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2024-11-23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精选12篇)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国家对科技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 “十二五”期间, 国家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 有力地促进了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 通过财务验收和日常督查发现, 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违规情况屡见不鲜, 从而制约了科研专项资金效能的发挥。本文主要研究规模大、资金量大的科研项目, 通过揭示和分析该类科研专项资金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意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进一步加强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科研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挤占、挪用、转移科研专项资金

1. 以虚假合同或虚假业务虚列专项支出, 将专项资金转移至项目合作单位或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公司, 作为该公司收入入账, 再从该公司支出, 或直接套取现金。2.把专项资金挪作单位公用开支, 或者挪作发放单位职工奖金。3.以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名义套取专项资金。利用缺乏实质意义的会议结算单, 将专项资金提前支付给会议定点单位, 为日后使用提供便利。利用名和实之间监管的难度规避资金合理正确使用。客观来说, 上述情况也许与预算进度压力有关, 但这种做法给舞弊行为留下了空间。首先, 这种做法违背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使资金流的项目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其次, 有个别人是想把专项资金装入个人腰包, 一旦查处就是贪污公款罪, 难以逃避法律责任。4.利用假发票套取现金。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用“真票假开”报账。即发票是真的, 但反映的经济业务未实际发生。二是用他人发票报账, 即领用发票单位与开具发票单位不符, 该发票为转借或购买的。三是用已缴销的发票报账。通过发票管理缴销环节的缺陷, 套出上缴税务机关已作缴销处理的发票。四是用虚假发票报账。虚假发票是公司或个人违法私自印制、伪造的假发票。如督查某单位发现:假发票26张, 金额125 433.60元。其中:无效发票5张, 网查为假16张, 网查无此发票2张, 网查单位不符3张。假发票的信息有:餐费、图书、办公用品、复印纸、通讯费等。存在发票内容与开具发票单位不符的情况, 如某办公用品店开具餐费。

(二) 设备及材料采购管理问题

1. 违反单位集体决策规定, 达到一定金额的开支未经过集体决策, 仅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2.违反招投标规定, 私自确定中标公司。如个别项目违反单位招投标管理规定, 该招标的未招标, 自行确定供应商;或为躲避招标制度, 将已达招标金额的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3.项目购买的固定资产, 长期未记固定资产账。部分材料已付款, 未实际收到却先办理入库手续。这些都致使账实不符。实验室大批量购买材料, 无出入库手续, 无流水账簿, 无法说明材料的用量。4.超范围、超标准支出设备费和材料费。未按照批复的预算购买设备, 自行更改设备的规格、数量、金额。购买了预算中未列明的材料, 且该材料与项目无关。5.为加快预算执行率, 结题前突击采购设备和材料, 致使大量设备和材料未能达到预定的使用目的, 造成浪费。

(三) 部分开支不合理, 佐证资料不齐全

1. 差旅费支出不合理。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去了两个地方出差;出差人员不是课题组成员;往返车票不齐全;住宿发票的时间与车票日期不符;未注明出差目的、事由、出差人数;个别单位列支了旅游费和景点门票。2.会议费所附资料不够规范, 缺少会议通知和参会人员名单, 会议通知地点与实际发票不符。委托第三方举办会议缺乏委托合同。3.支付大笔测试化验加工费未签订委托合同, 未提供相应的税务局发票或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等佐证材料。有部分单位签订了委托合同, 但合同中未注明测试的内容、单价、数量。4.国际合作交流费支出缺少支撑材料, 未有旅行社发票、合同及国际交流邀请函, 出国人员返程后无工作汇报和交流信息登记等。存在出国地点与预算不符, 出国人员不是项目组成员的情况。5.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发放凭证未列明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内容、工作时间、领取人签字等信息。发放标准过高, 支付较频繁, 而且不同人员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领取签名可看出是一个人的字体。6.间接费用支出不合理。 (1) 应在不同科目中列支的支出都在间接费用中开支。如督查某单位发现:在间接费用中开支了5 000元的会议费, 开支了3 200元的专家咨询费。 (2) 在间接经费中列支课题组成员研讨支出, 发票为某温泉酒店的会议费。 (3) 购买上千元的办公用品, 发票仅写着办公用品一批, 未有明细清单, 且购买较频繁。 (4) 购买与项目无关的书籍, 如照相摄影技巧、职称考试用书、书法教程等。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 课题负责人法制观念不强

上述问题的产生, 与课题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遵守财经法纪自觉性不高, 存在侥幸心理有关系。部分课题负责人把科研专项资金挪作单位公用经费开支, 错误认为钱没进自己口袋, 就不是违规违纪。

(二) 内控制度不健全, 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课题组织管理中, 有些单位未指定专人负责科研项目的财务工作, 未能建立健全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业务部门仅负责项目管理, 对经费使用的监管不重视、不到位,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立项、结项和成果申报;财务部门虽负责专项资金管理, 但较少参与项目的申报、预算和研发, 无法对经费使用的必要性和相关性做出准确的判断;单位领导为单位排名考虑, 对专项资金总额的追求高于对财经制度的遵从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这种情况下, 财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 无法保证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

(三) 专项资金监管不到位, 违规处罚力度不够

科研项目实施时, 主管部门对科研成果更为看重, 所召开的“实施进展研讨会”、“项目验收会”, 主要是邀请专家来评定科研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极少深入分析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科研项目基本上只在项目结束时才进行审计, 且审计机构投入的人力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对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实施过程几乎都不了解, 主要是以课题承担单位提供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决算书等资料为基础简单进行审计, 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时才请课题负责人进行简单说明, 对账务进行调整。审计过程如此简单, 审计报告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报告中也很少提及经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 相关责任追究更是少有。

(四) 项目实施组织结构幅度长, 实施时间短

一方面, 目前规模大、资金多的科研项目大多由课题责任单位组织实施, 多个课题承担单位协同合作, 将一个项目分解成不同课题, 每个课题再分成多个任务。这样, 项目实施便呈现多层级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幅度长导致课题任务执行进度不一, 管理难度加大, 资金难以很好的监管。个别项目负责人为了加快预算执行率, 造成突击、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另一方面, 项目实施时间短, 经费拨付又存在滞后性, 因此, 很多研究工作很难在实施期限内完成或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课题实施期限到期做结题验收后, 未用完的科研经费要退回国家。故有些项目负责人就考虑后续工作怎样去完成的问题, 以便在项目结题后可以继续开展项目中未完成的工作。

四、加强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 增强项目负责人的道德感与法律意识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腐败案件给各项目负责人敲响了警钟, 从这些案例看到, 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成了腐败的牺牲品。究其原因, 道德感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贪图享乐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因此, 采取措施强化项目负责人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认识, 增加他们的道德感与法律意识是惩治腐败行为的有效机制。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单位项目负责人会计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 各项目负责人应从他人腐败落马案件中吸取教训, 增强法制观念, 加强党性修养, 建立正确的三观, 面对外界诱惑毫不动摇。

(二) 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

承担科研项目较多、资金量较大的单位应成立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 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科研项目的财务工作, 加强项目管理办公室、业务部门与财务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 促进项目运行。定期召集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参与例会, 通报业务和财务工作, 实现信息共享, 同时协调处理各课题进展过程中资金、采购等方面的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遵循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同时, 根据本单位业务特点、管理模式和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 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等, 为规范核算、合理有效使用科研专项资金提供制度保证, 防止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

(三) 资金专款专用, 加强会计核算

科研专项资金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科研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 不得转移或挪用。从事科研项目的单位应按照课题要求设置会计科目, 与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分别对应。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单位可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系统数据库, 独立反映各个课题的专项资金, 各课题负责人可通过数据库了解课题经费的使用进度, 实现项目资金核算的全过程管理。

(四) 严格审核专项资金支出

项目负责人在审批时要认真把关, 所有经费的支出都要按法规办事, 一旦落笔, 就要负起责任。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严把审核关, 审核项目支出的依据是否充分, 是否遵守项目预算书和任务合同书的规定;审核原始报销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外拨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项目是否按合同进度的要求使用资金等。

(五) 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对于规模大、资金量大的科研项目, 在申请设立该类科研专项资金的同时, 应按规定申报专项资金预期绩效目标。申报材料必须设置可量化、可衡量的绩效指标, 来反映专项资金预期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组织对专项资金使用阶段性绩效进行监控, 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 责成项目单位进行整改。科研项目结束后按规定实施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由财政部门汇总后专题报告政府, 作为专项资金安排、调整、撤销以及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关键在于引发财政资金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和受益群体对绩效问题的高度关注, 最终实现对资金管理行为的引导约束。

(六) 加强资金监管和责任追究

加强监督管理, 健全监督评估机构, 是保障科研项目按规划目标实施的有效手段。规模大、资金量大的科研项目, 涉及的政府投入巨大, 参与的各类实施主体复杂多样, 如果不能从源头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难以保障政府资金与专项目标的一致性。政府应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对该类科技项目进行经常性专项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分清性质, 通报批评, 追究责任, 限期整改, 全面警示。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对于虚报转移、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 除责令改正追回财政专项资金外, 要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责任人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要增强项目负责人法律意识, 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 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加强监管和责任追究, 重视财务工作,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保证科研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学事业高速发展, 科研经费的逐年递增, 政府以及经费管理部门对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愈来愈重视。专项资金是保障科研项目顺利组织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如何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显得尤为重要, 但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却制约着专项资金效能的发挥。本文将揭示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相关解决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保障科研项目顺利组织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项资金,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S].财教[2009]218号.

