅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还可对运动员的体重起到有效的限制,从而有效达到提高运动员相对力量的良好效果。(3)速度力量;有关力量和速度,这是对运动员速度力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促使力量或速度的提高,均可有效促使速度力量的提高。实践表明,因发展速度要比发展力量来得慢,故基于力量的提高来促使速度力量的有效提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如“超等长练习”,就可先让肌肉离心收缩,接着立即实施向心收缩。有关蛙跳、跳深等,就是这里较为典型的练习方法;通过这类方法的训练,不仅可有效拉长肌肉的长度,而且提高肌肉拉长后的收缩速度。

2 . 3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有氧耐力;进行有氧耐力训练通常有:13000 m、5000 m、8000 m以及10000 m等距离不同的越野跑或定时跑;210 min定时跑;3100~200 m的间歇跑、三百米至四百米的间歇跑;44000~6000 m的变速跑等。(2)无氧耐力;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方法通常有:150 m~60 m的多次重复冲刺跑;2高强度的100~400 m反复跑;3原地快速跳绳;4快速折返跑训练。

2 . 4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进行柔韧素质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有主动性练习和被动性练习;在这两种柔韧性训练方法之中,同时又包括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在提高关节灵活性上,主动性练习是基于与某关节有联系的肌肉的收缩来达到的,而被动性练习则是基于能力的作用来达到的。不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练习,它们都是通过增大动作幅度,也就是采用促使肌肉和韧带拉长这个原理来实施训练的。

2 . 5 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多以视觉信号来促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还可让运动员进行类型多样的技术训练,让他们形成娴熟的技术动作,在训练时,不仅要有力量和速度,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素质。

3 结语

上一篇:工程项目之挣值管理下一篇:悬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