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2024-09-17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通用12篇)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1

1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了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 包括语言、行为方式、习俗、信仰以及在整个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概念通常被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物质文化, 也是基础, 是经由人的主观意识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面是制度文化,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层面是心理文化, 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度等。

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情感, 传递讯息的交际工具, 是一定范围内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和书写符。一个地方的语言反映着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产物, 是文化的符号,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同时文化也是语言存在的环境。语言反映文化并受到文化的制约, 文化通过语言凸显。

精通一门语言不仅仅只是擅长听说读写,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如果只是掌握了语言的用法但是不了解背景知识, 很容易闹笑话。例如假设在欧洲, 当你作为一个志愿者去帮助别人之后, 别人对你表示感谢说”Thank you.”这个时候你不能回答说It’s my responsibility to do so.”你应该回答’It’s my pleasure.”这就是一种文化使然。很多类似的例子, 并没有别的可以解释的理由, 仅仅因为文化语境下必须得这么对答, 这么理解。海姆斯 (Hymes, 1972) 认为,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人们习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 还包含理解社会文化的能力, 也就是在不同语境中得体的说话的交际能力, 包括可行性程度、可能性程度、出现性程度以及合适性程度。在交际过程中, 语言需要适合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 同样的, 语言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当然这个语境是包括了文化的因素在内。适当运用语言是交际能力的核心。文化决定了我们的交际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能力也是文化能力。

在交际中, 人们在选择何种语言表达方式、遵循何种交际原则上, 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有的时候有些人受到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忽略不同文化的差异, 误将母语的表达习惯套用在目的语中, 这些无意识的语用迁移往往会造成比违反语法规则更严重的错误——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这样一来沟通就是失败的。因此,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跨文化交际

卡纳莱和斯威恩 (Canale&Swain, 1980)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篇、社会语言和策略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法能力指对语言形式的掌握程度, 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例如语音、词汇、句型等。语篇能力是指能够将词语段落各种成分组合构成相互衔接的连贯语篇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在不同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与文化能力密切相关。策略能力是指具有应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解决交际中的障碍, 以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却又相对独立。

跨文化交际学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 (1) 基本交际能力系统; (2) 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3) 情节能力系统; (4) 策略能力系统。Wolfson曾提到, 在第二外语习得时, 说话人无意识的语法、语音和词汇错误可能表明其还未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 可以谅解。而如果说话人第二外语说得相当流利, 却出现了语用错误, 例如问了不该问的问题, 对他人所说的不恰当的反应, 这种情况下会被当成无知、没有修养的表现, 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习得, 跨文化交际导向的英语教学教育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英语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用法, 能增进相互理解, 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丰富文化多样性。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全球化、本土化、多元文化的浪潮, 向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是现代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语言的实际运用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对中国学生来讲, 没有学习英语母语的语言环境, 那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理解语言的社会背景下的含义, 在各种场合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都需要在课堂习得。所有这些对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将交流对象放在自身价值观中去理解、去解释的思维方式。语言是实现思维括动的形式, 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交际有着较大的影响。同一件事情, 中国人更倾向于婉转含蓄地讲, 而英美人则倾向于直截了当。很多踏入职场的大学生会发现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作风方式、晋升机制、绩效评估都与本国的传统思维不太一样。在与欧美籍领导谈话时, 谈话方式, 重点都会有很大不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的探讨比较少, 有待提高。

3.2 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除英语专业外, 在相当多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并没有开设西方文化、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 仅仅只是一些听说读写的机械式的训练课。学生难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以及与文化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下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3.3 过于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 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及语言的运用。过分重视语言形式、语言知识的获得, 轻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由音标到单词再到句子结构分析。这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英语学习与运用脱节, 往往是学生掌握了整套的语法系统, 词汇储备丰富, 但是却不会表达。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材, 传统的考试, 所有这些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的导向都是语言知识的掌握, 而不是交际技能的获得。虽然近年来随着教学法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一些新的教学法如听说法、交际法的应用, 也仅仅只是将教学的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言, 这些改变还远远不够。此外,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 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1 打破思维定势

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利用一些交际失误分析的典型实例说明用汉语思维定势对英语习得产生的负面影响。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母语和英语的异同, 辨别不同语言中隐含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学生意识到要想掌握好英语, 必须用英语思维去思考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外语教师必须努力地将英语思维模式渗透到日常的课堂中, 不断地启发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只有经过不懈地努力与渗透, 才能有意识地排除汉语思维定势的干扰, 养成用英语思维习得英语的习惯。

4.2 创设并利用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提供丰富的课后阅读素材。与中西方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也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西方国家文化的途径。因此提供丰富的课后阅读素材,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语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与跨文化相关的阅读任务, 制订阅读计划, 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2) 举办有关英美文化知识的讲座。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或者是相关的外籍专家定期举办中西文化对比或英美文化方面介绍等相关的有着跨文化色彩意识的讲座。通过系列文化讲座以及西方国家某些方面的专题知识介绍, 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会问题以及中西方的差异。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的表演、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组织或活动。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姿的英语课外活动里, 学生切身体会并尝试用英语思维开口说英语得以成为可能。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3 提升教师能力

学校可以举行培训讲座等形式, 或者定期派遣教师出国访学, 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改变单一的对学生学习英语成果的笔试试卷的考查, 多一些口语方面的考核等。侧重点不再是试卷的书面考查结果, 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 在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效果。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教师角色需发生改变,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则起着引导和协助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英语。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 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应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达到真正熟练掌握英语的目标, 具备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以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 分析了现在的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解决现存教学模式的不足,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运用,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桂琴, 王雪玲, 隋玉明.素质教育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1) .

[2]陈宝翠.跨文化交际阅读与案例评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

[3]胡芳毅.文化对比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4) :90-91.

[4]赵巍.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6) .

[5]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2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然而对艺术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感官原理等基础研究相当滞后,知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造成艺术于行业理解的意识混乱。因此,在人类意识角度对人体感官的正确认知,对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发展和意识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叙述艺术和感官的基础概念,再通过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精髓进行感官与意识的创新分析,以人体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为基础,探究客观世界的规律与表现方法,为运用感官原理进行艺术表现和文化意识传播提供借鉴与方向。

关键词:文化艺术;人体感官;人类意识

“智人”是生物学分类中人属类的一种,是现今地球上全体人类的一个共有名称。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思想意识与创造力,而智人更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创造基础。探究人类自身原理和周边环境关系,有助于人类更好的认识自己与自然,掌握生命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改造新的事物与关系,发展和谐美好的文明。为了能更好的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艺术角度需分析以下几个概念。

一、对文化艺术的概念分析

文化的概念比较广泛,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艺术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通过感官接受与表现人类生理与心理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规律关系,并升华与改造。