[2] .李建兵.对高校“小金库”审计关键控制点的思考[J].教育审计, 2011, (4) .

[3] .孙洁.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J].当代经济, 2012, (12) .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2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央财政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安排、使用和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稳定支持。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高校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科研经费长效支持机制;

(二)自主安排。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具体使用管理的主体,由学校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统筹规划,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安排使用;

(三)公开公正。基本科研业务费由高校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校内公开评议、公示等方式进行遴选,确保公正、透明;

(四)统一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高校财务,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经费管理的相关标准、用途等,要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第四条 每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负责根据财力状况、高校科研开展情况,并参照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执行等情况,综合测算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总额以及分校金额。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拟订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分年实施计划,做好经费的具体分配、安排使用等全过程管理。

第五条 每年中央财政将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管理程序核拨学校。

第六条 高校要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一年以上的研究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对于执行进度缓慢的高校,中央财政相应核减下经费数额。基本科研业务费结余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创新性研究项目。

第八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由高校实行项目管理。高校要按照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和使用管理的要求,在本校范围内自行组织基本科研项目的遴选和立项。

基本科研项目的组织程序一般包括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实施、验收或评价等。遴选和组织项目原则上每年一次,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

第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第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

第十一条 高校应建立科研、财务、物资、实验室等管理制度,为基本科研活动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形成高效管理机制,保证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 高校应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库。高校要于每年4月1日前将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情况报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财政部,抄送教育部。

第十三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十四条 高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和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情况,要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定期开展对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并向财政部、教育部报送总结报告。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有关绩效评价和检查情况将作为调整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第十七条 各高校根据本办法以及《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实施细则,报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财政部、教育部。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1.预算虚设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属于国家的专业项目资金,在预算和审批上都有严格的程序,但项目单位在实际编制预算时却有虚设预算的情况发生。预算的意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在项目开始前做出预测和规划,还能帮助相关人员及时获得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帮助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造成预算虚设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项目编制结构老化,一般的专项资金分配程序是人员经费、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其中的专项经费在按照实际分配程序时容易造成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其次,经费在单位内部管理上控制意识薄弱。虽然项目都会设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时随意性较大。有些账目相互混淆,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

2.对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控制意识

政府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控制主要体现在核算与收支。但是如果相關的财务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与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就会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混乱。无法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作用,因为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重视程度的不够间接造成了地方和具体部门对资金管理上的不重视。使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管,直接影响其利用效率。

3.项目进度缓慢

在财务管理中,资金都是有时间价值的。但在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进程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中,很多的项目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忽略了项目执行的技术人员意识,在进行科研项目时,有关单位疏忽了对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训,影响了某些项目的进展;其次,某些项目单位虚报资金使用效率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从而使该项目的投入小于预算应有的进度,影响项目进程。

4.专项资金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和部门由于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强化资金管理的意识,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不到位。相应管理部门也没做到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等信息公开和公示。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对资金使用情况做到跟进和掌握。

二、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预算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专项资金,其使用情况关系到许多与民生相关的大事,对其使用情况与进展程度政府部门应该做到步步跟进。在编制预算时就要做到科学谨慎,预算环节是财政专项资金出现管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其科学化、精细化和合理化是做好预算的前提条件,项目相关单位和实施部门应根据国家财政法规规定在报送预算之前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分析影响资金编报的因素,明确目标和预期规模,规范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2.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在专项资金下发后就不闻不问,应对专项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和项目的进展情况做到全盘的掌握。避免资金使用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不重视导致其失去相应的监管。如果相应的监督机制失去作用,就容易产生专款被挪用等现象的产生,因此,建立一套有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大量违规现象,其原因大多与没有相关的问责制度有关。所以建立起相应问责机制以及对项目相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对资金的低效使用及完不成目标和发生挪用浪费等现象具有积极作用,有关部门可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罚,对触犯法律的可移交到司法机关处理,这样促使责任人切实落实好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资金并保证其得到有效使用。

3.增强相关人员控制意识

要想使财政专项资金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那做好监管工作首先就需要相关人员提高控制意识,前文提到的对于专项资金政府和单位财务人员的监管控制意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有相关财务负责人员对专项资金的性质和重要性都不清楚。这直接导致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混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更加无法科学有效地使用资金我。基于此,政府应该着力增强财政专项资金的宣传力度,为相应人员培训,需要的话还可以引进一些专业人才,让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掌握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和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也一定要让相关人员掌握如果违反相关规定会有怎样的惩罚机制,在基层杜绝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

4.完善专项资金信息管理平台

政府要想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一套高效、功能健全的管理系统。对财政专项资金铁相关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合理的授权。包括项目的负责人、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相关财务人员,使他们能够从各自岗位的职能内容角度掌握项目信息。信息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应包括相应的查询、分类、汇总等。使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的进展程度得到公开。因此,高效的信息化科学管理平台是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保障基础。

三、结论

财政专项金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不断随着社会大环境和进步发展调整对其的监管,在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工作,使国家的财政专项资金在社会科技的发展中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旭.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7).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4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对策建议

一、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和详实

项目的预算编制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整体规划和使用,以求达到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但从现在的一些问题看,还有一些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和详实。这导致有些单位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盲目立项。但这不但使得有些需要财政专项资金的无法获得,更导致盲目立项的很多项目都无法完成,使得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个别项目执行与预算相脱节

项目的执行人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执行与预算,仅仅把预算做好在执行的时候不按预算进行执行,必然导致两者的脱节。如果执行与预算脱节,就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最常导致的就是资金的前期使用过多导致后期资金匮乏使得项目无法完成。因此对于项目的执行,一定要按预算进行控制,防止发生后期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存在一个题目多处要钱、一个结果多处交账的情况

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分类不是十分的清晰,这不但导致很多项目申请资金时从不同的渠道多次要钱。这不但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更对我国财政部门科研经费的分配产生极坏的影响。一个结果多处交账不但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更甚者会导致资金的流失。

(四)基层单位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基层单位作为财政资金的直接控制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下发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基层单位对于科研项目的财政预算、财政进度以及财政审计都没有认真的进行。这不但导致很多科研项目资金的真正利用度没有达到要求,更导致很多科研财政资金的浪费。

(五)基层单位对课题项目经费管理存在弱化现象

基层单位由于其自身的课题研究水平有限,很多时候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是十分的完美,对课题项目经费的管理就在逐渐的弱化。根据基层单位的领导所担任的职务进行分析,很多项目主管领导既是管理者还是主持人。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发生,其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经费的管理受个人形象较大。如果在经费管理的时候出现主持人一人决断的现象,就会导致经费管理随主持人的个人意愿随意支配。课题项目经费管理随个人意愿而随意开支使用,并将使得经费管制出现失控。

(六)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责任的奖惩制度不健全

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如果制度不健全,必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各种管理问题出现。责任奖惩制度的不完善,不但会因为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出现问题时的责任推诿,更会因为奖惩制度不能激发人们的资金管理热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财政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符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制度,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以及资金使用方向的问题,更能保证在出现问题是能够根据制定的制度进行查阅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想要解决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既完善又能达到财政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要求的良好制度。

(二)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全程指导和监管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时很多时候都没有用在最重要最需要的地方,想要使得这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提高,就要建立全程指导和监管制度。全程指导既能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又能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如果从整体上分析,想要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一直很高,就要建立全程监管制度。

(三)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制度并集中管理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考评既能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又能保证没有人私自变更资金使用的方向。从整体上来看,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不但能保证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更能为后续资金的迅速投入,以及各阶段资金的使用和整体规划提供帮助。集中管理可以说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使用方向的把握,由于财政资金一般数额较大,所以必须保证每笔资金都能完全用在科研项目上。

三、结束语

加强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利用率不足问题,更能促进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能促进科研的快速发展,更能带动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其中的问题,只有按照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效的解决,才能保证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江南.科研单位内部财政控制制度[J].河南科技,2014(11).