二、对人体感官的认知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大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是一切感官的中枢。人体五大感官分别是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身体触觉。(一)艺术根据五大感官进行划分,又可以分为五大艺术类型,分别是:1.视觉艺术:通过人的眼睛感官及相适应的审美表现手段来传播和体验的艺术,是人体感官中最为灵敏与复杂的,也是人类最直接且主要的获取信息来源。视觉是人类对能量光的感知,能量以光的形式出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不同能量间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被视觉感官接收,进而有了光影色彩、造型空间、视觉审美等诸多视觉艺术要素,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2.听觉艺术:通过人的耳朵感官及相适应的审美表现手段来传播和体验的艺术,是人体感官中最为细腻和富于情感的,是仅次于视觉艺术中的第二大艺术形式。听觉是人类对能量振动的感知,客观世界中不同能量间呈现出不同的声音效果被听觉感官接收,进而有了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等诸多听觉艺术要素,作用雨人的思想意识。3.嗅觉艺术:通过人的鼻子感官及相适应的审美表现手段来传播和体验的艺术,相比较感官中的视觉与听觉艺术,嗅觉艺术显得不易传播,更多时候是辅助其他感官艺术形式加强体验与传播力。如酿酒、烹饪等。中国古籍《黄帝内经》亦在嗅觉上根据五行进行“臊、焦、香、腥、腐”“五气”分类,区分气味的不同种类。嗅觉是人类对物质分子化学方式的感知,与味觉同属一种感官原理类型。能量以原子分子结构作用于鼻腔内嗅觉系统,进而有了气味的不同与强弱的体验。4.味觉艺术:通过人的舌头感官及相适应的审美表现手段来传播和体验的艺术,与嗅觉一样味觉艺术也不易于传播,“五行”中亦分成“酸、苦、甘、辛、咸”五种味觉,交替刺激人们的味蕾。味觉是人类对物质分子化学方式的感知,与嗅觉同属一种感官原理类型。能量以原子分子结构作用于口腔内味觉系统,进而有了味道的不同与强弱的体验。5.触觉艺术:通过人的身体感官及相应的审美表现手段来传播和体验的艺术,如按摩、性爱等。触觉实人类对能量物质化的感知,物质在不同气压和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物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等)与样式(软硬、湿滑、燥粗等)。能量以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的触觉感官系统,给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体验。(二)针对感官在人体内部构造不同功能类型的划分,感官运行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五个部分内容:1.接受系统:接受器官与神经系统等生理构造系统,负责感知外界事物刺激。2.存储系统:大脑和细胞等记忆存储及能量存储系统,负责感知信息的存储。3.识别系统:识别信息与能量等存储的系统,负责信息的整理、识别和分类。4.分析系统:信息整理与分析系统,负责对识别和分类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与判断。5.反馈系统:感官反馈与神经系统等生理构造系统,负责大脑等神经系统对信息判断后的反馈与执行,与外界实行互动。接受系统与反馈系统主要是以人体的五大感官等为主要媒介,而存储、识别和分析系统主要是以人体的内部构造与神经系统和生命能量为主要媒介。

三、感官与人的生理、心理和意识的联系

生物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稳定的环境,人类生存也是一样,依赖于地球稳定的气候温度、空气湿度、水源食物链、磁场声波和能量辐射等。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个体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生活在地球上有着相同环境的影响,地球人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不大。从物理学角度,地球处在太阳系相对稳定的环境,地球磁场与星际磁场间关系稳定,声波震动频率相对均衡,自身能量辐射和宇宙能量辐射相对较和谐。人类生存在此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谓“日用而不知其所用”,感官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影响人类生理与心理的舒适度。人体的结构是长期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而形成的,通过人体感官作用于人类的生理与心理,而舒适度是感官影响最为直观的一种方式,亦是文化艺术研究探索与传播的方向。舒适度可以概括为三种感知状态:舒适、不舒适、无感。1.舒适可以理解为各机能间流畅运行,身心愉悦的一种状态;2.不舒适可以理解为各机能间运行不流畅,身心抑郁痛苦的一种状态;3.而无感不从属于舒适与不舒适范畴,各机能基本正常运行,感官却难以感知的一种状态。舒适度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两种类型:(一)从生理角度,人体感官与人体结构在客观世界中都有一个承受范围1.感官上有感知范围:在一定范围内感官接受比较舒适自然,超出则不舒适,而超出最大接受范围则难以感知。如视觉的颜色敏感度、运动感知等,自然光的颜色和风扇高速旋转的扇叶人类就难以感知;还有听觉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等,低于和超出人类也一样难以感知;味觉中味蕾对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感知阈值各不相同等,感知也是一样;嗅觉与味觉会整合和相互作用,对不同的气味嗅觉神经系统对其嗅觉感知阈值又有不同等,也难以感知;触觉实为六种基本感觉,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压觉及痒觉,其感知阈值亦有所区别。所以在感官感知上有舒适区与不舒适区,也有感官难以感知的部分。2.人体结构的承受范围:人体内和外界间承受的气压力,肌肉与骨骼等组织的承重力,肌肉与皮肤等组织的拉伸力,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能力,神经与脉管系统能力,内分泌与运动系统能力,生殖与泌尿系统能力等等,虽然每个人身体机能略有不同,但是各种调节能力都受限于环境与内在构造,如气压、温度、湿度和磁场辐射等。3.人体生存需求范围:所谓生存需求范围,是人体生理构造中,对特定方向上的本能需求,如饥饿口渴感、性欲、平衡感和抓痒等,在舒适度范围上就好比抓痒,太轻等于没抓,太重皮肉疼痛,只有位置和力度把握准确,才能即止痒又舒适。(二)从心理角度,人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意识亦有舒适区域1.从人的情绪角度,“五行”亦划分“五志”,分别是怒、喜、思、忧悲、恐惊。情志又是性格塑造中很重要的特征,同性相惜、同感相知是情绪中舒适区域。2.从人的情感角度,喜好、厌恶是两种情感极端,普通人对于自己喜好的东西会产生舒适感,对于自己讨厌的会产生厌恶感,虽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因特殊原因喜好发生转变,甚至对两种极端情感能成熟的平和理解,但是不能忽视个人情感。3.从人的思维意识角度,意识广度无限,但是意识可以归纳为探索与学习两种形式。探索是意识的好奇心,学习是意识的本能,而这是意识的舒适区。人的思维意识又可分为三类:潜意识、自我意识、高我意识。潜意识是人类的.DNA原始编码,是人的生理反射与原始本能,亦是生命诞生之初的所有安排;自我意识是人类个体自我感知和表达,有独立的自主逻辑思维;高我意识是诸多个体的不同选择和结果的集合,理解每个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使命,区分人的思想意识的三种阶段类型,更利于舒适区的掌握。

四、感官对人类意识的影响

感官,人类通过感官来感受外界事物,是意识与外界事物沟通的桥梁。如果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了感官,意识将变成虚无的纯粹能量和客观存在。人类意识通过大脑活动不断的收集信息,也不断拓展意识本身的界限,经验着身为个体所经验到的感知体验。(一)在感知层面,感官是人类生存并经验客观世界的一个载体保障。通过感官人类体验着个体所体验的独立感知,并让个体从客观世界中有所区别,并且感官让人能保护身体免受危险,更好的生存并经验客观世界。(二)在体验层面,人类通过不同感官感知,从不同的渠道和方向中经验着唯一的客观存在,使人对客观世界有了多方位的立体式体验与认识,探索不同面向的存在。(三)在学习层面,人类通过感官感知来了解和学习客观世界。通过感官的接受系统、存储系统、识别系统和分析系统,帮助人类体验个体的经验、感知意识的存在和促进意识间的沟通与转变,进而为后续的意识互动做好准备。此层面就是人类思想意识与情感逻辑的形成。(四)在互动层面,人类通过感官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客观世界借由感官感知把信息反馈给人的意识,而意识再通过感官感知作用于客观世界。这种互动就是人类创造的基础。(五)在意识创造层面,人类通过感官系统感知客观世界,体验意识的同时促进着意识提升,而人类意识亦通过感官系统作用于客观世界,适应环境的同时并改造这环境。借由感官,人类经验着个体意识的创造,然而人类在非感官系统感知领域亦感知到感官感知不到的存在,这种意识的突破与创造让人类更加体验到客观世界的伟大存在,为人类探索新的境界与高度提供方向。

五、结束语

感官是人体结构中最重要的系统,人类发展与文明进步离不开对感官系统和人类意识的探索。艺术是人类文化中精粹部分,通过感官系统探索人类内部生理与心理和人类外界事物之间的规律关系,并升华与改造。从艺术角度探究感官系统对人类意识的作用具有深刻意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与体验个人经验的同时,促进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与理解,提升人类意识的广度与深度,为人类未来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研究着重艺术本身与东西方间哲学文化精粹思想结合,探索新的模式与概念研究。帮助人类意识的体验与感受,拓展意识感知的同时,为现实世界中人类集体意识回忆其忘却的记忆。

参考文献:

[1]袁立.易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02-01.

[2](上古)黄帝著,(商)伊尹等注.阴符经集释[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07-01.

[3](春秋)老子.道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6-01.

[4]姚春鹏译.黄帝内经[M].中华书局,2014-12.

[5](唐)杜光庭,吕纯阳等注.清静经集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7.

[6][美]德隆瓦洛默基瑟德.生命之花[M].方智出版社,2013-05-23.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策略

跨文化旅游是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地域间文化沟通往来的途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陈刚,2004)。在各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涉外旅游就是一个典型,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间交流是通过旅游翻译者的翻译来实现的,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本形式及文化习俗存在很大差异,这给旅游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旅游翻译的译文不仅要准确地传递信息,还要达到宣传的实际效果。为了传达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在旅游翻译中融入并强化跨文化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旅游材料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并就出现的障碍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障碍形成的原因

1.英汉两种语言间表达存在很大差异

从汉英文本的语言特色及风格角度来看,汉语一般用很多形容词来传达其意义,而英语则习惯用简单的句型来表达。因此,若旅游文本材料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逐字翻译成英语文本,则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而英语的旅游文本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及准确性,一般使用简约、直观的文字。涉外旅游材料在英译过程中,因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会给译文读者带来障碍。

2.汉英文化传统习俗的差异

汉英文化因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都会使两种语言在翻译时出现一些语意不对等的情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文化差异出现的语意不对等现象也会导致原文本与译文间有差异,有时还会出现词义空白或词汇空缺现象,这也给旅游资料的英译带来困难。由于旅游资料的英译蕴涵大量的文化因素,所以旅游资料英译时需克服语言及文化障碍。

3.译者未透彻理解原文及文化背景,导致译文不妥

旅游资料的英译,目的是为文本阅读者传达既符合原文意义、又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的旅游信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若要把中国文化中语意丰富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就需要译者具备两种文化间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和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进行旅游文本资料的英译時,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信息。

二、英译策略

旅游资料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为确保文本信息的有效传递,应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翻译。在诸多翻译方法中,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之下。

1.音译法

在旅游资料英译过程中,若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时,可以采用拼音加注释的策略,比如地名。

2.音译加意译法

旅游资料的英译大多是景点的翻译,它是国外游客了解当地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在介绍旅游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景点的翻译主要是地名的翻译,其特点是有的需要音译,有的需要意译。当音译法因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带来的障碍不能恰当地向游客展示其含义时,译者可以采用音译加意译解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3.增添及删减法

旅游文字材料承载着许多文化因素及深厚的历史背景,旅游资料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经常遇到语言精练、意义深刻的文字资料,这给译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了给译文读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对于文化因素及历史背景丰富的资料,译者应适当选用英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解释。有时,旅游文字资料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大量的修辞手段,译者若对此进行逐字翻译,译文显得复杂且不符合英语简练句型的表达习惯,也难让译文读者领略到文本的真实含义。在此情况下,应当采取删减法,减去一些和宣传材料核心不匹配或不相关的内容,使译文直达文章含义。

旅游资料英译的准确度能够对景点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因此,旅游英语的翻译者应该从文化差异方面入手,按照一定的翻译步骤,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将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传递给游客,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增进中国与海外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赵莉莉.跨文化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探析[J].外语研究,2012(11).

[2]陆小英.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4

企业文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学者最先提出来的,对中国来讲,企业文化问题在实践上并不是一个全新课题。历史上,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重视企业精神与道德的培育。解放前在民族资本企业中有“民生精神”、“同仁堂古训”;解放后在社会主义企业中有“铁人精神”、“一团火精神”等。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并首先引起外国企业界的重视,继而被我们国家的有识的企业、企业家,根据我国的国情、企业自身的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挖掘、吸收、借鉴,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发展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特质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海螺就是这众多企业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代表。下面我们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价值观”、“领导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方面对海螺个别进行分析,依此解读海螺的成功之道。

从企业的精神来看,海螺人秉承着“团结、创新、敬业、奉献、奋发拼搏的精神理念。首先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海螺集团规模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 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和发展, 是所有海螺人, 上到企业领导, 下到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的结果, 企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无数的有限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企业要发展, 无论是对企业领导者来和说, 还是对普通员工来说, 团结是前提.在海螺,有一个一般企业中较罕见的现象,就是集团管理层团队的主要骨干们,共事十余年没有一个人离开海螺。这不能不使人佩服他们领导阶层的凝聚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魅力;另外, “献身海螺,成就自我,团结创新”,已成为海螺人共同的价值观。对此,集团公司的董事们评价说:“郭文叁能充分调动手下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使大家愿意与他一起努力工作, 令人佩服, 确非常人所为。这是海螺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本。海螺这种团体精神实际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意识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在一个家族整体内,强调整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文化虽然有压抑个性等消极作用,但它对现代的企业是具有很深的积极意义的。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视为一个小家庭,把“整体意识”加以改造和利用,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家族”观念,有利于企业形成团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种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团体精神实际以被海螺人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是创新,:古人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说天下没有不变的事情,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并且。事物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海螺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水泥厂,发展为今天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这个过程中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设计,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造,设备选型的不断改进以及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都是海螺开拓创新的劳动成果。创新,让海螺人体验到了古人的实践智慧;创新,使海螺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壮大,并走向强大;最后,敬业、奉献、奋发拼搏。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其中所谓“业”,本义也许只是指学业,但也可以扩而大之,指敬其所从事的各种职业。这种敬业精神,在海螺员工身上,则是每一个员工的必备素质。把工作当作自己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是海螺人最起码的条件。“干一行,爱一行”,尊敬自己的职业是员工工作责任心的体现。因此,他们即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也不会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做的最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简单的工作中做出不简单。他们相信虽然每个人自己的微薄力量微薄,但我们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人人迈出了一小步,海螺就会迈出一大步。海螺给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就应该为海螺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计个人的得失,积极主动完成对企业有利的事情”。海螺的员工如是说。所以在海螺,“企业兴亡,我的责任”,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不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不找任何借口;也没有抱怨自己的工资薪酬低、岗位差之类的牢骚。正是员工的这种奉献、敬业的精神,为公司保持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企业领导价值观来看,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积极培养和选用较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海螺取得成功的战略资源。首先,海螺始终把专业人才的加盟作为保持公司高速发展和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公司每年都从全国各地重点高校中吸收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近六年来,每年加盟海螺的应届毕业生超过500人,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供给和人才储备。同时海螺也广开渠道面向社会择优选聘,吸纳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通过培养融合已成为公司技术管理的中间力量。其次,集团在注重人才专业技术层面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海螺在人才招聘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有以下品质:1.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3.正直、诚信、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由以上可以看出,海螺把一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做人的工作,注重发挥人在企业中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说到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海螺的用人机制是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一,人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体有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是把人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其次是“爱人”思想。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再次是人只要努力,皆可成才。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上述的人本思想和我国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旨是相符的。对于培养企业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的人本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海螺公司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始终贯彻为员工创造机会帮助员工成功的用人宗旨,在公司告诉发展的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坚实的海螺人才队伍,他们创造了公司连续十年高速增长的神奇业绩,成为企业成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企业的价值观来看,海螺提出的口号是“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并成为国际化一流企业”。“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一生热心救世,到处奔走,自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奋斗。孟子也以“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孟所代表的对国家、社会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几千年来已经被中华儿女一代代所继承。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任何一种所有制企业,都在努力营造“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的企业精神,让企业员工和社会认同这种精神,鼓励员工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荣,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企业家们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理念,这种理念既符合了民族文化传统,又遵循了企业的成长的规律,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海螺的企业目标无时不在影响着员工的人生观,海螺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严格在员工中传输自己的文化,凝聚全体的员工的力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正是海螺的这种企业精神,才使海螺人可以大胆地喊出“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响亮口号。海螺水泥成为了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品牌。中国人不会再在国外的品牌的面前抬不起头,民族工业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昨天。海螺不但实现了企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体现了为国图强的爱国精神。