[2]侯长青.转制科研单位内部财政控制制度建设[J].财政监督,2014(12).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5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为加速中央级科研单位开发研究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明确了2014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任务申报的有关事项。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做好申报工作。

一、申报内容

各单位需要报送的材料主要是《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申请书》(简称《资金申请书》)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研究开发规划》(简称《研发规划》)。

(一)《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研究开发规划》(仅需转制科研院所提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各部委保留科研院所无需提交;每家转制院所仅限提交一份规划。对具有多个任务申报指标的转制院所,以申报系统中与最先提交的《资金申请书》一起申报的《研发规划》为该院所的正式申报规划),是转制科研院所在规划期内申报专项资金及其研究任务的重要依据。自2007开始,原则上转制院所每3年上报1次《研发规划》。

在本次申报工作中,2012及2013申报过《研发规划》的转制院所,因《研发规划》在有效期内,本次不需申报;2011申报的《研发规划》已超出有效期以及2012、2013未进行专项资金申报的转制院所需申报《研发规划》(本次申报的《研发规划》有效期为2014-2016)。在制定《研发规划》中应注意以

二、申报方式和时间

(一)采取网上全文申报和纸件公文报送相结合的办法。报送时间:2013年7月3日~8月16日。

(二)为保证数据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网上申报需输入识别码:******(申报识别码已随文件下发)。主管部门只有在根据申报指标确定正式申报的任务承担单位后,方可向申报单位授予该识别码。网上申报识别码是获得申报通知单位的专有申报资格,任何人不得违规向无申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透露网上申报识别码,扰乱正常申报工作。

三、申报材料

(一)各单位要按照《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及《申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并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作为形式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申报材料中需对单位自筹资金的来源、形式、构成比例及金额等进行详细说明。根据近年来专项资金预算评估情况及专项资金支持强度,建议申报单位根据自身规模、实施条件、项目任务等客观需求,实事求是,合理提出预算额度,避免审核批复预算与申报预算差距过大,影响研发任务顺利开展。

(三)申报材料包括纸件申报材料和网上申报材料。申报单位的纸件申报材料必须通过申报系统直接打印,以保证与网上正式提交的申报材料完全一致。

1、纸件申报材料包括:

(1)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研究开发规划(2011申报规划已到期及2012、2013未进行专项资金申报的转制院所需填报);

(2)2014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申请书;

必须与申报注册时输入的信息一致,然后点击“发送”,经系统验证后,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申报编辑”或“查询打印”程序,进行申报、修改、查询、打印等工作。

(四)申报单位不得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申报材料。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一)请认真、如实填报单位有关信息,如单位名称、账号、开户行、联系电话等(账号中的单位名称应与申报单位名称完全一致。另:工程中心类申报单位,如拥有独立账号,应填其独立账号信息;如无独立账号,应填依托单位的账号信息,账号中的单位名称应填依托单位名称)。如申报工作完成后单位信息发生变化,请在网上查询立项情况时予以改正,并同时以纸件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

(二)纸件申报材料请直接使用特快专递邮寄,任何单位不得来人报送或汇报情况。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二号附楼2层,邮编:100044,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组收。

(三)申报期间不接受电话咨询,如有问题请发电子邮件咨询。E-mail地址:wangpeng@most.cn

(四)申报及评估期间不接受来人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探询有关资金申报及评估情况;有关专项资金任务的评估进度和审批结果,可通过各自的申报口令在网上查询。

(五)不得向评估机构以任何方式探询资金的申报及评估情况。对违反上述规定并对资金管理工作造成影响的,将取消申报资格,请各单位予以协助。

浅议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 篇6

【关键词】制度管理  维修资金  物业专项

一、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内涵外延

(一)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概念含义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维金”),是指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的资金。

一是物业“专维金”由业主交存,归业主所有,业主有依法使用支配处分的权利。

二是物业共用部位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单幢住宅内业主或者单幢住宅内业主及与之结构相连的非住宅业主共有的部位,一般包括:住宅的基础、承接墙体、柱、梁、楼板、屋顶以及户外的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等。

三是物业共用设施设备:是指以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住宅业主或者住宅业主及有关非住宅业主的附属设施设备,一般包括电梯、天线、照明、消防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停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四是“专维金”动用时间。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发生的物业保养维修、更新、改造,就应当依法动用“专维金”。

(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来源及交存规定:

业主购买物业时必须一次性交齐规定数额的“专维金”原则是:

一是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的物业的建筑面积交纳住宅“专维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首期交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

二是对公改房的出售规定,要求售房单位按照多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20%、高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30%,购房个人不得低于2%交纳。公私双方均须从售(购)房款一次性提取(交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三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维金”属于业主所有。从公有住房售房款中提取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属于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所有。使用权归业主,政府有关部门只是履行监督权。

四是物业公有部位、物业配套经营设施设备,商业经营利润收入和“专维金”利息等计入“专维金”归全体业主共有。

(三)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规定

“专维金”管理十八字原则是:“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所有人决策、政府监督”,其要求是:

1.“专维金”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委托所在地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本行政区域内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户“专维金”专户。开立住宅“专维金”专户,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帐,安房屋户(门)号设立分账号;未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的,其“专维金”由物业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2.业委会管理。业主大会成立后,业主大会应当委托所在地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住宅“专维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住宅“专维金”专户。开立住宅“专维金”专户,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帐,按房屋户(门)设分户账。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的部门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通知专户管理银行将该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交存的住宅“专维金”账号余额划转至业主大会开立的住宅“专维金”账户,并将有关账目等转交业主委员会。

3.关于“专维金”续筹的规定:业主分户账面住宅“专维金”余额不足首期存额30%的,应当及时续交。成立业主大会的,续交方案由业主大会决定,未成立业主大会的,续交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续筹方案。这里核心问题,就是“专维金“必须按物业客体损害的程度和保养的需要,及时动用“专维金”进行大中修、更新,改造,而不是“只管不用”。在“专维金”用到70%以上,不足首期缴纳的30%时,应及时组织续筹,这是“专维金”管理的重点。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一是审查资金是否依法确实用在物业大中修及更新、改造上;二是在资金不足30%时及时监督续筹。

二、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

(一)住宅物业“专维金”应当专项用于住宅公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使用原则是“方便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和负担人相一致”

公共部位、公共设施设备大中修、更新、改造涉及到公众安全问题,如电梯3年中修6年大修,这是根据科学测定的规定,违反规定、耽误时间就会危及业主生命安全;收支账目必须公开透明告诉业主,不可以掩着盖着暗箱操作;受益业主和承担必须一致,这就是按此例承担经费。维修、更新、改造时所用费用,应由相关受益业主和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按照所交住宅维修资金的比例分摊;其中,应由业主承担的,应再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涉及到尚未出售的商品住宅、非住宅或者公有住房的,开发建设(公有住房)单位,应当按照尚未售出商品住宅或者公有住宅房的建筑面积,分摊维修、更新、改造费用。

(二)“专维金”在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前使用管理程序条件

一是物业服务企业根据维修和更新、改造项目提出使用建议;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的由相关业主提出使用建议;二是“专维金”列支使用决定权由占建筑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和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两个绝对多数)的业主讨论通过后才可使用,少数业主必须无条件服从绝对多数人意见;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组织实施使用方案;四是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业主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申请列支;其中,动用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的,向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部门申请列支;五是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部门审核同意后,向专户管理银行发出划转住宅“专维金”的通知;六是专户管理银行将所属“专维金”划转至维修单位。

(三)住宅“专维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后的“专维金”使用程序

一是有物业服务企业提出使用方案,包括拟维修和更新、改造的项目、费用预算、列支范围、发生危害房屋安全等紧急情况以及其他需及时使用住宅“专维金”情况的处置办法;二是业主大会依法通过使用方案;三是物业服务企业组织实施业主大会批准使用方案;四是物业服务企业持有关材料向业主委员会提出列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其中动用公有住宅“专维金”的,向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专维金”的部门申请列支;五是业主委员会依据使用方案审核同意,并报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动用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的,经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部门审核同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的部门发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使用方案的,应当责令整改;六是业主委员会、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维金”的部门向专户管理银行发出划转住宅“专维金”的通知;七是专户管理银行将所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至维修单位;八是业主委员会负责监督物业服务企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三、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中商榷的问题