在经济大发展和体制大变革的今天,“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处在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模式”。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照搬别国的管理模式,而要走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的新路。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形态。“企业不是脱离国家、民族和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而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是企业文化的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需要继续从中国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虽然企业是抽象的,但企业中的人是具体的。抽象的企业是具体的人组成的。那么具有相同大文化背景的人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海螺员工的团队精神、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精神、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产业报国精神等方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的传承。这些精神不但培养了较高品质素质的社会人才,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海螺人正是把这种精神溶入到自己的企业中,变成自己企业文化的精髓——海螺文化。使之用来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凝练员工的思想意识,让哪怕是最普通的员工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在今天几乎任何一个大型企业都令人头痛的问题,可是海螺做到了,这也许是海螺在短短几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和成功的真正秘诀吧。

参考文献

[1]唐明帮:周易评注-系辞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2]《老子》六十四章[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定雄武: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有学:现代儒商与传统文化[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5]《科技智囊》[J].1996.6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5

从中西文化的角度阐释模因论与中国英语词汇

随着英语变体研究的深入,中国英语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是概括性地论述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发展,还未独立地从各个层面阐述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机制.借用文化进化和传播的`模因论对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英语词汇层面单独加以分析,中国英语词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强势模因,它通过自身的某些特点,满足了模因复制的选择标准,从而顺利通过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的四个阶段,因此为人们注意、理解、接受并使用.

作 者:胡丹 刘爱真 HU Dan LIU Ai-zhen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镇江,江苏,21刊 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10(1)分类号:H310.1关键词:中国英语词汇 模因 强势模因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6

关键词:汉语并列二项式词序 词序制约因素 文化因素 认知因素

引言

对汉语并列二项式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并列二项式的词序原则以及汉英并列二项式词序原则的异同比较上。长期以来学界较多关注汉英并列二项式词序固定的一个类别即凝固词和成对词的词序。单从汉语研究方面,制约并列二项式词序的因素包括语义、语音以及其他因素。笔者的语料库研究表明,语义因素对汉语并列二项式的制约作用强于语音因素和其他因素。[1]语义因素下面的数原则,权力、时间、递升、积极性对汉语并列二项式的制约作用明显,而显著性原则的制约作用较小。文化提供了认知解释的基础,引导选择和归纳认知的对象。因此,阐释汉语并列二项式词序特点以及词序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必要首先从文化方面开始,进而从由文化衍生而来的认知方面提供微观的解释。

一、文化分析

(一)阴阳思想与尊卑思想

汉语并列二项式一般都遵守“权力”原则,原因有二: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思想”,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封建“尊卑思想”。闵家胤指出,“阴阳”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2]因此,在并列二项式的组序上,天阳地阴、春阳秋阴,“阳”位于“阴”之前,这是因为,阴阳思想中,属“阳”的比属“阴”的更具权力。在二字并列结构中,如“春秋、天地、大小、君臣”等充分体现了先阳后阴的排序。由此可见,汉语中尊卑思想也是“权力原则”的一项内容,一般认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也一直强调尊卑有序。

(二)集体主义

汉民族的集体主义哲学思想影响汉语并列二项式词序。汉民族文化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群体的作用,重视社会、群体力量,弱化个人和个性。汉民族文化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思想不仅影响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也影响语言。集体主义思想表现在时空方面,主要体现为汉语遵守整体先于部分的排序原则。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综合性是东方思维模式的特点,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整体概念,二是普遍概念。[3]可见,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差别明显,前者重集体主义,后者重个人主义。

二、认知分析

(一)认知视点

研究发现,在词序制约因素中的语义因素中,时间和递升因素对汉语并列二项式的词序有很强的制约力,词序预测成功率高。这一现象反映了汉语并列二项式绝大多数遵守时间顺序原则。除此之外,汉语并列二项式同时也遵循由浅到深的递升规律。但是这两种原则的遵守,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一种倾向性。汉语并列二项式均有违反时间顺序原则的语例,比如“理想+现实”。时间因素本应在这个并列二项式中被遵守,但语料库研究发现事实刚好相反,优势词序并不是“现实+理想”。石毓智也提到类似的观点:比如看到狗正在追赶小孩,可以描述为狗咬小孩,或者小孩被狗咬。[4]这两种描述均不遵循实际的时间先后顺序,而是与说话者的认知视点或者顺序有关。

自由词序的产生往往就是由认知视点的变换造成的。比如,人类对于里外的空间感知以及循环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视点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由词序。在不同的认知视点下,汉语并列二项式中既有遵守“由里到外”顺序排列的结构,也有按照“由外及里”顺序排列的结构,前者如“里面和外面”、“内部和外部”、“进来和出去”等,后者如“口舌”、“鞋袜”等。除里外空间感知具有不同的视点导致自由词序外,循环的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词语顺序。以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白天+黑夜”的并列二项式为例,“白天”位于“黑夜”之前排列的二项式有319个,“黑夜”位于“白天”之前则有26个。两种词序在汉语并列二项式中共存的现象反映了认知视点往往不只一个的事实。

(二)认知显著性

认知显著性除跟认知视点的变换即动态因素有关外,也跟事物的性质、方位的显著程度相关。[5]视觉上较大事物容易被感知,比如:汉语中“大”通常排在“小”之前。空间方位方面,“上”比“下”更显著,并列时,“上”在前,“下”在后。汉语中,上下、上上下下等充分体现了“上”前 “下”后的排列顺序。此外,还有欺上瞒下、承上启下,等等。与“上”和“下”相似的空间位置关系相似的是“天”与“地”。喊天哭地、呼天抢地,体现的是“天”在前、“地”在后的排列顺序。

“前”、“后”维度也有认知显著性的差异,这是由二者的不对称造成的。由于人的视觉方向总是向前,因此有“前怕狼,后怕虎”类似的说法,体现了前后的不对称性。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显著性强,位于前面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先说;而后面的事物和现象由于显著性较弱往往后讲。汉语并列二项式体现“前”在“后”之前的很多,比如“前后”、“前前后后”以及“饭前便后”、“空前绝后”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横向和纵向在线性顺序上也呈现出不对称。“纵”较“横”更显著,因此,汉语并列二项式大多遵循先纵后横的顺序,比如,高度和宽度。“东西”位于“南北”之前也充分体现了先纵后横的顺序。然而,左右维度在空间感知上却缺乏显著性的强弱差异,因而,词序较自由,词序的选择往往由语言所处的文化传统以及语言自身的偏好来决定。汉文化中,左右与东西对应,而“东”在汉文化中是尊位,因而“左”位也相应成为尊位,成为“先左后右”的序列。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以“左+右”顺序出现的并列二项式共28634次,反序仅有1次。

(三)临摹程度

研究发现,在词组层面上,与英语相比,汉语更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临摹现实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尽管时间顺序原则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多数语言中,但遵守的程度不一,或者说有临摹度高低的区分。除词组层面以外,在小句层面上,各种语言的语序也不尽相同,体现出不同的偏好词序。造成这一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临摹原则和抽象原则的相互竞争。

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并列二项式词序的研究,笔者发现,汉语临摹度较高。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受制于时间因素的绝大多数并列二项式按照真实时间顺序原则排序,与现实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次,不少不遵循真实时间顺序原则的并列二项式遵循想象时间顺序原则或者推断时间顺序原则。总之,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运用广泛,被普遍遵守。

高临摹度的语言如汉语,尽管不重“形”而重“意”,但十分讲究语法规律与现实规则的对应,在词组和小句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汉语词序在汉语语法中有较强的作用。鲁川的“预想论”形象地解释了汉语词序。[6]该观点指出,“预”即“事先”,“想”即“考虑”,二者有先后之分。以并列双音词为例,上下、因果等词语的词序,按照“预想论”的观点,先预想看到“有形”,从而“上”位于“下”前、“因”先于“果”;身手、胖瘦、大小等词序也是按“预想”的先后次序组排列的。并列双音复合词如“朋友、观看、检查”等,以及反义关系构成的如“好坏、黑白、轻重”等前后两项的顺序也遵守“预想论”。鲁川认为,现代汉语的词序原则普遍体现了“预想论”,这一论断跟前述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即:汉语遵循真实世界的时间、想象时间原则和推断时间原则。

(四)认知策略

汉语的高临摹性不仅表现在汉语遵守时间顺序原则上,也体现于通过先整体后部分的图示来谈论空间关系。身体被看作是容器,同时被容器包围。[7]整體位于部分之前的排序倾向主要来源于这一空间观。排序倾向反映了作为容器和整体的人能操纵身体的各部分的这一认知策略。汉语中表 “整体”的事物一般位于表“部分”的前面,比如,以“集体+个人”为词序的并列二项式的优势词序次数为878,其反序次数仅为185。

结语

汉民族文化和认知因素导致汉语并列二项式词序特点以及词序制约因素对二项式不同的制约力。文化方面,阴阳思想、尊卑思想导致权力原则的高词序预测成功率;集体主义思想对并列二项式词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认知视点的变换降低了并列二项式的固化程度。在词组层面上,汉语临摹度高,遵守时间顺序原则,主要是因为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的汉语对词序的依赖程度大。汉语语法规律照应现实规则。最后,认知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列二项式的词序,导致汉语倾向于遵守先整体后部分的排序原则。

参考文献

[1]刘世英.汉英双项式并列短语的词序制约因素研究[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谢信一著,叶蜚声译.汉语中的时间和意向(中)[J].国外语言学,1992 (1):20-28.

[6]鲁川.预想论:现代汉语顺序的认知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 (1):33-43.

[7]王会芬.汉英并列结构语序的比较研究[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 安徽大学,2007.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英语的谚语翻译 篇7

1 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谚语承载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每个民族及其人民都生存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因而不同民族谚语的产生便和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由众多小岛组成的岛国, 四面环海, 地处西半球, 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大多与海洋有关, 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关于船、海及水生物的谚语。例如, 在英语中, 用“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来表达“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的意思。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涉及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而该民族的谚语作为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定会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英语中,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有关狗的表达, 大部分都有褒义。如用“You are a lucky dog.”来表达“你是一个幸运儿。”, 还有“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出头之日。”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英语谚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基本上没有较生僻的词语, 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英语谚语广泛使用修辞格, 使抽象的事物、观点、概念等具体形象化, 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其主要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明喻 (Simile) 通常是用比喻词, 如“like”, “as”等, 把要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联系起来。如: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狗窝。

暗喻 (Metaphor) 是不使用比喻词而把被比喻的事物直接说成是比喻的事物, 把本体和喻体直接联系起来。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拟人 (Personification)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 加以人格化, 赋予他们以人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夸张 (Hyperbole) 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She eats like a bird她食量很小。

2) 英语谚语的句型结构多样化, 具有言简意赅的显著特点。

倒装句, 如: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被动句, 如:Time past cannot be called back again.光阴一去不复返。

祈使句, 如:Think today and speak tomorrow.三思而后行。

省略句, 如:No pains, no gains.没有付出, 就没有收获。

3 英语谚语的翻译

英语谚语同样作为极富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 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等语言特征, 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 翻译的过程中, 仅仅是寻求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对等是不可取的, 译者需要注意其字面意思以外的语言含义并结合多种翻译方法, 力求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形象、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1)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忠实原文、通顺达意、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基础上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保持英语谚语中原有的风格。可采用直译法的英语谚语多半是在汉语谚语中也可找到相对应的表达。例如:“break the record” (打破记录) , “All roads leads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等等。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障碍时, 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力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翻译方法。有些英语谚语因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果采用直译, 会引起读者的理解困难, 此时可选用意译法。如, “Murder will out”若译成:“谋杀终必败露”就比较牵强, 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再如,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饼, 就得打鸡蛋”, 不如译成“有得必有失”。

通过对英语谚语的讨论和研究, 可以领略到其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文的风格。综合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特征, 可采用直译、意译或两者相互结合等翻译策略, 使译文达意确切、自然传神。

摘要: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区别于其它语项的特征, 即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在对其理解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它诸多的因素, 比如地理环境的差异、风俗习惯等等。在谚语翻译中, 如何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 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语言背景知识, 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谚语,特点,翻译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12.

[2]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反译[J].中国翻译, 1987 (2) :41-42.

[4]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 2003 (22) :92.

[5]汪婉萍.英语谚语的译法、归类和使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37-40.

[6]白纯.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8

1 认知角度

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 认知角度不同, 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 因此要注意。就拿颜色来说,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 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 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 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 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在西方国家, 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 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再看红色, 在中国, 红色意味着喜庆, 欢乐美满, 在过年时, 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 也会贴红色的春联, 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 例如结婚和出嫁, 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 在自己的本命年里, 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 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 再看西方, 在他们看来, 红色是暴力, 血腥, 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然后就是蓝色, 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 代表心情不好, 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 而在中国, 当人们说蓝天时, 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 阳光明媚, 空气清新, 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 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 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 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 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2 宗教信仰

宗教强调的是人类对于一种超出自身认知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安慰。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 从上古时代开始, 中国的文化开始发展, 从春秋就开始出现的道教, 以及在唐代就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 这两个宗教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维护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在英语国家中, 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教义是“尽心, 尽力, 尽意爱上帝”和“爱人爱己”, 基督教徒他们崇拜上帝, 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安排, 上帝就是他们心中的神。举个例子, 我们来看同一语句, 中西翻译的就不同, “成事在人, 某事在天”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西方翻译着翻译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中国的翻译家翻译是“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这两个不同的翻译就体现出宗教不同, 翻译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 东方佛教色彩强烈, 上天就是天神, 就是英语单词heaven;而在西方, 上帝是神。可说这种翻译就考虑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 符合人民的不同的心理期盼, 也体现出在翻译时要注意宗教信仰, 否则会闹出笑话。