(一)“专维金”管理混乱

北京市政协委员,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反映:“三四百亿的维修资金,使用比例极低”。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程延华证实,北京市“专维资金”账面达350亿,使用8亿,使用率仅为2.3%。使用率全国基本维系在这个水平,极少数的市、县使用率高一点。上海迎世博会前用于“平改坡“,小区整治改造动用多一点,大约在8%~10%之间,如安徽省利辛县,使用率达到20%左右,芜湖市使用率达5~8%左右。换句话说,“专维金”基本控制在政府相关部门手里没有依法使用的。

1.手续复杂,支付困难。为了保证“专维金”管理上安全,《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专维资金”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和三分之二以上专有部分业主签字同意后,才能编制计划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拨付使用。这里有两个难题:一是“两个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在操作上真的很难,有业主委员会组织的就已经很困难,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就更困难。业主思想认识难以统一,扯皮现象严重;二是审批程序复杂,“两个三分之二”条件符合后,还须经鉴定、审价、数据整理、数据关联、维修竣工验收、申请、审批、付款九大步骤,才能动用这笔钱。而往往审批时,此在彼不在,彼在此不在。维修需及时,时间耽搁不起。北京金苑国际小区业委会于志江说:我们申请“专维金”,仅鉴定就是半年,程序走完就是一年。物价、劳动力成本都涨了,离初审时费用相比,出现了例掛,业主办事真难。三是“专维金”动用限制条件太多,负责审批的人又都是“恪守法规”的人,根本不管事实。政府监管是监管资金保证用到物业维修更新、改造上去,而不是监管不准用。监管“细则”随意性很大,是造成“专维金”沉睡的基本原因。

2.“专维金”管理透明度不够,增值低,侵害业主利益。2007年建设部财政部发布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业主大会成立以后,“专维金”应当划转业主委员会管理,在保障“专维金”安全口号掩饰下,事实上没有一个城市认真落实这一项规定。业主自己的钱,又有“两个三分之二”绝对多数保障,为什么不依法交给业主自己管理?政府监管部门为何把它卡在手中呢?究其原因:一是5000亿的巨款长期被闲置在银行处于“睡眠”状态,实质上“钱生钱”的猫腻作怪,甚至部分钱款被挪用,炒股,理财,沦为腐败的“生财工具”。住建部房地产监管司物业管理处处长陈伟表示:“住房维修资金群众反映强烈,各地情况不一样,问题比较复杂,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正在做相关探索”。“专维金”卡在手里17年,换了三届政府,还探索不出办法?真不知相关部门是在干什么?二是资金明“活存”暗“定存”,利息差被谁侵吞。目前银行存款“活期”0.42%,一年期则是3.30%,二年期4.02%,三年4.8%,五年期5.225%,“活期”与“定存”利息差:一年2.8%,一亿增值288万,5000亿增值14.4亿;二年3.6%、三年4.38%、五年期4.805%。50000亿五年是多大的增值数字!?这个利息差为什么不用来补贴业主委员会,不能归业主共用?如南京江宁区恒安嘉园2005年建成,2006年1088户入住,共交专项维修资金1097万元。官方的区住建局回应,小区居民拥有活期利息收入35.7万元,8年活期与8年定期,利息差是多少?谁侵占业主的利益?事实上2006年开始,江宁区住建局就将1097万元转为一年定期存款。8年利益是329万元,减去业主活期利息35.7万元,利息差293万元,官方回应业主没有资格享受293万元,不知这是那个法律规定?;三是由市县保管的地方政府规定代管单位有权从增值收入中提取2%左右的管理费。难怪“专维金”迟迟不愿划转业委会管理!

3.集“专维金”代管,监督管理使用职能混于一体,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保证维修资金的安全幌子下,资金管理部门十七来就没想出一条好方法。只要一天不想出来,那只好由代管部门管理一天,永远想不出,那只好永远代管。甚至有的城市物业已经征收了,可“专维金”分文没用,甚至物业征收后“专维金”也不翼而飞。原因:“专维资金”是由地方政府财政部、住建(房管局),同时也是“专维资金”的监管机构。这种双重性质机构定位,使地方财政部门、建设(房管)部门集“资金代管,监督使用于一体”,“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形成管而不准用或少用,监而不管的状态,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

由于现阶段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被网上交流代替,感情淡漠,公共财产理念缺失,公共权力意识淡漠,共同决策难度较大,只知你劳动我享受,不知社会享受是共同劳动的成果。各地住宅小区业主大会成立率也偏低,约占30%弱,安徽芜湖市业主大会成立率约占50%左右,而且作用发挥有限,形同虚设。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议事规则流于形式。有作为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凤毛麟角,也为地方政府长期不愿将“专维金”划拨给业主大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4.“专维金”使用需求快速增长与实际拨付困难的矛盾日益尖锐,从北京市住建委2009年至2012年的维修资金增幅和使用资金的增幅调查来看:四年“专维金”以每年10%增长速度发展,而资金使用量几乎达到每年100%增长速度,面对这种状况“专维金”还是没想出好办法解决。究其原因:一是“专维金”归集不到位,特别是续筹困难,管理混乱;二是老旧小区经过二三十年后,存在漏雨,漏水,墙壁破损,特别平顶房屋漏水,两侧承重墙渗漏水等问题的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原公房出售后,许多单位受改制影响,原有维修资金不知流向,如调查中发现,某城市90代房改房(大多数50~90年代初期建筑)达1000多万平方米,可几十年来,没有动用一分钱维修,任其向危房方向发展,走向棚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发的房子,受当时“低门槛”政策影响,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质量遗留问题多,相当部分没有交纳维修资金,维修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城市将其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也有的将其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就把小区情况分别纳入上述两个范围。近几年来,该区每年改造费用多达5000万元以上,自2008年至今,投入小区改造费用近4亿元以上。可是,维修资金就是无权动用。一个劲地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不仅加大政府财政负担,而且使业主依赖性随财政投入的增长而增长。其后果是滥用了公权、滥用了纳税人的钱,破坏了物业管理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物业管理不公平,助长了业主拒缴物业服务费歪风。妨碍了业主义务行使。业主靠我们去组织,物业小区问题靠我们组织业主去解决,而不是包办。

四、专项维修资金科学管理使用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性质

业主大会是业主参与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共同利益的群体;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履行业主大会赋予的职责,执行业主大会决定的事项和业主监督的执行机构,是一个真正为业主服务的机构。但是这个执行机构与其他任何大会闭幕后的执行机构是有区别的:(1)业主委员会一般是非法人性质。业主委员会只是在业主大会把问题决定后,业主委员会按业主大会的决定和授权及业主委员会议事规则行事,本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决定权;(2)应按照《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推选本小区公信力强,愿为业主群体服务,敢于坚持原则又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主。我们认为特别是注意推荐担任各级公务职务的国家机关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住在本小区公众人物的业主为业委会成员好;(3)建立健全业主委员会各项自治、民主管理制度,特别是《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及《财务管理制度》,既要纠正和取消目前公款私存的做法,也要改变财政、住建(房管)部门侵占“专维金”利息差侵犯业主利益的行为。

(二)财务民主

把有限的物业“专维金”用活、用足。改变目前“专维金”归直辖市、市、县集中管理,以区、县为单位管理,乡镇街道为微观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减少审批手续,贴近业主层面。直辖市、市、县主要履行宏观监督责任。

1.根据银发[2006]8号文件规定与要求,业主委员会,应当在就近各商业银的设立基本账户;2.市、县住建(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委员会所开设的指定商业银行账户,不得截留;(3)所在社区居(村)委员会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芜湖市香格里拉业主委员会做法是将所需动用业委会账上资金程序合法手续齐全后,报送社区加盖公章后到银行支取划拨,确保业委会不违规乱花业主一分钱;(4)本账户银行每年至少一次(最好半年一次)与业委会(业主)核对账户,一年由银行与业主对一次账单(资金)使“专维金”存款使用透明化、明白化。

(三)计划使用“专维金”

将目前“专维金”管理审批权由市、县决定改为乡镇街道办审批决定。只要明确维修、更新、改造物业,并不是一定要等物业坏了,才能使用“专维金”。物业预防维修十分重要,良好的预防维修才能使物业保持良好的增值业态。

物业服务企业应按规定要求,每年年末制定维修、更新、改造、计划提交业主委员会考察论证后,交业主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街道办事处物业“专维金”主管部门核准后列支。物业小区里的维修更新、改造是业主自己的事,只要符合“两个三分之二”标准,只要资金用到本小区物业大中修、更新、改造上,政府就应当即批准。政府不应包办代替只履行监督权。政府应当做好小区内属于政府管理的部分;属于业主管理部分,政府任务主要发动和组织广大业主按照《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及相关法规政策和《物业服务合同》,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好物业小区工作。指导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方依法依合同去落实管理任务,改变目前政府图省事省力滥用行政手段、滥用公权、滥用纳税人的钱包办物业区各项事务的做法。

(四)及时做好“专维金”续筹工作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7

一、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

1、专项资金的含义及特点

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等,并且在包括的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看,其含义又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按项目核算。

2、专项资金的构成与分类

目前对专项资金的构成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财政资金管理的情况看,在日常操作中,一般采用的是“扣除界定法”,即扣除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以外的,由财政安排或追加以及上级单位拨付的财政资金,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从支出性质分类,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和公用部分(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从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3、当前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

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对各人和家庭的补助和专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些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项目的专项报帐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否则就上交财政。

一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做到了有制可依,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难以用现行制度予以解决和规范,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界定

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式,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定额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外其余都属于专项,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因而,由于对专项资金不同的界定,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目前规定是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使用时由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再予拨付。这类资金是否属于专项资金,在界定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在各地财政部门,有的将其纳入综合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并将拨付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用款单位不得随意挤占、挪用;有的虽也纳入综合预算,但未实现收支脱钩,拨付的资金不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其结余部分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开支。使得大量超标准、超定额的人员经费、公务经费和一些不能在业务费中开支的费用挤入预算外收入的现象出现,形成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个人收入和待遇大大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导致同是行政单位但收入待遇上却苦乐不均。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分配不够合理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单位科室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地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前财政对专项资金没有科学的界定,各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测算比重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情况说,对于大类的专项统计口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从有关的资料了解当前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情况:以某城区2001年大类专项支出情况为例,除基本建设支出、卫生经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占到10%以上外,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8%。这一分配模式,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

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之前,单位各科室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提前拨付,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

重复购置,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攀比之风盛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主要成因分析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弱化。在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方面尤为突出,“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表现在预算下达后,单位一般根据各业务部门的所申报进行二次分配后在专项支出过程中,财务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主要应付财政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询问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涉及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和法规相对滞后,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各科室,目前单位财务会计一般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或只是要求今后予以杜绝,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一些制度和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的要求。现行制度中有些条款过于粗放,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中,“经常性公用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种将经常性公用支出与专项支出项目进行笼统规定的条款,与目前实行的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类问题在现行财务制度中同样存在,形成预算实现了细化,但核算尚未细化的问题,给监督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各单位财务部门缺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和跟踪问效。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的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

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一些建议及思路

尽快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分类不是核算问题,而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口径,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目的。我们建议:除按规定定额确定的人员经费和经常性公用开支的公务费(包括特殊部门的经常性特殊经费)等支出作为财务基本支出外,其他财政安排、追加或上级拨入的经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应全部作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同时,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每年对基本支出与专项支出的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尽量避免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具体内容上的重叠。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不仅有利于用款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建立项目库,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以我站为例建议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防止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所谓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就是根据总站发展规划,制订总站三年工作目标,并将该工作目标细分至各业务科室。根据各业务科室工作目标,依据财力编制上报各年度滚动预算计划,并依据该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数据库。对照当年预算计划分析整理本年预算执行情况,研究影响本年度预算执行的各相关因素。根据三年中心工作指标,以6个月为界,编制三年业务项目滚动预算。根据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参照预算政策的变动状况,每6个月对预算项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细化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就是要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而专项资金监督必须贯穿在整个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即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事前管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项目实施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财政法规要求及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项目资金编报的各类因素,编制项目资金用款计划,并就用款理由、计划规模、预期目的等事项填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事中管理:在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对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签订合同,财务部门应对照项目下达指标及工作计划,真实、全面、完整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反映,坚决杜绝虚假支出,不得任意改变项目内容或扩大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事后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应依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整改,最后通过整改后的情况撰写项目总结。

建立专项资金效绩评价。目前实施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而对于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来确定。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可以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而对那些成本易于衡量,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项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支出评价,则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例如对于我站实验室仪器设施支出,可以通过测算人群占有量和设备利用率,及调查该设备对化验、诊断的作用等,与相尽或同类地区比较,确定目前条件的最低配备量,若评价结果超过这一指标,再行购置,将会造成设备闲置,资金浪费,反之则相反。此外,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还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判断资金效率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对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

总之,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绩评价分析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8

一、三个办法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 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专项资金现行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日益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设置偏多, 资金分散。清理整合前, 省级专项资金就达300多项, 设立的项目大到上亿元, 小到几十万元, 且一经设立, 难以撤销, 基数固化, 无法整合, 不能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能。二是预算编制不到位, 约束力不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做法是, 从第四季度开始编制下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人代会后下达执行预算。由于时间仓促, 编制不到位, 许多专项资金在年初批复预算时, 能够明确到具体项目的只有20%左右, 导致执行中频繁追加, 预算约束力不强。三是执行进度慢, 绩效不佳。由于专项资金年初预算到位率低, 导致资金拨付缓慢, 支出进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四是职责不清, 监管乏力。一些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 监管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重分配、轻监管, 重项目、轻绩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在2011年印发了《关于清理整合和规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意见》。去年以来, 省财政厅新一届党组多次召开会议, 对当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剖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分析后, 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目标, 即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 以项目库建设为核心, 以绩效评价为资金分配的依据,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 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当前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要在预算编制上突破。即要早编细编预算, 改变专项资金有预算无项目或有项目而项目不实不细的现象, 为预算早执行, 项目早实施奠定基础;二是要在项目管理上突破, 所有专项资金都实行项目库管理, 通过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数据库系统, 规范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复执行和监督评价, 通过择优储备项目, 实行滚动管理, 彻底解决“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三是在绩效管理上突破, 推行涵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 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这三个方面是专项资金管理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 只有抓住、抓牢、抓好, 才能真正从机制和制度上实现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 已由省政府印发执行。与此同时, 我们对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从管理流程、管理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类, 以项目库管理改革为基础, 提出了四万多字的需求分析和改进管理的意见, 制定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办法、项目库管理办法和预算绩效管理三个办法, 研发了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下一步还要制定一些配套细则, 比如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专家和第三方评审管理办法等, 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体系。我们相信, 随着这些办法的逐步实施, 我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三个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条, 分为总则、管理职责、预算编制、预算分配、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绩效管理和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原则。

办法提出,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要遵循保证重点、早编细编、项目管理、整合使用、绩效管理等基本原则。要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淡化“基数”, 整合安排, 早编细编, 实行项目库管理和绩效管理。

2、明确了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的主要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按规定程序审核、报批、批复、调整专项资金预算;监督专项资金预算执行, 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负责财政项目库的管理。主管部门是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责任主体, 主要职责是会同财政部门发布项目征集指南, 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按要求编制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负责部门项目库的管理;按照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 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预算资金的来源总额及明细、支出总额及明细、支出项目信息、绩效目标等。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程序为:每年从6月份开始布置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7-10月份, 由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确定入选项目库的项目, 编制项目计划, 于10月底前向省财政项目库报送。11-12月份, 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进行审核, 并结合财力, 依据审核通过的项目编制完成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 按程序报审批准后, 下达实施。

4、明确了专项资金下达时限。

规定专项资金安排用于省本级预算单位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同省级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同时, 规定如无特殊原因, 逾期未下达的, 安排下年度该专项资金预算时要予以扣减;截至9月底仍未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由财政收回预算统筹安排;连续两年逾期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报请省政府批准撤销该专项资金。

5、对预算执行中的追加、调整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另有规定外, 不得追加和调整预算。要调整、追加的, 需按程序报批。在预算执行中, 如遇突发事件或省委、省政府新出台涉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 经报省政府批准同意, 财政部门可统筹安排使用和调度各项专项资金, 并会同主管部门对年初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 原确定项目中当年无法安排的, 可顺延至以后年度优先实施。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是对现行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实施这个办法, 使项目计划和预算下达至少提前半年以上时间, 且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实现了早编细编预算, 将彻底改变公共财政预算中专项支出不具体、无绩效目标的现象。