3 风俗习惯

我们知道,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反映, 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经济决定这风俗习惯, 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出符合的东西。在中国, 当我们遇见熟人时, 我们互相打招呼用“吃了么?”“去哪儿呀?”, 翻译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 他们见面说“Hello”“It is a nice day”.可见, 如果翻译者不知道这些习惯, 那么就会让那些不了解东方文化的人误解, 从而闹出笑话。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知道, 中国人有谦虚的美德, 当受到别人的表扬时就会很谦虚, 当一个外国人赞许一个中国女人很漂亮, 他会说“You are very beautiful”, 如果翻译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 用中国习惯的说法就是“哪里, 哪里”, 那他翻译出来后会让外国人很困惑。所以我认为, 此时翻译不仅要表达出这位女士的谦虚态度, 而且还要符合西方的习俗, 这样才能不让外国人疑惑, 使交流顺利进行。我们知道, 我国的饮食习俗和西方国家大不相同, 在中国, 谷物是主食, 谷物主要包括小米, 谷子, 大米, 这些食物在中国以蒸煮为主, 属于清淡型的主食, 在西方国家, 他们的主食是小麦和大麦, 主要通过磨成面粉后经壁橱烘烤而食用, 面包是主食, 糕点也非常多, 他们的早餐煎鸡蛋是常用食品。在翻译时, 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有几个典型的例子“粗茶淡饭”翻译为“bread and water”, 家常便饭则翻译为“bread and cheese”, 饭碗“bread and butter”, 还有一句谚语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翻译则更为灵活“One can 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 可见, 风俗习惯对于英语翻译很重要, 因此必须要考虑这个因素在里面。

4 地域文化

我们知道, 地球很大, 每个地方的气候不同, 不同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会形成他们民族所独有的地域特点, 从而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在中国, 我们提到东风, 自然会联想到阳光明媚, 百花盛开, 草木茂盛的景象, 东风代表着好天气, 好的欢乐的事。提到西风, 则会想到树木凋零, 大雪纷飞, 一片萧索景象, 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写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中的西风就是凄凉的写照。而在西方, 东风意味着冷风, 是寒潮来临的前奏, 东风来临后, 人们大多都闭门不出, 准备着受到寒冷的侵袭, 西方则是代表着暖风, 暖风来临, 万物复苏, 百花开放, 一片生机。“Biting east wind”的翻译是“刺骨东风”, 在英国诗人在《西风颂》中, 有一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在翻译时, 必须要把“wind”翻译成西风, 只有翻译成西风, 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斗志, 这就需要翻译者了解西方的地域文化。在《南浦别》中, 西风如果翻译成“West wind”, 当西方读者读到时就不会体会到诗人当时作诗时的凄凉之感, 这就是翻译的差异。之所以造成差异, 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的。我们通过地图以及查阅资料知道, 英国是一个岛国, 面积小, 并且地处西半球, 背靠大西洋, 从欧洲大陆背部吹来的东风是冷风, 很寒冷, 当吹东风时, 像是处在冬天一样, 从大西洋吹来的风是西方, 由于来自海洋, 所以是暖风, 温暖舒适, 当西方吹来时, 感觉像是春天一样。而在中国, 由于中国地处亚欧大陆, 是个典型的内陆国家, 西部地区是高山, 崇山峻岭, 东部面临大海, 所以当东风吹来时, 带来了海风, 蕴含着热气和大量的降水, 刚好此时万物复苏, 温度升高, 于是春天来临, 东风是春天来临的信号, 所以欣喜, 当冬季来临时, 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刮起了西风, 西风带来的是寒流, 所以气温迅速下降, 寒冷无比, 所以感到凄苦, 西风是寒潮来临的标志。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差异, 否则会出现因考虑不全面而出现错误的翻译。

5 思维习惯和个人喜好导致的文化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 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事物有三个方面, 支持, 反对和保持中立,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中庸之道, 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讲的是天性, 讲的是统一。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种思想理念, 以他们的思考方式, 事物只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态度, 根本不存在中立的说法, 因此在英语翻译时是不能出现像“我保持中立”这一类的句子, 这样不符合英语国家的思考方式, 会对我们的读者造成误导, 从而产生困惑, 所以翻译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翻译出正确的句子, 要给出明确的态度, 支持或者反对, 不能模棱两可。然后就是个人喜好会影响翻译句意的准确性。在中国, 龙是吉祥的象征, 对它很敬仰和喜爱, 中国人总是以龙的传人自居,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中国历史朝代里, 皇帝都自称龙, 自称真龙天子, 代表的是强大与权力, 拥有整个国家, 是精英中的最强者, 而在现代, 很多人都以龙为名, 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 希望他们像龙一样一样一飞冲天。而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一种可怕残忍丑陋的生物, 代表的是暴力血腥, 是邪恶的象征, 非常令人讨厌。还有就是狗, 在西方, 狗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是伙伴, 可以信任的家庭成员, 而在中国, 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和见不得人的事, 与之有关的词语是贬义, 例如狐朋狗友, 猪狗不如等, 如果在翻译时, 不懂得这个, 那就会曲解意思, 从而翻译错误。

6 结束语

翻译是两者语言实现文化交流的手段, 因此很重要, 也具有新的发展前景。要重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分析在翻译时出现的跨文化的现象, 尽量避免出现因文化用语失误, 从而导致错误翻译情况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的分析, 欢迎大家提出改进意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 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 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 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 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 找到共同点, 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

参考文献

[1]孙佳.试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刘乐.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J].考试周刊, 2010 (10) .

[3]刘连芳, 王春晖.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大学报, 2010 (1) .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9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 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 习语是特定的民族在其特有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熔炼形成的语言精华,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习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 了解中英习语形成的历史原因, 背后的文化内涵, 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用好中英习语, 翻译好习语。

2 中英习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正如习语的概念中所陈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习语似明镜, 反映民族的特征。中英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差异;汉语和英语也是两个很不相同的语言体系, 无论是在拼写和发音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中英习语也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笔者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个范畴来探讨中英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对中英习语形成产生的影响。

2.1 物质文化

2.1.1 地理环境

由于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使部分中英习语的产生平台存在差异。中国是以一个内陆为主的国家, 虽有绵长的海岸线, 但是大部分的百姓还是生活在内地, 在山区, 在高原, 就算是战争也多为国内战争或远距离的马背上的征战。辽阔的地域, 多样的生活环境, 让人们在总结习语时更多使用地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字眼, 如:跋山涉水, 挥金如土, 寿比南山, 一马平川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发达的渔业和航海业为“日不落帝国”的美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 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词语在英语习语中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如:half sea over酩酊大醉;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Fish begins to stink with its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2.1.2 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 汉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如:瓜熟蒂落、枯木逢春、拔苗助长、斩草除根、瑞雪兆丰年等。在农耕中帮助了人们的动植物, 甚至天气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闻鸡起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国人善渔善航海, 少农耕, 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基本没有和农耕相关的词汇, 多为大海, 捕鱼类的词汇, 如:plain/smooth sailing一帆风顺;trim the sails随风转舵;drink like a fish一饮而尽,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 (意指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在英国, 夜生活非常流行, 人们不会早起, 不会像中国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因此早起的习语很少见。Dressed to the nines打扮得令人倾倒 (晚会一般九点开始, 为晚会盛装出席) 。

2.2 制度文化

2.2.1 动物

中国为农耕国家, 一切与农耕相关, 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动物在习语中有着一席之地。如, 耕地的牛,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苦工作的象征, 是老实肯干的象征, 是憨厚可信任的象征:力大如牛, 甘为孺子牛, 汗牛充栋。报晓, 生蛋的鸡:公鸡报晓, 闻鸡起舞, 鸡鸣犬吠。

神秘而令人敬仰的龙:真龙天子, 卧虎藏龙,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等。

在英国, 人们不用耕地, 牛不是主要生产力, 所以, 同样是“力大如牛”这样的表达, 在英文中, 代表的动物则是马, as strong as a horse。马在英国非常重要, 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骑马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因此与马相关的习语非常多:work like a horse辛苦的干活;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be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clothes horse爱打扮, 赶时髦的人,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英语习语中的动物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而且有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牛, ox, 在英语中涉及的不多, 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sb’s foot表示灾祸已降临到某人头上。鸡, cock, 在英语中指首领, 头目, 神气十足的人, 常见的习语有:cock of the walk支配别人的人;live like fighting cock生活很好, 尤指吃得好;cock-andbull story荒诞的故事, 无稽之谈。龙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文习语中与龙相关的多为褒义, 但在英语中, 赞扬龙的词语非常少, 且多为贬义: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蝙蝠 (bat) 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 代表吉祥、幸福。而在英语中bat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人们迷信bat与巫婆有关, 认为bat是闯入私宅象征死亡的凶兆: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 have bats in the belfry思想古怪, be bats发疯等。在中国文化里喜鹊 (magpie) 是吉祥之鸟, 报喜之鸟, “喜鹊登枝好事到”。但在英语中magpie却是一种叫声呱噪, 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 常用来指饶舌或喜欢收藏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实际是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内涵”。

2.2.2 植物

中国崇尚礼仪, 泱泱大国, 礼仪之邦;翩翩风度, 君子之仪。梅兰竹菊用来比喻人们的品德高尚, 性格正直坚强, 行为光明磊落, 人格坦坦荡荡。梅妻鹤子、踏雪寻梅、兰心蕙质、竹报平安、胸有成竹、秋菊傲霜等。英国地区不产竹, 英语中bamboo一词也是源自马来语, 英语中就鲜有和竹子有关的习语。雨后春笋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是这样完成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 反映了各自的生态特征。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出自“黑莓遍地, 俯拾皆是”的生态环境。 (2) 玫瑰花是英国人的心头好, 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roses all the way诸事顺利;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无刺的玫瑰;世上没有完全的幸福;有乐必有苦;a bed of roses, 非常适合的工作, 安逸的生活。由此可见, 简单的一两株植物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极为丰富, 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2.2.3 食物

中国物产丰富, 食物种类多, 可食用的东西不胜枚举。从常用的习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文里关于食物的成语覆盖面从谷物到动物, 从水果到海鲜, 比如:桂酒椒浆、五谷丰登、酒池肉林、膏梁锦绣、蕉叶覆鹿、望梅止渴, 不可谓不博大精深。

在英语文化中, 英国人的食物比较单一。他们喜食土豆, 把土豆当作主食。根据土豆的形状, Jacket Potato皮夹克土豆;根据土豆的制作方式, Mash potato烤土豆;土豆泥;根据土豆的外形, 引申出了couch potato窝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的人;根据土豆的特性hot potato难题、棘手的问题、难以应付的局面或人, 它的意思是说热的土豆固然好吃, 但它会烫手, 一旦烫手, 你会想法子马上甩掉它。Small potato则用来比喻小人物或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当然, 英国人还有其他食物, 比如:as cool as a cucumber极其冷静, full of beans精力旺盛;活泼欢乐的, not worth a hill of beans一个人一钱不值, bean brain白痴, 笨蛋。

2.3 精神文化

2.3.1 宗教信仰

佛教和道教对汉语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 对整个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佛、道、儒的结合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 汉语中的不少习语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有关。如“五体投地”原为佛教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后表示人们对人或事心悦诚服;“心心相印”源自佛教禅宗, 前心指“佛心”, 后心指“人心”, 指以佛心印证众生之心, 后表示人与人之间情投意合, 尤指情侣;此外还有“借花献佛、流芳百世、立地成佛、大慈大悲、醍醐灌顶、舌绽莲花、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等, 可见佛教文化对中文习语影响深远。“灵丹妙药、仙风道骨、脱胎换骨、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无中生有、天长地久”等成语则来自道教。在儒家思想的习语中, 人们熟知的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否极泰来、盛极必衰。”

3 结束语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别, 但是中英人民毕竟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有其共性, 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认识经验也有共通之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着星星点点的相同。因此在中英习语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表达。例如, 在古代, 因科学的不发达, 神话传说故事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精神支柱和知识来源。两个民族的人民都把“心脏” (heart) 看做是人灵魂、思维、情感的中枢, 大量与“心脏”相关的习语由此产生。with a hard heart (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

此外, 相似的劳动经历也使中英人民得出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验: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mov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就连“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 老幼皆知的道理在英文中也有着相似的表达: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因此, 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的探究, 不仅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 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的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还对于激发双方学习对方的语言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新政.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31 (2) .

[2]赵朝永.英语习语源来如此.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冯野凌.浅谈语音室相关的中英习语及其文化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5) .

[4]李静.英汉饮食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的精髓部分,属于英语的习惯用语,它具有语言的精炼性和结构稳定性等特点,其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还有典故等。和其他种族语言一样,是使用者长期使用后随着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句式简洁精炼的词组或短句。

英语习语就好比我们中国的成语和谚语,和普通的短句不一样,它有自身特定的含义,在各个词组或是短句之间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也不能进行重组或者是拆分。通常来说,英语习语讲究前后对称,其结构很稳定,也有深刻的寓意,在外表形象上也是十分鲜明,让使用者朗朗上口。但是习语教学区别于其他的听说教程,和传统的词汇教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习语在表面意思上和本质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有些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很多初学者难以理解,也是习语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 跨文化交 际概述。 跨文化交 际 ( cross - cult 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任何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都有差异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是说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着文化差异时如何跨过文化差异障碍去更好的沟通。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涉及到了多种跨文化交际。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习惯上也会存在差异,不同的语言用法规范会在相互沟通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是障碍。

2.习语教学和跨文化沟通。Sapir,Edward(萨丕尔)在《语言论》中就曾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所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渗入文化教学,而习语就是文化的很好体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习语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技巧,传递文化风俗。在日常与外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语言水平有限,对他国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对交流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不断的加强对书本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

3.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仅仅通过书本的英语知识学习,即使掌握了准确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量,在真正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也未必能够自然得体,其原因就是对其英语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在语句的使用上没有很好的分寸,与对方无法深入沟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习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只是在英国和美国特定的实力背景下产生的,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也是它的各族文化,包含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人生哲理。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它理解为我们用依据成语或是谚语对于一种现象的概括,它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不了解英语习语必然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以说我们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进行习语教学有其现实意义,通过习语让学生了解外来文化,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习语教学的不足

就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往往都忽视了习语教学部分,从教材上来看,我们发现从初一到初三的英语课本中都没有出现针对习语教学的部分,有些习语只是作为词汇或是短句的形式出现,被作为要求背诵的部分,却没有相关的习语文化背景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即使接触到了习语,也只是将其作为词汇而硬性背诵,不了解其文化内涵,无法灵活使用。另外,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学格外注重的就是语法的学习和词汇的掌握量等静态知识,很多同学出现了无法开口说英语甚至也无法听懂外国人的口语等问题。所以说习语教学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书面理解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能力。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11