(二)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二十八条, 分为总则、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项目的申报与审核、批复与实施、清理与滚动、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项目库管理要遵循“统一建设、分工负责, 保证重点、滚动管理, 全程监管、跟踪问效”的基本原则。即由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制定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统一建设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项目库。项目库项目要保证重点, 滚动管理, 并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2、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范围。

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并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 对省级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等入库管理。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设立, 对省级部门项目库报送的项目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汇总、排序后, 结合财力, 编制专项资金项目预算。

3、对项目申报与审核作了规定。

对项目申报类资金, 办法提出, 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项目, 形成项目计划, 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按因素分配管理的资金, 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因素数据测算分配后下达预算, 市县或省级相关部门要将资金项目的实施结果报送省财政项目库进行管理。

4、对项目的清理与滚动管理作了规定。

办法规定, 要设专人负责项目库管理, 定期开展项目库项目的清理工作, 对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 (中) 止的项目、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或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入库三年仍未安排资金的项目、验收或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都要及时清理出项目库。并规定清理后保留的延续项目和备选项目, 滚动转入下一年度省级部门项目库, 在以后年度安排项目时优先给予安排。

5、对项目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作了规定。

规定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项目实施完成后, 要及时组织验收, 同时,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预算的参考依据。项目库管理办法规定了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有单项资金项目库或无项目库管理的现状, 使所有专项资金在同一平台、同一办法的约束下, 按规范的程序进行运作, 为实施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库管理, 将项目准备和储备前移, 改变了长期以来先有预算后有项目或有项目但项目不细不实的状况, 避免了因项目不具体而导致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九条, 分为总则、绩效管理的职责分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和附则等。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要遵循全面系统、目标管理、科学规范、结果导向的基本原则。将绩效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 客观、公正地实施绩效评价,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相关制度的重要依据。

2、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

以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为主线, 从四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一是对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批复进行管理;二是对预算绩效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纠偏, 确保绩效目标的正常实施;三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四是开展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3、对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运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部门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预算时, 要按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定后, 随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一并批复。在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 对项目绩效实施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绩效执行偏差。

4、对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作了规定。

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自评。财政部门对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和再评价, 也可对重大项目进行直接评价。绩效评价可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评价结果按“优、良、一般、差”分为四个等级。

5、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作了规定。

办法提出, 要建立专项资金绩效奖罚机制,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今后安排专项资金和项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接受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规定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监督检查、总结验收和绩效评价的做法, 为绩效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办法规定的绩效目标管理, 将绩效以目标指标的形式落到了实处, 成为项目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军令状”, 同时, 也成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办法规定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 通过绩效结果反馈、绩效结果通报、绩效信息公开、绩效结果运用、考核奖惩和处理处罚等形式, 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管理挂钩, 改变以往专项资金管理只管安排少问效果或不问结果的现象, 使绩效管理有安排、有实施、有结果、有应用。

三、贯彻落实三个办法的几点要求

三个办法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 是对专项资金管理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约束。三个办法包含很多新内容, 如专项资金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 都是对现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坚持专项资金“管理权、分配权”两不变的前提下, 进一步理顺了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领会, 扎实贯彻落实。

第一, 要加强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三个办法的相关规定, 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对专项资金规模大或二级以下基层单位较多的部门, 除了参加省上统一培训外, 还要专门组织对本系统的再培训, 真正吃透三个办法的各项规定, 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流程, 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二, 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三个办法与原有相关制度办法的关系。三个办法与原有专项资金办法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构成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中央专款和我省配套资金, 已有明确管理办法的, 原则上以执行原办法为主;省级各专项资金的原有办法, 与这三个办法规定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 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或重新制定, 没有的, 要以这三个办法为依据制定实施办法。各市县要依据这三个办法, 结合实际, 制定本级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应办法。二是要处理好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关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 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两上两下”编制程序已经基本成熟, 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从制度上来说是一件新事, 但二者并不矛盾, 共同构成公共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规定, 专项资金预算中明确由省本级部门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由财政部门会同各主管部门,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

浅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篇9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一般而言, 财政专项资金均纳入单位预算进行管理。前已述及,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完善, 财政专项资金是今后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十分必要。

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 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 以帮助管理者维持和改变既定计划目标, 并且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的程度的管理系统。一般认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和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等五个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的要素。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与公共财政管理实践相结合, 所诞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是指财政专项资金为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求或特殊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是财政专项资金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 是国家财政部门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此外,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非常普遍的运用, 因此在我国积极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的研究, 进而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 对于规范我国财政支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安全,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即资金安全以及效益。但是, 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 开展绩效评估目标并不十分明确, 在某种意义上是限于专项资金总额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 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上, 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偏差甚至一定程度的扭曲。这里, 绩效管理价值取向是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 对评估对象的行为方向的倾向性和理性选择, 而价值取向作为理性层面的行为取向, 体现了政府组织的价值判断、价值确认和利益选择, 决定着绩效管理和评估标准的制定, 进而深刻影响和制约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因此, 在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情况下, 难免会导致绩效管理失效。

(二)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缺失, 导致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增大

西方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关注制度安排, 强调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并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趋势。绩效改革以新的管理理论为指导,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 设计内容完整的改革方案, 并将成功的改革经验予以制度化、规范化, 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而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行政命令式的布置检查, 难以引起评估者和被评估部门的足够重视, 以至常常使评估活动流于形式, 走过场, 没有真正起到通过评估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绩效、改善管理、改进不足的作用。

(三)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 主要通过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从而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较快地发展。在西方国家, 无论是美国、英国, 还是荷兰、意大利, 无不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以管理规范的形式, 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最高行政首长的政治支持和主管部门的预算配置权来推进组织绩效管理。随着绩效意识的树立, 国家逐渐依靠制度化、法制化来规范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行为。但在我国,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评估的价值取向、绩效测评的技术指标体系等都很不规范、很不完善, 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评价往往是政府行为, 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测评, 缺乏来自政府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方面的监督, 从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一味迎合上级的意图和领导的意志。而公众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的受益者, 理应成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评价的主体, 却无论从思想意识上还是评价能力上都严重缺乏。此外, 责任机制不健全, 奖惩机制不到位, 严重削弱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效果。

三、加强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既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目标包括资金安全性以及效益性两个方面, 那么我们应当树立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确立以资金安全和资金效益为主的一套绩效评价标准。这里, 在确立科学合理绩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 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具有可计量性。绩效评价标准的可计量性提高了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客观真实性, 克服绩效评价主体在评价指标测度方面的主观臆测;其次, 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全面。绩效评价标准中有关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指标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数量和质量, 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要指标。此外, 绩效评价标准要从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保持统一, 进而便于相互间进行比较分析;最后, 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合理。这就要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主体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各方面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该标准既要有一定的高度, 又能够切实可行, 以调动资金使用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绩效。

(二) 制定战略规划, 完善制度保障

从战略规划方面着手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做全面部署, 完善制度保障, 防止和克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的主观随意性、实践盲目性和短视行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 应组建独立于政府的专业评估机构, 对年度内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绩效进行专业评估并提出年度绩效评估报告。同时, 在各地设立专业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审委员会, 对各地接收、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进行专门的归口评审、监督和指导。无论是独立于政府的专业评估机构还是专业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审委员会均应当不断总结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践, 弥补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漏洞之外, 使其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制度, 指导并规范今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

(三) 健全配套机制, 确保绩效管理整体的效率和效果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有效机制。因此, 公开、公正、公平应当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原则。即明确的绩效标准、服务标准和程序、量化的绩效管理指标等是改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所必需的条件。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确保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到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都能够有序的运行, 防止出现管理漏洞, 进而影响绩效管理整体的效率和效果。这里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各种法律法规、绩效评价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以及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机制等。

四、结语

实践证明, 财政专项资金对于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防止腐败现象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 这种作用的实现是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前提的。绩效管理作为产生于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 已被西方国家运用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践, 在我国也已经逐步推行开来。然而, 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的缺失、制度上缺陷以及法律上等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建议, 以期对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摘要: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缺失, 导致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增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方面。应从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制定战略规划,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配套机制, 确保绩效管理整体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入手, 加强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以此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进而达到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加兵, 张红, 王锦.行政机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7) .

[2]徐守讯, 林惠.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与监督探析[J].财政监督, 2006, (5) .

[3]张文丽.浅谈财政支出绩效监督[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5) .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探讨 篇10

1.1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环节存在的问题

首先, 与商品房建设的实际速度相比而言, 相应的维修资金建设与完善则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导致专项维修资金的收缴和实际的商品房销售之间出现明显的脱节。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小区的房屋虽然说都已经销售出去了, 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收缴专项维修资金, 再加上有部分小区自身的销售时间段存在着很大的跨度, 导致其在进行专销维修资金的收缴过程中, 前面的那些住房都还没有进行资金的补交[1]。

其次, 在相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建设并实施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资金收缴往往会受到各种阻碍, 使得本应该进行缴纳的专项维修资金数额严重不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严重减免, 给住宅的维修与改造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使得广大业主用户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面临很多不便。最后,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很多业主的分户账面中, 其用于进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纳的余额, 还不到首期缴存额的30%, 并且并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续交。

1.2 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其往往很难获批专项资金使用申请。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有很多的住宅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 并且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维修, 然而,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手打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使得业主对专项资金的申请成功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 导致其并不能及时的使用专项资金。这样一来,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不小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的话, 那么就可以总结出, 其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没有收缴完全, 这样一来就会给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决策带来不小的困难, 并进一步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申请造成影响。此外, 由于部分业主不太熟悉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申请程序, 因此而导致专项资金的申请相对困难, 并且使用效率也较为低下[2]。

根据我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小区没有建立业主大会, 想要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必须由相关的服务机构或者业主来提出建议, 并征得三分之二以上业主的同意之后, 才能向资金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申请。如果小区已经成立业主大会, 那么由业主大会来对其进行审核与通过。不过在实际的小区中, 各个业主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因此导致其很难真正开展实施。

1.3 专项维修资金续筹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实际的房屋销售过程中, 由于其所筹集到的房屋专项维修资金额度相对来说比较有限,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时间一长, 房屋的维修次数也就不断的增多, 导致剩余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少, 并且不能有效承担住宅维修的实际使用需求。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日后房屋在进行相关维修时的实际使用需要, 就要求气门必须要保证能够在适当的时机, 来进行相关专修维修资金的续筹工作。现阶段, 有很大一部分的业主, 并没有对住房的专项维修资金有一个足够的关注, 并且, 就某些资金管理单位而言, 其也没有真正做到专项维修资金的透明使用, 导致业主们对于专项维修资金续缴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3]。

1.4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国家必须要及时的出台文件为来扩大专项资金的来源, 保障住房维修日益增长的需要。准许相关的售房单位和业主大会或者是相关的主管部门, 在完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之下, 充分的运用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来对其进行相关的国债购买与存储活动。不过, 由于受到管理制度的影响与限制, 导致相关的专项资金出现贬值问题, 并进一步造成住宅维修专项资金使用紧张的加剧。

2 推进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2.1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监督法律体系

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是一项重要国家决策, 要求其在进行实际运用与执行过程中, 必要要有坚实完善的法律制度, 来对其进行相关保障, 并且要求其必须要在资金的投资、预算和收入支出等各个环节进行专项法律的设立, 以此来实现其对各个资金使用环节的有效监督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我们在进行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时, 必须要充分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要求其必须要对相关的专项资金监管职责与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 要求其必须要对各种信息化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充分运用, 以此来实现监管效率的全面提升。

2.2 加强物业维修基金的管理程序

要求相关的物业维修基金, 必须要由住宅的具体管理部门, 通过进行专门账户的设立, 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过, 住宅管理部门并不能对维修资金的正常使用进行相关的干涉, 并且, 专项资金中的衍生收益, 也能够被当做是维修资金中的一项日常开支来加以使用, 而在进行公共设施维修基金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依据相关会计制度, 来对其进行单独的会计处理[4]。

2.3强化业主维权意识

作为业主利益维护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求我们在进行住宅维修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因此, 各位业主自身不仅仅要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 同时也要求其在遇到需要进行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况时,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来主动进行自身合法权益的努力争取。

2.4 将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监管落到实处

简单来说, 我们必须要落实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管工作, 以此来实现对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 并进一步明确其在实际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操作办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如果我们想要整整有效的确保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制度能够顺利的进行, 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相关的管理主体进行明确的界定, 并且要进一步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来对其进行使用管理规则的科学设计, 以此来全面而又充分的发挥专项维修资金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2007年8月26日修订;

[3]于艳《论我国房屋维修基金使用情况》[J], 《金融经济》2013年10期。

科研专项资金管理 篇11

【关键词】乡镇;专项资金;问题;对策

一、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简述

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直接与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乡镇级政府以及其财政部门。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乡镇建设,它的有效利用关系到“三农”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条件的好坏,必须予以重视。财政专项资金需与其他经费资金分开管理,最终要使用到服务民生的项目。但我国乡镇在处理财政专项资金问题上海存在很多的不足,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对预算的执行也没有统一有力的标准。对资金相互挤占的现象不能予以全部的杜绝,资金的使用也缺乏效率,偏离了设立专项资金的初衷。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关注,并且及时予以解决,不能让专项财政资金形同虚设。

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现行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的漏洞,这在根本上导致了财政转型资金管理的不善。乡镇财政在预算管理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是存在欠缺的,各种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造成制度执行上的混乱。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未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在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上,财政部门存在着一些职权不明晰的情况,人为因素在资金的分配上参与过多。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设置上也不够严谨,使一些违规现象有机可乘。乡镇政府在人员 、机构设置、流程体系等方面的设置都不够完善,乡镇级政府中的财政部门也是相对不健全的,财政部门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反馈机制也不够健全,许多资金的来源去向并不能完整的向公众公开,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差。

2.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不足

乡镇財政的很多决策时缺乏监管措施的,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管控非常不到位。对于许多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是由上级部门统一落实,相关的镇级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直接向县级主管部门报告账目,镇级政府不参与建设项目的领导工作。这造成了管理和落实的脱节,县级政府的决策往往不能贴合乡镇的自身条件,而乡镇政府对于有异议的项目也无法参与监督与管理。在监管流程的设置上,乡镇政府的监管也是粗放的,不能结合项目实际设置相对细致的监管标准。在乡镇级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重视资金的申请和分配,而轻视对资金的管理和评价,财政资金的乱用、漏用、冒用现象时有发生,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更好的服务于基层的老百姓。

3.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信息传达不畅通

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信息传达不畅有主观和客观的双方面原因。客观上来看,财政资金从申请到拨付到落实需要一段时间,而乡镇级别是最终环节,流转的时间也相对较久。流向到乡镇政府的资金最终分给每一个农民的手中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补贴的人身上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从主观因素来看,政府自身的信息传递机制也是有所欠缺的,乡镇政府在信息的共享上不够流畅,不能很好的与县市级的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对政策的跟进也有所迟疑,不能紧跟政策去采取落实措施。在信息的下行公布上,没有绝对的指标要求。对政策的公式、巡查、反馈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规定,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能接受来自群众的广泛监督。

4.乡镇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不规范

乡镇政府的财政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是相对随意的,也是不够专业的。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是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的,业务素质较低,不能更好的钻研政策、落实政策。乡镇政府的会计岗位设置随意性较大,对会计准则的落实效果也较差。在会计岗位人员录用、离职等情况发生时,人员间的交接管理也不够规范。在日常管理上,对于本级政府发生的财务工作,存在着账务处理延时、凭证填写不规范的现象。财政部门对单位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按照要求设置台账明细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落实到个人,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对单位的资产、负债的分布不能实时预防、实时监控,对债务风险的预知能力差,容易使乡镇政府陷入财务危机。

三、解决对策

1.完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应制定更加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来实现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更好的管理。加强乡镇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部颁布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结合本地区的事情,制定适应于本镇发展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可以更加有效的指引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提供政策依据。强化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提升对各大项目的参与度。使其更好的负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财务核算的监管,对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调度。完善并规范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切实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金的管理,为保障金设置专门的账户,单独管理,防治农村专用社会保障金和其他资金相互挤占。

2.强化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

完善乡镇政府的监管体制,形成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双向结合体系。在内部,有镇长带头成立项目资金专项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研讨本镇各项建设项目的建设情况。定期检查财政部门的工作,包括对预算的执行、财务会计数据的处理、相关凭证的填列存档等情况,做到对本镇财务工作心中有数。对重要的涉农项目更要实时管理,要求执行部门定期汇报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执行顺利,不存在延误、拖沓现象。在外部,强化上级政府对镇级财务部门工作的管控,实时巡查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错误现象要及时更正。在各行政村抽调村民代表,定期举办听证会,把近期完成的各种项目在会上向村民代表进行汇报,接受群众的建议。加强财务数据的公开,在镇政府公示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接受上访。