【关键词】自主管理 高中生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84-01

高中教育管理工作对培养适合新时期需求的学习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学生管理重视学生的成绩,缺乏人文关怀。学生自主管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实现自主管理,对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成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自主管理的维度对高中学生管理进行研究,希望提出有益于高中学生管理的探索。

一、高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中学生管理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工作。高中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与中级教育之间的重要衔接点,学生管理工作失位,将使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育不能维持,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进行高中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作用就是创建学生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无旁骛、一心学习,考入理想的大学。学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教师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纪律、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直接关乎学校在家长中和社会上的声誉。所以,班主任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学校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那么将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站在自主管理角度上,对学生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中的问题研究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学生奉行死读书、读死书“准则”。随着新世纪社会发展对需求人才提出的新标准,使得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能从应试教育观念下解放出来,将会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成效。同时,作为8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和落实的直接结果,这一代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独立生活中缺少沟通交流、同时缺乏合作共享的精神。因此,学生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互帮互助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加之欧美宣扬个人英雄文化的入侵,使学生信奉个人的能力和沉醉个人小圈子而忽视了与他人协作共享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高中学校中,班主任老师承担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班主任老师还有授课的任务。班主任老师不仅要维护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承担完成自身的代课任务。本身课时任务就非常的繁重,还要进行琐碎的管理工作,这些都会造成班主任老师无暇倾注更多精力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并且高中生处于心理叛逆期加之高考所施加的无形压力,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会经常出现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的行为,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自主管理角度下高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学生在接受知识的中,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创造良好学习坏境的必要条件,而做好高中学生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联动。当前高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一方面,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创建良好学习坏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解决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时,要注重明确分工、清晰界限权责、完善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创建自主学习互助组,具有人文关怀的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高中教育管理工作对培养适合新时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了满足新世纪对适应学习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自主管理不仅能作为高中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在锻炼学生自律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而且对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成熟有着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管理工作要重视细节的影响,切实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情况,最终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培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型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能投入到该管理问题的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高中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永川.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许红霞.自主管理角度下的高中学生管理方法创新[J].成才之路,2015,01:92.

[3]李新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作者简介: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 篇12

一、历史渊源:诺曼底征服

1066年,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征服了英国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部落,诺曼底征服不仅加快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转型,同时其影响也深入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政治,宗教与语言文化中。在诺曼底征服之后,新的统治者使用法语,因而法语成了当时英国政府的官方语言,例如在行政管理、政府公文等的相关文件中都是用法语书写。因此,在英语词汇中,政府管理类的词汇中出现了大量法语。例如:government(政府),court(法院),parliament(议会)realm(领域),sovereign(君主),mayor (市长)等。据统计,这一时期大约有一万多个法语词汇进入英语,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十被沿用至今。但这一时期英语单词本身结构没有改变,仍旧归属于日耳曼语。而这一时期引入的法语单词常常是按照古英语的发音及拼写规则进行修改后而被纳入英语的,因而,学习者很难就字形或字音辨别其为外来语。此时,法语作为上层阶级使用的语言,被认为是高贵的精英阶层的语言。于是普通人为了生计也开始大量的学习法语,促成了在诺曼底政府之后的三四百年间,法语逐渐渗透进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相互抵制与压迫抗争,致使现今的英语词汇中仍存在着对同一种物品有两种不同叫法的现象。这食物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作为下层阶级的英国农民喂养牲畜供给上层阶级的贵族食用,但高贵的法国贵族们为了区别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赋予了作为食物食用的牲畜一种截然不同叫法和写法。

这段历史可以在司格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一书中得到体现。其中谈到,当农民们在养殖牲畜时会用其原本的英文名字来称呼牲畜,而当这些牲畜被做成食物供上层社会的人们享用时,他们却被称呼为完全不相同的法语名字。例如,pig(猪)-- porc(法语:猪肉), ox (牛)--b?uf (法:牛肉),sheep(羊)--mouton(法:羊肉)。

我们在学习英文单词时常常会因为牲畜与其制成食物后的叫法不同而产生困惑,究其根源就是处于不同阶级法国人崇尚使用高贵的法语名称而处于下层阶级的英国人仍旧保留原始用词习惯,当高雅的法语词与粗俗原始的英语词对抗着使用时,牲畜与其所制成的食物之间分别也就逐渐被拉开了。

二、宗教、法律与军事渊源

语言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诺曼底征服之后到1399年间的三百多年里,英国上至国王,下至学校学生都使用法语。而法语也逐渐深入到英语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1399年左右,法语在英语中所占比重达到顶峰,究其原因是法语使用者统治了出政治以外的军事、司法及教育等方面。在宗教事物上,诺曼底人使用法语主持宗教事宜,使得英语词汇中与神学及神职等相关的大量词汇都源于法语。例如,saint(圣人),sermon(布道),faith(信仰),repentence(忏悔),vicar(牧师),trinity(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在法律词汇方面,诺曼底人在1362年以前全权控制了司法,使得英语法律用语中涌入大量的法语词汇,例如,judge(法官),petition(请愿),verdict(裁决),suit(诉讼)。虽然在1362年以后,英国人重新掌控了司法,但如上述所列的法语词汇对英语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而由于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地理及政治联系,两国之间军事联系也从未停止过。从英法百年战争到法国大革命再到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士兵们在作战、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交流需求,加快了法语的军事词汇向英语涌入的速度。因而出现了诸如arm(武器),captain(船长),peace(和平),defense(防御),sergeant(中士)等源于法语的英文词汇。英语在诺曼底征服发生后常借助法语词根,按照英语的发音习惯和拼写习惯通过增加词缀的方式讲法语转化为英语的一部分。例如常见的英语单词后缀,-ty (法:-té ),-ate (法:-er),-tion (法:-tion) 等结尾的词常常源于法语。掌握了这一规律,学习者在记忆单词时只需记住相应的词根,再根据不同使用场合变化词缀使用即可。

三、文化渊源

17至19世纪,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其语言、文学、服饰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成为欧洲其他国家相继效仿的对象。而1660年以后,当流亡于法国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返回英国复辟王朝后,整个英国更是掀起了一股崇尚法语的热潮,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服饰亦或是行为举止,“法式”的时尚成了一个人是否跟得上当时社会潮流的标志。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法语词及法语发音词的使用为其语言表达更添一份浪漫色彩。艺术领域中,art(艺术),ballet (芭蕾),piano(钢琴),opera(戏剧)等词因大量使用而进入英语中。服饰类的lace(蕾丝),robe (礼服),diamond(钻石),pear l (珍珠)等。在十九世纪的社会生活方面,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法语词汇随着欧洲的法语热流入英国。例如:boulevard (大马路),fiancé(未婚夫),chef(厨师),cliché (陈词滥调),résume。

而在近代,当法语进入到英语国家生活的其他方面时,近代英语使用者往往更倾向于不加改变的直接使用原本的法语词,因而在这一时期,借词(loan words)大量出现在中世纪的英语词汇中。这一时期的法语单词并未向以往一样在发音或字形上经过调整而纳入英语,而大多是保留了原来的发音和字形,例如法语单词中的闭音符é被不加修改的直接引入英语并保持法语发音/ei/,这原汁原味的被收如英语中的法语单词在当今社会更为常见,并被年轻人视为一种时尚。

很多英语学习者都会认为英语中与时尚有关的词汇无论从拼写还是发音上都过于复杂抽象,殊不知这类词都是从法语演变而来。因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是专业类,只要找到这类词的共性,在阅读文章中看出此类词汇为法语继而推敲出其可能与文化时尚等相关即可。

上一篇:装饰创意下一篇: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