3.强化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沟通机制

应自上而下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流转机制。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办公事宜的逐级下放,在系统中设置对紧急事件的预警和提醒机制,摆脱传统的电话、书信形式的传达。规范各项事宜的办结时限,严禁拖延现象的产生。对各项国家政策的跟进必须及时,并且不打折扣的执行。加强各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协作,应主动与各单位间交流经验。对于农村社保基金的管理,应为每一个享受保障金待遇的农民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有相关款项的拨付时直接由财政部门把款项打入受惠人的账户里,而不再需各部门的经手,使款项的拨付更加实时高效,杜绝在中间环节的截留。完善资金使用的反馈机制,对每笔资金的使用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反馈。对于分发到农民手中的款项,要得到农民本人的签字。

4.规范乡镇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基础建设,规范日常财务会计制度。从事专项资金管理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熟知岗位职责,并且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自身会计修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单位的岗位设置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执行回避制度,做到会计核算的高效率。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召开会计业务培训班,让人人参与到会计知识的学习中来,都能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让全员参与管理。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日常考核。推行政务公开,把镇政府的财务报表及时向全体村民公示。建立严禁的财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和清查,保障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性,保障专项资金的正确使用。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运用计算机制度来约束乡镇财政工作的开展,防止违规现象。并且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先进技术,可以及时的、全面的提取一段时间的财务数据,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慧.浅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问题及对策[J].实务,2014(2)

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12

财政专项资金是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并指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是国家集中财政资金进行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方式。现今, 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十分明显, 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国家在需要扶持的许多方面都拨付了专项财政资金, 比如不断加大惠农补贴力度, 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社会各界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越来越关注, 对资金项目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县级领导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比较重视, 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提高了使用效益。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项概念界定模糊, 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理论界对专项财政资金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现行制度也只是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 究竟什么范围的资金属于专项仍十分模糊, 给实务操作以极大的变通性, 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财政预算编制也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 随意性较大。具体的落实计划也难以实施, 效果预测和财政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其使用情况的控制、监督也具有极大的难度。

2、挤占挪用明显, 专款不能专用

专项资金具有专门用途、专门的项目和实施主体, 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在非指定项目上。但很多部门和单位部分甚至全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改变了资金用途,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房屋维修经费部分列支其他办公经费;基建部门不经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 虚报预算款项, 截留资金用于招待和请客送礼;救灾专项资金被用于探访困难群众的慰问金;也有的领导“拿国家钱不当钱”, 随意使用, 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专项财政资金失去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3、专项资金监管不力

监管不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种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 不设置专门账户, 与其他资金混合管理, 专项资金被批准下达后, 由实施单位具体操作, 完工验收流于形式, 只是表面工程上进行观测, 并不涉及到资金的验收, 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更是不闻不问, 无法有效的对专项资金予以管理与监督。二是民主、科学理财制度不健全, 财政资源分配中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公共财政原则没能得到全面贯彻。县级领导干部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重投入、轻管理, 对一些大的支出项目, 领导除了签字盖章之外, 事后事项一概不管, 各业务科室成了只负责拨钱的出纳, 整个管理层缺乏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意识, 风险控制措施落后。

4、管理财政资金缺乏大财政意识

财政资金被分为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理论上来说两者应该统筹安排, 共同管理, 实现最高的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但县级财政部门往往对两者实行分块单独管理, 财政部门在核定预算时, 只关注于预算内资金科目, 采用增量预算法, 按往年基数给予核拨;对预算外资金规模、资金投向、使用情况缺乏了解, 未将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计划和规模相结合……内外管理不协调、不统一, 极易导致在同一项目的资金安排上, 同时给予预算内、外资金安排, 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资源配置无效率。而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大财政意识, 各部门、各单位仅从眼前局部利益出发, 先保证自己有饭吃, 对其他部门的死活毫不关心, 不切实际的向上级领导请求追加财政资金投入, 过多的无价值投入, 严重挤占了有限的预算内财力, 其他部门的发展受到牵制, 利益冲突比较明显。

二、加强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特性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有力保证。今年4月份以来, 针对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 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甲感防控工作, 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拨出专款。甲感防控专项资金的设立, 为各项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对于县级地方政府来说, 财政资金可以保证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植树造林等公共事业,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有限财政资金的配置, 有利于缓解县级地方发展资金供求矛盾, 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新农村建设, 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效率来自科学的管理, 对于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也需要切实、高效的科学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最适合的方法、流程, 在此本文提供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 科学决策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来之不易, 包含了群众的血和汗, 必须慎重使用。在申报和使用决策时要制定必要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集体决策, 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 避免一把手拍板子定资金终身的现象, 确保财政资金投向和重点符合省中央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 不辜负群众的厚望。第二, 综合预算原则。必须树立大财政的管理理念, 开展综合预算, 统筹预算内外财政资金安排, 各部门破除局部利益的狭隘思想, 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使财政专项资金在保证资金性质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第三, 重点倾斜原则。全面但有重点是保证财政专项资金效率的前提, 县级政府在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拨付时, 必须分清发展主次, 确保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倾斜, 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加强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及思路

1、实施财政专户管理,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财政改革要求全面推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树立国库集中支付意识, 并结合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可以建立财政专户专人管理制度, 组建政治过硬、业务素质高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团队, 专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配置、使用和效果管理, 保证专款专户, 明确划分专项业务费和项目经费, 核算清晰真实;专款专用, 所需财政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2、建立资金监管制度, 全程监控

专项资金拨付后, 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加紧对其使用的全部监督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有条件的应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配备专项审计人员,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财政专项资金专户、专人管理制度, 加快已确定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到位速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予以严肃处理, 保证项目资金的完整、安全, 尽最大努力减少资金流失。

3、加强预算管理, 硬化预算约束

县级财政管理部门应突破人力资源的限制, 在岗位设置上尽量根据部门发展需要安排, 选拔人才时严进严出, 杜绝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为避免资金缺位和重复浪费现象的同时存在, 应创造条件改革增量预算编制方式, 采用更为科学、规范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针对不同发展项目的轻重缓急, 有重点的分配财政资金, 比如作为县镇层次的政府首先应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重视农垦地区的开发和粮食安全的建设;工业强镇则应保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拨付到位,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 并为其制定合理的收支方案。之后加强预算管理, 完善支出预算的控制监督, 坚持政务公开制度, 推进民主建设, 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硬化预算约束。

4、树立大财政意识, 减少利益冲突

县级政府应该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工作, 要求全部相关人员从领导层到基层操作人员树立大财政意识, 跳出预算内外资金绝对区分观念的束缚, 突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界限, 综合使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四、湖南省娄底地区新化县治理财政资金流失经验借鉴

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 各地县级政府都在努力, 也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省娄底地区新化县为克服社会经济、政府机构运转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靠举债度日的困境, 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有效地治理了财政资金流失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借鉴:首先, 建立乡级金库, 完善财政体制, 注意培养财源, 充分调动乡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然后, 加强资金管理, 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成立财务结算中心, 对纳入统管的财政专项资金收付业务和投资项目活动情况进行分类详细的记录、反映, 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 具有操作性;邀请群众对本县财政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虚心接受并处理群众的反馈意见, 不断完善调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实践, 降低了监管成本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同时还注意专业团队的打造, 不惜花费较大的人才培养支出, 提高财政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和道德修养, 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本县的发展实情, 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 明确哪些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管理, 给予具体操作单位以明确的指示, 规范化程度高, 执行难度低。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也能够坚持对专项资金进行全程监督、开展综合评价, 不断调整政府调整政策, 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 实力基础不同, 各地县级政府应该相互交流、借鉴学习, 借此次扩大内需的机会, 积极争取国家拨付的大量财政专项资金, 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 保证国家资产安全。

摘要:近年来, 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需要财政支持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各地财政部门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基本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但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还存在着专项资金预算落实不到位、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仅针对目前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些探讨, 继而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思路。

关键词:财政资金,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解振锁: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行单位资金统管——县级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探索[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0 (12) .

[2]王晓莉: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 2008 (6) .

[3]李家才: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 2008 (5) .

[4]段景田、刘立星: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 2008 (1) .

[5]赵军、辜东方、杨新枝、李舸:论地方专项资金监管模式的构建[J].财政监督, 2006 (11) .

上一篇:妈祖文化在两岸下一篇:主要作物